•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兩岸和平協議政策及背景分析

第二節 臺灣的大陸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 協議」。17另外,江澤民在十五大政治報告中也提到:「我們再次鄭重呼籲,作為 第一步,海峽兩岸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 行談判,並達成協議」。2005 年 4 月 29 日國、共兩黨在北京簽署「連胡公報」,

會後並以新聞公報方式對外公佈了 5 項促進的共識,其中第 2 項即:促進終止 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2007 年 10 月胡錦濤接續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指出:

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 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182008 年 12 月 31 日,胡錦濤發表「胡六點」講話,也呼籲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 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框架」。

19

從以上中共的談話來看,中共對於兩岸和平談判議題已隱含有優先順序,

也就是先談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再簽和平協議,或者是和平協議中包括結束兩 岸敵對狀態之內涵。20

第二節 臺灣的大陸政策

壹、馬總統的兩岸政策情勢

馬英久當選總統後,對於未來的兩岸關係,在 2008 年 5 月 20 日的就職演

17 《國台辦網站》,1995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gwyth.gov.cn/zlzx/zlzxoasp?oftset=150&zlzxm_id=1527,。

18

胡錦濤作政治報告全文

>,http://fclma.org/showpost/5176.aspx。

19 《新華網》, http://big5.cctv.com/gate/big5/news.cctv.com/china/20081231/104756.shtml。

20邵宗海,<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21025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中提出了 3 個重點,(一)將以最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不統、不獨、不武」

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現狀。(二)今後將繼續在「九 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三)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 平協議」進行協商。21而此 3 項政策宣示,目前的發展情形如下:

一、維持現狀部分

台海的現狀為何?民進黨執政時期為了推動臺獨,曾多次操作挑戰兩岸現 狀。而美國為了維持台海關係的穩定,也多次否定民進黨的說法,使得台海的 現狀有了比較明確的輪廓。

民進黨最早是在 1990 年 10 月 7 日通過「臺灣事實主權決議文」,認為台 灣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1991 年 10 月 13 日又通過了「建立主權 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之台獨黨綱修正案,強調:「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 華人民共和國,且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既是歷史事實又是現實狀態」,所 以主張要「制定新憲,使法政體系符合台灣社會現實」。22而此一思維陳水扁終 於在 2003 年採取行動,不僅提出催生台灣新憲法,而且宣布在 2004 年總統選 舉同一天舉辦防禦性公投。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乃在前往國會參加聽證會時明 確表示,「不允許兩岸片面改變現狀」。23

2006 年 1 月 29 日,陳水扁在新春談話時又提出三大訴求,一是認真思考 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適當時機;二是要認真考慮以台灣為名稱重新申請加 入聯合國;三是希望明年舉辦新憲公投。此事激怒了美國,美國國務院副發言 人艾瑞里隨即在翌日下午召開記者會,當記者問及陳水扁將廢除國統會之看法 時,艾瑞里強調:「我們認為重要的是雙方應當進行對話,..美國反對兩岸任何 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然而再被問及台灣欲申請入聯的問題時,艾瑞里毫不客氣 說:「那是單方面改變現狀」。24

至於馬英九所強調的維持現狀,則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

21《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總統就職演說>,http://www.mac.gov.tw/。

22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處編印,《民主進步黨黨綱黨章》,台北:民主進步黨,1995 年。

23《今日新聞》,93 年 10 月 27 日,http://www.nownews.com/2004/10/27/334-1705052.htm。

24 PChome 新聞台 Blog,2006 年 1 月 29 日,http://mypaper.pchome.com.tw/emily2k/post/12641344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統、不獨、不武的狀態。然而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就必須牽涉到互不否 認的共識。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曾於 2009 年 7 月受邀至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

(Brookings Institution)演講,在美國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即強調:「兩岸關係 從扁政府時代的『對立』,走到現今兩岸官員坐下來談的『互不否認』,相當不 容易」。25她所強調的是兩岸官員從以往的互不接觸,發展到目前已能直接面對 面的談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江陳會談」,四次會談中共簽署了 12 項協議,

而直接上陣談判的是雙方的「官員」,然後再由海基、海協兩會代表以「框架」

的形式簽署,26這種方式雖未碰觸主權,但日後實際執行的機關是兩岸的政府,

所以,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互不否認雙方的政權。何況第三次「江陳會談」中 達成了司法互助協議,司法是國家主權的象徵,中共以往認為是主權問題不肯 讓歩,如今卻解釋為兩岸司法管轄權,這就表示其已默認中華民國的存在,而 中華民國存在的基礎則是有了「一中憲法」,中共不能否認這是「兩岸一中」的 最好證明。

二、兩岸協商部份

(一)制度性協商情勢

在「九二共識」及「維持現狀」的基礎下,海基、海協兩會於 2008 年 6 月 恢復了協商,而「九二共識」台灣主張「一中各表」,中共則傾向「一中不表」,

是一種創造性模糊的妥協做法。至於「維持現狀」則與中共的「和平發展」戰 略有所交集,所以,兩岸目前很難得的取得了暫時平衡。而海基、海協兩會復 會後,依據 1993 年 4 月雙方所簽署的「建立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明定 海基會董事長與海協會長,可視實際需要,就兩會會務進行會談;而副董事長 及副會長或兩會之秘書長,原則上是每半年就兩會會務進行會談一次;至於副 秘書長、處長、主任級人員,則是就主管之業務,每季在兩岸擇地會商。所以,

在兩岸互是善意氣氛轉佳的情形下,目前兩會是每半年進行高層會談一次並簽

25《聯合晚報》,2009 年 7 月 12 日,A3 版。

26《大陸陸委會全球資訊網》,2008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981&ctNode=6468&mp=1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署雙方所達的共識,迄今先後簽定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關於大陸 居民赴臺灣旅遊」、「空運」、「海運」、「郵政」、「食品安全」、「共同 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金融合作」、「空運補充」、「農產品檢疫合作」、

「標準劑量檢驗認證合作」、「漁船船員勞務合作」等 12 項協議。27

兩會是兩岸唯一由政府授權要的事務性聯繫窗口;不過兩會的交流起起伏 伏,原因是受到政治性的干預。首先是 1995 年李登輝康乃爾大學之行,被中共 認定在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之意圖,以致於海協會開始推阻協 商;1999 年 7 月李登輝又提出兩國論,更使得兩會的交流完全停止。直到 2008 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急呼:「期盼海峽兩岸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歷史機遇,共同 開啟和平共榮的歷史新頁」、「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 復協商」,28兩會才在兩岸互釋善意下復會。

兩會復會後,兩岸的事務性協商極為順利,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甚至在 2008 年 11 月的第 2 次「江陳會談」結束後,發布談判成果時指出:「這次大陸代表 團成員包括國台辦、商務部、衛生部、交通運輸部、民航總局、外匯局、證監、

銀監會、保監會等政府部門高層代表,與我方陸委會、交通部、衛生署、法務 部等政府部門高層官員進行協商及互動;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及多位副會長及重 要代表亦接受總統及陸委會主委接見,大幅提升雙方互動的層級,也為兩岸良 性互動開啟了新頁」。29這是兩岸專業及良性互動的一個好現象,不過依據陸委 會自 90 年起所委託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兩岸交流的速度,認為變快的比 率由 17%左右大幅增加到 34%左右(見圖 3-1),顯示台灣民眾在兩岸長期敵視 情形下,對兩岸協商仍有相當疑慮。

(二)經貿架構情勢

馬英久的兩岸政策最大戰略目標在於建構兩岸經貿合作平台,因為台灣在 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或陳水扁時期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下,

27《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3810&CtUnit=2083&BaseDSD=7&mp=19。

28《大陸陸委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mac.gov.tw/。

29《大陸陸委會全球資訊網》,<第二次「江陳會談」成果說明>,http://www.mac.gov.tw/。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貿實力及競爭力日漸萎縮。反之中共則對於經貿全球化及區域一體化都十分 積極,尤其是對於東南亞的區域整合更見主導的意圖,也使得東北亞的日本、

南韓不得不與「東南亞國協」(簡稱「東協」)合作。目前談判中的「東協+3」

30再加上已簽署的中港、中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東協區域經濟整合的基本形 勢已成,而臺灣卻因為兩岸關係敏感,東協國家不願得罪中共而被排除在外。

不僅僅是包括大陸、日本、韓國、東南亞的自由貿易區所形成的零關稅對台灣 經貿造成衝擊外,31就是國家安全議題台灣也被邊緣化,必須藉由兩岸經貿和解 的合作框架,才有可能突圍並立足於區域整合之中。

在與大陸的經貿合作,馬總統所規劃的是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依據中華經濟研 究院於 2009 年 7 月 29 日所公布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影響評估報告」(經 濟部委託),認為「東協+1」32若成立,臺灣 GDP 將減少 0.176%,總出口減少 0.412%、總進口減少 0.601%、貿易條件減少 0.155%、社會福利減少 8.35 億美元、

貿易餘額減少 1.88 億美元,若進一步「東協+3」(「東協」與中、日、韓共同 成立一個自由貿易區)成立,臺灣 GDP 將減少 0.836%、總出口減少 1.886%、

總進口減少 2.741%、貿易條件減少 0.694%、社會福利減少 36.84 億元、貿易餘 額減少 7.59 億美元。但如果兩岸能簽署 ECFA,由於輸往大陸貨品全面零關稅,

工業部門可望大幅受益,其中 GDP 將可望增加 1.72%,總出口可增加 4.99%、

工業部門可望大幅受益,其中 GDP 將可望增加 1.72%,總出口可增加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