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高達美對康德的批判與繼承

第一節 美的理想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第四章 高達美對康德的批判與繼承

雖然高達美的詮釋學美學和康德的先驗哲學美學理論有扞格之處,但高達美 並未完全否定康德的貢獻。對高達美而言,與西方哲學傳統對話時最重要的三大 對象分別是:希臘人(尤其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康德(主體性哲學先驗奠 基的主要開創者)和黑格爾(古典德國觀念論、思辨性辯證哲學之集大成者)175。 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也隨處可見這幾位哲人的身影。整體說來,在西方美學 傳統中,柏拉圖、康德和黑格爾三人皆具有極重要的地位,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 發展不能忽略這三位哲學家,而極重視歷史與教化的高達美,對於已成為西方經 典的這三位大哲,也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因此關於康德的論述雖帶著批判的態度,

亦有繼承與發展之處。在《真理與方法》出版二十年後,高達美也自承,「當人 們探問康德《判斷力批判》在藝術哲學上的重要性時,總是從單一面向來審判。

我當年也是如此,我在構思哲學詮釋學時也連繫到康德,並嘗試就形式與內容的 美學意義來探問康德與黑格爾之間的傳統對立。」176而 Kristin Gjesdal 也指出,

高達美從康德關於「美的理想」的論述中,獲得不少啟發。177故本章將以「美的 理想」為線索,討論高達美如何將此康德的理論作進一步詮釋,以建立他自己的 美學理論。

第一節 美的理想

康德表示,當一個理性概念得到具體的表現時,就顯現為一種「美的理想」。 美的理想不能透過概念表現,只能在具體的呈現中彰顯出來。而具體的呈現是屬

175 張鼎國:〈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詮釋與實踐》頁 397。

176 Gadamer: GW8, Anschauung und Anschaulichkeit, S.201。

177 Kristin Gjesdal:“Reading Kant Hermeneutically: Gadamer and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Studien , Philosophische Zeitschrift(ProQuest Religion, 2007, 98, 3), p. 351~3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於構想力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種來自構想力的理想。雖然美的理想不能由概念決 定,但它必須擁有客觀的合目的性,並為此合目的性所規定,因為作為理想的美,

必然不會只是一種不確定的美。因此這樣的美不屬於一個純粹的鑑賞判斷的對象,

而屬於一個多少是理智的鑑賞判斷。而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類擁有實現自身 存在的內在目的,因為他能通過理性自己規定自己的目的,或是當他必須透過外 在的知覺來產生這些目的時,也能夠把這些目的與那本質而普遍的目的放在一起 比較。因此美的理想只能在人的形象中彰顯。而人的理想形象就在於表達道德性,

若無道德,這樣的形象便不會普遍而積極的令人愉悅。(§17)Kristin Gjesdal 指 出,康德的貢獻就在於將傳統上關於「美的理想」作為一種模糊、不確定的概念,

或由某些確切的概念加以規範這兩種選擇之間,開拓了第三條路線:一種保持著 未受外在限制的、具有不確定性、但仍和理性相關聯的美。而這就是高達美繼承 康德的起點。178

高達美認為,康德在描述「自由美與依附美」時,便已透露了藝術作為理念 的表現,其目的規定(Zweckbestimmung)就意味著一種對審美愉悅的限制。179 所以康德才會表示,人們可以把許多在直觀中直接令人喜愛的東西裝飾到一座建 築物上,只要那不是要做一間教堂。或者像紐西蘭土人的紋身一樣,用各式各樣 的花飾和輕鬆而有規則的線條來美化一個形象,只要那形象不是一個人。180因為 若要做教堂,便要有「教堂」應當有的樣子,若是一個人,便要有一個「人」應 當有的樣子。這個「應當有的樣子」即是該概念的目的。要正確表現一概念,便 應合乎此概念的目的,而不是僅以審美愉悅來衡量。故康德另外提出「應用的鑑 賞判斷」之說,雖然這會損害審美的純粹性,卻因為與理性和道德的關聯而得到 更多收穫,進一步上升到「美的理想」。高達美也說明,關於美的論述「確實不

178 Kristin Gjesdal:“Reading Kant Hermeneutically: Gadamer and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Studien , Philosophische Zeitschrift(ProQuest Religion, 2007, 98, 3), p. 351~371。

179 Gadamer: GW1. S.51;TM. p.40;中譯頁 68。

180 Kant: KU. §16, p.230;參考鄧譯頁 69~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存在於某個特定的知性概念被構想力機械地感性化的地方,而是存在於構想力與 知性彼此能更自由地相協調,即構想力能具有創造性的地方。」不過高達美更主 張,「構想力的創造性並不是在它絕對自由的地方表現最好,而是在其活動侷限 於由知性的統合欲(das Einheitsstreben des Verstandes)為了促進構想力的活動,

而預先規定的遊戲空間中時,才具有最豐富的創造性。」181故康德藉由「美的理 想」,提出在人的形象裡存在著一種道德情操的表現,在鑑賞判斷的討論中加入 理性和道德時,便產生更深刻而豐富的涵義。此外高達美也指出,如果把「美的 理想」和後面關於「審美理念」以及「作為道德象徵的美」連在一起看,就能發 現,康德關於「美的理想」的學說也為認識藝術的本質提供了準備。因為在對人 的形象的表現中,所表現的對象和在這種表現中作為藝術性內容向我們表達的東 西,是同一個東西。在此,「美的理想」之理智上和功利上的愉悅,並沒有被排 除在審美愉悅之外,而是與審美愉悅結合在一起。所以只有在對人的形象的表現 中,作品的整個內容才同時作為其對象的表達,向我們顯現出來。182故高達美認 為,其實「某種形式的審美鑑賞 (formale Geschmacksästhetik)(Arabesken- ästhetik183),並不太符合康德的思想。」184並且只要這個「美的理想」概念是要 落實表現在道德面向,而不是指涉一個完美的對象,那就是表現為一個具體、獨 特的人。此時我們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範疇,在這裡唯一的條件因素正是人性概 念本身,而非某個確定的概念。185

因此,高達美便將康德的「美的理想」關聯到藝術經驗中人的自我理解的可 能性,即藝術在本質上,如同黑格爾所示,是「在人類面前展現人類自身」。186同 時,其他的自然對象也能夠在藝術性的表現中展示道德概念。不過正如康德所言,

181 Gadamer: GW1. S.52;TM. p.41;中譯頁 70。

182 Gadamer: GW1. S.53~54;TM. p.42;中譯頁 72。

183 Arabeskenästhetik: 以阿拉伯式的蔓藤線條裝飾風格為主的美學。

184 Gadamer: GW1. S.53;TM. p.42;中譯頁 71。

185 Gadamer: GW8, Anschauung und Anschaulichkeit, S.198;RB. Appendix, p.167。

186 Gadamer: GW1. S.54;TM. p.43;中譯頁 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道德在自然對象中的表現只是一種「假借」。因為自然對象如花、草本身的存在,

非關道德,只有人才能把道德帶進自身的存在。並且正因人之為人,才能使道德 觀念得以表現出來。高達美便據此主張,「藝術只有在這裡才真正成為一種自主 的顯現(autonome Erscheinung)。因為藝術的使命不是建立在自然之理想的表現,

而是人在自然界和歷史世界中的自我發現。」187所以一物要作為藝術作品,就不 能只是在外表上令人愉悅,只有那種能深深感動我們的饒富意味的美,才能真正 引起我們的全部興趣。

所以,黑格爾將藝術作品定義為「絕對精神的感性呈現」,高達美也在這個 基礎上將藝術作品的本質視為理性追求自我理解的一種表現。不過,高達美並未 就此轉向黑格爾。因為對黑格爾而言,理念的感性顯現並不能適切地表達現代精 神的自我理解,藝術的真理必須隸屬於理解性的哲學知識之下。然而「只要概念 真理自此成了萬能的,並在自身中揚棄所有經驗,黑格爾哲學就同時否認其最初 在藝術經驗中所認可的真理之路。」188畢竟對高達美而言,我們不能將藝術所帶 來的理解視為一個最終的結果或完成。正確對待藝術的方式應是將其視為一個中 介的過程,這個過程為我們指向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開放領域,而非最後的終 點。黑格爾所認為的關於藝術真理的特殊限制,即它無法產生決定性的結論,在 高達美看來,反而正是這一點彰顯了藝術的特殊力量,即富有創意的「認知能力 的自由遊戲」。就此而言,高達美自認為是完全與康德靠在一起(durchaus in der Nähe zu Kant selbst)。189這形成高達美能夠和康德展開對話的契機,並讓高達美 可以沿著這條由康德新闢的途徑,繼續深入探討審美的形式與內容的問題。

187 Gadamer: GW1. S.55;TM. p.43;中譯頁 73。

188 Gadamer: GW1. S.104;TM. p.85;中譯頁 139。

189 Gadamer: GW8, Anschauung und Anschaulichkeit, S.2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