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統計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能提高學生對於課程的關心程度,促使教師在教學 過後改變本身的統計教學知識

Ben-Zvi 與 Garfield (2004)提出統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必須加以改善。透過實 徵性研究後發現,如果學生能夠藉由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爭論,

有助於改善學生的統計學習成就(Dietz, 1993;Magel, 1998)。主要是因為當學生 致力於他們自己的學習,他們可以學的更好( Ben-Zvi & Garfiel, 2007)。

而本研究的兩名個案教師均在課前訪談時提到因為時間點的關係,所以他 們的統計教學知識都是採用傳統的直接講述法來進行統計教學,不過在實際上 課之後,所呈現的型態有著明顯的不同。

T1 在進行課前訪談時提到,如果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促 使學生致力於學習,所以在上課時並不會侷限於直接講述法,會藉由一些教學 法的改變來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之前在上「相似形」,他會採用與學生互 相討論的方式,來歸納出三角形的全等性質。所以有關於統計教學這部分,T1 的統計教學知識是會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能主動去搜尋一些統計資料,並且在進

117 的信念是錯誤的,他們也很難去改變(Garfield& Ben-Zvi, 2007)。

(二) 個案教師的統計教學觀感會揉合其統計內容觀感,主導整個平均數教學,

並且不容易改變。

在兩名個案教師的統計內容觀感中,他們均談到統計真實性的獨特處在於 受到不同背景的影響,統計量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統計主

118

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能幫助學生辨別廣告或宣傳中所使用的統計量是否 有意義,就如同 Garfield 與 Ahlgren,(1998, p. 48)提到統計教學之中,教師應該 試圖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是彼此相關的,而並非只是符號、公式以及定 理。因此一些研究考慮到統計的實用性,藉由參考文獻之後,建議在進行統計 教學時,應該多使用真實環境的例子(Corwin & Rusell, 1990;NCTM, 2000, p.330;吳柏林、葉倩亨,2002, p.103;陳幸玫, 2006)。不過這些例子並不一定要採 用真實數據(Ben-Zvi & Garfield, 2004, p. 5)。另外,也有研究考慮到學習意願

119

T2 則是從學生方面去思考,在進行課前訪談時,她認為統計是學生在日常 生活中較常接觸的課題,如果舉出來的例子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就比較 不容易排斥,當學生不排斥時,才有機會去接受統計;進行課室觀察時,從 T2 的 INLs 與 INLd 比較表可以看出,T2 的 INLd 比例達 70%左右,不過當學生對 於例子無法理解時,T2 會改採用另一種型態加以說明,顯示 T2 所舉出的例子 能在兩種型態自由轉換,只是 T2 的舉例主要還是以 INLd 為主;在學生問卷方 面,T2 的班級對於統計多持正面情緒,且統計受到全班約 25%人的喜愛;在最 後課後晤談時,T2 談到在上課的期間,有發現到 INLd 的缺點可能在於會導致 學生更容易受到直觀的影響,所以之後再進行統計教學時,雖然還是會以 INLd 為主,不過會增加 INLs 的比例,同時 T2 也修正了自己的統計教學知識,認為 自己低估了統計的困難程度( Ben-Zvi & Garfiel,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