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分成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兩部分。資料蒐集的方式包括訪談、課室 觀察以及學生回饋;資料分析的流程主要為閱讀資料後作整理,接者進行分 類,並且在最後請同儕檢核資料。

(一) 資料蒐集

為了充分了解兩名個案教師統計教學知識、觀感及其實務相關方面,

本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計有下列三項:

1. 訪談

在確認兩名個案教師 T1 與 T2 之後,研究者分別於個案教師上平均數 單元的一個星期前,各進行 2 次課前訪談;在課後針對兩名個案的教學情形 與學生問卷所得到的結果,與個案教師各進行 1 次非正式的晤談,為了蒐集 到更完整的資料,三次的訪談過程均全程錄音以及現場摘記。

2. 課室觀察

由於教學進度的關係,研究者先對個案教師 T2 進行教學觀察及錄影,

共觀察 2 堂課;而個案教師 T1,僅利用 1 堂課的時間做教學。另外,為避 免資料分析時有太多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見,在離開教學現場後,研究者請同 儕協助做觀察紀錄,使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更周延與正確。

3. 學生回饋

在上完課之後,由於學校即將要舉行段考,所以隔了約 2 個月才對個案 班上學生進行施測,然後將答對率及其答題情況統整出來。

(二) 資料分析

研究者將分析個案教師在課室(課堂的教學行為)以及非課室(課前訪談 以及課後晤談)所展現的平均數相關知識以及觀感,同時,從學生回答問卷 的情況加以輔助說明,以下就本研究的分析流程做說明:

47

48

例來說,T2 雖然在接受訪談時並未指出「抽樣」會對學生造成困難,

但該班學生的正確率明顯偏低,因此研究者仍將其歸類為個案教師的對 於學習者知識,並且去檢視 T2 在課室以及非課室的環境下是否有呈 現。

在分析教學知識時,研究者主要依照 Garfield 與 Ben-Zvi (2007)指出 的八項教學原則來進行檢視。舉例來說,雖然 T2 在課前訪談時表示,

統計對於學生來說是簡單的,並未注意到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受到直觀的 影響,簡言之,T2 低估了學生學習統計的難度,但在上課的時候,T2 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努力修正學生因直觀產生的錯誤,當研究者在課後 晤談請 T2 進行反思時,T2 向研究者闡述這個現象,並且修正之前對於 統計的看法,換句話說,T2 在上課中以及課後晤談的部分,意識到應 該避免低估學生學習統計的難度,因此研究者將其歸類為 T2 在課室與 非課室中均未呈現低估學生學習統計的難度。

(2) 觀感部分

同樣地,研究者分為三個層面分析,分別是內容觀感、教學觀感以 及對於學習者的觀感。由於觀感的部分會因為個人的觀點、感覺不同而 有所差異,並沒有正確的答案,因此研究者主要從課前訪談之中,先初 步了解個案教師對於統計教學的觀感之後,再藉由課室的觀察結果以及 課後的晤談內容來檢視個案教師在課室與非課室所呈現的觀感為何。舉 例來說,研究者藉由課前訪談,原先想了解 T1 對於平均數的認識,而 T1 除了能說出定義之外,能夠更進一步的利用舉例來傳達出統計獨有 的正確性、真實性以及有效性,因此,研究者將此三點用來檢視 T1 在 課室中是否有展現出來。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