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及實施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本節分成資料蒐集、資料的整理與資料的分析三部份,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資料蒐集

蒐集資料的來源有文件、檔案紀錄、訪談、直接觀察、參與觀察與人工製品 等方式(王文科、王智弘,2008)。本研究在資料蒐集上是以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訪談(interview)等方式為主,為了使蒐集來的文件檔案資料與訪談內容

66

訪談是讓研究者透過口語與研究對象雙向溝通,進而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

本質與行動意義,經過詮釋將被研究的行動與現象還原(潘淑滿,2005)。本研 究採用半結構方式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為研究者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 的依據,以導引訪談的進行(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因此,本研究 是以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四個層面為主對不同背景的受訪者設計訪談大綱,分成 主管(詳見附錄一)與教師(詳見附錄二),訪談進行的程序依照訪談的情形進 行內容與程序的調整,為真實記錄受訪者的言論,採用錄音與紙筆記錄的方式,

之後再轉為逐字稿。

二、資料整理

訪談資料是以錄音檔為主。研究者先將所有錄音檔轉譯為文字檔,並且結合 訪談過程中所紀錄的受訪者表情動作。除了逐字稿的內容外,研究者記錄在訪談 過程中的感受與想法,撰寫出研究的省思札記,並且與訪談紀錄相互對照,使訪 談紀錄更為完整。在資料編排與整理上,本研究的訪談資料編排整理以類別與逐 字稿頁碼、行數為主,分為行政單位主管(O)、學術單位主管(C)與教師(T)等三類;

再 來 呈現 逐字 稿頁 數; 最後 呈 現 逐字稿 的 起始與 終止的行數 ,例如 :【訪 C2022121】指的是訪談 C2 教師的逐字稿第二頁第 21 行至第 21 行。另外蒐集到 之文件檔案的資料編排與整理,由研究者根據四個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層面,依照 教師人力聘任(1)、教師人力專業發展(2)、教師人力激勵(3)、教師人力績效評估 (4)分類資料,後面呈現蒐集到資料的順序編號,例如:【文 I3-3】指的是教師人 力激勵第三份文件。若是會議紀錄則採用類別與日期,分成校務會議紀錄(S)、

行政會議(A)、處室會議(O),後面呈現開會的日期,例如:【會議 S1001231】指 的是 100 年 01 月 23 日所開之校務會議紀錄。其他不具時間性之文件,像是辦法、

法規等,為了避免閱讀上的困難,內文將直接以名稱呈現,其中牽涉到學校校名 部份會予以刪除,後面呈現法條編號,例如:【教師升等審議辦法-4-1】指的是 教師升等審議辦法第四條第一款。

67

三、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是一種有系統的選擇、歸類、比較、綜合與解釋的過程,用來說明 單一現象。透過資料分析增加研究者本身對資料的理解,而資料分析的循環階段 包含了研究的發現、歸類與安排資料與評估資料的可信度等(王文科、王智弘,

2008)。以下說明本研究在資料分析的過程。

(一)訪談資料內容的編碼與分析

研究者閱讀訪談所蒐集整理的資料後,分析不同受訪者逐字稿的內容,歸納 逐字稿內段落的意義,並且反覆參照每一筆資料在研究主題脈絡中的意義,找出 與研究相關之重要段落,將這些段落放置到適當的編碼類別中。

(二)主題類別的發展

當訪談資料完成編碼後,呈現所有編碼的概念,將具有相同屬性之概念歸納 在同一類別中,並且找出能夠涵蓋此類別之主題,據以發展主題類別。隨著資料 整理與分析的進行,原有的類別可能無法涵蓋概念,此時會將陸續產生新類別與 舊類別做合併調整或更新。

(三)架構的建立

確立資料的類別內容後,依照類別間的關係發展成初步架構,並且分析各類 別項目間的脈絡關係,然後將相同性質者加以結合,統整成一個完整的主題架構 概念,用以回答本研究之待答問題。

(四)資料間的交叉檢正

將不同來源、不同時間、不同對象所蒐集而來的資料運用三角交叉法進行比 較、檢核,並且再次與受訪者求證,以確立資料之正確性。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