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之探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之探究

一、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育的意涵

(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思潮

當代藝術潮流自1970 年以後產生極大的變化,從二十世紀末的後現代思潮邁入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多樣式的價值觀、審美觀,強調多元文化與科技發展,形成多 元創新的資訊科技社會。視覺藝術教育更從寬廣的視野,探索自我與生活環境之間

的關係,從學生生活經驗為主體出發,充分認識並尊重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 社會的美感與價值,達到人與環境共有的藝術教育境界(陳朝平,2000;鄭如雅 2003)。台灣視覺藝術的新動向在視覺文化的氛圍之下,後現代藝術教育不再只是強 調創作技法的精熟學習或造形認知的理論原理,轉而重視生活周遭事物與藝術教育 的關聯,以及對各式各樣日常視覺影像的思考與解讀。因此,面對後現代藝術思潮 的變化,在今日視覺藝術教育中對於藝術的學習,不應只限制在精緻藝術的學習,

更要廣及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眾藝術及流行文化產物的認識與學習,包含通 俗藝術、民間藝術、及數位藝術。尤其以往台灣藝術教育過於重視形式創作、技法 學習與個別創意的引導,往往使學生難以著力並因為課程內容脫離現實生活而喪失 學習興趣,甚而失去學習動機(袁汝儀,1996)。

所以當代視覺藝術教育應擴及對學生生活環境、社會文化背景、現代視覺科技 影像的關注,正視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生活始為學習的重心,使藝術學習的 經驗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亦能體會後現代藝術創作中「為生活而藝術」的 愉悅(趙惠玲,2004)。

教育部於九十二年一月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教育部,

2003),明訂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 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在十大基本能力之中其中一項能力即為「運用科技與資 訊」,旨在認識資訊科技的範疇與內涵,並能有效地使用電腦進行資訊的搜尋、處理 及傳遞等作業,進而將其應用於生活、工作及學習上。其內涵包含(1)資訊科技的 認識;(2)資訊科技的使用;(3)資料的處理;(4)資訊的溝通;(5)資訊的搜尋。

其最終目標,在幫助人成為有效率的科技使用者、科技決策者、科技消費者、科技 環境工作者乃至於科技發展者。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也提到,藝術源於生活也 融入生活,藝術教育應該要提供兒童瞭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

提供學生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所以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精神,在於重 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我之間與環境之諧和發展,此正是均衡 科技文明與藝術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整的肇始(教育部,2007)。

以此觀之,我們應當:省思如何在數位科技影響下教導孩子視覺藝術教育;思 考如何教育學生面對數位媒體所產生的生活及文化現象;規畫如何應用數位媒材的 屬性與特質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如此才能指導學生在數位科技與視覺文化的影響下 創造出屬於自我風格的藝術創作。

(二) 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育的意涵

我國視覺藝術課程的發展,歷經九次的革新與修正,包含課程內容的增修與教 育理念的改革,直至九十二年一月十五日公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整合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的學習,是以三門學科共通之

「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以及「實踐與應用」為核心,依國中小階段區分各 分段能力指標,強調課程生活化的取向,為我國藝術教育開啟新扉,其整體架構如 圖 2-1-1(教育部,2005)。

圖 2-1-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整體架構

此外,教育部於2008年修訂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增列「教材內容」一項,說 明此項內容目的在協助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於設計或進行教學活動時能有更

藝術與人文

音樂 視覺藝術

實踐與應用 審美與理解

探索與表現

表演藝術

第一階段 1-2 年級 能力指標

第三階段 5-6 年級 能力指標 第二階段

3-4 年級 能力指標

第四階段 7-9 年級 能力指標

具體的教材指引。茲列出與本研究相關之第三階段(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部分教

自1997 年起,教育部陸續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以及挑戰2008 國家重要發展計畫-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等。並訂定善用資訊科技、

激發創意思考、共享數位資源和保障數位機會等核心理念,讓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 增進學習與生活能力、教師能善用資訊科技提升教學品質,以及教室能提供師生均 等的數位機會(教育部,2008)。以期協助孩子面對未來,積極運用各種資源和機 會,從小培養主動認真學習的習慣,藉由資訊和網路來開拓他們的視野,透過多元 的學習方式,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

中小學資訊教育是培養中小學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為的教育。教 師更是引導學生習得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與態度的關鍵人物。九年一貫課程中強調各 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宜在適當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與研究能力。這是目前學校實施資訊教育的潮流之一,亦是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

與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依據天下雜誌於2000年針對國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師運用資訊與網路能力」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每五名小學教師中,只有一名會在課堂使用電腦或網路輔助教 學;而國中的情況更不理想,僅有15%的國中老師把科技帶入教學活動(李雪莉,

2000)。

2007年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全台灣公立國民小 學的班級導師,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國小教師在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師已具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經驗,並在教學實施時能 展現「精熟」或「精進」的程度,亦即傾向以學生為中心來應用資訊科技。由此觀 之,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資訊教育已顯現一定的成效(張雅芳等,2007)。

(一) 九年一貫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是九年一貫課程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各教學場域中所 最迫切需要的課題。資訊科技也必然成為了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教學的重要資源,

應用電腦資源設計出各式多元化的教學,將是藝術與人文領域教育重要的趨勢之

一。所以資訊時代的視覺藝術革新取向是走向視覺藝術與資訊科技密切結合的道

2. 資訊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

再將資訊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表中,與視覺藝術領域相 關者列表,如下表 2-1-3:

表 2-1-3 資訊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表

規劃、組織與實踐

學習領域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可融入之資訊教育 能力指標

藝術與人文

1-4-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 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 品。

【4-4-1】【5-4-2】【5-4-3】

運用科技與資訊

學習領域 各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可融入之資訊教育 能力指標

藝術與人文

3-3-12 運用科技及各種方式蒐集、分 類不同之藝文資訊,並養成習 慣。

【4-3-1】【4-3-2】【4-3-3】【5-3-1】

【5-3-4】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材,探求傳統

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3-3-1】【4-4-1】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研究者整理。

根據表 2-1-2 及表 2-1-3 中教育部所頒訂的各項指標對應中,可以清楚看出,

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資訊能力在資訊的基本學習內涵中屬於比較高階的能力,

其中電腦繪圖教學-能利用繪圖軟體創作並列印出作品的能力,則是設置於第三學 習階段五、六年級的時候實施,這更進一步指出數位藝術的課程適合安排在高年級。

希望學童能利用繪圖軟體來進行創作,其基本學習內涵表示:此學習內容注重在繪 圖工具之使用與特殊效果的處理,教學過程宜先藉由範例展示繪製過程,希望能藉 由範例來讓小朋友熟悉軟體的繪圖工具與特效。也就是說,並非讓學童使用尚不太 熟悉的繪圖軟體來進行創作,而是要透過範例的觀摩與賞析,從中習得使用軟體的

方法與電腦繪圖的技巧。待學生熟悉後,再鼓勵其自由創作作品。

(二) 資訊科技應用於視覺藝術之內涵

由於數位影像科技的進步,移轉了人們的視覺範式,傳統繪圖中對於形體、色 彩、空間、材質等視覺表現的追尋與再現,在數位影像環境中呈現出擬真且新穎而 多元的樣態與形式。在此資訊媒體數位視覺時代,數位科技更能將多元樣式圖檔整 合而呈現,且網路與視訊提供圖像學習的環境。資訊科技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教學領 域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提供功能強大的圖像資訊呈現媒體,同時也提供對於數位 媒體建構學習新空間理念的思考機會。

Matthews(1997)便指出,由於電腦科技之進步使得電腦於各領域的融合與應 用愈加成熟和便利,其在文中亦提出電腦必須與美術教育融合應用的原因包含:系 統使用簡易(Easy of Use)、藝術表現多樣化(Versatility)、適宜藝術創作(Relevance)、 引發學習興趣(Interest)、提升藝術教育地位(Status)、建立合作互動與專業成長

(Collabo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網際網路提供藝術教學資源(Art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e)、富創造性的工具(A Creative Tool)、富實驗性的媒材(An Experimental Medium)、符合就業市場導向(A Key to Commercial Employment)等 十項理由。

(Collabo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網際網路提供藝術教學資源(Art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e)、富創造性的工具(A Creative Tool)、富實驗性的媒材(An Experimental Medium)、符合就業市場導向(A Key to Commercial Employment)等 十項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