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腦繪圖教學與創作之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電腦繪圖教學與創作之理論基礎

數位世代的來臨為藝術帶來一個無遠弗屆的探索與創作領域,再加上科技產品 日異推陳出新,讓教學者能利用電腦、網路、數位設備等科技器材來豐富及輔助教 學;運用網際網路蒐集補充教材,讓鑑賞課程更加方便,拉近了主體與客體間的時 空距離;應用電腦軟體創作數位設計與電腦繪圖藝術,讓學生能透過視覺的直接刺 激提升學習的成效,因此培養具有藝術涵養、科技能力與人文素養的下一代。

以電腦科技發達的美國為例,與視覺藝術有關的科系裏,電腦課程也有日益增 多的趨勢,目前美國大學裡電腦繪圖課程含蓋的範圍約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影像 處理(Image Processing)。第二種是模型渲染(Modeling and Rendering)。第三種 是發展使用者介面(Customization)的概念,此類課程大都牽涉到程式設計。第四 種是製作動畫(Animationy)(張全成,1999)。而台灣在這種數位藝術思潮的影 響下,逐漸的走向電腦軟體教學與電腦繪圖創作的方向。

處於資訊科技發達的後現代年代,藝術觀念不斷在改變、革新、突破傳統、藝 術創作的表現技法及風格亦趨向多元化。美術教學若要更有效,結合電腦多媒體的 互動教學是不可缺的發展趨勢(張全成,2002a)。以下茲論述電腦繪圖之相關文獻 理論,以建立本研究的實驗教學課程核心基礎。

一、 電腦繪圖的定義與創作原理

(一)電腦繪圖的定義

王鼎銘(1999)指出電腦繪圖發展歷史雖短,但是對視覺藝術以及影像文化發 展所造成衝擊卻是影響深遠。今日的圖像文化已進入電腦應用新時代,數位視覺圖 像所使用的視覺語彙將成為數位時代社會文化重要的表徵。藝術教育應充分運用電 腦資訊的特質,對各種不同創作領域的美術資源與工具,深入了解、分析,以正確 掌握視覺藝術教學的另一新方向。

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針對電腦繪圖(影像處理科技)的定義提出看法,茲將其 定義彙整於下表 2-3-1

表 2-3-1 電腦繪圖定義

研究者 定 義

Angel(1990)

舉凡藝術作品它在創作產生與展示的過程當中,曾經使用到電腦的創作作 品。在如此廣義的定義下,不論是現有影像的再製、現有創作使用工具的模 擬、立體空間、虛擬視覺效果、經由資料的輸入而使電腦自己產生影像、甚 至於多媒體的互動式影像呈現與動畫,都屬於電腦藝術的領域。

陳美鳳(1990) 電腦繪圖是經由電腦建立、儲存且操縱物體之模型與圖像,其畫面皆是運用 數位處理的方式去建立,且其處理之圖像能普遍的被運用於視覺藝術上。

陳勝利(1993)

電腦繪圖,依表現的型態,可分為平面繪圖與立體繪圖,若就其表現方式又 可分為靜態圖形與動態圖形,若要簡單分類則有四種呈現類型: 1.靜態二維 平面電腦繪圖。2.靜態3D電腦繪圖。3.動態二維平面電腦繪圖。 4.動態3D立 體電腦繪圖。

張恬君(1997)

舉凡藝術作品在其創作產生與展示呈現的過程當中,曾經使用到電腦,不論 是現有影像的再製、現有創作使用工具的模擬、立體空間、虛擬視覺效果,

或者經由資料的輸入而使電腦自己產生的影像,甚至於多媒體的互動式影像 呈現與動畫所產生的藝術品,都屬於廣泛的電腦藝術領域。

表 2-3-1 電腦繪圖定義(續)

圖形檔案格式等三方面來進行分析與教學:

常用副檔名 BMP、JPG、PSD、PNG、TIFF、

GIF、UFO 等 EPS、AI、CDR 等。

相關軟體 Painter、PhotoImpact、Photoshop 等 AutoCAD、CorelDra 及 illustrator 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向量圖與點陣圖在優缺點上恰為互補,各有其適用的範圍,因此有時會將點陣 軟體不好畫的部分,先用向量軟體製作出來,最後再整合到點陣圖繪製處理,所以 兩種類型的繪圖圖檔可相互應用,以應付各種需求。

2. 電腦繪圖色彩類型與模式

色彩類型係指:數位影像圖檔(點陣圖)擁有色彩數目的多寡,常見的類型有 五種:黑白模式、灰階模式、16 色模式、256 色模式、全彩模式。色彩模式則是指:

在電腦中顏色的不同組合模式,不同的色彩模式有不同的特性,也可以進行互相交 換。色彩模式除了決定可以在影像中顯示的色彩數之外,也影響色版數和一個影像 的檔案大小。較常用的模式包括RGB、CMYK、HSB,以及 Lab 模式等。其中 RGB 模式所呈現顏色的色彩比較亮、也比較鮮艷。

本研究教學與創作中所使用之色彩類型則限定於全彩模式:主要是由 R 紅色

(Red)、G 綠色(Green)、B 藍色(Blue)三原色所混合成。是目前運用最廣的顏 色系統之一。獨特之處︰色彩豐富飽滿,但不能進行普通的分色印刷。

3. 圖形檔案格式

圖形在記錄、表示及儲存時為了修改檔案大小、增進列印效果等諸多因素的考 量下,衍生出多種圖檔格式。獨特的圖檔格式需要有專用的繪圖軟體才能開啟,但 一般標準使用的圖檔就必須具有普遍性,如此才能相互流通,圖片彼此就能相互讀 取、寫入而不會產生相容性的問題。圖檔的格式可以從檔案的「副檔名」得知。本 研究依教學所須,使用 JPEG 圖型檔案格式,具有檔案體積小的優點與利於相互讀 取之普遍性。

綜合而言,電腦繪圖經由電腦去建立圖像與物件,畫面利用數位處理的方式操 作與建立,依圖像物件的應用領域與色彩類型模式選擇適合的繪圖軟體。透過電腦 繪圖軟體中的使用者視窗介面、繪圖與編輯工具箱、控制圖示及選單等介面來完成 繪圖軟體的操作與圖像作品的創作設計。

二、 國小學童電腦繪圖創作的特質與優缺點

(一)國小學童電腦繪圖創作的特質

張繼文(1996)指出:現代藝術表現的內容越來越具有社會性,愈來愈接近欣 賞者且是多元、科技的。欣賞者可以參與藝術之中,藝術更要求應融合於生活環境 之中,而不是超脫塵俗的唯美形式結構而已。如此一來,多元的媒材、形式與表現 內容不只打破歷來僵化固定的藝術界域與形式,甚至完全否定了藝術的具體存在 性,甚至只成為一種觀念。所以,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藝術的創作媒材也由傳統 的平面媒材延伸至科技媒材,科技不斷的創新,同時也激勵了藝術家創作的泉源(張 白苓,2007)。其中,電腦繪圖與影像處理科技的誕生改變了創作圖像與視覺觀看 的方式,也為視覺藝術注入了新生命,不僅在創作工具的使用上,也在創作思考上 造成前所未有的改變。

有關國中小學童電腦繪圖創作的特質的相關論述,目前已有相當多位研究者提 出具體論點(藺德,1999b;李堅萍,1999;謝秀珮,1998;柯萱玉,2002;黃瓊儀,

2002;曾健評,2003;蔡雅如,2006;梁又文等,2008),以下本研究將從各研究者 對電腦繪圖創作的特質界定中,並加入研究者本身於教學場域中的實際體認,針對 與本研究相關電腦影像繪圖之特質統整歸納並提出本研究之論述如下九項特質:

1. 數位空間特質-像素畫紙的自由尺寸:

視窗上的「像素畫紙」就是電腦繪圖創作者的數位空間,可隨著創作者的需求 與愛好任意加以選擇或進行調整縮放尺寸,相較於傳統製式紙張自由且方便。但曾 健評(2003)亦指出,學童容易因為當時看不到「像素畫紙」的其他部分而忽略部 分空間的存在,最後造成無法顧全大局的構圖方式。另外,顯示比例與影像畫布的 像素大小兩種觀念同時呈現時,學生很容易因此而混淆。其中又以低年級最不易接 受,中年級次之,高年級則因接觸電腦的時間較久,故較能接受影像畫布無法一次 呈現在視窗之中的理念。

2. 數位設備特質-數位筆觸與路徑繪圖:

電腦繪圖所提供的美術創作有別於傳統創作, 創作者藉由鍵盤輸入、滑鼠點選,

數位筆控握, 應用數位筆觸與路徑繪圖過程,創造出有別傳統光影效果的電腦影像 繪圖藝術。善用電腦上的各種繪圖工具,包括畫直線、矩形、圓形等,這樣就能畫 出非常精準的線條與圖形。

但透過滑鼠等數位輸入設備來操作,如果控制滑鼠的技巧不純熟,則描繪出來 的線條、圖像會給人一種不穩定與生澀感。根據謝秀珮(1998)的研究指出,學童 使用電腦繪圖時,如果電腦技能不足,反而會阻礙其表現能力。當學童的空間認知 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電腦可以彌補學童手上功夫的不足,幫助學童解決線畫得不 直的問題, 因此在此時使用電腦對齊會是有幫助的。

此外曾健評(2003)亦指出,在電腦繪圖硬體的使用方面,雖然以實際的繪畫 經驗來看,利用數位板來進行電腦繪圖會比較接近傳統媒材繪畫的感覺,但就目前 大多數的學校配備來看,以滑鼠作為研究教學的繪畫工具,似乎與普遍的實際情況 較接近,較能提昇研究結果的參考價值,故研究者認為以滑鼠來作畫,是現階段國 小學童無可避免的電腦繪圖輸入裝置。

3. 複合媒材特質-筆刷媒材的隨意使用:

傳統創作工具須透過實際的筆觸和技法才能創作出作品,在電腦繪圖中,創作 者以數位板或滑鼠來操作並創作,只需靠著軟體的模擬多種例如麥克筆、噴槍、調 色筆、毛筆、粉彩筆、炭筆、仿製器、色鉛筆、蠟筆、橡皮擦、膠彩、厚塗顏料、

油畫、鉛筆、海綿、染色和水彩等筆刷效果,透過顏色盤調整顏色,任意選擇試畫 與還原,省去傳統繪畫大量的工具和顏料準備與整理。

4. 複製編修特質-重複修改與複製重製:

電腦創作有別於傳統媒材的創作方式,創作者運用電腦繪圖軟體的複製編修功 能,可以進行不斷的重複修改、複製重製、調整替換、刪除復原,創造出有別於傳

電腦創作有別於傳統媒材的創作方式,創作者運用電腦繪圖軟體的複製編修功 能,可以進行不斷的重複修改、複製重製、調整替換、刪除復原,創造出有別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