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部分工時之緣起與成因

第二章 部分工時之定義、型態與現況

第一節 部分工時之緣起與成因

農業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落而息,隨著自然生態之運行行而生活,並無 明顯工作時間之概念念。工業革命後勞勞工之勞勞動力力與機械運作相結合,因人力力 無法負擔機械之長時間運轉,故為保障勞勞工身心健康與勞勞動力力之效率率率,工廠 乃紛紛有工作時數數之概念念與最高工時的限制;部分時間工作最早亦係在此一 保障勞勞工之概念念下所產生5

十九世紀中葉葉(一八四一年年)英國為保障未滿十三歲之童工,乃規定其 每日工作時間不不得超過六六小時;其後(一八八四年年)又規定每天上午八時至 下午三時,童工需上三小時之課程;此一基於保護目的而藉由立立法強制規定 童工工作時數數低於一般工時上限之情形即為部分工時制度度之起源6

但隨著社會、經濟情勢之變遷,部分工時制度度也有了了不不同的定位與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勞勞動力力短缺極需婦女女投入勞勞動市場,某些負擔家務之婦 女女為能兼顧家庭與工作,乃以部分工時之方式從事勞勞動,故部分工時制度度在 此時即成為提升勞勞動參參與率率率的手段之一。一九七0年年代後,強調彈性化、資 訊經濟與分眾消費的後福福特主義(post-Fordism)逐漸取代了了自二次大戰以 來來具主宰地位、以大量量生產、標準化勞勞動為主的福福特主義(Fordism)7;加 上服務業興起、非典型勞勞動型態之增加,為配合消費者的需求,工作時間遂 日漸多樣性、不不再侷限於同一範圍,勞勞動彈性化亦成為勞勞動市場之重要趨勢。

5 陳聰勝、陳彥伯,從國際勞工組織第 175 號公約談部分時間工作者之就業安全保障,就業安全 第1 卷第 2 期,民國 91 年 12 月,頁 70。

6 當時工廠將此種童工稱為「half-timers」參見黃國柱,非典型僱用對退休及相關福利保障制度之 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民國92 年 8 月,頁 30;陳玲琍,部分工時勞動法制之研 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 年 5 月,頁 9。

7 「福特主義」(Fordism),係指二十世紀所產生的一種大量生產模式;字義源自美國人亨利‧福 特(Henry Ford)。此人在世紀初發明汽車的大量生產方式(mass production),因而成為美國的汽 車大王。福特主義其具體內涵則包括零組件的規格化、勞動的標準化與生產線的科學管理化,後 一內容主要由科學家泰勒所奠定。但1970 年代以來,受到石油危機的刺激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經 濟生產方式逐漸從大量生產方式時代的重大厚長轉變為輕薄短小,大眾消費也逐漸發展為「分眾 消費」,代表福特主義的重工業的龍頭地位,逐漸被服務業所取代,資訊與知識則成為影響經濟發 展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這種經濟生活樣態與生產方式的新變遷,即稱為「後福特主義」。

在此前提下,部分工時制度度因可提供企業一彈性運用人力力之管道,在勞勞工方 面亦對其兼顧工作與私人生活有所助益益,故在現代化的勞勞動趨勢上,即扮演 了了一個調和各方需求之重要角色。

近二十年年來來,部分工時勞勞動之發展各國情況雖不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均呈 現增加之趨勢。究其發展主因似與整體大環境之變化有關,因經濟不不景氣、

勞勞動條件提升,企業為降降低勞勞動成本並因應勞勞動彈性化,乃改以非典型勞勞工 取代傳統型態之僱用;又在勞勞工方面因女女性勞勞動力力大量量投入就業市場且現代 人強調個人生活與工作之兼顧,故部分工時之勞勞動型態便便為其提供了了另一項 選擇機會。詳言之,促使部分工時勞勞動迅速成長之原因,可由需求、供給與 政府態度度三方面加以分析,以下即分就此三個面向,探討部分工時勞勞動所扮 演之角色並敘明其發展因素:

第一項、部分工時勞勞動之需求-雇主層面

壹、降降低勞勞動成本

晚近因勞勞工意識識興起,使勞勞方對勞勞動福福利利及工作安全之要求提高,各 國亦普遍以全職勞勞工為對象訂有相當程度度之勞勞動保護法規,此一現象無形中 導致雇主人事負擔之增加。另外因工會組織逐漸成形並具一定之影響力力,也 使得企業逐漸以非典型僱用之方式,尋求迴避工會之壓力力8。故企業在考量量經 營成本,降降低員工固定支出之前提下,聘僱部分工時人力力即成為其降降低勞勞動 成本的方式之一。此係因部分工時勞勞工每小時薪資成本多較全時勞勞工為低9; 且對於某些需連連續運轉之生產單位或有延長工作時間必要之企業,若若僱用全 時工即需於正常工作時間外另給付加班費,如可透過部分工時勞勞動補充其所 需之額外勞勞動力力,則將可在一定程度度上減輕其加班費之支出。又某些勞勞工保 護法規就其適用對象設有下限,工作時數數未達一定標準之部分工時勞勞工即被 排除在外,雇主無須給付諸諸如社會保險、生育補助等社會性支出,故僱用部

8 如 1960 年代起日本之工會活動積極、力量逐漸強大,雇主為因應並削弱其勞工團結之力量,乃 大量採用無組織、無抗爭力量之部分工時勞工,參見林振賢,談部分時間工作勞工的問題,中國 勞工968 期,民國 86 年 5 月,頁 20。

9 此係因部分工時勞工所從事者多為技術性較低之工作,且因工作期間不長,無法累積年資而調 整薪資,參見黃臺生,部分時間的工作制度,人事行政96 期,民國 80 年 2 月,頁 61。

分工時者相對而言即屬較為低廉廉之人力力成本10。 貳、因應經濟變動之彈性化措施

一九七○年年代起因 OPEC 國家石油減產,造成石油危機,連連帶引發了了二次 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之不不景氣,傳統型態之勞勞動市場亦因此遭受衝擊。因經 濟發展與產品市場之不不確定性,企業多不不願投入過多之固定人力力,故為因應 市場環境之變遷,乃普遍採用「勞勞動彈性化」之策略略與措施。「勞勞動彈性化」

係指為企業所運用之人力力資源管理理措施11,主要包括:

一、數數量量彈性化:即透過勞勞動力力投入數數量量之調整,因應景氣之變動。其 又可再分為以勞勞工人數數為調整之「外部彈性化」與以工作時間為調整之「內 部彈性化」。

二、功能彈性化:即透過訓練練和再訓練練,使企業內之員工擁有多重技能,

以配合技術發展和企業之轉型。

三、距離離策略略:係指企業利利用商業契契約,諸諸如外包或承攬,來來達到生產、

提供服務與企業運作之目的。

四、區隔策略略:將勞勞工區分為「核心勞勞工」(Core worker)與「邊際勞勞 工」(Peripheral worker),前者執行行企業內之重要工作、為企業所培育之多 技能勞勞工,多擁有良良好之福福利利與穩定之僱用關係;相反的,後者則執行行企業 內較不不重要或例例行行性之工作,亦無培育計畫與良良好福福利利,僱用關係相對較不不 穩定。

其中減少工作時數數之數數量量彈性化,或以區隔策略略減少核心、全職勞勞工而 增加非典型之部分工時勞勞工的僱用,係企業用以因應不不可預期勞勞動需求之彈 性化方式,使雇主於景氣變化時可以透過部分工時勞勞動之運用,使企業人數數 控制在一定之規模,無須隨景氣之榮枯而調整人力力並減少其營運之成本;另 對於員工之請假、缺席等所造成之不不便便亦可藉由部分工時人力力得到緩和,此

10 成之約,部分時間工作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及其政策意涵,勞工行政 151 期,民國 89 年 11 月,頁14;黃臺生,部分時間的工作制度,人事行政 96 期,民國 80 年 2 月,頁 61。

11 此一名詞係於 1984 年由 John Atkinson 等人所提出,係描述一些為企業廣泛運用之人利資源管 理措施,參見李誠,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勞委會委託研究計畫,民國89 年,頁 12。

均使部分工時勞勞動之需求日漸增加12

參參、服務業興起導致部份時間工作之需求提升

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因工資提高、社會福福利利支出增加,導致傳統、

大規模生產之產業基於成本考量量紛紛向低工資、低成本之方向遷移;又伴隨 著生產技術的提升,製造業部門在歐洲本土所佔比例例遂逐漸萎縮,取而代之 的是服務業之興起。產業結構轉變與服務業之發展,始得傳統以大量量生產之 標準化工時減少,改以配合消費者需求而調整其工作時間之非標準化工時。

部分時間工作因具有按需求調整工作時間之特性,雇主可將勞勞動力力分散延長 服務時間(如百貨公司),或將勞勞動力力集中於某時段以因應突增之勞勞動需求(如 餐飲業),即雇主可在營業尖峰時段增加人力力,在清淡期亦不不致造成人力力過重 之負擔,故多數數之部分工時勞勞動即進入了了需求殷切切之服務業部門。

第二項、部分工時之供給-勞勞工層面

壹、兼顧個人生活與工作

過去婦女女多被賦予照顧家庭之角色多未實際參參與勞勞動,直至六六○年年代後 因全時勞勞動力力短缺乃藉由婦女女之投入就業市場以開發勞勞動人口;其後又因經 濟景氣衰弱,婦女女亦肩負起負擔家庭經濟之角色而需從事勞勞動;但不不論論其投 入勞勞動市場之原因為何,傳統賦予女女性照顧家庭之責任並未因此鬆懈,故為

過去婦女女多被賦予照顧家庭之角色多未實際參參與勞勞動,直至六六○年年代後 因全時勞勞動力力短缺乃藉由婦女女之投入就業市場以開發勞勞動人口;其後又因經 濟景氣衰弱,婦女女亦肩負起負擔家庭經濟之角色而需從事勞勞動;但不不論論其投 入勞勞動市場之原因為何,傳統賦予女女性照顧家庭之責任並未因此鬆懈,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