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理解

現在學校越來越重視閱讀教育,許多學校舉辦閱讀達人競賽,比賽看誰 看的書多;許多父母也買很多書給孩子看,甚至帶他們到圖書館去借很多書,

他們以為只要孩子喜歡讀、願意讀,理解力自然就能增加。但為什麼在政府、

學校大力推動閱讀下,我們的中小學生在國際間閱讀能力的評比,表現的卻 不理想。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認為閱讀理解是一個知識建構的歷程,

閱讀要能理解才能夠解釋資訊、運用資訊,讀很多書但卻沒理解,這樣的閱

13

讀對孩子的幫助並不大(柯華葳,2012)。因此如何使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

提高閱讀效率,便必須運用許多閱讀策略。有些閱讀策略主要在增強記憶,

有些閱讀策略強調提升閱讀速度,但更重要且受重視的閱讀策略是能夠增進 文意理解,因為閱讀最終目的是希望閱讀者能掌握文意,解讀文意並從文章 中獲取訊息。

一、閱讀的定義

閱讀的定義很多,有學者認為閱讀是文字的辨識(李連珠,1992),也有 學者認為閱讀是文字解碼的過程(Spodek,1985),這些都是較狹義的定義。

國外學者 Lerner(2003)認為閱讀是從書面文章建構意義,並能統整協調多種 相關的訊息過程。Goodman(1986)認為閱讀是人類藉由文字間的互動,閱讀 不是只是辨認單字,而是理解的過程。美國國家教育學會(1985)將閱讀定義 為建構文章意義及內容的過程,閱讀過程進行中,閱讀者需要統整資訊之間 的相互關係,最終透過閱讀,可以獲得資訊、增進知識、解決問題。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在 1998 年國教教育會議強調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要先喜愛閱 讀才能學好所有的知識。(林明杰、楊來坤,2009)。

柯華葳(1999)認為閱讀包括識字和理解,謝錫金(2005)指出閱讀是包含個 人認知及社會規範的活動,閱讀者必須能夠流暢、有效能的把語言符號的篇 章,轉化成每個閱讀者也會獲得相似結果的意義,俾能在社會上成為無論在 個人性情發展,或社會功利上均有成就的一員。

Harris 和 Sipay(1980)以及簡志明(2012)認為閱讀是一項複雜的過程,會 受到個體經驗、語言背景、解碼能力、知覺技巧、以及推理能力的影響,包 括了「認字」與「理解」兩個主要成分。Gudakovska(1996)認為閱讀接近於 一般人的體會,是「個人和創造性的歷程」。

綜合上述學者不同的觀點可知閱讀是一項複雜的心理歷程,不同的人依 據其自身的經驗、認知的不同,對相同的訊息做出不同的詮釋,閱讀包含了 識字和理解,識字是理解的基礎,理解則是較複雜的過程,兩者都需要知識

14

和技能做輔助。而閱讀的最終目的便是要能理解文意,也就是要能從文章中 獲取意義。

二、閱讀理解的歷程

閱讀是一段歷程,閱讀歷程各個成分間可同時或交互使用,能幫助讀者 理解他所閱讀的文章(柯華葳,2011)。閱讀理解可說是閱讀歷程的成果,是 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Gagné(1985)將閱讀理解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 解碼

閱讀的歷程一開始就是要認字識義,張春興(2001)認為認字識義在訊息 處理的理論上就是「解碼」,解碼的多寡會影響一個人的閱讀理解成效。

Ehri(1982)認為解碼包含比對(matching)和轉錄(recoding)兩個歷程,「比對」

是看到字就可以直接知道字義的心理歷程,可以直接從長期記憶區提取訊息;

「轉錄」則是看到字時,必須藉由發音檢索,再從長期記憶區提取訊息。

(二) 字面的理解

除了能理解字義外,還能依照字與字的關聯而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激發 文意上的理解。Gagné 認為它包含了字彙接觸(lexicalaccess)和「語法剖析」

(parsing)兩個歷程。「字彙接觸」是指讀者確認字形和字音時,會從長期記 憶區檢索出與文字相關的意義而選擇適合的文義;「語法剖析」則是指將字 詞組合後,由文法解析來獲得句子的理解,形成一個命題。

(三) 推論的理解

推論的理解是指對於文章內容作更深層的探討,包含了統整(integration) 摘要(summarization)和精緻化(elaboration)三部分。

1.統整是前後連貫文章概念的心理表徵,通常讀者的先備知識會影響其 對文章意義的推論。

2.摘要是指讀者能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濃縮,進一步能表達出主要概念,

也就是能夠分辨出文章中重要和不重要的訊息。

15

3.精緻化是指讀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而產生超越文章的訊息,並 對文章做出歸納,並不只是包含作者所釋出的訊息,還能以自己的經驗和知 識賦予文章更豐富的意義。

(四) 理解監控

在閱讀歷程中,藉由理解監控來檢視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這個歷程 包括下面四項:

1.設定目標(goal setting):讀者剛開始閱讀就依自己的需求設定目標。

2.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讀者選擇適當的策略來達成所設定的目 標。

3.檢核目標(goal checking):檢核自己是否達成目標。

4.修正(remediation):如果未能達到目標,會自動進行修正或者施予補救 的措施。

三、閱讀理解模式

Rumelhart 在 1977 的「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of reading」研究中將 閱讀理解模式分為三大類,分述如下:

(一) 由下而上模式

由下而上模式又稱為文章本位模式(text-based model)或資料主導歷程 (data-driven processing),此模式強調文字或句子的編碼與解碼,讀者要了解 文意,必須經過單字、文句、語法、字義的建構過程,忽略讀者本身的知識 和經驗。

(二) 由上而下模式

由上而下模式又稱為讀者本位模式(reader-based model),讀者運用個人本 身的知識和經驗去組織文章的意義,和文章的內容做雙向互動。讀者在閱讀 過程中,依個人的知識和經驗選取可用的訊息來組織、預測文意,藉由不斷 閱讀來驗證假設。

16

(三) 交互作用模式

Rumelhart 認為以上兩種模式無法單獨解釋閱讀理解歷程,他認為這兩種 歷程應同時存在,於是提出交互作用模式。此模式強調在閱讀過程中這兩種 模式可以同時存在,並互相補充。當讀者不具備與文章內容相關知識背景時,

識字能力可協助讀者了解文意,這時就屬於「由下而上模式」;而當讀者已 具備與文章內容相關知識背景時,他只要瀏覽文章,便可理解文意,此即屬

「由上而下模式」模式。在閱讀歷程中,「交互作用模式」不但考慮文字本 身的意義,且兼顧讀者的先備知識和經驗所建構出的結果,是較具彈性的模 式,也是目前較常被採用的。

四、PIRLS 的閱讀素養與理解歷程

「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由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簡稱 IEA)主辦,是一項針對全球小學 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標準、閱讀行為及閱讀態度的對比研究。PIRLS 每五 年進行一次國際性評量,希望藉由評比結果,作為各國改善閱讀教學及促進 閱讀能力的參考。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表示,PIRLS 的題目特色包括故事體 及說明文,內容有故事、社會科學、科學、文件等,有圖有表。臺灣學童不 習慣閱讀較長的文章,在閱讀的深度上,也大多停留在字面或文章表面的層 次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柯華葳(2012)提出希望透過閱讀,讓學童不 同感受、從不同角度中進行不一樣的論述,不要停留在標準答案的思考層面。

(一) PIRLS 的閱讀素養

根據 PIRLS 2006 的定義,閱讀素養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 能力,而這些書寫語言的形式是社會所規範出來的。學生能夠閱讀各式各樣 的文章,從中建構出意義,從中學習,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並由閱讀中獲得樂趣。具體而言,閱讀素養包括學生:

1.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17

2.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3.能從閱讀中學習。

4.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5.由閱讀獲得樂趣。

PIRLS 在研究工具上,除了學童所閱讀的文章及所需回答的理解題目外,

還設計五種問卷,分別是學生、家長、學校、教師、課程問卷,用來瞭解基 本人口資料、學生閱讀態度,以及學生的閱讀環境包括家中教育資源、父母 閱讀習慣、教師閱讀教學、學校閱讀教育政策、整體閱讀課程安排等。經由 如此詳細調查,參與評比的國家可以看到各國閱讀教育之面貌,對於自己的 國家在閱讀教育政策、課程改革或是教學改進上有所借鏡。若一個國家連續 參與 PIRLS 評比,經由累積多年的評量資料也可以瞭解因教學或政策改變,

該國學生閱讀能力改變的趨勢與造成改變的可能原因。

(二) PIRLS 的閱讀理解歷程

PIRLS 的研究包括有閱讀理解測驗及問卷兩部份。閱讀理解測驗主要是藉 由兩種文體—故事體與說明文—的閱讀材料來檢視閱讀理解歷程。閱讀歷程 包括「直接理解歷程」和「解釋理解歷程」兩部份,「直接理解歷程」又分 為直接提取以及推論分析;「解釋理解歷程」則分別為詮釋整合和比較評估,

以下分別探討這四個閱讀理解歷程的區別(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雅婷,

2008)。

1.「直接提取」

「直接提取」(focus on and retrieve explicitly stated information)所指的是 讀者找出文中清楚寫出的訊息,其中包括下列各項。

18

(1) 找出與閱讀目標有關的訊息 (2) 找出特定觀點

(3) 搜尋字詞或句子的定義

(4) 指出故事的場景(例如時間、地點)

(5) 當文章明顯陳述出來時找到主題句或主旨 2.「推論分析」

「推論分析」(make straightforward inferences)所指的是讀者需要連結文 中兩項以上訊息,其中包括以下各項。

(1) 推論出某事件所導致的另一事件 (2) 在一串的論點後,歸納出重點 (3) 找出代名詞與主詞的關係 (4) 歸納文章的主旨

(5) 描述人物間的關係 3.「詮釋整合」

「詮釋整合」(interpret and integrate ideas and information)所指的是讀者需 要提取自己的知識以便連結文中未明顯表達的訊息,包括以下各點。

(1)清楚分辨出文章整體訊息或主題 (2)考慮文中人物可選擇的其他行動 (3)比較及對照文章訊息

(4)推測故事中的情緒或氣氛

(5)詮釋文中訊息在真實世界的適用性 4.「比較評估」

「比較評估」(examine and evaluate content,language, and textual elements) 所指的是讀者需批判性考量文章中的訊息,包括以下各項。

19

(1)評估文章所描述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 (2)揣測作者如何想出讓人出乎意料的結局

(1)評估文章所描述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 (2)揣測作者如何想出讓人出乎意料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