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閱讀行為

了解兒童的閱讀行為與習慣對教師及父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與教 師可藉此針對孩子的閱讀興趣做適當的引導,拓展其閱讀視野。本節主要探 討閱讀行為的相關理論,共分為閱讀行為的定義、閱讀態度與閱讀興趣等三 部分的相關研究。

一、閱讀行為的定義

心理學家將閱讀行為定義為個體外顯表現於外的動作(張春興,2001)。

因此,閱讀行為可說是個體與閱讀相關的外顯表現行為,在閱讀行為的相關 研究中,楊曉雯(1997)提出影響閱讀行為的喜好程度受到本身的內在特質與 外界環境的影響,像父母、師長與同儕、事、個人的社會活動、讀物的內容 及呈現方式與類型等,都會影響讀者閱讀動機與閱讀的方式。吳憲昌(2003) 認為閱讀行為是學童實際從事的閱讀活動,包含了讀者閱讀的頻率、次數及

20

時間等。閱讀行為包含了讀者從事閱讀印刷媒體的表現與頻率的外顯行為,

與促使閱讀活動朝向個體所設定目標進行的內在心理歷程的內在動機(張怡 婷,2003)。古秀梅(2005)把閱讀行為認為是讀者閱讀的頻率、數量及時間。

黃家瑩(2007)將閱讀行為細分為閱讀時的數量、方式、環境、時間、類別及 書本來源等。蔡枚峨(2010)認為閱讀行為是閱讀者從事閱讀活動的外在表現,

包括閱讀數量、閱讀頻率、場所以及閱讀廣度。陳新豐(2014b)指出閱讀的行 為變項包括在學校除上課之外的閱讀時間頻率、在家的閱讀時間以及閱讀課 外讀物的頻率等三個變項。戴秋華(2013)指出國小學童的閱讀行為應該包括 閱讀興趣、閱讀習慣以及閱讀態度等三個向度來加以探討。張真華(2009)以 台北縣蘆洲地區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探討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之研究中,

將閱讀行為分為「閱讀興趣、型態」、「閱讀習慣」、「閱讀態度」等三層 面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的關係。

綜上所述,閱讀行為可以說是個體與閱讀相關的外顯表現行為,閱讀行 為會受到本身的內在特質與外界環境的影響,本研究所指的閱讀行為乃是採 用張真華(2009)以及戴秋華(2013)中對於國小高年級閱讀行為的分類,分為閱 讀興趣、閱讀習慣以及閱讀態度等三個向度。

二、閱讀興趣

興趣是指個體對人或事所表現出的內在意向,當有許多事物呈現在個體 面前時,某一事物特別引起此一個體的注意,即可推知他對此事物感興趣,

是可藉由外顯行為去推測的。當個人能從事某一項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感覺時,

便可以成為以後從事此一活動之原動力(顏美鳯,2002)。

培養閱讀興趣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能心有所感讀出趣味性且能從閱讀中獲 得滿足及成就感(張春興,2001)。凌夙慧(2002)研究指出,兒童閱讀習慣與興 趣養成的關鍵期是學齡前到國小階段。顏美鳳(2002)以問卷調查法研究台北 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兒童之閱讀興趣,發現各主題類別喜愛程度以「笑話」排 序第一(平均數 2.44),其次是「漫畫」(2.40)和「故事」(2.32)。萬瓊月(2002)

21

的研究結果顯示故事內容、情節能引發共鳴最讓人感興趣,而溫馨、益智、

有趣、奮鬥、勇敢的故事最叫人難忘,且性別、年級不同,對於不同書籍類 型的興趣亦有差異。林美鐘(2002)認為閱讀興趣是指讀者依據自己對閱讀的 認知,對於可提供閱讀資訊來源的管道或媒介,所表現出的愛好程度與交互 作用的結果。戴秋華(2013)認為兒童的閱讀興趣會受讀物的內容,師長、同 儕的影響,而有增強或削弱的現象。

綜上所述,當兒童對閱讀產生興趣時,他便可從閱讀中獲得成就及滿足 感,不同的讀物內容,對兒童是否樂意從事閱讀亦會有影響。

三、閱讀習慣

習慣伴隨人的一生,「使我們能適應環境,有能力能利用環境,達到人 類的需求」(王連生,2003)。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的引導與示範在兒童閱 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上,扮演著啟蒙的角色(許碧勳,2001)。閱讀習慣需要 培養,愈早形成,習慣越穩固,父母的示範很重要,父母喜愛閱讀,肯花時 間閱讀,孩子也會跟著閱讀,越早開始閱讀,越能體會閱讀的樂趣(柯華葳,

2011)。家長應以身作則,培養孩子正確的閱讀習慣和態度。

學生如果得到家長或老師的支持,養成閱讀習慣的機會越大,如果家庭 有正面愉快的經驗,學生會定期閱讀,擴展閱讀經驗,養成閱讀習慣(何萬貫,

2003)。家長喜歡閱讀,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孩子在耳 濡目染下,也能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態度(黃齡瑩,2003)

洪蘭認為二十一世紀未來公民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世界觀,要達到 這個目的只有經驗與閱讀這兩個方法,而吸收別人經驗最好的方法便是閱讀 (遠見雜誌,2003)。教育部推動的「悅讀 101」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目標 之一便是「培養兒童閱讀習慣,使其融入學習及生活脈絡中」(教育部電子報,

2010)。胡美智(2013)指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可提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認字 能力及專心程度。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不但能幫助孩子在小學學習生涯上更 順利,更是孩子一輩子享用不盡的寶藏。

22

綜合上述,面對多元社會,要具有世界觀,惟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升自我能力,才不會被多元的社會所淘汰。因此,本研究探討在數位閱讀 中,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習慣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

四、閱讀態度

張春興(1989)指出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及周遭世界中所持有的一種持 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Gettys 和 Fowler(1996)也認為態度(attitude)是對人、

事和周圍世界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通常會伴隨著情緒感受與 看法,閱讀態度包括對閱讀的情感、信念和閱讀的準備度,是影響一個人想 閱讀和持續閱讀的原因,他們覺得閱讀態度是一種伴隨情感狀態的反應,這 種反應,是影響閱讀行為的主要因素,且會影響個人對閱讀行為的持續性,

對閱讀具有正向態度的學生,會在閱讀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會在閒暇 時主動進行閱讀。唐榮昌(1994)的研究發現父母親的教育水準會影響學童早 期的閱讀能力。楊怡婷(1994)的研究也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伴讀頻率及本 身的閱讀習慣也是影響學童早期閱讀行為的重要因素,母親的教育程度、伴 讀頻率越高,孩子的閱讀頻率也越高;母親經常閱讀,孩子的閱讀頻率也較 高。陳海泓(1999)的研究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較高,在孩子幼年時,常會購 買兒童讀物、或常說故事、朗讀故事給孩童聽,閱讀機會較多的孩子,對閱 讀的喜愛程度也會越高。陳怡華(2001)的研究也發現了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 與閱讀動機有顯著的相關。

在民國八十九年教育部為推動「全國兒童閱讀運動」,鼓勵家長,藉由 陪孩子共讀好書來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營造豐富的閱讀環境,為台灣下一 代的閱讀紮根,教育部特別加強推廣,強調主動參與,提供相關資訊,整合 連繫民間資源,希望幼稚園、國小兒童、及家長,共同為兒童閱讀習慣與態 度的培養而努力。希望能達到幼稚園幼童每年至少閱讀一百本推薦的書籍,

國小低年級至少八十本,中年級至少六十本,高年級至少四十本以上的書籍。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要從增加閱讀能力及教導學生如何運用圖書

23

館的資源著手。楊美華(2003)的研究指出閱讀應該有完整的規劃,經由老師、

圖書館、社區、父母、學童等的溝通合作,投入專業的人力以及適當的閱讀 資源,才能夠提升閱讀風氣。因此,多運用社區的閱讀資源,不僅能提升讀 書風氣,亦能對學童的閱讀態度有正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閱讀態度是指讀者的內心感受、閱讀的信念及閱讀行為的表 現,家庭及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孩童的閱讀態度。

第四節 線上閱讀、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行為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