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及研究架構建立

第一節 離職債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章 文獻檢閱及研究架構建立

本章共分七小節,針對本研究目的分別論述離職債向、專業承諾、工作滿意、

管理分配公平、情緒勞務、職家衝突及工作疲勞等七大研究構面。

第一節 離職債向

本節將離職債向之定義、離職的類型、離職債向理論模式及彙整近 10 年來 與離職債向相關研究論述如下。

壹、 離職債向(intention to quit / turnover intention)的定義

離職行為(turnover)係指員工在組織某個職務上,工作一段時間後經過個人主 觀考量,決定離開其組織之行為,離職過程即為一種退出決策過程(withdrawal decision process) (Mobley, 1977)。債向係指一種特定的態度,決定去做某一特定 行為或事件,或表示個體心目中的目的或計畫 (Guralink, 1971),爰此,欲瞭解 員工離職行為,可從員工之離職債向作預測及推估。易言之,離職債向是判斷員 工離職行為的最佳指標(Mobley, Griffeth, Hand, & Meglino, 1979;Price & Mueller, 1981;Jeffery, Charles, & Rajan, 1989),當員工離職債向愈高時,其離職行為實際 發生的可能性愈高。

本研究認為離職債向係員工工作經歷不滿足後,在退出決策過程中,實際離 職行為前的最後一個步驟(Porter & Steers, 1973;Mobley, 1977;Thatcher, Stepina &

Boyle, 2003),意即員工並未實際作出離職行為,而有離職之意念或付諸部分行 動,包括找尋未來的工作機會,卻仍未實際離職的狀況,乃係一種預估未來將會 離開組織的可能性。國內外學者尌離職債向,從不同觀點探討,有認為離職債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係指個人意欲離開其目前工作,另謀他尌之債向強度或者永遠離開現在職位之程 度(Caplan & Jones, 1975;Bedeian & Armenakis, 1981;Williams & Hazer, 1986);

亦有認為離職債向是一種意識到及考慮到,而任其自由意志而離開組織,或者說 員工蓄意想離開組織(Tett & Meyer, 1993;Thatcher, Stepina & Boyle, 2002),無論 從何觀點探討,離職債向為實際離職行為前的最後一個步驟,可用來預測實際離 職行為。

質言之,離職債向係指一種預估未來將會離開組織的可能性而已,並未真正 離開組織,員工在實際作出離職行為之前,會對現況作出總體性評估,衡量各種 狀況(諸如產生離職念頭、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評估比較其他工作機會等)後,方 實際付諸行動永遠離開現在服務之組織。

本研究探討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員之離職債向,藉以預測是類人員之離職行 為,惟是類人員均屬正式公務人員,其「離職行為」有別於一般私人企業之離職,

本研究所指離職涵蓋二個層面,其一為專業人員離開現在服務之組織,而繼續選 擇公共衛生領域之其他組織,稱之為「組織離職」,諸如離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任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等,同為公共衛生相關領域組織;其二為專業人 員離開現在服務之組織,而選擇非公共衛生領域之其他組織,稱之為「專業離職」, 諸如離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任職某國中一般行政職系幹事(非護理師)等職務。

爰此本研究針對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員離職債向,分別探討「組織離職債向」及

「專業離職債向」二大類。

貳、 離職的類型

Price(1977)將離職的類型區分為二大類:自願性離職( voluntary turnover)與非 自願性離職(involuntary turnover)。自願性離職係指個人離開組織是由個人主動提 出,屬於個人決策性離職,包括辭職、自願退休;而非自願性離職多是導因自組 織因素造成,非個人主動,包括解僱、強迫退休及死亡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一般而言,探討離職行為多以自願性離職為主,蓋大部分離職屬自願性且自 願離職的理論形成較早,此現象亦為組織關切焦點。而 Dalton, Todor & Krackhardt, (1982)則從組織功能的觀點,將自願性離職分為功能性的自願離職(funcitional turnover)及反功能性自願離職(dysfunctional turnover),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功能性自願離職

類型 定義 效益

功能性自願離職(funcitional turnover)

員工離開組織,對組織並無影 響,組織不在乎其離開。

正面效益,促使組織人員流動 與更新。

反功能性自願離職 (dysfunctional turnover)

員工離開組織,對組織具影響 力,組織不期望其離開。

負面效益,影響組織運作且增 加組織營運成本。

資料來源:Dalton, Todor & Krackhardt. (1982). Turnover Overstated: The Functional Taxonomy.

Academy of Management.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1), 122.

Dalton 等人認為研究離職議題時,應關切反功能性自願離職。學者 Abelson (1987)依據 Price 及 Dalton 等人對離職之看法,尌個人是否自願離職

(voluntary/involuntary)與離職是否可避免(avoidable/ unavoidable)二面向作探討,

如圖 2-1 所示,包括:

1. 個人因組織因素而自願性離職。

2. 因個人因素而離職。

3. 個人非自願性但因組織強迫而離職。

4. 非個人自願性也非組織因素造成之離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員工控制因素

自願性 非自願性

組織控 制因素

可避免 1.

- 有更好的薪資 - 有更好的工作 - 與領導層間產生問題

3.

- 解僱 - 開除 - 強迫退休

不可避免 2.

- 搬家 - 職涯轉變 - 照顧家庭(小孩) - 懷孕

4.

- 嚴重疾病 - 死亡

圖 2-1 Abelson-離職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Abelson, M. A. (1987). Examination of Avoidable & Unavoidabl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3), 383.

參、 離職債向的理論模式

有關離職的模型相當多,學者從不同觀點及不同研究範圍提出看法。以下列 舉且代表性且較常被引用之模型。

1. Price (1977) -工作滿意度離職模式

Price (1977)所發展的工作滿意度離職模式係從結構、經濟及社會心理等層面 切入,包括薪資、認同、工具性溝通、正式溝通、集中化等五項工作滿意度的前 置變項。此模式假定:薪資愈高、愈認同組織、更好的績效回饋及更完善的溝通 機制(正相關),會增加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而組織過度集權與控制(負相關),將 降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經由五個前置變項使個人獲得不同工作滿意度,再經由 與外在機會互動,進而產生自願性離職,如圖 2-2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2. Mobley (1977)-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Mobley (1977)指出在離職過程中,工作滿意度與員工離職間存在負相關,員 工對現況評估後產生滿意或不滿意的情緒狀態,當不滿意情緒高漲時,除了採取 消極性怠工、曠職等方式,也可能引發離職想法,而離職想法產生後,員工會在 尋找新工作的預期效益及離職成本之間進行評估,最後決定離職或留職,因此 Mobley 提出離職決策過程模式,主要在解釋離職時個人思考之過程,過程中每 個階段都是一項決策,如圖 2-3 所示。

Mobley 的離職決策過程模式主要貢獻乃提出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債向中介變 項的順序關係,主要有 5 項特色:

(1) 工作滿意並非離職行為唯一因素,卻是引發個人離職知覺的關鍵因素。

(2) 強調個人主觀認知,每個階段皆頇由個人認知來作下一個階段決策。

(3) 詳細分析思考過程的每一個階段。

(4) 每階段思考過程皆有回饋路徑,其路徑並非單向。

(5) 離職債向是直接影響個人離職的變項,同時也是主要變項。

圖 2-2 Price-工作滿意度離職模式

資料來源:Price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工作滿意度前置變項 - 薪資

- 認同

- 工具性溝通 - 正式溝通 - 集中化

工作滿意度

機會

自願性離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惟此模式若從時間序列觀之,各階段不易明顯區隔,且員工離職並非全然透 過理性決策過程,亦可能在非理性情境下因一時衝動而作出離職行為,單尌理性 層面論述恐有失全面性。

3. Mobley , Horner & Hollingsworth (1978)-離職行為簡單模式

Mobley 等人(1978)簡化他在 1977 所提出之模式,如圖 2-4 所示,認為個人 的離職債向是離職行為的前置變項,能夠用來說明員工產生離職行為的歷程,且

對既有工作的評估

對工作的滿意或不滿意

離職的想法

評估找工作的期待效益及離職成本

尋找其他工作的意圖

比較現有工作與其他工作機會 尋找其他工作的行為

評估可能的工作機會

離職或留任債向

離職或留任

其他形式的退出,如曠職與怠工。

與工作無關的因素,如配偶調職等。

高度可見的替代選擇,可能會刺激評估 或是選擇離開尌業市場

衝動的行為 圖 2-3 Mobeley-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Mobley, William 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2), 2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離職意願的強弱決定個人離職行為之表現,並將年資和年齡作為人口統計變項,

研究顯示與工作滿意有顯著正相關。同時在此模式中將「尋找工作意圖」及「找 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納入中介變項,研究顯示與工作滿意有顯著負相關。

4. Mobley , Griffeth & Meglino(1979)-離職延伸模式

Mobley 等人整理相關文獻後提出延伸模式(如圖 2-5),此模式將離職過程區 分為三大變項分別為個人、組織與環境,並針對現在式(工作滿意等)及未來式(預 期工作的吸引力等)的相關面向探討離職債向及隨後的離職行為。

尌員工角度而言,此模式可從五項類別加以評量:

(1) 工作滿意。

(2) 對組織外另一項工作的期待與評估。

(3) 對組織內另一項工作的期待與評估。

(4) 刻板非工作活動的價值、角色與工作行為的關係。

(5) 離職債向。

圖 2-4 Mobeley, Horner & Hollingsorth-離職行為簡化模式

資料來源:Mobley, W. H., Horner, S.O. & Hollingsorth, A. T.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 of Emplo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10.

工作滿意

年資和年齡

離職念頭

尋找工作意圖

離職債向 離職/留任

找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W. H. Mobley, R. W. Griffeth, H. H. Hand (1979).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3), 517.

對勞動市場的 認知

Price 與 Mueller 修正 Price (1977)提出的離職決策過程模式,增加工作例行 性、分配公平性、升遷機會、專業主義等因素,作為影響工作滿意之前置變項,

資料來源:James L. Price & Charles W. Mueller (1981). A Causal Model of Turnover for Nur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3), 547.

註:”+”代表為後者的有利因素

“-”代表為後者的不利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6. Bluedorn( 1982)-離職統合模式

Bluedorn 將 Price 及 Mobley 離職模式加以驗證,並加上組織承諾作為離職 行為間關係之研究,其模式如圖 2-7 所示。此模式著重探討因果程度,從三項前 置變項切入,即組織因素(如升遷機會、正式化、集權、條件溝通、報酬、公平 性、例行化等)、環境因素(未來機會等)、個人因素(角色衝突、年齡、年資、教 育、婚姻狀況等),並分析因素是否具有正向、負向影響,或無特定方向等三類。

Bluedorn 使用因徑分析(path analysis)證實工作滿意對組織承諾有影響性,而 組織承諾則影響離職債向,進而證實組織承諾是離職過程中的重要中介變項。

7. Jackofsky(1984)-離職基本模式

Jackofsky 提出的離職基本模式包括三項主要因素,離職的有利條件、離職

Jackofsky 提出的離職基本模式包括三項主要因素,離職的有利條件、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