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流行至宋代的博弈遊戲

第二節 爛柯神機橘中秘:象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在致勝之道上卻是多所共通的。

宋代圍棋理論的明確化、文字化,一方面代表宋代圍棋風氣的興盛,另一方面則 代表宋代圍棋發展之成熟。這些圍棋理論著作不僅是對過去圍棋發展的總結,其體例 與中心思想都強烈地影響到後世圍棋著作,為圍棋發展開承先啟後之局面。

第二節 爛柯神機橘中秘:象棋

53

「象棋」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揚名國際的棋戲之一,與圍棋同屬於「弈」的範疇。

象棋雖與圍棋並稱,但二者在規則、形制與思維上有著相當大的不同。起源方面,與 圍棋公認誕生於中國相比,象棋的起源卻一直懸而未決。

一、象棋起源之爭

現今學界對於象棋的起源眾說紛紜,綜合學界說法,有以下幾種起源說法:

(一)、希臘起源說

周家森於《象棋與棋話》中指出,日人澀江保在《泰西事物起源》(泰西事物起原) 中言:「象棋係希臘七賢中名希臘者所造」,此說屬於推論,目前尚無佐證。54

(二)、埃及起源說

《國際象棋手冊》(Game of Chess)指出1930年埃及開羅發出消息,說在一個墳墓中,

發現一個具有七千年歷史的古代象棋盤,因此斷定象棋起源於埃及。但此條消息被證 實純屬誤傳,因此埃及起源說被否定了。55

53 《爛柯神機》為於國柱(清順治時人)所著象棋譜。《橘中秘》則為朱晉楨(明崇禎時人)所著棋譜。

54 周家森,《象棋與棋話》,5。

55 李松福,《象棋史話》,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印度起源說

胡適(1891-1962),在〈考作象棋的年代〉一文中認為:

象棋之作,不知起於何時,也不知起於何國。看其中有「象」,似起於印度一帶;

看其中有「砲」,可知年代不古。再看象棋與西方的 Chess 相同之點,如馬走「日」

字,如象走斜線,可知這兩種棋戲大概同出於一源。56 同文又說:

翻閱《續藏經》,見僧念常(1282-1341)的《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二於唐文宗開 成己未(839)之下大書云:「製象碁」注云:「昔神農氏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 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砲代之為機矣」 (「機」字似乎是「棋」字?)據此,

中國的象棋作於西曆八百三十九年,創作者為牛僧孺。那時中國與印度交通已 近千年,也許這種遊戲從印度波斯傳進來已久,到牛僧孺才把他改作一種中國 的象棋戲。57

可見胡適認為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系出同源,同樣都是出自印度一帶,而中國象棋則 為唐人牛僧孺之改作。

(四)、中國起源說

中國自古對象棋起源亦有多種說法,胡適文中提到的元僧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

中就認為「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砲代之為機矣」,

將象棋的起源歸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北宋晁補之在〈廣象戲圖序〉中說:「象戲,兵 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而以象戲名之」,58則將象棋之 發明歸於黃帝。常任俠(1904-1996)則提出象棋始於虞舜之弟:象。象因桀驁不馴,舜 將其監禁,又恐其寂寞,所以為作棋局,以供娛樂。因其名象,故稱作「象棋」。59

56 胡適,〈考作象棋的年代〉,911。

57 胡適,〈考作象棋的年代〉,911-912。

58 (宋)晁補之,〈廣象戲圖序〉,收入(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29,1833。

59 常任俠,〈從遊戲玩具上看中印古代文化關係〉,《東方藝術叢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些說法缺乏實物證據,而古人也往往自神其源,將許多事物的起源歸於三皇五帝,因 此源自傳說時代的說法也只能姑且聽之,不可盡信。

文獻中「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楚辭.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 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60但這裡的「象棋」並非棋戲,

而是指中國古代的博戲:「六博」所使用的棋子。現今象棋真正的出現,最遲要到唐代 才有明確的文字紀錄。唐人牛僧孺著有《玄怪錄》一書,記載了〈岑順〉這個故事。

唐代宗(762-779在位)寶應元年(762),汝南人岑順路經陝州,住在一間破屋。某天晚上 夢見一身著甲冑者,請他幫助金象將軍,與天那國作戰。之後,破屋的鼠穴化為城門,

東壁、西壁則化為兩軍壁壘。軍師向將軍進言:「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係四方。

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作為兵卒進攻的方向。每晚如此往復會戰,戰況 激烈,而岑順的身體也越來越差,顏色憔悴。岑順的親人知道後便在他不注意時,將 破屋挖開,發現底下是個古墓,其中有甲冑數百,以及「金牀戲局,列馬滿枰,皆干 戈之事備矣。」岑順方知夢中軍師的進言,原來是象戲行馬之勢。61由於此故事發生於 寶應年間,因此學界稱呼這種象棋為「寶應象棋」,是中國最早可考,有明確時間斷限,

且出現棋種分化的象棋記載。

因此象棋確切的起源為何,如墮五里霧中般難以確定。唯一肯定的,即出現棋種 分化,且有明確時間記載的象棋出現於唐寶應年間。若就〈岑順〉文中所言棋盤出土 於古墓中,可知象棋應在寶應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即出現於中國。

二、北宋:改良象棋的嘗試

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不僅在文學上展現她超凡的造詣,在博弈遊戲上更表現 出過人的興趣。她曾經對宋代流行的「打馬」博戲進行改良,將各式不同彩名配上數 句詩詞,命名為「命辭打馬」。這套打馬的規則、圖盤則相當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陳元 靚(理宗時人)《事林廣記》中繪有一幅打馬圖盤(見圖2-8),除了標示各個行馬的圖示、

60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招魂章句第9〉,211。

61 (唐)牛僧孺,《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卷補,〈岑順〉,1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隘外,最值得注意是打馬圖盤內有一個與今日相差無幾的象棋盤,河界、九宮皆備,

連上面的格線也與今制相同,為9×10路。

宋高宗趙構(1127-1162在位)為南宋第一位皇帝,關於他即位的傳說除了著名的「崔 府君顯聖」、「泥馬渡康王」之外,還有一個與象棋有關的「韋妃棋卜」(見圖3-1)。徐 夢莘(1124-1207)《三朝北盟會編》:

從時,皇太后(韋妃,1080-1159)未知主上即位,嘗用象戯局,以黄羅貼覆,書 康王字於上,焚香祝曰:「今三十二子俱擲於局,若康王入九宫者,大王必得天 位。」一擲其子,果入九宫,他子皆不近。皇太后以手加額,甚喜。62

韋妃即韋賢妃,徽宗的顯仁皇后,宋高宗的生母。靖康之難時除了徽、欽二帝被金人 虜往北方外,有一批皇室、宮人也在北遷的行列,韋妃即其中。從韋妃棋卜一事,我 們可以看到她隨身攜帶象棋棋具,而用來占卜的棋子有32子,與今日象棋的棋子數量 相同。此外,只有貼有康王名字的棋子進入九宮,他子皆不近,可見當時韋妃所使用 的象棋棋盤中已經有米字「九宮」的設計,形成一個特殊的「禁區」。因此就以上材料 來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現在通行的中國象棋定型於宋代,更準確的來說,是在北宋 末期,目前學界也以此為通行說法。

與象棋有關的詩文方面,程顥(1032-1085)〈象戲〉詩:

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

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官名。

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

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間爭。63

程顥在這首詩中詳細地描述了北宋象棋的形制,認為象棋取法於作戰用兵,其中還保 留了周代的戰法,以及漢代的官名。「車」、「馬」二子來源甚早,從唐代寶應象棋中就 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到北宋時繼續存在,至北宋末期象棋定型後仍是。「偏」、「裨」

二子應指「偏將軍」與「裨將軍」,源於漢代官制,為有宋一代獨有的棋子。詳細的走 法無從考據,也無直接證據證明二子是否與象棋定型後的「士」子有關係。「中軍八面

62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98,722。

63 (明)呂楠,《二程子抄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5冊,卷10,〈象戲〉,2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軍重」一句不僅說明「將」一子的重要地位,更表示北宋時期的象棋盤局上應已有 九宮的存在。「河外尖斜步卒輕」一句說明了當時象棋已有河界,「尖」字乃圍棋術語,

兩路斜對,下子曰尖,也就是斜行的意思。「河外尖斜」或許說明當時「卒」子的走法,

與今日卒過河後可橫行,只進不退的走法不同,當時「卒」子過河後或可斜行,或者 如西洋棋的「兵」,平時直行,食子時斜行。

從程顥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唐代寶應象棋後,到北宋末象棋定型之前,還 存在著各種過渡形式的象棋,而此期間也有人對當時象棋進行改造,如下文提到的「七 國象戲」與「廣象戲」。

(一)、司馬光與七國象戲

很少人知道,名相司馬光不僅在政治、文學與史學上佔有一席之地,更致力於對 古代遊戲的改良。他著有對古代投壺禮儀重新詮釋的《投壺新格》,以及改良當時象棋 的《七國象戲》(見圖2-2)。

圖2-2 司馬光「七國象戲」圖式。資料來源:(明)沈津編,《欣賞編》,第2冊,995-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國象戲》一書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象棋規則紀錄。從其盤式上可以看到,司 馬光使用的棋盤並非現在我們所熟悉,有九宮、河界的象棋盤,而是縱橫19路的圍棋 盤,在交叉點上行棋。為何使用圍棋盤,最直接的推測就是人數的問題,畢竟要容納 七人120子需要有較象棋棋盤來得大的盤局。人數方面,最理想的情況就是7人各操一 國,若人數不足,三人以上都能夠進行遊戲。可供參與者選擇的國家,即戰國七雄中 的秦、楚、韓、齊、魏、趙、燕,各國依其地理位置分居棋盤之四方,行棋時也按此 順序依次行棋。除了七國之外,圍棋盤中央「天元」位置設有「周」棋一枚,七國不 得擊之,而此「周」棋亦不得移動,離開中央之位。棋子方面,七國各有17棋,共119 棋,加上中央的「周」棋共120棋,各國的17棋中各有將、偏、裨、行人、砲、弓、弩 各一,刀二,劍與馬各四,除了「行人」無法役敵,只能用於阻擋之外,各子行棋方 式各有差別,價值上也各有等差。

有趣的是,七國象戲雖稱「象戲」,但其中的棋子卻無「象」此一作戰單位,同時 也將「車」這枚存在已久的棋子給剔除。據司馬光的說法,「車」為將、偏、裨所乘,

因此只需存此三棋,而不需另外增加「車」此一兵種;「象」則是不可用於中國,因此 也沒有「象」這個編制。決定勝負的方式有數種,擒得敵將者勝,獲他國吏士過十者 勝,而擒二國將,或獲他國吏士滿三十者稱霸。64不論獲勝或稱霸,勝者負者皆以飲酒

因此只需存此三棋,而不需另外增加「車」此一兵種;「象」則是不可用於中國,因此 也沒有「象」這個編制。決定勝負的方式有數種,擒得敵將者勝,獲他國吏士過十者 勝,而擒二國將,或獲他國吏士滿三十者稱霸。64不論獲勝或稱霸,勝者負者皆以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