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祥光. 立. 教授. 政 治 大. 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Nat. n.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大裨聖教」或「牧猪奴戲」?. Ch. engchi. 研究生:陳家弘. 民國102年6月. i n U. v.

(2) 謝辭 這本論文能夠順利誕生,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政大歷史劉祥光老師,從我選定這個題目開始便不遺餘力地指引我方向,並且 大刀闊斧地幫我修改論文。感謝張廣達老師、劉忠岳同學,以及市立新北高中 歷史科的安後暐老師與邱泓翔老師,幫我看過這本論文且提出寶貴的意見。歷. 政 治 大 全部看過,挑出謬誤,潤飾文字並修改格式,是我特別感謝的對象。口試委員 立 史所同學李佳若在短短幾天之中,挑燈夜戰將這本論文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沈宗憲老師,以及東吳大學的楊俊峰老師對這本論文的品. ‧ 國. 學. 第批評,提供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讓我更加充實這本論文的內容,使其成為 一部不會愧對政大歷史之名的學位論文。. ‧. 政大歷史張曉寧、張嘉玲與張真榮助教,人文中心李素瓊助教,以及政大 歷史朱靜華老師,秘書處趙浩均,沒有你們在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就沒有這本. y. Nat. sit. 論文的誕生。歷史所學長林弘毅,學弟周仲翔,以及王柏鈞、林牧之與蔡明叡. al. n. 成這本論文的動力。. er. io. 等研究室的朋友,所有與你們一起的點點滴滴、打打鬧鬧,都是讓我前進,完. Ch. i n U. 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我的雙親、妹妹、狗。. engchi. v.

(3) 「大裨聖教」或「牧猪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摘要 以宋代作為本文研究時段,乃因宋代在博弈史上佔有「承先啟後」的關鍵. 政 治 大. 地位,前代風行的遊戲在宋代時定型,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宋代新出的博弈 遊戲更成為後世盛行遊戲的重要成分,可說是影響深遠。. 立. 本文將以東西方學者對遊戲的定義,歸納博弈的本質與特點,並整理史籍. ‧ 國. 學. 中可考之宋代博弈遊戲,探討這些遊戲與宋人、社會所產生的相互關係,進而 釐清博弈究竟是可以增進聖人之道的「大裨聖教」,還是無足輕重的「牧豬奴. ‧. io. sit. y. Nat. 關鍵詞:博弈、博戲、弈棋、賭博、遊戲. n. al. er. 戲」。. Ch. engchi. i n U. v.

(4) 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9. 第一節 何謂「遊戲」?.................................................................................9 一、 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觀點 ........................................................10 二、 約翰‧羅伯茨(John M. Roberts)的分類 ................................................12 三、 增川宏一的觀點 ..................................................................................13. 第二節 何謂「博弈」?...............................................................................17. 政 治 大. 一、 「博弈」連稱之意 ..............................................................................17 二、 「博弈」之別 .....................................................................................20. 立. 小結…............................................................................................................23. 流行至宋代的博弈遊戲 ................................................................25. ‧ 國. 學. 第二章. 第一節 忘憂清樂在枰:圍棋...................................................................25. ‧. 第二節 爛柯神機橘中秘:象棋 ...................................................................44 第三節 策馬入宮近古戲:雙陸...................................................................61. Nat. sit. y. 第四節 宦海沉浮南柯夢:彩選 ...................................................................65. io. er. 小結 …………………………………………………………………………….69. al. v i n Ch 第一節 奔競騰驤閨中戲:打馬...................................................................71 i U e h n c g 第二節 沁春緋園滿盆星:除紅...................................................................75 宋代新出之博弈遊戲 ....................................................................71. n. 第三章. 第三節 象天法地明倫理:宣和牌 ...............................................................78 第四節 廊虛而響美人履:響屧...................................................................80 第五節 爭字鬥鏝博渾純:關撲 ...................................................................82 小結 …............................................................................................................89. 第四章. 宋人與博弈 .....................................................................................91. 第一節 皇帝與博弈 ......................................................................................91. i.

(5) .ii..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一、 宋代皇帝與弈棋 ..................................................................................92 二、 皇帝與博戲 .........................................................................................94. 第二節 士人階層與博弈...............................................................................96 一、 休閒 ....................................................................................................96 二、 社交功能 .............................................................................................98 三、 哲理體悟 ...........................................................................................101 四、 占卜功能 ...........................................................................................103. 第三節 宋代百姓與博弈.............................................................................105. 政 治 大. 一、 蓬勃發展的民間棋藝 .........................................................................105. 立. 二、 博弈的營利功能 ................................................................................107. ‧ 國. 第五章. 學. 小結.............................................................................................................. 110. 宋人與禁賭 ................................................................................... 111. ‧. 第一節 政府禁絕 ........................................................................................ 111 第二節 士人勸諭 ........................................................................................ 116. sit. y. Nat. 第三節 家訓禁止 ........................................................................................ 119. io. er. 小結..............................................................................................................121. 結論.................................................................................................................123. n. al. Ch. i n U. v. 參考書目.... ....................................................................................................129. engchi.

(6) 目次. .iii.. 圖次 圖2-1《忘憂清樂集》收錄宋太宗「對面千里」與「獨飛天鵝」二勢…………………35 圖2-2 (宋)司馬光「七國象戲」圖式………………………………………………………48 圖2-3 俞平伯 北宋通行象棋還原想像圖………………………………………………...52 圖2-4 杜亞泉 北宋通行象棋還原想像圖..........………………………………………….52 圖2-5 朱南銑 北宋通行象棋還原想像圖………………………………………………...52 圖2-6《事林廣記》所刊「二龍出海勢」棋譜…………………………………………...60. 政 治 大 圖3-1 打馬圖盤與骰彩圖………………………………………………………………….72 立 圖3-2 除紅骰點圖………………………………………………………………………….77. 圖2-7《譜雙》所載北雙陸盤式…………………………………………………………...64. ‧ 國. 學. 圖3-3 響屧盤式還原圖..…………………………………………………………………...81 圖3-4 宋錢「元豐通寶」之「字」面……………..……………………………..……….84. ‧. 圖3-5 宋錢「元豐通寶」之「幕」面…………..………………………………………...84 圖4-1 (宋)蕭照 中興瑞應圖(卷)二….…………………………………………………......9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iv..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緒論. 博弈史的研究在當今學界,尚屬待開發領域。原因在於過去人們對博弈的印象往 往是負面、難登大雅之堂的小技,並常以「賭博」一詞概括論之。然而換個角度,細. 政 治 大 了相當程度的成分,但並非博弈的全部。博弈原初被創造的目的不明,或許是為了娛 立 觀博弈之本質,會發現它不能單以「賭博」二字全然而論。 「賭」或許在博弈遊戲中佔. 樂身心,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之外,創造一個能短暫自現實生活中解放,舒緩緊張情緒. ‧ 國. 學. 的空間;或許是為了因物設教,透過對博局棋枰的設計,對過去歷史掌故之重溫、扮 演,於其中傳遞絕妙精深的哲理、方術,追憶逝去之故國情懷。1. ‧. 「大裨聖教」與「牧豬奴戲」,正好反映了人們對博弈的兩種態度:支持博弈者將 博弈的地位提昇至極高點,反對者則極力貶低之。博弈究竟是「大裨聖教」 ,精妙足以. y. Nat. sit. 增益聖人之道的神乎其技?2抑或是無益於民生,徒然虛擲光陰的「牧豬奴戲」?3本文. al. er. io. 寫作之目的,不全是為了替博弈辯護,或是為博弈翻案,而是承認博弈帶有之賭性,. n. 並將博弈視為一種文化現象,觀察博弈如何與社會,與各階層的人們,交互產生各種. Ch. i n U. v. 積極與消極的作用。選擇宋代作為探討博弈文化的時空背景,一方面由於宋代經濟發. engchi. 展繁榮,不論人口或都市繁榮程度都居當時世界之首。4多采多姿的城市生活,以及森 羅萬象的商品流通,都反映了時人對休閒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宋代是許多博弈遊. 1. 2. 3. 4. 據傳圍棋為堯所作,目的是為了陶冶其子丹朱之性情。或傳為舜所作,因其子商均性愚,故創圍棋 教導之。對歷史掌故追溯方面,如宋代劉攽(1022-1088)製《漢官儀》,結合當時選官圖擲彩的玩法 與漢代官秩,使遊戲者得以一面遊戲,一面學習漢代官職掌故,將歷史融於博戲之中。 「大裨聖教」語出《西京雜記.精弈棋裨聖教》,杜陵杜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聖教。」(漢) 劉歆,《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卷2,9。 「牧豬奴戲」語出《晉書‧陶侃傳》:「樗蒲者,牧豬奴戲耳!」(唐)房玄齡等,《晉書》,第6冊(北 京:中華書局,1958),卷66,1774。 全漢昇,〈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中國經濟史研究》,下冊(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551-558。. 1.

(9) .2..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戲成熟定型的階段。象棋之32子、縱9橫10棋盤與棋子名稱,或是日後麻將起源之一的 「宣和牌」,都在宋代成為定制,並影響後世博弈遊戲的發展。同時宋代時期還出現了 許多博弈的專門書籍,如記載圍棋棋譜的《忘憂清樂集》 ,雙陸的《譜雙》 ,骰戲的《除 紅譜》 ,以及打馬的《打馬圖經》等,反映了當時人對博弈遊戲的熱衷與需要,更為後 世研究者留下了豐富史料。. 一、 博弈史研究回顧. 政 治 大. 192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就已經有人注意到博弈史的發展,並出現幾部著作。臺. 立. 灣學界的博弈史研究,雖有數篇期刊論文發表,但學位論文則到2011年時才出現。5由. ‧ 國. 學. 此可見,博弈史研究在臺灣依然處於起步階段。以下將博弈史依研究重點分為三個時 期,並回顧各時期較具代表著作,點出各書之特點,從中理出中國博弈史研究之發展 與轉型。. ‧. (一) 博弈史研究萌芽期:1920年代. sit. y. Nat. io. er. 1930年以前,對博弈史的研究相當缺乏,較具代表性的文章為孟森於1928年發表 的〈象棋以歐製為近古說〉 。內容上大致考訂了中國象棋的源流,並推測西洋棋的原型. n. al. i n U. v. 應是源自中國。6胡適(1891-1962)亦於同樣時間對象棋進行考證,著有〈考作象棋的年. Ch. engchi. 代〉一文,認為中國象棋源於印度,在唐代時由牛僧孺(779-847)改作,而成為今日象 7. 棋之原型。 1930年代,學界開始對過去缺乏研究的議題產生興趣,魯迅(1881-1936) 於1933年致曹聚仁(1900-1972)的信中,直指中國學問待整理者多,如社會史、賭博史 等領域就未有人著手。8同年,杜亞泉(1873-1933)的《博史》亦告付梓,9成為博弈史研. 5. 臺灣學界對博弈研究的期刊論文,有宋秉仁的〈陞官圖遊戲沿革考〉,以及黃純怡的〈宋代賭博風習 及其社會意義〉。學位論文方面,目前只有中興大學歷史所張永慶碩士的《唐代博戲文化研究》。 6 孟森,〈象棋以歐製為近古說〉,《東方雜誌》25:17(上海,1928.09),85-89。 7 胡適〈考作象棋的年代〉文末日期為民國十八年(1929)九月,但文初即寫明其去年作過一段筆記,考 證象棋之起源,故可知胡適對象棋的考訂,大約與孟森〈象棋以歐製為近古說〉一文時間相當。胡適, 〈考作象棋的年代〉,收入氏著《胡適文存》,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911-913。 8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其他如社會史、藝術史、賭博史、娼 妓史、文禍史…都未有人著手。」魯迅,《魯迅全集》,第12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致.

(10) 緒論. .3.. 究專書的先聲,與1935年楊蔭深出版(1908-1989)的《中國游藝研究》合稱博弈史研究 萌芽期的兩大著作。10此時期研究的重點,在於對歷代博弈遊戲的源流加以整理、考訂。 因中國歷代雖有學者記載博弈遊戲的歷史,卻始終缺乏系統性的整理歸納。杜亞泉與 楊蔭深二先生之貢獻,就在於將系統性的歸納博弈遊戲,並探討其淵源流變。 楊蔭深《中國游藝研究》出版後不久,中國即開始對日抗戰。1945年抗戰勝利後, 隨即又進入國共內戰,從此陷入兩岸分裂的局勢。而自1935年《中國游藝研究》出版 後幾乎半個世紀的時間,學界鮮少出現博弈遊戲相關著作。11. 政 治 大 1990年代開始,受西方1980年代興起的新文化史研究風氣影響,中國大陸地區興 立. (二) 博弈史研究轉型期:1990年代. 起「文化熱」 ,重新對社會史進行研究,學界開始大量出現博弈史相關著作。12較之1920、. ‧ 國. 學. 30年代關注博弈遊戲源流的整理,1990年代的博弈史研究開始聚焦於博弈遊戲與社會 各階層的關係。. ‧. 此時期的代表著作有史良昭於1992年出版的《博弈遊戲人生》一書,在討論的範. y. Nat. 圍上,橫跨杜亞泉與楊蔭深兩人分別討論的博戲與弈棋。史良昭首先指出「博」與「弈」. sit. 的不同,即「博」憑藉的是運氣, 「弈」則仰賴個人的技術。也因為這種本質上的不同,. al. er. io. 導致博與弈之後的發展出現了雅俗分化:弈成為鍛鍊思維、陶冶性情的雅戲,成為琴、. n. 棋、書、畫四項高雅活動的一員;博戲則因為其功利性,日益地往「賭」的方向發展,. Ch. i n U. v. 而被認為是無登大雅之堂的俗戲。13此書之意義為相距五十餘年之後,學界重新涉足博. engchi. 弈史的象徵。其中出現博與弈雅俗之分的說法,更是過去兩部相關著作中未見過的論. 曹聚仁〉,404。 杜亞泉,《博史》(上海:開明書店,1933),總40頁。 10 楊蔭深,《中國游藝研究》(臺北:世界書局,1984),總104頁。 11 周家森於1947年出版的《象棋與棋話》,以及李松福於1981年出版之《象棋史話》,為1935年後到1990 年之間較重要的博弈史著作。此期間博弈研究著作遠少於1920、30年代與1990年代,故可視為博弈研 究的蟄伏期。兩書內容主要在於考訂象棋的歷代形制與發展,在研究脈絡上仍是接續著杜亞泉以來的 遊戲沿革考證。《象棋與棋話》更整理了歷代與象棋有關的史料,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周家森, 《象棋與棋話》,收入《民國叢書》,第44冊(上海:上海書局,1996,總396頁。李松福,《象棋史 話》(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1),總197頁。 12 羅新本、許蓉生,《中國古代賭博習俗》(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290-292。 13 史良昭,《博弈遊戲人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6-8。 9.

(11) .4..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點。 另一部具代表性的著作,為羅新本、許蓉生之《中國古代賭博習俗》 ,從其書名「賭 博習俗」可知作者將「賭博」視為中國古代的「習俗」 ,故探討的重點著重在博戲的賭 性之上。本書結構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形制篇,列舉先秦以來各種用於賭博的 遊戲。第二部份為社會篇,分析皇室、貴族、士大夫與民眾,以及婦女之賭博,更分 析賭博在民俗節令,以及古代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份為禁戒篇,論述歷代對 賭博的禁戒。此書象徵博弈史研究之轉型,即博弈史研究的關注層面,已由過去對遊 戲源流之考訂,開始轉向博弈遊戲在社會各階層中所扮演的腳色,以及博弈遊戲於娛. 政 治 大 戈春源《賭博史:中國歷史上形形式式的賭博》一書在結構安排上類似前述羅新 立. 樂性質之外,在社會、政治上的作用。. ‧ 國. 學. 本、許蓉生之《中國古代賭博習俗》 ,大致上就賭博之形制,各階層人物之賭博,以及 賭博之弊害與禁賭三方面論述。本書特殊之處,在於加入了對參與賭博者的心理分析, 分析賭博者參與賭博的動因,從新的角度切入分析行動主體從事活動的因素,提供研. ‧. 究者在討論社會各階層參與賭博,以及各階層對賭博的看法上的新視角。14. y. Nat. 郭雙林與蕭梅花合著的《中國賭博史》 ,在著作體例上有別於戈春源、羅新本等人. sit. 先前出版的賭博史著作,而以中國朝代為章節,分別論述各代博弈遊戲發展之概況,. al. er. io. 以及歷代禁賭之情形。本書作者於序中言宋遼金元是中國賭博種類輩出的時代。15不僅. v i n 先啟後」的關鍵時期。本書之貢獻,在於以時代為章節的編排方式,使得讀者能夠清 Ch U i e h n c g 楚地理解各個時期所流行、新出現的博弈遊戲,以及其他屬於體育競技、鬥蟲獸等遊 n. 承接前面唐五代時期的各類賭博,更出現諸如打馬、響屧、除紅等遊戲,可以說是「承. 戲的發展情況。此外在宋遼金元一節中,本書新增了前人著作較少或未提及的博弈遊 戲,如打馬、除紅、響屧等,並將與這些遊戲有關的宋元時期著作列舉出來,既拓展 了可用材料的領域,同時也補充了前人研究的未盡之處。 (三) 博弈史研究深化期:2000年開始 2000年開始,博弈史研究的方向出現了新變化。較之過去1920年代博弈史研究萌 芽時期對博弈源流之探討,以及1990年代研究取向轉移至博弈遊戲與社會各階層關 14 15. 戈春源,《賭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4-8。 郭雙林、蕭梅花,《中國賭博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3。.

(12) 緒論. .5.. 係,新研究呈現了與過去研究不同的樣貌,開始對博弈遊戲的內涵深化探討。 于左《玩在唐朝》一書,在研究脈絡上承續1920年代遺風,主要以主題列舉方式 探討唐代人所從事的各種遊戲,其於2012年又出版了《玩在宋朝》一書,基本體例與 探討主題皆與前書相似。于左此二書在探討的時段另闢蹊徑,過去著作多以遊戲形制 或時代順序為軸,探討各項博弈遊戲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狀況,本書則將關注焦點放在 單一時代,開啟了斷代史式的研究體例。此種著作體例有助於我們在建構了通史式的 博弈發展脈絡後,能夠就個別朝代的博弈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16 王永平於2010年出版了《遊戲、競技與娛樂:中古社會生活透視》一書,從其名. 政 治 大 弈遊戲,而非全用「賭博」一詞概括其類。可見研究博弈的角度已經產生若干變化, 立 稱即可看出與過去著作有所不同。本書已從遊戲、娛樂等較正面的角度,開始探討博. ‧ 國. 學. 而非單以帶有歧視、負面的眼光評斷之。本書探討遊戲、競技與娛樂,因此在種類上 並不限於博弈遊戲一類,而是將歌舞、戲劇、雜劇、球類與武術等體育活動,以及賞 花、兒童遊戲與節慶遊戲都納入探討範圍內。17. ‧. 宋會群與苗雪蘭的《中國博弈文化史》與過去著作的不同之處,在於將「博弈」. y. Nat. 視為一種文化現象研究,使遊戲不只具娛樂意義,更有了深厚的內涵。18本書特別之處,. sit. 在於對博弈文化的持平論述,一方面肯定博弈於歷史上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關注. al. er. io. 其賭性過度發展所造成的弊害。全書以「博戲」與「弈棋」為兩大探討核心,除討論. v i n 源於堯為教子丹朱所製;六博行棋之博局反映了地之四方與天之星宿,與用於占卜的 Ch U i e h n c g 占盤有所對應;骰子點數呈現的結果與擲骰的不確定性,則可視為未知神意的具體呈 n. 個別流變發展外,並將博弈遊戲與中國古代哲學、術數結合在一起。例如相傳圍棋起. 現。這使得博弈遊戲與哲學、術數相結合,使得博弈遊戲之內涵更博大精深,不僅用 於愉悅身心,更是濃縮了古人哲理,將博弈遊戲從「小技」的印象,提昇至玄妙哲理 的層面。. 16. 17. 18. 于左,《玩在唐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總246頁。于左,《玩在宋朝》(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總275頁。 王永平,《遊戲、競技與娛樂:中古社會生活透視》(北京:中華書局,2010),1-6。本書作者在討論 遊戲時,較之過去著作著重於博弈源流考證與現象面上的分析,開始使用西方遊戲史專家的理論,諸 如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等。 宋會群、苗雪蘭,《中國博弈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總356頁。.

(13) .6..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二、 研究材料 本文所使用的史料,主要來自五個方面: 一、官方史料 此處所使用之官方史料,係指《宋史》之類由官方編纂的史書,以及《宋刑統》、《慶 元條法事類》與《名公書判清明集》等法律文書。由於官方正史記載標準在於「經世. 治 政 大 我們依然可以從正史記載中看到博弈的片段,尤其是人物列傳的部份,藉由對傳主與 立 博弈的敘述,可以讓我們瞭解傳主的性格,以及傳主與博弈之間的關係。. 濟民」 、 「有益世教」 ,因此像博弈之流的技藝,自然無法列入正史章節之中。即便如此,. ‧ 國. 學. 二、 宋人文集、筆記. ‧. 宋人文集、筆記中對博弈遊戲的記載最為豐富,但也因其卷帙浩繁,使得在其中 蒐集博弈相關記載最為耗費時間心力。其中記載或反映作者對博弈之感想,或得自親. io. 三、博弈專書. al. er. 面或側面,一窺當時人對博弈的看法。. sit. y. Nat. 身所聞,或得自道聽塗說,因此不僅能了解作者對博弈的觀感,更能從相關記載的正. n. v i n Ch 宋人所留下的博弈專書,論著之豐,可謂歷代未有。現存有司馬光(1019-1086)的 engchi U 《七國象戲》 ,洪遵(1120-1174)的《譜雙》 ,李清照(1084-1156)的《打馬圖經》 ,以及楊 維楨(1296-1370)的《除紅譜》等。19這類博弈專書記載了當時博弈遊戲的形式、玩法, 部分並附有圖說,有助於學者還原宋代博弈遊戲原貌,一窺當時博弈之究竟。. 19. 楊維楨為元末文人,其於《除紅譜》序中稱:「豬窩者,朱河所撰也,後世訛其音,不務查其本,始 謂之豬窩者,非也。朱河,字天明,宋大儒朱光庭(1037-1094)之裔。南渡時始遷建業,遂世家焉。河 少有才望,落魄不羈,仕至天官冢宰。此書世傳河所作,本名《除紅譜》。除紅者,以除四紅言之也。」 李清照於〈打馬圖經序〉中也提到「大小豬窩」為名的遊戲,可見除紅在宋代時已經流行。.

(14) 緒論. .7.. 四、都城記載 都城記載一類的史料,內容多是宋代都城的重要地點、名勝,以及年節活動與市 場上的商品、經紀。最著名的幾部,分別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吳自牧的《夢粱 錄》 ,周密(1232-1298)的《武林舊事》 ,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紀勝》 ,以及不著撰人的《西 湖老人繁勝錄》等書。這類史料的特別處在於反映了宋代一般民眾生活的實際情況, 與官方史料和宋人文集、筆記所呈現的社會上層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得以運 用這些都城記載史料,從中耙梳博弈遊戲在宋代民眾的生活扮演何種角色。 五、其他. 立. 政 治 大. 其他類史料係指來源較為零散,未能歸為單類者,如日用類書、家訓等。日用類. ‧ 國. 學. 書中記載了不少博弈遊戲的規則玩法及圖譜,可供我們還原當時博弈遊戲之樣貌。家 訓類史料或因其特殊性,在對博弈的評價上往往都是負面的。也因此在運用這些史料 時應特別留意,將其視為上述四項史料來源之輔助,從家庭倫理、道德層次的側面,. al. er. io. sit. y. Nat. 三、 章節安排. ‧. 探討博弈遊戲在宋代的性質。. n. v i n Ch 角度探討博弈與人,博弈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探究博弈遊戲在有宋一代,究竟具有 engchi U. 本文之寫作,則希望承接前人之研究,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宋代,試圖從文化史的. 何種意義。因此在內容安排上將分為五章:第一章分兩小節,分別從「遊戲」與「博 弈」切入,逐步定義本文欲探討對象之具體為何。首先在定義「博弈」之前,應先了 解其屬於「遊戲」的一部分。第一節先定義何謂遊戲,從西方與東方遊戲史學者各種 對遊戲的定義之中,歸納出何為遊戲的成份。第二節則縮小討論的範圍,探討何謂博 弈,就其字義、聯稱與個別具體意義,具體定義博弈。.

(15) .8..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第二章與第三章開始進入宋代博弈本身,將史料中所見行於宋代的博弈遊戲列 舉,探討其源流與演變,使讀者能夠縱觀行於宋代的博弈遊戲之大概,並了解宋代時 新出現了哪些博弈種類。第二章先舉出史料中所見,流行於宋代之博弈遊戲,主要使 用之史料為當代人的作品。第三章則是就宋代新出,而前代未見之博弈遊戲深入探討。 前面章節旨在定義博弈本身,以及宋代博弈之種類、源流,第四、五章則進入博 弈與社會的關係。第四章分為三節,分別就皇帝、士人階層,以及民眾三個群體,探 討博弈與社會的關係。第一節先探討皇帝與博弈,博弈遊戲是皇帝文娛休閒的重要成 分,但同時也具有休閒以外的其他功能性。第二節探討士人階層與博弈。士人階層包. 政 治 大 有相當程度上的多面性,士人們除了專情於被認為是雅戲的弈棋之外,往往也參與以 立 括已述職於政府的士大夫,以及未出仕的士人和學子。此階層成員參與的博弈遊戲,. ‧ 國. 學. 往印象中較為低俗的博戲。士人們不僅在博弈的過程中獲得心靈上的解放,更從中獲 得許多哲理啟發。第三節探討一般民眾與博弈,這些民眾參與博弈的情況,散見於筆 記小說,以及當時人記載都城之盛與城市生活百態的紀錄中。博弈不僅是民眾用以休. ‧. 閒的道具,更被用於商品交易(關撲),或是作為維持生計的技能,足見博弈功能的多. y. Nat. 樣性。. sit. 第五章探討宋人與禁賭。雖然博弈具有休閒、社交等積極功能,一旦與金錢財物. al. er. io. 有所掛勾,成為不務正業者獲取錢財的方式,即成為「賭博」 ,而賭博又正是宋代政府、. v i n 代的法典與法律文書中,可知宋代政府對賭博採取全面禁絕的態度,屢下禁令、罰則 Ch U i e h n c g 來查禁賭博,但似乎成效不彰。第二節探討士人階層對賭博的勸戒,以筆記中所載賭 n. 士人群體所極力禁絕的對象。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著眼於政府對賭博的禁絕。從宋. 博之害,以及地方官員的勸諭文章,探討士人群體如何勸戒賭博和賭博對地方社會的 危害。第三節則從宋人家訓切入,探討賭博對家族造成的危害,以至家訓撰寫者無不 對賭博極力痛斥,將其視為導致破家的重要因素。 結論部份將以前面章節之所得,總結宋代博弈的特點,並回應本研究之題目: 「大 裨聖教」或「牧豬奴戲」 ,探討宋人眼中博弈的兩個截然不同的面相,一窺宋代博弈的 特殊性。.

(16)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政 治 大 「博弈」的特點與在宋代的分類,以及博弈與賭博之間的關聯性。 立. 立本研究之初,將先探討何謂「遊戲」 ,進而探討「博弈」連稱與個別字義,探究. 何謂「遊戲」?. ‧ 國. 學. 第一節. ‧. 一直以來, 「勤有功,嬉無益」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柢固,每日辛勤的工作似 乎成為人們生活的唯一,休閒娛樂反倒成為不務正業的表現。考之古籍,會發現古人. y. Nat. sit. 對於這種將工作視為唯一的態度似乎不以為然。《禮記.雜記下》:. er. io. 子貢觀於蠟。孔子曰: 「賜也樂乎?」對曰: 「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子曰: 「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 n. al. Ch. i n U. 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1. engchi. v. 孔子認為工作與休閒之間必須取得平衡,「張而不馳」或「馳而不張」的「過度」,都 可能導致生活機能的失衡,亦非聖人之道。宋人洪遵於《譜雙》的序中則說: 「大氐人 之從事百役,勞憊湫底,不可以久,必務游息,以澄神渫氣。」2這裡更點出了工作與 休閒間的關係:休閒是為了消除工作所造成的勞累,進而得到繼續工作的動力。. 1. (漢)戴聖輯,《禮記》,收入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 〈雜記下〉,84。 2 (宋)洪遵,《譜雙》,收入(明)沈津,《欣賞編》,第3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譜雙序〉, 1027。. 9.

(17) .10..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工作之餘可以從事的休閒娛樂項目不少,動態的諸如體育活動、登山踏青之類; 靜態的則有品茗品酒、畫畫寫字之類。還有一類,橫跨靜態與動態的分界,受到許多 人歡迎並被廣泛作為休閒娛樂者,即為「遊戲」。 「遊戲」一詞,就《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有游樂嬉遊、玩耍,以及娛樂活動等解 釋,都與休閒娛樂有所關聯。3 可惜的是,雖然中國自古流傳著許多遊戲,卻未有人 詳盡地分析遊戲的本質,或建立遊戲理論。正由於中國對於遊戲理論的缺乏,使得我 們必須參佐外國學者的說法,從各個面相去理解遊戲的本質及其分類,進而探究中國 遊戲的特殊之處。. 政 治 大 究被奉為圭臬,影響東西方遊戲史學者甚深。羅伯茨(John M. Roberts, 1916-1990)的貢 立 西方學者方面,荷蘭學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 1872-1945)對遊戲與文化的研. ‧ 國. 學. 獻則在對赫伊津哈研究的深化與補充,並確立了遊戲類型的分類。東方學者方面,則 舉日本學者增川宏一(1930-)的理論。增川宏一為日本較早關注遊戲史研究者,並致力 將日本遊戲史與世界遊戲史結合。而日本遊戲有許多源自中國,因此可自增川宏一研. ‧. 究的側面,略窺中國遊戲發展的蛛絲馬跡。以下將探討三位學者的遊戲觀點,進而釐. io. 一、 赫伊津哈的觀點. al. er. sit. y. Nat. 清「遊戲」的特質與意義。. n. v i n Ch 西方對於遊戲理論的研究,最重要的著作當屬赫伊津哈於1938年出版的《遊戲的 engchi U 人 :關 於文化 中遊 戲成份 的研 究》(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此書開宗明義即宣稱: 「遊戲先於文化而出現」 ,因為即便是沒有文化的動物 們,也都存在著遊戲的行為。即使是如動物水平的簡單形式,遊戲也不僅是物理學現 象或是心理學反應,它的本質更超出了物理學、生物學等理性分析的範疇。4. 3 4.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0冊(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1058-1059。 Johan Huizinga,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Boston: Beacon Press, 1955), 1..

(18)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11.. 遊戲的定義為何?赫伊津哈對遊戲下了幾個定義:第一,遊戲必須是自願的行為, 具有自由自主性,被強迫參與的遊戲就稱不上遊戲;第二,遊戲並非日常真實生活, 遊戲者清楚自己在裝假,只是在玩而已;第三,遊戲本身是非功利性的;第四,遊戲 具有特定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具有隔離性與有限性;第五,遊戲本身具有規則秩序, 遊戲者必須絕對遵守。5 赫伊津哈遊戲定義的形成,是以宏觀的文化角度,與一連串相互對立的概念所形 成的。「自願」與「非自願」,「日常」與「非日常」,時間與空間的有限與隔離性,全 都指向遊戲造成的內外之別。遊戲者在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共同遵守著一定的規則,. 政 治 大 之別。這種秘密氛圍與自成體系,與宗教、儀式有許多相似之處。 立. 並彼此分享一種秘密氛圍,自成一個與日常生活截然劃分的小群體,形成我者與他者 6. ‧ 國. 學. 遊戲的本質為何?赫伊津哈以一言蔽之:「愉悅」(Fun)。遊戲的愉悅成份,使其 無法純然以理性分析來解釋。7正因愉悅是遊戲的本質,許多人會將「遊戲」與「不正 經」、「不嚴肅」連結在一起,將「遊戲」放在「嚴肅」的對立面。 8 但赫氏於書中作. ‧. 出了辯駁,分別從戰爭、法律、知識、詩歌、哲學與藝術,乃至於文明的層面,分析. y. Nat. 「遊戲」不全然與「嚴肅」完全對立。. sit. 「遊戲」可以相當「嚴肅」 ,一場西洋棋競賽或是足球賽同屬於遊戲,但卻是以相. al. er. io. 當深沈的嚴肅性進行,遊戲者連一絲笑的意思都沒有。9基於遊戲「愉悅」的本質,以. v i n 很大程度上亦具有遊戲成分。以前述遊戲的定義來檢視宗教儀式與節慶,會發現儀式 Ch U i e h n c g 與節慶的參與者皆出於自願,且明白這與日常生活不同,並且有特定時間、空間的限 n. 及不相違背的「嚴肅性」 ,赫伊津哈認為,宗教儀式與節慶本身具有高度嚴肅性,但其. 制。參與者明知儀式、節慶上出現的神祇、鬼怪都是假扮的,也不將其點破,而參與 其中,並依循著一定的節慶、儀式規則,並在節慶、儀式結束後又回到日常生活之中。10. 5 6 7 8 9 10. Huizinga, Homo Ludens, 7-11. Huizinga, Homo Ludens, 12-13. Huizinga, Homo Ludens, 3. Huizinga, Homo Ludens, 5-7. Huizinga, Homo Ludens, 7. Huizinga, Homo Ludens, 14-23..

(19) .12..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赫伊津哈此書最大的貢獻,在於給遊戲下了明確的定義,以及肯定遊戲本身的高 度嚴肅性,對以往認為遊戲就是非正經、非嚴肅的看法提出反駁,並從人類文化的各 方面深入探討,發掘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遊戲成份,為後世遊戲史研究者立下典範。羅 伯茨與增川宏一,都在理論上受到赫伊津哈的影響,並對其理論加以補充與深化。. 二、 羅伯茨的分類. 政 治 大. 羅伯茨於1959年的文章〈文化中的遊戲〉(Games in Culture)中,對遊戲下了定義, 並以許多部落文獻中提到的遊戲分類遊戲類型。羅伯茨認為,遊戲被定位為娛樂活動,. 立. 並具有以下特徵:第一,有系統的;第二,是種競爭;第三,遊戲者分為兩方或多方;. ‧ 國. 學. 第四,擁有決定勝利者的標準;第五,參與者絕對遵守遊戲規則。11相較於赫伊津哈的 定義,羅伯茨的遊戲定義是自實際遊戲形式上分析而來。這五項特徵中只有遊戲者遵 守規則一項與赫伊津哈相同,其餘四項定義則十分具體,切合實際遊戲的種種特質。. ‧. 羅伯茨以部落文獻中的遊戲為參考,將這些遊戲依其性質,大致分成以下三種遊. sit. y. Nat. 戲類型:. er. io. (一)、 體育技巧型(physical skill). n. al. i n U. v. 此類型遊戲以遊戲者的體能技巧為主,視遊戲種類的不同,或多或少具有策略或運. Ch. engchi. 氣的成分。在羅伯茨看來,此類遊戲多為體育活動,其起源以及規則、形制,往往與 12. 遊戲者所處的環境狀況有關。 舉例來說,射箭、投擲與競走為內容的遊戲,其起源為 狩獵之需求。參與者透過模仿或再現狩獵的行為,於此之中得到休閒愉悅,並進而強 化體能與技巧。. 11. 12. John M. Roberts, Malcolm J. Arth, and Robert R. Bush, “Games in Cultur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1.4 (1959): 597. Roberts, “Games in Culture,” 604..

(20)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13.. (二)、 策略類型(strategy) 此類遊戲重視遊戲者的智力與技巧,遊戲者的身體能力在此類型遊戲中完全無用 武之地,運氣成分則於不同種類遊戲中扮演影響程度不一的角色。羅伯茨認為,策略 類型的遊戲,實際上反映了遊戲者所處社會的各種交互關係。13以西洋棋(chess)為例, 對弈所反映的就是戰爭行為,棋種所反映的則是不同作戰兵種與社會階級。 (三)、 投機類型(chance). 政 治 大 用。羅伯茨認為,運氣類型的遊戲與宗教信仰有著相當深厚的關係。骰子擲出點數非 立. 投機類型的遊戲重視遊戲者的運氣,體能技巧與策略智識在此類型中起不了作. 起,神成了能夠左右人的命運,以及骰子點數的主宰者。14. 學. ‧ 國. 關個人的體能與策略智識,而是來自一股未知的力量。這股力量則被與神祇連結在一. 現在看來,羅伯茨的遊戲分類相當概略,僅將遊戲分為體育、智力與運氣三類。. ‧. 各類型之中雖亦提及其他二類可能發生交互作用,卻未進一步加以細分。不論如何,. y. Nat. 羅伯茨此文的貢獻,在於將遊戲概略劃分類型,並注意到各類型的遊戲並不僅是單純. er. io. 三、 增川宏一的觀點 a. sit. 的休閒娛樂,而可能反映遊戲者所處社會中,某些更深層的文化系統與現象。. n. iv l C n hengchi U 增川宏一為日本遊戲史研究大家,他在《遊戲的歷史與研究歷程》(遊戯:その歴. 史と研究の歩み)一書中,從「遊戲的世界史」與「遊戲的日本史」開始探討世界遊戲 發展的進程,進而歸結出遊戲的種種性質法則,並探討遊戲與賭博行為,以及世界遊 戲史研究的情況。 在遊戲的分類上,增川宏一將遊戲大致區分為「屋外遊戲」與「室內遊戲」兩類。 「屋外遊戲」如同原始的狩獵訓練、拋擲、疾走與跳躍之類,日後成為運動項目的體育 13 14. Roberts, “Games in Culture,” 597-600. Roberts, “Games in Culture,” 601..

(21) .14..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遊戲,以及為數眾多的球類運動。 「室內遊戲」則分成了有嚴格空間限定的盤上遊戲, 以及無空間限定的卡片遊戲與骰戲等系統。15如此分類或許略嫌粗糙,但也大致畫出遊 戲的種類範疇。 增川宏一此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歸納遊戲的性質法則。其法則如下: (一)、 變化性 遊戲用具會隨著時代發展而演進,如最初的骰子乃由動物踝骨所製成,而後改以. 治 政 智識的種種智力遊戲。遊戲形式方面也隨著時代發展逐漸演進,受人歡迎的遊戲流傳 大 立 了下來,並加以改良;無人問津的遊戲則逐漸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也有人對這些 木石、陶瓷等材質所製。遊戲種類則由原先模仿狩獵、漁撈的體育遊戲,發展出運用. ‧ 國. 學. 遊戲產生興趣,並加以改良而給予其繼續發展的動力。增川宏一在此強調,主導遊戲 變化性的主體在於遊玩這些遊戲的遊戲者們,他們的思考方式與風俗習慣等都受所處. ‧. 時代風氣左右,並影響他們對遊戲的喜好、流行存續與改良。是故之後所提到的幾項 遊戲的法則,都應以遊戲者為主體作為前提來討論。16. er. io. sit. y. Nat. (二)、 傳播性. 綜觀世界各地的遊戲,偶爾會發現相距甚遠的兩個地區,卻存在著幾乎相同的遊. n. al. Ch. i n U. v. 戲形式。以雙陸為例,雙陸可能出現於中亞地區,透過絲路的傳播向西傳往伊斯蘭世. engchi. 界,向東則傳入中國,乃至日本成為「双六」(すごろく)。同樣的道理,西洋棋與撲 克牌也都是由一處興起,透過絲路等交通要道的相互交流,而成為風行世界的遊戲。 這種情形也發生在中國遊戲上,例如圍棋經過先秦以來的發展,大約於唐前期時傳入 朝鮮與日本,之後藉由貿易移動傳入東南亞地區。17總而言之,遊戲是會透過交流而向 外傳播的,能與當地固有文化融合者就能夠落地生根,形成一套與起源地形制幾乎相. 15 16 17. 增川宏一,《遊戯:その歴史と研究の歩み》(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6),14。 增川宏一,《遊戲》,118-119。 增川宏一,《遊戲》,124。.

(22)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15.. 同,卻又有部份差異的遊戲。必須要再三強調的是,在遊戲向外傳播的過程中擔任傳 播媒介主體的,仍是這些玩遊戲的人。18 (三)、 民族性 經歷傳播的遊戲在異地落地生根後,往往受當地文化影響而改變,反映了當地的 民族性。以雙陸為例,源自中亞的雙陸經絲路傳入中國,而後到了日本,稱之為「双 六」。在受到日本淨土宗佛教的影響下,則出現了投射淨土佛教思想的「淨土双六」。. 治 政 人、力士與祭典等皆繪入双六之中,成為日本獨特的民族遊戲。 大 這種遊戲的民族性亦 立 , 遊戲者皆由基層出發,藉由擲骰一步步地升遷、 可見於中國遊戲之中,如「彩選」 十七世紀以後出現的「道中双六」 ,則以民間社會為題材,將在民眾之間極受歡迎的美 19. 20. ‧. ‧ 國. (四)、 實踐性. 學. 貶降,最終位極人臣,或是貶謫不振,充分呈現中國特有的科舉文化與官場的現實。. 增川宏一認為,遊戲的本質就是遊戲的實踐,即遊玩是也。唯有遊玩,遊戲才確. Nat. sit. y. 實存在。21 一般而言,遊戲具有任何人都能遊玩的普遍性,因此有在規則上簡單易懂,. io. er. 僅依靠說明即能實踐,如使用骰子進行的各式骰戲。然亦存在著擁有複雜規則,需要 高度知識,或是熟練技術才能遊玩的遊戲。遊戲者依循著既定的規則,對遊戲加以實. n. al. Ch. i n U. v. 踐(遊玩),並在實踐的過程中,基於主觀的興趣,22反過來對遊戲的器材、形制,乃至. engchi. 於規則加以改良,使其更利於實踐,或增加刺激性。以中國來說,象棋自北宋初的縱 18 19 20. 21 22. 增川宏一,《遊戲》,125。 增川宏一,《遊戲》,128-129。 「彩選」又稱「選官圖」,出現於唐代。玩法是在圖紙上寫上自地方基層官員到中央宰相的官名,並 以擲骰之彩決定遊戲者的升遷貶抑,形式上近似今日之「大富翁」。彩選就如同官員一生之宦海沈浮, 既反映中國官制的特色,又能使士人們過過當官的乾癮。 增川宏一,《遊戲》,134。 北宋晁補之(1053-1110)曾改良北宋「通行象棋」為「廣象戲」,其理由為:「意(通行象棋)苦而狹也。 常試以局縱橫路十九,棋九十八廣之,意少放焉。」完全出自於主觀的興趣而對象棋加以改良。(宋) 晁補之,〈廣象戲圖序〉,收入(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1960),卷229, 1833。.

(23) .16..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橫 11 路,經過改良後,在北宋末期定型為縱 9 橫 10 路的現代形制。 (五)、 階層性 參加遊戲者依循同樣的規則相互競爭,表面上維持了參與者間的平等,但遊戲中 依舊存在著階層劃分。第一,遊戲用具的材質出現階層性,從許多出土遊戲用具來看, 皇室、貴族使用的遊戲具多使用貴重石材、木材與貴金屬,民眾則以較廉價的木石材 質,或是泥土、陶瓷製作遊戲具。第二,共同參與遊戲者也出現階層性。即便是相同. 治 政 不同階層之間鮮少跨階層遊戲。第三,不同階層喜好的遊戲項目亦有所不同,平民喜 大 立 好的遊戲種類,以體育遊戲,或是節奏明快、規則簡單的遊戲為主。上階層喜好的遊 的遊戲項目,參與上層遊戲者多為皇室貴族,參與一般階層遊戲者則多是平民百姓,. ‧ 國. 學. 戲,則以智識成份較多的遊戲為主。第四,權力的有無也造成了遊戲的階層性。增川 宏一舉十六世紀的英國為例,政府禁止民眾賭博,卻在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 中設置賭場,提供貴族賭博為樂。23現代社會即便階層之間的差距已經減少,遊戲階層 性的差異也逐漸被隱蔽,但裝飾華麗的遊戲用具,甚至高額的賭金,依然可看出某種. y. sit. n. al. er. io. (六)、 賭博性. Nat. 程度的階層差異。. Ch. i n U. v. 所有遊戲普遍且共通的性質,即是有勝負之分。正因為有「勝負之分」這個性質,. engchi. 使得遊戲很容易就被用於「賭」之上。賭博的不確定感與預期獲利的期待對遊戲而言, 是種增加刺激性的催化劑。24 有別於赫伊津哈與羅伯茨等外國學者,增川宏一代表的是東方遊戲史研究的集一 大成。增川宏一熟悉日本遊戲史研究,而日本許多遊戲,如双六、圍棋與將棋則源自 中國。因此日本遊戲的性質或多或少也內涵了中國遊戲的某些特質,可供中國遊戲史 研究者作為參考。. 23 24. 增川宏一,《遊戲》,141-148。 增川宏一,《遊戲》,149-151。.

(24)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第二節. .17.. 何謂「博弈」?. 綜觀史籍, 「博弈」一詞時常出現,人們有時對其稱讚有加,有時又甚為看輕。 「博 弈」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本節將探討中國史料中出現的「博弈」連稱與字義,以及博 弈之別。. 一、「博」、「弈」連稱之意. 立. 政 治 大.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博弈」指的是「局戲」和「圍棋」,又或指「賭博」而. ‧ 國. 學. 《論語.陽貨》中孔子(前551-前479)曰: 「飽食終日, 言。25此名稱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 無所用心,難以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26孔子於此所強調的是「無所用. ‧. 心」之害,即便從事博弈遊戲,但終有所用心,猶比無所事事要來得強。戰國時期的 孟子(前372-前289)亦曾提及博弈, 《孟子.離婁下》 :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博弈好飲. Nat. sit. y. 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27孟子將博弈與耽酒視為不孝的表現。 孟子的這種說法,或許與「博弈」的另一種解釋:「賭博」有關。「賭博」一詞,. io. n. al. er. 就《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用金錢作注以比輸贏的一種不正當的娛樂活動,或. i n U. v. 比喻從事某種冒險舉動。」28《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則將賭博解釋為:「在意識到冒險. Ch. engchi. 和希望獲利的情況下,以某些有價值的東西作為賭注所進行的競賽,其結果全憑機會 29. 決定。」 《漢語大詞典》在解釋上,傾向將賭博定義為不正當的休閒娛樂,《大不列 顛百科全書》則認為,賭博者是在預期獲利,以及尋求刺激的前提下參與活動的。兩 書雖對「賭博」關注的焦點有些差異,但解釋上大致相同:即參與者以財物為注,並. 25 26 27 28 29.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冊,927。 (宋)朱熹集注,《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時間不詳),〈陽貨第17〉,274-275。 (宋)朱熹集注,《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時間不詳),〈離婁下〉,208。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0冊,233。 廖瑞銘主編,《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冊(臺北:丹青出版社,1987),357。.

(25) .18..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以競賽的輸贏決定財物的歸屬。 由此可知,「賭博」的構成要素有二:其一為「賭注」。洪遵《譜雙》:「北人以金 銀、奴婢、牛馬為博,貧者以杯酒勝負。」30由此可知作為賭注之物不僅限於錢財。只 要雙方達成共識,人力牲口或是杯酒,甚至於詩詞、政策,都可以作為賭注。31要素之 二則為「競賽」 。簡單者如猜測天氣晴雨,複雜者如球類比賽,只要有正反、對錯、勝 負之分者,都可作為賭博項目。因此賭博可說無所不在,任何事物都可能與「賭」有 所關聯。博弈因具有競賽性質,又容易以金錢財物增加刺激性,因此常被用於賭博之 中。. 政 治 大 且多以 但與賭概念相近,以遊戲、競技贏取財物的行為卻早已存在於先秦社會之中, 立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並未收錄「賭」一字,可知其為出現時代較晚的新字。 32. ‧ 國. 學. 遊戲的名稱借代賭博的行為。33「賭博」一詞出現的時間則更晚,《唐律疏議.博戲賭 財物》條中,同時出現「賭」與「博戲」,或許可視為「賭博」一詞的原型。34 「賭博」一詞要到宋代時,才普遍見於時人著作之中。令人困擾的是,即便宋代. ‧. 已有「賭博」一詞專指賭財物的行為,但宋代史料中的「博弈」一詞,有時意指單純. y. Nat. 的博弈遊戲,有時又用於指稱賭博行為,語意模糊不清。因此我們很難區分文中所述. n. al. er. io. 詞語尋找蛛絲馬跡。. sit. 的「博弈」 ,究竟是指單純的遊戲,抑或是賭博行為。要如何判斷,或許得從文中其他. 30 31. 32. 33 34. Ch. engchi. i n U. v. (宋)洪遵,《譜雙》,〈賭賽〉,1072。 李燾於《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引呂本中《雜說》曰:「熙寧初,神宗與二王打毬子,上問曰:『二王 欲賭何物?』徐王曰:『臣不賭別物,臣若贏時,只告陛下罷了新法。』」《冷齋夜話》中亦記載王 安石曾與薛昂以棋賭梅花詩的軼事,可知詩詞、政策等亦可為賭注。(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 第26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384,9367。(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傅璇琮等編,《全 宋筆記》,第2編第9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卷5,52。 如《漢書》中所提到的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其母死時,自遠方送喪有車千 乘,足可見劇孟以博戲致富。(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卷92,〈遊俠傳〉, 3700。 如以「博塞」、「博揜」之類博戲名稱來意指賭博行為。 (唐)長孫無忌著,《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卷26,〈雜律上.諸博戲賭財物〉, 328-329。.

(26)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19.. 以宋人勸諭文章為例,陳襄〈教學箴〉:「遠酒色,戒賭博,一時相誘不加思,害 : 「如今賭錢、喫酒等人正在無禮,你卻將《禮 己蠹財方愧怍。」35黎靖德《朱子語類》 : 「大率愚民不根義理, 記》去他邊讀,如何不致他惡?」36李元弼《作邑自箴.勸諭牓》 : 「夫 恣縱其性,懶墮則廢業,踈散則耽酒,貪奪則賭博。」37劉爚《雲莊集.福州勸農》 害農則有四事:一曰耽酒,二曰賭錢,三曰喜爭,四曰好閒。」38真德秀〈隆興勸農文〉: 「賭博乃偷盜之媒,耽酒是喪生之漸。」39由以上引文可以發現,宋人對「耽酒」與「賭 博」的譴責多出現於勸諭文章之中,而且在宋人眼裡, 「酒」與「賭博」似乎如影隨形, 是不除不快的民間惡習。. 政 治 大 不勤。」 蘇軾〈策別.安萬民六〉 立 :「出為盜賊,聚為博弈,羣飲於市肆,而叫號於郊. 再回到「博弈」來看,高斯得〈福建運司勸農文〉:「博弈飲酒,嬉遊無度,四體 40. ‧ 國. 學. 野。」41魏了翁〈端平元年勸農文〉:「博弈飲酒,鬪狠囂訟,以違農時。」42姚勉《雪 坡集.講義二》 : 「放曠於博弈飲酒,自以為豪,而不知人指目為不才子矣。」43《琴堂 諭俗編.尚儉素》 : 「農工商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盡用博弈飲酒,以快一時。」44由. ‧. 此可見,宋人對「博弈」的譴責又多出現在勸諭文章之中,並且又與「飲酒」一同出. sit er. io. 35. y. Nat. 現,與前面「賭博飲酒」的模式如出一轍。. (宋)陳襄,《石堂先生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卷14,〈教學箴〉,488。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第6冊(臺北:正中書局,1970),卷93,3747。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收入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官箴書集成》,第1冊(合肥:黃山書 社,1997),卷9,〈勸諭牓〉,91-92。 (宋)劉爚,《雲莊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卷8,〈福州勸農〉,435。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隆興勸農文〉,632。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2冊,卷5,〈福建運司勸農文〉, 89。 (宋)蘇軾,《蘇軾文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8,〈策別.安萬民六〉,265。 (宋)魏了翁,《鶴山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3冊,卷100,〈端平元年勸農文〉, 458-459。 (宋)姚勉,《雪坡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卷9,〈講義二〉,65。 (宋)鄭玉道等編,《琴堂諭俗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卷下,〈尚儉素〉, 243。. al. n.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Ch. engchi. i n U. v.

(27) .20..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綜合以上可以得知,要判斷宋代史料中「博弈」一詞出現時,究竟意指博弈遊戲, 還是意指「賭博」行為,較為準確的判斷為觀察文中, 「博弈」是否與「飲酒」 、 「耽酒」 等詞彙一同出現,以及出現的場合是否為勸諭文章。當「博弈」與「飲酒」一同出現 於勸諭文章時,此處的「博弈」就多指「賭博」而言,而非指單純的博弈遊戲。. 二、「博」、「弈」之別. 政 治 大. 就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說法: 「博,局戲也,六箸十二棊也。」45又言: 「弈,圍 棋也, 《論語》曰不有博弈者乎?」46可知「博」與「弈」原先意指「六博」與「圍棋」。. 立. 但隨著時代演變,遊戲的種類逐漸增加, 「博」與「弈」便逐漸成為兩大遊戲系統: 「博. ‧ 國. 學. 戲」與「弈棋」。. (一)、「博戲」的特點. ‧. 東漢班固(32-92)曾著〈弈旨〉解釋「博」與「弈」之間的差別:. Nat. sit. y. 夫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踦拏相凌,氣勢力爭,雖. io. 賜相服,循名責實,謀以計策。47. n. al. er. 有雄雌,未足以平也。至於弈則不然,高下相推,人有等級,若孔氏之門,回. i n U. v. 班固在文中提到「博」與「弈」最大的區別,即博「懸於投」 ,意指博戲進行時,以擲. Ch. engchi. 出瓊、骰之類器具,決定棋子(馬)在局道上行走的步數。由於投瓊、擲骰的點數具有 隨機性,在排除作弊的情況下非人為所能控制,因此勝負全憑運氣,智力與技巧難以 發生作用。正由於決定博戲勝負的運氣成分,消弭了參與者智識技巧上的差距,以致 「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不論賢愚、貴賤,都能在同一場合中相互競爭。. 45 46 47. (漢)許慎,《說文解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卷5上,159。 (漢)許慎,《說文解字》,卷3下,119。 (漢)班固,〈弈旨〉,收入(明)梅鼎祚,《東漢文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7冊, 卷10,207。.

(28)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21.. 基於「懸於投」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宋代的遊戲之中,明確地區分出何者屬博 戲,何者屬於弈棋。雙陸與彩選是宋以前即流行的博戲,在宋代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打馬、除紅、宣和牌、響屧與關撲,則是宋代新出的博戲項目。更進一步來看,以羅 伯茨的遊戲三類型,以及各類型間的交互作用來看,我們可以將宋代流行的博戲再加 以細分,分為「純運氣」與「運氣與技巧兼具」二類。. 1.「純運氣」類型. 治 政 戲的特點有以下四點:第一,規則簡單明瞭,分定勝負迅速,又可容多人同時進行。 大 立 第二,在排除作弊的情況下,決定勝負完全仰賴運氣,其中沒有智力、技巧成分。第. 宋代博戲中,屬於「純運氣」類型者有:「彩選」、「除紅」與「關撲」。這類型博. ‧ 國. 學. 三,單純以骰子、錢幣等可以產生隨機、亂數組合的道具,作為決定勝負的依據。第 四,不需行棋。遊戲道具中或有棋子,但僅作為標記之用,非關勝負。. ‧. 此類型的博戲由於具有簡單快速與同時容納多人的特點,因此常被用於多人同樂 的場合,作為活絡氣氛的道具,又或是用於賭博之上,成為人們生財的道具。. y. Nat. er. io. sit. 2.「運氣與技巧兼具」類型. 宋代博戲中,屬於此類型者有:「雙陸」、「打馬」、「宣和牌」與「響屧」。此類型. n. al. Ch. i n U. v. 的特點有四:第一,規則較繁雜,分定勝負較慢,同時可參與人數要較「純運氣」類. engchi. 博戲少。第二,運氣成分所佔比重雖大,但亦無法完全決定勝負。第三,擲骰後還需 行棋,而行棋的方式、順序則可能影響遊戲結果。第四,此類型博戲多有圖譜參照, 並設有行棋之馬,以及供馬行走的局道盤面。 此類型的博戲相較「純運氣」類型的博戲而言,在擲骰後多了行棋的步驟。雖然 運氣成分仍佔有重要地位,但之後行棋的技巧與戰術運用又為勝負帶來不確定性,更 增添了幾分刺激。由於增加了行棋的步驟,使得此類型博戲較「純運氣」類型博戲更 具技巧性,也因此為宋代文人所喜愛。洪遵即稱雙陸最為近古, 「號雅戲」 ,48李清照更 48. (宋)洪遵,《譜雙》,〈譜雙序〉,1027。.

(29) .22..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稱打馬為「閨房雅戲」,49可見此類型博戲在文人心中,有著較「純運氣」類型博戲高 的評價。 以上二類型博戲雖有不少差異存在,但其核心共同都是「懸於投」 ,運氣成分還是 在左右勝負層面上佔了相當程度的比重。由於博戲具有「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 不論賢愚皆能同場較勁的特點,使其較弈棋更易用於賭之上,故有「賭博」之類與「賭」 相連的詞彙誕生。博戲也因其偏重運氣成分,無所施人智巧,加上博戲容易被用於賭 博之上,因此在弈棋的地位被提高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時,博戲的地位卻一直無 法提昇。即便宋人對部份博戲給予「雅戲」的稱號,仍難以扭轉博戲給人的「小技」 形象。. 立. (二)、「弈棋」的特點. 政 治 大. ‧ 國. 學. 弈棋不像博戲般「懸於投」 ,勝負倚靠的是個人智識與技巧,運氣在其中不佔太大. ‧. 作用。相對於博戲無視遊戲者能力上的差距,弈棋若雙方能力技巧差距過大,便容易 有以強凌弱的情況發生,局勢一面倒向某方,而失去了難以預料勝負的刺激。. sit. y. Nat. 相對於博戲,弈棋的特色有三:第一,規則較博戲繁雜,分定勝負的時間較久;. io. 者的智識與技巧,幾無運氣成分。. al. er. 第二,在排除棋類變體的情況下,可同時對弈者只容二人;50第三,勝負完全依靠遊戲. n. v i n Ch 基本概念上卻大不相同。 「圍棋」概念抽象,屬於「加法」的概念,棋子越下越多,所 engchi U. 宋代被列入「弈棋」的項目有「圍棋」與「象棋」 ,此二者雖同為弈棋之流,但在. 重視的是通盤戰略考量,以及從無到有的盤面構築,每枚棋子在能力、價值上並無差 別。圍棋易學難精,在智識技巧的要求上較高,且有「手談」、「坐隱」等雅稱,自古 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因而自然受到宋代士人們的歡迎。相對於圍棋, 「象棋」概念具體, 屬於「減法」的概念,棋子越下越少,所重視的是棋子間的連攜與戰術應用,易學易. 49. 50.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卷3,〈打馬圖經序〉, 341。 此處之棋類變體,係指宋人對弈棋進行之改良,如司馬光(1019-1086)所製「七國象戲」,即可容七人 同局對弈。.

(30) 第一章 博弈遊戲之意義. .23.. 精。各棋子有能力與價值差異,在智識技巧的要求上不如圍棋高。 即便圍棋與象棋在內涵概念上有差異,但其致勝之道卻是共通的,即佔得「機先」 , 審視局面的變化並設法取得主動地位。正由於弈棋這種依靠智識技巧的特性,使其成 為士人們在休閒生活「有所用心」的對象,連帶地使弈棋的地位逐漸提昇,最終超越 了博戲,成為「琴棋書畫」之一的雅戲。. 小結. 政 治 大. 赫伊津哈、羅伯茨,以及增川宏一對遊戲的定義與分類或許有差異,但我們仍能. 立. 於其中理出遊戲的輪廓。遊戲的本質是愉悅,從事遊戲就是為了休閒娛樂,為了自日. ‧ 國. 學. 常生活中解放,暫時進入遊戲的世界。遊戲所構成的世界是虛假的,有空間與時間上 的限制。遊戲者們清楚自己在裝假,也清楚遊戲世界的虛假,但都不加以破壞,共同 遵守著特定規範,短暫地分享著這分愉悅的虛假。當遊戲結束之時,這分虛假被破壞,. ‧. 遊戲者就回歸日常生活之中。. y. Nat. 遊戲史研究最重要的認知,即「人」是遊戲的主體。不論如何探討遊戲的性質或. sit. 面相,最終都要回到「人」本身,探討遊戲與人、人與社會,以及遊戲與社會之間的. al. er. io. 各種關係。因為遊戲是為了被人遊玩而存在,也只有遊玩才能體現遊戲的存在價值。. n. v i n C。在「賭博」一詞尚未出現以前, 詞連稱,意指「局戲」與「圍棋」 「博弈」在某些場 hengchi U 合具有「賭博」之意,並在「賭博」一詞出現後持續與「賭博」混用。 「博弈」的單字 在了解遊戲的本質與主體後,我們可以將視野放到「博弈」遊戲之上。 「博弈」一. 別稱則專指「六博」與「圍棋」兩項遊戲。其後因遊戲性質的不同, 「博」與「弈」又 分別意指「博戲」與「弈棋」兩大系統,其最大的差異在於「懸於投」 ,即是否依靠運 氣。 佐以羅伯茨對遊戲類型的定義,又可以將「博弈」遊戲更加細分, 「弈棋」的勝負 全憑個人智識技巧,其中運氣成分無關緊要,屬於策略遊戲類型。 「博戲」的進行「懸 於投」則屬於運氣成份,部分遊戲又參有策略成份,因此可將「博戲」再細分為「純 運氣」與「運氣與技巧兼具」二類。如此分類不僅涵蓋現存宋代可考的博弈遊戲,更.

(31) .24..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反映了這些遊戲的特質。 在理解遊戲與「博弈」的意義後,應定義本論文探討之範圍。本文所探討的「博 弈」遊戲,在羅伯茨的分類中涵蓋「策略類型」與「投機類型」 。策略類型者,如圍棋、 象棋所屬的弈棋類;投機類型者則如雙陸、打馬之類運氣與技巧兼具者,以及彩選、 除紅之流純運氣的博戲。馬球、投壺、相撲之類屬於體育技巧類型的遊戲,則不在此 論文探討的範圍之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2) 第二章 流傳至宋代的博弈遊戲. 政 治 大 來的博弈遊戲,在宋代定型,並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成為至今仍通行的遊戲;有些 立 博弈遊戲則出現於宋代,並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其他遊戲融合,成為近代某些博弈遊戲. 宋代在中國博弈史上有其特殊性,許多經歷過連綿戰火,自歷史的洪流中傳承下. ‧ 國. 學. 之原型。. 以下就流行至宋代的博弈遊戲,以及宋代新出的博弈遊戲分節論述,細論如今可. ‧. 考之宋代博弈遊戲的源流、本質,以及在宋代的發展情況,進而凸顯宋代在中國博弈 史上居於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 sit. y. Nat. 忘憂清樂在枰:圍棋. io. n. al. er. 第一節. Ch. i n U. v. 「圍棋」與象棋同屬於「弈」的範疇,為流傳至今並揚名國際的棋戲之一。就其起. engchi. 源而言,目前學界公認其起源為古代中國,並往中國周邊國家傳布,為中國土生土長 的傳統棋戲。 一、圍棋起源之說 對於圍棋的起源,現今學界大致公認起源於中國,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棋戲。但圍 棋確切出現時間為何,卻說法不一。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敘述圍棋起源於西元前2356. 25.

(33) .26.. 「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 年的中國。1 此說法的年代過於準確,又未附上出處,著實啟人疑竇。另一說來自晉 人張華(232-300)《博物志》:「堯造圍棊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棊以 教之。其法非智不能也。」2由此可知,中國已將圍棋的發明繫於堯或舜之說,而發明 目的都是為教養其子。這種將某項事物的發明歸功於上古君王的作法在中國並不少 見,如將指南車的發明歸於黃帝,養蠶取絲歸於嫘祖等等,只能將其視為後世人們自 神其源的結果。但從傳說堯或舜製圍棋的目的都是為了教子來看,或許反映部分人認 為圍棋能夠教化人心。 對於堯舜製棋教子的說法,唐人皮日休(834-902)提出質疑:. 政 治 大 以伐國哉?則奕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從横者流之作矣。 立. (堯)以有苗之慢,尚不加兵,豈能以害詐之心,爭偽之智,用為戰法,教其子. ‧ 國. 學. 豈曰堯哉?豈曰堯哉?3. 皮日休認為,圍棋戰法中充滿了害詐之心,爭偽之智,因此堯不可能以此用兵之物教 育其子。圍棋的起源必起於戰國時人,因為這些害詐爭偽之道,正是當時縱橫家所熟. ‧. 習的。皮日休將圍棋的起源推至戰國時期,原因在於堯不可能以圍棋的害詐爭偽之道. y. Nat. 教育孩子,這種推斷可說是單憑道德而毫無根據。因為春秋時代的孔子已說過: 「飽食. sit. 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己」,4將博與弈連稱,可見戰. al. er. io. 國以前早有圍棋的存在,而非皮日休所推測由戰國時期縱橫家所製。. v i n 者可追溯至先秦以前,但出土文物目前只能追溯至漢代,漢以前則尚未有考古所得可 Ch U i e h n c g 茲印證。 因此我們只能確定,圍棋起源於中國,但其確切出現的時間不明,可能在先 n. 從以上說法來看,我們很難確定圍棋究竟出現於何時。文字史料最早與圍棋有關. 5. 秦以前就已經存在於當時的社會之中,並與中國古老的博戲「六博」並稱為「博弈」,. 1 2 3 4 5. 廖瑞銘主編,《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5冊,188。 (晉)張華,《博物志(附逸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逸文〉,8。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3,〈原弈〉,25。 (宋)朱熹集注,《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陽貨第17〉,274-275。 現存最早之圍棋棋盤實物,乃西漢景帝陽陵南闕門出土的陶質圍棋棋局殘件,其材質與陵地陶磚材質 相同,因此研究者推測,此棋盤殘片應是當時工人或守陵者就地取材,以鋪地的陶磚信手製成。宋會 群、苗雪蘭,《中國博弈文化史》,236。.

(34) 第二章 流傳至宋代的博弈遊戲. .27.. 成為日後盛行於中國的棋戲之一。 二、歷代圍棋風行 (一)、春秋戰國時代 現存最早與圍棋相關的文字史料,出現於春秋時期,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裡就 出現「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的字句,6《論語. 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己」則旨在批判. 政 治 大. 人之無所用心,即便是從事六博、圍棋之類的遊戲,也要比無所事事,虛度光陰要來. 立. 得強。. 戰國時期的圍棋史料與春秋時期一樣,紀錄相當缺乏。《孟子.告子上》:. ‧ 國. 學.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為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7. y. Nat. 《孟子》中紀錄了一個名為「弈秋」的棋手,他或許是現知最早的圍棋國手。這幾則史. sit. 料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就已經出現,並有像「弈秋」之類通國善弈的國手,. al. n. 法確定當時圍棋的規則、形制究竟與今日圍棋有何差異。 (二)、兩漢時期. Ch. engchi. er. io. 足見當時圍棋已有相當程度發展,形成跨國跨區域的風氣。但由於缺乏資料,我們無. i n U. v. 圍棋在兩漢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西京雜記》 : 「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 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晨星求長命乃免。」8此處的「竹 下圍棋」是現存文獻中首次正式出現「圍棋」的名稱,過去文獻中對於圍棋的稱呼多 半以「弈」稱之,漢代以後則首次見到「圍棋」一詞,與「弈」字二者通用。從「勝. 6 7 8.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傳》,收入《斷句十三經經文》,〈襄公25年〉,148。 (宋)朱熹集注,《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告子上,272。 (漢)劉歆,《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卷3,12-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參考答案:位於九龍城聖山(即宋王台公園附近)的考古現場,發現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方形古井及 大批文物,專家相信這是 1955

這次世界博覽會的吉祥物叫做 foody,文本中敘述這個吉祥物是由 11 種動植物組 合而成。猜猜看,foody 是有那些蔬果組成的呢?..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This paper, taking Hsing Yun’s Diaries as its primary source, is based upo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on the arts, Buddhism, life, and education.. It further probes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