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J 君生命故事:踽踽獨行的觀察者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J 君生命故事:踽踽獨行的觀察者

J 君是個內斂沉穩的人,情緒喜怒不易形於色,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時多半以一種平穩而深沉的語調陳述,聲線沒有太大起伏,就算陳述自 己過往成長過程中比較辛苦的一面,口氣也是一股淡然。J 君母親在旁陪 伴總是笑容可掬,會專注聆聽 J 君敘說,但不會主動附和或解釋 J 君所 言內容,卻是靜靜等待 J 君或研究者主動要求補充說明時,才會提供相 關資訊。

一、心思難曉:母親是與世界連結的窗

(一)、童稚眼淚:他人不明所以的情緒

J 君就讀幼稚園時,學校老師便發現他在校適應有顯著異於同年齡兒 童的表現,因而覺得"怪怪的";例如:「有一次老師為了上課需要一點 材料,所以下課偷錄音,錄到 J 君講話的聲音,老師上課的時候就播放,

J 君就當場大哭!」(JM2nd 訪-P2-JM36-70),母親如今說起這件事情依 舊對 J 君當下的行為因果匪夷所思;此外,年幼的 J 君也曾經因為難以 跟上節奏轉圈跳舞致使出現拒學現象:「大概中班的時候,他不肯念幼稚 園!後來我有問他,原來是因為早上要跳舞,他很討厭!他就是轉圈圈 的時候很容易跌倒!」(JM2nd 訪-P2-JM36-72),轉了學之後 J 君拒學的 狀況才終於改善。爾後母親依了學校老師建議帶孩子去醫院看診,儘管 查出具有臨界 ADHD 症狀,但母親終究難以理解 ADHD 症狀到底和 J 君無故在幼稚園大哭、轉圈跌倒等行為事件之間到底有何關係?可知學 前時期 J 君在動作協調與情緒行為方面的適應困難仍未被正式理解和處 理,只歸因於 ADHD 診斷之下。

(二)、與社會格格不入:連結頻率需協助調整

母親對於 J 君在校適應問題而產生的心底疑問一直延續到升學小學:

「小一小二的時候,他和同學坐同一個桌子,就常常發現說,你問他跟 誰坐同一桌?他說不出一個所以來!」(JM2nd 訪-P2-JM36-74);為此,

母親認為 J 君在校有需要特別協助之處,故自願進班當講故事的志工媽

媽,幫 J 君看看座位附近有誰?班上有哪些其他的同學?「我得幫他連 結 外 面 的 世 界 ! 不 然 他 好 像 都 覺 得 沒 他 的 事 這 樣 。 」( JM2nd 訪 -P2-JM39-78),「他有他的困難!就是很難主動去和別人連結。」(JM2nd 訪-P2-JM44-86);經過母親的提醒,J 君與外在世界產生適當連結、或者 建構人-境之間適當的關係知覺,才終於有漸漸好轉跡象。

儘管如此,小學階段 J 君在社會人際適應層面上的挑戰和困難仍然 存在,例如:難以有效整合社會互動情境中複雜的信息交流,故從小學 開始,J 君自陳難以理解一般同儕言行舉止的表徵內容與真正意涵,一切 看來都是超乎自身邏輯的想像與理解,自然而然便產生與一般同儕社會 互動格格不入的窘況:「我是什麼都不懂!人幼不幼稚其實我不會去區分 那個到底是不是”幼稚”?對我來說,同學的做事方式比較重要,不在於 他有沒有成熟。比如說他做事完全沒邏輯,那不是無厘頭,那是胡搞瞎 搞,根本不知道他在幹嘛?或者他是在裝傻?我就是沒辦法和同學相處。」

(J1st 訪-P5-J155-226)。J 君甚至自述難以忽視心中人際界線的存在,與 他人相處會堅持界內與界外的回應方式;故雖不是故意製造人際疏離,

但他人一旦越界而 J 君選擇主動遠避,社會人際之間的距離感便自然升 起:「…就沒辦法接受別人越過人際界線,這條線以外怎樣都沒關係,以 內怎樣都不行。如果人家踏到那條線我會直接離開,可是這樣感覺就會 有距離。」(J1st 訪-P8-J256-366);是而,面對同儕人際相處,J 君自小 便產生一套自己的看法:「我就只跟有相同興趣的同學一起玩啊,剩下的 就不管!同學夠用就好。」(J1st 訪-P6-J158-233),也或許因為容易和他 人保持人際距離,間接提供機會讓 J 君養成觀察他人言行模式的慣性:「我 會觀察人,可是我只是會做這件事…我不知道能不能正確觀察到別人的”

下一步”?!但是很多人的行為模式是固定的,我只知道一般人行為大概 都會這樣子。」(J1st 訪-P6-J176-270),而這種透過”觀察-模仿-找有相同 興趣的同學一起共樂”的社會行為模式,似乎就是 J 君從小到大面對同儕 人際相處的準則。

J 君難以在群體安然自處的狀況也間接影響 J 君參與其他課外活動的

機會和可能性;J 君母親不避諱地說,本想透過課外體能活動促進 J 君肢 體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無奈總是被教練碰軟釘子,認為 J 君不適合繼 續參與一般團體的體能訓練,可能須另尋他途:「他小時候我帶他去參加 學 校 的 足 球 、 籃 球 、 劍 道 啊 運 動 , 都 被 人 家 退 貨 ! 」( JM2nd 訪 -P3-JM45-91)。為了協助孩子能夠藉由課外活動參與激發更多學習潛能,

J 君母親未曾放棄地一再嘗試,並一如過往地積極投入所有與孩子有關的 生態脈絡,以用各種可能的陪伴角色,擴展 J 君與外在世界連結的可能 性:「我後來帶他去童軍團,都是我要自己先下去參與那個活動;太極拳 時我也都先跟他一起打,然後我就認識周遭的人,再帶著他認識那些人,

接著慢慢和別人說可不可以交換打太極?他就會慢慢習慣有個陌生人會 跟他一起打太極;之後我退出來,再後來我不去,他自己去。」(JM2nd 訪-P2-JM44-87);透過母親”陪伴-連結-抽離”協助過程,J 君終於可以逐 漸融入社會群體。由此可知 J 君母親所採用的陪伴策略都是:主動幫忙 連結外在陌生世界,等孩子對周遭環境發展出足夠熟識感了,也確認已 能銜接為其建築的關係橋梁了,最後再逐漸放手讓孩子體驗獨立的學習 旅程;J 君母親陪伴者的涉入程度可說是隨 J 君的連結反應而因應轉變。

(三)、能力與表現存在顯著差距:學習和考試遇難

除了社會人際適應上的困難從一開始便困擾 J 君就學適應,J 君從小 一開始也有作業寫不完的問題:「他小一的時候作業寫一半就放棄,作業 寫不完!寫到媽媽開始發狂!」(J1st 訪-P1-JM4-30);當研究者直接向 J 君問起小時候遇到什麼樣的學習困難時,J 君是立刻說起上課、看書沒幾 分鐘就睡著的狀況,且嚴重性一直持續至成年階段:「從小到大學習印象 最深刻的事就是打開課本之後大概幾分鐘就會睡著!每個年級都有!上 課、看書大概兩分鐘就睡著了!考試我後來都是自己讀。」(J1st 訪 -P1-J1-4);而這等學習認知歷程所展現的注意力困難也在考試的情境裡 造成困擾,讓 J 君不是難以在時限內完成考試,就是常因粗心錯誤而致 使未得能顯現真實能力水平的表現,故常在考試時期出現負向情緒行為 反應,有次甚至因此引發嚴重的師生衝突與誤會:「小二的時候,有一次

老師發考卷,他很生氣就把桌子一推,把書包通通丟掉!導師後來也非 常生氣!J 君困難就是:我會,但我寫錯,我不停地寫,但我考不好!寫 錯字!寫不完!寫錯答案!我可能算對但答案寫不對啊,或者我看錯、

寫錯但是我會!」(JM2nd 訪-P3-JM47-93);彼時就連母親也不懂 J 君負 向情緒行為其實只是因為"生自己的氣",故被母親「抓去特教班教室 毒打一頓!我揍他!因為沒有禮貌!」(JM2nd 訪-P3-JM49-97),年幼的 J 君每逢考試也就常常在這般"粗心錯誤→成績低落不滿意→產生負向 情緒行為"的反應迴圈裡度過:「那陣子他就是會揉考卷、撕考卷,把考 卷揉一揉丟到垃圾桶!」(JM2nd 訪-P3-JM51-101)。

J 君在學業學習適應上伴隨的問題還包括:閱讀時出現跳字現象,注 意力困難導致閱讀速度緩慢,讀到後面就會忘記前面內容:「注意力會影 響語文理解,就是句子很長的時候,他讀到後面就忘記前面在講什麼?

要回頭再念一遍;閱讀也會跳字,因為很忙嘛還要想,所以他讀題目很 慢。」(J1st 訪-P1-JM1-20),也難以有效整合及組織語文訊息形成概念:

「他的語文問題不是在語文本身,而是在語文訊息互相配對、發展成另 一個概念。」(J1st 訪-P1-JM1-20),或者把所讀的概念統整、以文字表達 出來:「他組織能力有困難,比如說寫一篇心得文章,看完的感覺是什麼?

其實他作文寫不太出來,有點困難,他很難把文字整合在一起。」(J1st 訪-P1-JM1-19)。

升上中年級後,J 君很幸運地遇到一個能夠敏覺學生學習個別差異的 導師,幾次觀察和師生互動之後,竟可主動發現 J 君學習型態上與一般 學生迥異之處,並將教學心得回饋給 J 君母親:「小學三年級導師跟我說:

『他不需要太多練習寫同樣的東西!他不是那種需要不斷練習的小 孩!』,所以導師覺得不用一直給他抄寫…」(JM2nd 訪-P5-JM87-213),

至此 J 君作業寫不完的困擾才終於在導師通融下獲得紓解;導師也能一 眼辨識 J 君在課上恍神的學習問題:「導師也和我說:『我光看他的臉我 就 知 道 他 神 不 在 ! 所 以 我 會 叫 他 一 下 , 把 他 叫 回 來 ! 』」( J1st 訪 -P1-JM6-34),因而能夠透過多元變化的教學輸入管道,協助 J 君提高學

習的警醒程度,達至有效參與學習的目標;透過導師的同理和預防式的 協助,J 君在校適應幾乎 OK:「他 G34 老師一級棒!非常有 SENSE!有 幫到他!」(J1st 訪-P1-JM6-33)。

可惜好景不常,升上五、六年級時,J 君被分配到一個堅持傳統教育 理念的明星導師班裡,在校學業學習與社會人際層面的適應挑戰無預警 地被擴張到最大程度!導師固守過往累積的教學經驗與見識,未能用不 同角度理解非典型孩子的學習特質,以及這些特質對孩子學習可能的造 成的影響:「G56 導師比較迷思,比較傳統,跟他講學習障礙他也聽不懂。」

(J1st 訪-P1-JM7-37);其教學環境中僅有單向的要求,少有支持或彈性:

「J 君覺得功課太多了,他就叫他轉班!」(JM2nd 訪-P5-JM88-220),甚

「J 君覺得功課太多了,他就叫他轉班!」(JM2nd 訪-P5-JM88-220),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