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正義視野下的流域治理: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泰雅族部落永續發展策略之行動研究-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治理之研究—以玉峰溪流域泰雅族原住民部落的有機農業發展為例(I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環境正義視野下的流域治理: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泰雅族部落永續發展策略之行動研究-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治理之研究—以玉峰溪流域泰雅族原住民部落的有機農業發展為例(III)"

Copied!
3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

環境正義視野下的流域治理: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泰雅族

部落永續發展策略之行動研究--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

治理之研究—以玉峰溪流域泰雅族原住民部落的有機農業

發展為例(III)

計 畫 類 別 : 整合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101-2621-M-004-002- 執 行 期 間 : 101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10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顏愛靜 計畫參與人員: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亭伊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1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01 月 14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水資源不僅是自然賦予的重要基礎資源,也是國家永續發展 的關鍵。從水文的特性以觀,上、中、下游及其周邊地理生 態環境的相互影響關係密切,是以對於水資源的規劃,不該 單純就水體或單一的特定地區為考量,而不顧及水域流經的 空間範圍內,各山林城鎮所呈現的不同地質生態環境、土地 使用型態及人文社會;亦即,水資源與國家整體的空間規劃 具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尤其在集水區的資源治理上,其重要 性更形明顯。然而,過去水資源治理事務往往依水域分布地 區,分由政府的不同部門負責,而部門之間又缺乏橫向連 結,以致呈現多頭馬車的現象,非但耗費治理經費不足達到 預期之效果,且其政策規劃亦總是見樹不見林。然而隨著全 球暖化、氣候變遷帶來了巨大的災害,從 2004 年艾利颱風 造成的大桃園地區缺水危機,到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對南部 地區的重創,都凸顯我國水資源政策亟需提出新思維和做法 的迫切性,而政府及學界亦皆已體認到綜合流域治理才是我 國未來治水的正確方向。另者,我國的水庫集水區多位於原 住民族傳統生活領域內,有關「流域治理」之內涵,除當前 政府與學界所關注之資源治理相關單位的事權統一,以及跨 尺度的水文、土地利用監測與管理技術外,亦應顧及集水區 中原住民族生存發展之需求,才能避免因下游之防洪、用水 目的,反而造成犧牲上游原住民權益之「環境不正義」現 象,如此之流域治理方具社會公平之正當性,始能減少執行 之摩擦成本。 本整合型計畫係以石門水庫集水區馬里光溪(又名玉峰 溪)流域泰雅族部落為研究地點,就水庫集水區流域的空間尺 度,探討位於集水區之原住民部落應如何形成其永續發展策 略,以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又國家在政策制度上應如何進 行調整,以達成符合環境正義原則之流域治理。本計畫擬以 原住民部落的在地觀點,分析原住民部落在「災害防治」、 「公共衛生」、「資源利用」等面向所面臨之問題與對策, 並結合「空間資訊平台」之規劃支援系統,整合集水區中原 住民部落之「社會發展」策略,並對如何形成符合環境正義 原則之流域治理「政策制度」提出具體建議。本計畫第一年 將以在地人才的培力和基本資料的調查為主;第二年將著重 於研究團隊與在地居民共同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詮釋;第三年 則對如何調整包含各子計畫研究面向及整體流域治理之現行 相關制度、形成符合環境正義之流域治理政策與措施提出具 體的建議。 中文關鍵詞: 石門水庫集水區、災害防治、公共衛生、資源利用,空間資 訊平台,社會發展、政策制度

(3)

英 文 摘 要 : 英文關鍵詞: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環境正義視野下的流域治理: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泰雅

部落永續發展策略之行動研究(III)

研究成果報告(完整版)

計畫類別: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101-2621-M-004

執行期間:101 年 08 月 01 日至 102 年 10 月 31 日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計畫主持人:顏愛靜

處理方式: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環境正義視野下的流域治理:

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泰雅族部落永續發展策略之行動研究(Ⅲ/Ⅲ)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總計畫

計畫編號:NSC 101-2621-M-004

執行期間:2012 年 08 月 01 日至 2013 年 10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計畫主持人:顏愛靜、張長義(協同)

計畫參與人員:官大偉、陶長宏、日宏煜、許木柱、林士淵、黃灝雄、王俊豪、

鄧志松、林益仁、林淑雅、羅恩加、陳亭伊、傅小芝、陳胤安、

洪存葦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報告:

□赴國外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列管計畫

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O

(6)

整合型研究計畫項目

計 畫 項 目 主持人 服務機構/系所 職稱 計 畫 名 稱 申請經費 (新台幣元) 總計畫 顏愛靜 張長義 (協同)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 源學系 教授 教授 環境正義視 野下的 流 域治理:石門水庫集水 區上游泰雅 族部落 永 續發展策略 之行動 研 究 0 子計畫一 官大偉 陶長宏 (協同)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香港大學地理學系 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 全球氣候變遷、社區製 圖與在地災難管理 804,000 子計畫二 日宏煜 許木柱 (共同) 慈 濟 大 學 人 類 發 展 所、慈濟大學人類發 展所 助理教授 教授 生態變化與 原住民 健 康—以馬里光溪流域 泰雅族部落為例 817,000 子計畫三 顏愛靜 張長義 (協同)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 源學系 教授 教授 生態社區建 構與永 續 流域治理之 研究- 以 玉峰溪流域 泰雅族 部 落的有機農 業發展 為 例 1,357,000 子計畫四 林士淵 黃灝雄 (共同)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助理教授 副教授 以整合式空 間資訊 系 統輔助流域 治理政 策 之研究 747,000 子計畫五 王俊豪 鄧志松 (共同)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 播暨發展學系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 究所 副教授 副教授 社會排除、地區資本與 氣候變遷因 應策略 之 研究—以馬里光溪流 域泰雅族部落為例 723,000 子計畫六 林益仁 林淑雅 (協同)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靜宜大學法律學系 副教授 助理教授 石門水庫集 水區整 治 之政策分析:一個環境 治理的觀點 616,000 合 計 5,050,000

(7)

中文摘要

水資源不僅是自然賦予的重要基礎資源,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從水文的特性以觀,上、中、 下游及其周邊地理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關係密切,是以對於水資源的規劃,不該單純就水體或單一的 特定地區為考量,而不顧及水域流經的空間範圍內,各山林城鎮所呈現的不同地質生態環境、土地使 用型態及人文社會;亦即,水資源與國家整體的空間規劃具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尤其在集水區的資源 治理上,其重要性更形明顯。然而,過去水資源治理事務往往依水域分布地區,分由政府的不同部門 負責,而部門之間又缺乏橫向連結,以致呈現多頭馬車的現象,非但耗費治理經費不足達到預期之效 果,且其政策規劃亦總是見樹不見林。然而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帶來了巨大的災害,從2004 年 艾利颱風造成的大桃園地區缺水危機,到2009 年莫拉克颱風對南部地區的重創,都凸顯我國水資源 政策亟需提出新思維和做法的迫切性,而政府及學界亦皆已體認到綜合流域治理才是我國未來治水的 正確方向。另者,我國的水庫集水區多位於原住民族傳統生活領域內,有關「流域治理」之內涵,除 當前政府與學界所關注之資源治理相關單位的事權統一,以及跨尺度的水文、土地利用監測與管理技 術外,亦應顧及集水區中原住民族生存發展之需求,才能避免因下游之防洪、用水目的,反而造成犧 牲上游原住民權益之「環境不正義」現象,如此之流域治理方具社會公平之正當性,始能減少執行之 摩擦成本。 本整合型計畫係以石門水庫集水區馬里光溪(又名玉峰溪)流域泰雅族部落為研究地點,就水庫集 水區流域的空間尺度,探討位於集水區之原住民部落應如何形成其永續發展策略,以因應氣候變遷之 衝擊;又國家在政策制度上應如何進行調整,以達成符合環境正義原則之流域治理。本計畫擬以原住 民部落的在地觀點,分析原住民部落在「災害防治」、「公共衛生」、「資源利用」等面向所面臨之 問題與對策,並結合「空間資訊平台」之規劃支援系統,整合集水區中原住民部落之「社會發展」策 略,並對如何形成符合環境正義原則之流域治理「政策制度」提出具體建議。本計畫第一年將以在地 人才的培力和基本資料的調查為主;第二年將著重於研究團隊與在地居民共同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第三年則對如何調整包含各子計畫研究面向及整體流域治理之現行相關制度、形成符合環境正義之流 域治理政策與措施提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石門水庫集水區、災害防治、公共衛生、資源利用,空間資訊平台,社會發展、政策制度

(8)

目錄

中文摘要 ... 1 目錄 ... 2 圖次 ... 3 表次 ... 3 壹、報告內容 ... 4 一、前言 ... 4 二、研究方法與分工合作架構 ... 6 三、研究結果 ... 10 甲、重要結果 ... 10 (一)研究地區泰雅族傳統土地利用機制與政府超限利用判定機制之比較(子計畫一)... 10 1、關於泰雅族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意義 ... 10 2、關於傳統土地利用的生態知識在當代的實踐 ... 10 3、關於政府判定超限利用之依據—《山坡地可利用限度查定標準》之有效性 ... 10 4、討論:傳統土地利用機制與現代「超限利用」判定方式之比較 ... 10 (二)研究地區社會變化與生態變化對泰雅族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子計畫二) ... 11 1、生態變化對疾病感病性的影響 ... 11 2、社會文化因子對健康與疾病管理的影響 ... 12 3、當代傳統發展對石門水庫集水區泰雅族人健康狀況的影響 ... 14 (三)研究地區對永續農業經營與流域治理之期待(子計畫三) ... 15 1、部落對永續農業經營與流域治理之期待 ... 15 2、運用自然農法工作坊推行永續農業經營模式之可行性評估 ... 15 (四)研究地區原住民傳統知識之選擇農耕區位之最佳條件與權重組合模擬(子計畫四) ... 17 (五)研究地區有關地區資本、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之關係(子計畫五)... 19 1、研究個案之地區資本特徵 ... 19 2、研究個案之社會排除情形 ... 19 3、研究個案之氣候變遷衝擊 ... 19 4、地區資本、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之關係 ... 20 (六)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之政策分析:一個環境治理的觀點(子計畫六) ... 22 (七)「臺灣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管理政策與國際經驗對談」成果 ... 23 1、會議緣起... 23 2、會議目的... 23 3、訪問貴賓背景介紹 ... 23 4、臺灣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管理政策對話-圓桌會議暨學術研討工作坊 ... 24 乙、後續建議 ... 33 1、建議政府土地利用規範與在地之泰雅族傳統生態知識結合(子計畫一) ... 33 2、建議政府應由生態健康的觀點策訂集水區流域治理策略(子計畫二) ... 33 3、推動符合土地倫理觀的有機農業永續經營模式,建構生態社區(子計畫三) ... 34 4、研擬生態社區共用資源管理模式,建立永續流域治理的政策(子計畫三) ... 36

(9)

5、建議以地區資本之有效應用,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社會發展策略(子計畫五) ... 38 6、建議建構政府與在地部落組織的共管機制,融入傳統生態知識,提供當地原住民族有參 與環境治理的管道(子計畫六) ... 38

圖次

圖 1【石門水庫集水區馬里光溪流域泰雅族部落分佈圖】 ... 5 圖 2【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各子計畫之分工與合作之架構】 ... 7 圖 3【最佳條件與權重組合之農耕適宜性地圖】... 17 圖 4【分析結果為適合、但卻未行農耕使用之區位圖】 ... 18 圖 5【分析結果不適合、卻為農耕使用之區位圖】 ... 18

圖 6【JAVA OpenStreetMap (JOSM)使用者編輯介面】 ... 19

圖 7【官大偉論文分享】 ... 30 圖 8【林士淵論文分享】 ... 30 圖 9【顏愛靜論文分享】 ... 30 圖 10【Kevan Berg 論文分享】 ... 30 圖 11【日宏煜論文分享】... 30 圖 12【羅素玫論文分享】 ... 30 圖 13【本研究團隊與部落代表簽定的夥伴關係備忘錄】 ... 32

表次

表 1【各子計畫與其他子計畫之間關連性】... 7 表 2【可利用限度查定分類標準與泰雅族傳統農耕之邏輯的比較】 ... 11 表 3【Berkes 博士背景介紹】 ... 24 表 4【建構符合土地倫理及具農業多功能性之生態社區策略研擬】 ... 35 表 5【建構符合土地倫理及具流域資源自主治理之生態社區策略研擬】 ... 37

(10)

壹、報告內容

一、前言

水資源不僅是自然賦予的重要基礎資源,也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從水文的特性來看,上、中、 下游及其周邊地理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關係相當密切,故對於水資源的規劃,不該單純就水體或單一 的特定地區為考量,而需顧及水域流經的空間範圍內,各山林城鎮所呈現的不同地質生態環境、土地 使用型態及人文社會;亦即,水資源與國家整體的空間規劃具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尤其在集水區的資 源治理上,其重要性更形明顯。 然而,過去水資源治理事務往往依水域分布地區,分由政府的不同部門負責,而部門之間又缺乏 橫向連結,呈現多頭馬車的現象,非但耗費治理經費不足達到預期之效果,且其政策規劃亦總是見樹 不見林。然而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帶來了巨大的災害,從 2004 年艾利颱風造成的大桃園地區缺 水危機,到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對南部地區的重創,都突顯我國水資源政策亟需提出新思維和迫切性 的做法,而政府及學界亦皆已體認到綜合流域治理才是我國未來治水的正確方向。另外,我國水庫集 水區多位於原住民族傳統生活領域內,有關「流域治理」之內涵,除當前政府與學界所關注之資源治 理相關單位的事權統一,以及跨尺度的水文、土地利用監測與管理技術外,亦應顧及集水區中原住民 族生存發展之需求,才能避免因下游之防洪、用水目的,反而造成犧牲上游原住民權益之「環境不正 義」現象,如此之流域治理方具社會公平之正當性,始能減少執行之摩擦成本。 本整合型計畫團隊過去五年已進行過兩個相關整合型計畫,分別為「臺灣原住民族資源利用與永 續發展之研究」及「石門水庫集水區原住民地區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之研究」,皆是以新竹縣尖石鄉 玉峰、秀巒兩村泰雅族部落為研究地點。前者,係以土地利用變遷為基礎的研究架構,從驅動力、演 化過程到衝擊與相關政策分析之角度,就原住民地區的空間尺度,深入探討原住民族在資源利用上與 自然、人文環境間的關連,以建立符合地區特性以及在地區脈絡下的評估模式與永續發展策略;後者 則就臺灣山地地區的空間尺度,探討影響土地資源利用(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之自然環境與 人文環境的驅動力相關因素分析,並檢視環境變遷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及脆弱度,從而提出結合原住民 在地特質之環境治理方式,以作為臺灣山地地區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相關決策之參考。本次整合型計 畫將延續過去五年的研究主軸,以石門水庫集水區馬里光溪(又名玉峰溪)流域泰雅族部落為研究地點 (涵蓋新竹縣尖石鄉玉峰、秀巒兩村,共計 19 個部落,人口 2,600 餘人,為石門水庫集水區之最上游。 見圖 1),就水庫集水區流域的空間尺度,探討位於集水區之原住民部落應如何形成其永續發展策略, 以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以及國家應如何在政策制度上進行調整,以達成符合環境正義原則之流域治 理。本計畫擬以原住民部落的在地觀點,分析原住民部落在「災害防治」、「公共衛生」、「資源利用」 等面向所面臨之問題與對策,並結合「空間資訊平台」之規劃支援系統,整合集水區中原住民部落之 「社會發展」策略,並對如何形成符合環境正義原則之流域治理「政策制度」提出具體建議。 石門水庫集水區因有「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的制定,而成為我國至今唯一具有跨

(11)

部會整治經驗的地區,本整合型計畫團隊過去五年長期在石門水庫上游原住民地區進行調查研究,除 了在研究內容上,得到本區域「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呈現共同演化」的證據,並得到「維持社會系統 的發展將有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之整體結論外,更因重視在地部落主體性之研究倫理,與原住民部 落逐步建立相互的信任,而在 2008 年與涵蓋此一地區十九個部落之「馬里光‧基納吉部落聯盟」簽 署共同備忘錄,以期建立學界與部落社區之長期夥伴關係。因此,在新年度開始之整合型計畫,本團 隊將擴大參與式的調查、討論與規劃機制,使得本計畫之執行過程,即為一種由部落參與流域治理的 實踐。 本整合型研究計畫之各子計畫主持人包含地政、地理、民族、醫療人類學、鄉村社會學、地理資 訊系統(GIS)以及生態、法政方面之專才,並為政治大學、臺灣大學、慈濟大學、靜宜大學、香港 大學之跨校、跨國合作,計畫中結合社區參與及 GIS 規劃支援系統之模式,未來除可轉移作為石門水 庫集水區流域治理決策的工具之外,研究成果亦可作為我國其他水庫集水區治理之參考。本計畫第一 年將以在地人才的培力和基本資料的調查為主;第二年將著重於研究團隊與在地居民共同進行資料的 分析與詮釋;第三年則對如何調整包含各子計畫研究面向及整體流域治理之現行相關制度、形成符合 環境正義之流域治理政策與措施提出具體的建議。 圖 1【石門水庫集水區馬里光溪流域泰雅族部落分佈圖】 註:1:馬美、2:李埔、3:宇老、4:玉峰、5:宇抬、6:下文光、7:石磊、8:平淪文、9:泰平、10:上抬耀、11:下 抬耀、12:司馬庫斯、13:田埔、14:秀巒、15:錦路、16:養老、17:泰崗、18:新光、19:鎮西堡。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2)

二、研究方法與分工合作架構

本整合計畫中,子計畫一、二、三係探討本研究區域內「災害防治」、「公共衛生」、「資源利用」 等不同部門的特定議題,子計畫四建構之「空間資訊平台」規劃支援系統將進行未來土地變遷狀態之 模擬,藉由子計畫四所建構的空間資訊系統將提供基本圖資給其他子計畫,並將 GIS 製圖系統作為各 子計畫調查資料彙整之平台,而其他子計畫亦將提供研究成果與相關資料給子計畫四,協助子計畫四 決策支援參數之建立。相對於子計畫四的「空間資訊平台」,子計畫五則著重在集水區中原住民部落 之「社會發展」面向,探討馬里光溪流域泰雅族部落所面臨的社會排除問題,特別是公部門傳遞社會 福利服務時的排除現象,包括就業輔導服務、失業給付、健康醫療服務、住宅服務、經濟抒困服務、 兒童或青少年福利服務,及老人福利服務等公共資源的可取得性。除了上開的研究重點之外,子計畫 五的整合功能,在於建置原住民部落社會發展的數量資料分析平台,亦即協助彙整其他子計畫所蒐集 的調查資料,藉以統合和描繪出研究區域內所擁有的實質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社會網絡與商 業活動等地區資本,並提供適當的統計分析數據,供其他子計畫在探討氣候變遷風險與在地災難管理、 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治理,以及研擬集水區環境治理政策之參考依據。故子計畫四與五的重要性, 係分別從空間資訊管理與社會發展調查資料來串連與整合其他子計畫的研究成果。值得強調的是,子 計畫六在分析石門水庫集水區流域治理的政府政策與政治過程時,除了檢討當前集水區治理政策的問 題與盲點之外,亦同時關注氣候變遷誘發的環境災難與營農困境,及其對部落生態與健康的衝擊,進 而配合空間圖資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資料,整體性地瞭解研究區域之外部環境與內部資源,據以研擬流 域治理的「政策制度」,故子計畫六可視為本整合型計畫對於水庫集水區整治的共同政策產出。 此外,子計畫四所建構的空間資訊系統,將提供基本圖資給其他子計畫使用,並將 GIS 製圖系統 作為各子計畫調查資料彙整之平台,而其他子計畫亦將提供研究成果與相關資料給子計畫四,協助子 計畫四決策支援參數之建立。再者,子計畫一之社區製圖輔導人員與子計畫四之 GIS 操作人員可相互 支援、分享空間資訊,子計畫一亦可支援子計畫二生態環境變遷之相關資料,子計畫五的空間分析人 員,則將配合進行人文社會調查資料與 GIS 圖資的空間分析。本整合型研究計畫之跨領域性及整合架 構,如圖 2、表 1 所示。 由於子計畫五於第一年度(99 年度)中,雖因故未能及時完成計畫申請程序,但於總計畫和其他 子計畫的協助下,子計畫五研究人員依然積極執行第一年度的計畫,多次實際參與田野調查、總計畫 討論會議、工作坊,並撰寫第一年度期中報告。再者,子計畫五與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內容具有相當關 連性,為支援子計畫五第二、三年度(100、101 年度)計畫之執行,並維持本總計畫之完整性,進而 達成本總計畫之整合性研究目的,故期望本年度子計畫五能獲得國科會計畫補助。未來新年度之研究 計畫執行過程中,子計畫五將與其他子計畫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關連性,包括 1、和子計畫一、二、三 分享氣候變遷對本地區水文、地貌、環境災害、公共衛生、農業等相關資料,並協助研究個案部擬定 落社會發展策略;2、子計畫五所蒐集的社會排除與地區資本之調查資料,將提供子計畫四建立基本 的社會發展之空間圖資,並將各子計畫調查資料的彙整與統計分析結果,提供研究團隊成員所需之客 觀數據,支援各子計畫撰寫研究成果報告;3、子計畫五亦將提供子計畫六所需的社會發展與地區資 本現況,作為檢討當前集水區治理政策之參考;4、最後子計畫五除須參酌其他五個子計畫之相關資 料,研擬綜合性的社會發展策略,並整合所有子計畫之最終研究成果與策略建議,故子計畫五為本整 合型計畫不可或缺的一環,亦是亟需納入的重要子計畫之一。

(13)

圖 2【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各子計畫之分工與合作之架構】 A:提供基本圖資,並將 GIS 作為各子計畫調查資料彙整之平台 B:提供調查研究成果,協助決策支援參數之建立 C:社區製圖輔導人員與 GIS 操作人員相互支援、分享空間資訊 D:支援生態環境變遷之資料 E:分享氣候變遷對本地區水文、地貌、環境災害之資料;子計畫一支援災害相關資料,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F:支援公衛相關資料,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G:支援農業相關資料,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H:以未來土地變遷狀態之模擬,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I:提供區域之社會發展策略,作為檢討當前集水區治理政策之參考 J :子計畫二支援公衛相關資料,子計畫三則支援農業相關資料;以共同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K:支援災害相關資料,作為集水區治理政策之參考 L:參考子計畫一之災害防治、在地知識與製圖概念,作為子計畫三之資源利用研究之參考 M:支援有機農業發展策略與土地利用之情形,作為集水區治理與政策之擬定 表 1【各子計畫與其他子計畫之間關連性】 項目 計畫關連性 子計畫一  基礎資料共享  為子計畫二之基礎,支援生態環境變遷之資料。  提供空間資訊以及 GIS 操作人力支援社區製圖需求,並支援子計畫四之空間 資訊平台的建立。  共同進行田野、舉辦工作坊、訪談  配合在地知識與製圖概念,瞭解有機農業在保持生態、防止災害發展之優勢。  該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或結論可做為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基礎  支援災害相關資料,作為子計畫六當前集水區治理政策之參考,以及協助子 計畫五擬定社會發展策略,提供子計畫三在地知識如何有助於有機農業發展 之訊息。 子計畫二  基礎資料共享  提供玉峰村目前各鄰實際家戶數及人口數資料,支援子計畫四之空間資訊平 台的建立。  共同進行田野、舉辦工作坊、訪談  本計畫透過訪談及參與觀察了解泰雅族目前家戶成員的健康狀況,用以建立 策分析 策分析 子計畫三(資源利用): 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 治理之研究 子計畫一(災害防治): 全球氣候變遷、在地災難 管理與原住民社區製圖 子計畫二(公共衛生): 生態變化與原住民健康 子計畫四(空間資訊平 台):以整合式空間資訊 系統輔助流域治理政策之 研究 子計畫五(社會發展): 社會排除、地區資本與氣 候變遷因應策略之研究 子計畫六(政策制度): 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之政 A A A B B B A B C D E F G I A B H 子計畫三(資源利用): 生態社區建構與永續流域 治理之研究 子計畫一(災害防治): 全球氣候變遷、在地災難 管理與原住民社區製圖 子計畫二(公共衛生): 生態變化與原住民健康 子計畫四(空間資訊平 台):以整合式空間資訊 系統輔助流域治理政策之 研究 子計畫五(社會發展): 社會排除、地區資本與氣 候變遷因應策略之研究 子計畫六(政策制度): 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之政 A A A B B B A B C D E F G I A B H J K L M

(14)

項目 計畫關連性 本區之族群疾病檔案(disease profile),這種深入泰雅族人每日生活的民 族誌研究方式,可提供各子畫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所需的相關經驗。  該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或結論可做為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基礎  了解本區泰雅族人的健康狀況,而泰雅族人健康狀況影響其選擇投入之經濟 活動的種類,進而影響族群對資源利用(子計畫三)及社區發展(子計畫五) 的結果,而資源利用及社區發展的結果亦會影響泰雅族人的健康狀況。 子計畫三  基礎資料共享  提供子計畫二尖石鄉或部落以往農業活動史,以及集水區治理政策對部落對 農業或經濟活動之影響。  共同進行田野、舉辦工作坊、訪談  藉由當地農業發展情形,並配合子計畫一之製圖概念,瞭解有機農業在保持 生態、防止災害發展之優勢。  該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或結論可做為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基礎  調查之實施有機農業家戶及耕地空間分佈地點之標記,以及實施農業經營之 變遷圖,如由慣行農業轉化為有機農業之時間、栽種面積、營收之變化,提 供子計畫四製圖之參考。  藉由當地有機農業與自然農業之形成過程,瞭解如何與周邊部落互動,進而 建構當地之社會資本與情感凝聚,提供子計畫五之參考。  將有機農業發展策略與土地利用與集水區之政策分析,提供子計畫六擬定集 水區治理與政策,以瞭解對當地族人之激勵與限制。 子計畫四  基礎資料共享  提供子計畫一空間資訊以及 GIS 操作人力支援社區製圖需求。  接受子計畫二調查之家戶位置分佈地點並繪圖。  接受子計畫三調查之實施有機農業家戶及耕地空間分佈地點標記、繪圖,以 及實施農業經營之變遷圖,如由慣行農業轉化為有機農業之時間、栽種面積、 營收之變化。  共同進行田野、舉辦工作坊、訪談  可和其他子計畫一同到研究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取得相關訊息,以協助其他 子計畫製圖需求。  該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或結論可做為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基礎  提供子計畫二有關三維地形資料,分析部落內原住民健康在不同時空條件下 的變化。  提供二維以及三維資料,輔助子計畫五分析研究區內自然資源的社會分配與 環境變遷的因應能力。  提供子計畫六不同年期部落附近崩塌地之地點和面積之變化標記、繪圖;以 及研究區內攔砂壩之地點、面積和體積之變化標記、繪圖與計算。 子計畫五  基礎資料共享  可提供子計畫一有關集水區中原住民部落的氣候風險認知。  可提供子計畫二有關健康面的社會排除資料。

(15)

項目 計畫關連性  子計畫五可提供子計畫三有關研究區域內的地區資本調查資料。  可提供子計畫四有關原住民部落的社會發展調查資料,如社會排除、地區資 本等資料,進行 GIS 與空間圖資的建置。  可提供子計畫六有關社會排除、地區資本等社會發展調查資料,作為研擬集 水區整治政策之參考。  共同進行田野、舉辦工作坊、訪談  與子計畫三共同舉辦社會排除與地區資本之深度訪談。  與子計畫四共同舉辦地區資本盤點工作坊。  該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或結論可做為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基礎  對於研究對象的氣候風險認知與因應措施之分析成果,可作為子計畫一規劃 在地災難管理計畫之參考。  針對社會福利服務的可取得性之分析成果,特別是公部門提供的健康醫療服 務之使用情形,可作為子計畫二探討原住民健康狀況之參考。  分析研究區域內所擁有的實質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與社會網絡等地區 資本成果,可作為子計畫三建構生態社區與發展有機農業之參考。  所調查的社會排除、地區資本等資料,可提供子計畫四建置完整的水庫集水 區原住民部落之空間資訊系統。  所研擬的流域泰雅族部落之社會發展策略,可提供子計畫六規劃集水區的環 境治理政策。 子計畫六  基礎資料共享  子計畫一與子計畫三提供災害防治、資源利用等相關資料或成果,作為集水 區治理與政策擬定。  子計畫四提供不同年期部落附近崩塌地之地點和面積之變化標記、繪圖;以 及研究區內攔砂壩之地點、面積和體積之變化標記、繪圖與計算。  子計畫五提供區域之社會發展策略,作為檢討當前集水區治理政策之參考。  共同進行田野、舉辦工作坊、訪談  可和子計畫一共同進行田野,以利後續研擬集水區治理政策之參考。  該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或結論可做為其他子計畫之研究基礎  綜合其他子計畫之研究成果,據此研擬出集水區治理之相關政策。

(16)

三、研究結果

甲、重要結果

(一)研究地區泰雅族傳統土地利用機制與政府超限利用判定機制之比較(子計畫一)

1、關於泰雅族的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意義 透過子計畫一的調查發現,泰雅族傳統的土地利用,有其動態、境遇的特性,從流域間 的移動分布、流域內的遊耕,到一塊土地上的利用/照顧,顯示了幾個尺度間彼此相扣而形 成一套變動卻有序的土地管理邏輯。在這套邏輯中,一塊土地上的耕作是否恰當,是由耕種 /維護方式、種植的物種、細微的地形條件等因素所共同決定。 2、關於傳統土地利用的生態知識在當代的實踐 雖然因為國家土地制度的限制因素,現今泰雅族人已無法進行跨流域的擴散與流域中的 游耕,但本研究現地調查中的結果顯示,現今保留地上的農業,仍部分運用傳統維護土地的 方式。 3、關於政府判定超限利用之依據—《山坡地可利用限度查定標準》之有效性 與子計畫四主持人林士淵教授合作進行的空照圖與衛星影像分析來看,被判定為宜林地 但作農業使用的土地,亦即《水土保持法》所定義的「超限利用」的土地,經歷颱風之後, 不一定有崩塌;而被判定為宜農的土地,合法進行農業使用,卻也可能發生崩塌,可見此一 分級查定標準之有效性,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4、討論:傳統土地利用機制與現代「超限利用」判定方式之比較 如以上所述,被判定為「超限利用」的土地,經歷颱風之後,不一定有崩塌,而非超限 利用的土地反倒發生崩塌,因此,建立結合在地原住民土地知識的土地管理規範,就更有其 正當性。 現有超限利用判定標準,是從坡度、土壤深度、沖蝕情況等固定的地形/地質條件進行 判定是否適合農用的作法,且一經劃定分區界線,使用方式即被固定下來,但是泰雅族傳統 農耕知識,是由動態的維護方式/種植的作物/細微的地形條件等因素,決定是否為適當的耕 作,而子計畫一之現地調查顯示,雖然因為保留地制度與定耕政策的限制,現今的泰雅族人 無法進行游耕,但其農業操作,仍部分運用傳統上維護土地的方式,表 2 顯示了可利用限度 查定分類標準與泰雅族農耕之邏輯間的差異。

(17)

表 2【可利用限度查定分類標準與泰雅族傳統農耕之邏輯的比較】 項目 可利用限度查定分類標準的 邏輯 泰雅族傳統農耕的邏輯 判定面積 最小分割面積 0.25 公頃 隨著細微的地形而有動態的變化 判定可利用 方式 坡度、土壤深度、沖蝕程度 依照作物決定耕作的方式,進而判 斷耕作是否恰當 判定機制 由來自部落以外,經過訓練的 公務員進行判定 由有經驗的實際農業操作者進行判 定 資料來源:子計畫一

(二)研究地區社會變化與生態變化對泰雅族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子計畫二)

1、生態變化對疾病感病性的影響 透過子計畫二第一年度的調查發現,58.30%居住在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泰雅族人在 3 個月內曾罹患感冒,分析曾罹患感冒的泰雅族人之疾病解釋模式發現,泰雅族人認為罹患感 冒的原因主要是與外來者接觸頻繁所致。由於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地處偏遠,在道路開發前, 部落居民需藉由步行與外界聯絡,通常需耗費 1 日的路程方可抵達新竹縣橫山鄉的內灣,對 於外來者而言,長途跋涉減低其進入本區域的意願。但隨著石門水庫的興建、伐木、山地農 業及觀光產業的發展,近 20 年來,本區域的道路開設已可聯結大部份的泰雅族部落,故外 來者往來頻繁,在此頻繁接觸的情形下,外來者亦將感冒病毒帶入部落,由於部落居民過去 長期居住於山區,故多缺乏抗體去對抗感冒病毒。此外,晚近由於泰雅族人面臨社會不均等 的情形十分嚴重,使許多的泰雅族人長期處於貧窮的生活條件下,導致營養缺乏而有蛋白質 攝取不足的情形發生,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增加泰雅族人對感冒的感病性。此外,在 患有感冒的泰雅族人中有 30% 的人並沒有就醫,部份人因為營養缺乏加上沒有進行積極性的 治療,故延長了整個病程,嚴重者(多為長者及幼兒) 甚至演變成為肺炎。 肌肉骨骼疾病方面,泰雅族人認為這類疾病發生的原因與早年參與農事工作有關。自 1960 年代開始,因為受到石門水庫的興建及國家水土保持相關法令的限制,居住在石門水庫 上游集水區的泰雅族人開始移往深山地區耕作,尤其是在香菇市場全盛時期,許多泰雅族人 (含男、女性)往往背負 50 至 60 公斤的香菇瓶,外加至少 3 至 5 天所需的糧食,行走約一天 的路程至山區種植香菇,然而長期負重行走於地形陡峭的山區,導致骨骼肌肉疾病發生提早, 許多泰雅族人在 50 歳前,開始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嚴重者需換置人工關節。由於骨 骼肉疾病症狀發生時間提早,造成平均健康餘命減少,需仰賴輔具及長期復健的人數增加, 這樣的結果亦對泰雅族人的日常生常造成重大的影響,由於肌肉骨骼長期處於疼痛的狀況, 影響工作的效率及作息,這對以務農為生的泰雅族人產生極大的衝擊,不穩定的工作,使家

(18)

庭收入發生不穩定的現象。泰雅族人普遍認為肌肉骨骼疾病是無法治癒的疾病,需要長期治 療與復健,雖然在急性期會就醫及進行復健,但由於尖石鄉並無復健專科醫師,患者需要至 竹東鎮就醫,而就醫單趟車程約需花費 1.5 小時,故患者常在急性期結束後即停止治療,儘 管醫師會建議患者進行長期的復健,但由於交通不便,造成患者持續進行復健的意願並不高, 甚至部份患者自行購買止疼藥服用,造成疾病的管理效果並不佳。 近年來代謝性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罹患率在泰雅族人中快速上升,目前代謝 症候群的罹患率約在 10%至 11%,初次發現的時間約在 45 歳左右,但疾病發生時間可能更早, 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故往往需等到因其他健康問題就醫時,才檢查出來,但隨著年齡的增加, 這些代謝性症候群罹者的症狀會越來越明顯,例如血糖及血壓值明顯地上升,造成生理上的 不舒適,例如頭暈及頭痛等,這反應在子計畫二第一年的調查中,約有 19%泰雅族人抱怨有 頭痛的問題。由於代謝症候群的症狀隨年齡增加而越明顯,故對於症狀不明顯的年輕患者之 日常生活並無太大的影響,但也由於沒有明顯的症狀,亦造成在疾病認同上出現混淆,多數 的年輕患者不認為需要針對所患的代謝症候群進行管理,故並沒有按時服用醫師所開立之藥 物,只有在感覺到不舒服時,才會服用藥物,也沒有定時回診進行追蹤檢查。對於年長且症 狀明顯的患者,代謝症候群確實會影響其日常生活,由於生理的不舒適導致這些長者需要長 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疾病,此外,由於擔心身體不適,這些長者多留在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 家中年輕人因為求學及工作等原因,白天甚至長時間不在家中,故造成健康照護不佳的情形, 而在沒有親屬的照護下,長者的服藥及生活起居照顧皆出現很大的問題,服藥不固定造成疾 病控制效果不佳,加上長期獨居,使長者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對生活失去目標與動力,在身 心遭受到強大的逆境(stress)的情形下,對長者的生活品質造成極大的衝擊。除了缺乏適當 健康照護外,醫病關係亦影響到疾病管理的結果,對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求醫行為調查結果發 現,計多的患者會同時尋求不同的醫師進行治療,故常有重覆拿藥的情形發生,分析造成這 種現象的原因,發現因為對於部份醫者的信任度不高,故雖然會拿藥,但並不會服用,或服 用數次後,因症狀沒有明顯改善而自行停藥,甚至部份泰雅族人會逕自同時服用兩位醫師所 開立的藥物,希望可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而這樣的疾病管理行為,對於代謝症候群的管 理並無幫助,甚至可能會使疾病更加惡化。 2、社會文化因子對健康與疾病管理的影響 感冒、肌肉骨骼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雖然與個體生物特性有密切的關係,然而感冒 的高罹患率、肌肉骨骼疾病的年輕化及代謝性症候群的疾病管理問題在在都顯示出社會文化 因子對泰雅族人健康的影響。首先,道路的興建為人類文化的產物,而建設的目的在於促進 國家的發展,石門水庫的興建對下游地區民生用水、農業及工業的發展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是為方便流域治理所進行的道路建設,增加了居住於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泰雅族人與外來 者接觸的機會,結果將新的感冒病毒引入疾病處女地,由於缺乏抗體的保護,導致許多泰雅 族人因此而罹患(流行性)感冒。此外,泰雅族人在國家發展脈絡下,是被邊緣化的族群,故

(19)

造居住在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泰雅族人面臨國家政治、經濟及制度面的社會排除問題,而 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均等問題,貧窮造成泰雅族人營養缺乏,使蛋白質的攝取發 生問題,連帶影響到個體產生抗體的效率。此外,雖然感冒對大多數的人可以不藥而癒,但 這前提卻必需考慮社會情境,亦即在營養均衡的條件下,人體確實可產生抗體消滅病毒,受 到這種主流社會的疾病解釋模式之影響,卻忽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社會不均等的事實,會 降低泰雅族人產生抗體的效率,加上醫療資源缺乏,導致部份泰雅族人傾向不積極治療感冒, 結果卻造成二次感染使病情加重,這也正說明為何泰雅族人對感冒有較高的感病性的原因。 在肌肉骨骼疾病方面,疾病的年輕化體現國家藉由對泰雅族人身體的規訓達到其發展的 目的,石門水庫的興建及伴隨而來的流域治理政策,限制了上游集水區泰雅族人對土地使用 的方式與模式,加上資本主義式的生產模式之引進,促使泰雅族人必需往更深的山區進行農 業活動,一方面為了逃避政府對所謂山坡地不當開發的處罰,一方面為賺取足夠的貨幣,用 以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然而這種生產模式對身體健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雖然肌肉骨骼退化 是人類生命周期中必然的現象,且目前醫療科技及復健技術的發展,也確實可以有效舒緩患 者的疼痛,甚至恢復部份的人體功能,對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確有實質的幫助,但對居住在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泰雅族人而言,這類疾病提早發生卻意味著醫療的介入必需隨之提前, 然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卻使泰雅族人無法真正獲得有效且適當的治療與復健,又肌肉骨 骼疾病年輕化的結果,亦使得泰雅族人無法穩定投入經濟生產工作,因而造成收入不穩定, 這樣的結果使泰雅族人必需同時承受身體與社會的受苦,而這些受苦經驗重覆發生的結果, 對泰雅族人心理健康亦產生負面的影響,這也說明長期患有肌肉骨骼疾病的泰雅族人常以宿 命論來說明其對恢復健康的悲觀看法。 代謝症候群發生率在泰雅族人中快速上升體現了疾病管理上出現問題。由於早期症狀並 不明顯,造成泰雅族人雖然有「疾」(disease),但並沒有「病」(illness)的經驗,故並沒 有主動進行疾病管理,由於代謝性症候群屬不可逆之生理性現象,故疾病管理在病程中扮演 十分重要之角色,適當的疾病管理,如按時服藥、飲食控制及規律的運動等,將有助於降低 疾病所引起的不舒適,反之,則會使疾病惡化,如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影響腎功能,最 後必需仰賴洗腎才可存活;而高血壓如無適當的控制,可能會引起腦中風,造成部份身體運 動功能損傷等,所以如何在泰雅族對代謝症候的疾病解釋模式中強化疾病認同,促使泰雅族 人在病程早期,有意願主動進行疾病管理應納入未來在進行賦權(empowerment)工作時要務 之一。 針對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泰雅族長者,醫病關係及照護是影響疾病管理效果的兩個主要因 素。醫病關係的緊張造成泰雅族長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增加,而造成這種緊張關係的原因在 於醫病對代謝症候群的疾病解釋模式有所差異所造成,對醫者而言,治療的目的在於減緩生 理上的不舒適,但泰雅族長者則強調正常生活的恢復,是故醫病雙方對於治療結果的期待是

(20)

有落差的存在,儘管服藥之後,患者的生理狀況雖有改善,但卻未達患者預期的結果,對於 醫療結果的不滿意,造成患者轉而求助其他醫師,直到治療結果符合期待為止,而這說明了 為何泰雅族代謝症候群患者會有同時尋求多位醫者的現象,甚至同時服用多位醫者所開立的 藥物。而在疾病的照護上則體現結構性暴力對泰雅族人健康的負面影響,由於缺乏就業及就 學的機會,部落年輕人多移居都市工作及求學,造成長者獨居的情形十分普遍,家庭中缺乏 照護者的結果,導致代謝症候群的疾病管理出現嚴重問題,加上原有社會制度的崩解,親屬 支持系統無法發揮作用,且因集水區上游地理位置偏遠,國家長期照護系統無法進入並發揮 功能,使患有代謝症候群的長者在疾病的管理上出現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結果使長者必需面 臨身心的受苦的現象。 3、當代傳統發展對石門水庫集水區泰雅族人健康狀況的影響 透過子計畫二第二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居住於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的泰雅族人為了改善 健康及經濟條件,開始轉作有機/自然農業,希望藉由生產健康的作物,除提供自己食用外, 亦可銷售到臺灣各地的市場中。由於近年來,有機/自然農業所生產的作物廣受臺灣社會大 眾歡迎,特別是在臺灣面臨食品安全問題之際,消費者願意以較高的價各購買健康安全的食 品,因此在市場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已有越來越多居住在集水區的泰雅族人投入有機/自然 農業的生產行列,以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為例,已有 90%的泰雅族農民開始投入新的生產模 式。透過在地社區組織的推廣及技術協助,以部落為單位的有機/自農業生產正逐漸在石門 水庫上游集水區擴散,加上外來 NGO 資源的挹注,已促成在地農民間互相學習有機/自然農 法的技術,並將學習而來的技術應用在生產有機/自然農產品上。此外,透過在地社區組織 與外來 NGO 的協助,農產品已逐漸建立穩定的通路,故部份農民開始可有穩定的經濟收入, 隨著經濟的改善,部份泰雅族人在擺脫貧窮後,開始獲得足夠的資源可投入個人及家庭的健 康促進消費中,如營養攝取狀況的改善,甚至利用產業發展所得之利潤,發展社區互助組織, 照顧健康狀況不佳的長者,如進行居家照護、送餐及陪同就醫等,是故有機/自然農業的發 展對個人、家庭、社區(部落)的健康促進是有其貢獻。 除了有機/自然農業的發展外,生態觀光的發展亦對部落健康促進有正面的影響。以司 馬庫斯為例,以親屬、教會及社區發展協會為基礎而發展出來共同經營模式,確實成功地促 成在地產業的發展,在共同經營的模式下,成員以合作取代競爭,使得產業發展所獲得的利 益可以平均地分配到部落的成員身上,這種類似傳統共食的產業模式,有效地避免因實行資 本主義造成財富被少數人壟斷的局面,對地處偏遠的司馬庫司而言,共同經營的產業模式確 實有助於部落整體的發展,而這種強調互助的產業模式亦有助於泰雅族人的健康促進,對於 疾病患者,在共同營經模式下,不論在就醫、居家照護及心靈健康上,皆可獲得部落成員的 支持,因此可減緩罹患疾病對個人所造成的社會受苦的程度。

(21)

(三)研究地區對永續農業經營與流域治理之期待(子計畫三)

1、部落對永續農業經營與流域治理之期待 (1) 部落對永續農業經營模式之期待 依據子計畫三與部落農民訪談的結果,可瞭解到農戶普遍期望能夠自農業經營獲得更高 的收入,改善其生活與經濟,尤其首要為農戶期望能擺脫遭受盤商剝削的困境,開拓新的行 銷通路,其次是農戶期望政府能提供資金補助、技術與運銷輔導,並期望農會能提供資金貸 款與資訊,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與擴展銷售管道。並且,農民普遍認同永續農業的發展 有其重要性,故從事慣行農業的農戶亦期望轉型為有機農業,至於從事有機農業但未獲認證 的農戶期望取得有機認證,與期望政府提供認證費用補助。此外,也有部分農戶表示期望政 府能協助其取得原住民保留地及建物的所有權,及期望政府能檢討土地利用限制的法令,與 檢討、變更用地別,讓其能取得合法利用原住民保留地的權利,進而能取得申請政府與農會 補助的資格。 (2) 部落對社區共用資源管理模式之期待 依據子計畫三與部落居民訪談的結果,得知部落居民普遍認為政府在共用資源管理政策 上並未納入在地居民的意見,甚至侵害其行使傳統慣俗與生存的權利,因此,期望政府應多 聽取部落居民的意見,應尊重部落資源利用的傳統慣俗,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視居民的生存權。 其次,當地居民因為居住於環境敏感地區,一方面為資源保育而受到資源利用的限制,一方 面身負資源保育的工作任務與義務,卻又未獲得足夠的補償或回饋,因此,因資源管理而土 地利用受限者期望獲得補償或回饋,且該補償或回饋應得以滿足維生的需求,另期望政府應 提高山地造林獎勵金以形成森林資源保育與管理的誘因。 (3) 部落對永續流域治理的政策與制度之期待 研究地區位於石門水庫集水區範圍內,且日前經濟部水利署規劃於當地興建比麟水庫與 高台水庫,以解決石門水庫淤積日益嚴重與供水日益不足的問題。但是,當地居民普遍認為 興建新水庫無法解決舊水庫淤積問題,卻是部落失根的危機,故當地居民期望政府從永續流 域治理的角度設想,政府應以居民基本人權優先考量。以及,從以往石門水庫集水區治理的 經驗來看,集水區施作的水土保持、崩塌地復原工程、集水區治理的政策普遍未考慮當地自 然地理條件與社會人文發展背景,故當地居民期望未來永續流域治理的政策或工程,政府應 納入在地知識的運用,且政府應在互信的基礎上,使族人得以共同參與政策的擬定。 2、運用自然農法工作坊推行永續農業經營模式之可行性評估 子計畫三實施自然農法工作坊的目的,一方面是傳達農業經營上,對於土地利用所應有的土 地倫理觀,及了解當地原住民對自然農業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是藉由自然農法學理與實作等經 驗上的交流,突破各部落農業經營上的限制,以利自然農法的推廣。而子計畫三工作坊的實施對 象,雖設定在石磊部落為中心附近的梅花部落、新光鎮西堡部落、馬里光部落,然而之後參與的

(22)

農民,卻也擴及宇老部落、田埔部落及上抬耀部落。 是以,為了解子計畫三工作坊實施後對農民經營農業的效果,本研究團隊於工作坊實施一段 時間後.對這些參與的部落及農民進行觀察與訪談,發現經過工作坊的知識交流,土地倫理的價 值觀不但為農民們所接受,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將如此的觀念加以實踐,並且有了令人鼓舞和 振奮的豐碩成果,如透過工作坊中實作課程的技術傳授,逐漸提高了農民們轉作的信心,甚至有 部分農民確實轉作自然農業,並通過有機認證。可見,工作坊的推廣成果,仍在持續擴大中,因 為土地倫理的觀念,本是泰雅族人傳統規範的再實踐,此價值觀,透過一些種子的散播,在尖石 後山部落正在開花結果。 並且,為了發揮永續農業經營的效果,農業技術的實施不但「環境非退化」,還需顧及經濟 的營利性及社會大眾的接受度。為了解農戶在轉作後,對其經濟的改善程度,本研究團隊對幾個 實施轉作的農戶進行查訪,農戶們表示轉型後對農民經濟上有正向的改變,轉作後因品質較佳, 市場的產品價格也隨之提升。有了這些成功農戶的經驗,顯示於個案地區實施的自然農法農業技 術,對於當地條件是適當的。而部落實施自然農法的農產品,一方面無毒,一方面賣相佳,故在 講求「吃的健康」的消費市場上,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而這些認同,當然對於經濟上的營收, 都是有助益的。 此外,過去對當地農戶而言,產品銷售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故為了能適應現行消費習性的需 求,子計畫三工作坊也特別增加了市場通路的課程,教授產品品牌的行銷及客後服務的重要性, 及為了解決銷售上成本的問題所採取的合作方式,期望透過多元的行銷方式為農民打開銷售通 路。 雖然農戶有不贊同的聲音,但為了將其品牌在市場上打下穩定的基礎,使消費者能夠認同並 願意回購,經大家溝通討論及凝聚共識後,對農產品的品質都採取嚴格的把關,並於產品上置放 農戶的名片或資料,以示對產品負責。也與宅配業者簽訂契約,在收到客訴時會請消費者將產品 現況拍照,以便歸咎是農戶的問題還是宅配業者的問題,而如此的方式也能使宅配業者與農戶們 都會較注意產品的包裝及運送,不敢馬虎。而如此的改變對於小農戶而言,當然有很大的幫助。 近來尖石後山的多個部落在外部組織至善基金會的協助下,成立了一個跨部落的農產銷售平 台「農民學苑」,共同推動有機農業和跨部落共銷的產銷平台,幫助族人轉作有機農業,申請有 機認證。此產銷平台的建立,相信對於解決農民最感困擾的農業技術及銷售管道,都是正向的助 益。

(23)

(四)研究地區原住民傳統知識之選擇農耕區位之最佳條件與權重組合模擬(子計畫四)

子計畫四以規劃支援系統與土地適宜性分析之概念為基礎,應用於原住民傳統知識之數位化, 以探討原住民受地景與環境影響下的土地使用。規劃支援系統(Planning Support System, PSS)是 由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延伸發展的,常被運用在公共決策和社區規劃上。有助於將公共政策於空 間中整合表現、分析與圖形化,以促進大眾參與。而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則係針對某一界定之土 地使用別,分析土地資源對該種使用之適宜性,用於評估自然環境對該種使用之機會或限制。是 以,將以此為構想並進行轉化,模擬原住民傳統知識之選擇農耕區位之最佳條件與權重組合。 承上所述,子計畫四以真實土地使用狀況為依據,以農耕使用為例,試誤出最佳農耕條件與 權重組合。研究流程大致包含條件選擇、權重給予與結果展示三個部分。首先,將原住民選擇耕 地的可能條件,逐一轉換成相對應的圖層,並於各條件之下進行分類,例如:將坡度區分為一至 六級坡。其次是為權重的給予,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依據條件的重要性給予權值;第二 層次是條件下的分類項目,按其為農耕使用之適宜程度給予權值。最後,統計權重以得到各筆土 地之分數,再按分數將土地分成三個等級,分別代表高度、中度、低度適宜為農耕使用。同時排 除條件不適合之土地、以及無法開發、轉用之土地。最後將結果以地圖展示。 測試的最佳結果,如圖 3 所示,紅色框表示真實農耕土地;綠色越深之土地表示分析結果越 適宜為農耕使用。此結果係以坡度、坡向、與主流河川之距離、山稜線與山谷線為條件。另外, 由權重組合觀之,當坡度越緩、坡向為東西向、與主流河川及山谷線越遠、與山稜線越近時,該 區位為越適宜為農耕使用;反之,當土地之坡度為五或六級坡、於河川 10 公尺範圍內、以及山 谷線上時,則該區位不適宜為農耕使用(黃色區域)。此外,設定現況為河流、道路、水池與崩塌 地之土地不宜開發;空地與建成區之土地無法轉作農耕使用(灰色區域)。 圖 3【最佳條件與權重組合之農耕適宜性地圖】 資料來源:子計畫四 根據此測試結果,進一步分為兩個面向討論:其一為分析結果為適合、但卻未行農耕使用之 區位,其二為分析結果不適合、卻為農耕使用之區位。前者如圖 4 中粉紅色之部分,推測可能存 在個別原因或非實質因素影響其土地使用;而後者為圖 5 中黃色部分,推論可能具有特殊之傳統

(24)

以更加全面地發掘傳統農耕知識。 圖 4【分析結果為適合、但卻未行農耕使用之區位圖】 資料來源:子計畫四 圖 5【分析結果不適合、卻為農耕使用之區位圖】 資料來源:子計畫四 原住民傳統知識之數位化之目的是為了反映原住民之在地觀點。然而,從前述研究流程可知, 測試所得之最佳農耕條件與權重組合乃由研究者推算得出,且測試結果並無法完全含括傳統農耕 知識。有鑑於此,子計畫四建置一套大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PGIS),開發一個網路圖臺,以有效地、全面地蒐集原住民傳統農耕知識。

考量 PPGIS 之圖臺主要需具備以下條件,包括:操作介面便於部落居民使用、得預先提供豐 富資訊以聚焦討論主題、以及後續資料能有效地管理與處理,本計畫選用 OpenStreetMap 為網路 地圖圖臺作為 PPGIS 平台。在資料蒐集方面,凡擁有帳號者皆可於 OpenStreetMap 為地圖之編輯 與繪製,且 OpenStreetMap 的編輯器 JOSM 功能完善,得以 WMS 取得豐富圖層,有助於資料的 建置。在資料分析處理方面,OpenStreetMap 的檔案類型便於轉換以利後續資料之管理、應用。 至於資料展示方面,OpenStreetMap 在與其他程式結合應用後,便能彈性地新增圖層,提升展示 效果。 基於 OpenStreetMap 之功能與特色,子計畫四將予以結合上述之規劃支援系統,設計之方式 大致如下:以 WMS 發布研究區之相關圖資,包含 DTM、正射影像、農耕適宜性分析模擬地圖。 再由部落居民透過友善的編輯介面(見圖 6),遠端觀看圖資,進行地圖之編修。基於發布的空間資

(25)

訊圖層,有助於部落居民了解平面地圖上的相對應位置;而農耕適宜性分析模擬地圖,引導部落 居民聚焦討論主題,並針對原住民傳統農耕知識給予意見。

圖 6【JAVA OpenStreetMap (JOSM)使用者編輯介面】

資料來源:子計畫四

(五)研究地區有關地區資本、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之關係(子計畫五)

1、研究個案之地區資本特徵 在子計畫五的研究地區,泰雅族部落具有地理偏遠性與空間封閉性之特徵,造就出自然與社 會融為一體之特殊社會體系,孕育部落之自然環境資本(山林資源、環境景觀)、獨特的社會文 化資本(世代承傳部落文化傳統、強烈的部落意識,及高度的內部凝聚力)、豐富的傳統知識及 技藝,且未來有助於以自然農法的理念,發展出迥異於當今農政單位官方驗證體系的部落在地農 業。 2、研究個案之社會排除情形 透過子計畫五的質化分析結果,發現在「經濟排除」方面,部落的收入偏低、產銷管道不完 善、未獲得中低收入戶/住宅貸款補助、土地所有權歸屬不甚明確等問題;在「社會排除」方面, 發現多數部落族人對於兒童教育環境與部落文化背景衝突、公共事務參與度低、社會福利資訊取 得不易、兒童老人照護措施不甚完善等問題;在「地理排除」方面,具有部落生活權被剝奪、農 產銷設備不足、缺乏網路資訊設備等問題;在「健康排除」方面,疾病醫療照顧資源不甚健全、 緊急醫療應變措施不足、衛生教育知識不足等問題。唯在政治面排除中,不少部落較強調部落公 共事務參與,相對的,對於選舉、政治權力之關注力較弱,與部落重視共同價值觀之觀點相符合。 3、研究個案之氣候變遷衝擊 在「氣候感受」方面,發現溫度升高及降雨頻率增加、颱風頻率改變、發生土石流等現象; 在「產業影響」方面,則以農作物收成不佳最為嚴重;在「生活影響」方面,發現大雨及土石崩 坍影響部落生活、土石流沖毀家園、醫療資源不足、部落重建家園、政府資金補助、水源運送及

(26)

儲存困難、道路修繕不良、土石流或山崩沖毀家園等問題,政府應提供災害補助、協助部落重建 家園,減緩部落受到氣候變遷之衝擊。 4、地區資本、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之關係 子計畫五以馬里光溪流域泰雅族部落作為問卷調查範圍,由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或部落 領袖引薦,各部落各抽取 20 位部落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共計調查 69 份問卷。其中,問卷內容分 為受訪者基本資料、部落地區資本發展情形、部落社會排除情形、氣候變遷對部落之影響四大部 分,將地區資本發展情形分為環境、經濟、知識、社會四大類,社會排除情形分為經濟、社會、 健康三大類,氣候變遷對部落之影響則分為極端災害、氣候因子變化、衝擊農業三大類。以下將 針對地區資本、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三者間之關係,進行探討。 (1) 社會排除與地區資本之關係 從經濟社會排除現象的分析結果中,可看出概似比(likelihood ratio)已達顯著水準(<.05), 棄卻所有自變項影響效果同時為零的虛無假設(H0:β1-6=0)。從個別自變項對於經濟社會排除情 形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經濟、知識、社會三類地區資本等變項,對於經濟社會排除情形, 均具有顯著的影響。進言之,部落擁有越豐富之經濟地區資本時,愈不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 形(e-0.88 =0.41),此與子計畫五的預期結果相符合。其次,就知識地區資本對於經濟社會排除情 形而言,發現部落擁有越豐富之知識地區資本時,愈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e1.12 =3.06),顯 然不符合子計畫五的期待。深入探究其原因,減緩經濟社會排除情形之方式,並非僅透過提升文 化保存、網路資訊設備、部落生活智慧等知識資本即可獲得成效,同時亦需強化部落經濟地區資 本之內涵,輔導部落發展當地產業,提升部落獲取就業補助、住宅優惠貸款等社會福利之可及性。 再者,就社會地區資本對於經濟社會排除情形而言,發現部落擁有越豐富之社會地區資本時,愈 不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e-1.09 =0.34),符合本研究之預期結果。 從健康社會排除現象的分析結果中,可看出概似比(likelihood ratio)已達顯著水準(<.05), 棄卻所有自變項影響效果同時為零的虛無假設(H0:β1-6=0)。從個別自變項對於健康社會排除情 形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環境地區資本及部落居住年數等變項,對於健康社會排除情形,均 具有顯著的影響。進言之,部落擁有越豐富之環境地區資本時,愈不可能產生健康社會排除情形 (e-0.86 =0.42),此與子計畫五的預期結果相符合。其次,就部落居住年數對於健康社會排除情形 而言,發現部落居民在部落每多居住一年時,愈不可能產生健康社會排除情形(e-0.06 =0.94),顯 然符合子計畫五的期待。 (2) 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之關係 從經濟社會排除現象的分析結果中,可看出概似比(likelihood ratio)已達顯著水準(<.05), 棄卻所有自變項影響效果同時為零的虛無假設(H0:β1-6=0)。從個別自變項對於經濟社會排除情 形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氣候因子變化、衝擊農業二類氣候變遷對部落衝擊等變項,對於經 濟社會排除情形,均具有顯著的影響。進言之,就氣候因子變化對於健康社會排除情形而言,發

(27)

現降雨量及溫度變化對於部落衝擊越嚴重時,愈不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e-0.82 =0.44),顯 然不符合子計畫五的預期結果。探討其原因,降雨量及溫度異常變化屬於長期緩慢之影響,相對 於颱風、洪水或土石流之極端災害,對部落居民之影響程度較小,故部落較不容易產生收入不穩 定、未提供就業補助等社會排除現象。其次,就氣候變遷衝擊農業對於經濟社會排除情形而言, 發現部落農業遭受氣候變遷衝擊越嚴重時,愈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e0.50 =1.65),符合子計 畫五的期待。 (3) 地區資本、社會排除與氣候變遷之關係 綜合深度訪談的內容分析結果,支持子計畫五的研究預期與命題,亦即氣候變遷的衝擊結果, 確實已深化或擴大個案原住民部落的社會排除。因為泰雅族部落原有的地理空間、經濟、社會、 健康面向的社會排除現象,因為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溫度、降雨量之改變,使部落水蜜桃、蔬菜收 成欠佳,進而對部落生計產生衝擊。在醫療資源之供應方面,颱風來襲導致部落道路中斷,造成 部落物資、醫療資源中斷。在住宅環境方面,豪大雨及颱風使家園產生地基滑動、房屋龜裂之情 形,加上部落未設有避難所,使族人被迫驅離家園。 部落族人透過地區資本之善加運用,改變農作物耕種方式、運用傳統生活知識、共同價值觀, 降低氣候變遷對部落所產生之風險,進而降低部落之社會排除現象,驗證命題二之架構,善加運 用地區資本,藉以降低部落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進而減緩社會排除現象,促進部落社會之永續 發展。舉例而言,在改變農作物耕種方式方面,部落利用溫室種植農作物、有機耕作、耕種管理, 減少農作物受到天災之威脅。在運用傳統生活知識方面,透過種植地瓜葉、蘆葦草、巨木等,強 化水土保持之功效,因應乾旱、土石流對部落產生之衝擊。在共同價值觀方面,族人淘汰不適宜 栽種之農作物品種,在逆境中求生存,並於部落中種植樹苗,依靠族人對大自然之責任感,提升 部落對於氣候變遷之承受力。 綜合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在氣候變遷與社會排除之關係中,溫度及雨量發生頻 率改變所引發之極端災害,使部落水蜜桃、蔬菜收成欠佳,進而對部落生計產生衝擊,而降雨量 及溫度長期異常變化對於部落衝擊相對較小,較不會對部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在地區資本 與社會排除之關係中,部落擁有越豐富之社會地區資本(部落向心力、社會福利等)、經濟地區 資本(工作機會、產業發展等)時,愈不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部落擁有越豐富之環境地 區資本(自然環境、公共設施等)時,愈不可能產生健康社會排除情形。相反的,部落擁有越豐 富之知識地區資本(傳統文化/生活知識、網路設施等)時,愈可能產生經濟社會排除情形。綜合 而言,氣候變遷對部落所產生之衝擊,已深化或擴大個案原住民部落的社會排除,驗證子計畫五 命題一之架構;部落族人透過地區資本之善加運用,改變農作物耕種方式、共同價值觀,降低氣 候變遷對部落所產生之風險,進而減緩社會排除現象,促進部落社會之永續發展,驗證子計畫五 命題二之架構。

數據

圖  2【本整合型研究計畫各子計畫之分工與合作之架構】  A:提供基本圖資,並將 GIS 作為各子計畫調查資料彙整之平台  B:提供調查研究成果,協助決策支援參數之建立  C:社區製圖輔導人員與 GIS 操作人員相互支援、分享空間資訊  D:支援生態環境變遷之資料  E:分享氣候變遷對本地區水文、地貌、環境災害之資料;子計畫一支援災害相關資料,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F:支援公衛相關資料,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G:支援農業相關資料,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H:以未來土地變遷狀態之模擬,協助社會發展策略擬定
表  2【可利用限度查定分類標準與泰雅族傳統農耕之邏輯的比較】  項目  可利用限度查定分類標準的 邏輯   泰雅族傳統農耕的邏輯   判定面積   最小分割面積 0.25 公頃  隨著細微的地形而有動態的變化  判定可利用 方式   坡度、土壤深度、沖蝕程度  依照作物決定耕作的方式,進而判斷耕作是否恰當  判定機制   由來自部落以外,經過訓練的 公務員進行判定  由有經驗的實際農業操作者進行判定     資料來源:子計畫一  (二)研究地區社會變化與生態變化對泰雅族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子計畫二)  1、
圖  6【JAVA OpenStreetMap (JOSM)使用者編輯介面】
表  3【Berkes 博士背景介紹】  基本資料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甲、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乙、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與疆域拓展 丙、 昭宣以後的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區分署(以下簡稱本分署)下轄 7 個就業中心及 58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區分署(以下簡稱本分署)下轄 7 個就業中心及 50

Finally, the Delphi method is used to verify and finalize the assessing framework.. Furthermore, the AHP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factors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