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28. 第一節 問題形成與背景. 2. 治. 政 第二節 哈伯瑪斯早期的思想背景. 大. 立. ‧ 國. 學. (一)馬克思對社會的批判. 4. 12. 2.做為社會不平等之起源:異化勞動. 14. ‧. 1.對德國哲學傳統的批判. 16. sit. y. Nat. (二)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的批判. io. er. 1.反對僵化、教條的批判精神 2.異化做為辯證之要素. n. al. Ch. i Un. 3.啟蒙精神:理性的出走與神話的回歸. e. ngch (三)哈伯瑪斯對社會的批判. i. v. 16 18 20. 21. 1.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1. 2.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圖像之反思. 23. 3.對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出路之反思. 25. 第三節 章節排定與內容說明. 第二章. 11. 批判的社會理論之自我反思. 第一節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i. 29. 33-55 34.

(2)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一)知識與旨趣的統一—以人類解放旨趣為導向的社會批判理論 1.傳統理論知識與旨趣的脫離. 36. 2.實證/科學/客觀主義理論與傳統理論的一脈相傳. 37. 3.知識與旨趣的三個分類. 39. 4.解放性旨趣與知識的統一:批判. 41. (二)科學與哲學之間—關照對象及自身來源的社會批判理論. 第二節 批判的社會理論的問題. 42. 45. (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路的反省. 46. 政 治 大 2.馬克思主義部份組成在傳統哲學的發展 立 3.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做批判性的反省. 47. 4.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要素在社會學中的發展. 49. 1.正統(orthodox)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傾向. 48 49. ‧ 國. 學. (二)對歷史唯物論的危機的分析. 53. sit. ‧. Nat. 2.歷史唯物論與歷史現實相照面後的危機. 51. y. 51. 1.歷史唯物論在理論上的危機根源. n. al. er. 批判到重建—社會進化理論的範疇區分. io. 第三章. 35. Ch. i. e. i Un. v. 56-90. ngch 第一節 晚期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問題. 57. (一)馬克思主義傳統的意識型態構成. 59. (二)科學技術做為新型意識型態. 61. 1.意識型態 vs.科學理論?. 61. 2.科學技術與合理性. 63. 3.將實踐問題從中排除的意識型態. 66. 4.技術 vs.另一種技術技術 vs.選擇. 67. 第二節 勞動與互動. 68. (一)精神形成的三個基本範疇 ii. 70.

(3) 目錄. 1.家庭—相互性基礎上的互動—倫理關係辯證法. 71. 2.語言—符號表述—語言辯證法. 74. 3.工作工具—勞動過程—勞動辯證法. 75. (二)精神型塑歷程的統一. 77. 第三節 主體性與互為主體性. 79. (一)傳統主體性哲學. 80. (二)互為主體性哲學的語言轉向. 86. 第四章 社會進化理論之規範結構的重建 治. 政. 立. 大. ‧ 國. 學. 第一節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91-130. (一)實踐的唯物論. 92 93. ‧. (二)勞動與生產. Nat. 1.肯定自身到喪失自身:勞動與異化勞動. n. a. er. io. 2.生產:人類歷史前提. l (三)歷史發展之假說. Ch. sit. y. 94. engchi. i Un. v. 1.不平等的歷史之起源:私有制. 2.歷史動力之起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 第二節 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的之批判性考察. 94 96. 99 99 101. 104. (一)社會勞動. 105. (一)類主體的歷史. 109. (三)基本假說:上層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法. 113. 1.上層建築. 113. 2.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 116. iii.

(4)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第三節 哈伯瑪斯的重建方案. 119. (一)從社會勞動到理性行動的範疇性區分. 120. (二)從類主體到以符號語言建立起的理性結構. 124. (三)生產力到危機與學習過程. 126. 第五章. 結論. 131-148. (一)哈伯瑪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路徑. 政 治 大 (二)哈伯瑪斯的理論重建方案 立. 131. (三)方案再思考. 139.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參考書目. 135. Ch. engchi. iv. i Un. v. 149.

(5) Abbreviations. ZRHM. Zur. Rekonstruktion. des. 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 KHI. 大. 立 and Human Interests Knowledge. 學. TP. 治 T e c hni kundW i s s e ns c haf ta l s„I de ol ogi e “ 政 ‧ 國. TWI. Theory and Practice. ‧ y. Nat. sit. n. al. er. io. 註 1:以上四本哈伯瑪斯之著作或論文集,為本文討論與引用之主要來源,之 後將直接以縮寫表示,而其他相關文本之引用,詳見註釋及其後之參考書目。. i Un. v. 註 2:本文引用德文、英文及中文之參考文獻來源,為示不同語文之區別,德 文參考書目頁碼以 “ S.Numme r ” ,表示,英文參考書目頁碼以 “ p.numbe r ” 表 示,中文參考書目以「頁數字」表示。. Ch. engchi.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任何一門學科,必然都直接或間接的和個人、社會有一定的連繫,當然, 哲學亦然,哲學所關切的問題,向來尤其是關乎每一個個人,以及人類全體, 從先蘇的宇宙論時期、希臘三哲開始,就關心著人類如何在世界之中安身立 命,並進一步針對人類的幸福、德行、善等等的倫理學問題進行討論。 即便哲學曾經一度遠離塵世,所討論的問題似乎越來越抽象難解,予人難 以親近之感,但筆者認為,哲學既然是從個人,而且是生存在社會當中的個人. 政 治 大. 出發,最終同樣應回到個人、回到社會之中,哲學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是被限. 立. 縮在遙遠的彼岸,而不與實際社會發生任何聯繫,而事實上,在經過文藝復. ‧ 國. 學. 興、啟蒙運動之後,哲學也的的確確又回到此岸,重新對人類理性、道德、存 在基礎的問題進行追問探討。. ‧. 若以馬克思(K. Marx)對德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為起點,及至更具體地對資 本主義社會的運作規律進行分析與發展的預測起,哲學就不再是單單探求社會. Nat. sit. y. 與人類的存在基礎或認知條件,更是對於為何是這樣的社會,人類是這樣的生. er. io. 活,而不是其他可能的社會、可能的生活,進行追問、批判的考察,於是一個 對社會與人類的發展更好的理論體系不再是唯一的問題核心,去揭露與批判社. n. al. Ch. 會結構性問題並進行改變更是當前要務。. engchi. i Un. v. 在這個觀點上,筆者相當認同,哲學對當代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 於當今人類處境,特別是在面對現代社會種種已然面臨的以及可能面臨的危機 時,我們應該能夠有所觀察、反省、直指問題核心並積極回應。而當代知名理 論大師哈伯瑪斯(J. Habermas)在這一立場上,亦和任何對社會問題有實踐上 的關心、理論上的興趣的人一般,同樣將哲學的功能定位在實踐指導、反思與 批判之上,並以這樣的標準從事其理論研究。 當然,哈伯瑪斯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之大,讓任何一個進行相關領域學術 研究後輩無法輕易跳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其理論範圍的廣泛度與深度,他嘗 試建立起一個能夠更普遍且更好的說明與解釋社會發展過程的理論,我們可以 從 一 九 八 一 年 所 出 版 的 《 溝 通 行 動 理 論 》 (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中,看出他這番意圖。. 1.

(8)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不過,哈伯瑪斯激發起一些學術研究工作者注意力的另一部份原因,即是 他身為法蘭克福學派後繼者,與他的前輩、甚至馬克思,在理論內容上及批判 精神上的延續、關聯,對於筆者而言,正是在《溝通行動理論》出版之前的哈 伯瑪斯,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差異,特別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 論核心「歷史唯物論」(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 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重 建看法,更是筆者所感興趣之處。. 第一節 問題形成與背景 有 趣 的 是 , 身 為 西 方 馬 克 思 主 義 一 支 的 法 蘭 克 福 學 派 ( the Frankfurt school)的主要人物之一哈伯瑪斯,在其理論與政治立場上,都與所謂的傳統馬. 政 治 大. 克思主義或者左派理論家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立. 《溝通行動理論》的出版,一方面是標示他自身理論體系的建立,在馬克. ‧ 國. 學. 思主義的批判傳統上的「語言學轉向」1,也就是說,從過去以主體意識活動為 主 要 對 象 的 主 體 性 研 究 , 轉 向 以 互 為 主 體 性 ( Intersubjektivitat/. ‧. intersubjectivity)結構起來的語言、語用結構為主的研究,當然,這也是二十世. y. Nat. 紀後哲學主題研究上的一股潮流;但另一方面,我們卻也看到他的理論與馬克. sit. 思(主義)理論之間所產生的不相連、斷裂,比如說,不再強調私有財產制、. al. er. io. 資本主義運作邏輯所造成的剝削與經濟危機,亦不再只重視生產領域或政治場. v. n. 域上的階級矛盾與衝突,離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之路徑,而是轉為強調. Ch. i Un.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共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現今資產階級社會的所實 現的憲法制度。. engchi. 若就其政治立場上的考察,哈伯瑪斯在六○年代初期努力將其政治實踐與 哲學理論相結合,亦曾經支持過德國學生的抗議運動,到了八○年代以後,他 在政治實踐興趣上轉趨淡薄,並轉向為現有制度的合理性進行一定程度的辯 護,在理論上試圖建構一個不因物質的多寡、權力的大小影響的「理想溝通情 境」的學者,在在都顯示出引左派、基進份子非議的立場轉變,甚至有部份研 究者因其實踐、政治上的立場轉變而放棄、甚至否定其理論。 筆者認為,決定放棄某一個人的理論是簡單的,就像遇到和自己完全不同 的意見,決定節省口水和無止盡的說服時間而放棄對方,亦像在找尋登山之道 時,決定放棄過於消耗體力的路程一樣,但若就現代社會的發展軌跡來看,在 1. 《哈伯瑪斯》,曾慶豹, 台北:生智,1998,頁二四二。 2.

(9) 第一章. 緒論. 生產力與保障性制度相對大幅提高的狀況下,過去顯而易見的經濟剝削事實, 轉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接受的管理控制,成為一來一往的拉鋸戰,勞資爭議儘 管仍是層出不窮,但因激烈程度的趨緩,過去似乎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慢慢通過 協商與討論而找出暫時的平衡點,也因此再難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目光,強調 階級差異、經濟場域鬥爭的焦點不再,而取而代之的,是各式的社會議題如雨 後春筍般浮出,爭相在大眾媒體、公開場合宣揚自身價值,爭取他人認同,而 不論它們在社會各層面領域的發展程度、內容為何,尊重少數、多元價值的要 求呼聲,幾乎已成既定的大潮流,而跨領域、跨文化……各式的跨界交流亦成 為當代新寵。 在這裡,古典馬克思(主義)傳統在理論上的不合時宜與實踐上的停滯不 前是一個危及自身存續的困境,若無法克服此一困境,將讓理論喪失指導、鼓. 治 政 大 一個權威,亦不想完全否定、拋棄自身原有的立場,似乎,我們現前能夠相信 立 的,就是通過人類的「理性」與「反思」去檢視既有理論的內容能夠說服人的 動實踐的能力,讓欲投身改變世界志業的人產生疑惑。又若我們不想求助於另. ‧ 國. 學. 程度,一個旨在尋求人類全面而徹底的解放之道,並自許對現實社會要有批判 性理解、分析的嚴格理論,不論我們稱它為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甚至是實. ‧. 踐哲學或者其他,都不應忽視這一傾向。. y. Nat. 就這方面來看,哈伯瑪斯所強調的溝通與共識,的確是切中當今社會的核. sit. 心價值,如果我們可以忽視哈伯瑪斯的理論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力,忽視. al. er. io. 哈伯瑪斯對當代社會的種種變遷所做的分析,忽視溝通討論與產生共識的具體. v. n. 行為無時無刻在社會的各個階層、角落進行著,那麼,也許我們是可以放棄他. Ch. i Un. 的理論,但筆者認為,若我們不進一步去考察其理論中的轉折或其中值得省思. engchi. 與討論之處,也許最後在理論與實踐上,我們失去的會遠比得到的還多。 而事實上,在哈伯瑪斯所處的時代環境,他也看到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及 實踐上所產生的問題:始終強調要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做具體、辯證且科學般嚴 格分析的正統馬克思主義(orthodox Marxism) 2,卻因為壓低、忽視哲學的反 思力量,反倒讓自身成為另一種意識型態、另一個宰制人類存在的來源,最明 顯的,就是在理論上,他看到馬克思主義在史達林為首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的解 釋下成為另一種科學化、教條化的意識型態3,而在實踐上,他看到的則是號稱. 2. 在此應予注意的是,哈伯瑪斯在使用所謂的正統馬克思主義,指的是以史達林(J. V. Stalin). 為首的前蘇聯馬克思主義。其實他本身也並未嚴格區分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差別,也甚 少更細緻的去區別所謂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不同立場。 3. „ Zur Rekonstruktion des 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in ZRHM, S.55. 3.

(10)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共產主義國家的蘇維埃政權在實質上成為極權官僚政府4。因此可以想見,曾歷 經極權政府統治的哈伯瑪斯5,對當時馬克思主義在這兩方面的實際發展狀況, 一定感到相當質疑甚至憂心。 最後,筆者認為任何學門理論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僅在於這理論架構是否 嚴謹、宏大,更在於這個理論對於社會整體,或者對於這個社會中的某群、甚 至某一個體而言是有關聯、有意義的,隨著理論所涉及的群體越多、所涉及的 時空範圍越大,它的價值也就隨之越形重要。若從這一層面來看,哈伯瑪斯之 所以能成為一代的社會學、哲學大師,不僅僅是他的博學與涉獵廣泛,能夠吸 收當代各個學派理論為己用,並建立起一個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理論體系,更是 在於他所關心、所欲處理的課題一直都是緊貼著時代的脈動,關乎最大部份人 類的問題與社會議題。他所發展的理論體系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更是他涉入社. 政 治 大. 會、與大眾對話的實踐方法,不論其言論將引來何種意見,就算毀譽參半,他 仍然敢於發表他的意見。. 立. 易言之,若以上述種種原由來看,瞭解哈伯瑪斯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 ‧ 國. 學. 批判與重建,以及他對現代社會的觀察與分析及其理論的建立,不論在理論及 實踐上,都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的。. ‧. 而本文主要處理的問題核心,便是瞭解哈伯瑪斯為何、以及如何重建歷史. y. Nat. 唯物論,以及經過重建之後,以哈伯瑪斯的分析脈絡去看其理論體系如何補充. io. sit. 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缺陷或不足,最後,我們也必須再次去審視哈伯瑪. er. 斯的理論對當代社會發展提供了何種更進步性的方案,並再次追問:哈伯瑪斯. al. n. iv n C hengchi U 論在當今遇到的理論與實踐的困難?而其理論是否對當代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問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建與轉向,是否真正克服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理 題提供了具說服力的解決方案或線索?. 第二節 哈伯瑪斯早期的思想背景承繼 如前所言,本文針對哈伯瑪斯所提出的,對歷史唯物論重建的要求,將從 4. “ Be t we e nPh i l os ophy&Sc i e n c e :Ma r x i s ma sCr i t i qu e ”i nTP, pp.197-199.. 5. 哈伯瑪斯生於 1929 年,在他出生後沒有多久的時間,德國即碰上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其後不. 久便促使德國納粹黨的掌權,直到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希特勒政權終結之後,許多對極權政 體的指控事實浮出檯面後,對他產生極度衝擊,而這也影響了他的學術研究與政治立場上,始 終堅持的批判與反思特性。這段經歷對哈伯瑪斯所產生的影響,可參考其二○○四年,於日本 京都進行的公開演講《公共領域及政治公共領域》(“ Public space and political public sphere –the biographical roots of two motifs in my thought” )。 4.

(11) 第一章. 緒論. 其原因、方法線索與結果方面來探討,我們一方面通過他的視角來理解馬克思 的理論及其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的可能缺 失,同時也通過他對前人的批判來理解哈伯瑪斯自身的理論目標及其內容;另 一方面則嘗試從中理出他對現代社會問題的診斷,希望對其所提供的可能解決 方案線索做進一步討論的嘗試。 可以說,從馬克思至法蘭克福學派,他們之間所一脈相傳的是批判精神的 延續,他們通過對社會的批判,讓原本僅僅涉及「解釋世界」的哲學或傳統理 論,進一步指向「改變世界」的具體實踐,他們皆關心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重 視對社會現況,特別是對不平等的現實緣由做出細緻的分析與考察。因此,他 們的批判的立足點,皆是對當時社會現象及相應的理論所做出的反省,但在批 判的另一面,他們最終關心的是社會如何邁向人類的全面解放之道,而不是統. 治 政 大 之路的崎嶇難行,不論是在理論或是實踐上,特別是在對社會發展與未來出 立 路,對全體人類達到全面解放的平等自由社會的具體承諾,越來越難以兌現, 治、壓抑或剝削越形全面、細緻的大鐵籠。因此,我們同時也看到,這條批判. ‧ 國. 學. 而對現實全面拒絕與絕對化的否定性批判,最後卻變成了神話英雄在命定悲劇 宿命內的徒勞努力,無法為改變世界重新提出積極面向的策略。. ‧. 身為法蘭克福學派後期代表之一的哈伯瑪斯,承繼馬克思及法蘭克福學派. y. Nat. 所關心的問題,即人類社會如何邁向一個更好、更合理、無壓抑的理想社會,. sit. 一直是他所關心的主要課題。筆者以為,哈伯瑪斯將目光放至「歷史唯物. al. er. io. 論」,期望將之重建為一個能以普遍而全面的方法來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各階. v. n. 段與邏輯、原因的社會進化理論,一方面說明他對歷史性與物質性條件做為檢. Ch. i Un. 證理論的肯定態度,而另方面其實亦反映了,他試圖超越「純粹的」歷史性與. engchi. 物質性的條件做為單一檢證尺度的旺盛企圖。也就是說,他嘗試在實證與辯證 之間取衡,重建起一個非實證的科學理論。 不可否認地,不論是過去歷史與社會所遺留給現在人類的經濟或物理性及 文化或精神性的遺產,都足以左右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如何在既定的條 件限制之上,還能夠以不犧牲個人、單一族群、特殊集團甚至自然與社會環境 為前提,達到一個理想、公平、正義等等的解放社會,筆者以為,這即是哈伯 瑪斯所更為關心的問題。而這反映在一個有此實踐意向的社會理論之中,就不 該只是停在某一個固定的解釋層次上,而必須不斷的批判、反思自身的侷限 性,經由辯證,將自身提升至更為普遍的觀點上來看待問題與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立場上,哈伯瑪斯認為歷史唯物論必須是能夠更為普遍解釋社會 發展規則與動力,同時又能關照並反思自身之侷限的進化性理論,也就是說, 5.

(12)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一個能夠更好解釋社會進化的理論,必須同時是歷史的、唯物的,即能夠放入 實際歷史脈絡,解釋歷史社會的發展原因與發展動力,同時在這過程中又要能 進行反思、自我檢證。因此,在強調了歷史唯物論的積極面向的同時,他也指 出歷史唯物論發展至目前的不足處:他認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在解釋社會進化 時所採用方法過於片面、特殊化,也就是過於侷限於解釋生產領域的發展,並 以生產領域的發展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向度,因此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重 建。 簡言之,哈伯瑪斯所欲重建的,是一個更符合其理論目標、同時理論本身 又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可修正性的社會進化理論,歷史唯物論符合了 哈伯瑪斯對研究社會進化時的目標,只是其結構還未到普遍化及理論化,而這 也是他要進行重建的原因之一6。. 政 治 大 (主義)的理論核心——即歷史唯物論——進行重建做一定程度的瞭解,才能 立 再進一步瞭解「如何」重建之路,因為其重建原因必然影響其重建方式。 總之,從這裡可以瞭解到,我們必須先對哈伯瑪斯「為何」要對馬克思. ‧ 國. 學. 但在這之前,我們還需要瞭解,哈伯瑪斯的早期思想,在那些方面受到法 蘭克福學派前輩們所影響,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哈伯瑪斯對馬克思理論的. ‧. 研究興趣,即是由他們所引發7,而這樣的開端也影響了哈伯瑪斯理解馬克思、. y. Nat. 歷史唯物論時所採取的切入點,當然,我們也要瞭解法蘭克福學派承繼與發揚. er. io. sit. 馬克思本身學說的那些部份,因此也必須回到馬克思的理論本身。 本節將採條例方式,分別簡述馬克思、法蘭克福學派、哈伯瑪斯的所關切. n. al. i Un. v. 的核心問題,進一步釐清從馬克思到法蘭克福學派及至哈伯瑪斯之間理論或精. Ch. engchi. 神上的承繼,從中瞭解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起點的思想背景。. (一). 馬克思對社會的批判. 馬克思(K. Marx)對當時社會的批判重點目標之一放在德國的哲學傳統— —至黑格爾(G. W. Hegel)集大成的德國觀念論傳統——並非無的放矢,在他 6. 關於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重建的詳細原因,之後於第二章做完整探討。. 7. 法蘭克福學派前輩帶給哈伯瑪斯的影響不在話下,特別是霍克海默(M. Horkheimer)與阿多. 諾(T. W. Adorno)所合著的《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讓他學會以批判 的、系統的方式,而非歷史的、人類學式的去理解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除此之 外,哈伯瑪斯亦曾自述早期受柯爾施(K. Korsch)、盧卡奇(G. Lukács)等人的影響,透過他 們的作品或方法去接觸理解馬克思。詳請參考 “ The Dialectics of Rationalization” , in Autonomy and Solidarity, Peter Dews ed., London: Verso, 1992, pp.95-130. 6.

(13) 第一章. 緒論. 眼中,當其他社會經過了社會革命而有了極大的變化與進展時,整個德國的社 會卻毫無長進,而唯一的歷史成果,則是在哲學的神秘思辯當中完成。 1.對德國哲學傳統的批判 年輕時期的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一部份是承自黑格爾,但他同時又接受了費 爾巴哈(L. Feuerbach)的唯物主義哲學,因此他並不滿意黑格爾哲學的過度抽 象、唯心。雖然在黑格爾那裡,已將人類的實踐納入考慮,在一定的程度上, 亦視人類的勞動為人類本質之一,但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最後卻將人的具體生命 的實踐化約為精神性的勞動,忽略了人亦是自然存在此一事實,同樣的,黑格 爾所提出的辯證運動,做為其中重要環節的異化(Entfremdung/ alienation)及 揚棄(Aufhebung)概念只用之來說明精神或自我意識的運動,從而忽略了外在 世界之於人類的客觀獨立性,缺乏人類對外在世界進行改造可能性的說明。. 政 治 大. 馬克思並不否認黑格爾在分析人類認識及歷史發展時所採取的辯證法有其. 立. 正確性,但是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整個異化的歷史和異化的整個復歸,. ‧ 國. 學. 就不過是抽象的生產歷史,即絕對的、思維的歷史」8,也就是說,所有應該落 回人類生存狀態分析的概念,卻只停留在思維之中,而整個活生生的人類、社 會的歷史,僅僅在抽象思維、在腦袋中就能夠完成一般,對馬克思而言,這是. ‧. 一個極大的謬誤。. y. Nat. io. sit. 一八四三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即是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國家哲學與法. er. 哲學進行批判性的考察,對於黑格爾將國家看成「客觀精神」的最高表現,而. al. n. iv n C hengchi U 的倒置,易言之,並非由國家產生了家庭與社會,家庭與社會才是構成國家概. 家庭和社會只是從「國家」此一概念的分離的看法,馬克思認為這是一種錯誤. 念的兩項要素,而家庭與社會更是由每個個人所組成。而一八五九年的〈《政 治經濟學批判》序言〉9中,他更明白指出: 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 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 生活關係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 8. 此處轉引自 From Hegel to Nietzsche, Karl Löwith,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78 9.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節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二,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馬. 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1995,頁三一-三五。 7.

(14)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10 簡單說,馬克思認為傳統哲學只是就概念本身進行研究,但概念只能產生 另一個概念,我們應該從其概念發生、源起的物質根基開始尋求起,不論是研 究社會、國家甚至人類皆是如此。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開始,人們就對宗教,即對人造成奴化 現象的宗教進行批判,讓人從神秘、彼岸的世界解放,從宰制性的意識型態中 解放。對主體的強調與建立,一方面讓人重新掌握了自主權,開始注意此岸世 界的主體的自我實踐與肯定,但另一方面,哲學對主體觀念、精神的過度強 調,又讓關於主體的自我實踐回到主觀的抽象世界,只注重人類在意識上的成 就而完全忘記人類的另一個本質——做為自然界中的一個具體存在物的本質。 明顯的,馬克思即是對這樣的哲學傳統產生不耐,甚至視之為另一個取宗教而. 政 治 大. 代之、宰制人民心靈的意識型態,要用「現實」予以消滅、揚棄。在一八四四. 立. 年初所完成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就是直接對德國哲學傳統、當. ‧ 國. 學. 時的社會景況進行不留餘地的批判:「德國人民生活的現實萌芽一向都只是在 他們的腦子裡生長起來的……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夠消滅哲學」11。. ‧. 因此,傳統以主體意識為中心而開展的哲學世界觀,馬克思將之轉為以存. y. Nat. 在於自然世界中的實踐主體為中心,以此揭去傳統哲學的神秘性格,因此,在. sit. 對德國的哲學傳統與社會狀況進行批判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他將黑格爾的抽象. er. io. 概念具體化,應用至人類活動、歷史的分析之中,進行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考. al. n. iv n C hengchi U 勞動概念,馬克思從人類最原初的生存需求開始考察;異化概念,於黑格. 察:. 爾是自我意識將自身外化、視為對象做再認識的運動環節,馬克思將之放入資 本主義制度之中進行演繹,以異化勞動及其關係來寫實反映出被制度、被資產 階級剝削的無產階級圖象;而所謂的辯證法,黑格爾強調的是精神或自我意識 進行揚棄的、總體的、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整個過程是精神從自身走出與復 歸的過程,是精神向絕對精神完成的歷史,於馬克思而言,是生產力與生產關. 係的辯證發展,當生產力的發展到達一個反之會對現有制度造成破壞的程度. 10 11.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節自同上,頁三二。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判》導言〉,節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一,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 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1956, 頁四五九。大陸譯本一般將德文 “Aufhebung/ aufheben”一詞譯做「消滅」,而台灣則為了表現該詞本身同時具有保留與廢止 之意,多將之譯為「揚棄」。 8.

(15) 第一章. 緒論. 時,必然要在舊有體制的毀壞中過渡到新生體制的完成,在他那裡,這是類的 歷史,完成在私有制社會邁向共產制社會的發展之中,更實際表現在兩大階級 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在舊社會向新社會的過渡、舊制度的消滅與新制度的產 生之中,最後則完成在一個必然王國基礎上建立起的自由王國之中。 一八四四年的〈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即針對人類的勞動,特別是人 類在私有財產制與僱佣制並行社會中所進行的勞動進行分析 12 ,即勞動的四重 異化說。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間與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型態〉的 手稿當中,馬克思即從人類一開始為求生存而勞動——即生產生活資料——為 起點,開始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考察,在其中亦包含了馬克思對「上層建築」 的分析 13 ,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則是馬克思有系統地表. 政 治 大. 述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點(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14的重要文章, 也是後來哈伯瑪斯在進行歷史唯物論的研究與重建時的起點之一。. 立. 2.做為社會不平等之起源:異化勞動. ‧ 國. 學. 在此,先讓我們初步的瞭解馬克思理論中的勞動及其異化勞動概念。筆者 以為,勞動概念,特別是異化勞動概念的提出,不論是對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 ‧. 應關係之研究,以及對上層建築的意識型態的分析,或是歷史唯物論的提出,. y. Nat. 並以之研究過去至今的人類社會、歷史的演化,甚至每一項實際景況的考察,. sit. 都是與勞動這個核心概念相關聯,並回嚮深遠。如法蘭克福學派即視「異化」. er. io. 為現代社會的諸種病癥的主要表現,不只是人類與自身、與自然對象的疏離,. al. n. iv n C 斯在對馬克思的理論及其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論)進行回顧時,對馬克思的 hengchi U 勞動概念亦有相當程度的詮釋說明15。 主體之於客體的關係更成為對立與宰制的關係,勞動異化成為剝削,而哈伯瑪. 應該注意的是,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勞動是決定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的關鍵 之一,最原初的勞動起點是人類滿足直接需求的生產性活動,然後再衍生出各 種不同類型的活動,諸如產品交換、再生產活動等,而人類的勞動別於其他動 物的勞動,就在於除了維持生命之外,人類所進行的勞動還包含了自我肯定、 自我創造等的與自我指涉相關的積極性質。 所謂勞動的四重異化,是指人在勞動的過程中,會發生人與產品、人與自 12.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節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一,頁三九-五三。. 13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節自同上,卷一,頁六二-一三五。 14. „ ZurRe kons t r ukt i onde sHi s t or i s c he nMa t e r i a l i s mus “ ,i nZRHM, S.144.. 15. 哈伯瑪斯對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再詮釋,請見第四章。 9.

(16)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身、人與類本質、人與他人的這四重關係的異化,而這樣的狀況之所以產生, 就在於私有制發展的顛峰——資本主義社會之下的結果。 首先是人與產品——即勞動者與勞動對象,後者是經由勞動者自身的勞動 而生產出的對象——的異化,原本勞動產品即是勞動的對象化,是勞動的現實 化結果,但勞動者透過勞動,通過勞動的現實化、對象化,反倒讓自身表現為 非現實化,「工人非現實化到餓死的地步」16 ,讓自身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也 就是失去最必要、最關乎生存、勞動的勞動對象。這個意思就是:在這個勞動 的過程之中,勞動者或工人不再能占有、掌控自己的勞動對象即商品,反之, 勞動者或工人越是生產越多,他能得到的就越少,並且越受到勞動對象的控 制。 同樣的,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原本應該是更具積極、肯定意義的勞動,. 政 治 大 緊密相連的勞動,是屬於勞動者本質一部份的勞動,在這狀況裡,卻變成與他 立 自身意願、本質無關的一件事,變成一個手段,因此,在這樣的勞動中,勞動. 原本應該是和自己的目標、計劃、自我創造等等意圖有關,原本和勞動者自身. ‧ 國. 學. 不屬於勞動者,而身處勞動之中的勞動者亦不屬於他自己,這就是人與勞動自 身的異化。. ‧. 既然在異化勞動中,使勞動者與自身異化,也就是勞動者與屬於人「類的. y. Nat. 本質」的相疏離、對立。原本通過勞動、通過對象世界的改造,人才能從中意. sit. 識到、證明自身的價值、證明屬於自己的類本質,當「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 er. io. 了他的生產的對象,也就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類生活」 17 ,因此異化勞動將勞. n. al. i n C U hengchi 致——的手段,此即人同自身的類本質相異化。. v. 動之於人的意義價值從人身上帶走,讓勞動僅成了維特生命——跟動物無二. 最後,當每個人都與勞動對象、與自身、與自身即類本質相異化、相對立 時,每個人也都與其他人(同樣是勞動者的他人)相異化、對立。 當然,私有財產制亦是馬克思理論中的一條考察線索,可以說,私有制與 異化勞動即是一體兩面的歷史結果,若結合異化勞動說與私有財產制,我們略 約可以勾勒出馬克思所指的,一個社會的不平等圖像: 當我們具體考察工人的異化勞動的起源時,我們就會從那些由工人所生產 出卻與工人對立的的產品的歸屬發現,它們不屬於直接產生它們的勞動者,更 不屬於神或什麼其他的人,當然更不是從工人腦袋裡分裂出來的另一個人格, 16.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節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一,頁四一。. 17. 同上,頁四七。 10.

(17) 第一章. 緒論. 工人所生產的商品最後是屬於另一批人,即掌握了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的資產 階級。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就藉著生產工具的持有與否去區分成少部 份的資產階級即資本家,與絕大部份的無產階級即工人。雖然工人賣的並不直 接是他的勞動,而是他暫時讓資本家支配的勞動力——意即在一定的時間中, 抽去具體的勞動內容,平均可以生產多少產品的勞動量之和——而已,但工人 經由勞動而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卻不歸他們所有,而是歸那些資本家。這個世 界的絕大部份的勞動成果都是由無產階級生產出,卻被少數的資產階級所佔 有,而大部份的無產者只能用他們用出賣部份勞動力的時間而換取到的金錢, 回過頭再向資本家購買由他們雙手產出的產品。而一個以服務資本極大化的經 濟系統為基礎建築,其上所建立起的上層建築,即法律、道德、制度等精神性 的產物,也是以服務這相同目的而運轉,國家機器的武力鎮壓以及和平宣傳都 是為了控制、馴化人們的反抗意識為目的,處在此種社會結構中的人們,除非. 政 治 大. 從根本上改變此社會結構,即作為基礎的私有制,否則難有出路。. 立. 當然,關於馬克思理論的異化勞動或私有制是否為人類社會不平等與達成. ‧ 國. 學. 解放之關鍵,不論在政治實踐路線或理論論辯上仍有許多爭議空間,但我們可 以說,馬克思的理論,不論是對當代哲學的批判、或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 ‧. 最終所指向的、要恢復的,仍是全體人類在完全的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中, 在豐碩的物質基礎上,沒有任何意識型態宰制,任何個人都能夠從事無壓抑. Nat. a. v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的批判 l ni n. (二). er. io. 標全面轉為主流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時,也未曾改變。. sit. y. 的、實現自身本質的活動,而這樣的終極關懷即便是到了晚期,當他的批判目. Ch. engchi U. 由於大環境變遷,導致馬克思的理論正確性與實踐可能性不斷出現問題, 在其後所出現的追隨者,即各派的馬克思主義者,對其理論亦做了不同層面的 發揮與強調,相較於所謂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及政治實 踐路線的側重,被視做西方馬克思主義(Westen Marxism)的重要代表法蘭克. 11.

(18)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因其時代背景18,則是更格外重視理論與實踐之 間的斷裂如何重新修復,並特別突顯了馬克思理論中的批判精神。 1.反對僵化、教條的批判精神 我們可以從「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一詞的定義看出。它首度出現在 霍克海默(M. Horkheimer)〈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之中,而他所謂的批 判活動,並非從古典哲學傳統的意義而言,即對純粹理性認知能力進行觀念性 批判的意義而言,而是「在政治經濟學作辯證性批判意義上」19使用。 所謂的傳統理論,是被馬克思所揚棄的哲學,是披上了神秘外衣,被絕對 化了的、體系化了的哲學形上學,即黑格爾的同一性哲學,而批判理論則是被 視做一個向社會開放,並對社會進行不斷反省、批判的實踐哲學。其後的研究 者 Martin Jay 即曾為該學派所強調的批判理論之特色做一適當註解:. 政 治 大. 批判理論的核心是對封閉的哲學體系的厭惡,如果以為它是封閉的體系,. 立. 那就會扭曲它本質的開放性、探索性及未完成性。20. ‧ 國. 學. 之所以強調批判的重要性,是鑑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絕非固定不 變,而是需要在具體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證,批判理論強調的是歷史與理論之. ‧. 間是相互影響的,理論是促進物質歷史發展的要素,而歷史的發展又將證明或 指出原有理論的界限,因此,批判理論不再嘗試追求完整的哲學體系,而是強. y. Nat. n. al. er. io. 出:. sit. 調哲學的反思性與批判性,霍克海默更在〈哲學的社會功能〉一文中明確提. Ch. i Un. v. 哲學的真正社會功能在於它對流行的東西進行批判。……這種批判的主要. engchi. 目的,在於防止人類在現存社會組織灌輸給社會成員的那些觀念與活動之中迷. 18. 法蘭克福學派源起一九三○年代,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創立的社會研究所,中間因歷經德國. 納粹執政,一度被迫移往日內瓦、巴黎,甚至美國,以繼續該研究所的研究,在此期間,他們 親身經歷了二戰前後國內外社會的巨烈變化,面對了一個超出馬克思預料的國際情勢:一是因 種族主義的興起而在歐洲一時盛行的法西斯主義政府,另為前蘇聯共產主義政府與英美發達資 本主義政府的東西兩大陣營之對峙競爭,因此對於極權主義社會、前蘇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 達工業社會等國家統治型態都有相當之研究。《法蘭克福學派研究》,歐力同、張偉著,頁四十四。 19. Critical Theory: Selected Essays, Max Horkheimer, trans. by Matthew J. O’ Connell and others, New. York, Continuum, p.206. 20. 《法蘭克福學派史》,馬丁.杰伊(Martin Jay)著/ 單世聯譯,廣東:廣東人民. ,1996,頁五一。 12.

(19) 第一章. 緒論. 失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在人們必須將自身依附至孤立的觀念和概念的狀 況下,哲學就揭示了人類身處其中的矛盾狀況。21 所謂流行的東西,就是在社會中已廣泛流傳使用,讓人們只憑習慣或人云 亦云就接受,就因為流行的事物如此廣泛、全面,從而讓人們失卻對其本身的 正確、恰當與否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也就是失去了反思與批判的可能。綜 合上述,不論是將主客關係解釋為趨向同一的必然發展,或是用物質性觀點解 釋,將人類歷史化約為經濟決定論,將社會進程定向為朝著某一被定型的新世 界,對於批判理論而言,這種定型的說法都是因為缺乏反思與批判而成為僵化 的學說體系。 很明顯的,批判理論所指向的批判目標,不只是西方形上學傳統,更包括 當時流行的實證主義傳統,而我們更可以說,對實證主義傳統的批判正是讓法. 政 治 大 克思主義就是受了實證式思維之影響,視馬克思的理論為自明的科學及真理, 立 因而失去了進一步的自我批判之可能性。 蘭克福學派與正統馬克思主義產生旗幟鮮明的分別之處,因為他們認為正統馬. ‧ 國. 學. 批判與革新是法蘭克福學派站在馬克思的理論基礎上所做的工作,其研究 方式除了對社會經驗性事實的分析之外,更重在與過去及當代的重要經典思想. ‧. 進行批判性的對話,因此並不限制自身的理論涉獵範圍22 ,也不限制其批判對. y. Nat. 象,其具體表現從政治經濟學層面的批判,更進一步擴及對整個社會文化現象. io. sit. 的批判,包括:對正統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批判,對(工具)理性與科技的內在. er. 關聯性的批判,對極權主義等的政權統治邏輯的批判,對在資本主義下喪失反. al. n. iv n C hengchi U 明、現代化的同時也伴隨著人類理性倒退之歷史代價,而此種文明與野蠻、理. 叛動力的大眾文化工業的批判等等。他們將上述的分析指向為西方社會邁向文 性與非理性的發展及回歸,甚至可回溯至啟蒙與神話之間的絆纏結果。. 對於正統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批判,除了批判其理論的實證化、絕對化傾 向外,主要就是反對上下層建築的化約主義,認為此種看法忽視了表現為社會 文化領域現象的上層建築亦有其相對獨立性。 就正統馬克思主義者而言,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從基礎即經濟領域的狀況 21. 22. 同註十九, pp.264-265. 除了馬克思理論之外,批判理論亦綜合了非馬克思主義脈絡的哲學、精神分析、社會學等理. 論,諸如康德(I. Kant)、黑格爾、佛洛依德(S. Freud)與韋伯(M. Weber)等人的思想,其 中,韋伯對(合)理性概念——特別是工具理性——的分析,更影響了法蘭克福學派對理性概 念的切入角度。哈伯瑪斯在此脈絡下,在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時的觀察與批判,同樣亦承繼了 韋伯至法蘭克福學派對啟蒙理性的看法,進一步內容可見本文第三章第一節之探討。 13.

(20)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出發,由生產力確定了生產關係、也決定了社會體制,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 其法律、道德、藝術等上層文化領域則是此種生產關係的反映,這是再清楚也 不過的一件事實。但法蘭克福學派並不同意這種經濟決定論式的定論,儘管他 們肯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23,亦承認經濟制度對社會的影響 ,但他 們不再以這種層級式的劃分來規定或觀察社會,因為這種上下分層讓社會的各 方面所透顯的文化現象成為不具決定作用的上層建築,僅僅被解釋成是經濟結 構的反映,當經濟結構成為最終決定一切社會現象的基礎時,會因為太過突顯 經濟領域的關鍵角色,最終就有落入機械唯物論、經濟決定論的危險而不自 知,對法蘭克福學派而言,這就落入了理論僵化的危機之中。 2.異化做為辯證之要素 這樣的結果一方面當然是將經濟規律視為自明之理的過度擴張,從而忽略. 政 治 大 但另一方面,他們同時也認為這種僵化的結果,在一開始同樣就隱含在馬克思 立 的異化勞動概念之中。因為,關於異化狀態,馬克思是著眼於生產領域,以生 了在具體歷史中,社會的發展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 ‧ 國. 學. 產工具的持有與否而被區分為兩大階級的人類中,無產階級如何在勞動中與自 身、他人、對象、類本質相疏離,並喪失其自主性,反而受控於勞動對象、另. ‧. 一階級。作為主客體發生關連的中介,即作為完成人類自我實現的勞動,若僅. y. Nat. 僅將置入經濟範疇來考察,便使人類的本質片面化,而做為客觀對象的自然世. sit. 界也就只成了人類通過經濟勞動進行剝削的對象。馬克思的理論圖象,讓世界. al. er. io. 變成一個大工廠,而人類就是在其中進行勞動的動物24 。在此也可看出,法蘭. v. n. 克福學派強調歷史發展或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各要素的交互影響,意即強調事物 的辯證發展。. Ch. engchi. i Un. 因此,他們更重視異化概念在辯證運動中的關鍵作用,不只是表現在人類 在勞動中的疏離、物化(reification)狀態,更是人類基本生存的不自由狀態, 是人在創造、對象化過程中最後反而被客體宰制的經驗。 這種「人類的本質與存在的疏離」 25 的不自由狀態,他們進一步解釋為人 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是根植於人類理性之中、掌控自然的基本意向中發展 出來的結果。這種將人類理性與支配(domination)概念的結合,亦是他們分析 在歷史中所出現的各式政體的出發點。 23. 批判理論基礎中承襲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層面的分析,可參考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 David Held, London: Hutchinson & Co., 1980, pp.40-42. 24. 《法蘭克福學派史》,馬丁.杰伊(Martin Jay)著/ 單世聯譯,頁二九四。. 25. 《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黃瑞祺編著,頁三四。 14.

(21) 第一章. 緒論. 資本主義的發展擴張是由商品生產、交換與利潤獲取等經濟原則來維持, 但其中的結構總是處於緊張關係(如週期性的經濟危機、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 衝突等),因此為了穩定其結構,一方面必須以虛假的意識型態之幻象來遮掩 其矛盾本質,另方面亦需要將其生產分配的手段做有效率的計算或組織計畫, 也就是追求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要將一切與生產有關的條件做穩定控制、 降低其生產風險或成本。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管理以提高利潤,就成了社會 發展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標,問題不再只是某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剝削掌控,更 是全體人類社會的發展目標與人類幸福、自我實踐背離,而朝向以生產極大 化、科技化為目標的發展,而人類諸種活動與理性思維也以此為中心打轉。 而對於極權主義心理人格的批判,他們將其發展源起與資本主義的運作做 結合考察,認為資本主義的運轉為權極主義的興起創造了條件26 ,不論是當時. 治 政 大 資本主義來發展的,而即使是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所謂的計劃經濟本質也不脫 立 如此,追求的皆是生產效率的極大化,因此,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亦都朝向. 的法西斯或納粹政權,在經濟上,他們所採取的是以國家獨佔或市場集中式的. ‧ 國. 學. 了機械化、合理化的方向行進27。. 但這樣的合理化方向,其實並不脫科技的計算、科學的實證理性思考,它. ‧. 卻主導了整個社會、人類生活,因此,人類所面對的自然環境,變成了可量化. y. Nat. 計數的物,甚至只是生產領域所剝削的對象,而人類在這理性化的過程中,原. sit. 本 應 僅 被 視 為 工 具 或 手 段 的 方 法 , 本 身 卻 成 為 實 踐 的 目 的 —— 以 實 效 性. al. er. io. (Utility)為一切思考與實踐的出發,而工具即科學科技的發展最後卻反過來成. v. n. 了駕御人類社會的意識型態。因此,強調辯證發展、強調否定性要素,就成為. Ch. i Un.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特徵,而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背後、隱藏在肯定性思維背 後意識型態也因此被揭露而出。. engchi. 3.啟蒙精神:理性的出走與神話的回歸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T. W. Adorno)合著之《啟蒙的辯證》(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即可做為此一觀點的具體表述:整個西方文明發展、經濟發展 與國家發展的歷史,都是人類的理性統治與被統治的歷史,而一群人對另一群 人的控制、兩邊的對立衝突,更擴大為主體與客觀自然世界的衝突關係。 在當時,不論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極權、官僚化社會,或是以英美為代表 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即使科技進步帶動了物質水平的提昇,他們也看不到所. 26 27.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 David Held, p.52. Ibid, p.56. 15.

(22)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謂的人類解放可能,特別是在無產階級也漸漸被整合入社會系統之後,對於強 調經濟領域的剝削的觀點已經不再成為凝聚大眾共識的理論動力,反之,因為 合理管理、科技至上思維興起,對不同社會可能性的想像被壓制,對事物的實 然與應然價值失去區別,形成單一的向度,喪失批判、否定思考的能力。而這 樣的現象亦明顯出現在流行文化工業的表現之中,因此,他們對文化工業的批 判,即是指出原應蘊藏否定、改革動力的藝術作品被僅具消費排遣性質之流行 消費文化所取代,讓人們喪失了對現實狀態進行反思的可能,喪失了對不同社 會的想像能力,從而喪失了批判能力。 關於理性的發展及其自我退化,可說是貫穿批判理論的主要重點之一,人 類非但沒有朝向真正的解放之途前進,反之卻退入一種新型的野蠻狀態 (barbarism)當中。 啟蒙與神話,理性與支配成為一體兩面的東西,闡述整個. 政 治 大. 人類理性的發展,就是在揭示此種狀況:「神話成為啟蒙,啟蒙回歸為神話 28. 學」 的過程。. 立. 《啟蒙的辯證》中的一開頭便為啟蒙作一定義:「啟蒙作為進步的意義. ‧ 國. 學. 上 , 是讓人們從恐懼未知中解放, 並成為主人 」 29 ,也就是為這世界解咒 (disenchantment),並進一步的成為主導這個世界、自然的掌權者。. ‧. 不過,原有的進步意義在發展過程中,卻又走向相反之途:. Nat. sit. y. 啟蒙讓主體從客體中解放,並成為客體的主人,這意味著,不但主客體產. io. er. 生分離,而且主體首度對客體有了支配的權力。人們在自然對象中學到的便是 如何使用、掌控對象的知識,自然界也變成了純粹的客體存在物,主體通過一. n. al. i Un. v. 定的法則、學科去認識、構築自然,而科技就是此種知識的本質,而「實效. Ch. engchi. 性」則成為啟蒙的倫理學。隨著此種支配關係的確立與擴大,此種啟蒙精神通 過科學而進入了哲學與文化傳統之中,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化的發展,讓經濟、 管理等系統的不斷擴大,從而產生了知識的新型態。不過,這樣的發展實際上 卻造成了批判思維的衰退,支配的關係成了主客關係全部的可能性,人類對自 然的掌控也讓人自身成為潛在可控制的對象,實際上,啟蒙的每一步都讓自身 越深陷於神話之中、讓理性自身不斷崩解30。 明顯的,在此即可看出他們被韋伯對社會理性化過程所做的分析所影響, 視文明發展之代價即是理性的衰落,人類解放的潛能表現為高度的壓抑,在在 28 29. Ibid, p.151.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T. W. Adorno& M. Horkheimer/ trans. by Edmund Jephcott,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 30.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 David Held, pp.152-155. 16.

(23) 第一章. 緒論. 表現出理性化的弔詭。 最後,對人類真正的需求、幸福的承諾不再能從現實狀況中兌現,只能用 對現實的拒絕與否定的方式來追求,辯證運動中的否定性要素在此被突顯出 來,不論是在理論上從具體的否定到絕對的否定,或是在實踐上與現實永不妥 協,保持烏托邦的非具體性,對現存物的否定,遂成為人類歷史無休止的發展 動力。我們可以看到,其否定精神的發展極致,就在阿多諾所提出的否定辯證 法那裡得到完整陳述。. (三). 哈伯瑪斯對社會的批判. 1.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治 政 大 從廣播聽到的紐倫堡(Nuremberg)審判,以及看到關於納粹集中營的紀錄片, 立 都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對於他及其同一代人而言,如何從這樣的歷史災難中. 年青時期的哈伯瑪斯正好是經歷了二次大戰結束、納粹政權瓦解的一代,. ‧ 國. 學. 走出,得到深刻的反省,並在道德及政治層面上完成徹底的變革,成為一件重 要的議題。但他面對的卻是一個沒有反省或更新的社會政治景況,在政治思想. ‧. 或是內閣的重組上,都未出現與納粹政體、思想決裂的新氣象,而在大學校園 中,呈現出的仍是精英式且去政治化的教學與討論,在保守的政治、學術氛圍. Nat. sit. y. 中,甚至仍能嗅出國族主義的、種族歧視的反猶太情結存在,在這樣的環境. al. er. io. 中,學術、專業領域與政治實踐領域向來都是不相關的兩個平行線。. v. n. 不過,據其自述,促使他意識到哲學與政治實踐之間的不可分割關係,則. Ch. i Un. 是緣於納粹下台之後,海德格(M. Heidegger)所出版的《形上學導論》(An. engchi.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哈伯瑪斯認為海德格在這本書中並沒有對過去演 講中所包含的、帶有國族主義的偶像崇拜字眼的言論有任何的自我反省或評論 更動,更甚者,在海德格的學說中,試圖以「民族的存在」取代「個人的存 在」,以「存有的命運」來掩蓋法西斯的歷史錯誤31 ,這種不對自身立場的反 省,甚至以其學說合理化納粹政治的舉動,除了讓哈伯瑪斯意識到哲學與政治 立場的不可分離,開啟兩端的結合契機外,也讓哈伯瑪斯更進一步意識其社會 責任,知識份子不單單是追求個人學說的建立,更是以其學說涉入社會、影嚮 大眾。 正因為哲學反思與政治立場的不可分關係,也就說明一個哲學家的研究方 31. “ Public space and political public sphere –the biographical roots of two motifs in my thought”, J.. Habermas. 17.

(24)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法將影響其理論取向,同樣的,一個哲學系統或理論系統所呈現的內容,亦反 映了該思想家的立場與態度,哈伯瑪斯對於理論的提出卻不對其立場進行反 思,或說不對其規範背景加以說明的理論都是抱持著批判的態度,對海德格的 學說如此,他對於馬克思的理論、批判理論的立場亦是如此。 從馬克思到法蘭克福學派,所建構起的是一個具實踐指向的批判性理論, 而實際上也的確對當時的社會運動起了一定的影響及指導作用。從時代背景來 看,若馬克思的階級理論與歐洲工人運動、共產主義國家的興起在歷史上有一 相呼應關係,那麼與批判理論相呼應的就是六○年代在歐洲風起雲湧的學生運 動。 在批判理論那裡,肩負起社會變革的揭竿責任的不再是受壓迫的無產階 級,而是具自覺自主意識的大學生、知識份子。當由於赤裸的壓迫而生的反抗. 政 治 大 揭露掩蓋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虛假意識或意識型態為旨的學生行動,成為社會及 立 政治運動的發動者。 運動因物質水平提昇而逐漸消失,同時經濟剝削轉為合理的控制與管理時,以. ‧ 國. 學. 不只是馬庫塞(M. Marcuse)的著作成為學生運動的理論先導,哈伯瑪斯 的早期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lichkeit/ The. ‧.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也對當時的青年群眾起了一定的啟蒙影. sit. y. Nat. 響。. io. er. 《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以資產階級社會的公共領域為考察對象,按照哈 伯瑪斯的看法,「公共領域」源起於十七世紀中葉的英國、法國,部份資產階. n. al. i Un. v. 級聚頭的咖啡館、沙龍中,從一開始是文學、藝術的討論,擴展至經濟政治方. Ch. engchi. 面的討論,從中產生建基在理性討論之上的公共意見或輿論,從而對社會議題 起意見或監督之影響,這是公共領域的最初的型態,亦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民主 憲法政治的組織方式源起。不過,哈伯瑪斯並非單純的考察歷史中的公共領域 的發展變化,而是將資本主義的興起過程與資產階級社會公共領域的興衰並 置,對兩者之間的歷史共同性進行考察,以此指出原本獨立的公共領域被政 府、利益集團逐步接管控制的過程,讓最初具有解放能力、能夠形成大眾共識 與輿論壓力的公共領域,在越趨細緻的國家干預與控制之下喪失其自主性,成 為國家或特殊利益團體、黨派進行宣傳、散播意識型態的管道,民眾失去制 衡、監督的權力管道。原本以服務人民的共同意志為目標的國家憲法與社會制 度,反過來讓民眾受控制於下,教育民眾成為「沒有政治意識」 32 的忠誠大 32. 〈批判的祭酒—哈柏瑪斯〉,孫善豪,輯於《時代心靈之鑰》,沈清松主編,台北:正中,. 1991,頁二二○-二二一。 18.

(25) 第一章. 緒論. 眾。因此,現代國家所謂的民主精神就僅僅表現在特定時候的一人一票的平 等,以及為維繫國家存續而進行宣示效忠的自由。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哈伯 瑪斯從研究所那裡所學到的社會研究方法與研究角度,即不將政治、社會領域 做獨立的經驗考察,而是將之置入社會發展整體,研究各個領域之間的關聯, 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系統的擴張與發展是如何影響著公共 領域的變化。 2.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圖像之反思 但,儘管對現存的政治體制存有批判,亦支持社會變革的可能與目標,但 哈伯瑪斯對於當時的學生運動的發展卻不表示贊同,甚至對之提出了三點指 責:脫離現實、教條主義的理論立場及心理化傾向33。 簡言之,哈伯瑪斯認為學生誤判了社會形勢,利用自身身份的社會優勢、. 政 治 大. 以及所謂的正統馬克思理論合理化其行動、蒙蔽別人,因而讓抗議行動形式. 立. 化,成為一種短暫的、自我滿足的狂熱,甚至將造成對他人基本權利的侵犯的. ‧ 國. 學. 後果。同樣的,他的保守態度也讓當時的學生領袖反指責為錯誤解讀馬克思的 革命理論,放棄根本的社會變革、人類解放之路34。. ‧. 哈伯瑪斯認為,當時的左派學生運動所尊崇與依據的,即是馬克思早期的 理論 35 。而早期馬克思所描繪的新社會景象,是揚棄以私有財產制為主導的資. Nat. sit. y.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回到一個沒有壓制、異化勞動的社會,在那裡,自然與. io. er. 人類、個人與全體、自由與必然不再產生對立。哈伯瑪斯則認為這幅圖象是一 個太過浪漫色彩的社會主義圖像,是一個不顧現狀,無法與現今實際發展的工. al. n. 業社會連結起的圖象。. Ch. engchi. i Un. v. 更簡單一點來說,哈伯瑪斯認為真正能夠落實社會主義的方式,不應該完 全拒絕、否定現實社會的一切制度結構,而應與現實發展的社會相適應,要重 視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獲得的重要成果,如資產階級社會所發展出的民主憲法 政治制度精神。當然,這種一定程度上擁護現存制度的說法,也不難看出哈伯 瑪斯讓左派學生陣營質疑的保守性格,不過,這正是能讓我們看出哈伯瑪斯與 其前輩在理論及實踐立場上的相異處。 從前述可以約略得知,從馬克思到批判理論所一脈相承的傳統就在於對現. 33. 《哈貝馬斯傳》,得特勒夫.霍爾斯特(Detlef Horster)著/ 章國鋒譯,上海:東方,2000,. 頁一一八。 34. 同上,頁一一九。. 35. 同上,頁一三二。 19.

(26)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存制度的徹底批判,從對現實的否定來突顯理想的價值。馬克思是通過在資本 主義中所出現的,讓人與人自身的類本質相疏離的「異化勞動」為其核心概念 而建立其理論,而批判理論則是通過對現存事物的持續否定,通過對理性自身 發展的徹底批判來達成社會辯證性運行的開放性。前者曾經嘗試具體描畫出一 個可企及的理想社會圖像,而後者則拒絕一個太過具體且靜止的實踐結果,而 強調永遠與現實保持一段距離、保留其能夠實現而尚未實現的可能性。總之, 不論是任一種,他們皆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現存制度的存在的合理或正當性。 但明顯地,對現存制度的批判或否定,亦涉及了一個問題,即這樣的批判 如何能夠成立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一個合理的或更好的狀況「應該」 是如何,大致上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或者說,批判能夠成立,必然建立在某些 可說服人的標準尺度上。筆者以為,對哈伯瑪斯而言,一個對於以要邁向解. 治 政 大 的抱持否定的態度的兩端,而是在現實社會的變化中,批判地考察既有的理論 立 概念與社會現況,將之重建為更能夠成為人們行動或反思時得以應用、參考的 放、無壓抑社會為目標的理論,應該不是具體給定一個理想社會藍圖或是永遠. ‧ 國. 學. 標準。. 因此,儘管現存的經濟、政治制度存在著各種問題,但哈伯瑪斯也從不抱. ‧. 持對之完全否決的態度,而這一點,我們亦可以從《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一. y. Nat. 書中看出,雖然哈伯瑪斯在考察公共領域的轉變時,清楚點出公共領域的自主. sit. 性之喪失,是源於進行自我修正與改良的資本主義制度與國家機器逐漸結合的. al. er. io. 過程中,造成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交疊與複雜化,導致許多私人或非公共性. v. n. 的利益或轉而訴諸國家的干預,或藉教育、傳播管道來宣傳自身,但這樣的分. Ch. i Un. 析並不代表他對於公共領域或大眾媒體中所留存的解放力量加以否認,也不是. engchi. 對於從現行制度中所產生的民主憲法精神有所懷疑,哈伯瑪斯只是要嘗試指出 「憲法現實與形成文字的憲法或憲法理想為何總是存在著如此巨大的反差」 36. 。意即,原應以服務所有公民、達成普遍市民利益為目的的憲法制度,在實. 現的過程中產生了相當大的落差,但這樣的落差並未讓哈伯瑪斯導出公共領域 與大眾媒體的不可信任,或是宣佈資產階級社會的憲法制度是一個應徹底否 定、予以拋棄的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反之,他認為這樣的落差說明一件事: 過去的公共領域的概念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此一運作模式作為一種規範性 基礎、要求,對於當代社會中的各階層領域的權力合理行使形式仍具啟發性。 3.對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出路之反思 一如他自己曾表示的,「一個人只有批判及轉化此一傳統,才能留在此傳 36. 轉引自《哈貝馬斯傳》,頁一二。 20.

(27) 第一章. 緒論. 統裡」37 ,儘管對社會關懷旨趣相同,但對於批判理論的傳統,他並非採完全 接受的立場,一方面他同意前輩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以及對當前社會發展的 考察,但另方面,對於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在理論上的弱點,哈伯瑪斯同樣不假 辭色的進行批判。 在相同的部份上,即是反對正統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歷史客觀化、實證化 的傾向。馬克思自身為了區別自身理論與傳統具意識形態性質的理論之不同, 而採取一種「批判」的方式,並視之為一嚴謹的科學分析方法,而在正統馬克 思主義那裡,卻普遍視馬克思的理論為一個已從歷史發展中得證的、科學性的 真理。但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對自身理論的要求是一種將自然科學的分析方 法和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相混淆的誤解。所謂的批判,其實就已包含了一定的 社會道德價值的判斷,其實並不符合真正的自然科學的分析方法;再則正統馬. 治 政 大 條。綜合而言,哈伯瑪斯認為他們都未意識到社會批判理論的對象、方法及其 立 旨趣探與自然科學的方對象、方法及其旨趣有別,從馬克思到正統馬克思主義 克思主義者的態度,更是讓批判性從理論自身中排除,讓其理論成為另一種教. ‧ 國. 學. 者,正是因為視自身的理論和自然、經驗科學一樣,具有同樣科學結構,反倒 難以避免落入實證式的思維。在此,我們即可看到哈伯瑪斯與法蘭克學派前輩. ‧. 一樣,都對實證主義採取批判的立場。. y. Nat. 實證主義專注於知識對象的研究,忽略主體認識的能力對認識內容構成的. sit. 影響,從而視其研究對象為獨立於主體、客觀自存事實,未能研究對象與研究. al. er. io. 主體之間的關係,將認識對象的內容等同於一切知識,以科學知識的標準衡量. n. 一切,因此,科學主義與客觀主義就是與實證主義同時出現兩種併發症 38,前. Ch. i Un. v. 者是將(自然或實證的)科學知識等同為一切知識,後者是將事實絕對化,未. engchi. 能看到構成問題。哈伯瑪斯即認為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在對待其理論,特別是歷 史唯物論時,就發生了這種不加省視的問題,換言之,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依 生產方法來區分社會進化階段,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特徵上進行區分,但 對於社會進化的普遍的研究與階段劃分上,僅以生產方式的劃分則卻不適用, 因為生產方式不應視之為社會進化的全部。因此,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的歷史 唯物論具一定的啟發性的同時,也指出其方法則尚未達到更為普遍、一般化, 這一點即構成哈伯瑪斯欲重建歷史唯物論的動力之一39。. 37. “ The Dialectics of Rationalization” ,i nAutonomy and Solidarity: Interviews with Ju rgen Habermas,. Peter Dews ed., London:Verso, p.96. 38 39. 《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黃瑞祺編著,頁一二一。 關於哈伯瑪斯對馬克思理論在現代社會所遭遇到的問題困境的分析,詳請參考第二章。 21.

(28) 勞動、互動與理性行動──早期哈伯瑪斯對社會進化的重建方案. 當然,哈伯瑪斯同其前輩一般,亦重視上層建築即法律、文化、道德領域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改變,同樣也不認為上層建築的改變可以簡單的化約至經 濟制度當中考察,反之,就像經濟系統自有其發展邏輯,上層的法律、文化、 道德領域亦有其內在發展邏輯,甚者,在社會進化的立場上,哈伯瑪斯更認為 在道德文化領域內的發展成果,才是影響、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40。 我們知道在法蘭克福學派那裡,對文化現象(即所謂的上層建築,以意識 型態型式表現)的批判是其理論特徵,不論是對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對消費性文化工業的批判,對社會學科的實證化、絕對化傾向的批判,對科學 技術思維成為主導社會發展的意識型態的批判,都可以視為理論特徵的具體表 現,而其理論特徵的形成源頭可說是《啟蒙的辯證》。哈伯瑪斯從中看到一種 從馬克思主義傳統出發,但能夠以非教條的方式應用之,以建立社會辯證性發. 治 政 大 偏頗的問題,從而導致其對啟蒙、現代性精神或說人類理性發展,甚至是社會 立 發展的悲觀態度。. 展的理論,不過,哈伯瑪斯也未忽略在書中,對啟蒙、現代性精神的評論過於. ‧ 國. 學. 對於人類理性的樂觀態度及對現代性的堅持,即是哈伯瑪斯與法蘭克福學 派前輩們在理論取向上的主要不同之一,我們可以從哈伯瑪斯明確指出批判理. ‧. 論的三項弱點中看出:缺乏規範性基礎、對真理的概念及其與科學的關係、忽. y. Nat. 視資產階級國家所形成的憲法精神41。. io. sit. 一如我們之前所看到的,批判理論因為強調否定性思維做為批判的手段,. er. 對於已固定下來的、普遍流行的概念,皆嘗試以批判及否定的方式來揭示出現. al. n. iv n C hengchi U 並試圖以不同的領域或面向的價值觀來尋找人類解放的可能,但對哈伯瑪斯而 行概念的侷限,反對當代社會視合理的,即具實效性的價值觀為唯一的判準, 言,一個過於強調對理性理論的批判,最後可能會對自身的立基都加以削弱,. 而所謂的不同領域或面向的價值觀,若只能從反面立論,也會出現無法落實的 問題。 到了阿多諾那裡,這樣的問題就更加突顯了,否定的辯證本身不單單是一 個運動過程,否定本身不只是為了達致更普遍的同一性,而是為了揭示概念的 非同一性,為了揭示既定事物本身的不完全、衝突的本質,也就是說,具體的 否定或揚棄式的否定成為絕對的否定。在解決理論僵固的危機,讓可能性永遠 存在於待解開的非同一性時,理論越形徹底的代價卻反是與實踐的斷裂,兩者 40. “ Ei n l e i t u ng :Hi s t or i s c h e rMa t e r i a l i s musun ddi eEn t wi c k l un gmor ma t i v e rSt r uk t u r e n ”i nZRHM,. S.11-12. 41. “ The Dialectics of Rationalization” , in Autonomy and Solidarity, Peter Dews ed., p.98. 22.

(29) 第一章. 緒論. 之間就越難重新產生聯繫,對一切否定的批判最後也將自身置於弔詭的境地, 進一步的,自身的理性基礎也成為另一種僵化或非理性的事物而受到否定。因 此,啟蒙以來理性發展的成果,最後被視為回退至非理性而被批判之時,哈伯 瑪斯認為,早期的法蘭克福學派雖然仍堅持傳統哲學中對真理的看法,但卻沒 看到真理在不同領域中表現出的不同形式,無法調和哲學的與科學的真理概 念,並將真理概念與理性形式給狹義化,自然,他們所批判的理性的某一形 式,也被他們視為理性的唯一面貌、加以批判,甚至將「理性的批判徹底化, 到達了自我指涉的層次,亦即貫徹到批判本身,甚至開始挖自己的根基」42。 當然,法蘭克福學派對人類理性發展的悲觀結論是與他們一開始便過度貶 抑實證科學的立場有關, 因為這種態度,讓他們忽視了在其他學科中所建立起 的、可繼續保留並加以應用的的成果,而哈伯瑪斯雖然也認為實證主義對真. 治 政 大 果,並且一定程度的採納其看法。而相同的態度也可從哈伯瑪斯看待現行的政 立 治體制中看出,他認為從資產階級社會國家中,到目前即形成了一個與資產階. 理、理性的看法有將特殊擴張為全部的問題,但也未曾忽視其研究方式與成. ‧ 國. 從、服務最大眾人民利益為目標的民主憲法精神。. 學. 級社會制度本身不相容的、應予保留的精神遺產,即其所謂的憲法精神,以遵. ‧ y. Nat. 一如 Rick Roderick 所言,哈伯瑪斯對物質條件、社會實踐、意識形態批判. io. sit. 等主題之重要性的強調,即是傳承自馬克思的理論43 ,雖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 er. 所處的社會狀況與現今已大不相同,但不可否認的,馬克思的理論中對實踐的. al. n. iv n C hengchi U 的問題,首要面臨的便是對其理論的可實踐性的質疑與挑戰,同樣關心人類社. 強調,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面向。當馬克思主義及批判理論遇上當代社會發展 會的解放問題的哈伯瑪斯,首先就要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再次得到確立, 並讓落入片面化、特殊化的理論概念與架構,經由批判性的檢視而能讓理論自 身的旨趣與立場得到澄清,同時,讓理論內容得到更加清晰的範疇概念的區別 後,並再依照合乎理性的方式加以重建,以成為更為普遍、一般的理論結構。 我們從之前的簡述得知,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做為連結主體與世界的中介, 在勞動中,同時改變了主體及客體,更進一步而言,人類勞動更是讓社會發展 得以可能的源發處,而到了批判理論那裡,則揭示了當勞動的價值被窄化為只 注重實效性時,理性的使用也將被工具化為追求實效性目的之能力,而此種理 42 43. 《哈伯瑪斯》,曾慶豹,頁二三八。 Habermas and Critical Theory, Rick Roderick, Bloomington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89, pp.19-20.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訓練目標:增進在職人員對自動化機械控制的原理、實務技術與相關專業知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學行基礎班、導航計劃、 學行、 成長課 德公社 成長課 德公社 講座 成長課毒品 學行警方講座 成長課 攤位遊戲 廉政行動電影欣賞 廉政互動劇場 導航計劃 性教育 成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