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唯物論者皆未能看到的事實:所有既定的結果,不論它是經由抽象或直觀而被 我們所感知到,都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狀況下所呈現的結果,包括人的本質在 內,它「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 和」184

總而言之,馬克思與恩格斯所言的唯物史觀,即是以「實踐」為基本立場 來看待構成世界整體的社會與人類,也就是說,個人與世界、個人與個人之間 的關係,即是通過諸種可被稱做實踐的活動來建立、影響、改變彼此與彼此的 關係,因此,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即成為理論最終之目標。

(二)勞動與生產

筆者以為,馬克思在談及實踐時,是做為一種相對於過去對現實世界的改 變無所做為的理論而使用的概念,是側重於指明意向、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部 份,若再更進一步具體談及人的實踐活動形態時,馬克思即是以「勞動」做為 理論的核心概念,不過,馬克思除了在描述當時社會中的工人的工作過程或各 式經濟性活動的泛稱時會使用勞動(如異化勞動、剩餘勞動等)的概念外,關 於對象或生命的「產出」與「延續」時,亦常使用生產(如生產與再生產活動 等等)來指涉人類活動。勞動與生產這兩個辭雖有如上述部份的不同使用之 處,但就馬克思的理論發展脈絡來看,兩者的意義內容則多有類似與重覆部 份,而最大重覆的部份,就是它們同樣多是在描述做為上下層建築中,屬於基 礎部份(即物質經濟領域)的範疇概念。在此,我們也可看出哈伯瑪斯為何會 將馬克思的勞動概念等同於工具性的勞動過程的線索。

1.肯定自身到喪失自身:勞動與異化勞動

從「勞動」概念出發,對馬克思而言並非一任意選擇的結果,他視之為回 到現實考察的當然前提。所謂的現實前提,其實就是對現實的人和他們既有的 物質生活條件(此包括人自身的物理性條件與外在世界所提供的資源)來進行 考察,而現實的人與外在世界條件這兩者之間,馬克思亦非以靜態的眼光來看 待,也就是說不是以素樸的主客二元觀點來看待,而是一開始就從歷史變遷發 展的角度上,去考察人與世界的關係。簡單說,人類是通過標誌著人之為人的

「勞動」來達成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以勞動為中介而連繫起兩者。

在此應予注意的是,馬克思視人類的勞動為別於其他生物勞動的特點雖由

「肉體組織」所決定,但除了生物性的物理組織之外,他亦將人類「意識」涵 括其中,正因人具有意識,才讓人能夠區分自身與勞動、與勞動的現實化或對

184〈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節自同上,頁五十六,六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象化之別:「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 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85

所謂的「自由的」與「有意識的」,在馬克思看來,正是使人類的活動與 動物的活動有別,進而使人與動物有別之處。因為光是說生命活動,並不把人 與動物之間做出區別,因為兩者都有維持自身延續的衝動與本能,但因為有意 識186,讓人能意識到自己與自己的活動有別,讓人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活動是 自己意志與意識的對象,也因為人有意識的進行勞動或生產活動,他才能進行 自由的生產、創造、改變世界的勞動,也就是說能進行思考、反省、選擇各種 實踐的方式,而這些實踐的方式,就反映了人類看待自身與世界的方式。

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 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 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 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 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187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勞動」做為一種涉入世界與證明自身的實踐方式,

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在這種積極意義中的勞動或生產活動中,人將自身的類特 性對象化在勞動的現實化之中,建立起人與自然、人與自身本質或類本質的關 係。當然,同樣不可忽略的是,這個屬於類本質的人類的意識,並非以抽象精 神的方式展現,而是外化在人類的勞動外化結果之中,外化在世界之中的。因 此推而廣之,整個社會歷史的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模樣,從生產力、關係到政 治、法律制度,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的人類勞動的具體展現。

也就是因為對人類的勞動有此種積極意義的陳述,才能對映到當(大部份 的)人類成為工人而在進行勞動或生產活動時,勞動不再能讓自身得到肯定、

自我實現的現實狀況,而這種僅讓勞動成為一種維持自身生命的手段的現實狀 況,也就成為馬克思所揭示與批判的異化勞動。

如果我們從理論承傳的脈絡上來看,馬克思對勞動概念的分析與批判之根 源,亦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與黑格爾哲學的反對與批判188,〈1844 年經濟學哲

185〈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節自同上,頁四六。

186當然,此處的意識亦非指向抽象、純粹性的傳統說法,馬克思仍是不改其原則的將之連結到 人們具體可感的物質:即語言。 馬克思視語言為一種「實踐的」意識,更稱語言與意識在歷史 中是同樣長久的,同時馬克思亦將它們還原到因著實際的需要而產生的東西。此處參考〈德意 志意識形態(節選)〉,節自同上,頁八一。

187〈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節自同上,頁四七。

188From Hegel to Nietzsche, Karl Löwith,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273-282。

另,哈伯瑪斯的訪談中,亦曾表示 Löwith 對他理解哲學、左派理論有一定程度的啟發(“Th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即是一結合哲學概念及經濟生產活動概念的標準示 範189

簡單來說,馬克思在此是從「工人所生產的產品並不屬於他自身」這個勞 動、生產結果來分析整個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四重異化狀況:人與勞動對象

(即產品,或說勞動的現實化或對象化)、與(勞動)自身、與類本質、與其 他人的異化關係。在此,馬克思應用哲學概念來說明異化勞動,即是為了指出 私有財產制的出現是「工人與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係的產物、結果和必然 後果」190。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馬克思將私有制的產生與人類勞動的外 化過程相連結,將在古典經濟學中所揭示的,創造社會財富來源的勞動,和黑 格爾在絕對精神中表現為自我異化與揚棄、返回的過程中所呈現的運動,做了 具體化的考察。

若古典政治經濟學與黑格爾哲學是以一種無關具體人類活動的純粹抽象化 的結果來解釋人類社會制度與歷史的形成,那麼馬克思所做的就是將人類社會 制度與歷史的形成放到具體事實中做分析,特別是放至經濟事實中做分析,並 將諸種制度的形成還原為人類的勞動、生產性活動的過程結果。諸如,將產品 與勞動的外化相連結、等同,將私有財產制視為異化勞動的結果、是異化勞動 的現實化,並將人類在主觀上感到不自由與客觀上受他人所限制的異化勞動經 驗連結至人類與自身類本質的異化、貶低之上等等。

當然,將勞動與異化概念相連結,除了是將工人在實際的生活經驗結合哲 學概念,使之成為一種歷史觀點外,更重要的便是以異化勞動做為歷史發展的 中介與動力,對異化勞動的揚棄,就成了馬克思設定以私有制為核心制度的社 會邁向以共產制為核心制度的社會的歷史環節。

2.生產:人類歷史前提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 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 他自然的關係。191

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 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

Dialectics of Rationalization”, Autonomy and Solidarity, Peter Dews ed., p.96.)。

189〈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節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一,頁三九-五三。

190〈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節自同上,頁五十。

191〈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節自同上,頁六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192

這兩段話除了說明馬克思認為一個唯物論者的理論考察起點為具體、活生 生的個人,而且是在進行著感性、物質性活動的個人之外,同時也表明迄今全 部人類歷史的前提,即是人為求生存而進行的活動。也就是說,人類為求生存 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不只是使自身有別於動物,更是人類歷史的前提。

若從理論脈絡來看,此一觀點正好是批判與轉化費爾巴哈將唯物論與歷史 分離看待的觀點。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這種分離就造成他在看到現實的社會現 象時,無法考慮到社會現象是由迄今為止人類的歷史活動(即勞動、生產活 動)所構成,因而對現實社會的改變問題上,又轉而求助於抽象觀念。因此馬 克思認為必須結合兩者,以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考察人類的歷史。

因此,唯物史觀的重點與意義在於考察與說明迄今為止的歷史發展時,必 須先確立我們歷史觀的事實基礎為何,即確定構成歷史的人類活動的意義與範

因此,唯物史觀的重點與意義在於考察與說明迄今為止的歷史發展時,必 須先確立我們歷史觀的事實基礎為何,即確定構成歷史的人類活動的意義與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