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科學與哲學之間—關照對象及自身來源的社會批判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科學與哲學之間—關照對象及自身來源的社會批判理論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理論之所以成為理論,絕非是因為擺脫了一切的物 質利益或旨趣才得以成立,反之,哈伯瑪斯更是強調其中的知識及其知識旨趣 的不可分,一個理論的形成,即認識的開始,皆是有一知識旨趣做為引導與驅 動力,而真正意識到這層關係,才是一個理論能夠真正成為理論、而且是解放 的理論的起點,也就是為了達成解放而形成的理論。

因為哈伯瑪斯對「批判」的看法如此,我們看到他肯定馬克思的理論的理 由,即是馬克思理論做為一種批判的社會理論,讓批判可以在哲學和實證主義 之間保持著一種獨特地位69,只不過「在哲學和實證科學“之間”所建立起的 位子,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式設計。它對其獨特地位,有別於實證科學與 哲學的前景之獨特地垃,並未沒有做出更多的確證」70。所謂的獨特地位,就 哈伯瑪斯而言,就是對「批判」的突出。以下,讓我們簡要的回顧馬克思對當 時主流的哲學與經濟學的批判。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哲學問題已經放在經濟理論當中被處理,馬克思的政 治經濟學批判即是立基在這經濟理論的科學基礎上,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內 在批判,同時亦是對德國哲學的遠離現實的批判。

馬克思對於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批判,從一開始就非從經濟領域以外的位 置進行批判,而是從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並且按照他們的語言、規律來進 行分析,我們可以從《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看出。馬克思指出,這些經 濟學者所使用的勞動、商品及貨幣等等的經濟範疇中的基本概念,雖然是經由 抽象而得到的普遍概念,但這些他們卻視這些概念為一自然、永恆不變的客觀 事實,卻忽略了這些概念的起源為何,忽略了這些概念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 漸形成。

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 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

然後把這些公式當作規律……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

69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Marxism as Critique ,in TP,p.212.

70Ib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質中產生出來的。71

簡言之,馬克思指出這些概念及其制度並非自然事實,而是人類通過自身 的勞動而形成的結果,是社會的構成物,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而馬克思對於德國哲學的批判,則是著眼於哲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不合拍 的狀況。對宗教的批判讓人類從神聖的、顛倒的世界觀中解放,讓人從宗教的 彼岸世界回到現實的此岸社會,但在宗教中所消失的神秘要素卻在哲學的觀念 世界中長出,關於人類社會、國家與法制的現在過去和未來,全部都在抽象思 維當中經歷完成,而黑格爾的理論體系,則是對德國社會最具體的展現,一個 用抽象概念進行對世界的說明與鬥爭的具體展現。

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統、最豐富和 最終的表述;對這種哲學的批判既是對現代國家和對同它相聯繫的現 實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對迄今為止的德國政治意識和法意識的整 個形式的堅決否定,而這種意識的最主要、普遍、上升為科學的表現 正是思辯的法哲學本身。72

就因為是遠離現實,這讓所有以為已經超越黑格爾的種種批判,事實上都 未曾離開過這個基礎,就因為他們都沒有看到,進入了那些不與現實發生關係 的抽象概念,那些脫離了實在而貌似獨立自存的意識產物後,對它們進行的所 有批判,都將只成為對這個體系的補充說明。因此,馬克思強調:要對思辯的 法哲學進行批判,要解決哲學的問題,唯有「實踐」。

在大部份人的認知中,我們通常是將馬克思安放在所謂的唯心主義或觀念 論者的對立面,甚至視之為唯物主義者,不過,我們還必須進一步理解,馬克 思的立場雖然近於唯物主義者,但仍是不同於他們。

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 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 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73

傳統的唯物主義者對面對事實對象時,因為不滿對自然世界的分析成為抽 象概念的分析,而訴諸以感性直觀的理解方式,這種方式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思 維活動拉回到感覺對象。但馬克思認為,他們並不視感性直觀為人類實踐、感 性活動的一環,而是仍將感情直觀的活動侷限於人類的抽象且理論性的認識活

71 〈1844 年經齊學哲學手稿(節選)〉,引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一,頁三十九。

72〈《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判》導言〉,節自同上,頁八-九。

73〈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節自同上,頁五十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動當中,他們所爭辯的、所注重的客觀真實性問題,脫離了人的具體活動,因 此還是屬於抽象的、不與實踐相關的理論性問題。

馬克思亦指出,傳統唯物主義所用的方法,將造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喪 失,因此會出現人只是被環境、教育等等外在事物條件所影響這種片面看法。

而這個不足處反倒是在觀念論者那裡發展了起來,只是,他們亦是抽象的發 展,他們把握了從世界抽象而出的精神以及發展歷程,卻沒有看到精神與現實 社會、歷史的內在連繫。

---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此種批判方式,是以批判對象的規範為己身之規 範,對批判對象的、同時是自身的假定前提進行追問與檢視,是一種「內在批 判」(immanent critique/ immanent zu kritisieren),也是一種自我批判,也就是 說,這種方式即是批判性的社會理論之特點。就哈伯瑪斯的角度看,馬克思的 批判即是如此進行,只是馬克思自身並不特別突出這一點,並且亦未進一步貫 徹至自身的理論之中,因此只是在形式上的表示了批判有別於(傳統)哲學及

(實證)科學,有其自身不可取代之地位。

批判能夠介於哲學與科學之間,依哈伯瑪斯之意,即是指批判「因為對自 身形成起源的反思而有別於科學與哲學」74,因此,批判不是純粹的哲學,不 像傳統哲學一樣,相信自身有一個最終無預設的基礎,也不是純粹的科學,不 像實證性科學一樣,相信自身方法與規律的有效性;反言之,批判通過對自身 的反思,它同時又是哲學的,像哲學一樣能夠對自身的起源進行反思追問,亦 是科學的,像實證性科學一樣,在與社會相應的規範結構之中,通過一套普遍 有效的形式來對自身進行檢證。

純粹的哲學理論傳統,往往將自身理解為一個尋求第一因的第一哲學,要 求一個無所預設的最終基礎做為基礎,雖然它對所有理論的預設背景進行追 問,但卻對此最終基礎的預設的要求反倒顯得無能為力,簡言之,傳統哲學

「對於自身起源,當做為某種具存有論的優先性的起源,太過自信」75。而純 粹的科學,關心的是對經驗對象、事實的說明分析以及有效利用,而不關心經 驗對象、事實的結構關係,不關心它們如何被主體構成,他相信對象的客觀獨 立性,相信自身為客觀有效的理論體系,因此科學最後總是「用客觀主義的姿

74Introduction:SomeDifficultiesin theAttemptto Link Theory and Praxis,in TP,p.2.

75Ib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態去面對它們所要研究的內容領域」76

正因為批判的特質,它在理論通過實踐而對實踐對象進行運用與分析時,

同時能通過實踐而對自身進行預測與修正,是一個同時讓理論能關照到對象與 自身,以及兩者關係的活動。因此,批判能夠兼具哲學與科學之長,而又能避 免哲學與科學最後發展出的片面性。只不過馬克思並不是視此種批判為哲學,

而是以反對哲學、超越哲學的方式來理解自身的批判以及批判自身。

不過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的理論尚是一種做為歷史的哲學77。只是,它 是一個不掩飾自身的特定政治觀點而設想成的歷史哲學,而且即使經由未來實 際發展、經由科學的方式而證明本身的分析預設有誤(scientifically falsifiable)

時,也不會使理論自身失效,也就是說它是有修正空間。只是,這種特性在哈 伯瑪斯看來,正是源於批判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即使批判的矛頭最後對向自 身時,也能保持相同的標準。

第五節 批判的社會理論的問題

經由上述的說明後,我們可以知道,哈伯瑪斯在對理論的基本要求,即是 明瞭理論形成之初與發展即是以解放之旨趣所引導,而傳統理論的發展則是以 掩蓋住知識旨趣為代價,以為自身的理論認識是以擺脫了知識旨趣而得到客觀 自立的地位,殊不知是落入了客觀主義的自我誤解,而這樣的理論即便說是反 思,也只是停留在的客觀主義的表面假象的解釋,而非真正的自我反思。

唯有通過批判性的反思,這種反思的特性是不掩蓋自身的認知旨趣,是遵 行包含在理性之內的、自主負責的理性旨趣而進行自我反思,在理性之中並遵 循理性自身旨趣而對自身進行批判性的反思,理論才能真正做為一個以解放自 身為導向的理論、一個運動過程。因此,突顯了批判性的理論,就將在客觀化 的實證性科學與傳統追尋最終基礎的根源哲學(Urspungsphilosophie)之間獲得 一個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哈伯瑪斯即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把握了此種批判意

唯有通過批判性的反思,這種反思的特性是不掩蓋自身的認知旨趣,是遵 行包含在理性之內的、自主負責的理性旨趣而進行自我反思,在理性之中並遵 循理性自身旨趣而對自身進行批判性的反思,理論才能真正做為一個以解放自 身為導向的理論、一個運動過程。因此,突顯了批判性的理論,就將在客觀化 的實證性科學與傳統追尋最終基礎的根源哲學(Urspungsphilosophie)之間獲得 一個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哈伯瑪斯即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把握了此種批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