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那些被批判歸於與科學的實證性界限相抗的哲學起源的要素。78

馬克思之後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或受其影響而發展的理論,在哈伯瑪斯看 來,因為對其理論的教條式理解或基礎誤解,讓馬克思主義中各種構成要的片 面化發展結果就益加明顯,加之客觀的社會狀況的改變,從歷史考察中所得證 的結果,都讓馬克思的理論架構和預測與人們的現實經驗產生了落差,這種距 離感從而讓理論中的批判精神也隨之蒙塵。面對這種情況,唯有再次批判地檢 視理論,將之去蕪存菁,並加以適度的重建,才能讓一個介於哲學與科學的社 會理論重新獲得其正當合理的批判地位。

本節同樣循著哈伯瑪斯的進路,藉著通過哈伯瑪斯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將馬 克思批判結果片面誤用,來看出他對批判性的社會理論的基本要求為何。從馬 克思主義在理論上與客觀環境所面對的危機中可以看到,哈伯瑪斯對於作為批 判的社會理論的要求,是對自身的徹底、不間斷的反思,但,這樣的反思必須 同時是兩方面的,對理論本身的形成以及對理論本身的運用的反思79

我們知道,當理論不再是脫離世界而獨立、不再是純粹思維的理論時,一 個要將實踐意向包含在自身之中理論,一開始就知道自身是置於一定的社會發 展脈絡之中,一方面瞭解自身是在既定的社會結構中而形成80,一方面也讓自 身成為人類在社會、歷史中得以進行反思的條件。而一個關心人類(同時包含 了個體與全體的)解放的學說,對於社會進化的說明或構思,同樣亦應具反思 能力,而且同時是能夠關照這兩方面的反思。

而哈伯瑪斯對傳統歷史唯物論的理論問題及重建方向,將於第四章做進一 步的討論,在此將只抽出哈伯瑪斯從理論與歷史、社會客觀條件上的,對馬克 思主義的反省,透過對傳統的批判,來突顯哈伯瑪斯認為歷史唯物論必須重建 的原因與正當性。

(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路的反省

哈伯瑪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省,是從當時社會各領域對馬克思理論的諸種 討論與闡發開始81,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只是單一理論的問題,而

78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Marxism asCritique, in TP, p.238.

79Introduction:SomeDifficultiesin theAttemptto Link Theory and Praxis, in TP, p.1.

80Erkenntnisund Interesse,in TWI,S.160-164.

81以下關於哈伯斯對馬克思主義各方陣營的考察與評論,主要參考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Marxism asCritique”,in TP,pp.195-252.與“Literaturberichtzurphilosophischen Diskussion um Marx und den Marxismus,in Theorie und Praxis, J. Haberma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對於理論的定義也不同於過去的純粹理論,是一個問題的產生與解決都必須 從實踐中獲得的批判性理論,因此對此種理論的批判,或此種理論的自我反思 的中介,都是為了要讓理論自身超越自身而進行。因此,站在這樣的基礎上,

哈伯瑪斯對馬克思主義或相關應用的批判反省,其實都連結到他對一個批判性 的社會理論的相關構思。

而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反省,我們可以從哈伯瑪斯對正統馬克思主義,馬克 思主義的哲學的解釋,另一批非正統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學中 的應用,這四類型的反省中,看到他認為馬克思主義中,應予澄清的與應予揚 棄的理論要素。

1.正統(orthodox)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傾向

以前蘇聯馬克思主義(Soviet Marxism)為代表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哈伯瑪 斯所批評的重點,即可歸結為:喪失了對理論應有的批判反思能力,是一種僵 化的教條,在對於理論的使用上,為了要符合科學標準與有利於政治實踐的特 定目的,而犧牲了理論自身的批判性。最明顯的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正統 馬克思主義者那裡,馬克思的理論的兩個要素得到絕對化發展:生產力與生產 關 係 的 辯 證 發 展 成 為 自 然 與 歷 史 的 必 然 規 律 , 成 為 教 條 的 辯 證 唯 物 主 義

(Diamat)以及經濟生產領域與在其上發展的國家法律等制度的上下層建築學 說,成為說明社會現象的不變框架。

哈伯瑪斯要我們注意到一點:前蘇聯馬克思主義本身就隱含了將社會再生 產過程解消為政治上的關係,政治關係的改變視為社會再生產過程之結果,而 其意識型態批判雖然是援引了馬克思的辯證法,卻產生不理性且不人性的理論 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成了宗教、哲學信仰的世俗化結果,不考慮有社會變動法 則在內的理論的內在要求。

明顯地,這種為了維護原有理論對傳統社會批判的能量,所使用的方法反 而是讓原有理論當中的批判能量消耗殆盡。他們一概視傳統文化、藝術、哲學 等歷史的精神產物為箝制人們實踐的意識型態,於是以站在對立面—— 科學為 出發加以揭示與批判,但對於視自身為科學而對非科學的意識型態的批判,哈 伯瑪斯認為反而是讓自身成為另一種意識型態,成為另一種絕對的形上體系。

因此,哈伯瑪斯在對歷史唯物論進行重建時,首重的即是把正統馬克思主義中 被教條化的核心概念與假定理論一一檢視,試圖找出一個新的規範結構來超越 舊有理論的侷限。

1978, S.387-463.兩篇,除原文引文外,不再另外加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馬克思主義部份組成在傳統哲學的發展

另種討論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則是將馬克思重新拉入西方傳統之中,將馬 克思視為傳統哲學的延續而進行討論。比如,曾出現過的一種解釋方式,即是 將馬克思詮釋為存有論者,將歷史唯物論視為說明存有者的存在意義與起源的 存有論,將馬克思對人類所處的景況描述,都看做是對人的存在狀況的存有既 實存性的描述,而將馬克思的異化勞動視做一種人類進行的錯誤但又必須為之 的本質性的活動。或者,亦有將馬克思主義的範疇做出神學的解釋,將馬克思 理論中對自然與宇宙的看法重新連結到基督宗教的世界觀之中,以此同時為宗 教和馬克思主義進行辯護;或者將馬克思理論用哲學人類學的觀點來理解,將 馬克思的理論詮釋為談論人的本質、圖像的理論。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部份傳統哲學討論中,有進行馬克思同黑格爾之間的 理論聯繫上的解釋,比如馬克思對世界觀的預設或對辯證法的應用,哈伯瑪斯 是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其分析。

比方說, 哈伯瑪斯亦認為馬克思一開始雖然拒絕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同一性 的預設,但卻未能貫徹到底,我們可以從他對社會的歷史發展最後的預示中看 出來。他們亦觀察到,馬克思的理論立場同樣預設了哲學的形式是與世界的形 式的統一,也就是說,認為世界和理論一般具有其合理的內核,不過哈伯瑪斯 也指出,馬克思所謂「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夠消滅(aufheben)哲 學」的意義,在於馬克思認為哲學始終就是屬於世界,當它從世界之中抽象而 出時,同時會經由批判,即通過指出世界的缺陷,同時就是指出自身的缺陷的 方式、對自身特定的否定,讓自身能夠通過實踐即改變世界的方式來重新回到 世界,也就是通過在現實世界的改變來將過去抽象的、有所不足的自身予以揚 棄,這可以說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獨特的辯證運行歷程。同樣的,馬克思用以 觀察、解釋與研究歷史中兩大階級的鬥爭過程的唯物史觀(materialistischen Geschichtsauffassung)或歷史唯物論82,亦被分析為是將黑格爾的辯證概念的唯 物論式應用,但其中的相同或差異處,卻未被深入分析。

不過,哈伯瑪斯也指出這些詮釋的弱點,不論是在神學或是從哲學人類學 的觀點上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詮釋,他們實際上也只是部份的接受了馬克思的理 論要素,但對於馬克思所欲揚棄的概念,卻因礙於自身最終立場而未能貫徹,

甚至有扭曲的結果。哈伯瑪斯直言道,馬克思理論之最終目的,最終是要引至 對「哲學的預設」的懸置,讓哲學知道自我意識之貧困:哲學既不為自身起源

82關於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論,以及哈伯瑪斯對之的重建,將於第四章做進 一步之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提供一個合乎理性的基礎,也無法通過自身而完成實踐。顯然,這種預設懸置 並非他們所能接受的觀點。

3.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做批判性的反省

上述欲將馬克思的理論做存有論式的理解,或欲提供馬克思主義一個最終 基礎的嘗試,亦遭到另一批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批判性承續的反對,他們指出各 種對馬克思主義的存有論式詮釋是諸種誤解:馬克思並不追問人類社會的本質 為何,也就是說,馬克思並不問人類存有、社會存有的意義如何構成、不問為 何是「有」而不是「無」這種問題,而是追問人為何是如此存在,而不是那樣 子存在?也就是說,他們看出馬克思在說明人在勞動中的四重異化關係時,並 非想對人類、社會的本質做出提問或揣想,而是站在一個既有的社會狀況中去 做提問:為何是這個特殊的歷史社會存在,而人在這樣的狀況下去保存、安 排、指導自己的生活?而站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他們關心的大部份不是 生產與再生產的領域,而較多是被馬克思劃歸為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der Überbau)的東西,對意識型態的揭露與批判產生更大的興趣,因為他們認為在

上述欲將馬克思的理論做存有論式的理解,或欲提供馬克思主義一個最終 基礎的嘗試,亦遭到另一批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批判性承續的反對,他們指出各 種對馬克思主義的存有論式詮釋是諸種誤解:馬克思並不追問人類社會的本質 為何,也就是說,馬克思並不問人類存有、社會存有的意義如何構成、不問為 何是「有」而不是「無」這種問題,而是追問人為何是如此存在,而不是那樣 子存在?也就是說,他們看出馬克思在說明人在勞動中的四重異化關係時,並 非想對人類、社會的本質做出提問或揣想,而是站在一個既有的社會狀況中去 做提問:為何是這個特殊的歷史社會存在,而人在這樣的狀況下去保存、安 排、指導自己的生活?而站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他們關心的大部份不是 生產與再生產的領域,而較多是被馬克思劃歸為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der Überbau)的東西,對意識型態的揭露與批判產生更大的興趣,因為他們認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