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就是說,科學或此種理論未能反思到自身是以「實效性」或工具性達成 為其旨趣以及目標,而視自身為客觀中立的理論,並無所節制的擴大自身時,

才是根本問題所在。

因此哈伯瑪斯對實證式思維的批判,或對理性發展的批判,仍是站在有所 肯定的立場上進行批判。而他即是以此觀點切入,認為馬克思與批判理論之中 所把抓到的理性發展,其實都未能明辨出,這僅是理性的一個面向的發展。所 以,在過去被視為一個總存在著弔詭的理性發展過程之中,其實便是未能看出 人類的理性概念中,同時具有解放性與宰制性等不同面向的意義。

至此,該如何調解兩肇看似不相容的意義,並且不讓某一面向的理性成為 人類社會的全面主宰,就成為哈伯瑪斯首要解決的要務。如此,當哈伯瑪斯接 著在面對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的歷史唯物論時,才能不被其教條性的內容及 其應用所縛,而將之重建為有益於研究人類社會進化的理論方法。

(五)哈伯瑪斯的理論重建方案

我們必須釐清理性的不同面貌,才不致於讓理性對自身的反思、批判回推 至自我取消、完全的否定,從而讓理論與實踐失去依據。哈伯瑪斯對哲學傳統 的批判是有所肯定的否定,因此我們必須記得,當哈伯瑪斯對(德國)哲學傳 統、馬克思主義、實證主義、批判理論等理論進行批判時,並非對這些理論內 容完全的棄絕,反之,他是對其一一檢視,藉由清楚展示其理論內容結構,以 進行理論之重建。

哈伯瑪斯指出馬克思理論的核心概念,即實踐或說人類的勞動必須做進一 步的檢視,從哈氏的觀點出發,馬克思總稱為實踐或勞動的活動,其實本身即 隱含了不同範疇的勞動概念,在此,哈伯瑪斯即藉由回溯黑格爾早期所提出的 精神型塑的三個歷程中,區分出勞動與互動範疇之分別。哈伯瑪斯藉此進一步 區分出勞動與互動兩個範疇概念,並將隱含在馬克思勞動概念中具解放意義的 部分劃歸為互動範疇,並將兩者做原則性區分。如此,原本存於馬克思的勞動 概念的兩方的意義,即具有解放性的實踐動能與純粹的生產性的勞動就此區別 了開來。

更進一步地,他並將人類的工具理性行動、溝通理性行動分別與勞動與互 動範疇與做出連結,以此方式讓解放的意涵做進一步的拓深,即不只是從生產 領域中的解放,更是從具宰制性的目的理性活動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說,哈伯 瑪斯認為在馬克思那裡就已經混淆了勞動與互動範疇,並過度還原一切至勞動

是錯誤的東西之中,也是包含著一定程度的真理在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範疇之中279

這樣的釐清,更讓哈伯瑪斯進一步從理論上將人類所有的實踐活動區分為 兩種行動類型,他並認為,人類社會的解放並非繫於隸屬於勞動範疇中的行 動,如工具理性行動或策略理性行動,而是繫於隸屬於互動範疇中的行動,如 溝通理性行動。

哈伯瑪斯此種區分方式的另一層意義,亦有點出傳統馬克思主義者討論勞 動或理性行動的模式的立基處,仍是建立在單一主體、意識之上的模式。

我們可以知道馬克思對人類與動物之區分在於意識,或說意識與勞動的分 離,即人類對自身所從事的活動開始有意識,並且能夠開始從事非以求生存為 主,而純粹以意識活動為主的活動,不過這樣的論點對哈伯瑪斯而言顯然仍是 不足,除了實際的經驗科學的文獻能夠提供的證明不足之外,對哈伯瑪斯而 言,最大的弱點在於這樣的觀點還是沒有脫離意識哲學的範圍,即最終還是從 單一主體的眼光在看世界,這樣的預設一是以消敉個體之間差異為代價,二是 助長以單一主體出發進行對客體世界支配的思維,而上述兩項副作用,在人類 社會發展過程中都已展現出來。

因此,藉著勞動與互動範疇之區分,哈伯瑪斯才得以點出,社會中諸主體 之間關係的建立,其實是以相互理解、承認為取向的關係,也就是屬於互動範 疇。而除了個別的主體活動,或者是通過物化或將自身消融於集體意識之中而 建立起的勞動過程之外,哈伯瑪斯更進一步向我們展示出人類行動的另外一 面,即人們之間的溝通互動的過程,而此溝通互動的過程,即是建立在用符號 語言所建立起的互為主體性結構。哈伯瑪斯對互動關係的強調,意即在將源自 勞動領域的組織、技術的革新與人類整體社會暨個人在政治、公私領域的解放 做出分別,建立起兩者間不同的運作邏輯。

如果我們接受哈伯瑪斯對勞動與互動之畫分,並且同意與此二範疇概念相 連的人類理性活動,即遵循技術性知識或工具理性規則的行動,和遵循道德、

實踐性知識或溝通理性規則的行動,兩者擁有不同的運作邏輯,那麼,從受限 於種種物質基礎、社會關係的實踐者、行動者身上,我們能夠再次看到一絲曙 光,看到社會進化的可能性。

在過去上下層的從屬、決定關係中所衍生出的發展動力如何可能的問題,

以及發展動力的載體問題,不再是問題,因為,原本內在於社會勞動中的衝突 矛盾以及解決的可能性,因為互動向度的提出,就成了另一個外於勞動生產範

279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Richard J. Bernstein, London: Methuen&Co Ltd, 1976, pp.220-2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疇的事情,這樣的分析就間接的說明,在勞動領域中所引發的問題,其自身並 不隱含著解決方式,而是要跳脫該領域,回到屬於人與人之間的討論與爭辯之 中做解決。

換言之,哈伯瑪斯所要保留的空間是,當人們在面臨道德、公共事務上的 判斷或抉擇時,在進入關於實效性、目標達成的手段的討論領域之前,我們將 還有一個能夠超乎自然因果律、超乎科學技術考慮、超乎為求實效性的獨立自 主的選擇空間。

因此必須考慮的(即使終究是從自身所出發)將不再只是僅考慮自身之目 的,也不再只是從實效性層面做考慮,而是能以走出單一視角、走出實用性視 角的立場去考慮關乎眾人的事務與行動,在這個領域之中,不論是對某件事的 贊成或反對,都是必須向自身及相關成員進行溝通與討論。在此,我們即可回 憶起哈伯瑪斯對於公共領域做為國家統治與私人領域之間的媒介,對其存在的 可能性的強調,也許就是為了提供在現代社會之中實現此一意向的可能性,嘗 試為其理論所欲實現的目標提供理論上的保證。

當然我們都不會忘記,馬克思的重點並不僅止於理論,更是要能夠實踐、

改變世界。因此其理論是為了找出能為實踐指出一條明路的有力工具,還要能 為人類的解放可能性或遠景做出具體承諾,而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就是依其歷 史唯物論的方法去找出未來社會藍圖,並奉之為圭臬。

承繼法蘭克福學派之精神,同樣視社會發展問題為其理論認識之旨趣的哈 伯瑪斯,在面對歷史唯物論中對社會發展之基礎、動力來源的說明,自然仍要 保持一貫的批判精神。

哈伯瑪斯嘗言道,歷史唯物論對他而言,明顯不只是一個內容上應予重建 的理論觀點,同時也是一個重建過程中的方法論觀點,他認為社會進化的重建 過程與實際研究過程,是必須遵循歷史唯物論的原則。他將歷史唯物論詮釋為 這樣一種的歷史且唯物的方法280:首先,我們對於合理性的實現過程的考察必 須是來自於歷史之中,來自於既有的經驗資料之中,這是歷史的;其次,我們 從既有資料的研究中,才能為社會發展的規範結構提供說明、提供一個可能的 發展模型與內在邏輯,而社會的實際發展即是在這個規範結構所開放、形成出 的空間中進行著,而這是唯物的。可以說,他不囿於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將歷 史唯物論這一辭本身從根本做了重新詮釋。

哈伯瑪斯將歷史唯物論中仍然有效的概念要素予以保留,而以另一種形式

280Einleitung: 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 und die Entwicklung mormativer Strukturen“,in ZRHM, S.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加以重建的結果,其實仍是不離在勞動與互動的範疇區分,以及精神型塑的同 一與發展的模式,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哈伯瑪斯的理論預設皆是與理性或說 合理性的背景不可分離。

比如說,在哈伯瑪斯看來,馬克思的理論雖是為人類解放的兌現做出具理 論基礎的承諾,但他認為馬克思則未能清楚分辨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之不同,

即未將人類社會與靈長類社會做出區分,也就是說哈伯瑪斯比馬克思對人類社 會更做了進一步的定義區別,並且進一步將馬克思所言之勞動,更精確的聚焦 為社會勞動,而哈伯瑪斯所謂的「社會勞動」,其中更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組 織性的合作、生產活動,從中,哈伯瑪斯並區分出依目的性、工具行動規則而 行的勞動,以及人際間合作時依策略性規則而行的勞動。

而哈伯瑪斯更從中提取出依照互動規則而行的活動,即產品的分配,這是 完成不同於馬克思所認為的,人類生產活動之結果是依照生產資料的佔有與 否、勞動過程所決定,哈伯瑪斯指出產品的生產活動與產品的分配活動是依據 不同規則,「分配規則所涉的是相互期待或旨趣的系統聯結」281,即依互動規

而哈伯瑪斯更從中提取出依照互動規則而行的活動,即產品的分配,這是 完成不同於馬克思所認為的,人類生產活動之結果是依照生產資料的佔有與 否、勞動過程所決定,哈伯瑪斯指出產品的生產活動與產品的分配活動是依據 不同規則,「分配規則所涉的是相互期待或旨趣的系統聯結」281,即依互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