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末民初上海俗曲所反映的市井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末民初上海俗曲所反映的市井文化"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清末民初上海俗曲所反映的市井文化 Civilian Culture Reflected by Folk Song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指導教授: 林仁昱 Jen-Yu Lin 研 究 生: 王靜霞 Ching-Hsia Wang.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3) 誌謝辭 曾幾何時﹖念「中文所」是我夢寐以求的事。讀完興大中文所三年,感覺自己好 像在做夢似的,尤其是自己繬出那一本論文時,才覺得自己真的做到了。念大學時, 念茲在茲要考中文所,卻以些微的分數與興大擦身而過,而這一次因為在職專班的緣 故,讓我重拾起讀書的亯心。身為中文人,理當要耕耘在中文園地上,所以我毅然決 然報考了興大中文所。當時對研究學術懵懵懂懂,只知道自己很愛中文,也熱愛戲曲, 直到我遇見了興大的林仁昱老師,仁昱老師真的是我研究學術的貴人,是他幫我開啟 的一扇窗-見到「曲」的境界。雖然我未能鑽研戲曲,但誠如仁昱老師說的: 「俗曲是 戲曲的親戚啊!」也因為這一句話,讓我一頭栽進了浩如煙海的俗曲唱本。每一首俗曲 都是這魆的寫實自然,完全不矯揉造作,這是俗曲迷人的地方。感謝仁昱老師的支持, 讓我得以在第三年的時間極力寫論文,逼迫自己必頇在第三年的時間順利畢業,感謝 仁昱老師的宅心仁厚,總是笑臉迎人,總是以最大的凿容寬限學生靜霞,希望自己能 夠再精進。 以前曾聽過大學老師語重心長的一句話「研究學術是一條不歸路」 ,從不敢奢望 自己假以時日能變成學者,只期盼自己能圓了自己最初的夢想-中文所。所以這一條 路走來,除了最感謝自己的恩師貴人仁昱老師之外,我還想謝謝遠方那個人,那個人 尌是靜宜大學副教授林宗毅老師,能夠寫論文也是老師的一句話,謝謝宗毅老師當初 的建議,也謝謝宗毅老師讓我看到了《牡丹亭》的美: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 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再者,我還要感謝中興大學的副教授黃東陽老師,若 不是東陽老師研發的章節命題,我可能仍在苦心孤詣。生命中能遇見這魆多好的老師 是靜霞的福氣,尤其是在論文的最後關卡口詴,口考委員張繼光老師還繫列了四大張 指正秘笈,還有初審時中興大學陳建源老師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這些對我的論文 真的是受益無窮。 最後,論文能夠完成,要感謝的是家人朋友,有最親密的先生文志,他在我讀研 究所這段時間,成為我最強的家庭後盾,成為了兩個學齡孩子的大玩伴,成為了家庭 煮夫,念研所期間,仍不時接收到妻子的壓力單,彷彿變成了「一人研究,全家受苦」 , 那時候的研究時光可真是苦不堪言啊!再來是研究兼同事的嘉伃,或許妳會驚喜!但無 頇訝異,若不是當初的相邀報考研究所,我還可能跨不出這一步(我內心最大的感謝) 。 除此之外,我們還一起度過一年多的共車時光。要感謝的人事物真的太多,還有一位 始終不放棄漏網之頄(靜霞)的興大碩專班承辦人麗雈,她的堅持可以說是無人可匹 敵。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媽媽宜慧小姐,她幾度不可置亯、憂心忡忡,擔心著我的研究 所何時能畢業,如今我要大聲的告訴她,媽,我畢業了!. 靜霞 謹誌 於北斗自宅 2017 年 8 月 22 日.

(4) 摘要 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了西方文化思想輸入中國的窗口,在一波西風東漸的浪潮 下,看到上海繁榮的發展,也見證了上海歷史的軌跡。上海是文化重鎮的要地,相對 熱絡了通俗文藝的展現,從清末民初上海俗曲中唱述著形形色色上海繁華事物,這些 唱詞都代表著上海市民共同的心聲、共同的記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 章上海市井文化與俗曲、第三章西風東漸下的物質文化。當上海事物深植人心,生活 在上海這座城市的人民,自然對上海各項物質要件充滿吸引注目,此謂「物質文化」 的影響。第四章時代轉移下的社會場景。清末民初上海俗曲亦唱述著上海各行各業的 特色,從這些唱述的市井小民中可以見得當時上海的社會風氣,除此之外,上海俗曲 也唱述著文化自覺。第五章結論。這些都是本文探討之處,因此本論文乃透過「上海 俗曲」中若干的感官物質,以「西風東漸下的物質文化」與「時代轉移下的社會場景」 為核心,從中觀察爬梳,進而還原清末民初上海市井的生活面貌。. 關鍵詞:上海、俗曲、市井文化、西風東漸、物質文化. i.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9 一、清末民初上海俗曲 ..................................................................................................... 9 二、上海市井文化 ........................................................................................................... 10 第二章 上海市井文化與俗曲............................................................................................... 13 第一節 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與市井面貌 .......................................................................... 14 一、華洋雜居的新興都會 ............................................................................................... 14 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 ............................................................................................... 15 三、各地移民的營生之地 ............................................................................................... 16 四、進步與享樂並存的文化場域 .................................................................................. 17 第二節 俗曲與市井文化的關係 ...................................................................................... 18 一、俗曲源流異名 ........................................................................................................... 18 (一)民歌 ....................................................................................................... 20 (二)小曲 ....................................................................................................... 21 (三)時調 ....................................................................................................... 21 (四)俗曲 ....................................................................................................... 22 二、俗曲和市井文化 ....................................................................................................... 22 第三章 西風東漸下的物質文化 .......................................................................................... 25 第一節 消遣娛樂:流連上海繁華事物 .......................................................................... 28 一、遊藝場:大世界 ....................................................................................................... 28 二、賭場歡:叉麻將與跑馬場....................................................................................... 31 第二節 市井生活:重繪滬上生活面貌 .......................................................................... 36 一、食:從番菜館到梨糕糖........................................................................................... 36 二、衣:上海人什麼都敢穿........................................................................................... 38. ii.

(6) 三、住:從四馬路到石庫門........................................................................................... 41 四、行:從電車取代人力車........................................................................................... 43 第三節 現代移植:流行新事物的崛起 .......................................................................... 47 第四章 時代轉移下的社會場景 .......................................................................................... 55 第一節 文化自覺:激發新文化思想啟蒙...................................................................... 56 一、報刊報館的設立 ....................................................................................................... 58 二、女子意識的抬頭 ....................................................................................................... 60 三、救亡圖存的情操 ....................................................................................................... 64 第二節 庶民百態:勾勒上海三百六十行...................................................................... 69 一、手藝工匠.................................................................................................................... 71 二、攤販挑賣.................................................................................................................... 75 三、苦力謀生.................................................................................................................... 78 四、江湖雜藝.................................................................................................................... 81 五、修補加工.................................................................................................................... 84 第三節 華洋雜居:租界華人的社會生活...................................................................... 86 一、煙賭娼大行其道 ....................................................................................................... 87 (一)黑籍人(吸食鴉片上癮的人) ......................................................... 87 (二)娼妓 ....................................................................................................... 91 (三)賭博 ....................................................................................................... 97 二、上海方言洋涇浜 ..................................................................................................... 101 第四節 寄生階層:走進上海另一個世界.................................................................... 104 一、淪落街頭叫化子 ..................................................................................................... 105 二、詐術高明拆白黨 ..................................................................................................... 109 第五章 結論.......................................................................................................................... 113 參考文獻 .................................................................................................................................. 117. iii.

(7) 附錄 附錄一:上海俗曲資料 …………………………………………………………………123. 圖表索引 圖 1-1:上海福州馬路街道圖(今福州路)………………………………………………4 圖 2-1: 《點石齋畫報》大自鳴鐘…………………………………………………………50 圖 2-2: 《圖畫日報》賣西洋鏡……………………………………………………………52 圖 2-3: 《圖畫日報》拆穿西洋鏡…………………………………………………………53 圖 3-1: 《中國・老 360 行》賣貨郎………………………………………………………78 圖 3-2: 《舊上海三百六十行》扦腳………………………………………………………79 圖 3-3:林仁昱拍攝於上海新閘路、蘇州河之間 ………………………………………80 圖 3-4: 《舊上海三百六十行》補缸………………………………………………………86 圖 3-5: 《舊上海三百六十行》燕子窯……………………………………………………88 圖 3-6: 《舊上海三百六十行》老鴇………………………………………………………95 圖 3-7: 《舊上海三百六十行》拿摩溫……………………………………………………101 表一:老上海四馬路店家 …………………………………………………………………5 表二:上海進口洋貨總占額………………………………………………………………48 表三:中日戰爭事變………………………………………………………………………66. iv.

(8) 第一章 緒論 1843 年(道光 23 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上海被迫開放通商口岸,正式與外國通 商,自此之後中國打開了世界的大門迎接西方視野,當時的西方商船與外國傳教士紛 至沓來,英、美、法等國先後在上海開闢租界,上海租界原先是外國人經商的居留地, 卻演變成侵略、掠奪的殖民地,上海儼然成了「國中之國」 。租界的建立是上海歷史的 轉捩點,也促使上海趨向現代化的城市形象,然而租界的存在,也代表了中國人恥辱 的標誌與文明的視窗。上海之所以成為罪惡的淵藪,有很大的因素是「煙賭娼」大行 其道,而煙賭娼的盛行始因於租界徵稅,雖然上海的煙賭娼不是因租界而起,但卻是 由租界助長此風蔓延,讓上海淪為社會弊病叢生的城市。不過上海文明進步、思想啟 蒙也得助於租界的設立,上海租界興起了文化傳播的媒介,有報紙報刊的創立外,也 有印刷術跟石印術及鉛印技術的推廣,這些文化背景都使上海人知識豐富、視野開拓, 且使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 上海租界從 1845 年 11 月(道光 25 年)開始至 1943 年 8 月(民國 32 年)結束, 租界影響上海城市整整一百年,這期間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不受到它深 刻的影響,連不入流的市井作品曲藝,都深受租界的浸染。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的不斷 發展,市井文化也逐漸產生了自己的文化載體─市井文藝,並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商品 化、職業化的道路而不再僅僅作為一種本質的體現活躍於社會了。1市井文藝的源遠流 長,內容也極為宏豐,可以說各種為城市市民所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均可以包括在內, 比如歌舞百戲、城市民謠、俗諺俚語、酒令等等。2 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序言當中曾說過: 「凡一付有一付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付之駢語、唐之詵、宋之詞、元之曲, 皆所謂一付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3王國維破除了「雅」 、 「俗」之辯,所有. 1 2 3. 蔣和寶、俞家榛編著: 《雅俗文化叢書─市井文化》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年 3 月) ,頁 132。 同上註,頁 132。 王國維著,曾永義導讀: 《宋元戲曲史》 , (臺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2012 年 7 月) ,導言頁 17。 1.

(9) 文學體裁一視同仁,過去傳統觀念中視詩文為正統文學,反觀小說、戲曲、民間俗曲, 卻是文人士大夫所鄙視,而「俗文學」當中仍有一些是罕見稀少的文學瑰寶,這些都 是民間珍貴的文學,它的讀者大多都是一般的城市市民。俗曲是我國歷代民間(以城 鎮為主)流傳的通俗歌曲的通稱。4關於歷代俗曲的說法,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 裡有如此的介紹:. 據敦煌石室發現唐人寫本,證實唐付已流行《歎五更》 、 《十二時》等俗曲。唐 付的曲子詞,也是民間的流傳的。宋付的《十二張機》是俗曲《十二月》的演 變。元人所寫的小仙,是從民間產生的歌曲。明付的俗曲,南北風行。李開先 生在《詞謔》中,稱俗曲為「市井豔詞」 。5. 可見俗曲的演變由來已久,近代上海城市的文明發展,相對的也熱絡了市井文藝 的展現。從「上海俗曲」中可以詳見當時上海的新繁榮與舊市井,提起上海,人們總 覺得它是一個工商業繁榮和文化啟蒙早的大都市,除此之外,上海的日常生活更是新 與舊的碰撞結合。在上海租界期間,周遭的人事物淨是洋人、洋建築、洋涇浜以及洋 人引進的洋娛樂等,殊不知同處在這座城市裡,還有一群被遺忘的舊市井以及寄生在 繁榮都市圈求生存的牛鬼蛇神,這些人事物描繪出一幅既完整又生動的上海市井圖。 本論文期能透過「上海俗曲」 ,做為掌握上海「市井文化」的研究主軸,藉由上海文明 的「物質文化」以及上海的「社會場景」反映出上海市井文化的演變及其意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民間文學雖然不登大雅之堂,卻是主流文學的源頭活水。劉半農曾經說過研究俗 曲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 「一是文學方面、二是風俗方面、三是語言方面、四是音樂. 4 5. 姜彬主編: 《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 ,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 6 月) ,頁 9。 同上註,頁 9。 2.

(10) 方面。」6俗曲不僅是俗文學的支流,同樣也是社會文化的資產,是平民百姓最真實的 寫照。透過當地的風俗民情、當地的社會文化,我們可以瞭解當時人民所反映在唱詞 中的感受,這是說唱俗曲迷人的地方,完全不用隱藏內心情緒,透過唱詞很能看出上 海市井眾生的百態:誆騙的江湖術士、橫行的拿摩溫、賣身的野雞、流浪的乞兒、淌 汗的黃包車夫、貪財的老鴇、賣貨的江西郎、叉麻雀的姨太太、騙術高明的折白黨…… 這些栩栩如生的模樣全都生活在這座上海城市裡,到底他們有著什麼樣的生活場景﹖ 有著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又或者是看似繁華的上海城市,其實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 辛酸。在清末民初上海俗曲當中,我們能夠看到上海市井文化的發展,從傳統走向現 代;從保守走向開放;從持舊走向革新,顛覆了中國的傳統。上海的蛻變可以說是新 舊結合,透過俗曲唱本,更能還原當時上海的風貌。上海自從通商口開放以後,對於 西方文化的刺激是吸收內化的,無論是都市建築、思想啟蒙或者是各項先進文明,都 促使上海走向國際化、現代化。上海從傳統的小漁村走到「十里洋場」 、 「不夜城」當 之無愧,在俗曲中亦可窺見上海繁榮的生活圈,從這首經典的〈上海商場〉唱詞可以 略知上海當時熱鬧繁華的生活場景:. 【上海商場】 上海碼頭大商場,中外生意鬧洋洋,人口約有數百萬,租界地方馬路長,上海 縣城貼浦灘,出入不便拆城牆,城牆拆去馬路通,不辨內地與夷場,內地南市 最繁盛,北市漸漸亦興旺,夷場要算夷租界,美法租界尚帄常,西面租作公共 地,還有幾處是歡場,英界地面雖不廣,東面都是大洋行,商店開偏各馬路, 西邊還有跑馬場,北至蘇州河為界,南邊也到洋涇浜,當中南京河南兩馬路, 不但開闊而且長,規矩店鋪兩邊開,日裡生意鬧非常,只有一條四馬路,夜裡 不斷人來往,西路名呌胡家宅,野雞沿路排幾行,有名茶店青蓮閪,吃茶大半 是客幫,要買女貨晝錦裡,寄亯郵局大洋房,錢莊票號多在北京路,外國銀行. 6. 李家瑞: 《北平俗曲略》 ,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1974 年 2 月再版) ,頁 6。 3.

(11) 在浦灘,報館開在望帄街,棋盤街上多書坊,新開旅館到處有,舊的客棧仍在 洋涇浜,戲館先在湖北路,現在無地不開張,英界朝南是法界,公館馬路闊而 長,路長西達徐家匯,電車直線走中央,東邊尌是黃浦江,輪船馬頭近招商, 東南直達十六鋪,生意鬧熱做鄉莊,裡外馬路有兩條,兩路多有十裡長,大行 大棧外路開,裡路參藥店鋪亦繁昌。7. 上海商場不愧是商場的典範,各式各樣的店家全聚集在四馬路(今福州路)上, 〈上海商場〉中每一條街道彷彿有著市井日常生活的縮圖,有名叫「青蓮閣」的茶館, 也有叫「望平街」的道路,望平街上全是報館的開設。除此之外,唱詞中還提供了日 常生活機能必備場所「要買女貨晝錦裡,寄亯郵局大洋房,錢莊票號多在北京路,外 國銀行在浦灘。」 生活機能如此便利下,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店家前往四馬路發展,從 以下這兩張圖表得以按圖索驥: 圖 1-1:上海四馬路街道圖(今福州路). 8. 資料來源:參見《上海市行號路圖錄》第八圖. 7. 知音室主: 《時調曲譜大全六編》 , (上海:上海宏文圖書館石印本,民國 17 年) ,頁 1。 [清]林祖潛主辦福利營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社所編: 《上海市行號路圖錄》 , (福利營業股份有限公 司出版社,初編 1939 年) ,頁 46~47。. 8. 4.

(12) 表一:老上海四馬路店家 胡家宅. 多野雞(妓女). 青蓮閣. 茶館. 畫錦里. 女貨. 大洋房. 寄信郵局. 北京路. 錢莊票號. 浦灘. 外國銀行. 望平街. 報館街. 棋盤街. 書坊. 湖北路. 戲館. 由這兩張圖 1-1、表一可以清楚知道上海店家,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集結了 許多茶館、報館、書局、綢緞莊等店家,透過表格的方式清楚呈現當時上海的繁華便 利,除了文化氣息濃厚的一條街之外,四馬路的另一端充斥著風花雪月的妓女街,可 謂是「雅俗共賞」一條街。上海南京路從外灘到河南中路口一帶全是高樓林立,洋行、 銀行也都彙集在這裡,這裡算是繁華要地。此時的上海街巷密佈、人口稠密,鋪肆櫛 比鱗次,甚至出現專門批發舶來品的洋行街,且擁有十數家的錢莊的繁華所在。9 上海自開埠以來,開放性的地理優勢正好成為與外界接觸的視窗,西風催生這一 座城市的起飛,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都足以見得上海的開放與寬容,也 因為上海是近代文化傳播最迅速的城市,且是印刷重地,市井文學憑藉現代印刷技術 向人群傳播,俗曲唱本的傳唱刊印更為遍及,只是當時晚清政府仍有禁書一令,許多 小說、戲曲等作品全被列管,更遑論唱本的出現:. 清付禁書仙中有許多是針對小說、戲劇、唱詞等通俗文學的,其查禁這些通俗 文學類書籍,往往指以「淫書小說」 、 「淫辭小說」等名稱,以其于風俗人心、 社會秩序大大有礙─「誨淫誨盜」─而禁之。10. 9. 朱華: 〈上海城市發展和規劃的歷史回顧〉 ,收錄於蘇智良主編: 《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態》 , (上海: 上海辭書,2004) ,頁 87。 10 張仲民: 〈清季啟蒙人士改造民眾閱讀習慣的論述〉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68 期,民 5.

(13) 清代官員之所以禁書,禁止人們閱讀通俗文學的作品或者聆聽戲曲,是害怕平民 百姓和當掌權者同樣培具了主流意識形態、悖禮倫常的思維,因此大量禁書,然而這 些通俗文學卻無法完全被禁止,因為文章內容淺顯易懂,貼近人民的需求期望,文學 作品往往是庶民百姓樂意閱讀的,它不似正統文學的教化、訓斥,它可以生動、有趣、 自然。故上海憑藉現代印刷技術,刊印許多文學作品,其中「俗曲唱本」不僅作為上 海庶民百姓消遣娛樂的讀物之外,更是當時窺見上海市井文化不可多得的民間作品。 本論文撰寫的動機在於上海的「市井文化」予人有生動、純真之感,而上海俗曲是以 城鎮為主所流傳的通俗歌曲,再者上海租界是上海轉型的契機,基於此,本論文欲研 究清末民初上海俗曲的市井文化,透過「上海俗曲」記錄了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時 代遞嬗,看到上海城市的社會縮影。 所謂的「市井文化」即是以城市市民為主體的一種通俗性的綜合文化。11市井文 化是一種極活躍、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它可以同時相容並包其他的種類而發展自己。12 其中市井文化最大的生命力則是來自于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本論文欲從這些市井百 姓的衣食住行、洋涇浜語、新事物、老行當、文化自覺意識以及上海貧富差距而存在 的寄生階層等,來探討研究這些人事物唱述的俗曲,串連起上海的生活場景、生活模 式,以其瞭解上海風行百年的歷史軌跡,這些社會場景是最足以代表「市井文化」的 研究。.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論文以「清末民初上海俗曲」為材料,所界定的時間點為西元 1843 年(道光 23 年)上海開埠後到西元 1949 年(民國 38 年)上海解放,整整一百多年的時間是上 海「市井文化」的轉變時期。 「上海俗曲」在此扮演了穿針引線的重要腳色,紀錄了當. 11 12. 國 99 年 6 月) ,頁 52。 蔣和寶、俞家榛編著: 《雅俗文化叢書─市井文化》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年 3 月) ,頁 190。 同上註,頁 192。 6.

(14) 時上海的所見所聞,探討內容將聚焦在上海的「市井生活」 ,分別以上海的「物質文化」 、 「社會場景」作為表述,而文本的範疇有四種:一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雙 紅堂文庫」全文影像資料庫,二是上海圖書館館藏,三是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 四是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雙紅堂文庫」全文影像資料庫 「雙紅堂文庫」的內容系由長澤規矩也先生所收集中國明清時代的戲曲小說類古 書,約 550 部(約 3000 冊) 。這些書籍可細分為戲曲類 380 部、小說類 172 部。13資 料庫將古籍善本運用「全文影像圖檔」完整呈現,而本論文的俗曲內容多半使用此資 料庫,以「時調」為關鍵字搜尋,查得「時調」歸類在「戲曲類」項目中。 (二)、上海圖書館館藏 館中的「古籍書目數據庫」收錄上海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古籍書目,包含刻本、活 字本、抄本、稿本、校本、民國年間出版的石印本、影印本、珂羅版印本及普通古籍 閱覽室開架陳列的影印本,共計 129660 條。其中普通古籍 87938 條,叢編子目 28357 條,善本古籍 13365 條(開架陳列影印古籍 10678 條) 。採用四庫分類法分類,提供初 級檢索、高級檢索等功能。14其中「時調」的收錄歸在「集曲俗曲」的分類當中。 (三)、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有二百五十多本(一千二百多種)時調小曲,其中大部分都是趙 景深教授舊藏。民國時期在北京發起「歌謠搜集運動」 ,大多知識份子雖然重視歌謠的 天籟,但持有忽視唱本本身的態度。而趙景深教授則認可唱本的價值,在上海繼續收 集唱本,形成中國屈指的收藏,對俗文學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5再者「清末民初 俗曲時調研究」16系由大陸學者李秋菊博士整理,她根據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的 資料,逐一做整理收集且撰寫成博士論文出版,而本論文也多方參照李秋菊整理的內. 13 14 15. 16. 參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雙紅堂文庫」 :http:// hong.ioc.u-tokyo.ac.jp/index.html。 參見上海圖書館「古籍書目數據庫」 :http://www.cckf.org/zh/sino/00113。 參見川浩二: 〈清末民初上海時調小曲初探―以復旦大學藏趙景深舊藏唱本為中心〉 ,收錄於中國都市 藝能研究會編: 《中國都市藝能研究第五輯》 , (東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2006 年 11 月) ,頁 15~36。 參見李秋菊: 《清末民初時調研究》 ,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 。 7.

(15) 容,作為時代考據。 (四)、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裡,收藏許多民國初年上海地區流行的俗曲唱本,其內 容包羅萬象,不僅紀錄清末民初上海社會概況,也保存了許多清末民初上海的市井生 活。許多珍藏的俗曲善本已成為電子化內容,若要查詢俗曲善本,須留在館中使用電 子系統。 清末民初上海俗曲大多出自於民間下層或民間藝人之手,其藝術價值在於坦率自 然、真實記錄。雖然清末民初俗曲幾乎不登大雅之堂,但難能可貴的是,幸得這些學 者們(顧頡剛、鄭振鐸、阿英、趙景深等人)的搜集地攤上的俗曲唱本,才能有如今 的寶貴資料。本論文將依據這些文本範疇,採用的研究方法是「主題研究法」和「歷 史分析法」 。 「歷史分析法」是將過往的事件或若干事件組合的一種陳述,因此歷史分 析即是一種藉由記錄與陳述來發掘過往事件的方法。17上海俗曲有著許多記錄著上海 人記憶時光,不單單只有時代的事件,更多的是人、事、物的交互關係,透過歷史分 析研究,可以有系統的蒐集和客觀的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料,去考驗那些 事件的因果或趨勢,提出準確地描述與解釋,進而有助於解釋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的一 種歷程。18再者本論文以「上海俗曲」為主, 「上海市井」為輔,將它們做主題式的分 類研究。本論文將上海俗曲分成兩大層面探討:一是援引西方的「物質文化」19一詞, 在西風東漸下,上海城市受到外來殖民影響,對於上海城市的所發展的物質,究竟有 何意涵﹖這都將是本論文探討之處;二是由上海的「生活場域」談到了「上海百工」 , 再從上海人的「文化意識」一一切入,因而全面瞭解上海的市井生活。. 17 18 19. 葉至誠、葉立誠: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年) ,頁 7。 同上註,頁 259-260。 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又稱物件研究(the study of objects) 。在人類學的早期概念中,物質文 化一詞指的是把物當作是人的對立面,那麼物質文化,顧名思義,應該是客體本身的文化或保留在客 觀物體上的文化。參見孟悅、羅鋼編: 《物質文化讀本》 , (北京:北京大學,2008 年) ,頁 1。 8.

(1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清末民初上海俗曲的唱本為數可觀,然而研究清末民初上海俗曲所反映的市井文 化的文獻卻不多,除了當時普遍的上海俗曲傳唱之外,對於上海俗曲研究有專書林仁 昱的《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20和李秋菊的《清末民初時調研究》21以及碩士論 文莊琬茹的《廿世紀前期(1900-1949)上海歌曲唱述「時代女性」研究》22和黃士華 的《民初至三○年代上海愛國時調研究》23,這些文獻都涉及了上海俗曲所反映的市井 文化內容。 「市井文化」何其廣泛﹖就人、事、時、地、物而言都是討論的範疇,市井 文化的產生、發展、成熟也有賴於市民階層的生存空間擴大,市井也絕對不是一夕可 成,它關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關乎了人與社會的生活步調、關乎了人與物等, 因此,本文搜羅專書及數篇期刊和碩博士論文,分成了「清末民初上海俗曲」和「上 海市井文化」兩大方面來探討:. 一、清末民初上海俗曲 「俗曲」是俚俗文學的樣式,從明代中期以來興起,發展到清末民初,已經具備 了數百年的歷史。清末民初,民間刻印的俗曲唱本浩如煙海,部分被學者搜羅、部分 館藏在傅斯年圖書館中,其中對清末民初上海俗曲深入研究的專書有大陸學者李秋菊 的《清末民初時調研究》以及林仁昱的《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 ,這兩本專書都 曾對俗曲做了一番考察研究。李秋菊一書是針對俗曲的曲調分析,林仁昱一書是依據 俗曲中唱述人物分類型,兩者皆對本文研究上海俗曲的市井文化有所助益。另外研究 上海俗曲的碩士論文有莊琬茹的《廿世紀前期(1900-1949)上海歌曲唱述「時代女性」 研究》及黃士華的《民初至三○年代上海愛國時調研究》 。莊琬茹,黃士華的《民初至 三○年代上海愛國時調研究》是一本以民初至三○年代愛國為主題的時調,紀錄清末. 20 21 22. 23. 林仁昱: 《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 , (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1 月) 。 李秋菊: 《清末民初時調研究》 ,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年 1 月) 。 莊琬茹: 《廿世紀前期(1900-1949)上海歌曲唱述「時代女性」研究》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3 年。 黃士華: 《民初至三 0 年代上海愛國時調研究》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9.

(17) 民初上海社會概況,保存了許多清末民初關於抗戰、愛國宣導主題的時調唱本。而莊 琬茹的《廿世紀前期(1900-1949)上海歌曲唱述「時代女性」研究》是描述了廿世紀 前期,上海租界期間,許多新式歌曲與中國俗曲的擦撞出獨特火花,以時代女性作為 研究對象。 其次研究上海俗曲的期刊有李秋菊的〈論清末民初時調(小曲)曲詞的傳承與變異〉 24. 、李秋菊的〈程式化與靈活性的統一論清末民初時調(小曲)曲詞的特徵〉25、李秋菊. 的〈清末民初時調的常用修辭手法〉26、黃霖的〈清末民初時調研究現狀概述〉27、林 仁昱的〈有關「閻瑞生謀殺王蓮英案」俗曲研究〉28、林仁昱的〈看見時髦女子─二十 世紀初俗曲(時調)對於「新女性」的描述與批判〉29、林仁昱的〈清末民初俗曲時 調與新式歌曲的話語流動-從報刊俗曲到新詩歌曲間的探究〉30、林仁昱的〈倉石文 庫藏上海俗曲唱本探究〉31、林仁昱的〈嘆煙花的具體事例----有關「蔣老五殉情案」 俗曲(時調)研究〉32,如此多的文獻內容,足以見得清末民初上海俗曲在文學上的繁花 盛開。. 二、上海市井文化 上海自開埠以來,短短的一百年,早已成為了近代中國物質文明最重要的城市樞 紐。過去的上海是個沒沒無聞小漁村,繁榮之端始自於「鴉片戰爭」 ,中國的門戶在鴉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李秋菊: 〈論清末民初時調(小曲)曲詞的傳承與變異〉 , (黑龍江: 《北方音樂》第 15 期總第 279 期,2015 年 8 月) ,頁 16~21。 李秋菊: 〈程式化與靈活性的統一論清末民初時調(小曲)曲詞的特徵〉 ,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 10 期總第 160 期,2015 年 10 月) ,頁 78~86。 李秋菊: 〈清末民初時調的常用修辭手法〉 , (湖南: 《中國韻文學刊》第 23 卷第 1 期,2009 年 3 月) , 頁 30~35。 黃霖: 〈清末民初時調研究現狀概述〉 , (吉林: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 4 期,2009 年 7 月) ,頁 107~110。 林仁昱: 〈有關「閻瑞生謀殺王蓮英案」俗曲研究〉 , (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 17 期,2008 年 12 月) , 頁 233~271。 林仁昱: 〈看見時髦女子─二十世紀初俗曲(時調)對於「新女性」的描述與批判〉 , (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4 期,2010 年 12 月) ,頁 233~260。 林仁昱: 〈清末民初俗曲時調與新式歌曲的話語流動-從報刊俗曲到新詩歌曲間的探究〉 , ( 《興大中文 學報》第 32 期,2012 年 12 月) ,頁 131~162。 林仁昱: 〈倉石文庫藏上海俗曲唱本探究〉 , (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第 25 期,2012 年 12 月) ,頁 137~170。 林仁昱: 〈嘆煙花的具體事例----有關「蔣老五殉情案」俗曲(時調)研究〉 , ( 《民間文學年刊》第三期, 2009 年 10 月) ,頁 71~94。 10.

(18) 片戰爭中被列強強行打開,西方各國先後進入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時期,而閉關的中 國仍處於封建社會,就因為戰役敲開西方文明,而上海卻在這場戰役中,意外地成長 開拓,成為了中國的明日之城。關於前人的「市井文化」研究,目前大陸有專書及期 刊,但在臺灣卻鮮少有碩博士論針對「市井文化」議題研究, 「市井文化」議題成了鳳 毛麟角,而本文發現清末民初上海俗曲所反映許多不同面向的市井風貌,因此將以上 海俗曲反映的「市井文化」作為研究論文。綜觀「市井文化」的專書:有周時奮的《雅 俗中國叢書─市井》33,此書對市井、市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進行深入的探討,從最 早市井雛形談起。另外蔣和寶、俞家榛編著的《雅俗文化叢書─市井文化》34,它對中 國的市井採分類論述﹕源流篇、心態篇、治生篇、消閒篇、文藝篇、濁流篇。魯威的 《中國文化五大層面﹕市井文化》35是以五個層面論述市井,其中還以市井對文藝文 化的催生,另起章節內容討論,這和上海俗曲與市井文化的關係有異曲同工。此外趙 伯陶的《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36是以中國市井為探討的對象,進而深入市民心理層 面,分析市民的獨特心態,以市民的逐利、拜金、困惑等方面勾勒出市井輪廓,將市 民深層內心,從物質到精神分析透徹,亦屬難能可貴的市井文化專書。綜合以上數本 「市井文化」專書,不難發現這些專書都對市井各階層提出看法,或對市井的源流加 以敘述,而本文與前人文獻的研究不同,在於本文針對上海地域性的探究以及上海貧 富差距所導致的社會生活,將中國廣大遼闊的市井縮小至上海地區,由上海俗曲反映 上海的市井文化。 關於「市井文化」的期刊:有大陸期刊朱則杰、姜慧麗的〈從文化到心態—讀趙 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 〉37、朱運桃的〈揚州說書藝術-與市井文化初探〉38、. 33 34 35 36 37. 38. 周時奮: 《雅俗中國叢書─市井》 ,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年 2 月) 。 蔣和寶、俞家榛編著: 《雅俗文化叢書─市井文化》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年 3 月) 。 魯威: 《中國文化五大層面˙市井文化》 ,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年) 。 趙伯陶: 《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 , (武漢 : 湖北敎育出版社,1996 年) 。 朱則杰、姜慧麗: 〈從文化到心態—讀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 〉 , (北京: 《博覽群書期刊》 ,1995 年 5 月) ,頁 36~37。 朱運桃: 〈揚州說書藝術-與市井文化初探〉 , (北京: 《曲藝期刊》 ,2016 年 11 月) ,頁 38~41。 11.

(19) 張亞新的〈萬里寫入胸懷間—評趙伯陶著《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 〉39等,其中這幾篇 期刊的共同點都以趙伯陶的《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為評論的對象,認為此書除了以 宏觀的視野看市井之外,更以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作連結,對市井各方面的問題,進 行心理頗析。不過趙伯陶的《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這本書受限於時代,作者將市井 文化分成了先秦、兩宋、明代中後期三大階段來探討,然而對於清末民初的社會生活 是較無涉及,但仍然可以作為本文旁徵引博的內容。以上這些期刊都是以「市井文化」 為範疇,可見市井文化極其龐大複雜,有著不斷發展、改變的歷程,從物質文化走向 精神文化,各個層面都可以涵括。最後談及「上海市井」的專書,更是本文關注的內 容,研究「上海市井」的專書有樂正的《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40、李長 莉的《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41、李長莉的《晚清上海》42、葛 濤的《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43、薛理勇的《上海洋場》44以及唐振常的《近代上 海繁華錄》45、李歐梵的《上海摩登》46等。因為研究上海社會的專書過於龐多,所以 僅能列舉數本專書,作為本文參考的依據,透過這幾本專書描述上海社會的場景以及 上海市井人物,再藉由豐富的上海俗曲反映上海地區多元的面貌。 本文探究的對象即是「清末民初上海俗曲」 ,在此之前,前人已有數本專書的研 究,但對上海市井的描述較少闡述,這亦是本文欲呈顯的意義,搜羅清末民初上海俗 曲,以見當時上海社會的各種樣態,期能為清末民初上海市井做一闡釋,是本文呈顯 的價值。.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張亞新: 〈萬里寫入胸懷間—評趙伯陶著《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 〉 , (北京: 《文史知識期刊》 ,1997 年 8 月) ,頁 125~127。 樂正: 《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1 月第一刷) 。 李長莉: 《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 月) 。 李長莉: 《晚清上海》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 。 葛濤: 《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年 6 月) 。 薛理勇: 《上海洋場》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年 8 月) 。 唐振常: 《近代上海繁華錄》 , (臺北:臺灣商務,1993 年 9 月) 。 李歐梵著, (毛尖譯) : 《上海摩登》 ,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年 5 月) 。 12.

(20) 第二章 上海市井文化與俗曲 清末民初上海在西方列強的半殖民統治下,從漁村轉型為現代化城市,而上海市 井的形成多半和西方殖民有關。在鴉片戰爭以前,上海人幾乎沒見過過西洋人,戰爭 打開中國的門戶,對於那些身材魁梧、黃頭髮、白皮膚、高鼻頭、藍眼睛的外國人自 然是好奇不已,外國人將西方的文化傳入中國,帶進了上海,自此之後,上海人從衣、 食、住、行各方面開始有了新的變化。以前上海沒有自來水廠、沒有路燈、沒有電車, 生活見聞相當狹隘,上海繁榮也是因為西方炮火打開了文明之眼,而上海市井就像是 個大洪爐,市民階層無所不包,新舊文化的結合之下,上海的「市井文化」展現出地 域的獨特性,大街小巷都可以看的到上海城市的改變。市井與商品的交換和消費有關, 活躍在市井中的人多是工匠、挑夫、小商販、小職員、落魄文人、地痞乞丐等,他們 是些徹頭徹尾的小人物,雖然真誠、善良、堅韌、豁達,但也圓滑、趨利、狹黠、斤 斤計較。1他們的生活限於日常的生產和消費,衣食住行,飲食男女構成了市井生活的 主體,因而在描摹市井生活的文學書寫中,詩意、理想、精神性的元素往往湮沒在人 生的庸常體驗和世俗追求中。2這是市井文學共同的特點,上海城市的發展是與市井生 活息息相關,而市井又是文學書寫最簡便的素材,取材容易且易於發揮。上海的發跡, 讓所有的上海市民改變了既有的生活方式,接受外來的殖民文化,中西文明的融合使 整座城市孕育出獨特的上海市井文化。德國學者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 Spengler 說過: 「世界的歷史尌是城市的歷史。」3、 「一切偉大的文化都是市鎮文化。」4,城市的內 涵不是只有人、物質的結合,更存在一種精神思想。既然各種文化誕生於城市,而上 海城市的發展又始自於人民,可想而知上海「市井」對城市的進步有功不可沒的幫助, 市井維持城市的運作,讓城市趨向現代一端。市井文化反映了城市市民通俗的市井生. 1. 郭冰茹: 〈市井與文學書寫的世俗性─淺析王安憶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 (北京: 《中國文學批評期刊》 第 3 期,2016 年) ,頁 12。 2 同上註。 3 〔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 《西方的沒落》 , (齊世榮等譯) ,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年) ,頁 206。 4 同上註,頁 199。 13.

(21) 活,與其說它是市井生活之外的某處向市民發生影響和滲透,不如說它實際上就是市 井生活本身。5. 第一節 近付上海城市發展與市井面貌 鴉片戰爭爆發後,上海成了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自此之後,西方資本主義源源而 進,上海在西方的衝擊和刺激下,開始了近代化城市的進程。洋人的建築、整潔的街 道、明亮的電燈、便利的自來水廠以及大眾文化報刊的形成,構成了近代文明向上海 趨近。當時上海租界是名副其實的外僑居留地的安樂淨土,吸引了許多華商投資,許 多商鋪店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類傳統的娛樂場所也隨之而起,茶館、酒樓、戲館、 妓院、烟館等紛紛成立, 「租界的建立」帶給上海城市近代化的發展,通俗文化娛樂相 對成熟,上海俗曲就是在如此的文化傳播下興盛。. 一、華洋雜居的新興都會 上海自開埠以來,先後建立了英、美、法三個居留地,而當時小刀會6竄起對近代 上海政治及上海城市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小刀會」的目的即是反清復明,它們是民間 的秘密組織,對於洋人不採取任何的攻擊,於是小刀會就在英、美、法和清廷之間始 終保持中立。租界的庇護造成大量難民湧入,之前外國人可以在租界居住、經商,但 外國人是「不得架造房舍租與華人」 ,不過小刀會改變了如此的局面,外國人在租界內 建造給中國人居住的房屋允以合法化,再加上太平天國迫使江浙一帶的富紳們蜂擁而 至上海租界,租界的人口因此劇增,租界的成立,使得華人與洋人共居租界,此時的 上海存在著三種勢力:小刀會、清政府、外國租界,彼此的勢力消長,水火不容,使. 5 6. 蔣和寶、俞家榛編著: 《雅俗文化叢書─市井文化》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年 3 月) ,頁 190。 上海小刀會起義的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上海開埠之後,許多外地之人至此經商,因而成立許 多以同鄉關係為紐帶的會館,此外也有些不合法的組織,如小刀會、天地會等成立於上海。而上海道 台吳建彰是廣東人,對同鄉之人特別親熱,因此派任廣東鄉親為衙役和警衛,他們倚仗道台的力量胡 作非為,而劉麗川也藉由為廣東人的身分,滲透進去待在道台身邊,致使起義之時,根本令人防不慎 防。加上天災旱災導致民怨沸騰,劉麗川與李咸池兩人為首,於 1853 年 9 月起義,並且迅速佔領縣 城,時間長達十七個月,最後在清軍和租界區外國人的力量之下被消滅。參見熊月之主編、袁燮銘著: 《上海通史.晚清政治》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 月) ,頁 102~114。 14.

(22) 得當時上海百姓苦不堪言,政治的混亂讓上海市民焦躁不安。 此時的上海地區,因為鴉片戰爭的緣故,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中國主權頓時蕩 然無存,又加上「租界劃立」 ,此時的上海所到之處都是華人與洋人的地方。 「華洋雜 居」的情形,使得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機會不勝枚舉,東西文化融合,形成了上海城 市獨特的生活結構。上海城市雖然坐擁了公園、跑馬場、遊樂場、電影院、咖啡廳等 摩登的現代物質,但另一邊的生活場域卻是市井百姓的弄堂以及四處流竄的乞丐,整 座上海城市呈現了兩樣情的風貌。清末之時,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自 此之後的中國開始被迫接受屈辱和條款,並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地區。. 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 鴉片戰爭前,上海只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個小漁村。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海運、河 運、陸運都十分便利;且與「生絲」和「茶葉」的重要產區江蘇、浙江相鄰。但因為 清政府只允許在廣州進行中外貿易,所以上海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一直等到「五口通 商」後,上海成為了一個通商口岸,西方商人很快發現上海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集 中在上海,開設洋行,發展進出口貿易,上海迅速成為中國的外貿中心,短短不到十 年的時間,廣州航運漸趨沒落。上海在開埠以前,它的航運地位在東南沿海是不及福 州、廈門、和寧波。廈門是中國傳統的南洋貿易港口,也是英國殖民主義者最先垂涎 的口岸之一。7開埠前,在《廈門志》一書提到: 「廈門始有販洋之船…其出洋貨物則 漳之絲、綢、紗、絹,永春窯之磁器,及各處所出雨傘、木屐、布匹、紙劄等物。閩 中所產茶、鐵,在所嚴禁。余詳《關政》 、 《番市》 。」8自從上海開埠後,許多舶來船 隻進入,讓上海航船業有了顯著的變化。到了 1940 年代後期(民國 29 年) ,外國船舶 的進出上海港有不斷增長的趨勢。9外國商人也因此迅速地來到上海作為他們拓展對華 貿易的重心,如此的「貿易經濟」也讓上海市民改變了生活面貌, 「貿易經濟」引進了. 7. 汪敬虞: 《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 (人民出版社,1983 年) ,頁 70。 [清]周凱等修: 《廈門志》卷五(道光版) 〈船政.洋船附洋行〉 , (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 56 年) , 頁 26。 9 熊月之主編、陳正書著: 《上海通史.晚清經濟》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 月) ,頁 8。 8. 15.

(23) 鴉片、 「貿易經濟」帶進了西方新式事物、 「貿易經濟」也讓上海市民改頭換面,為了 跟買辦接洽,開始學穿西裝革履,這些都是上海市民勇於跨出的第一步。 此時的上海 市井文化因為貿易經濟的往來,開始學習西方外殖文化,從食、衣、住、行、娛樂無 一不受到它深刻的影響。而工業的發展,也讓上海女性從閣內走出閣外,破除了婦女 須三從四德的觀念,願意從事女工一職,這都是上海前所未有的改變。 直到二十世紀初,上海從港埠貿易來到了工業發展,而工業發展頓時成為了上海 經濟體系的主要之因,上海的工業地區多半是從那時候建立起來的。清末民初上海的 經濟發展有著其不可忽略的基礎,除了租界影響之外,更大的是上海自身優越的地理 環境,讓它得以在海上運輸業得到空前的發展,毋庸置疑也將上海推向東南沿海商港 的行列中。. 三、各地移民的營生之地 上海自開埠以來,逐漸成為一座移民城市。在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提到:. 一個多世紀中,共有三次國內移民潮湧入上海。第一次是太帄天國期間,長江 中下游地區尤其江、浙一付,戰事頻仍,富戶、窮人一起向上海湧。從 1855 年到 1865 年,上海人口一下子淨增 11 萬人。第二次是抗日戰爭初期,主要是 孤島時期。1937 年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發動亰華戰爭,在 1938 年至 1941 年間, 唯上海租界比較帄靜,各地鉅賈、地主、官僚,及上海周圍地區的難民,大批 湧入租界,傴 4 年間,上海兩租界人口淨增 78 萬。當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 從上海華界移入租界的。連同租界、華界一起計算,整個上海在此期間也淨增 10 多萬人。第三次是解放戰爭期間。三年左右的時間裡,上海人口淨增 208 萬, 移民勢頭之猛,世界罕見。10. 上海的確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眾多的移民人潮全往這個漁村湧進,有的是難民, 10. 張仲禮: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 8 月) ,頁 25。 16.

(24) 有的是巨商,貧富差距甚大,形成兩極化的市井形態。上流的上海商人、錢莊業主、 銀行家等創立者絕大多數非是上海本地人,他們幾乎都是移民而來;中層的民眾就做 買賣;窮苦人家就只能打工幹粗活,做一些卑微的雜事,然而上海社會中最底層的勞 苦百姓是最為人唾棄鄙視,相信「移民」絕對是促成上海市井文化的關鍵要素。在〈上 海興衰移民關鍵〉這一文提到: 「該城市商業特徵首先尌是同移民因素緊密相聯──甫 移民而構成了商業繁榮所必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而此流向所指都以高 度國際化為方向。」11也因為移民帶來的人流使上海走向了現代化、國際化的一端, 他們先以貿易發展推動了航運,再使航運推動了船舶工業,貿易也必須和金融機構合 作,爾後又促成了上海工業化的發展。. 四、進步與享樂並存的文化場域 上海是近代以來發展迅速的城市,也是率先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刺激。上海 有著經濟潛力,也有著寬闊的胸襟,包容西方的時髦與享樂,是許多冒險家挖金的國 度,然而素有「十里洋場」的上海,鎮日耽溺於情慾與享樂之中,究其根本,其實上 海徒有著紙醉金迷的都市夜生活的場景。眾所皆知的「十里洋場」即是上海租界的地 域範圍,關於十里洋場名稱的起源,則是根據當時英國和法國在上海外灘所開闢和管 轄的十里租界而來。12在此,外國人可以在租界地區肆無忌憚的生活,把上海建設成 一個中國西方的城市,亦把上海形塑成不折不扣的享樂天堂。上海的進步帶給上海城 市發展動力,也讓上海人漸漸懂得自我享樂的意識,徹底影響了上海市民的性格。上 海作為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活絡的商機、開放的自由的社會風氣、以及西方文化思 想的輸入,都讓華人社會的傳統生活方式產生質變,同時也帶進不同以往的新價值觀 念,於是上海逐漸發展出偏離傳統中國文化的城市性格。13中國人保守含蓄,而上海 人摩登時尚,敢於展現,對於享樂有基本的需求,上海人懂得享受西方資本主義所帶 來的休閒娛樂,這些都是和傳統中國文化不同之處。 11 12 13. 方明山: 〈上海興衰移民關鍵〉 , (上海商學院學報,第 10 卷第 3 期,2009 年 5 月) ,頁 9。 唐振常: 《近代上海繁華錄》 , (台北:商務書局,1993 年) ,頁 38。 呂依嬙: 《陳丹燕上海書寫之研究》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頁 21。 17.

(25) 第二節 俗曲與市井文化的關係 俗曲源自於民間,民間是由市井而成,所以俗曲和市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俗 曲大可說是因市井而起,因為他們唱述的內容有男女之間的情愛、有著家國情懷、有 著市井小民的發聲,俗曲亦是市井傳播的主要媒介。過去時代尚未發達以前,市民的 娛樂僅限於「瓦舍、瓦欄」 ,或者是「看戲、聽唱」 ,所以俗曲的傳唱就在是鄉里市井 間普遍興起,它存在於市井的口耳相傳、青樓歌妓、茶館說書等,俗曲是因市井而生, 既然如此,俗曲在市井中的詮釋也不盡相同,以下是對俗曲源流異名介紹。. 一、俗曲源流異名 俗曲的興起是與明代密切相關,明代當時人民生活安定,經濟高度繁榮,生產力 進一步發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侈靡享樂悄然成風,這便形成了俗曲產生和發展所 依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14在政治思想上,一些進步文人提倡「真」 、 「情」之說, 指出民間俗曲才是真詩,於是,成千上萬首宣洩真情的俗曲作品應運而生。15關於俗 曲的定義,歷來的學者莫衷一是。有些學者稱俗曲為「民歌」 、 「小曲」 、 「時調」 、 「時 曲」等,不過在明清時代就已盛行俗曲,在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五〈詞曲˙ 時尚小令〉描述了民歌俗曲流行於明代社會的盛況:. 元人小仙,行于燕趙,後浸淫日盛,自宣正至成弘後,中原又行【鎖南枝】 、 【傍 妝台】 、 【山坡羊】之屬。……自茲以後,又有【耍孩兒】 、 【駐雉飛】 、 【醉太帄】 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間,乃興【鬧五更】 、 【寄生草】 、 【繫江怨】 、 【哭 皇天】 、 【幹荷葉】 、 【粉紅蓮】 、 【桐城歌】 、 【銀紐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 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媟情態,略見抑揚而已。比年以來,又有【打棗竿】 、 【掛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帅良賤,. 14. 15. 劉曉靜: 〈明清時期中國俗曲的發展與傳播〉 , ( 《山東社會科學期刊》總第 212 期第 4 期,2013 年) , 頁 120。 同上註。 18.

(26) 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凼佈成帙,舉世傳誦,沁入心腑,其譜不知從 何來?真可駭歎!又【山坡羊】者李、何二公所喜,今南、北詞俱有此名,但 北方惟盛愛【數落山坡羊】 ,其曲自宣、大、遼東三鎮傳來,今京師技女,慣 以此充弦索北調,其語穢褻鄙淺,並桑濮之音,亦離去已遠……。16. 小曲在明代稱作「時尚小令」 、 「時調」 、 「時曲」 ,在明清文獻中又稱「小曲」 、 「小 唱」 、 「俚曲」等。所以稱做「小曲」 ,是對「大曲」而言(文獻中將流行的昆曲稱做大 曲) ,現在研究者一般稱作「俗曲」 。17明代的「時尚小令」脫胎於「元人小令」 ,最早 從燕趙等地開始,慢慢傳到了中原一帶,甚至連男女老幼都習之,人人喜聽之,以至 於刊佈成帙,舉世傳誦,沁入心腑。這是明代以來就相當流行的民間歌曲,不過俗曲 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雛形。據敦煌石室發現唐人寫本,證實唐代已流行《歎五更》 、 《十 二時》等俗曲。18 至於清末民初俗曲的源流,除了一部分受到明清時代政治、文化等影響,另一部 分是蒲松齡的《聊齋俚曲集》19改用俗曲,將流行於民間的俗曲的曲牌連綴成套,形 成大量深受群眾喜愛的俗曲講唱作品(少量為戲劇體作品) ,開創了清初以來俗曲類說 唱藝術和戲劇藝術的先河,把俗曲撰作推上了藝術的巔峰。20「俗曲」一詞歷來爭議 許多,不管是時調、小曲、時曲都有人稱呼,但在劉復《中國俗曲總目稿》序文中提 到:. 歌謠與俗曲的分冸,在於有沒有附帶樂曲。不附樂曲的,如: 「張打鐵、李打 鐵」 ,尌叫做歌謠;附樂曲的,如【五更調】 ,尌叫做俗曲。所以俗曲的範圍是. 16. 沈德符: 《元明史料筆記叢刊-萬曆野獲編上》 ,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 年 11 月第 3 次印刷) , 頁 647。 17 車錫倫: 〈明清民間教派寶卷中的小曲〉 , ( 《漢學研究》第 20 卷第 1 期 2002 年 6 月) ,頁 192。 18 姜彬主編: 《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 ,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 6 月) ,頁 9。 19 ﹝清﹞蒲松齡;蒲先明整理、鄒宗良校注: 《聊齋俚曲集》 ,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年) 。 20 劉曉靜: 〈明清時期中國俗曲的發展與傳播〉 , ( 《山東社會科學期刊》總第 212 期第 4 期,2013 年) , 頁 121。 19.

(27) 很廣的,從最簡單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長篇整本,連說帶唱的大鼓書,以 致于許多人合同扮演的蹦蹦戲,中間有不少的種類和階級,但我們沒有把皮黃 和昆曲凿括在內。這裡面也並沒有多大的理甫,只是因為這兩種已經取得正式 的舞臺劇的資格,不在雜耍之列;若是望文生義,以為「雅」 、 「俗」之分在此, 那尌錯了:小曲中很有極雅的雅詞,皮黃昆曲中也盡有俗不可耐的作品。21. 劉復認為俗曲是很廣泛的,但它卻跟歌謠不同,劉復所說的俗曲是「有附樂曲 的」 。而李家瑞《北平俗曲略》22所說的俗曲,說唱故事者列為說書、扮演故事者列為 戲劇、小調者列為雜曲、帶耍代唱者列為雜耍、不附帶樂曲者列為徒歌,共五個部分, 此書敘述了說唱鼓書、蹦蹦戲、濟南調、蓮花落、兒歌等六十二種。這兩位學者對俗 曲的界定卻是將它視同為「曲藝」的一種,認為俗曲的範圍是很廣泛,可以說是附帶 樂曲,也可說是附有音樂的雜耍,總而言之這樣俗曲命名是較為廣義的一種。對於「俗 曲」資料的搜集以及研究概況,成果是相當斐然,本論文亦將以各種「俗曲異名」加 以探討:. (一)民歌 從 1918 年(民國 7 年)北京大學號召徵集歌謠開始,在北大蔡元培校長的協助 下展開,由劉復發起了這項徵集歌謠的運動,徵得了一千多首歌謠,在顧頡剛《吳歌. 吳歌小史》23提到劉復第一次在北京大學徵召各地歌謠的運動:. 甫劉復擬定《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 ,此事得到蔡元培的積極支持, 他以校長名義在 1918 年 2 月 1 日的《北京大學日凼》上凼登啟事,號召全校. 21 22 23. 劉復、李家瑞: 《中國俗曲總目稿》 ,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 年) ,頁 1。 李家瑞: 《北平俗曲略》 ,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1974 年 2 月再版) ,頁 1~4。 顧頡剛等輯,王煦華整理: 《吳歌.吳歌小史》 ,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年 8 月) ,頁 11。此 書關於「吳語」的敘述:中國各地的方言之中,有三種方言已產生了不少的文學,第一是北京話,第 二是蘇州話(吳語) ,第三是廣州語(粵語)……有吳語的文學,論地域則蘇、松、常、太、杭、嘉、 湖都可算是吳語區域。論歷史則已有了三百年之久。三百年來凡學崑曲的無不受吳音訓練。 20.

(28) 教職員、學生幫同搜集全國近世歌謠,並將簡章登載在同日的紀事欄內,要求 大家介紹內地的各處報館、學會和雜誌社的名稱、地址給主持人劉複,以便郵 寄簡章,請他們登載,廣泛宣傳。於是北京大學的歌謠徵集工作尌在蔡元培的 宣導下展開了,得到了廣泛的回應,三個多月來,尌徵集到一千多首歌謠。24. 當時那些被視為「不入流」的歌謠是幾乎難登大雅之堂,甚至仍有守舊人士反對 它會玷污了北大最高學府,儘管如此這波「反浪風潮」仍抵擋不住時代的潮流,故徵 收到歌謠為數可觀。另外還有一筆深具意義的文獻史料收集即是《中國歌謠集成.上 海卷》25,這一筆史料是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同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 會聯合在全國各地各省展開搜集歌謠並進行整理、編纂、出版等工作。. (二)小曲 小曲是一種在各地民歌的基礎上發展的通俗歌曲,又名為「俗曲」 、 「小調」 ,曲 調流暢,結構工整。唱詞呈現三、五不等的句型,且富於變化,因流傳而趨於穩定。 小曲多用襯字、襯句來擴充音樂結構,以加強情感的表達,內容以描述歷史傳說故事、 忠孝節義事為多。由明代開始小曲勃興繁榮,傳唱於城鄉市井、教坊茶樓中,但唯獨 清代的小曲與明代大相逕庭。學者鄭振鐸說: 「明人大規模的編篡民歌或為專輯的事還 不曾有過,都不過是曲選或『雜書』的附庸而已。」26由此可知,從清代開始,小曲 向著藝術方面發展,也順道開啟了說唱、戲劇的面向。. (三)時調 「時調」起始出現於明代,最初用作指稱時興、時尚的俚巷歌謠。27到了清代,. 24. 同上註,頁 2~3。 《中國歌謠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 《中國歌謠集成.上海卷》 , (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 。 26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 , (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 年 3 月) ,頁 407。 27 黎子鵬: 〈張佃書《無名小說》 (1895)的宗教表述—以其「時調」為重點的分析〉 , ( 《漢學研究》第 33 卷第 1 期,2015 年 3 月)頁 298。 25. 21.

(29) 也用來指稱下層文人與民間藝人等新編且流行於市井的抒情或敘事歌曲。28清末民初 時期,時調在市井裡巷和妓院中頗為流行,因而出現大量的時調唱本。29在李秋菊《清 末民初時調研究》是這麼定義俗曲: 「明清以來民間風行的俚俗歌曲,其顯著特徵尌是 時新、時尚、時行,且是源於民間的新興曲調,因此用『時調』一語,最能揭示它的 基本。」30因此李秋菊認為明清以來的「時調」特徵具有時新,是隨著時代的演進進 行民間歌唱。. (四)俗曲 民初以來, 「俗曲」一詞之意涵主要有廣、狹之分,廣義者指各類說唱曲藝、地 方戲曲及時調小曲等之泛稱;狹義者則僅相當於時調小曲。31不過林仁昱對於俗曲的 詮釋是較為全面性,他認為民間流行的俗曲、時調、小曲、小調是聚焦於「民眾生活 最真切的歌曲」 ,因此不得忽視這些歌曲的「發展性」 ,以及與各種曲藝、戲曲所相互 產生的「浸染性」 。在顧及這種可能的「發展性」與「浸染性」之下, 「俗曲」的範圍 被推大,因此以劉復習用的「俗曲」為主稱。此外,一方面為考慮其擴收許多與曲藝、 戲曲無以截然切割的部分,包括時調、小曲、小調等,另一方面為強調二十世紀初「時 新」的意義,因此以「俗曲(時調) 」稱之。32 本論文對於上海俗曲的定名,沿襲林仁昱33的說法,認為俗曲除了符合民眾的心 聲之外,更可以關照俗曲的「發展性」 ,以及它和各種曲藝、戲曲上互相產生的「浸染 性」 。換言之,俗曲的範圍更廣泛,不再只是單一的唱本曲調,俗曲唱詞可以作為戲曲 中表演的素材,影響深遠。. 二、俗曲和市井文化 時調、或謂小曲、俗曲等,是一種兼具歌唱性與文學性的曲調與曲詞二合一的音 28 29 30 31 32 33. 同上註。 同上註。 李秋菊: 《清末民初時調研究》 ,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 ,頁 14。 張繼光: 《明清小曲研究》 ,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年) ,頁 14~15。 林仁昱: 《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 , (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頁 30~31。 同上註。 22.

(30) 樂文體。34檢閱清末民初的時調,可以發現不少曲詞傳承自明代至清末之前的時調, 彼此之間具有直接密切的血緣關係。35俗曲語言直白,坦率自然,多半出於人民之手 有關。 「上海俗曲」唱述著上海時代環境變遷、唱述著男男女女的相思情愛、也唱述整 個國家圖存救亡意識,從俗曲當中不難發現它的真實記載。 「真實自然」是市井文化中 最主要的靈魂,然而清末民初的上海市井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衍生出自己的文化載 體:小說、戲劇、時調俗曲等,這些都是促使市井文化走上了商品化、職業化、通俗 化的道路。從上海俗曲觀照上海市井是最直接的反映,當一座城市起飛時,所有市民 責無旁貸。當近代上海商業發達時,經濟也跟著繁榮,所有的市民階層也快速成長, 市民的娛樂相對也受到重視,所以酒樓、茶館林立,說書、彈唱之聲不絕於耳,除了 傳播在娛樂場所市井耳語間;另一方面,因為近代上海印刷業發達、教育的普及、民 眾識字率的提高,市民對於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欣賞有其必要性,因此俗曲的傳唱就在 市井間流傳。 「市井文化」是伴隨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萌生和發展而不斷成長豐富的, 伴隨唐代以後市民階層的出現和壯大,這一代表著新興力量的文化就不斷向舊制度和 舊秩序進行著挑戰。36總的說來,市井文化作為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的一股異已勢力, 一進不斷衝擊、侵蝕著封建專制統治基礎,它是一種蓬勃發展卻又夾雜著一些汙泥濁 水的文化。37而清末民初的上海正是處於腐敗趨新的城市,晚清封建制度的腐敗無能, 讓許多有識分子更早覺醒,故上海俗曲與市井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這首〈最 近諸商謀生嘆十聲〉俗曲中,看到當時上海各行各業的謀生辛酸:. 【最近諸商謀生嘆十聲】 有梨園謀生計嘆了第一聲,維市面,安人心,戲價幾枚銅,也無論梆子腔,西 皮二簧調,沒想到女落子、坤戲大時興。. 34. 35 36 37. 李秋菊: 〈論清末民初時調(小曲)曲詞的傳承與變異》 〉 , ( 《北方音樂期刊》第 15 期,總第 279 期, 2015 年) ,頁 16。 同上註。 趙伯陶: 〈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論略〉 , (江淮論壇第 4 期,1997 年) ,頁 87。 同上註。 23.

(31) 有棚行謀生計嘆了第二聲,內務部,恤民艱,批准很贊成,或茶樓與飯館振興 商業,沒想到越搭越多,有點擠的哄。 有錢灘謀生計嘆了第三聲,銀錢店,多被搶,金融不靈通,也無論街何巷,錢 攤擺不少,付收點舊首飾,不敢奉明。 有當舖謀生計嘆了第四聲,未被搶,又怕搶,驚懼填滿胸,暗中裡買些個珍重 貴物品,獲大利有賺項,可得等消停。 有打鼓謀生計嘆了第五聲,終日裡,跑四方,累得兩腿疼,寔指望買上些諸石 紅綠貨,沒想到,無介紹,賣主不放鬆。 有料廠謀生計嘆第六聲,火場傍,貼廣告,商業同胞稱指望著重開張,木料大 減價,尌怕是候撫恤,刻下不開工。 有妓女謀生計嘆了第七聲,年頭兒市面繁,不如早把良從,那一般闊子弟,官 滿如花,卸只剩些新財主,揮霍不心疼。 有貧民謀生計嘆了第八聲,糧米貴,難過活,市面不通融,有力氣拉洋車,或 把小工作,最可憐老和帅,孤苦與伶仃。 有寒儒謀生計嘆了第九聲,書房沒有事,買賣又不行,編輯了新名詞,最近寔 事每一本大減價,只售幾文銅。 有老搶謀生計嘆了第十聲,發大財,魈躲藏,三五結狐明,本打算回故土,置 上幾頃地,沒想到走岔路,奔了酆都城。38. 〈最近諸商謀生嘆十聲〉這首唱詞道盡民初上海市井謀生的心聲,為了生計,可 以說是千辛萬苦。俗曲中「嘆十聲」的形式是重複疊沓,從第一聲唱到第十聲,從「梨 園」寫到了「老搶」 ,個個百姓都訴說著自己掙錢的辛苦,如貧民口中所說的「糧米貴, 難過活」 ,連「寒儒」 、 「老搶」都為了餬口飯而哀聲連連,實在是上海貧富差距以及國 家動盪影響,以致於民初上海人民謀生的感嘆。 38. 〈最近諸商謀生嘆十聲〉 , (未見出版處所木刻版,1912 年) ,傅斯年圖書館有四本皆題民國壬子年, 即是民國元年。傅斯年圖書館索書號:Ta2-036、Ta2-037、Ta2-038、Ta2-040。 24.

(32) 第三章 西風東漸下的物質文化 上海是個相容並蓄、中西合璧的城市,自從通商口岸開埠後,一批又一批的外國 商人、傳教士紛紛來此經商傳教。五四時期,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斥抗拒 轉而接受,甚至被要求「全盤西化」 ,在這一波西風東漸的浪潮下,上海是最早接受新 思想的民族,所以當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碰撞結合時,形成一塊文藝交流的 平臺。 「五四運動」確實帶給通俗文學很大發展空間,那些「有識之士」以文學改造社 會、改良政治、啟蒙大眾作為創作目的,但畢竟閱讀者是廣大的市民,必須以平易近 人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文字作為他們改良社會的作品。研究上海權威的學者唐振常說: 「西學東漸的過程,挾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而俱來。從中國歷史事實看,對於外來物 質文化的認同與接受從來易於精神文化。」1此言的確,上海自租界設立之後,是通商 口岸深受西學影響最深的城市,當時傳教士是最早來滬的外國人,所有的西方思想引 進上海,擦撞出不少火花,而上海城市也間接地改變自身的文化,由觀望到接受。廿 世紀初的上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加上西方引進了石印技術,上海的印刷業如雨後春 筍般湧現,大量印製通俗作品牟利。在林均珈的一文提到:. 書坊向來尌是中國通俗文藝的傳播集散之地,在清付官方書坊極少出版或傳播 戲曲俗曲這類文藝,於是民間書坊成了傳播通俗文藝的「溫床」 。為了迎合市 井民眾的趣味,獲得利潤,民間書坊大量刻印或抄錄了『不登大雅之堂』的子 弟書、岔曲、時調小曲、大鼓書詞等說唱藝術,以及各班昆、弋、二簧、梆子、 西皮等戲曲。2. 因此上海俗曲就是在這樣的發展下廣為傳唱。 「俗曲」 ,別名小曲、小調、時調,. 1 2. 唐振常: 〈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 , (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 11 期,1992 年 6 月) ,頁 12。 林均珈: 〈 《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紹介〉 , ( 《國文天地》第 29 卷第 5 期,2013 年) ,頁 22~25。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簡稱 WOS)為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可同時檢索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簡稱 SCIE,即通稱的 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典藏服務組張端桂編審及系統資訊組蔡玉紋組員參加土耳其柯克大學(Koç University)舉辦之 Istanbul 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ff Week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是認識一座

巡迴於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展示,巡展內容包括書展、海報等,從豐富的展品 及展書中呈現各國文化內涵,至今已巡展全臺超過 100 所公共圖書館,廣受各巡 展館好評,並於

館內請安靜 看書不飲食 書籍不摺損

所有精教 的圖書 二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 三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圖書館主任

圖畫書 橋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