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史教育第 15 期 2009 年 12 月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

歷史教學的應用

沈育美 過干旱模式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需要 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本文以高一歷史課程設計為例,在 傳統的目標模式之外輔以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記錄、反思這 種具有實驗性質與教學研究的歷程,將歷史教育的理念與歷史 知識的本質探究蘊含於師生共同玩味的歷史學習中,從主題設 計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學生

的呈現 f課後教師的省思與檢討等四個面|旬,討論過程模式實

際在歷史課程上應用的成果。儘管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有不少 優點,如:允許師生在教室中主動建構歷史知識,師生可以協 調睦商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這種課程設計有其不可避免的限 制( )學生的學習行為難以預測(二)高度仰賴教師的專 業知能(三)教學時數過少會限縮成效。總結此種課程設計一 學期後學生的表現,可觀察到的具體成效包括:體現多元智能 與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研究歷史、油蓄能力的熱忱'促進青少 年實踐理性的成長。 關鏈詞:課程設計、過程模式、史坦豪斯、目標模式、歷 史教學、歷史思維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殷墟出 土文物、甲骨文、青銅器組飾、神入、影視史 學、多元智慧能力、合作學習、實踐理性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退休教師

75

(2)

76

沈育美

壹、自U 昌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課程設計的模式是課程設計的實際運作狀況的縮影,或是理 想運作狀況的呈現,希望藉以介紹、溝通或示範課程設計的藍 圖,使未來的課程設計行動獲得指引。 l 就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現 況而言,為迎合升學考試的現實需要,大多數教師的課程設計採

行目標模式, 2即以教學目標為基點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設計,視

達成教學目標為基本目的,其操作方式不外乎:教師根據教學需 要,選擇和利用既有的資源,如教科書、教師于冊、專書論文、 學生學習指南和試卷等,設計系統性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並根據 形成性評量所得到的資料,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從而修正教 學方案,其設計過程系統性強,具體的設計步驟環環相扣,易於 操作。這種目標模式課程設計的精神在於管理與控制,要求績 效,但難以避免的流弊是:不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白主性的 發揮;且對非預期目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容易忽視學生思 考、判斷和創造等需要。

過程模式在對目標模式進行系統批判的基體上建立起來, 3試

圖解決目標模式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直接關注教育過程的不斷調 適,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學習和發展,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 1 黃政傑, {課程設計} (臺北:東華書局,

1993)

,頁 144 。 2 美國著名課程學者泰勒(

Ralph W.

Tyler) 在其 1949 年的著作〈課程與教學的 基本原理〉中所提出,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課程模式。蔡清田. {課程創新〉 (臺北.五南.

2006)

,頁 22 。 3 1967 年英國課程學者史坦豪斯( L.

Stenhouse

)主持「人文學科課程設計」時 提出「過程模式(

process model)

J .詳參蔡清田. {課程創新} ,頁 22-23

'

目的在?為補目標模式課程設計的限制。

(3)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77

教師的專業思考,有學者概括過程模式的特徵為:一、強調教育 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內容,重視學習者主動學習。二、重心放在教

學的環境和經驗的重組上。 4{且過程模式並不像目標模式那樣有清

晰的程序步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為了強化歷史課 程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及期待學生從歷史議題的探究過程 中,進行沒有標準答案的討論與學習,引導學生進入多元社會文 化的對話,作者從 90 年代以來不斷朝此方向做教學的嘗試,應用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穿插在目標模式的歷史教學中,並逐年檢討 修正。 本文整理作者近年的部分課程設計,記錄、反思這種具有實 驗性質與教學研究的過程,包括如何將歷史教育的理念與歷史知 識的本質探究蘊含於師生共同玩味的歷史學習中,如何培養師生

反省批判與歷史思維 (Historical thinking) 能力等,並對教學目標

的設定與學生的學習成果加以檢討, 5進而探究過程模式的課程設 計在歷史教學應用中的限制,盼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討論與創 意發揮。 4 李子建、黃顯箏. {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

,頁 1590 3 史士旦豪斯認為詳敘含在學科 4里面的「內容」和「程序原則J '就可合理的設計 課程,而不必採用實際列舉的預期結果, ~r 這種課程發展與設計,教師在評估 上扮演批評者的角色,而不是評分者。詳參黃光雄、楊龍立, {課程發展與系 計:理念與實作} (臺北:師大學苑﹒ 2004) ,頁 61 。但是考慮到評量時需要 檢測學生活動的明確效標,及其歷史思考的深i迫使力,作者仍預先設定教學目 標。

(4)

78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貳、高一歷史過程模式課程設計

一、過程模式課程設計原則與教師角色

過程模式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允許學習者做自己的選 擇;經由課程設計,使學生接觸具體的事物;課堂中,由學生處 理具爭議性的問題,教師不運用其權威;以討論作為探究的方 式,尊重參與者意見的分歧;教師是引導者而不是教導者,教 師、學生都在課程中學習;視「爭論」議題的理解,為教育的目 的之一。 採用這種課程設計,教師的角色或其專家,或為學習者,很 多時候教師扮演類似學長的身分,指導學弟妹發現事務的技巧。 此外,教師對其所教所學的科目,要能了解其深層的結構,及其 結構的理論依據。教師要能明白社會科學的性質、所提的價值問 題,以及其與課程中心問題的關係。 6

二、目標模式為主,過程模式為輔的高一歷史課程

設計 考量現實的課程進度與學生的課業壓力,作者平日以目標模 式進行教學,另外在每一個單元擇定一、二主題設計過程模式課 程,讓學生每山人組成一個小組深入探究。課程設計的概念與方 法如下:教師於開學前根據部訂課程內容、教學進度、學生程 度,研擬各單元的研究主題,在學期之初由每組學生認領一個題 目,利用課餘時間蒐集資料、根據資料提出論述、撰寫綱要、思 考討論(小組針對認領的主題研究之後,以既有的認知、立場, 6 黃光雄、楊龍立, {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 .頁的。

(5)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79

提出延伸思考問題,並嘗試尋找解答,小組可預先與老師約定課 餘時間商量討論)、演練準備,然後配合目標模式的課程進度, 於課堂中正式呈現 O 當目標模式的課程將歷史背景介紹完了,就 由學生報告、演示相關的主題探討,並主持討論,教師則從旁質 疑或提問引導議題,最後再由教師綜合、評鑑,或自在場同學評 鑑,給予演示小組即時的回韻。每次歷時約 15-20 分鐘,最多不超 過 25 分鐘 O 部分採取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初步的動機有三: (寸兼 顧理想與實際:既便於教師實際掌握整學期的課程進度,又能活 化教學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O 讓全班都有機會分享各小組的 研究主題,並與之互動,可深化學生對歷史的學習 o (二)以文 本為中心的課程設計,避開教科書的「榷威性 J 歷史教學文本 可分為歷史教科書和非歷史教科書兩種文本 7在過程模式的教學 中,要讓學生解讀不同的歷史文本。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也是 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增進和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教師的主要職責 在於觀察學生如何解讀歷史文本,從中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並鼓勵 學生打破文本和教師的權威。(三)增加討論空間,落實歷史思 維能力的學習: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也就 是 95 暫綱所列舉的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與史料證據等 能力。盼能幫助學生建立一套理性考察過去的方法,及看待世界 不管文本是反映真實亦或只是真實的模糊仿體,它們還是要由請者來理解, 竭的人帶來了-,~列用以了解它們的資源(引自 Shoenfeld . 1985 )一一背景知 識、形成意義及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關於閱靖歷史文本是件什麼樣的事的信 念。運用這些資源,歷史的請者對一個文本創造出多種不同的認知性解述(更 多關於資源的討論可參看 Winburg . 1991a) 0 .J轉引自 Samuel S. Winburg 著,

陳冠華譯: <歷史文本的認知性理解〉﹒〈清華歷史教學} .的(

2002.9)

.頁 13 。

(6)

80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與人的方式。

三、過程模式設計舉例

以下是針對 93 學年高中歷史(上)的教材、北一女中 93 學 年度高一學生,所擬定的過程模式課程設計內容: 歷史(上)課程設計 作業原則: 卜尊重智慧財產權一參考資料須註明來源(包括:作者、書名、 出版社、出版年月) ,或網站、網址、原作者。 2 、繪製圖表須清晰簡明 o 3 、書面報告與電子檔於第四週繳交,口頭報告於教授該章節時演 刁立。 說明: 卜口頭報告、演示:每組 5 分鐘,逾時按鈴下臺。 power point 投 影片張數限制在 15 張以內,繳交電子檔 o 2 、書面報告: 2000 字以內, A4 紙張,題目字體 14 號標楷體, 內容 12 號字細明體 o 3 、書面報告包含:題目、內容綱目、圖表、心得(思考問題) 參考資料(至少三種,須註明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工 作分配。 分配情形: 組別 座號 章節 題

1-4

2-1

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 館,製作 power POInt 介紹商代的文字、工藝技術, 比較商朝人與現代人的審美觀有何不同?

2

5-8

2-2

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

(7)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81

組別 座號 章節 題 目 館,製作 power point 比較從西周到東周出士遺物的 差別,由此解說社會的變遷並利用遺物證明東周 「體崩樂壞」的說法。

3

9-12

3-2

介紹春秋戰國時的企業家,分析其致富原因,討論 是否可做為現代企業經營的借鏡。列舉你所仰慕的 當代企業家並說明理由。

4

13 闡 16

3-3

觀看電影「荊軒刺秦王 J 上演一場辯論:儒家、 墨家、道家和法家哪一個哲學可以終止戰國時代?

5

17-20

4-1

閱讀〈史記﹒儒林傳〉、《漢書﹒儒林傳〉和《漢 書﹒公孫弘傳> '用短劇呈現公孫弘是個什麼樣的 人,何以受漢武帝重用?並加以評價。

6

21-24

4-3

閱讀吳啥的《朱元璋傳> '演出朱元璋怎麼當上皇 帝,怎麼治理國家,及實施恐怖統治的情形,並略

.

3日評論。 "

7

25-28

5-2

請收集快界上現在仍存在的遊牧民族資料,參閱 《史記﹒匈奴列傳> '製作 power

pomt

'分析遊牧 民族如何適應地理環境、發展其生活模式。

8

29-32

6-2

閱讀李貞德著《公主之死> '演出劉輝毆主傷胎案 的辯論與判決,說明北朝女主政泊、胡漢矛盾與儒 家倫理法制化的影響。

9

33-36

6-3

根據《世說新語〉、《資治通鑑〉等文獻資料,演 出東晉、南朝士族生活,並說明當時士族反傳統、 叮:誕放達之風和審美觀。

10

37-40

7-2

閱讀井上靖《天半之聲> '演出唐代鑑真和尚 j 度日 弘法的波折與貢獻,說明占代旅行的岡難與文化交 流的意義

11

41-44

7-3

閱讀《絲網之路> '扮演一位在元代中國大城巾的 旅行者角色,於回國後向政府官員報告你的觀察。 你的國家可以從元代中國學習什麼?

(8)

82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歷史劇實施流程: (一)決定表演主題; (二)搜集資料, 全組共同研讀; (三)分配工作(定出編劇、導演、道具製作、 各個角色)

;

(四)編劇; (五)繳交劇本; (六)排演; (七)演出。 開學第一週,教師在每班第一堂歷史課發下上述的課程設計 及進度表,詳加解說研究方法、書面報告格式、口頭報告、演示 的相關規則,並逐題講解每一小組的研究重點,責成小老師幫忙 敦促同學及早準備,要求每一小組在演示之前,得將書面報告以 84 紙張影印發給全班同學和老師每人一張,以便大家掌握主題、 進行討論。看了這些有趣的題目,再配合教師出示過去學姊的書 面報告,有的學生面露憂色若有所思,更有不少人則躍躍欲試充 滿期待。下學期的課程設計則在上學期末最後一堂歷史課上公 佈,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已有興趣的探究主題與合作夥伴,就且在

寒假中就著于進行。

參、過程模式課程設計的實踐與檢討

為 f 檢前見過程模式的應用成果,以下從四個面向:主題設計 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學生的呈 現、課後教師的省思與檢討等來討論,限於篇幅,僅選擇其中間 組來探討。 第一組: 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製作

power

point 介紹商代的文字、工藝技術,比較商朝人與現 代人的審美觀有何不同? 主題設計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

(9)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的 第二章第一節課程為「封建體制的形成 J '單元目標是「說 明商代的文化與政治制度 J '鑒於殷墟出土的甲骨與青銅器是了 解商朝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決定讓學生參觀歷史文物陳列館。 該館隸屬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位於南港研究院路,一 樓考古空間展出從龍山文化到殷墟、西間、東周的考古文物,館 中典藏最多的文物就是殷墟考古遺物。民國十七年中研院派董作 賓先生到安陽小屯試掘,殷墟的考古發掘於焉開始,一共進行了 十五次,該館所陳列的甲骨,即是歷次發掘所得。此外,民國十 七年秋到二十六年夏,史語所先後在安陽的小屯村和侯家莊西北 岡等地,進行十五次發掘所得之殷墟遺物,包括有陶器、石器、 青銅器、車馬器、兵器、玉器、骨器、牙器等也都典藏於此。最 特別的是,該館並非像一般博物館把文物當骨董般陳列,而是透 過具體而微的模型展出整個商王大墓,配合相關的挖掘工作照 片,將墓葬出土時的所有文物全數展出,讓參觀者彷彿進入文物 當年所處的情境,身臨其間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商玉大墓蘊藏的文 化內涵,也較容易領會考古出土物文物的脈絡。 主題設計即透過甲骨文與青銅器的目睹讓學生了解商代宗教 文化的特色,也藉由龐大精緻的青銅禮器與製{乍技合fLj 、藝術造型 等去理解商代政治,如王權的發展、早期國家階段器物造型所顯 示的威權宰制力量等。 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 把歷史課帶到歷史現場,讓出士於河南安陽西北洹河兩岸一 帶的殷墟文物現身來說法!由教師帶領所有任教班級參觀歷史文 物陳列館有實際上的困難,故課程設計讓每一班派一組學生自行 前往,拍製成 power pomt 回來與全班分享。

(10)

84

i.尤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本主題具體教學目標設定:1.學生自主參觀歷史文物館 2. 了解 一于史料與二手史料的不同 3. 了解甲骨文、青銅禮器等文物的意 義。教師於行前告知學生,針對這些目標,學生要如何進行?首 先,學生得將相關課文閱讀完畢,分配各人工作後,蒐集文獻資 料,上網找尋歷史文物館的網站,預約導覽人員,準備謝卡以便 向導覽人員致謝 o 這些參訪準備步驟雖與歷史學習關聯有限,卻 隱含許多人文教育的潛在學習。其次,學生實地走訪,親炙商代

文物,並與導覽人員互動,透過親睹三千多年前的器物(第一手

資料) ,了解出土文物如何成為歷史的證據,後人研究如何解釋 文物的意義(二于文本或二手史料) ,並從目睹的文物中理解商 人的工藝製作與美感、思維。 學生的呈現: 學生表示,-對殷商第一個印象就是〈封神演義) ,接著就 無限的聯想到漫畫去了...後來實際走訪中研院的文物後,其實 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事物,又是一個不一樣的角度,成覺還滿妙 的說 o J 學生回來後整理參觀筆記,配合其他的文獻資料,撰寫成綱 目清晰的書面報告,在課堂上以 ppt 呈現文物圖片,解說起來相當 生動,尤其探究仔細的小組,每每引起同學的嘆服,例如介紹王 陵時能細說商代的人殉制度,清楚表達奴隸制度的殘忍。有的小 組在綱目標題設計特別有創意,例如稱甲骨文為「商王的塔羅 牌 J '聾聲是「漂漂獸紋 J '除了以鮮活的圖片、語言介紹商代 文物的內涵,也將三千年前的歷史帶進新世代的思維理解中 o 教師在學生講解 ppt 時以問題提示學生檢視學習歷程,例如 問,-參觀之前你們看了哪幾份資料?參觀時有沒有看到與資料

(11)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的 所述不同的地方? J I 請解釋 ppt 上『商朝的審美觀是建立在神權 與奴隸制度下的』這句話的涵意」等,幫助她解析圖片,也藉此 了解她們自主學習時所忽略的盲點,促使他們反思從蒐集資料到 參訪過程的收穫與遺漏。 言果後教師的省思與檢討: 「商朝的審美觀是建立在神權與奴隸制度下 J '學生能漂亮 的引用但未必能清楚說明其所以然,可知儘管網路資訊豐富,學 生的認知顯然需要再引領、再深化。教師藉此切入,作了下述的 解說:青銅器的鑄造者是體力勞動者甚或奴隸,而青銅紋飾的制 定規範者則是當時宗教性政治性的大人物,以聾華書為突出代表的 青銅器紋飾,正好體現了商代統治者的威權宰制力量。為了闡述

商代銅器的 J 揮厲之美 J

'

8我引用李澤厚的解釋

I 它們之所以

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等等(如時下某些美術史 所認為) ,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紋 飾,恰到好處的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 表達的原始宗教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定的 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有虔秉鎖,如火烈烈J]

(

<詩﹒

商頌> )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那個血與火的野蠻時代 J

'

9也就

是說在商代的奴隸制下,它們並非審美觀賞對象,而是誠惶誠恐 頂禮供獻的禮器,而今在宗教觀念已淡的文明社會裡'這些紋飾 才真正成為審美的對象。 主題設計原是參考歷史文物館編印的介紹文字 I 比較商朝 人與現代人的審美觀有何不同?」'顯然這樣的論述與李澤厚所 8 李澤厚. <美的歷程} (臺北:谷風出版社.

1987)

.頁 40-500 9 李澤厚• <美的歷程} .頁 46 。

(12)

86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謂的「揮厲之美」有若干差距,正好說明不同的二于文本會有歷 史解釋上的差異。接著,我要學生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古代宗教 藝術在政治上有何重要性?透過討論,教師將商王作為巫剛之 長,如何透過聾童醫等宗教藝術掌握政治權力,獨古統治工具等作

進一步的發揮與闡述。 10使「早期國家階段藝術造型變成嚴峻、封

閉、威嚇的風格,顯示出一種威權的宰制力量。」

ll 這句課文上解

釋青銅器紋飾的生硬文字,有了更圓滿的解答。而這完全是教學 過程中學生、教師相互引發,才可能達到的境界。 對於親自參觀的同學而言,有相當的比例對商王大墓顯示的 王權意義、商代進步的工藝技術與甲骨文的紀錄內容印象深刻, 從她們眉飛色舞的訴說參觀點滴,殷墟遺址發掘的歷史意義不言 可喻,也讓教師觀察出她們上高中後第一次「玩味」歷史所激發 的興趣。 不過,整體而言,儘管各小組收集資料都相當認真瞻富,但 皆未標明出處。顯然高一學生還不熟習尊重資料來源,對於如何 提出問題、進一步討論問題與分析比較仍須教師於課堂上再三提 刁言。 這組報告,在各班都是打頭陣的第一組,缺乏經驗與典範。 學生費盡心思在投影片的聲光效果及技術提昇'較缺少內容上深 入的探討與分析。有的小組僅止於紙上作業,從網路搜尋資料末 實地參訪,錯失親睹第一于史料的機會,更不能了解一于史料與 10 詳參:張光宜, <中國古代藝術與政治 繪論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 ,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 (壹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0) ,頁 99­ 111 11 李東華、蔡王宣瑾編著, {高級中學歷史(上) } <革新板) (臺北:三民書 局,

2003)

,頁 23 。

(13)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87

二于文本的差別,活動作業的效果便大打折扣。新生的自我時間 管理與學習意願,是歷史教學之外教師還需費神處。 第四組: 觀看電影「荊軒刺秦王 J 上演一場辯論:儒家、墨家、 道家和法家哪一個哲學可以終止戰國時代? 主題設計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 第三章第三節課程為「口家爭鳴 J '單元 H 標是「說明春秋 至戰國的學術思想發展 J I 說明戰國中期的學術思想發展 J I 說 明戰國晚期的學術思想發展 J '由於課文強調「先秦諸子百家的 學術思想,並沒有走上希伯來、日]度的神學與宗教鷗在暉,也沒有 像希臘哲學一樣專注於思棄自然原理,而是著重在建立合理的政

治社會秩序↓ 12 ,到底先秦諸于所處的政治社會狀況如何?學生僅

從第三章第一節「封建的崩潰」略知春秋戰國政治的演變與社會 流動的現象,卻難以體會先秦諸于是在什樣的社會變局裡,去反 省舊傳統尋找新出路,我想藉由電影中的歷史事件與生活故事去 了解先秦的社會背景,應是個簡便的途徑。此外,學者主張「到 戰國後期,莊周、苟況、韓非等人開始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學 說分成派別 J

,

13 I 各派各家之間相互批判、辯論,而又相互影 響 J , 14當時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提出不 同的建國方略與哲學理論,以博取諸侯貴族的相信與重用,如果 讓學生做角色扮演在課堂 t 辯論,或許更能貼近先秦知識分子的 處境與心靈,也更能凸顯各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12 李東華、蔡瑄瑾編著, ~高級中學歷史(上) ~ <革新板) ,頁 53 。 的林店主彥, ~中國學術思怨史~ (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4)

,頁卜 14 楊寬, ~戰國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頁 467 。

(14)

88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 本題藉由陳凱歌導演的「荊軒刺秦王」影片中,所呈現的戰 國末期社會生活情形,引導學生「神入(

empthy)

J 15歷史情境, 去感受戰國時代人民對戰爭的憎惡與對和平的期待,以便能從時 代的亂局去看各家哲學的興起背景,從而思考、評論那一家的說 法較能從理論與實際上終止亂世? 看完電影後,學生必須透過文獻了解儒道墨法四家的主張, 再自行設計一場辯論賽,引導大家判斷:若要終止戰爭結束亂 局,哪一家是最理想的選擇?以辯論賽的方式,教學目標是希望 學生能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敘述各家的主張。 16其次,論辯、比賽可 激勵他們從「感性直覺」的層次提升到「能運用理性判斷後再付

諸行動」的層次,冀望能達到「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 J

'

17不

以做個社會的旁觀者為滿足,雖然實踐上有點困難, TI旦教師滿懷 期待。 學生的呈現: 有些小組租不到這部影片 (1998 年出的片子,需要些耐性去 找) ,只好借助其他書面資料去了解,自然不能苛求原先的效 果。而觀賞過該片的大部分學生則關注於劇情、演員表現等(事 15 神入的定義是:一個人必須對古人的處境和觀點有設身處地的威主口,以便對方T 歷史有真正的了解(由過去的觀點看過去)。 16 此目標與 95 暫且岡:核心健力/貳、理解歷史、一、 2 I 白色分析歷史敘述,並白色 以一種不同的敘述形式重新表達原本的中心意涵。」吻合。本課程實施之時, 95 暫綱尚未土路,但核心健力的培養與作者既有的教學目標十分接近。 17 I 歷史教學的動機並非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在改變學生,改變學生對世界的

看法,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 J

Peter Lee

, “

Historical

Kn

owledge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

Histor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Kogan Page

,

(15)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的 實上這部影片演員表演誇張,評價不高,但導演在服飾、飲食、 交通工具等考據及大場面的處理上較重視) ,難以神入戰國末年 的時代情境,亦即對先秦諸子的時代難有感同身受。至於模擬各 家論辯的現場,大多僅止於將各家說法整理陳述。僅有一組以戲 劇手法呈現各家代表對話的情景,設計成交相辯詰的簡單對白, 略具辯論的雛形;另有一組將各家學說並陳,經簡單對話後,交 付畫下同學投票表決,結果儒家五票、墨家七票、道家四票、法 家九票,雖是法家勝出,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表態。 教師的檢討與省思: 若僅就上述核心能力指標的達成,學生的表現值得讚許,但 原先預期的「神入」效果則否,為了讓學生聆聽自己的感覺而有 所行動,教師問他們,.你的家族有過戰亂的經驗嗎?聽過你的 祖父、母在三次大戰時作戰或逃難的經驗嗎?如果你是戰國時代 的知識份子,在飽受戰亂流離之苦時,會像先秦諸于般彈精竭庸、 去設想解決時代困境的方法嗎? J ,.當你設法解決社會的困局 時,會站在個人的立場或大眾的立場?會不會受自我出身背景的 影響做出公共的決策? J 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皆承認若非老師 解說,他們很少從電影劇情的時代氛圍連結到各家學說產生的背 景,顯然此題作業的設計陳義太高(期望學生從客觀的閱覽到主 觀的體驗感受) ,學生對各家學說的理解與實踐方法,其實仍相 當青澀。 這些年,西方有些學者認為「影視史學」不僅能夠達成「書 寫史學」的本質,而且對某些歷史現象的論述比「書寫史學」更 為真實,更為具體而不抽象 o 18將電影融入教學,因而經常被中學 ]8 周梁楷譯,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 ~當代~

,

88 ( 1993.8)

,頁 100

(16)

90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老師引用,事實上,學生通常比較容易被劇中的情節吸司I (而非 歷史情境) ,而且偏重於劇中角色的認同與否,或對角色的好惡 做出主觀判斷等,很少有學生能從人與大環境互動,或銀幕呈現 的社會變遷等角度,來看時人如何自處。神入動亂劇變的時代, 體察先秦諸于面對困境如何創意思考與抉擇等,這些實在需要老 師從旁提醒,才能觸動、散發其較為宏觀的思緒,而強調時空觀 念、背景分析等就是要學生理解歷史思維與文藝欣賞之間的差 異。 也閃為這個「神入」靡史的教學策略未能見效,讓我想起

Keith

Jenkins 在〈歷史的再思考〉中再三的叮嚀 I 當我們在研究 歷史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研究過去,而是在研究歷史學家對過去 的解釋。在這種意義上,過去的人與我們到底是有相同的或相異 的本性,不但不能決定,而且也不構成問題。...所歧不是「所 有的歷史都是過去人思想的歷史dJ而是「所有的歷史都是歷史 學家思想的歷史」。」 l9電影到底是反映出歷史學家思想的歷史? 還是編劇導演個人思維的投射?我的反思愈來複雜,但也更能體 會:學生要學習的不應只是「歷史學家思想的歷史J 還應包括 歷史學家運用的研究方法。而且,影視教學的侷限性,教師運用 時不能不注意。

肆、過程模式課程設計的限制

從課程改革的角度來看,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允許教師和學 生在教室中主動建構睦史知識,教師與學生也可以協調磋商學習 19Keith Jenkin 著,賈士為譯. <歷史的再思考~ (臺北:麥田. 1997) .頁 122 。

(17)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91

的內容和方法,對師生而言,都富涵教育意義,這相對於目標模 式的課程設計是極大的變革。但對於課程改革我們不能不傾聽其 他反思的聲音,有學者提醒 I 從長遠變遷的角度衡量,改革未 必是改革後即屬較優,歷史也經常是倒退著,有時是愈改愈差。

明瞭這個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從客觀角度來理解改革。」

20所以

教師在從事課程改革時,理想面和現實面不能不兼顧。 經由上述過程模式課程設計的實踐與討論,可以看出這種課 程設計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

一、學生的學習行為難以預測

就像史坦豪斯所說 I 教育是一種成功的知識引導與智慧的 散發,因此,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無法加以事前精密的預測。」如 前述設計讓學生透過影片神入歷史未能收效就是一例。學生利用 課外時間蒐集資料、討論、演練,學習過程難有詳實紀錄,教師 僅能從書面報告及課堂表現來評量,學生實際的收穫各組或各人 落差甚大。其實,自主學習需要學生自己的自覺、視野和行動配 合,應是學生面對自己生命的藝術,教師以自我生命來感召,或 經由學習轉化開放其心靈,將遠比僵化的學者 1 信條要求來得有 效。 二、高度仰賴教師的專業知能 教師在課程設計時,不僅得根據歷史知識的性質、每個單元 的主要概念、深層結構,及其與課程核心能力的關係設定教學目 標與過程,還要配合學生基礎能力、程度及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 等,因此過程模式在課程設計上十分依賴教師的專業知能,在實 20 黃光雄、楊龍立. ((課程發展與交計:理念與實作} .頁 225 。

(18)

92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際教學過程中也不斷挑戰教師的安排設計與應變之道,例如將離 題的討論拉回正題、將冷場的課堂炒熱等。故採用過程模式的教 學,學生整體學習成效受個別教師的影響相當大,不像目標模式 的標準化、績效化,過程模式課程設計的執行上容易遭受各種困 難,教師專業的知能愈是重要。

三、教學時數過少會限縮成效

參觀博物館、探訪古蹟、觀賞影片是歷史課程學生必然期待 的方式,但在現今高中歷史課的現實下:專任教師一學期任教 9 班(假設全教高一) ,每班一週僅兩小時教學時數及過多的教材 內容等,使歷史教師經常陷於趕課的夢魔,因此上述過程模式的 課程設計中讓學生自行參訪、調查、看影片等,教師只能於事 前、事後提點叮嚀,使教學效果打折,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習習 慣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更為彰顯,而過少的教學時數尤其使學生為 主體的討論時間受到極大的壓縮與限制。這也說明了過程模式的 課程設計為何只能穿插於目標模式的歷史課程設計之中,難以全 盤使用的原因。

伍、結語

歷史教學不是教科書的記誦、傳譯,歷史學習可以是自我生 命神入於過去與現在的過程,教學的目的更是為了「刺激想像, 擴充學習者對『人是甚麼』的概念,增加對自己的現在與未來之 路的認識 J 0 21 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根據個別教室情境中的實際經

21 Peter Lee

,“

Why Learn History?"

,

Learning Histor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93

驗,去接受、修正或拒絕任何普遍性的規則或原理,以幫助學生 打開心胸,親近歷史。 這個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模式課程設計,對學生而言,需要 付出課空外的時間蒐集、研讀資料,參訪博物館或觀賞影片,與 同學討論,再嘗試去鉤沉史實、解釋歷史,演出戲劇,書面報告 展現小組的整體邏輯思考與掌握主題的能力,課空演示則配合學 生舊有經驗、合作學習、創意巧思、肢體語言,展現多元智慧能 力與歷史思維能力。對教師而言,一個年級任教九個班級不再是 同一模式的重複'每一空課都是充滿各種可能的奇遇之旅,會有 驚喜讚嘆,也會有反思檢討。就整體教學策略來看,這樣的歷史

教學方法是「辯證式」的。 22學生經過課前的研究探索,可以拿出

論據質疑教材與教師,教師也可質疑學生的取材與方法,終極目 的是在培養每一個學生運用理性方法和講求證據以獲取知識,建 立一套自己看待世界與人的方式;而課空上多樣性風貌的「歷 史」呈現,及偶然散發的知性對話,足以慰勞教師設計主題的辛 勞 O 綜觀一整學期的學生表現,在目標模式之外輔以過程模式的 課程設計中,觀察到幾項具體的成效: 1.體現多元智能與合作學習。學生將歷史認知與個人經驗體會交 融合和,這些知識經驗同時也是一種思考工具,藉此思考採取 行動,實踐其情感和道德的承諾,與人合作,展現多元能力。 此外,在課空內、外密切的討論互動下,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 性和切中問題的深度,愈到後來的小組愈有令人驚喜的表現。 22 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教學看成是從教導式到辦證式排列的,教導式教學 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形式,而辯證式教學主要是囝繞著難 題或問題,師生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20)

94

沈育美 歷史教育第 15 期 2. 激發研究歷史、涵蓄能力的熱忱。從期末學生問卷得知,超過 半數的學生對這種課程設計抱持肯定態度,對下學期的課程深 深期待者大有人在。有部分學生顯露出對人文歷史研究的興 趣,主動與老師磋商進行專題研究計劃,或組隊參加賴和高中 生人文獎論文比賽,或積極為身邊正在消失的人文歷史景觀留 下紀錄與研究,將歷史的理解內化為思維展現出行動,令筆者 深為感動。 3. 促進實踐理性的成長。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各組觀摩比較激 勵學生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的想望,尤其演示後的課堂討論,教 師、同學即時的讚許與回饋,增強學生自我學習的信心,強化 學習歷史的動機,養成思辯論據的習慣,較易形成一種相對穩 定的理性人格特質;此外,教師從旁發問、引導,促使學生自

我反省其認知工具與方法的合理性,曾有幾個小組在上畫演示

之後,又重新整理書面報告,甚至放棄原有架構全面改寫,氣 魄用心可見 o 透過合作學習、討論互動、互相評鑑,及時反 饋,這對於促進青少年實踐理性的成長具有加分作用。 最後,我要感謝一女中的教學環境,提供了相當寬廣的空 間,讓這樣的課程設計得以實現,誠如學者所提示: ,- i'課程創 新』是一種政治相關的問題,而且是一種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問 題 J , 23 教師自主創新課程絕對需要校園環境的配合。衡量當前臺 灣整體教學環境的實際狀況,目標模式的績效性優勢雖仍強大, 但十多年來在一-女中嘗試將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穿插於目標模式 的教學中,學生、家長、學校行政未曾有過阻難,相反的,當一 面培養師生歷史思維的習慣時,一面還能擁有自我實現的喜悅, 23 蔡清田. {課程創新} .頁 45 。

(21)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95

因著這個緣故,鼓勵我寫出這個歷程。 後記:本文於民國 98 年 2 月 21 日師大舉辦的「中學歷史教 育研討會」宣讀時,承蒙蕭憶梅博士評論,感謝她提出兩點寶貴 的建議:1.給予學生鷹架和幫助:當教師帶進課外資料,卻無法讓 學生進入深層思考時,需幫助學生建構理解歷史的鷹架 o 例如若 要比較商朝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學生可有能力?也許可以問學生 如何從審美觀來看中國文化的延續和變遷,而怎麼看到審美觀? 若學生回答可由裝飾來看歷代的變化,則教師應給予相關的知識 鷹架,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深入探究 o 2. 若要讓學生神入曆史 情境,需扣緊當時的理解,教師要能直接以具體實例讓學生理解 當時人如何處理事物 o (責任編輯:林挂德 校對:江宜頤、蔡坤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高中課程會多元化;讓學生有第二次機會而設計的其他教育 課程(例如毅進計劃及在中學試行的類似計劃),會因應新學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本計劃旨在根據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調適 課程大綱,發展適合非華語生使用的學與教資

目的:讓學生多了解自己的能力 和升學就業取向,因應學生 不同的性格及興趣等作出.

以說明課程內容的修訂建議。這些修訂於 2018/19 學年實施,適用於將報考 2021 年香 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中四學生。教師在規劃課程時應同時參考由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