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Copied!
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 碩士論文.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 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指導教授:曾金金博士 研 究 生:禹鋕岷 撰 中華民國 一○五年八月.

(2)

(3) 摘要. 中文摘要. 關鍵字: 「是」字句、「是……的」句、信息結構、漢韓對比分析、偏誤分析 、教學語法. 「是」字在漢語中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詞,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 最早遇到「是」的用法。學生按學習階段學習不同的「是」 ,到底有哪些「是」? 同一個詞彙在句法上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之間有何關係? 本文旨在探討「是」字句相應的韓語表達形式,根據相關理論將 「是」 字句大分為三類:繫詞句、焦點句(或分裂句)和強調句(重讀的「是」字 句)。「是」的性質可分為實詞(繫動詞)和虛詞(功能詞)。為了找出每 個句子相應的韓語表達形式,本文先以韓劇的中文配音和中國電影為語料進 行對比分析,再觀察韓國學生易犯的句型偏誤,同時試探其偏誤之間能歸類 的特點。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當「是」為實詞,韓語裡也有相應的詞,即「IDA」, 通常以「NEUN~IDA」形式來表達。 韓語的分裂句「…것은…이다」 與漢語 的準分裂句結構「…的是…」對應。漢語的聚焦句法手段之一「是……的」, 其固定格式在韓語裡依焦點項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漢語的分 裂句若焦點為行為的實施者時,韓語助詞「GA」可對應「是」,「GA」有 聚焦主語的功能。焦點句的表層結構都可視為「話題-說明」,其中「是」 做斷定功能。只看表層結構韓語也有「話題-說明」結構,即「NEUN~DA」, 但「NEUN」與「是」有不同功能,「DA」也只是語尾之一。重讀的「是」, 有時能對應韓語對比焦點「NEUN」。 最後本文檢視中文教材,並基於教材的教學內容,針對以韓語為母語之 學習者考察各種「是」的教學階段,提供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學習。. i.

(4)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중국어「是」의 한국어 대응표현 및 교육방법 연구. 초록 우지민( 禹鋕岷 ) 국립대만사범대학교 대학원 제 2 언어로서의 중국어 교육학과 주제어:「是」구문, 「是……的」구문, 정보구조, 한중언어비교, 중개어, 교 육어법. 본 연구는“是”의 문장내 역할에 대해 알아보고 각각의 역할에 해 당하는 한국어 표현방식을 찾아내어 비교분석함과 동시에 한국어를 모국 어로 하는 학생들이‘是’의 각종 용법을 활용하는 데 있어서 어려운 점을 관찰하여 효과적인 학습법을 제공하는데 목적이 있다. 제 1 장에서는 본 연구의 목적, 문제점을 제기하였고, 제 2 장에서는 본 연구과 관련하여 선행 연구를 살펴보고 구체적인 연구 방향을 탐색하 였다. 제 3 장에서는 제 2 장에서 탐색한 ‘是’의 각종 용법에 상응하는 한국어 표현방식을 파악하기 위해 한국드라마를 중국어로 더빙한 DVD 자료와 중국영화를 토대로 한중 언어를 대조하고 아울러 한국학생들의 한어수평고시 작문결과를 통해 자주 범하는 문법적인 오류유형을 파악하 였다. 연구결과‘是’가 문장 내 술어로 사용될 경우 국어의 ‘~이다’에 대 응됨을 알 수 있었다. 일반적으로 「~는~이다」의 형식으로 사용된다. 중 국어‘是……的’구문이 초점 표기구문으로 쓰인다면 국어에서는 다양 한 방식으로 초점이 표현된다. 초점이 행위의 주체일 경우 국어의 조사 ‘가’에 대응된다. 국어의 분열문 ‘~(것)은~이다’ 는 중국어의 준분열문 ‘…的是…’와 대응되며 비슷한 형태를 보인다. 초점구문의 표면구조는 「주제-설명」으로 그 사이에‘是’가 위치하여 단언(斷定)하는 역할을 한 다. 문장 내 강하게 읽는‘是’는 대비초점인 ‘는’이 수행되며 ‘는’에 강 한 엑센트가 주어진다.. ii.

(5) 摘要. 마지막으로 제 5 장에서는 현재 대만내 사용되고 있는 교재를 탐색 하고 이를 기반으로 한중‘是’구문의 대조연구와 한국어를 모국어로 하는 학생의 작문 결과를 반영한 교육어법과 학습단계를 제시하였다.. iii.

(6)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目錄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章節架構............................................................................................... 2 第四節 術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認知與功能語法 ................................................................................... 6 第二節 語法化 ................................................................................................ 18 第三節 各家對「是」字句的研究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資料來源............................................................................................. 35 第二節 語料分類依據及分類程式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7 第一節 對比分析............................................................................................. 37 第二節 偏誤分析............................................................................................. 54 第五章 教學應用與建議 ........................................................................................ 63 第一節 理論基礎............................................................................................. 63 第二節 語法點的排序 ..................................................................................... 64 第三節 跨語言的差距 ..................................................................................... 65 第四節 教材檢視............................................................................................. 67 第五節 教材語法點的描述 ............................................................................. 69 第六章 結論 ........................................................................................................... 75 第一節 研究總結............................................................................................. 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 ................................................................................. 76 參考文獻 ................................................................................................................... 78. iv.

(7) 目錄.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二‑1 三‑1 四‑1 四‑2. 韓語「이(i)/가(ga)」與「은(eun)/는(neun)」的對照 ............................... 10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韓國學生的句型錯誤 ..................................... 36 繋詞句漢、韓對比表 ................................................................................ 43 「是」字句的偏誤類型............................................................................. 55. 表 四‑3「是……的(一)」的偏誤類型 ............................................................... 55 表 四‑4 「是……的(二)」的偏誤類型 ............................................................. 56 表 五‑1 《新實用視聽華語》對於「是」、「的」的教材內容........................... 67. v.

(8)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二‑1 二‑2 四‑1 四‑2. 從認知角度看「是」、「的」共現句...................................................... 34 從功能角度看「是」、「的」共現句...................................................... 34 韓語「-이다(ida)」的性質 ..................................................................... 39 動詞「是」在副詞後面的遺漏 ................................................................. 57. v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是」字在漢語中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詞,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 最早遇到「是」的動詞用法。大部分的教材與「的」一起出現的「是」放在 第一冊的後半部,對學生而言其用法與當初學的卻不相同。到了學生中級程 度再一次接觸「是」,這時的「是」是要重讀的。到底有哪些「是」?同一 個詞彙若在句法上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之間有何關係? 在課堂上,學生按教學階段學習不同的「是」,但這不等於前一個階段 學的已能運用。下面列出的例子是「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的韓籍華語學 習者犯的句型錯誤。 *現在,他已經六十三嵗的人了。 *我的地址是如下。 *我去慶州旅遊的時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的。 *這經驗是對貴公司來講,比較有用的。 交際中出現的語言「錯誤」往往具有偶然性,屬於語言運用的範疇。一 般來說,出現了錯誤, 話者大多能夠意識到,必要時還能夠自己修正自己 的錯誤。「偏誤」則不同,偏誤通常是成系統的,屬於語言能力的範疇,它 往往會重複出現而不被話者所察覺。語言學習出現偏誤是必然的,它是學習 者語言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學習者試圖對語言體系進行判斷、概括、 歸納,並嘗試使之規則化的體現。因此,偏誤的出現是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一 種體現。通過偏誤,我們可以瞭解學習者的學習心裡及如何思維、認知、概 括、歸納、遷移、泛化等等,對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具有積極的指導意 義。學漢語的韓籍學習者常犯的偏誤有何特點? (盧福波,2010) 呂叔湘(1997)在「通過對比研究語法」一書中提出“我們教外國學生, 如果懂得他的母語(或者熟悉的媒介語),在教他漢語的時候,就能瞭解他 的需要,提高教學的效率。……拿一種語言跟另一種語言比較,就會發現有. 1.

(10)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彼此不同,第二種情況是此一彼多或者此多彼一,還 有一種情況是此有彼無或者此無彼有。”進行對比研究,多層次、多角度地 探討漢外語法差異,是有針對性地選擇和描寫語法專案的理論基礎。 教學語法應有針對性,因此本文經過對比分析與偏誤分析探究「是」在 不同用法上相應的韓語表達方式,根據其結果提出適合韓籍學習者的教學建 議。.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有鑒於以上的背景和觀察,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問題: 一、漢語動詞「是」的各種用法為何? 二、漢語「是」字句相應的韓語表達形式為何? 三、韓籍學生「是」字句錯誤情形和其原因為何? 四、針對韓籍學生的教學語法為何?. 第三節 章節架構 本論文架構共分為六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 導論 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架構說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探討過去學者對漢語「是」字句的研究,其中包括「是」字句在各語法 層面的討論及「是」字句的詞類劃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介紹語料來源、研究對象並説明語料分類程式。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經過對比分析探究韓語相應的表達方式,同時以偏誤分析探討韓籍學習. 2.

(11) 第一章 緒論. 者常犯的錯誤,並於其中找出特點。 第五章 教學語法 本文將「是」字句的各種用法視為個別語法點,針對韓籍學生排序並描 述個別語法點。 第六章 結論 總結主要之研究貢獻,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行之發展方向。. 第四節 術語釋義 一、用言與體言1 韓語的「用言」相當於漢語的動詞或形容詞,在句中能充當謂語。「用言」 以語幹和語尾而構成。一個語幹可以附加多種語尾,一種語尾也可以附加在 多種語幹之後,因語幹是表實質意義的部分,而語尾是表文法意義的部分, 所以藉著變換不同文法意義的語尾,就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語氣(mood 敘 法)、時制(tense)、動貌(aspect)、待遇(尊卑)等意義,這種有規則的變換「用 言」語尾,稱「用言」的活用或語尾變化。 「體言」則常與「用言」對立。「體言」有名詞、代名詞、數詞等,藉助「助 詞」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補語等。「體言」要在句中當謂語時需要「-이다 (ida)」. 二、格助詞與補助助詞 「體言」在句中所占地位(資格)謂之「格」,而顯現「體言」在句中之格則 必須藉助「助詞」方克其功,此種表示體言(或用言的名詞形 )文法關係的 助詞稱爲「格助詞(case particles)」,又稱「格標識( case marker )」。 格 助詞無實質意義,它的主要功能在於顯示體言( 或用言的名詞形 )在句中的 成分,而句的成分可分 1.主語、2.敘述語、3.冠形語、4.副詞語、5.目的語、 6.補語、7.獨立語、8.接續語,所以格助詞可分爲 1.主格助詞、2.敘述格助詞、 1. 楊人從(2005). 3.

(12)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3.冠形格助詞、4.副詞格助詞、5.目的格助詞、6.補格助詞、7.獨立格助詞、 8.接續格助詞等。 補助助詞可以附加在任何格成分後之助詞稱為「補助助詞」( 又稱「補 助詞」或「特殊助詞」) ,它附加在體言、用言、副詞、句子後面,使之添 加微妙意義,使文句更具色彩。補助助詞沒有決定格地位的機能,因此其分 類端視其添加意義爲何而定,它可分爲 1.通用補助助詞 2.終止補助助詞。. 三、指稱與陳述 指稱就是有所指,在語法形式上是體詞性成分,在意義上是個名稱;陳 述就是有所謂,在語法形式上是謂詞性成分,在意義上是個命題或者斷言。 (張和友,2012)。陳述可以用「怎麼樣」來形成回聲問句,指稱可以用「什 麼」來形成回聲問句。指稱和陳述可以互相轉化,轉化有兩種途徑,一種是 通過一定的句法手段即原來形式上添加一定的標記來實現,一種是句法位置 造成的表達功能的變化。現代漢語中將陳述形態變為指稱形態最常用的手段 是在後邊加標記「的」。. 四、判斷、焦點、強調2 判斷(copula):確立主語和賓語之間的等同、分類等各種關係,主語和 賓語一般為名詞性的。現代漢語的判斷標記為「是」,作句中核心成分,連 接主賓語,不能省略。 焦點(focus):句子中的最重要的新信息,焦點化的成分不僅是新信息, 而且是最主要的,要依賴一定的語法手段來表示。現代漢語中主要焦點標記 為「是」,謂語動詞之間的成分可以在其前直接加「是」而使其焦點化。用 作焦點標記的「是」漸弱了其動詞性。 強調(emphasis):強化性質的程度或者事件的真實性。用在形容詞短語 之前則表示程度高,而用在動詞之前則強調事件發生的真實性。用作強調標 記的「是」完全失去了動詞性,不做句子的主要成分,去掉後句子仍然成立。. 2. 石毓智(2005). 4.

(13) 第一章 緒論. 對比(contrast):表示在一定的語境中有關物件在性質或者狀況上存在 鮮明的差別。對比常用兩個緊鄰的小句表示,語法標記常常為「是」。. 5.

(14)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經過前人研究,探討「是」的各種用法,包括「是」的性質、句 法結構、語義以及交際功能。本章共有四節,第一節探討認知與功能語法相 關理論,第二節則中日韓在信息結構與對比焦點中的比較,第三節為語法化 相關理論以及「是」字的語法化,最後為各家學者對「是」字句研究的成果, 基於先行研究摸索研究方向。. 第一節 認知與功能語法 一、 相關理論 所謂「認知」就是人類透過本能,與現實世界各種各樣事物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概念。而認知語法也就是用這種概念來分析及解釋語言結構的語言。 以Ronald Langacker為代表的理論一般稱之為「認知語法」 ,其主張語言結構 是建基於人類的認知本能,所以語言的分析與研究也應該從認知出發。 (屈 承熹,2005) 要解釋語法現象,大體有兩條路子。一條是形式主義路子,企圖從語言 結構(句法結構)內部去尋求解釋,一條是廣義的功能主義路子,企圖從語 言結構之外,即語言的交際功能、語言使用的環境、人的認知方式等方面去 尋求解釋。(沈家煊,2000) 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部分,「認知語法」在解釋語法現象時有兩項 承諾(Lakoff,1991): (1)概括性———儘量找出能概括語言多個層次、多個方面的一般原則。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一些基本認知原則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各個方面反 復地起作用,揭示這些認知原則就能對語法不同範疇、不同層次、不同結構 體中存在的平行現象作出概括的解釋,收到以簡馭繁之效。概括性是衡量一 種語法理論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科學研究的基本目標之一。 (2)認知性———這種概括要符合已經得到驗證的認知心理的規律。比 如說,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人類學都已證明,人在建立 範疇的過程中有基本層次範疇(basic level categories)和典型效應(prototype.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effects)的存在,證明人有形成意象圖式(image_schema)的能力。 所謂「功能」 ,則是與「形式」 (form)相對的一個語言事實。功能語法 就是利用語言結構所具有的功能來說明語言形式的語法,所以,功能語法與 一般語法最主要的不同,乃在後者僅止於描述,而前者除了描述以外,還要 解釋其所以然。韓禮德(M.A.K.Halliday)為代表的理論一般稱之為「系統 功能語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 ,其主張語言基本的功能是溝通, 所以要分析研究語言,也應該從它的溝通功能著手。 功能語法必須以認知和溝通作基礎。舉一例如下:一般「話題」(topic) 的特徵,可以歸納為:一、多半是「定指」(definite);二、出現於句首,等 等。但話題之所以多半是定指,乃在於它所傳遞的是舊信息。這是從溝通的 觀點對話題特徵所作的解釋。而漢語話題必須出現在於句首,其所以如此, 乃在於這個位置最能引起聽話者的注意。這是從認知觀點上所獲得的解釋。 同時,漢語的話題,不但與「述題」(comment)有所關聯,而且還在子句與 子句之間起聯繫的作用。這是從「言談」(discourse,亦稱「篇章」)觀點, 也就是溝通的觀點,來解釋話題的特性。這個例子,不僅說明瞭功能語法的 一個共同原則;而且還指出,要解釋一種語言結構的特性和功能,除了研究 其本身在句子內部的關係及地位以外,還必須管擦其在句與句之間的連接功 能。 (屈承熹,2005:5-6) 「認知」 (cognition)和「功能」 (funcion)雖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 但是就語法體系而言,卻是相補相成密不可分的。當然,在語言的研究領域 中,往往可以看到「認知語法」 (cognition grammar)及「功能語法」 (funcion grammar)的分野;事實上「功能語法」固然無法脫離「認知」而獨立。而 「認知語法」也不能不牽涉到功能方面的討論。. 二、中日韓對比 2.2.1 信息結構: 主題標記跟對比焦點的互動 根據句子的組成成分與句子間的語法關係,可以把句子分析為主語 (subject)與謂語(predicate)兩大成分;也可以從言談內容(discourse content) 的觀點,把句子分析為主題(topic)與評論(comment)兩個部分;更可以. 7.

(16)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依照句子裡新舊訊息分佈的情形,把句子分析為預設(presuppositon)與焦 點(focus)兩個層次。(湯廷池1982:130-131)。 從言談功能的角度,句子的每一部分都傳遞某種信息。有些部分是已知 (舊)信息,有些部分則是新(知)信息,而新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便 叫信息焦點(湯廷池1986:437) 。而信息的編排方式通常是遵循「從已知到 新知」的原則,而且越靠句尾,信息內容就越新且越重要,此乃所謂「句尾 焦點原則」,另一種焦點是發話者出於對比的刻意強調,稱為「對比焦點原 則」 (湯廷池1982:445)。對比焦點通常帶對比重音(鄧守信,1981)。 句尾焦點,張伯江河方梅(2001:73)則稱之為「常規焦點」。根據張 和方,常規焦點和對比焦點的基本差異在於兩者認定上(預設)的不同:如 果雙方都知道整句話是要表明某一個重點,那就是常規焦點。反之,如果受 話人認定的焦點並非為發話人所預設的焦點,而發話人的目的在於糾正誤解, 則是對比焦點。 主題通常被認為是句子談論的對象(語義定義) ,以及/或設定句子所在 的框架(形式定義) (Chafe 1976:51) 。此外,它所攜帶的必為已知或舊信息 (Schachter和Rutherford 1983)。而焦點則是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湯廷 池1986:437) 。因此,主題通常為已知信息,而焦點一般則是新信息。句尾 (常規)焦點因無對比作用,故主重音落於句尾焦點本身;對比焦點因有對 比作用,故兩個對比的焦點都帶主重音。 (陳俊光:134-135) 主題(或稱話題)這個概念,最早似乎是由Hockett(1958:210)提出的。 他說:說話的人先提出話題,然後加以進一步說明(…the speaker announces a topic and then says something about it)。 望月八十吉(1984)指出日語有表示「主題」的wa,wa在句子語法裡 有「對比」的意思,但是出現在「主題」 (theme)位置上而具有「舊信息」 的wa,由於受信息結構的壓力,對比的意思變弱, 「話題」 (topic)的意思 鮮明起來。有複數的wa時,wa的位置越近句尾,對比的意思越強,如: (1)東京 de wa,朝wa,電車wa. 東京 在 Ø. 早上Ø. 電車Ø. 混雜 shimasu. 擁擠. (在東京早上電車擁擠。).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普遍認爲日語「ガ(ga)」與韓語「이(i)/가(ga)」類似,韓語的 「은(eun)/는(neun)」與日語的「は(wa)」其功能相同,Kuno(1973:37-57)指 出日語「は(wa)」有主題與對比的功能,而「ガ(ga)」的意義為中立敍述(neutral descriptive)與總記(exhaustive listing)。 학생입니다.. (2)a.다로는. (主題). Dro NEUN haksaengypnida 學生. b.太郎は. です。 (主題). Taro WA. gakusei desu. 太郎. 學生. (3) a.비는. 是。. 내리고 있지만. bi NEUN naeligo yitjiman b.雨は. 下. 著. 但. 내리고 있지 않습니다. (對比). nun EUN naeligo yitji anseupnida.. 降っていますか、 雪は. ame WA hutteimasuga, 雨. 눈은. 降っていません. (對比). yuki WA hutteimasen. 雪. 下. 沒. 下著雨,但沒下雪。 (4)a. 편지가. 왔다. (中立敍述:主語). peonji GA watda. b. 手紙が. 来た. (中立敍述:主語). tegami GA kita 信 (5)a. 원숭이가. 來了。 인간의. wonsungyi GA yinganui b. 猿が. 선조이다. (總記:主語) senjoida. 人間の. 先祖だ (總記:主語). saru GA. ningenno. senzoda.. 猴子. 人們的. 祖先是. 9.

(18)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猴子是人們的祖先。. 「누구(nugu)、무엇(mueot)、무슨(museum)」等疑問詞指未知的事項 ,因此後面不能來帶舊信息的「는(neun)」和「は(wa)」,例子如下: (6)a.누가 주장이예요? b.誰が キャプテンですが。 誰. 隊長. 是. (6’)a. *누구는 주장이예요? b. *誰は. キャプテンですが。. (7)a.무엇이 부족해요? 足リないですが。. b.何が 什麽. 不足. (7’)a. *무엇은 부족해요? b. *何は足リないですが. 「特指問句」 (wh-question)中的疑問詞與「正反問句」 (A-not-A question) 中以正反形式出現的動詞,以及「選擇問句」 (alternative question)中的選 擇成分,這些詞彙帶有焦點的屬性,所以必定是句子焦點的所在。 (曹逢甫, 2000) 如下【表二‑1】為韓語「이(i)/가(ga)」與「은(eun)/는(neun)」的特點(K im Jeong-Suk, Nam Ki-Cun: 2002) 表 二‑1 韓語「이(i)/가(ga)」與「은(eun)/는(neun)」的對照 「-이/가(i/ga)」. 「-은/는(eun/neun)」. ·. 主格助詞(表示主語). ·. 表示主題. ·. 表示新信息. ·. 表示舊信息. ·. 聚焦主語. ·. 表示對比,強調. 關於韓語「는(neun)」, Choi, Hyewon (1994, 2004)指出「는(neun)」 有兩個用法 即「話題標誌」和「對比焦點標誌」 ,兩種用法都具有顯著性(p.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rominence) 。 인호를. (8)a.순이는. 만났어.. sunyiNEUN inhoREUL mannatteo. 順伊. 仁昊. 遇到了. 順伊遇到了仁昊。 인호는. b.순이가. 만났어.. sunyiGA inhoNEUN mannatteo. 順伊. 仁昊. 遇到了. 順伊仁昊遇到了。. 她說明(8a)的「는(neun)」為話題標誌, (9b)的「는(neun)」則為對 比焦點標誌。(8b)可以解釋為順伊只跟仁昊見面,其他人沒見面。 Lee, Chungmin (2003)指出「對比話題」以「는(neun)」為實現, 「對比 焦點」以「가(ga)/를(eul)」為實現。 對比話題「는(neun)」不但在名詞句出 現,還能在狀語和術語出現。 했어.. (9)a.오기는 ogiNEUN. haetteo.. 来是来了。 b.유미가. 일을. 부지런히는. 한다.. YumiGA ilEUL bujireonhiNEUN handa. 優美. 事. 勤奮. 做。. 優美做事是很勤奮。. 例(9)中文應該有下一句, 句子中出現重讀的「是」 。 (10)a.아기가 돈을. 먼저. 집었니(아니면). 펜을. 먼저. 집었니?. agiGA donEUL meonjeo jibeotni(animyeon) penEUL meonjeo jibeotni? 孩子先抓錢還是抓筆?. 11.

(20)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b.(아기가)돈을/*돈은 (먼저 집었어). (agiGA) donEUL/ *donEUN (meonjeo jibeoteo) 是錢。. 「對比焦點」以選擇問句(disjunctive question)為前提,其焦點以 「가(ga)/를(eul)」為實現。 Jeon Young-Cheol (2005)以幾位學者的理論為基礎提出四個概念,即「對 比話題(contrastive. topic) 」、「對比焦點(contrastive focus)」 、 「確認焦點. (identificational focus)」、「信息焦點(information focus)」。 他指出「對比話題」和「對比焦點」以「은(eun)/는(neun)」為實現,「確 認焦點(identificational focus)」和「信息焦點(information focus)」則以 「가(ga)/를(eul)」為實現。 (11)a.애들은 뭘 먹었지? 孩子吃了什麼? 라면을. b.영수는. 먹고 영희는. YoungsuNEUN. 만두를 먹었어요.. YounghiNEUN. Youngsu(是)吃了拉麵,Younghi(是)吃了餃子。 (12)a.영수랑. 만수랑. 다. 갔어?. Youngsulang Mansulang da gatseo? Youngsu跟. Mansu. 都. 走了嗎?. Youngsu跟Mansu都走了嗎? b.(만수 잘 모르겠고) 영수는. 갔어.. YoungsuNEUN gatseo. (不知滿秀去了沒). Youngsu是. 去了。. 例(11)為對比話題,其有兩個以上的選擇。例(12)為對比焦點,對比焦 點帶重音,具有排他性含義(exclusiveness implicature) 。 根據Gundel(1999)在話題跟焦點都能實現對比,對比話題是典型的對比,. 12.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而對比焦點也是存在的。至於對比焦點的帶重音現象,如例(13)來說明: (13)A:What do you think I should take on the camping trip? B:That COAT I bought you, (I think you should take.). ‘coat’受H*的音調(稱A-accent)只表意義焦點,L+H* 的音調(稱 B-accent)則表對比焦點。 (14)Well, [I]B passed. 나NEUN 합격했어. (15) Well, I [passed]B. 내가 합격EUN 했어.. Jeon (2005)把四個概念以【±exhaustivity】與【± contrast 】為區分。 窮盡性 (exhaustivity). [+] [-]. [+對比]. [-對比]. (+ contrast) 對比焦點 「neun 2」. (- contrast) 確認焦點 「ga 1」 /「reul 1」. 對比話題 「neun 1」. 信息焦點 「ga 2」 /「reul 2」. 他並沒有否定「確認焦點」和「信息焦點」具有的對比義,只是指出兩 者不如「對比焦點/對比話題」顯得大。 鄧守信(1984)指出輕音「是」提出新知信息,而且它的主語無論是新知 或已知還必須有「對比」(contrast)的作用,例如 (16): (16)a.各國人吃飯的習慣如何? b.歐美人是用刀叉;東方人是用筷子;而印度人是用手指。. 在(16.b)中,各人種都是新知信息,所用的工具也都是新知。在這種情況下, 輕音「是」的出現是極自然的,雖然並不是必須的。 漢語「是」指出其後的語言成分是該句的對比焦點。如下例子(17): (17)這本書是我父親寫的(不是我寫的)。(陳俊光,2011:132). 句尾焦點因無對比作用,故主重音落於句尾焦點本身;對比焦點因有對 比作用,故兩個對比的焦點都帶主重音。 (18)a.他說華語說得很好。. 13.

(22)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b.他華語說得很好。 c.他的華語說得很好。. 例(18)有不同的焦點:(18.a)的焦點為位於句尾的常規焦點,(18.b)為非排他 性的對比焦點,而(18.c)則為有排他性的對比焦點。 方梅(1995)把不重讀的「是」定為焦點標記,而重讀的「是」定為表 示確認意義的副詞。漢語的「是」有時讀重音,在信息結構層面上, 「是」 字重讀的句子,其信息焦點落在「是」上,是對句子命題正確性的確認,而 不是像「是……的」焦點句那樣,僅對「是」字後續成分起彰顯作用。 鄧守信(1984)指出有重音「是」出現的句子整句都必須是已知信息。 (19)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 例(19)只能出現在類似例(20)的句子之後。 (20)a.新德里不是印度的首都。 b.新德里真的是印度的首都嗎?. 在這些句子裡,「新德里」與「印度的首都」都已出現,所以在例(19),這 兩個成分都是已知信息。全部是已知信息的句子再度使用,其功能必然是要 重複強調它的真實性。這便是重音「是」的功能。 鄧守信(2010)把重讀 的「是」字句視為強調句(Emphatic)。如「有人說他不來」 ,而我認為這句話 的真假為假,必須重新建立新信息時,就使用「他是要來」 ,而且「是」必 須重讀。. 上述的主題標記跟對比焦點的互動,我們如下整理: (一)韓語話題標誌「NEUN」 與日語的「WA」有對比的功能,此時的 「NEUN」為「對比話題」,簡稱「NEUN₁」,如例: biNEUN naeligo yitjiman. nunEUN. naeligo yitji anseupnida.. ameWA. yukiWA. hutteimasen.. hutteimasuga,. 下著雨,但沒下雪。. 漢語輕音「是」提出新知信息,而且它的主語無論是新知或已知還必須有「對. 14.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比」 (contrast)的作用,如例: 歐美人是用刀叉;東方人是用筷子;而印度人是用手指。. 其句若譯成韓文,能與「NEUN」對應。 (二)漢語重音「是」表示確認意義,整句都必須是已知信息,信息焦 點落在「是」上。 韓語重音「NEUN₂」具有排他性含義,據理論把它稱之「對比焦點」 。它 有時譯成漢語重音「是」,如例: YoungsuNEUN gatseo. Youngsu是. 去了。. ogiNEUN. haetteo.. 来是. 来了。. 在語用功能上,對命題本身確認以外, 「是」重讀的句子,還有一種話語中 的讓步功能,如: 他這樣做是合理,但是方法尚可改進。 他這樣做是合理,就是有點過頭了。. (胡,2010). 從語義上看,這裡的「是」有「雖然、儘管」的意思,這種句子跟「A是A」 結構的功能完全與有讓步義重讀的「是」字句一致。 (三)漢語「是」指出其後的語言成分是該句的「對比焦點」。如: 這本書是我父親寫的(不是我寫的) ichaekEUN woori abeojiGA seotda.. 該句的焦點與韓語確認焦點「GA₁」對應。. 2.2.2 準分裂句(pseudo-cleft sentence) 句子的訊息焦點,除了利用節律因素強調以外,還可以運用特殊的句法 結構來指示,指示訊息焦點的句法結構主要地有三種: 「分裂句」 、 「分裂變 句」與「準分裂句」 。所謂「分裂句」(cleft sentence),是用表判斷的動詞「是」. 15.

(24)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與表斷定的語氣助詞「的」,把一個句子分為兩段,前半段代表說話者的預 設,後半段代表訊息的焦點。分裂句的句法結構,在北方話裡還有一種體裁 上的變形,稱此為「分裂變句」 。在這一種分裂變句裡, 「的」字不出現於句 尾,而出現於動詞與賓語名詞之間。另一種結構,叫做「準分裂句」 (pseudo-cleft sentence) 。 準分裂句把從屬子句標記「的」與判斷動詞「是」 安插於動詞與賓語名詞之間,因此也就把句子分為兩段,並把訊息焦點置於 動詞「是」的後面。 (湯廷池,1983:132-133) 湯廷池(1979)指出漢語的「凖分裂句」結構。 (21)a.我需要你的幫助。 b.我所需要的是你的幫助。 c.你的幫助是我(所)需要的。. 漢語的「凖分裂句」 在及物動詞‘需要’與賓語名詞‘你的幫助’之 間加上連繫動詞(或判斷動詞)「是」 ,而關係詞(或子句標記) 「的」放在 句中「是」的前面。 在日語裡面,也同樣可以找到類似「凖分裂句」的結構。其如下: (22)a.私は君の協力が必要だ。 b.私が必要なのは君の協力だ。 c.君の協力が 私には必要なのだ。. 把及物動詞‘必要’從「休止形」改為「連體形」 ‘必要な’ , 並在後 面插進子句標記‘の’與主題標記‘は’ ,然后在句尾加上連繫動詞‘だ’。 望月八十吉(1984)指出準分裂句是表示焦點(focus=新信息)的格式。 (23)a.A ga B ni C o kensetsu shi ta. A Ø B在C Ø 建. 設 做 了. A在B建設了C。 b.A ga C o kensetsu shi ta nowa B da。 AØ C Ø 建. 設 做了 的Ø. B是. 16.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A建設C的地方是B。 c.A ga B ni kensetsu shi ta nowa C da. A Ø B 在 建 設 做 了的Ø. C是. A在B建設的是C。 d.B ni C o kensetsu shi ta nowa A da. B在C Ø 建 設 做了的Ø. A是. 在B建設C的是A。. 例句(23a.)是普通的陳述句,焦點在哪裡不明顯。(23b.~d)是準分裂句, 焦點的位置很明顯。日語的焦點在「wa」後,華語的焦點在「是」後。請 注意:準分裂句的焦點,無論日語還是華語,都在句尾,其格局是:舊信息 +新信息與日語的準分裂句相似 韓語的準分裂結構與日語的準分裂句相似,如下例子3: (24)철수는 어제 다방에서 순자를 만났다. 哲秀昨天在咖啡廳見順子了。 (25)a.어제 다방에서. eje dabangeso 昨天. 咖啡廳在. 순자를. 만난. 사람(것)은. 철수(이)다.. sunjaeul. mannan saram(geot)EUN cheolsu(I)DA.. 順子 Ø. 見. 人(的)Ø. 哲秀. 是。. 昨天在咖啡廳見順子的(人)是哲秀。 다방에서. b.철수가. cheolsuGA dabangeso 哲秀. Ø. 咖啡廳 在. 순자를. 만난. 때(것)은. 어제(이)다.. sunjaeul. mannan dae(geot)EUN eje(I)DA.. 順子Ø. 見的 時間(的)Ø. 昨天 是。. 哲秀在咖啡廳見順子的(時間)是昨天。. c.철수가. 어제 순자를. cheolsuGA eje. 3. sunjaeul. 만난 곳(것)은. 다방이다.. mannan got(geot)EUN dabang(I)DA.. 임규홍(1986) Im Gyu-Hong/박철우(2008) Park Cheol-Woo. 17.

(26)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哲秀. Ø. 昨天 順子 Ø. 見的. 地方(的)Ø. 咖啡廳 是。. 哲秀昨天見順子的(地方)是咖啡廳。. 例句(24)是普通的陳述句,(25) 則是分裂句,焦點在‘이다’前面。。 把動詞‘만나다’從「休止形」改為「連體形」 ‘만나ㄴ’, 並在後面插進 並 在後面插進依賴名詞(或形式名詞)‘것’與主題標記‘는’, 然後在句尾 加上 ‘이다’。. 第二節 語法化 一、主觀化 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 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 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 (Lyons 1977:739) 。 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則是指語言為表現這種主觀性而採用相應的 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主觀化既是一個「共時」的概念,即一個 時期的說話人採用什麼樣的結構或形式來表現主觀性,又是一個「歷時」的 概念,即表現主觀性的結構或形式是如何經歷不同的時期通過其他結構或形 式演變而來的。 E.Traugott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待主觀化,認為主觀化是一種語義-語用的 演變,即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於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主觀信念和態度。語言 中用來表達主觀性的可識別的語法成分是如何通過非語法成分的演變而逐 步形成的,這就是語法化中的主觀化問題(Traugott,1995)。R.Langacker則 是從共時的角度來看待主觀化。他主要關心的不是語言中的主觀性成分形成 的歷史過程,而是從認知出發來觀察日常語言的使用,看說話人如何出於表 達的需要,從一定的視角出發來識解(construe)一個客觀的情景。 語法化或虛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個主觀化的過程,後者的主觀性比前者 強。演變是由語用推理引起的。由此引發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所有的語法化 都涉及主觀化?Traugott認為很可能如此,主觀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說話 人要達到交流信息的目的,總要不斷地借助一些表達實在意義或用作客觀描. 18.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述的詞語,加上自己對客觀情形的主觀「識解(construal) 」 ,從而把說話的 目的和動機也傳遞給對方(所謂「識解」 ,是指說話人或聽話人對一個客觀 情景加以認識而形成的概念,主觀的識解包括視角和意象等。(見Langacker 1991:215)。她認為語法化中的主觀化表現在互相聯繫的多個方面: (一)由命題功能變為言談(discourse)功能; (二)由客觀意義變為主觀意義; (三)由非認識情態變為認識情態; (四)由非句子主語變為句子主語; (五)由句子主語變為言者主語; (六)由自由形式變為黏著形式。 語法化涉及的演變在語義上一般是由‘實’變‘虛’,在形式上一般是由‘自 由’變為‘黏著’,極少有相反的情形,這叫做語法化的“單向性”。(沈家煊, 2001)。 英語中語法化的經典例子是「be going to」構式的語法化。動詞go用在 這個句式,本來只是表示移動(I am going to London) 。漸漸地,這個構式 可以後接其他動作動詞(I am going to pull the chair) ,而仍表動作(移動) 。 然後,當使用頻率增加,使用範圍也不知不覺廣大,構式後面不一定接動作 動詞,而可以是「靜態」的(I am going to miss him) ,甚至,主詞不再一定 是有生命有自主意志的(The building is going to collapse) 。這時,be going to 已不再是字面解,表主體在空間中的移動,而是表達時間上之即將發生。這 就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構式是語法化的單位,而言談互動中語用的推論是 開啟語法化過程的動力。一般來說,語法化有幾個特色:高頻,形式簡化(即 口語中語音弱化融合),語義泛化或抽象化以至於可適用於更多上下文。另 外,語法化是緩慢進行的過程,期間在形式上及意義與功能上各式各樣的變 異時常同時並陳(畢永峨,2009)。 (26)學校是公共汽車。 (Best,1995). 說話者在言說(26)的時候,他實際是在將兩個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事物 通過「隱喻」(metaphor)連在一起進行一種「斷定」 。 「是」字句,其基. 19.

(28)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本表達功能是表示說話者的一種主觀「斷定」 。分析句子的視角可以有兩個, 可以分別稱之為「客觀主義的視角」 (objective vantage-point)和「主觀主義 的視角」 (subjective vantage-point) 。舉例說,“我是不做官的”一句,按照前 模型,是將話語活動的參與者“我”、“做官的(人)”通過關係詞系連在一起, 形成一種客觀的斷定。按照後一種模型,是說話者對話語活動的主體“我” 的行為“不做官”所做的一種“宣佈”,是針對“我要做官”的預設所做的主觀意 圖的宣佈。 「是」字結構的語義從客觀斷定到主觀斷定,呈現出一種漸變。 (張 和友 2012). 二、「是」的語法化 「是」是一個獨立的虛詞或者說是語法詞。從歷史上看,是從指代詞發 展為判斷詞(王力 1958;Li and Thompson 1977 等) ,又從判斷詞發展為焦 點標記(石毓智 2001) 。張和友(2012)對於「是」的歷史發展路徑指出:指 代詞〉斷定繋詞〉焦點標記〉語氣功能詞。 類型學研究表明,語言中的斷定詞是從指代詞發展而來的,這是為什麼? 我們的看法是:①指代詞用在兩相關項之間,有分割前後項的作用;②能夠 使陳述性前項指稱化,使句子有動態句轉為靜態句;③指代詞尤其是非人稱 指代詞往往跟說話者的主觀斷定直接相關,指代詞之後的部分是對前面部分 的判定或評說,這樣就使說話者的主觀斷定外顯化。漢語的「是」由指代詞 發展成為今天的斷定係詞可以由此得到理解。(張和友,2012:32) 古漢語表示說話者主觀斷定一般採取“X(者),Y(也)”結構,其功能大致 就相當於今天的「是」字結構。一般認為,“者”跟語氣詞“也”一起構成判定 句式。其中,“者”的作用有二:一是表語氣提頓,一是作為指稱化標記。“也” 的作用主要表明說話者的主觀斷定,是一個表示靜態關係的決斷詞。 (張 和友,2012:26) 「是」字結構作為斷定句對「者.......也」結構的替換,也是「是」的語 法化過程,其語義基礎是這兩種結構的語義內容都能納入「等同/類屬」之 列;其演變機制源於說話者的主觀斷定手段的變化,即從「 (者).......也」 配列到中介詞「是」的轉變。(張和友,2012:32-33). 20.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周國正(1996)從語言表達的角度闡述「是」在後代何以兼具判斷及強調 /聚焦兩種功能特性。 《孟子·梁惠王下》:「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如上例子, 「是」即使不出現,已經可以由前面X項和後面Y項排列表示 判斷關係。但從聽者解碼的角度看,這種做法不是最有效的,因爲X項本來 是謂語性,謂語一般的功能是用於陳述主語(更恰當的説法是「主題」 ) ,但 該例句中,聽者必須在聽完Y項之後,根據X項與Y項之間語義配合的可能 性,才知道X項不再充當謂語而轉了作主語。當説話者不想把某個事態用作 陳述,而轉用為被討論的對象時才會用「是」去複指。 「是」在語用功能上 增加結構上的明晰性、溝通上的有效性。 「是」最初是作爲一個記號出現的-標示前項為被陳述的主題,後項為 對之而作論述;由於「是」的代詞特性令本來屬謂語性、用於陳述的前項轉 變為名詞性、用於指稱的成分(語義內容往往是一種事態/態度/做法) ,而 後項則就之作出性質上的判定評價,由是成爲一種廣義的判斷句。 「是」經 常在這種判斷句中使用,解碼者一聽(看)到「是」就知道其前是被判斷的 前項,其後是被判斷的後項, 「是」由此而成爲判斷關係的標記-繋詞。 但繋詞「是」的本來功能-加強表達的有效性-並沒有喪失,因此「是」 不僅可以在判斷句中使用,亦可以在敍述句、描寫句中使用。由於敍述句、 描寫句中的核心成分動詞、形容詞本質功能已經是用於陳述,在加上「是」 就會成爲非常態的有標記方式。但在判斷句之中,由於作爲後項的名詞本來 只是用來指稱的,因此需要加入-一個表示陳述的成分去顯示功能上的改變, 因此「是」的使用成爲常態。 語法化是一個過程,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其詞彙與結構具有語法功能, 而且一旦虛化後,持續發揮新的語法功能。語法化是單向性的,從語義的弱 化把實詞的語義弱化成功能詞,而使用頻率高的詞彙跟虛化的程度成正比。 「是……的」句中的「是」正符合了語法化的進程。從語義方面來看, 「是」 已失去了表達等同、類屬或存在等關係的語義,已無動詞的實詞義,而成了 帶有標記焦點作用的功能詞,省略後亦不改變句子的合法性;但從句法功能 的角度來看,它依舊具備動詞的部分句法功能,如形成A-not-A的問句、透 過否定詞來否定等。. 21.

(30)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第三節 各家對「是」字句的研究 我們底下討論根據鄧守信(2010)教學語法的三大功能,如:句法,語 義,交際功能。. 一、 句法功能與語義功能 現代漢語「是」字句所對應的核心語義類型是「名物₁等同/歸屬於名 物₂」 。根據句法跟語義之間的對應關係,張和友(2012)將漢語的「是」字 句分作三類:典型類、准典型類和非典型類。各個類型的主要例子依序如下: (27)a.John is that boy. (約翰是那個男孩兒)。〔典型〕 b.John is clever. (約翰是聰明的) 〔典型〕 (28)a.清除是自衛。 〔准典型〕 b.我最後一次遇見他是在上海。〔准典型〕 (29)a.我是昨天進的城。 〔非典型〕 b.是貓把花瓶打碎了。 〔非典型〕. 他把三種結構總結如下表: 結構 經驗. 典型「是」. 准典型「是」. 實體---實體. 含有指稱化實體. 非典型「是」 實體---廣義領屬或 動態屬性. 句法. 名-名. 名-動/動-名. 語義. 等同或類屬. 指稱化後的等同或 隱喻、轉喻或陳述性之. 「是」的語義特徵. 典型斷定. 話題-說明間標記. 類屬. 上的等同或類屬. 准斷定. 聚焦式斷定(整體聚焦 或局部聚焦). 語氣強度. 中性. 中性或較強. 強. 在非典型句中「是」的性質是一個焦點標記。這類句子的底層語義(邏. 22.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輯義)仍可劃歸為等同或類屬,表層仍是「話題-說明」結構。可以理解為 我〔話題〕-是昨天進的城〔動態屬性說明〕。 「是」在功能上可以視為話題 與說明間的斷定標記。據張文,不管哪一類「是」字句, 「是」字句的本身 語義為等同或類屬,「是」的功能為斷定。 關於例(27) 「是」性質, Li & Thompson(1981)認爲「是」是連繋動詞, 連接主語名詞和謂語名詞。王力也在中國語法理論將「是」看成連繋主語與 謂語的繋詞,其功用在於解釋事物的涵義或判斷事物的同異。 湯廷池(1979) 指出「是」是動詞,是因爲它具有一般動詞的句法功能:可以否定;可以用 範圍、程度、情態或其他副詞修飾;可以出現於正反文句;也可以單獨做問 句的答語用。湯文進一步説明「是」是表非活動行爲的靜態動詞(stative verb), 很少帶上「了、過、著」等表時態的助詞或補語;不能改爲祈使句;不能像 一般動詞那樣靠重疊來表示嘗試;也不能與表示進行的「在」連用,而且除 了「會、可以、可能」等幾個情態助動詞(modal adverb)之外,就很少會接 其他情態助動詞。例(27)可參考劉月華(2001,2007)的說明。 例(27a.)表示等同,主語和賓語可以互換位置,句意不變。再舉例說明: (一)一年的四個季節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二)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中。. 例(27b.)表示歸類,賓語代表類概念,主語代表屬概念。屬概念包括在 類概念之中,也就說,主語所指事物屬於賓語所指事物的一部分,例如: (一)這棵樹是桃樹。 (二)橘子、蘋果、香蕉、菠蘿等都是水果。. 表示歸類,由「的」字語充當賓語,通常被認爲是省略了名詞。例如: (一)李老師是教語法的。 (二)這座圓形的小塔是銅的。. 由動詞「是」+結構助詞「的」構成的句式説明,「是」是作爲一個單 獨的動詞,在句子中作謂語,它前面是主語,它的後面帶的是名詞性的賓語, 這個名詞性的賓語是由「是」後面的其他成分與「的」一起構成的。由於「的」 後面帶的中心語不出現,「的」就代替了這個中心語,連同它前面的成分,. 23.

(32)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一起在句子裡擔當了相當於名詞的職務。 「是」在句子中起聯係、判斷作用。 它在聯係主、賓語的同時,判斷主語是什麽,是屬於賓語中的哪類,即説明 主語的類屬或情況。(韓梅,2002) 至於劉的「的」省略了名詞的說法和韓梅「的」代替中心語的說法, 曹 逢甫(1994)指出這裡的「的」應該是其後去掉中心語名詞組的關係子句標 誌「的」 。它把一類的事物劃歸類,也就等於說這一類事物具有哪一種屬性, 曹把由動詞「是」+助詞「的」構成的句式視爲「是」字句屬類用法的延伸。 例(29)中的「是」,曹逢甫(1994)把它視為情態助動詞。是因為它 具有動詞的性質,但沒有一般動詞有的表示動作義,甚至失去原來的表對等、 類屬等意義,只能在動詞前面出現而不能在動詞後面來,而「的」則是個表 時貌與情態的句尾助詞。黃正德(1989)指出「是」應該分爲動詞和助動詞 兩種類,在例(27)中的「是」是動詞,以兩個名詞組作爲其論元,例(29)的 「是」則是助動詞,以一個句子為其賓語,而無語義上的主語。 兩者都把例(29)定為分裂句,我們先探討學者對分裂句的解釋。 語法學家一致同意漢語的分裂句與英語的分裂句相當,但事實上在漢語 的分裂句中,能充當焦點的句子成分範圍是較英語廣的。英語焦點句的語言 形式:“It is…that…”只有名詞和介詞能出現在分裂句的焦點位置。 (30)a. It was yesterday that she came (名詞短語) b.It was in the shop that I met her (介詞短語) c. *It is very pretty that she is (形容詞短語) d. *It is very quickly that she writes (副詞短語) e. *It was drive home that I did (動詞短語). 中文焦點句的焦點分佈範圍較廣 (31)a.他是昨天來的(名詞短語) b.我是在店裡遇見她的。 (介詞短語) c.她是很漂亮的(形容詞短語) d.她寫字是很快的(副詞短語). 24.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陳俊光,2011:172). e.我是開車回家的(動詞短語). 曹逢甫(1994)用「主題-評論」的觀點來進一步説明分裂句的結構。他 指出分裂句中「是」在基底結構是個情態助動詞,而且跟某些助動詞一樣, 它次類劃分一個子句。主題,不論是大、次或參,都可經由「主題提昇律」 移出子句外。 (32)a.是他昨天那本書沒看完,(不是別人)。 b.他是昨天那本書沒看完,(不是今天) 。 c.他昨天是那本書沒看完,(不是這本書)。 d.他昨天那本書是沒看完,(不是看完了)。. 他論證「是」像情態動詞「可能」、「應該」、「會」,這一類情態動 詞是主題提昇的動詞,他們的共同特性是允許主題,不論是大、次或參,提 昇到子句的外面。在基底結構「是」出現在句首而以一個子句為其補語。如 (32a)所示,而子句中的主題則在合適的情況下可以經由「主題提升律」 提到「是」之外,如(33b)與(33c)所示。 (33)a.是〔他昨天買了那本書〕。 b.他是〔昨天買了那本書〕 。 c.他昨天是〔買了那本書〕。. 「是……的」格式是對比焦點的句法手段之一並把「是」視爲焦點標記 詞4。在主要動詞前成分較長的句子裡若不帶「是」 ,其可接受性遞減。 「是」 有焦點定位作用的成分。具體例子如下: (34)a.小王買的戒指。 b.小王昨天買的戒指。. 4. 標記詞的原則. (一)作爲標記成分,它自身不負載實在的意義,因此,不可能帶對比重音。 (二)標記詞的作用在於標示其後成分的焦點成分的焦點身份,所以焦點標記後的成分總是 在語音上凸顯的成分。 (三)標記詞不是句子綫性結構中的基本要素,因此它被省略掉以後句子依然可以成立。. 25.

(34)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c.小王昨天在鎮上買的戒指。 d.?小王昨天在鎮上用獎金買的戒指。 e.?小王昨天在鎮上用獎金給女朋友買的戒指。. (方梅,1995). 在口語裡「是」字不出現是常態,儘管在句法分析上可以認爲不管「是」 字出現不出現,這個「是」實際上都在那裡,因爲只要否定,「是」就必須 出現。(胡文澤,2010) 一個句子的焦點是句子語義的中心所在。一般而言,説話者會認爲「新 信息」才是由必要強調的焦點,因此「焦點」與「新信息」的概念有一定程 度上的重疊,至少就説話者而言,緊鄰「是」之後的第一個句子成分為其所 要表達的「新信息」。「是」的範距(scope)以及焦點的認定上,多半的語 法學家業都同意在「是」字後面的部分全部是「是」的範距,但焦點則是在 範距中離「是」最近的組成分。 (35)a.是他昨天在臺北買了那本書的。 b.他是昨天在臺北買了那本書的。 c.他昨天是在臺北買了那本書的。 d.他昨天在臺北是買了那本書的。 e*他昨天在臺北是買了那本書的。. 陳玟妤在他的研究中將「是……的」(一)的語義功能定為「聚焦於已知事 件的相關細節」。 (36)a.他是昨天來的。 b.他是<昨天來的>[那個人]。 c.It was yesterday that he came. d.He is [the man] <that came yesterday>.. 如例(27b)和(36a), 「是……的」構成的句子有時候帶歧義,因而在不 同的語境裡須有不同理解和分析,選擇哪一種,要根據上下文來決定。 關於例(29)中的「的」在語義的研究方面,白梅麗(Paris 1979)與屈承 熹(1979,1983,1985)都認爲「的」表示在他前面的部分為一種預設。鄭. 26.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良偉(1983)指出「的」為表時貌(aspect)與情態(mood)的語助詞與另 一個句尾語助詞「了」意義相反。後者表示「情境已改變」而前者表示「未 改變的情境」。曹文把「的」認定為一個表態的語助詞,用來表示説話者對 句中所表示的命題的一種態度。分裂句中的「的」在表過去的語境中,一定 得出現,而在表慣常或未來的語境中則為可有可無。 「的」表示一種預設; 説話者預設某一件事,如所預期的,在過去發生,慣常發生或將發生,也就 是說話者的預設是事件的發生與預期的相符。 另外一些學者從認知語法的角度討論「的」,胡裕樹、範曉(1994)率 先提出衆多用法的「的」背後存在一種同一性。此後沈家煊(1995、1999)、 袁毓林(1995、2003)、石毓智(2000)、張敏(1998)、郭銳(2000)都 陸續撰文贊同將「的」作統一的處理,雖然他們的具體分析不同。 朱德熙(1978)將“小王是昨天晚上來的”一句解釋為小王是「昨天晚 上來的人」這個裡頭的一個成素。他認為「的」字結構轉指 VP 中所缺的空 位。袁毓林(2003)的解釋則為小王具有「昨天晚上來」這種屬性。當「VP 的」的 VP 中有句法空位的時候,這種「的」字結構既可以轉指事態或屬性, 又可以轉指具有這種屬性的個體。他稱前者為自指,稱後者為轉指。從句法 功能上看,這兩種「VP 的」都是體詞行的。再者,自指的「VP 的」具有 相當的術謂功能,可以單獨作謂語,也可以作判斷動詞「是」的賓語。 袁文稱由動詞性成分充當謂語的句子為事件句(envent sentences),稱 帶句尾「的」的句子為事態句(state-of-affairs sentences),當在事件句(event sentences)的後面加上虛詞「的」以後,就可以造成一種説明事態的判斷句, 簡稱事態句。各種形式的事態句可以抽象地簡稱為「是……的」結構。事態 句是一種有標記的焦點結構,從事件句派生出事態句的語義動因是改變事件 句的焦點結構。在焦點之前插入「是」,以顯性地、無歧義地表示出事態句 中的焦點, 由於焦點結構總是要強調焦點範圍中的某個成分的,因而只要 有這種「的」的存在,就必然會有強調、確認等所謂的傳信語氣(evidentiality) 。 在陳述句中,這種強調語氣就是表現為確認語氣。表達功能上看「是」是焦 點標記, 而「的」是傳信標記。 石毓智(2000)認爲「的」的基本功能是從一個認知域中確立出成員, 已專門化的或者經常組合的偏正結構,它們所代表的成員地位業已確立,因. 27.

(36)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此無需或者不一定需要「的」來確立,而不經常組合,其成員地位不穩定需 要「的」來確立。5他基於人們認知活動的三個基本空間,物質、時間、性 質來說明「的」,這三個認知空間的概念反應在語言中,就是名詞、動詞、 形容詞。具體例子如下: 物質空間:大白天的,你怎麼在家裡睡覺? 時間空間:他是坐飛機來的。 性質空間:這蘋果(是)酸的。 郭銳(2000)對於朱德熙「的₃」6看作名詞性結構的處理方法提出意 見,他指出「的」的作用問題與表述功能的轉化和句法層面的詞性轉化有關, 「的」是飾詞標記,它可以把一個謂詞性成分或體詞性成分轉化為飾詞性成 分,單獨做主賓語的「X 的」是飾詞性成分的零標記轉指,即句法層面的名 詞化。 木村英樹(2003)提出一種新的看法,基本思想是「的」字的功能擴展。 大致是:“他是在西單買的車”這類「的」字句是從含有結構助詞的「的」字 結構通過「的」字由區分事物的功能向區分動作行為的功能的擴展而形成 的。 沈家煊從人類認知上「有界」和「無界」的對立在語言中的反映這一角 度出發,提出「的」的基本用法是使有關成分「有界化」的觀點。 對於「是」與「的」認爲具有共同特徵的學者從認知語法的角度出發釋 義。認知語法以追求概括性為首要目標,力圖找出一些基本的認知原則對語. 5. 呂叔湘等(1980,133)提出「的」有以下幾種使用情況:. (一)意義已經專門化的,不用「的」字,例如,數學教員、工業城市、絕對真理等。 (二)修飾語和中心名詞經常組合的,「的」字結構不用,例如,歷史(的)經驗、幸福(的)家 庭、駕駛(的)技術等。 (三)修飾語和中心語不經常組合的,要用「的」,例如;血的教訓、化肥的消息、科學的春 天等。 6. 朱德熙( 1961) 認為「的」可以分為副詞性後附成分「的₁」、形容詞性後附成分「的₂」 和 名詞性後附成分「的₃」 。「的₁」和「的₂」 相當於唐宋時期的描寫性的“ 地” , 而「的₃」 相當於唐宋時期的區別性的“ 底” ( 朱德熙, 1966 )。. 28.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言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存在的並行現象作出統一的解釋, 以收以簡馭繁之 效。 (37)他是會對你好一輩子的。. 至於例(37)類的句子,劉月華(1996) 、胡文澤(2010)等人把兩者區 分,認爲不同的形式。例(37)類的「是」後成分狀態描寫的謂語,其中大 多數為形容詞,而例(29)類謂語均為行爲動詞。 Wu(1998)是少數將此類「是……的」句放在「焦點」層次下討論的學 者,並說明其表達的重點在於句中情態(modality)部分。可能是對事件發 生可能性的推測,或是對該已知狀態「存在」或「不存在」的判定。我們同 意Wu的觀點,而將「是……的」 (二)的語義功能定為「聚焦於說話者的主 觀評論」。 (陳玟妤,2011:103) 李訥等(1998)認爲這種「的」表示主觀的確認態度,屬於認識範疇; 它作用於一個命題,反映的是句子的情態(modality)類型,是一種情態助詞, 可以歸入句末語氣詞。他把語氣詞「的」的語法意義概括為:對一件事實的 確認。含有語氣詞「的」的句子是説話人向聽話人表明肯定態度的方式,而 不是爲了告訴聽話人發生了什麽。 「的」帶有情態作用的語法成分,它最本 質的特點在於表示主觀的確認態度。 (38)a.你是哪上的車? b.他是會對你好一輩子的。. 關於「是……的」句帶已然義,袁毓林(2003)指出在時體上無標記的 事態句表示已然義,這是事態句無標記的、常規的時體特徵;在時體上有標 記的事態句(句中有「會、要、著」等跟已然義相衝突的時體標記表示未然 義或進行義,這是事態句有標記的、特殊的時體特徵。 石毓智(2005)已 然義有兩個來源:一是「的」自身的功能;二是時間參照點。「的」確立的 是行為認知域中一個有起訖點的單位。他說明無時間詞語時時間參照點一般 是指現在。站在現在所看到的一個有訖點的行為,自然是已經發生的。如果 有將來的時間詞限制時,「的」也可以表示將來的行為。. 29.

(38)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二、 語用與交際功能 Li & Thompson(1981、2007)指出「是……的」句式「以肯定或否定某 種前設而刻畫或解釋某一個情況」 ,跟僅僅報導一個事件不同。他們説明 「是……的」句「糾正預設」的語用功能。 (39)a.他是每天去看電影的。 a'他是每天去看電影。 (40)a.他是明天去看電影的。 a'他是明天去看電影。. 例(39a)與(39a')略有不同, (39a')只指出「他去看電影」這件事 每天發生, (39a)除了表達這個意思之外,還告訴我們這種習慣性的行爲和 説話者的預期是相符的。同樣地, (40a)除了表達了(40a')的意思之外,更 告訴我們「他明天去看電影」這件事與他預期會發生的事相符。因此之故, (40a)似乎還傳達了另外一項訊息:那就是,從説話者的觀點來看, 「他明 天去看電影」這件事是預先決定或事先安排好的。因爲説話者對這件事的發 生多了這一層預設的關係,所以在用來指正別人的錯誤觀念時,用「的」比 不用「的」合適。試比較(41)的兩個回答,就可看出其中的差別。 (41)甲:我知道你們講好了後天去看電影。 乙:你錯了,我們是明天去看電影的,不是後天。 乙?:你錯了,我們是明天去看電影,不是後天。 (42)我是跟你開玩笑的。. 如例(42)中,假設説話者說了一句開玩笑的話,而聽話者不知那是玩笑 而生氣,於是問那句話是否當真,説話者就說此句話以否定那句話是當真的。 再看兩一個例子: (43)a.這個人很頑固,我們(是)說不服他的。 b.這個人很頑固,我們說不服他。. (43a.)表示說話者對於這個人之不可能說服已到了任由他去的地步。 (43.b)則無此意。使用(43a.)最自然的語境是說服此人之問題被提出時,. 30.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假定他可以說服,(43a.)用以闡明與那個假定有關的情況;它說明與那個 假定相反,他是不可能說服的,因此說話的口氣很確定。 (黃宣範譯,2012: 377-379). 三、句法結構 (一)「是……的(一)」 A.「主語+是+狀語+動詞+的」 :焦點是作爲狀語的時間、處所、方式、 條件、目的、對象、工具等。例如: a.我是農村來的。 b.那本教材是1958年編寫的。. B.「主語+是+主謂結構+的」 :主謂短語裡的謂語一般是不帶賓語的動 詞,位於句首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就是這個動詞的受事,通常是話題。對比焦 點是主謂短語中的主語。 a.你快告訴我,這主意是誰出的? b.這道菜是我做的。. C.「是+主語+動詞+的+賓語」:對比焦點是全句的主語。 a.是誰把信寄走的? b.是你引誘的我。. 根據趙元任(1968),有些方言允許另外一種説法,那就是把「的」提 前到最後一個名詞組之前。像(44b.)只存在於少數北方方言,這種結構是從 像(44a.)由「的」字提前變形衍生而來的。 (44)a.她是九月生孩子的。 b.她是九月生的孩子。. D.「主語+是+動詞+的」 : 「是……的」中間焦點的部分為造成全句主語 的原因 a.他臉紅是海風吹的。. 31.

(40)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b.你睡不著是盼開鑽盼的。. E.否定式:在「是」的前方加上否定詞「不」 a.這個消息時你告訴他的? b.不是我告訴他的,是別人。. F.疑問式 a.是非問: 安娜是跟代表團一起來的嗎? b.特指問,疑問代詞總是指代對比焦點部分的:她是哪天來的? c.正反問用「是不是……的?」形式:你是不是給我買的辭典?7. (一) 「是……的(二)」 根據焦點成分結構的不同,我們列出了四個「是……的」 (二)的句法 基式結構: A.「是+能願動詞+動詞+的」 a.這裡園林的面貌是會有變化的。 b.新教材是能夠編好的。. B.「是+動詞+可能補語+的」 善意、惡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C.「是+修飾语+狀態動詞+的」 a.猴子是很聰明的。 b.他們的文化生活是相當豐富的。. D.「是+單獨的狀態動詞+的」 a.他心裡是透亮的。 b.我們前面的困難是有的。. 7. 例子來自劉月華(2001,2007). 32.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c.十年樹人倒是可以的。. E.「是+ 由熟語擔任的狀態動詞+的」 a.他對你是誠心誠意的。 b.我認為是很合情合理的。. E.否定式:否定詞「不」常出現在「是」之後,它否定的是整個命題。 也就是說,此時「是」聚焦的部分是一個否定命題。如例所示: 那種思想是不妥當的。. 「是……的(二)」聚焦的部分是一種主觀肯定的態度,因此不以疑問 形式呈現。. 四、小結 在「集合」論中「to be」類繫詞的內涵是等同(=)、屬於(∈)、包 含於(⊂)。這種關係在語言中通過名句來體現,形容詞做繫詞表(賓)語 的句子從大類上說可以歸於名句。原因在於,形容詞的意義是通過對個體意 義的概括而建立一個類的。「是」被稱之繫詞(或繫動詞),「是」有兩種 用法,一是實詞(語法詞),句中不能省略;一是虛詞(功能詞或副詞), 可省略。「是」在繫詞句中聯繫主語名詞和謂語名詞,而在焦點句以功能詞 聚焦「是」後來的成分。 「是」常與「的」配合,是為了對客觀事情做主觀性處理,「話題」和 「焦點」兩個概念就是用來分析這些主觀變化的。拿「動態」和「靜態」這 兩個概念而論,動態的核心是變化,靜態的核心是屬性,「的」的語義功能 就是屬性。 (何文彬,2006) 從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所有的「是」字句,其語義為等同和歸類,其基本 表達功能是表示說話者的一種主觀「斷定」 。 統整學者們的研究,我們把 「是」、 「的」共現的句子為句法、語義、表達功能以簡單的圖表示:. 33.

(42)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圖 二‑1 從認知角度看「是」、「的」共現句. 功能語法的角度看,焦點句中的「是」與「的」各司其職: 「是」標記 其後的語言成分為焦點,而「的」則預設其前的動作為已知事實。這裡所謂 的預設是事件的發生與說話者預期的相符。表達功能為「糾正預設」 。 焦點句「是……的」句的結構可以「話題-評論」看待。其中「是」為 「話題-評論」之間的斷定標記,「的」作爲事態化標記。. 圖 二‑2 從功能角度看「是」、「的」共現句. 34.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將介紹本論文研究的語料來源、研究對象並説明本文以該語料庫 做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我們的研究對象為:在真實語料當中呈現的「是」的 各種用法、對應的韓文以及韓國學生的寫作。 研究方法有別於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的方法,因此各語料來源不同,首 先採取的語料為韓劇,連續劇有故事反映真實語言,台詞以兩三個人的對話 構成,提供語境,易察覺説話人的語用目的。另外一種語料是韓國學生的寫 作,這是原本為考試用的,考試提出題目,學生針對該題目寫作,因此有上 下文可正確地判斷學生語法上的錯誤。 本章第一節說明語料來源與檢索步驟,第二節介紹語料分類依據及分類 程式。期望以外語學習者的整體語言表現為基礎,來對漢語「是」與韓語相 應形式做清楚的論述。. 第一節 資料來源 (一)對比分析用語料: 從生活中自然使用的語言搜集而來的語料,稱之爲實例語料。實例對比 語料大致可分爲兩種形式:翻譯對等語料和語域對等語料。翻譯對等語料是 建立在語義和語用的對等基礎上。語域對等語料,則是分別從兩種語言中選 出的同一語域所使用的語言素材。我們採取的實例對比語料是以中文配音 (含中文字幕)的韓劇,與此對比的韓劇為 2013 年在韓國播放的「來自星星 的你」,共有 21 集,其中 1~8 集中蒐集「是」字出現的句子。因爲中文配 音的翻譯給母語者的感覺不太自然,因此我們還找中文為原劇的中國電影, 電影名為「歸來」。這部電影當然原音是中文,含韓文字幕。 (二)偏誤分析用語料: 在此引用的語料也是實例語料,是北京語言大學的「HSK動態作文語料 庫」 ,其語料的數量大且具代表性的書面語語料庫。 「HSK動態作文語料庫」 是母語非漢語的外國人參加高等漢語水準考試作文考試的答卷語料庫,收集 了1992至2005年的部分外國考生的作文答卷。下表是韓國學生的句型錯誤。. 35.

(44)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表 三‑1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韓國學生的句型錯誤 把字句. 255. 是……的. 913. 有字句. 224. 被字句. 132. 存現句. 1. 是字句. 527. 比字句. 71. 兼語句. 181. 雙賓語句. 25. 連字句. 8. 連動句. 8. 形容詞謂語句. 69. 其語料庫依照學生的原稿對於「是」與「是……的」句先做了如「缺省 成分」、「誤加成分」等偏誤標記。尤其是學生使用「是……的」的句子, 要判斷其句子是否偏誤時,一定要看原稿的上下文,這才可以從語義與語用 的角度去探討造成錯誤的內在因素。不過針對九百多的句子找相應的原稿是 困難的,因此我們以主辦單位對句型錯誤的標記為准加以分析。各語料的筆 數為「是」字句中抽 100 個,「是……的」句也抽 100 個句子,同時觀察 69 個形容詞謂語句子是否有動詞「是」。. 第二節 語料分類依據及分類程式 我們的分類,是以找到的實際語料的分佈情形為准,而不是純就語言結 構的理論面來分類。以期做到比較符合實際語言使用表現得解釋。 首先對比語料的分類程式如下: (1)視聽中文配音蒐集「是」和「(是)…(的)」出現的句子,並 標明節律。 (2)視聽原文找出已蒐集的句子對應的韓語表達方式,並標明節律。 (3)根據前一章探討的「是」的各種用法將語料歸類 基於偏誤的形式分類, 將韓國學生寫作中蒐集「是」字句、「是…… 的」句相關句型錯誤,再者依照 James(1998)的形式分類歸納偏誤類型,如: 遺漏、誤加、誤代、錯序等。.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觀念學習一 速率公式的變化 對應能力指標. 6-n-08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問題及困難,亦懂得適當地為自己訂定清晰的目標。 學者 Grotberg 曾指 出,擁有抗逆力之小朋友 (9 至 11 歲) 能認識自己的情緒、用語言及不傷

進行 18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口算 學生須透過口算解主要以圖像闡述的應用 題,並以橫式作記錄。.. 加法和減法的直式在學習單位 1N4

有的人是天生的領袖人物,有的人則是後天培育而成。美國的華倫‧班尼斯(War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