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運作成效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運作成效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院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湯志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運作成效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程維煌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運作成效。其中教師組織主要 是指「學校教師會」 ,運作成效則包含「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主」 、 「提 升教師專業」等三個層面;並分析「強化組織運作」、「促進校園民主」與「提 升教師專業」三層面間的相關程度;進而利用開放問卷了解學校教師對未來教 師組織發展的期待與展望。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對象為臺北市立高級中學編制內正式教師,問卷共寄. 政 治 大. 出 400 份,回收 326 份,回收率 81.5%,剔除無效問卷 25 份,尚餘有效問卷共. 立. 301 份。在統計上採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國. 學. 與積差相關,並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呈現差異者再以薛費法或 LSD 法來進行事 後比較。最後根據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與開放問卷結果,歸納結論如下:. ‧ y. Nat. sit. 一、 「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屬中高程度, 「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 n. al. er. io. 主」層面屬高程度,「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屬中高程度。. Ch. i. i n U. v. e n g c h ,在高中校史較短與較悠久、男 二、 各背景變項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 性、任教年資較淺、曾兼任學校行政職務教師高於一般教師。. 三、 各背景變項對「強化組織運作」層面運作成效,在任教年資較淺、曾 兼任學校行政職務教師高於一般教師。. 四、 各背景變項對「促進校園民主」層面運作成效,在高中校史較短、男 性、任教年資較淺、曾兼任學校行政職務教師高於一般教師。.

(4) 五、 各背景變項對「提升教師專業」層面運作成效,在普通高中、高中校 史悠久、任教年資較淺、曾兼任學校行政職務教師高於一般教師。. 六、 「強化組織運作」、「促進校園民主」與「提升教師專業」三層面間達 相關性顯著且為高度正相關,各面向間亦達相關性顯著且為高度或中 度正相關。. 七、 高中教師期待未來教師組織能參與教育政策制定、強化教師組織運. 政 治 大. 作、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在不影響學生受教權的前提下,積極爭取教. 立. 師權益。. ‧ 國. 學.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學校教師組織及其他研究者參考。. ‧. n. al. y. er. io. sit. Nat. 關鍵詞:學校教師會、教師工會、教師組織運作成效. Ch. engchi. i n U. v.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organizations in Taipei. The teachers organizations mainly refer to Teachers Associations at high schools across the city,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includes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operations, promote campus democracy and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aspects, and the author tries to understand what teachers are thinking through. 政 治 大. open questionaire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ssociations.. 立. 40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sent to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 326. ‧ 國. 學. were returned, the recovery rate was 81.5%, including 25 invalid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The statistics methods we used includ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s. If one-way ANOVA showed significant. y. Nat. sit. differences between data, Scheffe method or LSD was applied for furthur. n. al. er. io. comparisons. Finally, the major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h. i n U. v.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ethe n gteachers c h i association at high schools" was scored medium to high.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operation", "promote campus democracy" was scored high, and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 was scored medium to high.. 2.. Teachers who are younger/male/hav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s, or teach in a younger school scores higher than other teachers in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at high schools".. 3.. Teachers who are younger/hav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s scores higher than other teachers in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operations"..

(6) 4.. Teachers who are younger/male/hav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s, or teach in a younger school scores higher than other teachers in "promote campus democracy".. 5.. Teachers who are younger/hav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s, or teach in a older school or in a normal high school as opposed to vocational schools scores higher than other teachers in "enhancing teachers' profession".. 6..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operation", "promote campus democracy" and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 are highly correlated to one another positively.. 7.. High school teachers are expecting that in the future teachers organization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strengthen the operation of teachers associations, help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and actively fight for the interests of teachers while not affecting students' right to learn..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Finally, we ma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associations across the. er. io. sit. y. Nat. city and other researchers for referenc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Keywords: teachers associations, teachers unions,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n.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立. 政 治 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 國. 教師組織與運作成效的理念 ......................................... 11. ‧. 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工會的發展現況.............................. 36. Nat. y. 第二節. 學. 第一節. 第四節. 相關研究 a ........................................................................ 71. er. iv l C n hengchi U 研究設計與實施.......................................................... 83 n. 第三章. sit. 學校教師組織運作成效 ................................................. 49. io. 第三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8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8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8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9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6.

(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99 第一節. 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現況與對各背景變項之差異分析99. 第二節. 各層面現況與對各背景變項之差異分析 .................... 102. 第三節. 強化組織運作、促進校園民主與提升教師專業三層面間的 相關程度....................................................................... 140. 第四節. 教師對未來教師組織發展的期待與展望 .................... 142. 第五節. 統計分析討論............................................................... 147. 立. 政 治 大.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 國. 結論 .............................................................................. 155. ‧. 建議 .............................................................................. 159. Nat. y. 第二節. 學. 第一節. er. io. sit. 參考文獻 ................................................................................... 163 壹、中文部份 .............................................................................. 163 a. n. iv l C n hengchi U 貳、英文部分 .............................................................................. 173 附. 錄 ................................................................................... 177 附錄一:「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效能之研究」問卷初稿177 附錄二:「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運作成效之研究」正式問卷 ...................................................................................... 183.

(9) 表 表 2-1. 次. 臺灣教師組織發展時間表………………………………………………12. 表 2-2 教師組織定義的相關研究………………………………………………14 表 2-3. 美國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16. 表 2-4. 英國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19. 表 2-5. 日本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21. 表 2-6 運作成效定義相關研究…………………………………………………23 表 2-7. 政 治 大 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相關研究……………………………………………35 立 三種教師圖像之比較……………………………………………………42. 表 2-9. 世界主要國家教師組織的定位…………………………………………45. ‧. ‧ 國. 學. 表 2-8. 表 2-10 教師會與教師工會權利之比較…………………………………………47. y. Nat. er. io. sit. 表 2-11 教師組織相關研究………………………………………………………75 表 2-12 學校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相關研究………………………………………81. al. n. v i n Ch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一覽表………………………………………………85 engchi U. 表 3-1 表 3-2. 學校背景變項統計表……………………………………………………87. 表 3-3. 各規模學校抽樣人數一覽表……………………………………………88. 表 3-4. 教師人口變項統計表……………………………………………………88. 表 3-5. 專家效度名單……………………………………………………………90. 表 3-6. 專家效度修正意見………………………………………………………90. 表 4-1. 「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現況分析表…………………………………99. 表 4-2. 各背景變項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差異分析表…………………100.

(10) 表 4-3 「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之現況分析表…………………………103 表 4-4. 不同學校類別教師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04. 表 4-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05. 表 4-6. 不同高中校史教師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07. 表 4-7. 不同性別教師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08. 表 4-8.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109. 表 4-9.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11. 政 治 大. 表 4-10 兼任學校行政職務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12. 立. ‧ 國. 學. 表 4-11 曾任不同教師組織職務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及其面向差異 分析表……………………………………………………………………114 表 4-12 「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之現況分析表…………………………116. ‧. 表 4-13 不同學校類別教師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17. y. Nat. er. io. sit. 表 4-14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18 表 4-15 不同高中校史教師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20. al. n. v i n Ch 不同性別教師在「促進校園民主」 e n g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21 chi U. 表 4-16. 表 4-17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23 表 4-18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24 表 4-19 曾兼任學校行政職務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26 表 4-20 曾任不同教師組織職務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及其面向差異 分析表…………………………………………………………………128 表 4-21 「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之現況分析表…………………………129 表 4-22 不同學校類別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0.

(11) 表 4-23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1 表 4-24 不同高中校史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3 表 4-25 不同性別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4 表 4-26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5 表 4-27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6 表 4-28 曾兼任學校行政職務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分析表…137 表 4-29 曾任不同教師組織職務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及其面向差異 分析表…………………………………………………………………139. 政 治 大 表 4-30 強化組織運作與促進校園民主相關程度分析表………………………140 立. ‧ 國. 學. 表 4-31 強化組織運作與提升教師專業相關程度分析表………………………141 表 4-31 促進校園民主與提升教師專業相關程度分析表………………………142. ‧.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4-33 各背景變項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與各層面分析結果有顯著 差異一覽表……………………………………………………………149. Ch. engchi.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3)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84. 圖 3-2. 研究流程圖………………………………………………………………9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組織運作成效。其中教師組織主要 是指「學校教師會」 ,運作成效則包含「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主」 、 「提 升教師專業」等三個層面,探討學校教師對上述成效與各層面的差異情形;並 分析「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主」與「提升教師專業」三者間的相關程 度;進而利用開放問卷了解學校教師對未來教師組織發展的期待與展望。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 政 治 大.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 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學. ‧ 國. 立. ‧. 總統在 2011 年元旦文告中提出:教育攸關國家競爭力,提升臺灣教育品. sit. y. Nat. 質是政府的責任與承諾,我們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及. er. io. 終身學習能力的下一代」,政府將檢討教改成效,修訂不當政策,落實「人本. n. a 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回歸教育本質,尊重學 iv l C n U h engchi 術專業,國家教育政策制定應客觀中立,有關課程內容、人員聘用及教育經費. 分配,則應本「學術自主」、「學生主體」及「教育優先」的原則辦理(馬英 九,2011)。 有鑑於教育扮演著國家進步發展之關鍵推手,近年來各國無不積極投入人 才建設,透過各種策略持續提升教學品質以養成優質人才。教育成敗攸關整體 國力的提升與發展,在面對當前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各項教育政策的推 動及改革,其目的不僅是要培養下一代成為具有思辨分析、創新多元能力的現 代化國家國民,更要能從在地出發,發展出寬廣世界觀,使我國在面對全球化 的挑戰中,能引領歷史前進,永續發展(教育部,2005)。 1.

(16) 教育是百年樹人大業,亦是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工程,應有耐心, 並持之以恆,而教育改革是改變教育體質的巨大工程,均應有實施的共識和縝 密的程序,循序漸進,切忌冒進,方能竟其功。然而,現在的教改和社會期待 有一種令人憂心的現象,就是常常理念高懸,強調「好事要趕快做」、「不要 輸在起跑點上」,在執行上卻無準備的時間、充分的人力、充足的經費、完備 的法令和配套措施,即使有良好的策略,往往因匆促上路,結果不是「好事做 不出」,就是「在起跑點跌倒」、「偷跑」、「跑錯跑道」、「中途抽筋退出」 或是「躺在終點上」(湯志民,2003)。. 政 治 大. 基於上述社會環境變遷與教育改革趨勢,本研究動機分述如下:. 立. ‧ 國. 學. 壹、教師組織的發展. 教師在傳統的社會中,主要在於維護並傳遞知識,身負傳道、授業、解惑. ‧. 之職,與天、地、君、親並列,擁有相當崇高的社會地位。但在社會快速發展. Nat. sit. y. 與環境的變遷下,教師所面臨的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封閉社會,而是一個人文. er. io. 化、工業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開放社會(吳靜芬,2005)。過去教師在學校,. n. al 總是默默為學生付出,對於行政機關所下達的指示,只能遵從與執行,很少有 iv. n U engchi 個人的意見。然而,近年來由於社會型態逐漸改變,教師的角色與地位也慢慢. Ch. 有了轉變,教師對於自身權益的訴求不再沈默,希望能夠成立教師組織,作為 教師交流的平臺並團結教師的力量。自 1995 年教師法公布,全國教師會於 1999 年正式成立,參與教師會之教師總人數均維持在十萬人左右,各縣市均已成立 地方教師會,學校教師會亦達 2300 多所(全國教師會,2011a)。教師會除了 增進教育民主化的腳步,也對國內教育環境生態產生鉅大的影響,進而衍生出 一些問題,諸如:教師組織工會爭取勞動三權、教師會會務假、教師聘約及聘 約準則之協商等(饒邦安、周志宏,2004)。 2.

(17) 教師法公佈實施後,雖然我國教師開始擁有結社權,但與各職業團體相較 起來顯然是起步較晚;而且,教師法之內容相較於工會法的條文內容,實際上 所賦予教師組織的功能是較不完備的,因為教師法在制定過程中,僅通過教師 得組織教師會,使現行教師會兼具有產業工會及專業公會之外部特徵,但實際 運作起來卻無工會與公會的實質保障內容,雖已有結社的權利,但在協商權部 分卻不完整,亦沒有爭議權(吳靜芬,2005)。過去幾年,各界對於「教師可 否組織工會」與「教師組織應否擁有勞動三權」等問題,一直有爭論,為凸顯 並解決教師組織發展所面臨之問題,全國教師會除持續進行修法遊說外,並曾. 政 治 大 會」 、 「還我勞動三權」為訴求重點,此後,有關「教師工會」的議題即成為各 立 於 2002 年發動數萬會員進行名為「團結 928」的遊行活動,以「教師組織工. ‧ 國. 學. 界關注焦點。. 2007 年教育部次長周燦德表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如果教師適用勞動. ‧. 法,當學校與教師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若有不當的罷課、罷教等爭議行為,. sit. y. Nat. 不但嚴重影響學生受教的權益,而且會引發學生與家長的擔憂,造成社會動盪. er. io. 不安。但全國教師會認為教師組工會,是行使勞動三權中的團結權,如果醫師. n. 組工會不會被衛生署批影響病人就醫,鐵路局員工組工會不會被交通部批影響 a v. i l C n hengchi U 廣大用路人權益,不知為何獨獨教育部批教師組工會就會影響學生和家長權 益?再講到罷工,以臺灣民情來說,國內早就擁有罷工權的工會發動罷工的次 數屈指可數(全國教師會,2007)。而後,立法院於 2010 年 6 月 1 日完成工 會法修正,在制度上對於教師工會的禁令解除(羅德水,2010),隨即,臺北 市教師職業工會於 2011 年 6 月 1 日正式成立。依工會法規定目前可成立全國. 教師總工會與縣市教師工會,但企業工會與學校教師工會卻予排除,也就是限 制了部份權利。. 3.

(18) 貳、教育制度的改革 學校本位運動可以說是學校改革的重心,強調學校決策的參與式民主,使 學校老師能夠受知會的參與決定、有接近資訊的機會、能夠發表意見、進行有 意義的對話、有權選擇自己的代表及有程序途徑進行變遷,學校的所有權不只 是校長的而已,而應該是與學校教師共享的(潘慧玲、王麗雲,2000)。未來 教育行政逐漸走向制度化,透過明確制度與法令的協助,使行政人員能有清楚 的方向與準則,改變以往行政缺乏制度過於理想化的情形,以幫助提升行政效 率,而非陷入制度上的僵化(湯志民,2008)。. 政 治 大. 自臺北市萬華區萬大國民小學教師會於 1996 年 1 月 21 日獲頒全國第一張. 立. 學校教師會證書後,教師參與行政決定已成為校園民主必要的過程。在學校行. ‧ 國. 學. 政上,決策是行政的中心,「作決定」能支配整個行政的運作,也是任何行政 組織運作成敗的重要關鍵。但在以往學校行政過程中,作決定往往集中在少數. ‧. 行政人員的層級,教師只是政令的執行者或實施對象;而教師法公佈後,賦予. Nat. sit. y. 教師對學校章則的制定、學校行政提供興革意見、依法參與學校各項會議等權. al. n. 怡婷,2004)。. er. io. 利;所以,教師能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以滿足教師個人與學校組織的需求(趙. i n U. Ch. v. engchi 然而,由於校園民主的發展卻使得學校行政越來越難為,願吃苦擔任行政 工作的人急遽減少,行政人員經驗平均太短。以臺北市為例,89~91 學年度 公立高中主任平均任職 1.7 年、組長平均任職 1.5 年、主任組長總平均任職 1.6 年(鄭同僚,2006) 。90~94 學年度臺北市公立高中職和國中主任平均年資 1.77 ~2.03 年、組長平均年資 1.71~2.11 年;異動之主因為業務量太重占 86%、壓 力太大及工作時間太長各佔 75%、個人因素佔 67%、未受對等尊重無成就感佔 64%、激勵措施太少佔 61%、有責無權佔 58%(張勳誠,2006)。. 4.

(19) 當前學校行政組織溝通中的各方代表,如學校行政、教師會及家長會等各 有其定位,雖教師會及家長會屬於諮詢性質,學校行政才屬決策單位,但學校 行政人員仍應廣納雅言,方能使學校行政、教師專業及家長參與各自發揮正 向、積極的作用,避免校內衝突,為學生爭取最大權益。. 参、教師教學的專業 教育基本法第 8 條:「教育人員之工作、待遇及進修等權利義務,應以法 律定之,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第 15 條:「教育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 政 治 大. 習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 立. 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自 1995 年教師法公布、1999 年教育基. ‧ 國. 學. 本法公布、2002 年國民教育法修正後,學生受教權、家長參與教育權、教師 專業自主權與教師組織(教師會)等均獲得法律有的保障(薛荷玉、曾希文,. ‧. 2007)。. Nat. sit. y. 教育旨在透過教學促進學習者之健全發展,故教學是教育的核心,但教學. er. io. 須賴完善教育體制與教育資源之支援,方能有效實施,任何教育改革要成功,. n. al 就必須先改革教育體制與教育資源的運作。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政治方 iv. n U engchi 面加速民主化,人民的自主意識也隨之水漲船高,愈來愈懂得如何為自己爭取. Ch. 應有的權利,當然,中小學教師也不例外。教師組織是教師權益的代言人,也 是教師專業自主的象徵,透過教師組織能提升教師專業水準,增進教師福利, 並促進教育的革新,故先進國家多半有堅強的教師組織(吳靜芬,2005)。 2002 年敎育部開始辦理「標竿一百~九年一貫課程推手」活動,遴選出一 百所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卓越績效之學校及教師團隊,所有獲獎團隊的教學資料 均置於敎育部「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網站」上,供各校參考,藉此帶動各 校課程推動的意願,發揮標竿作用。教育部國教司(2009)更期盼學校藉此機 5.

(20) 會形塑專業社群,由教師透過同儕協助成長的模式,自發性的提出成長計畫, 致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效,並精進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 肆、研究者本身經歷 臺北市為全國首善之區,大部分教育政策會選擇在此試辦或推行,教師組 織一些新的觀點與想法想必也大多源自於此,所以調查臺北市的情形或許約略 可了解未來學校教師組織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另外,有關教師組織的研究與國 中、國小相關的較多,但與高中有關的則較少,且研究者目前服務於臺北市立. 政 治 大. 某高級中學,參與學校教師會運作數年,曾擔任過志工、組長、監事、理事、. 立. 理事主席等職,目前擔任監事主席一職,對學校教師組織運作亦有經歷與興. ‧ 國. 學. 趣,因此對未來學校教師組織的何去何從,有著極大的期待。.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er. io. sit. y. Nat. 壹、研究目的. n. a. v. l C 根據社會環境變遷、教育改革趨勢與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ni. hengchi U. 一、探討臺北市立高級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及「強化組織運作」、「促 進校園民主」與「提升教師專業」三層面的情形。 二、分析臺北市立高級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中「強化組織運作」、「促 進校園民主」與「提升教師專業」三者間的相關情形。 三、瞭解臺北市立高級中學學校教師對未來學校教師組織發展的期待與展 望。 四、歸納結論提出建議,供學校教師組織及其它研究者之參考。. 6.

(21) 貳、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臺北市立高中教師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及「強化組織運作」、 「促進校園民主」、「提升教師專業」三個層面的現況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在「強化組織運作」層面的 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在「促進校園民主」層面的. 政 治 大. 差異情形為何?. 立. 五、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在「提升教師專業」層面的. ‧ 國. 學. 差異情形為何?. 六、學校教師組織運作成效中「強化組織運作」、「促進校園民主」與「提. ‧. 升教師專業」三層面的相關程度為何?. Nat. sit. y. 七、學校教師對「教師工會」與「學校教師會」等教師組織未來的期待與. n. al. er. io. 展望為何?. i n U. C. h e n g名詞釋義 第三節 chi. v. 本研究涉及「學校教師會」、「教師工會」與「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為使 意義明確,茲定義如下:. 壹、學校教師會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依「教師法」第 26 條成立之教師組織,並依「人 民團體法」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報備立案。以維護教師權利、保障工作與 生活、提昇專業地位為目的的基層學校教師組織。 7.

(22) 貳、教師工會 學校教師依「工會法」第 4、6 條成立之教師組織,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 政院勞工委員會,在地方為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勞工局。以促進勞工團結、 提升勞工地位、改善生活條件為目的的教師勞工組織。. 参、教師組織運作成效 學校教師依法所成立的教師組織,經由善用環境資源,滿足成員需求及有 效能的領導,在「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主」 、 「提升教師專業」等層面. 學. 學校教師會或各層面運作成效愈低。.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er. io. sit. y. Nat 壹、研究方法. ‧. ‧ 國. 治 政 上,達成組織預期目標的程度。問卷第二部份在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或各層面 大 立 得分愈高(超過 2.5 分),代表學校教師會或各層面運作成效愈高,反之代表. al. n. v i n Ch 本研究中的文獻探討,首先分析我國及美、英、日等國家之教師組織發展 engchi U. 與現況,包括書籍、期刊、雜誌及各種文件資料等,以暸解教師組織的相關資 訊並予分析,進而採用問卷調查研究。問卷編製參考相關文獻、陳明達(2011) 、 周家弘(2009)、劉妙真(2006)等相關問卷,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學校教師 對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的差異情形,包含「強化組織運作」、 「促進校園民主」、 「提升教師專業」等三個層面;並探討「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主」與 「提升教師專業」三者間的相關程度;進而利用開放問卷了解學校教師對未來 教師組織發展的期待與望。. 8.

(23)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步驟分為準備、執行及完成三個階段,茲分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蒐集有關我國及美、英、日等國家教師組織發展的相關文獻並加以閱讀, 注意時事發展與未來趨勢,確定本研究主題。 二、執行階段 探討與本研究主題相關資料,加以分析、比較與歸納後,界定出適合本研 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範圍。確定研究內容之後,根據文獻探討與相關研究編製. 政 治 大. 調查問卷,實施問卷調查與回收,進而整理資料,並使用 SPSS 18 for Windows. 立. 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 國. 學. 三、完成階段. 依據上述資料統計分析結果,討論研究發現,作成研究結論與建議,撰寫. ‧. sit. io.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er. Nat. y. 研究論文,待完成初稿後,請指導教授指證疏漏,修正後完成研究論文。. n. a. iv. l C 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在研究設計上力求嚴謹,在資料蒐集及 n. hengchi U. 分析上力求正確。唯因研究者能力、時間有限,僅就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與對象 本研究僅以臺北市為研究地區,在此區域內之市立高級中學編制內正式教 師為研究對象,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可能因受限於地區與對象 的選取因素而無法涵蓋其他區域或其他層級學校教師。. 9.

(24)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學校教師對「學校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的差異情形調查、 相關程度及對未來「學校教師組織」發展的期待與展望為研究主題,其中「學 校教師組織運作成效」包含「強化組織運作」、「促進校園民主」、「提升教師 專業」等三個層面。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可能因受限於研究內 容無法擴及其他層面。. 貳、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與時間因素,在問卷調查方面以郵寄方式進行抽. 立. 樣調查,無法對研究範圍內所有教師一一施測,對於催覆未寄回之受試樣本、. ‧ 國. 學. 未參與調查的教師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之代表性與正確性;所以本研究所得 之結果僅能了解普遍性趨向,無法針對個別教師、學校或地區做解釋。因此,. ‧. 研究結果之推論必須十分謹慎。.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教師組織與運作成效的理念,第二節為學校教 師會與教師工會的發展現況,第三節為學校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第四節為相關 研究。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教師組織與運作成效的理念. 壹、教師組織. 立. 政 治 大. 教師組織是由教育人員自願組成獨立性、自律性的單一職業團體,大都以. ‧ 國. 學. 維護利益、保障工作與生活、爭取權利及提升專業為目的。 一、我國教師組織. ‧. 臺灣第一個教師組織「臺灣省教育會」成立於民國 35 年;在有心人士積. Nat. sit. y. 極展開運作下,民國 76 年成立臺灣第一個全國性的教師組織「中華民國教育. er. io. 會」,該組織的成立,符合當時特殊政治情勢之下的團體型態,亦言之,不僅. n. al 附屬於行政體制之中,更是政黨的附屬團體;因此,雖標榜擁有全國十九萬教 iv. n U engchi 師為會員之團體,但就爭取與維護教師權益而言,形同虛設,毫無建樹(王秋. Ch. 絨,2003)。 臺灣教師組織的發展歷程以 1995 年教師法公佈實施為一個分水嶺,在教 師法公佈實施之前教師組織以「中華民國教育會」為主,教師法公佈實施之後, 陸續成立學校教師會、地方教師會、全國教師會等完整的三級教師組織,從此 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依據年代及發展歷程,整理如表 2-1。. 11.

(26) 表 2-1 臺灣教師組織發展時間表 年代. 組織名稱. 背景. 依據法令. 1946 年. 臺灣省教育會. 解嚴(1987 年)以前的教育組織,教. 教育會法. 1967 年. 臺北市教育會. 師是政治、道德、公民教育的主要工. 1979 年. 高雄市教育會. 具,政治力量對教師及教育會乃採取. 1987 年. 中華民國全國. 控制手段,充滿了為維持社會穩定,. 教育會. 不惜犧牲專業自主性的意識形態。. 臺北市萬大. 全國第一個學校教師會. 國小教師會. 政 治 大. 1996 年. 教師法. 立 全國第一個地方教師會. 1999 年. 全國教師會. ‧ 國. 高雄市教師會. 中央級教師會. 學. 1996 年. 資料來源:臺灣、德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王秋絨,2003。載於楊深坑(主編),. ‧. 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303-336。臺北市,高等教育。. sit. y. Nat. (一)法源. er. io. 當今我國教師組織(教師會)法源依據有中華民國憲法、人民團體法、教. n. a 師法及教師法施行細則,分述如下(王馨羚,2006;趙怡婷,2004): iv. l C n U h engchi 1.中華民國憲法:第 14 條:「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此為教師會得. 以成立的根本法源。每位教師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加入,而組成後的教師會除 非有經判定犯罪事實、主張犯罪、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等情事之外,任何人或 團體不得剝奪其存續之權利。 2.人民團體法:第 4 條:「人民團體可分為職業團體、社會團體和政治團 體。其中職業團體係由同一行業之單位、團體或同一職業之從業人員所組成, 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另外規定,教 師組織屬於相同工作性質的職業團體,需依規定向主管機關申請報備、立案, 並辦理法人登記。 12.

(27) 3.教師法:第 26 條:「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 轄市及縣(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此條文明白指出教師 得以組織教師組織;地方教師會需有行政區內半數以上學校教師會加入,始得 設立,全國教師會需有半數以上之地方教師會加入,始得成立。 4.教師法施行細則:為補充教師法之不足,在第 25 至 29 條特別針對我國 三級教師會的定義、成立標準、程序等做更進一步的規定與說明。 綜合上述,我國教師會是在「憲法」保障之下,依據「教師法」成立,並 遵循「教師法施行細則」及「人民團體法」而執行;尤其教師法第 8 章的「教. 政 治 大. 師組織」更提供了籌組教師組織的法源依據,也確立了三級組織的架構。. 立. (二)定義. ‧ 國. 學. 「教師組織」一詞,有關「組織」的定義,英文常用的是 association、union、 organization 三字。通常以 organization 統稱組織,以包括工會型態的 union、. ‧. 及專業協會的 association。有的則以 union 為統稱,而以 labor union 稱具有勞. y. sit er. io. 文聰,2007)。. Nat. 工身分的教師工會,以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稱具有專業型態的教師協會(劉. n. 以下列舉幾位研究者對教師組織所下的定義,整理如表 2-2。 a v. i l C n hengchi U 1.朱玉璽(2007):假若依照教師組織的功能及目標來分,可分為工會取. 向與專業取向。前者強調透過集體的壓力以改善工作環境;後者則重視對客戶 (學生)的服務與透過團體的力量提升服務品質。 2.劉文聰(2007):教師組織,是指由一群從事相同職業的教師所組成, 其性質是長期性、獨立性及職業性團體,且是正式及專業的組織。其扮演兩個 角色:一是壓力團體的角色,就是代表教師團體來爭取教師權益的角色;另一 角色是專業自律的角色,即約束其成員,使成員符合專業倫理。教師組織之目 的在於結合眾人的力量,督促學校管理者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以改善教師的 工作條件、保障教師權益,並協助教師提高專業水準,進而提昇教育品質。 13.

(28) 表 2-2 教師組織定義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定義簡述. 朱玉璽. 2007. 依教師組織的功能及目標來分,工會取向強調透過集體的 壓力以改善工作環境,專業取向則重視對學生服務與透過 團體的力量提升服務的品質。. 劉文聰. 2007. 從事相同職業的教師所組成。目的在結合眾人力量,督促 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以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保障 教師權益,並協助教師提高專業水準,進而提昇教育品質。. 洪振庭. 2008. 政 治 大. 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轄市及縣. 立. (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 教師組織是由具有會員資格的教師以及相關教育人員所. ‧ 國. 2010. 學. 林佩瑾. 組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與自律性。其不只是為教師團. ‧. 體爭取工作的福利和權益,也關注與教育事務相關的政治. y. sit. 教師會是「教師法」第 26 條所指之教師組織,可分為三. er. 2011. io. 陳怡如. Nat. 性、倫理性議題。. n. a 級。教師工會是依據新「工會法」第 v 4 條所成立之教師組 i l C n hengchi U 織,包含教師職業工會與教師產業工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洪振庭(2008):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轄市 及縣(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又依據教師法施行細則規定: 「學校教師會由同一學校(含附設幼稚園)專任教師三十人以上,依人民團體法 規定組成之,冠以學校名稱。」所以學校教師會係指最基本的教師組織。 4.林佩瑾(2010):教師組織是由具有會員資格的教師以及相關教育人員 所組成。此專業性團體的特徵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與自律性。其不只是為教 師團體爭取工作的福利和權益,也關注與教育事務相關的政治性、倫理性的公 14.

(29) 共議題,並且也維持及提昇教師對於教育相關事務的專業地位。 5.陳怡如(2011):教師組織包含教師會與教師工會:教師會是「教師法」 第 26 條所指之教師組織,可分為三級:在學校為學校教師會;在直轄市及縣 (市)為地方教師會;在中央為全國教師會。教師工會是依據新「工會法」第 4 條所成立之教師組織,包含教師職業工會與教師產業工會。 綜合上述,本研究「學校教師會」是指:臺北市立高級中學教師依「教師 法」第 26 條成立之教師組織,並依「人民團體法」向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 報備立案。以維護教師權利、保障工作與生活、提昇專業地位為目的的基層學. 政 治 大 師組織,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地方為直轄市及縣(市)政 立 校教師組織。「教師工會」是指:學校教師依「工會法」第 4、6 條成立之教. ‧. ‧ 國. 組織。. 學. 府勞工局。以促進勞工團結、提升勞工地位、改善生活條件為目的的教師勞工. (三)特色. sit. y. Nat. 我國教師會組織的角色定位仍有相當的模糊色彩,當教師們的工作條件遭. er. io. 到單方面任意改變時,更加突顯出組織功能的不完整,以及組織定位的模糊性. n. (薛鴻輝,2005)。根據楊深坑(2003)整理我國教師會組織的特色,包含: a v. i l C n hengchi U 1.成員身分單純,全部都是教師;2.兼具專業與工會取向;3.有學校級教師組 織;4.主要幹部均為兼職;5.教師會為單一型的教師組織;6.無特定支持之政 黨或團體;7.集體談判權的範圍較小。 另依據教師法第 26 條,我國教師組織分為三級,全國教師會負責建立規 則、交涉政策,地方教師會負責發展進步的教育環境,學校教師會則參與學校 經營,三者之間不但功能互補,還可跨級互助。整體而言,全國教師會負責大 方向的擬定,與教育部商議教育政策,與立法院協商教育法案;地方教師會則 擔任中繼的角色,一方面要上承全國教師會的意志,轉知給學校教師會,一方 面也要跟地方政府交涉,為學校教育品質與教師權益把關,再一方面要接受學 15.

(30) 校教師會與會員教師的反映,予以處理;學校教師會則是地方教師會與全國教 師會的基礎,負責經營學校,一邊要參與校內的各項會議,妥善發揮各項功能, 也要把基層所發生的問題或意見上報給地方教師會甚至是全國教師會,由地方 或全國教師會視情況加以解決(謝碧瑩,2004)。 二、主要國家教師組織 世界各國教師組織多元且蓬勃發展,尤其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歷史悠久, 經驗豐富,相較於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功能也不及上述國家,故將透過了解 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教師組織的發展概況及運作情形作為我國發展的參考。 (一)美國教師組織. 立. 政 治 大. 美國教師組織主要有「美國全國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Education. ‧ 國. 學.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簡稱 NEA)與「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簡稱 AFT),主要內容如表 2-3 所示。. ‧. al. 會員. n. 美國全國. 1857. 否. 教育協會 (NEA) 美國教師 聯盟 (AFT). 中小學 會員數. sit. io. 全國總 工會 會員. er. Nat. 組織名稱. 成立 時間. y. 表 2-3 美國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 iv. 中小學 教師在 職數. n 270 萬人 307 萬人 C中小學教師、學校職工 hengchi U. 普 及 率 88﹪. 會員、未來教師、大專 院校教職員、退休會員 1916. 是. 公私立學校教職員、大 100 萬人 307 萬人. 33﹪. 專院校教職員、公務人 員、護士和醫護人員. 資料來源:中小學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規劃之研究,方彩鳳,2002。國立中正 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

(31) 1.組織成員 NEA 最初是一個由大學校長、教授所領導,並成為著名制定教育政策及 研究教育問題的組織,他們不僅成功的建立公立教育模式,而且即使後來他們 離開 NEA,此公立教育模式至今一直沒有改變(沈春生,2005)。NEA 會員 來源廣泛,至 2002 年止,其會員人數已超過 270 萬人,約占全體教師 88%, 任職於教育界各層級,會員的主要來源大致有以下幾類:(1)在職會員:真正從 事教學者;(2)學校職工會員:助理教師、秘書、學校午餐人員、學校警衛、校 車司機、校護;(3)退休教師:有過五年以上會員資格,但已從教職退休之會員;. 政 治 大 AFT 的會員主要為中小學教師 ,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便是該組織的創始會 立. (4)學生會員:接受師資職前教育的學生(鄭彩鳳,2003)。. ‧ 國. 學. 員之一(AFT 會員證第一號),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該聯盟之會員。原本不招 收教育行政人員,因為 AFT 認為教育行政人員與教師立場對立,並不是站在. ‧. 同一陣線上。會員從成立的初期 1500 人,1960 年初只有會員五萬人,1976 年. sit. y. Nat. 該會宣稱已擁有近 45 萬會員,至 2002 年已超過一百萬人,約占全體教師 33. al. n. 護人員。. er. io. %,其主要會員有公私立學校教職員、大專院校教職員、公務人員、護士和醫. 2.組織目標與性質. Ch. engchi. i n U. v. NEA 成立於 1857 年,是屬於專業性的協會,主要目的著重於改善公立教 育的品質,以及提升教師的專業地位,為美國最大的教師組織,每州均設有分 會(姜添輝,2003)。此種專業取向的政策在 1960 年代初產生明顯的變化,該協 會在面臨另一教師組織 AFT 採罷教抗議助長影響力及會員大幅提升的競爭壓 力下,開始改變策略,改走較為激進的罷教、示威路線(蔡清華,2003)。 AFT 成立於 1916 年,是較為工會性質的教師組織,設立的起因是對 NEA 未能有效處理教師申訴案件及幹部有圖利自身的現象,且認為 NEA 較注重教 師專業的成長,對於教師福利的爭取不夠積極,因此有意籌組一個與 NEA 不 17.

(32) 同的全國性教師組織(張曉蕙,2002)。AFT 在 2000 年會議中,其任務聲明 如下:「改善其成員及家庭生活條件、提供成員在經濟及社會期望上合法專業 的意見、強化組織制度、改進服務品質,使所有成員皆能得到必要的協助,促 進美國民主、人權與自由,並擴展至全世界。」 3.組織層級 NEA 是自發性組織,其組織由地方學區、州、至全國三級:地方學區層 級有 13,000 多個分會活躍於各種活動,如帶領專業工作坊、空中教學節目、 舉辦各種訓練課程、爭取學區聘僱契約等;在州層級,NEA 分會為爭取學校. 政 治 大 及採取合法方式保障學術自由;在全國層級,NEA 透過與全國教育人員的連 立. 資源經常採取向議會遊說,或為達成教學專業目標而爭取較高的專業標準,以. ‧ 國. 學. 繫,經由不斷的討論,以提升學校辦學效率(蔡清華,2001)。 AFT 組織系統一樣分為地方、州、全國三級:在地方層級,AFT 有 2,200. ‧. 多個分會,各地方分會完全獨立自主;在州分會方面,除處理全州性事務外,. sit. y. Nat. 主要是提供地方分會各項協助;在全國層級,AFT 總部主要就教育問題、醫療. er. io. 保健問題與公務員權益問題,提出全國性的政策(方彩鳳,2002)。. n. 近 來 NEA 也 與 AFT a 進 行 合 作 , 組 成 NEAFT v 夥 伴 關 係 ( NEAFT. i l C n hengchi U Partnership),這兩個組織承諾要代表其成員及其成員所服務的對象來共同合 作,在兩個團體具有共同利益之爭議性教育議題及對兒童具有根本重要性之議. 題上,則可以透過此一新的關係進行合作(教育部駐美國代表處文化組, 2008)。 (二)英國教師組織 英國有許多教師組織,其性質、成員與功能不盡相同,主要包括「全國教 師工會」 (Nation Union of Teachers, 簡稱 NUT)與「全國男女教師協會」 (Nation Association of Schoolmasters and Union of Women Teachers, 簡稱 NASUWT), 主要內容如表 2-4 所示。 18.

(33) 表 2-4 英國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 組織名稱 全國教師 工會(NUT). 成立 時間. 全國 總工會 會員. 1870. 是. 中小學 會員數. 中小學 教師 在職數. 普 及 率. 中小學教師為主,擴 21 萬人. 43.3 萬. 48﹪. 43.3 萬. 46﹪. 會員. 充教育機構教師、學 生會員、及退休教師. 全國男女. 是. 1922. 教師、校長、副校長 20 萬人. 教師協會 (NASUWT). 治 政 資料來源:中小學教師會集體協商制度規劃之研究,方彩鳳,2002。國立中正 大 立 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國. 學. 1.組織成員. ‧. NUT 是由於 1870 年前初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完全基於宗教目的,教會不合 理干涉、控制與低落的薪資待遇等因素,使許多教師要求學校脫離教會而成立. y. Nat. io. sit. (姜添輝,2000) 。NUT 乃英國所有教師組織中成員人數最多,最具代表性的. er. 團體。其會員人數約超過 21 萬人,招募的會員主要以合格教師為主,另外加. n. a. v. l C 17000 多名的退休或離職的教職人員。而會員的 上約 28000 多名學生會員以及 ni. hengchi U. 來源主要來自英格蘭與威爾斯地區,並不包括蘇格蘭地區(張曉蕙,2002)。 NASUWT 會員總數在 2002 年時已超過 20 萬人,約占全體教師 46%,會 員分布範圍除了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外,也包括北愛爾蘭等地區。會員身 分除教師外,也有校長及副校長(NASUWT websit, 2002)。 2.組織目標與性質 NUT 主要目標是教師權益,因此國會成為策略運作的主要戰場,例如 NUT 在 1875 年為退休金問題首度全面遊說國會議員,並成功防堵由 R. Temple 以及 H. Roscoe 提出的中等教育組織議案。之後 NUT 更積極介入國會的運作,為確 19.

(34) 保教師的權益,使 NUT 在國會的影響力日益擴張,至 1970 年時下議院議長 H. King、下議院主席 F. Peart、外交內閣大臣 M. Stewart、教育內閣大臣 E. Short 及威爾斯內閣大臣 G. Thomas 皆曾是 NUT 的成員(Barber, 1992)。此種優勢條 件使得教師組織得以在國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開創與 中央政府的夥伴關係。 NASUWT 的主要訴求則包括:(1)爭取提高教師薪資;(2)降低班級人數; (3)讓三歲以上的兒童全部接受教育;(4)給予一個沒有暴力與爭端的工作環 境;(5)限制工作時間;(6)降低學校官僚主義(NASUWT websit, 2002)。. 政 治 大 NUT 會員廣泛,最基層的地方協會全國共 488 個,再由數個地方協會組 立 3.組織層級. ‧ 國. 學. 成一個分區,最後組成全國教師聯盟。. NASUWT 最基層的地方協會全國共 387 個,再由數個地方協會結合為聯. ‧. 盟,以聯盟做為與地方當局協商的單位,另外將全國規劃為 33 個選舉區,選. sit. y. Nat. 出全國執行委員會。. er. io. (三)日本教師組織. n. 日本教師組織主要在二次大戰後大量成立,表 a v2-5 說明主要組織成立時. i l C n hengchi U 間、會員與會員普及率。日本教師是公務員,卻可組織工會,日本第一大教師 組織是「日本教職員組合」(Japan Teachers Union,以下簡稱日教組),其他的. 教師組織大都是從「日教組」分裂出來的,因此本文僅以「日教組」為例,主 要內容說明如下: 1.組織成員:「日教組」成立於 1947 年 6 月,全盛時期會員總人數接近 日本教師總數之九成(約 86.3%,1958 年) ,至 2007 年止會員人數仍有日本教 師人數近三成(約 29 萬 6 千餘人) ,居所有教師組織之首。其成立以來,基於 對教師專業自主與和平民主的追求,組織運作積極有力,形成對日本文部省的 強大監督力量(林斌,2009)。成員包括公、私立各級學校教師,亦包含行政 20.

(35) 人員與事務人員,分布甚廣。不過主要成員仍以中小學教師為主(沈春生, 2005)。 表 2-5 日本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 組織名稱. 會員. 成立時間. 會員人數. 普及率. (1996 年) 日本教職員組合 (日教組). 1947. 日本高等學校教職 員組合(日高組). 1956. 全日本教職員聯盟 (全日教聯). 1970. 33.0﹪. 人員等. 政 治 大 以政治立場中立教師 為主. 1989. 中小學教師為主. 1.6 萬人. 1.4﹪. 2.8 萬人. 2.5﹪. 10.7 萬人. 9.6﹪. ‧. ‧ 國. 立. 以高中教師為主. 學. 全日本教職員組合 協議會(全教). 53.1﹪. sit. y. Nat. 未加入教師組織. 教師、行政人員、事務 37 萬人. 資料來源:美日兩國教師組織工會化發展與運作之比較研究,沈春生,2005。. er. io. 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a. n. iv l C n 2.組織目標與性質:「日教組」自成立以來一直和文部省採對立的立場, hengchi U 對於文部省提出的教育政策無不反對的,想盡辦法要在未實施前便將之粉碎, 如不成就發動縣教組加以阻止(楊惠琴、湯堯,1999)。其主要任務為:(1)協助 教師獲得社會、政治、經濟地位;(2)努力追求教育民主化及研究自由;(3)對 建設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國家有所貢獻。「日教組」於 1950 年初期主要 活動逐漸轉變成政治鬥爭,如 1951 年「不要再把門生送上戰場」,1952 年「教 師倫理綱領」,1960 年「反對締結安保條約」,1970 年「工資鬥爭、教育鬥 爭、政治鬥爭、國民課題的解決」為主要訴求。不過「日教組」也成立救援救 助資金制度,給予因罷教被法院判刑或減薪的會員救濟資金(沈春生,2005)。 21.

(36) 3.組織層級:「日教組」的組織層級可分為全國、都道府縣、郡市及學校 等四級。「日教組」在每個學校工作場所設立學校分會,這些學校分會以郡市 為單位,再組成支部,各支部又構成都道府縣教職員組合,最後由各都道府縣 的教職員組合加入全國性的組織。全國性的「日教組」其影響力是在政策的形 成,而都道府縣教組卻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發揮影響力,所以當日本政府強行 通過與「日教組」觀點不同的政策時,那只有靠地方阻止。「日教組」在成立 大會宣言裡表明該組織:「應憑 50 萬教師整體力量,謀求教師待遇之合理改 善,並提高其社會及政治地位」,「努力建設富庶之民主主義教育文化」。因. 政 治 大. 此, 「日教組」成立之初,係以教育重建、教師福利為主要訴求(楊玥玟,2005)。. 立. ‧ 國. 學. 貳、運作成效. 本研究之運作成效是取決於不同學校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下對教師組織的. sit. y. Nat. 一、意義. ‧. 知覺程度,所以推論至其他研究領域時應格外謹慎。. er. io. 成效是一種符合機構目標的程度或能力,Miles 認為成效是機構最低滿足. n. al 贊助者期望的能力,成效依不同的次系統作不同的定義,有些以目標的達成來 iv. n U e n g c&h iItzhaly,1991)。Phillips、Palfrey & 定義,有些則是以過程來定義成效(York. Ch. Thomas(1994)認為,成效是特定目的或目標達成的程度,這些目的或目標指的 是對於一個特殊政策、計劃或服務所想要達成的成果。洪美珠(2004)認為, 成效是一種對於表現的反省,從人群服務方案的表現來看成效,表現的測量則 是合併成果的一些層面(如結果、影響及完成等),表現的測量能夠去判斷人群 服務方案所達成的成效。曾淑汝(2009)之「實施成效」係指個人或團體對某 項政策的實踐結果。謝婉詩(2007)之「實施成效」係指作一件事或研究,其 完成的成績、效果與後續影響。 22.

(37) 而就指定領域「運作成效」的定義整理如表 2-6,分析如下: (一)林政昌(2004)之「替代役運作成效」係指:教育替代役在學校需 用機關執行績效,即為執行效果,以學校行政人員知覺程度為依據。 (二)洪美珠(2004)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運作成效」係指:依 Donabedian 提出的結構、過程與結果之概念進行運作成效之評值。 (三)蔡瑞聆(2007)之「教師組織運作和成效」係指:桃竹苗四縣市國 民中學教師在校園當中參與基於法規合法成立的教師組織,是否有確實執行所 賦予合法行使的四項層面:基本任務、運作模式、決議方式及未來發展,以達. 政 治 大 (四)許籃雲(2010)之「國中閱讀推動實施成效」係指:辦理 98 學年 立. 到該組織所肩負的目標。. ‧ 國. 學. 度閱讀推動計畫成效,包含行政規劃、推廣活動、課程教學與師資培訓等向度。 表 2-6 運作成效定義的相關研究 研究領域. 定義. y. Nat. sit. 教育替代役在學校需用機關執行績效,即為執行效. a. 果,以學校行政人員知覺程度為依據。. er. io. 林政昌 替代役 (2004). ‧. 研究者. n. v i 洪美珠 社區健康營造 l 依 Donabedian 提出的結構、過程與結果之概念進 n Ch U i (2004) e h n c g 中心 行運作成效之評值。 蔡瑞聆 教師組織 (2007).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在校園當中參與基於 法規合法成立的教師組織,是否有確實執行所賦予 合法行使的四項層面:基本任務、運作模式、決議 方式及未來發展,以達到該組織所肩負的目標。. 國中閱讀 許籃雲 (2010). 辦理 98 學年度閱讀推動計畫之成效,包含行政規 劃、推廣活動、課程教學與師資培訓等向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3.

(38) 綜合上述,有關「運作成效」意義的相關研究較少,且各研究領域的定義 亦有所差異,本研究「教師組織運作成效」係指:學校教師依法所成立的教師 組織,經由善用環境資源,滿足成員需求及有效能的領導,在「強化組織運作」 、 「促進校園民主」 、 「提升教師專業」等層面,達成組織預期目標的程度。問卷 第二部份在學校教師會運作成效或各層面得分愈高(超過 2.5 分),代表學校 教師會或各層面運作成效愈高,反之代表學校教師會或各層面運作成效愈低。 二、內涵 有關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的相關研究,目前多傾向於研究教師組織所延伸出. 政 治 大 效內涵探討者,仍屬於少數;所以,本研究只能就運作成效相似詞中之績效與 立. 的議題,包含:運作績效、運作效能或運作功能等,純粹從教師組織的運作成. ‧ 國. 學. 效能等加以分析。 (一)績效. ‧. 「成效」與「績效」廣為組織與個人所使用。一般認為習慣上績效考核與. sit. y. Nat. 績效評估意義並無不同(洪美珠,2004)。Kane & Freeman(1997)認為,事. al. n. 評估績效的標竿而已。. er. io. 實上績效從不被真正測量過,反而只是評估而已,所謂「績效標準」,不過是. C. i n U. v. hen hi Szilagyi(1984)認為,績效是用以顯現組織運作活動最終結果的一個整體概 gc. 念,而效能與效率可視為績效的次級組成元件。Climaco(1992)則認為,績效的 觀念比結果的概念更廣泛些。它是多向度的觀念,其隱含著「品質的結果」、 「能力的結果」與「後設分析的瞭解」 ,作為改進的條件。Kane & Freeman(1997) 在其研究中把組織之績效標準與績效滿意作一可評估分析之連結;在這個具有 關聯性的假設前提下,組織能找到可測得的績效效能來和各個績效滿意度分類 項目作對應;如果上述的工作能達成,那麼此時之績效標準就可以當作績效之 測量與評估兩者之間的介面,而此介面對於組織管理,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特 別具有穩定平衡作用。Venkatraman 和 Ramanujam(1986)針對組織績效的衡量 24.

(39) 提出了三個衡量構面:1.財務績效:一般常用的投資報酬率,銷售額成長率等 財務性指標;2.營運績效: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新產品導入、附加價值等 非財務性的指標;3.組織效能:非財務性且與人相關之績效指標。 一般而言,績效指標可分為單一績效指標及多項績效指標。單一績效指標 的衡量在操作上容易進行,且可以針對組織特別需求加以設計和操作。然而, 組織經營運作是追求多目標而非單一目標,故以單一績效指標作為績效衡量基 準雖具便利性但欠缺深入性、廣泛性和全面性且與組織追求多目標的本質相違 背。綜觀現今組織績效指標衡量皆採用多項指標,因為組織所追求的目標為多. 政 治 大. 元並非單一,且多項績效指標設定在衡量上方能具備全面性和公平性(林政. 立. 昌,2004)。. ‧ 國. 學. 績效評估目的有很多分類,大致可分為「判斷性的」與「發展性的」兩類。 兩者對於組織的績效提升都有幫助,判斷性的目的必須遵守管理的過程或是命. ‧. 令與控制的權威模式,並且必須與組織的獎賞與處罰緊密的結合,因而,在績. sit. y. Nat. 效評估的系統中,判斷性目的的績效評估要使組織的獎賞與效能的判斷目標相. er. io. 結合,並且需要制定升遷的決策,在績效評估時要使用功績報酬的原則。發展. n. 性的目的焦點在於個人潛能的發展,而不是個人的技術與能力的發展,因此, a v. i l C n hengchi U 這樣的評估途徑其重點是組織或個人的潛在需要的評估,以人力資源的觀點來. 講,在組織的策略性過程提供發展的解答,所以個人如果技能與能力增加,組 織應該給予適當的回饋(Daley,1998)。 林政昌(2004)將績效評估分為三種方法:1.等級評分法:利用一組評估 因素對受評者打分,通常根據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權值,然後加總求 分。2.分配評分法:主管機關對下屬考績的評分比例強迫分配,例如甲等不能 超過多少,丙等不能少於多少。3.行為觀察評分法:利用某些固定可觀察的行 為評定員工的工作量、工作品質、工作知識、合作以及態度。. 25.

(40) (二)效能 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追求卓越,提升品質」 一直是學校教育努力的方向,而組織效能的議題也使學校實務不斷面臨重大挑 戰;因此建立一所有效能的學校,提供每位受教者最佳的學習資源,即成為學 校教育研究與改革之重點所在(盧彥賓,2006;Hoy & Miskel, 2005)。近年 來,有關組織效能的研究頗多,分述如下: 簡淑彬(2003)認為,組織效能應包含: 1.經濟理性觀點:這類觀點認為組織運作具有理性與目的性,故而目標被. 政 治 大 就、學生的適性發展等。在教育領域裡,這類理性或目標導向的模式主要是透 立. 當作追求的成果,是選擇成效規準的基礎。在學校中,成效規準可如學生的成. ‧ 國. 學. 過泰勒模式而繁衍,一般認為它過於簡單化,因為生產力之外的價值對於組織 的運作有著同等的重要性。. ‧. 2.有機系統模式:組織在此模式中被喻為適應外在環境的生物系統。這類. sit. y. Nat. 觀點主要特徵在於組織開放地與周遭互動,強調的重點是組織並非被動地受外. er. io. 在環境操弄,而是主動地影響外在環境。這類看法通常適用於處在力求生存或. n. 惡劣情境中的組織。由於組織力求生存,故彈性與適應力被視為效能的規準。 a v. i l C n hengchi U 3.人際關係取向:人際關係取向強調組織內部個人的良好發展、和諧的同. 僚關係、動機的激發與人力資源的發展。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者對於組織的參 與,是評量組織效能的規準。 4.科層體制觀點:面對像學校這樣的組織,如何使其成為一個和諧的整 體,可有兩種作法:一是採取上述的人際關係取向,提供個人適當的社會互動 與專業成長的機會;另一則是明確定義學校中的社會關係,並將之組織起來, 此即科層體制取向。這類觀點強調組織內部職責的明確劃分,組織的確定性與 持續性被視為評量效能的規準。. 26.

(41) 5.政治模式:有些組織理論的學者將組織視為政治的戰場,組織內部的工 人與經理部門應用正式職責與目標,達成他們自己明顯的或是隱藏的訴求,接 觸外界強而有力的團體對於組織的生存十分重要。在這類觀點下,評量組織效 能的規準便較偏於組織內部如何因應外在重要群體的要求。以學校為例,外在 的重要團體可以是主管學校機構、學生家長或是當地社區。 陳富銘(2004)從組織的靜態、心態、動態、生態層面分析如下: 1.組織靜態的層面:組織效能是指組織目標達成的程度而言。假如所達成 目標的程度越接近既定績效與組織系統運作的標準,則組織越有效能。這是最. 政 治 大 2.組織心態的層面:組織效能旨在滿足組織成員心理需求,因為每一位組 立. 傳統也是運用最為廣泛的觀點。. ‧ 國. 學. 織組成份子都有其個人的人格與動機,所以組織成員的期望與其從組織所獲得 的實際酬賞越接近時,則組織成員越能滿足,且組織效能也就越高。. ‧. 3.組織動態的層面:獲得組織效能的過程中,組織提供給其成員是否處於. sit. y. Nat. 有利的地位與環境。亦即組織效能強調輸入-運作過程-產出的循環,假如組織. er. io. 成員在執行組織所賦予任務的過程中,能以較有利的方法、資訊、人際關係等. n. 管道,而獲取各種解決問題的資源,且在運作的過程中,能以人性化、科學化 a v. i l C n hengchi U 等對資源作最佳的利用,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就是有效能的組織。. 4.組織生態的層面:組織在其所處的內外在環境中,彼此相互影響、交互 作用的情形。組織深受外在環境的影響,組織為求生存與發展,須適應外在的 環境,並從其中得到回饋,而維持組織的平衡與促進組織的發展。 吳勁甫(2006)採用競值架構,將組織效能分為四個模式,而每個模式又 包括二個組織效能層面: 1.人群關係模式:將員工視為組織的主體。因此,舉凡組織成員的士氣、 滿足感以及和諧關係等皆應受到重視。此模式的關注焦點在於非正式團體、工 作規範以及組織中的其他社會關係。包括開放參與與凝聚士氣等二個層面。 27.

(42) 2.開放系統模式:相當注重組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強調創新性及創造 力。因而,所定義的組織效能往往是指:組織能因應外境變化而進行革新、調 適,以及能成功地獲得稀有、重要資源。包括支持成長與革新調適等二個層面。 3.理性目標模式:涵括理性行動的基本理論,並假定規劃與目標的設定是 導致生產力與效率的關鍵,一旦任務得以釐清,目標便可設定,行動便可採行。 組織效能的評估往往是依組織目標達成之程度而定。包括工作績效與計畫目標 等二個層面。 4.內部過程模式:主要目標在於使組織所處環境能穩定、均衡。因此,組. 政 治 大 織成員具有監控自己行為的能力。包括科層管理與穩定控制等二個層面。 立. 織效能是指:組織內部的運作能正常化及例行化,具有高度的內部溝通以及組. ‧ 國. 學. 綜合上述,組織效能似乎逐漸走向整合模式,研究者認為以目標模式、系 統資源模式及參與滿意模式三種理論模式為未來主要運作的方向,概述如下:. ‧. 1.目標模式:學校的決策者與成員,為了學校發展的需要,設定想要達成. sit. y. Nat. 的目標。學校會依據目標制定方針,運用各種資源努力去完成任務,因此,目. er. io. 標模式較偏重學校目標達成的測量。. n. 2.系統資源模式:學校為開放系統,學校與其所處環境,會經由資訊及資 a v. i l C n hengchi U 源的交流而相互依存。因此,系統資源模式代表學校如何在環境中獲得有利的 地位,藉此獲得更多的資源。 3.參與滿意模式:以學生學習、教師工作的滿足來衡量學校的效能,學校 的發展與進步,建立在教學工作與學生學習的滿足。學校行事應以成員的考量 為優先,成員獲得滿足,學校所追求的目標才有意義。 三、相關研究 有關「教師組織運作成效」研究較少,研究者整理近似相關研究如下:. 28.

(43) (一)蔡宏昇(2003)之「威權轉型後的我國小學校園民主發展與困境之 研究-以新竹市教師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為例」,建議如下: 1.建立教師參與校務的誘因,並設計參與的輪替或任期制度。 2.訂定教師或教師會參與校務的民主運作模式-擬定明確的參與規準,兼 顧提昇參與的民主效能與行政效率。 3.為促進校園民主的品質,應提昇教師參與行政知能與技巧。 4.強化學校法定會議與委員會的功能。 5.發揮學校教師會組織的影響力,授與參與學校公共事務代表的保障名. 政 治 大 6.訂定校園選舉辦法-投票定位為意見表示或基本門檻的規定。 立 額,並修法轉型為教師工會的可能性評估。. ‧ 國. 學. 7.建立評鑑與考核「校園民主」的制度-列為校長成績考核的優先項目。 8.增加教師員額編制,並訂定學校扁平化與專業化的組織再造。. ‧. 9.建立小學社群內部的自律性。. sit. y. Nat. 10.適時修正「教師法施行細則」-有效釐清教師的權責,有助於解決校園. er. io. 中的紛擾和爭議。. n. 11.避免參與流於形式,經營者應以民主領導,營造校園人文氣氛的環境。 a v. i l C n hengchi U 12.建立民主的互信基礎-此尊重行政與教師的專業。. 13.設置校長或行政單位與教師有所爭議時的調和機制。 14.建立「沒有參與,就沒有民主」觀念:積極參與,促進校園民主發展。 15.修訂教師法及國民教育法,讓教師聘用制度回歸縣市政府統一辦理, 並提高未兼行政之教師參與校務會議的比例。 (二)劉妙珍(2006)之「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結論如下: 1.目前嘉義縣、市地區之四種組織氣氛類型所佔之比例以開放型氣氛比例 最高;投入型氣氛最少。 29.

數據

表 2-3  美國主要教師組織之會員及普及率  組織名稱  成立 時間  全國總 工會  會員  會員  中小學 會員數  中小學教師在 職數  普 及 率  美國全國 教育協會  (NEA)  1857  否  中小學教師、學校職工會員、未來教師、大專 院校教職員、退休會員  270 萬人  307 萬人  88﹪  美國教師  聯盟  (AFT)  1916  是  公私立學校教職員、大專院校教職員、公務人 員、護士和醫護人員  100 萬人  307 萬人  33﹪  資料來源:中小學教師會集體協商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 11-2-2-23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校訂科目教學大綱 科目名稱 中文名稱6. 英文名稱 Appreciation

 表 11-2-2-32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校訂科目教學大綱 科目名稱 中文名稱9. 英文名稱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Taipei Municipal Daan Senior Vocational Industrial High

陳威成 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 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吳佳儒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輸入 佳作 林詩涵

34 西餐烹飪 第五名 郭傑瑞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34 西餐烹飪 佳作 李政恩 臺北市私立開平餐飲職業學校 35 餐飲服務 金牌 劉珊瑜 明德學校財團法人臺中市明德高級中學 35

國立旗美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臺東女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