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歷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歷程之研究"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暑期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麗日 博士.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歷程之研究. 研究生:陳姵璇 中華民國一 o 一年七月.

(2) 謝誌. 終於到了寫誌謝辭的這一刻,三年的時間看著跟自己同時考上研究所的同事 們一個個領到畢業證書,心想自己何時也能和他們一般;回想起當初報考中教大 的初衷是因為對社會領域的興趣而一直的堅持著,如此的堅持到今日能夠達成目 標取得碩士學位,仍要感謝曾經教導過我的師長、協助與關心我的同學、同事及 家人,在此獻上最誠摯的謝意。 本篇論文能順利完成,必先感謝指導教授李麗日博士這兩年來的諄諄教誨與 細心指教,以及口試委員林志成教授與江志正教授的勉勵與指正,提供我更多在 論文寫作上寶貴的意見。此外,更要感謝在研究過程中願意撥冗接受訪談的十位 文史工作者,看到這些先進們在自己崗位上的努力與熱情,使我對於自己的學術 研究與教學更充滿信心,在此亦由衷感謝。 當然還要感謝中教大區社所的所有老師們,在這三個暑假中學習到的新知與 學問讓我獲益良多,以及一起上課的研究所同學們,尤其是同組伙伴懷萱、季如、 馨梅,大家互相勉勵精進重返學生時期的樂趣。最後,感謝二林國小的校長、同 事們對我的關愛,爸爸、媽媽以及兩位弟弟的支持與照顧,還有在寫論文期間一 直鼓勵我、督促我的立凱,真心的感謝您們,這份畢業的喜悅亦與您們分享!. 陳姵璇. 謹誌於. 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碩班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I.

(3)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歷程之研究. 摘要. 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已有近五十年的時間,近十幾年來由於台灣社區發展的 轉型與政策推行促使文史工作者與團體日益興起與成立,並漸漸成為主導社區發 展的領導者。本研究希冀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訪談十位地方文史工作者,以 了解其推動社區發展過程中的背景動機及角色定位、推動方式與工作內容、遭遇 困境和因應策略,最後則是影響轉變與需求期待。 研究結果顯示出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背景動機為在地文化不被受重 視、提升地方經濟、延續生命力與認同感,自己的角色定位則是意見鳴發者、教 育輔導者與計畫撰寫者;在推動方式上可透過人脈關係、潛移默化、運用社區資 源調查、連結學校教育與社區大學等方法,而工作內容大致上可分為產業發展創 新、文化資產保護、在地文化深根、鄉土教育實施;可能遭遇到的困境有社造方 向走偏、政治派系干預、經費申請困難、人才不足、立場受質疑,因應策略部分 則是做好自己本分、等待下個契機以及自助而後人助;在影響轉變方面大多認為 自我成長收穫良多、社區民眾以家鄉為榮、公部門較重視地方文化,最後的需求 期待則有多看多學多想、民眾需教育、研習講座應多元、鄉鎮長改為官派。 本研究期望以這些文史工作者的個人經驗提供給更多欲推動社區發展之文 史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以及公部門參考之用。. 關鍵詞:文史工作者、社區、社區發展. II.

(4) The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The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to Drive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bstract. It is about 50 years that the history of Taiw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drives the thriving on endeavored workers and establishing group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they hence becomes the dominant leader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recent 10 year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background, intens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mpetus, the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and, the last one, the modification and prospect through adopting in-dep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terviewing 10 local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itial intens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mpetus for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are that the public lack of respect to local culture, driving local economy and maintaining vitality and identity. In terms of positioning,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play the roles as opinion leaders , consultants and planers. As for the impetus manner, the workers might utilize their. III.

(5) social networking, the survey of resource community and the link with 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college. In addition, the jobs of workers of culture an d history include industry innovation, cultural asset reservation, executing local culture rooting and conducting local education; however, they might face some difficulties, for examples, the wrong direc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interven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failure to apply budget, the insufficient in talents and the question about workers’ standpoints. The coping strategies are stick to the duty, waiting for next chances and miracles. As for the aspects of impact an d transformation, overall the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believes the process makes personal growth, people proud of their community, the government putting moree mphasis on local culture. As for the prospects and expectation, the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suggest that learn more and think twice, abundant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diversified seminars and the official appointment of township mayo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cquire practical experiences from thos e experienced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ose, the futur e workers and the government, who m ight devote themselves to communit y development.. Keywords: worker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社區發展之內涵探究 .................................................................... 9 第二節 地方文史工作之發展歷程 ............................................................21 第三節 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史工作之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9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62. V.

(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背景動機與角色定位 ......................67 第二節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推動方式與工作內容 ......................77 第三節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 ......................95 第四節 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影響轉變與需求期待 ....................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27 第三節 研究省思 .................................................................................... 131 參考文獻 .................................................................................................... 133 一、中文部分.......................................................................................... 133 二、英文部分..........................................................................................144 附錄 ............................................................................................................ 145 附錄一. 訪談聲明書 .............................................................................. 14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146. 附錄三. 訪談大綱問題 .......................................................................... 147 VI.

(8) 表次 表 2-1 國內 2000 年至 2011 年之間社區發展個案研究相關學位論文 ………………………………………………………………………32 表 3-1 訪談者基本資料與受訪時間………………………………………49 表 3-2 訪談資料編碼原則…………………………………………………61. VII.

(9) VIII.

(10) 圖次 圖 3-1 研究流程…………………………………………………………… 53.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針對地方文史工作的人員在推動各社區的社區發展情況進行探 討,將從地方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動機背景、方式內容、經驗影響、面對 的困境與因應對策,以及對未來的發展期許等方面進行分析。而本章緒論將分為 四節,分別就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限制、以及名詞解釋提出界定與 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原先只有屬於南島民族的原住民居住,在三百年前開始 有大量閩南人、客家人相繼移入,爾後隨著殖民時期不同國家的統治與族群交流 下,使得台灣的海洋文化呈現著特殊多元的樣貌,直至現在,不同的歷史軌跡造 就了台灣文化的各種風貌,因此在台灣所發生的人事物,並非單一國家、民族、 或文化所造成。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屬於每個區域的獨特性是不容視而 不見的,因此就台灣經歷如此變動的環境下,本研究所要探究文史工作者推動社 區發展的背景原因有以下三點:. 壹、本土意識的興起. 自1980年代開始的本土化的運動即在於打破過去所普遍強調的中華文化的 主體性,回歸到重視「台灣價值」,進而強調台灣文化的多元性;也因為這樣的 本土意識興起使得原本在各地默默耕耘的文史工作者紛紛成立文史工作室、文教 基金會等,工作內容有的以地方史料的田野調查為中心,有的以推廣地方藝術為 1.

(12) 橋梁,有的則是舉辦民俗活動,或是出版本土生態、人文書籍,儘管這些名稱、 專業領域各有不同,然而其目的皆是相同的,都是希望能使得更多人重新認識自 己的家鄉、珍惜腳下的這塊土地(呂麗容,1996)。這份急於關心自己土地發展 的情懷促使更多的有熱情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加入此行列,然而在尚未進入社區推 動事務階段的文史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內容較偏向個人蒐集歷史文物、照片或利 用這些文件資料以撰寫地方志的部分,直至政府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出, 期望藉由此政策使每個社區的生活內涵豐富起來,文史工作者開始參與社區營造 的風氣也才漸漸盛行,因此文史工作者要從單獨的個人行動轉向為帶領社區民眾 參與社區發展的確是面臨各項挑戰。. 貳、台灣社區發展模式的轉變. 台灣社區發展開展於 1960 年代聯合國倡導的「社區發展運動」 ,尤其於 1994 年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後,社區發展的模式也逐漸從強調「由上而下」轉 變為「由下而上」的運行方式,目的是為了讓社區民眾發掘社區的內在特質,營 造出屬於特有的風格與樣貌,而非僅是上級政府所要呈現出來的樣板內容。於是 乎各層面的人士紛紛想進入這個領域中大顯身手,從原本就從事社區工作的社工 人員,或是環保人士、建築師、藝術工作者等等,皆希望能夠進入社區內帶領社 區,並與社區民眾有更多對話交流的機會。然而不管何種型態的社區發展最重要 的是要形塑出社區民眾休戚與共的社區意識,吳明儒(2002)提到社區發展的成 功重要關鍵便有以下幾個核心概念:賦予權能、社區需求、社區行動、社區學習 以及社區永續。同樣的,蔣玉嬋(2008)也認為社區發展首要提升社區意識,再 逐漸擴展為對社區的人事物與環境的愛,以重建新的社區文化和倫理;因此,社 區發展工作必須從轉變個人根植於文化深層的觀念著手,協助居民將社區共同體. 2.

(13) 意識的倫理價值內化於生活情境之中。. 參、地方文史工作者日益重要. 從上述的台灣社區發展模式的轉變來看,社區發展的成功與否,主要是在於 在地居民的社區意識能否提升,也許民眾能夠透過例如像文藝季「人親、土親、 文化親」的活動形式,重新尋找出過去的傳統,而這樣的文化尋根活動也帶動了 地方文史工作的興盛。陳板(2003)表示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史工作的交互運動, 吸引了愈來愈多人的投入,把社區的生活細節經由社區營造的操作手法,一點一 滴挖掘自身的生活資產,也開始重新認識到自身環境的點滴價值,地方文史工作 也漸漸形成社區發展運動的軸心。因此,要凝聚社區意識,地方文化的建立便又 顯得更加重要了,而地方文化必須來自於「內發性」的發展,就是要以地方本身 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基於地方的特色、地方的人才,以地方的福祉作為優先考慮 發展。經由這樣的理由說明,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責任與存在的意義也更為明顯, 當地方文史工作者願意將自己對於每個地方社區的歷史脈絡、故事傳說、文物資 源貢獻出來,教授提供給社區的民眾使其了解體會;如此一來,便能確實樹立起 地方的文化特色。當居民開始認識自己的資源,珍視自己的地方,以自己的傳統、 特色做為地方生存、產業發展的基礎,每個地方的特性與魅力便才得以展現(徐 藝華,1998) 。因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角色與定位亦日趨重要,唯有透過文史工 作者的投入及引導,方能吸引更多社區居民自動自發參與社區活動,使社區發展 的推動過程更為順遂。. 3.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是就較為細部的個人的研究動機進行討論說明,進而提出本研究的研究 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上一節的研究背景主要是以台灣整個政治文化與社區發展的大環境變化來 做論述,另外,在目前相關的研究中也顯示出社區發展的研究的確很蓬勃多樣, 然而在對於地方文史工作者的部分著墨太少,包括與文史工作者有關的專書亦十 分缺乏,在博碩士論文中以及期刊文獻的探討上都無法將地方文史工作者的重要 性強調出來,有的只是較針對於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來做討論。若就台灣 社區發展的沿革來看,後期的社區總體營造中的文史工作者可說是位居於一個舉 足輕重的位置上,目前僅有台灣研究會於 2002 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地方 文史工作者研討會」,至今已辦理過四屆。可想而之,投入地方文史工作仍需要 透過同儕間的交流互動,並學習新知;此外,文史工作者由於本身養成背景不同, 究竟與其他的社區工作者在推動社區發展的過程是否存在著某些差異,此部分亦 是研究者所要探尋的方向。 除此之外,研究者本身是一位國小教師,在擔任國小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曾 經教授過三、四、五年級的社會學習領域,在許多單元裡都提到社區發展的重要 性,或是希望學生能主動參與社區自治活動等課程以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懷,然而 在這一部分,若能由文史工作者帶領學生真正體驗社區的文化之美,或是提供教 師更多在地的文化資源與相關知識,相信對於師生在認識地方的學習基礎上會有 更深入、更不一樣的體會。此外,由於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4.

(15) 目前校園內的禮堂與校長宿舍已是縣定的歷史建築,並有介紹當地著名歷史事件 的歷史走廊,也因為學校中所存在的這些文化資產,使得前幾年研究者有機會參 與多次有關文化資產與鄉土文化保存等相關研習課程,並由於個人興趣進修社區 大學中與歷史古蹟認識有關的課程,因此能夠與更多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有更真實 的接觸與認識,縱然並非所有的文史工作者都曾經真正進入社區推動社區發展, 但是對於一個熱心於地方文史工作的參與推動者,在面對社區發展工作時,其生 命歷程的轉折與整個社區歷史的命運是否有著絕對的關連性,這是一開始研究者 最好奇與渴望深入探究之處。 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質性研究中深入訪談的方式來完整呈現這些地方文史 工作者在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際,當初為何會進入社區的時空背景與想法,以及 推動時的運作模式與內容,與如何帶領民眾一起參與,在推行社區發展工作又遭 遇過哪些困境、難題,對於這些困境或難題有何因應之道,最後則是對文史工作 者自己本身及整個社區、公部門等的影響與期待,上述的問題即是使研究者想進 一步探討其背後的淵源過程,亦是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貳、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上節之研究背景,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背景動機與角色定位。 二、探討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推動方式與工作內容。 三、探討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 四、探討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影響轉變與需求期待。 本研究旨在探討地方文史工作者在推動社區發展的整個歷程,希望藉由上述 研究目的之探討,對地方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工作方面,能提出一些更有. 5.

(16) 建設性的見解與建議,以利未來的社區發展工作中,對每個地方文化能有更完整 的呈現與發揚。.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節研究限制則針對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兩種不同的部分做說明:. 壹、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在敘述與分析上,比起量化研究而言具有更寬廣的詮釋空間,但由 於質性研究的樣本數量較少,一定無法代表全體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想法與意見; 另外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因此研究者在訪談、觀察記錄和資料 分析時難免會受個人的主觀意識或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所影響,尤其本研究主題 的過往研究中即顯示出大多推動社區發展的困難處常在於權力結構上,研究者必 須考慮各種與研究倫理相關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因訪談者主觀的想 法與研究者主觀的解釋兩方面情況會有落差,當然研究者必須在研究過程不斷提 醒自己保持客觀的態度,把自己放入研究的框架外,或是以訪談者的角度去設想 問題,即研究者應該面對一定程度的倫理考量與不時對研究者自己的反省之要求 才能具有質性研究的信實度。 本研究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中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法,以求取訪 談者的個人經歷與見解,並參考訪談者所提供之文字檔案與照片以做為佐證,以 及在空餘時間參與文史工作者所舉辦的社區活動。但研究者僅能就訪談內容與相 關資料儘量客觀地解釋訪談者的認知與想法,尚無法真實完整貼近文史工作者推 動社區發展的場域環境,且未能廣泛了解社區民眾、領導者、公部門對於文史工 6.

(17) 作者在推動社區發展上的看法及意見,進而凸顯出文史工作者與其他社區工作者 的異同。. 貳、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先由研究者邀請已經認識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做前導性研究的研究對 象,再透過此文史工作者以滾雪球的方式尋找樣本,並以立意取樣挑選訪談對 象,在取樣與訪談的過程中,主要以研究者所居住的彰化縣境內及鄰近鄉鎮等地 方為主;此外,因人力與時間的限制無法兼顧到每個不同特性的社區,也由於每 個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出身背景不盡相同,其所推動的社區工作類型、性質必然有 所差異。另一方面,社區發展的面向仍包括其他多種層次的內涵,例如社區福利、 社區治安、社區環保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不在於預測與用來推論其他台灣地區 的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之歷程,僅能就本研究訪談對象的訪談內容與見解提 供給未來的文史工作者、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機構在推動社區發展時可以參考之 用。.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文史工作者 劉還月(1999)在文建會所出版的《地方文史工作現況初探》中指出,廣義 的文史工作室界定是指從事於地方文化調查、社區關懷、人文探索、文物館藏與 研究、社區總體營造、原住民族群工作及鄉土文化藝術傳承等地方文化工作團 隊;而狹義的文史工作者則是指在地方上有志於從事地方文史工作者,但是並未 正式向公部門登記為立案的團體,以及默默的在地方上從事地方文化或產業發展 7.

(18) 的社區工作者。 本研究中的文史工作者是以廣義的文史工作者界定而言,並具有曾經實際參 與社區地方發展的經驗,而不是以名義上的文史工作者為研究對象,在論文當中 有時稱呼為地方文史工作者,其等同於文史工作者。 二、社區 社區一詞是由英文 community 翻譯而來,指的是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的人及其 社會性活動與現象的總稱,在這樣的定義下,社區的範圍可大可小,小至一棟大 樓,大至幾個村里合起來。陶蕃瀛(1994)認為社區是一社會單元,含有地理空 間單元、社會關係網路、集體認同等三種面向的含意。 本研究中的社區並不是僅以一個名稱上的某某社區為基準,而是以能夠共享 同一空間中的歷史、文化與價值,彼此具有社會互動關係為主的一群人所居住的 地理區域。 三、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是社區民眾為了改善自己生活品質所從事的一項行動,也是一種方 法、目的,這樣的過程具有組織性和教育性(徐震,1980) 。 本研究中所指的社區發展是一群生活在同一環境的人們針對社區中各種不 同年齡層或族群、個體之問題需求,以民主自治的過程尋求解決並幫助其成長, 是一種反省與實踐的歷程。.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主題與目的,將分別就社區發展之內涵探究、地方文史工作之 發展歷程,以及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史工作之相關研究整理出以下三節的文獻探 討。. 第一節 社區發展之內涵探究. 本節將先探討社區發展之內涵探究,共分成三部分,分別是:社區發展之意 涵,接著闡述台灣社區發展之源由,再討論與社區發展相關名詞之概念。. 壹、社區發展之意涵. 社區發展之意涵將從社區發展的意義、功能、目標來論述,其說明如下: 一、社區發展之意義 聯合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4年成立「聯合國社會局社區發展組」,力圖 將社區發展推展於世界各國中,使社區研究又邁入不同於前時期的領域;而「社 區發展(Cummunity development)」一詞即成為一種特有的、專門的社會工作 理論與方法。世界各國開始採行聯合國倡導的「社區發展運動」成為解決社區生 活問題的方法。在聯合國出版的《社會進步經由社區發展》(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中表示:「社區發展可視為一種透過地區人 民積極參與並充分發揮人民的力量,以促進社區的進步與經濟情況的運作過程; 也是經由社區居民的自動自發地參與而促使社區進步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需運用 9.

(20) 以下兩種力量:第一,社區居民需有彼此合作與吸收新生活方法的機會和能力。 第二,經由世界合作與各國政府及組織的技術與經濟援助以完成之。」(引自黃 正源,1977)。 另有其他相關國外學者各自提出「社區發展」的定義,如:Pedlar(1996) 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種改變的過程,可以由外在環境或因素所使然,但最後是 由社區自行決定。Hutchison 和 Nogradi(1996)則指出「社區發展」的本質是 在教育社區民眾,使其進入個人賦權(empowerment)和社區改變的過程。Plested 和 Dale(2001)則提出「社區發展」的前提是「社區學習」,必須將學習帶入 社區中,而計畫、準備、有效的團隊與合作是社區發展成功的條件。Vail(2007) 以為「社區發展」的基本元素是社區的人們表達出共同的期許,進而互相幫助以 改善生活情境。 國內則有徐震(1980)認為「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工作過程,其 目的在於鼓勵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社區工作,協調社區間內部的關係,運用社區 內外的資源,採用社區自助的方式,以引導社區的改變,進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 質。蔡宏進(1991)指出「社區發展」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以及一種社會行動 的過程,使社區的條件與性質更有效率、更進步。林勝義(1993)認為社區發展 是一種變遷的過程,最重要的關鍵乃在改變社區居民的價值觀念與態度,造成一 種自覺自治的意願與能力。陶蕃瀛(1994)則提出「社區發展」在於改善社區居 民在社會、經濟、公共建設的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的行動 過程。 歸納以上之定義,研究者所以為的「社區發展」之意義應為:一群共同生活 在此環境的人們針對社區中不同年齡層或族群、個體之問題需求,以民主自治的 過程尋求解決並幫助其成長,是一種反省與實踐的歷程。 二、社區發展之功能 從上述的社區發展意義來看,即可知道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工作過 10.

(21) 程,主要是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結合社區內外的資源,以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並 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質社區發展。徐震(1980)在《社區與社區發展》一書中表示 社區發展的功能有:是一種民主制度的過程,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討論、思考與 決策;也是一種助人自助的方式,透過合作與自我成長的力量來達到所要的目 標;一種社區革新的動力,能促使社區進行另一種新的改變;更是擁有社會安定 的力量,希望從每個人身邊的環境做起,以達到安定家庭與解決社區解組之問 題。而林振春(1998)認為社區發展的功能性則包含有組織性、教育性、主動性、 個別性、全面性、多元性、積極性、次序性、長期性及民主性。 馮家正(1995)在其<社區發展工作與服務:回顧與前瞻>一文中以為社區發 展其主要功能在於:社會福利方面,以解決社會問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社區 福利;文化教育方面,教導在地文化、習藝、推行保健衛生、變化氣質、移風轉 俗,提倡文康活動,充實精神生活,提高民眾生活素質;民主平等功能:一切活 動需要居民自動自發、自願參與及自己計畫與決定,講求意見溝通民主化與人際 關係融洽化;物質經濟功能:完成基礎工程,建造完善的公共設施,實施生產福 利,土地利用經濟化,締建均富、安和樂利的社會。 此外,詹秀員(2001)在其《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論文中所謂 之「社區發展功能」包括:促進參與凝聚共識功能;促進教育及社會化功能;促 進志願服務發揮鄰里互助功能;促進民主政治及維護治安功能;促進產銷與提昇 經濟功能;提昇生活環境品質功能。而葉至誠(2010:39)表示社區發展的功能 主要在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達到人際關係融洽化、意見溝通民主化、群己界限明 確化、土地利用經濟化、社區活動整體化的實質成效。 綜所上述,研究者以為社區發展之功能應是強調自助和互助,鼓勵社區民眾 運用地區的內外資源,動員本身的力量去解決社區問題及協助有需要的人士,例. 11.

(22) 如:單親家庭、老年人和弱能人士等,了解他們的需求來發揮自助和社區照顧的 能力,這是社區發展中很重要的功能所在。 三、社區發展之目標 聯合國曾提出十項社區發展的基本原則,其中一項是社區發展的最大目標乃 是,促使人民熱心參加社區工作,共同為地方建設而努力。換言之,為促使社區 能真正進步的因素便是,社區內的各種計畫之擬定、執行均需由社區人民的共同 參與(葉志誠,2010)。 綜合各專家學者(李永展,2005;徐震,1980;蔡宏進,2008;賴兩陽,2004) 對於社區發展目標的看法,研究者統整歸納出以下幾點社區發展所要達到的目 標: (一) 改善居民生活 台灣在1968年頒訂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目的在喚醒民眾互助的本性, 共同改變不良的生活環境,並追求理想的新生活;直至1995年,期間將近三十年 的社區發展主要計有三大建設目標,其中基礎工程與生產福利建設較屬於硬體易 見的成果(蔡宏進,2009)。而聯合國和許多國家政府也確定了社區發展目標, 其中直接目標包括:協助社區認識其成員的共同需要;協助社區運用各種援助; 協助社區開發和利用社區的資源;協助社區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直接目標 即包括:協助社區認識其成員的共同需要;協助社區運用各種援助;協助社區開 發和利用社區的資源;協助社區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徐震,1980)。這些 目標都是透過經濟建設與福利制度以解決某些居民的生活困境及提升社區居民 的生活品質。 (二) 建立社區認同感 上述的台灣社區發展三大目標中第三種精神倫理建設則最常被忽略,但卻又 是最重要的一環,唯有建立起對社區的認同感,才能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 12.

(23) 增進社區發展目標的實踐(蔡宏進,2009)。賴兩陽(2004)則提出社區發展工 作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塑造一個「安和樂利」的社區:「安」是安全,讓社區民眾 沒有恐懼,包括治安良好與環境安全;「和」是和諧,社區民眾間沒有紛爭,不 該只是給予特定人士的利益,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組織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樂」 是快樂,社區民眾透過社區活動的舉辦過程,得到喜悅與快樂;「利」是福利, 社區能夠關懷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因此,在社區發展的過程若能經由對社區的 歷史傳承與文化解析,鼓勵社區居民自力更生解決社區的問題,促進居民積極參 與本社區的公共事務,便能建立起居民對社區的特殊情感。 (三) 創新永續發展 永續社區應滿足現有及未來居民及子孫的各種需求,促進提高生活品質,使 居民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凝聚社區向心力與社會包容,並加強經濟繁榮等方法以 達成社區的永續發展(李永展,2005)。除了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社區發展需要 得到充分的努力與協助外,研究者以為在目前與環境共生以及人文素養愈來愈受 重視的時代,社區發展如何在產業資源與自然人文環境中創造出更活化、深化的 嶄新層面,使得每個社區的社區發展不再只是曇花一現。. 貳、台灣社區發展之源由. 台灣社區發展開展於 1960 年代聯合國所提倡的社區發展運動,1965 年 4 月 8 日行政院頒布「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在其序言中提及「社區發展」為 七大工作項目之一後,以促進民生建設,即開始在台灣各鄉鎮逐步推行。其間於 1968 年 5 月由內政部擬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明訂社區發展的意涵、工作方 法及項目、組織成立、經費來源做為各級政府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之準則。爾後, 為了因應社會變遷,建立社區發展工作法制化,並促使社區組織改變依賴性體. 13.

(24) 質、使其能達到民主、自治、自助之目標,乃於 1991 年修訂「社區發展工作綱 要」,使原本由村、里、鄰長組成之「社區理事會」改以依「人民團體法」成立 之社區組織型態運作,即另以「社區發展協會」之名稱開始台灣社區發展的新里 程碑(蕭玉煌,1999)。 行政院文建會於 1994 年 10 月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後,陸續研訂相 關計畫,直至 1999 年 9 月 21 日發生嚴重的九二一大地震,中部地區受創劇烈, 開始進入災後社區的重建工作,而後即在 2000 年 8 月針對「社區總體營造」提 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背景與理念;因此當下「社區總體營造」的背景為: (一)傳統政策無法解決經濟發展及都市化所造成的衝擊; (二)傳統社區政策 無法根本解決社區的問題; (三)民間力量大量投入文化建設; (四)文化預算持 續成長。而「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則為建立起「社區共同體」的概念,因此在 這當中「造人」是最重要的一環,經由社區總體營造的具體行動使得社區內的人 們對於彼此生活的此地產生認同感,即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社區感」 (黃 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 。 黃源協、蕭文高和劉素珍(2009)將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脈絡分成以下四個 階段: (一)社區發展的浮現(1965-1980):在 1965 年「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 策」的實施項目大多以民眾的食衣住行育樂為基礎範圍。1968 年「社區發展工作 綱要」中可知社區發展不只是種工作方法,還隱含著社會控制的目的;同年公布 「台灣社區發展八年計畫」 ,開始將全省 6215 個村里依照其自然形勢劃分成 4893 個社區,成為現今劃分社區的開端。1972 年修訂「台灣省社區發展十年計畫」, 取消對基礎建設數量的規定,開始增加更多的服務項目,並注意到社區居民的主 動參與;唯在十年計畫即將結束之際,社區發展淪為一般行政工作,並無真正提 升居民的精神生活。 (二)社區發展的轉向(1981-1995):1981 年頒訂「台灣省社區發展後續 14.

(25) 第一期五年計畫」將重點放在倫理建設與福利建設上。1986 年公布「台灣省社區 發展後續第二期五年計畫」,「建立社區福利服務體系」正式列入計畫的目標, 並強調對於社區工作人員與志願工作的培力工作。1991 年修訂「社區發展工作綱 要」,將社區改以人民團體的方式進行運作。 (三)社區工作的多元發展(1996-2004):1990 年代中期社區工作有了重 大的轉變與挑戰;除了 1994 年以文化層次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開始推 展,1996 年的「福利社區化」也隨後提出,此兩項計畫即成為日後台灣社區工作 的兩大主流模式,趨向更多元的發展。 (四)社區工作的擴展與整合(2005 迄今):2005 年行政院院會通過「台 灣新社區六星計畫」,區分成六個面向: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社福醫療、產業 發展、環保生態與環境景觀。由文建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內政部的「城鄉 新風貌」、教育部的「永續校園」,以及環保署的「環保社區」統整起來,即為 社區永續發展的開始。文建會並於 2010 年提出「社區營造亮點計畫」,鼓勵鄉 鎮公所與社區組織以跨界或跨行政合作方式發展出具有永續性的文化產業或創 新發展機制,並創造出更優質的人文體驗、藝術傳承、節慶活動、環境學習等文 化工作(文建會,2010)。 文建會(2007)則歸納出當前台灣社區發展的困境與問題,包括:(一)社 區居民的共同意識不足,參與度仍待提升;(二)社區人口老化而推動不易;(三) 社區事務仍由特定人士或精英主導;(四)政府的資源過度集中於某些社區,而 造成資源分配不均;(五)地方民間團體或政治派系問題影響社區發展計畫進行。 總括而言,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淵源已有四十五年的時間,前一階段的社區 發展主要在促使台灣現代化,較重視硬體建設的發展,因此較為忽略社區居民的 社區認同感建立;後一階段則考量到台灣都市化的發展,開始重視精神倫理建 設,並希冀以「社區營造」的方式開啟社區「人、文、地、產、景」的新發展模 式。 15.

(26) 參、與社區發展相關名詞之概念. 從上一段的台灣社區發展源由中可知台灣的社區發展近十幾年已漸漸成為 了各專業領域人員的必爭之地。因此,與社區發展相關的政策與口號開始帶領著 社區民眾走向不同的社區發展道路,以下則就與社區發展相關的六個名詞概念來 做說明: 一、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與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常各被視為是社會工作三大助人方 式之一;社會個案工作協助的對象是個人或家庭,社會團體工作協助的對象是小 團體,社區工作所協助的對象即是社區。從狹義的觀點而言,社區工作是由外在 環境進來的社會工作者協助社區內部的成員組織起來,發揮社區自己的力量,運 用各種資源以解決社區的問題(蘇景輝,2009) 。Twelvetrees(2002)又將社區 工作分成三種工作模式,分別是:社區發展模式、社會計畫模式、社會行動模式。 社區發展模式是希望透過社區民眾的廣泛參與社區事務,以決定社區的目標與行 動方案,獲得社會變遷的目的;其中社區發展的主要重點有:民主程序、志願合 作、自助、培養領導人才以及教育工作等。 二、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一詞最早是由日本於 1970 年代開始被使用,凡是對居住與生活的 場域做「維持、孕育、創新」所有的活動皆稱為「社區營造」;更明確的說法, 就是以此地域現有的資源為基礎,進行多方面的合作,使身邊的環境逐漸改善, 進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與活力(陳金順譯,2010) 。社區營造中的五大面向: 「人」 是指社區居民共同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以及生活福祉的創造;「文」 是指社區共同歷史文化的延續、藝文活動的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 「地」是指. 16.

(27) 社區的地理環境資源的維護與發揚,強調在地特質的發揮; 「產」是指社區產品 的創新與行銷,以及在地經濟活動的推展; 「景」是指社區獨特景觀的創造,居 民自力投入生活環境景觀的永續營造(曾旭正,2007)。 三、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最先是由陳其南擔任文建會副主委時為了呼應民眾需求所提 出的社區發展政策,以社區的共同理念為核心,強調社區總體營造應由下而上、 居民參與,以及以「造人」為基礎的核心價值,一開始是由文化層面著手,但也 提出環境、教育、產業、節慶等各種介入社區方式(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 2001) 。林信華(1999)認為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源自西文「共同體復興」 (Community Renaissance) ,社區總體營造並不是以傳統的再生為訴求主軸,所要重建的是「共 同體」 ,其過程必須包括文化的傳送、社會的整合,以及社會化三個面向的建設。 翁徐得和宮崎清(1997)在《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一書中也提及社區總體營造 的內容與過程應包含:(一)居民主體性; (二)地方文化的再檢討;(三)人與 自然共生;(四)相互扶持的情誼;(五)社區資源的價值創新與宣揚。 另有王培勳(2002)認為社區總體營造與之前社區發展的精神倫理建設部分 項目相同,只是選定少數社區,經費集中,更為精緻化而已。黃肇新(2003)則 從政策的脈絡來看,認為台灣的社區發展自 1965 年民間開始組成「社區理事會」 及後來的「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發展漸漸有了不一樣的路線,社區總體營造則 是為逐漸走向「窄化」及「邊緣化」的社區發展找到出路並尋得解套。目前台灣 主要以社區總體營造做為社區發展的代名詞。 四、福利社區化 福利社區化是將社會福利中的福利服務與社區工作結合的具體措施及方 法;社區照顧則是福利社區化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社區工作、福利社區化及社 區照顧彼此是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即三者皆以社區為基礎,目的都是為尋求社區 人民幸福生活,理念同樣強調社區自給自足、居民自助互助,皆企圖建立一社區 17.

(28) 服務網絡(賴兩陽,2009)。社區福利化的核心價值就在「在社區照顧」(in the community)、「由社區照顧」(by the community)和「與社區一起照顧」(for the community)三個面向共構成;另外社區福利化中的「去機構化」就是希望人的需 求可以在熟悉的社區裡被滿足,「去專業化」就是期待人群服務可以由社區來提 供,而非專業人員,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福利設施模式,社區照顧的終極目標,就 是希望讓社區居民一起來關懷弱勢,成為他們重要的支持力量,正是「社區服務 網絡模式」的具體實踐(黃志忠,2007)。 五、社區博物館 社區博物館就是一所與社區有關的博物館、是一所利用社區資源發展成的博 物館、是一所由居民共同參與管理的博物館、是一所與居民有互動支援的博物 館、甚至成為一所沒有牆門的博物館,它的活動是可以延伸發展到館外的社區(陳 國寧,1999)。社區博物館常是社區共同歷史與共同情感的凝聚點,所收藏保存 的不一定是很珍貴的文物,而是社區居民生活相關的民俗文物或是生活資料 (如:文獻、照片),社區博物館更是社區的服務與學習中心,經常舉辦社區服務 及推廣教育活動,提昇社區的生活品質,協助將社區營造成為自我學習和成長的 空間(林陽杰,2001)。社區博物館更結合了社區文化、社區脈絡、社區教育、社 區意像、社區產業、社區經營等概念,期許社區民眾從社區博物館中找尋到對自 己地方的認同與歸屬(羅仕昂,2001) 。台灣目前較為著名的社區博物館有:台 北市北投溫泉博物館、新北市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宜蘭蘇澳白米木屐博物館等。 六、社區節慶 社區總體營造的提出,賦予了社區地方文化新的生命與精神,文建會開始輔 導縣市辦理「國際小型展演活動」 ,希望經由此類社區節慶活動的辦理,結合不 同的藝文活動,做系統發展與植根的工作,以帶來社區居民對於自我文化價值的 肯定、本土文化的關懷,並結合地方的文化資源以創造出更大的觀光效益(蔣玉 嬋,2009)。孫華翔(2006)則是將台灣的社區節慶分成以傳統民俗為主的廟會 18.

(29) 活動、以振興地方產業為主的節慶活動、以當代藝術創作為主的活動、以族群或 次文化或社群文化為主的活動、以保存文化資產的活動,或是其他特殊議題的節 慶活動等。 另外,徐震與黃源協則曾對於目前台灣社會在社區工作、社區發展與社區營 造此三種名詞的意涵闡述不同的見解。徐震(2004)在其<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 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面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一文中即認為「社區發 展」與「社區營造」皆為「社區工作」的一種過程,在工作的本質上是相同的, 服務對象都是社區民眾,目標都是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原則上都以民主自治為 主,方式也是由民眾自發而起。其不同處只在於政府各機關所賦予的任務而有所 不同:「社區發展」主要是在於推動社會福利方面,屬於微觀的路線,近年來有 趨於專業化的傾向;而「社區營造」在工作應用上則著重於推動文化建設,屬於 鉅觀的路線,但也較傾向於政治化。黃源協亦在 2004 年發表一篇<社區工作何 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其所以為的「社區營造」其實是「社區發展」 的過程與策略,而社區生活品質的提升則是社區發展的目標;導致這兩項社區政 策的混淆並非社區本身的事務,而是由於許多理念、政策、實務上的問題:在理 念問題方面,政府與社區之間應為伙伴關係,而不一定要硬性規定是由政府單方 面下達政策或一定要由社區民眾自行發起,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為社區做、與 社區做、由社區做;政策方面則是由於近年來社區營造的產業導向與資源分配不 均所產生的各項問題;實務方面則又分成社區層次、政府層次、專家與專業團體 層次的問題。 從以上各個與社區發展有關的名詞論述與比較中可發現,社區發展已是目前 政府或人民所重視的一項課題,不論從何種角度切入或以何種型態進入社區,就 如上述以建築、美學、環保、產業、醫療、治安、教育等方式,而這也與本研究 的研究目的中了解文史工作者在推動社區發展的工作內容有極大的相關性,例如 社區營造、社區博物館或社區節慶等都與體認地方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皆 19.

(30) 要去尋找社區的共同歷史記憶或是代表社區的產物。因此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最 重要的是社區居民能具備對自己這塊土地的認同,當有了對社區地方的認同感才 能使得居民願意自主參與這些種種的社區發展,這也是本研究希冀以地方文史工 作者的角度探究社區發展脈絡與過程的最關鍵的原因。. 20.

(31) 第二節 地方文史工作之發展歷程. 本節將接著探討地方文史工作之發展歷程,分別從地方文史工作之源起與類 型、地方文史工作之內容、地方文史工作者之角色,與地方文史工作之困境四部 分的文獻來論述,其詳述如下。. 壹、地方文史工作之源起與類型. 文史工作是台灣一種獨有的行業與生活方式,脫胎自台灣本土化運動,是一 種文化現象,因此文史工作與過去學院中研究的文史並不相同,是針對台灣各鄉 鎮地區所做的歷史、生活、禮俗、地理、景觀、信仰、生態等方面的研究與調查, 這樣的文史工作經常被冠上「地方」兩個字,以強調是台灣的、地方性的文史研 究工作(于國華,2002) 。地方文史工作的源起與類型分述如下: 一、地方文史工作的源起 過去的文史教育經常以統治階層的角度來看待,一般的民眾難與自己生活周 遭的土地產生連結,台灣第一個成立的地方文史工作社團是 1957 年成立的台南 市文史協會;在戒嚴時期,這樣的地方文史工作性社團數量極少,直到 1987 年 解嚴後,到了 1992 年地方文史工作室才開始萌芽,1994 年以後,地方文史工作 者的成果逐漸為大眾所認識,加上政府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全台灣大約有三分之 二以上的地方文史工作社團,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因此地方文史工作室的 萌芽成長背景原因可分成以下四點(劉還月,1999): (一)政治環境的變遷 台灣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後,又經歷長期的戒嚴時期,長久以來本土文化的研 究與保存工作只侷限於特定的機關單位,甚至不受到重視,直至 1987 年解嚴後, 21.

(32) 本土化運動興起,在政治環境的轉變之下,眾人開始正視自己生活周遭的演變, 也使得更多人投入地方文史工作。 (二)文化建設的影響 1994 年文建會開始進行文藝季活動轉型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即是 文化建設影響地方文史工作的兩項主要原因。 1.文藝季活動轉型 文藝季活動自 1982 年開始以「傳統與創新」為主題,邀請各表演團體到全 台各地演出;1994 年開始調整文藝季的理念與規劃方向,以「人親、土親、文化 親」為主題,並交由各縣市政府主辦、各縣市文化中心或教育局承辦,並獲得地 方文史工作者的協助,因此,部分的地方文史工作室便因承辦文藝季而興起。 2.「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提出 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精神就是「造人」,是指居民的參與發掘在地文化特 色,地方文史工作室大量蓬勃成長;1996 年全國文藝季更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的施 政方針,整合地方文化人才,提出「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等新觀念。政府 於 1997 年成立文化處後,統籌各項文化建設工作,不僅重視本土文化的建設, 亦致力於地方文史工作室的輔導與協助。 (三)歷史研究的走向 台灣自經歷日本統治與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戒嚴時期一直以來並無重視台灣 本土歷史的研究,解嚴之後,學術界才開始致力於台灣本土史學的研究,一些學 者或者在地的文化工作者,發現台灣的地方志或是正史對地方的記載非常少,便 開始應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來進行地方史與社會史的研究工 作;另外,各類報紙也開始針對台灣各地鄉土風情進行報導以及各級學校推動鄉 土教育都使得地方文史工作日趨發達。 (四)文化發展的變遷 全球化的的文化熱潮對地方文化所造成的壓力,使得各地方的人際關係疏 22.

(33) 離,造成自我認同的危機,因此強調「地方感」的文化觀重新建立,以尋找過去 的傳統並以創新的包裝成為文化資源進而塑造認同的起點。 另外,各地方文史社團依其組成的動機及形成的背景來看,大約可分成以下 幾種類型:對文史工作有興趣、想為地方文化盡一份心力、承辦全國文藝季活動、 鄉土教材的蒐集與研究、響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社區之危機意識、長期默默工 作而存在的,或是由政治人物主導成形的(劉還月,1999)。 二、地方文史工作的類型 在地方文史工作社團的分類上,大致可以區分為社區型及個人文史工作室二 大類,社區型又可分為基金會及社區發展協會,這是屬於有立案的。鄭水萍(2003) 則將文史工作者及相關社團分為以下七種類別: (一)獨立型個人文史工作者 1.立案/未立案獨立型個人文史工作者:資深與本學科的個人文史工作者專 業性與自主性較高,目前個人文史工作者公司型態較少,部分轉型為文化協會型 態較多。 2.社區與跨社區/非社區型獨立文史工作者:社區型的文史工作者專業性與 自主性高,社區動員力強;非社區型(含一般文化人或藝術家)的社區動員力弱。 3.獨立型專業者(學者或民間)/文化人:專業者有時未以社區為主體,亦 未蹲點成為掠奪者,常引起社區反彈。 (二)社區社團型文史工作者 可分為文化人/一般志工/社區發展協會為主,文化人的自主性與專業性高, 但社區動員力較弱;相反的,社區發展協會以一般志工為主者,專業性較弱,社 區動員力強。 (三)廟宇宗教社團文史工作者 台灣的廟宇常是傳統社區的核心,成為大多為一般志工;另有其他宗教信仰 系統所組成的文史工作社團,在社區發展的專業性雖弱,但在社區動員力中卻是 23.

(34) 最強。 (四)學校結合的文史工作者 大多為鄉土教學的老師,在社區發展的專業性與自主性較不足。 (五)財團企業公司/專業街型文史工作者 都市的社區常涉及不同的利益團體,因此會出現財團企業公司或是專業街 (商店街)型的文史工作者。 (六)民意代表(所屬助理型)文史工作者 若民意代表為實踐政見以文史空間為主,即會發展出民意代表(所屬助理型) 文史工作者,其專業性與自主性不高,但社區動員力強,對地方政府的壓力較大。 (七)半官方文史工作者 半官方文史工作者通常指的是同時具有政府與民間團體兩種角色。以高雄市 為例,半官方文史工作者常因高雄市產業回饋金而成立;如社區化者社區動員力 較強。 總而言之,台灣地方文史工作的起步雖在五十多年前就已有成立相關社團, 但真正快速成長茁壯也是近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而已,在其中因為政治、歷史、文 化政策的演變而使得地方文史工作日趨受到重視,剛好正與台灣推動社區發展的 歷程相類似,因此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社區發展的關係是密切相扣的;不論是何種 的地方文史工作者都是以渴望保存記錄在地文化、發揚本土精神為最初的理念想 法。. 貳、地方文史工作之內容. 從上述的文史工作者的源起與分類可知投入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樣貌十分多 元,包含各行各業、官方或民間、學者或非專業人員等。然而地方文史工作的內. 24.

(35) 容到底又是為何?根據 1999 年文建會所出版的《在地的花朵—台灣文史工作普 查檔案》資料顯示出文史工作的內容即包含:藝文活動的推廣、鄉土教材編寫、 老照片的收集與展覽、紀錄片的拍攝、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搶救、地方產業的振興、 文史資源的調查、傳統技藝的保存、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抗爭、鄉土教育與讀書會 的推廣、社區刊物的發行、口述歷史的採訪、社區中弱勢族群的關懷、成長團體 的互動等攸關所有文化的推動,皆屬於地方文史工作的範圍。 劉還月(1999)所統整出來的地方文史工作則是涵蓋以下八點項目: (一) 台灣史的研究; (二)社區關懷; (三)社區總體營造; (四)文物典藏與研究; (五) 原住民族群;(六)自然人文生態;(七)鄉土文化藝術; (八)文化資產保存維 護。黃世輝和洪嘉穗(2003)則提出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可分為公部門申 請計畫案、地方文史資料匯集成冊、社區調查工作與社區議題帶動以上四種。 而曾旭正(2003)認為以社區營造為目的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其工作性質已 明顯社區化,所包含的內容則有下列五項: (一)社區歷史的蒐集整理:社區踏查、村史寫作、口述歷史、老照片及文 物蒐集。 (二)藝文活動的策劃舉辦:藝術展演、技藝傳習、文物展、采風導覽。 (三)歷史建築街區的保存:老舊建築的保存與再造、老街參訪。 (四)社區終身學習之延伸:社區大學、讀書會、流動圖書館。 (五)社區刊物書籍的編印:社區導覽手冊、社區書報。 亦有鄭水萍(2003)以為台灣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主要 從事在地台灣村莊史、民眾史、文化史建構的歷程;地方文史工作不同於過去的 社區運動與組織,正在於歷史的內化與深化作用,其發展面向可分為兩方面:一 是內造工作,屬於社區意識的深化,例如推動鄉土教育;二是外造工作,讓社區 資源活化,例如商圈再造。 總括而言,地方文史工作的內容可說是十分繁雜與龐大,研究者大致將其分 25.

(36) 為四大類內容:(一)在地文化尋根:透過蒐集、訪談、問卷、田野調查等方式 探尋過往的歷史;(二)推動社區事項:包含社區內硬體設施興建、辦裡節慶活 動等; (三)實施鄉土教育:讓在地的小孩子或年輕人更了解自己地方的歷史文 化與獨有特色,使在地文化向下扎根; (四)文化資產保護:幫助居民提升對文 化資產的重視,盡力去維護保存這些無形或有形的文化資產,使之活化再利用。 若比較上述各文史工作者所界定的工作內容可歸納出最先開始的文史工作者主 要是以蒐集在地鄉土史與文物照片等,但直至社區營造成為一項政策並蔚為風潮 後,文史工作者開始以推動社區發展的活動為主,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究的主要 部分。. 參、地方文史工作之角色. 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能力與位置通常界於官方、學界、專業者、社區民眾之間; 一方面地方文史工作者具備某種文化意識,可與官方、學界、專業者進行協調與 對話、合作,另一方面地方文史工作者因為在空間上與情感上的在地性,使其與 社區民眾可有較多、較密切的互動與連繫(劉還月,1999) 。由此可知,地方文 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佔有極重要之處;羅中峰(2003)也認為現今的地方文史 工作已從書寫地方歷史、文化與資源調查逐漸推展到以「社區營造」為目標,這 表示文史工作者已從「旁觀研究者」的認知與詮釋轉換為「參與建構者」的實踐 與改革。 王逸峰與蔡菀玲(2005)對於文史工作室與地方觀光發展關係中的研究結果 顯示地方文史工作室在地方上所扮演的是一個輔導者、文化資訊提供者、諮商 者、在地文化傳播發揚以及舉辦相關文化活動的角色。 康原(2003)則以為地方文史工作者在從事文史調查、研究、報導中,介入. 26.

(37) 地方事務的推展,並邁向終身教育學習的社會,因此地方文史工作者應扮演以下 五種角色: (一)終身學習者 近十幾年來政府推動的社區發展著重於形塑社區文化特色,希望以社區居民 為中心建立終身學習環境(劉宜君,2003)。因此,地方文史工作者應主動引發 社區民眾參與社區學習活動,並進行規劃認識社區文化等生活課程,與社區民眾 共同參與,使自己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二)資源調查者 地方文史工作者應為社區尋找生命的根源,撰寫社區的演變歷史,記錄相關 文史資料,促使地方居民建立鄉土認同感,也應鼓勵社區居民一同參與資源調 查,把社區資源當作教學教材,社區場域當作學習場所;或從自身的家族開始, 文史工作者可教導社區民眾記錄家族史的故事與家族長輩在這塊土地所發生的 點點滴滴。 (三)教育推展者 地方文史工作者依據社區資源與需求設計一系列課程,推動社區居民來參與 社區的各種學習活動。例如雲林縣自 2008 年開始推動社區故事繪本,以課程的 方式引導社區民眾畫出屬於自己社區的故事,並鼓勵各年齡層的參與將社區文化 推廣開來(文建會,2010) 。 (四)社區協調者 地方居民在討論各項社區事務時,難免會有理念或想法的差異,此時的文史 工作者應成為社區民眾間的協調者,以社區的永續發展為目標,化解彼此間的分 歧。 (五)意識凝聚者 社區文史工作者由於長期從事社區觀察與研究,最能掌握社區的文化精神, 所以應幫助社區居民凝聚社區意識,產生社區自覺,共同為社區而努力。 27.

(38) 另有吳志衍、潘鑫宏和楊裕富(2005)於<文史工作室在社區總體營造扮演 角色之研究初探>一文中認為文史工作者的角色有以下九點:(一)協助文史資 料之調查; (二)建立收集相關文獻與文物等資料; (三)探索當地鄉土特色; (四) 引導民眾「思考」及「行動」的動力; (五)協調公共空間之設計與規劃; (六) 推展成果之展現及記錄;(七)協調溝通之角色;(八)發揮監督功能; (九)協 助培育文史工作人員。而陳靜誼(2006)的研究則指出文史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 為:地方資源調查、編輯、保存與規劃者;促進終身學習的教育推廣者;居民意 見協調者;地方意識凝聚者;以及察覺社會議題並發言或介入者。 總括來說,文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可從文史工作者本身的工作內容而定:有 時也是帶領與教育社區民眾的領導者;若站在政府公部門的角度而言,文史工作 者又成為實行政策的推動者;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史工作者常是介於政府與社區民 眾的中間角色,具有溝通協調等功能。. 肆、地方文史工作之困境. 地方文史工作者或團體近幾年來雖然猶如雨後春筍般盛開綻放,但也由於地 方文史工作內容的繁雜以及所要耗費的時間人力過多,而使得文史工作者漸漸開 始面臨許多困境與挑戰。陳進傳(2003)曾提及宜蘭文史工作者的困境在於政治 的不確定性、生計困難、人才缺乏、心態可議,以及被動配合政府要求。鄭乃榮 (2007)則針對屏東縣文史工作室所做的研究認為文史工作室遭遇最多的問題是 經費與人才傳承,其次是社區民眾參與程度、公部門的配合與公共議題上的討 論。綜合各文史工作團體與政府調查的結果,研究者統整出目前地方文史工作正 面臨的困境有以下四點: 一、經費財源的籌募. 28.

(39) 地方文史工作者不管是在蒐集地方的各項文物、記錄在地歷史,甚至舉辦各 樣活動時常需要經費的支出,但由於文史工作室立案不易,在工作室的維持與生 存都非常仰賴公部門的經費補助,而公部門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之下,申請經費上 的確有所困難(王逸峰、蔡菀玲,2004) 。政府雖然經常聲稱與民間團體屬於「夥 伴關係」,然而政府補助民間的申請案中卻大多不給予人事費的補助,使得民間 團體要偷偷摸摸挪經費,到處要發票等,造成文史工作難以提升,非營利組織也 難以健全運作(廖嘉展,2003) 。 二、人力資源的培訓 台南縣下營鄉曾舉辦一場「台南縣文史暨社區團體觀摩聯誼會」 ,在座的文 史工作者經過座談後,都認為當前推動地方文史工作的困難在於文史調查技術不 足以及人才的不足(曾旭正,2003)。另外,大多數的文史工作者年齡偏高,又 文史工作常屬於義務性質的工作,單靠推動者的熱誠與關心地方的發展較難吸引 年輕的族群進入這個領域,而有著人才傳承斷層的問題。 三、各團體間的聯繫 社區發展除了地方文史工作者與部分人士積極投入外,未能系統化地規劃整 合社區資源,而使得社區內各團體資源錯置或浪費(劉宜君,2003) 。又地方文 史工作室通常是最了解在地歷史文化者,然而在規劃一系列文化活動過程中,是 無法單獨只依靠一個個人或團體獨立舉辦而成的,因此最需要的是透過社區居 民、地方團體與公部門等相關機構的共同合作(王逸峰、蔡菀玲,2004) 。於是 與各團體間的聯繫及運作方式的配合常是地方文史工作會面臨到的一大挑戰,如 何使得各團體間橫向與縱向的協調得宜便成了文史工作的考驗之一。 四、政府官僚的問題 廖嘉展(2003)在<讓在地的花朵綻放並談台灣在地文史工作發展的困境與 可能>一文中提出地方文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裡有著大環境難以改變、行政部門 的官僚氣息等,都會讓從事地方文史工作者感到強烈的寂寞與沮喪。當然這也與 29.

(40) 第一項的經費財源的籌募有關,在台灣的現實環境中,能與公部門打好關係者通 常才能獲得較多的福利,反之則可能因為官僚體制的原因使得文史工作面臨到重 重阻礙。 綜所上述,台灣目前地方文史工作所會面臨到的困境主要是在於地方文史 工作者或團體的定位所產生的問題,畢竟一開始的地方文史工作是基於個人的興 趣而去從事的一項工作,當這項工作開始結合其他團體或要與政府配合時,接踵 而來的便是到底誰才具有主導權以及一些財務上或人力上的問題。然而不管是遇 到何種困境,地方文史工作仍需要一直向前邁進,因此如何幫助這些文史工作者 解決這些問題亦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目的之一。. 30.

(41) 第三節. 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史工作之相關研究. 本節為探討目前有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史工作之相關研究,將分成三個部 分:第一部分為社區發展之相關研究;第二部分為地方文史工作之相關研究;第 三部分則為地方文史工作與社區發展關係之相關研究。. 壹、社區發展之相關研究. 就如同本章第一節所言,本研究的社區發展是以包含社區營造等相關概念, 因此研究者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輸入關鍵詞中有「社區發展」或「社 區營造」等相關研究論文共有二百二十八篇(2011/8/10),由此可知社區發展 已是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研究者統整歸納後將社區發展之相關研究分成以下三 個主要研究趨勢: 一、與個案研究有關 在社區發展的個案研究中,有的明星社區就有兩篇以上的論文研究,大多而 言都以各社區內的資源如產業、文化、社會資本等來探討社區發展的過程與困 境,或是從社區發展協會的角度切入如何進行社區營造。再者,若以區域性來分 類,中部地區的論文研究數量較多,可能與九二一地震後中部地區社區總體營造 的盛行呈現出更為寬廣、多元的社區發展面貌,而有更多可供參考之面向,研究 者所生長的地區也位處於中部,這些地區中社區發展的個案研究與本研究的研究 對象應具有關連性,可做為本研究最後統整歸結時的比較。由於與社區發展中的 個案研究主題眾多,研究者從中挑選時間為 2000 年之後並與本研究主題與目的 較為類似的論文以做歸納整理(見表 2-1)。. 31.

(42) 表 2-1 區域. 國內 2000 年至 2011 年之間社區發展個案研究相關學位論文 時間 研究者. 論文名稱. 2002 劉敏如. 台北市社區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吉林、大直社區為例 探究社區發展協會持續推動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新竹巿. 2006 林坤佑 福林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2006 黃名進. 基隆市中山協和社區發展觀光遊憩評估之研究 運用社會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 2007 彭毓文 (台北市文山區忠順社區) 北部 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 2007 陳尉滿 個案研究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圳頭 2010 張綉珍 社區為例 哥倆好,一對寶?客家地區之社區營造困境分析─以新 2010 張文姜 竹縣關西鎮金錦社區為例 社區發展與文化重建─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 2003 呂桂英 大部社區大部花鼓節的比較研究 2004 詹欣華. 社區永續發展─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 鄉村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以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為. 2004 陳育暄 例 中部 2004 詹雪梅. 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 2005 林彥辰.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社區發展與地方感之研究 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 2006 李其芳 區為例 2007 劉泳驛. 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彰化縣永樂社區為例. 32.

(43) 表 2-1. 國內 2000 年至 2011 年之間社區發展個案研究相關學位論文(續) 2007 徐木生. 造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 觀光導向之社區經濟營造模式研究─以桃米與澀水社區. 2008 康家豪 為例 2010 林美鳳 中部. 社區發展與社區參與:以台中美術園道社區為案例 社會資本與社區組織/社區發展: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 2010 陳姿月 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社區發展協會實務社群之研究—以台中縣松雅社區發展 2010 鄭蓁筠 協會為例 2011 陳家豪. 社區工作的挑戰與困境:以一個望成社區行動研究為例. 2000 呂嘉泓. 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 2006 戴淑尼. 嘉義縣東石鄉社區永續觀光發展之探討. 南部 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與功能─以屏東市崇 2011 卜瑞玲 蘭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2004 蔡佳青 東部.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 政府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利嘉林道發展協. 2008 林昕穎 會為例 2005 呂清福. 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金門縣古寧頭社區為例. 2009 蔡建鑄. 廟宇型社區發展之研究—以金門瓊林保護廟為例. 外島. 地方文化資產如何助益社區永續發展—以金城鎮前水頭 2010 李廣榮 社區為例 2010 吳昱漳. 馬祖鐵板聚落互動式社區營造經驗之研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3.

(44) 比較上述社區發展的個案研究中,其中也多是以成功的經驗做為研究者欲去 了解探究的原因,不管是以地區性而分的都會型及鄉村型社區發展,或是以族群 而分的原住民及客家型態的社區發展,乃至於外島金門、馬祖地區更具獨特風貌 的社區發展;這些社區的共同點就是在於社區的帶領者與民眾能共同發現屬於自 己社區的特色與希望,有時危機就是一種轉機,就算面臨到家園的破敗也是一種 找到另一條不一樣回家的路。 二、與權力結構有關 在社區發展的議題中,不管是領導者與民眾之間,或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村里長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權力關係,這樣的關係也深深影響著社區發展的過 程與結果,因此與權力結構相關的論文也不在少數。 (一)與村里關係 根據相關研究(江學通,2008;林管洛,2006;徐佑安,2011;陳怡君,2006; 楊瑤文,2010;盧春霖,2004;謝明峰,2010)指出村里與社區組織在當今台灣 社區意識起頭的氛圍之下,彼此之間任務權限劃分、組織制度及參與行為方面, 常因相互競爭或合作上而各有利弊,社區的權力結構與互動影響社區的和諧與永 續發展,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和各個村里長就算不能達到「兩造合一」或「互 助合作」的人和境界,至少也該維持在「互不干擾」、「互不排擠」的程度。 (二)社區組織內部 另有多篇研究(李岳道,1998;林淑惠,2004;詹秀員,2001;蔡甫欣,2004; 蔡貴香,2010)旨在探討社區組織內部的權力結構問題,以了解社區領袖參與動 機、認知及取得領導權力過程背景並探討社區領袖如何推動社區發展等。尤其社 區發展的功能之一是為培養社區民眾的公民意識,研究結果指出若在推動社區工 作方面,社區事務提案及決策者,多以社區幹部為主,社區領袖次之,並且傾向 召開社區理監事會及會員大會來做決策程序者,社區組織內部的權力分配較為公 平,社區發展的推動也會較為和諧。 34.

(45) 總所上述,與權力結構有關的社區發展研究中都指出社區發展既然做為一個 行動與目的,其必然會牽扯到許多人際之間的互動與權力抗衡問題,而這正是在 推動社區發展過程中需要努力去協調溝通以及探究其根本原因的部分。 三、與其他議題相關 與社區發展有關的博碩士論文研究中,也有許多是結合不同題材所做的研 究,以下便是研究者所統整出來社區發展與其他議題相關之研究。 (一)與其他團體合作 吳建昇(2005)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發現該基金會已充分融入新港 當地的社區脈絡之中,無論是組織內部的決策及走向,維繫組織生存的人力或財 力資源,或者是支持的群眾和社區的團體,均可見該基金會與社區緊密互動的痕 跡,而基金會也成為該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活動的最佳場域。 張詠羚(2006)以屏東「林邊溪右岸聯盟」實際結盟的過程,說明四個分屬 不同族群、社會結構不均質的社區在此跨社區的集體行動中所扮演之角色並進而 初探「社區結盟」對社區永續發展的可行性及影響。 邱偉誠(2011)針對台南市後壁區土溝社區與台南藝術大學聯盟合作中發現 土溝社區不但具備極為充沛的自我營造能力以外,台南藝術大學在營造過程並非 扮演如同一般外界學術團隊主導角色,而是轉為以社區意見為主的協助者自居, 因此彼此的想法會有許多衝突產生。 (二)社區環保 謝有誌(2004)針對中部環保模範社區發展的啟動機制、主要影響因素及其 他社區發展過程所遭遇的問題做訪談及問卷調查,促成環保模範社區的主要因素 包括優秀的領導人、民眾的參與、熱心人士的積極奔走,並漸漸走向發展社區產 業。 孫琬菁(2007)的研究指出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畫意願高,且以「環保生態」 及「環境景觀」為其優先推動的面向。而黃世安(2010)探討台南市東區四個社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mmunity industry enhancement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oals of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nversely, the collapse of communities and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