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此節研究方法包括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原因以及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 的原因。

壹、採用質性研究的原因

本研究是欲探究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經驗歷程,從第二章的文獻探討 中可發現目前與社區發展的相關論文主要偏向於個案研究,而文史工作室或社區 發展的論文研究中若是與其他議題結合的研究則多採用問卷調查方式。然而本研 究重視文史工作者對於自己本身推動社區發展的直接說明與闡述,因此必須透過 與文史工作者的實際接觸,以彼此的互信為基礎,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以徵詢對方 的意見與想法,進而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細微思緒。此類研究並非單由量化研究 能夠達成,故本研究乃採質性研究取徑。

44

45

通過程中以探求生活的意義。因此建構取向的質性研究應考慮四個層次的問題:

一、建立研究者的角色以及與研究對象的關係;二、蒐集有效及有意義的資料;

三、研究者的主觀了解以建構客觀資料;四、分析資料與發展學說(潘淑滿,

2003)。

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文史工作者實際參與社區發展的歷程演進,以符 合質性研究的特性具描述性、有意義的陳述,與分析歸納出重點,唯有透過質性 研究中現象的調查、描述與了解,方能真實體現出文史工作者的主觀自我價值、

經驗感受與人際關係互動。希冀以多重個案、深入且具豐富經驗的文史工作者在 推動社區發展的經驗資料做為研究主軸,了解其推動社區發展的背景動機與角色 定位,以及推動的方式與工作內容,進而探討所遭遇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最後所 回饋出來的影響及期待。在此過程中研究者將先與研究對象開始建立起互信、互 賴之關係,並從訪談過程中蒐集獲取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想法經驗,透過 資料的整理、歸納、分析,再由研究者不斷反省思考後建構出更為真實性、豐富 性的描述與論點。

此外,研究者亦會利用空餘時間參與研究對象所舉辦之社區活動,並以札記 記錄或照相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真實推動社區發展之情況,或透過蒐集影印研究對 象提供所留存的活動檔案資料為輔以利本研究最後統整歸納之參酌;但仍以質性 研究中深度訪談方式做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途徑。

貳、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原因

質性研究常利用在自然的情境之下以訪談方式來瞭解受訪者的行為、感受與 思想價值;訪談的方式則可分為「非結構式」、「半結構式」與「結構式」。其中,

非結構式訪談又稱「開放式訪談」,通常由受訪者經由日常生活中閒聊談論或與

46

知情人士訪談以獲取資料;半結構式訪談則是「引導式訪談」,研究者必須事先 擬定訪談大綱,針對特定議題向受訪者詢問,若需更深入探究則採取開放性問 題,以獲得更完整資料;結構式訪談即是「標準化訪談」或「控制訪談」,有累 積分類、排序化的研究技術輔助(王文科,1990)。

Bogdan(1984)對深度訪談的定義是指研究者和受訪者面對面接觸,以瞭解受 訪者用自己的話語對經驗所表達的觀點。深度訪談常是質性研究代表性的方法之 ㄧ,也是進行質性研究者經常用來探究研究對象的重要模式,更是質性研究者必 須擁有的最重要資料蒐集技巧(Fetterman,1989)。Kaufman (1994)則是認為深度 訪談的目的是想收集一個人或許多個人詳盡的、豐富的、個人中心的資料,尤其 是當研究者想探索某一事件或經驗對個人的意義時,適合使用深度訪談法。Kvale 亦認為深度訪談是一種「互換觀點」(inter-view),知識便在訪談者與受訪者 之間的互動下所建構而來(陳育含譯,2010)。綜合以上所言,想要了解有關於 個人經驗、想法及感覺等透過觀察無法獲悉的部份,或受訪者對事件的看法、感 覺、認知或意見時,深度訪談便是極為合適的資料蒐集方法。

本研究目的為深入瞭解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經驗與心路歷程,針對此 議題為了讓資料收集能更周全完整、讓取得的訪談內容可以更多元、兼顧多種面 向,也可以讓受訪者有彈性空間說出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因此訪談設計採用半 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雖然對於每位研究對象所採用的訪談題目大致相同,但因為 受訪者對問題的認知、個人經驗以及所處社區場域都大不相同,所收集到的資料 往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在選擇訪談的地點與時間上也都應該以研究對象所熟悉 的場域與最輕鬆自在的時刻為最適當的訪談時機,如此一來經由非結構式的深度 訪談所得到的文字、語句,甚至是非語言的表情動作,才會是研究者可獲取到最 真實的研究資源。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