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質性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常是強調要在自然的情境中,研究者能對研究對象 進行全貌性的了解,而一開始的研究問題的設定也是由於研究者自己本身想去了 解什麼,因此研究主題的界定及實行常受到研究者的風格左右,所以研究者本身 往往就是研究工具(潘淑滿,2003)。本節研究工具即分成研究者本身與訪談大 綱兩部份:

壹、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本身又另分成研究者的背景與研究者的角色兩部分以做說明:

一、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目前為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碩士班學生,從小 生長於彰化縣溪湖鎮的農村地方,自師院畢業後分發到彰化縣二林國小,服務至 今已有六年的時間,因緣際會下參加過初階與進階的文化資產守護行動研習營,

並在研習中結識多位資歷豐富的文史工作者,亦體認到這些文史工作者對自己土 地的熱情與付出,那份誠摯堅持的心深深感動了研究者;而後研究者也曾進入溪 湖社區大學學習有關於在地文化與古蹟巡禮的課程,因此對於文史工作者如何推 動社區發展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者的學習歷程方面,大學時期雖是就讀初等教育系,曾經在「輔導原 理」與「親師溝通藝術」、「教學現場觀察」等學科中學習與人溝通訪談、如何觀 察及運用同理心的理論與技巧;另外研究者也輔修社會科教育學系,對於基礎的 社會科學理論已有初步的認識與接觸。進入中教大研究所後,也修習了「質性研 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灣社會史」、「鄉土資源調查與利用」、「社會科學

55

56

57

遇到困境或研究遲滯時更要抽絲剝繭將問題解決,能勇於批判自己的研究者才是 研究創新的原動力。

(五)真實的詮釋者

研究者雖然並非研究對象當事人,而研究對象所述說的情境也並非研究者曾 經所經歷過的。因此,研究者如何將真實的一面完整呈現必須靠著研究者反覆閱 讀訪談資料與反思,並於撰寫研究報告時提供機會讓研究對象確認研究的分析與 結果,盡可能的表達出符合研究對象的主觀意識,方能使研究成果更趨真實而有 意義的詮釋。

貳、訪談大綱

在引導研究對象時須有一份半結構式的訪談題目大綱,方能使研究對象能對 於研究主題有更完善的瞭解,研究者經由閱讀各類文獻研究,並和實務工作者實 際接觸,以及與指導教授討論出本研究的訪談大綱(如附錄三)。訪談大綱主要 分成八個研究問題,每個研究問題各有二至五個訪談題目從各個不同角度切入,

以下就各研究問題的項目稍做說明:

一、背景動機:文史工作者是因為何種原因及如何進入社區,是否看到某些 問題及原先的目標等。

二、角色定位:文史工作者與社區、其他社區工作者的關係,以及對於自己 定位的轉折改變。

三、推動方式:文史工作者如何帶領社區民眾以及與其他社區工作者的方式 有何不同。

四、工作內容:文史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或曾舉辦那些社區活動。

五、遭遇困境: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的問題困難與發生的原因。

58

六、因應策略:文史工作者遇到問題時的心理調適與解決方式。

七、影響轉變:推動社區發展後對文史工作者本身及社區民眾、其他方面的 影響與改變。

八、需求期待:文史工作者對於自己專業能力的進修需求,以及對社區民眾 與公部門的期待。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