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以供文史工作者或欲從事相關社區 工作人員以及公部門參酌,希冀每個社區皆能邁向永續發展的道路。

壹、文史工作者應更積極主動尋求協助與資源

根據上一節研究結論中所提到文史工作者由於自身養成過程,以及看待問題 時面向角度的關係,以至於其在推動社區發展時屬於領頭羊的角色,而在推動方 式上以教育輔導的模式進行,遇到困境則是處之淡然的態度。因此,研究者建議 文史工作者能再從更具規劃性、完整性的方式結合社區內外其他資源,例如民間 團體、慈善機構、企業組織等,主動為每個社區找到屬於自己獨有的社區發展方 案。

另外,文史工作者的想法獨創性足夠,若能更積極與其他社區工作者或領導 者進行溝通合作,必能激盪出更多有益、多元的火花,並避免給人有「文人相輕」

的想法,也應廣泛接納社區居民與其他社區工作者之意見,這樣所推行的社區發 展內容或活動必能減少出現曲高和寡的狀況;可與村里、社區發展協會形成一個 團隊聯盟一起為社區的永續發展思考出更完善的發展模式。

貳、文史工作者可培養在地人才

依據研究結論中所說的文史工作者推動社區發展經常從教育著手,為的就是 可以放眼未來並深根厚植,以及在研究結果中可發現文史工作者擁有豐富的社區 營造創意,以及具備教育民眾的能力經驗。因此研究者建議文史工作者若能從社

128

區當中尋找可用人才,從自己個人的一個點拓展到更廣大的線、面,吸引更多社 區民眾不只是願意一同參與社區營造工作,更能發揮自己所長分工合力為社區的 願景而努力。當然,這也需要公部門的支持與協助,畢竟光靠地方文史工作者單 打獨鬥是不夠的,而政府所能提供的資源可有一些活動宣傳或是經費的提供,並 且結合不同的社區、文史工作者以培養社區發展所需人才。

雖說本研究當中有近半數文史工作者原先的身分為公教人員,但這些文史工 作者也表示一般來說公務人員與教師是最有能力一起來推動社區發展者,唯可惜 的是,許多退休後的公教人員卻很少真正進入自己的社區貢獻心力,其實這也是 為自己退休後的人生做為第二春的規劃,研究者建議公部門可利用各學校或各縣 市的退休教師、公務員聯誼協會推廣社區營造的概念,利用機會邀請這些退休人 員到各具特色的社區參觀遊玩,並請同樣曾為公務員或教師的文史工作者分享個 人經驗與協助有興趣的公教人員如何進入社區等等,有時候只是個人心理的一個 想法轉變,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很多文史工作者都以為公教人員也許是因為生活 過得較安逸以至於在退休後較少將時間花在參與社區活動方面,若能將這些有文 書企劃能力又有較多空閒時間的退休公教人員帶入社區工作的行列當中,不失為 一項培養社區發展人才的方法。

參、重新找回社區發展的精神

從第四章研究結果中可發現文史工作者在從事社區發展推動時所遇到的困 難之一便是目前台灣社區發展的方向已走偏,故研究者建議政府以及正在進行社 區發展的人員應重新找回社區發展的精神。原先社區發展最初的目的在於社區居 民自主發現社區問題、主動尋求資源以改善生活品質,而從原本的政府大力推動 與宣傳之下,某些社區的確做得有聲有色,然而好景不長,當社區營造熱度不再,

129

社區民眾的參與度愈來愈薄弱,許多社區發展協會也漸漸淪為權力鬥爭之處,社 區發展內容常只為了觀光客而存在,失去原先社區發展的精神與目的。

因此,研究者建議每個欲從事社區發展工作的人以及相關的公部門可以再重 新思索社區發展的用意;如同本研究中多數文史工作者的意見一樣,當社造的方 向走偏後,社區發展的經營已無法走向永續、多面向的道路上,故透過重視地方 文化、以教育輔導的方式,產官學合作並與社區民眾協調溝通,讓更多所有人明 瞭社區發展的真諦,方能創造出屬於每個社區獨有、新生的發展模式。

肆、公部門應給予每個社區公平的資源

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出政府對於每個社區所提供的經費補助以及資源有時 是差異甚大的,也造成明星社區與一般小社區的發展落差日漸顯著,由於每個社 區大小不一、性質不同、身處的環境有異、具有的歷史文化背景更是不盡相同,

加上社區領導者的風格與作為無法同一而論;因此,每個社區在推動社區發展的 起始動機背景、使用方式以及會遇到的困境問題也會有所不同。研究者建議公部 門能依據每個社區不同的資源條件給予所需的協助,有的社區也許是缺乏資金,

政府應該協助其尋找經費來源;有的社區欠缺人才,政府應該多著重於培育人才 方面;有的社區不懂得如何調查社區資源,公部門可以引進文史工作者以提供此 社區居民了解自己家鄉的資源環境。

另外,由於社區發展的面向多元,不管從哪種面向開始著手的社區都應該朝 著永續發展的想法前進,也應該體認到自己社區在發展過程的優劣處,如何以社 區的優良條件擴大社區發展的能力,並改善社區中處於劣勢的部分,而這些部分 還有賴各相關單位、社區工作人員、文史工作者,以及在地的民間團體、學者專 家等一同努力;不僅僅只是哪些社區做得好才予以更多的資源,而是要讓每個社

130

區發展都能遍地開花,每個居民從社區營造中獲得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並增進 對自己土地的情感。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