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族企業、租稅規避與企業策略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家族企業、租稅規避與企業策略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怡澄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家族企業、租稅規避與企業策略. ‧. Family Firms, Tax Avoidance, and Business. Nat. n. sit er. io. al. y. Strategy. Ch. i n U. v. engchi 研究生:張凱平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

(2) 謝辭 首先感謝指導我的老師,何怡澄老師及郭振雄老師,有您們二位老師的陪 伴及指導才能使我從對學術研究一無所知,到最後也能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論 文,不論是碩二上時老師帶著我們幾個同學一起 meeting 討論,或是進入資料 蒐集、撰寫 Stata 程式、實證分析及論文寫作之階段,老師都悉心指導,也令 我覺得十分幸運能夠遇到這麼好的老師,謝謝您們! 謝謝我的同門,書凡、煒琁、孟婷,我覺得同學們都能夠互相討論、互相. 政 治 大 謝你們對我論文口試的幫忙。也謝謝璨羽學姐的大力協助,讓我能夠快速學習 立. 幫助的氣氛真的很好,如果沒有你們,我的論文之路想必更加坎坷,也特別感. ‧ 國. 學. Stata 的資料合併。感謝我的口試委員陳明進老師以及蔡文禎老師,對我的碩士 論文提出許多珍貴的意見,也讓我發覺以前沒發現的盲點。. ‧. 最後,要謝謝陪伴我的父母及我的女友怡萱,是你們陪伴我度過這雖不漫. n. al. 張凱平. 謹致於. er. io. sit. y. Nat. 長但過程也絕不輕鬆的碩士生涯,也謝謝你們支持我順利完成碩士學業。. Ch. engchi. i n U. v. 政治大學總圖研究室. 民國一零四年七月十三日.

(3) 中文摘要 本文之主要目的係探討家族企業與避稅之關聯性、企業策略是否影響家族 企業之租稅規避行為及不同企業策略下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是否 有異。本文以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以及剩餘財稅差異衡量企業之租稅規避, 而企業策略係參照 Miles and Snow (1978, 2003)所提出之策略類型進行分類, 計算企業之策略分數並將企業分類為防禦者、分析者及前瞻者。研究對象為 2002 至 2013 之上市櫃公司,並排除產業性質特殊之金融業公司。實證結果發 現家族企業之租稅規避程度高於非家族企業,前瞻者之企業策略會使家族企業 之租稅規避程度上升,前瞻者中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方高於非家族企業,防禦 者之家族企業則無,顯示前瞻者擁有較多租稅規避機會及承擔風險之特性對於 家族企業租稅規避行為有所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關鍵字:家族企業、租稅規避、企業策略.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firms and tax avoidanc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business strategies influence the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of family firms, and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level of tax avoidance is different between family firms and non-family firms in different business strategies. Current effective tax rates, book-tax differences, and residual book-tax differences are employed to capture tax avoidance activities. This study uses Miles and Snow’s 1978 and 2003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typology to proxy business strategies; compute strategy score; and classify firms to Defenders, Analyzers, and Prospectors. The research samples consist domestic listed firms for the period 2002 - 2013, and the firms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re excluded due to theirs characteristic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amily firms avoid more taxes than their non-family counterparts, the strategic type of Prospectors rises the level of tax avoidance of family firms significantly, the family firms in Prospectors avoid more taxes than non-family firms in Prospectors and the family firms in Defenders don’t avoid more taxes than non-family firms in Defend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present that the tax avoidance of family firms is influenced by Prospectors’ characteristic of having tax-planning opportunities and embracing risk..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io. sit. Family firms, Tax avoidance, Business strategy. n. al. er. Keywords:. Ch. engchi. i n U. v.

(5) 目錄 緒論 ....................................................................................................1 第壹章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研究問題 ................................................................................... 3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說 ........................................................................6 第一節 租稅規避 ................................................................................... 6 第二節 家族企業 ................................................................................... 8 第三節 企業策略 ..................................................................................11 第四節 研究假說 ................................................................................. 1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6 研究模型 ................................................................................. 16 第一節 第二節 變數定義說明 ......................................................................... 18 資料來源與樣本篩選過程 ..................................................... 28 第三節 第肆章 實證結果 ..........................................................................................30 第一節 樣本敘述統計 ......................................................................... 30 普通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 ..................................................... 39 第二節 第三節 敏感度分析 ............................................................................. 51 結論與建議 ......................................................................................59 第伍章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 5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61 參考文獻 ..................................................................................................................6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6) 圖目錄 圖1 圖2. 研究流程圖 .................................................................................................... 5 研究架構、代理變數及假說預測概要圖 .................................................... 6. 表目錄 企業策略特性及範例 .................................................................................. 12 變數預期方向 .............................................................................................. 28 研究樣本篩選流程 ...................................................................................... 29 樣本策略類型組成 ...................................................................................... 30 樣本產業組成 .............................................................................................. 31 公司年齡與策略類型 .................................................................................. 32 敘述統計 ...................................................................................................... 33 家族企業差異檢定 ...................................................................................... 34 家族企業差異檢定(分策略類型) .......................................................... 35 相關係數表 .................................................................................................. 37 迴歸式(1)VIF 檢定 ...................................................................................... 38 迴歸式(2)VIF 檢定 ...................................................................................... 38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家族企業避稅與策略分數(模型 1) ............... 41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家族企業避稅與策略分數(模型 2) ............... 42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家族企業避稅與前瞻者及防禦者 ...................... 44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家族企業樣本之策略分數與避稅 ...................... 46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家族企業樣本之策略類型與避稅 ...................... 47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前瞻者樣本之家族企業與避稅 .......................... 49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防禦者樣本之家族企業與避稅 .......................... 50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非家族企業樣本之策略分數與避稅 .................. 52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非家族企業樣本之策略類型與避稅 .................. 53 最小平方法實證結果-分析者樣本之家族企業與避稅 .......................... 54 敏感度分析-家族企業避稅與策略分數 .................................................. 57 敏感度分析-家族企業避稅與前瞻者及防禦者 ...................................... 5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 10 表 11 表 12 表 13 表 14 表 15 表 16 表 17 表 18 表 19 表 20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Ch. engchi. II. i n U. v.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租稅為企業營運過程所必須付出的重大成本,而現代之企業根據公司特性 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租稅規避策略。傳統上認為企業進行租稅規避,減少租稅 負擔,可以提供更高的現金流量,進而增進企業價值,因此避稅將會對企業價 值有正向影響,Graham and Tucker (2006)之研究即為傳統觀點之代表,其觀點. 政 治 大. 並未考慮代理成本對租稅規避行為之影響。然而在考慮代理成本後,於公司治 理不佳之狀況下,租稅規避可能提供管理階層將利益轉移到己身之機會,相關. 立. 研究如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Desai, Dyck, and Zingales (2007)以及 Desai. ‧ 國. 學. and Dharmapala (2009)。. ‧. 由於代理問題可分為兩類型,第一型即為經理人及股東間之代理問題,第 二型則為控制股東與小股東間之代理問題。因家族企業經營權及所有權合一之. Nat. sit. y. 特性,本研究欲探討之家族企業中存在之代理問題即為第二型代理問題。Chen,. al. er. io. Chen, Cheng, and Shevlin (2010)之研究提出企業為了決定避稅程度,決策者會. n. 權衡避稅所帶來的利益與成本。租稅規避最直接帶來的利益為所節省的稅額。. Ch. i n U. v. 這些省稅額不只由股東享有,經理人也可以透過獎酬方式直接或間接的獲益。. engchi. 租稅規避可能帶給決策者(經理人或家族企業之控制家族)利益之方式係透過 租稅規避交易之複雜特性,掩飾利益榨取1 (rent extraction),將租稅規避所得之 利益移轉到決策者自身。 相對的,從事租稅規避行為有可能被稅捐主管機關視為租稅逃漏而被要求 補稅並課處罰鍰進而產生相應的成本。另一避稅主要成本則為當股東察覺企業 從事避稅行為時可能會使得股價下降,此現象係因避稅經常用以掩飾經理人奪. 1. Chen et al. (2010)研究中所提及之利益榨取可能透過激進財務報導、關係人交易、特權消費 等方式進行。 1.

(8) 取公司利益之行為,故股東會以使股票折價之方式維護自身權益。利益榨取較 知名之例子如安隆 (Enron),其利用特殊目的個體進行避稅,一方面也將企業 之利益藉由特殊目的個體輸送出去。另外,一間美國能源控股公司 Dynergy 則 透過激進的財務報導促使股價上漲,內部人或經理人因此受益 (Cheng and Warfield 2005)。因此,租稅規避雖能使企業節省成本,但亦因其複雜之特性增 加了租稅規避的潛在的成本及風險。 家族企業在企業形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La Porta, López-de-Silanes, and Shleifer (1999)調查 27 個富有經濟體,發現存在許多股權集中之企業,且. 政 治 大 樣本進行研究,其樣本共包含 1,003 家公司,其中約有 47.5%之公司被歸類為 立 家族企業。在東亞國家,家族企業亦為普遍之現象,Claessens, Djankov, and Lang. 其控制型態多由家族所控制。Chen et al. (2010)以美國標準普爾 1500 大企業為. ‧ 國. 學. (2000)研究發現超過 60%之企業係由家族所控制,而台灣亦有此一情形,如林 嬋娟與張哲嘉 (2009)發現發現自 1998 至 2006 年,我國家族企業約占上市(櫃). ‧. 公司整體約 57%。故由上述研究可知家族企業不僅在國際上之經濟地位舉足輕. io. er. 異於一般企業,故值得作為研究主題深入探討。. sit. y. Nat. 重,在台灣之家族企業猶有過之,而家族企業之特性因股權集中及家族控制而. al. n. iv n C 之台灣(全球)家族企業高達 h 89%(72%),而將經營權及所有權均交給下一 engchi U. 根據 2014 資誠 PwC 全球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預計將所有權移轉至下一代. 代之台灣(全球)家族企業有 42%(40%),顯示家族企業之控制權通常會傳 承至下一代。故相較於一般投資人,家族企業會更重視長期利益,該結論同 2012 資誠 PwC 全球家族企業調查,其發現 53%之家族企業認為家族企業成功的主 要因素係以更長遠的利益思考與決策。家族企業也因為其持股比例較高,若能 節省下相同的稅額,經營家族能夠享受到的省稅利益將會更高。而家族企業相 較於非家族企業是否有較高的租稅規避則取決於兩者因租稅規避所產生的利 益及成本之高低。對此 Chen et al. (2010)提出了實證研究與解釋,研究結果發 現家族企業相較非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較低,其主要所持之理由是家族企業更加. 2.

(9) 關注非稅成本,例如股價下跌(導因於投資人認為避稅與掠奪公司利益相關) 、 稅捐主管機關的查核及可能的罰鍰,以及家族聲譽之損害。而國內研究中有學 者提出相反的結論,林嬌能與許彩蓮 (2011)研究的結果顯示家族企業相較於 非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較高,其認為研究結論之所以不同係因我國之租稅系統與 公司治理規範等因素影響。 由於國外文獻與國內研究之結論產生衝突,因此希望能透過本研究瞭解家 族企業與租稅規避之關聯性,及企業策略是否影響其關聯性。本研究預計對國 內家族企業之策略類型進行分類,區分企業特性之類型係使用 Miles and Snow. 政 治 大 三種類型。而本研究分類之方式係採 Bentley, Omer, and Sharp (2013)及 Higgins, 立 Omer, and Phillips (2014)所使用之分離策略組合指標 (discrete STRATEGY. (1978, 2003)所提出之理論架構,其將企業類型分為前瞻者、分析者以及防禦者. ‧ 國. 學. composite measure),計算後得到策略分數,進而將企業區分為前瞻者以及防禦 者。前瞻者指積極追求機會與產品差異化的企業,而防禦者則指儘可能減少不. ‧. 確定成本的企業,Higgins et al. (2014)發現企業策略形態的不同會影響租稅規. sit. y. Nat. 避的程度,而前瞻者相較於防禦者避稅程度較高。因此本研究期待能夠透過加. io. er. 入企業策略之相關變數,研究家族企業在不同企業策略類型之影響下是否會有 不同的租稅規避程度,同時亦研究不同策略類型下,家族企業之避稅程度是否. n. al. 與非家族企業有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藉由研究家族企業之租稅規避與非家族企業有何不同,並加入企業策略, 瞭解不論於台灣或是全球均扮演重要角色的家族企業對於租稅規避之關聯性, 及企業策略類型如何影響家族企業之避稅行為,進而協助投資人、政府機關辨 認何種特性之企業租稅規避程度可能較高,並做出適當之決策。.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由於台灣家族企業與美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產生歧異,因此本研究欲探知 台灣家族企業之避稅程度是否較一般企業高。雖 Higgins et al. (2014)的研究指. 3.

(10) 出前瞻者及防禦者租稅規避的程度不同,但仍不確定台灣之家族企業進行策略 分類後是否有此情形。最後,企業策略是否影響家族企業之避稅程度,且不同 策略類型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是否異於非家族企業。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問 題為可分為以下四階段: 1.不考慮企業策略類型時,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是否高於非家族企業。 2.企業策略是否對租稅規避產生影響。 3.不同企業策略類型是否影響家族企業之避稅程度。 4.不同策略類型下,家族企業之租稅規避程度是否異於非家族企業。.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立. 政 治 大. 本文共分五章,各章內容概述如後:第壹章為緒論,說明研究背景及研究. ‧ 國. 學. 動機,發展欲研究之問題,並簡介研究流程。第貳章為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說, 文獻探討可分為租稅規避、家族企業、企業策略三部分,透過租稅規避之理論. ‧. 以及家族企業之文獻建立假說 1,再加入與企業策略相關之文獻,建立假說 2、. Nat. sit. y. 假說 3 及假說 4。第參章為研究方法,本部分首先參考先前所述之文獻建立研. io. er. 究模型,並說明變數定義,最後敘述研究樣本來源及如何篩選得到最終研究樣 本。第肆章為實證結果,首先列示最終研究樣本之敘述性統計以瞭解樣本概況,. n. al. Ch. i n U. v. 後進行普通最小平方法之迴歸,並分析所得之結果。第伍章為結論與建議,總. engchi. 結理論與實證之分析結果,並作出研究建議,最後說明本研究之限制。圖 1 為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4.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問題. 家族企業及避稅文獻 企業策略文獻. 家族企業及避稅文獻. 假說 1.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假說 2、3、4 研究方法. ‧ y. 實證結果與分析. n. al. Ch. engchi. i n U. 結論與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5. er. io. sit. Nat. 蒐集資料. v.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說. 本研究主要係探討家族企業之租稅規避程度是否高於非家族企業,並加入 企業策略之影響,研究家族企業之策略型態影響是否影響其租稅規避。透過本 章之租稅規避、家族企業及企業策略之文獻探討,建立假說及其預期結果,完 整之研究架構如下圖:. 理論建構 階段. 家族企業. 租稅規避 企業策略. 政 治 大 策略分數. 立. H3a:(−). H3b:(−). H3c:(+). ‧ 國. 學. 1.持股比率 2.董事席次 3.經理人. H1:(+). 剩餘 財稅差異. 防禦者. 前瞻者. n. er. io. 策略分數. al. H3c:(−). H3b:(+). sit. Nat. H3a:(+). 財稅差異. y. H1:(−). 當期 有效稅率. ‧. 實證操作 階段. 防禦者. 前瞻者. i n U. v. 圖 2 研究架構、代理變數及假說預測概要圖. 第一節 租稅規避. Ch. engchi. 租稅規避 (tax avoidance)一詞通常無法使人直接瞭解其含義,Dyreng, Hanlon, and Maydew (2008)在「Long-run corporate tax avoidance」一文認為租稅 規避並不代表企業從事不恰當的行為,且其不使用租稅庇護所 (tax sheltering)、 租稅逃漏 (tax evasion)或是租稅激進 (tax aggressiveness)等名詞係避免讀者誤 以為租稅規避是錯誤的行為。Hanlon and Heitzman (2010)引申此一概念,廣泛 地定義租稅規避為任何使外顯稅負減少的交易,並解釋若將租稅規劃行為想像 為一封閉區間,租稅規避為完全合法的一端,而諸如「租稅不遵循 6.

(13) (noncompliance)」、「租稅逃漏」、「租稅庇護所」、「租稅激進」則位於此 區間的另一端,但都可以算是租稅規劃的範圍內,本文則使用 Hanlon and Heitzman (2010)所定義的租稅規避通稱上述使稅負減少之行為。 傳統上個人的租稅遵循取決於稅率、查獲機率、可能的懲罰以及風險偏好 (Allingham and Sandmo 1972),許多因素可以適用到企業的租稅遵循上。通常 我們會認為租稅規避可以減輕企業稅負並極大化稅後報酬,有利於增加企業價 值,亦有許多文獻支持此一觀點,如 2006 年 Graham 和 Tucker 的研究即為此 一觀點的代表,該研究發現使用租稅庇護所之企業與公司規模及獲利能力呈正. 政 治 大. 向關係,該研究將租稅庇護所視為純粹的租稅節省機制而不考慮代理問題。. 立. 何種因素會使企業從事更多的租稅規避,早期文獻均著重於研究企業特性. ‧ 國. 學. 如何影響租稅規劃之機會、傾向及資源,以解釋企業避稅程度的不同(例如: Zimmerman 1983、Gupta and Newberry 1997 以及 Rego 2003)。然而企業的租. ‧. 稅遵循與個人不同處來自於代理問題,Slemrod (2004)指出理性的股東會期待 經理人極大化企業利潤,但由於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導致租稅規避之決策可. y. Nat. sit. 能係基於經理人自身利益而非企業利益,因此股東及董事會最大的挑戰即為找. er. io. 出適當的控制機制及誘因使得代理成本降低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al. n. iv n C 對租稅規劃有重大影響。故近期文獻則轉向研究代理問題如何影響租稅規避。 hengchi U. Shackelfold and Shevlin (2001)亦指出內部控制及組織的結構,例如股東結構,.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發現激勵性的獎酬計畫與從事租稅庇護所呈現負. 相關,且負相關主要是來自於公司治理較差的企業。由於激勵性獎酬計畫使得 代理成本降低,而減少了經理人從事租稅庇護之行為。此研究結果解釋了租稅 規避所獲得之利益可能並沒有使股東獲益,因此租稅規避對於企業價值並不一 定為正向影響。Hanlon and Slemrod (2009)則發現企業被報導與租稅庇護所有 關時,其股價通常為負向反應,亦有其他小樣本研究發現特定公司租稅規避行 為的市場反應為負向 (Desai and Hines 2002、Cloyd, Mills, and Weaver 2003)。 Desai et al. (2007)認為自私的經理人會致力於使公司變得複雜並從事降低稅負. 7.

(14) 的交易以移轉企業資源到自身。當稅捐主管機關較強勢時可以加強經理人的監 管,因此作者認為由於利益移轉被發現的機率增加了,政府查稅反而使股東受 益,其研究結果發現在俄羅斯遭到查稅的公司,市場價值反而上升。另外,Desai and Dharmapala (2009)使用大樣本進行研究,發現當公司治理較佳時,租稅規 避才會使得企業價值上升。Wang (2010)延續了此份研究,發現較透明化的公 司,避稅程度較高,市場也給予正向反應。. 第二節 家族企業. 政 治 大. 代理問題又可分為第一型代理問題及第二型代理問題。第一型代理問題即 是指傳統的代理問題,為經理人與股東間之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所產生之利益. 立. 衝突,而第二型代理問題則是指控制股東與小股東間因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利. ‧ 國. 學. 益衝突。由於家族企業之控制股東為家族成員,且高階經理人亦時常由家族成 員出任,故第一型代理問題較非家族企業之探討重點。家族企業中,家族所代. ‧. 表的控制股東與其他非控制股東間則因對資訊掌握度的不同而存在第二型代. y. Nat. 理問題。Desai and Dharmapala (2004, 2006)的研究顯示租稅規避非常的複雜與. sit. 難解。因此其複雜性可能被用來掩飾利益榨取,例如盈餘管理、關係人交易以. er. io. 及特權消費。因此,股東在有效率的資本市場會透過使股票折價的方式來保護. al. n. iv n C hengchi U 本。雖然控制股東有較大的機會進行利益榨取,但小股東可以透過使股票折價. 自己,此即為在家族企業中代理成本(控制股東與小股東間)所引起的非稅成. 的方式來懲罰控制股東。 在探討家族企業從事避稅活動時,應先探究一般企業如何決定避稅的程度。 Chen et al. (2010)認為,決策者決定避稅程度時會衡量避稅所帶來的利益及成 本。租稅規避最明顯的利益就是節省的稅額。這些省稅數不只股東可以享受, 經理人也可以透過獎酬方式直接或間接的獲益。控制股東也可能透過租稅規避 進行利益榨取以獲得利益。雖然租稅規避可為企業帶來利益,但由於租稅規避 之複雜特性亦增加企業之成本及風險,例如經理人隱藏行為導致的非稅成本 (Scholes, Wolfson, Erickson, Maydew, and Shevlin 2005)。其他避稅之成本如因 8.

(15) 租稅規避而被稅捐主管機關課處之罰鍰以及小股東為保護自身而導致股價的 折價。Mills (1998)、Mills and Sansing (2000)、Hanlon and Krishnan (2006)與黃 美祝 (2010)即指出財稅差異愈大之企業更可能受稅捐主管機關查核,因此該 等企業可能面臨補稅及處罰。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發現避稅與利益榨取 的互補關係以及其複雜難解的特性讓股東很難區分這兩者,因此他們會使股價 下跌以保自身權益。Kim, Li, and Zhang (2011)亦發現避稅與股價下跌風險呈正 相關,其理由為避稅活動可能成為管理階層進行利益榨取的機會,但當公司有 強力的外部監督機制時,避稅與股價下跌風險的正相關則會下降。. 政 治 大 於其避稅得到的利益及成本都會更高。由於家族企業之控制者擁有之股權較多, 立 因此可以得到較多節省稅額帶來的利益,同時也因其控制力較強,容易透過避 Chen et al. (2010)認為家族企業避稅之成本利益與非家族企業不同之處在. ‧ 國. 學. 稅行為進行利益榨取,故家族企業由避稅所得之利益較非家族企業為高。在成 本面,因為家族企業控制者持有的股權較多,而前述之控制股東與小股東間的. ‧. 代理問題引起的股票折價風險也會對家族企業控制者財富的影響較大。另外,. sit. y. Nat. 由於避 稅活 動執 行 到 稅捐主 管機 關查 核需 要一段 時間 , Joos, Leone, and. io. er. Zimmerman (2003)發現家族企業的家族成員出任執行長之平均任期長於非家 族企業之執行長,且其執行長的職位通常會交接給其他家族成員,因此家族成. n. al. Ch. i n U. v. 員出任的執行長較難規避稅捐主管機關之查核及可能的罰鍰。再者,家族企業. engchi. 業主也有較高的誘因去保護家族聲譽,因為他們通常視企業為要留給後代的財 產 (Casson 1999),Chen, Chen, and Cheng (2008)則發現家族企業自願揭露項目 較少,但他們相較非家族企業發佈更多的盈餘預警資訊,以避免聲譽的負面影 響。舉例來說,Wal-Mart 在 2000 年初期因避稅行為被輿論抨擊。Wal-Mart 後 續十分努力想擺脫不良企業公民的標籤。而 Wal-Mart 則在 2004 年的致股東信 函揭露出其支付的聯邦稅藉以強調企業的貢獻。整體來說,家族企業在 Chen et al. (2010)的探討下,避稅所帶來的利益及成本均較非家族企業為高,但其研 究結論發現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較低,不同於傳統認為家族企業會有較多的避稅 活動因為家族企業控制者可以從中獲益,此結論加強了非稅成本的重要性,包 9.

(16) 括從代理問題而衍生的成本。 Annuar, Salihu, and Obid (2014)認為在新興市場家族企業從事避稅活動的 成本應與 Chen et al. (2010)之研究不同,由於其認為馬來西亞的資本市場為新 興市場,其特性為股權較集中,因此使得小股東所引起的股票折價效果不明顯, 而避稅對於家族企業聲譽影響也不大,因為其藉由市場取得的資本並不多,大 股東即可提供其所需的資金,因此較重大的家族企業避稅成本僅剩稅捐主管機 關的罰鍰。故 Annuar et al. (2014)假設在股權集中程度高的市場例如馬來西亞, 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應較高,其研究結果亦證實此一結論。另外,與上述結論隱. 政 治 大 行的家族企業銀行避稅程度最高,其次是公開發行的非家族企業銀行,最後則 立 是公開發行的家族企業銀行,其研究結果與代理理論一致,因為非公開發行的. 含意義相似的研究為 Chen et al. (2010)對銀行業進行的測試,其發現非公開發. ‧ 國. 學. 家族企業銀行不須承擔小股東所引起的股票折價之風險,故其避稅程度最高。 另一份芬蘭的研究發現了與上述兩篇文獻不一致的結論,Steijvers and Niskanen. ‧. (2014)的研究結果顯示非公開發行的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較低,其理論建構為. sit. y. Nat. Berrone et al. (2012)所提出的家族企業業主做決策時會考量其行動影響的家族. io. er. 社會資本 (Socioemotinal Wealth;SEW),其意指家族所重視的非財務構面,例 如家族地位、家族影響力或是家族的傳承。因此 Steijvers and Niskanen (2014). n. al. Ch. i n U. v. 解釋其結論為雖然非公開發行之家族企業無需承擔小股東所引起的股票折價,. engchi. 但其更重視家族之聲譽及社會資本的結果導致非公開發行之家族企業避稅程 度低於非家族企業。 國內的研究對於家族企業是否有較高的避稅程度得到不一致的結論,余欣 怡 (2011)、龔洺弘 (2013)、黃詩硯 (2013)之研究結論均與 Chen et al. (2010)一 致,即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較低。惟林嬌能與許彩蓮(2011)發現我國家族企業較 非家族企業有較多的租稅規劃,另外,其分別加入三項公司治理變數,驗證是 否會影響家族企業之租稅規劃,迴歸結果顯示,相對於非家族企業,法人持股 的比率、董事會規模會對家族企業的租稅規劃有所影響,當法人持股比率愈高、. 10.

(17) 董事會規模愈大,家族企業會有較少的租稅規劃,但對於非家族企業的租稅規 劃不具影響性,顯示我國公司治理環境有別於美國,但此二項公司治理變數則 存在監督功能;另一項公司治理變數—最大外部股東持股數,則未見監督功能。 林嬌能與許彩蓮認為其研究結果之所以與 Chen et al. (2010)不同係因台灣資本 市場以散戶為主,而散戶對於企業的避稅行為可能無法有效的識別,導致小股 東的利益被犧牲,另外台灣囿於稽徵人力,選案比例較低,因此家族企業的避 稅成本不高,使其增加避稅行為。顯示國家之租稅系統與公司治理規範等因素, 對於家族企業型態組織結構是否從事租稅規劃行為有重大的影響效果。. 第三節 企業策略. 立. 政 治 大. Miles and Snow (1978, 2003)將企業分為三種策略類型,分別為前瞻者. ‧ 國. 學. (Prospectors)、分析者 (Analyzers)及防禦者 (Defenders)。Miles and Snow (1978, 2003)提出防禦者強調成本效益並藉以競爭,有較少的產品組合及穩定的經營. ‧. 結構,但不善應付風險與不確定性;而前瞻者有較廣的產品組合,專注於創新. y. Nat. 與改變,組織結構也較為彈性,善於應付風險與不確定性,分析者的特性則是. sit. 介於兩者之間。前瞻者及防禦者分別可以對應到較廣為人知 Michael E. Porter. er. io. 的策略類型:產品差異化及成本領導。本文參照 Higgins et al. (2014)採用 Miles. al. n. iv n C h e n g c h i ,U 假設下支持其效力,且其分類適用於不同產業 故可研究較為廣泛的租稅規避,. and Snow (1978, 2003)的策略分類,因其分類經過眾多研究的檢驗,並在不同. 最後亦因該分類可使用資料庫資料進行分類,因此可以有較多的研究樣本。 參照 Higgins et al. (2014)一文之附錄,其將前瞻者、分析者及防禦者之特 色詳細列表說明,本文將其所列示之表格整理如下:. 11.

(18) 表 1 企業策略特性及範例 前瞻者. 分析者. 防禦者. 定義. 有較廣泛的產品及市場 領域,專注於創新,且有 彈性的經營結構。. 同時擁有前瞻者及防禦 者之特性。. 產品及市場領域窄,專 注於成本效益,且有穩 定的經營結構。. 競爭優勢. 創新及彈性。. 彈性及穩定的平衡。. 成本效益及穩定。. 組織結構及 穩定性. 不同單位合作下的分權 控制。員工任期不長,且 經理人傾向由企業外聘 雇。. 中度集權管理,有結合 嚴格集權控制以確保效 產品及功能部門的矩陣 率。員工任期長,經理人 式組織。員工任期不長。 由公司內部晉升。. 規劃. 對不確定性適應,且常 在詳細規劃完成前嘗試 新機會。. 需要未來結果的部分確 定性。. 需要未來結果的確定 性,且在嘗試新機會前 須有詳細的規劃。. 當有機會參與新企業活 動時,須平衡生產及配 送系統的效率。. 達到生產及配送系統的 效率。. 學. 中度研發,因為其投入 之研發相對於前瞻者均 較為可靠。. 資本密集. 低度機械化及流程化, 以避免對單一科技流程 投入過長時間。. 中度機械化及流程化, 剩餘足夠彈性之資源以 追求新企業活動。. 爆發式的成長,係因產 品及市場的發展。. 穩定成長,係透過市場 滲透及產品及市場發 展。. n. al. 行銷. 重視行銷。. Ch. er. io. 成長. 最小研發支出,通常與 現存產品相關。. 高度機械化及流程化, 專注於單一核心效率之 科技。. sit. 投入大量研發以取得以 發展新產品及市場機 會。. Nat. 研究與發展. ‧. ‧ 國. 不曾達到生產及配送系 統的最大效率。. y. 立. 效率. 政 治 大. i n U. v. e n重視行銷及研發部門。 gchi. 微幅成長,係因生產力 的提升。. 重視財務及生產部門, 較不重視行銷。. 資料來源:Higgins, D., Omer, T., & Phillips, J. 2014. The Influence of a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on its Tax Aggressivenes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XX: 25.. 過去文獻將重點放在策略類型與企業特性的關聯上,Ittner, Larcker, and Rajan (1997)發現策略類型為前瞻者的企業傾向以較高權重的非財務指標衡量 其執行長薪酬。Bentley et al. (2013)的研究得知前瞻者會有較多的財務報表非 常規行為(例如與財務報表相關訴訟及財務報表重編),也支付較高的審計公 費。Dunbar and Phillips (2001)提出因為前瞻者對於降低所得稅費用比較不重視, 因此其通常會外包稅務規劃及遵循工作。 12.

(19) Higgins et al. (2014)研究企業策略與避稅的關聯性,其研究結果為發現前 瞻者比起防禦者避稅更多、更激進也較不持續,且租稅規避效果變異程度較大。 前瞻者與防禦者之基本策略不同為,防禦者係遵循成本極小化策略,而前瞻者 係以創新及開發新產品及市場藉此競爭。基於此原因,Higgins et al. (2014)之 假說發展係由三個面向架構: 1.. 機會 前瞻者因為專注於新地區及產品的市場,且持續改變因此有較多租稅規劃. 的機會,相對的,防禦者並不積極追求新機會,因此有較穩定的經營結構。 2.. 產品及聲譽程本.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防禦者的產品或服務通常有較多的替代品,可替代性高,因此防禦者較關 注其聲譽以避免因其積極避稅的形象而流失客戶,而前瞻者的產品或服務較特. 風險及不確定性. sit. y. Nat. 3.. ‧. 別且在市場上較無替代品,具有競爭優勢,通常較不關注其聲譽問題。. er. io. 由於前瞻者在競爭市場承擔策略風險的特性會外溢到其他營運範疇,例如. al. n. iv n C 及策略之特性適用於整體營運及規劃活動,因此防禦者傾向規避激進避稅方法 hengchi U. 稅務活動 (Dyreng, Hanlon, and Maydew 2010),且 Bentley (2012)提出公司文化. 帶來的風險,而前瞻者為風險偏好者且較能應付激進避稅方法帶來的不確定性。 後續亦有學者延伸 Higgins et al. (2014)的研究,Hsu, Moore, and Neubaum. (2014)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公司治理因素下,前瞻者與防禦者避稅程度的 結論與 Higgins et al. (2014)一致,而當審計委員會中存在至少一位財務專家時, 防禦者會有比較低的現金有效稅率,前瞻者會有較高的現金有效稅率、較高的 有效稅率與較低的財稅差異,其研究結論之意義為審計委員會之財務專家會使 防禦者避稅程度增加,而使前瞻者避稅程度降低。. 13.

(20) 第四節 研究假說 綜合以上,雖然傳統上認為避稅可使企業價值上升,但因為代理問題的存 在,使得此假設不一定成立,而家族企業之股權結構主要由控制家族所把持, 因此與小股東間存在第二型代理問題,亦即控制家族容易利用避稅的複雜交易 特性進行利益搾取。依據 Chen et al. (2010)之理論架構,家族企業進行避稅活 動所帶來之利益及成本均高於非家族企業,不過家族企業更重視非稅成本,其 中最為重要者為小股東為保護自身利益而導致的股票折價,故其實證結果發現 家族企業較非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更低。但若無小股東對市場的影響,例如馬來. 政 治 大 家族企業。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 99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台灣資本市場係以散 立. 西亞之股權高度集中情形或非公開發行之公司,家族企業避稅程度則會高於非. 戶即自然人投資戶佔多數(六至七成),與成熟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人佔多數. ‧ 國. 學. 不同(例如香港自然人交易比重僅佔二至三成),而散戶可能無法明確辨別企 業的避稅行為,使得小股東無法透過使股票折價的機制保護自身權益,因此本. ‧. 文提出第一個假說:. y. Nat. n. al. er. io. 程度更高。. sit. 假說 1:不考慮企業為何種策略類型時,家族企業相較非家族企業避稅. Ch. i n U. v. 本文亦透過 Miles and Snow (1978, 2003)之理論將企業分出前瞻者及防禦. engchi. 者兩種類型,依據 Higgins et al. (2014)之實證結果,雖然防禦者更注重成本的 抑減,但前瞻者有較多的租稅規劃機會、其產品有較多替代品因此較不關注聲 譽問題、較能承擔避稅帶來的風險,因此前瞻者之避稅程度較防禦者為高,而 防禦者則因其所提供之產品或服務有較高可替代性,故較關注聲譽問題及其風 險趨避之特性,導致避稅之成本較高,因此防禦者避稅程度較低。故本文提出 第二個假說: 假說 2a:當企業之策略類型愈趨近前瞻者時,其避稅程度將會愈高。 假說 2b:前瞻者之避稅程度高於非前瞻者。 14.

(21) 假說 2c:防禦者之避稅程度低於非防禦者。 本文認為 Higgins et al. (2014)之理論架構亦可與 Chen et al. (2010)之理論 相結合,由於前瞻者之產品範疇較廣且較不具可替代性,因此較不關注聲譽問 題及其風險偏好之特性,導致其受小股東引起的股票折價及稅捐主管機關之查 核風險影響較小,因此避稅帶來的成本較低,避稅程度應較高,雖家族企業之 避稅利益及成本與一般企業有所不同,但當其策略類型若趨近於前瞻者時,避 稅所產生的成本仍應較低,避稅程度應增加,同理亦可推測家族企業中之前瞻 者避稅程度高於家族企業中之其他策略類型;另一方面防禦者之租稅規避機會. 政 治 大 有共同特性,因此家族企業中之防禦者避稅成本較高,故推測家族企業中之防 立 禦者避稅程度低於家族企業中之其他策略類型。故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說: 較少,且因家族企業相較於一般企業更關注聲譽問題 (Casson 1999),防禦者亦. ‧ 國. 學. 假說 3a:當企業為家族企業時,若其策略類型愈趨近於前瞻者時,其避. ‧. 稅程度將會愈高。. sit. y. Nat. 假說 3b:當家族企業為前瞻者,其避稅程度較家族企業中之非前瞻者高。. n. al. er. io. 假說 3c:當家族企業為防禦者,其避稅程度較家族企業中之非防禦者低。. Ch. i n U. v. 本研究雖推測在台灣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高於非家族企業,但在不同策略. engchi. 類型之企業下,此一推測亦可能有所不同,由於前瞻者風險偏好之特性可能與 家族企業重視聲譽之特性有所互補,造成前瞻者中之家族企業較一般家族企業 避稅成本更低,因此前瞻者中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應高於前瞻者中之非家族企 業。在防禦者企業中,家族企業與防禦者之特性均偏向保守,故兩者之特性是 較相似的,推測防禦者中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與非家族企業無顯著差異。對於 分析者中之家族企業,本研究則不做預測。因此,本文提出第四個假說: 假說 4a:前瞻者中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高於非家族企業。 假說 4b:防禦者中之家族企業避稅程度與非家族企業無顯著差異。 15.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模型 本研究參照 Chen et al. (2010)、Hsu et al. (2014)及 Higgins et al. (2014)之研 究模型測試台灣樣本公司是否符合前述之假說。 為測試家族企業及企業策略對於避稅程度之影響,故建立迴歸式(1): TaxAvoidi,t = 𝛼 0+ 𝛽 1FAMILYi,t + 𝛽 2FAMILYi,t×STRATEGYi,t + 𝛽 3STRATEGYi,t + 𝛽 4ROAi,t + 𝛽 5LEVi,t + 𝛽 6NOLi,t + 𝛽 7ΔNOLi,t + 𝛽 8FIi,t + 𝛽 9PPEi,t + 𝛽 10INTANGi,t + 𝛽 11EQINCi,t + 𝛽 12SIZEi,t-1 + 𝛽 13MBi,t-1 + 𝛽 14BTDi,t-1 + YearDummies + IndustryDummies + 𝜀 i,t --- (1). 立. 政 治 大. TaxAvoid 代表避稅指標,本文以三種避稅指標作為迴歸之被解釋變數,. ‧ 國. 學. 分別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以及剩餘財稅差異。FAMILY 為代表家族企業 之虛擬變數,共分為兩型家族企業。STRATEGY 代表依據 Higgins et al. (2014). ‧. 之方式計算出之企業策略分數。其餘變數均為依照 Chen et al. (2010)所設置之 控制變數,並控制年度及產業效果。. sit. y. Nat. io. er. 為測試假說 1、假說 2a 及假說 3a,本研究參照 Hsu et al. (2014)之方式, 分別建立模型 1 及模型 2,於測試家族企業以及策略分數對於避稅指標之影響. n. al. Ch. i n U. v. 時會以模型 1 及模型 2 進行兩次迴歸,模型 1 為迴歸式(1)不放入家族企業及. engchi. 策略分數之交乘項 (FAMILY × STRATEGY),即迴歸式(1)去除該項目,模型 2 則放入家族企業及策略分數之交乘項 (FAMILY × STRATEGY),即迴歸式 (1)。模型 1 忽略交乘項(FAMILY × STRATEGY)之目的係為建立當家族企 業之係數不隨策略分數改變時,家族企業與租稅規避之基本相關性,另外亦檢 視策略分數與租稅規避之相關性,家族企業之迴歸係數𝛽 1 代表家族企業與避 稅之關聯性,為支持假說 1,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 稅差異)時,𝛽 1 須顯著為負(正)。而策略分數之迴歸係數𝛽 3 係代表策略分數 與避稅之關聯性,為支持假說 2a,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 餘財稅差異)時,𝛽 3 須顯著為負(正)。 16.

(23) 模型 2 之迴歸式包含交乘項,𝛽 1 係為捕捉當策略分數為 0 時(極端的防禦 者),家族企業與避稅之關聯性。而家族企業及策略分數交乘項之迴歸係數𝛽 2 係捕捉當該企業為家族企業時,策略分數對於避稅之增額影響,為支持假說 3a, 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時,𝛽 2 須顯著為負 (正)。 為了驗證假說 3b 及 3c,本文參照 Bentley et al. (2013)及 Higgins et al. (2014), 將標準化前策略分數為 0(最小值)至 6 分者分類為防禦者,並將 18 至 24(最 大值)分者分類為前瞻者。創造防禦者及前瞻者之虛擬變數後,以其替代策略. 政 治 大 高,及當家族企業為防禦者時,其避稅程度是否較家族企業中之非防禦者低, 立 故建立迴歸式(2): 分數,測試當家族企業為前瞻者時,其避稅程度是否較家族企業中之非前瞻者. ‧ 國. 學. ‧. TaxAvoidi,t = 𝛼 0 + 𝛽 1FAMILYi,t + 𝛽 2FAMILYi,t × DEFENDERi,t + 𝛽 3FAMILYi,t × PROSPECTORi,t + 𝛽 4DEFENDERi,t + 𝛽 5PROSPECTORi,t + 𝛽 6ROAi,t + 𝛽 7LEVi,t + 𝛽 8NOLi,t + 𝛽 9ΔNOLi,t + 𝛽 10FIi,t + 𝛽 11PPEi,t + 𝛽 12INTANGi,t + 𝛽 13EQINCi,t + 𝛽 14SIZEi,t-1 + 𝛽 15MBi,t-1 + 𝛽 16BTDi,t-1 + YearDummies + IndustryDummies + 𝜀 i,t --- (2). sit. y. Nat. io. er. 若為符合假說 3b,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 異)時,家族企業及前瞻者交乘項之迴歸係數𝛽 3 須顯著為負(正)。為符合假. n. al. Ch. i n U. v. 說 3c,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時,家族企業. engchi. 及防禦者交乘項之迴歸係數𝛽 2 須顯著為正(負)。另外,若研究結果符合假說 1 之預期,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家族企 業之迴歸係數𝛽 1 須顯著為負(正)。而為符合假說 2b 及 2c,當避稅指標為當 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時,前瞻者之迴歸係數𝛽 5 應顯著為負 (正),而防禦者之迴歸係數𝛽 4 應顯著為正(負)。 本研究為測試假說 3,亦同時以家族企業之樣本進行迴歸,以測試策略分 數或前瞻者及防禦者等策略類型是否對於家族企業之租稅規避有所影響,故建 立迴歸式(3)及迴歸式(4):. 17.

(24) TaxAvoidi,t = 𝛼 0 + 𝛽 1STRATEGYi,t + 𝛽 2ROAi,t + 𝛽 3LEVi,t + 𝛽 4NOLi,t + 𝛽 5ΔNOLi,t + 𝛽 6FIi,t + 𝛽 7PPEi,t + 𝛽 8INTANGi,t + 𝛽 9EQINCi,t + 𝛽 10SIZEi,t-1 + 𝛽 11MBi,t-1 + 𝛽 12BTDi,t-1 + YearDummies + IndustryDummies + 𝜀 i,t --- (3) 若為符合假說 3a,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 異)時,策略分數之迴歸係數𝛽 1 須顯著為負(正)。 TaxAvoidi,t = 𝛼 0 + 𝛽 1DEFENDERi,t + 𝛽 2PROSPECTORi,t + 𝛽 3ROAi,t + 𝛽 4LEVi,t + 𝛽 5NOLi,t + 𝛽 6ΔNOLi,t + 𝛽 7FIi,t + 𝛽 8PPEi,t + 𝛽 9INTANGi,t + 𝛽 10EQINCi,t + 𝛽 11SIZEi,t-1 + 𝛽 12MBi,t-1 + 𝛽 13BTDi,t-1 + YearDummies + IndustryDummies + 𝜀 i,t --- (4). 治 政 異)時,前瞻者之迴歸係數𝛽 須顯著為負(正)。為符合假說 3c,當避稅指標 大 立 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時,防禦者之迴歸係數𝛽 須顯著 若為符合假說 3b,當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 2. 1. ‧ 國. 學. 為正(負)。. ‧. 為測試假說假說 4a 及 4b,本研究以分別以不同策略類型之樣本進行迴歸, 以測試在不同策略類型下,家族企業之避稅程度是否仍高於非家族企業,其使. Nat. io. sit. y. 用之迴歸式(4)如下:. n. al. er. TaxAvoidi,t = 𝛼 0 + 𝛽 1FAMILYi,t + 𝛽 2ROAi,t + 𝛽 3LEVi,t + 𝛽 4NOLi,t + 𝛽 5ΔNOLi,t + 𝛽 6FIi,t + 𝛽 7PPEi,t + 𝛽 8INTANGi,t + 𝛽 9EQINCi,t + 𝛽 10SIZEi,t-1 + 𝛽 11MBi,t-1 + 𝛽 12BTDi,t-1 + YearDummies + IndustryDummies + 𝜀 i,t --(5). Ch. engchi. i n U. v. 為符合假說 4a,當樣本為前瞻者及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 剩餘財稅差異)時,家族企業之迴歸係數𝛽 1 須顯著為負(正)。若為符合假說 4b,當樣本為防禦者及避稅指標為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 時,家族企業之迴歸係數𝛽 1 須顯著為正(負)。. 第二節 變數定義說明 1.避稅指標 (TaxAvoidi,t) 避稅指標分別以當期有效稅率、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作為代理變 18.

(25) 數,詳細定義如下所示: (1)當期有效稅率 (CETRi,t) CETRi,t = 當期所得稅費用 ∕ 繼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 有效稅率經常是衡量企業租稅負擔之指標(例如 Phillips 2003; Rego 2003; Robinson, Sikes, and Weaver 2010),用以遞延支付所得稅的租稅策略(例如稅 務上採加速折舊法)不會造成有效稅率的改變,故本研究替換有效稅率之分子, 由所得稅費用替代為當期所得稅費用,故可反映遞延支付所得稅之租稅策略. 政 治 大 之租稅規避。例如投資於免稅資產、於租稅天堂投資或是使用租稅庇護所等方 立 式導致之稅負減少。本文參照 Chen et al. (2010)將當期有效稅率小於 0 或大於 (Hanlon and Heitzman 2010)。此衡量指標可反應產生暫時性及永久性財稅差異. ‧ 國. 學. 1 之樣本予以刪除,以處理極端值。另外,本研究亦針對當期所得稅費用及繼 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同時為負值之觀察值,令其計算出之當期有效稅率為 0,. ‧. 以避免當期所得稅費用為負值時,卻計算出正值之當期有效稅率之情形。. y. Nat. er. io. sit. (2)財稅差異 (BTDi,t). 參照 Manzon and Plesko (2002)的方法衡量財稅差異,其計算方式如下:. al. n. iv n C 推估課稅所得 = 當期所得稅費用 h e n g c∕ h當期法定稅率 i U. BTD i,t = (繼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 – 推估課稅所得) ∕ 期初資產總額. (當期法定稅率:2002-2009 年為 25%,2010-2013 年為 17%) 財稅差異亦經常作為避稅行為之代理變數,如 Mills (1998)發現財稅差異 較大之公司較容易被稅捐主管機關查核,而 Wilson (2009)則發現那些被指利用 租稅庇護所之公司的財稅差異較大。透過這些證據可推知財稅差異可以代表避 稅行為的某些面向,不過其僅能捕捉會造成財稅差異之避稅行為。本文參照 Chen et al. (2010)之作法將推估課稅所得小於 0 之樣本刪除,並將 BTD Winsorized 於 1%及 99%。 19.

(26) (3)剩餘財稅差異 (DDBTDi,t) BTDi,t = 𝛽 1TACCi,t + 𝜇𝑖 + 𝜀 i,t TACCi,t = (i 公司第 t 年之總應計數) ∕ 期初資產總額 𝜇𝑖 = i 公司於樣本期間殘差之平均,𝜀 i,t = i 公司第 t 年之殘差項 總應計數 = 繼續營業部門純益 – 來自營運之現金流量 本研究係參照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之方式計算剩餘財稅差異,將 總應計數對財稅差異進行迴歸後,所得之殘差 (𝜇𝑖 + 𝜀i,t),即為本研究所使用 之剩餘財稅差異 (DDBTDi,t)。Chen et al. (2010)說明財稅差異可能來自於盈餘. 政 治 大. 管理及租稅規劃,此衡量指標可以排除掉部分因盈餘管理所產生之財稅差異,. 立. 因此使用剩餘剩餘財稅差異更可以代表租稅規避。本文參照 Chen et al. (2010). ‧ 國. 學. 之 方 式 對 TACC Winsorized 於 1% 及 99% 。 於 得 到 DDBTDi,t 後 亦 對 其 Winsorized 於 1%及 99%。. ‧. 2.家族企業定義 (FAMILYi,t). y. Nat. sit. 在國內外的文獻中,探討家族企業之研究甚多,但對於家族企業之定義並. er. io. 沒有一致的標準。由於葉銀華 (1999)提出過去對家族企業之分類均以一主觀. al. iv n C 席次。前者之分類並未考量各公司股權分散情形,而以單一持股判斷標準判斷 hengchi U n. 數字判斷,例如家族持股比率在 10%以上,或家族董事成員出任董事會過半數. 控制力並不妥適。而後者以家族成員出任董事席次判斷,在某些家族企業中, 其家族持股比率甚高,而引進非家族成員(如高階經理人)擔任董事,此時以 表面之家族席次作為判斷標準可能產生偏差。因此葉銀華 (1999)除同時以兩 類 標 準 判 斷 , 另 引 用 Cubbin 和 Leech (1983) 所 提 出 的 表 決 機 率 模 型 (Probabilistic voting model),以臨界控股持股比率作為家族企業之持股比率標 準。 近來國內研究亦多以家族之席次控制比率及股權控制比率同時作為家族 企業之判斷標準(例如:葉銀華 1998,李永全與馬黛 2006,呂佳玲與林基煌 20.

(27) 2008,馬黛與李永全 2008,林嬋娟與張哲嘉 2009,湯麗芬 2010)。故此本文 參照葉銀華 (1999)及湯麗芬 (2010)對於家族企業之定義,亦同時採用股權比 率與席次控制比率以定義家族企業。 (1)最終控制者以個人名義,或透過其所控制之(未)上市(櫃)、財團 法人之持股比率總和超過臨界控股持股比率。 (2)最終控制者以個人名義,或透過其所控制之(未)上市(櫃)、財團 法人等出任之董事席次總和超過公司全部董事席次的半數。. 政 治 大. (3)最終控制者為單一家族主導者,家族成員或二等親以內之親屬擔任董 事長或總經理。. 立. ‧ 國. 學. 同時符合(1)、(2)、(3)三個條件者定義為家族企業,預期家族企業之租稅 規避程度較高。. ‧. 𝑖. io. n. al. i n C = Z-Value when P (zh< e Z) = 𝛼;h i U ngc. P* = 必要控制持股水準; Zα. sit. 𝛼. 2. 𝑆. 𝐻 = ∑𝑘𝑖=1 (𝑁𝑖 ) × 𝑁𝑖. er. Nat. 𝜋𝐻. 𝑃 ∗ = 𝑍𝛼 × √1 + 𝑍 2𝜋. y. Cubbin and Leech (1983)所提出之臨界控股持股比率計算方式為:. v. 𝛼 = 在股東會贏得勝選的機率(假設 = 1,Z-Value = 3.32); 𝜋 = 股東投票之機率(假設 = 0.999); H = 衡量股權集中度之赫芬德指數 (Herfindahl index); Si = 第 i 群股東之總持有股份之百分比; Ni = 第 i 群股東之總股東人數。 本文辨認(c)選項是否成立係依照台灣經濟新報公司治理資料庫之集團控 制型態判斷最終控制者為何種類型,當集團控制型態為單一家族主導時,若“董 事長內部化”或“總經理內部化”之資料為 Y 時,則表示董事長或總經理為家族 21.

(28) 企業之家族成員或其親屬。台灣經濟新報判斷集團控制型態為單一家族主導之 基本條件為:家族裡面至少要有兩人以上出任集團旗下公司的董監事或者有達 到公開說明書及年報揭露標準的經理人(經理以上)。其判斷條件可分為以下 四種: A.董事長及總經理由單一家族成員出任; B.董事控制席次%大於 50%(不含友好席次)且友好董事席次%及外部董事 席次%均小於 33%; C.董事控制席次%大於 33%且最終控制者家族成員至少有 3 人出任董監事及. 政 治 大 D.控制持股%大於必要控制持股%。 立 經理人;. ‧ 國. 學. 3.策略分數 (STRATEGY)及前瞻者與防禦者之衡量. 為將公司分為不同策略類型,本研究使用 Bentley et al. (2013)及 Higgins. ‧. et al. (2014)之策略分數計算方式。本研究使用下列六種變數來計算策略分. sit. n. al. er. io. (1) RDS5i, t. y. Nat. 數:. i n U. v. RDSi, t = (研究發展費用 i, t ∕ 營業收入淨額 i, t). Ch. engchi. RDS5i, t = (∑5𝑗=1 𝑅𝐷𝑆i, t-j) ∕ 5 (2) EMPS5i, t. EMPSi, t = (員工人數 i, t ∕ 營業收入淨額 i, t) EMPS5i, t = (∑5𝑗=1 𝐸𝑀𝑃𝑆 i, t-j) ∕ 5 (3) REV5i, t REVi,t = [ (營業收入淨額 t-1 ∕ 營業收入淨額 t-2) − 1] × 100% REV5i, t = (∑5𝑗=1 𝑅𝐸𝑉 i,t-j) ∕ 5 22.

(29) (4) XSGA5i, t XSGAi, t = (銷售費用 i, t + 管理費用 i, t) ∕ 營業收入淨額 i, t XSGA5i, t = (∑5𝑗=1 𝑋𝑆𝐺𝐴i, t-j) ∕ 5 (5) 𝜎EMP5i, t 𝜎EMP5i, t = 𝜎 (員工人數 i, t-j),j = 1 ~ 5 (6) CAP5i, t. 政∕ 5 治 大. CAP = 固定資產淨額 i, t ∕ 資產總額 i, t CAP5i, t =. (∑5𝑗=1 𝐶𝐴𝑃i, t-j). 立. ‧ 國. 學. 與 Ittner et al. (1997)、Bentley et al. (2013)以及 Higgins et al. (2014)一致, 計算完上列六個變數後,本文以臺灣證券交易所之產業代碼為產業分類標準並. ‧. 進行產業分類,扣除金融業共有 28 個產業,在每個產業年度內將六個變數依 數值大小進行排序並分成五等份。在每個產業年度,觀察值在第一區間以上者. Nat. sit. y. 得 5 分,第二區間得 4 分,第三區間得 3 分,第四區間得 2 分,第五區間得 1. al. er. io. 分。(除 CAP5 之外,其餘變數均是位於最大之區間之觀察值得 5 分,位於最. n. 小區間之觀察值得 1 分,但 CAP5 則是位於最小區間者得 5 分,位於最大區間. Ch. i n U. v. 者得 1 分,因為防禦者之資本密集度較高)。將六個變數得分加總後扣 6 分得 策略分數. engchi. (STRATEGY),最高為 24 分,最低為 0 分。0-6 分之觀察值分類為. 防禦者,7-17 分之觀察值分類為分析者,而 18-24 分之觀察值分類為前瞻者。 另外,由於大部分之控制變數均除以期初資產總額標準化,為避免策略分數之 數值與其他變數差異過大,本研究對策略分數除以 24(可能最大值)予以標準 化。預期策略分數愈高,租稅規避程度愈高。 迴歸式(2)中以防禦者及前瞻者之虛擬變數替代策略分數進行迴歸,防禦 者及前瞻者虛擬變數定義如後: (1)防禦者 (DEFENDERi, t) 23.

(30) 而防禦者之定義為標準化前策略分數位於 0 至 6 分之區間者,符合此條件 者,防禦者之虛擬變數為 1,其餘為 0。預期防禦者之租稅規避程度較低。 (2)前瞻者 (PROSPECTORi, t) 前瞻者之定義為標準化前之策略分數位於 18 至 24 分之區間者,若符合此 條件,前瞻者之虛擬變數為 1,其餘為 0。預期前瞻者之租稅規避程度較高。 4.控制變數 (1)資產報酬率 (ROAi, t) ROAi, t. 政 治 大 為 i 公司 t 年之資產報酬率,其計算方式為: 立 ‧. ‧ 國. 產總額. 學. ROA = (繼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 − 非常項目 − 累計影響數) ∕ 期初資. 因獲利能力較高之公司有較高之誘因從事租稅規避,預期資產報酬率愈高. sit. y. Nat. 其租稅規避程度亦愈高。. n. al. er. io. (2)長期負債 (LEVi, t). Ch. i n U. v. LEVi, t 為 i 公司 t 年之長期負債除以期初資產總額。由於長期負債較多之. engchi. 公司已享有由稅盾帶來的利益,且根據 Graham and Tucker (2006)之研究,被 控告從事租稅規避之企業有較低之財務槓桿,支持長期負債與租稅規避呈負 向關係,但陳明進與蔡麗雯 (2006)則認為有較高負債比率之企業,其償付債 務之壓力較高,因此較有誘因從事避稅行為。由於理論產生衝突,故不對長 期負債對避稅之影響方向做預測。 (3)虧損扣抵 (NOLi, t) NOLi, t 為 i 公司 t 年期初虧損扣抵餘額之虛擬變數,若期初虧損扣抵餘額 為正,則 NOLi, t 為 1,否則為 0。Chen et al. (2010)所採用之控制變數為虧損後 24.

(31) 抵期初餘額之虛擬變數 (Net Operating Losses, NOL),其目的為控制虧損後抵 產生之影響,因若不控制此項目,當年度使用虧損後抵之公司便會被解讀成避 稅程度較高之公司。但此項目在台灣非為公開資訊,故本研究以計算財稅差異 時所使用之推估課稅所得反推之,並考慮自 2003 年起之核定虧損適用 10 年內 扣除之規定(原規定為後抵 5 年)進行計算。由於得使用虧損扣抵之公司,其 租稅負擔應較低,預期與租稅規避呈正向關係。 (4)虧損扣抵變動 (ΔNOLi, t) ΔNOLi, t 為 i 公司 t 年之虧損扣抵變動,其計算方式為: ΔNOLi, t. 政 治 大 = (虧損扣抵餘額 − 前期虧損扣抵餘額) ∕ 期初資產總額 立. ‧ 國. 學. Chen et al. (2010)所採用之控制變數為虧損後抵變動,因其無公開資料,故 本研究自行以推估課稅所得推計之。由於該變數代表使用虧損扣抵,故較無誘. ‧. 因從事避稅,預期與租稅規避呈反向關係。. sit. y. Nat. (5)外國營運所得 (FIi, t). er. io. FIi, t 為 i 公司 t 年外國關係企業之所得加總除以期初資產總額。此部分資. al. n. iv n C 發現企業能夠透過外國營運之稅率差異從事避稅行為,因此預測外國營運所得 hengchi U 料係取自台灣經濟新報公司關係企業資料庫。依據 Rego (2003)之研究結果,. 愈高,租稅規避程度則愈高。. (6)固定資產淨額 (PPEi, t) PPEi, t 為 i 公司 t 年之固定資產淨額除以期初資產總額。企業若有較多的 固定資產,可能因稅務及財務上採用之折舊方式不同,造成企業可以降低稅 負,因此預期固定資產淨額與租稅規避呈正向關係。 (7)無形資產 (INTANGi, t). 25.

(32) INTANGi, t 為 i 公司 t 年之無形資產淨額除以期初資產總額。擁有較多無 形資產之公司,較能夠透過移轉訂價等方式分散全球所得,因此預期無形資 產與避稅程度呈正相關係。 (8)權益所得 (EQINCi, t) EQINCi, t 為 i 公司 t 年之權益法認列之投資收益或損失除以期初資產總 額。由於投資收益在未實現時(被投資公司尚未發放股利),依據營利事業 所得稅查核準則第 30 條得免列投資收益,有延遲課稅之效過,因此預期與租 稅規避呈正相關係。. 政 治 大 (9)前期權益市值 (SIZE ) 立 i, t-1. ‧ 國. 學. SIZEi, t-1 為 i 公司 t-1 年之普通股權益市值取自然對數。權益市值代表公 司規模,由於規模愈大之公司根據 Dyreng et al. (2008)及 Rego (2003)之研究結. ‧. 果,會有較多的資源從事租稅規避,然而陳明進與蔡麗雯 (2006)則認為規模 較大之企業較容易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因此本研究不對此變數方向做預. er. io. sit. y. Nat. 測。. (10)前期股價淨值比 (MBi, t-1). al. n. iv n C 為 i 公司 t-1 年之普通股權益市值除以其帳面價值。股價淨值比代 hengchi U. MBi, t-1. 表成長性,Chen et al. (2010)認為成長中之企業較可能投資於享有租稅優惠之 資產而產生暫時性差異,因此預期此變數與租稅規避呈正向關係。 (11)前期財稅差異 (BTDi, t-1) BTDi, t-1 為 i 公司 t-1 年之財稅差異或剩餘財稅差異。計算方式同避稅指. 標中之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本研究參照 Chen et al. (2010)之作法,在被 解釋變數為財稅差異時,放入前期財稅差異作為控制變數,而被解釋變數為 剩餘財稅差異時,則放入前期剩餘財稅差異作為控制變數,而被解釋變數為. 26.

(33) 當期有效稅率時,則不放入此項控制變數。因 Manzon and Plesko (2002)認為 財稅差異具有持續性,因此預期此變數與本期之財稅差異或剩餘財稅差異呈 正向關係。 控制變數可區分為三部分以控制公司特性。第一部分之控制變數係為控制 公司之獲利性、槓桿程度以及境外營運程度,分別有 ROA、LEV、NOL、ΔNOL 以及 FI。之所以控制這些變數,係因獲利能力較好之公司及虧損後抵較少之公 司會有較高之有效稅率,若未控制獲利性及虧損後抵,該等公司便會顯得租稅 規避程度較低。. 政 治 大. 第二部分之控制變數係為控制會影響財稅差異之公司特性,分別有 PPE、. 立. INTANG 以及 EQINC。由於固定資產經常因財稅折舊方式不同而產生財稅差. ‧ 國. 學. 異,而無形資產及權益法之投資收益或損失亦為財稅差異之主要來源,故須控 制此等因公司特性而產生財稅差異之變數。. ‧. 第三部分之控制變數係控制企業規模、成長以及前期財稅差異,分別有. sit. y. Nat. SIZE、MB、BTD。由於成長性較高之公司可能較會投資租稅優惠之資產,進. io. er. 而產生所得稅暫時性差異 (Chen et al. 2010)。另外,參照 Manzon and Plesko (2002)將前期財稅差異作為控制變數,因為其認為財稅差異具有持續性。最後,. n. al. Ch. i n U. 在所有迴歸式中均控制年度及產業之固定效果。. engchi. v. 表 2 列示變數定義說明部分中各變數對於租稅規避影響之預期方向:. 27.

(34) 表 2 變數預期方向 變數名稱. 對租稅規避之影響方向. 家族企業 (FAMILYi, t). +. 策略分數 (STRATEGYi, t). +. 防禦者 (DEFENDERi, t). −. 前瞻者 (PROSPECTORi, t). +. 資產報酬率 (ROAi, t). +. 長期負債 (LEVi, t). ? +. 虧損扣抵 (NOLi, t). − +. 虧損扣抵變動 (ΔNOLi, t) 外國營運所得 (FIi, t) 固定資產淨額 (PPEi, t) 無形資產 (INTANGi, t) 權益所得 (EQINCi, t) 前期權益市值 (SIZEi, t-1). 立. 前期股價淨值比 (MB i, t-1). 政 治 大. ? +. 學.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樣本篩選過程. ‧. 1.. +. +. ‧ 國. 前期財稅差異 (BTD i, t-1). + +. 資料來源. y. Nat. sit. 本研究資料樣本期間為 2002 至 2013 年,但為計算策略分數需要樣本期間. er. io. 前 6 年之資料,故使用之資料年度為 1996 至 2013 年。財務資料係取自台灣經. al. n. iv n C hengchi U 資料庫,而判斷家族企業之資料係取自台灣經濟新報之公司治理資料庫。. 濟新報之財務資料庫,外國營運所得之資料係取自於台灣經濟新報之集團企業. 2.. 樣本篩選過程 本研究擷取 1996 年度至 2013 年度所有不含 TDR 及 F 股之上市櫃公司,. 總樣本量為 27,768 筆。再刪除以下樣本: (1)由於金融業產業性質特殊,故刪除其樣本,共 4 筆。 (2)研究期間僅為 2002 至 2013 年,故刪除 2001 年前之樣本(包含 2001 年),共 7,220 筆。 (3)刪除當期有效稅率小於 0 或大於 1 之樣本,共 7,011 筆。 28.

(35) (4)刪除缺少計算策略分數所需資料之樣本,共 3,404 筆。 (5)刪除推估課稅所得小於 0 之樣本,共 618 筆。係參照 Chen et al. (2010)於計算財稅差異及剩餘財稅差異時之作法。 (6)刪除缺少計算虧損扣抵資料之樣本,共 364 筆。 (7)刪除缺少計算虧損扣抵變動資料之樣本,共 49 筆。 (8)刪除缺少期初權益市值資料之樣本,共 230 筆。 (9)刪除缺少判斷第一型家族企業資料之樣本,共 1 筆。 表 3 將上述研究樣本篩選流程彙整如下:. 立. 政 治 大 表 3 研究樣本篩選流程 1996 至 2013 年度. ‧ 國. 學. 不含 TDR 及 F 股之上市櫃公司家數 刪除金融產業之樣本. 27,768 (4) (7,220). 刪除當期有效稅率小於 0 或大於 1 之樣本. (7,011). ‧. 刪除 2001 年前之樣本 刪除缺少策略分數計算資料之樣本 刪除推估課稅所得小於 0 之樣本. Nat. al. n. 刪除缺少判斷家族企業資料之樣本 最終研究樣本筆數. Ch. (364) (49). er. io. 刪除缺少期初權益市值資料之樣本. y. 刪除缺少虧損扣抵變動資料之樣本. engchi. 29. Un. (618). sit. 刪除缺少虧損扣抵資料之樣本. (3,404). iv. (230) (1) 8,867.

(36) 第肆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樣本敘述統計 表 4 列示樣本之策略類型組成,最終研究樣本筆數為 8,867 筆,策略類型 共分為三類:防禦者、分析者以及前瞻者,其標準化前策略分數區間分別為: 0 分至 6 分、7 分至 17 分以及 18 分至 24 分。防禦者之家族企業比率為 29%, 高出前瞻者之家族企業比率 8%,而策略類型自防禦者、分析者至前瞻者,其 家族企業比率呈遞減狀態,顯示防禦者中有較多的家族企業,亦表示家族企業 較可能採用防禦者之策略類型。. 立. 分析者 合計. 否. 是. 合計. 家族企業%. 532. 218. 750. 29%. 5,920. 1,676. 7,596. 22%. 410. 111. 521. 21%. 6,862. 2,005. 8,867. 23%. Nat. y. ‧. 前瞻者. 家族企業. 學. 防禦者. ‧ 國. 策略類型. 政 治 大 表 4 樣本策略類型組成. sit. 表 5 列示樣本之產業組成,其中可分為 28 種產業,產業分類係以臺灣證. er. io. 券交易所之分類2,證交所於 2007 年 7 月將所有上市公司進行產業重新分類,. al. n. iv n C hengchi U 故本研究所使用之樣本均為上市及上櫃之公司,其分類方式均為一致。各產業 隨後櫃買中心與興櫃市場亦採相同標準將所有上櫃、興櫃公司同步重新分類,. 中之家族企業佔比達 50%者有水泥工業、食品工業、紡織纖維、電器電纜、玻 璃陶瓷、造紙工業、橡膠工業、汽車工業,均以傳統產業為主,顯示家族企業 較容易出現於傳統產業,而科技業如半導體、電腦及週邊、光電業或是資訊服 務業,其家族企業在產業中之佔比均不高。. 2. 證交所產業分類共有 29 類,但本研究刪除金融業,故產業類型僅有 28 種。 30.

(37) 表 5 樣本產業組成 產業名稱. 家族企業 否. 是. 合計. 家族企業%. 水泥工業. 9. 41. 50. 82%. 食品工業. 97. 126. 223. 57%. 塑膠工業. 119. 112. 231. 48%. 紡織纖維. 192. 206. 398. 52%. 電機機械. 407. 90. 497. 18%. 電器電纜. 42. 54. 96. 56%. 化學工業. 226. 95. 321. 30%. 生技醫療. 272. 72. 344. 21%. 玻璃陶瓷. 0. 35. 35. 100%. 光電業 通信網路業 電子零組件 資訊服務業 其他電子業. 觀光事業 貿易百貨. al. n. 航運業. io. 建材營造. Nat. 電子通路業. Ch. 80%. 244. 88. 332. 27%. 40. 62. 102. 61%. 17. 24. 41. 59%. 725. 60. 785. 8%. 658. 77. 735. 10%. 445. 49. 494. 10%. 441. 40. 481. 8%. 1,150. 132. 1,282. 10%. 262. 32. 294. 11%. 192. 15. 207. 7%. 387. 85. 472. 18%. 327. 160. 56. 14. y. 電腦及週邊. 61. 學. 半導體. ‧ 國. 汽車工業. 49. sit. 立. 橡膠工業. 12. er. 鋼鐵工業. 政 治 大. ‧. 造紙工業. i 31 n U. 41. e105n g c h i43. v. 487. 33%. 70. 20%. 72. 43%. 148. 29%. 文化創意業. 67. 4. 71. 6%. 油電燃氣業. 70. 22. 92. 24%. 其他. 259. 187. 446. 42%. 合計. 6,862. 2,005. 8,867. 23%. 表 6 列示不同公司年齡下,其策略類型之分佈情形,公司年齡為 10 年以 內者有最高之前瞻者比率 17%,而公司年齡為 61 – 70 年者,防禦者比率最高 達 31%,整體上呈現前瞻者較容易出現在公司年齡較低之企業,而防禦者較容 易出現在成立較久之公司,分析者之比率在不同公司年齡層下則較為穩定。. 31.

(38) 表 6 公司年齡與策略類型 公司年齡. 防禦者. 比率. 0-10. 分析者. 比率. 前瞻者. 比率. 合計. 9. 2%. 358. 81%. 73. 17%. 440. 11-20. 198. 7%. 2296. 86%. 182. 7%. 2676. 21-30. 256. 10%. 2267. 86%. 114. 4%. 2637. 31-40. 169. 9%. 1559. 86%. 81. 4%. 1809. 41-50. 82. 9%. 806. 86%. 50. 5%. 938. 51-60. 25. 8%. 287. 86%. 20. 6%. 332. 61-70. 11. 31%. 23. 66%. 1. 3%. 35. 合計. 750. 8%. 7,596. 86%. 521. 6%. 8,867. 表 7 列示避稅指標(被解釋變數)、策略分數(解釋變數)及其他控制變. 政 治 大 業所得稅率 17%,且標準差為 0.1292,高於其平均值,顯示樣本公司之當期有 立 數之敘述統計量。當期有效稅率之平均值為 12.66%,低於台灣目前之營利事. 效稅率差異甚大。在策略分數方面,其原始值最小為 1,最大為 23,但因本研. ‧ 國. 學. 究對其原始值除以 24(可能之最大值)以標準化,故其最小值為 0.0417,最大 值為 0.9583,顯示沒有企業之策略類型達到極端的防禦者或前瞻者3。將策略. ‧. 分數之平均值 0.4854 乘以 24 得到策略分數標準化前平均值為 11.6496,其策. Nat. n. al. er. io. sit. y. 略類型落為分析者區間。. 3. Ch. engchi. i n U. v. 極端防禦者及前瞻者為標準化前策略分數之極小值與極大值,分別為 0 分及 24 分。 32.

(39) 表 7 敘述統計 變數. 觀察值個數.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避稅指標: 當期有效稅率. 8867. 0.1266. 0.1292. 0.0000. 0.9900. 財稅差異. 8867. 0.0286. 0.0772. -0.3500. 0.3914. 剩餘財稅差異. 8867. 0.0117. 0.0645. -0.2257. 0.2184. 8867. 0.4854. 0.1531. 0.0417. 0.9583. 資產報酬率. 8867. 0.0826. 0.1092. -0.9451. 1.2264. 長期負債. 8867. 0.0716. 0.1047. 0.0000. 1.6142. 虧損扣抵. 8867. 0.1595. 0.3661. 0.0000. 1.0000. 虧損扣抵變動. 8867. -0.0002. 0.0124. -0.1969. 0.5229. 外國營運所得. 8867. 0.0262. 0.0862. -0.1708. 0.4825. 8867. 0.2291. 0.1911. 0.0000. 2.5598. 8867. 0.0055. 0.0232. 0.0000. 1.2844. 8867. 0.0138. 0.0471. -0.4875. 0.8824. 前期權益市值. 8867. 14.9109. 1.4946. 10.7166. 21.6454. 前期股價淨值比. 8867. 1.7634. 3.0389. 0.0400. 192.9900. 策略: 策略分數 控制變數:. 立. 固定資產淨額. 學. 權益所得. ‧. ‧ 國. 無形資產.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註:當期有效稅率=當期所得稅費用∕繼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財稅差異= (繼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推 估課稅所得)∕期初資產總額;剩餘財稅差異為總應計數總額對財稅差異迴歸所得之殘差;策略分 數係參照 Higgins et al. (2014)之方式所計算,詳見第參章第二節之變數定義說明;資產報酬率 = (繼 續營業部門稅前純益-非常項目-累計影響數)∕期初資產總額;虧損扣抵為推算之期初虧損扣抵餘額 之虛擬變數;虧損扣抵變動為推算之虧損扣抵餘額變動數;外國營運所得=外國關係企業所得∕期 初資產總額;固定資產淨額、無形資產、權益所得均係除以期初資產總額之變數;前期權益市值係 取自然對數處理;前期股價淨值比為前期普通股權益市值除以其帳面價值。. Ch. i n U. v. 表 8 進行家族企業之差異檢定。在當期有效稅率方面,家族企業之當期有. engchi. 效稅率平均值顯著低於非家族企業之樣本公司,但財稅差異以及剩餘財稅差異 兩變數,非家族企業之平均值反而較高,惟此結果並不顯著,因此就差異檢定 部分尚無法對家族企業避稅程度是否較非家族企業高做出一致性的結論。在策 略分數上,可以看出家族企業之策略分數顯著低於非家族企業之樣本公司,表 示家族企業相較非家族企業可能較接近防禦者之策略類型。就其餘變數之檢定 結果可發現家族企業有較低之資產報酬率及股價淨值比,較高之負債比率、虧 損扣抵及固定資產。.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which has been used in number and calculation instructions for fifth grad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First of all, by observing on 393 Junior High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