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排灣族的名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排灣族的名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排 灣 族 的 名 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林修澈 研究生:鍾興華 Calivat‧Gadu 2014 年 7 月 30 日. i.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博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排 灣 族 的 名 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林修澈 研究生:鍾興華 Calivat‧Gadu 2014 年 7 月 30 日. ii.

(4)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博碩士論文全文上網授權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9) 謝 辭 人生旅途,在沒有任何驛站是自己預先規劃或安排的情況下,今天能完成博士 論文的撰寫並獲取博士學位,除了感謝母親和家人的代禱與支持之外,也感謝許多 師長、親朋好友及工作同仁們的鼓勵和鞭策,才能完成此一艱鉅的任務與挑戰。常 捫心自問,走到此步田地,夫復何求? 民國 99 年,回到南部原民會所屬機關服務時,發現部落的族人、陽光、月影、 風、水、空氣和泥土等等,才是排灣族文化內涵最豐富、最深層的地方,於是一股 腦地藉由貼近部落與故鄉的理由,全身的投入如何將部落充滿活力與神秘怡人的靈 氣澆灌在生命中;期間,也協助部落完成世界級文化資產-石板屋的修建復振與部 落志的出版,因此從部落吸取了許多文化精隨與生活體驗。數年後,驀然回首,修 習撰寫博士論文的期限僅剩不到兩年,只好向老師報告: 「無法完成,想要放棄」, 指導教授林修澈老師耐心委婉地說: 「已經花了那麼多的時間,離成功僅近在咫尺, 不可輕言放棄!」。老師的不離不棄,加上黃季平、王雅萍、張中復三位老師的指 導與鞭策,深受感動,因此決定以全速加碼的方式往前衝刺,發憤圖強,學習與調 查過程中格外艱辛,但卻甘之如飴。.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論文撰寫期間,體認到民族的權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必須努力去爭取的 重要性,過程中學習了許多原住民族豐富多元的文化,也更珍惜自己的傳統名字。 排灣族,認為孩子出生在一個家庭之後,其家名自然就是個人在部落裡或社會上, 身分與地位的標記,家族也會為這位剛加入家族體系的嬰兒命定一個屬於他(她) 自己個人的名字,代表自己和家族與部落的連結,像臍帶一樣連結母體,這一生的 養分從族名開始。研究中,發覺「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 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 sit. y. Nat. n. al. er. io. 在公職生涯中,能深造研究自己民族重要的名制文化,首先謝謝讓我參加考試 並能再職進修的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瓦歷斯.貝林及企劃處長林江義(現任原 民會主委);在論文編版及修校工作中,感謝柯玉敏、林美艷、林智惠、田孝慶等 適時的提供協助,使論文整理工作順利。博士論文研究期間,非常感謝民族學研究 方法專題研究課程的林俢澈老師,以及黃季平、王雅萍、伊萬 納威、陳誼誠、李 台元、李重志、黃芝勤、黃健庭、簡史朗、簡音歆、蔡佳凌、謝長廷等學長及同學 的指教。田野調查期間,感謝受訪者 Bjanav Zenror(丹耐夫.正若)、Lavuras Kadrangian(拉夫琅斯.卡拉雲漾)、Ljavulas Puivik(劉振友)、Giljegiljav (宋義利)、Kivi Qalituai(林周香枝) 、Ljavali.Gadu(石鍾碧枝) 、Curimutjuq. Selep(趙秀英頭目)、湯賢慧、波宏明等部落耆老。.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誠摯的感謝恩師林修澈,耐心的指導與鞭策激勵;此外,也感謝童春發、 林志興、王雅萍、台邦 撒沙勒四位口試教授,他們提出的專業意見,讓此論文更 臻完備。同時,更要感謝我的母親鍾碧枝、妹妹鍾秀花、妹夫陳有輝及家人春香、 又任及郁秀的支持與鼓勵、鞭策並陪伴校稿、潤飾,完成本論文的所有師長、至親 好友,在此一併感謝。 鍾興華 Calivat‧Gadu 2016 年 3 月 10 日 iv.

(10)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摘要 學 系 別:民族學系博士班 論文名稱:排灣族的名制 指導教授:林修澈 研 究 生:鍾興華 Calivat‧Gadu 論文內容:共一冊,全文約 214,573 餘字,附錄約 13,637 字,除緒論與結論 外,內文有 5 章,並以 1,514 餘字摘要作為說明。. 摘要. 政 治 大. 名制(naming system) ,是個人的表記符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名 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排灣族的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 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 與淵源的證據。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各族就已經建立了ㄧ套完整的傳統名制,. 立. ‧ 國. 學. 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社會結構、風俗各方面繁雜互異,所以在名制上也表現 出高度的多樣性。. ‧. y. Nat. 日本學者,從人種、語言、體質、風俗習慣等,將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性之分. sit. n. al. er. io. 類,並開始從事廣泛的學術調查,奠定了臺灣原住民族在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 基礎。其中,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1912 年「日本番通」森丑之助,從社 會組織與文化特色之研究,認為有許多相似又相近的地方,因此將其歸為同一族 群,直至 1935 年,移川等三人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一書,此巨 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的過程,. Ch. engchi. i n U. v. 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初期,對於名制的研究並沒有積極的加以處理,僅在社會組織、親屬制度或 生命禮儀範疇中提及命名制度與方法。日本時代晚期,才開始對於名制較有全面 性的研究。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與討論,長期以來,大都仍停留在初期研 究的範疇中,進展的部分也僅約略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 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 分類,實屬少見;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 究議題與方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研究的內 容,更攸關於民族文化的永續及社會實際的運行,踐履追求爭取民族的主體性, 並強化回復傳統名制之方法與政策。. v.

(11) 排灣族為本研究主軸,並試圖從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作為與傳統名制相似的 魯凱族、卑南族列為比較之議題共同研究討論。排灣與魯凱、卑南三族係屬不同 的民族,在名制類型上同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 ,但其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 地位、親屬繼承或其他文化祭儀等慣俗,存有相當大的差異。學者指出,在親屬 制度上,其關鍵在繼承法則有所不同,排灣族為長嗣繼承,魯凱族為長男繼承, 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所以,可見該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異同處。 衡諸台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所被吸納的國家是清國、日本國和中華民國, 「創 姓登錄」便成為原住民納入國家體制過程的重要一環, 「改朝換代」所帶來的「改 名換姓」,也必然對各族造成一片混亂並對民族承受力提出考驗。姓名政策,影 響原住民族社會深遠,是當代國家施政與民族政策重要議題之一,回顧日據時期 改和氏姓名與戰後改漢名漢姓政策,造成原住民族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政 治 大. 七〇年代,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起,還我姓氏運動成為重要訴求之一,讓政府 從政策面與法制面,提出族譜編纂、姓名條例修法、訂定原住民身分法與其他名 制研究發展等具體的改革與回應,族人可以依民族意願自由選擇身分與姓名。但 是,二十餘年來登記回復傳統名字者門可羅雀,未如預期。回復傳統名字對原住. 立. ‧ 國. 學. ‧. 民的意義是甚麼?原運推動者認為,還我姓氏的意義,是讓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 命名文化能重現,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也是自 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 y. Nat. sit. n. al. er. io. 整體而言,臺灣已朝多元文化與多元民族國家發展,認同並取得原住民身分 是一種趨勢,許多具原住民身分之學者專家,從本民族的角色與觀察,對名制研 究的深入與使命,強調名制仍然是民族社會穩定發展的力量,它不只是辨別符號, 可以界定各族群,以及原漢間的不同,更是代表著自我認同與民族社會倫理秩序 的維護。但是,在姓名政策上,卻未獲回響,究竟是制度上未臻完善,抑或傳統. Ch. engchi. i n U. v. 名制遭族人唾棄,尚有許多值得深思並探討的空間。. ﹝關鍵字﹞:傳統名制. 繼承法則. 創姓登錄. vi. 姓名政策. 認同危機. 還我姓氏.

(12)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personal recognition, every ethnic group owns its particular naming system. It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ethnographical record. Naming system of Paiwan tribe served as an identity system and symbol for thousands years. It represents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lineages. Ever since a long time ago, every Taiwan indigenous ethnic group had well established traditional naming system.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ultural customs, there are diversities in naming systems between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政 治 大. Scholar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nfolded academic researches in ethnic, linguistic, biological and customary fields and developed the systemic classification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Mori Ushinosuke in 1912, Paiwan, Rukai and Puyuma were identified as an ethnic group because of the. 立.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ethnic groups.. ‧. similarities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tsurikawa Nenozo, Mabuchi Tōichi and Miyamoto Nobuto collaborated in writing The Formasan Native Tribes a Generalogical and Classificatory Study in 1935. They probed the migratory tracks of tribes and clans based on legends and oral narratives, and therefore reconstructed transitional histories and classified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s 9. i n U. v. Initially, scholars discussed naming in scop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kinship system and rites of passage, without dealing with naming regime systematically. In. Ch. engchi. the end stage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wards, there was a long term stagnation in researching naming system holistically. In recently decade, findings by native researchers expressed indigenous perspective of naming 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ir researches successfully sticked to the trend of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policy of restoration of ethnic nam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study is focus on Paiwan society, drawing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between Paiwan, Rukai and Puyuma. They are ethnic groups with the same type of floating family names. But they emerg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in social hierarchy, social status, and cultural customs, the descent rules different as well. In Paiwan society, the first-born(either female or male) inherits family property. However, the heritance is the birthright of the eldest son in Rukai society. Eldest vii.

(13) daughtor has the priority of descent in Puyuma. In light of Taiwan’s history, ethnic cultures were gradually destroyed along with the transition to different forms of political pow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Rectification Name” led to difficulty and issues among indigenous populations in terms of self-identification. The policy has deeply influenced ethnic societies. This thesis is a review of Ethnological research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Ethnic Naming System. The rise of Taiwan’s indigenous social movements was in the 1980s. There were three main demands in the movement. One of these demands was the “Returning My Names” (還我姓氏)movement, promoting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naming systems and the amendment of the “Name Act”(姓名條例). The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政 治 大. naming system while engaging scholars and experts of indigenous identity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se scholars emphasize that naming system is the force behind ethnic social stability. It is not just a symbol of identity, but also a way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an Peoples and the Indigenous. Above all, the naming system. 立. ‧ 國. 學. represents personal identity and maintains ethnic moral principles.. ‧. y. Nat. In general, Taiwan is developing towards multi-cultural and multi-ethnic society. It also urges people to identify themselves as indigenous peoples. However, the issues. sit. n. al. er. io. of traditional naming systems and name registration have integrated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ethnic movements. In this thesis, I approach these forces as they interact and develop with these processes..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Naming system, Name Policy, Ethnic Culture, Giving back our surname, Name Registration. viii.

(14) 目次 緒論 ......................................................................................................................... 1 一、傳統名制研究的開展 ....................................................................................... 1 二、研究對象與家屋名制的相同基礎與發展 ........................................................ 2 三、相關重要文獻與研究回顧 ............................................................................. 12 四、研究的目地與研究方法 ................................................................................. 20 五、本文的結構與各節提要 ................................................................................. 21 第一章 原住民族名制系統裡的家名制 .............................................................. 24 第一節 名制的結構 ..................................................................................... 24 一、世界名制的類型 .............................................................................. 25 二、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名制結構....................................................... 26 第二節 氏族&姓氏&家名 .......................................................................... 29 一、氏族與姓氏 ..................................................................................... 30 二、家名與姓氏 ..................................................................................... 33. 立. ‧ 國. 學. 第三節. 政 治 大. 名譜(襲名 vs 創名)..................................................................... 40. ‧. 一、「名譜」的建立與命名制度 ............................................................ 40 二、傳統名譜 ......................................................................................... 46 三、排灣族系譜-以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為例................................ 47.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二章 繼嗣法則與家屋名制 ............................................................................. 61 第一節 排灣族:不分性長嗣繼承 .............................................................. 62 一、親屬關係與形成 .............................................................................. 63 二、婚姻制度 ......................................................................................... 65. Ch. engchi. i n U. v. 三、長嗣繼承制度.................................................................................. 68 第二節 魯凱族:男性長嗣繼承 .................................................................. 74 一、親屬關係與形成 .............................................................................. 75 二、婚姻制度 ......................................................................................... 77 三、長男繼承制度.................................................................................. 78 第三節 卑南族:女性長嗣繼承 .................................................................. 80 一、親屬關係與形成 .............................................................................. 80 二、婚姻制度 ......................................................................................... 82 三、長女繼承制度.................................................................................. 82 第四節 家屋與家名 ..................................................................................... 85 一、排灣族的家屋思維 .......................................................................... 86 二、家屋的命名與姓譜 .......................................................................... 88 ix.

(15) 三、家名的記誦 ..................................................................................... 93 第三章. 名譜與社會階級與家族 ....................................................................... 101. 第一節. 部落的傳說與名譜 .........................................................................101. 一、部落起源與傳說 ............................................................................ 102 二、神話傳說與名譜 ............................................................................ 108 三、部落調查與開展 ............................................................................ 116 第二節 名譜與社會階級 .............................................................................125 一、貴族與平民的名譜 ........................................................................ 126 二、名譜的社會功能與特色 ................................................................ 129 三、階層制度的流動 ............................................................................ 133 第三節 名譜與家族 ....................................................................................135 一、名譜的運用 ................................................................................... 136 二、名譜的態樣 ................................................................................... 14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四章 人名登記:面對國家的名制變遷 ........................................................ 145 第一節 外來政權的姓名政策 .....................................................................146. 命名制度的變遷與影響 .................................................................154. y. Nat. 第二節. ‧. 一、清朝「賜姓」政策 ........................................................................ 146 二、日治時期「改和式姓名」政策..................................................... 148 三、光復後「全面改漢名漢姓」政策 ................................................. 151. sit. n. al. er. io. 一、排灣族:不變? ............................................................................ 155 二、魯凱族:不變。 ............................................................................ 158 三、卑南族:轉向男系家族! ............................................................ 160 第三節 還我姓氏運動與政府因應政策......................................................162 一、民間的抗爭運動 ............................................................................ 162. Ch. engchi. i n U. v. 二、議會的監督與立法 ........................................................................ 165 三、政府部門的措施 ............................................................................ 167 第五章. 名制反映出來的民族發展模式 ............................................................ 172. 第一節. 社會男系家族的衝擊 .....................................................................173. 一、社會問題與認同危機 .................................................................... 173 二、大社會男系家族思維的影響 ........................................................ 178 第二節 漢式姓名登記:相異的處境 .........................................................181 一、原住民漢式姓名的發展 ................................................................ 182 二、登錄姓名的書寫模式(人名登記方式) ..................................... 185 三、「姓前列」與「姓後列」 .............................................................. 188 第三節 人名登記的抉擇:漢語姓名與族語姓名 ......................................190 x.

(16) 一、自我認同的催化 ............................................................................ 191 二、漢語姓名與族語姓名 .................................................................... 194 三、人名登記的抉擇 ............................................................................ 201 結論 ..................................................................................................................... 206 一、排灣族 vs 三族分合背景 .......................................................................206 二、面對大社會的回應:三族現在發展的分歧 ..........................................207 三、名制系統裡的家屋名制 .........................................................................209 四、家屋名與繼承制度................................................................................. 211 五、名譜與社會階級 ....................................................................................212 六、國家的姓名政策與影響 .........................................................................214 七、未來民族發展模式.................................................................................216. 政 治 大. 參考書目 .............................................................................................................. 218. 立. ‧ 國. 學. 附錄一:屏東縣排灣族行政區、部落名稱、戶數及人口數整理分析表 .......... 230 附錄二:台東縣排灣族行政區、部落名稱、戶數及人口數整理分析表 .......... 232 附錄三:排灣族親屬關係稱謂(親屬圈) ........................................................ 234. ‧. 附錄四:旁系親屬關係與稱謂(排灣、魯凱、卑南) ..................................... 235 附錄五:上追溯四代與下推四代自我中心親類圖 ............................................ 236 附錄六:行政院原民會 95 年度補助辦理集體回復傳統名字實施計畫............ 237. y. Nat. sit. n. al. er. io. 附錄七:瑪家部落 Vavulengan 家族歷代家名與名譜紀錄表 ............................ 238 附錄八:姓名條例 .............................................................................................. 240 附錄九:原住民身分法....................................................................................... 243 附錄十:大事紀(台灣原住民族姓氏(姓名)變遷年表) ............................. 245. Ch. engchi. xi. i n U. v.

(17) 表目錄 表一: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分合基礎及定位分析表................................ 4 表二:Paiwan(排灣)族各時期稱呼演變分析表 ............................................ 7 表三:世界名制的類型--臺灣原住民各族的名制類型分布表 ....................... 26 表四:翻譯:氏族名—姓 ................................................................................ 32 表五: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等三族之傳統家名(姓譜)數量統計表 ... 38 表六:臺灣原住民族漢人姓氏數及一族獨有姓氏總計表.............................. 40 表七:創造製作新名的背景一覽表 ................................................................ 43 表八: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傳統男女名譜數量統計表 .......................... 47 表九:馬淵東一等三位學者對 Paiwan 族系譜世代調查統計表 ..................... 50 表十:排灣族調查系譜 92、頭目家族名譜 115、部落 66 統計表 ................ 50 表十一:魯凱族調查系譜 13、頭目家族名譜 30、部落數 13 統計表 .......... 56 表十二:卑南族調查系譜 12、頭目家族名譜 23、部落數 18 統計表 .......... 59 表十三:排灣族、魯凱族與卑南族繼嗣法則與家屋名制分析表 .................. 62 表十四:排灣族小米祭曆制度(一年四季生活作息) ................................. 7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表十五:排灣族 Vuculj(布曹爾)與Raval(拉瓦爾)亞族比較分析表 .... 74. ‧. 表十六:石磊於 52 年 11 月筏灣家族系譜調查統計資料 .............................. 91 表十七:排灣族命名法則................................................................................ 92 表十八:1935 年 Mamazangiljan(頭目)對人類 起源傳說的分析 ............ 104. y. Nat. sit. n. al. er. io. 表十九:部落傳說創生方式與造社者名譜(男女名字)............................ 112 表二十:排灣頭目(貴族)階級男(女)性名譜分析說明 ........................ 114 表二十一:1931 年及 2015 年排灣族部落的調查內容比較表 ...................... 118 表二十二: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頭目家名譜比較資料統計表 ............ 128 表二十三:筏灣人使用的名字 ...................................................................... 138. Ch. engchi. i n U. v. 表二十四:港口阿美族命名法則 .................................................................. 141 表二十五:排灣族男性「傳統名譜」之意涵 ............................................... 143 表二十六:排灣族女性「傳統名譜」之意涵 ............................................... 143 表二十七:排灣族族乳名與成年後的名字 ................................................... 144 表二十八:巴宰族公私二種姓名對照表....................................................... 147 表二十九:賽夏族漢字姓氏與族語原意之說明對照表 ............................... 148 表三 十 :達仁鄉新化村家屋名譜使用狀況統計表 ................................... 158 表三十一:97 年至 101 年 6 月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人數統計表 ........ 193 表三十二:97 年至 101 年原住民放棄原名回復漢人姓名統計表 ................ 193 表三十三:賽夏族「原氏族名」對「今漢姓」比較表(單位:戶) ........ 197 表三十四:賽夏族的民族獨有姓分析表....................................................... 198 表三十五:臺灣原住民漢姓總數比與一族獨有姓氏統計表 ........................ 199 xii.

(18) 表三十六:姓名逾六字人數統計表 .............................................................. 200 表三十七: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人名登記漢姓數分析表 ........................ 204 表三十八:原住民族以羅馬拼音並列之傳統姓名人口統計 ........................ 204 表三十九:內政部戶政司 103 年 5 月回復傳統名字統計資料 .................... 2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i. i n U. v.

(19) 圖目錄. 圖一: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人口與分布圖 .................................................. 10 圖二: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傳統名制的相同基礎 ....................................... 12 圖三:排灣族階級昇降婚姻階梯表 .................................................................. 68 圖四:魯凱族階級婚姻昇降階梯表 .................................................................. 77 圖五:長嗣繼承制度具永續性 ........................................................................13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v. i n U. v.

(20) 緒論. 傳統名制是民族重要的文化,是先祖使用千百年的識別系統與標記符號,名 字更是代表自己與家族間重要血脈與淵源的證據,因為它本身就可以界定各族群, 以及原漢之間的不同,是自我認定最基礎的地方。這也就為甚麼原住民運動團體, 從 1980 年代起,開始向國家及政府要求還我傳統姓名權利的緣由。 全世界每一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己民族姓名觀作為人際的識別系統,這個姓 名觀就延伸出姓名制度,所以,人名是人類普同的一種制度。臺灣原住民十六族, 亦各有不同的傳統命名制度,其名稱隨著自己在部落裡的身分、地位與輩分,井 然有序的代代相傳使用,但由於各族的家庭組織、親屬關係與社會結構等風俗繁 複互異,在名制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多樣性。就臺灣原住民族而言,每一個民族都 有自己一套的傳統命名制度,排灣族人認為人從一出生投胎進入這個世界的開始, 家族就要為這位剛加入家族體系的嬰兒命定一個屬於他(她)自己個人的名字, 所以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與家族與部落的連結,像臍帶一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連結母體,這一生的養分從族名開始,並且延續下去。關於為孩子命名的事情, 對家族而言,是給新生嬰孩生命的意義。. Nat. al. er. io. sit. y. 一、傳統名制研究的開展. n. 名制(naming system),是個人的表記符號,亦即是人類用來辨識個人而採 行的對個人賦以各自的標記符號的一種制度﹝林修澈 1976,頁 52-61﹞。每一個民族,都 有自己一套名制,所以也成為民族誌紀錄不可或缺的項目。. Ch. engchi. i n U. v. 民族學,作為近代的學問,在台灣始於日本時代,所以從佐山融吉《蕃族調 查報告書》或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開始便有或簡或詳的紀錄;移川 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等三位《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1935) ,共整理 出 309 個家族系譜,以及敘述所及的無數人名,這是戰前最豐富一筆資料。戰後 的民族誌,仍然遵循這樣的傳統;衛惠林、劉斌雄的蘭嶼雅美族調查,收錄 67 個父系世系群的系譜,紀錄 2,315 個男女性名字[衛惠林、劉斌雄 1962];石磊的環繞 在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研究,紀錄 292 個人名譜[石磊 1971],5 年 後的新著作[石磊 1976]又整理出魯凱族霧台部落 114 個家族系譜、排灣族筏灣部 落 60 個家族系譜;阮昌銳對大港口阿美族也紀錄 1,049 個人名譜[阮昌銳 1969]。 從民族誌紀錄發展出來的人名研究,可以上推到移川子之藏[1939]、楊希 1.

(21) 、丘其謙[1959] 、林修澈[1976﹔1997] 、近藤正己『改姓名』 [1993﹔ 枚[1956] 1994]。 這些研究,著眼點固然放在民族人名,但是已經注意到「改姓名」問題。在 國家介入民族之後,原住民族的人名,便在民族名字之外,出現國家主流人名, 不管是和式姓名或漢式姓名。日本時代的戶籍登記,以民族人名為主,摻雜一些 和式姓名,這是因為與外界接觸需要而改用,如當警察當義勇隊。民國時代的戶 籍登記,因為通令原住民族一律改用漢式姓名,所以戶籍登錄一概不再出現民族 名字。 由於戰後施行改名換姓並未經審慎而有體系的處理,造成原住民族的系譜混 亂,再伴隨移居都市的浪潮,也失去部落關連,使得都市原住民族青年的婚姻, 時有抵觸禁婚規則的悲劇。所以「抵制漢式姓名,恢復族名」也列入 1980 年代 原住民族運動的三大重要訴求。這個訴求得到反響,在政府在民族都是,略有不 同的是,政府是對整體原住民族大規模編族譜,在民族,包括學位論文或自主研 究,則是展開本族或本鄉的族譜及名譜的整理。在本民族研究方面,布農族的余 明德(海樹兒˙拔剌拉菲) [2000;2006] 、杜石鑾(阿浪˙滿拉旺) [2004] ,排.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灣族的王貴(德瑪拉拉德-貴) [2002;2003;2008﹔2009] 、張金生[2002] 、葉 神保(drangadrang˙validy) [2002;2011] 、拉夫琅斯˙卡拉雲樣[2010]等。 在政府方面,省政府民政廳擬定「五年重建山胞族譜計畫」並於 1986 年以「為 避免山胞發生亂倫婚約」 ,進行「輔導山胞各族建立族譜實施計劃」 ,在各鄉公所. y. Nat. sit. n. al. er. io. 組成工作小組推動計劃,計畫主持人阮昌銳,動用助理超過 80 人歷經 15 年,終 於在 1998 年完成 165 冊的臺灣原住民族族譜調查[黃季平 2013]。. Ch. i n U. v. 然而以上研究,尚不足以應付今日的族名登記的需求,原住民族委員會乃於 2013 年委託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由林修澈及其研究團隊,全面性解決人名. engchi. 及其正字的工作。本項計畫採納繼阮昌銳調查報告,更整理日本時代龐大戶籍資 料,其價值可以預期。. 二、研究對象與家屋名制的相同基礎與發展. 將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併為一族之說,於 1912 年(大正二年)第一次 提出,發端於日人學者森丑之助之說,至於「番族調查報告書」(1913-21)、「番 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1915-1920)及蕃務本署刊佈《理蕃概要》 ,仍採用森氏的分 類。學者陳奇祿也曾依據物質文化的類緣關係,而將這三族合稱為「排灣群諸族」 。 排灣族,在歷史文獻中曾經被記載為不同的名稱,例如,在早期日文文獻中,曾 經將分布在現今排灣族領域最北,也就是北大武山西方和西北方一帶的排灣族和 2.

(22) 魯凱族歸為一群,依照其自稱稱為「Tsarisian」(澤利先族),就是指「住在山上 的人」的意思。排灣、魯凱、卑南三族,處於地理環境相鄰接之區域,在文化習 俗及社會組織型態方面更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在名制系統上被歸類為同屬實施家 屋名制的民族,以下分別就排灣、魯凱、卑南三族的分合的基礎分述之。 (一)臺灣原住民族的分類 部落林立,各自為政不相隸屬,原為台灣原住民各族早期的生活模式,其分 布狀況,早在荷治的時代就已經形成。後來,將臺灣的原住民各族以學術性之系 統分類,始自於日本學者。日人治臺後隨即以「番地調查」,由伊能嘉矩、粟野 傳之丞二氏合著「臺灣番人事情」(1900,明治 32),成為第一本有關臺灣原住民 族之民族學報告。此本書首次提出較為完整的分類,分臺灣原住民族為泰雅、布 農、排灣、澤利先、漂馬、阿美等族;嗣後,鳥居龍藏發表報告,創立新分類, 將原住民族分為九族,即 Atayal、Bunun、Nitaka、Sao、Tsalisien、Paiwan、Puyuma、 Amis、Yami 等;1911 年,臺灣總督府番務課曾編印英文報告,根據伊能、粟野 之分類,並參照鳥居之分類法略加修正,增加賽夏族而刪除邵族(Sao) ,建立最 初之九分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日本番通」之稱的森丑之助,在民國元年(1912)建議臺灣總督府,將澤 利先、排灣、漂馬三族合稱為排灣族一族,改為六分法;1913 年,臺灣總督府. sit. y. Nat. 警務局理番課刊行《蕃社戶口》,將賽夏族編入山地原住民族群,成為七族,從 此七分法成為日治時期官方採用之分類法﹝臺灣省通志,1995:2-8﹞。. n. al. er. io. 臺灣原住民族的分類,一直是較有討論的空間,1935(昭和 10)年,臺北 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主任移川子之藏和馬淵東一、宮本延人三人合著《臺灣 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一書,此巨著是以各族的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探討原 住民族的氏族、部落遷徙、分歧、混淆的過程,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史,. Ch. engchi. i n U. v. 分臺灣原住民族為九族,大致恢復了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英文理番報告的九分法。 之後,對於原住民族的分類,有的從語言的研究;有的從種族、語言、文化等廣 泛的基礎研究﹝小川尚義 1935﹔鹿野忠雄 1939﹔衛惠林 1965﹞;衛惠林乃從各種分類法加以綜 合修正提出分類研究,從北部諸族:以紋面、織貝、祖靈崇拜為共同特質的泰雅 族與賽夏族;中部諸族:以父系外婚氏族及男女皮帽、皮套袖套褲為共同特徵的 布農族與鄒族;南部諸族:以貴族階級及貴族之土地特權,並系宗族、蛇崇拜、 太陽崇拜、琉璃珠、木石雕刻、祖先像柱為共同特徵的排灣族與魯凱;東部諸族: 以母系親族、年齡階級、男人會所為共同特徵的阿美族與卑南族;蘭嶼群:以魚 團組織、棕櫚布、銀飾、土偶、水芋栽培為特徵。 從種族、語言和文化特質來分類主張「排灣族諸群」(排灣、魯凱、卑南) 各自的獨特性之學者有鹿野忠雄、芮逸夫和衛惠林。1939 年鹿野忠雄根據種族、 3.

(23) 語言、文化等廣泛基礎,認定魯凱族為排灣族的亞族﹝鹿野忠雄 1939:30-31﹞。他認為 在體質上,兩族實無太大的差異,只是在一些文化特質上有些不同,如不舉行五 年祭之祭祀;非長嗣(不論男女)繼承制而為長男繼承制;埋葬不採蹲踞曲肢葬, 而採用側身葬或直肢葬。也因為這些差異,宋文薰稱 Calisiyan 為魯凱族亞族﹝宋 文薰 1955:146﹞ ,至於卑南族部分,他認為從古以來,該族在體質、語言和文化上 就與排灣族不同。因此,認為卑南族應自成為一部族,稱之為「Puyuma」,直譯 「卑南」。1953 年芮逸夫還是用移川的 Panapanayan,而不用 Puyuma。從以上的 論點來看,在 1953 年以前,對排灣、魯凱、卑南之間的分類依然存在不同的觀 點﹝童春發 2001:9-10﹞。但,臺灣官方在衛惠林提出新分類時候的四十年代初期,尚 採行日治時代日本官方的七分法,亦即將魯凱、卑南族直接併入排灣族。直到 43(1954)年 3 月 14 日,內政部才核定了現行的九分法1。(見表一) 民國 61 年,衛惠林以地緣文化類型為基礎,把排灣和魯凱族歸類在南部諸族, 而卑南族歸類在東部諸族。此外,他再以種族、語言和文化分類法分開排灣族、 魯凱族和卑南族,始知彼此獨立﹝衛惠林 1972:26-31﹞ 。不過,在社會組織、繼承制 度、年齡組織、會所制度、語言、服飾等特質上,該三族的確有不同的特色, 因 此臺灣光復後,於民國 43 年,經台灣省文獻會擬定,由省政府轉報內政部奉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核定,台灣原住民族共分為九族,分別是:泰雅、賽夏、布農、曹、魯凱、排灣、 卑南、阿美、雅美等;其中,曹族亦稱鄒族, 「曹」是譯自日語的發音, 「鄒」則 直接譯自鄒語的 Tsou,於民國 77(1988)年正式改名為"鄒族",不再有曹族之謂;. y. Nat. 雅美族亦稱達悟族,達悟為「人」的意思,也是民族的自稱,所以二者稱呼常並. sit. n. al. er. io. 用。直至 2001 年起,部分原住民族社會內部提出重新認定與正名之要求,諸如 邵族[2001]、噶瑪蘭族[2002]、太魯閣族[2004]、撒奇萊雅族[2007]、賽德克族[2008]、 卡那卡那富族[2014]、拉阿魯瓦族[2014]等七族相繼獨立成為單一民族,使臺灣原 住民族增至十六族。. Ch. engchi. i n U. v. 表 一:排灣族與魯凱、卑南二族分合基礎及定位分析表 年代 族類 排灣族的定位 備註 1900 年 粟 野 傳 之 丞和伊能嘉矩 1910 年鳥居龍藏. 八族. 1912 年森丑之助. 六族. 1913 年 臺 灣 總 督 府—警務局. 七族. 1. 九族. 排灣(派宛)、魯凱(澤利先)和卑南(漂 馬)各自分立,首次提出完整的分類。 排灣族、魯凱族和卑南族予以分立 Taiyal、Saisiat、Bunun、Tsauo、Ami、 Yami、paiwan〈Pyouma+ Tsarisen〉合 為一族。 魯凱和卑南兩族歸類在排灣族內,將 賽夏族族編入原住民族群. 參閱「臺灣番人事情」 1910 年以法人發表的民族誌 視排灣、魯凱和卑南為同一 個族群 參閱「蕃社戶口」. 根據中國時報《台灣:戰後五十年》 (1995),頁九十一: 「四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山地九族中 文名稱,經省文獻會擬定後,由省政府轉報內政部奉准核定。九族分別是:泰雅、賽夏、布農、 曹、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林江義〈台灣原住民族群識別與分類〉頁七六二亦有 同樣說法。 4.

(24) 1.排灣族分出澤利先並改魯凱族。 2. 排 灣 族 分 出 puyuma 並 改 為 Panapanayan 為卑南族。 把鄒族和排灣族視同一個族群。卑南 族是排灣族內的一個分支 排灣族分為魯凱亞族、排灣亞族與斯 卡羅卡羅亞族;漂馬族為獨立單一民 族。(日治時期最後一個提出的分類 方案). 從口傳,系譜知識為線索, 重構各族以遷移為中心的歷 史,分台灣原住民族為九族 根據語言來分類. 七族 九族. 十族. 八族. 鹿野是以二種方法分類原住 民:首先是以族、亞族、群 和蕃社來分別說明。其次是 以體質、語言、習俗加以分 類。 排灣族含蓋著魯凱族,但是卑南族歸 參閱「臺灣土著的源流與分 類於單一的族群。 類」以文化類型、自然民族 群(種族、語言、文化) 、方 言群和社群。為說明這個分 類的性質提出地理關係、歷 史關係和社會關係。 九族分別是:泰雅、賽夏、布農、曹、 43 年 3 月 14 日,山地九族中 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 文名稱,經省文獻會擬定 後,由省政府轉報內政部奉 准核定。 以地緣文化類型為基礎,把排灣和魯 參考《臺灣土著各族分佈》 凱族歸類在南部諸族,而卑南族歸類 (1972) ,台北,東方文化。 在東部諸族。此外,他再以種族、語 言和文化分類法分開排灣族、魯凱族 和卑南族,始知彼此獨立。 9 月宣布邵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 至 2014 年,台灣原住民族共 第十族。其他民族相繼獨立。 有十六族。. 立. 八族. 政 治 大. io. 九族. y. ‧. 九族. Nat. 1972 年 衛惠林. 「臺灣舊慣調查會」. 學. 1954 年 (官方核定). 魯凱和卑南兩族歸類在排灣內。. sit. 1946 年後. 「臺灣舊慣調查會」. 七族. ‧ 國. 1939 年 鹿野忠雄. 魯凱和卑南兩族歸類在排灣族內。. n. al. er. 1915-1922 年 估山融吉「蕃族調 查報告書」 1915-1921 年 小島由造「蕃族慣 習調查報告書」 1935 年 移川子之藏、馬淵 東一、宮本延人 1936 年 淺井惠倫. 2001 年後. 十 六 族.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年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 (1915-1922) 、小島由造《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1915-1921 年) 、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 (1935:281-472) 、 臺灣省通誌(1965: 4-8) 、 《重修臺灣省通志》 (1965、1995:2-8)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1965) ;童春發《排灣 族史篇》 (2001:10-11) 、中國時報《台灣:戰後五十年》 (1995)等相關資料彙整。. (二)排灣族的分布、稱呼與部落現況 排灣族,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南端的大武山上,分別屬於屏東與台東兩縣。 根據日本學者早期之田野調查--「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一書指出:「Su-Paiwan 社的族人說,社名變族名,是在從前的某一天,兩個 Aomun(紅毛人,即西洋人) 來到『舊筏灣社』 (Ka-Paiwan)下方居住,並向族人傳基督教。Aomun 人始終把 社眾稱作 Paiwan,因此,社名『Paiwan』自然成為「族稱」。所謂 Paiwan 社(大 概是 Ka-Paiwan) ,曾出現於 360 年前的荷蘭古文書,記載: 「有一個叫作 Pachiwang (或 Pachiwangh)的部落」 。嚴格而論,排灣應該係指「位於 Su-Paiwan 下排灣社 5.

(25) (亦即筏灣)東下方約 400 多公尺處,近溪岸的舊址「舊排灣社 Ka-Paiwan」2。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03 年 1 月統計資料顯示,排灣族人口數計 95,138 人,占全國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的 17.8%,16 族中占原住民人口的第二位。依其分 布,主要分為拉瓦爾(Raval)群與布曹爾群(Vuculj)二大系統。其中,拉瓦爾 系統(Raval) ,分布在三地門鄉部份村落3;布曹爾系統(Vuculj) ,分布在隘寮溪 以南,到恆春及東部的排灣族,依其語言或歷史遷移狀況,又可細分為北部的 Vuculj 本群;中排灣的 Paumaumaq 群(原居地之意) ;南排灣分的 Chaoboobol 群、 Sabudek 群與 Parilarilao 群及東部的 Paqaroqaro 群等。但依排灣族各部落的分布狀 態來說,來義鄉以南,各部落對 Vuculj 的稱呼相當陌生,一般都會自稱 Paiwan 族或 Ka-calisiyan,所以,Vuculj 的稱呼似只限用在泰武鄉以北。 清領時期,漢人將居住在鳳山縣(今屏東縣)東側山區(大武山系)的原住 民統稱為「傀儡蕃」,「傀儡蕃」一詞原是漢人對於馬卡道平埔族的稱呼,後來 轉變為稱呼屏東東側山區一帶的原住民,包括魯凱族及排灣族的拉瓦爾群、北部 布曹爾群在內,當時都被稱為「傀儡蕃」。到了日治時期,1899 年伊能嘉矩及 粟野傳之丞在《臺灣番人事情》裏使用「Tsarisen」(澤利先)這個族名來含括.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現在的「魯凱族」及「排灣族」兩族,當時分類的依據主要為風俗、習慣、語言 等要件,但由於時處日本初接收臺灣之際,局勢仍不穩定,對於魯凱與排灣這個 區域兩人並未實際進行調查,僅依間接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 y. Nat. sit. Paiwan(排灣)族的稱呼,是來自於部落的名,從自稱與他稱中的演變,在. n. al. er. io. 時代的變遷中擁有不同的發展(見表二),以下就不同時期的稱呼分析每一個時 代排灣族的自稱與他稱,及其所屬之地理環境與區域範圍。 1. Paiwan 族的自稱與他稱. Ch. engchi. i n U. v. Paiwan 族的稱呼,是來自於荷蘭時期 Aomun(紅毛人,即西洋人)來到『舊 筏灣社』 (Ka-Paiwan)下方居住,並向族人傳基督教。把社眾稱作 Paiwan,因此, 社名『Paiwan』自然成為族稱﹝台北帝国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2011:325﹞。族人沿用 Paiwan 族的稱呼,數百年來已成為習慣的自稱用語。去年,筆者到了 Ira(伊拉)部落, 部落耆老非常的親切,於是用國語與他們交談,結果族人告訴我,他們會說『Vuculj』 語,所以不用介意。 『Vuculj』語指的是排灣族語,移川教授在部落調查時,因為 魯凱族稱其南部的民族為『Vuculj』 ,所以曾以『Vuculj』此語向魯凱族探尋求證, 2. 3. 荷蘭古文書,指 1655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台機構紀錄: 「蕃社戶口表」記載屬於 Pachiwan 峽 口內的 Pachiwan 社,有 39 戶,156 人。 (參照中村孝志論文) 排灣族的拉瓦爾(Raval)系統總共可以分為 5 個社,1.大社(Parirayan) 【大社村】 、2.三磨溪 社(Tovasavasai、Samohai)【青山村】 、3. 三磨溪口社(Shibarats)、4. 紅目仔社(Rinripan、 Anbaka)【安坡村】 、5.口社(Sagaran、Kau) 【口社村】。 6.

(26) 4. 、 『新 依然不是很清楚,只知道『Vuculj』 ,指「頸項」 ,或將 Vuculj 解釋為「頸飾 」 5 近遷來的人』 、 『卑微的人』或『弱者』 。根據筆者的調查 ,排灣族所謂的『Vuculj』 是指能使土地肥沃長出豐盛果實的一種養分,即稱之為『Vuculj』,「肥料」的意 思。早期,部落行游耕(輪耕)的農業生活,所以休耕數年後的土地一旦回復土 質養分時,老人家會說: 「napu vutsulj anga za katju- nagangan」 (這土地已經很肥沃 了)。另,屏東縣的排灣族人被稱「傀儡」之事,究其原因,長期以來無人能回 答此一問題6。在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第二部種族史中的「高砂族之分類-學 7. 史上的回顧」 提到: 「傀儡」稱呼,是從清治時期延續到日治時期的名稱,其出處不詳。然而, WIRTH 的的文章裡卻有「彼等蠻人之視為聖山 Kale(也寫作 Cale)……」 之言,放眼四尋其山岳,大武山(Cagaraus、Tagaraus)為台灣南部最高峰, 是最為可能的山峰,要在別無旁證的情形下,把大武山的山名和 Kale、Cale 連貫起來,是一個極為困難的事,不過,筆者(馬淵)必須在此附帶一提, 在台灣佔優勢的閩南語裡沒有“r”音,以及高砂族的“r”音常被改以 “l”音發聲以及書寫一事。.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其實排灣族語 qali 是指「朋友」的意思。早期外人進入部落時,族人大都表. Nat. y. ‧. 示友好之意,而稱訪客為 qali(朋友之意) ,排灣族的“qali”用閩南語說,與「傀 儡」之音近似,久而久之卻被誤會而音譯為「傀儡」,如此陰錯陽差的事實,隱 含不尊重或歧視之意,使排灣族備受汙辱或歧視。. 荷蘭. 以所居住部落之名. 他稱. al. 區域範圍. er. 自稱. io. 時期. sit. 表 二:Paiwan(排灣)族各時期稱呼演變分析表. n. Ch. v. 1.上排灣社: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 Pachiwang. i n U. 稱為自稱。. 由來:Su-Paiwan(下排灣社)口 德文村北側(今已癈) 。. 例如:Se-Paiwan、. 述,在四、五個世代以前,兩個 2.下排灣社:Su-Paiwan(下排灣). Se-Kabiyagan. Aomun(紅毛人,即西洋人)來 今名筏灣,位於瑪家鄉排灣村。. Se-Cala`avus. 8. engchi. 到『舊筏灣社』 (Ka-Paiwan)下 3. Ka-Paiwan:指位於 Su-Paiwan 下 方居住,並向族人傳基督教。. 排灣社(亦即筏灣)東下方約 400. Aomun 人稱他們為 Paiwan,因 多公尺處,近溪岸的舊址「舊排灣 4. 『Vuculj』與『Veceqel』音近似,許多人即認為二者相同或同意,但其實「頸飾」叫作『Veceqel』, 就是『海角七號』所說的排灣族琉璃珠項鍊, 『Veceqel』項飾帶起來會緊綁喉嚨外圍的那種琉 璃珠,故項頸因之稱為『Veceqel』 。 5 依據泰武鄉文史工作者 Lavuras Kadrangian(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口述資料。 6 其實排灣族語 qali 是指朋友的意思。早期外人進入部落時,族人大都表示友好之意,而稱訪客 為 qali(朋友之意),排灣族的“qali”用閩南語說,與「傀儡」之音近似,久而久之卻被誤會 而音譯為「傀儡」 ,如此陰錯陽差的事實,隱含不尊重或歧視之意,使排灣族備受汙辱或歧視。 7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第二部 種族史「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 ,頁 249,余萬居譯稿。 8. Se-Cala`avus 中之 Se,指哪裡人?類似語助詞 Se-Ka Calisiyan 山上的人(指原住民) 。Se-Amis,阿美族 人。Lja-Rovaniau(羅發尼耀)中之 Lja,指屬哪一家人。. 7.

(27) 此,社名『Paiwan』自然成為族 社」Ka-Paiwan。 稱。 清朝. 日本. 以所居部落名稱為. 1.生番. 1.指所有山地及平地原住民。. 自稱。例如:. 2.傀儡番(qali=朋友). 2.台東郡、高雄州及旗山、潮州、. Se-Paiwan、. 3.瑯嶠番(Lunkiyau). 屏東三郡的山地住民。. Se-Kabiyagan. 4.恆春上下番. 3.恆春半島的住民。. Se-Cala`avus. 4.率芒溪以南居山地住民。. 1.以所居住部落之名 1.Raval. 1. Raval 指口社溪以北,以大社. 稱為自稱. 2.Vuculj. (Parirayan)為中心,包括現今三. 2.Ka-Calisiyan. 3.Calisiyan. 地門鄉的大社、青山、口社、安坡. 3. Paiwan. 4.Paiwan. 四個村。 2. Butsul 指口社溪以南到東港溪,. 立. 位於山區的各排灣族部落,自古以 治 政 來被稱為 Butsul(魯凱族稱他們為 大 Buchol)。Butsul 群以口社溪至東港 溪之間的這塊傳統領域為中心,逐. ‧ 國. 學. ‧. 3. Calisiyan(澤利先)指 Raval、魯. y. 凱及 Butsul 本群。 1.屏東及台東排灣族. sit. Paiwan(排灣族). 2.Ka Calisiyan 泛指原住民. al. er. 2.Paiwan. 南,並由西而東遷移。. io. 國. 從平原地帶混入的外族,由北而. Nat. 中華民 1.Ka-Calisiyan. 漸向南部一帶山地擴充領域,容納. n.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Se-Cala`avus 中之 Se,指哪裡人? Se-Ka Calisiyan 山上的人(指原住 民) Se-Amis,阿美族人。. Ch. engchi. i n U. v. 2. Vuculj 群與 Raval 群 排灣族,主要分為拉瓦爾(Raval)群與布曹爾群(Vuculj)二大系統。其間 之文化組織與生活方式相同,僅存有部分之差異,其中 Vuculj 與 Raval 主要的差 異為: (1) Raval 群:擁有獨自的祖先發祥地-大母母山;各社沒有五年祭(Maljeveq) , 繼嗣制度為「直系尊親-長子繼承」。 (2) Vuculj 群:Vuculj 群相信古時候從大武山(Karovogan)下凡的 Salimuds (Sajimuji)和 Saumai,給排灣族帶來文化的福祿神,大武山(Karovogan) 為其族源地聖山。繼嗣制度為「長嗣繼承」。 3. 今昔 Paiwan 族部落分布狀況 日治時期,於 1930(民國 19)年的行政區劃,將排灣族分屬高雄州屏東郡、 潮州郡、恆春郡與台東廳大武支廳等一州三郡一支廳,其中 Raval 群,隸屬在高 8.

(28) 雄州屏東郡,大致是分布在現今的三地門鄉;而 Vuculj 群,隸屬在高雄州屏東郡、 潮州郡,即現今三地門鄉(部份) 、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等;Sabdek 群,隸屬高雄州潮州郡,現今部份的獅子鄉;Chaoboobol 群,隸屬高雄縣潮州 郡及台東廳大武支廳,即現今的獅子鄉、達仁鄉等;Parilarilao 群,隸屬高雄州 恆春郡,現今的牡丹鄉、滿州鄉、恆春與車城鄉一帶;Paqaroqaro 群,隸屬台東 廳大武支廳,現今的台東的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與達仁鄉,部份在台東市 的新園里。傳統上,排灣族由於部落林立,彼此間各自獨立不相隸屬,族人是以 部落為中心,向外擴展農地或獵場。因此,族人對土地有很精確的細分與地名指 稱,而且族人對每一塊耕地的土壤、地質、氣溫、陽光、風勢等,各種風土上的 特徵都非常了解。馬淵在著作集第一卷第二部「社會と社會組織—高砂族的系譜」 9 說: 依據 1931 年底警務局「蕃社人口」的統計顯示,Paiwan 族有 166 個部落, 人口約 3 萬零 1 百餘人。每一個部落的平均人口約 200 人,人口密度與各族 比較時較高。.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另,第二卷第二部種族史「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第二部)」10提到馬淵所繪 製的分布圖:. ‧. 在第5圖 Paiwan族的移動及分布圖,排灣族依其分布,由北而南分為9個區 域,為Raval群 5 社、隘寮溪流域 11社、加走山溪流域 5 社、Pulci溪流 域 4 社、七佳溪流域 9 社、士文溪流域 4 社、恆春上蕃 6 社、恆春下蕃 14 社及Pakaro群 28 社等共計86個社。. sit. y. Nat. n. al. er. io. 現今,排灣族行政區劃的分布狀況雖與馬淵調查排灣族各部落時期,有相當 大的差別,經過日治時期的集體移住、民國時期的鄉村改善計畫及其他因素遷村, 目前排灣族分屬屏東與台東二縣,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從 99 年至 102 年 四年實施部落核定調查工作,已完成核定台灣原住民 16 族之部落,計有 763 個,. Ch. engchi. i n U. v. 其中排灣族有 130 個部落,佔原住民族部落總數的 17%;魯凱族 16 個部落,佔 原住民族部落總數的 2%;卑南族 10 個部落,佔原住民族部落總數的 1.3%個部 落。排灣族大都分布在台灣南部與東南部的屏東縣與台東縣兩地,分別隸屬 13 鄉(市、區)130 個部落(見圖一;附錄一、二)。這些部落的分布狀況,在歷 經幾世紀的天災地變或各種不同政權的統治之下,不斷的移動與遷徙,日本學者 馬淵東一認為,台灣原民各族的分布狀況,早在荷治的時代以前數百年就已經形 成。. 9. 馬淵東一,1974, 《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一卷》第二部〈社會と社會組織—高砂族的系譜〉東京: 社会思想社,頁 266。余萬居譯稿。 10 馬淵東一,1974,《馬淵東一著作集第二卷》 〈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第二部) 〉東京:社 会思想社,頁 357。余萬居譯稿。 9.

(29) 圖 一: 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人口與分布圖 分布. 人口數. 鄉市. 103.1. 部落. 總計部. 數. 落 數. 族別 排灣. 屏東. 95,509. 8鄉. 72. 130. 族. 台東. 17.9%. 5鄉. 58. qinaljan. (二). 市 1區. 3. 16. 11. cekelj. 魯凱. 高雄. 12,765. 族. 屏東. 2.4%(七) 3 鄉. 台東. 2鄉. 2. 2鄉. 10. 卑南. 台東. 13,216. 2.5%(六) 市 治 政 大 族. 立. 10 DekaL.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103 年 5 月統計資料。. ‧ 國. 學. (三)排灣族 vs 魯凱、卑南二族﹕傳統名制的相同基礎. ‧. 排灣族是廣布於台灣南部與東南部的原住民大族,毗鄰魯凱族、卑南族和阿 美族,甚至彼此通婚,文化互相影響,恆春和太麻里兩地區成為彼此共存的園地。 這樣的生態環境對那些初期欲分類原住民諸族群的學者,很難劃分並區別排灣族、. y. Nat. io. al. sit. 2001:1﹞ 。. er. 魯凱族和卑南族﹝童春發. n. 本論文主要研究的對象,以排灣族為主,惟排灣、魯凱、卑南三族,被所謂 的「日本番通」森丑之助認為社會組織與文化特色相近,而將其歸為一族。排灣 族,在世界名制類型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式」,其名制與各家氏的社會階層、. Ch. engchi. i n U. v. 地位、親屬關係與繼承制度等息息相關。不過,在此名制類型相似的民族尚有魯 凱與卑南二族,其在繼承制度、年齡階級制度、會所制度、語言、服飾等,與排 灣族仍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與特色。早期,日本學者鹿野忠雄雖然指出在繼承方面, 魯凱族為長男繼承,排灣族為長嗣繼承﹝宋文薰 1955:124-146﹞,但並沒有指出卑南族 的繼承制度,更沒有指出三者的關係;直至衛惠林才指出卑南族採長女繼承制度, 三族的親屬制度所以不同,主要的關鍵在於繼承法則有所不同的緣故﹝衛惠林 1962: 65-82;石磊 1976:1-5﹞ 。 卑南族的宗族姓氏以及個人名字與排灣、魯凱二族雷同,其雷同的情形證明 卑南族與排灣、魯凱二族種族關係是非常近的。但是卑南族人從未進入山地,他 們沒有像排灣、魯凱兩族的家氏(household name)制度。所以沒有形成宗家對 於土地的特權制度,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卑南的親族制度比排灣、魯凱兩族更接近 10.

(30) 於原始型態﹝衛惠林. 1962:76﹞ 。. 排灣族人的「姓譜」與「名譜」,對於個人在家庭與社會上的地位層級息息 相關,是以襲名為原則,創名例外。排灣族非常重視長嗣,「老大當家,不分男 女」,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並且擁有分配權。魯凱族和排灣族的文 化相似,在個人的命名方式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魯凱族新生兒的命名是由父 或父族族長為之。至於卑南族,和阿美族一樣是屬於母系社會,由長女繼承家產 (業) ,但在名制上卻不同於阿美族,而是和排灣族、魯凱族一樣實施家屋名制。 卑南族與排灣族、魯凱族的差異性,可以從下列幾點分析了解:(一)卑南族名 制上是與排灣族、魯凱族一樣實施家屋名制,即在名字之前加上家屋名。(二) 另外較特殊的是由於卑南族是母系社會,除了家屋名外,名字是行使父子、母女 雙軌連名制。也就是說男子從父親之名連名,女子從母親之名連名。(三)名字 的選擇也是襲祖先之名,且除了不與父兄、母姐同名外,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由 於名譜不多,使得族內有許多人同名。(四)最大的不同是,卑南族人並不特別 強調社會階級觀念,因此,所使用的名號亦無階級之別。反之,排灣族與魯凱族 則有因階級不同,而不得選用逾越自己身份地位的名號限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姓譜」,分為「永續性的姓名制」,以及「非永續性的姓名制」兩種,「永 續性的姓名制」是適應外族稱用的制度,主要在以姓氏區別家族、宗族或其他親 屬集團的身分,以名來辨認個人,這是固定的; 「非永續性的姓名制」如排灣族、 魯凱族、卑南族三族,可因居住地更動、婚姻之締結而改變姓氏,這是不固定的;. y. Nat. sit. n. al. er. io. 以「名譜」來說,個人名的命名法則大致可以分為「創名制」與「襲名制」兩類, 創名法指不承襲他人之名,而使用未為人使用過的名;襲名法指承襲他人之名以 為己名。以排灣族的傳統名制來說,多屬於「襲名制」,故有「傳統名譜」可以 做為取名的依據。本論文重點在於如何從名制研究中,深入了解排灣族的傳統名 制,以此確立三族的差異性,並從共同面臨傳統命名文化即將消失的危機中,釐. Ch. engchi. i n U. v. 清傳統名制與當代複雜社會的姓名制之意義,以家名逐漸轉化為姓名制之機制, 試圖建構研究方法,以踐履還我姓氏運動的精神。 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在世界名制類型屬「非永續性的家名制式」(代碼 Ⅳ1) ,然而其名制系統裡的家名制、繼嗣法則與名制、名譜與社會階層、地位與 親屬關係、人名登記以及從名制推演民族發展模式等,不僅多處相似且息息相關, 尤其是面對外來政權強迫名制變革與後來名制反映出來的民族發展模式(見圖 二),可以從下圖的分類與比較,清晰可知。. 11.

(31) 圖 二: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傳統名制的相同基礎 比 較 分 析 內 容 與 類 別. A 排灣族. B 魯凱族. C 卑南族. 1.名制系統裡的家名制 2.繼嗣法則與家名制 3.名譜與社會階級與家族 4.人名登記:面對國家的名制變遷 5.名制反映出來的民族發展模式. 三、相關重要文獻與研究回顧. 政 治 大 綜觀臺灣原住民族名制的研究,主要是因為名制與家戶的社會階層、地位、 立 親屬關係與繼承制度等息息相關。所以,不論是任何時期的學術研究,大都在研. ‧ 國. 學. 究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組織、親屬制度、生命禮儀等範疇中,僅約略提到名制及. ‧. 其命名現況,既使是對名制的專論研究,也零星的出現在各族名制的研究,要全 面性的探討有關各族的名制研究與分類,實屬少見;不過,對於名制議題的研究 與討論,近十餘年出現由本民族的專家或學者提出研究結果,而其研究議題與方 法,均能傳遞本民族的觀點(indigenous perspective) ,本民族的研究者認為,研 究的名制內容,攸關於民族文化及社會實際的運行,可以說從生到死都發生密切. sit. y. Nat. n. al. er. io. 的關係,所以部分研究論文,在其內文特別增列族語書寫文字,常為雙語文字呈 現的研究論文,以便於部落族人參考使用,相信對於文化傳承與語言推廣多少有 所助益。. Ch. engchi. i n U. v. (一)名譜與族譜的文獻紀錄 台灣總督府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1」 ,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研究,才開 始較有計畫地進行全面性各族的調查與記錄。在原住民族傳統名制部分,《蕃族 調查報告書》八冊內[佐山融吉 1913-21],通常只在介紹原住民「人事」部分,從婚 姻、結婚儀式、夫妻關係、生產、命名、喪葬等,會記下各族的命名方式、綽名 或約略舉數例男子與女子的名字等,對家氏與名制的說明付之闕如;在《番族慣 習調查報告書》八冊內[小島由道 1915-20],其內容著重在風俗、個人、親屬、財產、 繼承、社會等方面的篇幅較多,在家氏與名制的說明內容雖增加且列舉各族數個 部落的家名與個人名字,但仍簡單籠統,不甚明確,例如排灣族僅記錄 7 個社,. 11. 1899(明治 32)年,臺灣總督府聘請京都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和愛久澤直哉開始計畫臺灣舊 有慣習調查,1901 年 4 月「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成立(1901-1919) ,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任會 長,1919 年解體,由「蕃族調查會」來代行。 12.

(32) 327 個家名及 531 個男女性名譜;卑南族紀錄 38 個家名,以及 20 個沿用祖名以 外假借事物等命名的個人名譜。陳奇祿認為從兩部報告書的內容可以看出兩者的 異同,前者偏重在物質文化與生活習慣方面,對於住居、生活狀態、身體裝飾之 報告較為詳盡,而後者則偏重於社會組織和親屬關係方面[陳奇祿 1974]。至於名制 部分,尚未作深入的調查與研究,直到 1935 年之後,才開始出現較深入而全面 的研究。 在日本上山總督基金資助之下,由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等三位 進行調查並於 1935 年出版《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其調查時間分別為移川 88 天、宮本 129 天、馬淵 425 天,總共調查 9 個民族 281 個部落(社) ,共整理 收錄 309 個以上之家族系譜,其中最多的是泰雅族 118 個,其次為排灣族 70 個, 依序為布農族 36 個、阿美族 33 個、鄒族 18 個、魯凱族 14 個、卑南族 13 個、 賽夏族 5 個12、雅美族 2 個等。該研究蒐羅的系譜材料,紀錄的名字數量也相當 龐大,其中排灣族部分,70 個部落(社)、115 個 Mamazangiljan(頭目)及重 要家族系譜,總計蒐羅 864 個家名,1,065 男性個人名譜,638 女性個人名譜(共 計 1,703 個人名譜)[移川子之藏 1935]這是戰前最豐富一筆資料,彌足珍貴。.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該巨著內容分成二卷,由本篇及資料篇二部所構成,資料篇共收錄 309 系譜. ‧. 及四張系統別部落分布圖所成;在本篇,探討系譜傳承對系統識別上的意義,部 族或部落的血緣及地緣關係,氏族制、姓名制、家名制的存在及其功能。系譜方. sit. y. Nat. 法原是社會人類學者研究原始社會組織的不二法門,《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 主要的內容,即是以系譜為中心的系統化分類,及其遷徙、移動之研究[劉斌雄 1976]。. io. er. 本書,可以說是第一部以原住民各族之重要家族或頭目家族系譜為主軸,並從家. al. n. v i n Ch 領族眾向南、向東遷移的口碑歷史資料,加以整理紀錄下來,成為各族史料中追 engchi U 溯家族及其傳承重要的依據 。 族系譜的關係去分析各家族的淵源及部落的發展,尤其將頭目或部落領袖如何率 [鍾興華 2009]. 戰後的民族誌,衛惠林、劉斌雄的研究指出,雅美族的名制屬親從子名制, 它原來只是在血親分子間在相互行為上應用的稱謂,後來被自然的擴大其應用範 圍,成為標示個人的社會地位的一般稱謂。本研究在社會組織中提及原住民社會 的名制,生命儀禮中提及命名禮、名字的意義等,偶而會述及日本時代改日本姓 名和光復後用漢名登記戶籍,在部落社會中年長者只知原名,年輕者則原、漢雙 名並用的情況。此外,尚有零星幾篇社區實習的調查報告會述及親屬組織中的名 制[衛惠林、劉斌雄:1962,頁 91-112]。衛惠林、劉斌雄的蘭嶼雅美族調查,收錄六社 67 個父系世系群的系譜,紀錄 2,315 個男女性名字,扣除重複使用的名字不計,實 際上有 1,104 個男女性名字。此研究發現,雅美族的名字沒有因襲法則,即沒有 12. 楊希枚在「臺灣賽夏族的個人名制」論文中,認為賽夏族僅 8 個簡略的系譜。 13.

(33) 一套祖先傳統名譜,而是以命取新名為其特徵;另外,原住民各族的個人名字都 有分辨性別的傾向,即男女名字不能互用,但雅美族則否,多數的名字是可以互 用的。 石磊的研究,其內容環繞在排灣、魯凱與卑南三族的親屬制度的研究,但是 在其研究範疇中也會提到名制及其命名的現況,例如在《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 的民族學調查報告》中,紀錄了 292 個人名譜;調查名譜資料研析結果,筏灣 人共 1,611 人,其中沒有被重複使用的名譜有 119 個,重複使用的名譜共 1,482 個,其中 1 名譜重複使用高達 47 人;五年後,在《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 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一書的研究中,理出各族的名譜與命名制度, 其中魯凱族霧台部落 114 個家族系譜、排灣族筏灣部落 60 個家族系譜;卑南族 新社部落,其觀察認為,姓受居住法則的影響[石磊 1971﹔1976]。. 政 治 大. 阮昌銳利用大港口戶口材料,統計得 1,049 男女個人名譜,由於襲名與借名結 果,同名者甚多,因而有許多名字被重複使用,實際上有的名字總共是 236 個, 其中男性名譜 126 個,女性名譜 110 個[阮昌銳 1969]。. 立. ‧ 國. 學. ‧. 林修澈針對賽夏族名制研究,在 1997 年根據戶口簿包括南北兩群整理出日 代登錄的賽夏族名字,粗得個人名總共 485 個,包括 277 男名、208 女名。但已 有楊希枚查核不到的男名 42 個、女名 66 個。女名偏多的原因,應在於有很多泰 雅族婦女嫁到賽夏族來,這些女名若沒有在賽夏族社會生根傳襲,變得視為外族. y. Nat. io. al. sit. 1997] 。. er. 姓,予以剔除[林修澈. n. (二)名譜與族譜的研究 根據吉原彌生編纂「日文書刊所載有關臺灣土著論文目錄」[吉原彌生 1967],收 錄自 1895 年至 1965 年的 70 年間用日文發表的論文有三千多篇,該目錄以族別. Ch. engchi. i n U. v. 及題別為分類標準,使學者對這一時期的研究有完善的文獻目錄可以利用[劉斌雄 1976] 。至於有關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名制研究文獻部分,整理出研究成果共有 45 筆[王雅萍: 1994,頁 11],所佔分量很小。 臺灣原住民各族名制的研究,早期以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的研究為最為全面 ,他將原住民各族名制分成三類:(1)缺永續性的聯名制;(2)永續性的固定姓氏 制;(3)中間永續性的可變姓氏制(非永續性的家名制)。移川子之藏在〈姓名と 其の高砂族個人、家族、氏族名〉文章發表時說:「姓名在高山族各種族都不存 在,那些等於所謂姓名的,是個人、家族、以及氏族名稱的個別添用或併用而構 成,然而他們的姓名與我們所謂的姓名,有很大的差異」[移川子之藏 1939]。因此, 我們看到原住民的名字時,千萬不能馬上用我們習慣的姓名區分模式去做判斷。 王雅萍認為,當時移川根據他對原住民社會各族的系譜資料,了解到原住民的姓 14.

(34) 名習慣與大和民族、漢族的「姓名」觀念不同,他們沒有「姓」的永續性觀念, 在部落社會用來做為人我之別的個人名部份,加上各族習慣不同可能連上父(母) 親個人名、家宅名、氏族名,這些勉強算是該族的「姓名」。 關於名制的研究,初期有關聯名制的討論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熟悉藏緬語族 文化的學者來到臺灣,在研究原住民族時亦與藏緬語族名制進行比較研究,如芮 逸夫比較泰雅族及倮儸、麼些族的聯名制[芮逸夫. 1950] ;凌純聲則比較藏緬族、高. 山族、婆羅洲克雅族的父子聯名制,認為聯名制是東南亞古文化特質之一 [凌純聲 1958] 。但是,楊希枚研究探討世界各民族的聯名制與姓氏時,其看法認為,聯名. 制是廣泛分布世界各地的一種文化特質,並非東南亞洲民族所特有,所以不認為 聯名制是臺灣原住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質,不過他也指出臺灣原住民族的「親子聯 名制」,有獨聯父名的賽夏族;而依親屬制度的偏父系或母系,有偏父子聯名者. 治 政 大 德克族、太魯閣族等都使用親子聯名制,顯示聯名制在原住民社會中的普遍性及 立 複雜性 。 (如泰雅族)和偏母子聯名者(如阿美族)。阿美族、撒奇萊雅族、泰雅族、賽 [楊希枚 1957]. ‧ 國. 學. 鈴木質研究,認為原住民中擁有相當於姓或氏的名稱也不少,他提出賽夏族 一共有十六個姓,過去清朝官方根據其語音或涵義,從族語涵義的姓有日、風、. ‧. 高、根等;依據其語音而取的姓則有豆、朱、夏等姓;鄒族大約有十六個家族,. y. Nat. 每個家族約二至三氏,所以一共有三十四個氏,而一氏又可涵蓋一至十多戶;排. sit. 灣族的彪馬群則大概有三十八個氏,一個氏可分為一戶至五戶,都是繼承祖先流. er. io. 傳下來的氏,並未重新制定。對於名字部分的研究也認為,每一個原住民都擁有. al. v i n 裡面,常有同名的人產生;有些則是新設定的,這些名字在古時候都具有其特殊 Ch engchi U 的涵義,然而傳承多年之後,光是散佚的不說,許多名字早已不知其義了,作者 n. 自己的名字,並各有其意涵,有些是流傳下來的,所以鄒族、布農族在一個家族. 除了列舉男(女)性個人名,其義係由植物、動物、自然現象、器具或抽象等涵 義而來;同時更提出由於外來民族進入,產生種種奇怪的名字,例如以福佬語命 名的庫里(苦力)、日語的黑泰(士兵)等[鈴木. 質 1932],這些命名並不是隨意,. 而是一種文化互動的結果,正如現今原住民接觸基督宗教之後,會幫孩子命名為 主賜、天恩、喜樂等。 楊希枚認為,鑒於日本學者對賽夏族的系譜紀錄非常有限,關於該族命名制 也就甚少有過系統的研究,為進一步深入了解賽夏族的個人命名制,楊希枚於 1954 年,足跡踏遍苗栗縣的南庄鄉與獅潭鄉兩鄉的六村九社,調查了 13 個姓族、 250 戶、1,373 人(男 674 人、女 699 人) ,整理出個人名總共 83 個,包括 55 個 男名、28 個女名,握有豐富完備的系譜資料[楊希枚 1956]。其實,系譜資料正是命 名制研究上的唯一重要根據,他的研究不僅討論賽夏族的父子聯名制和子從親名 1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iun-Chuan Che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Jann-Long Cher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CU) Yung-Fu Fa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CKU) Yu-Chen Shu (National

Secondly, processing religious surveys and drawing up religious laws during early colonial period had made a leg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for future Taiwan religions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Buddhist scholars tend to point ou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r inconsistency embedded in the śīla/vinaya system of Sinitic Mahāyāna tradition--that

8 The most pertine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exts that extoll the three pilgrims who traveled to India in search of the dharma and translat- ed sacred

Employment of Foreign Workers,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shall meet the student status regulated in the Regulations on Study and Counseling Assistance in Taiwan for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