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和平高中「圖書館出走」活動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和平高中「圖書館出走」活動為例"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本節以近年高中圖書館重要相關之我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策、教育環境 變遷、圖書館重要法規訂定及臺北市高中生的閱讀運動政策分述之。 一、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策 我國政府於 1994 年成立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專案推動小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同年執行《E-mail 至中小學計畫》,1997 年 執行《TANet 至中小學計畫》 。2002 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NDAP)依據國家整體發展,重新規劃而成,定期辦理中小學 教師研習及教材設計競賽。2003 年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成立,辦理《挑戰 2008》全球學術研究網路-亞太中樞計畫。2004 年臺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 (TaiWan Advanc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TWAREN)啟用。 教育部因應資訊科技之發展及擴大內需政策,於 2001 年執行資訊教育基礎 建設。為期快速推動資訊教育,發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初稿》,規劃以 四年時間來實施總藍圖,希望教師都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達成「師師用 電腦、處處上網路」的目標(何榮桂等,1999)。針對此項目標,臺北市政府 1998 年提出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1999 - 2001),以因應資訊化社會的需求及達成生 活資訊化的目標,促進臺北市資訊教育的發展。2003 年組織臺北市無線寬頻網 路建設工作組,2005 年架設寬頻網路系統於信義計畫區及捷運商圈等地區,成 為全球第一個大面積覆蓋的無線寬頻城市(喬慧玲,2006)。各級學校校園無線 網路建置及應用發展計畫,於 2006 年 10 月完成建置。 二、教育環境之變遷 為迎接 21 世紀的來臨與世界各國之教改脈動,我政府期以整體提升國民之 素質及國家競爭力,於 1994 年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 員會,啟動教育改革;包括教育部於 1999 年實施高中多元入學方案,2001 年 開始採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取代傳統高中聯考,對我國高中教育制度影響深 遠。同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中為達成培養中小學生所需的基本能力之一的 「運用科技與資訊」 ,圖書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部,2000)。2003 年實施高 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以發展學校本位特色出發,激勵各校潛在發展願景。臺 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因應上項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於 2004 年啟動《精緻 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政策,以領導、行政管理、課程發展、教師教學、 -1-.

(2) 學生學習、專業發展、資源統整、校園營造及學校文化等指標度,鼓勵所屬各 級學校據以發展學校特色。 三、圖書館重要法規訂定 我國「圖書館法」於 2001 年發佈,開啟國內圖書館事業體新紀元,明訂圖 書館應提供完善之圖書資訊服務,以推廣教育、提升文化、支援教學研究、倡 導終身學習,其中之中小學圖書館以中小學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由於中小學 圖書館是學校教學活動單位之一,2003 年教育部發布「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 營運基準」 ,明訂高級中學圖書館由高級中學所設立,負責蒐集、整理及保存圖 書資訊,支援教學與學習,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協助師生充實資訊素養、 利用圖書資訊、擴大學習領域、奠定終身學習能力。為達成此項教育目的,臺 北市教育局(2005)修訂「臺北市立高級中學組織規程準則」 ,指出高級中學得視 學校規模大小及校務發展需要設置各項委員會,辦理各有關事宜,如成立高級 中學圖書館委員會,由校長、相關單位主管、各學科教學研究委員會召集人組 成,研討圖書館有關事項。 四、臺北市高中生的閱讀運動政策 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連,閱讀經驗愈豐富,閱讀能力愈 高,愈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林天祐,2001)。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為為營造 全民閱讀, 「推動兒童深耕閱讀四年計畫」(2003-2006)及「國高中學生國語文能 力提升四年計畫」(2005-2008),加強推展閱讀活動。而後者在結合教學,跨科 開設或融入閱讀指導課程,規劃中長程閱讀計畫,強化高中生通識能力,增進 學生國語文基礎能力,以提高學生閱讀素養。並營造更優良的學習環境,來提 升學生國語文的應用能力。包括蒐集名篇佳作融入週記主題,提供學生心得寫 作參考;鼓勵各校以主題方式購置優良圖書,提供學生輪流閱讀;各校推薦並 導讀優良刊物供學生研讀,學期中至少選讀二本,寒暑假的書目數量由各校自 訂,並須規定撰寫心得報告納入平時考核,以增加學生閱讀與寫作之機會;推 動學生深耕閱讀活動與心得寫作徵文比賽,得獎作品並公開展示,以提升學生 寫作興趣及能力;辦理全市性學生優良讀物心得寫作競賽等。 貳、研究動機 依據「高級中學法」(2006)、「圖書館法」(2001)及「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 及營運基準」(2003),指出高級中學以陶冶青年身心,培養健全公民,奠定研 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為宗旨,其設立之圖書館為以師生為主要服務對 象,供應教學及學習媒體資源,並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包括負責蒐集、整理 及保存圖書資訊,支援教學與提供學習資源,並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單位, 以協助師生充實資訊素養,奠定終身學習能力。換言之,高中圖書館主要的使 用對象為教師與學生,為了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必須先了解使用者在利用圖 -2-.

(3) 書館資源的需求,而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及功能,也應該能滿足使用者利用圖 書館資源的習性。 高中圖書館角色深受教育環境變遷之影響,尤其在 1993 年國內啟動的教育 改革風潮,2001 年發佈「圖書館法」及 2003 年「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 基準」 ,2006 年修訂「高級中學法」及發佈「臺北市立高級中學組織規程準則」 等,影響高中圖書館營運。其中, 「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2) 指出學校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每校之圖書館配置一位專任的學習指導 老師,並將數位媒體資源大量列入高級中學圖書館館藏政策之採錄主力,同一 時期,圖書館網站設置蔚為風潮。 其次,在高中校園裡,師生利用圖書館或受時間、或受區域限制,圖書館 對於遠距離師生的服務較難以兌現。為鼓勵師生利用圖書館資訊資源的意願, 加強讀者服務,應有計畫地辦理各項活動與服務,以期有所突破。研究者以為 高中圖書館應積極主動規劃推廣服務方案,與教學活動融合的重要性,將圖書 館資源的使用融入校園生活,拓展圖書館資訊資源的利用與各項服務。 再者,針對高中生到高中圖書館利用資訊資源的困境,應有計畫地辦理各 項活動與服務,期能克服與有所突破。即配合教學活動,積極主動,透過實體 與虛擬資訊環境,整合教學資訊資源,提供更適切的資訊服務。因應教學環境 的變遷,高中圖書館應積極配合,並主動了解和重視學校師生的需求,規劃推 廣服務方案,縮短彼此距離,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以提供便捷、個人化的服 務,使能暢流資訊資源、節省讀者時間及化解使用的阻力等。因此,為鼓勵教 師與學生利用圖書館資訊資源,並拓展圖書館服務的空間與時間,圖書館的經 營策略,應兼具特殊性、靈活性、實用性等思考向度,突顯 e 化時代高中圖書 館的角色與功能,主動出擊,使教師與學生享受便捷、個人化服務,提供多元 而豐沛的資訊資源以資利用。 鑑於上述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策、教育環境變遷、圖書館重要法規訂定及 高中生閱讀運動政策之影響,牽動高級中學圖書館事業體在校園的角色與功 能。而國內研究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滿意度之學位論文(附錄 1),在以校園 巡迴、配送教室服務為主題者較為缺乏,因此,研究者以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 方案「圖書館出走」活動為例,研究探討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 度,期許圖書館推廣於校園生活中注入另一種氛圍,也寄予殷切的期許。. -3-.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有: 一、瞭解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動的現況。 二、瞭解高中生獲知「圖書館出走」活動訊息之主要管道。 三、探討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情形。 四、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高中圖書館規畫推廣服務方案的 參考。 貳、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研究問題為: 一、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動的現況為何? 二、高中生獲知「圖書館出走」活動訊息的主要管道為何? 三、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度是否有差異? (一) 不同性別之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度是否有差異? (二) 不同類組之高中生對「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度是否有差異?. -4-.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針對本研究探討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 動滿意情形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研究的主題、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內容分述 之。 一、就研究的主題而言 本研究以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的滿意情形,作為研究的主 題,包括人員服務、閱覽服務、參與經驗等構面。同時,本研究以使用者的觀 點來探討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的滿意度, 而不以量化的數據來評量圖書館 內部的運作, 即對高中圖書館的經營績效評估,不作深入的探討。 二、就研究的對象而言 本研究所稱之高中圖書館,是以臺北市和平高中為個案進行研究,因此研 究結果並不能全然適用於其他類型圖書館,如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本研 究所稱之高中生,是以該校高一全體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不作推論 於所有高中圖書館,而是希望可以提供高中圖書館從事相關活動之進一步研究。 三、就研究的內容而言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是以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 走」活動的滿意度為研究範圍,研究不同背景與就讀類組高中生對「圖書館出 走」活動之滿意度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所採用之問卷調查所獲得的資料, 是假 定填答者均能依其實際之認知與體驗,嚴肅而認真地填答或提供意見,而且僅 能經由統計分析獲得量化資料,以提供高中圖書館從事相關活動規劃之參考。 對於較深入的問題,如高中圖書館的服務績效評估,則無法進一步了解。. -5-.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有關的名詞提出清楚及具體的定義,包括:高中生、高中 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動)、滿意度。 一、高中生 本研究所指之高中生為「高級中學法」第 6 條之普通高級中學之學生。 二、高中圖書館 本研究所指之高中圖書館為「圖書館法」第四條第四款之中小學圖書館, 「高 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第二條之高中圖書館。 三、推廣服務方案 圖書館對於一般讀者所直接提供的服務,通常可分為閱讀流通服務、參考 服務、資訊網路服務和推廣服務(謝寶煖,1997)。推廣服務是讀者服務的延伸, 針對圖書館的服務地域、服務項目或服務對象加以推廣,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充 分利用圖書館提供的各項服務。依「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及其相 關法令規定,高中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為全校師生,辦理的服務包括技術服務、 讀者服務、資訊服務、及行政服務等事項(教育部,2003)。 圖書館服務是指圖書館為實現人人享有自由與平等的資訊機會之理想而提 供給讀者之各種服務(國立編譯館,1995)。本研究之「圖書館出走」活動是由 高中圖書館規劃設計之推廣服務方案,以定點及巡迴服務方式,提供人員服務 與閱覽服務,延伸實體圖書館服務,並拉近與讀者距離,增加讀者之參與經驗。 上項之巡迴服務,是指利用裝有圖書資料的書車,巡迴校園,提供流通服 務,為提供師生於圖書館開館時間不便親自到館借書的一項便利措施。教師、 學生利用本項服務借還圖書,節省往返圖書館時間,同時也可以在教室、辦公 室享受閱讀的樂趣.。 四、滿意度 本研究之滿意度是指高中生對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 動的感覺或態度,以人員服務、閱覽服務、參與經驗等構面組成。高中生對「圖 書館出走」活動的滿意度為受試對象於研究者參考編製之『高中生對高中圖書 館推廣服務方案「圖書館出走」活動之滿意度研究調查問卷』之三大部分 23 個題項所填答的分數,並依據其滿意度分為「非常同意」 、 「稍微同意」 、 「同意」 、 「有點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等級。. -6-.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進行研究主題相關文獻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擬訂問卷的依 據。全章分為四節,依序為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策與高中圖書館、教育環境變遷 與高中圖書館、高中生的閱讀運動與高中圖書館,及高中圖書館推廣服務方案「圖 書館出走」活動之現況。. 第一節 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與高中圖書館 整合多元化的資源是 21 世紀高中圖書館重要任務之一,而館藏資源的多元 化,館務作業電子化,是受到大環境影響,尤其是資訊科技發展趨勢。本節探 討包括我國在內之各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進程,及其對高中圖書館的影響。 壹、先進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 歐、美、澳、日等先進國家自 1990 年代開始便相繼推動基礎建設,並積極 運用資訊科技,以提高國際競爭優勢。從 1993 年美國提出《經由資訊科技再造 政府(Reengineer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報告開始,利用資訊科技 革新的電子化概念就逐漸在世界各國政府間形成一股風潮,並成為國家發展與 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黃朝盟、吳濟安,2007)。各國積極進行有關之資訊基 礎建設政策,如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的 e-Europe、工業八大國家(The Group of Eight G,G8)的全球資訊社會琉球憲章(Okinawa Charter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美國的 NII、日本的 e-Japan、新加坡的 IT2000 計畫,及 我國的 e-Taiwan 和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等(許清琦等,2003 ; 羅玳珊, 2007)。以下分述之。 一、 歐洲聯盟(EU) EU 以建構遠距學習中心、建構連結歐洲教育機構的網路為推動 NII 的重點 (連耀南,2001),以涵蓋科學與技術方面的革新和發展的歐洲研究與發展框架 計畫(EU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Programme,FP)的超國家級科技 研究架構機制,以兼顧知識基礎革新,是歐盟在 21 世紀的科技研發與技術革新 行動。 歐盟自1984年起便開始實施的FP計畫,即基礎建設計畫,自第五期(FP5)起 開放非歐盟會員國共同參與,我國研究團隊亦成功參與多項第六期架構科研計畫 (FP6)(IST Web,2002)。FP6(2002 - 2006)以「解決社會當前面臨之社經問題」的 務實導向,以迎向新世紀將面對的社會、經濟挑戰,推動建構歐洲研究區域 (European Research Area,EAR)、整合歐盟各會員國間研究團隊的落差、致力強 -7-.

(8) 化新歐盟知識經濟革新競爭力,解決主要社會問題。第七期歐洲研究與發展框架 計畫(Europe’s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FP7,2007-2013)(CORDIS, 2008)則以注重研究的領域設置、整合 國際合作及建立知識區域為主,設定包含社會經濟科學與人文學科之優先研究與 發展領域,其結構由合作、理念、人員和能力等子系統組成(高德毅,2007)。依 此計畫,歐洲研究院(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自2007年2月底開始運作, 歐盟希望藉由ERC的設立,促使科學界得以對最具有原創性的科學想法深入研 究,以突破當前之知識界線(黃慧嫺編譯,2007)。 綜觀歐盟資訊社會科技計畫(FP)徵求的各類型計畫,可以發現,歐盟十分注 重資訊科技之外的人文層面。計畫以資訊科技做為地基,強調系統的整合性,以 利各種資源的分配及服務的實行。而在數位典藏的工作重點上,除了持續進行數 位內容與教育資源的建置與分配的工作;已開始致力於以內容為本,並結合各種 領域專家的整合性知識管理系統的研究(數位典藏國際資源觀察報告,2003c)。 二、工業八大國家(G8) G8 是指包括法國、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歐洲共同 體及俄羅斯。2000 年 G8 沖繩高峰會的主軸是「資訊科技和人類安全(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uman Security)」 ,討論如何運用資訊科技去幫助落後國家的經 濟發展,進而縮小貧富差距,因應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G8 在沖繩高峰 會通過《全球資訊社會琉球憲章(Okinawa Charter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將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定位為「創造 21 世紀最強 力量之一」 ,指出 IT 的優點並非只是提高生產力而對經濟成長有貢獻而已, 「資 訊共有化」將會促進民主主義及國際和平和安定(G8,2000;袁鶴齡,2000; 蘇顯揚,2000)。 《全球資訊社會琉球憲章》開宗明義的指出形塑 21 世紀最具潛力的力量之 一便是資訊科技(IT)。IT 具革命性的影響將會改變生活、學習、工作,以 IT 推 動的經濟與社會轉變的本質乃在於協助個人與社會使用知識與觀念的力量。憲 章指出「資訊社會的願景在於能夠使人們完成他們的抱負與瞭解他們的潛力」。 憲章強調每一個人都應享受資訊和通訊網路的便利,並據以發揮個人潛能,強 調掌握數位機會、縮減數位落差。憲章建議,所有公民均能經由教育、終身學 習與訓練以培養資訊科技素養與能力。此外,運用 IT 以提供創新性的終身學習 機會,尤其對於需要經由資訊科技途徑方能獲得教育與訓練的人。 G8 同意成立數位機會特別任務小組,發展資訊科技政策及規範、降低資訊 科技的成本並傳授技術,據此以協助窮國建立網路管理政策、推動網路普及化、 促進 G8 國間的合作,強調「轉換數位落差為數位機會(transforming the digital -8-.

(9) divide into a digital opportunity) 」的重要性(G8,2000;UNPAN,2004;王梅玲, 2003;行政院研考會,2003;袁鶴齡,2000;曾淑芬,2007;蘇顯揚,2000)。 三、美國 1970 年代美國即有訂定國家資訊政策之陳議,1976 年 7 月美國國內事務委 員會(U.S.Domestic Council)提出「國家資訊政策」之名詞,其主要建議為「美 國應將發展一整合性國家資訊政策作為首要目標」。1989 年美國國家數位圖書 館計畫的前身,即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五年計畫開始推行(數位典藏國 際資源報導,2003)。1993 年 2 月柯林頓政府宣佈建設資訊高速公路為美國產 業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NII 逐成為其施政的主要藍圖,同年 9 月發佈《國家 資訊基礎建設:行動綱領(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 Agenda for Action)》,計畫的核心是建構資訊高速公路,將電腦、網路與通信結合,整合 多元資訊、電腦通信等,即希望藉由 NII 推動以提振國力,強化企業競爭力(郭 豐州,1996;陳俊湘,2003)。 1996 年美國推動第二代網際網路、1997 年的電子商務,針對 NII 的發展, 提出看法,做為補充政府資訊基礎建設的政策,其願景皆為「每個美國人都能 使用 NII」 、 「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能以合理價格取得所需資訊」(吳 美美,1999;林呈潢,2002)。預期效益包括提昇民眾網路技術素養、增進終身 學習提升國際競爭力。之後組成資訊基礎建設推動小組(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ask Force,IITF),布希總統提出在 2007 年將全國推展高速網路 全面普及化(謝穎青,2005)。 四、日本 因應各國推動 NII 的發展趨勢,日本政府於 1994 年 8 月成立發展資訊與 通訊社會促進協會與評議委員會(Advanc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motion Headquarters)。1995 年 2 月開始運用資訊與通訊的科技,著手進行國 內的資訊基礎建設,以期建立新的資訊社會。這項政策明確聲明日本政府將在 2010 年以前完成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並且運用於醫療與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 1995 年日本版的 NII 計畫正式出爐,即《高度情報通信社會推進基本方 針》,日本政府提出《IT 基本法》,以做為所有 IT 政策的根本依歸。1998 年 日本國會圖書館結合有共識及相關的專家學者,完成《知識、資訊與文化的新 基礎建設―自由創新的資訊社會》報告(數位典藏國際資源報導,2003b)。2000 年日本政府設置情報通信技術戰略本部(IT 戰略本部),次年 IT 戰略本部提出 e-Japan 戰略,以 5 年內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資訊化國家為目標,並制定具體的 e -Japan 重點計畫。同年總務省發表《全國寬頻構想》計畫,訂定明確之推動 準則以解決資訊數位落差。 -9-.

(10) e-Japan 戰略計畫在資訊相關科技人才之培育中之學校教育數位化與提供 資訊技術教育機會重要貢獻為(徐凡,2004): 2001 年所有公立學校連接上網。 2001 年所有公立學校教師熟悉電腦操作。 2001 年之前 7000 所圖書館增加資訊工具。 2001 年之前 550 萬成人接受基本資訊技術課程。 2005 年之前教有資源數位化並融入學校。 2005 年之前所有課程使用電腦。 五、新加坡 2000 年 4 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發表全球競爭力排名,新加坡的國家競爭力名列全球第二, 歸功於星國完善的資訊基礎建設。 新加坡政府在 1992 年 3 月完成了《2000 年資訊科技發展總藍圖(IT2000:A Vision of an Intelligent Island)》,揭櫫了新加坡發展成為智慧島的整體性方向與 作法。在 IT2000 中,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全面推動其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策略。 IT 2000 的計畫,包括電子資料圖書館、教育資訊網路化、Singapore One 等。 Singapore One 宗旨在新加坡島上鋪設寬頻高速網路,將島內的各個通訊網路網 網相連,使所有的政府機構、學校、圖書館、企業和家庭能夠串連起來,達到 「智慧島」的目標。即透過 Singapore One,完成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II),藉由連結 Singapore One 與其他全球寬頻網路 來達到資源分享,成為領先亞洲各國的國際通訊樞紐中心。 新加坡推動 NII 的重點之一為運用資訊技術,讓個人的潛能更加能夠發 揮。在 NII 計畫中建立各種與休閒、學習、教育有關的訊息,供個人進修使用; 發展遠距學習環境,方便個人進修學習。2000 年推出 Infocomm 21 計畫,此計 畫又稱 21 世紀資訊通訊科技計畫(ICT21),強調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整合。ICT21 中的「人力資源邁向電子化」之願景為擁有 59%的家庭 PC 配置率及 42%的家 庭連網率。為了防止數位落差產生,新加坡希望成為一個具有全民電子素養的 國家,也擁有終身的 e 學習環境。2002 年時讓 2. 70%的在學學生或是一般民眾 都有能力,也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國家所建設的資訊通訊基礎設施(經濟 部,2002)。 貳、我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與高中圖書館 一、中央政府 基於全球資訊通信科技所帶動的技術變革,行政院於 1994 年成立國家資訊 - 10 -.

(11) 通信基本建設專案推動小組,進行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方案(NII),其願景 是希望「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皆能以合理的價格取得所需要的資訊」, 以追求國家高競爭力的指標。NII 推廣網際網路(Iternet)普及應用之普及網路教育 項的執行工作重點之一,即「政府將加強進行中小學資訊教育的推動,透過網路 整會並充實各類教育及技藝的資源,提供國內多元化的教育與學習環境與管道」 (陳俊湘,2003)。 2000 年 8 月,政府核定通過《建立我國通信資訊基礎建設安全機制計畫》 , 由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National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Initiative, NICI)規劃完成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方案,其內容係參酌 NICI 民間諮詢委員會 2001 年度策略規劃之「勾勒資訊化優質社會的藍圖」之精神,以數位臺灣(e-Taiwan) 為發展願景,邁向高度資訊化。2002 年 5 月核定《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 畫(2002 - 2007)》。《挑戰 2008》力以求整體而全面的發展,重點投資計畫包括: E 世代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e 化生活等,具 體策略包含建構全民網路學習系統: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活力青少年教育 養成、建立 E 世代終身學習社會環境、設立數位內容學院培育產業人才、數位 臺灣計畫、積極扶持數位產業包括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等(行政院研考會,2007; 張景森,2004;經建會,2005)。《挑戰 2008》計畫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 和「永續發展」。茲簡述其重點任務為: (一)數位臺灣(e-Taiwan,2002-2007): e-Taiwan 以“使用者”的觀點出發,為人 民創造一個公平運用資訊通信科技的環境與機會(e-Opportunity),其願景為 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建設臺灣成為亞洲最 e 化的國家之一,實現高科技服 務島的理想,內容包括 e 化生活、縮減數位落差等架構。 (二)行動臺灣(M-Taiwan,2005-):M-Taiwan 計畫推動以行動服務、生活、學習 應用出發,進而塑造行動城市,建立行動臺灣。其中行動臺灣應用推動分項 計畫重點包括:行動服務(3A Services(anywhere, anytime, anysystem)、行動 生活(Easy Living)、行動學習(Enjoy Learning)及雙網整合應用推動。其中的 行動學習是從學校出發,突破空間極限,帶動數位化終身學習。從校園出發, 累計完成 25 個學校及其校外無線區域網域漫遊示範應用區包含博物館、文 化中心等藝文單位應用服務示範行動學習。 (三)u-Taiwan(2008-): 2008 年政府推動 u-Taiwan 計畫,所謂 u-Taiwan 的 u (ubiquitous),字面上的意思是“無所不在的”,希望建設我國成為優質網路 社會(UNS),使民眾能不因教育、經濟、區域、身心等因素的限制,享受隨 手可得的 e 化服務,從建構好環境、營造好生活及發展好產業著手,鼓勵發. - 11 -.

(12) 展與民眾生活相關的 u 化服務,使臺灣成為 UNS 的典範國家(經濟部投資業 務處,2006;發展優質社會網路計畫網站,n.d.)。 (四)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TELDAP):e-Taiwan 的具體策略「e 化生活」 ,將數位學習國家型 科技計畫(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e-learning,ELNP)、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NDAP)列入重 點項目,2008 年起,NDAP 與 ELNP 正式整合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 型科技計畫(TELDAP)。 1.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ELNP,2003-2007): 2002 年 1 月國科會通過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ELNP)的構想,《挑戰 2008》也將 ELNP 列入 e-Taiwan 計畫中 e 化生活的第一個重點計畫,ELNP 包括全民數位學習、 縮減數位落差、電子書包等分項計畫。 (1)全民數位學習:利用各級學校,圖書館等轉型成數位學習場所,並結 合教育資源,圖書資料等數位內容,發展數位學習活動,如:(A)學校 教育與課業輔導--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需求,資訊融入教育占有 20%的課堂實施時間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資訊應用能力。(B)師資培訓 與第二專長;(C)社會教育與社區活動--多元化數位學習管道包含學校、 圖書館等。 (2)縮減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數位落差是指擁有使用電腦及網路能力 者與無擁有使用電腦及網路能力者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社會面 上有資訊取得不易、教育機會少、工作機會少、收入偏低等等。計畫的 目的在於發掘數位學習潛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的改善策略,進而開創 無障礙的數位學習方式與環境,來縮減數位落差,以減少社會成本,進 而推動永續經營學習環境,及推動建立資源整合機制。 (3)行動學習載具與輔具:行動學習載具是一種行動電腦(或電子書包),它 具有短程或長程無線通訊能力,以手寫為最主要的輸入與操作方式,重 量輕可手持並且攜帶容易;除了電子書閱讀軟體外,還提供上網學習、 自動資料同步、記錄學習歷程、互動教學、互動評量、數位內容搜尋等 功能。行動學習載具使學生得以和網路世界接軌,獲取新的學習方法與 能力。同時,行動學習載具也是終身學習的工具,是未來重要的學習工 具(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2002)。 2.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DAP,2002-2007):NDAP 於 2002 年成立, 承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博物館計畫(Digital Museum Project, 1998-2001)、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National Archive Digitization Program, 2001)、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Cooperation Plan,2001)的經驗,第一期(2002-2006)是 透 過 成 立 拓 展 臺 灣 數 位 典 藏、推動數位典藏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及數位典藏海外推展暨 - 12 -.

(13) 國 際 合 作 網 路 推 動 等 主 軸 計 畫 , 第 二 期 (2007)的 願 景 為 永 續 經 營 「臺灣數位典藏」 ,呈 現 臺 灣 語 言、生 物 與 文 化 的 多 樣 性;推 廣 典 藏成果應用,縮減數位落差;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共創人類新文 明 。 NDAP 於 2004 年代表臺灣加入博物館電腦網路(Museum Computer Network,MCN),以 MCN Taiwan SIG 的名義簽署共識備忘錄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加入區域性會員,並成立區域性專 題小組,是 NDAP 國際合作上重大的成就(林玉雲、李士傑、李德財,2005)。 3.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ELDAP,2008-):2008 年起,NDAP 與 ELNP 正式整合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ELDAP)。整 合後的 TELDAP 的目標,是將國家典藏文物數位化、提升全民數位學習 素養。TELDAP 核心計畫之一的《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包括「數 位典藏內容融入中小學教學」、 「高中職資訊融入教學教材發展與評估」 等。 「數位典藏內容融入中小學教學」將整合第一期 NDAP 成果中之數位 學習資源,鼓勵及協助中小學教師利用典藏資源,轉化為九年一貫課程架 構數位學習物件與課程,推廣中小學資訊融入教學。「高中職資訊融入教 學教材發展與評估」將建置完成高中職課程綱要各主要領域 22 類科完整 之數位教學資源,提升高中職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發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 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二、教育部 1995 年配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策,教育部提出《遠距教學中長程發展計 畫》(1998-2000)之目標包括「透過執中小學教材開發與實驗計畫,以觀摩及引進 具體之應用實例,將遠距教學技術推廣至各層面的教育需求」、「透過遠距教學 聯合服務中心,對在職教師進行遠距訓練實驗」與「配合 TANet 到中小學計畫, 鼓勵各校在 Internet 上建置學習資訊,使學生能使用多元化學習」。為擴大內需 政策執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1997-2001,2001-2007)則以「充實教學資源」、 「建構完善教育資訊基礎環境」、「推動教育行政資料電子化」、「應用電腦、 輔助教學」、「推廣遠距教學提供學校」及「社會教育多元化學習管道」及「建 置社教資訊網以利終身學習」為目標(何榮桂等,1999;韓善民,1998)。 2001 年 6 月教育部完成《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規劃,以勾勒出未來資 訊教育的願景,希望教師都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達成「師師用電腦、處處 上網路」、「教材全面上網」、「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等目標(教育部, 2001;施俊良,2004)。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整體願景是『資訊隨手得,主 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為實現上述願景,達到將資訊科技融入 各科教學的學習情境,分由「網路與硬體基礎建設」、「教材與軟體」、「學生、 教師與學校」、「城鄉均衡發展與縮短數位落差」及「教育行政」等構面進行規 劃。 - 13 -.

(14) 2005 年 NICI 數位機會組指導的縮減數位落差四年計畫(2005-2008),由教育 部電算中心擔任城鄉組之分組協調單位,整合協調政府各部會,教育部主導推動 的《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 ,在偏遠地區設置的數位機會中心總計已達 113 個點,範圍涵蓋 98 個偏遠鄉鎮(包括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地區),並在 14 個 縣完成了 54 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DOC)的建置,提供民眾 一個便利的數位應用環境。數位機會中心的設置,主要是希望透過數位資訊環境 結合當地社區民眾的生活或產業,以提升民眾的數位應用能力。依據聯合國 ITU 公布的《2007 年世界資訊社會報告》,在全球 181 個國家中,我國「數位機會」 的總評比名次由 2006 年的第 10 名進步到 2007 年的第 7 名,呈現我國近年致力 推動縮減偏遠地區民眾的數位落差的成效。行政院規劃在 2008 年至 2011 年持續 繼續推動《創造偏鄉數位機會計畫》(教育部電算中心,2005)。 2008 年教育部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是為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 培育符合時代需求之國民,並持續推動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的措施,整體檢視我 國資訊教育現況及規劃 2008 至 2011 年我國資訊教育的願景、目標、策略和具體 做法,以為未來推動之參考依據。實施構面包涵資訊基礎建設、數位教學資源、 學生資訊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合作與分享、制度與法規等六大分項,各分項 均設置工作小組及諮詢委員,2007 年分別於北(新竹縣)、中(南投縣)、東(花蓮縣)、 南(高雄縣)四地辦理完成公聽會(教育部,2007)。 三、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因應資訊化社會的需求和達成資訊教育的目標,提出臺北市資訊 教育白皮書第一期計畫(1999-2001),建置高中、高職、國中、國小優良的資訊教 學環境,提昇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素養,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能力,發 展資訊化的課程教材與軟體,推動積極有力的行政配合並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促 進臺北市資訊教育的發展。2001 年提出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 (2002-2004),以因應資訊化社會的需求及達成生活資訊化的目標,促進臺北市資 訊教育的發展。 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1)延續第一期之目標,推動重點為建 立優良便捷的資訊教學與學習環境、強化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能 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統合社教機構資源與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及強而 有力的行政支援。其中第 1 項第 5 款「學校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指出學 校圖書館之新任務為提供課程諮詢的服務、提供教材資料的服務、提供設計與製 作多媒體的服務、學習網路咖啡廳之經營模式,提供優雅舒適的自主學習環境、 及數位化的圖書館,採購教學相關之線上資料庫,以供教師教學使用。另,臺北 市推動網路線上學習三年計畫(2003-2006)採購線上資料庫提供臺北市中小學師 - 14 -.

(15) 生利用迄今。 2003 年臺北市政府組織『臺北市無線寬頻網路建設工作組』,2005 年架設 寬頻網路系統於信義計畫區及捷運商圈等地區,成為全球第一個大面積覆蓋的無 線寬頻城市。各級學校「校園無線網路建置及應用發展計畫」,則於 2006 年 10 月完成建置。臺北市自 2005 年 3 月起至 2006 年 12 月止,積極推展各級學校「校 園無線網路建置及應用發展計畫」,共可分為校園安全、教學、行政及學生生活 等四大方面。臺北市政府於《推動網路新都續階綱要計畫》下擬定《臺北市無線 寬頻網路建設》執行計畫,結合民間力量建構全市的公眾無線區域網路組成「臺 北市無線寬頻網路建設工作組」,積極推展各級學校「校園無線網路建置及應用 發展計畫」。 2006 年 11 月 19 日舉行「臺北市校園無線網路應用成果發表會」 ,23 所示範 學校展現校園數位化的成果,創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更多創意。臺北市政府 推動無線網路新都計畫,教育局著手把無線網路帶入校園的軟體體規畫,該局配 合無線網路新都計畫及資訊教育白皮書的規畫,成立『校園無線工作小組』,目 前校園無線網路覆蓋率已接近 100%,各級學校充分把無線網路應用在教學、安 全管理與資源服務等方面,展現資訊教育的推廣成果,包括校園網路電話、校園 巡邏系統、數位學生證、校園氣象站等。臺北市教育局所屬各級公立學校都將架 設無線網路,師生常用區域的無線覆蓋率可達 100%,未來可利用建置校園無線 監視系統,師生在戶外,一樣可以利用網路協助教學(喬慧玲,2006;詹明璋, 2005,2006)。 參、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政策對高中圖書館的影響 1990 年代初,網際網路(Internet)的竄起,數位通訊(Digital 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成為訊息(message)的主流。網頁及網站資訊、電子郵件、以及數 位出版更是如同天上的星星般難以數計。截至公元 2000 年的前一個月,e 資訊 資源(e-information esources)已經超過了傳統資訊資源的總和。網頁及網站資訊的 增加,以及電子郵件的產量,均為相當驚人,令人目不暇給。 受到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趨勢的影響,各類型圖書館紛紛 架設網站,顯示出圖書館利用網站作為延伸服務的方式已相當普遍(翁慧娟, 1998)。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逐漸走向電子化、資訊化 的服務方式,電子資源的興起與使用在圖書館服務的地位日益重要,將其納入圖 書館推廣服務是無可避免之趨勢(胡亦君,2005)。提供特定地域性的無線網路服 務,對圖書館提供適地性服務,節省讀者尋找資訊的時間並增加讀者對圖書館資 源的認識(陳薇如,2003)。高中圖書館設置網站具備不受時空限制、取用快速的 便利性,使其成為學生取用學習資源的窗口,也增加與師生溝通的管道與共享校 - 15 -.

(16) 內數位化的資源,推廣館內資源與服務。 網際網路的便捷不但提供更豐富的資源,也使得個人的學習更為獨立(童敏 惠,2006)。對於高中圖書館而言,宜適應高新電腦科技的知識,以圖書館自動 化為起點,面對數位革命及網路革命,正面迎接數位新環境,創造一個新的知識 服務境界(顧敏,2005),面對結合電腦網路科技的應用,及傳統行動圖書館服務 的模式,依師生所需而量身訂做獨特的個人化服務的課題(黃明居,2004),以結 合終身學習之趨勢。. - 16 -.

(17) 第二節. 教育環境變遷與高中圖書館. 高級中學圖書館應實施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協助師生充實資訊素養、利用 圖書資訊、擴大學習領域、奠定終身學習能力,即高中圖書館在支援教學與推 動終身學習功能上扮演重要的的角色與功能。本節探討近年來的教育環境變遷 及其對高中圖書館的角色與功能之影響。 壹、近年來的教育環境變遷 一、國際組織 基於國際經濟競爭與壓力、資訊科技改革學習的歷程及全球化趨勢的需 求,世界各國相繼提出教育改革,以期從教育著手,提升人力素質,培養具競 爭力的國民素質(林勝義,1999)。國際教育改革趨向 21 世紀需求的學生能力、 終身學習的需求、廣泛的社會參與及強調教育成就等(沈珊珊,1998),而終身 學習自二次大戰以降,廣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並且成為教育政策的目標。如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聯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教育部長會議 等國際組織與活動相互呼應,為全球教育趨勢導引之重要里程碑。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UNESCO 推展教育是人權、全民教育歷經半世紀之際,帶領全球教育環境 變遷脈動,隨之而來的教育改革風潮,迄今影響各國,功不可沒。 1. 1948 年發表之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第 26 條,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即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 ,而所 有教育活動的核心是學習活動(吳清山,1990),是以「學習權」應為「教 育權」的主體,也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 1972 年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委員長法爾(Edgar Faure)提出以“學會生存--教 育的今日與明日世界(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報告書(俗稱“法爾報告書”),以協助個人完全的實現(complete fulfillment of man),視終身教育為未來教育改革達成學習社會的主要策 略,積極提倡終身學習,對於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強調學習社會是一 種有意義的民主生活方式,而學習社會的建立,係以終身教育為基礎。 1985 年之學習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 to Learn)指出「學習行 為是教育活動的中心,人是主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是合理的, 課程應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符應其發展需求為 主」 。學習權宣言包括讀與寫(The right to read and write)、提問與分析(The right to question and analyse)、想像與創造(The right to imagine and create)、了解環境與編寫歷史(The right to read one’s own world and write - 17 -.

(18) history)、取得教育資源(The right to have access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及發展個別與集體技能等權利(The right to develop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kills)。 2. 1990 年於世界全民教育大會發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以「掃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消除男女 接受教育的差別」 之內涵,目標在達到兒童、青少年、成人及學校系統 內外的基礎學習需求。2002 年起每年舉辦世界全民教育週(Global EFA Week)之主題為:鼓勵教育人員參與(All education actors - whether teachers, pupils, parents,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school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ate, 2002)、婦女教育(All for Girls’ Education , 2003)、世界大廳堂(The World's Biggest Lobby, 2004)、送朋友 到學校(Send My Friend to School, 2005)、小孩需要老師(Every Child Needs a Teacher, 2006)、加入教育吧(JOIN UP Education Rights Now, 2007)、回學校去(Back to School, 2008)( UNESCO,2004-2008)。 1996 年、1998 年 UNESCO 發表 21 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學 習:內在的寶藏(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指出學習社會的四大支 柱,即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學習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學習 做事能力(learning to do )、學習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等,其 基本原則是教育應該促使個人心智、身體、敏感度、美感和靈命的成長, 此四項學習內涵亦被視為教育的重要基礎(UNESCO,1996)。 3. 2000 年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中與會國家提出了 2015 年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的承諾,並通過《達喀爾行動綱領》(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 DFA),確保 2015 年以前所有的兒童都能接受和完 成免費的和高質量的義務初等教育(Provide free and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for all)、公平獲得必要的學習機會學習各種生活技能來滿足所 有的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學習需求(Promote learning and life skills for young people and adults)、2005 年以前消除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男女生 人數不平衡的現象及實現教育方面的男女平等(Achieve gender parity by 2005, gender equality by 2015)、全面提高教育質量(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等。其中,掃盲、普及初等教育、促進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已列 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UNESCO,2000)。 2003 年聯合國啟動識字十年(2003-2012),強調識字是基本教育之重 要一步,是有效參與 21 世紀社會和經濟活動不可或缺之手段(UN, 2004)。為促進 2015 年前確實達成全民教育的理想,UNESCO 以「邁向 知識社會(Towards Knowledge Society)」為主題,同年 12 月在瑞士日內 瓦召開了全球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強調教育機會均等是建立知識社會的關鍵。會中並針對「教育 與知識社會」以及「語言、素養與新科技」進行研討,主張人人均應具 - 18 -.

(19) 有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機會與能力,以促進個人教育的進行與知識的 獲得。 (二)歐洲聯盟(EU) 1. 1990 年起 EU 陸續倡議大型的整合性教育與訓練計畫,諸如教育交流合 作蘇格拉底計畫(Socrates)、職業訓練交流合作達文西計畫(Leonardo da Vinci)、青年計畫(Youth)與田普斯計畫(Tempus),對整個歐洲終身學習的 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1995 年 EU 推出《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吳明烈,1997;詹麗萍,n.d.), 將終身學習視為最重要的教育發展焦點。1996 年 EU 提出《資訊社會中 的學習:歐洲教育行動計畫》(1996-1998),加速學校進入資訊社會,促 進廣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育活動,以及教育媒體的生產與服務,強化歐 洲各國教育訓練體系,並將 1996 年訂為歐洲終身學習年(European Year of Lifelong Learning)(何青蓉,1996)。 2. 2000 年 EU 提出《數位歐洲:全民資訊社會》 ,訂定 2010 年達成「世界 上最具競爭力的知識經濟實體」之目標。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EC)基於「eLearning 被視為一種教育使能者(enabler),並 特別強調在非正規教育場所的學習,利用新科技所提供的新教育機會, 有利資源分享」等理由,於 2000 年採納 eLearning 計畫,次年實施。此 計畫激勵各會員國進行教改,訂定具體目標與期限,強調朝向資訊社會 的迫切性,共同努力迎接資訊社會(雷汀,2002)。 2001 年 EU 制定《歐洲終身學習報告書》,即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 (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旨在促進個人實 現、積極的公民權、社會統合以及就業能力。據此,EU 提出實現全民 終身學習的六大策略(European Commission, 2001),即擴展學習的合作夥 伴關係、瞭解學習需求、投注合理的資源、促進學習機會的獲得、發展 學習文化及追求卓越。2002 年 EU 發表《歐洲終身學習品質指標報告書 (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提出 15 項 最具代表性與適當性的終身學習品質指標,作為 21 世紀實踐歐洲全民終 身學習理想的藍圖(吳明烈,2002,2003,2004;詹麗萍,.n.d.)。 2004 年 EC 提出教育與訓練整合計畫(An Integrated Programm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試圖打破固有計畫的藩籬,以更全面、宏觀的角 度規劃終身教育,以促進全民的生活,進一步提升歐盟在世界上的整體 競爭力。2006 年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通過提案 2007-2013 年終身學習計畫(the Lifelong Leaning programme),即宣告 2007 年至 2013 年的教育政策,將把焦點放在終身學習的相關計畫。2007-2013 年終身 學習計畫包括學校教育的柯米尼亞思計畫(Comenius programme) 、高等 - 19 -.

(20) 教育的伊拉斯莫斯計畫(Erasmus programme)、職業訓練的達文西計畫 (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me)、教育與資訊傳播的米娜娃(Minerva)行 動、成人教育的葛隆維計畫(Grundtvig programme)及語言學習(Lingua) 行動。2007 年 EC 以五項重要指標檢視各會員國 2006 年的表現,指標 一為提高 15 歲青少年閱讀能力(EUROPA,2005;張佃富等,2007;駐 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文化組,2006)。 3. 前述 SocratesⅡ計畫內涵架構的 Comenius programme 是針對中小學教育 的計畫,為加強網路內容及建置,執行包括以網路優勢協助發展教育方 法、學科主題及兼顧實作與創新的學習內容;即時分享各國的教學經驗 及資源;各國學校教育的現況介紹及經驗分析。即利用網路科技達到全 球知識與資源共享、無國界的理想。網路科技於中小學教育推廣,著重 應用於環境建設、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建置及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式(張 佃富等,2007)。而 Minerva 行動是在促進歐盟各國在教育中運用資訊與 通訊科技(ICT)、多媒體(Multmedia)、開放與遠距學習(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DL)以改善教學和學習方法,革新教學品質,EC 特別支持探 討 ICT 及 ODL 在教學及學習中有效應用的研究。 (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an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OECD) 根據 OECD 國際學生評鑑計畫(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除了讀寫算能力,在資訊時代必需培養新的技能,包括學 習外語、團隊精神、社交能力、公民道德(包容、尊重他人)、ICT 基本技能與 學習如何去學習等。 1.1968 年 OECD 設置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ERI),專門負責教育的交流合作與研究發展等工作。 1970 年代 OECD 針對教育的推展,以「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中一切 有目的的學習活動」的概念,其核心理念為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學習經濟(learning economy) 與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等,對全球知識社會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1973 年 OECD 發表《回流教育:終身學習的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報告書,有助於終身學習的推動,並培 養個人成為一位成功的終身學習者。 2. 1996 年 OECD 教育部長會議提出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的理念,發表《全民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報告書,強調 終身學習對於促進個人發展、社會聚合(social cohesion)與經濟成長的重 要性。同年 OECD 發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報告,推動知識經濟、知識管理與學習經濟成為終身學習驅 - 20 -.

(21) 動力。其中之未來學校教育與學習的關鍵角色,在促進技能與能力,增 進成長、知識、社會發展與融合,而學校教育是完成年輕人的社會化, 促使其成為健全的個體與公民。CERI 執行的《明日的學校教育(schooling for tomorrow》計畫,歸納出未來學校教育的六種發展型態:(1)穩固的 官僚學校體系、(2)擴展市場模式、(3)學校即核心的社會中心、(4)學校成 為焦點學習型組織、(5)學習者網絡與網絡社會、(6)教師離去的學校解 構。(1)與(2)項屬於現況推估趨勢,(3)與(4)項是重構學校教育(re-schooling) 趨勢,(5)與(6)項為解構學校教育(de-schooling)趨勢。將學校教育的政策 與實務整合到終身學習架構中已廣受認同,並能促使學校教育與終身學 習策略兼受其益。 4. 1997 起 OECD 進行歐盟國民核心素養計畫(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DeSeCo 的核心素養為自主地行動、互動地使用工具、在異質性的社會群體中運 作。DeSeCo 定義素養(competence)為「一種能成功地回應個人或社會要 求的能力」 。它不是知識,而是獲得知識的先決能力,是個人獲取和應用 的知識、認知、和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情緒、價值和動機等。素養 是可以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而來,而且是終身學習(林美和等, 2007)。 (四)亞太經濟合作教育部長會議(APEC Educ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AEMM) AEMM 是 1992 年由美國前總統布希在澳洲坎培拉所發起的,希望各會員 體能藉此就共同關切的教育問題進行廣泛討論。今年(2008)6 月在秘魯利馬舉辦 的 APEC 教育部長會議為第四屆,而每次會議之結果均牽動各國教育政策之發 展。 1. 1st APEC AEMM(Washington, D.C.--August 6, 1992),"21 世紀教育標準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the 21st Century)"。 第一屆 AEMM 於 1992 年 8 月在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會議中心舉行,我國代表與會,會議主題為「21 世紀教育標 準」,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課程與評量標準(standards for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ssess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21 世紀的教學設計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師資培育(standards for teacher education)等主題討論,各國教 育部長則討論有關 21 世紀將面臨的教育問題與挑戰。 2. 2nd APEC AEMM(Singapore--April 7, 2000),"21 世紀的學習型社會教育 (Education for Learning Socie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第二屆 AEMM2000 年 4 月在新加坡舉行,我國教育部長楊朝祥出 席本次會議。本屆 AEMM 以「21 世紀的學習型社會教育」為主題,進 行討論學習型社會的資訊應用(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 21 -.

(22) learning society)、積極改善教學系統(Improving Teaching Systems)、重整 教育管理系統(Reform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等。 3. 3rd APEC AEMM(Santiago, CHILE --APRIL 29-30, 2004),"培育新挑戰所 需的技能(Skills For Coming Challenges)"。 第三屆 AEMM 於 2004 年元月假大陸北京召開「追求平衡:東方與 西方之實務經驗分享高峰會暨籌備第三屆 APEC 教育部長會議」。會議 以「培育新挑戰所需的技能」為主題,討論之主題包括學習英語和其他 國外語言(Teaching English and Other Foreign Languages)、加強數學和科 學之學習(Stimulating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教學利用資 訊科技(Using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教育體制之改革 (Governance and Systemic Reform in Education)等。 4. 4th APEC AEMM(Lima, Peru, in June 2008), "21 世紀的技能--回顧過去 邁向未來(Education to Achieve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for All: Respecting the Past to Move Toward the Future)"。 第四屆 AEMM 預備會(APEC Symposium on Education Reform)在大 陸陝西西安召開期間,會議以「21 世紀的技能--回顧過去邁向未來」為 題,圍繞外語教學(second or third language learning)、數學和科學教學、 職業和生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s,CTE)、資訊教 育和體制改革等議題展開討論,會議成果將為 2008 年 6 月在秘魯首都利 馬召開的第四次 AEMM 奠定基礎(APEC,1992,2004,2008;柯昌萬, 2008)。 二、我國教育改革政策 (一)中央政府 1994 年 6 月政府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當時之教育部長郭為藩為了落 實教育改革理想,並具體回應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的建議與教育改革團體所提 意見,因此向行政院提出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構想,同年 9 月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正式成立。以下就教育改革促動年、教育改革總諮詢報 告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臺灣加入 WTO 後的教育事業體等分項說明。 1. 1994 教育改革促動年:1994 年 6 月政府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主要是 國內教育環境的需求、社會改革的趨勢以及政府為迎接 21 世紀的挑戰。會 議建議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 書」 。同年 9 月,政府設置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及教育改革 推動小組,執行「第一期教育改革行動方案」。1995 年教改會在《第二期 諮議報告書》提出「推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為教育改革的中心理 念,以培養全民終身學習的習慣。同年教育部發布《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規劃生涯學習體系,列為教育的重要發 - 22 -.

(23) 展方向,我國的教育將呈現終身教育體制的完成,學習社會應運而生。改 革的理念與方向具體目標包含終身學習能力,建立終身學習的教育體制, 將我們的社會推向一個學習社會(林清江,1997;郭為藩,1995;楊國賜, 1997)。學校教育的改革正是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重要途徑。 2. 1996 年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於 1996 年 12 月由 教改會提出,將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列為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約五大重點之 一,揭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即教育鬆綁、帶好每個學生、暢通升學管道、 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其綜合建議包括邁向學習的社會、發 展適性適才的教育、積極推展資訊教育、活到老學到老等。1997 年教育部 提出「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畫,明列各項策略所須經費 及執行單位。為建立終身學習社會,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競爭力,教育部 提出教育改革行動方案(1998-2006),為全面推動落實教育改革工作之依 據,對未來的教育活動產生鉅大的影響(吳清山,2006)。 3. 1998 年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1998-2006):學校教育的改革是建立終身學 習社會的重要途徑(林清江,1998),學校應加強應用教育工學及電腦網路, 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作自我導向學習,應用各種教學資源,幫助學生 進行經驗學習(陳俊湘,2003)。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引導並落實學習社會 之理想,敘述終身學習的必要性、目標、具體途徑,且每項具體途徑均列 有實施步驟,為推動學習社會的指南。2002 年 6 月總統公布「終身學習 法」,由此可見我國建構學習社會的決心。 4.2001 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我國自 1968 年實行九年國教,第五次全國教 育會議(1970)的長期教育發計畫綱要,更包括貫徹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解 除戒嚴後,教育部於 1988 年推動《五年改進高級中學教育計畫》,針對中 小學的課程修編,教育部 1993 年起,依計畫逐年進行,並分階段成立課程 發展專案小組,專案研究及執行。首先是修正發布課程標準,即 1993 年的 國小課程標準與 1994 年的國中課程標準,2001 年九年一貫課程自小一開 始逐年實施。 5. 2002 年-臺灣加入 WTO 後的教育事業體:2002 年臺灣終於跨越了 WTO 的 門檻,正式成為其中的一個會員體。加入 WTO 促成了臺灣與全球知識經 濟體系的結合。教育是一種知識產業,加入 WTO 之後對於國家與教育的 發展會有那些影響,以及教育應有那些變革,即教育層面的衝擊與因應, 是重要議題。 在 WTO 架構中,教育歸屬為服務業,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 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等領域。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 GATS),服務貿易提供之方式分為四種類型(WTO,2006;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2),根據規範,教育服務業由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型 態包括(教育部,2002):留學服務業、在國外設立學校、外位內修。依據 WTO 的入會協商,我國教育服務業在入會初期有四項業務開放:(1)外國 - 23 -.

(24) 人可來臺設立高中職以上私立學校與教學機構;(2)提供跨國遠距教學服 務;(3)設立短期補習班;(4)從事留學服務業。而以上各項教育營業範圍均 須遵守我國相關法令規範。加入 WTO 對教育的衝擊與挑戰:在 WTO 架構 下,教育必須更具彈性,必須鬆綁以及自由化,這儼然已成為一種共同規 範。加入 WTO 會對臺灣的教育發展產生衝擊。教育在 WTO 架構中的因 應途徑為發展學校的教育特色。 6. 2005 年-「國民核心素養研究」計畫:面對瞬息萬變、資訊密集、國際互 動密切、競爭激烈的世界,臺灣社會中的個人應具備那些核心素養,以應 付挑戰,自我實現成功的一生,並能維持社會良好運作,國科會進行「國 民核心素養研究」計畫。計畫將側重人文、歷史、社會、教育與藝術方面 的探討,包括從心理學、社會與歷史、教育、科學、文化與藝術五個面向 來研究國民核心素養。 7.2009 年-高中九八課綱:高中課程 2005 年以暫綱,預訂 2009 年逐年實施正 式課綱(現已暫緩實施)。國內中學教育的變革蘊含著培養多元智能的意 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認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 組合,多元入學方案、考招分離、九年一貫課程、高中新課程的推動、高 中職社區化、招生社區代的變革,都隠含著多元價值的尊重及多元智能的 培養(楊瑞明,2001)。1999 年教育部所擬的《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多元入學 方案》 ,包含保送直升、自學案、資賦優異及特殊身份學生保送、推薦甄選、 免試登記入學,以及申請入學制,並實施《高職免試多元入學方案》 ,實施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 ,成立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研發單位,輔導大學入 學考試中心轉型為測驗中心,發展多元入學制度之輔助工具與措施,落實 多元招生制度。2001 年教育部宣布自 90 學年度改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取代傳統高中聯考。2003 年 5 月發布《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大考中心推出的推薦甄選、改良式聯招和預修甄試,即我國第一個改進大 學入學制度的常設機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出的改革建議書《大學多 元入學方案》。 整體而言,教改的方向就學校教育的層面而言,是改革現行的學校教學。 在教學的基本目標上,注重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方向;在教學方法上, 則傾向於朝多元化學習、開放學習的方向發展,強調教導學生學習如何思考、 觀察、判斷、擷取相關有用的知識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在主動、積極參與的 自主化環境中學習,並藉以培養其自我學習的能力,養成其正確的學習習慣(朱 則剛,1998)。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適性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訴求, 也是高中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多元智能的培養與終身學習能力的涵育,契合 所有教育改革的核心思考。多元入學建構了多元智能學習之機制,催化多元智 能學習的可能,而終身學習的能力由多元智能來培養。教育部規劃高中職社區 化乃為鼓勵高中職發展學校特色,吸引國畢業生就近升學,以期結合社區資源 - 24 -.

(25) 及特色,以建構學生適性學習系統,強化家長與學生社區意識(楊瑞明,2001)。 (二)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因應中央政府教育改革政策,針對高中招生的方式,於 1997 年組成專案小組,並提出多元入學方案,90 學年度執行。臺北區高中多元 入學方案,包括推薦甄選、申請入學、聯考加採國中在校成績等方式(丁亞雯, 1997)。2004 年研訂規劃全臺首創之優質學校指標,並相繼提出 2005 教育品質 年、2006 教育創意年及 2007 教育專業年等教育年主題,發展教育特色思維, 延續教育精緻內涵,規劃教育創新作為,建構教育優質環境。 2003 年 10 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優質學校指標研究團隊,於 2004 年 1 月確定《優質學校指標》。2003 年成立「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成員有學者專 家、學校代表、家長代表、局相關人員,強調資源整合與功能協調以提升政策 績效。2003 年初,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規劃推動全市精緻教育之研究、研習、輔 導與評鑑。以學生第一做為政策行銷的訴求。2004 年提出《臺北市優質學校經 營手冊》,2005 年宣示為《臺北市教育品質年》, 而建構優質的教育環境為臺 北市教育十大願景之一。2005 年 6 月通過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研擬之《臺北市優 質學校評選及奬勵要點》,每年辦理一次(王嬿淑,2005)。 在《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中關於學生學習的指標向度之『學會認知 體認』 ,其經營策略包括: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活用習得之知識與能力、培養 優質語文及閱讀能力、培養規劃組織與實踐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的能力,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系統化思考與自我超越的能力。其中 並希望指導學生由閱讀中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實踐、鼓勵學生多元智慧學習 與發展及推動學習型組織。指標向度之『學會尊重別人』 ,其經營策略包括:宣 導學生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善用網路資源,引用資料應註明來源。指標向度 之『學會生涯發展』 ,其經營策略包括:建構探索未來發展之知識源庫、建立圖 書館成為校園之知識源庫;設置社區、社會資源庫,提供教師教學支援系統、 建立楷模學習制度,配合深耕閱讀,鼓勵學生閱讀偉人傳記、勵志文學,並做 心得分享,激勵奮發向上的意志。而教師教學的指標向度之『有效教學』 ,其經 營策略包括:培養終身學習習慣、建立閱讀的習慣並樂於參加讀書會及分享心 得、善用圖書館資源,協助學生主動學習(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聯合出版 的「中學生讀寫算能力」調查報告指出,在受調查之所有國家的女生普遍上在 閱讀能力都超越男生,而男生在閱讀能力方面低於成就的表現與缺少努力有 關。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連,閱讀經驗愈豐富,閱讀能力愈 高,愈有利於各方面的學習(林天祐,2001)。學校於推動閱讀活動的實際作法, - 25 -.

(26) 或全面性,或主題式推動,則應採取不同的策略。而教師是推動閱讀的重要角 色之一,或積極提倡閱讀,或觀察並實際參與,期以促進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個人因閱讀的興趣、態度和能力,影響其對於資訊的取得、管理、統整、評估 的成就表現。閱讀對於個人來說,是越來越重要的生活必備條件之一。同前「中 學生讀寫算能力」調查報告(駐比利時代表處文化組,2003)指出,約有 58%男 生、33%女生表示只閱讀需要的資訊,而 45%女生、30%男生每天至少花卅分 鐘為消遣閱讀。 2003 年臺北市教育局積極啟動兒童深耕閱讀四年計畫,2005 年提出提升國 高中學生國語文能力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內容包括國語文表達、 閱讀、寫作的基礎能力,具體方案之一為加強推展閱讀活動。是以結合國語文 教學,跨科開設或融入閱讀指導課程,規劃中長程閱讀計畫,強化學生通識能 力,增進學生國語文基礎能力,以提高學生國語文素養,建構學校特色,是為 當務之急。. 貳、近年來教育環境變遷對高中圖書館的角色與功能之影響 圖書館可說是教育改革的基礎建設,是學習型社會的最重要資源,也是終 身學習的最佳推廣中心(吳美美,1997;楊國賜,1997)。圖書館是教育改革的 堅實後盾,結合教學科技及網路資源,提供師生多元學習資源。配合教師教學 活動,指導學生圖書館資源利用方法,並培養其自學技能(何福田,1998)。 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進行國教課程與教學革新、 學校教育之核心為課程與教材,培養中小學生資訊蒐尋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利 用網站、圖書館等資源進行資料蒐尋、透過檢索以滿足自我之資訊需求,圖書 館扮演資訊提供者、教育者之角色。凡此,都給予圖書館許多發揮功能的空間。 尤其在基本能力中,強調有效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運用資訊, 教師從教學上引發學生利用圖書館的動機,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黃國正、黃玫 溱,2003)。以提高學習效率和生活品質,這一點更直接與圖書館相關(林勝義, 1999)。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的主要的內涵是希望透過資源整合的運作,建立適性的 學習環境。而這樣一個整合共享的合作觀念,正與圖書館長期努力的館際合作 理念不謀而合(藍秋霞,2005)。高中圖書館提供學習資源、協助使用者自我學 習,應與社區公共圖書館分工合作,以達成社區終身教育的功能(潘美紅, 2001)。結合全國圖書館以建設便利的學習網,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大專 院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學術圖書館等各類圖書館應結合一起,以建立一綿 密的學習資訊網路,協助民眾便利找到各項資源,以支援其終身學習的活動(朱 - 26 -.

(27) 則剛,1998)。 學習資源是建構學習社會的一項重要資本。倘若缺乏學習的資源,學習社 會便無由產生。學習資源主要可分成人力資源、精神資源與物質資源三種,其 涵蓋層面包括經濟資源、政治資源、社會資源、教育資源、及文化資源等各層 面。學習資源的充分提供與運用是發展學習社會的重要途徑。學習資源的提供 與運用,一方面需進行深入的的市場調查,以瞭解真正的市場需求,據以為學 習者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則當充分善加運用既有的各種資源,並經 由資源整合的方式,促使每一種資源得以發揮最大的效益與價值,而有助於學 習社會的形成(吳明烈,1997)。 教育部所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的方案都各有目標與實施策略。也 都有各類型圖書館可直接或間接參與的部分。其中,第八項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之促進方案,近程為完成推動終身學習理念,中程為普設現代化圖書及資訊系 統。圖書館在個體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可扮演終身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的角 色,以協助讀者樂於學習終身學習。學習運用各種學習資源,是終身學習重要 目標,而圖書館網路服務即為其重要資源之一。在英國,圖書館一百多年來努 力提供學習資訊及資源,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運用圖書館讓學習者獲得自我教 育的能力及習慣。在美國,自 1900 年起圖書館在成人教育扮演各種重要角色, 使得識字教育、終身學習、及其他成人教育順利進行(楊國德,1995,1999)。 圖書館學的服務原則與教育改革的目標皆是為符合現代趨勢、提供終身學習的 機會,滿足個人與社會對於教育的需求(陳為賢,1998),建立以終生學習為導 向的學校教育型態。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將「結合圖書館推動讀書會活動」視為建立學習 社會的一項重要方案。圖書館相關法令方面,圖書館法(2001)開宗明義提到, 倡導終身學習乃為制定目的之一。在終身學習法(2002)中圖書館明確被定位為 終身學習機構: (一)終身學習機構:指提供學習活動之學校、機關、機構及團體(第 3 條)。 (二)終身學習機構得視需要採用遠距教學、網路教學或結合傳播媒體進 行教學,並輔以面授、書面輔導及其他適當之教學方式施教,以增進多元 學習機會(第 15 條)。 圖書館在學習社會中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並發揮促進學習的功能。學習社 會的理想能否實現,圖書館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圖書館提供更多的機會與選擇 以促進個人從事終身學習,同時協助個人發掘、評鑑、運用資訊,並進而培養 個人具有判斷知識品質的能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圖書館不僅是供人借閱圖 書的地方,也是資訊與知識交流、服務的中心,創造更多終身學習的機會,並 - 27 -.

(28) 發展個人從事學習的能力,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而圖書館員應善用電腦及資 訊科技,規劃完善的課程,促使人人具有運用圖書館的能力與素養(吳明烈, 2003)。 圖書館的終身學習推動策略可以從發展各類型的學習團體與讀書會、加強 終身學習研究與創新的能力、建立終身學習的策略聯盟、擴展多樣化的終身學 習活動與機會、轉型成為學習型圖書館等層面。從資訊社會、書香社會、知識 社會到學習社會,圖書館向來處於提供知識與促進學習的核心地位。在知識經 濟時代中,圖書館應繼續扮演學習的提供者,更應積極成為終身學習的促進者。 圖書館是識字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以及提供學習機會的地方。為 落實終身學習的服務理念,應積極主動走向民眾的服務模式,以充分實質發揮 全民終身學習中心的功能。民眾若能善加運用圖書館的各種學習資源與途徑, 將可促進個人的終身學習活動,進而有助於成為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 - 2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所有被訪旅客對本澳的環境衛生及觀光點均有作出評價,今年第3季的旅客對環境衛生的 滿意程度較高,有73%表示滿意;

所有被訪旅客對本澳的環境衛生及觀光點均有作出評價,2010年第1季的旅客對環境衛生 的滿意程度較高,有75%表示滿意;

所有被訪旅客對本澳的環境衛生及觀光點均有作出評價,今年第1季的旅客對環境衛生的 滿意程度較高,有62%表示滿意;

巡迴於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展示,巡展內容包括書展、海報等,從豐富的展品 及展書中呈現各國文化內涵,至今已巡展全臺超過 100 所公共圖書館,廣受各巡 展館好評,並於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答:向東直走 800 公尺再向北直走 200 公尺 練習四

比較項目 長條圖 直方圖 矩形之寬度 無任何意義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