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Copied!
2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 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An Error Analysis of the Interlingual Chinese Users from Japan, English-speaking Regions, and Chinese Speech Communities including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Punctuation. 指導教授:杜昭玫博士 研 究 生:唐. 南. 蘋.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八月.

(2) 謝辭 撰寫論文的過程當中遇到許多困難,備極艱辛。多虧眾人協助,在下方 能完成! 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TOCFL 學習者語料庫」團隊所提供之語料及檢 索系統!感謝研究參與者(協助填寫問卷者以及語料庫內匿名的考生)!感 謝行政人員協助宣傳!感謝師長們不吝協助、指教並持續鼓勵!感謝我的同 學和同事的協助或關心!感謝家人們在我專心撰寫期間給予精神支持和經 濟支持! 最後,希望產官學研各界能協助改善標點符號教學以及資訊處理/信息 處理環境,並修正官方文書和教科書之錯誤!更希望中文字體(電腦字型) 、 中文輸入法、文書處理程式等專業設計者和工程師能夠協助修正系統錯誤, 排除重重使用「陷阱」!謝謝大家!. 和 風 麗 日. 古 今 中 外. 臺 灣. 大 陸. 含 英 咀 華. 東 西 合 璧. ii.

(3) 關於全文之字體及字元(字符) 全文因需保持語文系統各自文字和符號之外形,故按照語文系統套用其字體及字元(字符) , 東亞漢字文化圈常用字體(電腦字型)見下表所示。 中外夾雜時,中文語境為主者用中文字體及其字元,外文語境為主者用外文字體及其字元。 混合使用全角/全形/半角/半形拉丁文字或數字之處,其字體配合其語文語境;若需突顯中文語境 內之拉文文字或數字之處,才選用 Cambria(拉丁文字標題) 、Times New Roman(英文語境內文) 、 Calibri(拉丁文字語境內文)、Arial(拉丁文字語境內文) 。 另外,. 和. 是. 與. 合作的開放碼字體,其繁體中文字形採用臺灣標準字(與香港、澳門的用字或字形略有出 入) ,參閱其官網(Google Noto CJK、Adobe Source Han Sans、Adobe Source Han Serif) 。 【敬請留意】黑體並非粗體而是字形無襯線/無字腳之意。白體字和黑體字的字重(weight)皆能 設為標準(regular)或粗體(bold) 。中文白體字≒拉丁文字襯線體≒羅馬體≒Roman/Serif。中文 黑體字≒拉丁文字無襯線體≒哥德體/哥特體≒Gothic/Sans。 國際統一字元碼(Unicode)字元/字符之中文和英文名稱可查詢相關網站(Code Charts、 Unicode®字符百科、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 表 0 東亞漢字文化圈常用字體(電腦字型) PMingLiU/新細明體(源自本蘭明朝體) 'Ming Light' MingLiU/細明體 DFKai-SB/KaiU/標楷體. MS Mincho MS 明朝(漢譯:微軟明朝体). Microsoft JhengHei/微軟正黑體. MS Gothic MS ゴシック(漢譯:微軟哥德体) Meiryo メイリオ(漢譯:明瞭体). SimSun 中易宋体 FangSong 中易仿宋(体) KaiTi 中易楷体 SimHei 中易黑体. BatangChe 바탕체(非官方中譯:基本體) DotumChe 돋움체(非官方中譯:方黑體) GulimChe 굴림체(非官方中譯:圓黑體) GungsuhChe 궁서체(漢譯:宮書體).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体. Malgun Gothic 맑은 고딕(非官方中譯:清黑體). iii.

(4)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摘要 標點符號及空格需配合文字,故「符號成分」亦如「語言成分」般發生 語言遷移和使用錯誤。然而,學界目前探討標點符號習得之視角,非常缺乏 兼顧資訊處理/信息處理、兩岸系統、多種中文使用者之研究。 本研究修訂相關理論,將學習者母語和目標語之形義對應關係增為七類 ──包括近形同義、近形廣義、母語獨有、近形異義、異形同義、外語獨有、 近形狹義──並將使用錯誤減為三類,包括錯用或錯號(符形錯誤或符法錯 誤,涵蓋相對位置與搭配順序) 、多用或冗號(免用卻濫用) 、少用或缺號(該 用卻未用)。根據錯誤數量、符形之字元編碼、符法三者關聯,使用類型可 重組為同碼正用、異碼正用、異碼誤用、單一同碼誤用、複合誤用、多重誤 用、異用等七型分布。 本研究參考中文、英文、日文之公定標準規範,對比兩符異同和對應關 係後,以此為基礎編製診斷測驗題目和教學相關問題。徵得中文一般母語 者、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中文教學者填寫網頁版問卷。同時,以標點符號 為字串,檢索、瀏覽「TOCFL 學習者語料庫」內英語和日語母語考生之中介 語。檢視診斷測驗語料、考試寫作語料、問卷回應,分析其使用概況與各方 意見。 本研究結論如下:母語者犯錯多同碼誤用,而學習者偏誤多異碼誤用; 特定用法常與某些成分共現,故母語者和學習者皆可能用錯其符形或符法; 學習者母語之符形或符法確實會遷移至目標語,且兩符之形義對應關係若屬 近形狹義、外語獨有、異形同義、近形異義這四類則較難掌握。因此,教師 須顯性而整合地指導符號成分和語言成分之搭配形式。 本研究對於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綜合性教材提出建議,主張既該設計 中文新式標點符號及空格用法之練習(朗讀文本、造句、符號填空、寫信、 作文、打字等),也當適時對照兩岸系統現行公定方案之用例。 關鍵詞:閱讀、寫作、句讀、空格、語言習得. iv.

(5)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Punctuation with an Error Analysis of the Interlingual Chinese Users from Japan, English-speaking Regions, and Chinese Speech Communities. Abstract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 transfer and errors can be seen both in language components and their matching punctuation marks, symbols, and spacing, which can be referred as sign components.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examine punctuation acquisition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Cross-strait official systems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and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native speakers, learners, and teachers). The theorie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between any two punctuation systems are thereby modified in terms of their mapping of character encoding, usage, and error patterns. The texts of the users are from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containing a test plus an opinion survey) and the TOCFL Learners’ Corpus.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particular punctuation usages do closely relate to certain language components or form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punctuation should be explicitly taught in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Chinese with sufficient tasks, such as recitation, sentence-making, blank-filling for punctuation, writing letters and compositions, and typing. Keywords: reading, writing, text segmentation, spac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v.

(6) 目次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謝辭 .................................................................................................................................................. ii 關於全文之字體及字元(字符) ...................................................................................... iii 摘要 ................................................................................................................................................. iv Abstract........................................................................................................................................... v 目次 ................................................................................................................................................. vi 表次 ................................................................................................................................................xii 圖次 ...............................................................................................................................................xiv 1.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壹、 中文學習者寫作語篇 ........................................................................... 1 貳、 中文母語者語料 .................................................................................... 2 參、 對外華語文教學內所見 ...................................................................... 4 一、 教材現況舉隅 ..................................................................................... 4 二、 師資養成 ............................................................................................... 4 三、 外語教學之公定方案 ...................................................................... 5 肆、 標點符號習得研究................................................................................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壹、 提昇教學素養 ......................................................................................... 6 貳、 整合現行公定方案................................................................................ 7 參、 擴充習得研究 ......................................................................................... 7 肆、 發揚中文所承載之文化 ......................................................................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8. vi.

(7) 壹、 中文 ............................................................................................................. 8 貳、 句讀符號、圈點符號、舊式點句符號之釋名及定義 ........... 8 參、 新式標點符號之釋名及定義 ............................................................ 9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 11 第一節 文獻回顧 ..................................................................................................... 11 壹、 臺灣論文................................................................................................. 11 貳、 中國大陸論文 ....................................................................................... 11 參、 兩岸研究主題 ....................................................................................... 11 肆、 二語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習得之研究現況 ................................ 12 一、 偏誤基本類型 .................................................................................. 12 二、 學習者使用特徵 ............................................................................. 14 第二節 理論基礎 ..................................................................................................... 14 壹、 標點符號之性質 .................................................................................. 15 貳、 標點符號之學科歸屬 ........................................................................ 17 參、 修訂符號成分理論 ............................................................................. 21 一、 符位 ...................................................................................................... 21 二、 符形 ...................................................................................................... 22 三、 符名和符法 ....................................................................................... 27 四、 符義和功能 ....................................................................................... 27 五、 符號內部結構和符號成分對應關係 ...................................... 28 肆、 修訂標點符號所需之對比分析理論 .......................................... 29 伍、 修訂標點符號所需之偏誤分析理論 .......................................... 32 陸、 研究架構暨分析體系 ........................................................................ 36 3. 第三章 標點符號公定標準規範 ................................................................................. 37 第一節 中、英、日標點符號系統之概述 ................................................... 37 壹、 兩岸(語內) ....................................................................................... 39 一、 中文第一回(1919[民 8]): ................................................... 41 二、 中文第二回(1951[民 40]): ................................................. 42 三、 中文第三回(1987[民 76]): ................................................. 42. vii.

(8) 四、 中文第四回(1995[民 84]): ................................................ 43 五、 中文第五回(2008[民 97]): ................................................ 44 六、 中文第六回(2011[民 100]): .............................................. 45 貳、 英漢(語際) ...................................................................................... 60 參、 日漢(語際) ...................................................................................... 64 肆、 三者異同之舉隅 ................................................................................. 73 第二節 課程規劃、測驗評量 ............................................................................ 74 壹、 本國語文教育課綱之舉隅 .............................................................. 74 貳、 華語學習者綜合能力測驗之舉隅 ............................................... 75 4.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77 第一節 多重方法及研究變項 ............................................................................ 77 壹、 問卷調查法與篇章分析法 .............................................................. 77 貳、 質變項與量變項 ................................................................................. 77 參、 研究流程 ................................................................................................ 78 第二節 問卷調查對象........................................................................................... 78 壹、 中文一般母語者 ................................................................................. 79 貳、 以英文為母語之中文學習者(英文背景) ........................... 79 參、 以日文為母語之中文學習者(日文背景) ........................... 79 肆、 中文教學者 ...........................................................................................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81 壹、 自製網頁版問卷:谷歌(Google)表單................................. 81 一、 意見暨背景資訊調查 ................................................................... 81 二、 診斷測驗評量項目 ........................................................................ 84 三、 診斷測驗命題及編製原則 ......................................................... 86 貳、 中文考試寫作中介語語料庫:TOCFL 學習者語料庫 ...... 86 一、 語料庫簡介 ....................................................................................... 86 二、 檢索模式 ............................................................................................ 87 三、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檢索項目及搜尋紀錄數量 ........... 88 四、 檢索限制 ............................................................................................ 90 參、 語料標記分類法 ................................................................................. 91. viii.

(9) 一、 語言成分標記分類法 ................................................................... 91 二、 標點符號成分標記分類法 ......................................................... 92 肆、 診斷測驗所涵蓋之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相關用法名稱 ........ 95 伍、 語料之編號和代碼格式 ................................................................... 9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98 壹、 前期:分析公定方案及編製網頁版問卷 ................................ 98 貳、 中期:宣傳網頁版問卷及檢索語料庫 ..................................... 99 參、 後期:分析語料及回應 ................................................................ 101 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03 第一節 語料統計結果 ........................................................................................ 103 壹、 網頁版問卷......................................................................................... 103 一、 問卷數量 ......................................................................................... 103 二、 問卷調查對象之個人背景資訊分布 ................................... 103 貳、 診斷測驗和語料庫 .......................................................................... 105 一、 語料數量和語料單位(筆).................................................. 105 二、 語料分類階層 ............................................................................... 109 三、 誤用類型可能集合範圍 ........................................................... 110 四、 歸類優先順序與兩岸引號同位符之符形 ......................... 111 五、 字元編碼分布之限制 ................................................................ 111 六、 診斷測驗語料內使用類型之字元編碼分布數量 .......... 112 七、 考試寫作語料之檢索項目及搜尋紀錄數量 .................... 118 參、 語料用例之成分標記 ..................................................................... 120 第二節 診斷測驗語料之標點符號使用類型............................................ 120 壹、 中文一般母語者及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之使用概況 ..... 120 貳、 中文一般母語者之使用類型 ...................................................... 138 一、 符形錯誤 ......................................................................................... 141 二、 形/法錯誤(符法混同或是符形和符法皆有錯誤) ... 143 三、 符法錯誤 ......................................................................................... 147 四、 不分正誤=異用 .......................................................................... 151 五、 形法正確=同碼正用 ................................................................ 152. ix.

(10) 參、 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之使用概況 .............................................153 第三節 考試寫作語料之標點符號使用類型 ............................................155 壹、 英語母語考生及日語母語考生之使用概況 .........................155 貳、 兩種考生之使用類型 ......................................................................156 一、 符形錯誤 ..........................................................................................156 二、 形/法錯誤(符法混同或是符形和符法皆有錯誤)....161 三、 符法錯誤 ..........................................................................................172 四、 不分正誤=異用 ...........................................................................188 參、 英語母語考生之其他使用類型 ..................................................190 一、 形/法錯誤(符法混同或是符形和符法皆有錯誤)....190 二、 符法錯誤 ..........................................................................................190 三、 複合誤用和多重誤用 .................................................................190 四、 不分正誤=異用 ...........................................................................192 肆、 日語母語考生之其他使用類型 ..................................................192 一、 形/法錯誤(符法混同或是符形和符法皆有錯誤)....192 二、 符法錯誤 ..........................................................................................193. 三、 複合誤用和多重誤用 .................................................................194 四、 不分正誤=異用 ...........................................................................196 第四節 意見調查 ..................................................................................................199 壹、 所用系統 ..............................................................................................199 貳、 所用輸入法 .........................................................................................200 參、 中文教學者及中文學習者之意見 .............................................202 一、 要不要教? .....................................................................................202 二、 教材現況與相關用法 .................................................................204 三、 什麼時候教?為什麼教?怎麼教?....................................206 四、 學習者需求 .....................................................................................209 6.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2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11 壹、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力有未逮 ..................................................211. x.

(11) 貳、 使用類型之完整度以及判斷標準之一致性......................... 212 參、 未能涵蓋所有中文資訊處理/信息處理環境 ...................... 212 第三節 研究前景 .................................................................................................. 212 壹、 依現行公定方案重點設計閱讀或寫作教學實驗 ............... 213 貳、 就綜合能力測驗、語文課綱、教材分析教學缺口 .......... 213 參、 對標準規範提出兼顧傳統與現代文本需求之建議 .......... 213 肆、 擴充副文字學之研究 ..................................................................... 214 第四節 啟發與教學應用 ................................................................................... 214 壹、 依現行公定方案與教材重點備課 ............................................ 214 貳、 教學和測驗評量過程當中顯性指導重點 ............................. 215 參、 培養中文資訊處理能力並漸進式鞏固中文寫作能力 ..... 215 一、 平列/並列詞語或分句用法 .................................................... 215 二、 舉例用法之列舉與窮舉 ........................................................... 216 三、 間接描述之於直接標示口頭話語或引用書面語 .......... 217 參考文獻 ................................................................................................................................... 219 7. 附錄 ...................................................................................................................................... 221 甲、漢字數字「零」與「〇」....................................................................... 221 乙、診斷測驗題目相關資訊............................................................................ 224 丙、空白問卷內容原文(純文字) ............................................................. 226 壹、 調查對象:中文教學者 ................................................................ 226 貳、 調查對象:中文一般母語者(傳統字版)......................... 234 參、 調查對象: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傳統字版) ............... 238. xi.

(12) 表次 表 1.1. 課文原文對話及其語篇補全測試任務內容對照表 .................................. 2. 表 2.1. 列舉六張不用文字而用標點符號傳達語意的漫畫貼圖 ..................... 17. 表 2.2. 列舉多種語段收尾用法及其符號性質 ........................................................ 19. 表 2.3. 列舉七套字體內數字和文字同位字之字形 .............................................. 23. 表 2.4. 列舉中、日十一套字體內中文公定標點符號同位符之符形 ........... 24. 表 2.5. 布隆菲爾德語言成分單位內部結構關係 ................................................... 28. 表 2.6. 兩符「書寫形式」和意義(及其衍生之功能)之對應關係 ........... 30. 表 2.7. 兩符字元編碼、符位、符形之對應關係 ................................................... 31. 表 3.1. 中文標點符號官方主要方案之名稱沿革 ................................................... 40. 表 3.2. 兩岸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系統之對應關係 ................................................... 46. 表 3.3. 兩岸現行公定方案之符法相對位置............................................................. 55. 表 3.4. 直行/豎排/直書/縱書(右起直式)中文標點符號之外形或用法 57. 表 3.5. 直向乙式連接號在中、日十一套字體內之外形 .................................... 58. 表 3.6. 本論文所提及之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相關用法名稱一覽 ..................... 59. 表 3.7. 現代英文和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系統之對應關係 .................................... 60. 表 3.8. 日文四組句讀點真實語料用例 ...................................................................... 64. 表 3.9. 現代日文和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系統之對應關係 .................................... 65. 表 3.10. 中文符法和語段階層及中文、英文、日文之同義標點符號 ......... 74. 表 3.11. 兩岸語文教育課綱關於標點符號之能力指標或學習目標.............. 75. 表 3.12. 對外華語文能力測驗寫作測驗注意事項和寫作技巧 ....................... 76. 表 4.1. 問卷檢驗項目與關聯題目之題號對照表 ................................................... 83. 表 4.2. 問卷關聯題目之題號對照表 ........................................................................... 84. 表 4.3. 診斷測驗所評量項目(包含同位符之符形) ......................................... 85. 表 4.4. 英語母語、日語母語考生之檢索項目及搜尋紀錄數量完整版 ...... 88. 表 4.5. 標點符號成分標記代碼 ..................................................................................... 92. 表 4.6. 診斷測驗各題所評量項目及其所涵蓋之用法名稱 ............................... 95. 表 5.1. 中文一般母語者問卷個人背景資訊(49 份+8 份=57 份) .......104. 表 5.2. 中文教學者問卷個人背景資訊(12 份) ...............................................104. xii.

(13) 表 5.3. 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問卷個人背景資訊(2 份) ............................. 105. 表 5.4. 中文一般母語者診斷測驗語料數據:傳統字 1372 筆 .................... 106. 表 5.5. 中文一般母語者診斷測驗語料數據:簡化字 224 筆....................... 106. 表 5.6. 中文一般母語者診斷測驗語料數據:兩版共 1596 筆 .................... 106. 表 5.7. 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診斷測驗語料數據:傳統字 56 筆 ............... 107. 表 5.8. 診斷測驗語料數據:三版共 1652 筆 ...................................................... 107. 表 5.9. 英語母語考生考試寫作語料數量(291 筆/15566 筆) .............. 108. 表 5.10. 日語母語考生考試寫作語料數量(503 筆/25811 筆) ........... 108. 表 5.11. 考試寫作語料數量(兩種考生共 794 筆/41377 筆) ............... 108. 表 5.12. 中文使用者語料數量:合計 1652 筆+794 筆=2446 筆 .......... 108. 表 5.13. 語料分類階層(使用類型、符形字元編碼、符號成分錯誤) . 110. 表 5.14. 中文一般母語者語料分布數據:傳統字 28 題 49 份 1372 筆 . 113. 表 5.15. 中文一般母語者語料分布數據:簡化字 28 題 8 份 224 筆 ....... 114. 表 5.16. 中文一般母語者語料分布數據:兩版 28 題共 57 份 1596 筆 . 115. 表 5.17. 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語料分布數據:傳統字 28 題 2 份 56 筆 116. 表 5.18. 診斷測驗語料分布數據:三版 28 題共 59 份 1652 筆 ................ 117. 表 5.19. 英語母語、日語母語考生之檢索項目及搜尋紀錄數量簡要版 . 119. 表 5.20. 診斷測驗全 28 題其他可能答案和字元編碼分布數據 .................. 121. 表 5.21. 是否指導使用中文輸入法之回應(12 份)....................................... 201. 表 5.22. 有沒有顯性教過兩岸系統之回應(12 份)....................................... 204. 表 5.23. 為什麼需要或不必顯性教導之回應(12 份) .................................. 207. 表 5.24. 怎麼顯性教導之回應(12 份) ............................................................... 208. 表 5.25. 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之學習困難與學習需求(2 份) ................. 209. 表 6.1. 《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第 156 頁修訂建議 ..................................... 218. 表 7.1. 零與圈號在中、日、英十四套字體(電腦字型)內之外形 ......... 221. 表 7.2. 診斷測驗題目之出處代碼及原稿文本 ..................................................... 224. 表 7.3. 診斷測驗題目之出處代碼及參考文獻 ..................................................... 225. 表 7.4. 英文背景中文學習者診斷測驗全 28 題回應(2 份) ..................... 248. xiii.

(14) 圖次 圖 1.1. 語篇補全測試任務內誤用或異用標點符號分布概況(灰字處)..... 3. 圖 2.1. 臺灣詩人詹冰作品〈雨〉 (右起直式) ..................................................... 15. 圖 2.2. 符形之集合範圍 .................................................................................................... 22. 圖 2.3. 修訂版符號內部結構與符號成分之名實關係 ......................................... 28. 圖 2.4. 符號成分之使用錯誤 .......................................................................................... 33. 圖 2.5. 符號使用類型 ......................................................................................................... 34. 圖 2.6. 研究架構整合為連貫的標點符號分析體系 .............................................. 36. 圖 3.1. 修訂版標點符號種類之官方地位.................................................................. 37. 圖 3.2. 修訂版標點符號用法之範圍 ........................................................................... 38. 圖 4.1. 研究流程 ................................................................................................................... 78. 圖 4.2. TOCFL 學習者語料庫檢索系統三種操作介面 ....................................... 88. 圖 4.3. 七份網頁版問卷入口頁面外觀 ...................................................................... 99. 圖 5.1. 問卷調查對象之性別(百分比)................................................................104. 圖 5.2. 三者共同誤用類型和獨特誤用類型...........................................................110. 圖 5.3. 教學時遵循的標點符號及空格系統(百分比) ..................................200. 圖 5.4. 教學時採用的主要文字系統(百分比) .................................................200. 圖 5.5. 要不要顯性教導之回應(百分比)...........................................................203. 圖 5.6. 何時顯性教導之回應(百分比)................................................................206. xiv.

(15)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語文能力的四項技能是聽、說、讀、寫,但漢字的內涵顯然與表音文字 天生有別,使中文書面文字和口頭語言的關係相當間接、層次更加複雜。研 究者理想的外語教學是,全階段皆模擬母語習得過程,先語後文,並先分流、 後合流,以奠定聽辨、重述、認讀、拼讀、寫字的基礎為優先,再進入聽解、 說話、閱讀、寫作。 閱讀、寫作雖屬於較後期之重點,但不應遲至中級才起步,而該自初級 造句即循序漸進地培養,尤其是中文新式標點符號及空格用法,其篇章方能 精準表達、整齊呈現。奠定基礎能力、循序漸進地培養,正如「水到渠成」 需要提供足夠的「水」方見成效;否則,初級的各種未解決之小病累積至中 級、高級,便成為棘手重症。 本論文研究動機源自三處:批閱中級以上中文學習者語篇所見;分析中 文母語者語料時所見,加上瀏覽兩岸社群/社交網站時所見以及日常生活中 所見;查閱中文教材(對內和對外)及兩岸研究後而得知的教研缺口。茲詳 述研究動機於後。. 壹、中文學習者寫作語篇 研究者從事華語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太多僑外學習者即使達到中級、高 級,仍然無法掌握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系統。標點符號屬於讀寫能力、造句練 習、寫作教學之一環,學習者照理自初級就已學到,中級以上應已會正確使 用標點符號;然而,學習者實際使用情形則令人擔憂。研究者教過初、中、 高級華語學習者後,深感中級以上華語學習者並未具備同等寫作能力。其 中,普遍尚未掌握標點符號及空格用法更是令人詫異。雖然標點符號即使誤 用,讀者也可經由重讀、意合而理解,但是那些誤用仍會造成些許干擾或是 給人不佳觀感。再者,口語表達優秀者倘若其書面寫作卻未達應有程度,殊 為可惜。最重要的是,其實標點符號與閱讀策略、篇章邏輯組織都密切相關, 能稍微補充中文所缺乏的形態變化,可謂文法的一部分,文本內重要成分!. 1.

(16)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貳、中文母語者語料 研究者修讀「語用學」課程之期末報告題為〈華語文綜合性教材中語用 失誤之分析──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二冊課文對話為文本〉,編 選七段對話,用網路問卷施行「語篇補全測試任務」和背景調查,目的是分 析中文母語者語料後,對課文提出符合語用語感之修訂建議。共取得 51 份 問卷,其中 48 份為有效問卷。 為方便填寫者進入情景語境,研究者假想可能的情況放在對話之前說 明。為方便填寫者區辨說話者,研究者以初級學過的字詞給原本僅有字母代 號的說話者取名。原文對話及其任務內容,見下表所示。 表 1.1. 課文原文對話及其語篇補全測試任務內容對照表 出處、原文. 任務. 第一冊第五課對話二 p. 78. 情況一:王大文帶朋友李東尼回家來玩,爸爸在家,王. 王大文:爸爸好。. 大文與李東尼問候他。. 李東尼:王伯伯好。. 王大文:______. 王先生:好,大文,你這位朋友叫什麼名字?. 李東尼:______. 王大文:他的中文名字叫李東尼,他的中文很好。. 王先生:______ ______:______. 第一冊第二課對話一 p. 19. 情況二:趙小姐和張先生曾經一起工作,這一陣子很久. 趙小姐:張先生,您早。. 沒見了,這一天早上巧遇並互相問候。. 張先生:早,趙小姐,好久不見,你好啊?. 趙小姐:張先生,您早。. 趙小姐:很好,謝謝。您好嗎?. 張先生:早,趙小姐,好久不見,______?. 張先生:我也很好。. 趙小姐:很好,謝謝。______? 張先生:我也很好。. 第一冊第七課對話二 p. 116. 情況三:小張幫過小王的忙,小王為了向小張致謝而想. A:小張,我想請你吃飯。. 請他一頓飯。. B:好啊。. 小王:小張,我想請你吃飯。. A:你喜歡吃中國菜還是法國菜?. 小張:______。. B:兩個我都喜歡。. 小王:你喜歡吃中國菜還是法國菜?. A:你也喜歡喝酒嗎?. 小張:兩個我都喜歡。. B:喜歡,可是我只能喝一點兒。. 小王:你也喜歡喝酒嗎?. A:好,我請你吃中國菜,喝法國酒。. 小張:喜歡,可是我只能喝一點兒。. B:那太好了!謝謝!謝謝!. 小王:好,我請你吃______,喝______。 小張:那太好了!謝謝!謝謝!. 第一冊第八課對話二 p. 140. 情況四:友人毛太太在看萬小姐的畫。. A:教你中國畫兒的老師姓什麼?. 毛太太:教你中國畫兒的老師姓什麼?. B:他姓錢。他是很有名的畫家。. 萬小姐:他姓錢。他是很有名的畫家。. A:噢,我知道他,他也教書法,對不對?. 毛太太:噢,我知道他,他也教書法,對不對?. B:對了,他也教我書法。. 萬小姐:______,他也教我書法。. 第一冊第十一課對話二 p. 212. 情況五:旅館櫃檯服務人員與客人交談時聽到客人說起. A:您坐幾點鐘的火車?. 明天要坐火車的事。. 2.

(17) 第一章 緒論. B:我坐八點二十分的火車。. 櫃檯:您坐幾點鐘的火車?. A:票已經買了嗎?. 客人:我坐八點二十分的火車。. B:已經買了。. 櫃檯:票已經買了嗎?. A:那一定沒問題。明天見。. 客人:已經買了。. B:明天見。. 櫃檯:______。明天見。 客人:明天見。. 第二冊第一課對話二 p. 2. 情況六:同班同學聊起假期的計畫。. A:我可能跟朋友到山上去滑雪。. 包伯:我可能跟朋友到山上去滑雪。. B:你們怎麼去呢?. 藍德:你們怎麼去呢?. A:我們開車去。. 包伯:我們開車去。. B:天氣太冷,開車得特別小心啊!. 藍德:天氣太冷,開車得特別小心啊!. A:放心,我開車開了快三年了,我開得很好。. 包伯:______。. 第二冊第七課對話二 p. 154. 情況七:一家三口在餐廳吃晚餐後回到家,在客廳坐著. 媽媽:開開電視看看有什麼新聞吧!. 休息。. 爸爸:是啊,今天還沒看報呢。. 媽媽:打開電視看看有什麼新聞吧! 爸爸:是啊,今天______看報呢。. 情況一開放空間較大,故填寫處內無任何標點符號,讓填寫者自由發 揮。情況二至情況七則限制為特定語段,故填寫處內已加上標點符號,讓填 寫者能從語境想出最適合的回應。然而,有趣的是,大多數在情況一沒在句 末加上標點(少用/缺號) ,不少人在情況二至情況七反而在語段結尾加上標 點(多用/冗號) ,也有人雖沒少加、多加,但輸入的符號不太符合標準規範 (錯用/錯號的異碼正用、異碼誤用、同碼誤用) 。這可能是因為填寫者並未 讀進任務文本內的標點符號,僅看文字並隨著自己的意思填寫;也可能是因 為填寫者認為任務文本內的標點符號不是他想要的,故決定按照自己所想像 的回應「重新編寫腳本」。參與者誤用或異用標點符號分布概況,見圖 1.1 所示。其語料灰字處呈現一片灰,可知中文母語者誤用或異用情形亦普遍。. 圖 1.1. 語篇補全測試任務內誤用或異用標點符號分布概況(灰字處). 除此之外,研究者瀏覽兩岸社群/社交網站時及日常生活所見,亦能發 現錯用、多用、少用兩岸異用或中外異用的現象。對於標點符號各種用法的 意圖與效果充滿興趣。. 3.

(18)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參、對外華語文教學內所見 一、教材現況舉隅 辛苦批閱綜合語言課的寫作作業(造句、書信、作文等)後,常需額外 解說標點符號的用法,不禁納悶: 「為什麼學生總出錯?」翻閱常用教材即 發現,恐怕是肇禍於華語綜合語言課程的課本與教師手冊幾乎不提標點符 號,彷彿不教就能自然習得,但其實學生對於正確用法缺乏認知意識。舉例 而言,臺灣常用華語教材《實用視聽華語》新版、舊版皆隻字未提;《遠東 生活華語》第一冊以註腳提醒;《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僅在第七課第 156 頁帶過。研究者猶記曾於國語文課本的語文常識單元學過標點符號。國語文 教學尚且如此重視標點符號,何況對外華語文教學?綜合性教材竟輕忽大 意,堪稱「不教而殺」。若獨立開設的華語寫作課程有專用的教材雖好,但 綜合性教材仍應將標點符號用法納入寫作教學設計內。 標點符號尚需配合寫作課程的課型與課綱,可能有三種設計:納入綜合 語言課程(標點符號分散教學) 、獨立的寫作課程(標點符號分散教學) 、診 斷測驗與補教教學(標點符號集中教學)。標點符號還牽涉直向排列、橫向 排列、全形、半形、空格(分段、挪抬)等東亞以外所陌生的觀念。除此之 外,標點符號在閱讀課程內也應用於朗讀。 學生若曾學習其他地區的教材,教師應助其認識兩岸差異,正如英語文 教學亦區分美式和英式。假如教師或教科書自初級即納入寫作教學設計,並 考量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可預期學生應會較少犯錯。或者,教師若視需求而 於各級實施系統化補救教學,則中途加入班級的學生也能改善其寫作表現。. 二、師資養成 不僅是中文教材有缺口,中文老師在師資培養、訓練過程當中往往只注 意到兩岸在字形、字音、地區用詞、語用上的差異,而忽略了與文字相依共 存的標點符號。臺灣的華語教師通常僅熟悉中華民國標準,無法客觀判斷或 評量那些先學簡化字系統再到臺灣的學習者,使用上是否達到系統內部一 致;大陸的漢語教師亦然,他們通常僅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國家標準,也. 4.

(19) 第一章 緒論. 無法完整協助那些先學傳統字系統再到大陸的僑外學習者。. 三、外語教學之公定方案 取法英語文教學,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 ,在教學上 其英式、美式、地區差異等,皆早已視為英語文教育者和學習者需瞭解之一 環;反觀中文/漢語/華語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第一語言(含標準語和漢語族 方言),在此方面尚在起步階段。中文使用者目前大多無法在適當階段,完 整認識華語區(含香港、澳門、中華民國臺澎金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大 陸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中文系統之使用差異,而僅能瞭解局部。 明明共同語文都是中文,卻往往只見自己人的中文,顯然是因為海峽兩 岸分治長達數十年,許多領域不相往來;直到兩岸開放以後,才陸續交流並 整合各方內容。 舉例而言,對於文字系統(含標準字、傳統字、繁體字、正體字、規範 字、簡化字、簡體字、異體字等) 、標音系統(含國語注音符號、漢語拼音、 其他羅馬拼音等)、地區差異用詞等,全世界中文使用者查詢或取得兩岸異 同對照之內容較為容易。 然而,對於官方標準規範之讀音或語音,以及「正寫法」 (orthography) 相關公定方案,中文使用者則仍處於各自的世界。其一,關於官方讀音、語 音, 《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目前已各自公告、 徵求意見,準備再度審核、修訂;由於兩岸官方公開徵求各界意見,兩岸語 文專業人士仍有溝通管道能夠交換意見,尚有希望整合各方內容。其二,關 於漢字詞語以外之正寫法,如標點符號用法及數字用法,則長期受兩岸官方 與民間所忽視,或是即使有心人士重視,也缺乏官方力量整合各方內容。 公定方案當中與標點符號及空格用法相關者,如教育部之《重訂標點符 號手冊》修訂版(2008[民 97]) 、行政院之《文書處理手冊》 (2015[民 104]) 、 國家標準之《標點符號用法》 《出版物上數字用法》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 則》 ,至今未聞任何公開徵求各界意見的消息。在中文資訊/信息處理上,兩 岸官方標準規範內容皆忽略「輸入法」(input method)及「字體排印」. 5.

(20)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typography)之需求,意即如何在打字時輸入公定的全形/全角或半形/ 半角符號。. 肆、標點符號習得研究 由以上可知,中文教材、中文師資、官方標準規範,兩岸仍欠缺通盤考 量,而相關研究亦缺乏整合思考。 經由「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唯一整合臺灣與中國大陸學 位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之學術資源)亦能察覺:無論在臺灣或中國大 陸,標點符號相關主題之研究皆僅考量己方之標準規範,而忽略全世界中文 使用者之需求是整個華語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受前述經驗所刺激,研究者賦予本研究三項目的:壹、提昇教學者跨兩 岸及跨語言之中文寫作教學知識與能力(尤其是對英及對日);貳、整合中 文新式標點符號及空格用法之現行公定方案及習得研究,供學者與公家單位 參考;參、描寫中文標點符號所反映之文化、社會心理等意義;茲詳述此三 項目的於後。. 壹、提昇教學素養 社群/社交網站興盛、海外旅遊及人口移動普遍,中文使用者必定經常 和各地華語區人士以中文溝通。中文研究者和華語文教學者,應從全球化視 野照顧全世界不同語文背景的中文使用者需求,協助母語者和學習者,在不 同系統或語境皆能使用得體,並符合該系統或語境之官方標準規範。研究者 希望藉由本論文,協助教學者提昇並拓寬自身的中文寫作教學知識與能力。 正如美式和英式都是英語,英文學習者的課題之一就是區辨異同,並能 在相應語境使用得體,中文使用者眾多,更應顧及此一層面。第一項需求: 因兩岸分治,對彼此系統皆一知半解,身為中文母語者,尤其是教師,應瞭 解中文內部標點符號系統、資訊處理/信息處理所需之操作技術和輸入方 式。第二項需求:對外華語教學/國際漢語教育應涵蓋全球華人的現代標準. 6.

(21) 第一章 緒論. 中文,以及兩岸標點符號系統在資訊處理上所需之操作技術和輸入方式,使 外籍中文學習者能夠釐清常用系統,並能轉換至另一套。無論中文學習者最 初在哪個地方學習,其後仍有可能前往其他華語區。倘若能明白兩套文字以 及標點符號系統之異同,對於讀寫或溝通皆有助益。. 貳、整合現行公定方案 標點符號及空格具文法與修辭功能,是閱讀與寫作基礎能力之一,但對 內、對外皆缺乏系統化教學,官方文件檔案與中文資訊處理/信息處理環境 (打字、輸入法、字元編碼)也有錯誤。研究者希望藉此對兩岸官方標準規 範提出建議與注意事項,供學者與公家單位參考。. 參、擴充習得研究 目前標點符號習得研究之語料來源仍是學習者所手寫的作文,而缺乏學 習者打字的語段或語篇。研究者嘗試從中文資訊處理/信息處理之視角探討 標點符號習得,望能拋磚引玉!. 肆、發揚中文所承載之文化 中文標點符號及空格與漢字相依共存,亦具文化意義。臺灣、香港、澳 門、日本至今仍常用傳統的直向文字排列方向,保留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特 點;而中國大陸、兩韓、越南、東南亞等地區則以橫排為主,越來越多人不 懂得處理傳統直行編排的符號和文字。研究者希望藉由本論文讓中文使用者 瞭解中文橫豎皆通,現代與傳統應兼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採取語言習得之觀點和中文資訊處理/信息處理之視角,探討中 文標點符號,提出五項問題: 在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習得上,曾接觸兩岸系統之中文學習者誤用類型有 無語內干擾(兩岸系統混淆)跡象?在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習得上,中文學習 者使用類型有無語際正遷移或負遷移(學習者母語遷移)跡象?在中文新式 標點符號習得上,中文一般母語者和中文學習者之使用類型有何異同?關於. 7.

(22)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中文閱讀教學、中文寫作教學、中文新式標點符號教學、中文輸入法教學, 師生意見有何異同?在中文輸入法教學上,中文教學者和中文一般母語者之 意見有何異同? 對於頭三個問題,本研究提出兩項假說:必有跡象,但僅能對比標點符 號系統間接推測學習者受到干擾,而難以直接證實干擾來自語內或語際,因 為可能還有其他外擾變項。可經由語料直接證實母語者和非母語學習者在特 定用法上習得難點相似,以及特定標點符號或空格與某些詞語、句式、句類 共現。對於第四個和第五個問題,則因未知而需探索。.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壹、中文 本研究探討漢語書面語的標點符號,因其性質是書面文字而非口頭語 言,故無論研究參與者所說之母語為現代漢語標準語、漢語族方言、其他語 言等,只需認得足夠漢字詞語,意即具備「中文」讀寫能力即可。. 貳、句讀符號、圈點符號、舊式點句符號之釋名及定義 以下內容編修改寫自《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和《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 之詞條。 所謂「句讀」是指文內休止處和停頓處,古人亦稱「句逗」或「句度」。 所謂「句」是語意完備之語段,書面上在其結尾緊靠「字的右下角」 ,用「圈」 (。)標記空心圓圈,其外形近似新式句號而書寫位置不同;所謂「讀」是 語意未完而可稍作停頓之更小語段,書面上在其結尾緊靠「字的右下角」 , 用「點」 (、)標記實心尖點,其外形近似新式頓號而書寫位置不同。然而, 實際使用不一定嚴格區別句和讀,亦有整個段落全用圓圈或全用尖點斷句 者。 所謂「圈點」當作名詞是點斷、標記、賞識語段所用的符號,意即「圈」 和「點」之合稱。當作動詞則有兩層意義:一是用於斷句的圈點,在「字的 右下角」標上空心圓圈或小點(實心尖點) ,以便釐清語意,其功能僅是「點. 8.

(23) 第一章 緒論. 斷」 ;二是濃圈密點法的圈點,在「字旁置中處」(直行編排在字右置中處) 標上空心圓圈或小點(實心尖點或空心尖點) ,以示文內值得注意的特殊處、 重要處、精彩語段等,具備「標記」 、 「強調」 、 「鑑賞」等功能。所謂「可圈 可點」即有此含義。 所謂「點句符號」源自「一圈一點」的兩個固有符號,亦即空心圓圈的 「圈號」(歧義)和實心尖點的「點號」(歧義) ,但其用法與傳統「圈點」 略有出入:標示點句符號的空間需占行內一格大小,而傳統圈點則是標在字 的右下角或字旁置中處以盡量節省空間。民國八年(西元 1919 年)之《請 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修正案) 》中,為區別「新式標點符號」而將此二 符另行稱為「舊式點句符號」 。中文的點句符號介於傳統圈點與現代標點之 間,堪稱古今之間的過渡系統。. 參、新式標點符號之釋名及定義 所謂「標點符號」是「在文句中,用來分別句讀和標明詞句性質、種類 的符號。」或是「書寫時表示語氣、意義、詞語性質和作用的符號。」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國家標準 2011/2012 年版,定義「標點符號」是「輔助文 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 以及標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詞語)的特定性質和作用。」 根據民國八年(西元 1919 年)之《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修正案) 》 , 標點符號採用「標點」二字定名是出自高元先生一篇文章〈論新標點之用 法〉。標點一詞出現甚早,古代漢語即有而非現代漢語獨有,例如《宋史· 卷四三八·儒林傳八·何基傳》 : 「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有不待論 說而自見者。」 所謂「標」意指「標記」語段,「加上標號」 (marking)使人「分辨」 其性質和作用;所謂「點」意指「點斷」語段,「加上點號」(pointing) , 既能表示說話時的停頓和語氣,又能呈現句子成分(語類)在文法上的順序 及關係,使人「明瞭」其個別與整體意義,又可稱「句讀」 。 此外,即使全無標點符號,亦能以文字排列和空白達到部分句讀效果。. 9.

(24)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古今皆常見文本使用符號以外之形式,斷開或突顯語段和語篇,例如:留下 全形或半形空格、挪擡、段落首行縮排或凸排、對齊、換行、平擡、空行等。 現代生活中所見之標示、廣告、歌詞等,亦常分散排列語段,以減少使用標 點符號。各種留下間距的形式,亦存在於字元編碼內或程式語言語法內,以 便閱讀。若從語料庫語言學觀點看待空格,詞語間或語段內有空格之語言, 在處理斷詞/切詞/分詞(segmentation)上較明確,可知空格和標點符號皆 能協助釐清詞語結構,意即兩者本質上是「同事」 ;雖然中文空格主要用於 斷開或突顯語段和語篇,而非斷詞/切詞/分詞,上場次數不似那些頻繁使用 空格之語言,但是正因漢字詞語之間不需空格而加重中文標點符號之「職 責」 ,意即標點符號「工作繁重」而空格從旁協助。綜上所述,即使不加任 何符號或記號而僅「留下間距」(spacing) ,其實亦有標點的局部作用。因 此,本研究主張「留空」 、 「留白」本身亦屬標點符號的用法,正如「靜默無 聲」本身亦是音樂,在樂譜上以休止符形式記錄。 所謂「標點」當作名詞是圈點句讀的符號。當作動詞是在文字中寫上圈 點,標記或點斷,使語意更清楚。據此可知, 「標點」的意義基本上等於「圈 點」或「句讀」,但其細微差異在於標點可能暗示使用其他符號而不止一圈 一點,以及標點不像圈點那樣還有鑑賞功能。再者, 「標點」是「標」和「點」 之合稱,意即「標點符號」可分為「標的符號」和「點的符號」 1。標的符 號群亦可統稱「標號」 ,點的符號群亦可統稱「點號」2。點號又分為句末點 號和句內點號。句末點號用在句末,有句號、問號、歎號/嘆號三種,表示 句末的停頓,同時表示句子的語氣。句內點號用在句內,有逗號、頓號、分 號、冒號四種,表示句內的不同性質的停頓。點號以外之符號則歸為標號, 不過,也有人將問號和驚嘆號歸為標的符號群而非點的符號群,因為其功能 更接近標記而非點斷(劉玉琛,1989[民 78]) 。其中,須留意「點號」一詞 所搭配之語境,以免產生詞彙歧義:舊式點句符號的點號為實心尖點(、); 而新式標點符號的點號最初提供兩個符形(,或、);兩個符形分立後,亦 有人將逗號(,)視為點號。. 1. 公定方案版本:北洋政府,民國八年(西元 1919 年) 、民國九年(西元 1920 年) ;北洋 政府,民國十九年(西元 1930 年) ;國民政府,民國二十二年(西元 1933 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1995 年版。.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2.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第一節 文獻回顧 本節先概述中文標點符號目前已有哪些領域之研究,再就對外華語教學 或國際漢語教育領域,介紹二語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習得之研究現況。. 壹、臺灣論文 臺灣學位論文方面,搜尋標題和關鍵詞之結果當中,與教學相關者皆非 對外華語教學/國際漢語教育領域,僅少數是本國語文教學領域;若檢視教 學以外領域或跨學科者,則標點符號相關研究數量雖然也不多,但是類型多 元。臺灣期刊論文方面,則有一些探討標點符號教學或標點符號在教材/教 科書內容之研究。 中文新式標點符號之議題看似微小但所牽涉領域甚廣,在臺灣卻尚無相 關論文以兩種「跨語言」視角(母語本體及外語本體、母語者和二語學習者) 探討其用法及習得。. 貳、中國大陸論文 中國大陸論文方面,無論是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在標點符號習得研究 上皆已累積豐碩的成果。不但已有許多本國語文教育或對外華語教學/國際 漢語教育領域之寫作/作文研究和標點符號習得研究,而且對外還按照學習 者母語背景探討,包括美國學生、英語背景學生、日本學生、韓國學生、越 南學生、泰國學生、印尼學生、中亞學生、阿拉伯語背景學生等,也有針對 所有留學生(外籍生/國際生/外國學生)的綜合探討。教學以外領域或跨學 科研究之數量亦多而類型甚廣。 由兩岸研究之數量和類型看來,標點符號用法及習得研究在對岸已日益 受到關注。. 參、兩岸研究主題 整體而言,兩岸探討中文新式標點符號之書籍與論文,其主題可謂五花. 11.

(26)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八門,茲列舉如下:一、說明其功能或當時(斷代)用法者最常見,而以歷 時角度描寫其流變者亦不少(跨文化);二、在「中文母語者」之本國語文 教育上,亦必定討論標點符號,如閱讀理解測驗、朗讀、寫作/作文能力(應 用語言學之語言教學) ;三、以文學或修辭觀點詮釋特定作品(文學語言), 或是以語法、句法、篇章、語用等理論分析其現象等(語言學);四、其他 方面包括用標點符號輔助人工或機器翻譯處理,用於文字轉語音之韻律線 索,用於改善語音辨識輸入法等(應用語言學之翻譯和資訊處理/信息處 理) ,或是將標點符號應用至藝術美學或視覺設計元素(跨文化)。 由此可見,標點符號之性質是跨學科的。 然而,無論在臺灣或中國大陸,這些標點符號相關主題之研究皆僅考量 己方之標準規範,而忽略對岸之標準規範。研究者認為因應全世界中文使用 者之需求,需考量整個華語圈內主要的標準規範,而不該偏於一方。. 肆、二語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習得之研究現況 雖然兩岸歷年已有許多討論中外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或偏誤分析,但是 其對象大部分是以中文為母語之外語學習者;而針對其他語文背景「中文學 習者」之標點符號研究,則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才陸續出現討論。除此之 外,海外也有華人學者針對海外中文學習者探討寫作/作文或標點符號之研 究。 茲節選「學習者中文寫作偏誤分析」和「中文標點符號習得偏誤分析」 這兩類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偏誤基本類型 根據相關研究,學習者偏誤可概括為「書寫形式/形式書寫偏誤」和「使 用功能/功能使用偏誤」兩大基本類型(胡建剛,2002、2003;馬明豔,2009; 張詩雲/张诗云,2014;陸躍偉,2010;鄒璐、于亮,2009;魯海濤,2010)。 書寫偏誤之下又能分出兩個次類:屬於符號外形之「形體」書寫偏誤以 及屬於符號內涵和用法之「格式」書寫偏誤或「位置」書寫偏誤。不過,有.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些學者將形體、格式或位置之偏誤皆歸為書寫偏誤(廣義),有些學者則將 形體之偏誤僅稱為書寫偏誤(狹義) ,而將格式或位置之偏誤視為平行類型; 因此,「書寫偏誤」所指涉範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別。 形體書寫偏誤方面,最常見者是「空心」與「實心」混同,將該寫成空 心者誤寫成實心,或是將該寫成實心者誤寫成空心。 格內位置書寫偏誤方面,因兩岸標準規範有地區差異,故某些符號在判 斷正誤有點出入。在大陸方案內,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等需在格 內角落(橫排居左偏下而豎排居右偏上) ,問號和(驚)嘆號/(感)歎號需 靠近前一字(橫排靠左而豎排居中),而兩端開閉的引號、括號、書名號; 以上符號,在臺灣方案內,除了引號在格內角落以外,其他皆需在格內居正 中。破折號、連接號、刪節號/省略號、間隔號這些符號,則是兩岸方案皆 需置中。這些大陸學者係根據大陸方案判斷,故將外國學生的格內書寫位置 偏誤分為該靠邊卻居中、該居中卻靠邊這兩種;然而,若根據臺灣方案判斷, 則偏誤減為該居中卻靠邊這一種,例如:刪節號/省略號的格內位置。 符號格式書寫偏誤方面,兩岸所規定的大小和格數大部分相同,但間隔 號在大陸方案內占半個字,在臺灣方案內占一個字。外國學生在格式書寫 上,會出現該占兩個卻占一格或半格的偏誤,例如:破折號、連接號、刪節 號/省略號這種偏誤。 另外,臺灣方案目前沒有全形或半形分隔號/斜槓/正斜線,也沒有着重 號/著重號。民間雖使用這兩個符號,但其位置和格式在臺灣尚無標準規範。 由於此類研究之語料來源是留學生手寫的作文,故書寫偏誤自然是一大 類型。目前研究較缺乏從資訊處理/信息處理所需之操作技術來分析形體偏 誤者,可能是受限於語料來源。本研究之語料來源是網頁版問卷和學習者(中 介語)語料庫,故能從資訊處理/信息處理之視角分析形體偏誤。 使用功能/功能使用偏誤方面,可概括為錯用、多用、少用。其中,錯 用的類型較為複雜,還可分出次類。 學者對此三類偏誤有各自說法。鄒璐、于亮(2009)提及分號和冒號「正. 13.

(28)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好用反了」可歸為錯用;誤用逗號和句號則需視誤用類型而定,「該用卻不 用」則可歸為少用。馬明豔(2009)提及誤代、添加、遺漏,可對應至錯用、 多用、少用。陸躍偉(2010)提及錯用、不該用而用、該用而未用,亦可對 應至錯用、多用、少用。魯海濤(2010)提及漏用和誤用(該用此號卻用彼 號之混淆),相當於少用和錯用,但未提及多用。 關於偏誤來源,除了母語遷移因素以外,其實中文教材本身即有許多錯 誤或不一致,對於誤導學習者,需負起很大的責任。王弘宇(2016)便專文 討論對外漢語教材內標點符號缺失和錯用現象。. 二、學習者使用特徵 相關研究提及學習者的標點符號「使用種類較集中」,意即「使用範圍 較小」而「功能單一」 ,但是「偏誤範圍廣」而「偏誤頻率偏高」 (胡建剛, 2002;馬明豔,2009) 。 學習者未能掌握標點符號用法,隨意使用而偏誤多,造成學習者書面表 達呈現「短句累加」而「結構淩亂」的狀況。對外漢語書面語寫作教學是近 來研究熱點之一,視角集中於語篇銜接方式以及留學生銜接手段運用偏誤, 而馬明豔(2009)對此則呼籲「標點符號的運用正確與否對語篇連貫性的影 響不容忽視」並引用屈承熹3的看法: 「漢語文章裡的標點符號是值得認真進 行篇章研究的許多領域之一,只有研究了以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認識。」. 第二節 理論基礎 本節說明標點符號術語並修訂其理論框架,以建立連貫此研究之整體架 構。 首先,由於中文標點符號系統融合古今中外之用法──沿用固有符號 (內源) 、借用外來符號(外源) 、自創特有符號(內源)等──故亦需瞭解 其他相關術語及系統。本研究所探討之中文標點符號系統大部分是現行「新 式」 ,小部分提及過往「新式」或「舊式」 。本節先對中文的傳統的句讀符號、. 3. 屈承熹(2006) 。汉语篇章语法。北京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傳統的圈點符號、舊式點句符號釋義,再對中文的新式標點符號釋義。 其次,標點符號在語文系統內,雖是「配角」但已不可或缺。本節逐步 說明標點符號之性質、在學術研究上之學科歸屬,以及修訂符號成分理論。 本節所修訂之「符號成分」理論先倣效郭攀(2009)所新建之「符位」理論, 再根據符號學和語言學既有理論修訂「符位」 、 「符位名」、 「符義位」,並參 酌中國古代哲學之「名實」觀與「形名」說,既擴充其結構而又期望修訂版 理論能夠銜接既有理論,以對照呼應各系統。 最後,本節所採用之「對比分析」理論與「偏誤分析」理論係修訂既有 理論,使其適應標點符號。. 壹、標點符號之性質 標點符號稱得上標點符號乃應記錄文字之需求而生:具備系統化之外 形、意義、功能、用法,書面上和文字一起使用,能輔助記錄文字,使讀者 更能理解作者所表達之情意;若運用不當,甚至會產生結構歧義! 書面形體符號可分為文字、副文字(準文字) 、副繪畫(準繪畫) 、繪畫; 其中,副文字和副繪畫兼具兩端性質,但前者以文字成分為主者,而後者以 繪畫成分為主(郭攀,2009)。 標點符號及空格是為文字而誕生的產物,故標點符號和文字共現之文本 大多傾向文字形式,此時應將標點符號視為「副文字/準文字」 ,例如:學術 論文寫作。反之,若某些共現之文本傾向繪畫形式,則應將標點符號視為「副 繪畫/準繪畫」 ,例如:圖像詩創作。. 圖 2.1 4. 臺灣詩人詹冰作品〈雨〉 (右起直式)4. 莫渝/編(2008) 。詹冰集。臺南市:臺灣文學館。. 15.

(30)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詹冰的現代詩〈雨〉(見圖 2.1)善用文字的排列方向和標點符號的外 形,生動呈現雨水和淚水由上往下點點降落之形象(標準規範占兩格的刪節 號/省略號像是急速掉下的雨滴,而空心小圈句號像是末端反射亮光的水 珠) 。在此文本內,因應文字變成繪畫形式,故標點符號亦隨之變成副繪畫/ 準繪畫。 標點符號之副文字性質亦能從世界文字歷史得到佐證。北京文化學者蘇 三(2010)多方解釋漢字起源的其中一個角度,即從古代標點符號看起。她 論述「標點符號是成熟文字的一個重要標誌與不可缺少的成分」 ,以及標點 符號歷史長度是隨著文字歷史長度而定,包括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甲骨文 的標點符號主要用於隔開卜辭,同期金文以及其後之文字亦有豐富的標點符 號。由於漢字二維結構特性,中文標點符號主要是句頓而非詞頓,古代文字 標點符號甚至還有分章之用法;字母文字早期則存在詞頓,如今則以空格當 詞頓。她亦稱新式標點符號廣泛借鑑西方標點符號的基礎。 本研究認同其標點符號歷史長度是隨著文字歷史長度的觀點。然而,研 究者認為雖然中文沒有單詞的詞頓,但中式標點符號及空格的作用,相當於 隔開詞組/短語的語頓和斷句的句頓。再者,雖然中文新式標點符號確實參 考了許多西方用法,但中文標點符號亦有固有符號,加上當時中、日交流頻 繁,研究者認為學者亦必定參考了部分日文標點符號。整個東亞文字和標點 符號系統除了吸收西方精華以外,亦有固有基礎並互相影響。 本研究所探討之標點符號因傾向文字形式,故其性質是「副文字/準文 字」 。.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貳、標點符號之學科歸屬 標點符號既具備固定形式又仰賴文本語境,既涉及語言學、應用語言 學、跨文化研究,還有一點符號學。因此,標點符號歸屬哪門學科,見仁見 智,亦有人認為應獨立為標點符號學(林穗芳,2000) 。 本研究認為標點符號性質是跨學科的,需依賴文字、配合文字,關鍵便 在於文字,故肯定標點符號之副文字性質。既然確立標點符號在寫作的文本 中是「副文字/準文字」 ,便可視為其學科是「副文字學」 (胡懷琛,1931[民 20];郭攀,2009;蘇三,2010) 。 文字系統之標準規範方面,有學者認為標點符號僅適用廣義的正寫法而 不適合狹義的正寫法(林穗芳,2000)。因完全不加標點符號之文本仍會留 空,而本研究主張「留下間距」或「留空」亦屬標點符號的用法,故主張無 論廣義或狹義的「正寫法」(orthography)皆應包含標點符號系統。 再者,相同文字所組成之語段,若缺乏標點符號輔助,則無法判斷語調 或語意。舉例而言,「他是學生。」 「他是學生?」 「他是學生!」呈現三種 意義,若去除標點符號,則讀者需改由文本語境判斷而無法直接而快速地理 解。 其中,問號、驚嘆號/感歎號/、刪節號/省略號這三個符號甚至能取代 文字,例如:有時漫畫內、貼圖內、文字訊息內只有符號而無文字,亦能傳 達語意;見下表所示。 表 2.1 用法. 列舉六張不用文字而用標點符號傳達語意的漫畫貼圖 問號. 驚嘆號/感歎號. 單獨. 刪節號/省略號 橫式. 直式. 17.

(32)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用法. 問號. 驚嘆號/感歎號. 刪節號/省略號. 連續 (疊用). 多重 (疊用). 並列複合 (並用). 標點符號同語言文字一般,需視語境和體裁(文類/語體)而使用,亦 具備語用功能。句號或句點本身無標而中性,但也可能用來暗示冷場結束(戲 稱「句點王」) ,驚嘆號則予人大聲或有精神的感覺。然而,在正式文本中則 恰恰相反,若頻繁使用驚嘆號會感覺一直很大聲或是過度強調反而缺乏重 點,故偏好使用句號,以示莊重而正式。 舉例而言,手機簡訊/短訊/短信(texting)、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社群/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等私領域訊息 中,較常用空格斷詞,其結尾也常無句號,若使用句號的時機不當可能反而 顯得冷淡。為表親切、開朗,語段結尾常改用驚嘆號、象聲號(全形波浪號 或波形長劃) 、其他符號、 「顏文字5」 、 「繪文字6」 、 「貼圖7」等結束語段。貼. 5. 顏文字(kaomoji/emoticon):日文漢字詞,字元式表情符號;組合輸入字元,形成轉向 或順向的臉部表情。 6 絵文字(emoji):日文漢字詞,圖片式表情符號、小張表情圖案、表情貼;包含顏文字.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理論. 圖因全是圖檔而無對應字元/字符,故需另起一行發送,其他因有對應字元/ 字符則可與原本的文字內容在同一行發送。私信語段收尾用例,見下表所示。 表 2.2. 列舉多種語段收尾用法及其符號性質. 符號性質. 文 字. 回應. 語段結尾. 閱讀時可能感受. 好. 無句末點號. 無標而中性. 好。. 句號. 視體裁(文類/語體)和語境而 定: 無標而中性、冷淡、莊重等. 副 文 字. 副 繪 畫. 好!. 驚嘆號/感嘆號. 大聲. 好~. 象聲號. 延長聲音. =波浪號或波形長劃. 好♪. 其他符號. 唱歌或奏樂,喻聲音愉悅。. 好✌. 什錦符號. 猜拳的剪刀手/勝利手勢. 好 XD. 顏文字(轉向). 瞇眼張口大笑臉. (kaomoji/emoticon)以及各式各樣並非臉部表情的表意圖示/表意圖標,已進入字元編碼, 大小約占一個字元。相同字元隨不同系統環境所提供的圖檔而顯示略有差異的外形,例 如:猜拳的剪刀手/勝利手勢在字元編碼內是什錦符號「✌」 ,在蘋果系統環境內可顯示為 「 」,在谷歌系統環境內可顯示為「 」。部分繪文字亦可在文本中以組合輸入其他字 元的方式當代碼,而由系統環境於發送後自動轉換為圖檔,所顯示的外形亦隨系統環境 所提供的圖檔而變化,例如:在「臉書」留言處或站內訊息對話處先輸入半形空格再輸 入代碼「(y)」 ,發送後即自動轉換為大拇指向上的按讚(Like)手勢「 」 。 7 貼圖(sticker) :以較大張的圖片顯示更細緻的插圖或漫畫,能比字元式或圖片式表情符 號傳達更豐富的表情和動作,內嵌音訊的有聲貼圖甚至能播放聲音。. 19.

(34) 中、英、日標點符號之對比分析及其跨語言中文使用者之偏誤分析. 符號性質. 回應. 語段結尾. 閱讀時可能感受. 好(^_^). 顏文字(順向). 好 😉. 繪文字(臉部表情類) 眨眼示意. 好 🍏. 繪文字(表意圖示/. 隨語境和圖示/圖標而異:裝飾圖. 表意圖標類). 案、蓋身分印章等. 貼圖. 隨貼圖而異:此圖可能是「回應. 好. 瞇眼抿嘴微笑臉. 後擺出如妙麗般充滿自信貌」 。. 繪 畫 除了標點符號兼具副文字/副文字或副繪畫/準繪畫性質,其他符號、什 錦符號、表情符號/表情圖案/表意圖示/表意圖標、貼圖等多種和文字共現 的非文字字元,亦具備副文字/副文字或副繪畫/準繪畫性質。有些仍具一點 文字性質,可視為副文字/副文字(例如音符),有些已偏向副繪畫/準繪畫 (例如顏文字和繪文字),而貼圖則可按照其設計分為純繪畫和圖文並用的 創作。 由此可見,以符號表意堪稱比虛詞更虛的表達形式。胡懷琛(1931[民 20])亦曾在著作提及古書文字有時候本身即標點,並舉例說明虛詞和什麼 標點符號具備相同功能。 綜上所述,標點符號確實是「副文字」 。因此,正寫法總共應有三法: 正字法(字形)、正詞法(包含拼寫、斷詞/分詞、數字用法)、正符法(包 含留空)。其中,「正符法」即標點符號用法公定方案。 符號和文字之產出不僅限於書寫,還能用鉛字或輸入法打字,故標點符 號如同文字一般,亦適用「字體排印學」 (typography) ,並涉及「資訊處理 /信息處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 Oral interactions are often indivisible from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n English task, and as such, speaking activities can be well integrated into any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 Diversified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parents of NCS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2020/21 school year to help them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and encourage their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constant angular acceleration* 恆角加速度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恆角速度. constant force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