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索洛古勃短篇小說中的厭世情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索洛古勃短篇小說中的厭世情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鄢定嘉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索洛古勃短篇小說中的厭世情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碩士班研究生:陳志豪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題. 獻. 獻給脫序的社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摘. 要. 厭世情結是索洛古勃整個創作生涯當中非常顯著的特色,而且幾乎貫穿他的所有作 品,無論是詩歌創作、敘事作品、戲劇作品,甚至是論說文章都可以發現這個反對世界 的強烈情緒。本論文以索洛古勃的短篇小說作為研究客體,並採用作家傾心的叔本華哲 學與諾斯替思想輔以分析文本所呈現的厭世情結。 主文分作四大章進行論述。第一章探討索洛古勃創作美學的根源;第二章和第三章 則從文本詮釋中剖析厭世情結的兩個面向──對於現實的不滿與對於彼岸世界的追求; 最後一章則以體現作家的厭世情結的人物類型作為分析重點。.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關鍵詞:索洛古勃、短篇小說、象徵主義、厭世情結、叔本華、唯意志論、諾斯替宗教。.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誌謝頁. 感謝指導教授鄢定嘉老師,在課業上她啟發我研習文學的興趣,在生活上則扮演著 亦師亦友的角色,真摯的關懷令人窩心。更重要的是在我面臨不同人生課題時,她總是 不吝予以提點,讓我跳脫狹隘的思維,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感謝好友蔡承宏、黃尚文、曾敏鳳、Chris Merkelbach 在 我 頹 唐 不 振 的 時 候 不 斷 給 與 鼓 勵,陪 伴 我 度 過 許 多 心 靈 空 虛 的 日 子。 如 果 沒 有 他 們,我 勢 必 會 因 為 絞盡腦汁卻寫不出一言半字而終日鬱鬱寡歡。 最後得感謝索洛古勃──一個論時論空皆是如此遙遠的作家。因為巧妙的. 政 治 大. 機緣我認識了他的作品,他的文筆引領我經歷一趟又一趟的心靈旅程,也帶來一次又一. 立. 次的思想衝擊,讓我習得從未有過的人生觀點。.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目. 錄. 緒 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文獻回顧………………………………………………………..05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07 第五節 研究限制………………………………………………………..08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說明…………………………………...………..09 第一項 研究架構…………………………………………………...09. 政 治 大. 第二項 章節說明……………………………………………...……...11. 立. 創作美學的根源…………………………………………………13. ‧ 國. 學. 第一章. 第一節 人生經驗的積累…………………………………...……………..13. ‧. 第二節 象徵主義思潮與俄國社會時代背景………………...…………..18 第一項 象徵主義的發展淵源……………………………...………...18. Nat. sit. y. 第二項 俄國社會時代背景與文壇氛圍……………………...……...21. er. io. 第三項 俄國象徵主義的崛起與厭世情結……………………...…...24. n. 第三節 叔本華的意志哲學…………………………………………….....28 a v. l. i. Ch 第一項 意志與表象…………………………………………………..28 Un engchi. 第二項 生存的痛苦…………………………………………………..30 第三項 生存的不安…………………………………………..............32 第四項 生存的虛無…………………………………………………..33 第五項 死亡無法抹滅意志…………………………………………..34 第四節 諾斯替宗教的二元世界…………………………..........………...36 第一項 諾斯替的神學觀…………………………………………...36 第二項 諾斯替的世界觀……………………………………...……...37 第三項 諾斯替的厭世情結……………………………………...…...38 第四項 諾斯替的中介身份………………………………...………...38 第五項 救贖的道路………………………………………...………...39 I.

(10) 小 結…………………………………………………………...………...41 第二章 此岸之醜……………………………………………………..……….43 第一節 現實的醜態……………………………………………………….45 第一項 暴力肆虐……………………………………………………..45 第二項 挑撥離間與濫用權力………………………………………..47 第三項 貧富差異與歧見……………………………………………..47 第四項 虛偽與欺瞞………………………………………………….49 第五項 社會觀感的壓迫……………………………………..............51 第六項 成人的庸俗習氣……………………………………………..53. 政 治 大 第二節 氛圍營造………………………………………………………….58 立 第七項 漠然的人心…………………………………………………..55. ‧ 國. 學. 第一項 背景設定……………………………………………..............58 第二項 人面惡魔……………………………………………..............63. ‧. 小 結………………………………………………………………..........67. Nat. sit. y. 第三章 彼岸之美……………………………………………………………69. er. io. 第一節 夢……………………………………………………….................70. n. 第二節 想像…………………………………………………….................74 a v. l. i. Ch 第三節 遊戲…………………………………………………….................78 Un engchi. 第四節 夜晚時分…………………………………………………….........82 第五節 大自然元素………………………………………………….........84 第六節 死亡…………………………………………………….................86 小. 結…………………………………………………………………...91. 第四章 厭世情結的載體──屬靈人物………………………………….…..93 第一節 人物形象……………………………………………………...…..93 第一項 人物類型………………………………………………...…...93 第二項 形象特徵……………………………………………...……...96 第三項 人物的厭世思想………………………………………….100 II.

(11) 第二節 英年早逝……………………………………………..............….104 第一項 屬靈人物與現實世界的關係…………………………...….104 第二項 死亡的意義……………………………………………...….106 小. 結………………………………. ………………………………......109. 結 論………………………………. …………………………………...…..111 參考書目………………………………. …………………………………….115 俄文摘要………………………………. ……………………………….……1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Un.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3) 緒. 論. 索洛古勃(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1863-1927)──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國象徵主 義詩人。普遍稱之為詩人是因為象徵主義以詩歌作為主要的創作體裁,但是索洛古勃遺 留給後世豐富的文學作品中,除了詩歌之外,也有大量的敘事與戲劇作品。 無論是何種體裁,在索洛古勃所有的作品中幾乎都可見厭世情結的蹤跡──一種基 於對現實失望、厭惡、憎恨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往往被認為是負面、消極、悲觀的處世 態度。再者,索洛古勃大力推崇死亡,在他的哲學思考中,死亡強於生存。一般人基於 「樂生惡死」的立場,認為索洛古勃晦暗、陰鬱的寫作風格,「頹廢」遂而成為作家揮 之不去的標籤,「頹廢」二字充分表現出世人對作家的否定與批判立場,但是這樣的立. 政 治 大 偏頗的解讀,也難以深入理解文本所承載的社會意涵、作者心理,以及其他潛文本。本 立. 場較為主觀且帶有成見,倘若始終抱持這樣的態度閱讀象徵主義的作品,不僅容易造成. 詮釋空間,並瞭解其不同面向與意義。. 第一節. ‧. ‧ 國. 學. 文力求摒除成見,盡可能發掘作家的厭世情結中的積極意涵,拓展我們對於厭世情結的. 研究動機. er. io. sit. y. Nat.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含客觀與主觀因素。. al. iv n C 世紀的俄國文壇人才備出,讓俄國文學得以迅速發展,並與歐洲各國的文學造詣並駕齊 hengchi U 驅。如此輝煌的時代自然是文評家和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十九世紀 n. 就客觀因素而言,綜觀俄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是俄國人引以為傲的黃金時代,這個. 俄國文學大家個個耳熟能詳。緊接在後的二十世紀文學相較於前者,無論在學術研究, 或是讀者熟悉度,都略遜一籌。然而二十世紀是俄國文學百花齊放,各種流派爭奇鬥豔 的年代,不容小覷。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實主義逐漸式微,象徵主義順勢在俄國的文學界興起一 陣旋風。這個新興的文藝思潮一反過去的文學傳統,奠定嶄新的美學視野。此觀點在許 多作家的心中產生共鳴且予以響應,一時之間蔚為風潮。 象徵主義為現代俄國文學開啟先河。而後的阿克梅主義詩人雖然基於反對立場從象 徵主義中脫離,自成一個流派,但是該流派的詩人大多仍師承象徵主義。除此之外,無 論其他文學流派對於象徵主義抱持認可或批判的態度,他們在文學創作上或多或少都受 1.

(14) 到象徵主義的影響。象徵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甚至已經滲透進此後的蘇聯文學之中 了。1由此可見象徵主義在二十世紀俄國文壇上的地位與意義。 索洛古勃屬於早期象徵主義的文學家,他涉足的領域之廣,包含詩歌、散文、劇作, 甚至也是象徵主義理論的奠基者。早期象徵主義又稱為頹廢主義(декадентство)2,列 杰紐夫(Александр Леденев)將其定義為一種意識危機,它表現為感到絕望、無力、 精神疲倦。與此相連的是不接受周圍世界、悲觀主義、精緻細膩,意識到自己是高尚, 但即將毀滅的文化之代表者。在有頹廢主義情緒的作品裡常常有對毀滅的美化、與傳統 道德的決裂、死的意願。索洛古勃的創作風格完全能夠代表這種思維傾向,因此被視為 是始終如一的頹廢派作家。3和他同時代的一些人認為即使現代主義運動不存在,索洛 古勃也會成為一位頹廢派健將。有人說道:「他從天上掉下來便是個頹廢派。」4可見索. 政 治 大 義,研究他的作品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深入探討索洛古勃作品中的厭世情結,不僅 立 洛古勃的創作生涯與象徵主義,尤其是頹廢主義的精神宗旨緊緊相繫,若要瞭解象徵主. ‧ 國. 的社會情緒。. 學. 是進一步認識一個作家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有助於瞭解世紀相交之際俄國國內所瀰漫. ‧. 雖然象徵主義和索洛古勃在文學史上佔據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相關的研究資料 仍然有待補足。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一九四六年,蘇聯領導人日丹諾夫(Андрей Жданов,. Nat. sit. y. 1896-1948)釐定了對整個文藝運動的定評,他說:「象徵主義、阿克梅主義及未來主義. er. io. 都反應思想意識型態之瓦解,以及逼在眉睫之革命之驚惶,這種驚惶已經抓住了統治階. al. iv n C 型態有關……高爾基稱一九○七至一九一七年是俄國文學中最無恥、最狂妄的十年。」 hengchi U 5 由此可見共產政權貶斥象徵主義的立場。此外,新思潮在精神上與共產主義所鼓吹的 n. 級與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這些派別雖然色彩深淺不同,可是都和資產階級及貴族之意識. 理念不相容,蘇聯政權認為象徵主義一類的文學會腐化人心,對該流派始終抱持負面觀 1. 黎皓智著。《20 世紀俄羅斯文學思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頁 132。 「頹廢主義」一詞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早期象徵主義以地區為標誌可分為莫斯科與彼得堡兩個主要陣營, 以梅列日科夫斯基(Дмитрий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 1865-1941)與吉皮烏斯(Зинаида Гиппиус, 1869-1945) 為首的彼得堡象徵派自認為真正的象徵派,將對手稱作「頹廢派」;在蘇聯政權的眼中,所有為現代主 義所涵蓋的流派全都被歸入頹廢主義(阿格諾索夫主編。石國雄、王家興譯。 《白銀時代俄國文學》 。南 京:譯林出版社,2001,頁 4);也有另一種觀點將象徵主義細分為三個流派——頹廢派、老象徵派與 少象徵派。頹廢派作家結合藝術與宗教哲學作為文學創作的核心概念,反對舊有的俄羅斯文學傳統,倡 導新的藝術原則(Пруцков Н. И., гл. ред.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в 4 т. Т. 4. Литература конца XIX –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Ленинград: «Наука»,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 отделение, 1983, с.854)。本論文採取第三種 觀點。 3 阿格諾索夫主編。石國雄、王家興譯。《白銀時代俄國文學》。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頁 5。 4 馬克‧斯洛寧著。湯新楣譯。《現代俄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頁 102。 5 同上註,頁 242-243。 2. 2.

(15) 感,因此幾乎不見相關的文學研究。 中國大陸基於地緣關係,歷來與俄國之間的交流往來較為頻繁,在俄國文學研究這 個領域相較於臺灣而言文獻資料豐富許多,但是早期中國大陸受到蘇聯的意識型態影 響,也鮮少探究象徵主義的文學作品。這種偏頗的現象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後才有所改 觀。整體而言,華語地區對於二十世紀俄國文學的研究仍舊處在資料匱乏的階段。儘管 近年來研究象徵主義的文獻著作日益增加,但是大多著墨於梅列日科夫斯基(Дмит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 1865-1941 )、 吉 皮 烏 斯 ( 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ич Гиппиус, 1869-1945) 、布留索夫(Вале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Брюсов, 1873-1924) 、別雷(Андрей Белый, 1880-1934)、布洛克(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лок, 1880-1921)等人,對於索洛古 勃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即使有研究,大多都聚焦於詩歌作品。然而臺灣學者徐孟宜主張:. 政 治 大 些作家的詩和小說是互相彰顯、難分軒輊的,索洛古勃即是一例。由小說瞭解某些象徵 立 「若認定象徵派文學只有詩,則易令人產生晦澀高蹈、不易親近的印象。實際上,有一. ‧ 國. 學. 主義派作家,不僅未嘗不可,而是甚有必要。」6談到索洛古勃的敘事作品,則是以著 名的長篇小說《卑劣的小鬼》 (Мелкий бес)比較受到學界的關注,短篇小說幾乎很少被. ‧. 單獨拿出來討論。但是短篇小說在索洛古勃的創作生涯中卻是佔有極大的份量,它們蘊 含了重要的作家思想。布洛克便曾說過: 「假使《卑劣的小鬼》有資格作為全民的資產,. Nat. sit. y. 則索洛古勃的短篇小說在不久的將來應該被予以公允的評價。事實上,諸如《死亡毒鉤》. er. io. (Жало смерти) ,特別是《腐化的面具》 (Истлевающие личины)與《離別書》 (Книга. al. разлук)這幾本書文壇雖未予以評論,但卻為俄國文學寶庫開啟一片重要的新視野。」7. n. iv n C 可見短篇小說在索洛古勃的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論文選擇以短篇小說作為研究客 hengchi U 體。 除了客觀事實,索洛古勃作品中的厭世情結給人相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死亡議題 的呈現。苔菲(Тэффи, 1872-1952)在回憶索洛古勃的文章中曾說: 「在自己的詩歌中, 他一如往昔,既孤獨又委頓,懼怕生活這個『面紅痴肥的婆娘』,喜愛死亡,並總以大 寫書之。」8她甚至稱他為「死亡騎士」。苔菲的這句話有力地說明了索洛古勃秉持的世 界觀,這種厭世樂死的精神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尤其明顯。作家有一首著名的詩歌,開宗 明義歌頌死亡:. 6 7. 8. 徐孟宜著。〈索洛古勃短篇小說裡的二元論世界觀〉,《俄語學報》,民國 88 年第 02 期,頁 229。 Блок А. Пламенный круг. // Сологуб Ф. Собр. соч.: В 6 т. Т. 7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М.: НПК «Интелвак», 2003, с.509. Тэффи Н. 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 Собр. соч.: В 6 т. Т. 6. М.: НПК «Интелвак», 2002, с.474-475. 3.

(16) 啊,死亡!我屬於你。放眼望去我只見 你的身影,我憎厭 俗世的魅力。9. 但是死亡的意象不僅出現在詩歌之中,就連敘事作品也充滿了死亡主題。這自然會引起 讀者的好奇心,一個作家如此大規模地在創作當中置入死亡的形象和主題,他究竟是基 於何種原因厭倦生活,轉而追求死亡?大多數介紹象徵主義和索洛古勃的文獻資料或多 或少都會提及他厭世的理由,並認為這和當時動盪不安的時代氛圍有不可切分的密切關 係10,但是並未深入研究在這個創作特色的背後是否有其他更深的意涵。索洛古勃作品 中的厭世情結之強烈,讓人不禁在閱讀過程思考起生存的意義。他的作品就像個楔子, 引領讀者正視存在的議題。. 立. 政 治 大. ‧ 國. 研究目的. 學. 第二節. 形式,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厭世情結的意涵。. ‧. 本論文期望以下列三個目的作為研究的方向──厭世情結產生的背景、具體的表現. Nat. sit. y. 首先,背景知識的確立對於研究任何一個文學現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索洛古勃. er. io. 的作品最為人熟悉的特色就是晦暗的色調、頹廢的個性、反常的審美觀,導致一般人在. al. iv n C 形成背景,如此一來不僅容易落入窠臼,也會使得評論觀點趨於單一。為求深入瞭解厭 hengchi U 世情結,勢必需要掌握其發展脈絡。 n. 閱讀或認識他的創作時往往只看見這些外顯的表徵,卻很少進一步探究這些創作特色的. 第二,厭世情結是作家思想體系中的一種抽象情緒,也是索洛古勃創作中恆久不變 的元素,無論是詩歌或小說都籠罩在厭世情結的帷幕之中。詩歌的詞語精鍊,文字形象 也較為抽象,因此在詩歌中的厭世情結大多訴諸直覺感受;小說則不同,小說的構成需 要佈局、情節與人物系統,作家如何運用這些具體的創作手段表現他的世界觀亦是我們 應該關注的重點。 最後,本論文力求從多元的角度審視厭世情結,希望藉由這次的研究重新詮釋厭世 情結,發掘在悲觀、消極等負面評價之外的其他意義。. 9 10. 原文為:О смерть! я твой. Повсюду вижу / Одну тебя - и ненавижу / Очарования земли. 馬克‧斯洛寧著。湯新楣譯。《現代俄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頁 99。 4.

(17)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目前研究索洛古勃的文獻資料大致可分為文學史、專書、期刊論文等。以索洛古勃 為研究對象撰寫的專書並不多,也非每部文學史都會提及索洛古勃,即便有幸雀屏中 選,也僅是略述。相關的期刊論文雖然不少,但是大多關注的對象為著名長篇小說《卑 劣的小鬼》與詩歌作品。研究主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厭世情結,但大多都脫離不了這個 顯著創作特色。眾多文獻資料中與厭世情結關係較為密切的就是死亡主題的探討。 中國學者曾思藝在《俄國白銀時代現代主義詩歌研究》一書中,以〈在荒誕的生存 中創造神話——索洛古勃的詩歌〉為名,以一個獨立的章節探討索洛古勃的詩歌,文中 提及詩人的死亡主題,並論述詩歌如何反映對當代生存意識的思考,以及積極從中求取. 政 治 大 阿格諾索夫(Владимир 立 Агеносов)《白銀時代俄國文學》(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生存意義的文本意涵。. ‧ 國. 學. серебряного века)一書中,由洛姆捷夫(Сергей Ломтев)執筆介紹索洛古勃。作者以 短篇小說為例,說明索洛古勃的死亡主題,並認為死亡在這些作品中的意涵乃「回歸永. ‧. 恆」 。. 派門(Avril Pyman)於《俄國象徵主義史》(A History of Russian Symbolism)依據. Nat. sit. y. 索洛古勃的詩歌簡要闡述作家對死亡的看法。派門點明生活與死亡兩者對立一事。因為. er. io. 生活萬惡不堪,所以人有權選擇前往更美好的世界,但是代價為死亡。. al. 艾亨瓦里德(Юлий Айхенвальд)《俄國作家肖像》(Силуэты русских писателей). n. iv n C 書中,以索洛古勃的詩歌為主軸,談論創作主題,並於其中略述作家面對死亡的態度與 hengchi U 死亡之於作家的意義。此外,該文作者亦提及「孩童」雖是索洛古勃的最愛,但是在他 的筆下,他們總是面臨早夭的命運。. 專書方面,中國學者李志強研究索洛古勃的宗教神話主題,著有《索洛古勃小說創 作中的宗教神話主題》,瑞賓諾威茲(Stanley Rabinowitz)則關注作品中的孩童主題, 著 作 名 為 《索洛古勃創作中的孩童形象》( Sologub’s Literary Children: Keys To A Symbolist’s Prose)。兩者皆以敘事作品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李志強利用古希臘神話與基督宗教作為研究觀點,分析索洛古勃的《卑劣的小鬼》、 《創造的傳奇》(Творимая легенда) 11 、《噩夢》(Тяжелые сны)、《念蛇咒的女人》 (Заклинательница змей)等長篇小說。作者說明死亡在宗教神話的語境之下,隱含濃 11. 書中採用《創造的神話》此譯名。 5.

(18) 厚的象徵意涵,並認為死亡不僅是破壞和權力交替,更是自由與創造的體現。 瑞賓諾威茲則以孩童形象為題,深入分析作家如何運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傳達創作思 想。其中尤其論及孩童的死亡主題,作者認為孩童的死亡乃是現實生活中種種粗鄙現象 所致,迫使象徵純淨的孩童離開這個世界,回歸真正屬於他們的理想國度。 最後,期刊論文可根據研究對象的差異,區分為以分析詩歌作品與敘事作品兩類。 李志強在〈索洛古勃與俄國文學先鋒主義〉提出和派門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死亡 是擺脫惡的束縛的最佳手段。」現實生活的苦悶、醜惡、庸俗,種種負面因素使得人無 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索洛古勃筆下的人物對此感受頗為深刻,對他們而言,死亡是 一種解脫,因此他們面對死亡時並不感到恐懼,反而心如止水。 中國學者鄭體武在〈索洛古勃及其詩歌創作〉一文中表示,索洛古勃的詩歌主張生. 政 治 大 中依稀存有批判現實的蹤影,可是後期則完全蒙上悲觀主義的色彩,以致於和死亡相關 立 命的意義在於迎接死亡的到來,死亡是美的真正體現。作者也點出索洛古勃早期的創作. ‧ 國. 學. 的意象充斥著索洛古勃的作品。. 臺灣學者徐孟宜在〈索洛古勃短篇小說裡的二元論世界觀〉中從象徵主義特有的「現. ‧. 實與理想」對立的世界觀切入,說明索洛古勃的作品如何反映這種觀點。文中特別闡述 死亡體現「回歸理想」,並且指出索洛古勃小說中情節鋪陳的特點:「作者對『生之苦』. Nat. sit. y. 的經營遠超過『死之樂』。」. er. io. 羅森(Eric Laursen)在〈變蛇:索洛古勃〈蛆〉中的變形〉 (Becoming The Serpent:. al. Transformation In Sologub’s “Cherviak”)一文中援引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提出的. n. iv n C 「自我主題」(themes of self)與「他者主題」 of other),並依據這個概念延伸 h e n (themes hi U c g 出「迷失自我的主題」(themes of lost self),在此基礎之上,論述表象世界的話語如何 玷污孩童的心靈,使得純潔的小孩失去童貞,成為成人世界的一員。死亡是這個毒害過 程的結果,假使小孩無法順利度過這個轉變的階段,則死亡便是唯一的下場。 米海洛夫(Олег Михайлов)在〈論費多爾‧索洛古勃〉(О Федоре Сологубе)從 作家生平談起,文章涉及的層面甚廣,因此針對「死亡主題」只是稍微帶過。然而本文 提出索洛古勃創作思想中相當重要的一點——雖然自早期出版的作品開始,作家便揮舞 著崇尚死亡的旗幟在文壇中打響名號,但是四十年的詩歌寫作生涯裡,他的作品卻也傳 達出熱愛生命的意念。這兩個極端的創作精神貫穿索洛古勃的作品,儘管如此,悲觀主 義仍是他主要的人生觀。此外,米海洛夫特別論述索洛古勃小說中的孩童主題,並認為 孩童的死亡是徹底解決生命衝突的最終手段。 6.

(19)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我們發現徐孟宜指明的情節特點,以及羅森針對人物轉變過程 進行的分析,兩者對於研究文本內在性方面具有極大的助益。徐孟宜點出索洛古勃在情 節安排上著重於人物經歷的庸俗生活,這點有助於我們分析其他敘事作品時,觀察作家 如何利用敘事烘托現實生活的苦悶。羅森同樣將重點放在人物生前的生活。他在文中分 析「轉變」與「死亡」的關係,說明了惡劣的現實世界對人的影響。 派門、瑞賓諾威茲、李志強、米海洛夫等人將索洛古勃筆下的死亡歸結為「解脫」。 由於現實生活醜惡的一面令人不堪忍受,相較之下,死亡帶來永恆,而「永恆」正是象 徵主義者竭力追求的美好境界,唯有永恆才是真實。因此洛姆捷夫提出死亡是「回歸永 恆」的概念,可以說是在上述的前提之下,進一步為死亡作註,也為死亡勾勒出正面而 美好的意義。這樣論點說明了厭世情結的正面性,也為本論文提供了分析文本的新視角。. 政 治 大 都曾提及索洛古勃所謂的死亡其實在表達求取生存的意義,甚至有批判現實的特點,這 立 死亡並不只是消極的逃避生活,一味追求形而上的理想,曾思藝與鄭體武在文章中. ‧ 國. 學. 點不僅說明了死亡主題的積極性,而且也有助於我們跳脫以往既定觀念的框架,多方探 究並深入發掘厭世情結的不同意義。. ‧.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sit. y. Nat. er. io. 根據俄國著名學者哈利澤夫(Валентин Хализев)所寫的《文學學導論》(Теория. al. литературы),研究文學作品可從兩個大方向著手,第一是內在性(имманентное. n. iv 12 n C изучение),第二是語境(контекстуальное 。 h e n g cизучение) hi U 作品的內在性研究又可區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描述並分析文本的一切形式結構, 而後以此為本進行闡釋(интерпретация)的工作。哈利澤夫強調「對作家創作的文學 學闡釋應該是經過仔細論證的,應該考慮到文本的每個元素與藝術整體之間所存在的多 方面的複雜關係。」13 除了文本內在性之外,研究文學作品也應當考慮作家創作時的語境,也就是文本的 外部事實。外部事實包含文學事實(如互文性)與非藝術事實(如作家生平、世界觀、 作家心理、時代特點、文化傳統等)。由於語境能幫助理解文學作品,因此研究文本時 自然需要特別注意。. 12 13. Хализев В. Е. Тео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000, с.291. 哈利澤夫著。周啟超等譯。《文學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頁 357。 7.

(20) 本論文將以文本內在性研究為主,分析索洛古勃短篇小說的佈局(композиция)、 藝術形象(словесный образ)、敘事結構(структура повествования)等面向,同時輔 以創作語境之因素。.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論文在研究上有兩個較大的限制因素,第一是作品的數量,第二是參考資料的多 寡。 索洛古勃是個多產的作家,除了和多數象徵主義詩人一樣從事詩歌創作之外,他在 非韻文領域也有卓越的成就,在他的寫作生涯中發表過大量的短篇小說、五部長篇小. 政 治 大 此,本論文僅選擇短篇小說作為主要的研究體裁。 立. 說,而且也留下了不少戲劇作品。若要在單一研究中涵蓋所有作品,實為不易,有鑑於. ‧ 國. 學. 再 者 , 索 洛 古 勃 的 創 作 生 涯 可 分 為 四 個 時 期 ─ ─ 早 期 ( 1878-1892 )、 中 期 (1892-1904)、成熟期(1905-1913)和晚期(1914-1927)。14雖然在四個時期中作家都. 究客體也會以這兩個階段的代表性作品為主。. ‧. 致力創作短篇小說,但是主要作品仍集中於中期與成熟期兩個階段,所以本論文挑選研. Nat. sit. y. 參考資料方面,相較於其他同時代的象徵主義作家,針對索洛古勃進行研究的著作. er. io. 偏少,現有文獻大多側重在著名的長篇小說《卑劣的小鬼》。普遍而言,學界特別以短. al. iv n C 本分析與論述。此外,在臺灣地區若要蒐集這方面的學術資料,無論是中文、英文或俄 hengchi U 文都取得不易。 n. 篇小說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術研究相當缺乏,即使有,也很少在此體裁上做專題性質的文. 14. 谷羽、王亞民等譯。《俄羅斯白銀時代文學史Ⅱ》。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2006,頁 356。 8.

(21) 第六節 第一項. 研究架構與章節說明. 研究架構. 緒 論. 第一章. 創作美學的根源. 第一節. 人生經驗的積累. 第二節. 象徵主義思潮與俄國社會時代背景. 第一項. 象徵主義的發展淵源. 第二項. 俄國社會時代背景與文壇氛圍. 政 治 大 俄國象徵主義的崛起與厭世情結 立. 第三項. 叔本華的意志哲學. ‧ 國. 第一項. 學. 第三節. 意志與表象. ‧. 第二項 生存的痛苦 第三項 生存的不安. Nat. sit. y. 第四項 生存的虛無. 小. 第二章. er. al. 諾斯替宗教的二元世界. n. 第四節. io. 第五項 死亡無法抹滅意志. 第一項. Ch 諾斯替的神學觀. 第二項. 諾斯替的世界觀. 第三項. 諾斯替的厭世情結. 第四項. 諾斯替的中介身份. 第五項. 救贖的道路. engchi. 結. 此岸之醜. 第一節. 現實的醜態. 第一項. 暴力肆虐. 第二項. 挑撥離間與濫用權力 9. i Un. v.

(22) 第三項. 貧富差異與歧見. 第四項. 虛偽與欺瞞. 第五項. 社會觀感的壓迫. 第六項. 成人的庸俗習氣. 第七項. 漠然的人心. 第二節. 氛圍營造. 第一項. 背景設定. 第二項. 人面惡魔. 小 結. 第三章 彼岸之美. 立. 第二節. 想像. 第三節. 遊戲. 第四節. 夜晚時分. 第五節. 大自然元素. 第六節. 死亡. ‧. ‧ 國. 夢. 學. 第一節.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小 結. 第四章. Ch 厭世情結的載體──屬靈人物. 第一節. 人物形象. 第一項. 人物類型. 第二項. 形象特徵. 第三項. 人物的厭世思想. 第二節. engchi. 英年早逝. 第一項. 屬靈人物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第二項. 死亡的意義. 小 結 結 論. 10. i Un. v.

(23) 第二項. 章節說明. 本論文分成四個章節進行論述,分別是創作背景、此案之醜、彼岸之美與厭世情結 的載體──屬靈人物。 索洛古勃創作中的厭世情結是在多方影響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複雜情緒,因此第 一章將從數個重要的面向著手探討。首先是與作家本身息息相關的生命經驗,藉由回顧 索洛古勃一生中的關鍵人生階段瞭解是什麼樣的情境在作家心中植下日後厭世思想的 種子。其次,簡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當代社會的動盪態勢,以及該時期新興的 文學創作風潮。這兩個外緣因素決定了索洛古勃的創作立場,前者激發作家厭世情緒, 後者則從創作綱領上強化作家的美學思想架構,讓厭世情結不僅反映作家對人類社會與. 政 治 大 學與悲觀主義為論述重點。叔本華思想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對生存意義的否定,這是他 立. 現實世界的體悟,而且也能在文藝發展趨勢中獲得具體依據。第三,以叔本華的意志哲. ‧ 國. 學. 哲學體系的特色之一。索洛古勃的世界觀受其影響深遠,對於形成厭世情結而言是相當 重要的根本因素之一。最後,因為索洛古勃的創作哲學承襲了諾斯替宗教中對於宇宙與. 展緣由與脈絡。. ‧. 世界秩序的觀點,所以瞭解諾斯替宗教的基本教義也有助於掌握索洛古勃厭世情結的發. Nat. sit. y. 自第二章起開始文本分析。由於索洛古勃的厭世情結有對此岸(現實)的憎惡以及. er. io. 對彼岸(非現實)理想生活的追求兩個層次,為清楚探討這份創作情緒一體兩面的表現,. al. iv n C 第二章從兩個面向分析文本中對現實世界的描寫。首先以敘事內容為對象,觀察文 hengchi U 本中普遍可見的負面社會現象,藉此瞭解作家心目中的現實面貌。其次是檢視作家在寫 n. 本論文將分別以一章的篇幅分析之。. 作藝術手法上如何運用背景設定與人物形象來表現他貶抑現實世界的主觀立場。 第三章探討體現彼岸世界的六種意象──夢讓人進入另一個世界;想像讓人透過創 造力擁有美好的生活;遊戲讓人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苦悶;夜晚讓人擺脫白晝的庸碌; 大自然讓人遠離人造環境,回歸質樸純真;死亡則讓人徹底與現實、生命斷絕關係。這 些意象都表現出「脫離」的本質,在現實與理想的轉化之間突顯出作家厭惡現實的意念。 第四章獨立探討屬靈人物。屬靈人物是索洛古勃作品中特別的人物典型,同時也占 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承載了作家的厭世情結,在類型設定、外貌特點、思想言論等 方面都具有非常顯著的象徵意涵。此外,這類人物早夭的命運反映出他們與現實生活之 間的相互關係,他們的死亡也強化了現實的可鄙與無價值。 11.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Un. v.

(25) 第一章 創作美學的根源 文學作品的完成涉及許多不同層面,欲瞭解文學作品,除了閱讀作品本身之外,仍 需探索其他影響文學作品構成的外緣因素。儘管作家遺世獨立,遠離塵囂,隱蔽山林, 在思想上,始終脫離不了外在環境的影響,可見外緣因素對於作家在創作上的重要性確 實不容小覷,而且外緣因素也是形塑作家的寫作風格、主題、中心思想等的關鍵。 影響索洛古勃創作風格的外緣因素大致上可以從下列幾個面向切入,首先是作家的 人生經驗,其次是當時俄國的社會態勢,以及十九世紀末風行於俄國境內的文學思潮, 第三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的哲學思想,第四是諾斯 替宗教的世界觀。進入索洛古勃的文學世界之前,這四個面向是幫助我們瞭解索洛古勃. 政 治 大. 創作立場的預備工作,因此本論文的第一章將以此為重點介紹之。. 立. ‧ 國. 人生經驗的積累. 學. 第一節. ‧. 談到索洛古勃的世界觀,主要的影響因素早至孩提時代面臨父親的死亡開始,晚至 成家立業之後,在這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都可發現逐步塑造他厭世情結的軌跡。. Nat. sit. y. 最早撼動他內心的便是父親往生的事實。本名費奧多爾‧庫茲米奇‧蒂特爾尼柯夫. er. io. (Федор Кузьмич Тетерников)的索洛古勃是出身社會底層的小孩。父親庫茲瑪‧阿法. al. 納謝維奇(Кузьма Афанасьевич)是裁縫匠,天生心地善良,待人溫和寬厚。可惜好人. n. iv n C 不長命,有一回和自家老爺渡河之際,一時不慎失足落水。當時正值秋季,天涼水寒, hengchi U 返家之後不幸罹患肺結核,因此命喪黃泉。庫茲瑪‧阿法納謝維奇過世的那年,索洛古 勃年僅四歲。索洛古勃年紀雖小,但是喪父之痛在他心中留下無可彌補的遺憾。尤其因 為父親為人和氣,卻未受到上天庇佑,甚至遭逢意外過世,這讓索洛古勃質疑起世界運 行的秩序、法則。世界的不公在這時強烈地衝擊他對世界的觀感。15 幼年時期型塑他厭世情結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在亞嘉波夫家(Агаповы)的生活。 父親往生之後,原本身為農家女的母親到亞嘉波夫家長期幫傭。由於母親求好心切,希 望小孩出人頭地,可惜生活物質匱乏,又長期受到屈辱,母親性格變得嚴苛暴虐,於是 小孩常常因為各種原因遭受懲罰。無論是在自家、主人家或是學校,索洛古勃都時常挨. 15. Павлова М. Писатель-инспектор: 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и Ф. К. Тетерников. М.: «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07, с.16. 13.

(26) 打。即使他年滿十六進入師範學院就讀後,也在母親和女主人的要求下,受到校方嚴加 管訓。米海洛夫(Олег Михайлов)在〈論索洛古勃〉(О Федоре Сологубе)一文中引 用紀可曼(Мина Дикман)的論點,認為「孩提時代受到的折磨就如同揮之不去的夢魘 一輩子跟隨著索洛古勃」 。16這個論點當然使索洛古勃的厭世情結成為在這種背景下形成 的合理結果,但有趣的是帕夫洛娃(Маргарита Павлова)卻採取契爾諾絲維托娃(Ольга Черносвитова)的說法,指出這種暴虐與凌辱的氛圍雖然深深影響索洛古勃的心理發 展,然而不同於上述觀點,後者以為母親的嚴苛管教讓索洛古勃堅信懲處對他而言有其 必要,而且傾向被虐的性格促使他時常刺激母親處罰他,藉以獲得疼痛與污辱的快感。 17. 後者的論調看似驚人,可是假使我們求證於索洛古勃論述體罰的文章,便可得知作家. 的確欣然接受這樣的教誨方式。索洛古勃在文中開宗明義說明俄文的「懲罰」 (наказание). 政 治 大 助他體認自己犯下的錯誤,讓他從歧途返回正軌。 作家更進一步針對體罰的議題直抒 立. 一詞本身導正、教誨的含意,也強調母親對他的鞭策並非理智失序的衝動行為,而是幫 18. ‧ 國. 學. 胸臆,支持體罰在教育過程中的必要性與正當性。. 依索洛古勃之見,體罰往往被視為是一種報復或恐嚇行為,所以時興的人道主義反. ‧. 對體罰,傾向從心理層面著手,讓犯錯者陷入由自己的過錯所導致的處境,利用內心的 煎熬讓犯錯者悔悟自責,進而達到懲罰的效果。索洛古勃對此不以為然,重視個人內心. Nat. sit. y. 世界的他強調人的心靈是至高無上的珍寶,應當加以珍惜愛護,不可輕易侮辱、摧殘。. er. io. 他堅持懲罰可以嚴厲,但不應讓人感到被羞辱,因為針對精神層面的種種懲罰方式相當. al. iv n C 靈,甚至能抵銷伴隨過失產生的良心折磨,諸如懊惱、悔恨、不安等情緒反應,因而比 hengchi U 起人道主義者提倡的方式,體罰在嚴厲的形式背後反而表現出更貼近人道思想的宗旨: n. 危險,所以體罰在相較之下反而有其優越之處。施加在肉身上的痛苦非但不會傷害心. 「凌遲人的心靈是罪過,因為不為我們所見、只受精神作用的心靈應當主宰肉體,並時 時意識到自己的不朽本質。〈……〉然而身體不僅可以而且也應當承受艱困、不適、疼 痛與悲傷,因為這些在生命中必不可免,也因為肉體的困頓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益成長。」 19. 依據索洛古勃看待體罰的觀點看來,他小時候雖然時常挨打,這與厭世情結的關係似. 乎顯得薄弱許多,也因此米海洛夫與紀可曼的說法仍有待商榷。 儘管嚴厲的管教與厭世情結的形成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體罰為索洛古勃的 16. 17 18 19. Михайлов О. О Федоре Сологубе // Свет и тени: избранная проза. Саченко, Б. сост. и коммент. Минск: «Мастац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88, с.4. Павлова М. Писатель-инспектор: 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и Ф. К. Тетерников. С.17. Там же. С.467. Там же. С.474. 14.

(27) 人生增添了極端性質的元素。在短時間內承受劇烈的生理疼痛與羞愧不僅讓他不再受到 平庸的日常生活囚禁,同時也讓他意識到自身的優越性,所以他成年之後在外省地區任 教的期間,為了突顯外省生活的可鄙以及自身的優越,肉體的折磨成為絕佳的手段。20如 此看來,索洛古勃在生命中不斷承受的肉體折磨和厭世情結的產生有了新的連結──兩 者並非因果關係,而是在生理的痛苦中體現他的厭世觀,因為皮肉的痛苦將他與這個世 界切割開來,幫助他從這個世界昇華到另一個境界。 居住在亞嘉波夫家的這段時日,索洛古勃的生活不只侷限於和母親的相處與互動, 同時也和整個上流社會的大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身為一個廚娘的小孩,索洛古勃的地 位介於主人與僕人之間,不上不下的尷尬的處境使他的內心長期受到屈辱。母親身份卑 微,難免受人欺侮,社會底層晦暗的生活看在年幼的索洛古勃眼裡對他內心衝擊也不. 政 治 大 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女主人嘉琳娜‧伊凡諾夫娜‧亞嘉波娃( Галина Ивановна 立. 小。這兩者對索洛古勃人格發展的影響與厭世情結的形成自然是無庸置疑,可是更重要. ‧ 國. 學. Агапова)。. 女主人雖然疼愛索洛古勃,將他視如己出,兩人以祖孫相稱,但是教育起小孩卻毫. ‧. 不手軟,常常祭出鐵的紀律。只不過女主人的個性陰晴不定,所以索洛古勃回憶起她的 時候,曾寫下這樣一首詩:. n. er. io. al. sit. y. Nat. 妳宛如絕望與罪惡的邪靈. v. 煩擾我的內心久久不休,. i 我恨妳入骨,U n engchi 因妳毒害孩童的人生。. Ch. 我無助、單弱, 在妳高舉的戒尺下 我年幼的心靈 像奴隸一樣卑躬屈膝。21. 20 21. Павлова М. Писатель-инспектор: 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и Ф. К. Тетерников. С.39-40. 原文為:Как дух отчаянья и зла / Ты над душой моей стояла, / Ты ненавистна мне была, / Ты жизнь ребенка отравляла. / Я был беспомощен и слаб, / И под ферулою твоею / Склонялся, гнулся я, как раб, / Душою юною моею. Таж же. С.20. 15.

(28) 此外,索洛古勃也曾在手札如此談論:. 在活生生的人群中偶爾也會有一些無用、沒人需要的死屍。他們是昨日的陰 影、廢墟的殘骸。他們賴以維生的是已隨著他們青春年華逝去、早該埋葬的東西。 並非每個死人都會入土,並非每具腐屍都會被遠遠棄置於活人的聚落之外。回首 過去,他們涕泗縱橫,陎對當下他們無奈埋怨,對於沒有他們一席之地的未來則 是憎惡萬分。這些死屍可不像城市廣場上的那些一樣無害──他們會腐敗、污染 空氣。偶有年少的心靈被死屍纏上,便生氣頓失、備受折磨,心靈的活力也會衰 弱,並吸進致命的死亡氣息。仇恨、迷信、軟弱的內心與疾病等各種黑暗籠罩著 這些死屍,偏偏一沾上這些膿瘡尌擺脫不了,而且還會感染擴散。22. 政 治 大 這是他在亞嘉波夫家生活的體悟,也呼應了先前引述的詩詞,說明年邁的女主人懾 立. ‧ 國. 學. 人的個性與庸俗的習氣如何摧殘他人的純淨心靈。亞嘉波夫家的生活讓索洛古勃逐漸看 清社會現實,導致他的個性變得封閉內斂,與外界疏離,也讓他對現實世界始終抱持比. ‧. 較負面的觀感。所幸有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幫助他跳脫令人厭惡的外在環境,所以這段 時期的日子並非讓人絕望透頂。亞嘉波夫一家人屬於知識階層,熱中戲劇和音樂,因此. Nat. sit. y. 邀請歌者到家中演唱是常有的事,上劇院欣賞歌劇也是家常便飯。一旦家中有成員無法. er. io. 前往,主人便將機會讓給年幼的索洛古勃,帶他一同上戲院。女主人則會不時講述彼得. al. iv n C 也時常到他們家中作客。主人與賓客之間的談話充滿歷史、文化、藝術等主題,索洛古 hengchi U 勃在濃厚的藝文氣息下耳濡目染,培養了深厚的文化素養。而且參與這些藝文活動和苦 n. 堡的歷史故事。亞嘉波夫家的一個女兒嫁給知名建築師的兒子當媳婦,索洛古勃小時候. 悶的現實生活相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只要能夠接觸藝文活動,他便能擁有快樂、 熱情與夢想。此外,索洛古勃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小深受文學吸引。讓他百讀不厭的 小說要算是《魯賓遜漂流記》、《李爾王》和《唐吉訶德》。若說這三本書是索洛古勃的 福音書也毫不誇張。23大量的閱讀為他奠定了日後創作美學上的基礎,尤其從作家對《唐 吉訶德》的熱愛更可以看出他鄙視現實、推崇想像的主張。 從師範學院畢業之後,索洛古勃在外省地區獲得教職工作,於是他執起教鞭開始傳 道授業。這是他人生的另一個起點。年輕氣盛的索洛古勃懷抱著滿腔的熱血,希望在教. 22 23. Павлова М. Писатель-инспектор: 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и Ф. К. Тетерников. С.20-21. Михайлов О. О Федоре Сологубе // Свет и тени: избранная проза. С.5. 16.

(29) 育工作上盡一份心力,所以他打算化理想為行動,想要在校內積極推動變革改善學校的 固有制度。他曾建議校方建立學生宿舍,目的是要讓學生能避免長時間受到家長和外在 環境的影響,全心接受老師們的教導,並將課程帶到戶外,增加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可惜索洛古勃獨立自主的眼光和改革遠景並未受到青睞,甚至替他招來不幸。他的作法 對於校方高層而言過於極端,傳統思維無法接納創新的嘗試,不僅如此,索洛古勃剛愎 的個性也導致他在任教期間時常與服務的學校產生摩擦,例如沙皇加冕的大喜之日他拒 絕和學生合唱〈天佑吾皇〉(Боже, Царя храни)、贈送學生過於世俗格調的書籍作為獎 賞、鮮少上教堂、與上司意見相左、拒絕替強暴女童的老師(該名教師深受校長寵信) 做偽證、不願為教育委員會簽署偽造的文書資料、揭發校長挪用公款謀取私利等多項違 法行為。24在學校裡,他雖有心改革,卻處處遭挫,看盡社會黑暗的醜陋面貌。他多次. 政 治 大 心、沮喪,對社會的觀感更是直落谷底。這些經驗對他的厭世情結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立 寫信給以前在師範學院的老師,訴說他在教育工作上遭遇到的種種無奈。生活讓他灰. ‧ 國. 學. 也轉化成他創作時的靈感來源。. 索洛古勃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和這個世界對抗而存在,命運之神彷彿示意他走上憤. ‧. 世嫉俗的道路,從小到大無論是哪個人生階段,總是有各式各樣的不順遂與內心掙扎伴 隨著他成長。這些負面因子在這位頹廢主義作家的心中一點一滴積累下來,醞釀著不苟. Nat. n. al. er. io. sit. y. 同現實生活的叛逆精神。. 24. Ch. engchi. i Un. v. Павлова М. Писатель-инспектор: Федор Сологуб и Ф. К. Тетерников. С.33-34. 17.

(30) 第二節. 象徵主義思潮與俄國社會時代背景. 任何一個作家的創作都有其歷史與時代背景,所以要瞭解文學作品的關鍵之一就是 從當時的歷史文化層面著手。研究白銀時期或象徵主義的學術著作或多或少會提及當時 的社會情勢,然而多數資料只是點到為止,並未深入說明,實為可惜。除了有必要知道 時代催生象徵主義的脈絡之外,象徵主義的內涵為何也不容小覷。以一個文學團體而 言,通常都會有其核心思想與根本的創作綱領,若能掌握一二,則有利於之後分析索洛 古勃作品的工作。. 第一項. 象徵主義的發展淵源. 政 治 大 象徵主義並非俄國原生,它早先發跡於法國與比利時,後來才輾轉傳入俄國。法國 立. ‧ 國. 學. 象徵主義的產生是為了反動在此之前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與反唯心主義。以自然主義 的作家為例,他們引介科學的概念到文學創作中,尤其側重科學的寫作手法。自然主義. ‧. 者以科學的立場堅決否定絕對與超自然的事物的存在,他們相信一切都應當順從相對的 因果關係。25如此的創作思維過度重視描寫現實的細節,乃至於將平凡無奇、庸俗難耐. Nat. sit. y. 的事物高揚於理想之上。不僅自身的發展趨於僵化,後起的文壇新人對這樣的風格也不. er. io. 以為然,所以新一輩的作家重又將文學創作關注的焦點轉向精神、想像與夢境。象徵主. al. 義就是在這些非物質的價值基礎上反對傳統,並逐漸發展起來。26. n. iv n C 象徵主義的出現有其根源,實際上它並不能算是全新的思潮。在精神層面上,它沿 hengchi U 襲了十八世紀的浪漫主義,所以象徵主義又有「新浪漫主義」之稱。「象徵主義運動可 以說是完成了早期歐洲各地的浪漫主義世代所奠定的理念。它看起來確實是廣義浪漫主 義的一部份。所謂廣義浪漫主義代表了與理性相悖的直覺、與客觀相對的主觀,更代表 了個體性與自由。」27 文葛洛夫(С. Венгеров)和阿波斯托洛夫(Н. Апостолов)認為 象徵主義是第二波浪漫主義,日爾穆恩斯基(В. Жирмунский)也主張象徵主義起源於 耶拿浪漫主義(Йенский романтизм)28。許多作家也針對象徵主義承襲浪漫主義傳統的 25 26. 27. 28. Schinz, A. Literary Symbolism in France. PMLA. Vol.18, No.2, 1903, p.274. Surhone, L. M., Timpledon, M. T., Marseken, S. F., ed. Symbolism (Arts): Art Movement, Les Fleurs du Mal, Charles Baudelaire, Edgar Allan Poe, Stephane Mallarmé, Paul Verlaine, Jean Moréas. Mauritius: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0, p.1. LeSage, L. The Rhumb Line of Symbolism. University Park: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1. 耶拿浪漫主義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一個階段,以耶拿(Йена / Jena)為發展中心而得名。 18.

(31) 議題也發表過自己的觀點,在在證實了兩者之間的起承關係。「別雷(Андрей Белый, 1880-1934)指出早期象徵主義並未建立屬於自己的手法與主題,而是結合德國浪漫主 義的藝術手段、新開發的東方藝術手法與其他文化時期的主題;梅列日科夫斯基為文說 明浪漫主義的悲觀情緒、喜好反思與掛念死亡的行為對早期俄國象徵主義的影響;布留 索夫(Вале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Брюсов, 1873-1924)在《裘切夫──其創作意涵》(Ф. И. Тютчев. Смысл е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 ) 一 書 中 , 從 裘 切 夫 ( Фе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Тютчев, 1803-1873)的詩歌對象徵主義作家的影響來探討其詩歌的中心主題,並發現兩者最重 要的交集──生活被視為一座『監獄』 、一切生活操煩都是空虛、死亡乃回歸偉大萬物、 現實被劃分為日夜兩個世界。」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創作主題也有許多一脈相承之 處,例如德穆革(демиург)29、造物主、回歸、流浪、化混沌為宇宙、死亡(自殺)為. 政 治 大 現實的鄙夷,以及對另一個世界的嚮往,可見早在浪漫主義就已經有厭世情緒的跡象, 立 重生之途、汪洋等。30如果我們仔細瞭解這些主題的內涵,便會發現兩者都表現出對於. ‧ 國. 學. 而象徵主義則是延續這股情緒的浪潮。. 象 徵 主 義 並 非 固 有 的 詞 彙 , 這 是 詩 人 兼 評 論 家 尚 ‧ 莫 里 亞 斯 ( Jean Moréas,. ‧. 1856-1910)一八八六年在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發表〈象徵主義宣言〉 (Le Symbolisme) 時首度提出的名詞。「莫里亞斯宣稱象徵主義仇視『一目了然的意涵、雄辯、虛偽的感. Nat. sit. y. 傷以及事實的描寫』 ,其標的在於『賦予理想一個具體可見的形式』 ,形式的目的不在其. er. io. 身,而只是為了陳述理想而已。」他在宣言中寫道:「這種藝術風格中,不會為了描寫. al. iv 31 n C 之所以被創造,是要表現它們與原始的理想之間的隱密關係。」 此宣言問世之後, 「象 hengchi U 徵主義」一詞儼然代表了十九世紀末風行於法國的詩歌潮流。 n. 大自然的景色、人類的活動,以及所有的真實世界的現象而描寫之;在此,可見的外貌. 莫里亞斯提出「象徵主義」一詞的另一個主要動機則是為了區別象徵主義與頹廢主 義。一八八○年代末,這兩個文藝思潮被視為是同義詞。兩者的美學在許多層面的確有 不少共通之處,但是始終相異。象徵主義者參與文化潮流的推動,他們著墨於夢境與理 想,而頹廢主義者則喜愛故作風雅,熱中堆砌華麗詞藻與神秘難解的格調。再者,後者 的創作主題以晦暗色調與病態內容為主,因此儘管有少部分的新興作家被指稱為頹廢派. 29 30. 31. 德穆革為諾斯替教的概念,是統御這個世界的黑暗力量。本章第四節將對此做詳細說明。 Севастьянова В. С. Архетипика романтического двоемирия в поэтике русского символизма. Магнитогорск: 2004, с.5-7. Surhone, L. M., Timpledon, M. T., Marseken, S. F., ed. Symbolism (Arts): Art Movement, Les Fleurs du Mal, Charles Baudelaire, Edgar Allan Poe, Stephane Mallarmé, Paul Verlaine, Jean Moréas. Mauritius: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0, p.2. 19.

(32) 時寬容接受,但是絕大多數的作家仍盡量與頹廢派劃清界線。莫里亞斯撰寫宣言目的即 在於解決兩者在定義上僵持不下的論戰。32 法國這波文藝新浪潮以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的詩集《惡之華》 (Les Fleurs du mal)作為根本。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作品,算 是詩人的自白之作。而後由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與魏爾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等其餘詩人在十九世紀六○、七○年代繼續將波特萊爾開啟的風潮 發揚光大。在手法上,法國象徵主義運用特殊的象徵系統,旨在反映最原始、最本質、 不為形式限制的理想世界,所以詩歌中運用的象徵不但喪失具體的性質,也不再訴諸讀 者的感官功能,而是藉由象徵激發我們對於「理想」的感受。所謂的象徵擁有二元特性, 即物體本身與其意涵。這種二元性能衍生出無數的比喻與相互對照的意義,讓人感受到. 政 治 大 外,具體的形象並非用來象徵詩人內心的特殊想法和情感,而是用來象徵一個廣大、普 立 萬物之間的神秘連結關係。如此一來,象徵的意義與詮釋空間也就變得無窮無盡。 33此. ‧ 國. 學. 遍的理想世界,真實世界僅是這個理想世界的不完美表象,這種追尋神秘的美好境界的 思想又被稱為「先驗象徵主義」(Transcendental Symbolism)。34真實之外存在著理想世. ‧. 界的概念在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影響之下變得相當普及,但是實際上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 溯至柏拉圖,並在基督宗教中佔有重要地位。直到十九世紀,基督宗教的信仰沒落,人. Nat. sit. y. 們開始尋求其他方法逃離殘酷的現實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是可行的,但是並非藉由神. er. io. 秘主義或宗教信仰,而是透過詩歌。. al. iv n C 象徵主義的底蘊捉摸一二。這位法國詩人深感自己就像遭到放逐的浪人,這種 「被放逐」 hengchi U 的心理特質不只是源自對缺陷的世界的不滿,更來自於他自我的二元性。詩人內心屬靈 n. 這樣的手法與風格我們大抵可以從波特萊爾的創作傾向中一探究竟,同時也可以對. 的一面在他的意識中甦醒,開始與原先物質世界的自我產生抗衡,這讓他體悟到自己的 內心受到切割、分裂。所謂的分裂事實上就是「靈與肉」、「神與撒旦」的二元對立, 「在每個人的內心永遠存在著兩種熱切渴望──一個心向神,另一個則心向撒旦。對神 的呼喚或懷抱崇高精神就像是想要踩著階梯向上攀爬,而對撒旦的召喚或沉淪原始獸性 則是樂於墮落的表現。」35兩種南轅北轍的心理傾向在他的意識深處呈現激烈對峙的局 32. 33. 34 35. Surhone, L. M., Timpledon, M. T., Marseken, S. F., ed. Symbolism (Arts): Art Movement, Les Fleurs du Mal, Charles Baudelaire, Edgar Allan Poe, Stephane Mallarmé, Paul Verlaine, Jean Moréas. Mauritius: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0, p.4. Шервашидзе В. В. Французский символизм и авангард начала века. Вопрос филологии. No.1, 2003, с.48. Chadwick, C. Symbolism. NY.: Methuen & Co., 1971, p.3. Шервашидзе В. В. Французский символизм и авангард начала века. С.50. 20.

(33) 勢,不停煩擾著他,讓他備受煎熬。 二元的概念不僅於此,波特萊爾受到柏拉圖主義(платонизм)與新柏拉圖主義 (неоплатонизм)的影響,認為可見的物像世界是真實世界投射出來的幻象。因此他尤 其傾心隱匿於物質世界背後的奧秘,這種論調以他的術語來說叫做「超自然主義」 (сверхнатурализм)。36為了體現追求另一個層次的慾望,波特萊爾特別重視想像力的 重要性。論及藝術的功用時,他堅信藝術具有超越物體表象、直達本質的功能。藝術之 所以能如此,正是因為有想像力的協助。但是單純的想像尚且無法滿足波特萊爾的欲 求,他希望強化感官,藉以提升洞悉物體表象背後的微妙世界的能力,於是他訴諸毒品 的效力。吸毒帶來的快感使得宇宙天地的奧秘全然明朗,「人的視野變得無限寬廣,耳 朵能辨識難以捕捉的聲響,所有的事物都緩緩卸下原有的形式,煥然一新。聲響披上色. 政 治 大 言,才會讓詩人轉而尋求我們不可見的抽象世界,企圖在另一個維度中找到近乎真理的 立 彩,而色彩中則樂音繞耳。」37這在一般人眼中的瘋狂舉止說明了現實世界毫無價值可. ‧ 國. 學. 美。無論是哪一種二元對立,從個個面向看來,波特萊爾嚮往的非現實、非此地、形而 上的存在可以說是徹底與現實脫鉤,而且也為他的厭世情結做了絕佳的背書。. 俄國社會時代背景與文壇氛圍. Nat. sit. y. ‧. 第二項. er. io. 由波特萊爾引領的風潮不僅成為法國象徵主義茁壯的基礎,也在歐美各國落地生. al. iv n C 其時俄國也和法國一樣面臨文學發展的轉捩點,所以作家們會採納象徵主義的核心思想 hengchi U 也不無道理。象徵主義能在俄國獲得廣大迴響還必須歸功於俄國教會與過去的東正教思 n. 根,其中又以俄國為甚。因為當時俄國文壇和巴黎的關係密切,這自然有助於思想交流。. 想家。俄國東正教本身就有一套象徵主義傳統,這樣的背景讓俄國文壇快速吸收這股新 進的思潮。38除此之外,另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當時俄國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 人民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各種令人髮指的社會事件又層出不窮,敗壞無能的政府幾 乎將國家領向滅亡的道路。這樣的日子讓人不禁對人生失望透頂,文人們無力回天,只 好被動嚮往超脫現實的理想存在。象徵主義不看現實表象、追求形而上的真善美的理念 自然獲得眾多作家的熱烈擁護。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曾如此說道: 「在一個不穩定、. 36 37 38. Шервашидзе В. В. Французский символизм и авангард начала века. С.49. Там же. С.49. Wellek, R. The Term and Concept of Symbolism in Literary History.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1, No.2, A Symposium on Periods (Winter), 1970, p.261. 21.

(34) 不統一的社會中,不可能創作出統一的藝術,社會組織的不健全使人感到焦慮不安,產 生了對個性發展的嚴酷要求,而當前的文學運動正是它的直接反映。」39這句話用來說 明俄國的世紀末的文學發展再貼切不過了。 至於當時俄國社會究竟為什麼會走向發展的死胡同,必須從十九世紀八○年代亞歷 山大三世登基執政開始說起。在新任沙皇繼位後,俄國社會的發展趨向於封閉。導致這 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於沙皇本身毫無遠見、性格粗野、不學無術,而且心向沙文主義; 另一個原因則是沙皇的先父亞歷山大二世慘遭炸彈攻擊,他始終企圖為父親復仇,於是 他採取武力鎮壓,大肆搜捕反政府份子,全力推行專制主義。40 除了政府採取無情的統治政策之外,社會上同時醞釀著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也 就是農民的生計。雖然前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了農奴制度,表面上使農民獲得人身. 政 治 大 關的配套措施,致使農民的經濟狀況比以前當農奴時還差。許多農民為現實環境所迫, 立 自由,但是這份好意並未真正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相反地,由於政府決策無法做好相. ‧ 國. 學. 放棄耕作,選擇進入城市當工人謀生。可惜他們的相關經驗不足,薪資待遇也就不甚理 想,甚至不比農民。41這些可憐的勞工構成了所謂的「無產階級」(пролетариаты)。種. ‧. 種的經濟問題促使工人出面和企業主抗爭,這些工人活動始於六○年代,主要以罷工的 形式進行。七○年代罷工事件更加頻繁,也更有組織。一直到九○年代,俄國國內的罷. Nat. sit. y. 工情況有增無減,而且日益嚴重。工人運動在十九世紀末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左. er. io. 右著俄國的社會政治發展。. al. 尼古拉二世登基上任後,宣布他將繼承亞歷山大三世的的「君主專制」原則42,而. n. iv n C 他在位的二十幾年之間,治國的主要信條就是要鞏固君主專制的政體。但是二十世紀 hengchi U 初,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卻讓俄國皇室的王權面臨極大的危 機。 自一九○一年開始,一連串的工人和農民運動越演越烈。工人運動中的政治取向也 39 40. 41 42. 葛雷、梁棟著。《現代法國詩歌美學描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 86-87。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亞歷山大三世的內政方針影響深遠的人有二,分別是他的家庭教師波別頓諾契夫 (К. П. Победоносцев, 1827-1907)以及警政署長普列維(В. К. Плеве, 1846- 1904)。前者主張嚴厲對 付革命份子,限制團體與人民的自由行動,並限制西歐社會文化進入俄國;後者則在一八八一年就任 警政署長時,嚴懲刺殺前沙皇的所有嫌疑犯,取締社會各個黨派的活動,採用迫害手段對付青年學生, 不遺餘力扼殺學生的自由思想。劉炳均著。 《俄國歷史概論》 。臺北:茂昌圖書,民國 88 年,頁 275-276。 同上註,頁 278-279。 尼古拉二世在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的接待大會中宣布: 「根據報告,近有『鄉土議會』議員深受夢幻 式謬論的讒惑,妄以為可藉『鄉土議會』代表之名參與國家內政之事,故在此特別宣諭各界得知,本 人將繼續尊奉先父所堅持之『君主專制』原則,以堅定不移之態,盡力維護人民之福祉。」詳參:賀 允宜著。《俄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 年,頁 459。 22.

(35) 日益顯著。十九世紀末的罷工變成反政府的示威遊行,工人和軍警還在街頭發生衝突; 個別公司行號的罷工事件擴及整個城市、大型工業中心,甚至以經濟區域為單位;單純 的經濟訴求轉而成為政治請願。在這個抗爭中反映出勞動階層不滿生活與工作環境的艱 困條件,同時抗議他們在社會政治等領域毫無權力的窘境。43當時曾有一起請願事件最 後卻以流血場面告終,就是著名的「血腥星期日」(Кровавое воскресенье)44,這個悲 慘事件震撼全國。自此之後,俄國更歷經革命運動與世界大戰,人民幾乎是生活在水深 火熱之中。 從上位者的執政方針,一直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困境,我們不難理解當時社會動盪 不安的原因。安定的生活成了奢求,人民對當下充滿憤懣的情緒,對未來又不抱持任何 希望,幾乎無所適從。專制導向的統治手段更箝制了人民的思想與行為,人本是追求自. 政 治 大 一片愁雲慘霧中已別無他路可走。 立. 由的生物,在備受打壓的環境底下待久了勢必有所作為。官逼民反證明了人民的生活在. ‧ 國. 學. 一連串的社會政治問題使得俄國從八○年代開始在生活中形成一股特殊的氣氛,同 時也在藝文界造成不小的迴響。同時代人將那些年形容為「黑暗的八○年代」,在歷史. ‧. 文獻中則稱之為「反改革時代和政治反動勢力大舉進攻的年代」。遺憾、沮喪和良心有 愧等情緒成了主導整個社會風氣的關鍵,並且支配著八○年代的知識份子階層的精神狀. Nat. er. io. 的殘酷現實。每個作家當然都有其獨到的表達方式。. sit. y. 態。45屬於知識份子的作家們和人民一同面對生活壓力,他們憑著手中的筆桿反映當時. al. 延續十九世紀寫實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1904). n. iv n C 在早期創作中體現八○年代的思想氛圍,如實描繪出現實生活的苦悶,庸人的市儈習 hengchi U 氣,勾勒出世紀之交俄國社會不同階層生活的宏偉畫卷46,可以說是一八九○至一九○○ 年代俄國的生活百科。47不僅契訶夫的作品反映這種悲慘的生活景況,另一位現實主義. 作家如柯羅連科(Владимир Галактионович Короленко, 1853-1921)也為文〈日常現象〉 (Бытовое явление)批判、揭露警方和法庭的罪行與專橫;八○年代民主主義作家伽 43 44. 45 46 47. Мунчаев Ш. М., Чстинов В. М.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учебник для вузов. М.: Изд-во «Норма», 2000, с.211. 尼古拉二世在對外政策方面主張積極擴張領土,尤其是遠東地區,並為此和日本起了衝突,導致兩國 最後兵戎相見。遺憾的是俄國在這場日俄戰爭中失利,慘遭日軍擊潰。消息傳回國內更是舉國譁然。 國內的社會局勢已經動盪不安,在國際舞台上還蒙受恥辱,不僅知識份子和社會民主黨人對政府不滿, 工人們也在煽動之下發起請願遊行,決定在一九○五年一月九日星期日前往冬宮廣場集合。遺憾的是 這次的遊行運動卻因為警方開槍掃射請願民眾,造成多人傷亡。 趙秋長、孟國華、王亞民編譯。《俄羅斯文化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 203-204。 同上註,頁 209。 Павлючеников А. С., Макеев А. В., Дуганова Л. П. «Серебряный век»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М.: Изд-во МГСУ «Союз», 1999, с.92.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藏結集,依此顯出第三結集的經藏相同於第二結集,是集出《長阿 含》 、 《中阿含》 、 《雜阿含》 、 《增一阿含》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短短數句,「千古」、「三國」點明時間歷史,「大江」、「故壘」交代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發源自唐古拉山,沿途滙集了 700 多條大小河川,全 長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