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東北亞霸權之維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東北亞霸權之維繫"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碩士論文.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東北亞霸權之維繫 政 治. 立.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er. io. 指導老師:林碧炤 博士 al v i n Ch engchi U. 研究生:黃文瑾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三月.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5 第四節 文獻回顧………………………………………………………………..7 第二章 霸權穩定論與美國東北亞的霸權地位……………………………………11 第一節 霸權的概念……………………………………………………………11 第二節 霸權穩定論與霸權的循環……………………………………………15 第三節 美國霸權在東北亞的政經佈局………………………………………21 第四節 小結……………………………………………………………………31. 政 治 大 第三章 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發展策略分析…………………………………………35 立 第一節 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發展策略…………………………………………35 ‧. ‧ 國. 學. 第二節 自由貿易協定對象國的挑選基準……………………………………40 第三節 美國自由貿易協定之經驗……………………………………………44 第四節 小結……………………………………………………………………49. y. n. al. er. sit. 南韓之政治體質………………………………………………………51 南韓之經濟體質………………………………………………………62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洽簽過程………………………………………70 小結……………………………………………………………………73.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Nat. 第四章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之源起及發展…………………………………………51.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政經意涵……………………………………………76 第一節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意涵………………………………………76 第二節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政治意涵………………………………………94 第三節 小結…………………………………………………………………..106 第六章 結論………………………………………………………………………..108 參考書目……………………………………………………………………………114. i.

(3) 表目錄 表 3-1 美國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西元 1985~2012 年)…………………………39 表 3-2 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及政治考量……………………………......44 表 4-1 南韓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率以及出口成長率(西元 1962~1979 年)…………63 表 4-2 南韓經濟成長率(西元 1977~1997 年)………………………………………64 表 4-3 南韓經濟成長率(西元 1998~2012 年)………………………………………66 表 4-4 美韓雙邊貿易額(西元 1980~2012 年)………………………………………67 表 4-5 南韓出口到美國及中國的貿易額(西元 2002~2012 年)……………………68 表 4-6 南韓自美國及中國進口的貿易額(西元 2002~2012 年)……………………68 表 5-1 2007 年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關稅及非關稅障礙削減要點…………………78 表 5-2 學者對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實行所作的經濟評估………………………..8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國的貿易政策與國際政治息息相關,貿易政策不只是國家獲取經濟利益的 手段,必要的時候對外貿易也可以作為國家的外交工具,國家可以利用貿易獎勵 友好國家或是懲罰敵對國家,1特別是霸權國更具備利用其優越的經濟力量以達 成政治目的的本錢。1860年,英國和法國簽訂條約(Cobden-Chevalier Commercial Treaty)以降低兩國之間的關稅,但是此條約的簽訂並非單單由於經濟因素,此條 約也承載了兩國對於雙方外交關係改善的期待,希望藉由此條約一方面平衡俄國. 政 治 大. 勢力,另一方面弭平雙方在義大利問題上的爭端。2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立. 美國單方面的開放市場並且忍受西歐及日本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鞏固西歐及日本. ‧ 國. 學. 的國力,以使她們有足夠能力對抗赤化威脅也是以貿易做為國家外交工具的例 子。. ‧ y. Nat. sit.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貿易政策主要著重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n. al. er. io.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時期八回合的國際多邊貿易談. i n U. v. 判。3然而,在1982年日內瓦部長會議中進一步擴大東京回合的相關協商停滯之. Ch. engchi. 後,美國決定開始採取互惠的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談判與不歧視的多邊貿易談判 同時並行的貿易政策,形成所謂的「雙軌貿易策略」(“Two-track” trade policy)。 美國先與以色列於1985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又與墨西哥以及加拿大簽訂北美自 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該協定於1994年生 效。4 1 2. 3. 4.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第 2 版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 年),頁 263。 Authur A. Stein, “The Hegemon’s Dilemma: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 No.2(Spring 1984), pp. 364-366. Gary C. Hufbauer and Jeffrey J. Schott, “Strategies for Mult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Bruce Stokes and Geza Feketekuty eds., Trade Strategies for a New Era: Ensuring US Leadership in a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the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pp. 125-141. William A. Lovett, Alfred E. Eckes Jr., and Richard L. Brinkman, U.S. Trade Policy: History, Theory 1.

(5) 2001 年小布希總統就任之後,在多邊貿易談判的延宕、單邊讓利漸漸不具 說服力、國際經貿利益複雜度提升、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一連串東亞經濟整合、以 及歐盟東擴威脅的背景之下,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署代表 Robert Zoellick 提出競 爭性自由化(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策略,建議採取多頭並進,同時兼顧多 邊和雙邊貿易談判的方法,5以加速參與國的經濟成長及促進多邊貿易自由化的 發展。而競爭性自由化策略固然以經濟為出發點,希望藉由鼓勵其他國家開放經 濟以擴大美國市場,及鼓勵外國採行美國式的貿易法規,但是亦有非經濟的目 的,即以經濟手段來鼓勵他國支持美國外交政策及美國價值。美國推動競爭性自. 政 治 大 略性的外交政策目標。 自由貿易協定對於美國而言,一方面在經濟上扮演著多 立. 由化策略的目的,一方面旨在擴大美國貿易市場;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實現美國戰 6. 邊主義的補充角色,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則是美國實現戰略目標的工具。2002 年. ‧ 國. 學. 國會透過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後,美國行政部門獲. ‧. 得更多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權力,陸續展開與新加坡(2003)、智利(2003)、. sit. y. Nat. 摩洛哥(2004)、澳洲(2004)、中美洲五國以及多明尼加(2004)、巴林(2004)、阿曼. io. al. n. 貿易協定的簽署事宜。7. er. (2006)、秘魯(2006)、哥倫比亞(2006)、南韓(2007)、巴拿馬(2007)等國有關自由. Ch. engchi. i n U. v. 由上述討論可知,美國推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不單單只有經濟考量,同時也 包含了政治、外交、安全上的考量。本論文擬以美韓自由貿易協定(U.S.-South 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美韓 FTA 或 KORUS FTA)作為研究對象,結 合霸權理論深入探討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背後的經濟以及政治目的,以 了解美國希望如何透過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鞏固加強自身的剛性以及柔性權力,鞏 固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 5 6. 7. and the WTO (New York: M.E.Sharpe, Inc., 1999), pp. 94-95. Robert Zoellick, “Unleashing the Trade Winds,” The Economist, December 7, 2002, pp. 27-29. Simon J. Evenett and Michael Meier, “An Interim Assessment of the US Trade Policy of ‘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 The World Economy, Vol.31, (January 2008), p. 31. “Free Trade Agreements,”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http://www.ustr.gov/trade-agreements/free-trade-agreements. 2.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一、研究方法 (一)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係指藉由大量蒐集與研究主題有關的歷史文獻,整理出所欲研究 主題的前因後果,並與現階段所發生的事件作連結,進而作出解釋與分析,甚至 對於事件將來可能的走向作出展望的一種分析方法。本論文將採此一研究方法, 就美國在東北亞的實力變化、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策略的發展、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簽署的過程、美韓政治以及經濟關係的演變,釐清美國與南韓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政 治 大. 的背景與過程,進而研究美國的簽訂目的。. 立. ‧ 國. 學.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係指藉由大量蒐集與研究主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對於研究主題作. ‧. 出整理,以獲得研究成果的一種分析方法。而在資料的蒐集上可以分為第一手資. sit. y. Nat. 料及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乃包含訪談、問卷調查、個人演說或是官方文件等. n. al. er. io. 資料,而第二手資料則指書籍、報紙、雜誌、期刊等資料。. Ch. engchi. i n U. v. 在第一手資料上,本論文將會大量採用美國總統及官員的官方談話及各項會 議紀錄,藉由美國總統及官員的談話以更清楚了解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的目的與美國鞏固東北亞霸權之關聯。而在第二手資料上,本論文將會整理美國 以及韓國學術研究機構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會輔以著名學者的專書,以及知名期 刊、各大媒體的新聞報導作為分析依據,了解美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策略、美 韓政經關係的發展,以更全面的了解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背後的政經意 涵。. 3.

(7) (三)比較分析法 美國之所以願意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乃是有其政治經濟因素考量。而 美國在與南韓成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前,與以色列(1985)、加拿大及墨西哥 (1994)、約旦(2001)、智利(2004)、新加坡(2004)、澳洲(2005)、摩洛哥(2006)、巴 林(2006)所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陸續生效。8因此在本論文中也會透過分析美 國與上述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經驗,釐清影響美國選定自由貿易協定洽簽國 的基準,以進一步了解影響美國簽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政經因素。. 政 治 大 本論文一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立. 二、研究架構.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以及文獻檢閱。. ‧ 國. 學 ‧. 第二章為「霸權穩定論與美國東北亞的霸權地位」,本章將回顧有關霸權的. y. Nat. 概念、霸權穩定論與霸權循環論的發展,最後探討美國霸權在東北亞的政經布. al. er. io. sit. 局,以了解美國在東北亞的實力變化以及美國對於維護東北亞霸權的策略運用。. n. v i n 第三章為「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發展策略分析」,本章將先針對美國自由貿易 Ch engchi U. 協定發展策略做出歷史回顧,討論並且整理美國挑選自由貿易協定對象國的基. 準,並且藉由探討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前順利通過的自由貿易協定, 了解美國挑選自由貿易對象國的標準以及美國希望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所要追求 的政經目標。. 第四章為「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之源起及發展」,本章將針對上一章歸納出的 洽簽標準,著重在鞏固美國柔性權力的部分,先對於南韓的政經體質做出檢視,. 8. “Free Trade Agreements,”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http://www.ustr.gov/trade-agreements/free-trade-agreements. 4.

(8) 了解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背景與鞏固美國柔性權力之關聯,最後對於美韓自 由貿易協定的洽簽過程做出介紹。. 第五章為「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政經意涵」,本章則以厚實美國剛性權力的 角度,分別討論在小布希政府時期以及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與南韓甚至是東北 亞地區政治及經濟關係的發展狀況,以了解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於美 國在東北亞勢力重新布局的影響。. 政 治 大 亞霸權的鞏固之間的關聯作出整理,以回應本論文的研究目的。 立. sit. y. ‧.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Nat. 一、研究範圍. 學. ‧ 國. 第六章則是「結論」,本章將對於美國簽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在東北. al. er. io. 在時間範圍的選擇上,本論文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在柔性權力鞏固的部分,. v. n. 回顧了韓戰以降的美韓政經關係。而在剛性權力的鞏固的部分,本論文則是以小. Ch. engchi. i n U. 布希總統就任後美國及南韓開始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預備工作以來,一直到歐 巴馬政府時期2012年3月15日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作為分析期間。在空間範圍 的選擇上,本論文的討論範圍主要包含美國以及以朝鮮半島為中心的東北亞地 區,但在討論上由於經濟整合以及美國戰略的規劃,討論範圍也會擴及到東亞甚 至亞太地區。在議題範圍的設定上,在介紹完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發展策略,了解 美國希望藉由自由貿易協定以鞏固自身的柔性及剛性權力,強化自身霸權地位之 後,本論文將先從厚實美國柔性權力的角度討論南韓的政治民主化以及經濟自由 化的進程,再從厚實美國剛性權力的角度探討美國與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所要 追求的經濟以及政治目的,而在經濟目的的部分礙於篇幅有限,本論文對於美韓 5.

(9) 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評估乃仰賴國內外的實證成果,將不再另作實證分析。.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文獻之限制 有關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文獻大部分著重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可能 帶來的效益,而且大多數的文獻乃偏重於經濟效益的評估,官方或是許多專家學 者皆對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作出實證分析,然而在評估政治效 益的部分卻相對匱乏,因此本論文中將盡可能透過美國官方網站、新聞媒體、相. 政 治 大 國新聞媒體及相關學術機構的資料加以補足,而受限於學生的韓文程度,在韓國 立 關學術研究機構、網路資源的資料予以補充,必要時也會利用韓國官方網站、韓. 方面資料的運用上將以英文資料為主。. ‧ 國. 學 ‧. (二)議題範圍之限制. y. Nat.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主要以美國為主,因此並不會對於南韓的簽訂動機多所著. er. io. sit. 墨,僅就南韓與美國相關的議題作一簡略介紹。而在美國在東北亞地區霸權鞏固 的討論上主要乃是就美國在東北亞整體情勢,甚至會擴及東亞、亞太地區的實力. al. n. v i n 做出討論,並不會一一討論美國與東北亞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Ch engchi U. 6.

(10)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在文獻回顧的部分,與本論文相關的文獻可分為兩種性質,分別是有關霸權 穩定理論性質的文獻以及有關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相關研究的文獻。. 一、有關霸權穩定理論性質的文獻 霸權穩定論的主要代表學者以及重要著作有: (一)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政 治 大 World Politics, Vol.28, No.3, 立April 1976.. (二) Stephen D. Krasner.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 國. 學. (三)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 (四)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sit. y. Nat.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al. er. io. 自1970年代起,美國霸權的衰退以及世界經濟體系開始出現危機,使得學者. v. n. 們開始討論霸權國家與國際體系之間的關聯,霸權穩定論便是在上述背景之下逐 漸成形。. Ch. engchi. i n U. 霸權穩定論的理論基礎最早是來自於1970年代初期美國自由派經濟學家 Charles Kindleberger對於1929年所爆發的經濟大恐慌的研究結論。他認為1930年 代的經濟危機是由於英國霸權地位下降,使英國雖然有意願但是沒有能力管理國 際經濟體系,而有能力的美國卻不願接下英國的重擔,提供公共財維持世界經濟 體系。9而Charles Kindleberger有關霸權穩定論的討論最初僅侷限於經濟領域,但 後來Stephen Krasner, Robert Gilpin, Robert Keohane繼承了Charles Kindleberger的 9.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p. 291-292. 7.

(11) 概念,將霸權穩定論的適用範圍從經濟拓展到軍事安全領域,10霸權穩定論逐漸 成為國際政治學當中一個重要的流派。當國際體系的權力分配集中在某一霸權 時,霸權穩定論可以作為分析國家行為的架構。本論文以霸權穩定論作為美國國 家行為分析的基礎架構,企圖釐清美國霸權如何利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對抗東 北亞地區美國霸權地位所面臨的潛在挑戰,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 二、有關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相關研究的文獻 由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於2012年三月中甫生效,因此有關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政 治 大 定的實施將對兩國的經濟、政治可能帶來的影響所做出的分析報告。而其中又以 立. 的專書不多,大多數的資料主要是來自各國官方或研究機構評估美韓自由貿易協. 美國及南韓官方以及學術研究機構所做的研究報告最為詳盡,數量也最多。以下. ‧ 國. 學. 將就美韓學界對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看法作一文獻檢閱:. ‧. sit. y. Nat. 在研究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研究報告部分,則屬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 io. er.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分別於2002年至2011年對美國與南韓經濟關係現 況及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能遇到的談判阻礙及前景提出一系列的評估報告最為. al. v i n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的報告當中對於韓國經濟以及美韓之間重大貿易議 Ch engchi U n. 11. 詳盡。. 題作出討論,並且評估美韓之間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可能帶來的總體經濟效 益。上述報告在主要著重在個體經濟上的分析,強調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對於美國. 各產業部門可能帶來的影響,對於總體的經濟及政治分析則欠缺較為深入的討 論。. 10 11. 詳見第二章有關霸權穩定論的說明。 Mark E. Manyin, “South Korea-U.S. Economic Relations: Cooperation, Fric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February12, 2007), William H. Copper, “The Proposed U.S.-South 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 (KORUS FTA): Provisions And Implication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March 24, 2011). 8.

(12) 在研究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專書部分,學者Inbom Choi和學者Jeffrey Schott 曾經於Free Trade Agreements: US Strategies and Priorities一書中對於美韓自由貿 易協定做了專章討論,12於該章當中作者對於美韓之間的投資及貿易互動做出介 紹,並且評估了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帶來的利益。作者認為,美韓自由貿易協 定的生效可以為美國帶來經濟及非經濟利益,經濟利益的部分包括貿易擴張及相 關福利水準的上升、可以更順利的進入他國市場、效率以及生產力的提升、改善 兩國的經濟關係、引發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洽簽風潮。非經濟的部分則是包括 美韓之間政治以及安全連結的強化。然而,該書出版時間為2004年,美韓自由貿. 政 治 大 當中的政經變化仍需要更多資料加強。而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機構(Korea 立 易協定於當時尚未簽署,因此若要了解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洽簽過程及洽簽過程.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於2005年出版的書中,13除了對於美韓. ‧ 國. 學. 自由貿易協定作出經濟實證分析,並且鼓勵美韓應該盡快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作. ‧. 者認為,南韓長久以來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而且美國與南韓的貿易逆差相. y. Nat. 較於同時期其他與美國貿易的東亞經濟體小,與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較不易引起. er. io. sit. 國內反彈也有助於美國競爭性自由化貿易政策的實施。此外,隨著中國實力的崛 起以及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美國有必要鞏固與南韓之間的雙邊關係,美韓自由. al. n. v i n 貿易協定的簽訂是一個好的策略選擇。然而該書發表時間為2005年,同樣是在 Ch engchi U. 2007年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之前,因此雖然可以藉由該書了解美韓自由貿易協. 定的洽簽背景,但是若要完整了解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全貌同樣需要更多資料的 補充。. 12. 13. Inbom Choi and Jeffrey J. Schott, “Korea-US Free Trade Revisited,” in Jeffrey J. Schott ed., Free Trade Agreements: US Strategies and Prioritie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pp. 173-196. Junkyu Lee and Hongshik Lee,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a Korea-U.S. FTA,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Seoul: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05). 9.

(13) 在研究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期刊部分,Claude Barfield從東亞區域主義的背 景下看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之後可能帶來的效益。Barfield於專文14中表示,東 亞自1990年代晚期開始發展區域主義,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東亞的影響力逐漸式 微,而東亞區域組織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紛紛興起,在此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對於美國未來東亞的經濟及安全政策有著重要的影響,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一旦通 過將不僅在經濟上可能帶動骨牌效應,使美國能夠排除被東亞區域主義逐漸孤立 的窘境,在政治上也可以鞏固美韓外交及安全同盟。而吉林大學教授趙放同樣以 東亞區域合作為視角,分析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所帶來的影響。趙放認為,. 政 治 大 可以刺激周邊國家與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二)遏制中國在東亞政治經濟日益 立. 美國簽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戰略意圖有三:(一)解決國內財政赤字,並且希望. 上升的影響力;(三)掌握東亞主導權,直接參與東亞事務。15而Uk Heo 則是從美. ‧ 國. 學. 韓同盟自冷戰以來的發展看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之後帶來的安全意涵,其表示. ‧.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可以彌補美韓同盟由於駐韓美軍的減少以及作戰指揮. y. sit. io. al. er. 角色。16. Nat. 權的移轉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改善兩國之間緊繃的關係,持續在區域內扮演重要. n. v i n 本論文將結合報告、專書、期刊加上官方資料以及新聞報導以求能夠完整了 Ch engchi U. 解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背景、簽訂過程、以及簽訂後可能產生的效果,釐清 美國簽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東北亞霸權鞏固之間的關聯。. 14. 15. 16. Claude Barfield, “Politics of Trade in the USA and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mplications for Asian Regionalism,”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4, No.2(December 2009), pp. 227-243. 趙放, 「美韓 FTA 的起步、拖延及影響—以東亞區域合作為視角的分析」 ,東北亞論壇(吉林), 第 19 卷第 5 期(2010 年 9 月),頁 58-64。 Uk Heo, “The US-ROK Allianc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South Korea-US Free Trade Agreement,” Pacific Focus, Vol.23, No.3(December 2008), pp. 365-381. 10.

(14) 第貳章. 霸權穩定論與美國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 第一節 霸權的概念. 一、霸權的定義 目前對於霸權(hegemony)一詞仍未出現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韋伯字典的解 釋,霸權被定義為 “Leadership;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r authority;”。該字典認為 霸權是在國家體系之中擁有優勢地位,並且具有領導他國能力的國家。1然而上 述定義相當抽象,並未解釋如何界定優勢地位以及領導能力。以下將整理許多學 者對於霸權的說法,以求進一步釐清霸權的概念。. 立. 政 治 大. 許多學者都曾經嘗試對於霸權的概念發表看法,有些看法是從國家的物質力. ‧ 國. 學. 量包括軍事以及經濟實力等等做為衡量霸權的標準,而有些看法除了考量國家的 軍事以及經濟實力之外,還包含了國家的柔性權力(soft power),會將國家的文. ‧. 化、對外政策、價值觀對他國所帶來的影響力納入衡量霸權的標準。. sit. y. Nat. n. al. er. io. Robert Gilpin 認為,「霸權乃是在經濟、政治以及技術上擁有相對控制力量. i n U. v. (relative control)的國家。」2 而 Robert Keohane 和 Joseph Nye 則認為,「霸權代. Ch. engchi. 表的是一國有足夠的能力以及意願去維持規範國際關係的規則。」3Robert Keohane 認為,「擁有足夠的能力並不足以使國家向外投射她的力量,國內的態 度、政治結構以及決策過程都會對國家的意願產生影響。」並且進一步表示, 「霸 權必須要能夠控制原料以及資本來源、維持廣大的進口市場以及擁有生產高價值 商品的比較利益。」4 1. 2. 3. 4. “Hegemony-Definition of Hegemony by Webster Dictionary,” Webster Dictionary, http://www.webster-dictionary.net/definition/hegemony.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8.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Second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9), p. 44.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33-34. 11.

(15) 而 George Modelski 則認為, 「霸權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其必須具有安全 的地理環境、經濟上的領導地位、開放並且享有集會結社自由的社會,以及可以 擴及到全球的政治實力。」5另外,對於 Joshua Goldstein 而言,「霸權為世界上 位居於領導地位的國家,其可以利用優越的經濟及軍事力量塑造國際關係上的規 則。」6 而 Josef Joffe 則是認為霸權(hegemonial power)可以從兩方面來定義, 「一 方面霸權應該要有足以抵擋所有挑戰者的實力,另一方面霸權必須享有一定的權 力剩餘。」目前只有古羅馬以及美國符合 Josef Joffe 所定義的霸權。7. 政 治 大 的優越地位,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來界定霸權。然而,隨著冷戰結束後 立 上述有關霸權的定義大多偏向於物質層面,主要強調霸權在經濟以及軍事上. 全球資訊時代的到來,國家之間緊密地互相依賴以及資訊的快速傳遞使霸權不僅. ‧ 國. 學. 可以透過軍事以及經濟力量影響他國,也可以搭配 Joseph Nye 所提到的柔性權. ‧. 力(soft power)發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奠定霸權的合法地位。而所謂的柔性權. y. Nat. 力,相較於利用軍事或經濟力量去強迫或是收買另一國去從事原本不願意從事的. er. io. sit. 行為,或是不去從事其原本想要從事的行為,柔性權力代表的是一國透過文化、 對外政策、價值觀來吸引和說服別國,擁有型塑他國利益偏好,進而得以制定國. al. n. v i n 際議程以追求自身目標的能力。 C hNye 進一步提出了U「柔性霸權」(velvet hegemon) engchi 8. 的概念肯定柔性權力的影響力,認為柔性權力與軍事以及經濟實力相輔相成又相 互消長,而究竟是相輔相成或是相互消長端看一國如何藉由有效的結合軍事、經 濟及柔性權力的運用以達成目標。9. 5 6. 7. 8. 9. George Modelski, Exploring Long Cycle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87), p.122. Joshua S. Goldstein, Long Cycles: Prosperity and War in the Modern 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112. Josef Joffe, “Defying History and Theor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Last Remaining Power,”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 Unrave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55. Joseph S. Nye,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p. 32. Joseph S. Nye, “The Velvet Hegemon: How Soft Power Can Help Defeat Terrorism,” Foreign Policy, No.136 (May/June 2003), pp. 74-75. 12.

(16) 而 Robert Gilpin 也曾經提到,「對一個強國來說,其統治權的合法性被認為 取決於三個要素:一、強國在霸權戰爭中的勝利,以及強國本身所表現出來把自 己意志強加於他國的能力。二、公共財的提供。三、大國所處的支配地位可在意 識形態、宗教等方面得到與其有共同價值觀念的一系列國家的支持。」10上述第 三點充分體現了柔性權力的理念,居於領導地位的大國可以透過意識形態、文化 以及價值觀的吸引力使其他國家願意承認其領導的合法性,進而鞏固其領導地 位。. 政 治 大 得如何運用其在剛性權力上的優勢地位配合柔性權力的使用,使其優勢地位能夠 立 綜合上述討論,現今的霸權除了必須擁有在剛性權力上的優勢地位,也要懂. 獲得進一步的鞏固。霸權,應該是指在國際體系當中有某一強國,而這個強國除. ‧ 國. 學. 了在經濟以及軍事實力上,具有他國無法與之匹敵的優越地位之外,也懂得運用. ‧. 其在經濟以及軍事上的優越地位向他國推廣其所支持的文化、對外政策以及價值. y. Nat. 觀,進而擁有型塑他國利益偏好、制定國際議程以追求自身目標的能力。此外,. er. io. sit. 具備了上述基本的力量要素並不表示霸權必定會向外投射她的力量,該強權本身 也必須有意願維持國際關係上的規則以追求自身的國家目標。. n. al. 二、霸權的分類.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霸權的定義做了進一步的釐清之後,接下來則是整理霸權的分類。在霸 權的分類上,按照權力的性質、對於霸權的看法以及權力影響的範圍,主要有以 下三種分類: 第一,按照權力的特質可以分成剛性霸權以及柔性霸權。而在剛性霸權中, Joshua Goldstein 又將霸權分為政治霸權(political hegemony)以及經濟霸權 (economic hegemony)。政治霸權指的是一國有能力透過軍事力量的優勢支配世. 10.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op. cit., p. 34. 13.

(17) 界,經濟霸權則指的是一國有能力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11柔性霸權(velvet hegemony)則是之前在霸權定義當中所討論到,由 Joseph Nye 所提出,主要希望 透過柔性權力的使用,配合剛性權力的運用使國家得以順利追求國家目標。12. 第二,按照對於霸權的看法可以分成良性的霸權(benign hegemony)以及強制 性的霸權(coercive hegemony)。Joshua Goldstein 認為霸權有正面以及負面的兩種 形象。對於霸權抱持正面態度的看法認為,霸權是仁慈的,會提供公共財並且擔 負起維持國際秩序穩定的責任。Charles Kindleberger 即為此看法的支持者,其認. 政 治 大 有責任提供國際經濟體系公共財以維持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 立. 為一個穩定的國際經濟體系需要領導國(leadership)長期的支持與維持,而領導國 13. 而從負面的角度. 來觀察霸權,霸權則成為了國際體系當中剝削其他國家的國家,世界體系學派的. ‧ 國. 學. 學者即將霸權視為核心國對於邊陲國以及半邊陲國的剝削與支配。14. ‧. y. Nat. 第三,按照霸權權力的影響範圍可以分成全球霸權(global hegemons)以及區. er. io. sit. 域霸權(regional hegemons)。John Mearsheimer 認為霸權代表的是對體系的控制, 通常是對於全世界的統治,而其認為霸權的概念可以再細分至區域霸權,而所謂. al. n. v i n 的區域霸權指的是支配某一地理區域的強權。Mearsheimer 認為,由於水域的阻 Ch engchi U. 遏力量,就算是當今的美國也只能算是支配西半球的區域霸權,過去和未來不可 能會有全球霸權的出現,只會有區域霸權的存在。15. 11 12. 13 14 15. Joshua S. Goldstein, op. cit., p. 281. Joseph S. Nye, “The Velvet Hegemon: How Soft Power Can Help Defeat Terrorism,” op. cit., pp.74-75.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op. cit., pp. 291-292. Joshua S. Goldstein, op. cit., pp.125-126.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1), pp. 40-42. 14.

(18) 第二節 霸權穩定論與霸權的循環 一、霸權穩定論的內涵 霸權(hegemony)一詞的出現始於 1970 年代,當時由於美國國力在龐大的外 債以及軍事花費負擔下有日漸衰弱的趨勢,許多美國政治學家開始質疑美國的霸 權地位並且提出了衰微中的霸權(declining hegemony)。而自 1980 年代開始,霸 權以及霸權穩定論(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便成為國際關係學界當中學 者熱中討論的一項議題。16. 政 治 大 對於 立1929 年所爆發的經濟大恐慌的研究結論。Kindleberger. 霸權穩定論的理論基礎最初是來自於 1970 年代初期美國自由派經濟學家 Charles Kindleberger17. ‧ 國. 學. 在 1973 年所寫的書中表示,「1929 年經濟大蕭條所造成的影響之所以如此巨大 深遠,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經濟實力已經不足以提供國際經濟. ‧. 體系公共財18,而美國則因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沒有意願接下英國的重擔,承擔. sit. y. Nat. 穩定世界經濟的責任,以至於在當時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缺乏一個可以提供公共財. n. al. er. io. 的穩定者(stabilizer)。」19 Kindleberger 認為一個穩定的世界經濟體系需要有領袖. v. (leadership)長期的支持,而且領袖有提供公共財的責任,其必須要能維持一個相. Ch. engchi. i n U. 對開放的市場吸收國際經濟體系內過剩的商品、維持穩定的資本流動、提供他國 借貸及折扣優惠、管理匯率結構以及協調各國之間的貨幣政策,以維持國際經濟 體系的穩定,防止出現全球性的經濟危機。20. 16. 17 18. 19 20. Michael Mastanduno, “Incomplete Hegemony and Security Order in the Asia-Pacific,”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 Unrave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84-185. Charles Kindleberger 是以領袖(leadership)來表示霸權(hegemony)的概念。 公共財的概念來自於經濟學,指的是個人、家庭或是公司對某種財貨的消耗並不會損害到其 他消費者或是潛在的消費者消費該財貨的利益,則該財貨可被稱做是公共財,像是道路便可以 作為是一個公共財的例子。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op. cit., pp. 291-292. Charles P.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June 1981), p. 247. 15.

(19) 而 Robert Gilpin 及 Stephen Krasner 接續著 Charles Kindleberger 的概念,他 們認為不穩定的市場體系必須依賴霸權(hegemon)的領導及維繫,並且也認為權 力的集中有助於自由的(liberal)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21此外,他們認為霸權之所 以願意提供國際體系公共財是因為有利可圖。. Stephen Krasner 認為,國際貿易結構是由國家的利益及權力所決定,而國家 的四個基本利益為追求增加國家總收入、社會穩定、政治力量以及經濟成長。 Krasner 又認為一個由霸權領導的經濟體系最有利於開放的貿易體制的生成,霸. 政 治 大 構。而霸權之所以有意願推動開放的貿易體系是因為開放的貿易體制有助於霸權 立 權可以利用其在軍事及經濟上的資源誘使或強迫他國接受一個開放的貿易結. 達成上述四個國家基本利益。22. ‧ 國. 學 ‧. 相較於 Charles Kindleberger 認為霸權為全球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者,Robert. y. Nat. Gilpin 則將此概念進一步延伸,將此概念推廣到政治及軍事領域,認為霸權乃是. er. io. sit. 在經濟、政治以及技術上擁有相對力量優勢的國家,而霸權藉由運用其在經濟、 政治以及技術上的優勢地位,以及提供公共財(安全、經濟秩序等等),建立符合. n. al. i n 其經濟、政治甚至理念上利益的國際制度及規範。 Ch engchi U 23. v. 而 Robert Gilpin 認為既有利於霸權國家的領導,又有利於自由國際經濟體系 的環境在現代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 國,而另一次則是二次大戰之後的美國,如同羅馬統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一 樣,英國統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與美國統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保證 了一種相對和平安全的國際體系。兩國分別創立和鞏固了自由國際經濟秩序的規 21 22. 23. 這邊的「自由的」國際體系指的是奠基於開放以及不歧視精神的自由市場。 Stephen D. Krasner,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World Politics, Vol.28, No.3 (April 1976), pp. 317-347.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86-87. 16.

(20) 則,其政策促進了自由貿易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提供了關鍵貨幣並管理了國際貨 幣體系。而她們承擔這些責任是因為有利可圖,對她們而言,保持現狀、自由貿 易、海外投資和一個功能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帶來的收益大於相應的成本。 Gilpin 認為,霸權所提供的公共財在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同時,也使那些能夠利用 國際政治和經濟現狀的國家得到好處,24而霸權期待利用公共財的提供,能夠吸 引其他國家的支持以確立霸權的合法性和奠定霸權的領導地位。25. 新自由制度主義主要代表學者 Robert Keohane 雖然對霸權穩定論抱持著批. 政 治 大 霸權穩定理論將有形的國家能力與國家行為做一連結, 立. 判態度,然而霸權穩定論的理論架構是由 Robert Keohane 所建立。Keohane 認為, 26. 假定大國之間權力資源. 的改變會導致國際制度以及規範的變遷。霸權穩定理論又強調,一個權力集中、. ‧ 國. 學. 由單一國家所領導的國際體系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合作,並且最有利於國際規範. ‧. 及制度的發展,而隨著霸權力量的衰退,其所建立的國際規範以及制度也將無以. y. Nat. 為繼。27而 Keohane 同時也認為霸權及其他國家有誘因維持建制,霸權創立符合. er. io. sit. 自身利益的建制,並且利用建制對他國所帶來的利益吸引其他國家服從霸權的領 導,而其他國家則可藉由霸權為了維持建制所提供的公共財得到利益。28.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而霸權穩定論也存在其理論的侷限性,Robert Gilpin 也承認,「霸權穩定論 過份強調國家和政治因素對於國際經濟體系運作中的作用,卻很少強調國內政 治、意識形態、社會力量等變數的重要性。」29此外,Robert Keohane 也對於霸 權穩定論的假定提出質疑並且做出修正,其認為霸權的確可以促進某種類型上的 24 25 26. 27. 28 29.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op. cit., pp. 144-145..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p. cit., p.73. 有形的國家能力又被稱為權力資源(power resources),在霸權穩定論的假設中,權力就是一種 資源。 Robert O. Keohane,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1967-1977,” in Ole R. Holsti, Randolph M. Siverson and Alexander L. George eds.,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0), pp.132, 136-138. Ibid., p.136.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p. cit., pp. 91-92. 17.

(21) 國家合作,但是國家之間要合作並不是非要有霸權存在不可,既存制度具有高度 的慣性(inertia),霸權衰落與制度崩潰有很長時間的間隔,國際建制建立之後不 必然需要霸權的存在,國家之間也會繼續進行合作。30雖然 Gilpin 以及 Keohane 對於霸權穩定論提出了上述質疑,然而也肯定霸權穩定論仍然可以做為分析國家 權力與國際建制相互關係的起點。. 二、霸權周期與國際體系的變革 上述提到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需要霸權的維持,然而霸權的實力並非永久不. 政 治 大. 墜,隨著霸權實力的興衰,國際體系會歷經變革以及循環,這也是這個部份所要 探討的重點。. 立. ‧ 國. 學. 霸權周期一般是指霸權興衰的一系列歷史過程。George Modelski 將世界強. ‧. 權(world powers)解釋為國際體系中獨占維持秩序功能的單位,並且以海軍實力. y. Nat. 做為評量霸權的標準,31自西元 1500 年以來,已經有四個國家藉由成功結合海. er. io. sit. 權力量及貿易成為霸權,共形成五個霸權周期:1491 年到 1580 年的葡萄牙、1581 年到 1688 年的荷蘭、1689 年到 1792 年及 1793 年到 1914 年的英國、1915 年到. al. n. v i n 2030 年的美國。而每個週期又可分為四個階段:全球戰爭(global war)、世界強 Ch engchi U. 權(world power)、合法性弱化(delegitimization)、分權化(deconcentration)。每個霸. 權控制世界約一個世紀(英國除外) ,而每個世紀構成一個世界領袖的循環(world leadership cycle)。每個循環始自於缺乏國際秩序而可能導致世界戰爭的期間,之 後霸權開始在世界戰爭中嶄露頭角,成為世界體系中控制權力及維護秩序的角 色,當霸權力量開始下降,挑戰者紛紛崛起之時,國際體系變成多極體系,世界 秩序消失,又回到循環開始的位置,一系列的爭霸戰爭構成霸權週期的循環。32. 30 31 32. Robert O. Keohane, op. cit., pp. 31-32,101. George Modelski, Seapower in Global Politics, 1494-1993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987). George Modelski, Exploring Long Cycles. op. cit., pp. 1-15. 18.

(22) Immanuel Wallerstein 則是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背景下首度結合經濟的長 波(long wave)理論33研究戰爭和霸權的問題。按照 Wallerstein 的分類,自十六世 紀以來曾經陸續出現過三個霸權,分別是 1625 年到 1672 年的荷蘭、1815 年到 1873 年的英國、1945 年到 1967 年的美國。34. 而 Hopkins 和 Wallerstein 將霸權的循環分成四個階段:霸權上升期(ascending hegemony)、霸權勝利期(hegemonic victory)、霸權成熟期(hegemonic maturity)、 霸權衰敗期(declining hegemony)。在霸權上升期時,強權之間爆發激烈衝突以求. 政 治 大 開始逐步奠定霸權地位,使得其霸權地位臻至成熟進入霸權成熟期。而在霸權地 立. 繼承霸權,而後新興強權擊敗衰敗強權,進入霸權勝利期,霸權在贏得勝利之後. 位開始衰敗之際,霸權跟挑戰者爆發激烈衝突,又即將進入新一輪的循環。. ‧ 國. 學 ‧. 如果將霸權循環理論結合經濟的長波理論,Hopkins 和 Wallerstein 認為,在. y. Nat. 霸權上升期,隨著經濟擴展到新興地區,初級產品的製造超過高級產品的製造,. er. io. sit. 此時的貿易條件偏好於原料及初級產品。而在霸權勝利期,隨著初級產品開始出 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擴張陷入停滯,同時帶來了階級鬥爭及收入的再分配,進而. al. n. v i n 增加了對產品的需求同時導致新的擴張。進入霸權成熟期時,由於高所得帶動對 Ch engchi U. 高級產品的需求,生產的擴張偏重高級產品,但是這個擴張也會慢慢萎縮,最終 回到循環開始的位置。35. 33. 34. 35. 又被稱做康德拉季耶夫(N.D.Kondratieff)周期,按照長波理論的假設,世界經濟運作必然會出 現經濟擴張期以及經濟收縮期的升降交替,世界經濟史是波峰和波谷周期性的出現,而波峰與 波峰之間約相隔五十年。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Three Instances of Hegemony in the History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Vol.24, No.1–2 (1983), pp. 100–102. Terence K. Hopkins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with the Research Working Group on Cyclical Rhythms and Secular Trends), "Cyclical Rhythms and Secular Trends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 Some Premises, Hypotheses, and Questions," in Terence K. Hopkins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eds., World-Systems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p. 112-120. 19.

(23) Robert Gilpin 則認為,如果在一個國際體系中霸權的利益以及相應的權力分 配維持不變的話,這樣的國際體系將可以維持穩定。然而,隨著政經實力與科技 的發展,國家之間實力的發展不均將可能使一個或是多個力圖改變國際體系的國 家的潛在利益急劇增加,或者使其潛在損失明顯減少,使得這些國家出現動力改 變現存的國際體系以增加其收益或是減少其損失。國家之間實力不均所帶來的權 力分配的改變將引發國際體系內的危機,而這種危機雖然可以透過和平調整體系 的方式獲得解決,但是在歷史上主要仍然是透過霸權戰爭來完成國際體系的變 革,在霸權戰爭發生之後,國際體系的政治、領土等權力分配將獲得重新安排,. 政 治 大. 使得國際體系又再重新回到平衡。36. 立. Robert Gilpin 並將經濟學中理性行為者模式應用在國際政治上,根據 Gilpin. ‧ 國. 學. 的假設,國家的行為是理性的,國家在改變國際體系時會去計算利益及成本,如. ‧. 果國家認為改變國際體系無利可圖,國際體系就是穩定的,但是如果國家預期改. y. Nat. 變國際體系的利益大於成本時,國家將透過領土、政治和經濟擴張的方法試圖改. er. io. sit. 變國際體系的結構,而這樣的努力將進行到改變所付出的邊際成本等於或大於邊 際收益時才會停止。一旦進一步變革和擴張所付出的成本和所得到的利益之間達. al. n. v i n 到平衡之後,霸權的地位會逐漸因為內部及外部變革走向衰落。就霸權的內部變 Ch engchi U 革而言,隨著霸權經濟以及政治力量的增長,霸權內部會開始面臨經濟成長趨. 緩、軍事成本上升、私人消費及公共福利的增長大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經濟 結構步入成長瓶頸以及內部腐化帶來的種種傷害。而就外部變革而言,由於建制 中的搭便車(free-riders)問題加上軍事和經濟技術的擴散,更具經濟和軍事競爭力 國家的出現使得霸權不但能夠從建制當中可以獲得的利益漸漸下降,37霸權為了 維持建制所付出的政治統治成本開始大於其所能從建制當中獲得的利益,38為了 維持現狀所付出的經濟成本的增長會快於維持現狀所具備的經濟能力的增長,導 36 37 38.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op. cit., pp. 13-15. Ibid., pp. 159-185.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p. cit., p.78. 20.

(24) 致霸權實力的衰退,而霸權面臨自身地位的衰微以及挑戰國的出現,也會採取相 應措施。Gilpin 認為當霸權試圖恢復體系中的平衡時,傾向採取兩種解決方法: 第一種是尋求增加資源保持其地位,第二種是減少承擔的義務以不致使其國際地 位受到損害。如果國際體系中的失衡不能獲得解決,那麼挑戰國將會出現,國際 體系將發生變革,並在戰爭之後重新建立起一個能夠反應權力分配的新平衡。39. 綜上所述,一個穩定的政治及經濟秩序需要霸權的領導,霸權透過公共財的 提供維持體系的穩定。而霸權之所以願意提供公共財是由於有利可圖,霸權不僅. 政 治 大 地位的合法性。而霸權地位難以永保不墜,霸權在取得國際體系的領導地位之 立. 可以利用公共財的提供追求自身的國家利益,也可以藉由提供公共財取得其領導. 後,會由於內外因素的變革,使得霸權權力逐漸衰退,而霸權面臨此情況可能會. ‧ 國. 學. 尋求增加資源或是減少義務,如果體系仍然逐漸失衡,霸權漸漸無法提供國際體. ‧. 系公共財進而導致體系的不穩定,新興挑戰國便會趁勢而起。而霸權與新興挑戰. al. er. io. sit. y. Nat. 國最後則會因為彼此利益的衝突爆發戰爭,導致霸權的更迭與循環。. n. v i n 第三節 C 美國霸權在東北亞的政經佈局 hengchi U. 前面兩節對於霸權、霸權穩定論以及霸權的周期做出了介紹,本節主要乃是 就先前介紹過的內容檢視美國霸權以及美國在東北亞的政經佈局,以了解美國在 東北亞的實力變化以及美國對於東北亞的策略運用。. 一、美國的霸權地位 前述曾經提到,現今的霸權除了必須擁有在經濟及軍事實力上的優勢地位之 外,也要懂得如何運用其在物質力量上的優勢地位向他國推廣其所支持的文化、. 39.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op. cit., pp. 190-191. 21.

(25) 對外政策以及價值觀,進而擁有型塑他國利益偏好、制定國際議程以追求自身目 標的能力。而且霸權本身也必須有意願維持其國際關係上的規則以追求自身的國 家目標。本部份將分別從美國的意識形態、物質力量和柔性權力來理解美國的霸 權地位。. (一)意識形態:美國例外主義( American Exceptionalism)和擴張主義 美國的意識形態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的清教徒革命,當時英國清教徒反 對英國國教及羅馬天主教的宗教理念,否定神職人員和教會的權威,也反對政教. 政 治 大 益衝突,而遭到英國政府與教會共同的壓迫,受迫害的清教徒便逃至北美以追求 立. 合一、封建制度和宗教上的繁文縟節。40英國清教徒的主張因與英國當政者的利. 俗化的政治現實互相結合,形成所謂的美國例外主義。. 學. ‧ 國. 可以實踐宗教信仰的理想土地,在移居北美之後,清教徒的宗教使命感逐漸與世. ‧. y. Nat. 美國例外主義是指上帝選定了美國人民,將他們放置在北美大陸這片土地上. er. io. sit. 並賦予他們拯救世界的使命,因此美國人民是特別且例外的。面對此一命運,他 們肩負上帝委託的必須將自由民主推廣到全世界的使命,美國必須成為一座「山. al. n. v i n 巔之城」(a city upon a hill),建立一個民主和自由的樣板作為世界各國的榜樣。 Ch engchi U. 41. 而上述的美國例外主義的理念逐漸發展成美國孤立主義以及美國擴張主 義。孤立主義代表的是與「舊世界」,也就是權力政治當道的歐洲進行隔絕,確 保美國仍是一片淨土以維護美國自由民主的純潔性,而擴張主義則是希望美國在 強烈使命感驅使之下,不斷對外傳播其價值觀此改善世界的想法。美國獨立之 初,由於國力尚不足以與歐洲其他強國匹敵,主要採取孤立主義,在政治和軍事 40. 41. 清教主義(Puritanism)強調人的理性,認為光靠信仰即可得救,主張政教分離以及簡化宗教儀 式,並且倡導透過勤奮勞動致富以成為上帝的選民。清教主義主要反映出的英國新興資產階級 的政經要求及宗教理想,他們希望可以希望掙脫封建制度和英國國教雙重束縛。 周琪, 「『布希主義』與美國新保守主義」 ,美國研究(北京),第 2 期(2007 年),頁 21。 22.

(26) 上迴避腐敗的歐洲,以確保國家生存及自由民主的發展,並且從大國之間的爭鬥 中獲取商業利潤。但是美國也同時採行擴張主義,將美洲變成「美國人的美洲」, 並且逐漸將勢力伸入遠東,又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十四點以及建立國際聯盟 計畫的提出以推廣美國外交理念。隨著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確立其霸權地 位,美國開始改採擴張主義,透過各種不同類型建制的構建傳遞其價值觀,完成 其改善世界的使命。而在擴張主義理想價值背後同時也有現實主義的考量,美國 也希望能夠透過建制追求自身的國家利益。42. 政 治 大 力之後,美國有意願維持國際關係上的規則以完成使命和追求國家目標的達成。 立 (二)美國的物質力量及柔性權力. 學. ‧ 國. 綜上所述,受美國例外主義及美國擴張主義的影響,一旦美國累積足夠的實. ‧. John Ikenberry 曾經表示, 「今日美國的實力在歷史上前所未有,其軍事、經. y. Nat. 濟、科技、文化、政治實力在全世界皆處於優勢地位,哪怕是昔日最輝煌的帝國. al. er. io. sit. 都難以匹敵。」43. n. v i n 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其東面及西面分別有太平洋及大西洋的保 Ch engchi U. 護,加上周邊只有墨西哥和加拿大兩弱鄰,又距離歐洲強國達數千公里,擁有相 對安全的地理環境,而美國溫和的氣候及豐富的物產,也有利於經濟活動的形成 及發展。44在軍事領域,除了美國軍費開支在世界軍費總額中的比重長期位居世 界第一之外,美國的先進的軍事技術及精良的武器也為全世界所公認,其是唯一 同時擁有洲際飛彈以及最新大型海、陸、空全球投射系統的國家。此外,美國也 透過多邊軍事組織及雙邊同盟的方式使美國的軍事影響力能夠深入世界各地。在. 42 43. 44. 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頁 40-45。 G. John Ikenberry, “Introduction,”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 Unrivaled :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 鄭保國,前引書,頁 374。 23.

(27) 經濟領域,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美國得以透過與交戰國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累 積足夠的經濟實力,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布列敦森林體系的建立,45確立了 美元霸權以及美國的經濟地位,一直到現在,美元仍是主要的國際通用貨幣,美 國依然依靠其享有的鑄幣稅維持在軍事、經濟以及科技上的領導地位。而美國同 樣經由多邊經濟組織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途徑使美國的經濟影響力可以擴及 全球。46. 此外,在科技領域,美國與法西斯主義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刺激並且. 政 治 大 斯國家,自歐洲網羅大批科學家及技術人員從事與軍事有關的科學研究專案。 立. 加速了美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了盡快打敗法西. 1945 年,美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使世界進入原子時代,隔年美國發明全球. ‧ 國. 學. 第一台電腦,帶動了資訊革命。除了在核子、資訊方面的技術領先全球之外,美. ‧. 國在太空、海洋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發展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在科技上. er. io. sit. y. Nat. 的領先地位也進一步促進了美國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快速成長。47. 在柔性權力方面,美國大力提倡的重視人權、民主制度、及自由市場經濟理. al. n. v i n 念已經成為普世價值。而好萊塢電影、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及 Ch engchi U. MLB(Major League Baseball)比賽、美國流行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美國的娛 樂及飲食文化也透過全球化的傳遞深入世界各地,並且風靡全球,對世界各國造 成廣泛的影響。同時,美國也有制定議程以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美國於第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便逐步建立全球性建制及同盟體系:在政治與安全領域,美國基於. 45. 46. 47. 布列敦森林體系規定各國各成員國的貨幣要與美元掛鈎,美國再以三十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 金的比率與黃金掛鈎,並且承諾隨時以黃金兌換成員國手上的美元,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雖 然 1970 年代美國由於黃金儲備不足,宣佈停止以美元兌換黃金,使原本的固定匯率制轉變成 為現行的浮動匯率制,但是美元霸權的地位已經確立,美元至今仍是國際主要通用貨幣。 Joseph S. Nye,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2), pp. 35-36. 鄭保國,前引書,頁 395。 24.

(28) 集體安全理念主導創建了聯合國,並得以利用聯合國貫徹美國價值。48此外,冷 戰時期,為了圍堵共產主義的擴張,美國構築了一系列的軍事聯盟體系,包含北 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 CENTO)、東南亞公約組織(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蔣同盟。冷戰結束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美日同盟、美韓同盟仍然繼續存在,成為美國維持區域影響力的工具。在經濟領 域,美國則建立了布列敦森林體系,奠定美元霸權的地位,並且透過自由貿易及 市場經濟理念的推廣推動各國市場開放以穩固其經濟霸權。49.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美國具有作為霸權的條件。然而霸權地位難以永保不墜,自 1970 立. 年代美國在越南戰場中失利、經濟能力下降導致無法繼續維持布列敦森林體系的. ‧ 國. 學. 固定匯率制之後,便開始出現霸權衰落論的觀點。而 2001 年小布希總統上台之. ‧. 後推行的單邊主義也被抨擊大大損害了美國引以為傲的軟實力,加上 2008 年金. y. Nat. 融海嘯的爆發大大地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地位,更使得有關美國衰落的看法甚囂塵. er. io. sit. 上。雖然美國實力出現衰退跡象,但是並不表示美國已經喪失霸權地位,目前仍 然並未出現一個能夠明顯與美國相抗衡的挑戰者,雖然「中國崛起」一直是美國. al. v i n 但是中國表明並未有與美國爭霸的念頭,在軍事以及經濟實力 Ch engchi U n. 50. 所擔心的問題,. 上也仍距離美國很長一段距離。美國可以利用軍事上的戰略運用、美元霸權的鑄 幣利益及貿易策略上的運用、科技上的創新優勢,以及軟實力的持續推廣,藉由 經濟、安全上的繁榮,以及美國意識形態的傳播,鞏固其在世界各地的權力。. 48. 49 50. 如《聯合國憲章》要求成員國尊重人權,並且應該為維護人權採取聯合或單獨行動。而聯合 國國際法院的相關機構國際刑事法院在《羅馬規約》生效後,對於嚴重侵害人權的犯罪,在符 合下列條件下享有管轄權:第一、所涉一方或多方是締約國;第二,被告是締約國國民;第三, 犯罪在締約國境內實施;第四,一國雖非締約國,但決定接受法院在其境內實施管轄。但若是 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憲章》向檢察官提交,不必適用上述條件。 鄭保國,前引書,頁 428-430。 John Mearsheimer 在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一書中曾經提到中國崛起的問題,並 且主張美國應該趁早遏制中國。 25.

(29) 二、美國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及政經佈局 第二節中曾經提到,一個穩定的政治及經濟秩序需要霸權的領導,霸權透過 公共財的提供維持體系穩定。而霸權之所以願意提供公共財是由於有利可圖,霸 權可以利用提供公共財,追求國家利益及取得其領導地位的合法性。而霸權在取 得國際體系的領導地位後,會開始因為內外因素的變革使霸權權力逐漸衰退,霸 權面臨此情況可能會尋求增加資源或是減少義務,如果體系仍然逐漸失衡,新興 挑戰國便會趁勢而起,最後與霸權因利益衝突爆發戰爭,導致霸權的更迭與循 環。而身為霸權的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特別重視如何維繫現狀(status quo),確. 政 治 大 望,也代表經濟利益的延續,並且可以提高次級強權國家挑戰霸權的成本。畢竟 立 保美國的領導地位及防止挑戰者的出現。穩定與和平的現狀不僅代表霸權的威. 霸權之所以願意提供公共財去創建並維繫國際經濟體系與政治秩序,是因為自由. ‧ 國. 學. 的國際經濟體系以及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最符合霸權的利益。而為了確保美國在. ‧. 東北亞的優勢地位,防止挑戰者的出現,美國在安全上以及經濟上採取了一連串. er. io. sit. y. Nat. 多邊以及雙邊的體系建構以鞏固其在東北亞的軍事及經濟實力。. 到目前為止,美國並未提出一個明確、完整的東北亞政策,美國的東北亞政. al. n. v i n 策主要乃是包含在亞太戰略當中,因此本節將先介紹美國的亞太戰略,再透過美 Ch engchi U 國的亞太戰略了解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政經規畫。. 冷戰時期,美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心以防止中蘇的共產主義擴張為主,在亞 太地區,由於各國缺乏集體身分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國家之間又因歷史創傷 彼此猜忌懷疑,不易推動區域多邊主義,諸如太平洋自由貿易區(The Pacific Free Trade Area, PAFTA)、太平洋貿易暨發展會議(The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PAFTAD)、太平洋貿易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OPTAD)等多邊區域組織的推動均不了了之,因此冷戰時期,. 26.

(30) 在軍事方面,美國在亞太地區採取輪軸網絡體系( hub-and-spokes system),以美 國為軸心(hub),利用日本、澳洲、紐西蘭、菲律賓、南韓以及台灣等盟國作為 軸邊(spokes),放射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輪軸網絡體系為亞太地區提供了 安全保護傘,防止中共及蘇聯擴張及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為亞太地區各國維持一 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以利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在東北亞地區,主要則以日本、韓國、 台灣做為基地,先後建立了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蔣同盟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擴 張及日本的野心,確保美國在東北亞的領導勢力,以利於美國推動市場經濟體系 以及民主政治。51. 政 治 大 在經濟方面,美國主要透過雙邊方式提供美國廣大的國內市場供盟國出口, 立. 並且透過大量經濟援助改善盟國經濟,日本、南韓以及台灣在冷戰期間均接受美. ‧ 國. 學. 國大量經濟援助而得以展開經濟建設,創造經濟奇蹟。此外,美國也積極支持日. ‧. 韓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鼓勵並帶動東北亞國家開放市場,推動貿易自由化。. y. Nat. 日本於 1950 年代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而南韓則於 1960 年代加入。52雙邊援. 可以成為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有力的支點。.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助以及多邊貿易公共財的提供奠定了美國在東北亞的盟國經濟發展基礎,使她們. i n U. v. 冷戰後,蘇聯瓦解,亞太地區呈現美國單極主導的局面,面對此一全新情勢, 美國仍然延續著冷戰時期的戰略思維主張維持現狀,美國國家戰略發展核心以防 止潛在挑戰國的出現、選擇性運用國際建制推廣美國核心價值,以及在關鍵區域 中保持參與以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推廣民主精神,維持美國的霸權地 位。53 51. 52. 53. Carol Atkinson and Giacomo Chiozza, “Leadership and Commitment: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Future of the Northeast Asian Order,” Pacific Focus, Vol.26, No.3(December 2011), pp. 301-302. Amy Searight,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n Reg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Reactive Leadership,” in Vinod K. Aggarwal and Seungjoo Lee eds., Trade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The Role of Ideas, Interests, and Domestic Institutions (New York: Springer, 2011), pp. 90-94. Michael Mastanduno, “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 Realist Theories and U.S. Grand Strategy 27.

(31) 擔任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的 Joseph Nye 曾於 1995 年指出,美國未來二十 年亞太安全政策的基礎,就是繼續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奠定的安全與繁榮,美國 將持續致力於區域的和平穩定、加強與盟國之間的關係,以維護美國利益和亞太 安全。54美國國防部分別於 1995 年與 1998 年所發佈的「美國對東亞太平洋地區 戰略報告」(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East Asia-Pacific Region)基本上也仍 然維持冷戰時期美國對東亞的戰略思維。55. 在軍事上,雖然柯林頓總統主張發展多重亞太安全體系,但是僅是支持多元. 政 治 大 美國將延續著輪軸網絡體系的規劃,其東北亞戰略以強 立. 安全對話而非建立正式的多邊公約,而區域性對話也只是輔助而不會取代美國在 56. 亞太地區的雙邊同盟,. 化美日安保體系為支柱,以美日、美韓同盟為基礎,維繫美國在東北亞的軍事影. ‧. ‧ 國. 學. 響力。. sit. y. Nat. 而在經濟上,雖然 1989 年美國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 Pacific. io. er.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然而美國之所以成立此一組織乃是為了確保美國 在亞太地區的商業利益,並且避免被排除在亞太地區的區域建制之外威脅到美國. al. n. v i n 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布希總統時期對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推動相對冷漠及 Ch engchi U. 被動,主要傾向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為主的貿易建制及直接以雙邊方式與東北亞 各國互動。而至柯林頓總統時期,受到馬來西亞總理 Mahatir 建議成立「東亞經 濟共同體」 (East Asian Economic Group, EAEG)57的刺激之後,決定開始積極推. 54. 55. 56. 57.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4 (Spring 1997), pp. 49-88. “Strategy for East Asia and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878 (March 29, 1995). Doug Bandow, “Old Wine in New Bottles: The Pentagon’s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Policy Analysis, No.344 (May 1999), pp. 1-3. Winston Lord,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Ten Goals for American Policy,” Dispatch, Vol.1, No.36 (September 1993), pp. 612-614. Mahatir 主要是希望建立一個由日本領導的貿易集團以抗衡歐洲聯盟以及北美共同市場,然而 其排除美國的行為使美國大為光火,開始更積極的推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 的經濟參與。Mah-Hui, Lim and Joseph, Lim, “Asian Initiatives at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A Critical Review?”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12, 28.

(32) 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於 1993 年提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層級,主辦了西雅圖 最高首腦會議。以往美國習慣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為主的貿易建制及直接以雙邊 方式處理經濟問題,柯林頓政府參加首腦會議的行為被解讀為美國承認亞太地區 的重要性並開始用多邊方式處理亞太事務。58柯林頓政府又分別於 1996 年及 1997 年提出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及提早自願部門自 由化(Early Voluntary Sectoral Liberalization, EVSL)兩項倡議。資訊科技協定成功 獲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部長級會議的同意,並且進一步的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獲得會員國的簽署,同意免除部分資訊科技產品的關. 政 治 大 貿易自由化之後,決定擴大貿易自由化的範圍,提出提早自願部門自由化,各經 立. 稅,促進貿易自由化。而美國在成功推動資訊科技協定的簽署,促進特定部門的. 濟體提出願意開放的部門,經部長會議討論之後彙集出共通部門加以開放。然而. ‧ 國. 學. 在彙集出共通部門準備付諸實行時,以日本為首的許多經濟體反對全數部門同時. ‧. 自由化,而認為應該保有自由選擇開放部門的權力,最終提早自願部門自由化的. y. Nat. 構想在無法獲得共識的情況之下破局,美國希望藉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推廣貿易. er. io. sit. 自由化的期待落空,對於推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興趣也大為降低,59重新回到 傾向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為主的貿易建制以及直接以雙邊方式與東北亞各國互. n. al. 動以掌握經濟主導權。. Ch. engchi. i n U. v. 雖然美國極力維持其在東北亞地區的霸權地位,防止東北亞地區挑戰者的出 現,但是隨著美國用以支持霸權地位的物質基礎,即美國經濟,在後冷戰時期開 始面臨龐大的財務壓力而導致衰退,美國開始必須減少義務以維繫自身地位,60. p.5. 58. 59 60. 楊宇光、楊炯譯,Robert Gilpin 著,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 世紀的世界經濟(台北:桂冠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頁 277-278。 Amy Searight, op. cit., pp. 97-98.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成立即為一例,暗示美國同意以多邊合作的方式取代以往美國單極主導 的模式。蔡東杰, 「當前東亞霸權結構變遷發展分析」 ,全球政治評論,第 9 期(2005 年 1 月), 頁 113。 29.

(33) 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進入調整階段,挑戰者也趁勢而起,其中尤其以中國崛起最 受注目。就客觀條件而言,中國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天然、人力資源以及發展 動能。在經濟上其充沛且相對低廉的人力資源使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別具競爭力, 其於 1996 年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並且又為持有美元數量最多的 國家。在軍事上,中國近年來積極發展軍事科技,加上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擁核國 家之一,其具有中長程的投射能力,使美國不得不注意其帶來的威脅性。除了中 國擁有挑戰美國霸權的基本客觀條件之外,也同時具有準備加入競爭的主觀作 為,包括:推動大國外交以提高國際地位、推動周邊外交以營造一個安全的崛起. 政 治 大 雖然以中國目前的整體國力尚不能與美國相比擬,. 環境、推動排除美國的上海合作組織、舉辦博鰲論壇……等,皆可驗證中國其不 容小覷的挑戰實力及決心。. 61. 立. 但是其軍事實力以及經濟實力的上升將帶給東北亞地區其他國家壓力,造成東北. ‧ 國. 學. 亞地區權力平衡的改變,進而影響希望維持東北亞區域現狀的美國在東北亞地區. ‧. 的區域利益。就權力平衡的角度而言,中國國力的上升使美國需要加強與日韓的. y. Nat. 合作以減少權力失衡帶來的安全風險。在經濟上,受到 1997 年金融危機爆發後. er. io. sit.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無能為力及中國積極推動東北亞地區經濟整合的影響,東亞 地區開始興起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風潮,加上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等多邊經濟合. al. n. v i n 作機制的展開,使美國在東北亞的雙邊及區域經濟合作上逐漸處於被孤立的地 Ch engchi U 位。. 小布希總統上台之後,面對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運作不彰,致使東北亞各國 可能另覓其他合作機制,使美國逐漸面臨被邊緣化的局面,侵蝕美國在東北亞地 區的經濟霸權,連帶影響到美國在東北亞的威望的情況下,開始希望能夠利用美 國前貿易代表署(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代表 Robert Zoellick 所. 61. 蔡東杰,「當前東亞霸權結構變遷發展分析」 ,全球政治評論,第 9 期(2005 年 1 月), 頁 113。 30.

數據

表 4-6  南韓自美國及中國進口的貿易額(西元 2000~2011 年)            單位:千美元  南韓自美國進口的貿易額  南韓自中國進口的貿易額  2002  23,008,635  17,399,779  2003  24,814,134  21,909,127  2004  28,782,652  29,584,874  2005  30,585,938  38,648,243  2006  33,654,171  48,556,675  2007  37,219,301  63,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經環境快速改變,尤以東協經濟整 合在 1999 年形成自由貿易區後,更積極以東協+N 模式進 行整合,東協加中國大陸、東協加日本與東協加韓國等東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East Asia, New Delhi, 1999. Best Practices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局部性協定:在拉丁美洲整合協會(ALADI)架構下與 7 個國家簽 署 9

澳洲-太平洋聯盟自由貿易協定(Australia-Pacific Alliance FTA) 2017.7宣布啟動。4. WTO 複邊環境商品協定(Environmental Goods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加拿大 [Canada].

美國貿易調整協助方案(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巴拿馬與中美洲五國自由貿易協定第七章規定,依 GATT 1994 第六條 及第十六條、GATT 1994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is currently the third tallest skyscr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Willis Tower and 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 and Tower, both in Chicago),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