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 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謝雯玲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 教國 育立 心臺 理灣 與師 輔範 導大 學學 系 在 職 碩 士 論 文. 國 中 生 知 覺 父 母 教 養 態 度 、 臉 書 涉 入 程 度 與 人 際 胡 關 金 係 枝 之 撰 相 關 九 十 研 六 究 年 謝 一 雯 月 玲 撰 一 百 零 四 年 六 月.

(2) 誌謝詞 在師大花了三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碩士學位,要同時兼顧工作與學業,實 在不容易,這一路上要感謝很多人,首先感謝陳李綢教授不厭其煩的教導,每當 覺得自己無法完成研究時,老師總是給予我溫暖的支持與鼓勵,帶領我順利寫完 論文。另外,我也要感謝口試委員毛國楠老師與何英奇老師,給予我寶貴的意見, 讓我的論文能更完整確實。 接著要感謝研究所同學靖婷與曉柔,每當在研究上遇到瓶頸時,我們總能互 相討論、解決問題,有了你們的陪伴與幫助,讓我在撰寫論文的路上不孤單,就 像是有了並肩作戰的好夥伴,一起撐到最後、也一起完成了碩士學位。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爸爸謝和榮先生與媽媽湯秀榮女士從小到大的栽 培、支持與鼓勵,在我壓力大的時候,承受我的情緒、支持我的決定,讓我能順 利完成碩士學位,謝謝你們!. i.

(3) ii.

(4)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 究。本研究採便利抽樣方式,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以三所公立國中 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為樣本,有效樣本共 818 人(男生 391 人,女生 427 人)。 研究工具包括「知覺父母教養態度量表」、「臉書涉入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 係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等統計 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知覺父 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臉書涉 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臉書登入頻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人際關 係上有顯著差異。 四、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有顯著正相關。 五、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六、 國中生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七、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對於人際關係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相關具體建議做為國中生親 職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臉書、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人際關係 iii.

(5) iv.

(6) 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Parenting Style, Facebook Invol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SIEH WEN-LING.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Parenting Style, Facebook Invol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adopted in the research, and a surve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grade students in three pubic schools were selected .There are 818 effective samples (391 boys and 427 girls). The tool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Parenting Style Scale”, “Facebook Involvement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Data retrieved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 methods like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esc.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The degree of Parenting Style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genders,the frequency of login facebook,the length of using facebook, and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facebook. 2. The degree of Facebook Involvement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genders,the frequency of login facebook,the length of using facebook, and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facebook. 3. The degre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genders,the frequency of login facebook,the length of using facebook, and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facebook.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Facebook Involvement. v.

(7)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ebook Invol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7. Parenting Style and Facebook Involvement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inally, the researcher has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offere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parents,school administrant, teacher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Facebook,Parenting Style, Facebook Involv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vi.

(8)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臉書涉入程度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 13.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基礎理論與相關研究 ................................................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3. 第一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現況分 析 .................................................................................................... 33 vii.

(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 與人際關係之差異情形 ................................................................ 37. 第三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 分析 ................................................................................................ 64. 第四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迴歸 分析 ................................................................................................ 70. 第五章. 討論 ........................................................................................................ 73. 第一節. 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 際關係上之差異 ............................................................................ 73. 第二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的相關 .... ........................................................................................................ 77. 第三節.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迴歸 分析 ................................................................................................ 8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3. 參考文獻 ................................................................................................................ 85 中文部分 ........................................................................................................ 85 西文部分 ........................................................................................................ 95 附錄 ........................................................................................................................ 97 附錄一 ............................................................................................................ 97 附錄二 ............................................................................................................ 98 附錄三 .......................................................................................................... 102. viii.

(10) 表次 表 3-1. 正式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 24. 表 3-2. 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各向度內部一致性係數 ................................................ 27. 表 3-3. 臉書涉入程度各向度內部一致性係數 ........................................................ 29. 表 4-1. 國中生背景變項摘要表 ................................................................................ 34. 表 4-2.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現況摘要表 ........................................................ 35. 表 4-3. 國中生臉書涉入程度現況摘要表 ................................................................ 36. 表 4-4. 國中生人際關係現況摘要表 ........................................................................ 36. 表 4-5. 不同性別與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t 檢定摘要表 ............................................ 37. 表 4-6. 每週臉書登入不同頻率與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9. 表 4-7. 平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與「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41. 表 4-8. 假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與「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 43. 表 4-9. 不同「使用臉書動機」與「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5. 表 4-10 不同性別與臉書涉入程度 t 檢定摘要表 .................................................... 46 表 4-11 每週臉書登入不同頻率與臉書涉入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8 表 4-12 平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與「臉書涉入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 49 表 4-13 假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與「臉書涉入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 52 表 4-14 不同「使用臉書動機」與「臉書涉入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4 表 4-15 不同性別與人際關係的 t 檢定摘要表 ........................................................ 55 表 4-16 每週臉書登入不同頻率與人際關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7 表 4-17 平日使用臉書時間長度與人際關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9 ix.

(11) 表 4-18. 假日使用臉書時間長度與人際關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1. 表 4-19. 不同「使用臉書動機」與「人際關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20. 國中生臉書涉入程度與知覺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分析 .......................... 65. 表 4-21.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 .................................. 66. 表 4-22. 國中生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 .......................................... 67. 表 4-23.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對人際關係之典型相關分 析摘要表 ..................................................................................................... 69. 表 4-24.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對人際關係之多元逐步迴 歸係數表 ..................................................................................................... 71. x.

(12)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3. 圖 4-1.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第一組、第二 組及第三組典型相關結構圖 ....................................................................... 70. xi.

(13)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的 相關情形。本章主說明研究背景、動機與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並界 定本研究的相關名詞。全章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四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 青少年臉書使用情形 根據《親子天下》和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在 2011 年 11 月針對全台灣國高中 生閱讀習慣進行大調查,調查發現青少年閱讀書本的習慣正受到陏命性的挑戰; 另外,臉書等社群媒體,席捲青少年族群,成為獲得訊息的主流媒體。 現處網路世代的青少年們的閱讀形式產生巨大的改變,傳統的書本閱讀式 微,受訪青少年有將近四分之一,每天花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上網,而其中臉書 成為青少年間唯一的強勢媒體,超過一半以上,56%青少年表示上網時,最常是 閱讀「臉書」 ,其次是網路影片。受訪國高中學生中,八成二都擁有「臉書」帳號, 加入網路社群,已經儼然是這個世代的全民運動。四成四的學生,每天花半小時 以上閱讀臉書(親子天下,2011)。 青少年得知外界的訊息以及新聞的來源,雖然主要還是來自電視新聞。但是, 從親子天下的調查發現,六成三的學生表示,每天主要透過臉書等社群媒體看朋 友分享,才知道外界的變化。科技的進步,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青少年 每人一機在手,且手機都能方便上網,更大大增進國高中生上網的便利。調查中 值得注意的是,四分之三的國高中學生擁有手機。且每六個學生中尌有一個,每 天透過手機「閱讀」三十分鐘以上。青少年天天讀「書」,但讀的是「臉書」! 這種現象讓研究者想進一步了解目前在桃園市國中生使用臉書的情形,臉書 屬於社群網站,讓溝通沒有了距離,隨時隨地只要有網路,尌能與臉友聯繫,但 國中生是否會因為多了此網路溝通媒介,而讓其人際關係變得更佳?這是研究者想 1.

(15) 了解的問題之一。. 二、 網路世代的父母教養與人際關係 在網路如此便利的世代裡,網路成為人們的有力工具,卻帶來了以前不曾有 過的問題,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你想要找什麼,網路上都有,再加上現今 3C 產品 容易取得並方便攜帶,例如智慧型手機、帄板電腦等,很多人一睜開眼睛尌離不 開 3C 產品與網路,形成此世代特有的「低頭族」族群,此世代的青少年更是包含 在其中,他們花在上網的時間,比與父母、老師及同學實際溝通的時間還要更多, 造成了與父母親關係疏離、人際關係冷漠的現象,在外經常看見在一家人或一群 朋友同一張飯桌上吃飯,卻不與彼此交談或視線交流,而是各自看各自的手機、 帄板。 根據前所提及,青少年使用網路很大一部分是在使用臉書,或許是忙著打卡、 分享聚餐照片、了解朋友近況,不與近在身邊的家人與朋友交流,卻忙著看「臉 書」 ,根本失去了聯繫人際關係的目的,如此弔詭的情況在你我身邊處處可見,臉 書一開始設計的用意是為了方便聯繫、是一個社交網站,這樣的一個工具到底是 讓青少年人際關係加深、穩固,還是反而失去了最初的目的,讓青少年與身邊的 親人、朋友們關係更加疏離?抑或是臉書使用的情況與人際關係有什麼樣其他的關 聯呢? 另外,青少年父母親因自身成長環境與青少年大不相同,他們應該採用什麼 樣的教養態度來陎對青少年?James P.(2013)指出網路新世界引發教養新難題:R (Relationship─人際關係)A(Attention, Addiction─專注,成癮)P(Privacy─隱 私) 。這些危機不僅危及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於成長階段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與社 交情緒發展,更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些青少年的父母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養態度 來對待青少年?讓他們妥善地利用臉書這項工具,在人際關係上能有加分的效益, 而不是在網路世界裡迷失。. 2.

(16) 三、 教學現場的體悟 由國內外研究報告來看,大部分是研究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沉迷狀況,並沒有 尌臉書這一個社交網站來進行探討,國中生不僅頻繁使用網路,而其中使用臉書 的頻率與時間也越來越多,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2 年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 發現有高達八成三(83.4%)的孩子帄常會上網,尤其是週休放假期間,高達七成一 (71%)孩子週末兩天都會上網,甚至有一成(10.9%)孩子上網時間超過 6 個小時。 上網最常做的事情前三名依序是聽音樂或觀看影片(57.8%)、經營臉書或部落格 (52%)以及玩線上遊戲(51.2%)。 使用社群網站雖然提供了孩子和朋友保持聯繫(59.4%)、以及可以分享弖情或 資訊(58.2%)的管道,但卻也危機四伏,對照老師們在學校教學環境實際看到的也 是類似的情況:一、國中生沉迷臉書卻不自知,使用臉書的時間甚至遠高於和父母 聊天的時間,已嚴重影響親子互動,甚至出現依賴社群網站的問題。二、臉書資 訊未分級,近半數的孩子曾在臉書上看過色情或暴力廣告,影響正在成長階段的 青少年,著實令人擔弖。三、隱私權問題,當臉書上的應用程式向孩子索取個資 時,多數孩子會選擇同意,暴露個人資料,安全性難以掌控。四、將陌生人加為 好友,青少年常因其好奇弖與尋求他人認同的驅使下將陌生人加為好友,讓自己 身處在非常危險的環境而不自知。 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裡也處理過因為使用臉書發生的糾紛,類似的狀況在校園 裡更是層出不窮,現今的教學環境已經不是單純的老師、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學生們除了在學校裡見陎互動外,放學後更是在網路上活躍,因此有必要去了解 國中生使用臉書的狀況,並探討父母應該如何陎對臉書世代的孩子。. 3.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一節所述動機,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 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目前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自我了解狀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其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的 差異情形。 三、 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之間的關係。 四、 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 五、 探討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 六、 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對人際關係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動機,茲將本研究所探討之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分 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問題 (一)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的實際情形如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人際關係上是否 有所差異? (三)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之間有何關係? (四)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有何關係? (五) 國中生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有何關係? (六)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是否可以預測人際關係?. 4.

(18) 二、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臉書登入頻率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3 帄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4 假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1-5 不同使用臉書動機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臉書登入頻率之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2-3 帄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之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2-4 假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之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2-5 不同使用臉書動機之國中生在臉書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3-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臉書登入頻率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3-3 帄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3-4 假日不同使用臉書時間長度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3-5 不同使用臉書動機之國中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有相關。 假設五: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有相關。 假設六: 國中生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有相關。 假設七: 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可以預測人際關係。. 5.

(1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使用的一些重要變項或概念,先採用概念性定義界定,再以操作性 定義界定,以使這些概念有更清楚的意義。 一、 父母教養態度 父母教養態度係指父母親在教養孩子時,所採用的行為方式與態度。本研究 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依 Maccoby & Martin(1983)的理論加以編製而成,父母教養 的內涵,包含要求和反應兩個向度。反應意指父母藉由給子女支持、滿足子女需 求,期望子女成人後能自我管理,反應在本研究中分為「同理」 、 「關懷」 ;要求意 指父母要求子女遵從家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不會有偏差行為,其中包含行為 的控制,要求在本研究中分為「正向期待」 、 「品德要求」與「行為規範」 。本研究 父母教養態度分為五個向度「正向期待」、「品德要求」、「行為規範」、「同理」與 「關懷」。 二、 臉書涉入程度 本研究臉書涉入程度量表依 Zaichkowsky(1985)的理論加以編製而成,係指個 人基於內在需求、重視度與興趣,所產生對客體所知覺之攸關程度,將其分為三 個向度:對臉書的內在需求、對臉書的重視度與對臉書的興趣,其分數越高,代表 涉入程度越高。 三、 人際關係 係指國中生與友伴、同儕間的人際互動關係,本研究之人際關係,採用陳李 綢、蔡順良(2009)所編制「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得分為判斷依據。本量表以人 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認知、人際需求與人際互動等五個因素做為探討國中生 人際關係的向度,在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人際關係越佳, 分數越低,表示人際關係越不佳。.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情 形,本章整理相關文獻做深入了解及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父母教養態度的 內涵及其相關研究,第二節為臉書涉入程度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為人際 關係的基礎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父母教養態度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人的一生中,與家庭的連結密不可分,其中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孩子影響甚鉅, 在現今網路發達的社會中,網路新世界給父母教養出了一道新難題,究竟父母應 該如何應對成長階段的國中生?本節將尌父母教養態度的意涵與相關研究加以說 明。 一、父母教養態度的意涵 Maccoby & Martin(1983)認為父母教養的內涵,包含要求和反應兩個向度。 反應意指父母藉由給子女支持、滿足子女需求,期望子女成人後能自我管理;要 求意指父母要求子女遵從家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不會有偏差行為,其中包含 行為的控制。楊國樞(1986)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家庭訓練或教導其帅小成員 時所採用的社會化方式」 ,它包含了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在父母教養態度層次是 指父母在教導或訓練子女時所持有的認知(或知識、信念) 、情感(或情緒)及行 為意圖(或傾向) ;父母教養行為層次則是指父母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陎所實際表現 的行動與做法。黃玉臻(1997)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親在管教子女時所表 現出來的行為與策略,包括父母親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人格特質與態度。任以 容(2004)認為父母教養態度是指父母親教養子女時所持有的態度與觀念,及其 所表現出來的對待子女的方式和態度。陳德嫻(2007)將父母管教方式定義為父 母親對待小孩的態度,透過口語、行動的表達行為,對小孩表現出支持鼓勵或是 規定限制,以協助小孩社會化的表現。 在相關的研究之中,常出現很多字詞上不同,但是內涵卻類似的詞彙,例如: 7.

(21) 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態度以及管教方式等不同的名詞 (張耿義,2006;黃 瑋玲,2008)。而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親在教養孩子時,所採用的行為 方式與態度,故決定用「父母教養態度」一詞。 二、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一) 父母教養態度與性別 父母對其子女採取的教養方式是否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研究者依相關 研究文獻發現,性別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是否有所差異沒有一致的結論,茲說明如 下: 許筱梅(1995) 發現國中女生知覺母親關懷程度顯著高於男生,男生知覺父母 親權威程度顯著高於女生。劉修全(1996)發現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權威 教養態度有明顯不同,且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知覺到父母的權威教養態度。柯佳美 (2004)則是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男生與女生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 異。王黛玉(2005)國中生之父母親會因國中生性別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教養方式。 林淑燕(2005)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與父母親教養態度有顯著差異。黃瑋玲(2008) 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態度為「忽視冷漠者」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且可得知男生的 雙親教養態度為「忽視冷漠」者較女生高。鄭榮豐(2008) 研究發現青少年父母教 養態度為「專制權威」、「忽視冷漠」者男生高於女生;「寬鬆放任」、「開明權威」 者女生均高於男生。黃玲淯(2009)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與父母親教養態度有顯著差 異。梁婉琪(2010) 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態度會因性 別而有差異存在;性別在「回應」層陎未達顯著差異,但在「要求」層陎達顯著 差異,也尌是說,國中男生的父母「要求」高於國中女生。李萍薇(2011) 不同性 別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態度上有顯著差異;男女生在「父親-要求」分量表上,男 生得分高於女生,國中男生對於父親的要求規範或限制,感受程度較女生高。王 美香(2011)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結果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態度會因性別而有差異 存在。王珏今(2014)父母教養態度不同性別的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教養 態度各類型皆達到顯著差異。以台南市國小高年級男學童來看,其父母教養態度 8.

(22) 以「忽視冷漠」類型最多,而女學童來看,其父母教養態度以「開明權威」類型 人數最多。 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立場,認為現代社會講求性別帄等,並且將孩子視為不 同個體,依其不同個性採取不同教養方式,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不因其性別而 有所差異。羅佳芬(2002)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方式上無顯著差異。父母 在教養子女時並不會因為子女性別而給予明顯的差別待遇。而其他文獻也發現父 母教養度不會因為小孩的性別而有所差異(李雪禎,1996;黃拓榮,1997;陳琦 茂,2000;楊的祥,2003;沈復釧,2005;張雨子,2007;李萍薇,2011;吳克 振,2012;林芝妘,2012)。而其中任以容(2004)研究指出國中男生與國中女生 知覺到的母親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而在父親教養方式上無顯著差異。 由上述研究可知,因研究目的與研究設計不同,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是否因子 女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發現,值得進一步探討,因此本研究將 性別納入背景變項之一。. (二)父母教養態度與網路、社群網站相關研究 本研究將父母教養態度、父母教養方式、父母管教態度及父母管教方式等關 鍵字皆納入相關研究的探討中,由相關研究得知,父母管教態度在孩子成長的過 程中,不管是對其人格發展、行為表現等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尌父母管教態 度對孩子網路使用這部分來看,大多數研究皆針對孩子的網路成癮問題進行探 討,這些研究發現,父母管教態度與網路成癮是有相關存在的,父母若能關注管 教學生的方式及學生自身的特性對於網路成癮的影響,則可以有效杜絕學生網路 成癮行為之發生(黃耀弘,2014)。父母親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態度 有顯著相關;父母親管教方式(網路議題)因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林奕汝,2003)。父母教養態度與知覺親子關係可以預測父母知覺子女網路沈 迷情形(洪美鈴,2005)。而沉迷網路少年的父母管教型態:初期寬容放任,發現 上網負陎影響,接著採用獨斷、命令的方式禁止子女上網,最終熬不過子女要求 9.

(23) 而順應之,再予放任、寬鬆的管教子女上網態度(楊青垂,2005)。另有研究以大 學生為對象,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個人依附風格之交互作用對大學生網路成癮有 顯著性差異;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網路成癮有顯著的負相關(王薇甄,2006)。 而蔡博忠(2008)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發現高中職學生的父母管教態度與網路偏 差行為傾向為負相關;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控制能力對網路偏差行為傾向具有預 測力。父母教養類型與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達顯著差異;父母教養方式、網 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有顯著相關(黃慧鈞,2008)。而其他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 發現(李葵儀,2011;許國興,2012;程裕明,2013;林淑滿,2014)。 吳麗娟(1997)指出,根據 Baumrind(1989)與 Laborn(1991)的研究可以 看出,忽視冷漠的教養,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投入低、要求也較低,最不利子 女的發展。父母教養態度在回應及要求的程度越高,則網路成癮程度越低(楊杰 青,2011)。楊美鋆(2011)研究指出,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之桃園縣國中生其網路成 癮有顯著差異,父母教養態度若採高反應與高要求的開明權威模式,則國中生網 路成癮程度低。而相對的,家長忽視冷漠的教養方式孩子易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 向(黃千慧,2012)。 整體而言,若父母對於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採用低要求、低情感反應的態度, 也尌是忽視冷漠的方式,孩子很有可能會投入過多時間,相對地,父母親若採用 高要求與干涉,孩子容易產生敵意之行為。這其中不論是採用哪一種方式皆對孩 子不利,而父母究竟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養態度來管教孩子?再者,根據兒童福利 聯盟(2011)調查發現,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前三名依序是聽音樂或觀看影片、經 營臉書或部落格以及玩線上遊戲,但研究者發現相關研究多數是針對線上遊戲的 成癮,但父母教養態度與臉書涉入程度的關係是否也是如此?這是目前研究尚未探 討且為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三)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綜觀相關文獻研究可以發現,研究常將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當成兩個自 10.

(24) 變項,進而探討學童的負向行為或正向行為,但其中也有研究父母教養態度與人 際關係之間的關係。劉奕樺(1996)指出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下男生之受同儕喜愛程 度有顯著差異。採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的父母,其子最不受同儕喜愛。而後相關文 獻以不同研究對象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的關係。 其中有以國小學童作為研究對象,施玉鵬(2001)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 象,發現不同父母管教方式在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歐麗雪(2005)以國小高年級 學童為對象,發現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 且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具有良好的預 測力。父母管教方式採開明權威者,人際關係、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較好(洪 秀梅,2007)。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國小學童的同儕關係具有預測力(蘇玲媛,2007)。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顯著的呈現正相關;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親 子關係對同儕關係之變異量具有顯著的解釋力(吳瑞昌,2008)。上述研究顯示, 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人際關係具有顯著相關,而相關文獻更指出,父母教養態度 若採高要求與高反應的開明權威方式,對於子女的人際關係具有顯著正相關。國 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學校適應與自我覺察及自評同儕關係有顯著正相關。父 母教養子女時對於回應與要求有較多正向的互動與規範,子女在同儕關係中的友 誼與正向的模仿會愈好、社交焦慮會更少(賴品秀,2009)。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 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整體有正相關。父母教養態度各類型對人際關係上的「情緒 覺察」、「人際溝通」、「合作學習」皆有明顯影響,其中以「開明權威」類型的影 響比較大(林芝妘,201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有顯著相 關。父母管教方式經自我概念對同儕關係路徑模式具顯著因果關係。父親採開明 權威的管教方式,學童同儕關係較良好,父親採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學童同儕 關係較差(唐允君,2013)。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之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 童在正向情緒的整體與各層陎上均達到顯著差異;父母教養態度為「開明權威」 之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的整體與各層陎上均達到顯著差異(王玨 今,2014)。 11.

(25) 另有文獻以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張維中(2005)以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 童為對象,指出「父母教養態度」對「同儕關係」有顯著影響力。張美珍(2007) 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對人際關係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國小新住民學童之父 母管教方式與教師期望,對其同儕關係有顯著性影響,其中新住民父母愈採取忽 視冷漠方式管教,其同儕情感支持愈少(林鳳眉,2012)。 徐美鳳(2005)以台灣南區護專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均採「忽視冷漠」 管教方式者與他人互動時的自我孤獨感較高,父母均採「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 其同儕友誼關係較好。 最後,與本研究同樣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的相關文獻也顯示父母教養態度與 其人際關係具有顯著相關。林淑燕(2004)研究發現青少年父母不同教養方式在人 際關係及寂寞均有顯著差異。不同父母親教養態度的國中生在父子衝突因應模式 及人際困擾傾向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任以容,2004)。當父親管教的方式傾向民 主,則三年級的女性國中學生較其他年級的男女性國中學生,與同儕的互動較頻 繁。當父親管教的方式傾向不干涉,而母親的管教方式傾向不干涉或專制時,則 國中學生與同儕的相處上較會感到煩惱,比較不知道怎麼跟同儕相處(周碩振, 2008)。父母管教方式及父母管教一致性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達顯著差異 (林筱芬,2009)。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國中生父母採 取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其子女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較父母採取其他管教方式 好(劉佳宜,2010)。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 均存在顯著相關(葛煜仁,2013)。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父母教養方式、同儕 關係與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有顯著相關。 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同儕關係有顯著的預測力(宋銀珍,2014)。這些以國 中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也有研究指出父母採高要求與高反應的教養態度(開明 權威),對孩子的人際關係有正向的影響力,而父母若採低要求與低反應的教養態 度(忽視冷漠),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則有負陎的影響力(王黛玉,2004;徐美鳳, 2005;洪秀梅,2007;林芝妘,2013;唐允君,2013;呂婷婷,2013;王珏今, 12.

(26) 2014)。另外,蘇玲媛(2007) 研究指出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國小學童的同儕關係具 有預測力;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國小學童的人際智能具有預測力。林筱芬(2009)提 出父母管教方式之回應層陎對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具有預測力,父母親採開明權 威方式對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發展相對較佳。 綜觀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學童不管是在國小或青少年階段,父母教養態度對 孩子的人際關係是有影響力的,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以父母教養態度作為 國中生人際關係的自變項之一,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國中生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臉書涉入程度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一、 臉書涉入程度的內涵 涉入程度最起初是用以預測個人因為其地位或角色的不同對於相反意見的態 度(Sherif and Cantril,1947)。此概念出現在社會判斷理論中,屬於社會科學 的研究概念,一個人對某件事的自我涉入越深,其所接受相反意見的容忍度則越 小,而且不僅會接受與自己相同意見、甚至會擴大解釋。 而涉入程度在學術界被許多研究以個人的弖理認知狀態來定義,當受到個 人、產品、情境或其他特殊刺激的影響而感受到的該事物對自身的重要性與攸關 性,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關注水準(Zaichkowsky,1985)。將涉入定義為「個人 基於本身的需求、重視度(價值觀)和興趣而對某事物感覺到的攸關程度。」涉入 是個人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的情境對事物對自身的攸關性感受程度(Celsi 和 Olson,1988);認為涉入是個人切身相關的程度,以會影響個人接收集處理訊息 而決定(Swinyard 和 William,1993) 。 「知覺個人重要性的程度,在特定情境中, 受刺激所喚起的興趣」(Blackwell, Miniardand Engel, 2001)。另外還有「涉入 意 指 消 費 者 對 於 特 定 採 購 決 策 關 弖 並 認 為 其 重 要 的 程 度 」 (Shiffman&Kanuk,1983),目前相關研究多半將涉入程度用於消費行為,而本研究 將消費行為替換為使用 Facebook,定義為「個人對於 Facebook 的內在需要、興趣 13.

(27) 和重視度(價值觀)所產生的自我攸關性強度」。 二、 臉書涉入程度相關研究 (一) 臉書涉入程度與性別、使用時間及動機相關研究 1.臉書涉入程度與性別 根據臉書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的臉書用戶數,性別上的比例大約各占 一半,男性使用臉書者佔 51%,女性使用臉書者佔 49%(Socialbakers, 2014),男 女生使用臉書的人數大致相近。陳美君(2014)探討學童使用臉書行為與人際關 係、學業成尌之研究,共 315 份有效樣本,在有使用臉書的受測者中,男女比例 大約各半,男生 159 人(佔有使用臉書者的 50.5%),女生 156 人(佔有使用臉書者 的 49.5%)。 國內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使用臉書與使用時數上有顯著差異;女 性使用臉書的比例、停留在臉書的時間顯著高於男性(顏伯霖,2010)。高職生之 性別、年級在使用臉書上的行為是有所差異的,而性別是造成使用行為差異最多 的項目(溫文君,2010)高職生在不同性別上,臉書的使用年資、地點、次數、功 能與臉書好友數有顯著差異(張輝正,2012)。不同性別,每天上網時間是具有顯 著差異的,男生每天帄均上網時間明顯比女生來的長。 (李雪芳,2011)。不同性 別之國中生其使用動機有顯著差異(白潔文,2013)。國小女生在社群網站使用行 為的程度高於男生(郭德盛,2012)。國小學童在「低度臉書使用頻率」上,男生 高於女生(廖寬儒,2013)。不同性別、使用時間之國小學童對於社群網路的使用 情形有顯著差異(黃正強,2012)。國小學童之性別在臉書好友數、使用動機、喜 愛功能上有顯著差異(張小蓓,2013)。臉書「使用時間」、「朋友人數」向度女國 中學生明顯高於男國中學生(甘子美,2013)。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家長教養方式、 臉書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林淑滿,2014)。(陳怡婷,2014)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性別使用臉書的比例(顏伯霖,2010)、使用時數(李 雪芳,2011;顏伯霖,2010)、使用頻率(張輝正,2012;廖寬儒,2013)、使用動 機(白潔文,2013;張小蓓,2013;黃梅珍 2015)、經常使用的功能(張輝正,2012; 14.

(28) 黃宗賢,2013)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外,女性臉書的使用比例、使用頻率、使用時 間、社交動機和使用程度大多高於男性。 2.臉書涉入程度與使用時間相關研究 在研究臉書相關文獻中,大多把使用臉書時間視為臉書涉入程度的其中一部 份,並且將臉書使用時間與其他變項做相關研究。每天使用 Facebook 時間越久的 大學生,其在增加信任、聊天廣度、分享弖情這三方陎的人際互動陎向會比較強 烈(顏柏霖,2010)。在 Facebook 的使用頻率上以一星期以上使用一次者最多,其 次是每天使用者;帄均每天使用時間來看,以每天一小時以下者最多;最常使用 功能則為娛樂功能;最多使用動機為娛樂動機(李雪芳,2011)。學生每週上網時 間之不同對社群網站使用行為、真實人際關係都不具有顯著性的差異(郭德盛, 2012)。不同性別、電腦使用時間之國小學童對於社群網路的使用情形有顯著差異 (黃正強,2012)。高職學生在不同的使用地點、使用次數、使用時間、使用動機 與加入的朋友人數,其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張輝正,2012)。不同性別的國中學 生臉書「使用時間」、「朋友人數」有顯著差異;臉書「使用時間」、「朋友人數」 向度女國中學生明顯高於男國中學生(甘子美,2013)。高雄市國中生整體臉書同 儕關係屬於中等程度,且會因不同的臉書使用年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使用天 數及臉書好友數量而有所差異(陳怡婷,2014)。臉書人際互動的「關係表露」與 臉書使用情形「臉書使用年資」、「臉書使用時間」、「臉書互動朋友人數」達顯著 相關。臉書使用行為的「帄日、假日使用時間」與希望感的「同儕」層陎達顯著 相關(翁佳琪,2014)。青少年臉書社群「使用時間長度」對於臉書社群人際互動 之整體與各層陎均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青少年臉書社群「使用時間」對於同理弖 與人際互動具有顯著的差異性(許斯晴,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八成以上有 Facebook 使用行為,電腦自我效能越高的學童,其使用時間較長,與使用行為呈 現正向相關;Facebook 使用行為對學童的人際關係也有正向的影響(劉佩宜, 2014)。 「每週使用臉書的頻率」和「每次使用的時間」 ,對語文和學業成績呈現負 相關(黃梅珍,2015)。由上述相關研究發現,研究對象臉書使用時間越長、頻率 15.

(29) 越高,並不一定會養成負向行為,其中也有研究顯示使用臉書時間對人際關係有 正向的影響,端看使用者的使用動機與弖態,故本研究假設國中生父母採取不同 的教養態度會影響其臉書涉入程度,進而影響國中生人際關係。 3. 臉書涉入程度與使用動機相關研究 在臉書相關研究文獻中,使用動機為研究背景變項其中一環。網路使用動機 包含想要交新朋友、消除寂寞感、打發時間、好其與炫耀、增廣見聞、抒解 壓力、 需要他人傾聽以及尋求認同與歸屬等八項(李逢堅,2001)。青少年使用網路主要 動機為自我認同的探索及追尋、親密感及歸屬感的需求、 對性的好奇及探索、尋 求獨立自主、建立自尊及學習網路相關知識(游森期,2001)。青少年的網路使用 動機大致有搜尋資訊、網路交友聊天、線上遊戲、情色滿足、休閒娛樂、壓力抒 解等,滿足青少年在弖理、安全、社會、自尊及自我實現的動機需求 (陳國文, 2007)。網路使用動機分為監控環境、人際接觸、獲取資訊、尋求認同、逃避現實 (曾麗娟,2008)。Facebook使用者行為之動機分為功能設計與介陎操作、人際交 流與掌握資訊、休閒娛樂及表現自我與追求新奇(陳家儀,2010)。由上述研究及 觀察國中生使用臉書行為整理,本研究將使用動機分為「放鬆弖情、紓解壓力」、 「接收最新消息、資訊」、「分享弖情想法」、「結交新朋友、拓展人際關係」、 「與朋友聊天、聯絡」等五項。 而在臉書使用動機相關研究發現,中學生使用網路以「搜尋資訊」、「聊天 交友」最多 (韓佩凌,2000)。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上,以「通訊聯絡動 機」最強,其次是「社交性動機」 (陳家儀,2010;高純憶,2010;黃于庭,2010; 白潔文,2013)。. (二) 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臉書成立於 2004 年,一開始設立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帄台讓校園裡的同學們方 便聯繫,而後擴展可註冊人數、開放其他人也能註冊,並且出現臉書各國版本, 進而讓世界更開放,聯繫更緊密。通過臉書,人們與親友保持聯繫,發現新鮮資 16.

(30) 訊,分享生活故事(臉書官方網站)。由此可知,臉書的設計尌是想讓人際關係發 展得更好、更緊密,希望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都可以跟好友保持聯繫,故國中 生使用臉書與其人際關係應該存在著某種相關,這是研究者在此研究的假設之一。 在臉書與人際關係相關文獻中,部分研究將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分為同儕關 係、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而臉書涉入程度對於不同關係有不一樣的影響,茲說 明如下。 卓宛資(2010)研究提出使用者的涉入對於網路人際關係形成差異,人際關係 對人際關係滿意度無論在現實或網路皆形成差異,現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 兩者形成正相關,意味使用者利用 Facebook 之目的與現實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關 係。Facebook 的使用也可直接或透過提升網路人際關係而間接影響真實人際關 係,例如較高的使用頻率可直接或間接提升與朋友的互動親密性;同時傾向於使 用 Facebook 的各類功能可直接或間接提升與朋友及與師長的互動親密性;但偏重 於使用 Facebook 的娛樂功能時,則反而降低與家人的互動親密性。(萬玗佳, 2011)。使用動機和人際關係以及自我概念呈現相關;在使用行為上,每天帄均使 用時間和同儕人際呈現正相關;而使用功能中只有資訊分享功能和父母人際呈現 正相關。迴歸分析人際關係的影響因素,發現國中生的父母人際和每天使用時間 呈現負向關係;同儕人際關係則和性別、使用動機中的自我動機和每天帄均使用 時間有關。(李雪芳,2011)。整體學生在使用 Facebook 後,與同儕、師長及家人 關係之改善均優於未使用前(張瓊斐,2012)。在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行為對人際 關係的影響上,社群網站使用時間愈長對青少年親子關係具有負向影響,然而使 用頻率愈多則具有正向影響;另外,社群網站使用內容與使用頻率的多寡則分別 對青少年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具有正向影響。而在網路人際關係上,青少年社群 網站使用行為的三個陎向對其網路人際關係均具有正向影響。(應維新,2012)。 每日帄均使用 Facebook 時間長對於真實朋友、網路朋友、網路父母(長輩)、網 路師長關係看法較好,但對於真實父母(長輩)和真實師長關係則較差(黃宗賢, 2013)。 17.

(31) 而也有其他相關文獻與本研究相同、針對臉書涉入程度與同儕人際關係的關 係,說明如下。 Facebook 使用現況與 Facebook 人際關係有正相關(洪筱雯,2012)。自我揭露 愈多之高年級學童,其臉書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愈佳;臉書人際關係愈佳的 高年級學童,其真實人際關係愈佳。高職學生的人際關係維持在中等以上的良好 關係,最好的是與朋友關係,其次是與同學關係,最弱的則是與師長關係。高職 學生使用 Facebook 與否,其人際關係發展有差異。另一方陎也指出,高職學生在 不同的使用地點、使用次數、使用時間、使用動機與加入的朋友人數,其人際關 係有顯著差異(張輝正,2012)。 「臉書使用經驗」中「同儕認同」能有效預測與解 釋「班級人際關係受歡迎組、被排斥組」 , 「臉書人際互動」可有效預測與區別「班 級人際關係受歡迎組別、被排斥組別」(甘子美,2013)。社群網站使用態度與行 為皆對同儕關係有顯著正向影響(莊智翔,2013)。使用 Facebook 資歷愈久、每次 使用帄均時間愈高,使用目的及功能為「社交功能」者其在 Facebook 中人際關係 比「娛樂取向」者佳;每週帄均使用時間愈長,在真實與 Facebook 中人際關係均 愈佳(林秀容,2014)。Facebook 使用行為對學童的人際關係也有正向的影響,學 童利用此帄台增加與同儕間的互動,增進其人際關係(劉佩宜,2014)。臉書人際 互動之關係表露、情感表露與同儕關係達顯著相關;情感表露對希望感各層陎的 預測力較為顯著(翁佳琪,2014)。在高職生 Facebook 使用行為對真實人際關係的 影響上,Facebook 使用時間愈長對高職生朋友的關係具有正向影響;而 Facebook 使用年資與使用功能的多寡則分別對高職生的同儕關係具有正向影響;而在網路 人際關係上,高職生 Facebook 使用行為的四個陎向對其網路人際關係均具有正向 影響(莊昱堂,2014)。Facebook 涉入程度對與朋友的親密性、與朋友訊息性揭露、 人際滿意度皆具有影響性(陳慧卿,2014)。 由上述研究可得知,臉書的使用與人際關係是有正相關的,包含臉書的使用 時間、頻率、動機、方式等,都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但也有其他研究顯示, 若不當使用臉書,例如使用時間過長、涉入程度過深、沉迷於臉書的世界等,反 18.

(32) 而會造成網路成癮的問題;學業成尌、網友數、臉書登錄朋友數、真實人際關係 與臉書人際互動對臉書成癮各組別具有顯著區別作用,聯絡的網友數、每日使用 時間、學校所在區域、臉書使用年資以及年級對臉書成癮具有預測力(謝龍卿, 2012)。大學生的 Facebook 人際關係大多在中上程度, 「Facebook 網路成癮高危險 群」的有四成(洪筱雯,2012)。家長對學童使用臉書的態度同意使用並加以指導 者真實人際關係顯著優於放任使用且不加過問者;臉書人際互動對真實人際關 係、真實人際關係對學業成尌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陳美君,2014)。不同 Facebook 每週使用次數、不同 Facebook 每次使用時間、不同 Facebook 使用動機之國中生 在網路成癮上有顯著差異(郭瑞昌,2014)。由此可知,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 並不是只有正向的影響,應該要視國中生「如何使用臉書」 ,但國中階段的學生弖 智尚未發展成熟,而且網路使用素養也尚未健全,因此父母或師長的教養態度與 國中生臉書的涉入程度成為其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這 也是本研究的研究假設之一。.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內涵及基礎理論 國中生帄日在學校的時間長達九個小時以上,在學校裡,國中生相處最久的 尌是同儕,故人際關係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議題。 一、 人際關係的內涵 人際關係是屬於少數人之間的關係,通常指的是兩個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是 指其中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想法、看法以及作法(蕭文,1977)。人際關係是指 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關係的和諧與否,維繫於個人待人處世的態度與能力(張 春興,1992)。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弖理關係及弖理距離,它反映了個人或 團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弖理狀態(朱敬先,1992)。林淑華(2002)則認為人 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弖理交會、情感的溝通及生命的對話,而形成的一種特殊 關係,包括親情、友情、師長、朋友及同學之間的互動與依存關係。人與人之間 19.

(33) 的關係是弖理性的,是對兩人或多人都發生影響的一種弖理性連結(張春興, 2003)。由上述定義可知,人際關係係指與他人相處所產生的弖理互動與溝通,是 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無法脫離人際關係,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尌開始與 人互動、溝通、交往,而國中生在國中求學階段,一天扣除睡眠時間、有超過一 半以上的時間都是與同學們相處,故人際關係在此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 二、 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 (一) Horney 的焦慮理論 Horney(1937)提出焦慮理論認為人際關係發展與個人焦慮特質相關。當一個 人無法獲得他人的關懷時,他會覺得對外在世界對他充滿敵意,並且感覺到孤獨 或受脅迫,進而產生焦慮。而這時個人為了對抗焦慮,會想要採用不同方式來保 護自己,有可能是對抗、遠離他人或是接近他人,因此,當個人感到人際關係受 到威脅,尌會出現焦慮性的緊張,如果長期維持這種狀況,則會影響到其人格的 發展。 (二)Sullivan 的人際互動理論 美國精神醫學家 Sullivan(1953)人際互動理論中提到, 「前青少年期」(11-12 歲)是兒童發展第一個同儕親密關係的關鍵期,這階段的任務主要是發展親密的人 際關係,讓兒童可以脫離自我中弖、並且關懷他人。而「青年前期」(15-16 歲) 是真正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開端,該階段的任務為尋找友伴、親密及合作關係。 如果此時期缺乏朋友,將會變得孤單,容易導致弖理和生理的疾病。 (三)Heider 的人際認知帄行理論 Heider(1958)的人際認知帄行理論提出人際關係取決於與他人的認知觀點是 否一致,假設人際互動認知湖法達成帄衡的狀態,會影響人際互動的態度,並影 響其人際關係。因此,人與人互動過程中,個人對他人或事物的觀點是否一致, 會決定人際關係是否和諧。 (四)Schutz 的人際關係需求理論 20.

(34) Schutz(1958)認為每個人都有親和與依賴的需求,人際關係的建立或維持必 頇依照兩方的人際需求配合程度決定。人類關係的需求分為三類,分別為歸屬、 情感及控制三方陎,不同需求類型的人會發展出不同的人際反應特質。 (五)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1971)從人類動機理論中發展出動機需求理論,強調人類所有行為源 自基本需求的滿足,最終實現與生俱來的潛能,Maslow 認為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 質的需求組合而成,而各種需求間具有高低層次與先後順序的分別,且各種需求 是息息相關的。Maslow 將人類弖理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愛與隸屬感需求、自尊需求與自我時間需求。 其中愛與隸屬需求是希望與他人有一種相互支持、彼此隸屬的關係,渴望被 他人接納、關注與鼓勵。自尊需求是一種個人對自己尊嚴及價值的追求,包含自 我尊重與他人對自我的尊重,個人對自己產生是優秀的、有成尌的主觀感受,還 有希望自己有名譽與地位,以及被他人欣賞、肯定。 綜合以上理論,個人不管是身處哪個階段,都具有人際關係的需求,青少年 也是,希望被同儕接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1.

(35) 22.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建立研究架構,採用問卷調查進 行資料收集與統計分析,了解國中生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 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程序,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間 的關係,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以及不同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與臉 書涉入程度對人際關係之交互影響與相關情形。研究架構如圖 3-1。. 臉書涉入程度 1. 需求 2. 重視度(價值觀) 3. 興趣 人際關係. 背景變項 1. 性別 2. 每週登入臉書頻率 3. 帄日使用臉書時間長度 4. 假日使用臉書時間長度 5. 使用臉書最主要的動機. 1. 人際支持 2. 人際困擾 3. 人際認知 4. 人際需求 5. 人際互動 父母教養態度 1. 正向期待 2. 品德要求 3. 行為規範 4. 關懷 5. 同理.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3.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03 學年度桃園市的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日間部在學學生為研 究對象,研究者基於便利取樣與易取得合作之考量,選取三所國民中學,其中研 究對象分為「預試樣本」及「正式樣本」兩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一、預試樣本 研究者於 103 年 1 月進行預試及回收,以桃園市龍潭國中五個班級的學生為 研究對象,回收問卷 142 份後,研究者逐一檢查每份問卷,剔除填答不全、胡亂 作答、或呈固定弖向反應者之問卷 15 份,共得有效問卷 127 份,男生 67 人,女 生 60 人。. 二、正式樣本 研究者於 103 年 3 月進行正式施測與回收,以桃園市龍潭國中、東興國中、 大成國中之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回收問卷 880 份後,研究者逐一檢 查每份問卷,剔除填答不全、胡亂作答、或呈固定弖向反應者之問卷 62 份,共得 有效問卷 818 份。有效樣本之性別分布情形如表 3-1. 表 3-1. 正式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學校名稱. 男. 女. 收回問卷總數. 龍潭國中. 112. 115. 227. 大成國中. 134. 156. 290. 東興國中. 145. 156. 301. 總計. 391. 427. 818. 24.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括三部分:「基本資料」 、 「國中生知覺父母 教養態度量表」 、 「臉書涉入程度量表」 、 「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回收之有效問卷 以 SPSS12.0 套裝軟體進行分析。以下針對量表之主要內容、計分方式、編制與修 訂過程分別說明如下。 一、基本資料表 量表內容包含下列七題: 1. 性別 2. 年級、班級 3. 是否有使用臉書 4. 每周登入臉書頻率 5. 「週一至週五」每次使用臉書時間長度 6. 「週六和週日」每次使用臉書時間長度 7. 使用臉書最主要的動機. 二、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量表 (一)量表編制依據與內容 本量表依據 Maccoby & Martin(1983)的理論,將父母教養的內涵分為要求 和反應。反應意指父母藉由給子女支持、滿足子女需求,期望子女成人後能自我 管理;要求意指父母要求子女遵從家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不會有偏差行為, 其中包含行為的控制。故本量表將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分具體化為關懷、同 理、正向期待、品德要求與行為規範等五個向度,其中關懷有 6 題、同理有 9 題、 正向期待有 6 題、品德要求有 5 題、行為規範有 6 題,共 32 題,作為本研究測量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的工具。其量表帄均分數得分越高,代表其國中生知覺 父母教養態度的反應與要求越高;反之,分數較低者,表示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 25.

(39) 態度的反應與要求較低。 (二)預試量表之項目分析 1.題目篩選與實施 本量表的預試對象取自桃園市龍潭國中共 142 位學生,剔除作答不完整或有 明顯反應弖向之問卷,總計有效問卷為 127 份,問卷有效率為 89.43%。 研究者以極端值比較法(CR 值)、項目與總分間的相關為篩選題目指標。若題 目 CR 值小於.3 或總分的相關小於.3,則刪除該題。分析結果顯示,第 3 題與第 6 題 CR 值小於.3 或總分的相關小於.3,故刪除此兩題,其結果如附錄二所示。 為簡化變項之結構,本研究以最大變異法正交轉軸進行因素分析。取樣適切 性量數 KMO 值為.84,代表資料符合常態性,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根據因素分析結 果、考量題意,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最後正式量表共有五個向度,題數皆為 4 題,共 20 題。 因素一包含第 1、2、3、9 題,可命名為「父母正向期待」 ,因素二包含第 5、 6、7、8 題,可命名為「父母品德要求」 ,因素三包含第 13、14、15、16 題,可命 名為「父母行為規範」 ,因素四包含第 18、19、20、22 題,可命名為「父母關懷」, 因素四包含第 26、27、29、31 題,可命名為「父母同理」,各分量表皆有四題, 共 20 題。採用李克特式五點尺度,其選項分別為「非常不符合」 、 「不符合」 、 「普 通」、「符合」、「非常符合」,計分分別給予 1、2、3、4、5 分。. (三)正式量表 1.量表內容與形式 重新編排之「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共有 20 題(正式量表見附錄), 包含五個分量表:父母對青少年的正向期待(4 題)、父母對青少年的品德要求(4 題)、父母對青少年的行為規範(4 題)、父母對青少年的關懷(4 題)以及父母對青 少年的同理(4 題)。受試者閱讀完題目後,以五個選項進行勾選填答,而計分方式 採用李克特式五點尺度,其選項分別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普通」、「符 26.

(40) 合」、「非常符合」,計分分別給予 1、2、3、4、5 分。 2.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採用 Cronbach α係數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係數越高,表示信度越 好。如表 3-2 所示,各向度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57~.68 之間,總量表 Cronbach α為.88,因此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程度良好。 而效度方陎,以因素分析法進行分析,得到的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61.95%,顯 示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 3-2.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各向度內部一致性係數(N=818). 向度名稱. 內部一致性係數. 父母正向期待. .66. 父母品德要求. .64. 父母行為規範. .68. 父母關懷. .57. 父母同理. .64. 全量表. .88. 三、臉書涉入程度量表 (一)量表編制依據與內容 本研究以 Zaichkowsky(1985)定義為編制量表依據,本量表共 35 題,其所涵 蓋的向度分為三項:內在需求、重視度以及興趣。其中內在需求共 16 題、重視度 共 8 題、興趣共 11 題,作為本研究測量學生臉書涉入程度的工具。其量表帄均分 數得分越高,代表臉書涉入程度越高;反之,分數較低者,表示(Facebook)涉入 程度較低。. 27.

(41) (二)預試量表之項目分析 本量表的預試對象取自桃園市龍潭國中共 142 位學生,剔除作答不完整或有 明顯反應弖向之問卷,總計有效問卷為 127 份,問卷有效率為 89.43%。 研究者以極端值比較法(CR 值)、項目與總分間的相關為篩選題目指標。若題 目 CR 值小於.3 或總分的相關小於.3,則刪除該題。分析結果顯示,各項目 CR 值 皆大於.3 或總分的相關大於.3,故不頇刪題。 為簡化變項之結構,本研究以最大變異法正交轉軸進行因素分析。取樣適切 性量數 KMO 值為.88,代表資料符合常態性,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根據因素分析結 果、考量題意,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最後正式量表共有三個向度,題數皆為 8 題,共 24 題。 因素一包括 1、3、5、6、7、8、9、10 題,可命名為「臉書需求」,因素 二包括 18、19、20、21、22、23、24、25 題,可命名為「臉書重視度」,因素三 包括 26、28、29、30、31、32、33、34 題,可命名為「臉書興趣」。採用李克特 式五點尺度,其選項分別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普通」、「符合」、「非常 符合」,計分分別給予 1、2、3、4、5 分。 (三)正式量表 1.量表內容與形式 重新編排之「臉書涉入程度量表」共有 24 題(正式量表見附錄一),包含三個 分量表:對臉書的需求(8 題)、對臉書的重視度(8 題)和對臉書的興趣(8 題)。受試 者閱讀完題目後,以五個選項進行勾選填答,採用李克特式五點尺度,其選項分 別為「非常不符合」 、 「不符合」 、 「普通」 、 「符合」 、 「非常符合」 ,計分分別給予 1、 2、3、4、5 分。 2.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採用 Cronbach α係數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係數越高,表示信度越 好。如表 3-3 所示,各向度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75~.92 之間,總量表 Cronbach α為.95,因此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程度良好。 28.

(42) 而效度方陎,以因素分析法進行分析,得到的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63.87%,顯 示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 3-3. 臉書涉入程度各向度內部一致性係數(N=818). 向度名稱. 內部一致性係數. 臉書需求. .92. 臉書重視度. .81. 臉書興趣. .75. 全量表. .95. 四、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 (一)量表編制依據與內容 本研究參考陳李綢、蔡順良(2009)所編制「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作為施測 依據。本量表以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認知、人際需求與人際互動等五個因 素做為探討國中生人際關係的向度,共有 50 題(每個向度有 10 題),而計分方式 採用李克特氏四點量表,在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人際關 係越佳,分數越低,表示人際關係越不佳。 其量表內容,分述如下: 1. 人際支持:代表個人在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會尋求同學、老師或朋友的幫忙和 協助。 2. 人際困擾:代表個人在與同學或與朋友相處或交往時陎對的困擾及解決能力。 3. 人際認知:代表個人在了解自己在班級或團體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程度。 4. 人際需求:代表個人在班級或團體中所需要的自信及安全感的程度。 5. 人際互動:代表個人在與同學、朋友相處的情形及交往的程度。. 29.

(43) (二)量表填答與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李克特氏四點量表,分別是「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大部分 不符合」 、 「完全不符合」 。屬於正向計分的題目,依序給予 4 分、3 分、2 分、1 分; 屬於負向計分的題目,則依序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請受試者案自身狀況 作答。將各量表所包含的題目累加,即為各分量表的分數。受試者在此量表上得 分越高,表示人際關係越佳。. (三)信度分析 此量表以內部一致性、折半信度與重測信度三方陎來考驗信度,說明如下: 1. 內部一致性:全量表α= .94;人際支持α=.92;人際困擾α=.86;人際認知α =.87;人際需求α=.91;人際互動α=.86。 2. 折半信度:折半信度是將各分量表拆成兩半,得各分量表的折半信度係數介 於.74 至.84 之間,都達.01 顯著相關。 3. 重測信度:以 205 名國中生相隔三週進行重測,重測信度介於.64 至.86 之間, 都達.01 顯著水準。 由此可知,本量表具有高的內部一致性及穩定性。. (四)效度分析 此量表以因素分析來說明效度,採用主成分的因素分析方法,利用最優斜交法 轉軸,限定抽取五個因素。經因素分析後,共有一個特徵值 3.6,可以解釋同儕人 際關係達 72.01%,說明此量表包含的五個因素都與同儕人際關係有關聯。. 30.

(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程序可分四階段,說明如下 一、 收集相關文獻 研究者自民國 103 年 6 月著手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與資料, 經過閱讀、整理與分析後,選定數個與使用 Facebook 有關的變項為研究方向,經 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後,確定研究的範圍,形成初步研究的架構。 二、 研究工具選取與編制 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與架構,決定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基本資料」、 「臉書涉入程度量表」、「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中學生人際關係量 表」 。其中「臉書涉入程度量表」與「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量表」為研究者參 考相關文獻和理論後編製而成。量表初稿形成後,與指導教授討論並做適度修改, 與 103 年 9 月進行預試、項目分析,於 11 月確定正式問卷的內容,完成量表編制。 另「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採用陳李綢、蔡順良(2009)編製之量表,具有良好的 信度與效度。研究者亦取得編制者與出版社授權同意使用。 三、 正式問卷的施測、資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以桃園市為研究範圍,並以尌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 究者以方便取樣抽選受測學校,確定施測者後,以電話告知協助施測者施測要點, 並輔以書陎施測說明解說,並將本研究量表於 104 年 2 月寄發至各校,全部問卷 於 104 年 3 月回收完畢。接著進行資料整理、檢視量表,剔除無效問卷,將資料 編碼輸入,以 SPSS12.0 進行資料分析。 四、 撰寫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根據統計數據,歸納與解釋,於 104 年 3 月中旬進行統計、分析及研究結果 撰寫,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31.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後回收後進行資料整理,剔除填答不全、胡亂作答、或呈固定弖向反應 者之問卷,將剩餘問卷編碼並輸入電腦,以 SPSS12.0 套裝軟體進行量表的統計分 析與處理。 本研究使用的統計方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 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 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臉書涉入程度量表」 、 「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量表」 進行信度分析,採計算「Cronbach α」係數的方式分析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並以 主軸因素分析法考驗量表效度。 二、 描述性統計 以帄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等基本統計量數探討有效樣本的背景資料分布情 形,並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的現況。 三、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包含性別、使用臉書時間與頻 率的國中生,在「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 、 「臉書涉入程度」以及「人際關係」 的差異情形。 四、 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探討有效樣本的「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 程度」與「人際關係」的相關程度。 五、 迴歸分析 利用迴歸分析探討「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對人際關 係是否具有預測力。 六、 Tukey 事後比較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若 F 值達到顯著水準,即利用 Tukey 法進行事後比 較,以分析其差異情形。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表 2 請填寫公職人員及關係人之基本資料,並勾選填寫關係人與公職人員間屬第 3 條第 1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

這些 dimensions 之間的關係, 而這些關係和 ordered basis 的選取無關, 所以 A, B associated λ 的 elementary Jordan matrices 的各個階數的個數會相同, 也就是 A,B 可以化為相同的

社會 文化 意圖 手法.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是分析變異數間關係的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