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京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的居住與戶籍問題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京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的居住與戶籍問題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的. 政 治 大 居住與戶籍問題之研究 立. ‧ 國. 學. Housing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roblem of Young Workers without Local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in Beijing.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陳胤祖 指導教授:邱炫元 博士.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v.

(2) 謝辭 我深刻地記得,當四個月前的自己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卻一直無法將 第二章處理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那段時間是我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心情最沮喪 的時候。那個時候,面對社會和經濟的壓力、兵役時程的問題、以及對於自我 能力的質疑,眼看著似乎無法在三年以內完成這本論文,曾有過再延畢半年的 打算,也曾認真思考過是否該放棄。 然而,許多支持的力量終究讓我得以堅持下來。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 邱炫元老師一路以來的栽培和支持,個人對於邱老師的崇敬早已溢於言表,若. 政 治 大 無法順利地獲得兩筆重要的研究獎助,並取得這樣的論文品質。我還要感謝鄭 立 不是邱老師未曾中斷的用心和鼓勵,我真的沒辦法堅持到這本論文的完成,更. ‧ 國. 學. 祖邦老師和蘇昱璇老師擔任我的口試委員,在兩次的口試過程中給予我許多寶 貴的意見,讓我的這本論文能夠益加臻於完美。. ‧. 其次,感謝身邊不斷聽我碎念寫作有多麼苦悶、還要幫我加油打氣的朋友. sit. y. Nat. 們,俞臻、巧如、亞承、一哲、璟毅、建宏、徐威、凱棻,還有潑糞群組、立. al. er. io. 頓群組、三八厚臉皮群組的每一個人,你們總是在我困頓迷惑的時刻給予我許. v. n. 多力量。尤其是巧如,每天必須聽我訴說乏味的論文進度,有時候還被我逼著. Ch. engchi. i n U. 給些中聽的建議,甚至在走形式的畢業典禮上致花給我,謝謝妳包容了我的任 性脾氣,祝願此刻在蒙古浪漫草原的妳能夠旅遊愉快和平安。 再者,感謝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博、碩士研究生赴國外短期研究 補助計畫,以及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的兩岸菁英暨國際學人蹲點獎助計畫,分別 提供我兩個月和一個月的研究經費與相關支持,如果沒有這兩筆重要的研究經 費,我勢必無法完成這本論文。同時,我也要感謝在第一次田野調查期間接待 和陪伴我的朋友們,王霞、雅絨、建維,讓我在備受媽媽健康警訊的煎熬時, 能夠順利地完成調查。 此外,在第二次田野調查期間,我受惠於太多貴人的協助和支持,不論是 I.

(3) 幫我尋找和介紹潛在的受訪者、陪我喬裝租客找房子、還是在我對自己的研究 有所困惑時與我進行討論,所有的你們都是和我一起完成這本論文的一份子, 特別感謝安然、凌雨、周圍、屈勳、小宇、流年、孫子航,幫助我調適緊湊的 田野調查所產生的不安和焦躁情緒,但願你我能夠一直保持聯繫,儘管距離遙 遠,我們的心同在。 當然,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姊姊、哥哥、怡君,你們總是支 持著我的想法和決定,放手讓我在青春道路上盡情揮灑,你們全然是我研究所 生涯最堅定的靠山。尤其感謝爸爸、媽媽,讓毫無經濟收入的我,除了能夠不. 政 治 大 的方式很含蓄內斂,但我真的要說:謝謝你們,我愛你們,希望你們好好照顧 立. 愁吃、穿以外,還能夠偶爾享受一點生活的小確幸,雖然深知我們家表達情感. 自己,我已經不是需要你們操心的那個小兒子了。. ‧ 國. 學. 最後,關於這本論文所欲關懷之對象和議題,謹以一段自己很喜歡的一首. Nat. y. ‧. 歌--〈你曾是少年〉,的歌詞來揭示:. er. io. sit. 你我來自. 湖北 四川 廣西 寧夏 河南 山東 貴州 雲南 的小鎮鄉村. n. al. i n 曾經發誓 C h 要做了不起的人 engchi U. v. 卻在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 某天夜半忽然醒來 站在寂寞的陽臺 只想從這無邊的寂寞中逃出來 (作詞:肖洋;演唱:S.H.E). 所有離鄉背井且正在為人生努力奮鬥的青年勞動者們,祝福你們。 陳胤祖 2016 年 7 月 31 日,政治大學自強十舍. II.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超大城市中流動人口的生存處境,特別以城市青 年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對於他們的城市空間和社會空間進行定位,進一步研 究該群體在北京市的居住和社會流動情形,並指出制度性因素如何造成他們的 城市居住和流動問題。 首先,本研究以北京市作為研究地點、以蟻族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始型。根 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顯示,受到北京市收入與產業結構、規劃與開發結構的影 響,蟻族概念原先所指涉的群體在收入程度和居住狀態皆有所改善,再加上該. 政 治 大 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立. 概念有其內在矛盾性,蟻族概念的運用有所侷限,因此筆者延伸蟻族的概念為. ‧ 國. 學. 同時,作為蟻族概念的提出者,廉思的蟻族研究對於該群體的居住空間─ ─聚居村,缺乏全面、系統性的討論,因此本研究亦針對聚居村的定義、特性. ‧. 和形成脈絡進行闡述,並以「永旺村」作為研究個案,說明聚居村的形成是在. al. er. io. 的消逝,揭示城市流動人口未受保障的居住權益問題。. sit. y. Nat. 人口遷移、地理空間、社會結構、政府政策的交互作用下產生,並藉由聚居村. v. n. 再者,由於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的概念範圍相較於蟻族要來得更加寬廣,. Ch. engchi. i n U. 因此該群體的居住空間不僅限於聚居村此一類型的非正式住房,還包括隔斷間、 地下室、私搭亂建的胡同院落這些類型的非正式住房,有的人則會選擇居住在 小區套房或教員宿舍這些類型的正式住房。並且,不同的住房類型具備不一樣 的居住屬性,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根據自身的需要而選擇適合的居住地點,使 得該群體的居住空間呈現多元的樣貌,也顯示了居住空間的階級性意涵,以及 嚴重的居住貧困問題。 此外,本研究針對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的遷移動機進行調查,雖然經濟因 素仍是該群體遷移的主要原因,但社會、文化因素同樣影響著他們選擇至大城 市工作的遷移動機。不過,他們並非打算長期待在北京發展,理由包括無法在 III.

(5) 北京置辦房產、看不到職業發展前景、經濟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無法取得北 京戶口,因此他們更傾向視在北京工作的經驗為自我鍛鍊的階段,並在達到一 定年齡以前,憑藉著在北京工作所累積的經驗,離開至其他二、三線城市或回 鄉謀求更適合的發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顯示,外地戶籍青年勞動者難以在北京市向 上流動,即使在工作幾年以後,他們的收入程度有所提升,然而多半僅徘徊在 北京市職工平均薪資的水準。再加上戶籍制度對於城市流動人口在居住、教育 的資源和權利上依舊有著嚴格的限制,益加阻礙了該群體向上流動的機會。而. 政 治 大 特殊社會機制,人們基於資源和地位的不對等,透過婚配的形式,鞏固了不同 立. 資源和權利差異化的戶籍身份,也進一步形塑了北京市本、外地人在婚配上的. 戶籍身份和社會經濟地位間的壁壘。. ‧ 國. 學 ‧. 關鍵詞:蟻族,青年,聚居村,居住貧困,戶籍制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Abstract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situation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big cities in China. The author especially views youth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ies as object of research, probes their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position in cities so as to study their living condi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and points out how institutional factors lead to their living and social mobility problems in cities. First of all, Beijing is the field of research, and Ant Tribe is the original type of object of research in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utcome,. 政 治 大 and development changed, 立Ant Tribe’s income level and living condition have because Beijing’s structure of income and industry and its structure of planning. ‧ 國. 學. improved. Moreover, since the concept of Ant Tribe exist contradictions itself, there are limitations while the author uses the concept of Ant Tribe. As a result,. ‧. the author extends the concept of Ant Tribe, proposes the broader concept. sit. y. Nat. called Young Workers without Local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and views. er. io. them as object of research in the study.. n. In the meanwhile, aas the proposer of the conceptvof Ant Tribe, Lian Si’s. i l C n U living space “inhabited heng Ant Tribe studies lack of discussions oncAnt h i Tribe’s. village,” so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 and forming context of inhabited villages. Furthermore, “Yung Wang village” is the case study, and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the village forms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geographical space, social structure,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What’s more, the demolition of inhabited villages reveals problem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living right in cities. Due to the broader scope of concept than Ant Tribe, inhabited villages are not the only living space for Young Workers without Local Permanent V.

(7) Residency Permits. They not only may live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such as partitioned rooms, basements, and alleys constructed disorderly, but also may live in formal settlements, such as housing estates and faculty dormitories in campuses. Besides, each kind of settlements has different living properties. According one’s demand, Young Workers without Local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will choose the settlements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m to live in. In this way, their living space appears to be various, shows the meaning of class, and reveals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housing poverty.. 政 治 大 Workers without Local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and found that although 立 In addition,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migration motives of Young. economic factor is still the main reason for them to migrate, social and cultural. ‧ 國. 學. factors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motives to migrate to big cities at the same time.. ‧. However, many of them don’t intend to stay in Beijing in the long run, because. y. Nat. they can’t afford houses in Beijing, their occupations’ prospects are not well,. er. io. sit.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 doesn’t improve in the long run, and they can’t acquire local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in Beijing. Hence, they tend to. n. al. C in Beijing regard their working experiences. hengchi. iv n asUself-training,. and leave for. second or third-tier cities or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 so as to seek better opportunities by their working experiences in Beijing.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utcome, Young Workers without Local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are difficult to reach upward mobility, even though their income level has improved after they worked for some years. However, most of their income level only paces up and down the average of income level of staff and workers in Beijing. What’s worse,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ets some restrict limitations on floating population, which VI.

(8) make them hard to access the resources and rights of house and education in Beijing, obstructing them to reach real upward mobility. Als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sidency permits brings about the special married mechanism between locals and outsiders in Beijing. On the basis of the unequal status of resources and rights, the barriers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residency permit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consolidated by means of marriage.. 政 治 大. Key Words: Ant Tribe, youth, inhabited village, housing povert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 2. 第三節. 中國大陸城市流動人口的歷史成因 .............................. 3. 一、. 戶籍制度 ...................................................... 3. 二、. 城鄉差距 ......................................................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7. 一、. 戶籍制度與城鄉二元世界 ...................................... 7. 二、. 土地制度與城市的非正式空間 .................................. 9. 三、. 青年流動人口的類型與成因 ................................... 11. 第五節. 理論基礎 ..................................................... 14. 一、. 貧民區理論:非正式空間的形成與發展 ........................ 14. 二、. 移民理論:外籍青年勞動者的遷移與流動 ...................... 15. 第六節. 研究問題 ..................................................... 16. 第七節. 研究方法 ..................................................... 16. ‧. ‧ 國. 學. y. sit. er. io. al. v i n Ch 文獻分析法 .................................................. 17 engchi U n. 二、. Nat. 一、. 立. 政 治 大. 田野研究法 .................................................. 18. 三、. 研究地點與研究對象 .......................................... 20. 第八節. 各章梗概 ..................................................... 22. 第九節. 研究架構與概念 .............................................. 24. 第二章 對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識別:蟻族概念的運用與批判 ... 25 第一節. 蟻族的型態變化與界定問題 ................................... 26. 第二節. 結構變動與蟻族的型態變化 ................................... 29. 一、. 北京市的收入與產業結構 ..................................... 30 VIII.

(10) 二、. 北京市的規劃與開發結構 ..................................... 33. 三、. 北京市的戶口政策結構 ........................................ 39. 第三節. 蟻族概念的延展: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 ........................ 44. 一、. 蟻族概念與蟻族現況的衝突 ................................... 45. 二、. 外籍青年勞動者及其界定方式 ................................. 47. 第四節. 小結 ......................................................... 48. 第三章 聚居村中的蟻族 .............................................. 50 第一節. 聚居村的定義 ................................................ 50. 一、. 非正式住房的定義 ............................................ 51. 第二節. 對於廉思之聚居村研究的批判性回顧........................... 55. 學. ‧ 國. 二、. 政 治 大 聚居村的形成脈絡及其非正式性 ............................... 51 立 蟻族的居住空間:以永旺村為例 ............................... 57. 第四節. 小結 ......................................................... 88. ‧. 第三節. sit. y. Nat. 第四章 北京外籍青年的居住空間類型與分布 ....................... 90. 一、. 北京市的非正式住房 .......................................... 91. al. v i n Ch 北京市的正式住房 ........................................... 111 engchi U n. 二、. er. 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居住空間類型........................... 91. io. 第一節. 第二節. 新、舊北京市區的居住空間屬性對比.......................... 114. 一、. 舊市區的正式住房 ........................................... 115. 二、. 舊市區的非正式住房 ......................................... 116. 三、. 新市區的正式住房 ........................................... 117. 四、. 新市區的非正式住房 ......................................... 118. 第三節. 小結 ........................................................ 119. 第五章 遷徙與流動 .................................................. 122 第一節. 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遷移動機 .............................. 122 IX.

(11) 一、. 外地至本地 ................................................. 123. 二、. 本地區域間 ................................................. 130. 三、. 本地至外地 ................................................. 132. 第二節. 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流動情形 .............................. 137. 第三節. 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戶籍牽制 .............................. 141. 第四節. 小結 ........................................................ 146. 第六章 結論. ......................................................... 148. 第一節. 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現況與未來 ............................ 148. 第二節. 尚待解決的北京市居住與戶籍問題 ............................ 150. 第三節. 田野研究歷程的反思 ......................................... 153. 學. ‧ 國. 第四節. 政 治 大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52 立. 參考文獻 ............................................................. 157. ‧. 附錄一:受訪者基本情況表 ............................................. 171. sit. y. Nat. 附錄二:第一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 174. er. io. 附錄三: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外地青年).......................... 176. al. v i n Ch 附錄五: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非政府組織) e n g c h i U....................... 181 n. 附錄四: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永旺村商販、房東) ................. 179. 附錄六: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韓嘉玲教授) ....................... 182 附錄七: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陸杰華教授) ....................... 184 附錄八: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廉思教授).......................... 186 附錄九:第二次田野調查訪談大綱(李強教授).......................... 187. X.

(12)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與概念圖 ............................................ 24 圖 2.1 北京市職工與外地戶籍大學畢業生或蟻族之歷年平均月薪資比較圖 .. 31 圖 2.2 1980 年北京市行政區劃圖...................................... 34 圖 2.3 2014 年北京市行政區劃示意圖.................................. 36 圖 3.1 永旺村非正式住房的形式和設計之一 ............................ 54 圖 3.2 永旺村非正式住房的形式和設計之二 ............................ 54 圖 3.3 永旺村非正式住房的形式和設計之三 ............................ 55. 政 治 大 圖 3.5 昌平區暨永旺村位置圖 立 ........................................ 59 圖 3.4 永旺村 ...................................................... 58. ‧ 國. 學. 圖 3.6 北京市環線暨永旺村位置圖 .................................... 60 圖 3.7 北京地鐵路線暨永旺村位置圖 .................................. 61. ‧. 圖 3.8 「金十字」高科技產業走廊示意圖 .............................. 62. sit. y. Nat. 圖 3.9 租房 A 單間全景 .............................................. 65. al. er. io. 圖 3.10 租房 B 一景 ................................................. 66. v. n. 圖 3.11 租房 B 獨立衛生間 ........................................... 66. Ch. engchi. i n U. 圖 3.12 租房 B 獨立廚房 ............................................. 67 圖 3.13 租房 C 單間全景 ............................................. 68 圖 3.14 租房 C 受訪者風南自行擺設的廚具 ............................. 68 圖 3.15 租房 C 獨立衛生間 ........................................... 69 圖 3.16 租房 D 公共衛生間 ........................................... 70 圖 3.17 租房 D 公共廚房 ............................................. 70 圖 3.18 永旺村自建房的出租告示 ..................................... 74 圖 3.19 永旺村的各式店鋪 ........................................... 75 圖 3.20 永旺村的水果攤 ............................................. 75 XI.

(13) 圖 3.21 永旺村的手機通訊行 ......................................... 76 圖 3.22 永旺村的百貨超市和服飾店 ................................... 76 圖 3.23 永旺村的新建公寓和理髮廳 ................................... 77 圖 3.24 永旺村街道邊丟棄成堆的垃圾 ................................. 79 圖 3.25 永旺村遭到拆遷的區域 ....................................... 82 圖 3.26 永旺村民辦幼兒園招生告示 ................................... 83 圖 3.27 永旺村村口的商辦大樓 ....................................... 84 圖 3.28 永旺村村口的購物商城 ....................................... 84. 政 治 大 圖 3.30 雙泉堡內已執行拆遷工程的房屋 ............................... 88 立 圖 3.29 雙泉堡的拆遷告示 ........................................... 87. 圖 4.1 地鐵上地站附近的隔斷間 ...................................... 93. ‧ 國. 學. 圖 4.2 中國傳媒大學附近的隔斷間 .................................... 95. ‧. 圖 4.3 小區套房的空間配置示意圖 .................................... 97. y. Nat. 圖 4.4 牛街地下室一個 5 平米左右大小的單間 ......................... 100. er. io. sit. 圖 4.5 牛街地下室的公共廚房 ....................................... 101 圖 4.6 牛街地下室的公共浴室 ....................................... 101. al. n. v i n 圖 4.7 居住在牛街地下室的衣物陰乾方式 ............................. 102 Ch engchi U 圖 4.8 屬於公房的胡同院落標誌 ..................................... 104 圖 4.9 屬於私房的胡同院落標誌 ..................................... 104 圖 4.10 受訪者孫子航居住的胡同院落 ................................ 105 圖 4.11 胡同院落內加蓋的二樓房間 .................................. 106 圖 4.12 作為員工宿舍的老舊院落 .................................... 109 圖 4.13 受訪者張三居住的員工宿舍 .................................. 109. XII.

(14) 表目錄 表 1 2014 年中國大陸各省城市之職工平均薪資情況表..................... 5 表 2 北京市結構因素加諸於外地戶籍人口的發展與限制比較 .............. 44 表 3 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居住空間類型、分布、居住屬性對照表 ........... 1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I. i n U. v.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從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逐漸走入市場經濟的道路,且在 1992 年鄧小平於南巡講話期間,一席「只要能加快發展,姓社姓資都不要緊」的言 論,更是讓舉國上下明確地投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懷抱裡(Naughton 著、安 佳譯,2010)。同時,建立於 1950 年代的戶籍制度,其對於人口流動的限制, 也在 1980 年代逐步鬆開,大量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得以前往東部沿海地區就業, 促進沿海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林宗弘、吳介民,2011)。. 政 治 大 增長的經濟實力也為舉世共睹。同時,中國大陸正經歷一波大規模的城市化浪 立 如今,中國大陸已然成為當代重要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其高速. 潮,從 1978 到 2014 年間,其城市人口的總量,從 1.7 億人躍升至 7.5 億人左右,. ‧ 國. 學. 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則從 18%躍升至 55%,並且總量仍持續在增加(Lin, 2002;. ‧. 中國統計年鑑,2015)。. y. Nat. 不過,傲人的城市榮景背後,卻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社會不平等問題。大量. er. io. sit. 從農村移往城市發展的流動人口,不但負擔不起高額的房價,且因為是以暫住 證的形式在城市謀生,並未擁有當地城市的戶口,以致於無法享有與當地城市. al. n. v i n 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而難以紮根在當地城市之中(Zhang Ch engchi U. 著、袁長庚譯,. 2014)。1980 年代開始,農民移往城市就業的「民工熱」逐漸形成,然而農民 工在城市地區就業、居住等生存權益的問題,亦備受政府、媒體和學界的關注 (Miller 著、譚天譯,2014)。 並且,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在城市從事著白領工作,但其 生存處境卻依舊艱難,甚至與農民工的居住和流動狀況相去不遠,過去 10 年來 備受各界關注的「蟻族」即是典型的例子。蟻族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青 年,但這些青年人口在城市的就業環境之中,也只能從事低技術工作,領取低 薪並蝸居在城郊聚居村(廉思編,2009)。此外,這些被稱之為蟻族的青年人口,. 1.

(16) 其數量在 2009 年已達 300 萬人,且每年正以二、三十萬人的速度在增加,已然 成為不容忽視的城市治理問題(Zhang, 2013)。 在上述的城市發展脈絡下,本研究以城市流動人口作為關注對象,特別是 透過對城市流動青年的調查和研究,揭示他們的生存處境和未來發展,進一步 討論青年群體為何難以在大城市長期定居和向上流動,以及城市流動人口治理 政策的現況和問題,進而思考因應對策以期改善城市流動人口之處境。. 第二節 問題意識. 政 治 大 前往尋求發展的機會,然而,蟻族在北京市的生存現況和處境,卻反映出高等 立 首先,北京市正值快速的城市化過程,這也吸引了上百萬的外地流動人口. 教育快速擴張所產生的問題,以及外地流動人口在城市生活的居住貧困問題。. ‧ 國. 學. 不過,由於筆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目前蟻族的收入程度有所提升、居住型. ‧. 態有所變化,蟻族的概念已無法適切地涵蓋本研究用以指涉並討論的對象,故. y. Nat. 本研究一方面針對蟻族的概念和運用限制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則以蟻族作為. er. io. sit. 原始型,延伸其概念為外籍青年勞動者1,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其次,隨著北京市快速的城市擴張所產生的問題,在於原本處於鄉村發展. al. n. v i n 階段的晚近開發地區在住房建設上跟不上需求的腳步,進一步形成外地流動人 Ch engchi U 口在城市的居住貧困問題。事實上,不論在北京市的舊市區或新市區,都存在 著大量的非正式空間,其中又以外地流動人口為居住主體。然而,特別是當這 些非正式空間隨著城市的開發而遭到拆遷、騰退時,租住在這些非正式住房的. 外地流動人口卻無從享有居住權益的基本保障。因此,本研究先是要瞭解外籍 青年勞動者之居住貧困的現況,進一步討論這些現況反映了哪些城市治理的問 題;接著瞭解該群體的社會流動情形,特別是以居住貧困問題的改善與否作為 關注點,並進一步討論他們為何難以向上流動的制度性因素之所在。 1. 為了方便稱呼,本研究將外地戶籍一律簡稱為外籍,關於外籍青年勞動者的確切界定方式, 筆者將在第二章第三節進行說明。 2.

(17) 第三節 中國大陸城市流動人口的歷史成因 由於外籍青年勞動者基本上屬於城市流動人口,因此在對該群體進行討論 之前,必須先就中國大陸城市流動人口的形成原因予以討論。中國大陸城市流 動人口的形成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其一是戶籍制度,其二是城鄉差距,前者 對人口的移動和定居予以規定和限制,後者則對人口的移動和定居形成推力和 拉力。在這兩個因素的交織之下,城市流動人口於焉產生,同時也產生了一系 列的城市治理問題。. 一、 戶籍制度. 立. 政 治 大. 在 1950 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一方面需以現代化的方式管理人口,另一. ‧ 國. 學. 方面則是出於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實行至今的戶籍制度。這套制. ‧. 度,按照戶籍類型將人口分成「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並根據戶籍所在. y. Nat. 地,將人口分成「城鎮戶口」與「農村戶口」。持有農業戶口的農村居民和持有. er. io. sit. 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各司其職,分別負責農作生產和工業發展,此外,兩地 居民無法自由地向彼此地區移動,在流動方面存在著嚴格的限制(林宗弘、曾. n. al. 惠君,2014)。. Ch. engchi. i n U. v. 直到 1978 年,土地承包制的逐漸落實,推動了經濟的改革和轉型,計劃經 濟階段亦隨之告一段落(Naughton 著、安佳譯,2010)。這時,農村剩餘勞動 力開始從土地上鬆綁,得以轉移至農村的非農業部門或者向近端城鎮流動,從 事非農業經濟活動(Wu and Treiman, 2007)。1985 年,國務院進一步公布〈對 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分證條例〉,這不但 意味著暫住證制度和個人身分證制度的建立,同時也是為了管理地區間人口的 流動。 1990 年代,中央政府全面取消糧食計劃供應制,農民不再為土地所束縛,. 3.

(18) 再加上分稅制的財政改革,也讓地方政府的尋租行為積極轉向招商引資與房地 產建設。此時,中國大陸走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戶籍制度對於人口流動 的限制不再適於經濟改革政策的走向,中央政府遂開始出台相關政策,允許農 村戶口有條件地辦理成為城鎮戶口(林宗弘、吳介民,2011)。 然而,就農村戶口辦理成為城鎮戶口的條件限制而言,各地方政府實際上 存在著相當大的歧異,尤其要辦理成為北京市、上海市等一線大城市的戶口, 其落戶條件之嚴苛,更是常人難以企及。許多學者的研究皆不約而同地指出, 地方政府為了控制城市的人口規模以及提升城市的經濟實力,往往設定諸多落. 政 治 大 為城市戶口(林宗弘、曾惠君,2014;吳介民,2000;林宗弘等,2011;吳開 立. 戶條件,以篩選出最有利於城市經濟發展的人口,符合條件者方被允許辦理成. 亞、張力,2010)。. ‧ 國. 學. 並且,中國大陸城市的社會福利體系與戶籍制度相互掛鉤,一座城市的社. ‧. 會福利所提供的主要對象,是持有該城市戶口或居住證的居民,至於持暫住證. y. Nat. 的外來流動人口,則僅能享有部分的社會福利保障。一般而言,居住證的申請. er. io. sit. 條件雖不如申請戶口嚴苛,但對於絕大多數的城市流動人口來說,其本身具備 的條件並無法達到居住證的申請標準,僅能持暫住證在城市謀生。是故,這些. al. n. v i n 由農村遷移至城市的外來流動人口,往往無法享受與城市當地居民同等的社會 Ch engchi U 福利保障,包括工作、住房、保險、教育等(Solinger, 1999;Chen and Feng, 2013;Goodburn, 2009;Josephs, 2011)。. 二、 城鄉差距 除了戶籍制度所造成的外地流動人口難以在城市當地落戶的問題以外,中 國大陸嚴重的城鄉差距問題則促成了大量的流動人口往城市集聚,然而,這樣 的遷移並未能使他們在城市當地得到長期的發展,基於諸多因素的緣故,這些 人無法在城市紮根,甚至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之外。. 4.

(19) 就中國大陸城鄉差距的情況來說,各省城市的職工平均薪資有相當程度的 落差,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人口的薪資差異更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根據中國城 市統計年鑑(2015)對 2014 年中國大陸各省城市之職工平均薪資的統計,如下 表所示:. 表 1 2014 年中國大陸各省城市之職工平均薪資情況表 行政區劃. 在崗職工平均人數 (萬人). 在崗職工薪資總額 (萬元). 職工平均薪資 (元). 城市合計. 15,980.1. 913,304,110. 57,152.59. 北京市. 705.35. 72,933,476. 上海市. 671.27. 天津市. 243.2. 61,884,219 政 治 大 20,631,400. 103,400.4. 浙江省. 965.51. 61,016,659. 63,196.3. 江蘇省. 1,362.62. 84,487,395. 62,003.64. 1,900.1. 113,349,280. 379.66. 21,584,168. 214.08. 11,946,532. 38.96. 2,119,279. 577.99. 31,364,662. 1,178.01. 61,442,348. al. 34,389,263. 661.9. n. 四川省. y. sit. io. 山東省. er. 福建省. Nat. 青海省. 59,654.38 56,851.31. ‧. 貴州省. ‧ 國. 重慶市. 84,833.06. 學. 廣東省. 立. 92,189.76. v i 24,790,960 n Ch e n g c3,152,162 hi U. 55,804.05 54,396.28 54,265.06 52,157.75 51,955.38. 安徽省. 477.51. 海南省. 61.34. 陝西省. 455.07. 22,944,381. 50,419.45. 山西省. 426.21. 21,336,140. 50,060.16. 遼寧省. 629.73. 30,812,486. 48,929.68. 雲南省. 245.1. 11,971,870. 48,844.84. 吉林省. 290.46. 13,840,917. 47,651.71. 甘肅省. 212.44. 10,106,984. 47,575.71. 湖南省. 509.47. 24,151,861. 47,405.86. 黑龍江省. 370.38. 17,368,193. 46,892.9. 江西省. 409.81. 18,852,959. 46,004.15. 河北省. 525.8. 24,063,779. 45,766.03. 湖北省. 719.15. 31,423,068. 43,694.73. 河南省. 967.79. 40,742,254. 42,098.24. 5. 51,917.15 51,388.36.

(20) 表 1 2014 年中國大陸各省城市之職工平均薪資情況表 行政區劃. 在崗職工平均人數 (萬人). 在崗職工薪資總額 (萬元). 職工平均薪資 (元). 資料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5 註: 一、本表僅列出直轄市和省份,未列出自治區。 二、各省份在崗職工平均人數和在崗職工薪資總額之計算,是以各省份所包 含之地級以上城市的部分作統計。. 從表 1 可以看到,北京市、上海市的職工平均薪資為所有省市排名的第一、 二位,這兩個城市的職工平均薪資與排名末位的河南省相差 2.3 倍左右,同時. 政 治 大 級以上城市的薪資差異,若將地級以下的縣市列入計算,則平均薪資的差距勢 立. 也是全國城市合計平均的 1.7 倍左右2。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差距僅顯示出地. ‧ 國. 學. 必更加懸殊。. 就各地區的消費水平來說,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5)的統計資料顯示,. ‧. 2014 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居民消費水平分別為 36,057 元3和 43,007 元,遠高於. y. sit. io. 。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來說,同樣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5)的統計資料顯示,. n. al. er. 4. Nat. 河南省的 13,078 元,貴州省甚至僅有 10,678 元,與上海市的差距達到 4 倍以上. v. 2014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9,381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則為 9,892 元,兩者相差達 3 倍左右。. Ch. engchi. i n U. 在城鄉差距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從外地遷移至大城市謀生的流動人口實則 難以在城市獲得良好的居住條件。居住權益的基本保障作為外地流動人口能否 在城市當地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於戶籍制度對居住權益的限制、城市 高昂的房價和物價、中低價位住房的供給不足等因素,城市流動人口的居住權 益往往無法獲得基本的保障,而僅能選擇居住在城市裡的非正式空間。 2. 以台灣來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地方統計推展中心家庭收支科的統計資料顯示,2014 年台 北市的人均所得收入為新台幣 659,591.8 元,名列全國第一,是全國人均所得收入的 1.38 倍。 3 本研究所提及之金額,除特別註明為新台幣以外,其餘皆以人民幣為單位。 4 以台灣來說,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地方統計推展中心家庭收支科的統計資料顯示,2014 年台 北市每月的人均消費支出為新台幣 27,004 元,名列全國第一;彰化縣為新台幣 14,966 元,名列 全國末位,兩者則相差 1.8 倍。 6.

(21) 其中,位置處於城市郊區或鄰近農村的聚居村,成為了大量外來流動人口 聚集租住的地點。一般而言,聚居村與城市中心地區的交通連接相對便利,且 由於村內搭建大量的違章建築以供外來流動人口居住,房屋租金相對便宜,生 活成本相對低廉,即使環境髒亂且治安堪憂,依舊成為城市流動人口傾向且不 得不選擇居住的地方(廉思編,2009;Cook et al., 2013)。 換言之,未能完全鬆綁或廢除的戶籍制度依舊對人口的流動有所限制,外 地人口受制於城市的落戶規定,不但難以辦理成為城市當地戶口,亦不被賦予 平等的資源待遇。並且,雖然城鄉差距推動了人口的流動,前往城市謀生的外. 政 治 大 他們成為城市地區的邊緣人口,流動性也於焉產生。 立. 地流動人口卻未能在城市紮根下來,在居住權益沒有獲得基本保障的情況下,. ‧ 國. 學.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對於外籍青年勞動者之城市生活處境的探究,主要涉及到戶籍制度加諸於. y. Nat. 流動人口的作用、非正式空間的產生和城市治理措施、青年流動人口的形成與. 以下就這三個概念群分別進行文獻檢閱。. n. al. Ch. 一、 戶籍制度與城鄉二元世界. engchi. er. io. sit. 現況等方面的討論,大致上可以分成戶籍制度、居住空間、流動人口三個方面,. i n U. v. 如同在上一節討論的內容,中國大陸的戶籍制度在過去對於城鄉間人口的 流動有限制的嚴格,即使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人口能夠自由地向不同地區遷 移,對於發展程度較低的農村地區人口而言,得以選擇前往城市謀生,然而若 要落戶定居在城市則仍然相當困難。換言之,戶籍制度在過去所構成的城鄉二 元世界依舊持續存在,顯示制度改革力度的薄弱。 關於建立戶籍制度的意義,黃德北(2006)以原始積累的概念解釋戶籍制 度將農村剩餘勞動力推擠到城市地區就業的過程,進一步促成了資本的原始積. 7.

(22) 累。所謂的原始積累,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所提出的概念,是指建立 起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前置過程,也就是生產者和生產資 料分離、生產者的勞動力邁向商品化的過程(Marx 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 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4)。 傳統的移民理論將移民現象的產生解釋為兩個地區間推力與拉力交織而成 的結果,著重在政策制度層面進行探討的移民政策理論,則將政策視為影響移 民過程以何種方式產生的「阻力」(盧倩儀,2006)。是故,戶籍制度亦可被視 為是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阻力,這樣的阻力從改革開放以來逐漸獲得鬆綁,但時. 政 治 大 城市的紮根和融入形成相當大的限制。 立. 至今日,仍有許多城市將戶籍制度用作排斥農村人口的工具,對於農村人口在. 城市對於農村人口的排斥,顯現在地方政府對外地人口採取的條件式篩選. ‧ 國. 學. 政策。林宗弘和曾惠君(2014)提出「選擇性吸納」的概念,解釋篩選的邏輯. ‧. 是將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的人口作為吸納的目標對象,無法達到設定條件. y. Nat. 的人口則無法落戶於該地區,僅能以流動人口的形式在該地區工作,並且在許. er. io. sit. 多方面皆無法享有和當地居民相同的權利待遇。吳介民(2000)則以「公民權 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形容這種基於戶籍分類所產生的權利不平等與社會階層. al. n. v i n 化現象。吳開亞和張力(2010)則將城市落戶條件視作地方政府吸納人才和財 Ch engchi U. 富的制度性工具,由於社會福利資源屬於地方政府的可分配資產,唯有對該地 區的經濟增長最為有利的人口才能落戶該地區,進一步分配到該地區的社會福 利資源,故稱之為「發展主義」的落戶政策。 並且,每一個城市的落戶標準也顯現出紛雜歧異的樣貌。即使在近年來,. 中央政府有意加大力度推動戶籍制度改革,但在地方政府的層級上,對於中央 政策的實踐和適應,卻隨著治理能力的強、弱而有不同的作法。此外,倘若對 於外地戶籍人口的權利予以選擇性開放,在做法上卻缺乏細緻的考量,則也未 能有效地使他們融入城市,甚至可能產生階級再製的問題。. 8.

(23) 藍佩嘉(2014)以上海市作為例子,說明農村移工子女在進入上海市的公 立學校就讀之後,實際上仍面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文化歧視、勞力剝削等 問題,甚至對於農村移工子女開放的職業類科系,亦是本地學生不願就讀的科 系。鄭怡雯(2002)則以北京市作為例子,談及農村移工子女在北京市就讀公 立小學必須繳納額外的費用,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的收費差距甚至達到 30 倍之 多。換句話說,地方政府對於中央改革政策的適應與實踐,可能與改革的本意 背道而馳,造成本末倒置的結果,城市流動人口受制於戶籍制度的權利限制仍 亟需受到重視和改善。. 政 治 大 二、 土地制度與城市的非正式空間 立. 傅柯(1978)認為,伴隨著國家理性而建立的現代國家,其治理的主要對. ‧ 國. 學. 象是從過去帝國時期對於領土(territory)的治理,轉移到現代國家對於人口. ‧. (population)的治理。人口作為一個牽動國家安全的要素,必須時刻與國家財. y. Nat. 富取得理性的平衡,方能進一步確保國家的安全。筆者認為,傅柯的觀點同樣. 間的治理亦是維持城市穩定性必須考量的重要面向。. al. er. io. sit. 適用於現代城市的治理之上,並且不僅是對於人口的治理,政府對於領土、空. n. v i n 快速的城市化過程所導致的結果是非正式空間的產生,非正式空間的產生 Ch engchi U. 則涉及土地和房屋所有權的問題,尤其中國大陸的土地制度更促使了城中村、 城郊聚居村等非正式空間的形成脈絡有其特殊性(Wu et al., 2013)。根據中國大 陸《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 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中國政府網,2016)。這 些位於城市外緣的農村和郊區土地,在快速的城市擴張下遭到包圍,並且,藉 由土地所有權的模糊性,代表「集體」的農民得以建設大量且居住品質低下的 自建房,以供外來流動人口居住,並收取租金,作為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劉雅 靈,2009;Hsing, 2010)。. 9.

(24) 由於聚居村存在不少違章建築且雜亂無序,並有大量外地流動人口的移出 和移入,村落的環境髒亂且治安問題頻傳,於焉成為政府加強治理或拆遷的對 象(項飈,2000)。然而,聚居村的拆遷,意味著居住其中的流動人口將面臨愈 加險峻和艱難的生存處境,他們的工作和社會網絡關係遭到斷裂,甚至被迫離 開城市(Wang et al., 2015)。有學者則認為,城中村是城市化過程的必要存在, 對於城市化過程的貢獻良多,故若要對城中村進行拆遷、移除等手段,皆必須 經由審慎的考量才能進行(Wang et al., 2009)。必須強調的是,中國大陸城市的 非正式空間並非僅有城中村和聚居村,但非正式空間的存在正當性和應對措施. 政 治 大 並且,非正式空間的居住者不一定僅限於古典觀點所認為的低收入群體, 立. 所涉及的城市治理問題,實則大同小異。. 在制度、結構和社會因素的多重影響之下,即使身為中產階級,具備特定身份. ‧ 國. 學. (例如膚色、國籍等)的人也可能成為非正式空間的居住者,甚至是構成非正. ‧. 式空間的居住主體(Wacquant, 2015)。此外,非正式空間的存在固然提供外來. y. Nat. 流動人口一個居住和發展的空間,然而非正式空間的發展亦可能具有限制居住. er. io. sit. 者發展的作用,都市貧民區(ghetto)的發展理論即說明了處落在都市邊緣的貧 民區對於城市流動人口的限制為何。. al. n. v i n 現代化理論的觀點認為,貧民區只是高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現象, Ch engchi U. 經濟發展的成果會涓滴到貧民區,最終幫助貧民窟的居住者或其子女脫離貧民 區(Glaeser, 2011)。然而,也有學者反對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貧民區及其. 居民未必能受惠於經濟發展的果實,貧民區不但持續存在,甚至是個「貧窮陷 阱」,它不但有擴大 的趨勢,並且貧民區 居民的處境也有愈趨 惡化的傾向 (Marx et al., 2013)。歐子綺(2015)則肯定擁有正式住房的所有權之於中國大 陸城市流動人口的重要性,她針對既有研究對於落戶與否過度重視的問題進行 反思,並指出流動人口是否願意長期在一座城市發展,不在於他們是否擁有戶 口,而是要有屬於自己的正式住房。. 10.

(25) 換句話說,城市之非正式空間大量存在的原因,除了和流動人口的遷移和 聚集有關,同時也涉及到結構轉型、制度規定、城市治理等問題,並突顯出居 住貧困的問題。另外,非正式空間的存在,可能是提供流動人口邁向更好生活 的轉機,亦可能成為限制他們發展的危機,端看政府如何治理非正式空間、如 何調節資源的分配,以及一座城市是否提供流動人口足夠的躋升機會而定。. 三、 青年流動人口的類型與成因 (一) 農民工子女. 政 治 大 更多地具備了知識能力,或者至少是代表著一個新的世代,承載著知識改變命 立 不同於主要從事體力型工作的農民工,作為城市流動人口中的青年群體則. 運的希望,透過從事非體力型工作以創造向上流動的可能。隨著農民工進城務. ‧ 國. 學. 工,一併遷移到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子女是最早受到關注的青年流動人口,除了. ‧. 經濟居於劣勢的貧富差距問題以外,由於戶籍制度的牽制,該群體被排斥於城. y. Nat. 市教育資源的問題亦備受關注(項繼權,2005),有的研究則從農民工子女在城. n. al. er. io. sit. 市生活所面臨的文化歧視與身份認同問題進行討論(熊易寒,2009)。. (二) 流動知青. Ch. engchi. i n U. v. 另一個城市青年群體──流動知青,也開始受到關注。他們的教育程度相 對較高,並希望能夠在城市中取得向上流動的機會。根據周擁平和 高明華 (2005: 30)的研究指出,流動知青是「普通城市流動知識青年群體」,雖然擁 有城鎮戶口,但並沒有大城市的戶口,學歷一般在高中以上,從事非體力型工 作,收入程度在城市當地則屬於中等水準上下。然而,因為沒有城市當地戶口 的緣故,該群體的就業情形並不穩定,再加上城市高昂的房價,進一步造成居 住情形的不穩定。此外,外地戶籍的身份亦讓流動知青在社會保險、日常生活 和情感生活上面臨被排斥和被歧視的諸多問題。. 11.

(26) (三) 蟻族 相較於流動青年,蟻族所顯現之更為艱難的生存處境,則是青年流動人口 的現狀問題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的催化劑。蟻族是廉思(2009)借用「螞蟻」的 形象而提出的概念,用以形容大學畢業生在城市的生存處境,他們擁有三個與 螞蟻類似的特點:高智、弱小、群居。高智,是因為他們擁有的大學以上學歷; 弱小,顯示出他們在城市環境中的經濟弱勢;群居,則反映了他們的人口規模 和居住型態。 如同絕大多數的城市流動人口,蟻族多半是從經濟低度發展的農村或小城. 政 治 大 流動人口相同。換言之,中國大陸城市房價的高漲,致使這群剛畢業不久、收 立 鎮遷移至城市地區謀生,就結構環境層面而言,蟻族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的城市. 入程度還不高的大學畢業生,難以負荷高昂的房價,僅能選擇居住在地點偏遠、. ‧ 國. 學. 價格便宜且環境不佳的住房。賈琳梓(2010)指出,因為蟻族並未擁有城市當. ‧. 地的戶口,許多城市的廉租房只提供給擁有本地戶口的居民租住,蟻族僅能轉. y. Nat. 向選擇價格高昂的商品房,致使「拼房」成為蟻族主要的居住的型態。. er. io. sit. 然而,有別於其他的城市流動人口,蟻族作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低階白 領青年群體,該群體還有一個特殊的形成原因:高等教育體制的調整。既有文. al. n. v i n 獻指出,中國大陸在 1998 年推行的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逐 Ch engchi U 年快速攀升,再加上大學教育對於專業知識的傳授,並不符合當前就業市場的. 需求結構,導致大量畢業生在投入市場以後,產生人力資本供過於求的問題 (李華文,2012;王楚君,2014)。 不過,亦有學者從個人的層次分析蟻族的遷移動機和形成原因。換言之, 蟻族認為前往城市就業的發展機會相對較多,回鄉發展的空間則十分有限,原 因包括他們的父母缺乏社會資源以讓他們在家鄉取得一份待遇較佳的工作。因 此對於蟻族來說,選擇在城市地區就業的優勢在於能夠以最公平的方式、最大 程度地憑藉個人的努力獲致成功,在經濟地位上謀求向上流動的機會(廉思編,. 12.

(27) 2009;Stornes, 2012;Engebretsen, 2013)。 有的研究則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討論蟻族問題的產生,意思是社會資源的缺 乏是蟻族選擇前往城市地區就業、不願回鄉發展的原因。社會資源指的是社會 資本,根據布赫迪厄(1986)的定義,社會資本指的是一種基於長期穩定的網 絡關係,內部的成員所集體擁有的資源,並且關係內部的其他成員也能夠享有 這樣的資源。然而,即使蟻族前往城市地區就業,依然面臨到缺乏社會資本的 問題,社會資本的匱乏經由代際繼承的方式,延伸到蟻族的城市就業和居住處 境,而難以實現社會流動的目標(張浩,2011)。. 政 治 大 她認為,基於個人能力的問題,蟻族在經營社會關係、創造社會資本的能力較 立 此外,郭娟(2012)從個體的角度討論蟻族之所以陷於地位弱勢的原因,. 差,進一步影響到該群體的求職條件。郭蓉(2012)則認為,蟻族的就業觀念. ‧ 國. 學. 是導致該群體冀求在城市就業、不願回鄉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且大學畢業生之. ‧. 就業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受到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內的各方客觀因. sit er. io. (四) 外籍青年勞動者. y. Nat. 素所影響,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個人的主觀因素亦發揮著影響的作用。. al. n. v i n 外籍青年勞動者是筆者根據蟻族概念之不足所提出的新概念,亦是本研究 Ch engchi U. 的研究主體。本研究起初是以蟻族作為關注點,旨在透過對青年流動人口的調 查和研究,揭示城市流動人口的定居、居住和流動問題。上述的內容雖已針對 蟻族的形成原因進行各種角度的討論,但因為目前該群體的收入程度和職業位 階已有明顯提升,居住型態亦不再以聚居作為主流和唯一居住形式,換言之, 蟻族概念已無法適切涵蓋其原本所指涉的群體。因此,在蟻族概念的運用有所 限制和不足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有擴大概念範圍的必要,並提出外籍青年勞動 者的概念,加以涵蓋蟻族所指涉之群體的當今型態。關於蟻族概念的確切內容 以及如何延伸至外籍青年勞動者的思維進路,筆者將在第二章進行討論。. 13.

(28) 總而言之,青年流動人口作為一個掌握知識能力的群體,該群體是否能夠 通過知識和努力實現社會流動的目標,反映著一個社會是否存在暢通的流動渠 道,或者存在結構性、制度性的障礙。此外,若從居住的角度審視青年流動人 口的城市生存狀態,則能夠折射出社會結構轉型、城市治理、制度性歧視、居 住貧困等多重問題,尤其是透過對蟻族的觀察,知識能力難以翻轉階級身份再 製的問題益加明顯。. 第五節 理論基礎. 政 治 大 以移民理論分析外籍青年勞動者選擇遷移的動機因素,並且視戶籍制度為遷移 立. 首先,本研究以貧民區理論分析城市之非正式空間的形成和存在;其次,. 的阻力,以進一步討論外籍青年勞動者的流動情形。以下,分別就上述兩個理. y. Nat. 一、 貧民區理論:非正式空間的形成與發展. ‧. ‧ 國. 學. 論框架進行闡述。. er. io. sit. 城市之非正式空間的形成,可以視作經濟強制的結果,同時也是結構和政 治因素的產物(Massey and Denton, 1993)。Parker(2007)指出,現代聚居區存. al. n. v i n 在著大量破敗的低租金公寓,是都市底層階級或都市貧民在經濟限制下,不得 Ch engchi U 不選擇居住的地方。中國大陸城市的非正式空間亦是依循著同樣的脈絡形成,. 一方面基於城鄉差距的原因,二方面受制於戶籍制度的排他性,三方面則是住 房供給不足所面臨的居住貧困問題,在外地移工(migrant worker)不易近用到 中低價位住房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典型的非正式空間,城郊聚居村成為了大量 外地人口居住的地點,這是經濟強制與政治結構因素交織而成的產物。 並且,根據托達羅悖論(Todaro paradox)的觀點,當政府考慮到對貧民區 進行資源的挹注會進一步導致更多農村移民的湧入,同時也會造成對農村資源 投入的減少,故傾向減少對貧民區的投資,以避免貧民區的持續擴大(Todaro,. 14.

(29) 1976)。但亦有學者認為,資源向都市集中的都市偏斜政策才是導致更多農村移 民積極地向城市湧進的根本原因(Bates, 1981;Fix and Zimmermann, 2004)。雖 然,中國大陸城市政府對於貧民區的存在鮮少採取積極的治理措施,但這並不 意味著政府對於農村資源的投入就於焉增加,事實上,嚴重的城鄉資源落差仍 舊吸引著大量的外地移民前往城市地區尋求發展的機會。. 二、 移民理論:外籍青年勞動者的遷移與流動 傳統的移民理論從經濟邏輯的角度來解釋移民現象的發生,流出地與流入. 政 治 大 以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Thomas, 1973)。Tilly(1978)則認為,移民的遷移動 立. 地分別具有推力和拉力,移民會從經濟不景氣的地區向經濟景氣的地區移動,. 機不能僅從經濟的觀點出發,社會資源亦是移民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也就是. ‧ 國. 學. 當「先到」的移民在遷移至移居地並熟悉當地以後,能提供其所認識之「後到」. ‧. 的移民在資源上的援助,進一步形成連鎖移民的現象。. y. Nat. 此外,政治學視角的移民理論則側重於對移民政策的討論,盧倩儀(2006). er. io. sit. 的移民政策理論即著重在政策制度層面的探討,她指出,相對於經濟不發達的 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雖然具有經濟上的吸力和拉力,移民政策卻被制定以作為. al. n. v i n 移民過程的「阻力」。換句話說,基於經濟因素的考量,外籍青年勞動者選擇至 Ch engchi U. 城市地區尋求向上流動的機會,然而,城市政府透過戶籍制度的設計和安排, 對於外地流動人口的諸多權利予以牽制,則是移民過程的阻力。 必須強調的是,即使外籍青年勞動者已經遷移至城市地區就業,這並不意 味著他們成功地克服了政策制度所形成的阻力。事實上,就短期而言,外籍青 年勞動者確實能夠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就長期而言,一旦考慮到婚姻和子女 就學的問題,政策制度加諸於他們的相關權利限制,卻足以影響他們的去、留, 甚至進一步促成他們在代際流動上居於相對劣勢的問題。. 15.

(30) 第六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的首要問題在於探討北京市的外地戶籍人口為何難以在城市當地紮 根、定居的現象,研究途徑則是透過對外籍青年勞動者在城市空間和社會空間 上進行定位,進一步研究該群體在北京市的居住和社會流動情形,以及制度性 因素如何造成他們的城市居住和流動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思路,並綜合文獻回顧的結果,筆者分殊出下列三個研究 問題,將依序在第二章至第五章的部分進行討論: 一、作為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原始型,蟻族的型態有何變化?如何產生變化?這. 政 治 大 二、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城市居住空間有何階級性意涵?城市居住空間的階級性 立 樣的變化如何造成蟻族概念的運用有所限制?. 如何產生?. ‧ 國. 學. 三、外籍青年勞動者的遷移和流動情形為何?該群體的遷移和流動情形如何受. Nat. y. ‧. 制於制度性因素的影響?. er. io. sit. 第七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市作為研究地點,一方面是因為北京市屬於超大城市5,且為. al. n. v i n 中國大陸首都,城市治理問題的矛盾性容易被突顯與觀察;二方面則是出於筆 Ch engchi U 者對北京市相對熟悉的緣故,由於筆者曾在 2012 年秋季前往北京市中國人民大. 學擔任交換學生一個學期,因此對於北京市的環境較為熟悉,同時亦擁有在當 地的人脈,有利於研究的開展。 其次,本研究以蟻族作為原始型,延伸其概念為外籍青年勞動者而作為研 究主體,這是因為蟻族的型態已產生變化,其概念運用有其限制,故進一步導 向對外籍青年勞動者的探討。不論是蟻族或是外籍青年勞動者,在界定上,他 們都受到高等教育擴張政策的影響,卻因為社會結構轉型、戶籍制度牽制、居 5. 根據中國國務院在 2014 年所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超大城市指的是 城區常住人口達 1,000 萬人以上的城市。 16.

(31) 住貧困等問題,無法在城市地區擁有基本的居住和發展條件,突顯出中國大陸 既有的城市治理政策所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以田野研究法為主、文獻分析法為輔的方式進行。根 據謝國雄(2007)所主編的《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他 認為以身為度的田野工作更加重要的意義也許不在於研究成果本身,而是研究 者探索社會生活的過程。當然,田野工作亦十分能夠達到「做出深刻與原創的 研究」的目的,研究者透過田野工作探索社會生活的過程,在認識論與存在論 兩者間來回激盪,一步步地釐清並回答切中要點的研究問題以後,進一步達致. 政 治 大 此四者交融在一起,這是他所謂的「四位一體」的研究精神(謝國雄,2007: 4立. 理論的創新。要能夠讓技法(田野工作)、基本議題(理論)、認識論、存在論. 5)。. ‧ 國. 學. 筆者嘗試並遵循謝國雄在研究方法上的理念,盡可能地讓自己投身於研究. ‧. 議題的田野場域之中,以身體經驗場域的實況、挖掘文本所無法顯現的微妙細. y. Nat. 節,並在無形間養成對研究議題的精準直覺和判斷。但因為中國大陸不論在經. er. io. sit. 濟或社會方面的變遷速度都極為快速,筆者能夠投入於田野工作的資金十分有 限,三、四個月的短期田野調查一方面難以跟上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速度,. al. n. v i n 另一方面則相對不易從宏觀的角度檢視北京市整體的發展現況,因此仍必須透 Ch engchi U 過文獻分析法的方式,來補足田野研究法的限制。具體進行的方式如下:. 一、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的應用範圍,主要在於探討蟻族概念及其型態的發展與變化, 以及北京市的城市治理政策與戶口政策的發展與變革。文獻蒐集的項目包括報 章、政策法規、年鑑類書籍、民族誌書籍、期刊論文、研究論文、研究專著等; 文獻蒐集的管道則包括學術引擎、電子資料庫、電子版報章、政府單位網站、 政治大學圖書館等,例如:在中國知網(CNKI)搜尋關於蟻族現況相關調查以. 17.

(32) 及各類型居住空間的研究;在北京青年報電子版網站搜尋關於聚居村拆遷整建 的相關報導;在中國政府網搜尋關於過去與目前實施的政策法規。 此外,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亦前往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 館、獨立書店等地方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搜集成果包括中國統計年鑑、 中國城市統計年鑑、北京昌平圖鑑、《青年藍皮書: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3) No.1──城市新移民的崛起》等載有重要分析內容的文獻;在中國人民大學圖 書館下載統計年鑑電子檔需有在校資格,但因為筆者曾經在 2012 年秋季在該大 學擔任交換學生,透過這層關係,筆者來回周旋於院辦、港澳台辦和計算機中. 政 治 大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受訪者在得知筆者的研究議題以後,也會主動分享其 立. 心等單位,最終在行政人員的協助下,取得在圖書館下載文獻資料的資格。. 所接收到的相關報導和資訊。在第二次田野調查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天,一位受. ‧ 國. 學. 訪者便分享了關於《社會建設藍皮書:2015 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新書發. ‧. 布會的報導,內容涉及外地戶籍青年選擇離開北京市的動機因素,相關的統計. y. Nat. 數據對於本研究在分析遷移動機的部分有莫大幫助。因此,藉由地利之便,筆. er. io. sit. 者旋即前往位在北京市西城區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直接購買了甫出版不久 的《社會建設藍皮書:2015 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作為後續本研究在文. n. al. 獻分析上的重要基石。. Ch. engchi. i n U. v. 二、 田野研究法 蟻族作為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原始型,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先是以蟻族及 其居住場域──聚居村,作為調查的對象和場域,接著再逐漸擴大和延伸至對 外籍青年勞動者的調查與研究。在步驟上,筆者首先選定永旺村6作為研究聚居 村的個案,該村是典型的城郊聚居村,有助於筆者接觸研究對象。為了深入觀 察和了解外籍青年勞動者的聚居村生活,在第二次田野調查期間,筆者透過與 6. 本研究將作為個案的聚居村匿名處理為「永旺村」 ,在第三章的討論中將會標示該聚居村的地 理位置。 18.

(33) 一位受訪者合租在一個房間的形式,居住在永旺村兩個月,對於外籍青年勞動 者的作息和生活型態、聚居村的物價和生活氛圍,皆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其次,除了對永旺村的外籍青年勞動者、房東、商販進行訪談之外,筆者 進一步擴大了訪談對象的範圍,訪談了居住在其他地點的外籍青年勞動者,他 們有的居住在遠郊農村,有的居住在小區套房,也有的曾經居住在地下室、隔 斷間等各種形式的住房類型,豐富了外籍青年勞動者在居住空間上的類型與分 布。同時,筆者也訪談了研究領域為流動人口、城市化問題的專家和學者,以 探討外籍青年勞動者整體的生存處境和居住現況。雖然有的專家、學者甚為忙. 政 治 大 旁聽,或者選擇前往教授的辦公室提出訪談的請求,教授們皆願意撥冗 15 至 立. 碌,未必會回覆筆者寄出的訪談邀請信函,但當筆者決定直接至教授的課堂上. 20 分鐘的時間接受筆者的訪談。. ‧ 國. 學. 在訪談時間方面,每位受訪者的訪談時間平均在 60 分鐘左右,除了廉思教. ‧. 授、韓嘉玲教授和永旺村商販張女士無法或不願意在訪談期間進行錄音,其餘. y. Nat. 的受訪者皆以錄音作為紀錄訪談內容的方式。在訪談開始前,筆者首先針對該. er. io. sit. 次訪談的目的和相關注意事項進行清楚的說明,每一位受訪者的手邊原則上皆 會有一份與筆者在內容上相同的訪談大綱,以供受訪者參閱,訪談大綱的詳細. al. n. v i n 內容則請參見附錄二至附錄九;在訪談結束後,筆者將接近 40 份受訪者的錄音 Ch engchi U. 檔謄錄成逐字稿,並搭配訪談時所作的筆記,作為研究分析的材料。此外,針 對受訪者的住房情況,筆者在徵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以拍攝照片的方式作 為紀錄,並且在事後撰寫田野筆記,作為研究使用的文獻資料。 至於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尋找受訪者的方式,則主要透過筆者原本即認識 的友人協助介紹受訪者、經介紹的受訪者再介紹其他受訪者的「滾雪球」方式, 來拓展受訪者的數量。除了透過社會網絡關係和滾雪球的方式,筆者亦曾在永 旺村發放傳單、在永旺村的百度貼吧7上發帖,以尋找願意受訪且符合條件的研. 7. 中國大陸知名入口網站「百度」下的一個子網站,類似於網路論壇,網址為 http://tieba.baidu.com/。 19.

(34) 究對象,立意抽樣的方式在尋找研究對象的過程中,亦發揮了一定程度的成效。 舉例而言,本研究的一位關鍵報導人(key informant)──周圍8,便是在百度 貼吧上看到筆者的貼文而進一步相識。 此外,本研究的田野調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透過前導性研究的方 式,在 2015 年 1 至 2 月期間,針對研究主題進行初步的實地調查,除了走訪幾 個北京市的聚居村落、針對十餘位目標群體進行深度訪談之外,筆者亦蒐集了 相關文獻和書籍,以確認研究議題的發展概況;第二階段,則是透過移地研究 的方式,在 2015 年 8 至 11 月期間,針對外籍青年勞動者在北京市的工作、居. 政 治 大 居村以外的居住場域,研究對象不僅限於聚居村的居住者,還包括居住在各式 立 住、遷移、流動情形進行全方面的調查。本次的田野調查將研究觸角延伸至聚. 住房類型的外籍青年勞動者。同時,筆者也訪談了城市流動人口和治理政策的. ‧ 國. 學. 專家、學者,並積極蒐集年鑑與統計資料,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材料。. y. ‧. Nat. 三、 研究地點與研究對象. er. io. sit.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主體為北京市的外籍青年勞動者,此一群體的涵蓋範圍 較廣,故研究地點和對象的範圍相應地顯得多元。這裡所謂的研究地點,指的. al. n. v i n 是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居住空間和住房類型,城郊聚居村則可以被視為該群體之 Ch engchi U 城市居住空間的一個理念類型,本研究先是以永旺村作為個案,再逐漸擴大至 其他居住空間和住房類型的討論,並進一步闡述該群體的居住貧困問題。 並且,為了更加完整地認識北京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居住空間,本研究的研. 究地點不以永旺村為限,筆者除了在永旺村租房居住兩個月左右,同時亦探訪 了北京市的各式住房類型,包括:低階服務業人員居住的員工宿舍、遠郊聚居 村、正值拆遷階段的近郊聚居村、遠郊農村的木工廠工人宿舍、私人搭建的胡. 8. 受訪者周圍居住在永旺村已有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北京市前前後後則待了有十年左右,同時 他也曾經是一位在永旺村當地的一個非政府組織裡的志工,因此對於永旺村的發展過程和概況 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他的訪談內容極具參考價值,在後續的分析過程裡,筆者引用了許多他所 訴說的訪談內容。 20.

(35) 同院落、市區地段的地下室租房、隔斷間租房和小區套房等。其中,在受訪者 的邀請下,筆者更實際居住了低階服務業人員居住的員工宿舍,體會外地青年 如何在平均不到 2 平米的侷促空間裡生活;也與受訪者及其父母同住在遠郊農 村的木工廠工人宿舍,在品嘗受訪者母親親手料理的家鄉菜的同時,思索著赴 京積攢餬口費用的農民工如何運用其有限的資本,栽培著他們的下一代,才能 實現向上流動的目標,且不必再居住於隨時可能面臨停電窘境的工廠生活。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則主要包括外地青年9、學者、永旺村的商販和房東,兩 次田野調查的訪談人數共計 40 人,其中有 4 人拒絕參與筆者在第二次田野調查. 政 治 大 社會系陸杰華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思教授、北京社會科學 立 的追蹤訪談。作為學者的訪談對象,包括清華大學社會系李強教授、北京大學. 院社會學所韓嘉玲教授等,共計 4 人;訪談當下居住在永旺村的訪談對象,共. ‧ 國. 學. 計 12 人;曾居住在永旺村的訪談對象,共計 3 人;訪談當下居住在永旺村以外. ‧. 的訪談對象,共計 16 人;曾居住在北京市、但於訪談當下已在外地發展的訪談. y. Nat. 對象,共計 1 人;作為永旺村房東的訪談對象,共計 1 人;作為永旺村商販的. er. io. sit. 訪談對象,共計 2 人。關於受訪者的基本情況表,請參見附錄一。 必須強調的是,就外地青年而言,男性有 25 位,女性僅有 7 位。研究對象. al. n. v i n 在男女比例上失衡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是因為女性受訪者對於筆者的防衛心較 Ch engchi U 重,在面對筆者的訪談邀請時多半直覺性地拒絕;二方面則是女性受訪者相對. 不願意介紹其他女性受訪者與筆者進行訪談,即使有幫忙介紹,作為女性的被 介紹者亦相對不願意接受訪談;三方面是因為男性受訪者在為筆者介紹其他適 合的受訪者時,也會傾向介紹男性受訪者與筆者進行訪談,這些因素都大幅降 低了筆者訪談到女性受訪者的機會。 另外,由於筆者是以蟻族作為原始型,並延伸其概念為外籍青年勞動者, 以進一步探討該群體的居住和戶籍問題。因此,在研究對象的條件設定上,筆 9. 本研究對外籍青年勞動者的界定有學歷和戶口所在地的限制,為了便於統計,這裡僅以外地 青年作為計算對象,指的是原戶籍地不在北京的青年。 21.

(36) 者是以中等或以下程度的收入水準、居住面積相對不寬敞、或是居住在條件不 佳的非正式住房者為主要目標對象。從訪談的成果來看,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也 多半屬於經濟條件為中等、中低等或低等程度的外地青年,而相對欠缺對中高 階、高階外地青年的討論和研究。不過,即使存在上述的取樣限制,本研究對 於這些外籍青年勞動者的調查,依舊相當程度地說明了該群體大多數人的思維 邏輯和生活處境,反映著外籍青年勞動者作為大城市下市井小民所可能面臨的 主流命運。. 政 治 大 首先,第二章旨在闡述蟻族概念在運用上的限制,進而擴大和延伸出外籍 立. 第八節 各章梗概. 青年勞動者的概念,方能進一步探討城市青年流動人口的生存處境和未來發展。. ‧ 國. 學. 因此,筆者在此章除了就蟻族的界定方式進行釐清之外,亦討論其型態變化及. ‧. 其產生變化的原因,揭示蟻族概念的內在矛盾問題和運用限制,進而以蟻族概. y. Nat. 念作為原始型,擴大其概念範圍,延伸出外籍青年勞動者的概念,作為接續所. er. io. sit. 欲討論之議題的研究主體。. 其次,如同蟻族概念的運用有其限制,廉思對於蟻族概念的發想和討論,. al. n. v i n 亦欠缺對該群體之居住空間的分析和研究。因此,筆者在第三章除了就聚居村 Ch engchi U 此一居住空間的定義、特性、形成之制度性脈絡等進行深入討論之外,同時也. 回顧並揭示了廉思在聚居村研究上的不足,並以「永旺村」作為個案,全面且 系統性地分析此一空間聚落的整體發展情形,包括其形成、存在與未來可能的 消逝,以補充廉思對於蟻族居住空間之研究的不足。 為了從城市空間和社會空間探討城市青年流動人口的定居、居住、遷移和 社會流動等問題,在蟻族的概念延展為外籍青年勞動者的同時,對於外籍青年 勞動者之居住空間的討論自然不再以聚居村為限。因此,筆者在第四章將擴大 到北京市區域整體的發展脈絡,以討論外籍青年勞動者在居住空間上的類型與. 22.

(37) 分布,同時指出他們作為城市流動人口所面臨的居住貧困問題。 再者,第五章則是透過對外籍青年勞動者的遷移動機和社會流動情形進行 分析,筆者在此章揭示了該群體選擇前往北京工作、在北京區域內遷移、以及 最終依舊選擇離開北京的原因,亦探討了他們在北京工作一段時間以後的社會 流動情形。此外,戶籍身份對於外籍青年勞動者在資源和權利上的牽制,則也 影響著他們的遷移動機與向上流動的可能,筆者在此章亦針對戶籍身份如何產 生牽制作用,以及如何影響他們的遷移和流動情形等命題進行闡述。 在第六章的部分,筆者除了摘述上述各章的研究成果之外,同時亦指出,. 政 治 大 在北京市所面臨的居住貧困、流動困難與戶籍牽制等問題,則反映出一系列懸 立 外籍青年勞動者作為中國大陸超大城市之外地流動人口的其中一個群體,他們. 而未決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最後,筆者就本研究所內含的限制進行說明,. ‧ 國. 學. 同時回顧、整理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並提出建議以供後進者參考。.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3. i n U. v.

(38) 第九節 研究架構與概念. 戶籍制度. 城鄉差距. 城市流動人口. 居住問題. 立. ‧ 國. y. sit. 外地戶籍 青年勞動者. n. al. er. io. 貧 民 區 理 論. ‧. 蟻族. Nat. 結構變動. 治 政 城市青年流動人口 大 學. 高等教育擴張. 戶籍問題. Ch. 居住貧困. engchi. i n U. v. 流動障礙. 戶籍牽制問題. 城市治理問題. 圖 1.1 研究架構與概念圖 資料來源:筆者製作. 24. 文 獻 分 析 法 + 田 野 研 究 法. 遷 移 理 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七、董事名冊、戶籍謄本及印鑑;設有監察人者,其名冊、戶籍謄本及印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view, even though the structure of the idea of Hua-Yen Buddhism is very complicated, indeed, we still believe that we can also find out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民國設 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之外國人或 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效之居留證明文件 及配偶戶口名簿影本。. 三、

However, the SRAS curve is upward slop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tends to raise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lied and a decreas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