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旻沛 博士. 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 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張桂綿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六月 1.

(2) 謝誌 碩士論文得以完成,這一路來要感謝所有指導、支持與陪伴我的人。 首先,我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林旻沛老師,謝謝老師用心的訓練與指 導我撰寫論文,在我碩二歷經許多失落經驗時,給予我很多支持、鼓勵與包容, 允許我依自己的步調來完成論文,也很用心的舉辦活動以拉進師生的情誼,每回 跟老師討論完都會湧現很多的信心與衝勁,真的很感謝老師用心的指導與栽培, 謝謝您!身為您的學生是我的幸運! 也要謝謝兩位口試委員:林家興老師與洪福源老師,謝謝您們悉心的修正了 論文中的錯誤之處,提供我許多可以使得這篇論文更加完整成熟的寶貴建議。 回想這一路來撰寫論文的過程,感謝大學好友品蓉、慈慧與以瑄,謝謝妳們 幫我校對論文有無錯字,其中,特別要感謝品蓉,聆聽我訴說論文寫作的心情, 總是答應幫我翻譯英文文獻,讓英文不佳的我彷彿吃了定心丸一般的安心;謝謝 雯涵,不厭其煩的教會我怎麼蒐集文獻與操作 Endnote 整理文獻,有任何電腦系 統上的問題找妳就彷彿擁有最強壯的靠山;謝謝同為旻沛老師學生的胤含與昭 瑞,在每次論文討論的過程中因為有妳們可以彼此加油打氣,才能堅持下去,尤 其要謝謝胤含,答應擔任我論文口試的紀錄,而且當天發生一些突發狀況幸好有 妳救援才能順利結束;謝謝在碩班求學的這幾年來,任何給予我支持、鼓勵、安 慰與肯定的師長、同學與朋友,因為有您們的陪伴與照顧,才能讓我在每一個可 能都快撐不下去的時刻裡,仍然能看見希望。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與弟弟,謝謝您們讓我無後顧之憂的來念碩班, 在經濟上支持著我,讓我可以專心的撰寫論文,也要謝謝自己這一路走來的堅 持、毅力與努力,才能體會這沿途的風景。. i.

(3)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 癮間之關聯,並檢驗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分層(高中、高職) 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抽樣,共取得 1922 份有效樣本(高中學生 佔 48.86%;女性佔 53.07%),並施以「社會支持量表」、「Rosenberg 自尊量表」 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而後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1)最近一年內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 18.22 小時、標 準差為 18.44 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 15.43 小時、標 準差為 17.33 小時;(2)最近一年內在各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方面, 以網路人際互動的平均時數最高、平均每週時數為 8.83 小時、標準差為 13.14 小 時,線上遊戲次之、每週平均時數為 4.50 小時、標準差為 8.91 小時,接續依序 是網路資訊活動、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以及網路色情活動;(3)現實社會支持 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4)虛擬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網路成癮;(5)現實社會支 持可以正向預測自尊、但虛擬社會支持無法顯著預測自尊;(6)自尊能夠負向預 測網路成癮;以及(7)自尊可部分中介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驗了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模 式,根據研究發現提出討論與建議,以供家長、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詞:高中職學生、現實社會支持、虛擬社會支持、自尊、網路成癮. ii.

(4) Actual Social Support, Virtual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Chang, Kuei-Mien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tual social support, virtual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Moreover, the study focus on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that actual social support, virtual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recruited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by both stratified an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192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inally. The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Social Support Scal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and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esults: (1)The average hours on internet weekly were 18.22 hours(SD= 18.44 hours)in the recent year, in which 15.43 hours(SD= 17.33 hours)were fo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2)The average hours on internet activities weekly were the human interaction was the highest, with an average number of 8.83 hours(SD= 13.14 hours), second was the online games, with an average number of 4.50 hours (SD= 8.91 hours), followed by internet information activities, online shopping, and online erotic activities. (3)Actual social support negatively predicted internet addiction. (4)Virtual social support positively predicted internet addiction. (5) Actual social support positively predicted self-esteem, but virtual social support didn’t significantly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6)Self-esteem negatively predicted internet iii.

(5) addiction. (7)Self-esteem part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that actual social support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Conclusion: The study examined actual social support, virtual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on internet addiction prediction model. The result from the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counselors, as well a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ctual social support, virtual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internet addiction. iv.

(6)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測量工具 .................................................................. 7. 第二節. 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13. 第四節. 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15. 第五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 17. 第六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19. 第七節. 研究假設 ................................................................................................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2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26 v.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28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概況及相關量表得分情形等分析 .................... 28. 第二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及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 ........................ 35. 第三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分析 ........................ 3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 41 第一節. 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 41. 第二節. 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 42. 第三節. 自尊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 43. 第四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之關係 .................................................... 45. 第五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 46. 第六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47. 第七節. 實務上的建議 ........................................................................................ 48. 參考文獻 ........................................................................................................................ 52 中文部分 ................................................................................................................ 52 英文部分 ................................................................................................................ 53 附錄 ................................................................................................................................ 62 附錄一. 個人資料表 ............................................................................................ 62. 附錄二. 社會支持量表 ........................................................................................ 63. 附錄三. Rosenberg 自尊量表 .............................................................................. 65. 附錄四.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 66. vi.

(8) 表次 表 3-1-1. 有效樣本之人口特性比例表 ...................................................................... 23. 表 4-1-1. 最近一年內各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 ...................................... 28. 表 4-1-2. 自尊之得分情形 .......................................................................................... 29. 表 4-1-3. 現實社會支持之得分情形 .......................................................................... 30. 表 4-1-4. 虛擬社會支持之得分情形 .......................................................................... 32. 表 4-1-5. 網路成癮量表之得分情形 .......................................................................... 33. 表 4-2-1. 各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相關係數 ...................................................... 36. vii.

(9) 圖次 圖 3-1-1. 研究架構 ...................................................................................................... 22. 圖 3-3-1.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結構方程模式 ...................... 40.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資策會 FIND(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自 1996 年起進行 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資料發現,截至 2014 年 3 月底,扣除低度使用 戶、一人多帳號及多人一帳號等情形後,2014 年第一季我國經常上網人口已達 1,110 萬人(資策會 FIND,2015 年 8 月 13 日),且與 1996 年經常上網人口 60 萬 人相比、增幅達 18 倍之多,顯示近十幾年來我國經常使用網路之人數是大幅增 長的;另外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5 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 告」(鄭天澤、楊亨利、陳麗霞、胡正文與劉千鳳,2015)顯示,全國 12 歲以上 民眾有 83.7%的人有使用網路的經驗、總人數達 1,883 萬人,且從歷年調查發現 上網比例呈穩定成長趨勢。 網路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縮短時間與距離隔閡,無論在世界任何一角,只 要有網路,便可即時獲取其他地區的最新消息,也能知曉遠方友人近況並與其聯 繫,且網路讓人們不用外出,透過目錄瀏覽即可採買生活必需品,因此網路早已 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對青少年來說,網路的發展 更是創造了一個新的溝通平台和活動空間,帶給青少年許多新穎且豐富的生活經 驗(王智弘,2006)。 儘管網路有數之不盡的優點與益處,但網路就如雙面刃般,若未善加使用, 也會帶來不可輕忽的負面影響。過去研究指出,長時間過度使用網路,會對個體 造成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問題,像是眼睛疲勞、睡眠習慣紊亂、腕隧道症候群 (Young, 1999)、心理困擾(Müller et al., 2016)、情緒與行為問題、在校表現不 佳問題、缺席、與父母和同儕間有問題的社交關係(Frölich et al., 2016),以及網 路成癮等問題(Shek & Yu, 2016) ,其中臺灣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約在 17.9%-20.1%(Ko, Yen, Liu, Huang, & Yen, 2009; Ko, Yen, Yen, Chen, & Wang, 2008; 1.

(11) Yen, Ko, Yen, Wu, & Yang, 2007)、國中學生盛行率約 10.8%-17.6%(Ko, Yen, Chen, Yeh, & Yen, 2009; Ko, Yen, Liu, et al., 2009)、大學生盛行率約 15.3%-17.0% (Chou et al., 2015; Lin, Ko, & Wu, 2011),因此國內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比例也相 對較高,故了解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的保護因子和危險因子,亦是研究的重 要議題。 過往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為網路成癮的保護因子,即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具有 顯著且負向的預測關係(吳佳煇,2004;楊正誠,2003),也就是當個人在生活 中獲得的社會支持越高,則網路成癮傾向越低。此外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中,很 常被探討的變項為低自尊(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 Niemz, Griffiths, & Banyard, 2005);Armstrong 等人(2000)指出,上網是低自尊者逃避適應問題和 環境壓力之手段,且因網路具有匿名性與非同步溝通等特性,會讓自我評價低的 個體在網路上展現他們的理想形象,並將網路視為可以放心敞開心房進行社交活 動的安全堡壘,因而提升了網路成癮的可能性(Niemz et al., 2005)。 另一方面,過往已有相關理論和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與自尊間具有關聯性; 社會量尺理論(Sociometer Theory)認為,人類擁有一種心理機制,會去監測他 人重視與接納自己的程度,這種心理機制特別敏感於關係評價的變化,即當他人 重視且認為與自己的關係是親近時,會提升個體的自尊;相反地,當面臨拒絕、 批評等會影響關係的負面事件時,自尊則會下降(Leary, 1999)。對青少年來說, 社會支持最主要來自父母與同儕;Parker 與 Benson(2004)發現父母支持與青少 年正向自我概念有正相關;Goodenow(1993)研究指出,青少年獲得被同儕接 納、尊重與鼓勵等歸屬感,是構成正向自我表徵的基礎;Ryan、Stiller 與 Lynch (1994)研究亦發現父母與朋友支持是青少年自尊的重要預測因素。 更進一步地,已有研究延伸探討社會支持與自尊對青少年的適應影響,發現 自尊在社會支持對青少年情緒與行為適應的影響上扮演了中介角色(DuBois, Burk-Braxton, Swenson, Tevendale, Lockerd, & Moran, 2002),即社會支持可提升兒 2.

(12) 童與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從而促進他們情緒與行為上的適應性(DuBois, Felner, Sherman, & Bull, 1994);此外網路成癮也可被視為一種行為適應問題(Park et al., 2014),且 Yao、He、Ko 與 Pang(2014)亦發現,父母的情感支持能增加大學生 的自尊,進而減少成癮於網路的風險;Park 等人(2014)的研究更指出,自尊部 分中介同儕關係對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將父母支 持與同儕支持整合為現實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進而探討與自尊及網路成癮間之 關係;因此本研究將延續過往研究發現,進一步探討現實社會支持(同時含父母 與同儕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可能預測關係。 不過在現今社會中,網際網路已融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故社會支持 也會透過網路之虛擬人際互動來獲得;而從網路給予和接受的社會支持,過往研 究稱之為虛擬社會支持(Yeh, Ko, Wu, & Cheng, 2008)。根據 2015 年「臺灣寬頻 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在使用網路的功能方面,以網路社群(60.1%)為 主、即時通訊軟體(56.3%)次之,而瀏覽網頁(40.0%)則排名第三(鄭天澤等 人,2015);因此檢視國人網路使用內容,不難發現透過網路與他人溝通是上網 的重要目的,其次才是獲取網路資訊,顯見國人常會透過網路的管道來建立或維 持人際關係。魏希聖、李致中與王宛雯(2006)調查國內 1042 名平均年齡 16.7 歲的高中職學生也發現,許多青少年會運用網路上多種溝通媒介,與網路上結識 的朋友往來互動,顯示網路對青少年而言,不僅只是獲取相關資訊,更重要的是 一種人際關係交往的活動場域。 然而研究卻發現,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呈正相關(吳佳煇,2004;Wang & Wang, 2013),即虛擬社會支持越高、網路成癮傾向也越高,此結果恰與現實社 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關聯性相反;吳佳煇(2004)進一步以 Bowlby(1969)的依 附理論進行說明,指出當個人在現實生活中若未能獲得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慰藉, 其依附系統便會促使個人轉而尋求其他可以給予支持與慰藉的對象,而因為網路 具有匿名的特性,使得個人可以不遵照社會規範的行為來表達自己,也不會因真 3.

(13) 實身分被知悉而承擔風險與責任,因此更傾向於自我揭露,便容易拉近彼此之間 的距離,產生親密感,使得個人能從網路的人際互動中獲得心理慰藉和滿足感, 因此當個人面臨挫折或壓力時,若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足夠的支持與慰藉,就 容易依賴網路上的人際互動、進而成癮於網路。 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儘管過去已有研究探討現實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 癮之預測關係,以及虛擬社會支持和網路成癮之關聯;但是,包含虛擬社會支持 對網路成癮之整合預測關係探討卻付之闕如。是故,本研究不僅探討現實社會支 持(含父母與同儕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也嘗試整合虛擬社會支 持,以完整探討現實社會支持、虛擬社會支持及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動機與文獻回顧,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現實社會支持、虛擬社會支持 及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因此針對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六個研究問 題: 問題一: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為何? 問題二: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為何? 問題三:自尊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為何? 問題四:現實社會支持與自尊的關係為何? 問題五: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的關係為何? 問題六:現實社會支持、虛擬社會支持及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為何?. 4.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是一種網路不良使用模式(Goldberg, 1996);Young(1996)定義網 路成癮症為一種不涉及麻醉劑使用的衝動控制失調行為;英國學者 Griffiths (2000)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牽涉到人機互動的行為性成癮;Shapira、 Goldsmith、Keck Jr、Khosla 與 McElroy(2000)定義網路成癮為個人無法控制使 用網路,引起顯著的痛苦、耗時或造成社會、職業或財務上的困難。本研究綜合 相關文獻,定義網路成癮是個體投入過多的時間在使用網路,即使出現想減少或 停止使用網路的念頭但都失敗,一旦中止或減少網路的使用,即會產生焦躁不 安、憂鬱、生氣等情緒反應,進而損害生理、人際、職業、學業、家庭等層面的 問題;而本研究所指稱的網路成癮,係指研究參與者在陳淑惠、翁儷禎、蘇逸 人、吳和懋與楊品鳳(2003)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上之得分,分數愈高、代表愈有網路成癮的傾向。. 二、現實社會支持與虛擬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個體在與重要他人(家人、朋友、親戚、同 事等)互動往來的過程中,獲得他人情緒、工具、訊息及評價性等支持,可直接 滿足個體的心理需求,亦能緩衝壓力對個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間接幫助個體恢 復心理健康(楊正誠,2003;House, 1981)。 現實社會支持(actual social support)意指社會支持來源是由現實生活中他人 所提供;而虛擬社會支持(virtual social support)則是指在網際網路的虛擬人際 互動中,直接或間接幫助個體獲得情緒、工具、訊息與評價性等支持(楊正誠, 2003;郭正瑩,2008)。 本研究所稱之現實社會支持與虛擬社會支持,係指研究參與者在 Yeh 等人 5.

(15) (2008)的「社會支持量表」上得分;若朋友支持與父母支持的得分越高,代表 現實社會支持越高;相反地,若網友支持的分數越高,則代表虛擬社會支持越高 (Yeh et al., 2008)。. 三、自尊 Rosenberg(1979)定義自尊為個體對自身所抱持的正向或負向態度;高自尊 者會覺得自己夠好、是個有價值的人,能夠看重自己但不會敬畏自己;而低自尊 者則是對自己不滿意、自我輕蔑或自我拒絕。而本研究所稱之自尊,係指研究參 與者在 Rosenberg 所編製的自尊量表上之得分,分數越高、代表自尊越高。.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七節,第一節為網路成癮的定義與測量,說明網路成癮的定義與測 量工具;第二節為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先說明現實社會支持的 定義,再闡述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第三節為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 究,說明網路人際互動的特性,再闡述與網路成癮之關聯;第四節為自尊與網路 成癮的相關研究,先說明自尊的定義,再探討自尊與網路成癮關聯;第五節為現 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間之關聯性;第六節為整合探討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 自尊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第七節為研究假設。.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測量工具 一、網路成癮的定義 西方學者針對成癮於網路,而對個體之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產生負面影響 的現象已提出許多名詞,如「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電腦網路成癮」 (Cyberaddiction)、「電腦依賴」(Computer Dependency)、「上網依賴」(Online Dependency);不過在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上,「網路成癮症」一詞最被普遍引用 (引自陳淑惠等人,2003)。 「網路成癮症」(IAD)最早由美國精神科醫師 Goldberg 於 1995 年所提出 (Mitchell, 2000),他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網路不良使用模式(Goldberg, 1996); Young 則進一步針對 Goldberg 所提出的觀察現象,於 1996 年發表第一篇關於網 路成癮的實證研究,定義網路成癮症為一種不涉及麻醉劑使用的衝動控制失調行 為,個人會對網路感到著迷、為了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上網時間,甚至比預期 的時間還久,即使曾經想要控制或減少網路的使用卻失敗,一旦剝奪會感到煩 躁、憂鬱或易怒的情緒,會向他人隱瞞涉入網路的程度,已經危害到失去重要關 7.

(17) 係、工作或教育,並把網路視為一種逃避問題或減緩躁動不安情緒的方法 (Young, 1996);英國學者 Griffiths (2000)則將網路成癮稱之為科技成癮 (Technological addictions),是一種牽涉人機互動的行為性成癮,特性包含六種 核心元素:顯著性(Salience)、情緒調節(Mood modification)、耐受性 (Tolerance)、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ptom)、衝突(Conflict)及復發 (Relapse);Shapira 等人(2000)定義網路成癮為個人無法控制使用網路,且引 起顯著的痛苦、耗時或造成社會、職業或財務上的困難。本研究綜覽過往研究, 定義網路成癮是個體投入過多的時間在使用網路,即使出現想減少或停止使用網 路的念頭但都失敗,一旦中止或減少網路的使用,即會產生焦躁不安、憂鬱、生 氣等情緒反應,進而損害生理、人際、職業、學業及家庭等層面的問題。 此外 2013 年所出版的 DSM-5,是 DSM 系統首度將網路遊戲障礙症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在研究附錄內(Conditions for Further Study);內文 指出近幾年的研究報告關注於網路遊戲成癮者因強迫和持續地從事網路遊戲活 動,而造成臨床明顯的障礙或困擾,且危及到學業與職業等正常功能運作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Kuss(2013)回顧相關研究發現,這 些成癮者全神貫注於網路遊戲時,大腦所激發的多巴胺神經迴路(Dopaminergic pathway),與物質成癮者使用物質時之大腦作用迴路相同,意即網路遊戲會驅使 影響愉悅和酬賞感覺的多巴胺迴路產生反應,進而形成上癮行為;最後美國精神 醫學會也指出,未來若有更多實證研究支持,網路遊戲障礙症將正式列入精神疾 病診斷中(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二、網路成癮的測量工具 隨著網路成癮的現象日趨嚴重,網路成癮已受到學術與研究矚目,因而發展 出各種測量工具;以下簡要回顧國內外常見的網路成癮測量工具:. 8.

(18) (一)網路成癮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 Young 改編 DSM-IV 中病態性賭博(Pathological gambling)的診斷標準,發 展出八題問卷題目,提供一種判斷網路成癮的工具;如果填答者有五題或以上回 答「是」,即診斷為網路成癮者(Young, 1996)。進一步地,Young(1998)發展 出二十道題目的網路成癮測驗(IAT),研究參與者依據自身狀況填答,從 0 分 (不適用)到 5 分(總是如此)進行評估;Young 所成立的網路成癮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界定總分介於 31-49 分為輕度網路成癮、50-79 分為 中度網路成癮、80-100 分則為重度網路成癮。 (二)有問題的網路使用量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Scale) 該量表由 Morahan-Martin 與 Schumacher(2000)所設計,以大學生為施測對 象,總共十三道題目,題目包含網路使用會造成學業、工作或人際關係的問題、 個人痛苦及戒斷症狀或情緒改變;若填答者有四道或以上題目都回答「是」,即 被視為是病態性網路使用者。 (三)一般問題性網路使用量表(the Generalize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Scale, GPIUS) 根據 Davis(2001)所提出的問題性網路使用認知行為理論(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Caplan(2002)設計出「一般問題性 網路使用量表」(GPIUS);該量表共二十九題,利用因素分析確認 GPIUS 有七個 次類別、與 Davis 的理論相符,且七個次類別與心理健康變項如憂鬱、寂寞、害 羞及自尊有顯著關聯;這七個次類別分別為情緒改變(mood alteration)、網路使 用所知覺的社交益處(perceived social benefits available online)、網路使用的負面 結果(negativ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use)、強迫性網路使用 (compulsive Internet use)、花費過多時間在使用網路(excessive amounts of time spent online)、沒有使用網路時的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 when away from the Internet),以及使用網路所知覺到的社會控制(perceived social control 9.

(19) available online)。 (四)強迫性網路使用量表(Compulsive Internet Use Scale) Meerkerk、van Den Eijnden、Vermulst 與 Garretsen(2009)有鑒於過去針對 強迫性網路使用的測驗工具題數偏長,因此設計題數少且易於管理的測驗工具; 該量表根據 DSM-IV 物質依賴與病態性賭博的診斷準則,以及相關學者對於行為 成癮標準,歸納出強迫性網路使用包含五個面向:失去控制(loss of control)、心 理與行為的全神貫注(preoccupation)、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因應 與情緒調節(coping or mood modification),以及內在與人際間的衝突 (conflict),並設計出十四道的測驗題目。 (五)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國內學者陳淑惠等人(2003)依據 DSM-IV 對成癮症之診斷標準,並觀察臨 床個案,且針對重度網路成癮者之焦點團體訪談結果,發展出本土「陳氏網路成 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該量表分成「網路成癮核心症 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大分量表、共五個因素: 1、網路成癮核心症狀(Core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1)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使用網路一段時間後,為了達到相當於原先上網所獲得的滿足感,需要增加 網路使用的時間或是獲得更多的網路內容。 (2)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 對網路產生一種無法自拔的渴望與衝動。當看到或想到電腦時,會出現想要 上網的慾望或衝動;一旦開始使用網路即難以離開電腦;在使用電腦或上網時, 精神較為亢奮;渴望有更多的時間能停留在網路上。 (3)網路戒斷反應(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如果停止或減少上網,容易產生受挫的情緒反應,例如:心情低落、易怒、 空虛感、無法集中注意力、煩躁不安等。 10.

(20) 2、網路成癮相關問題(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1)人際與健康問題 因使用網路的時間過長,造成忽略原有家庭、社交生活、耽誤學業或工作, 且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例如:腰痠背痛。 (2)時間管理問題 為了使用網路,而縮短睡眠時間,造成白天精神不濟,或因上網而未按時進 食。 根據王智弘(2009)指出,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是臺灣目前最常使用的客觀評 量工具,且此量表為臺灣本土化發展且結構合理、具穩定可靠之衡鑑工具,亦是 許多發表於國際一流期刊之文獻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張月馨,2016),因此本研 究選擇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作為測量工具,以測量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程度。. 第二節 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早期有許多關於社會支持的研究,但因社會支持是一個多面向概念,且與社 會網絡(social network)和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等定義相似,故概念 化、定義及測量上較不易(Hupcey, 1998)。不過近三十年來狀況已有改變; Cohen 與 Syme(1985)認為社會支持一般是指社會關係中的功能性內容;而 Cobb (1976)則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訊息,且應包含三個部分:(1)個人相信 自己是被關心或被愛的、(2)個人相信自己是受人尊敬且重視的,以及(3)個 人相信自己是隸屬於社交網絡且彼此負有責任的;Tanis(2007)指出社會支持可 被視為一種溝通歷程,可幫助個人管理與因應不確定性,並提升主觀幸福感(引 自 Tang, Chen, Yang, Chung, & Lee, 2016)。 許多學者進一步將社會支持的概念依功能予以分類。Cohen 與 Wills(1985) 11.

(21) 將社會支持分類為(1)自尊支持(Esteem support):又可稱為情感性支持或表達 性支持,即個體接收到受尊敬與接納的訊息,即使遇到困難或是失敗,在與他人 交流的過程中因感到自我價值受到尊重、經驗被接納,自尊因而提升;(2)訊息 性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協助定義、了解及處理問題事件;(3)社交關係 (Social companionship):與他人從事休閒和娛樂活動,滿足與他人接觸的需求, 並且從問題煩惱中轉移注意力或促進正向情感;(4)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提供經濟、物質等必要之協助。而 House(1981)則整合 Cobb 等學者 對社會支持的觀點,提出社會支持來源與內容矩陣(source by context matrix),當 中社會支持的來源包括:伴侶、親戚、朋友、鄰居、長官、同事、自助團體等, 社會支持的內容則包含: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評價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訊息性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及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四大方面。 因社會支持最重要的面向在於感受到功能的有效性,因此亦有部分研究試圖 測量社會支持的功能成分(Cohen & Wills, 1985; Sherbourne & Stewart, 1991)。 Sherbourne 與 Stewart(1991)綜合多位學者最常提到的功能,整理出社會支持功 能成分包含:(1)情緒性支持(emotional support):包含關心、愛及同情心; (2)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提供物質或行為上之協助;(3)訊息性 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提供問題解決的指導、建議或訊息;(4)評價性支 持(appraisal support):涉及與自我評價相關的訊息;(5)社交關係(Social companionship):也可稱為積極的社會互動,即花時間與其他人從事休閒和娛樂 活動。 因此綜合過去文獻,本研究定義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在與重要他人(家人、朋 友、親戚、同事等)互動往來的過程中,獲得他人情緒、工具、訊息及評價性的 支持,且可滿足個體心理需求,亦能緩衝壓力對個體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間接幫 助個體恢復心理健康(楊正誠,2003;House, 1981)。 12.

(22) 二、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過往研究指出,現實世界中的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具有負向關聯性(吳佳 煇,2004;楊正誠,2003;劉漢政,2011;Wang & Wang, 2013),當缺乏家庭或 朋友等來源之現實社會支持時,易導致個體漫無目的地花費大量時間在使用網 路、進而成癮於網路(Davis, 2001);吳佳煇(2004)以 193 名臺灣大學學生為研 究對象,發現個人獲得現實社會支持越多,越不會衝動上網,更不會因成癮於網 路而出現人際與健康問題;劉漢政(2011)以 947 名嘉義地區國中生為研究對 象,也發現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有顯著負相關;楊正誠(2003)針對國內 587 名大學生所進行的研究更顯示,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具有負向預測關 係。 從上述文獻回顧可知,現實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具顯著關聯性,不過國內研 究仍缺乏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之關聯性檢驗;因此本研究將重複檢驗,在大 樣本的高中職學生樣本中,現實社會支持是否同樣能顯著且負向預測高中職學生 的網路成癮,並提出研究假設一:「現實社會支持能負向預測網路成癮」。. 第三節 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一、網路人際互動特性 網路使用者會傾向網路關係的虛擬接觸來實現現實生活中未能滿足的社會需 求,當個人覺得被誤解或感到寂寞時,會使用網路來尋求舒適感與共同體 (Young, 1996);陳淑惠等人(2003)也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學生在「認為 網路可以達成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求」、「認為網路是主要交友管道」、「曾與 網友見面」及「上網可以忘卻煩惱」等項目上,分數顯著高於一般學生,顯示透 過網路來建立人際關係是網路成癮的一大主因。 王智弘(2006)整合過往研究內容,指出網路人際互動具有以下特性: 13.

(23) (一)匿名性:由於網路提供一種無須面對面的溝通平台,因此使用者可以自由 地選擇想透露的訊息,也能隱藏自己真實的身分與個人資料,且 讓使用者因覺得安全而較願意自我揭露。 (二)虛擬性:網路的虛擬特性讓使用者有角色扮演機會,得以發展多元自我面 向並擴展人際互動網絡,像是線上遊戲、虛擬社群等都是常見型 態,且能提供一種社交焦慮低的互動情境,讓使用者發展社交技 巧。 (三)方便性:包含網路使用的環境、工具及滿足需求等三種層面,即使用者幾 乎不會受到環境限制、在許多場所皆可連線上網,且網路提供多 種可從事工作、娛樂等活動項目,進而網路滿足使用者自主、成 就及人際關係等需求。 (四)跳脫性:網路的跳脫性使得網路訊息不再只是線性結構,而是能多元、跳 躍性地提供,讓使用者獲取相當豐富的資訊。 由於網際網路具有現實溝通環境所沒有的特性,能讓個體處於匿名、平等及 安全等環境,因此當真實生活無法滿足個體需求時,即可能促使個案轉而透過虛 擬的網路世界來滿足心理和社會之需求(游森期,2001)。此外個人在網路世界 所說的話或做的事情,通常不會在真實世界中出現(Barak, Boniel-Nissim, & Suler, 2008);Suler(1999)指出個體在網路世界中會變得較放鬆、較開放及更願 意公開地表達自己,此為網路去抑制效果(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而去抑制 效果會促進個人分享私密想法,或是揭露自己及自己的生活,透露隱微的情緒、 恐懼與希望,展現不尋常仁慈與慷慨的行為,以及發展人際間親密性連結,但也 可能導致粗魯言語、嚴厲批評、憤怒、仇恨或威脅(Barak et al., 2008)。 綜上所述,網路具有匿名、延遲回應、跨地域及平等狀態等特性,令個人可 創造虛構身分,並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然而,網路亦可能促使個人降低感官經 驗真實性,且因去抑制特性而產生不適應性行為。 14.

(24) 二、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與現實社會支持不同,過往研究已指出,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具有正向 關聯性(吳佳煇,2004;Wang & Wang, 2013; Yeh et al., 2008)。Wang 與 Wang (2013)以 1642 名網路社群成員(八成年齡介於 20-39 歲)為研究對象,並以結 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發現,虛擬社會支持可正向預測網路成癮;吳佳煇(2004) 則以 193 名臺灣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在控制年齡與性別等背景變項後,虛 擬社會支持也能正向預測網路成癮;Yeh 等人(2008)更以 3477 名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發現無論男大學生或女大學生,虛擬社會支持皆可正向預測網路成癮。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虛擬社會支持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不過國內外 研究同樣仍缺乏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之關聯檢驗;因此本研究將重複檢驗, 在大樣本的高中職學生樣本中,虛擬社會支持是否同樣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 癮,並提出研究假設二:「虛擬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網路成癮」。. 第四節 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一、自尊的定義 James(1890)稱自尊是指個人對自我的評價或態度(引自 Pyszczynski, Greenberg, Solomon, Arndt, & Schimel, 2004),且可用「自尊=成就(success)/抱 負(pretension)」公式來說明自尊意涵;其中成就係指個體與他人相較後的優劣 程度,若成就越高、個體的自尊也越高;抱負則是指個體對自我表現的期許,若 期許越高、代表獲得成就的門檻越高,則自尊越難提升。Coopersmith(1967)則 認為自尊是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自尊高低與個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重要 的、成功的及有價值的有所關聯。 Rosenberg(1979)進一步指出,自尊是一整體性概念,且是個體對自我的正 向或負向態度。高自尊者會自我尊重,且視自己是有價值的、會欣賞自己的優 15.

(25) 點,而不會透過跟他人比較來定義自己;相反的低自尊者則缺乏自我尊重,且認 為自己是無價值的、不足的、有缺陷的。Rosenberg(1979)也認為他人回饋會影 響個體自尊高低,因此自尊除了奠基在對自我特色的評估外,當他人給予自己正 向回饋越多,自己越會看重自己;此外生理特徵、性格或社會身分等,亦會影響 個體自尊高低程度。 綜上所述,自尊的定義是個體對自我概念的評價,當個體評價自己是有價 值、重要、有能力且成功的,則自尊程度高;反之若個體評價自己無價值、不重 要、有缺陷時,自尊程度則低;此外自尊不僅會受到個體自我評價影響,同時也 會受到他人對自我概念之評價所影響。. 二、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過往研究已發現,自尊與網路成癮具有負向關聯性(Armstrong et al., 2000; Kim & Davis, 2009; Ko, Yen, Yen, Lin, & Yang, 2007; Niemz et al., 2005)。Armstrong 等人(2000)以 55 位年齡介於 25 至 30 歲的青年為研究對象,發現低自尊可預 測網路成癮,且認為低自尊可能驅使人們選擇以上網來作為逃避現實生活困難 (如低落情緒、壓力及社交隔離)之手段;Niemz 等人(2005)則以 371 位英國 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網路成癮組比起非網路成癮學生,其自尊分數顯著較 低;Ko 等人(2007)針對 517 名國中生進行一年追蹤研究發現,低自尊可預測 一年後網路成癮的發生;Kim 與 Davis(2009)則針對 279 位美國大學生進行研 究,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後發現,自尊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知,自尊與網路成癮具顯著關聯性,不過國內外研究同樣 仍較缺乏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之關聯檢驗;因此本研究也將重複檢證,在大 樣本的高中職學生樣本中,自尊是否同樣能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並提出研 究假設三:「自尊能負向預測網路成癮。」. 16.

(26) 第五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一、社會量尺理論 社會量尺理論(Sociometer Theory)由 Leary 所提出,該理論認為在原始時 代,歸屬於團體的人類比起沒有歸屬於團體的人類,更能生存與繁衍下一代,因 此歸屬團體對人類而言是具有生存價值,所以人類漸漸地演化出尋求成為團體一 員之趨力,並避免自己被排除在團體之外;是故,為了維持重要的人際關係,人 類需要有一個機制去監測他人的反應,特別是他人可能會拒絕或排斥自己的程 度,這種心理機制便是「社會量尺」,即持續監測社會環境中他人接納或拒絕自 己的各種線索,且當他人對自己的接納程度遞減時,社會量尺會提醒個人注意並 激勵自我、以減少被拒絕與排斥的可能性,而自尊的高低能精確地反映個體社會 量尺的情形(Leary, 1999; Leary, Tambor, Terdal, & Downs, 1995)。 更具體而言,自尊是個體主觀知覺與社會、與重要他人間關係之結果,即自 尊會受到被他人接納、重視程度所影響;當個人常面臨失敗、批評、拒絕及其他 負向關係時,自尊會降低;相反地,當個人常經驗到被讚賞、被愛及其他正向關 係時,則自尊會提高,尤其是當個人相信被重要他人所重視時,與自尊的關聯性 會最高(Leary, 1999; Leary et al., 1995)。故自尊系統會啟動功能警告個人及時採 取正確的行動(Leary, 1999),以恢復人際關係的和諧。 因此根據社會量尺理論之理論內涵,自尊系統並非是為了維持自尊本身,而 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被排斥的可能性,故當人類出現保護或提高自尊的行為時, 是因為他們相信可以增加在他人眼中的關係價值、提高社會接納的可能性 (Leary, 1999)。. 二、現實社會支持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Plunkett、Henry、Robinson、Behnke 與 Falcon(2007)研究發現當青少年知 17.

(27) 覺到更高的父母支持時,也會認為自己是更重要且有價值的;Parker 與 Benson (2004)的研究亦指出,父母支持與青少年正向自我概念有關,因青少年的自我 架構包含了在父母眼中之自我概念表徵,且父母的支持可促進成功的環境經驗, 進而提升青少年的自尊。相反地,若青少年知覺到父母支持低時,會讓他們有被 拒絕、無能的感覺,進而發展出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形成低自尊(Conger, Conger, & Scaramella, 1997; Leary & Baumeister, 2000)。 除了父母支持外,Sullivan 提出精神病學人際理論(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認為青年期重要的發展是與同儕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係,如果與 同儕的關係疏離,會對自尊的發展帶來傷害;Goodenow(1993)研究發現個人獲 得被同儕接納、尊重、鼓勵等歸屬感時,能形成正向的自我表徵。 Harter(1999)認為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朋友對個人的肯定態度會內化成 為正向的自我價值;Ryan、Stiller 與 Lynch(1994)研究亦發現父母與朋友支持 是青少年自尊的重要預測因素。因此根據社會量尺理論與 Sullivan 精神病學人際 理論之理論意涵,以及上述研究結果之推導,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四:「現實社 會支持能正向預測自尊」。. 三、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回顧了相關研究,發現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之關 聯。目前僅有研究指出,網路活動對社會參與有正面效果;Shaw 與 Gant (2002)針對 40 名大學生,在他們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進行兩兩配對,安排他 們透過網路聊天室進行談話,且實驗設定為五次談話、期間約 1 至 2 個月的時 間,研究者分別在實驗前、第二次談話結束、實驗後三個時段進行憂鬱、社會支 持、寂寞及自尊等量表測量,結果發現研究參與者的自尊雖有顯著增加,但增加 幅度卻很緩慢,需等個體的憂鬱、寂寞感降低後,自尊才會相應提升。因此本研 究同樣根據社會量尺理論和 Sullivan 精神病學人際理論之理論意涵,以及上述研 18.

(28) 究結果之間接推導,提出研究假設五:「虛擬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自尊」。. 第六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一、現實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可能關係 早期已有研究指出,社會支持對青少年情緒與行為適應的影響上,自尊扮演 中介角色,即社會支持能提升兒童與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進而促進其情緒與行 為上的適應(DuBois et al., 1994)。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特別是在青春期早期,自 尊尤其扮演社會支持對個體影響之重要中介角色(DuBois et al., 2002);Harter (1999)認為在這個時期,青少年開始增加抽象思考與反省能力,且隨之增加的 社會支持經驗會內化貢獻為自我概念系統之資源;Larson(1997)也提及,這個 時期的特性是獨立性增加,即青少年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獨處,致使各種社會支持 來源(父母與同儕)較不會直接影響青少年,而是間接影響其適應結果(引自 DuBois et al., 2002)。 進一步地,DuBois 等人(2002)提出「社會支持―自尊―情緒行為適應」之 概念模式,並針對 350 位五至八年級學生、兩年間重複進行四次測量,而後以潛 在成長模式(Latent growth-curve modeling)進行縱貫性研究之統計分析,結果發 現支持「社會支持(Time 1)―自尊(Time 3)―情緒行為適應(Time 4)」之中 介模式,即社會支持對情緒行為適應的預測關係中,自尊扮演著中介角色;此一 結果恰與社會量尺理論之論述相呼應,即當個人經驗到被讚賞、被愛與正向關係 時,會提高自尊,相反地當面臨被排斥、拒絕及負向關係時,會降低自尊,且自 尊不穩定的人很容易會表現出極端的情緒與行為反應(Leary et al., 1995)。 而在網路成癮研究中,目前已有相近研究指出,自尊分別在父母對網路成癮 與同儕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皆具有中介效果(Park et al., 2014; Yao et al., 2014);Yao 等人(2014)以 2095 名中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溫暖對網 19.

(29) 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自尊具部分中介效果,並指出來自父母的溫暖能提升大學 生之自尊,進而減少成癮於網路之風險;Park 等人(2014)進一步指出網路成癮 亦可被視為一種情緒行為問題,並推論人際問題會導致低自尊,進而造成網路成 癮,即自尊在人際問題與網路成癮間扮演中介角色;他們針對南韓 750 位國高中 生進行分析後,的確發現自尊能部分中介同儕關係對網路成癮之負向預測關係, 並指出青少年若缺乏良好的同儕關係,可能轉而尋求網友的接納以彌補受損的自 尊,但在虛擬的安慰關係卻只能暫時緩解他們脆弱的自我印象,且逐漸惡化他們 真實生活中的人際問題,但如此卻更促使他們透過網路尋求慰藉,最終促成網路 成癮。 本研究奠基過往研究發現,分別從父母關係和同儕關係進一步整合為父母與 同儕的支持為現實社會支持,並以社會量尺理論與 DuBois 等人(2002)提出之 「社會支持―自尊―情緒行為適應」中介模式為基礎,檢驗自尊是否同樣扮演中 介角色,並提出研究假設六:「自尊能中介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負向預測 關係。」. 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可能關係 虛擬社會支持可正向預測網路成癮(吳佳煇,2004;Wang & Wang, 2013)、 自尊亦能負向預測網路成癮(Kim & Davis, 2009; Ko et al., 2007),但過往研究仍 缺乏探討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間之關係,更沒有研究進一步釐清虛擬社會支持、 自尊與網路成癮間的可能關係;本研究同樣以社會量尺理論與 DuBois 等人 (2002)提出之「社會支持―自尊―情緒行為適應」中介模式為基礎,提出研究 假設七:「自尊能中介虛擬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 20.

(30) 第七節 研究假設 綜合第二章節文獻探討內容,本研究共提出以下七個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一:「現實社會支持能負向預測網路成癮」。 研究假設二:「虛擬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網路成癮。」 研究假設三:「自尊能負向預測網路成癮。」 研究假設四:「現實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自尊」。 研究假設五:「虛擬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自尊」。 研究假設六:「自尊能中介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負向預測關係。」 研究假設七:「自尊能中介虛擬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正向預測關係。」. 21.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設計、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料分析,共 分為五節,將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施測,以了解現實和虛擬社會支 持、自尊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綜合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 現實社 會支持. 自尊. 網路 成癮. 虛擬社 會支持. 圖 3-1-1. 研究架構. 22.

(3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用指導教授林旻沛所主持之科技部研究計畫:「臺灣高中職學生網 路成癮心理社會成因與預防教育及其成效評估研究(第二年)」中的研究參與者 做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並對研究資料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在此計畫中參與部 分為:文獻整理、部份資料建檔及資料分析和討論。 該科技部計畫以臺灣地區的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全國高中生與 高職生人數比例後,以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 抽樣,第一年針對北臺灣兩所高中、兩所高職之全體高一學生進行取樣,第二年 再次進行追蹤施測;本研究使用該科技部計畫之第二年資料。 第二年兩所高中與兩所高職二年級預計施測人數為 2171 人,當天到校在班 之受測人數為 1928 人,最後有效問卷數為 1922 份;因此問卷回收率為 88.81%、 問卷反應率為 99.69%,以及有效樣本回收率為 88.53%。 全體參與研究的高中職學生,其人口特性分布情形如表 3-1-1 所示;其中女 性為 1019 位、佔有效樣本百分比為 53.07%,男性有 901 位、佔有效樣本百分比 為 46.93%;高中學生樣本數為 939 人、佔有效樣本百分比為 48.86%,高職學生 樣本數為 983 人、佔有效樣本百分比為 51.14%。. 表 3-1-1. 性別. 高中職別. 有效樣本之人口特性比例表(N=1922) 有效樣本. 百分比(%). 男性. 901. 46.93%. 女性. 1019. 53.07%. 高中. 939. 48.86%. 高職. 983. 51.14%. 23.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個人資料表 本研究之個人資料表包含性別、高中職與班級別、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上網 時間、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非課業相關上網時間,以及最近一年內各項網路活動 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包含線上遊戲、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網路資訊活動(指 逛網頁或搜尋資料)、網路色情活動(指在網路上接觸色情圖片、影音訊息及色 情小說,或者在成人的聊天室和幻想的對象進行色情或性方面的互動等)及網路 人際互動(指使用臉書(Facebook)、Yahoo 即時通、ICQ、BBS、網路聊天室、 Line、We chat、BeeTalk、WhatsApp、Twitter…等)等。. 二、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淑惠等人(2003)所編製與修訂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 來測量研究參與者的網路成癮程度。該量表分為「網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 成癮相關問題」兩大項目,其中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包含「網路成癮耐受性」(4 題)、「強迫性上網行為」(5 題)及「網路成癮戒斷反應」(5 題)等三因素,而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則分為「人際與健康問題」(7 題)與「時間管理問題」(5 題)等兩因素。該量表共 26 題,採用李克特四點計分量表,研究參與者針對題 目自行評估符合程度,1 表示「極不符合」、2 表示「不符合」、3 表示「符合」、4 表示「非常符合」,分數代表個人網路成癮傾向,分數越高代表網路成癮傾向越 高(陳淑惠等人,2003)。 CIAS 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93,五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則介於.78 至.81 之間;此外將 CIAS 總分排序最高的前 5%界定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分 析後發現高危險群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網路使用時間、網路成癮症狀及網路成 癮相關問題等分數皆顯著高於一般學生,且對網路寄託較多的功能性需求,對網 路成癮亦有較正向之態度,顯示高危險群學生與一般學生有不同型態之差異(陳 24.

(34) 淑惠等人,2003)。. 三、社會支持量表 本研究採用社會支持量表(Yeh et al., 2008)來評量研究參與者獲得社會支持 的程度。該量表分為兩個分量表,分別是「現實社會支持」與「虛擬社會支 持」,其中現實社會支持包含「朋友支持」(8 題)與「父母支持」(8 題)等二因 素,而虛擬社會支持主要為「網友支持」(10 題)之單一因素。該量表採李克特 四點計分評量,1 表示「很不符合」、2 表示「有些符合」、3 表示「符合」、4 表 示「很符合」,分數越高代表獲得的社會支持度越高,且若朋友支持與父母支持 的得分越高,代表現實社會支持越高;若網友支持的分數越高,則代表虛擬社會 支持越高。 在本研究中,社會支持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達.90,且三個因素的內部一致 性信度介於.91 至.95,並且以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進 行因素模式檢證,亦發現三因素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佳(CFI = .940、NFI = .933、NNFI = .929、RMSEA=.062),因此社會支持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信度與因素效度(factorial validity)。. 四、Rosenberg 自尊量表 本研究採用 Rosenberg 自尊量表來測量研究參與者的自尊程度;該量表共 10 題,含 5 題正向題(例如:整體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與 5 題負向題(例 如:有時候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且負向題在計分時須反向計分。此量表採李 克特六點計分評量,研究參與者需針對每一陳述句,圈選同意符合自身程度之數 字,1 表示「非常不同意」,2 表示「不同意」,3 表示「有些不同意」,4 表示 「有些同意」,5 表示「同意」,6 表示「非常同意」;量表得分越高代表自尊程度 越高。另外此量表具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與建構效度(Rosenberg,1979);在 25.

(35) 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9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研究團隊在進行問卷施測進行前,先取得高中職校長、輔導主任及輔導教師 之同意,並獲得施測班級導師的同意後才進行問卷施測。在施測過程方面,由計 畫主持人先至四所高中職學校,針對輔導教師與導師進行施測訓練,並給予施測 說明書,以班級團體方式進行施測;在施測流程方面,施測人員先向研究參與者 說明此次施測目的、流程及研究倫理和保密性,請研究參與者放心、誠實填答; 此外在填寫問卷前,先告知研究參與者在完成此份問卷的填寫後,下學期開學時 給予個別回饋報告書,以提高研究參與者誠實填答動機;接著請研究參與者填寫 研究參與同意書和個人資料表,填答完畢、隨即收回,再請研究參與者填寫載有 問卷編號的身心健康問卷,該身心健康問卷已清楚說明個人基本資料的保密性和 解釋相關疑義,使研究參與者對於問卷的作答更加了解與放心。.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 SPSS 22.0 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檢驗本研究之 假設;此外本研究 α 之顯著水準訂定為 p < .05,所採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描述如 下: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分析,來了解研究資料的基本人口統計學資料、最近一 年內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含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與各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 上網時間,以及相關量表得分情形(包括自尊量表得分、社會支持量表得分及陳 氏網路成癮量表得分)等。 二、 Pearson 相關分析 26.

(36) 本研究利用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來分別進行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網 路成癮之相關分析、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以及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 尊之相關分析。 三、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 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式並以 AMOS18.0 電腦統計套裝軟體來檢驗現實和虛 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且採用最大概似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s)來估計各模式中的效果係數和適配度;考量樣本的代表 性,處理遺漏值(missing data)時選用估計平均數與截距(Estimate means and intercepts)之功能來處理資料的遺漏值。 在中介效果分析部分,本研究採 Baron 與 Kenny(1986)所提出的方法,來 檢驗自尊的中介效果是否存在,其準則包括:1.獨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的關係; 2.中介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的關係;3.獨變項對中介變項有顯著的關係;4.獨變項 對依變項的顯著關係,會因為中介變項的加入而有所減弱(部分中介)、甚至呈 現不顯著(完全中介)的關係情形。另外本研究也利用 Sobel test(MacKinnon, Lockwood, Hoffman, West, & Sheets, 2002)與 Bootstrap(Shrout & Bolger, 2002) 來檢證自尊的中介關係是否成立。. 27.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為根據研究問題與假設進行統計分析後之結果。全章分三節:第一節為 研究資料之人口統計學、網路使用現概況及相關量表得分情形等分析;第二節為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及網路成癮間之相關分析;第三節為現實和虛擬社會 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分析。.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概況及相關量表得分情形等分析 一、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概況分析 本研究之高中職學生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 18.22 小時、標準差為 18.44 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 15.43 小時、標準差為 17.33 小時。此外在最近一年內各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方面,以網路 人際互動的平均時數最高、平均每週時數為 8.83 小時、標準差為 13.14 小時,線 上遊戲次之、平均每週時數為 4.50 小時、標準差為 8.91 小時;接續依序是網路 資訊活動、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以及網路色情活動(詳見表 4-1-1)。. 表 4-1-1 最近一年內各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小時數由高至低排列) 網路活動類型. 小時數. 標準差. 網路人際互動. 8.83. 13.14. 線上遊戲. 4.50. 8.91. 網路資訊活動. 3.69. 7.14. 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 1.33. 4.05. 網路色情活動. 0.29. 1.01. 28.

(38) 二、高中職學生自尊之得分情形 高中職學生自尊的平均得分為 39.13,略高於中間值 35.00,顯示高中職學生 的自尊程度是偏正向的。進一步了解各題項的得分情形,10 題中以「我做事可以 做得和大多數人一樣好」為最高,平均數為 4.25;相對地,以「我要是能更看得 起自己就好了」為最低,平均數為 3.23(詳見表 4-1-2)。. 表 4-1-2 題號. 自尊之得分情形(N=1872) 題目. 平均數. 標準差. 1. 整體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 4.13. 1.10. 2. 有時候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3.63. 1.34. 3. 我覺得我有許多優點。. 4.02. 1.04. 4. 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數人一樣好。. 4.25. 1.05. 5. 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 3.69. 1.30. 6. 有時候我的確感到自己沒有用。. 3.55. 1.33. 7. 我覺得我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至少與別人不相上. 4.19. 1.04. 下。 8. 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3.23. 1.36. 9. 總體來說,我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4.22. 1.30. 10. 我對自己抱持肯定的態度。. 4.21. 1.03. 39.13. 8.98. 總分. 三、高中職學生現實社會支持之得分情形 高中職學生現實社會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47.66,高於中間值 40,顯示高中職 學生的現實社會支持程度是偏高的;而現實社會支持又可分為朋友支持與父母支 持,其中朋友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24.39,父母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23.28,代表高中 29.

(39) 職學生認為從朋友與父母皆可獲得社會支持。 進一步分析各題得分情形,朋友支持量表 8 題中,以「我有朋友讓我覺得有 安全感或幸福感」為最高、平均數為 3.22;相對地,以「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有 朋友可以給我金錢或其它物質上的援助」為最低、平均數為 2.71。 而在父母支持量表 8 題中,以「在需要幫忙的時候,父母可以給我金錢或其 它物質上的援助」為最高、平均數為 3.25;相對地,以「父母讓我覺得不論我做 什麼決定,他們都支持我」為最低,平均數為 2.67(詳見表 4-1-3)。. 表 4-1-3. 現實社會支持之得分情形(N=1882). 題號. 題目. 朋友支持 1. 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有朋友會幫助我分析事情的來龍. 平均數. 標準差. 24.39. 4.78. 2.98. .74. 去脈以及可能的原因 2. 我有朋友讓我覺得有安全感或幸福感. 3.22. .73. 3. 有朋友讓我覺得不論我做什麼決定,他都支持我. 2.83. .78. 4. 有朋友會陪我吃飯,散心或做其它休閒活動,讓我忘. 3.16. .76. 3.11. .78. 掉煩惱 5. 有朋友會專心地聽我描述整件事或我的抱怨,讓我覺 得他很瞭解我. 6. 有朋友會鼓勵我,讓我覺得要更努力去解決問題. 3.17. .72. 7. 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有朋友可以給我金錢或其它物質. 2.71. .85. 3.20. .74. 上的援助 8. 有朋友需要我,讓我覺得我是重要的. 30.

(40) 表 4-1-3. (續). 父母支持 在需要幫忙的時候,父母會幫助我分析事情的來龍去. 1. 23.28. 5.77. 2.90. .89. 脈以及可能的原因 2. 我的父母讓我覺得有安全感或幸福感. 3.11. .84. 3. 父母讓我覺得不論我做什麼決定,他們都支持我. 2.67. .92. 4. 父母會陪我吃飯,散心或做其它休閒活動,讓我忘掉. 2.76. .95. 2.67. .97. 煩惱 父母會專心地聽我描述整件事或我的抱怨,讓我覺得. 5. 他們瞭解我 6. 父母會鼓勵我,讓我覺得要更努力去解決問題. 2.91. .88. 7. 在需要幫忙的時候,父母可以給我金錢或其它物質上. 3.25. .77. 3.01. .89. 47.66. 8.82. 的援助 父母需要我,讓我覺得我是重要的. 8 總分. 四、高中職學生虛擬社會支持之得分情形 高中職學生虛擬社會支持的平均得分為 15.88,低於中間值 25,代表高中職 學生從網路獲得虛擬社會支持的程度是偏低的。進一步分析各題得分情形,以 「網路讓我找到志趣相投的網友」為最高、平均數為 1.82;相對地,以「在需要 幫忙的時候,有網友可以給我金錢或其它物質上的援助」為最低、平均數為 1.27 (詳見表 4-1-4)。. 31.

(41) 表 4-1-4. 虛擬社會支持之得分情形(N=1860). 題號. 題目. 平均數. 標準差. 1. 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有網友會幫助我分析事情的來龍. 1.70. .89. 去脈以及可能的原因 2. 我有網友讓我覺得有安全感或幸福感. 1.56. .82. 3. 有網友讓我覺得不論我做什麼決定,他都支持我. 1.57. .80. 4. 有網友會陪我做休閒娛樂,如:線上遊戲,讓我忘掉. 1.70. .91. 1.60. .84. 煩惱 有網友會專心聽我描述整件事或我的抱怨,讓我覺得. 5. 他很瞭解我 6. 有網友會鼓勵我,讓我覺得要更努力去解決問題. 1.70. .89. 7. 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有網友可以給我金錢或其它物質. 1.27. .59. 上的援助 8. 有網友需要我,讓我覺得我是重要的. 1.56. .82. 9. 網路讓我找到志趣相投的網友. 1.82. .97. 10. 相較於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網友容易接受我. 1.40. .69. 15.88. 6.83. 總分. 五、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得分情形 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量表各題項與五個因素的平均得分如表 4-1-5 所示,且 五個因素平均得分皆低於中間值;其中「網路成癮耐受性」的平均得分為 8.35、 低於中間值 10;「強迫性上網」的平均得分為 9.30、低於中間值 12.5;「網路成癮 戒斷反應」的平均得分為 10.14、低於中間值 12.5;「人際與健康問題」的平均得 分為 13.25、低於中間值 17.5;「時間管理問題」的平均得分為 8.92、低於中間值 12.5。 32.

(42) 表 4-1-5 題號. 網路成癮量表之得分情形(N=1894) 題目. 網路成癮耐受性. 平均數. 標準差. 8.35. 2.47. 3. 我發現自己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2.24. .81. 6. 其實我每次都只想上網待一下子,但常常一待就待很. 2.53. .82. 1.94. .81. 1.65. .72. 9.30. 3.00. 久不下來 9. 從上學期以來,平均而言我每週上網的時間比以前增 加許多. 24. 比起以前,我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 強迫性上網 11. 我不能控制自己上網的衝動. 1.86. .76. 14. 我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上網. 1.64. .77. 19. 我每次下網後其實是要去做別的事,卻又忍不住再次. 2.14. .88. 上網看看 20. 沒有網路,我的生活就毫無樂趣可言. 1.72. .79. 22. 我曾試過想花較少的時間在網路上,但卻無法做到. 1.93. .79. 10.14. 3.16.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 2. 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覺得心裏不舒服. 2.14. .81. 4. 網路斷線或接不上時,我覺得自己坐立不安. 2.10. .84. 5. 不管再累,上網時總覺得很有精神. 2.08. .81. 10. 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情緒低落. 1.69. .71. 16. 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覺得自己好像錯過. 2.14. .88. 什麼. 33.

(43) 表 4-1-5. (續). 人際與健康問題 7. 雖然上網對我的日常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我仍未. 13.25. 4.03. 1.76. .73. 減少上網 12. 發現自己投注在網路上而減少和身邊朋友的互動. 1.64. .70. 13. 我曾因上網而腰酸背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1.84. .83. 15. 上網對我的學業或工作已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2.13. .87. 17. 因為上網的關係,我和家人的互動減少了. 1.93. .84. 18. 因為上網的關係,我平常休閒活動的時間減少了. 1.96. .84. 21. 上網對我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 1.98. .84. 8.92. 2.95. 時間管理問題 1. 曾不只一次有人告訴我,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網路上. 2.42. .87. 8. 我曾不只一次因為上網的關係而睡不到四小時. 1.59. .81. 23. 我習慣減少睡眠時間,以便能有更多時間上網. 1.59. .72. 25. 我曾因為上網而沒有按時進食. 1.61. .78. 26. 我會因為熬夜上網而導致白天精神不濟. 1.71. .84. 49.96. 13.40. 總分. 34.

(44) 第二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及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 一、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表 4-2-1 所示)高中職學生的「現實社會支持總分」與「網 路成癮總分」呈顯著負相關(r = -.186,p < .001),即高中職學生的現實社會支持 越高、網路成癮傾向也就越低;此外父母支持與朋友支持分量表總分,也皆與網 路成癮總分呈顯著負相關(r = -.191,p < .001;r = -.113,p < .001),即父母支持 或朋友支持程度越高,網路成癮傾向則越低。 另一方面高中職學生的「虛擬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總分」則呈顯著正相 關(r = .164,p < .001),即高中職學生的虛擬社會支持越高,網路成癮傾向也就 越高。. 二、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分析 由表 4-2-1 可得知,高中職學生的「自尊總分」與「網路成癮總分」呈顯著 負相關(r = -.309,p < .001),即高中職學生自尊程度越高,網路成癮傾向也就越 低;反之自尊程度越低,網路成癮傾向則越高。. 三、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之相關分析 如表 4-2-1 所示,高中職學生的「現實社會支持」與「自尊程度」呈顯著正 相關(r = .371,p < .001),顯示高中職學生的現實社會支持越高,自尊也就越 高;另外父母支持與朋友支持分量表總分,也皆與自尊程度呈顯著正相關(r = .343,p < .001;r = .271,p < .001),代表父母支持或朋友支持越多,自尊程度 也越高。 不過,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卻無顯著相關,即高中職學生虛擬社會支持的高 低與自尊程度無關(r = -.018,p > .05)。 35.

(45) 表 4-2-1. 各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相關係數(N=1891) 1. 1.網路成癮總分. 2. 3. 4. 5. 6. -. 2.自尊總分. -.309***. -. 3.現實社會支持總分. -.186***. .371***. -. 4.現實社會支持-父母. -.191***. .343***. .867***. -. 5.現實社會支持-朋友. -.113***. .271***. .800***. .394***. -. 6.虛擬社會支持總分. .164***. -.018. .063**. -.007. .125***. -. 平均數. 49.96. 39.13. 47.66. 23.28. 24.39. 15.88. 標準差. 13.40. 8.98. 8.82. 5.77. 4.78. 6.83. **. p < .01.. ***. p < .001.. 第三節 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分析 本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來檢驗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與自尊對網路成癮之預測 關係;不過由於本研究的樣本數較大(N=1922),因此卡方檢定容易受到樣本較 大而產生顯著效果,故本研究依據 Martens(2005)建議來進一步檢查適配度指 標數值,包含比較適配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CFI)、規準適配指數 (Normed Fit Index;NFI)、非規範適配指標(Non-Normed Fit Index,NNFI)、漸 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此外 Hu 與 Bentler(1999)建議當 CFI、NFI 及 NNFI 值大於.90,以及 RMSEA 值小 於.10 時,模式就具有可接受(acceptable)之模式適配度。 一、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預測分析 本研究採用結構方程式檢證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之預測模式,結果發現 該模式具有可接受之模式適配度(χ2 =263.452(df =13)、CFI = .963、NFI = .961、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ystem is to design a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operation practice of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and to make learning this skill easier.. Students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set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regarding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financial security, life and leisure, as well as housing and soc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