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台灣政治發展為基礎的歷史考察(1986-2000)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台灣政治發展為基礎的歷史考察(1986-2000)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台灣政治發展為基礎的歷史考察(1986-2000) The DPP’s discourse on national sovereign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aiwa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1986-2000). 指導教授:陳儀深 博士 研究生:陳觀佑 撰 2018 年 7 月.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 謝辭 首先,我要懷著感恩的心,將這本論文獻給我的雙親陳鴻模與王碩瑱,謝 謝我的父母一路以來對我的栽培,在我求學路上不曾給我壓力,給予我最寬廣 的空間追尋自我價值,在研究所生涯提供我所有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與協助, 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地拿取碩士學位。 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寫作,最要感謝的當然是我的指導教授陳儀深老師,赴 台史所修習老師的課程,深深受老師的講學所吸引,儀深老師不僅在學術領域 治學嚴謹,且無怨無悔地致力於台灣歷史教育的扎根,喚起大眾對於台灣這塊 土地的認識與認同。在確定選擇以「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為研究主題後, 老師常會娓娓道來民進黨的黨史讓我了解,並提供許多「眉眉角角」,深化我對 於過往歷史事件的認知,有助於我論文的充實與完整,在此,向老師表達誠摯 的謝意,有您的諄諄指教,學生才可以順利完成碩士論文。 我也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李酉潭老師與陳翠蓮老師,在繁忙之餘撥冗參與 學生的論文口試並給予指教。於政大國發所就讀期間,擔任酉潭老師通識課程 的教學助理達兩年,從老師身上習得非常寶貴的民主理念與進步價值,提點我 在此研究主題當中凸顯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歷程中的「另類經驗」,並開拓我 的研究視角,謝謝酉潭老師在我擔任助理以及論文寫作期間的鼓勵與照顧。翠 蓮老師是台灣歷史學界的頂尖學者,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老師擔任學生的口 委,並且相當仔細地閱讀我的論文,謝謝翠蓮老師提供我在研究方法與論文架 構完整性上的寶貴建議,讓我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與需要改進之處。 這一路上,我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女友品瑄,無怨無悔地陪著我一起蒐集論 文資料以及寫作,共享我研究所求學過程的喜怒哀樂,雖有時一個人在研究室 閱讀寫作,偶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之寂寥,但也因為有品 瑄的鼓勵與支持,給予我最安定的依靠,是我得以完成碩士論文的動力來源。 在國發所的求學期間,我要感謝目前在香港教育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 明倫學長,除了給我很多鼓勵以外,從學長身上看到做學問應有的腳踏實地與 嚴謹態度,這都是我未來要繼續向明倫學長看齊之處。我也要感謝我的導師魏 玫娟老師、國發所的瑞宏學長、子超學長以及我的同學威皓、承憲、敬峯、逸 琪、霆妤、得祥、尚軒、翔宇等,在我撰寫論文以及口試上給予的經驗分享與 協助。 最後,也不忘要感謝國發所的兩位助教佩琦學姊與馬姊,替我解答在政大 的各種疑難雜症,並且在行政業務方面提供最大的協助,你們辛苦了!.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 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台灣政治發展為基礎的歷史考察(1986-2000) 摘要 1986 年民主進步黨(以下簡稱民進黨)正式成立,除了概括承受過去中華民 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奪「正統中國」代表權的過往歷史,同時肩負了 提出新國家主權論述的責任,在其擬定的「黨綱」草案當中指出,「台灣前途應 由台灣全體住民決定」,反對中國國民黨長期聲稱的「一個中國」論述。 本文假設,台灣的國家主權定位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呈現一動態性的變動 狀態,自由化與民主化的變革,漸次翻新了客觀環境上的國家主權樣貌,進而 影響主觀上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之產出。 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組建過程,乃隨著解嚴後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 的歷史脈絡而行,本文將依照 1986 年至 2000 年台灣在歷經蔣經國與李登輝兩 位領導者統治下展開的「政治自由化」、「體制民主化」以及「中華民國台灣 化」三段政治發展歷程作為核心軸線,探討民進黨不同歷史階段國家主權論述 的產出背景以及與執政當局政治決策所產生的交互作用。 1986 年至 2000 年位居在野的這 15 年之間,民進黨內針對台灣、中華人民 共和國以及中華民國的主權定位關係,歷經討論、衝突、妥協、產出到定型。 本文認為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大抵呈現 1986-1991「住民自決」、1991-1999 「論述轉型」以及 1999 至今「務實獨立」三個階段的發展形貌。 從 2000 年民進黨首次取得中央執政權至今,國家主權的論述根基未再出現 大幅度地變動, 「以主權獨立來鞏固民主、以民主體制彰顯主權獨立」成為民進 黨在台灣邁入民主鞏固的政治發展階段最重要的主權論述策略。大體而言,隨 1986 至 2000 年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的動態性變革中,民進黨已逐漸形成國 家主權論述的一套路徑依賴。. 關鍵字:民進黨、國家主權、政治發展.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2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24 第六節 章節配置 .................................................................................................... 24 第二章 政治自由化與民進黨建黨初期的國家主權論述 ....................................... 28 前言.......................................................................................................................... 28 第一節 「黨外」時期的國家主權論述到「黨綱」的起草................................ 28 第二節 民進黨的「台灣獨立」主張.................................................................... 32 第三節 政治自由化與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之演進............................................ 42 本章小結.................................................................................................................. 47 第三章 民主化啟動初期的兩岸關係與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 51 前言.......................................................................................................................... 51 第一節 李登輝執政初期的「一個中國」原則與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52 第二節 兩岸互動下的主權爭議與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58 本章小結.................................................................................................................. 71 第四章 體制民主化與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 73 前言.......................................................................................................................... 73 第一節 國會全面改選到制憲—民進黨的憲改主張與國家主權論述................ 74 第二節 李登輝的憲政改革與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轉化的開端........................ 79 本章小結.................................................................................................................. 88 I.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5) 第五章 「中華民國台灣化」與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轉型 ............................... 90 前言 .......................................................................................................................... 90 第一節 民進黨「台獨論述」的轉型 .................................................................... 90 第二節 民主恫嚇下民進黨的兩岸主權論述 ........................................................ 96 第三節 民進黨的「中華民國論」 ...................................................................... 110 第四節 「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定型與民進黨的維持現狀說 .......................... 116 本章小結 ................................................................................................................ 124 第六章 結論 ............................................................................................................. 127 第一節 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演變.................................................................. 127 第二節 政治發展與轉型下的國家主權論述...................................................... 130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展望...................................................................................... 136 參考書目.................................................................................................................... 142 附錄............................................................................................................................ 152. II.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6) 表、圖目錄 表 1-1 台灣地位論述眾說 ........................................................................... 7 表 3-1 民進黨的兩岸主權論述:1986-1995 ............................................ 69 表 4-1 民主大憲章與台灣憲法草案之比較 ............................................. 78 表 5-1. 1996 年總統大選後朝野四黨的統獨定位 .................................. 96. 表 5-2 「大膽西進」與「強本漸進」路線之比較 ............................... 105 表 5-3 民進黨「中華民國論」的三階段發展 ....................................... 114 表 6-1 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一個架構、三個階段」的發展形貌 ... 128 表 6-2 彰顯台灣主權獨立的論述策略之轉變 ....................................... 135. 圖 5-1 台灣民眾認知中共當局對我國敵意態度的看法 ....................... 100 圖 5-2 民主恫嚇下「三位一體」的國家主權論述 ............................... 109 圖 5-3 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的認同趨勢(1992-2017) ...................... 120. III.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7) IV.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945 日本於二戰戰敗後,依據盟軍總部的第一號命令,中華民國來台進行 軍事占領,根據 2017 年國史館最新開放的一批「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指出, 1949 年國民黨於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為了避免臺灣落入中 共手裡,有意鼓動台灣獨立,並且打算將臺灣交由聯合國託管1。蔣介石得知消 息後,極力阻止盟軍的行動,並且表示:「余必死守台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 天職,絕不能交與盟國,如其願助我力量,共同防衛,則不拒絕也。2」 同年的 12 月,國民政府全面撤退台來,並將首都遷於台北,在蔣介石的堅 持下台灣並未交由聯合國託管,而是成為了中華民國政府反共復國的基地,隨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且逐漸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最終,蔣介石並未 完成「解放大陸,統一中國」的目標,而台灣則與中華民國的命運至此牽連在 一起, 「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關係,在戰後交織成 為錯綜複雜的國家定位問題。 兩蔣統治時期,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相競逐「正統中國」的代表 地位,然而在 1971 年中華民國遭驅逐出聯合國3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便 如風中殘燭,也逐漸壓縮我國的國際參與空間。在面臨中華民國史上最大的外. 「陳誠電俞濟時轉蔣中正」(1949 年 6 月 12 日), 〈對美關係(五)〉 ,特交文電─領袖事功─ 革命外交, 《蔣中正總統文物》 ,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90103-00006-149。 2 「蔣中正電李宗仁」(1949 年 6 月 18 日), 〈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八年六月〉 ,文物圖書─稿本 (一), 《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60100-00253-018。 3 根據聯合國 2758 號決議文,蔣介石的代表是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 的席位上遭驅逐出去的,在決議文當中,完全未提及「中華民國」 ,而是用「蔣介石的代 表」稱之,也就是在 1971 年的聯合國大會中,「中華民國」已經不被承認是一個合法取得聯 合國席位的主權國家。 1 1.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9) 交挫敗後,台灣內部也出現愈來愈多挑戰「一個中國論述」的主張,作為威權 時期最大的反對勢力,也就是民進黨的前身─「黨外」,也試圖透過各種體制外 的組織與動員行動,提出新的國家主權論述。最早出現在 1978 年發表的「黨外 人士國是聲明」,表達了由台灣人民自行決定國家前途的主權態度4。1986 年民 主進步黨正式成立,在其擬定的黨綱草案當中指出,「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 民決定」,對抗中國國民黨長期聲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一個中國論述。 隨著民主進步黨的成立,除了概括承受過去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共爭奪一 個中國代表權的過往歷史,同時肩負了提出新的國家主權論述的責任。民進黨 於 1991 年修訂「台獨黨綱」,將獨立建國的主權理念納入黨綱條文中,之後於 1999 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政權的統治合法性,作為 黨內日後處理國家主權問題的最高指導原則。 民進黨前後兩任總統陳水扁與蔡英文的就職演說,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中 華民國即台灣」的事實,並努力捍衛此現存狀態。2014 年,四十多位民進黨的 黨代表提案連署希望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國號 為中華民國,「台獨黨綱」已經完成了階段性任務。5事實上從民進黨第一次取 得中央執政後,是否廢除台獨黨綱的聲浪在黨內從未間歇。 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組建過程,乃隨著解嚴後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 的歷史脈絡而行,從 1986 年民進黨建黨伊始至 2000 年位居在野的這 15 年之 間,針對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華民國的主權定位關係,黨內透過不同 的形式與多元的主張歷經討論、衝突、妥協、產出到定型,在短短十五年之 內,有堅持不變的大原則,亦有重大的論述轉變,從 2000 年民進黨首次取得中 央執政權至今,國家主權的論述根基未再出現大幅度地變動,大體而言,隨 1986 至 2000 年台灣政治發展的動態性變革中,民進黨逐漸形成國家主權論述的. 4. 5. 周琇環、陳世宏編註,2000,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 。台北:國史館。 頁 166-169。 〈台獨「騙選票」 前立委陳昭南:看不下去 〉 。聯合報,2014 年 6 月 19 日,A14 版。 2.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0) 一套路徑依賴。 因此本文希冀從 2000 年以前民進黨位處在野的這段期間,以台灣的政治發 展與民主轉型為核心背景,探討其國家主權論述的形成背景、論述過程、轉變 發展以及產出方式。.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 戰後的台灣地位論述. 民進黨自 1986 年建黨迄今,對於台灣的國家定位最貫徹始終之立場,當屬 「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中國論述」,事實上在戰後中國國民黨威 權統治時期,台灣的學術界或是民間社會,出現愈來愈多挑戰國民黨當局「一 個中國論述」的主張,其中以國際法的角度作立論詮釋的研究最為多數。早期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有彭明敏、黃昭堂合著的《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作者以 攸關台灣領土問題的歷史因素切入,並且考察大量的國際法律文件與聲明,如 日清合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平條約與對日和平條約等,主張 依據國際法理的解釋,中華民國無法透過「先佔」與「取得時效」之法律解釋 聲稱對於台灣擁有主權地位,另外,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不曾統治過台 灣,因此更無法主張台灣的主權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6。作者除了透過國際的 法理論述道出台灣國際地位的爭點,且在該書最後提出台灣領土問題的解決之 道,希冀在自由、民主和人權的時代潮流之下,考量台灣的地理、歷史與政經 因素交由台灣人民自決來解決領土問題7。 同樣嘗試以國際法的角度研究台灣國際地位問題的著作有戴天昭的《台灣 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作者將畢生對於台灣問題的研究寫成本書,於 2005 年. 6 7. 彭明敏、黃昭堂,1995, 《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台北:玉山社。頁 199-207。 彭明敏、黃昭堂,1995, 《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台北:玉山社。頁 223-232。 3.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1) 出版,最大的貢獻是從古代台灣與澎湖存在住民開始,歷經荷蘭的「先佔」、鄭 氏政權移入、滿清的殖民統治、中國割讓與日本、中華民國占領一直到解嚴後 誕生民選的李登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所觸及的時空背景約略從西元六世紀末 的高砂族陸續渡台,至當今的二十一世紀初,以台灣跨時性的法律地位為歷史 考察,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除了聚焦過去糾結於台灣國際定位問題的台灣、中 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華民國之間的關係,同時也關注到戰後美國的對華態度與 遠東政策建構起的美、中、台三角關係,在此背景之下檢視美中三大歷史公報 對於台灣前途的影響,戴天昭認為當今對於台灣的國家地位問題,許多代表性 的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與俄羅斯等皆採取「台灣法 律地位未定論」之見解,並且主張「依住民意思以住民投票決定台灣的法律地 位」8,作者以大量的法律文件以及國際政治的發展脈動,同樣試圖扭轉台灣是 中國的「固有領土」之印象。 台灣的國家主權主體為何?一直是探究台灣國家定位的一項核心命題,然而 雲程在《放眼國際:領土變遷與台灣(上)、(下)》9兩冊書當中,拋棄過去各界習 以為常地以「主權」概念探討台灣地位問題,取而代之以「領土地位」,作者使 用「領土地位」的概念試圖暫時拋開涉及主權概念的統獨、獨立建國等困擾台 灣前途的問題,來去檢視台灣在 1945 年由蔣介石接受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的 命令接受日本投降並「占領」台灣開始,對台灣的領土變遷帶來之影響。其中 作者列舉了在戰後關於台灣領土地位的各家說法,如竊占回復說、日本放棄 說、開羅宣言說、先佔原則說、民族自決說、信託統治說與已經獨立說等論 點,並且一一指出各家各派存在的問題10,最後作者重申台灣的領土地位夾雜 著「佔領」與「流亡」兩大主軸,依據歷史文件以及英美等國的發言,中華民. 8 9 10. 戴天昭,2005, 《台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 。台北:前衛出版社。頁 690。 雲程,2007, 《放眼國際:領土變遷與台灣(上)、(下)》。汐止:憬藝企業。 關於台灣領土地位的各種說法,詳細內容可見於雲程,2007, 《放眼國際:領土變遷與台灣 (上)》 。汐止:憬藝企業。頁 147-167。 4.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2) 國或是台灣並非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狀來自於「軍事占領」,是盟軍的一 項「暫時性安排」,依據〈舊金山和約〉,台灣領土地位的不確定性,仍停留在 戰後佔領區的地位, 這是清楚不過的事實11。 台灣國家定位問題的複雜性,在於與中國之間的連帶關係,無論中國指的 是中華民國,或是在 1971 年取代中華民國取得聯合國席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黃昭堂在《台灣新生國家理論》一書中,主張台灣應跳脫繼承國家理論以及 分裂國家理論,由於 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在聯合國取得代表中國的正統 地位,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欲重返聯合國屢屢失敗,因此繼承國家理論只會 讓台灣陷入過去蔣介石時期與中共爭奪中國正統政府的泥淖,對台灣是有害的 12. ;至於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家規模、人口、面積上相去甚遠,且台灣. 本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此不適用類似於東西德、南北韓與南北越經 驗的分裂國家理論13;作者主張應擱置中華民國憲法,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 合國等國際組織,宣布「新生國家台灣」的成立14。 陳隆志在 2016 年的新著「從國際法和政策的觀點論美國-台灣-中國的關 係」 (The U.S.-Taiwan-China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一書 中,提到台灣國家地位經歷了四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是 1895 到 1945 年,台 灣為日本的殖民地;第二階段是 1945 到 1952 年,在盟軍的同意下,蔣介石領 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但是這段時間屬於暫時的軍事佔領,台灣在國際 法上的地位,依然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一直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 1952 年《舊 金山和約》生效開始,日本放棄台灣的主權歸屬,直至 1987 年,中華民國在台 灣的統治基礎都不具有合法性與正當性;1987 年解嚴後至今的第四階段,台灣 啟動了自由化與民主化,台灣人民對於政府權力擁有投票權以及自決權,成為. 11 12 13 14. 雲程,2007, 《放眼國際:領土變遷與台灣(上)》 。汐止:憬藝企業。頁 170-171。 黃昭堂,2003, 《台灣新生國家理論》。台北:財團法人現代文化基金會。頁 13-14。 黃昭堂,2003, 《台灣新生國家理論》。台北:財團法人現代文化基金會。頁 25。 黃昭堂,2003, 《台灣新生國家理論》。台北:財團法人現代文化基金會。頁 26-28。 5.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3) 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15。 除了從國際法與歷史的角度探討台灣的地位問題,台灣的法律學者亦嘗試 透過國內憲法的觀點做出分析,如許宗力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一書當 中指出,自 1991 年修憲以來,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即 是現今中華民國憲法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16。而黃昭元也在前揭書當中表示, 李登輝前總統在 1999 年接受德國之聲電台訪問時所提出的「兩國論」,除了在 政治效果上能夠現階段台灣與中國的現況以及反映國人的共識,同時在憲法解 釋上亦能成立的17。 陳儀深曾經將戰後關於台灣國家地位的「本土論述」區分為「已經獨立 說」以及「尚未獨立說」兩大類18,筆者將之整理成下表 1-1:. 15. 16. 17. 18. Lung-chu Chen, 2016, The U.S.-Taiwan-China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許宗力認為 1991 年的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 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該條文意味著中華民國憲法的地域效力不 及於對岸,只侷限於台灣;此外,憲法增修條文第一、二、四條之規定,中華民國的立法 院與國民大會等民意機關以及總統、副總統僅由台灣地區的人民選出,與中國大陸的人民 沒有關係,上述兩點可以作為詮釋兩岸之間屬於「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法律依據。詳細主 張請見:許宗力, 〈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台灣的角度出發》,收於黃昭元主編,2000, 《兩國 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頁 147-157。 黃昭元主張 1991 年的憲法修正,以及 1991 年後的修憲與民主化的啟動,使得兩國論具有 「外部意涵」與「內部意涵」兩層意義,在「外部意涵」上宣示了台灣海峽兩岸各自存在 有一個主權國家,一是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另一是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此為地 理或空間意義上的兩個國家;在「內部意涵」上,代表的是 1912 年至 1949 年「在中國的 中華民國不同於 1949 年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此為歷史或時間意義上的兩國,黃昭元 從憲法上的觀點也等於解釋了台灣、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關係, 詳細內容請見:黃昭元, 〈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 ,收於黃昭元主編, 2000, 《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頁 3-37。 陳儀深,2010, 〈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 。《台灣史研究》17(2):158-159。 6.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4) 表 1-1 台灣地位論述眾說. 類. 代表. 論說. 論述主張. 依據. 型 已. 沈建德. 當然獨立說 強調 1943 年的「開羅宣言」. 沈建德,《台. 經. 無效,依照聯合國憲章第 77. 灣法理獨. 獨. 條 b 款規定,自敵國分離的領. 立》(屏東:沈. 立. 土適用國際託管制度,以及第. 建德自印,. 說. 76 條 b 款規定,託管的目標在 1998)。 使託管領土的自治或獨立,因 此 1952 年的「舊金山和約」 當中,日本放棄台灣與澎湖之 後,台灣自動成為獨立的國 家。 彭明敏. 狀態獨立說 由於 1949 年之後兩岸分治至. 彭明敏,〈什. 今,台灣並未受到中華人民共. 麼是台獨?〉,. 和國之統治,因此處於「事實. 《自由時. 獨立」的狀態。. 報》(台北), 2007 年 2 月 10 日,「自由 廣場」,A15 版。. 陳隆志. 演進獨立說 1991 年至 1996 台灣起動的民. 作者未標註. 主化,代表台灣人民共同行使 「有效自決」的過程,由此可 見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 7.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5) 家。 尚. 林志昇、. 未. 何瑞元. 主權在美說 二次世界大戰由於美國在太平. 林志昇、何. 洋戰區戰勝日本,而美國作為. 瑞元,《美國. 獨. 台灣的主要佔領權國, 台灣. 軍事佔領下. 立. 的地位至今仍是「美國軍事管. 的台灣》(台. 說. 轄下的海外未合併領土」。. 北:林志昇發 行,農學社 總經銷, 2005)。. 黃居正、. 主權屬中說 1949 年至 1970 年之間台海兩. 許慶雄. 許慶雄,〈中. 岸政府都宣示「統一中國」的. 華民國之法. 意願,然而英美兩國都已放棄. 地位──兼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且與中國建. 台灣之統獨. 交,而台灣至今仍然未宣布獨. 爭議〉,收於. 立,因此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國. 台灣教授協. 家. 會編著,《台 灣國家定位 論壇》(台北: 前衛出版 社,2009), 頁 232。. 獨派社團. 主權屬台灣 台灣延續中華民國的不正常體 人民說. 作者未標註. 制,且在國際上的地位未定, 台灣的主權當屬於台灣人民, 必須透過正名與制憲,建立主 8.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6) 權獨立的國家,並爭取國際承 認。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陳儀深, 〈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 ,頁 158-159。. 陳儀深指出,陳隆志的「演進獨立說」,強調台灣在解嚴之後的民主化成 就,可以區別兩蔣的威權統治時期,並且迴避統獨爭議以及中共威脅武力犯台 造成的選票壓力,此說也成為民進黨對於台灣地位的主流論述19。 當今研究台灣定位問題的眾多學者,也多從國際法、中華民國憲法與歷史 發展等面向切入,如台灣教授協會在 2009 年出版的《台灣國家定位論壇》20一 書,可以從中了解過去針對台灣國家定位問題著墨甚深的國內學者之研究成 果。. 二、. 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若是聚焦在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學者們嘗試從各種角度切入來去探 討,綜覽過去二十多年的具體研究成果,筆者可以大致上將過去的研究區分為 四大面向的研究角度:政黨轉型、派系運作、意識形態與大陸政策。 1.. 政黨轉型 林德宇從 1987 年民進黨創黨,至 2006 年正值陳水扁執政的這 20 年,台灣. 的時空環境以及政治局勢變遷的發展脈絡,探究民進黨的「台灣主權論」,林德 宇爬梳民進黨歷經創黨初期內部的路線之爭,到在野時期的務實轉型,後至取 得執政後的對於台灣的主權闡述形式,進而提出「一個不變、兩個堅持、三個 轉向」的論述演變,分別為台灣主體思想不變;堅持台灣是一獨立主權國家、 堅持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反對中華民國憲政「轉向」捍衛中華民國主 權、談台灣時不提及中華民國「轉向」談台灣亦提及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 19 20. 陳儀深,2010, 〈台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 。《台灣史研究》17(2):158。 台灣教授協會主編,2009, 《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出版社。 9.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7) 國的唯一選項「轉向」兩岸未來不排除任何形式的關係。然而該研究主要視角 放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主權論述主張以及實際政策作為,從「政黨理念」、 「執政機會」、「執政責任」、「國家前途」等變項切入探討影響民進黨在執政之 後在台灣主權論述方式的影響21。 郭正亮撰寫的《民進黨轉型之痛》一書,即是以「政黨轉型」的角度探討 民進黨在 1994 年至 1997 年展開的轉型之路,在施明德以及許信良兩位前主席 的帶領之下,民進黨分別在台獨論述、中國政策等方面作出重大調整,前者從 過去強調對抗、歷史、正統、悲情、民族的舊台獨運動,轉向強調團結、未 來、務實、希望、民主的新台獨運動;後者從無視兩岸經貿的三不政策,轉向 正面交往的強本西進。作者以一個參與者兼觀察者的雙重身分,描寫 1990 年代 台灣所面臨的外部以及內部局勢,是如何驅使民進黨進行轉型,同時也提出了 民進黨在轉型過程之中出現的危機,如民進黨內部權力結構的分散、派系政治 的相互猜忌、黨中央與立院黨團和縣市首長之間欠缺溝通等內部的問題22。該 書最大的貢獻之處在於除了擘劃出民進黨為期三年的轉型模式之外,更深入地 讓讀者一窺轉型背後民進黨內部不同的勢力與政治菁英之間進行的溝通、交 涉、爭論、妥協等一系列運籌帷幄的過程。 林濁水、梁文傑也指出,民進黨在 90 年代的政黨轉型,反映在 1994 年台 北市長選舉之後對於「台獨」論述的策略性調整,1999 年民進黨所通過的「台 灣前途決議文」為「台獨務實派」下了註腳,然而這並非表示民進黨根本意識 形態上發生改變,而是在「表達理念的方式」上做出策略性調整;然而為何會 有如此的變動,林濁水與梁文傑從 1990 年代台灣民眾的統獨意象變遷當中發 現,由於民眾在統獨問題的「策略選擇」方面多半數傾向於「維持現狀」,採取 較審慎的態度,此民意趨勢也驅使了民進黨在 90 年代的政黨轉型,作出在統獨. 21. 22. 林德宇,2007, 《執政時期民進黨「台灣主權論」之分析》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 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98, 《民進黨轉型之痛》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10.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8) 論述上的策略性調整23。 2.. 派系運作 民進黨的派系結構,從建黨開始就存在至今,包括建黨初期的「泛美麗島. 系」與「新潮流系」,到 90 年代發展為「美麗島系」、「正義連線」、「福利國連 線」、「新潮流系」與「台獨聯盟」等派系, 許多學者也針對民進黨內部派系的 組織結構、發展路線、黨內競合、政策論述、選舉行為等面向進行研究,目前 也累積不少成果,如黃德福在「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一書當 中,完整地探討民進黨從黨外到建黨初期派系的發展歷程以及為台灣的民主化 歷程中帶來的影響24。 民進黨各派系的互動與消長對於黨在論述台灣國家主權定位的議題上,也 產生了直接的化學反應。相關的研究成果如陳益倫、黃香梅皆嘗試以民進黨派 系生態的角度探討大陸政策的擬定、提出以及發展走向,前者的研究時間聚焦 民進黨創黨至 1998 年的在野時期,陳益倫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走向區分為台灣 住民自決論時期、台獨言論自由論時期、台灣主權獨立論時期台灣獨立建國論 以及中華民國主權論五個時期25;後者的研究時間位在 2000 年至 2004 年民進 黨政府執政的第一個任期,以「政治系統論」的框架探討民進黨內部派系的形 成與消長對於民進黨大陸政策的決策機制帶來之影響26。兩篇研究都詳細爬梳 了民進黨從創黨到執政時期派系變遷對於政黨轉型、發展路線與主權論述的競 逐過程,但主要還是將焦點放置於影響兩岸關係的大陸政策,然而攸關於台灣 國家定位的主權論述,不僅反映在大陸政策的擬定,同時也含括了中華民國體 制、中華民國憲法問題以及台灣的國際參與等面向。. 23. 24 25 26. 林濁水、梁文傑,1999, 〈台灣政黨轉型與民眾統獨意向的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 42(6):59-76。 黃德福,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益倫,2000, 《民進黨派系發展之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香梅,2004, 《民進黨執政後派系政治與中國政策關係之研究(2000-2004)》 。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11.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19) 鄭敦仁與徐永明探討 80 至 90 年代,台灣內部的政治議題,尤其在統獨問 題上,是如何產生政黨重組的效應,其研究比較了國民黨以及民進黨,而一個 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是「政黨結構」的差異性,對於民進黨而言,「派系結構」 是掌握統獨議題論述重要的行動者,例如 1990 年代初期「新潮流」對於民進黨 在提出台灣獨立的相關論述上,扮演重要的引導角色27。 郭正亮在《民進黨轉型之痛》專書當中指出民進黨在進行路線轉型的過程 當中,面臨的其中一項困境就是「政黨整合」,在民進黨非正式的權力結構當 中,派系組織對於黨內的資源分派以及議題主導,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又因 為內部派系政治的互相猜忌與不信任,且泛政治化的派系鬥爭論,不只限於某 個派系特有,而是民進黨內極為普遍的思考模式,時常導致各種陰謀論在黨內 相互指控,派系政治的權力分化與各自結盟,也凸顯了民進黨在轉型過程中的 整合困境28。 從針對民進黨派系的種種研究當中也顯示,如要針對民進黨在台灣國家定 位論述的問題進行研究時,絕對不可忽略民進黨的各大派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與論述主張,以及內部派系政治的權力互動過程所帶來之影響,換言之,民進 黨對於台灣國家主權論述的產出,某個程度上是黨內派系不同意見經過折衝與 妥協後的產物。 3.. 意識形態 民進黨從黨外時期到建黨後,在台灣的主權論述上與國民黨的「一個中國. 論述」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台獨論述」,部分研究依循著「統獨意識形態」的觀 點來去探討民進黨在台灣國家主權定位的論述與主張。 吳俊德從民進黨 1986 年通過的「自決黨綱」,到 1999 年制定的「台灣前途. 27. 28. Tun-jen Cheng, and Yung-ming Hsu, 1996, "Issue structure, the DPP’s factionalism, and party realignment." in Hung-mao Tien, ed.,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Riding the Third Wave . New York:M.E.Sharpe,. Pp. 137-172. 郭正亮,1998, 《民進黨轉型之痛》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頁 165-168。 12.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0) 決議文」,從歷次黨所提出的決議當中分析民進黨的統獨論述,十幾年來呈現出 先趨向激進化再轉為溫和化的走勢,對於論述轉變的解釋,吳俊德認為關鍵因 素在於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既經爭又合作的「黨際互動」所造成29。 葉欣怡以政黨組織的角度為主軸,探討民進黨台獨論述的發展歷程,將民 進黨自黨外時期以來的台灣國家論述發展區分為三個時期:黨外時期的模糊 期、1986 年-1991 年的強化期,及 1992-2000 年的務實期,作者認為民進黨台 獨論述的轉變,除了因為情感認同的因素外,還包括環境因素、內部不同派系 偏好、組織邏輯與制度化效應30。 潘啟生與廖俊松認為,民進黨在台灣前途的主張演變當中,從早期的「住 民自決,獨立建國」,到 90 年代後期台獨立場的鬆動,至 2004 年再度提出「台 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正名主張,這樣的論述轉變或許基於在國際現實與選舉 戰略的考量下,調整其對台灣前途的主張,但是從建黨至執政以降,民進黨對 於台灣主權獨立的堅持似乎沒有動搖過,儘管將台灣詮釋為「就是中華民國」, 但仍要加以界定,「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追求建立一個主權獨立 的台灣共和國的「台灣意識」,依舊是民進黨的核心理念31。 4.. 大陸政策 綜覽過去對於民進黨在台灣國家主權論述上的探討,聚焦於「大陸政策」. 的研究成果最為多數,這些研究又大多以 2000 年至 2008 年陳水扁執政時期作 為研究範圍,然而事實上在民進黨尚未執政之前,對於大陸政策就已經在黨內 經過多次討論與提出。 相關民進黨在野時期大陸政策的研究成果,以柳金財與顏萬進的研究最為 詳盡,前者認為民進黨在尚未取得執政以前,會持續在「一中一台」的架構底 下發展以「事務性、功能性」作為交流主張的大陸政策,此外黨內在發展大陸. 29 30 31. 吳俊德,2001, 《民進黨統獨論述之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欣怡,2001, 《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啟生、廖俊松,2005, 〈民進黨臺灣前途主張變貌的探討〉。 《東亞論壇》(450):81-104。 13.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1) 政策的路線論述上也出現「經略中國」之於「遠離中國」、「大膽西進」之於 「戒急用忍」、「橫渡黑水溝」之於「前進東南亞」等不同立場主張的爭論,其 中柳金財也點出了支持「大膽西進」的「泛美麗島系」與主張「戒急用忍」的 「泛新潮流系」兩大派系的競合過程以及其各自信仰的理論體系之不同,但是 不變的是大陸政策是奠定在「一中一台」的國與國關係之上32;後者收集了作 者在擔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時期,自 1996 年至 2000 年之間所起草的民進 黨大陸政策之相關文件以及對於兩岸關係之論述,顏萬進指出民進黨的大陸政 策經歷了建黨初期的開放期,到台獨傾向日強的保守期,再到 1998 年 2 月「中 國政策大辯論」之後的開放期,1999 年李登輝前總統提出「兩國論」之後,民 進黨雖感受到來自國際與中共的壓力,然而陳水扁在日後的大陸政策也是在 「兩國論」的「立場」上堅持,「政策」上亦日趨開放,推展兩岸關係互動的正 常化33。 數篇碩士論文也嘗試從不同的研究途徑來研究民進黨在野時期的大陸政 策,如王志誠從「派系發展」的面向探討民進黨內部派系勢力的消長,對大陸 政策形成之影響,王志誠將民進黨大陸政策的演變分為四個時期:台灣住民自 決論時期、台灣主權獨立論時期、台灣獨立建國論時期以及中華民國主權獨立 論時期34。 王耀慶則是探究民進黨從 1986 年至 2001 年大陸政策的影響變數,包含了 民進黨內的決策機制、派系的結構、台獨論述、國內政黨競爭、選舉與執政考 量等等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決策機制運作的種種變因35。 黎寶文以 David Easton 系統論的分析架構,以「跨層分析」的方法將外交. 32 33 34. 35. 柳金財,1998, 《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顏萬進,2003, 《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 。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志誠,2003,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從派系發展面剖析》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 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耀慶,2001, 《民進黨大陸政策演變之研究-政策影響變數之分析》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2) 政策、大陸政策與國內政策置入公共決策的運作系統裡作分析,探討民進黨從 1986 年到 2001 年大陸政策的產出過程以及動態演變36。 根據前人研究成果的考察,在「政黨轉型」、「派系運作」、「意識形態」以 及「大陸政策」四種面向切入探討民進黨台灣國家主權論述的文獻中,以「大 陸政策」最為多數,雖然近幾年來學術界對於「民進黨」的各類研究在數量上 有持續成長的趨勢,但是整體來說依然相當有限。.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本文將採用「轉型研究途徑」(transition approach),以 1986 年至 2000 年台 灣的政治發展為核心背景,探討在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的動態性變革中,民進 黨國家主權論述的產出背景與發展脈絡。 「轉型研究途徑」在傳統政治學領域大量運用於民主轉型的研究,解釋民 主化的啟動要素與發展路徑,又以學者 Dankwart A. Rustow 建構出的民主轉型 模型最為代表性。該模型指出,當一個國家在啟動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的這段 歷程之前,有個背景條件(background condition),就是「國家的統一性」 (national unity),依照 Rustow 所述,所謂的「國家統一性」指的是該國絕大多 數的公民在心理上毫無疑問地認同受他們所歸屬的政治社群37。 有趣的是,戰後台灣國家主權定位的曖昧與不確定性,若依照 Rustow 的模 型分析,台灣在「國家統一性」這個背景條件尚未穩固與確立的前提下,然而 自由化與民主化的啟動卻先於「國家統一」的達成。. 36. 37. 黎寶文,2002,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1986-2001) :一個雙層賽局(two-levelgame)的觀 點》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ankwart A. Rustow, 1970,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 Comparitive Politics.2(3), Pp.350. 15.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3) Juan J. Linz 以及 Alfred Stepan 兩位政治學者也曾指出,國家建構(statebuilding)對於民主化而言是關鍵性因素,民主化的先決條件是國家地位 (stateness)的確立,換句話說,沒有主權國家,就不可能有民主政治38。 然而,上述這套民主轉型的預定路徑似乎無法完全套用於台灣政治發展的 經驗當中,究竟民主與主權獨立的關係為何?李永熾從不同國家的歷史經驗指 出,獨立運動與民主運動是可以互相結合,也可能互相排斥,在數量上,又以 互相排斥者較為多數39。 回顧台灣的民主化實踐歷程,學者李丁讚認為,台灣的民主進程與國族建 構是同時並進的,90 年代初期,有制衡意涵的國會出現,是台灣民主制度的啟 動,「新國家」論述也開始出現,建國的工程正式啟動,台灣的民主是在意識形 態與國族認同的分裂與對立中展開的40。 因此可以發現,台灣的國家主權與民主化是一體兩面的課題,本文假設, 台灣的國家定位與國家主權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呈現一動態性的變動狀態,自 由化與民主化的變革,漸次翻新了客觀環境上的國家主權樣貌,進而影響主觀 上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之產出,如學者呂亞力就曾表示,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 期,維持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神話,延遲了台灣的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進 程,也因此民進黨內部的部分人士積極發展一套支持台獨的理論,以擺脫國民 黨「一個中國」論述下造成國內的政局困難與在國際上的孤立41。. 38. 39. 40. 41. Juan J. Linz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16-20. 李永熾以過往歷史發展的角度指出,獨立運動與民主運動相互結合者如美國的獨立運動;而 第三世界國家大多以脫離異民族的殖民統治而優先發展出獨立運動,尚無法同時獲得民主。 作者亦提醒,獨立運動與民主運動有著「脫離他人宰制、自主自立為要項」的共通點,應思 考兩者的相即關係來看待台灣的民主運動與獨立運動。全文可參考李永熾,1991, 〈獨立運 動與民主運動的相即關係〉,收於陳儀深主編,《邁向民主獨立之路》 。台北:前衛出版。頁 341-344。 李丁讚,2009, 〈民主社會如何可能?二十年台灣經驗的反省〉 ,收於思想編輯委員會主編, 《民主社會如何可能》 。台北:聯經出版。頁 135-139。 呂亞力,1992, 〈台灣的反對黨:民進黨的發展〉 ,收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制 度與影響》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 215。 16.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4) 如上假設,若台灣的國家條件(stateness)乃在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的過程中 呈現結構性的動態變動,如何理解此政治歷程? 長期研究戰後台灣政治史的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在 1992 年出版並於 1994 年 翻譯為中文版的《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一書中,將台灣的民主轉型歷 程,以「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概念定義之,其中民主化的內涵包括了自由化、 脫內戰化、打破國民黨統治時期形成黨國精英與地方派系形成的「二重侍從結 構」,民主化的過程是中華民國與台灣社會相互磨合的歷史作用,中華民國威權 體制的修正與轉型,使中華民國以新的樣貌在台灣社會落地生根,並大幅消退 過往的外來特性,形成「台灣形體」的國家體制42。 由於此書的出版時間正值於李登輝執政的初期,尚未完整論及李登輝以國 家統治的力量推動政治改革,若林正丈在 2008 年完成的最新著作《戰後台灣政 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43,從政治結構變動論的視角,對於戰後「中 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有了更完整的描述。所謂「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定義, 若林教授認為即是在 1949 年中國國民黨全面來台後建立「正統中國國家之政治 結構只統治台灣」的事實發生變化之過程,發生政治變動的結構內容包含四 項:政權菁英的台灣化、政治權力正統性的台灣化、國民統合意識形態的台灣 化以及國家體制的台灣化44。 若林認為「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啟動最初起因於中華民國對外政策的僵化 與失當,加上 1970 年代開始美中關係的建立,使得治權僅於台灣地區卻以代表 正統中國之姿於台灣實施威權統治的中華民國面臨內、外的統治危機45。. 42. 43 44. 45. 詳細內容可參見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 北:月旦出版社。 中譯本於 2014 年出版。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 《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 。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 15。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 《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 137-138。 17.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5) 蔣經國統治時期,開始拔擢本省籍的菁英以及技術官僚進入權力體制,採 取有限度與漸進式的「台灣化」,為中華民國體制注入新的元素,至於「中華民 國台灣化」的開展,始於 1990 年代李登輝統治時期透過憲政改革完成民主體制 的設置,啟動一波波民主化46。 依照若林的觀點,「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政治歷程包含自由化、脫內戰化、 民主化等內涵, 「民主化」又是「台灣化」的重要作用力,然而兩者的關聯性何 在?若林正丈細緻地處理兩者所涉及的不同概念,他認為兩者雖然都是政治結構 變動的一環,然而「民主化」是屬於「政治體制」的層次,「台灣化」則是屬於 「政治共同體」的層次,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具有將住民塑造成國民(nation)的 意義,以中華民國政府實效統治區域內的單邊政治體實質統治區域中的住民形 成帶有主權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最終結果是讓中華民國過往的「正統中國政治 結構」進入到「台灣國民國家化」(Nation state)的層次47。 本文將參借若林教授的論點,然而筆者特別將「中華民國台灣化」歷程中 的「自由化」與「民主化」抽離出來,以「政治自由化」、「體制民主化」以及 「中華民國台灣化」三段政治發展歷程作為本文的背景軸線。第一階段「政治 自由化」為 1987 年解除戒嚴後,隨黨禁、報禁的解除帶來言論、集會、結社自 由等政治權利保障的轉變;第二階段的「體制民主化」,本文將採用「最低條 件」的民主化指標,也就是依照「主權在民」原則賦予政治體制內的公民依照 民主程序選舉出政治菁英的「選舉式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之確立,若林 正丈將之稱為「最小綱領式民主體制」,「體制民主化」的政治歷程,本文將聚 焦於李登輝執政時期展開的三次憲政民主改革,從「萬年國會」的終止、國會 全面改選、總統民選等選舉式民主體制的建置過程;第三階段「中華民國台灣. 46. 47.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 《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 。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 158-260。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 《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 。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 17-20。 18.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6) 化」 ,本文將採用「狹義的台灣化」之概念,在第三次修憲確立總統民選後,因 總統選舉而四年行使一次政治權利的中華民國政府實效統治區域的公民,賦予 一種位居台灣的主體性政治共同體意涵,也就是「台灣國民」之意義48。經歷 李登輝藉由憲政改革的民主化,在「政治體制」的層面建立主權在民的民主遊 戲規則後,同時進一步催生以「台灣民族主義」為認同基底的新的國民意識, 這樣的意識形態強調「台灣本位」、「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性」等價值,有別 於在中華民國威權統治時期具有官方中國民族主義強調的「正統中國」、「中國 至上」、「中華民族」等意識形態,此階段超越「體制民主化」的制度建置,是 「政治共同體」層次上中華民國邁向「台灣化」的進程。 又轉型研究途徑將政治菁英的行為、選擇與策略作為探討民主轉型的研究 焦點,因此綜合上述,本文將依照 1986 年至 2000 年台灣在歷經蔣經國與李登 輝兩位領導者統治下展開的「政治自由化」、「體制民主化」以及「中華民國台 灣化」三段政治發展歷程作為核心軸線,探討民進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國家主權 論述的產出背景以及與執政當局政治決策所產生的交互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採用歷史研究方法的資料蒐集策略,廣泛蒐集相關的史料文件作 為研究的資料,主要區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政黨文件: 民進黨主要的政黨文件包含了黨綱與政綱、黨內最高決策核心中常會與中 執會做成的決議或聲明、競選綱領與政策白皮書等公開對外的宣達文件,除了 可在網路平台獲得民進黨中央所釋出的公開資訊之外,亦可透過中央黨部的出. 48.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 《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 。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 17-18。 19.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7) 版品獲悉,如《民主進步黨黨章、黨綱》49、《政策白皮書〈綱領篇〉》50、《民 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研討會會議實錄》51、《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 52. 等。. 2. 政府出版品: 政府出版品的部分,有國史館出版的《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下)》 53. ,以及《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二)》54,國史館整理的這兩. 套史料文件,前者蒐集了國內報社、期刊雜誌與學者專家對於台灣主權歸屬問 題提出的各式觀點;後者除了蒐集政府機關、各政黨、民間團體、我方與中華 人民共和國政府官員針對「一個中國論述」相關的闡述與施行的歷史演變,同 時也蒐集了「非一個中國論述」的各種主張,其中就包括了民進黨從黨外到建 黨以降的各式論述。除了國史館的史料文件,陸委會編撰的《台海兩岸關係說 明書》55以及國防部軍情局編印的《對「辜汪會談」綜合研究專輯》56,能夠探 討李登輝執政時期的兩岸互動往來以及雙方的主權論述。 3. 回憶錄與口訪記錄: 回憶錄以及口述歷史等口傳記錄在近年來愈來愈受到歷史研究者的重視, 同時也能作為重要的史料依據。由於民進黨是相當晚近才成立的政黨,許多相 關人士至今也仍位居黨、政要職,目前有出版的回憶錄或是口述歷史非常的 少,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從建黨到執政》57,該書為陳儀深針對十五位參與.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處編印,1993, 《民主進步黨黨章、黨綱。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 黨部。 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編纂工作小組編印,1993, 《政策白皮書〈綱領篇〉》 。台北:民主進 步黨中央黨部。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編印,1998, 《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研討會會議實錄》 。台北:民主進步 黨中央黨部。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編印,2001, 《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 。台北:民主進步 黨中央黨部。 國史館印行,2001, 《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下)》 。台北:國史館。 國史館印行,2000,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二)》 。台北:國史館。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4,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1993, 《對「辜汪會談」綜合研究專輯》 。台北:國防部軍情局。 陳儀深主訪,2013《從建黨到執政》 。台北:玉山社。 20.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8) 民進黨從黨外、組黨到執政的關鍵人物所作的口述歷史,其中多位受訪者於訪 談中提及黨內同志在黨綱與決議文中關於台灣主權論述的處理過程、路線之爭 及其個人觀點,該口訪紀錄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4. 報刊雜誌: 由於本文的研究時間距今不過數十年,許多的參考資料得以且必須透過報 紙新聞的報導了解特定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與脈絡。除了主流的媒體報紙以 外,為了瞭解民進黨從黨外到建黨初期在台灣國家主權問題上的相關主張,亦 會將《民進報》、《自由時代》等具有代表性的黨外雜誌作為史料的一部分。 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Edward H. Carr)曾說過:「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 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無止境的對話」58。本研究將 透過有系統的歷史資料之蒐集,了解民進黨過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台灣國家主 權論述的產出,並且從台灣政治發展與轉型的架構下,探究其論述產出背後政 治菁英的決策作為、社會背景、國內、外情勢以及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利用 相關的資料呈現符合歷史意義的鋪陳、描述及解釋。.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由於國家定位的複雜性,使得台灣的主權問題充滿爭議性的討論空間,大 抵上又可分為外部性與內部性兩者,前者指涉國家的領土範圍或統治疆域;後 者包含國族認同、國族身分等面向。而本文所欲處理的國家主權,將聚焦於主 權的外部性,研究時間界定在 1986 年民進黨創黨開始,至 2000 年取得執政前 的 15 年的時間,民進黨如何針對國家主權所涉及的領土疆界、治權範圍以及主 權有效性等做出事實與法理論述。 再者,進一步針對台灣國家主權的「論述範圍」做出界定,筆者認為包含 了三項內涵:. 58. Edward H. Carr, 1961, What Is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0. 21.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29) 1.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爭論不休的議題,又 1949 年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之後,對於台灣的主權進逼從未停止,如何界定台灣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之間的「兩岸關係」,是呈現當今台灣國家主權定位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2.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從戰後 1945 年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到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至 今,台灣與中華民國呈現如膠似漆的關係,而對於中華民國體制、實質與法理 的主權、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台灣主權定位,也是現階段各界探討台灣國家主權 問題主要的焦點。 3.台灣的前途發展: 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乃 是現階段影響台灣國家定位的關鍵因素,然而無論是基於現實主義或是理想主 義的考量下,台灣未來的前途走向為何?決定台灣國家前途的主體以及決策過 程與方式為何?相關的主張亦是台灣國家主權論述的一環。 要了解民進黨在上述三道核心問題的相關論述,筆者以四項民進黨的產出 標的作為研究依據: 1.. 黨的決議: 民進黨自創黨以降,對於台灣國家主權定位的重要論述與主張可見於中. 央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執會)、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常會)、全國黨員代 表大會、國會黨團以及其他黨務組織所做以書面為主的決議文件中。 2.. 黨內菁英的談話: 黨內菁英除了位居中央黨部核心位置的黨主席、中央執行委員(簡稱中執. 委)、中央常務執行委員(簡稱中常委)等幹部的談話,相當程度能夠代表政黨 的立場以外,尚包括民進黨立法院、國民大會的黨團幹部及代表、各派系的 指標性領袖以及曾經參與創黨或黨務運作的重要黨籍人士,在重要的黨務平 22.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0) 台、研討會與其他公開場合,針對台灣國家主權定位發表的論點,均能一窺 黨中央在提出相關決議背後,不同主張論述經歷衝突與妥協的交互過程。 3.. 憲政改革的主張: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彰顯主權的獨立性與最高性,並規範國家的領. 土疆界與主權歸屬,以及國家機關的權力授權來源,由於《中華民國憲法》 的制定背景與戰後的台灣社會存有極大落差,因此在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中, 如何匡正因不合身的憲法所致國家主權的矛盾便成為民進黨重要的政治訴求 之一,在此過程中,民進黨內部出現體制內的「修憲」與體制外的「制憲」 兩種策略,從憲改版本的提出以及對於國民黨當局憲改內容的回應,亦可了 解民進黨在憲政層次上針對國家主權的論述主張。 4.. 大陸政策: 大陸政策涉及的範疇相當廣泛,包含兩岸之間各種社會、經濟、文化等. 事務間的磋商以及交流活動,然而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如何界定兩岸的主權 定位,可以從擬訂大陸政策的政治背景以及原則方針來探究。民進黨雖然在 1986 至 2000 年尚未取得中央執政,然而對於大陸政策的研擬以及討論從建黨 開始便從未在黨內停歇,1987 的「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是民進黨首份發表 的大陸政策白皮書,往後隨政治發展的情勢演變隨之調整,因此大陸政策的 擬定與調整亦是了解民進黨如何聲稱兩岸主權定位的重要研究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黨的決議、黨內菁英的主張或大陸政策的擬定,民 進黨台灣國家主權論述的產出同時受到李登輝的主政以及與中、美兩國互動的 影響與制約,因此,與李登輝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美、中、台三角關係等外部 因素對於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之影響,亦是本研究需要考量進去的研究範圍。. 23.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由於本文的研究時間相當近期,幾乎不可能有公開的官方檔案可供參考, 且建黨至今不過三十年的民進黨亦未成立負責蒐集與整理黨史的專責機構,加 上民間社會對於民進黨的研究數量尚屬稀少,這是本研究的限制之所在,因此 在資料蒐集上必須相當程度仰賴新聞媒體的報導,並且盡可能搭配政府出版 品、史料彙編與口述訪談以及不同新聞報導之間的交叉比對,進行資料的內部 與外部考察。. 第六節 章節配置. 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 緒論 包含本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範圍、研究限制 以及章節配置等。. 第二章 政治自由化與民進黨建黨初期的國家主權論述 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形成背景,根源於為了破除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與 「一個中國」法統論述的雙重壓迫結構,因此本章以民進黨的前身「黨外」時 期的國家主權論述出發,接著從民進黨黨綱的草擬、「四一七決議文」、「一 00 七決議文」到「台獨黨綱」的論述產出與演進,論及蔣經國總統於 1987 年宣布 解嚴後初期開啟有限度的自由化以及對於台獨言論的法律箝制,與民進黨內部 的台獨主張形成的衝突、矛盾以及政治勢力的結構性拉扯,背後反映出民進黨 如何在政治自由化的歷程中,從早期的「住民自決論」,到一步步追求「制 憲」、「建國」、「獨立」,同時,民進黨與台灣島內獨派團體在爭取台獨言論自由 24.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2) 與合法化的運動過程,亦更臻完備了政治自由化的內涵。. 第三章 民主化啟動初期的兩岸關係與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1987 年解除戒嚴令,國民黨政府開放國人至中國大陸探親,兩岸關係有了 破冰的契機,1988 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後,拋去過去國民黨「漢賊不兩立」的外 交政策,採取「務實外交」手段,1991 年 4 月進一步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 條款》,不再將中共視為叛亂團體,至此兩岸關係有了嶄新的發展,國、共雙方 也展開更積極的交流與互動,包括歷史性的「辜汪會談」與事前的事物性磋 商。 然而,在 90 年代初期,台灣正值從威權體制邁向民主鞏固的過渡階段,李 登輝將執政主軸放置於推動台灣內部的民主化,也因此透過延續國民黨過往的 「一個中國」政策,試圖安撫黨內保守勢力與北京當局,同時,李登輝雖致力 於維持「一個中國」的主權基調,但「分裂國家說」、「兩個政治實體」的論述 卻也加深北京對於李登輝「獨台心向」的質疑,雙方並未在「一個中國」的主 權議題上達成共識。 民進黨在 1992 年通過「現階段兩岸關係與中國政策」,以「一中一台」定 調兩岸主權定位,本章擬從 90 年代台灣民主化啟動初期的兩岸關係與李登輝的 大陸政策為時間軸線,呈現民進黨如何在其標榜的「一中一台」主權架構下, 一方面回應北京的對台政策,一方面抨擊李登輝政府的大陸政策與其「一個中 國」論述。. 第四章 體制民主化與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 1990 年開始李登輝總統透過修憲的方式逐一推動台灣的民主改革,在這波 民主憲改中,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也拉進憲政體制的討論框架,於此同時, 25.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3) 民進黨內部同時出現了體制內的「修憲」與體制外的「制憲」兩種路徑,在台 獨勢力高漲的 90 年代初期,民進黨選擇將制憲主張納入其黨綱,並與李登輝的 「修憲路線」展開權力競逐。 李登輝透過掌握的國家機器,主導了 90 年代的憲政民主改革,國會全面改 選與總統直選的確立,逐步消退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原有的中國正統色彩,並 強化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主權定位。 本章將從國家主權的憲政意涵,分析李登輝推動的民主憲改對於台灣「國 家主權性」的轉變,進而因勢利導民進黨的民主改革勢力進入到憲改的場域, 從競爭邁向合作,共同強化與鞏固台灣的國家主權地位。. 第五章 「中華民國台灣化」與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轉型 國會全面改選以及總統民選制度的確立後,符合最低限度條件的「選舉式 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植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當中,在李登輝的憲政民主 改革下, 「民主化」為政治體制帶來之變革,進一步帶來了中華民國在主權意涵 上「去殖民化」與「本土化」的政治效果。歷經民主化與國家主權結構的轉 變,民進黨的國家主權論述出現大幅度的調整,包括「台獨主張」與「中華民 國論述」的轉型。 本章將探討「體制的民主化」作為中華民國在政治共同體層次上趨向「台 灣化」的驅動齒輪,在「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中,如何牽動民進黨國家主 權論述的調整。 李登輝總統在 90 年代初期試圖維持國民黨一貫的「一個中國」論述安撫黨 內保守勢力以創建一條「最小成本民主化路徑」,台灣在 1996 年順利舉辦首次 的總統民選,但在此同時也引來中共當局對李登輝政府「獨台傾向」的責難與 打壓,並且挑動敏感的台、美、中三角關係,這是「中華民國台灣化」招致的 外來風險。本章也將探討 1995 年到 2000 年之間的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如何 26.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4) 迫使民進黨全盤性地檢討與重擬大陸政策,牽動其兩岸主權論述的調整,並且 進一步為國、民兩黨在國家主權論述上帶來統合作用。. 第六章 結 論 將民進黨不同歷史階的國家主權論述之發展形貌,做一系統性的歸納與整 理,並且依據 1986 年至 2000 年之間台灣政治發展的歷程,探討政治自由化、 體制民主化與中華民國台灣化對於我國的國家主權結構帶來的變遷,藉此分析 民進黨不同歷史階段國家主權論述轉變的政治作用力。 本章最後,筆者亦針對 1986 至 2000 年民進黨國家主權論述的研究,向後 檢視定基於 1999 年「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中華民國即台灣」之主權立場在 2000 年之後的發展概況,並提出筆者個人的研究省思與展望。. 27.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5) 第二章. 政治自由化與民進黨建黨初期的國家主權論述. 前言 1949 年來台的中國國民黨當局,宣稱中華民國為其代表對岸各省的正統中 國,並且以「反攻大陸」作為最高的核心戰略目標下發展對外政策,最終在 1971 年失去聯合國席位,導致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加上國民黨以《動員戡亂時 期臨時條款》以及《戒嚴令》兩道枷鎖在台實施威權統治,1970 年代台灣內部 的反對勢力逐漸集結成一股龐大的勢力,試圖突破國民黨的統治結構與一個中 國的法統論述,最龐大的反對勢力莫過於民主進步黨的前身─「黨外」1,面對 國民黨僵化的外交政策以及對內的獨裁專制,在此背景下,「黨外」逐漸形成一 套有別於國民黨的國家主權論述,作為反對運動重要的訴求之一。. 第一節 「黨外」時期的國家主權論述到「黨綱」的起草. 為因應 1978 年年底舉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人士於同年 10 月組 成「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並且提出「台灣黨外人士共同政見」,施明德將共 同政見濃縮為「十二大政治建設」2,該政見的內容包含了解除戒嚴、開放黨 禁、司法獨立、言論自由、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等主張,主要訴求圍繞在民 主政治的建制以及人權的保障,是首次以「黨外」的名義公開發表的政治宣 言,然而這份政見對於台灣的國家主權問題並未提及。. 1. 2. 學界對於「黨外」一詞是如何產生的尚無明確的定論,「黨外」一詞原本只是對非國民黨籍的 一個泛稱,早期無黨籍的候選人,多以「無黨無派標榜」 ,而少用「黨外」一詞。自從黃信 介、康寧祥崛起後,「黨外」一詞大量使用,無形中「黨外」一詞便成為無黨籍中的政治異 議分子所共同使用的號誌。請參見李筱峰,〈台灣在野改革運動的歷史回顧〉 ,收於彭懷恩發 行,1986, 《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社。頁 69-70。 十二大政治建設的內容,可參見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註,2001,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 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台北:國史館。頁 131-134。 28.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6) 1978 年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政府中斷正式的外交關係,並與中共建交,面 對中華民國遭逐出聯合國後,所遭遇最嚴重的外交挫敗,黨外人士積極籌備 「黨外人士國是會議」,除了大力批判國民黨政府錯誤的外交政策,且在 1978 年 12 月 25 日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聲明中提及:「反對任何強權支配其 他國家人民的命運,我們堅決主張台灣的命運應由一千七百萬人民來決定」3。 由於此段文字隱含了台獨的主張,曾引發黨外的統派人士質疑,最終在內 部的協調下,統派人士才於聲明中簽名4,此國是聲明是最早以「黨外」的名義 論及台灣國家前途的一份公開文件。 1979 年 4 月 10 日,美國總統卡特與中華民國政府簽署《台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s Act),黨外人士認為該法確保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新地位,同 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亦確保中華民國的會籍身分,有必要進一步發起加入聯 合國的運動,因此黨外人士於該年的 4 月 12 日,由施明德、姚嘉文與許信良共 同擬訂,艾琳達譯成英文,發表「黨外國是聲明」,主張: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尊重聯合國憲章是我國外交政策的一部 分,而且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是我國不可剝奪的權利。相信全 世界各地支持我國的人,會與我們共同推動爭取加入聯合國的 運動5。 除了發表「黨外國是聲明」,黨外人士亦印製「我們支持加入聯合國運動」 的連署書,是中華民國自 1971 年遭逐出聯合國之後,首次出現以「黨外」名義 發起加入聯合國的聲明與行動,然而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並沒有. 3. 4. 5. 周琇環、陳世宏編註,2000,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 。台北:國史館。 頁 166-169。 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註,2001,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 部》 ,頁 276。 中、英文全文內容請參見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註,2001,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頁 594-597。 29.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37) 在「黨外國是聲明」以及連署書中具體描述。 1982 年 9 月 28 日,美麗島事件的政治犯黃信介、張俊宏、姚嘉文與林弘 宣等人共同發表聲明,主張「台灣與中國大陸長期隔離,且中華民族在歷史上 曾經不只一次有過因為理想不同而分立建國的經驗,在台灣完成民主,遠比為 中國製造統一更為迫切、更為重要」6。 同年的 10 月 9 日,無黨籍的立委許榮淑在立法院表達了「台灣的前途應由 台灣一千八百萬人民自行決定」的人民自決原則,是「黨外」的公職人員首次 在國家機關當中針對台灣的主權問題發表聲明。 為因應 1985 年底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黨外人士成立「黨外選舉後援 會」,並於 9 月 28 日在中泰賓館舉辦候選人推薦大會,隨後提出了二十條的共 同政見,第一條便表明「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共同決定」7。在該年 底的選舉當中,黨外人士於選舉公報上的黨籍欄位登記為「公政會」,等同於自 視為一個挑戰中國國民黨政權的政治團體,而共同政見的提出,也更加確立了 日後民主進步黨成立後,關於「住民自決」的國家主權立場。 隨著「黨外選舉後援會」的成立,「黨外」邁向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政黨 雛形日漸完整,傅正、黃爾璇、費希平等人認為應當進一步採取更積極的秘密 行動,將這股力量組織化,進立新的政黨,黨外人士組成十人組黨小組8,召開 多次的秘密會議,終於在 1986 年 9 月 28 日,於圓山飯店宣布成立「民主進步 黨」,同時分別由傅正負責黨綱中的「宣言」,尤清負責「基本綱領」,黃爾璇負 責「行動綱領」的起草,在宣布新的政黨成立之後,民進黨組成十八位建黨工. 6. 7. 8. 聲明全文可參考國史館印行,2000,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 。台北:國史 館。頁 454-456。 周琇環、陳世宏編註,2000, 《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 頁 513-514。 十人組黨小組的成員包含傅正、黃爾璇、費希平、尤清、江鵬堅、謝長廷、周清玉、張俊 雄、陳菊、游錫堃等人。 30. DOI:10.6814/THE.NCCU.GIDS.009.2018.F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雪霸處」)於 25 日指出,「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在 民國 81 年雪霸處成立初期,數量僅 200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雪霸處」)於 25 日指出,「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在 民國 81 年雪霸處成立初期,數量僅 200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