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招生成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招生成效之研究"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碩士論文. 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招生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nrollment Effect of Artistic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University. 指導教授:趙惠玲教授. 研 究 生 : 翁 逸 涵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O. 六 年 七 月.

(2) 謝誌 在論文即將付梓之際,想跟許多人說謝謝。能夠走到這一步,要感謝一路上師長與親 朋好友的加油打氣與各種協助。 謝謝指導教授趙惠玲老師耐心且長期的指導,雖然這是我學術上的第一步,仍有許多 不足之處,感謝您依然如此包容且給予我諸多鼓勵,讓我有持續向前的動力。還有口試委 員高震峰老師、韓豐年老師以及盧姵綺老師,感謝您們給我的寶貴建議,讓我能在寫作上 看到自己的盲點與不足之處。 感謝一路上鼓勵我、餵食我、擁抱我,用各種形式給我力量的暖人們,沒有這些累積 起來的加油打氣,還真不知我現在會在哪裡。謝謝爸爸媽媽經常關心我的身心狀況,如今 也讓你們再度放下一份擔憂;謝謝公婆,時常關注我的狀態,當我如自己女兒般看待,隨 時想幫忙我分憂解勞。謝謝老公,工作忙碌之餘要聽我各種抱怨,還要陪我到處找咖啡店 寫論文,是我很大的支柱,謝謝你一直陪在我身邊。 謝謝碩班群的好夥伴好戰友們,看著你們一個個畢業,完全增強我想畢業的意念,便 一路跟隨走到今天,是我好強大的動力。謝謝研究過程中被我一再打擾的學弟妹們,沒有 你們協助填寫問卷就沒有今日的研究成果。最後要謝謝被我不斷邀約打擾著要訪談的諸位 師長,沒有您們這些難得珍貴的意見,就沒有今日厚實的內容。 最後,感謝自己。在這難熬日子裡,還堅持寫了一點書法,旁聽陶藝課,上完兩學期 的藝術治療等等。相信走過的路不會白走,這些經歷定能成為未來的養分,持續前行! 2017.7.27. I.

(3) 摘要 大學美術術科考試是臺灣長期以來篩選藝術人才的重要制度,於十二年國民教育 政策推動之際,檢視考試制度的實施成效與意義,以提供未來相關制度修定之參考, 有其重要性。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收集多元面向的資料,以探討當前美術術科考試 制度的實施成效。為達研究目的,以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與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 師生為研究對象,利用推論統計分析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相關性以探求考試制度之 有效性,並透過問卷調查法瞭解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實施之態度,最後使用訪談法探 求美術科系教師籌畫考試之經驗以及對考試制度與選才的觀點。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美術科系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相關性部分,普遍為低度正 相關,而師大學生之指考「地理」與「基礎水墨」有達到中等正相關,「國文」與大學 「基礎水彩」則呈中等負相關。此外,透過「個人申請」入學之學生,其大學學業表 現高於「考試分發」入學之學生。在學生態度部分,整體而言,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 時之態度為中等偏正面,而「考試空間」為學生認為亟待改善之項目。在教師觀點部 份,美術科系教師認為術科考試制度有其特殊性與必要性,而現行制度讓各科系依照 培育人才目標採彈性採計分數,在少子化造成校系招生壓力日益增加之際,各校對於 術科採計與否及採計比例會參酌人才培育目標及招生率做各自權衡,未來若能開放獨 立招生,或許能更加滿足各校系之需求。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或政 策修訂時之參考。. 關鍵字: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學業成就、招生成效.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entrance exams for college of art. We enroll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Department of visual Arts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admission scor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by grade point averag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entrance exams. We also di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the student’s view tow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rance exams, and finally interviewed professors who participate in conducting entrance exam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showed the admission scor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fter admission are mostly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Only “geographic” had moderat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basic ink painting”, while “mandarin” had moderat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asic watercolors technique.” Students admitted via “personal applic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de point average over students admitted via “examination and placement” In our qualitative research, students in the overall scale of the attitude have moderate positive feedback towards entrance exam. The space taken for entrance exam are the most unsatisfied subject from students. From interview of professors participating in conducting entrance exams, most of teachers affirm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kill subject test in national entrance exam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necessity. Current system let different schools use weighted sco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goal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 However, low birth rate raise pressure on schools in student enrollment and schools also take enrollment rate into their consideration. If independent enrollment and individualized entrance exam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future, it would probably meet schools need more. Finally, according to our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expected to provide relevant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or policy changes.. Keywords: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university art examin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enrollment effect. III.

(5)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圖次 ..........................................................................................................................................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之發展 ............................................................................ 12 第二節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招生制度之發展 .................................................................... 21 第三節 招生成效之相關研究 ............................................................................................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45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9 第一節 學生入學前後成績分析 ........................................................................................ 69 第二節 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之看法 ................................................................................ 78 第三節 教師對美術術科考試之看法 ................................................................................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結論 .................................................................................................................... 123 第二節、建議 .................................................................................................................... 128 參考文獻 ............................................................................................................................... 132 附錄 ....................................................................................................................................... 140 IV.

(6) 圖次 圖 2-1 臺師大美術學系 99-105 各招生管道錄取人數 ........................................................ 24 圖 2-2 臺師大美術學系 93-105 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 24 圖 2-3 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 93-105 學年度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 28 圖 3-1 研究架構表 .................................................................................................................. 36 圖 3-2 問卷調查研究架構圖 ................................................................................................. 38 圖 5-1 研究流程圖 .................................................................................................................. 57. V.

(7) 表次 表 2-2-1 臺師大美術學系 101-106 學年度各招生管道錄取人數 ....................................... 25 表 2-2-2 臺師大美術學系 93-105 學年度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 26 表 3-1-1 成績分析操作變項表 ............................................................................................... 37 表 3-2-1 成績收集資料表 ....................................................................................................... 40 表 3-2-2 問卷樣本次數分配表 ............................................................................................... 41 表 3-2-3 問卷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 42 表 3-2-4 受訪教師資料表 ....................................................................................................... 43 表 3-3-1 專家學者諮詢名單 ................................................................................................... 47 表 3-3-2 採用專家效度內容之整理 ....................................................................................... 48 表 3-3-3 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 ............................................................................................ 50 表 3-3-4 各層面之效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50 表 3-3-5 題項信度與效度分析 .............................................................................................. 51 表 3-3-6 訪談大綱之專家學者諮詢名單 ............................................................................... 55 表 3-4-1 成績收集樣本數列表 ............................................................................................... 58 表 3-4-2 問卷次數分配表 ....................................................................................................... 60 表 3-4-3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 60 表 3-5-1 成績分析問題與操作說明 ...................................................................................... 64 表 3-5-2 問卷問題與操作說明 ............................................................................................... 67 表 4-1-1 相關係數大小判定標準 ........................................................................................... 69 表 4-1-2 學測成績與入學後平均成績積差相關 ................................................................... 70 表 4-1-3 指考成績與入學後平均成績積差相關 ................................................................... 71 表 4-1-4 美術術科成績與入學後平均成績積差相關 ........................................................... 72 表 4-1-5 不同招生管道與在學成績之性別差異比較 ........................................................... 73 表 4-1-6 入學前後之成績與性別之關係 ............................................................................... 74 表 4-1-7 學測成績與師大系必修成績之積差相關 ............................................................... 75 表 4-1-8 指考成績與大學系必修成績之積差相關分析 ....................................................... 76 表 4-1-9 美術術科成績與大學系必修成績之積差相關分析 ............................................... 77 表 4-2-1 問卷各題項描述分析摘要表 ................................................................................... 79 VI.

(8) 表 4-2-2 考試流程向度描述分析 ........................................................................................... 82 表 4-2-3 考試內容向度描述分析 ........................................................................................... 84 表 4-2-4 考試媒材向度描述分析 ........................................................................................... 85 表 4-2-5 考試空間向度描述分析 ........................................................................................... 86 表 4-2-6 考試時間向度描述分析 ........................................................................................... 87 表 4-2-7 考試選才向度描述分析 ........................................................................................... 88 表 4-2-8 量表各向度之描述性分析 ....................................................................................... 90 表 4-2-9 各向度之積差相關係數 ........................................................................................... 92 表 4-2-10 整體量表態度與性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92 表 4-2-11 量表態度與高中班別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93 表 4-2-12 量表態度與年級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94. VII.

(9) 附錄 附錄一 正式問卷因素向度表. 140. 附錄二 專家效度調查問卷. 142. 附錄三 大學美術系學生美術術科考試參與經驗之調查問卷. 147.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51.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 153. 附錄六 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的看法. 154.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升大學美術術科考試是臺灣長期以來篩選藝術人才的重要制度,向上影響著國家 高等教育藝術專業人才的培育,向下則左右著高中以下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教學內 涵。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美術術科考試制度歷經社會的變遷、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國 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其考試方式與內涵也隨之變動與調整。面臨二十一世紀全球的快 速變動以及十二年國教實施之際,檢視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實施與內涵,探求其實施 成效與意義,以及瞭解參與術科考試之學子其學業成就與術科考試之間的相關性,並 挖掘美術科系的教學者對美術術科考試之態度,並以學生觀點理解現行的考、招制 度,從多元觀點與視角以審視美術術科考試之招生成效,提供未來相關制度的擬定與 選才方式的參考。.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升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發展與大學美術科系招生成效的相關 性。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本研究之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壹、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臺灣在美術人才的培育與篩選上,大學美術術科考試的制定與實施, 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牽動著臺灣各年齡層美術教育的動向,不論是學校美術 資優教育或是坊間的補習畫室皆然。(高震峰 2014;施並錫 2008,倪再沁,1991)美 術術科考試的功能,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提供學生一個公平的應試機會;也讓 大學相關校系在篩選學生的目標上,有個參考的依據與準則。而升大學的美術術科考 試的方式與內涵,同時也影響著高等藝術教育的招生成效與培育藝術人才的品質與方 1.

(11) 向;向下則牽動著高中、國中甚至是國小的藝術教育走向。隨著科技發展與時代變動 的加劇,未來人才要能適應與立足於知識爆炸的世代,高等教育責無旁貸,而規劃一 套適合的入學考試方案,以便有效地招收適合的學生,則成為國內外高等教育界關注 的焦點與目標。 (Bergh & Fink,2008) 隨著教育理念的多元開放與改革,參與美術術科考試已不再是進入大學藝術殿堂 唯一的管道,各大學藝術相關科系的發展目標多元,在多元入學的制度下,雖擁有更 自主彈性的選才空間,但目前統一考試與招生的術科考試成績仍是美術相關科系重要 的選才依據。臺灣從大學聯招正式實施以來,不論是教育部的研究報告或碩、博論 文,針對學科考試的探討有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反觀美術術科考試的相關研究,鮮 少學者與研究者關注。 大學美術術科考試的發展,緊跟著大學入學考試的腳步,於 1954 年起同大學聯招 一同實施,於 2002 年產生重大改革至今,在考試架構與內涵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動與革 新;大考中心在同年委託臺灣藝術大學完成《大學美術類術科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 書》,至今已過了十四年,近年少有相關的研究報告針對術科考試做一完整的探討與反 思。. 貳、研究動機 臺灣的教育體制承襲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若不經一番考試的洗禮,便無法獲得 成長,大大小小的「考試」對許多人來說,已如呼吸般地自然。在求學成長的路上, 研究者的生活也充斥著各種名目的考試,環顧身邊的同學們無一倖免。而欲就讀大學 藝術相關科系的同學,通常又比其他學生多一項美術術科考試的歷練,在升大學之 際,必須參與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在此考試制度下,除了要準備學科外,還需要額外 花許多心思與時間,進行術科的訓練。甫進大學時,與同學討論入學的方式,發現大 家的入學管道不一,術科與學科能力亦有所差異;而畢業之後,同儕的生涯發展也相 當廣泛與多元。這不禁令研究者好奇,高中升大學的美術術科考試制度跟隨著大學考 2.

(12) 試制度舉辦至今,參與術科考試實施歷程的學生與大學教師如何看待術科考試之現 況,而學校在選才方式上,是否能夠藉由目前的招生制度達到有效招生之目標,皆是 本研究想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以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為研究核心,探討考試 制度的內涵以及招生制度的實施的歷程演變,進而提出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透過由美術術科考試入學之學生經驗,以及任教於美術科系教 師參與試務與教學之經驗,來探求大學美術術科考試之實施與招生之成效。故本研究 以此概念為依據,探討學生的學、術科成績與入學後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性;並調查 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制度與現行招生方式之看法。透過上述統計分析之結果,輔以質 性訪談,進一步探求教師對現行考招制度的態度,以及培育人才的觀點;以補足量性 結果之不足與侷限,固本研究為量為主,質為輔之研究。由上所述,整理出本研究目 的於下方。. 一、瞭解美術科系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間的相關性與差異。 二、瞭解美術科系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與選才制度的態度。 三、瞭解美術科系教師對美術術科考試與選才制度的看法。.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依照研究目的,每個研究問題 之下有數個待答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美術科系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間的相關性與差異為何? (一) 入學前之學測成績與大學平均成績之相關性為何?. 4.

(14) (二) 入學前之指考成績與大學平均成績之相關性為何? (三) 入學前之術科成績與大學平均成績之相關性為何? (四) 入學後第一年平均成績與各年度總平均,是否因為不同招生管道而存在差異? (五) 入學前學、術科成績與入學後第一年平均、各年度總平均,是否因為不同性 別而存在差異? (六) 師大學生之學測成績與大學系必修成績的相關性為何? (七) 師大學生之指考成績與大學系必修成績的相關性為何? (八) 師大學生之術科成績與大學系必修成績的相關性為何?. 二、美術科系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與選才制度的態度為何? (一) 學生在量表中之態度為何? (二) 不同性別學生在量表中的態度是否有差異? (三) 不同高中班別學生在量表中的態度是否有差異? (四) 不同年級學生在量表中的態度是否有差異?. 三、美術科系教師對美術術科考試與選才制度的看法為何? (一) 對美術術科考試招生成效之看法為何? (二) 對美術術科考試實施成效之看法為何?. 5.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透過美術術科考試制度所實施的招生方式歷程與成效,茲針 對本研究範圍與限制做以下說明。. 壹、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多元入學方案啟動後的美術術科考試與招生制度自實施以來,已超過上萬學子參 與其中,以及眾多學校相關科系採用其考試成績作為招生之依據。本研究為符合研究之 目的,研究對象聚焦在曾經參與美術術科考試籌備的教師以及參與考試的學生。 為探求學生入學前後成績之相關性,將蒐集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99 學年度至 103 學年度,共五個年度之學生成績相關資料,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97、98、99 與 103 學年度,共四個年度之成績資料。而為瞭解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學生對美術術科考 試之態度,將選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與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之大一至大四學 生作為調查的對象。由於兩所學校皆以美術術科考試的成績作為招生取才之依據,故兩 校之學生皆參與過術科考試,是符合本研究目的之對象。 最後,為補足統計分析結果之不足,故進一步瞭解大學教師對採計美術術科考試 成績進行招生選才的看法,訪談對象鎖定在臺師大美術學系三位與北市大兩位教師, 且曾經參與多元入學時期美術術科考試試務規劃之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招生成效,然招生成效的定義廣泛而多元, 為達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乃以探求學生入學前學、術科成績對入學後的大學學業成 就之解釋能力,分析資料鎖定在臺灣師範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之學生,範圍為師大美 術學系 99 學年度至 103 學年度,連續五年的成績資料;以及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入學 前成績包含學科能力測驗與美術術科考試;入學後則有學生在學年度所有科目之成 6.

(16) 績。學力測驗包含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個科目,美術術科考試包含素 描、彩繪技法、創意表現、水墨書畫、美術鑑賞共五個科目。期透過分析學生之不同 入學管道、性別與高中教育背景,對其入學後學、術科成績之解釋能力,以探求美術 術科考試制度預測學生入學後學業成就之成效。同時了解參與過術科考試之美術科系 大一生,對考試制度之選才與招生的看法。 最後,將統整上述之分析結果,進一步探問大學教師對前述結果與現象之看法, 並探求其對目前以統一考招之術科考試作為選才依據的態度。本研究將聚焦在現行術 科考試制度的招生成效,期許藉由參與過術科考試籌畫的教師經驗中,縱向挖掘並充 實量性分析結果不足之面向,進而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未來招生政策制定之參考。. 貳、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 第一個研究限制為成績收集上的限制。由於師大入學考試成績的保存單位有過轉移 與交接,因此師大術科考試成績截至目前為止,只能追溯至 99 至 103 學年度,故本研 究將以收集到完整資料的五個學年度作為分析對象,99 學年度以前的資料便無法可考。 而北市大之成績在收集上無法連續,故以 97、98、99、103 四個學年度資料進行分析。 再者,由於本研究須收集大量美術系學生入學前之考試成績,以及入學後之學業成 績,此類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在資料取得上實屬不易,故本研究僅以臺師大美術學系與 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兩所學校為分析對象,所得的結果僅適用於取樣之母群體,若以此 類推至其他校系,可能因學生個別背景不同而產生其他變因,實有偏誤之風險。 而成績收集與問卷調查之年度範圍不同,以及資料須匿名處理之故,無法針對同一 位學生同時進行成績分析與問卷態度之交叉比對,是本研究之另一限制。訪談教師部分, 原擬定之訪談對象若因個人因素而不便受訪,將盡力從相關資料與人士中探求解答,以 充實不足之處。. 7.

(17) 二、 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美術術科考試是全國性的考試,新制實施至今也歷經十五年之久,期間參與過招生 的校系與學生數量非常龐大,但礙於研究者時間與資源有限,無法進行全國性之抽樣調 查,僅以兩所學校師生作為研究範圍與對象。. 8.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涉及的重要名詞有四個,分別是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大學美術術科考試、 招生成效與學業成就,分別敘述如下。. 壹、大學入學考試制度 臺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可溯源至國民政府遷臺並於民國四十三年起,開啟臺灣 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大學聯考制度,至民國九十年廢止期間,共施行了四十九年之久。 而民國九十一年開始,正式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其主要目標為考試專業化與招生 多元化,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等常設專責辦理;招生部分則希望大學校系依其特 色選擇適合之招生管道,訂定招生條件,招生興趣與能力相符之學生,而學生也能依 照志向,選擇適合的大學校系。透過彈性與多元之入學方式,讓學校與學生皆能適得 其所。考試分為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與術科考試,而高 中英語測驗不在本研究中討論範圍。學科能力測驗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 然等五科,成績均採級分制,可提供「繁星推薦入學」、「個人申請入學」及「考試入 學」等各項招生管道採用。而指定科目考試共有十科,本研究之探討範圍包含國文、 英文、數學乙、地理、歷史共五科,可提供「考試入學」採用。術科考試包含音樂、 美術與體育三組,其成績可供「繁星推薦入學」、「個人申請入學」與「考試入學」使 用,而本研究聚焦在美術組的制度作探討,後續詳述之。 招生管道有三,其管道與目標分別如下,「繁星推薦」為延續繁星計畫「高中均 質、區域均衡」之理念而設立,並由高中向大學校系推薦符合資格的學生,提供各地 區學生適性揚才之均等機會,並引導學生就近入學。而「個人申請」兼具學生可依個 人志趣選擇大學校系,大學校系依其發展特色適性選才之目的。最後是「考試入學」, 打破傳統類組概念,提供校系彈性自主的招生空間,考生多元選擇及適性發展的機 會。本研究所稱之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即包含了改革前的大學聯合招生考試與今日實 施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且以多元時期的實施制度為主要探討範圍。 9.

(19) 貳、大學美術術科考試 本研究所稱之美術術科考試係指我國大學美術類相關科系因招生需要,於大學學科 能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之外,以測驗考生美術技能為目的所舉行之聯合考試。大學美 術術科考試一直以來跟隨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革新與實施的步伐,自國民政府遷臺,美術 術科考試實施至今亦長達近半世紀,而隨著大眾意識的崛起與對藝術教育相關議題的關 切,美術術科考試亦於民國九十二年,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翌年正式上路。美術術科考試 之承辦單位為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委員,每年度由採計此成績之大學院校輪流承辦。目前 考試科目有「素描」 、 「彩繪技法」 、 「水墨書畫」 、 「創意表現」與「美術鑑賞」五科,水 墨書畫則分為水墨畫與書法兩項,兩項皆參加方取得水墨書畫之成績。 考試於每年二 月實施,為期兩日,並分成北、中、南三個區域同時舉辦。. 參、學業成就 學業成就係指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現,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效之重要指標。張春興(1996) 認為「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練習累積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而「成 就」是指個體除了先天的遺傳外,再加上後天努力的成果,最後在某些領域表現出的實 際能力。學業成就的定義之一係指學校考試成績所獲得的分數,或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歷 程中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Dornbusch, Ritter, Leiderman, Roberts & Fraleigh, 1987)。「學 業」可指學校學習領域中各種為了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之課程,如國文、數學等;而「成 就」則指學生經由這些課程,透過教學設計活動而獲取的知識和技能,故「學業成就」 可以定義為由學校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所有知識和技能(石培欣,2000)。本研究所稱 之學業成就,係指學生在進入大學後,透過課程學習後所得到之知識與技能。. 肆、招生成效 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發展歷程、實施現況以及運用此成績作. 10.

(20) 為招生選才標準之招生成效。故以美術相關科系教師與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分析學 生入學前、後成績之關係程度來探求升大學考試制度取才之有效性。再透過學生立場 來檢視美術術科考試實施過程之問題與其成效。最後藉由教師參與考試籌畫經驗,以 及參與系上各招生管道篩選學生之經驗,對目前考試制度之實施與透過此成績進行招 生的歷程與現象提出觀點與建議;並針對學生成績分析的結果與教學過程對學生之觀 察提出見解與思考面向;最後再針對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之建議提出反饋。透過前述 三者資料的交互驗證與對照,以探究美術術科考試之招生成效。. 11.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共分成三小節,首先梳理美術術科考試之發展歷史與脈 絡,以及美術術科考試之現況。接著探討多元入學方案之實施現況,最後是針對招生 選才之相關研究進行分類與整理。以下逐一說明之。. 第一節 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之發展 1945 年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在臺的日籍教師被遣送回國,只 剩下屈指可數的臺籍教師苦撐教育現場,當時臺籍教師比例甚低,完全不足以供應為 數眾多的缺位,師資匱乏的現象嚴重,第一個培育專業師資的大專院校美術科系—省 立師範學院(臺師大前身)便應運而生。由此可見,臺灣的美術專業教育是從師資養 成的美術教育開始萌芽,這也是臺灣美術專才教育之濫觴。(黃冬富,1994) 民國初年的抗戰時期。由於當時國家以抗戰為首要目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烽火 連連,動盪不安,因此政府下令一改過去大學各自為政的招生方式,請教育部統籌辦 理全國統一的大學分區聯合招生,一來可以免除學生為考試而各地奔波的辛勞與危 險,二則可順勢將高等教育的招生與運作收歸政府管轄,以利制定人才培育的相關決 策;因應抗戰非常時期的應急政策,沿用至抗戰後乃至於國民政府遷臺,奠定了臺灣 今後高等教育的入學方式乃由國家教育掌職單位統一管理與實施,頗能顯現戰後初期 臺灣地區積極接駁中華文化,以及強調民族精神之時代氛圍。(黃冬富,2011。丘愛 鈴,1998) 時至今日,考試制度之內涵與發展已隨著政治氛圍、社會變遷和民眾意識 的改變而進行過多次改革,但大體而言還是不脫離原初設計的架構,由國家統一辦理 與實施,成為臺灣高等教育招生考試的一大特色。丘愛鈴於1998年著手研究臺灣聯考 制度的政策變遷,根據時代脈絡與政策方向將1954到1997年的大學聯考政策變遷之結 果,分成五個時期作探討,分別為政府遷臺、創立時期、規劃時期、新制時期與多元 時期。同樣探討考試政策的發展,鄭淳恭(2002)則聚焦在美術術科考試的歷史事件 12.

(22) 與意義層面之探討,將民國四十三年實施以來的大學美術術科考試依照教育制度、政 治、社會等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年份,將其畫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草創期、磨合 期、穩定期、擴張期、轉型期與多元期。以下將根據鄭淳恭的時間劃分為主軸,輔以 丘愛玲的史實探討以及其他相關文獻,進行美術術科考試發展的分析與探究。. 壹、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之沿革 一、師大美術系發展史 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形塑過程,總是跟隨大學聯考的腳步進行。承上所述,國民 政府遷臺之初,為了讓教育體系盡快步上軌道,便沿用當時在中國所使用的考試制 度,由國家統一辦理與實施。而當時的省立師範學院(臺師大的前身)負責全國師資 培育的工作,也是臺灣高等專業美術發展的重鎮,諸多考量之下,美術術科考試統籌 的重責大任,自然就落到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肩上,這也是影響日後術科考試制度 與內涵的關鍵因素之一。 日治時期(大正11年,1922年),日人於臺北市龍口(今建國中學校址)創建臺 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是最初的臨時校舍,而正式校舍於大正15年(1926)完工, 位於現今的臺灣師範大學校區。當時是日本在臺培育菁英的重鎮,因此也是優良師資 與教學資源的匯集地,其畢業生多成為臺灣各領域的重要推動者。民國34年(1945) 國民政府接收臺北高校,並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由於戰後初期中等以上師 資之急需,以及積極承接中華文化之時空環境下(黃冬富2011;丘愛鈴,1998),於 翌年(1946)同址並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由此可見師大在培育人才方面,有舉足輕 重的地位,這也是影響往後策動大學升學考試的主因之一。隔年(1947)成立的「圖 畫勞作專修科」,則成為影響美術術科考試走向的重要單位。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 師大美術系從臺灣省立師院勞圖專修科、藝術系以至於國立臺灣師大藝術學系,歷經 63年之發展,不但彰顯了戰後臺灣中等學校美術師資養成教育的主幹,也在臺灣高等 專業美術教育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黃冬富,2011)。 13.

(23) 黃冬富(2011)梳理臺師大歷史發展時提到,1948 年 8 月,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奉 令增設藝術學系,遷臺初期的師資,會根據其學習經驗與方式來制定課程的內容與走 向並授予課堂學生,故大學美術術科考試的架構與型態,便是承襲師大美術系之課程 架構與內涵發展而成。鄭淳恭(2003)在梳理師大美術系的歷史時亦提到,由於師大 美術系長期舉辦術科考試之故,因此術科考試的發展走向幾乎緊扣著美術系的發展 史,如術科考試考題的走向、考試制度與方法、人才發展、教育理念…等,無一不與 高等美術教育人才之選拔密切相關。而術科考試一開始即定型為四大考科的原因,可 以回溯至 1954 年遷臺後,任教於師大的教師們,其學習背景大多來自於西方藝術教育 與中國傳統書畫的養成,因此在擬定考試科目的考量上,自然能夠理解考試承辦的老 師們多以自身的專業背景來擬訂考試科目,此四大考科為「素描」、「水彩」、「國畫」 與「書法」,沿用了數十年之久。 綜上所述,臺師大美術系在美術術科考試中扮演極 其重要的腳色,術科考試制度演變至今,已改由各校輪流辦理考試與招生,師大雖已 卸下承攬術科考試之重責大任,但過去乘載的歷史包袱,至今仍影響著系上發展與美 術術科考試之樣貌(洪劭涵,2002),故探討師大美術系之招生成效,便有其價值與 意義。. 二、各時期的重大變革與社會發展 (一)草創期(民國 43 年~民國 49 年,1954~1961) 國民政府於民國三十八年遷臺後,便著手整頓各級教育政策與實施辦法,於民國 四十三年正式實施的聯合招生考試制度便是以抗戰時期的架構為藍本,直至九十年多 元入學制度試辦為止,一共歷經了四十八年頭;而九十一年正式實施的大學多元入學 方案實施至今,也已經施行了十五年。超過一甲子的漫長歲月中,美術術科考試的政 策與內涵總是隨學科考試制度而變動(大考中心,2002)。遷臺初期可以看出考試政策 以國家層級的高度辦理教育相關政策之制定。戰後初期,社會動盪,百廢待興,自國 民政府遷臺後,始於民國 43 年(1954)開始,舉行公立大學聯合招生考試,此時期的. 14.

(24) 考試招生是基於政治的需求而實施(丘愛鈴,1998)。而美術術科考試緊跟隨聯考的腳 步,亦在同年舉辦,雖然當年的術科考試只有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的前 身)的藝術系(美術學系前身)一系單獨招生,由於他在術科考試歷史上具有聯招公 開招生特質,因此成為奠定後來術科聯合考試的雛型,是美術術科考試歷史上的首要 大事,自此以後也漸次開啟了臺灣藝術科系的蓬勃發展 (鄭淳恭,2003)。 在考試制度方面,由於是草創階段,許多學校還在摸索是否有參與術科考試的必 要,因此除了臺師大藝術學系外,像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政工幹部學校美 術組等也曾參與過,到了民國 50 年,又有專科學校加入考試行列。在考試科目上,以 「水彩」、「素描」、「中國畫」三大科為主,從民國 48 年術科考試開始加上「書法」一 科後,考試科目大致底定,以此四大科為考科的方式便沿用了四十多年之久,這也是 鄭淳恭(2003)將此時期定為草創期的主要原因。在成績計算方式上,因為當時師範 學校所培育的是以後的老師,所以在「為人師表」的前提下,考試計分採「門檻制」, 術科成績必須先達最低錄取標準六十分,術科及格者,再按照學科成績順序分發。由 此考試入學方式便知師大美術系過去的選才方式非常重視學科成績。. (二)磨合期(民國 50 年~民國 60 年,1961~1972) 鄭淳恭(2003)將此時期定為磨合期,主要是因為有多種學校體系加入聯合招 生,學校間因為彼此發展取向的不同,而在考試內容與制度上出現了共同適應與調整 的情況。高等教育體系學校,專科院校於民國 50 年起加入聯招,私立文化大學美術系 也在民國 52 年加入,首次形成了「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專科院校」三種高等教育體 系共同參與招生的情況。但由於專科與大學就學年限、培育人才制度上的諸多不同, 造成此時期各校間互相配合適應的術科考試歷程。 在參與學校方面,此時期的參與學校來自不同體系,有固定班底的臺師大,外加 藝專美術工藝科,民國 52 年加入的文化大學美術學系等等,從此之後,陸續增加幾所 專科學校相關科系,到民國 60 年總共有 5 校 7 系參與聯招。考試科目方面,由於不同. 15.

(25) 體系與科系間,所需的測驗科目不同,所以各種體系學校,會自行發展不同的考試科 目,呈現多元面貌。以臺師大為主的四年制大學,在這段期間考「素描」、「水彩」、 「國畫」、「書法」四科;而藝專美術工藝科則是考「工藝技能測驗」、「素描」、「水 彩」、「簡易工藝常識」四科,之後專科學校隨著自辦聯招又再次加入聯招的過程,考 科亦有所變動。雖是聯合招生,但兩種體系學校間,在考試內容與方法上,基本上是 各自為政。此時的成績計算方式繼續使用「門檻制」。由於當時參與術科聯招的校系很 少,故兩個體系在考試科目上便依照自身的需求而彈性制定。. (三)穩定期(民國 61 年~民國 73 年,1972~1985) 根據丘愛鈴(1998)指出,臺灣在 60 年代間,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中日斷 交」、「中美斷交」等政治外交上的巨大危機,再加上國際性的「石油危機」、國內的 「美麗島事件」等等,國際政局相當動盪不安。此時期政府主要的心力皆放在經濟與 外交事務上,無暇顧及教育事務。所以在考試制度上,是相對的風平浪靜,沒有太大 的變化。在參與學校與成績採計兩方面,就維持了固定模式長達 13 年之久,因此鄭淳 恭(2003)將這段時間稱為穩定期。 考試科目持續維持「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四科,成績計算方式則繼 續使用「門檻制」,各術科成績間的佔分比例是「素描」40%、「水彩」25%、「國畫」 25%、「書法」10%。. (四)擴張期(民國 74 年~民國 85 年,1985~1997) 歷經國民政府遷臺統治三十年,許多的政治事件和弊案頻傳,民間要求政府改革 的聲浪逐漸高漲。民國七十六年臺灣解嚴,人民擁有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社會、學 校在這一波自由的思潮中,也醞釀出教育改革的實際行動。在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中, 最為重大的改變有二,一是在民國 74 年,取消長期以來「門檻制」的入學方式,改以 術科與學科分數合併總分來計算(周進興,2008),這讓以往為人詬病的以學科分數主. 16.

(26) 導藝術科系的入學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與展望。(鄭淳恭,2003)另外,政府於民國 76 年開始,逐步推行「專科學校升格政策」,許多專科學校紛紛改制成學院,其後並取 消專科聯合術科考試,並與大學術科聯招合併,使得大學術科聯招之報名人數大量增 加(鄭淳恭,2003),這也造成日後的美術術科考試形式發生轉變之主要因素之一。 在社會上,由於藝文活動逐漸為民眾所重視與發展,相關的人才需求增加,許多學校 紛紛創設美術相關科系,此時的術科考試制度與內涵呈現相當大的變動與嶄新的面 貌。此時期也出現新的轉變,許多過去參與採計術科考試分數的學校,認為長期僵化 不變的術科考試內容(素描考石膏像),已不符合學系選才標準,因而紛紛退出術科聯 招,改採獨立招生(鄭淳恭,2003)。由此可知,當科系越趨眾多,且培訓目標越趨專 業時,便顯示統一招生的術科考試已無法滿足各校選才的需求;但矛盾之處為新設立 的美術科系正逐步建立科系的立足點,故無大量的資金與魅力能辦理獨立招生,故整 體而言參與術科考試聯招的學校數量是增加的。擴張時期聯招與獨招並立的局面,使 考試內容呈現多元發展的豐富面貌,考題與取才方向亦成為日後術科考試內容的參照 標準與借鏡。倪再沁(1991)。經濟的美術教育-臺灣美術教育批判。雄獅美術, 243,178-186。 考試科目持續維持「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四科,成績計算方式則, 各術科成績間的占分比例則維持原狀,而 74~78 年間改成學、術科各占 50%的計分方 式,後來臺師大認為學科比重過低恐影響未來師資的素質,因此在 77 年調整學術科比 重為學科 60%和術科 40%。民國 85 年之後,開始採雙軌計分制,學術科比重分別有 3:7 和 6:4 兩種,學校可依科系需求自行選用。(鄭淳恭,2003)民國 74 年,由於 應考人數突破 3000 人,主辦學校臺師大在無法負荷的情況下,採取「分組考」、「分天 考」的方式來進行,其中考試的公平性引來相當大的輿論爭議;但受限於場地、人力 等因素,此應考方式仍持續到 85 年,直到隔年報名費用調漲一倍,可動員的人力、物 力增加後,才結束這令人詬病的情況(鄭淳恭,2003)。由此看見,長期以來美術術科 考試的相關改革都處於被動的狀態,必須等到社會有所訴求並提出抗爭後,有關單位. 17.

(27) 才會步履蹣跚地進一步邁開改革的腳步。. (五)轉型期(民國 86 年~民國 90 年,1997~2002) 此時期的的重大變革有臺師大解決了以前令人詬病的「分天分科考試」的方式, 具體作法是將報名費用調漲一倍,以增加人力與教室使用空間,讓所有考生可在同一 時間完成同一科目考試。彰師大於 87 年承辦術科考試工作為第二重大變革,考試題目 與內涵皆有新的做法與目標,使美術術科考試呈現嶄新的氣息。 此時期主要還是採「素描」、「水彩」、「國畫」、「書法」四考科,其中 87 年將國畫 與書法合併為一張試卷進行考試,引來重視書法人士的不滿,認為這樣有失其考書法 的用意,後來改成「一試兩卷」的模式,較為大眾所接受。. (六)多元期(民國 91 年~,2002~) 此時期的各大院校在歷經了參與和辦理考試的經驗增加後,後來在民國 91 年由臺 藝大出馬辦理術科聯合考試,延續彰師大的命題方式,並首度將考區分為北、中、南 三區,試辦結果廣獲好評。由於承辦術科考試的沉重壓力不堪負荷,導致沒有學校願 意承接後續的試務工作,最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於民國 92 年接下了術科考試業務,並 委託經驗豐富的臺師大代為執行。 91 年首次將術科考試分成北、中、南三區同時考試,免除不同地區學生為考試奔 波之困擾,此舉廣受家長好評。民國 92 年多元入學術科考試制度實施,為配合新的入 學制度,將考試日期往前移到 2 月份。為回應長期以來社會與專業學者對於美術術科 考試科目之批評,自本年度開始,增加「創意表現」與「美術鑑賞」兩科(大考中 心,2002a),前者意味著對單一繪畫技能取向的擴充,期許關注學生更多面向之表 現,而後者則呼應了當代藝術教育思潮的脈動,以此檢驗學生之基本藝術知識與涵 養。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發展之需求,大學美術類科系急速增加,高等藝術教育人才 大量成長(王麗雁,2008;王麗雁、鄭明憲,2011),使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 18.

(28) 內涵與成效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貳、美術術科考試之現況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修訂,美術術科考試新制終於在民國九十年,多元入學制度試 辦隔年,正式啟用。而過去各自獨立辦理考試的美術、音樂與體育組,於民國九十九 年決議通過,依據大學法第 24 條規定,組織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統籌辦理,負 責美術、音樂與體育三組的考試事務。目的為提供三科的考試成績於各大學院校辦理 招生之用,此考試制度持續使用至今日。 術科考試聯合招生簡章於每年的 10 月公布,報名時間為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美 術科考試時間統一訂在翌年的 2 月中旬,為期兩天,所有考生於同一時間進行考試, 此改革有效破除了過去分組分天考試所造成的不公現象;但也招致一些疑慮。學生必 須在短短兩天完成五個考試項目,勢必縮短學生的創作時間,此舉也讓部分高中教師 擔心可能會因此扼殺學生的創作發展空間,密集的考試也造成心力上很大的負擔(孫 依琳,2012)。由此顯示,改革後的術科考試為有效降低成本以及人力、物力等資源而 縮短學生應考時間,其考試所得的成績是否能預測後續的表現,將有待進一步探討與 檢視。 施並錫(2003)認為長年以來一成不變、僵化保守的考試方式,只能測出學生經 過填鴨指導的經驗即背畫稿的功力,並無法看出學生真正的創意與天賦。這也是美術 術科考試長期側重寫實描繪與再現能力,為人所詬病之重要原因。而陳韋鑑(2016a、 2016b)觀察中等教育學生鑑賞批評能力不足,以至於升大學美術鑑賞考科的學生普遍 無法拿高分,原因是術科考試美術鑑賞難度太高,抑或是高等美術教育過於重視創作 而忽視藝術史與藝術鑑賞的教學,以至於中學師資學養不足而提出質疑。這三者環環 相扣的三角關係,也突顯升大學美術術科考試的測驗內容與選才成效是否能檢驗出學 生的程度,以及篩選出的學生是否符合大學培育的目標,確實有待進一步探討與釐 清。 19.

(29) 目前考試科目共有五科,分別為「素描」、「彩繪技法」、「創意表現」、「水 墨書畫」以及「美術鑑賞」,除美術鑑賞採紙筆作答外,其餘皆是平面創作的考試形 式。在孫依琳(2012)的研究中,受訪教師提到創意表現與水彩的測驗目標有重疊之 處,需要針對創意表現的目標做更明確的界定。費用為每科三百三十元,中低收入戶 則為每科一百三十二元。考試時間依序為素描 150 分鐘,彩繪技法 120 分鐘,創意表 現 120 分鐘,水墨書畫共 180 分鐘,其中再分成水墨畫與書法兩部分進行,水墨畫 120 分鐘,書法 60 分鐘。最後美術鑑賞則為 50 題選擇題,作答時間共 60 分鐘(參照 106 年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 20.

(30) 第二節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招生制度之發展. 壹、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現況 自 2002 年正式實施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其目的是希望一改長期以來聯考制度令 人詬病的缺失,期許改革後的入學制度能一舉打破僵化而單一的考試科目跟招生方 式;多元入學方案的理念立意良善,目標為建立多元化的升學管道,讓學生能發揮長 才,適得其所;其運作的特色與精神有兩個面向,一是「考試專業化」,故成立「大學 入學考試中心」,負責每年度的試務規劃及評量研發與修正等研究工作;另一指標為 「招生多元化」,期許透過多元的招生管道,讓大專院校在選才上能更自主與彈性,篩 選出符合系上發展與培育目標的學生。但其統一招生的制度似乎與招生多元化的理念 產生矛盾關係,實有待進一步釐清其內涵(王家通,2005)。 而學生亦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入學管道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繼續進修。大學多元入學 方案自實施以來,即將邁入第十五個年頭,最初設計三種入學招生管道,分別是「學 校推薦」、「個人申請」與「分發入學」,演變至今,整體的架構無大幅度的變革,但形 成目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入學」與「特殊選才」四種入學管道。以下 針對 106 學年度的招生管道做逐一的說明。. 一、繁星推薦 原本於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之際,即有「學校推薦」之入學管道,後來由於清華大 學開啟繁星招生計畫,成效有目共睹,教育部便於隔年擴大辦理。後於 2010 年合併繁 星計畫與推薦甄選為「繁星推薦入學」,目的為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體現教育 機會均等的精神,希望藉由政策引導學生就近入學,達到「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的 目標,故擴大辦理之。學生須報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方能利用此 考試成績進一步提出申請。由於政府近年大力推行繁星推薦政策,因此利用此管道入 學之學生比例大量提高。(丘愛鈴,2012) 21.

(31) 二、個人申請 凡學生符合大學入學資格,可以個人名義申請興趣相符之校系,一人以六個校系 為上限。考生須報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並依申請校系之規定參加高中英語聽力測驗 (以下簡稱英聽)。若考生有意就讀採技術科之校系,則需另外參加術科考試,美術 術科考試即包含在此。 三、考試入學 考生須參加指定科目考試,若有意就讀採用學測與英聽之校系,則需另外參加兩 項考試。凡繁星推薦、個人申請等招生管道錄取者,若未放棄錄取資格,將不能參加 考試分發作業。大學入學考試採用網路選填志願,每個學生至多可以選填一百個校 系,登記制願以一次為限,志願送出後不得再更改。 四、特殊選才 2014 年教育實驗三法通過後,因應實驗教育在台灣發展的趨勢以及未來跨領域學 習的趨勢,政府於翌年起於高等教育試辦特殊選才,目的為改善現行招生方式較難鑑 別之特殊表現部分(張碧如,2017)。例如具有某領域之才能、學經歷或成就之學 生。期望此計畫之設立能協助大學篩選該類具有特殊才能之學生,於近兩年以單獨招 生之方式進行小規模試辦計畫,以招收不同資歷之學生。招生條件與門檻由各校系自 行規劃,篩選條件多元、沒有限制,例如書面資料、特殊競賽表現或工作成就等,最 後由教育部審核通過後即可實施。. 貳、兩校美術科系招生制度的演變 《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組織辦法》開宗明義道:「為提供美術、音樂、體 育術科考試成績予各大學校院辦理招生之用,特依大學法第24條規定,組織大學術科 考試委員會聯合會(以下簡稱本會),辦理美術、音樂、體育術科考試事宜。」在多 元入學制度的架構中,術科考試被歸類為指定考試科目,大學院校可以依照各學系的 專業發展目標與需求,彈性選擇並採用術科考試的成績作為招生依據,此方案提供各 22.

(32) 學系在選才上擁有更多元的方式與自由的空間。除了少數採取獨立招生的學校外,如 今大部分美術相關科系仍會將術科考試成績列為篩選學生的重要依準,並配合學科能 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規劃一套適合校系選才的制度,於不同招生管道中實施。以 下簡述多元入學方案下的兩所學校美術科系招生方式的演變與現況。. 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師大美術系歷經長期籌備術科考試的沉重壓力後,加上師資培育法的頒布,已逐 漸轉型為多元發展的美術系所,不再以師資培育為唯一目標,官方資料寫到:「 1994 年(民國 83 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 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 建設專才之培育。」由此可見其發展目標隨著政策的改變而革新,已逐漸由單一的師 資培育拓展為培育藝術領域的多元人才,強調學術發展,培育藝術文創產業人才等相 關目標,其具體教育目標臚列於下。 (一) 促進多元發展,培養藝術相關知能和藝術創作之能力。 (二) 強化專業訓練,培養中等學校藝術類教師之專業知能。 (三) 精實學術研究,培養高等藝術教育師資及從事學術研究之人才。 (四) 推動產學合作,培養從事文創產業及藝術管理專業所需之人才。. 師大美術系近年受到政策之影響,在招生總人數沒有太大變動的情況下,目前繁 星推薦與個人申請錄取人數的變動幅度並不明顯,但仔細探究仍可發現繁星推薦與個 人申請錄取人數有逐年提高的現象,假設 106 學年度招生總人數為 45 人,則可見繁星 推薦人數在政府擴大辦理之際,有逐年調升之現象,如圖 2-1 所示。相對而言,檢視 過去十三年考試分發的錄取人數,整體而言則有逐年遞減的趨勢,直至近兩年又趨於 平緩(表 2-2,圖 2-2)。再者,政府於 104 學年度試辦特殊選才,師大美術系三年皆 有參與招生,前兩年各錄取一位;106 學年度增加至兩位,西畫與國畫組各一名。根. 23.

(33) 據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本系 100 學年度後不同招生管道之消長情形,但卻無法瞭解 實際的招生計畫與考量,期許透過曾參與過考試與招生計畫決策的大學教師,進一步 深度瞭解其考招之變遷與成效,敦使研究結果更臻完整與詳實。. 100%. 三種入學管道之比例.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座標軸標題 繁星推薦. 個人申請. 考試分發. 圖 2-1 臺師大美術學系 99-105 各招生管道錄取人數. 35 30. 人數. 25 20 15 10 5 0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座標軸標題 錄取人數. 圖 2-2 臺師大美術學系 93-105 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24. 101. 102. 103. 104. 105.

(34) 表 2-2-1 臺師大美術學系 101-106 學年度各招生管道錄取人數 年度\招生. 繁星推薦. 個人申請. 考試分發. 特殊選才. 管道. 錄取 總人數. 106 西畫組. 2. 14. 尚未公布. 國畫組. 1. 13. 2. 小計. 3. 27. 4. 西畫組. 1. 14. 7. 0. 國畫組. 1. 15. 7. 2. 小計. 2. 29. 14. 2. 西畫組. 1. 14. 5. 2. 國畫組. 1. 15. 7. 小計. 2. 29. 12. 西畫組. 0. 15. 11. 國畫組. 1. 14. 5. 小計. 1. 29. 16. 西畫組. 1. 15. 5. 國畫組. 1. 15. 5. 小計. 2. 30. 10. 1. 15. 7. 2. 105. 47. 104. 2. 44. 103. 46. 102. 101 西畫組. 25. 42.

(35) 國畫組. 1. 15. 6. 小計. 2. 30. 13. 45. 表 2-2-2 臺師大美術學系 93-105 學年度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學年度. 西畫組. 國畫組. 考試分發 錄取人數. 105. 7. 7. 14. 104. 5. 7. 12. 103. 11. 5. 16. 102. 5. 5. 10. 101. 7. 6. 13. 100. 5. 5. 10. 99. 10. 10. 20. 98. 11. 10. 21. 97. 8. 11. 19. 96. 13. 14. 27. 95. 17. 16. 33. 94. 15. 13. 28. 93. 20. 20. 二、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一)歷史簡介 臺北市立大學創立於 1895 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臺灣新式教育之 濫觴。根據史料紀載,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在過去百年當中,可以簡單分成 六個時期,分別是日治高校及師範時期(1895-1945);女子師範教育時期(194526.

(36) 1979);師範專科學校時期(1979-1987);師範學院時期(1987-2005);教育大學 時期(2005-2013)以及目前的臺北市立大學時期(2013- )。以下將針對視覺藝術學 系的發展作梳理。 臺北市立大學(簡稱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師範專科時期的 「美勞組」,並於 1989 年成立「美勞教育系」,其目標是培育國小的美勞師資,後來 於 2000 年前後,陸續成立視覺藝術研究所等相關系所,2005 年因應學校轉型為教育 大學,組織結構有所改變,因此將「美勞教育學系」和「視覺藝術研究所」合併,而 為因應系上培育理念的修訂,於 2007 年更名為「視覺藝術學系」。本系從創系之初, 招收 30 位大學部學生,陸續擴展與完備其結構,至今每年招收 45 名大學生。 在培育人才目標方面,於 2008 年進行大幅度的調整與修改,從原本著力於國小美 勞師資的培育,轉型為培育視覺藝術相關人才之目標,領域包含藝術創作、藝術理論 以及藝術應用與推廣工作者(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網站)。 期許透過視覺藝術相關理論與創作實務,以激發學生開創宏觀視野、多元學習, 涵養兼顧本土與國際之藝術觀,並力求跨領域之結合,以達到當今社會對視覺藝術發 展之需求。本校於2013 年 8 月 1 日,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改制為「臺北市立大 學」,簡稱「北市大」,其視覺藝術學系之發展目標為:. (一) 培養優良藝術教育師資及優秀藝術創作人才。 (二) 培育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與藝術創作者,落實美育,提昇國民人文素養。 (三) 培養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投入藝術教育專業領域。 (四) 重視視覺藝術社會價值之理論研究,落實多元化社會與生活之實踐。 (五) 推廣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師生更闊達的藝術視野。 (六) 結合科技與媒體,建構終身學習環境。. 27.

(37) 根據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資料顯示,每年度預計錄取四十五位大學部新生,而檢 視歷年來考試分發之人數之消長情形,如圖 2-3 所示。可以發現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 透過考試分發錄取的人數普遍維持在 30 人左右,佔據錄取總人數之三分之二,比例甚 高;進四年來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其中的原因、考量與招生成果,則有待進一步瞭解 與釐清。而其他招生管道之錄取人數資料,還需進一步收集與分析。.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圖 2-3 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 93-105 學年度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28. 103. 104. 105.

(38) 第三節 招生成效之相關研究 當檢視國內招生成效之相關研究時,發現是類研究多聚焦在招生策略、資源分 配、工作態度等,與招攬學生入學的方式與背後運作模式的探討。而本研究之招生成 效係透過入學前後成績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師生對美術術科考試制度之態度來檢視其 招生選才成效。為使本研究之理論更加厚實,並作為後續資料分析的依據,本節將根 據兩面向進行文獻梳理,分別是招生與選才、成績分析與預測兩部分,以下逐一說明 之。. 壹、招生與選才相關研究 近年來,由於政府與企業的高度關注,合適人才之篩選與培育成為重要議題,高 等教育體系也有越來越多學者關注招生與選才的機制,故透過入學管道與培育方式的 探討,可以有效降低學用落差(陳蕙芬、李詩涵,2014)。陳柏甫(2004)在探討大學 多元入學制度的內涵與理念,發現過去的諸多研究中少有對於制度層面的深入探討與 批判;而大多學者的結論也偏向支持多元入學制度的合理性與理念,並未思考影響其 形成背後的社會結構與價值內涵,也未探討目前實施的策略是否符合計畫的初衷。作 者除分析過去的考試與招生制度,並著重在多元入學制度實施後的文獻探討。並利用 統計數據來探求參與甄選入學方案的大學校系,其參與行為背後的動機、內涵與多元 評量概念的相關性。第三部分則是透過廣泛訪談高中老師、學生與大學生,來了解高 中生參與大學推甄甄選的態度、看法。當前有許多研究探討與學科考試制度相關之議 題。然而,有關美術類術科入學制度與成效之研究並不多見,大多數的研究集中於探 討大學入學學科成績與考生入學後之學業成就間的相關性;此類研究之結果與研究方 式可做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以下便依據美術術科考試之相關主題,做進一步的分類 與梳理。 宗東亮、程法泌(1979)探討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考生高中、大學在校成績之相 關性,其結果顯示,考生高中在校成績與其大學在校成績之相關性高於其大學入學考 29.

(39) 試成績與大學在校成績之相關性。同時,宗東亮、程法泌(1979)的研究亦針對應考 學生術科考試的成績與其大學學業成績間的相關性進行探究,發現相較於聯招學科成 績而言,應考學生術科考試的成績與其大一術科成績間的相關性較高。然而,本研究 結果顯示,大學聯招術科考試中音樂與體育兩類考試的成績與應考學生大一術科成績 間的相關性高於美術類術科考試學生。 在成績相關性的檢驗中,與本研究高度相關的是高震峰於 2001 年針對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學生成績(現在改制為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所做的統計分 析。檢視學生的大學聯招學、術科成績、性別,及高中教育背景等變項,對其大學在 學學業成就的解釋能力。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之大學聯招學科成績比術科成績對大學 學業成就有更佳的解釋能力,排除性別與高中教育背景的條件下,亦發現同樣的結 果。同時,研究對象大學聯招學科考試分數中,國文與英文兩項學科對其大學學業成 就的解釋能力最為明顯。然而,研究對象大學聯招之術科考試分數對學業成就之解釋 能力並不明顯,但有趣的現象是,書法一科在預測第一學年術科總成績時呈現高度相 關;而素描與書法跟研究對象第一學年同科目學業成績亦有相關。綜觀以上研究結 果,可以發現學生之入學考試成績與大學成績之相關性不高,反之與高中學業表現相 關性較高;另一方面也突顯美術類術科考試成績之相關性分析研究數量甚少;而研究 方法多採取統計分析以瞭解入學前後成績的相關性與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無 法進一步看到術科考試的參與者—學生,其參與美術術科考試之經驗以及對考試招生 制度的觀點。 針對教師對美術術科考試態度之研究部分,孫依琳(2012)為了解大學美術術科 考試對高中教學的影響,故透過訪談八位任教老師,以瞭解第一線的教學者如何看待 美術術科考試,再利用問卷填答方式調查 106 位高三同學對美術術科考試的看法。結 果發現高中老師普遍給予現行的考試制度正面評價,但也期許考試科目能夠突破目前 以平面創作為主的測驗模式,增加立體創作項目等。教師們亦認為紙筆測驗的美術鑑 賞題目偏難,水彩技法與創意表現的考試內容有重複測驗的疑慮,還有考試評分的標. 30.

(40) 準需要再審慎嚴謹的規劃。在教學影響上,老師們認為一、二年級的教學內容較不受 升學考試影響,但高三的教學策略為兼顧學生的未來發展,勢必深受大學美術術科考 試的影響;老師們盡可能地在課程與考試中求取一個均衡點,讓課程多樣化,但同時 也要兼顧學生應考時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由此顯示,受訪的高中教師普遍肯定考試制 度的公平性,但也認為考試的形式過於單一。 學生對美術術科考試的觀點部分,在孫依琳(2012)的研究中,學生認為多數學 校的篩選方式學科比重過多,讓他們難以學術科兼顧,也是升學壓力的來源之一;但 也有同學認為適度的壓力是他們學習的動力之一。徐瑋蔓(2013)利用問卷調查法探 討美術科系學生的美術態度是否會受高中時期的美術補習經驗而有所影響,研究結果 發現高中美術補習風氣盛行、美術補習班成為學生課外的切磋交流再進修的場所;無 形中也增加美術科系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兩者之間呈現一種循環關係。顯示出有意就 讀美術相關科系的學子對於術科考試的重視以及術科補習文化對升大學後的相關影 響。根據上述兩篇研究可以發現高中學生對於美術術科考試的觀點,整體而言持正面 影響的態度,但考試引導教學仍是目前美術學習領域的風氣與現象。. 貳、考試成績之相關研究 在多元入學方案啟動後,與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預測效能之相關研究部分,李佳玲 (2002)以大考中心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與考生的高中在校成績做為研究主 題,探討各校及各群組學生之國文、英文、數學在校成績與學測的國文、英文、數學 成績之相關情形,以增進大學對高中在校成績與學測關係的了解,作為大學校系在甄 選入學制訂定更適當的選才條件,並增進高中對其學生的在校成績與學測關係的了 解,預測學生在學測的可能表現,使高中能推薦最適合的人選到最適切的校系,參加 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制。其研究以參與 90 學年度學測的高中 345 所,學生總數 132,168 人為對象,抽樣研究則以八十九學年度大學聯考英文與數學的成績為依據, 以這兩科的平均成績之合計為排序,分成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三群組,在各群組 31.

(41) 分別抽出十二所學校。研究結果顯示考生在校成績與學測成績有顯著的正相關,當以 高中在校成績預估學測成績,在國文、英文、數學三科中,以英文科的預測力最佳, 國文科的預測力較弱。 余秋芬(2005)檢驗中國文化大學學生之學測成績與大學學習績效之相關,結果 顯示各學院在各入學方式上,學測英文成績與整體的學測成績及入學後的學科學習績 效等方面皆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各學院在各入學方式上均顯示,入學後的外文領域 學習績效與整體的學科學習績效有高度顯著正向的相關性。在入學管道上,以學測成 績來預測入學後的學習績效發現,藝術學院採用推甄在成績上有預測效果,而「藝術 學院」在「必修科目」是以考試分發錄取之學生其學習績效較佳。 高明峰(2005)的研究探討大學入學考試體育組術科考試成績的分析,以 92、93 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體育組術科考試之男、女學生共 8570 人之考試成績為其研究對 象,瞭解不同性別之大學入學考試術科之運動體能之差異以及不同測驗項目間的相互 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於大學入學考試中男女生之術科成績有顯著的差異,而部分測 驗項目對最後考試成績的影響不同。高明峰因而建議未來主辦單位宜注意男女性別之 差異,於測驗項目和考試科目設計時須加以考量,並於考試的項目上注意各項目間的 關連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溫侑柯(2005)為探討大學入學聯招成績與南華大 學學生在學成績之相關性。以 88、89 及 90 年聯招入學成績與在校成績為研究資料, 進行「應用資料探勘之關聯法則探討大學入學成績對在學成績的影響—以資管系為 例」的研究。結果發現英文入學成績好的同學,在學校各科的整體表現上也較好;歷 史入學成績並未反應在學科目。 傅說道(2009)的研究探討國中基測與高中在校成績對於大學學測成績的關係, 研究顯示 772 位學生入學時的國中基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各科成績平均 值分別為(53、60、56、52、55),PR 值高達 97 以上,其中以英文、數學、自然的 級分平均值較高。在接受高中教育洗禮之後,其學習所呈現之高中在校成績前百分比 與參加大學學測各科之平均成績,除國文、社會達前標外,其餘皆高於全國頂標,可. 32.

(42) 見其智育素質均達優等之程度。研究發現學生之學測總分與高中在校成績總分中呈現 高度之正相關,可作為學生、家長及輔導老師之升學參考,也可藉由檢視學生這兩者 之表現情形,選擇對其最為有利之升學管道。 林揚笙(2015) 使用學生的背景資料,探討大學在校成績專業科目的變異數分 析,之後使用複回歸分析來探討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和大學在校成績。研究結果顯示, 背景資料:多元管道入學、性別、文理組(指考)對資管系大學在校成績做變異數分 析,只有性別有達到顯著的差異。入學成績:高中學測成績(國文、英文、數學自 然、社會)高中指考成績(國文、英文、數乙歷史、地理)對資管系大學在校成績做 回歸分析,只有指考成績對大學在校成績有顯著正面的相關,其中單科以數乙、英文 比較顯著。 在大學聯招時期的相關研究部分,林清山(1974)的研究探討我國大學聯考以原 始分數做為錄取標準的可信度。其研究結果指出,我國大學聯考以原始分數做為錄取 標準的制度並不理想。林清山(1974)認為由於以原始分數做為錄取標準的方式忽略 了考生在全體考生中的相對地位,再加上各考試科目之試題鑑別度並不相同,使得考 生之原始分數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林清山(1974)建議我國大學聯考應改採轉化標 準分數的方式做為錄取標準,較為合理。陳榮華(1975)的研究檢定應考學生之聯招 成績與其大學學業成績間的相關性。在對 202 位大學學生之聯招成績與大學學業成績 進行檢定後,陳榮華(1975)發現,應考學生之聯招成績與其大學學業成績間的相關 性並不明顯。他並進一步質疑,我國大學聯招成績對於預測應考學生之大學學業成績 之成效並不理想。 許佩玲、林邦傑(1982)以國外學者 Juola 及 Guttman 等人的研究為基礎,進行 一項「我國大學學業成就之預測」的研究。他們以 1046 名大學學生為對象,收集其大 學入學考試之成績以及在學學業成績等資料,就我國大學聯招成績的預測功能進行調 查。研究結果發現,大學聯招成績的解釋能力並不理想﹔同時,大學聯招各科成績對 於在學各科學業成績的預測功能亦不穩定(許佩玲、林邦傑,1982)。另外,彰化師範.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We investigate how the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