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招生制度之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招生制度之發展

壹、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現況

自 2002 年正式實施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其目的是希望一改長期以來聯考制度令 人詬病的缺失,期許改革後的入學制度能一舉打破僵化而單一的考試科目跟招生方 式;多元入學方案的理念立意良善,目標為建立多元化的升學管道,讓學生能發揮長 才,適得其所;其運作的特色與精神有兩個面向,一是「考試專業化」,故成立「大學 入學考試中心」,負責每年度的試務規劃及評量研發與修正等研究工作;另一指標為

「招生多元化」,期許透過多元的招生管道,讓大專院校在選才上能更自主與彈性,篩 選出符合系上發展與培育目標的學生。但其統一招生的制度似乎與招生多元化的理念 產生矛盾關係,實有待進一步釐清其內涵(王家通,2005)。

而學生亦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入學管道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繼續進修。大學多元入學 方案自實施以來,即將邁入第十五個年頭,最初設計三種入學招生管道,分別是「學 校推薦」、「個人申請」與「分發入學」,演變至今,整體的架構無大幅度的變革,但形 成目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入學」與「特殊選才」四種入學管道。以下 針對 106 學年度的招生管道做逐一的說明。

一、繁星推薦

原本於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之際,即有「學校推薦」之入學管道,後來由於清華大 學開啟繁星招生計畫,成效有目共睹,教育部便於隔年擴大辦理。後於 2010 年合併繁 星計畫與推薦甄選為「繁星推薦入學」,目的為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體現教育 機會均等的精神,希望藉由政策引導學生就近入學,達到「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的 目標,故擴大辦理之。學生須報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方能利用此 考試成績進一步提出申請。由於政府近年大力推行繁星推薦政策,因此利用此管道入 學之學生比例大量提高。(丘愛鈴,2012)

22

二、個人申請

凡學生符合大學入學資格,可以個人名義申請興趣相符之校系,一人以六個校系 為上限。考生須報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並依申請校系之規定參加高中英語聽力測驗

(以下簡稱英聽)。若考生有意就讀採技術科之校系,則需另外參加術科考試,美術 術科考試即包含在此。

三、考試入學

考生須參加指定科目考試,若有意就讀採用學測與英聽之校系,則需另外參加兩 項考試。凡繁星推薦、個人申請等招生管道錄取者,若未放棄錄取資格,將不能參加 考試分發作業。大學入學考試採用網路選填志願,每個學生至多可以選填一百個校 系,登記制願以一次為限,志願送出後不得再更改。

四、特殊選才

2014 年教育實驗三法通過後,因應實驗教育在台灣發展的趨勢以及未來跨領域學 習的趨勢,政府於翌年起於高等教育試辦特殊選才,目的為改善現行招生方式較難鑑 別之特殊表現部分(張碧如,2017)。例如具有某領域之才能、學經歷或成就之學 生。期望此計畫之設立能協助大學篩選該類具有特殊才能之學生,於近兩年以單獨招 生之方式進行小規模試辦計畫,以招收不同資歷之學生。招生條件與門檻由各校系自 行規劃,篩選條件多元、沒有限制,例如書面資料、特殊競賽表現或工作成就等,最 後由教育部審核通過後即可實施。

貳、兩校美術科系招生制度的演變

《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組織辦法》開宗明義道:「為提供美術、音樂、體 育術科考試成績予各大學校院辦理招生之用,特依大學法第24條規定,組織大學術科 考試委員會聯合會(以下簡稱本會),辦理美術、音樂、體育術科考試事宜。」在多 元入學制度的架構中,術科考試被歸類為指定考試科目,大學院校可以依照各學系的 專業發展目標與需求,彈性選擇並採用術科考試的成績作為招生依據,此方案提供各

23

學系在選才上擁有更多元的方式與自由的空間。除了少數採取獨立招生的學校外,如 今大部分美術相關科系仍會將術科考試成績列為篩選學生的重要依準,並配合學科能 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規劃一套適合校系選才的制度,於不同招生管道中實施。以 下簡述多元入學方案下的兩所學校美術科系招生方式的演變與現況。

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師大美術系歷經長期籌備術科考試的沉重壓力後,加上師資培育法的頒布,已逐 漸轉型為多元發展的美術系所,不再以師資培育為唯一目標,官方資料寫到:「 1994 年(民國 83 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 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 建設專才之培育。」由此可見其發展目標隨著政策的改變而革新,已逐漸由單一的師 資培育拓展為培育藝術領域的多元人才,強調學術發展,培育藝術文創產業人才等相 關目標,其具體教育目標臚列於下。

(一) 促進多元發展,培養藝術相關知能和藝術創作之能力。

(二) 強化專業訓練,培養中等學校藝術類教師之專業知能。

(三) 精實學術研究,培養高等藝術教育師資及從事學術研究之人才。

(四) 推動產學合作,培養從事文創產業及藝術管理專業所需之人才。

師大美術系近年受到政策之影響,在招生總人數沒有太大變動的情況下,目前繁 星推薦與個人申請錄取人數的變動幅度並不明顯,但仔細探究仍可發現繁星推薦與個 人申請錄取人數有逐年提高的現象,假設 106 學年度招生總人數為 45 人,則可見繁星 推薦人數在政府擴大辦理之際,有逐年調升之現象,如圖 2-1 所示。相對而言,檢視 過去十三年考試分發的錄取人數,整體而言則有逐年遞減的趨勢,直至近兩年又趨於 平緩(表 2-2,圖 2-2)。再者,政府於 104 學年度試辦特殊選才,師大美術系三年皆 有參與招生,前兩年各錄取一位;106 學年度增加至兩位,西畫與國畫組各一名。根

24

25

26

國畫組 1 15 6

小計 2 30 13 45

表 2-2-2 臺師大美術學系 93-105 學年度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學年度 西畫組 國畫組 考試分發

錄取人數

105 7 7 14

104 5 7 12

103 11 5 16

102 5 5 10

101 7 6 13

100 5 5 10

99 10 10 20

98 11 10 21

97 8 11 19

96 13 14 27

95 17 16 33

94 15 13 28

93 20 20

二、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一)歷史簡介

臺北市立大學創立於 1895 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也是臺灣新式教育之 濫觴。根據史料紀載,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在過去百年當中,可以簡單分成

六個時期,分別是日治高校及師範時期(1895-1945);女子師範教育時期(1945-27

1979);師範專科學校時期(1979-1987);師範學院時期(1987-2005);教育大學 時期(2005-2013)以及目前的臺北市立大學時期(2013- )。以下將針對視覺藝術學 系的發展作梳理。

臺北市立大學(簡稱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師範專科時期的

「美勞組」,並於 1989 年成立「美勞教育系」,其目標是培育國小的美勞師資,後來 於 2000 年前後,陸續成立視覺藝術研究所等相關系所,2005 年因應學校轉型為教育 大學,組織結構有所改變,因此將「美勞教育學系」和「視覺藝術研究所」合併,而 為因應系上培育理念的修訂,於 2007 年更名為「視覺藝術學系」。本系從創系之初,

招收 30 位大學部學生,陸續擴展與完備其結構,至今每年招收 45 名大學生。

在培育人才目標方面,於 2008 年進行大幅度的調整與修改,從原本著力於國小美 勞師資的培育,轉型為培育視覺藝術相關人才之目標,領域包含藝術創作、藝術理論 以及藝術應用與推廣工作者(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網站)。

期許透過視覺藝術相關理論與創作實務,以激發學生開創宏觀視野、多元學習,

涵養兼顧本土與國際之藝術觀,並力求跨領域之結合,以達到當今社會對視覺藝術發 展之需求。本校於2013 年 8 月 1 日,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改制為「臺北市立大 學」,簡稱「北市大」,其視覺藝術學系之發展目標為:

(一) 培養優良藝術教育師資及優秀藝術創作人才。

(二) 培育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與藝術創作者,落實美育,提昇國民人文素養。

(三) 培養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投入藝術教育專業領域。

(四) 重視視覺藝術社會價值之理論研究,落實多元化社會與生活之實踐。

(五) 推廣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師生更闊達的藝術視野。

(六) 結合科技與媒體,建構終身學習環境。

28

根據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資料顯示,每年度預計錄取四十五位大學部新生,而檢 視歷年來考試分發之人數之消長情形,如圖 2-3 所示。可以發現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 透過考試分發錄取的人數普遍維持在 30 人左右,佔據錄取總人數之三分之二,比例甚 高;進四年來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其中的原因、考量與招生成果,則有待進一步瞭解 與釐清。而其他招生管道之錄取人數資料,還需進一步收集與分析。

圖 2-3 北市大視覺藝術學系 93-105 學年度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考試分發錄取人數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