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乃針對大學入學美術術科考試制度實施與招生成效之研究,藉由分析美術 科系學生入學前後成績的相關性結果,對美術術科考試制度的梳理與參與者立場之觀 點,提供有關單位進行相關研究或政策修訂時之參考,並對未來研究方向給予建議。

壹、對有關單位之建議

一、大學美術術科考試委員會

(一)建立執行考試之標準作業流程

針對考試籌備部分,由於美術術科考試的主辦學校為每三年輪流一次之制度,各 校在舉辦完後便結束任務,而後續接手之學校若籌備經驗較少,將增大籌備上之難度 與壓力。建議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之有關人員,將籌備與實施過程中之歷程、資料 加以整理收集,建立一套詳盡之標準作業流程,以提供之後舉辦學校之參考,而籌備 之學校也須持續補充與調整術科考試之標準作業流程,一來達到傳承交接之作用,二 來有機會降低籌備與舉辦考試時產生爭議之風險。

考試執行部分,建議在每一年實施考試之後召開檢討會議並撰寫報告,並收集與 整理考試相關資料(如考試題目與考生應考狀況等)予以建檔保留,以提供有關單 位、相關學者做後續運用與研究上之參考。

(三)對學生做態度調查以供試務規劃之參考

美術術科考試的參與對象為高三準備升大學之學生,其參與術科考試之歷程與經 驗勢必與考試籌備單位有不同之看法與觀看面向,可提供考試籌備單位與學校不同角 度之意見。故建議在每一次術科考試結束後,可透過態度問卷之調查來理解學生對術 科考試參與過程之心得與評價,以開啟考試籌備單位與應考學生之對話,而學生之回 饋也可做為未來考試規劃時的參考。

129

二、大學美術相關科系

(一)釐清科系發展定位

大學美術相關科系為培育未來專業藝術人才之重鎮,而招生環節關係著科系未來 是否能達到培育目標之關鍵,故建議相關科系務必釐清科系的發展歷史與其優勢,衡 量師資、設備等相關資源,以建立或調整科系發展之理念與目標,進而擬定適用於各 項招生管道之招生策略,如採計學、術科比例之衡量。

(二)對招生策略之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在學測或指考成績上,英文皆與入學後之成績達顯著水 準,雖然相關程度不高,但在學測或指考的採計上,還是可以做為一個參考之依據。

而透過「個人申請」入學之學生,其各年度總平均分數大於「考試分發」入學之學 生,代表個人申請學生之整體學業成就相較於考試分發來的好,但在考量多元入學理 念之實踐,故各管道皆須保留一定比例名額的情況下,建議可依照科系培訓之需求,

針對沒有美術入學後有意加強藝術基礎能力之學生,開設相關之銜接課程,或是加強 新生對系上課程與培育目標之瞭解,以降低學生對學習的焦慮和基本能力之落差。

十二年國教即將於 108 學年度正式上路,若考量學生與家長參與獨立招生過程負 擔太重,未來在招生端,可結合術科考試成績與十二年國教所推行的學生歷程檔案一 起參照,一個是長期間累積的學習表現,一個是一次性的美術基本能力測驗,能幫助 學校在招生上能看到學生更完整之學習歷程與面貌。

三、中等教育階段之教師與學生

(一)養成記錄個人學習狀態之習慣

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將借重多元評量為升大學之重要參考依據,因此除了學校之基本 學習記錄外,建議學生養成收集個人學習歷程之習慣,一方面能夠藉此瞭解自己的學 習狀態與優劣勢,並同時為未來升學做準備。

130

(二)協助學生釐清當代藝術發展之趨勢與未來之生涯規劃

過去的一技之長與專業分工已逐漸被跨領域合作所取代,為培育學生能夠因應跨領域 的學習趨勢,不論藝才班或普通班,建議老師協助有意就讀相關科系之學生釐清當代 藝術發展之趨勢與藝術相關科系的生涯發展,例如動畫師需要具備美感素養與撰寫程 式之能力;而古蹟修復師則需要具備對材料的敏銳度與化學相關知識。

貳、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方法之建議

本研究採用推論統計、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分別針對學生成績、學生與大學教師 進行研究之進行。由於問卷調查法不易瞭解個別同學之觀點與差異,建議未來可以針 對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學生進行深入的訪談研究,以學生的角色與立場,瞭解其參與考 試歷程所察覺的問題與現象,以及其對參與術科考試經驗的態度。

另外,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只能針對當下之事件與狀態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與釐 清其目前之發展狀態,無法長時間關照其發展歷程與轉變,有其侷限;而學生之學習 與發展為一長期性的連續歷程,建議後續研究可採追蹤研究來對高等藝術教育學生之 學習歷程與培育狀況進行長期性的觀察與探索。

(二)研究對象之建議

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兩所位於市中心之大學美術相關科系之學生以及曾參與試務籌 備與招生之教師,其態度與觀點可能來自於師生之地理位置、學校定位與個人立場之 考量,故無法進一步推論至其他校系與師生。建議未來研究對象可擴及臺灣中部、南 部、東部等地區,以探求不同地區學校師生之觀點與思考面向。

(二)研究內容之建議

本研究內容主要在透過師生之參與美術術科考試之經驗來探求考試實施與招生之

131

成效,建議未來的研究內容可針對國外高等藝術教育考試之策畫與招生方式進行深入 探討與研究,以及國外在選才與培育人才的制度上所關注的素養與知能,以提供未來 考試與招生政策制定之參考。

學生進入高等藝術教育階段,影響其發展至關重要的是學校培育人才之目標與課 程內容,包含課程之架構、形式與內涵等,故建議未來之研究可針對美術相關科系之 課程作進一步之探討。

(三)研究變項之建議

本研究由於成績資料收集上的限制,無法針對學生高中教育背景進行分析,建議 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兩個變項進行更進一步之探究;首先可以探討高中學校位於不同 地區之學生,其大學之表現與高中學校地區之關係。第二變項是高中是否就讀美術 班,可探討學生在高中就讀美術班或普通班之差別,與其在大學學習表現之間的關 係,以瞭解學生的不同的高中學習背景在大學多元的課程中,表現是否有差異。

而許多研究皆發現學生高中在校表現與升大學考試之間有顯著相關,建議後續研 究可以進行高中成績與大學成績之間的相關性探討,以探求兩個長時間累積之學習表 現間的相關性。

13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考中心(2002)。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臺北:大考中心。

大考中心(2002a)。92 學年度大學入學術科考試變革。選才,96,17-22。

大考中心(2002b)。92 學年度術科考試說明。臺北市:作者。

大考中心(2003)。93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簡要說明。臺北市:作者。

大考中心(2011a)。101 大學術科考試報名概況。選才,208。2015 年 11 月 2 日取自 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208/208-02.html。

大考中心(2011b)。大學術科考試歷年報名人數統計表。臺北市:作者。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02)。大學美術類術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臺北:大考 中心,40。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1a)。101 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簡章。臺北市:

作者。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11b)。101 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臺北市:作者。

尤智誠(2009)。澎湖縣國中技藝教育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 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王家通(2005)。多元化教育改革趨勢與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1(2),1-17。

王麗雁(2008)。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鄭明憲(編),臺灣藝術教育史

(105-162)。臺北市:藝術教育館。

王麗雁、鄭明憲 (2011)。蛻變中的成長--臺灣視覺教育百年。美育,180,頁 6-15。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133

丘愛鈴(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大學入學考試的變革。蘇永明、方永泉(編著),

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195-240)。臺北市:學富文化。

丘愛鈴(2012)。繁星推薦擴大招生名額政策之問題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

(10), 76-78。

丘愛鈴(2013)。十二年國教變革下高中課程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關係之研究。課程研 究,8(2),23-52。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江采凌(2014)。檢視多元入學政策之考試與招生-國立交通大學之經驗(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余秋芬(2005)。高中學科能力測驗成績與大學入學後學科學習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 中國文化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李佳玲(2002)。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與高中在校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周進興(2008)。大學術科考試的演變(1949~2000)。大考中心選才通訊,172。2016 年 9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72/172-11.htm

宗亮東、程法泌(1979)。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高中、大學在校成績之相關研究-第一

宗亮東、程法泌(1979)。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高中、大學在校成績之相關研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