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在陳述問題背景、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及 研究的必要性,期望有助於文獻探討及行動研究時有一個明確方向,並說明本研 究的重要性。針對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做界定,分節詳加敘述各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教學過程中實施評量是必要的一環,教學評量應依據教學目標而設計,其結 果除了可作為教師評定學習成績外,也有助於改進教學的作用,亦可作為行政者 評鑑教師教學成效的之用。Kibler(1978)指出評量不代表教學活動的結束,更不是 教學歷程的終點,重要的是評量對於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扮演重要的回饋與積極 作用。學習評量除了要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外,學習過程的評量也應受到重視。 但是傳統的紙筆測驗無法瞭解學童的學習過程,及實際應用的情形,尤其是像體 育這種比較偏重生活經驗與技能學習的領域,如果只用紙筆測驗,並無法確切評 量學生的學習效果。 雖然評量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在體育教學中,評量卻有被忽略的現象。Matanin 與 Tannehill(1994)發現,體育課的評量常是非正式的、主觀與欠缺目的的,甚至 不少教師將評量等同於技能測驗。許多老師在體育課程中並未對學生成就進行正 式評量,歸因於許多複雜因素,如班級人數太多、缺乏時間或教師所具備的知識 及組織能力不充分(Veal,1988;1992)。林靜萍(2007)也指出傳統獨立、單一技能 的標準化測驗方式,忽略了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及認知與情意兩個重要的學習內 涵,常造成學生會考試不會比賽,重記憶的筆試又造成考 100 分看不懂比賽,缺 乏思考理解、判斷能力等現象。部分教師在體育課程的評量使用,以為技能評量 或是體適能成績,足以代表學生的體育成績,忽略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及 學生身體素質上的先天差異,因此,無法評量出學生的真正能力。此外,學生在 傳統的體育評量中,無法刺激其高層次的思考、分析能力,只是一味地針對老師.

(2) 2. 要測驗的技能項目做反覆練習。 從九十學年度起,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由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自九十 三年度起國小全面實施,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重 心,更賦予教師彈性的教學空間,期許教師能透過創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意 義的學習,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開始,國民教育邁向新的里程碑,課程結構的改 變,連帶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為因應這些改變,教師必須透過各種管道進修, 學習使用創新的教學方式,以符合世界潮流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展現出多樣化 的學習成果。其中,運動教育模式、理解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建構主義、概 念構圖等均是較為創新的教學方式。因應教學方式的不同,評量的方式也隨之改 變,正因為如此,加上多元文化觀的驅使、個體的差異性需要受到重視、激發學 生多元潛能、重視教學過程、以及評量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多元的評 量方式更受到重視。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全人教育的理念逐漸發酵,教學評量 的工具不再是以紙筆測驗為主,取而代之的是重視學習的學習過程與實作表現。 新式教學評量取向以強調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為趨勢,其中實作評量 (performance assessment)和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更鼓勵了新的評量潮 流(許義雄、葉國樑,2000) 。評量不僅是教學的重要結果,更包括學習過程的 評量(鄒慧瑛,1999)。而透過歷程檔案評量可以記錄並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不 單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可彌補傳統評量的不足。 檔案是蒐集學生的作品用以呈現其學習成就。檔案評量除了呈現學生的學習 成就外,亦可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情形,以及做為教師修正其教學目標 的參考。學生藉由蒐集作品的過程,也可以檢視自己學到了什麼。在學習檔案發 展的過程中,反省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經由學生敘述自己學習的各種想法,可 以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學習的歷程。故本研究採用檔案評量來瞭解學生在體育課程 中的學習過程與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 Gardner(1983)提出多元智力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MI),他指出指出人類至少擁有七種智慧,如語文、邏輯-數學、視覺-空間、音.

(3) 3. 樂、肢體動作、人際、內省等,近年來,他更進一步提出自然觀察者(naturalist) 與存在(existential)兩種智慧,認為人類至少擁有八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即八種智 力(Gardner, 1999)。強調教師應該針對學生不同的智能,採取不同的方式來讓學 生學習。因此,在評量上,應採取多元的方式來進行評量,對於不同能力及特質 的各類型學生,相信會有更佳的理解及表現,並能找回學習的信心(江文慈, 1998)。 運動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很受學生、老師喜愛的一種課程模式,學生透過運動 賽季學習小隊互助合作、角色扮演及各項裁判工作,在歡愉的氣氛下,進而享受 比賽的刺激與挑戰,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完整的學習活動。在教師教學上,可針 對老師專長的項目,設計長時間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體驗這項運動的基本動 作、比賽規則、賽前練習、正式比賽,整個過程經由教師進行有系統的規劃,能 使學生擁有完整的概念。運動教育模式以團隊小組的方式學習,重視同儕間的互 動,強調情意面的學習,可透過同儕互評來瞭解互動情形;透過比賽情境而有真 實的學習,技能與戰術表現在變化的比賽情境中更能準確觀察出,比賽期的各項 紀錄可作為評量的依據;而團隊小組中各種角色的扮演、隊旗的製作、隊呼的設 計以及小隊各自的完整檔案皆是評量的資料,也符合多元評量的意涵(林靜萍, 2006)。Kinchin(2001)也指出在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中,小組檔案評量可以讓學生 展示個人及小隊的優缺點,和記錄他們在運動季中成長的過程,此外,運動教育 中所強調的團隊凝聚力可從合作完成檔案來建立。 檔案評量雖然有諸多優點,但在實施上仍有部份困難尚待克服,張瑞珍(2001) 提到由於教師對檔案評量較為陌生,是多元評量中實施比率最低的一種評量。實 施檔案評量時,每個學生擁有個人的學習檔案,要收集許多的資料,往往對學生 產生較大的壓力,加上運動教育模式中,學生是採小隊的方式來進行最後的比 賽,故研究者想瞭解,若將個人的檔案評量改為以小隊檔案評量的方式來進行, 是否能減少學生學習的負擔?以及強化小隊合作的功能?透過小隊學習檔案,小 隊成員間與其他隊伍是否能從製作檔案的過程中,彼此相互觀摩,從中學習到不.

(4) 4. 一樣的東西? 綜合上述的問題背景,本研究透過一個六年級的班級實施小組檔案評量,嘗 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小組檔案評量在國小體育教學中的實踐與省思,瞭解 小組檔案評量在班級的實施情形,對樂樂棒球學習的歷程與成長各方面的影響, 並進一步瞭解學生、教師與家長對實施檔案評量的觀感,從研究過程省視小組檔 案評量在教師改進教學歷程中的角色,以及實施過程的種種優劣得失。從教學的 行動中,找出可能遭遇的問題,並運用適宜的教學策略解決教學問題,營造一個 充滿歡愉的學習氣氛。.

(5)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小組檔案評量之實踐歷 程,探討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對瞭解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並透過親、師、生三方面瞭解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時所遭遇的困難、解決之道及其 看法。期望透過行動研究的過程,發現教師實施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之問題,省思 教學情境並運用適宜之教學策略解決現場問題,進而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實施小組檔案評量的實踐歷程為何? 二、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小組檔案評量對瞭解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為何? 三、學生、教師及家長對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施小組檔案評量的看法為何?.

(6)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任何研究均有其範圍與限制,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課程模式 本研究在探討以 Siedentop (1994)提出之運動教育模式進行課程設計並實施 教學,課程實施主要有六項特徵,包含運動季、團隊小組、正式比賽、季後賽、 紀錄保存和慶祝活動。 (二)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是以臺北縣佳佳國小(化名)六年級樂樂班(化名)學生為研究參與 者,其中男生 18 名,女生 17 名,共計 35 名。 (三)課程實施時間 教學時間為 2009 年 2 月 20 日至 2009 年 5 月 1 日,實際教學為 11 週,每週 2 節,每節上課時間為四十分鐘。 (四)行動方案 針對佳佳國小六年級樂樂班學生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於樂樂棒球運動教育模 式教學過程中之問題解決。.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所發展出之行動方案,雖可供體育教師教學參考,惟不同年級、不同 班級其組成特性不同,運用時仍應加以修正,以符合教學所需。 (二)本研究僅以樂樂棒球為研究項目,其它運動項目不包含在此次研究範圍內。.

(7)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能確定研究範圍,茲將本研究之名詞界定如下: 一、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 檔案評量指的是「有目的地蒐集學習作品,這些作品可展現出學生在體育領 域內的努力、進步與成就,同時檔案內還包含了學生自我反省的證據」(Paulson, Paulson & Meyer, 1991)。本研究是採小組檔案評量的方式來進行,研究者為班上 四個小隊各準備一個體育學習檔案夾,根據教學目標並配合實際教學情境,設計 檔案的內容,內容包含有:學習札記、學習單、觀察紀錄、測驗紀錄、比賽紀錄 等作品。檔案以學習札記和學習單為其主要的內容,利用學習札記和學習單多樣 性的類型來展現學生體育的學習歷程及學習想法,並以作品自評、互評來讓學生 瞭解自我,欣賞別人,進而提升自己的體育學習能力。. 二、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的角色合一,進行此時此地問題的 研究即被稱為「行動研究」(林素卿,1999)。由教學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 中,根據自己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 略方法,並透過實際付諸行動,進而加以評鑑反省回饋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 而本研究中,教師的行動研究是一種自我觀察、反省和批判自我教學的過程,教 師即研究者,研究就是學習。. 三、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 由 Siendtop(1994)提出的課程模式,是藉由團體運動競賽的形式來促進運動 技能的學習效果,並透過小組戰術、規則的討論,與隊友同心協力參與比賽的過 程,來獲得真實且完整的運動經驗。運動教育模式有下列六大特徵:(一)運動 季(二)團隊小組(三)正式競賽(四)決賽時期(五)成績紀錄(六)慶祝活.

(8) 8. 動。本研究中所指的運動教育模式,是以運動教育模式之特色實施二十二節課樂 樂棒球的教學活動。. 四、體育教學評量(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各種方式來蒐集資料,將所得資料加以分 析、評定,以瞭解學習者學習成就表現與學習整體之狀況,並作為指導學生、促 進學習與改善教學之用的過程(羅凱暘,2000)。在本研究中體育教學評量是指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及教學後,用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的評量方式,並將評量學 生的結果回饋給教師作為教學成效與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參考,以解決學生學習的 困難,進而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健全發展,達成最大的教學效果。. 五、學習成效(learning achievement) 體育學習成效是指教師實施體育教學活動後,學生所達成的體育教學目標的 成就水準。指學生經過體育課的學習之後,表現在認知、技能、情意上進步的情 形(劉明川,2001) 。本研究的學習成效可分為認知、情意、技能、實踐四方面。 在認知方面的學習成效為透過學習過程反省,增加對動作概念、規則、戰術的理 解;在情意方面的學習成效為團隊合作情形、運動精神、擔任職務的負責態度; 在技能方面的學習成效為打擊、傳接球和比賽表現;在實踐方面,可從參與、計 畫與執行比賽的過程、欣賞比賽、課餘時間的參與情形,來評量其學習成效。.

(9) 9.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綱要中指出,評量的內容要依能力指標評量, 並兼顧認知、技能(含體適能) 、情意與實踐等層面,同時要考量學生努力程度、 進步情形,並重視學習結果之分析(教育部,2003)。本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來 做為課程設計,能讓學生在認知、情意、技能與實踐各方面的學習上,皆能均衡 發展,並使用檔案評量的方式進行評量,能更瞭解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本研究 的重要性為: 一、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是採用團隊小組的形式來進行的,因此透過小組檔案 評量方式來蒐集學生的學習過程,能更清楚地瞭解小隊成員的學習成效及進步 情形。 二、教師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省思,藉由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增加教師本身 的專業能力。 三、可供體育教師實施檔案評量時的參考依據,藉以提升教師使用評量的能力。.

(10) 10.

(11)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探討評量的意義,及其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 影響,並瞭解檔案評量的適用性及實施時可能遭遇之困難。將蒐集的文獻分為五 節來說明,第一節為教學評量的意義、原則與演進;第二節為檔案評量的意涵與 相關研究;第三節為體育教學評量的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運動教育模式理 念及相關研究;第五節為運動教育模式與檔案評量的關係。. 第一節 教學評量的意義、原則與演進 評量是教育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評量的作用在於評估教師教學成效與學生學 習成果,以瞭解學生學習的進程與困難、提供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訊息,並作為教 師改進教學、修正課程的參考(單文經,1998) 。本節首先介紹教學評量的意義 與原則,其次介紹教學評量的演進。. 一、教學評量的意義與原則 (一)教學評量的意義 教學評量是為了瞭解學生學習情形,作為調整教材教法和補救教學的依據, 其對於教師、學生和學校行政人員,具有重要的回饋和決策功能。簡茂發(1991) 指出教學評量的意義是依據教學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從 事研究和分析的一系列活動,就教學評量的內涵而言,包括對教師教學效率的評 量、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評量。何英奇(1992)認為教學評 量是依據教學目標,透過測驗、量表、問卷、晤談、觀察等方法與技術,蒐集到 完整的量化或質化的資料,採取統整的觀點,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價值判斷的歷 程。張春興(1994)則指出教學評量是指有系統的蒐集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加 以分析處理之後,再根據預定之教學目標做價值判斷的歷程。李坤崇(1999)認 為教學評量是指教師將所得的訊息加以選擇、組織,並解釋,以幫助學生作出正.

(12) 12. 確決定或價值判斷的過程。國外學者Airasian(1996)認為教學評量是教師將在 課堂上所蒐集到的種種量的或質的資訊加以選擇、組織並解釋之,以有助於學生 做決定或價值判斷的過程,可分成「量的描述」與「質的描述」。Smith(1997) 提出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重新設定體育教學的長期與短期目標,確認學生優 缺點,和重新架構課程內容及教學環境。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們對教學評量所下的定義,可得知學者們在評量的文字解 釋上或有差異,然而內涵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綜合學者們的看法,可將教學評量 視為在教學的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蒐集學生的各種資訊,以獲得 量化及質化的資料,再參照教學的目標,做出綜合的價值判斷,以評估學生的學 習成果、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課程與教材的適切程度。. (二)教學評量的原則 教學評量的目的在瞭解學生的潛能與學習成果,也可以發現學生學習的困 難,作為補救教學或個別輔導的依據,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改進教師 的教法與教材。高博銓(2007)提出教學評量的五個基本原則如下: 1.綜合性 指教學評量的內容要能涵蓋各種不同種類的學習,Bloom 認為,人類的學 習可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大類,認知領域包含了知識、理解、應用、分析、 綜合,以及評價;情意領域包含接受、反應、評價、組織,以及品格;技能領 域則包括模仿、操作、精確、連接、和自然化。 2.全程性 教學評量的實施需同時重視過程與結果,並掌握學生全程的學習狀況。一 般而言,從評量的時機與性能來看,教學評量可分為「形成性評量」和「總結 性評量」。形成性評量具有協助教師獲得教學歷程中連續性的回饋,可隨時瞭 解學生的學習概況,適時調整教師教學的策略。總結性評量則是在課程結束之 際,用來檢視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結果,其實施的方式往往是單元學習的.

(13) 13. 後測,或是期末測驗。 3.真實性 強調教學評量必須在班級教學的情境下或是在教室課程的脈絡之下,由教 師設計,並針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評量,才具有真實性。目前一般所指的是「真 實性評量」 、「實作評量」或是「變通性評量」就是以此為目標。 4.有效性 強調評量必須能有效的測量出學生的實際表現,這可從評量的客觀性、效 度、信度以及標準化等特性來加以檢視。 5.多樣性 指評量的方式採用多元化的策略。以往傳統的學習評量大都採用標準化紙 筆測驗的方式或教師自編的課堂測驗,但由於紙筆試測驗較為通俗,使用普 遍,容易被非專業的人所誤用或濫用,而造成許多不良的結果。因此,現今教 學評量更注重彈性的、變通的、多元化的評量。像是「變通性評量」 、 「動態評 量」、 「實作評量」等多樣性的評量趨勢。. 尚憶薇(2001)提出教學評量的七項原則: 1.目標性:在進行教學評量之前,教師必須明確界定教學評量的目的,依據教 學評量目的選擇或發展適當的教學評量工具,藉以達成教學目標。 2.全面性:在評定學生成績時,教師應考量全面性之教學評量,以兼顧認知、 技能、態度、習慣、情意等領域,藉以瞭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 3.多元性:教師可彈性的運用各種教學評量方法,保持教學評量之客觀性,並 且採用多元化之教學評量工具,達到各種不同領域的目標。 4.整體性:有效的教學評量應強調過程與結果之整體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 評量兩種方法一起使用,將可有效的瞭解學生個人在課堂中的表現。 5.回饋性:教學評量之結果可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提供回饋給學生、家長、 學校行政作為教學、輔導、或行政決定之參考。.

(14) 14. 6.個別性:教學評量應依據學生的內在特質(個人特質、性別、年齡等)與外 在情境(技能層次、學習環境、動機因素等)作為考量,以符合個別性之差異。 7.連續性:教學評量是一種持續性的歷程,教師可依據過去的教學評量結果瞭 解學生的一些問題原因,而且更進一步進行追蹤教學並預測未來的表現。. 從上述的教學評量原則中可以發現,教學評量以跳脫傳統紙筆為主的評量方 式,採取多元化的方式,在實施評量前要界定教學目標,同時要考量學生的個別 差異,給予個別性的評量,且要兼顧形成性評量及總結性評量,全面性的瞭解學 生的學習情形,並將蒐集到的資料回饋給學生、家長或行政相關人員。教師在實 施教學評量時,應把握上述原則,以達到公平、有效率、實用性之教學評量。. 二、教學評量的演進 (一)教學評量的演進背景 教學評量已從傳統評量方式過渡到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其主要受到下面幾個 因素之影響: 1.傳統評量的負面效應 在傳統的評量中,多半以測驗的形式來進行評量,不過這樣的測驗總是脫 離真實情境的,無法應用在真實的情境中,測得的也多是零碎的知識,和較低 層的能力。傳統評量基於行政及計分簡便的考慮,偏向封閉性考題,為了配合 此類考題,整個課程與教學因而窄化,學校及教師們也深受現實羈絆之苦。另 外,Garcia 和 Pearson(1994)也指出,傳統評量對弱勢文化及社會低階學生所 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促進評量改革的趨力之一。他們指出,傳統測驗的題目常 代表著主流文化及社會中高階層的價值觀,因此不利於來自弱勢文化及社會低 階團體的學生。 2.建構主義的興起 建構主義的提出,為舊式評量的改進及新式評量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架構基.

(15) 15. 礎,也加速了教學評量的革命。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先前經驗主動 建構的歷程,個體主動認知被視為學習的核心,其背景知識及策略運用對學習 的影響力開始受到重視,而學習環境的安排、活動設計、教師引導、同儕互動 等等層面也受到關注。這些新的認知理念,不僅推動了各個學科的教育改革, 也改變了長久以來偏向計量傳統的評量觀點,研究者開始嘗試找出能評量學生 建構意義的過程與結果的其他評量方式(黃秀文,1996) 。 3.多元智慧理論的影響 美國哈佛大學 Gardner 教授所提出,他認為每個人至少具備語文 (linguistic)、邏輯-數學(logical-mathematical)、肢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空 間(spatial)、音樂(musical)、內省 (intrapersonal)、人際(interpersonal)、自然觀察 者(naturalist)等八種智慧(Gardner, 1983, 1995) 。人類的智慧並非如傳統的想法, 是與生俱來的或是固定的、靜態的,每個人八項智慧水準都不一樣,評量就更 應多元化,以顧及不同個體的差異性。 4.教學上的改革 各種學科領域上的教學改革,也促進了新的評量方式的發展(Glaser & Silver,1994)。許多改革者意識到,評量與教學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仍沿用傳統 的封閉式測驗,教學上無可避免地會導向封閉式測驗的教學型態。新的教學方 式推陳出新,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就需要使用不同的評量方式來評量。近年來評 量思維的轉變,也使得學習、學校教育、以及教學方面產生了一些改變。. 因此,傳統單一的評量方式並無法全盤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需藉由結合 傳統評量及變通性評量的多元化的評量,才能讓學生的能力都有所表現,適性化 的發展。在美國教學評量領域中,計量取向的正式標準化測驗過去一直是評量的 主流。然而,近幾年此類傳統評量的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這不僅促成了傳 統評量技術的改進,許多研究者及教師也紛紛尋求另類評量方式,來評鑑學生的 學習情形(黃秀文,1996)。新式的教學評量,包括有實作評量(performance.

(16) 16. assessment)、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檔案 (或作品、卷宗)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等等,這些新式的評量方法通稱為變 通性評量(alterantive assessment)(莊明貞,1995)。. (二)變通性評量受到重視 學習評量除了要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外,學習過程的評量亦倍受重視。然而 傳統的紙筆測驗無法了解學童的學習過程與真實應用學習效果,尤其是像健康教 育和體育這樣比較偏重生活經驗與體育技能的學習,若光用紙筆測驗,無法確切 評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故重視學習過程的變通性評量由此產生,可用來瞭解學生 學習的歷程,採用實作方式評量其技能面與情意面的學習成果。「變通性評量」 (教育部,2003)是指用來對照「傳統評量」的,它可直接測量學生與真實生活 的表現。變通性評量是教師配合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學生個別特性所發展出來 的課程本位評量,大致上變通性評量不僅要學生能表現特定的行為與技能,而且 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實踐與運用。傳統評量能經濟客觀地提供大規模的評比資 料,但常常使教學及學習趨向於成果導向,人本精神不足(Garcia & Pearson, 1994);變通性評量則重視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情形能提供較完整、較深入的訊息, 更重要的是它強調自我反思,不斷地追求進步,而這種評量方式,更加重視評量 的多元化及生活化,其結果能幫助學生瞭解自己學習的優缺點、引導學生主動學 習、反省,並改善學習的效果。 近年來,政府一直積極推動教學評量的改革。在國內對於不同於傳統評量的 方式多以多元評量稱之。民國八十四年臺北縣開始實施開放教育,在教學評量上 就改為「多元評量」方式,重視學生的參與、討論、觀察、紀錄的表現,重視「質 的評量」 ,不再只著重紙筆測驗或單一的總結性評量(鄧運林,1999) 。民國九十 年公佈的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中明定,評量旨在瞭解學生學習情形,激 發學生多元潛能,促進學生適性發展,肯定個別學習成就,並作為教師教學改進 及學生學習輔導之依據;評量應本適性化、多元化之原則,兼顧形成性評量、總.

(17) 17. 結性評量,必要時得實施診斷性評量及安置性評量。因此,評量應視學生身心發 展及個別差異,依各學習領域內容及活動性質,採取筆試、表演、實作、口試、 作業、晤談、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實踐等適當之多元評量方式,並可視 實際需要,參酌學生自評、同儕互評辦理之。可見政府改革評量的用心,希望能 藉此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讓評量真正發揮幫助學生學習的效果。 變通性評量的多種評量方式中,檔案評量相當受到矚目。因為檔案評量是由 師生共同蒐集學生個人在學習與成長上的資料,以證明個人的努力與進步,並作 為訂定後續教學計畫的依據。透過檔案評量的實施,教師可以瞭解學生整個學習 的歷程與結果,檔案也包含了學生自我反省的證據,可提升學生較高層次的認知 能力,具備許多獨特的優點。. (三)美國體育評量的演進 美國體育評量的演進可以從美國的教育改革、「國家體育標準」的目標、基 本内容,以及體育課程改革特色等概念來做說明,可以發現評量與教學目標、教 學內容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透過美國實施評量的具體做法,可作為我們使用評量 上的參考。 1.教育改革 1983 年美國政府出版了「危機中的國家: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報告書, 指出美國青少年的基礎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學生學術知識不足、學習成績 下降,學校教育處於危險的處境,於是,美國展開了長期教育改革的序幕。1990 年以來,美國教育改革的動向對學校體育而言十分不利,整個美國學校體育都 在明顯衰退。以基礎課程學力提高為目的的教育改革使得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 地位下降。於是,開始重新檢討過度迎合學生興趣的課程所帶來的缺失,以及 檢視國民所必需的基本教育内容。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不僅重視基礎性課程,而 且更重視學生問題解决、批判思考、高層次認知技能的學習能力提升。 2.「國家體育標準」的目標及基本内容.

(18) 18. 1995 年,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與舞蹈聯合會(AAHPERD)與全國教育目 標委員會一起出版了體育的全國標準「邁向未來:國家體育標準,內容和評量 指南(NASPE, 1995)」 。國家體育標準是根據美國國家體育與運動協會 1992 年出 版的「精緻體育課程結果」(Outcomes of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一 書中所界定的「受過身體教育者」(The Physically Educated Person)的概念發展 而來的。NASPE 的「標準與評量工作小組」以此研究報告基礎,為達成上述體 育目標制定了以下 7 項内容標準,指出一位受過良好身體教育者應: (1)能實際操作大部分的動作並熟練部分動作。 (2)能應用動作概念與原則,學習並發展運動技能。 (3)能身體力行動態生活方式。 (4)達成提升並維持健康體適能水準。 (5)能表現具責任感的個人與社會行為。 (6)能瞭解並尊重個別差異。 (7)能瞭解身體活動重在提供樂趣、挑戰、自我表達與社會互動的機會。 「國家體育標準」還按照上述 7 項內容標準訂出了從幼稚園到高中,共 12 年級各階段的發展重點及其預期達到的目標,並提出了達成評量的方法,以作 為轉化學校課程的方法。 3.體育課程改革的特色 自 1990 年美國國家體育標準陸續出版以來,聯邦政府對地方教育的影響 有擴大的趨勢。就體育而言,這主要表現在許多州在制定自己的體育課程標準 時大多參考「國家體育標準」 ,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評量思想和具體評量方法。 體育課程改革的特色有下面幾點: (1)強調體育的學科性。 (2)重視健康體適能的教育。 (3)強調發展運動特有價值的運動課程。 (4)重視發揮教學評量的作用,強調操作評量和真實評量,即重視評量學生.

(19) 19. 真實或模擬真實環境下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5)教學内容的多元化。 4.「國家體育標準」提出變通性評量概念 在體育方面,標準化的體適能、運動技能、運動知識和社會心理的評量, 已是國家標準參照針對學生體育評量所參考的一項依據。從實踐的觀點來看, 這些測驗的形式似乎不實際,同時無法測量到教師有興趣的教學目標(NASPE, 1995)。這些因素促成不適當的評量習慣,及不理想的教學,因此,教育改革已 將焦點放在提升學習,而非只是簡單的紀錄學習效果。 「國家體育標準」指出變通性評量策略是以結果、互動學習和批判思考技 能為基礎的教育,且每一項都是教育改革的焦點。變通性評量包括:學生學習 檔案、訪談、同儕觀察、每日紀錄、辯論、自我評量、計畫設計、角色扮演、 檢核表、任務事件、自我檢查紀錄、量表和錄影帶分析。大多數這些評量方式 都是以學生的整體表現紀錄對照事先設定的目標表現,未達標準表示學生表現 或回答與事先設定之標準的可能範圍不符,於是,教師便可針對這些地方給予 學生適當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小結 教學評量在教學上有其重要的功能,教師應充分明白教學評量的意義與原 則,在教學時透過形成性評量及總結性評量,來瞭解學生學習的概況與最終的成 效,評量應於真實的情境中進行,以瞭解學生真正的能力,並採取適性多元的評 量方式,讓每位學生發揮其潛能,展現其努力的程度、進步的情形和學習的成果, 也可以將蒐集到的評量資料,作為調整或改進教師教學的依據。使用評量時要注 意評量的客觀性與信效度,才能避免評量的誤用或濫用。國內的評量已走向多元 評量的趨勢,教師應積極透過相關學習,以提升多元評量的使用能力,如此才能 更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

(20) 20. 第二節. 檔案評量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 是一個綜合的評量概念,在不同的研究執 行中,具有不同的面貌。有些學者將檔案評量視為實作評量中的一種型式,但由 於檔案評量有其獨自的特色,因而近年來許多學者專門為文探討檔案評量;而它 也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式之一。本節旨在探討檔案的意義、檔案評量的意義和 特質、檔案評量的優點和限制、體育檔案評量的製作與實施、實施檔案評量的相 關研究,以發展本研究所需檔案評量的概念及做法。 一、檔案的意義 「檔案」(portfolio )並非一個創新的觀念,藝術家經常使用這種方式來展現 他們的作品和能力。建築師、攝影師、畫家、音樂家或作家均會保留個人的成果 檔案,經由檔案資料提供機會,讓他人了解其成長歷程,或評鑑個人領域的技巧 或專業成就。 檔案它是師生共同有系統、有目的的在蒐集學生的作業,它包含學校作業, 尤其是能夠呈現學生能力的最佳表現作品,由檔案可以顯示學生在某個領域上的 努力、進步、成果或學習過程,這樣的蒐集是根據表現標準,並且提供學生自我 反思的機會,檔案內包含能夠證明學生的自我反省、選擇內容和判斷價值上的參 與(Johns, 1992)。 綜合以上的說法,我們可以整理出檔案所應具備的條件: (一)檔案是有目的的蒐集學生作品。 (二)檔案內的作品必須能夠反應學生的努力、進步、成就或學習過程。 (三)檔案內容的選擇、標準的設定都應該由師生共同參與討論。 (四)檔案必須包含學生自我反省的機會。. 二、檔案評量的意義與特質 多元評量興起於傳統評量的缺失,因為傳統評量以知識為主、以紙筆測驗為.

(21) 21. 主要的測驗方式,只是紀錄學生某個階段的學習結果,往往忽略整個學習的過 程。為了突破此種困境,教學評量多元化的改革浪潮興起,其中檔案評量最受到 矚目。 (一)檔案評量的意義 檔案評量又稱案卷評量、個人作品選集評量。它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有系統的 蒐集其作品,並置於資料夾內,然後教師根據資料夾內的作品予以評量,以瞭解 學生之學習過程及結果(吳清山、林天佑,1997)。 吳毓瑩(1998)將Portfolio assessment 譯為卷宗評量,認為其定義存有各種 說法,其中較能完整表達其精神的為Paulson, Paulson, 與Meyer(1991)所說的:「卷 宗意指有目的地蒐集學生作品,這一系列的作品展現出學生在一個或數個領域內 的努力、進步、與成就,整個卷宗從內容的放入、選擇的標準、評斷的標準,都 有學生參與其中,同時卷宗內還包含了學生自我反省的證據。」 歐滄和(2002)認為檔案評量是指由師生共同蒐集學生個人在學習與成長上 的資料,以證明個人的努力與進步,並作為訂定後續教學計畫的依據。檔案評量 是用來顯示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訊息的一連串表現、作品、評量結果,和其 他相關記錄等資料的彙集,它不僅只是蒐集學生作品的檔案夾而已,檔案的內 容,可以更具意義地收集學生邁向課程目標之成長與發展方向的相關工作樣本 (教育部,2003)。 從文獻中,可看出portfolio assessment在國內有許多不同的翻譯名稱,有「學 習歷程檔案評量」、「個人作品選集評量」、「檔案評量」、「卷宗評量」、「個 人檔案紀錄評量」等等。本研究因希望將評量視為學習的過程,結合教學與評量, 學生的自我反省,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果,並為自我的學習過程留下紀錄,供自 己、同學、老師及家人觀摩、評量與保存,故採用「檔案評量」來稱之。 (二)檔案評量的特質 關於歷程檔案評量的特質,劉唯玉(2000)從實施的理念、過程與方式中, 認為檔案評量具有以下七點特質:.

(22) 22. 1.目標化:教師是依據教學目標與計畫,請學生持續蒐集、評價工作成果的彙 編,以展現其學習成果的歷程。 2.歷程化:檔案評量係學生連續一段時間的學習歷程,以呈現努力、進步、成 長情形,具有形成性評量的概念。 3.組織化:檔案評量要求學生有計畫、有系統的累積、整理、組織與呈現整個 檔案,而非突發、零碎的呈現結果。 4.多元化 (1)蒐集資料的方式:有學習單元的實作活動、檢核表、評定量表、連續性 記錄、軼事記錄、觀察或實驗等。 (2)資料呈現的樣式:可使用各式各樣的靜態或動態作品。如照片、圖畫、 繪畫、寫作、剪報或其他樣式。 (3)參與評量者:除了老師,還可包括學生本人、同學或家長。 (4)評量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小組或全班。以個人為對象著重學生個人進 步、努力與成就;以小組或全班為對象,重視小組或全班合作學習的成果。 5.個別化:檔案評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更自主、更主動的掌握學習歷 程,符合學生個別需求,尊重個別差異。 6.內省化:檔案評量重視學生反省與自我評量。 7.整合化:檔案評量注重教學與評量的整合,強調評量本身就是教學,不應與 教學分離。 歐滄和(2002)指出檔案評量的特徵有: 1.配合個別化的教學目標:學生擁有各自的作品資料夾,教師是逐一與學生檢 討其學習成果,能配合個別化的教學目標。 2.比較有價值的學習結果:一般而言,比較有價值的學習結果,是指較高層次 的認知能力(如:分析、綜合、評鑑),或是運用特定程序或策略來找尋答案 的能力,檔案評量便具備這樣的特徵。 3.學生的整體的、接近現實生活的表現:透過真實評量的方式,讓學生能學會.

(23) 23. 解決真實世界裡會遇到的問題。 4.找出學生的優點而非弱點:歷程檔案所強調的是學生做得有多好,以及他下 一步可以再學些什麼,使評量在教學中更具有積極性和建設性。 5.學生參與對自己的評量過程: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過去和現在的作品作比 較,讓學生有不斷反省改進的機會。 6.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合作:使用歷程檔案時,教師可設計需要學生共同合 作的活動,養成學生聯絡協調能力與分工合作的習慣。師生共同訂定學習目 標,教師提供引導與回饋,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 7.教學、學習與評量三者統整為一體:歷程檔案是在平時就蒐集學生的作品, 教師在與學生共同檢討的過程中是在教學,也是評量學生;而學生既是在學 習,也是在自我評量。 8.有助於向他人說明學生學習成就:可以向家長、輔導人員、及行政人員說明 學生實際的學習成就,而不是只提供一個分數而已。 9.在使用上很耗費時間:師生共同定期檢討檔案的內容確實需要花時間,但透 過這樣的檢討過程,教師能更清楚學生的想法,可以減少無意義的教學而提高 整體教學的效率。 10.評量結果的信度有待研究:評分者間的一致性偏低。. 從以上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歷程檔案評量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在教學目標 的理念下,讓學生參與評量的過程,學習可以決定檔案的內容、觀摩及評量同學 的檔案,強調自我評量與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注重教學與評量的整合,並尊重個 別的差異。 張麗麗(2000)認為要達到自主與內省學習,檔案評量須具備下列五項要素: 1.有利的教室學習氣氛:教師必須建立一個尊重與鼓勵個別差異、合作而不競 爭、信任與關心、開放與接納的學習氣氛。 2.結合教學與生活:評量方法要能協助學生「在真實生活中不斷提升表現與接.

(24) 24. 受挑戰的能力」 。欲達到上述目的,檔案評量就必須是「在真實情境中進行的」, 它具備下列五點特質:(1)活動能複製或模擬真實生活中複雜的問題;(2) 活動必須要求學生「實際去做」,而非只有「知道」而已;(3)活動能提供 學生練習、諮詢、回饋、調整與改進的機會;(4)能觀察學生長時間的發展 與改變;(5)能與教學完全結合。 3.自主權:可透過下列的一些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權:(1)讓學生擁有「檔 案」;(2)讓學生共同參與檔案的規畫;(3)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選取置 入檔案中的資料;(4)給予學生對學習過程及檔案資料進行自我省思與評量 的機會;(5)給予學生「做決定」的機會。 4.省思:少了省思在內的檔案,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資料夾。「省思」是從 經驗中學習的一種歷程—檢視過去及目前的行動、形成行動的原因、行動造成 的影響、設定未來的目標。省思的可能範圍包括:作品省思、選擇檔案作品的 省思、檔案作品比較的省思、學習技巧的省思、成長的省思、整體檔案與檔案 程序的省思等。 5.合作與回饋:合作與回饋是培養學生「自我修正」或「自我調整」能力的要 素。透過合作,學生可以相互尋求支援與協助外、更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援, 鼓勵養成堅毅與不輕易放棄的態度;透過立即、正向且持續的回饋,學生可以 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並設定下一階段的目標。. 綜合以上特點,可以發現檔案評量具有以下特徵: 1.目標化:檔案評量是依照教學目標與計畫來實施,由學生持續一段時間收集 彙編其學習成果。 2.歷程化:因檔案評量是學生連續一段時間的學習歷程,用以呈現努力、進步、 成長的情形,具有形成性評量概念。 3.多元化:其多元化包括資料蒐集方式、呈現樣式、評量對象亦多元化。 4.個別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更自主能充份符合學生個別需求。.

(25) 25. 5.內省化:檔案評量重視學生反省與自我評量,希望從反省的過程,讓學生更 深入瞭解學習內涵,並養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6.整合化:檔案評量重視教學與評量的整合,並強調評量本身即是教學,不應 與教學分離。. 三、檔案評量的優點與限制 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可以補足紙筆測驗或標準測驗所無法評量出的學習成 果,包括促進學生的反省思考能力、學習興趣和態度等,呈現多元的學習結 果。其優缺點綜合學者的看法分述如下: (一)檔案評量的優點 就評量的使用上針對學生而言,能增進自我反省能力、提供學生參與評量的 機會(李坤崇,1999;郭生玉,2004,鄭英耀、蔡佩玲,2003;鄒慧英,2003); 能培養自我負責的價值觀、呈現多元資料激發創意、增強學生溝通表達與組織能 力(李坤崇,1999)。 對教師而言,可瞭解學生學習歷程與結果的評量、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改 變評量與教學的關係、可增進與家長的有效溝通(鄭英耀、蔡佩玲,2003)。. (二)檔案評量的困難或缺點 檔案評量的缺點有評量之信度、效度不易建立,以及耗費時間(李坤崇, 1999;郭生玉,2004;鄒慧英,2003)。 李坤崇(1999)認為檔案評量的缺點為:1.增加老師批閱時間、工作負擔重; 2.製作必須投入較多經費;3.易受學生語文程度、表達、組織能力影響;4.評定結 果易受月暈效應,降低評量效度;5.若教師、家長及學生的接受程度與執行意願 不高,則難以發揮檔案評量之優點;6.家長參與程度不同,會影響子女檔案之優 劣,易形成不公平現象;7.若學生根據教師的看法來選取優劣作品,將喪失自我 反省、自我評量的意義;8.檔案評量不應作為評量學習結果的唯一評量工具,尚.

(26) 26. 必須輔以其他評量方式或工具。 郭生玉(2004)指出檔案評量的缺點有:1.檔案評量需花費多時間評閱學生 的檔案資料或和學生會談,無形中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2.評量結果的推論性很 低。3.檔案評量是一種相當新的評量方法,教師需要具備高水準的評量知識。4. 評量的目的和內容時常沒有清楚明確的界定。5.使用檔案夾資料的儲存需要有廣 大的教室空間。 由以上資料可看出「評分方面」是歷程檔案評量之一大困難,因此,其客觀 性、公平性、效率性在實施的過程中應設法加強之。例如:落實歷程檔案評量之 實施,教師要和學生共同參與設計、蒐集、評分項目、評分規準等;評量時兼採 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其他老師評等。將可避免或減少評量之主觀、偏 頗與質疑。. 四、體育檔案評量的內容與實施 體育課的檔案評量是真正結合教學與評量且能顧及個別差異的評量方式。其 目的在於鼓勵學生將體育課所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藉由體育學習檔案的建立,學 生可以用來反省學習、表現個人在整體運動技能、單項運動專長的學習及進步情 形、記錄參與課外活動或比賽的狀況、彙整個人有興趣的相關體育資訊(陳春蓮, 2004)。闕月清、黃志成(2008)也建議使用檔案評量的方式,有系統地蒐集學 生的作品,根據資料夾內的作品予以評量,更能反應學生真正的學習過程,展現 學習成果。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檔案評量時,須注意到下列要點(Kirk, 1997; Melograno, 1994; Westfall, 1998): (一)決定檔案建置的方式:實施前要先決定檔案建置的方式與放置地點。 (二)檔案內容的規範:檔案應放入最佳的作業或作品。內容可分為教學主題相 關資料、參與校內外體育活動資料、個人反省等。 (三)擬定完成時間表:於實施初期,教師與學生可共同規劃檔案初步架構與時.

(27) 27. 間表,要求學生依據時間表定期整理檔案資料。 (四)定期檢視進度:教師應定期檢視檔案以瞭解學生完成的進度並給予指導。 (五)訂定評量標準:於一開始實施檔案時就應對學生說明評量的標準,可作為 學生建構檔案的依循方向。目前對檔案的評量大部分是採用等級評定的方式,再 輔以等級對照文字說明。 (六)公佈評量方法:檔案評量重視學生自我評量,除教師外亦可請家長、同儕 共同參與,可舉行評量會議針對檔案的資料內容、呈現方式、自我反省、創意展 現等進行討論。 許義雄、黃月嬋(2001)提出體育歷程檔案的內容,可能包含學生符合課程 計畫標準的各種資料,且教師應建立明確的評量標準,說明計分彈性的範圍,允 許學生將資料個別化與創意計分。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先指導學生建立檔案 資料夾,將學習成果有目的的加以蒐集與整理,包括學習單、自評表、互評表、 紙筆測驗結果、心得報告等,讓學生可以瞭解自己的學習過程並提升成就感(巫 偉鈴、陳俊豪,2007)。. 五、實施檔案評量的相關研究 為能更瞭解檔案評量的實施成效,以下茲以文獻探討的方式,蒐集國內檔案 評量研究所得結果作分析,其結果綜合如下: (一)研究領域 從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中發現,檔案評量廣泛被使用在自然(15 篇)、語文 (5 篇)、數學(6 篇)、藝文(5 篇)、英語(4 篇)、師資(5 篇)等領域,然而 應用於體育領域方面的研究,至今仍付之闕如,故探討檔案評量於體育課程上的 使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二)實施功能 在學生學習方面,檔案評量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學生概念的自 我建構、修正學生上課態度、呈現出學生學習的多元面向、批判思考的能力、提.

(28) 28. 昇蒐集資料能力、主動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解決問題的 能力等都有助益。對教師教學方面,檔案評量的益處有: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的 學習狀況及學習困難、幫助瞭解學生的個別特質及學習型態、有助教師教學反省 與改進、提升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師生通暢的溝通管道。在家長方面,對於檔案 評量的方式大多抱持肯定的態度、實施檔案評量能夠幫助學生督促自我的學習、 增加親師生之間的互動及溝通。 (三)研究方法 研究者從 40 篇文獻中發現,採用行動研究法的文獻共有 19 篇、採用質性研 究法的有 11 篇、採用個案研究法的有 2 篇、採用調查研究法的有 4 篇,採用實 驗研究法的有 6 篇(其中有兩篇有二種研究方法)。 (四)實施困難 從檔案評量的相關實證研究中發現,實施檔案評量有遭遇到下列的困難:1. 教師花費較多時間與心力;2.學生在進行自評、省思、互評等活動會受到語言能 力的影響;3.評分標準難以訂定;4.師生互動的時間有限,無法給予學生立即性 的協助。5.家長的看法影響教師的執行;6.教師的實施意願等。 (五)實施對象 從 40 篇研究中發現,實施對象以國小學童為主,共有 24 篇、以國中為研究 對象共 9 篇,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有 1 篇,以家長為研究對象有 2 篇,以教師 為研究對象有 5 篇(其中有兩篇是同時研究國小學童與家長) 。. 各領域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經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自然學習領域方面的檔案評量相關研究 在自然學習領域方面有關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目前有15篇,茲將蒐集之文獻 整理呈現如如下表1:.

(29) 29. 表1 自然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研究者 (年代) 田麗娟 (2001) 戴君佩 (2001) 李玉玲 (2002) 梁源 (2002) 廖慧雯 (2003) 黎萬興 (2003) 李侑政 (2004) 林以真 (2004) 楊莉玲 (2004) 李美奇 (2005) 連志龍 (2005) 陳秀枝 (2006) 張中外 (2006) 鄭淑君 (2006) 王瓊惠 (2007). 研究 研究 研究重要結果 對象 方法 檔案提供親師生溝通橋樑、有助瞭解學生特質、修正上課態度、家長的正面肯定。 國小 行動 四、五年 實施阻力為無法瞭解語文表達能力較弱學生的學習狀況、整理方式無法完整呈現 研究 級 學習、師生互動的時間有限、教師的實施意願、家長的看法影響教師的執行。 國小三 實驗 實施卷宗評量比傳統紙筆測驗更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年級 設計 國小六 行動 可培養學生關懷環境的態度、具有製作檔案的能力,增進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年級 研究 94%學生喜歡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但只有 60%學生能接受將檔案納入自然科的評量 國中一 問卷 年級資 成績,而有意願將經驗傳承下去的比例達 87%,願意繼續製作檔案的只有 70%。 調查 優班 檔案成績與學習成績呈現高度相關。 國小高 行動 可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學習,呈現出學生學習的多元面向。教師可做進一步的教 年級 研究 學反省及改進。 國小五 行動 對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主動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整理檔案等都有助益。實施 年級 研究 過程中「工作量增加」的困擾,對教師、對學生均是一大阻力。 國小 行動 「數位化卷宗評量系統」對學習有正面的幫助。系統行為紀錄有助於教師與研究 四、五年 研究 者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系統的實施可增加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級 國小四 行動 設計檔案評量的過程必須不斷的修正、格式化的評分表可縮短評量花費的時間。 年級 研究 學生能察覺出自我能力提升、提高主動學習的動機。研究者在專業上有明顯成長。 國一學 實驗 學習動機方面有轉變,藉由同儕互評的機會反省與學習,從中獲得更多,也能培 生 設計 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檔案評量確實比傳統紙筆測驗更能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國小三 準實 接受檔案評量的學生在認知成就表現上,顯著優於接受傳統教學評量的學生。認 年級 驗 知表現上,接受檔案評量的中、低能力組學生進步程度顯著優於高能力組學生。 國小五 準實 檔案評量可以完整呈現出學生概念學習的歷程,有助概念的自我建構,達到有意 年級 驗 義的學習。 國小三 質性 能協助教學者進行適性教學,幫助學習者瞭解自我優勢並建立成功經驗。限制為 年級 研究 需花費較多時間與心力,且評分標準難以訂定。 國小五 質性 有助學習者學習前的概念或先備經驗、小組合作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 年級 研究 習策略、教師的教學策略、有效的評量方式,使課程、教學與評量有效的整合。 國小四 行動 提供師生溝通管道,有助教師瞭解學生學習狀況,幫助教師改善教學。使學生得 年級 研究 到自我反思的依據。 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學習,養成學生反省思考的能力;教師可做教學反省及改進。 七年級 行動 發現的困難有:教師設計學習單的壓力、學生表達能力欠佳、教室管理問題、教 學生 研究 材的選擇、及評分的公平性問題等。. (二)語文學習領域方面的檔案評量相關研究 在語文學習領域方面有關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目前有5篇,茲將蒐集之文獻 整理呈現如如下表2:.

(30) 30. 表2 語文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國小二 年級學 童.家長 國小二 年級. 研究 方法. 研究重要結果. 讀寫評量結果與語文成績的相關達顯著水準。家長對評量的可行性抱持積極正向 問卷 的態度。除主要家庭社經地位因素外,母親年齡與陪讀時間兩個家庭因素影響學 調查 童讀寫能力的表現。 林玉芬 行動 檔案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有正面的影響。必須透過教師的專業、學生的用 (2003) 研究 心、家長的關心、軟硬體設備的齊全,才能讓實施過程更順暢。 自評讓學生更瞭解自己;互評能增加觀摩與學習的機會。學習札記讓學生抒發個 邱麗綺 國小六 行動 人的想法。透過課堂討論與示範、學習札記、分享與交流的機會、卷宗分享週等 (2003) 年級 研究 四個主要管道,培養學生反省思考能力。 陳嘉惠 國小二 行動 閱讀檔案評量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學生選擇讀物的能力有正向的成長,閱讀 (2003) 年級 研究 檔案能區辨閱讀能力的高下。檔案評量能描述學童自省能力的成長情形。 張惠珠 七年級 行動 有助學生主動學習、訂定學習目標。家長表示實施檔案評量能增進親師生的溝 (2007) 學生 研究 通。評量問題:部分學生的時間配合有限,部分家長和學生對檔案的認知有落差。 陳弘英 (2003). (三)數學學習領域方面的檔案評量相關研究 在數學學習領域方面有關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目前有6篇,茲將蒐集之文獻 整理呈現如如下表3: 表3 數學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研究者 研究 研究 研究重要結果 (年代) 對象 方法 柯政毅 國小四 質性 能將解題想法和思考歷程說明出來。大部分兒童都有表現出質疑他人想法或作法 (2001) 年級 研究 的溝通能力。 接受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表現達顯著差異,接受紙筆測驗 許慧玉 國小四 實驗 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顯著優於接受卷宗評量的學生。接受卷宗評量的學生在數學 (2001) 年級 設計 解題上的表現比接受紙筆測驗的學生更具多樣性。 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學習;內容也呈現出學生學習的多元面向。教師可做教學反 謝瑩圓 國中二 行動 省及改進。應用上的困難:教師設計工作單的壓力、學生的表達能力欠佳、師生 (2002) 年級 研究 的互動時間有限、歷程檔案的內容無法完全落實及教師的實施意願。 真實呈現學習歷程,有助於學生數學溝通的能力,呈現多元化的想法。學生與家 方仁敏 國小三 行動 長認為,實施檔案評量能幫助學生督促自我的學習,增加親師生間的溝通。幫助 (2003) 年級 研究 教師瞭解學生的個別特質及學習型態,教師可做教學反省及改進。 有助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及反省思考的能力,能依照個別差異學習,增加信心。教 劉玉瑩 國中二 行動 師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能適時提供幫助。實施困難:網路化歷程檔案資料量大、 (2003) 年級 研究 網路的頻寬,教材設計讓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問卷 林麗貞 國中一 調查. 集體學習歷程檔案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部落格學習環境、學習成就的成效有著正 (2005) 年級 質性 向的影響。學生對於部落格運用在集體學習歷程檔案有正向的態度。 分析. (四)藝文學習領域方面的檔案評量相關研究 在藝文學習領域方面有關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目前有5篇,茲將蒐集之文獻 整理呈現如如下表4:.

(31) 31. 表4 藝文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研究者 研究 研究 領域 研究重要結果 (年代) 對象 方法 黎曉安 視覺 國中學 行動 評量能幫助學生達到課程目標、學習批判思考的能力、提供學生學習的資 (2002) 藝術 生 研究 訊。利用學生答案類型輔助建立評量標準。 有助教師瞭解學生個別特質、真實情境下統整學習經驗,評量學生的表現。 徐惠珍 國小五 質性 藝術 實施困難: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討論,但受限於老師與學生相 (2004) 年級 研究 處時間有限,往往無法給予學生立即性的協助。 對學生在課外延伸、小組合作及課堂參與等學習態度具正面影響。學生持 林秀惠 高職一 個案 音樂 肯定態度。實施困難:教學時間不易掌控;教學人手不足;作業缺交問題; (2005) 年級 研究 自評互評標準掌控不易,以及家庭提供資源有限等,影響評量效果。 評量過程雖然費時、自我省思的引導不易,但對於學生音樂學習有正面的 國小三 許馨文 質性 音樂 年級及 影響。教師及家長對於檔案評量的方式皆抱持肯定的態度。 (2005) 研究 其家長 賴淑霓 國小六 質性 評量可協助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提供學生學習成長的軌跡及瞭解個人需 音樂 (2006) 年級 研究 求。相較於傳統的評量方式,六年級的學生肯定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方式。. (五)英文學習領域方面的檔案評量相關研究 在英文學習領域方面有關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目前有4篇,茲將蒐集之文獻 整理呈現如如下表5: 表5 英文學習領域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研究者 研究 (年代) 對象 國小 謝永芳 六年 (2000) 級 國中 王宜君 二年 (2002) 級. 研究 方法. 研究重要結果. 檔案在寫作技巧、紀錄反應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上較有成效。學生在自評、省 行動 思、互評、賞析等活動,受到語言能力的影響。檔案評量耗費時間,是教師和學 研究 生較為關切的問題。 行動 學生視檔案為一種有效且有趣的評量方式,能發展出自我省思的能力,並提升學 研究 生的口語能力。學生在分享彼此作品的過程中,會發展出合作學習的氣氛與能力。. 國小 楊政坤 六年 (2004) 級. 檔案評量網路系統受到學生的喜歡與肯定,能提昇英語與資訊的學習興趣與能 個案 力。「心得與省思」讓學生增強自我反省與解決問題能力,讓教師瞭解學生的學 研究 習與困難,有助於教學的改進。教師肯定網路化檔案評量的效果,學生檔案作品 經數位化後,解決了儲存大量作品的問題;遭遇的困難是課程的安排。. 國小 許惠敏 六年 (2005) 級. 實驗 相較於傳統教學評量,網路檔案評量確實能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生的英文寫作態 設計 度。對於提升英文寫作成效,卻沒有顯著的效果。. (六)師資方面的檔案評量相關研究 在師資方面有關檔案評量的實證研究目前有5篇,茲將蒐集之文獻整理呈現 如如下表6:.

(32) 32. 表6 師資方面以檔案評量為主題之研究論文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研究重要結果. 教學檔案有助教師教學反省及專業發展。協助釐清教學歷程檔案目的、可以促進 李順銓 初任教 質性 自我批判能力。結合同儕教練回饋進行教室觀察及發展教學歷程檔案有助於專業 (2001) 師 研究 成長。 實施過檔案評量之教師約有三成近四成左右。最常實施檔案評量之科目為:國 蘇楷雯 國小教 問卷 語、社會及數學。完全由教師評分者佔二成多,教師參考家長評分、學生自評、 (2002) 師 調查 學生互評者佔近三成。教師看法方面,有近九成的教師持中間偏正向的看法。 「紀念」價值勝於「作為一種評量方式」的價值,不宜過度倚重檔案進行評量。 蕭玉佳 幼稚園 行動 檔案真切反映出老師的教學風格與人格特質。實施上的限制:收集方式過於片段 (2002) 教師 研究 零碎,無法有效成為改進課程與教學的依據,也無法窺見完整的幼兒成長軌跡。 李珮瑜 國小教 質性 檔案評量過程中有助師生的體驗與體會,對教師專業成長產生影響。 (2007) 師 研究 黃珮瑄 國小音 質性 教學檔案夾的內容多元、提供教師更多自省的空間。能協助教師落實多元評量之 (2007) 樂教師 研究 理念。具有促進教師自我省思、提升評量專業知能及增進師生互動等功能。.

(33) 33. 第三節. 體育教學評量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現在體育教學評量愈受各界重視,以下分別就體育教學評量的意義、目的、 功能與原則、評量方式、評量內容說明及體育教學評量相關研究,做以下的整理:. 一、體育教學評量的意義 瞭解教師教學的效果,教師在實施教學後有必要了解教學的效果,做為提升 教學品質的參考。教師需要從教學的效果中知道教學的進度是否適宜,教學的難 度是否恰當,甚至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能為學生所接受,亦可從教學效果中進行 了解(王俊明,1999)。陳春蓮(2004)體育課的學習評量是以適當方法測量學 生的學習成果,給予量化的描述,並對此測量結果做出價值判斷。 狹義的體育教學評量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觀察的主體,所指的就是學生體 育成績的考察;而廣義的體育教學評量則應該包括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教師教 學成效的評量與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評量(黃秋芳,2004)。 羅凱暘(2000)對體育教學評量定義為: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瞭解 體育教學與學習者學習之狀況,透過各種方式來蒐集資料,將所得資料加以分 析、評定,以瞭解學習者學習成就表現與學習整體之狀況,並作為指導學生、促 進學習與改善教學之用的過程。 簡而言之,體育教學評量應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才能讓學習者有足夠的 成長機會與發展空間,並依據評量結果作為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回饋。. 二、體育教學評量的目的 體育教學評量的目的可以提供學生瞭解自我在體育學習的情況與困難,教師 可依據評量的結果,檢視教學目標的是否達成,以及調整教學內容。也將相關學 者所提出的體育教學評量目的整理於表 7。.

(34) 34. 表 7 體育教學評量的目的 研究者 (年代) 李勝雄 (1995) 謝天助與謝秀芳 (1995) 潘義祥 (1999) 許義雄、葉國樑 (2000). 羅凱暘 (2000) 羅徵祥與周宏室 (2000). 許義雄、黃月嬋 (2001). 陳春蓮 (2004). 體育教學評量的目的 通俗的說是為了定成績、分組、選擇、診斷,鼓勵與評量教學,這種評量目的是著眼 於學童的立場考量評量,亦即著眼於學習者的能力特性的學習需要評量。 1.在瞭解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運動技能,並視運動為其健身康體 的基本活動。 2.根據評量結果來擬定體育效學教材內容及進度的參考,並作改進教學方法之依據。 具體來說就是指教學績效的考評,教師依據既定的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做適當 的評量,可以幫生的學習成效做適當的評量,可以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並 了解自身在教學上的學習成效和優缺點。 在於瞭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應與困難、瞭解學生的學習特質與學習效果、提供學 生學習的情況、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檢定體育教師所研訂的體育目標是否達成、檢 驗體育教師所選定的教材與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妥當、學校行政決定的依據、可獲得 家長與社會人士的關心與協助。 1.決定成績。 2.分組。 3.診斷與安置。 4.提供回饋與鼓勵。 5.瞭解時間下的改變。 認為體育教學評量的目的為評量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成效,學習過程的表現是觀察與 評量的重點,並非只考慮學習成果。 1.提供學生有關他們的進步情形和現狀。 2.引起學生改進他們表現的動機。 3.對教學是否有效做判斷。 4.提供教師有關學生針對目標旳學習現況,以調整教學的方式。 5.對課程和計劃做評估。 6.適當的將學生做分組。 7.針對評分的目的,提供教師有關學生的表現之客觀性資料。 在於檢視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作出最有效及最可靠的判斷,並藉此判斷調整教學歷 程的相關要素,以期提升教學效能。. 三、體育教學評量的功能與原則 (一)在評量的功能方面 許義雄、葉國樑(2003)提出下列幾項功能: 1.幫助教師分析教學得失,改進教材教法。 2.幫助教師診斷學生學習困難,以協助學生決定其進度。 3.提供資料,做為學校行政決定的依據。 4.幫助學生確認其性向、能力。 5.可獲得家長和社會人士的關心與協助。. 鄭金昌(2007)提出體育教學評量的功能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項:.

(35) 35. 1.提供回饋。 2.擬定進度。 3.加強互動溝通能力。 4.提升教學效率。 5.量化學習結果。 因此,教師應該深切瞭解教學評量的功能,並依據評量的結果來修正教學的 實施,訂定合宜的教學目標,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增進學生更佳的學習成效。. (二)體育教學評量的原則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在評量 上,明確訂立如下實施原則: 1.以能達到分段能力指標為原則,並考量十大基本能力的達成情形。 2.評量可在教學前、中、後進行;體育評量範圍應包括認知、情意、技能與實 踐等項目。 3.評量應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的結果,採用主觀與客觀、質與量並重的多元評 量方法。 4.國小一至三年級不做紙筆測驗,以觀察、訪談、軼事紀錄等方式評量。. 鄭金昌(2007)提出多元化評量應用在體育教學評量的原則: 1.評量向度的多元化:以往體育教學評量大多集中在技能表現的部分,技能的 表現又以標準的測驗為主,認知方面多以紙筆測驗來進行,因此,評量的使用 面向應朝多元化來發展。 2.評量方法的多元化:除紙筆測驗及技能操作外,可依據欲評量項目,選擇適 當的評量方式。 3.評量者的多元:教師可將評量的權利外放至學生或家長上,藉此喚起學生對 自身學習的知覺,及家長共同分擔教育的責任。.

(36) 36. 4.評量介入時間的多元:除總結性評量外,對於分段的形成性評量也應重視。. 由上述可以得知,評量須以達到能力指標為原則;評量方式可採多元化的評 量方式;評量應採取主觀與客觀、質與量兼顧的評量方式;評量時機須兼顧形成 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除教師外,可鼓勵由學生、同儕、或家長來進行評量,以 期盼評量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四、體育教學評量的內容 健康與體育課程之學習評量應該涵蓋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並且可以兼顧 學生的個別差異。 教育部(2003)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要點第4點教學評量部分明文訂出: 評分方法可採課前活動準備、上課參與、課後作業、平時觀察、行為態度問卷、 紀錄表、自我評量、學生互評、家長評量、紙筆測驗、實作及表現等方式進行。 陳春蓮(2004)指出體育教學評量的內容包括: (一)認知領域:從行動中觀察,透過口頭討論評量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以 有意義的學習任務評量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二)技能領域:以結合數個動作的任務為評量對象,而非單一動作,儘量在遊 戲式的、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評量,兼顧分析式評量與整體性評量。 (三)情意領域:從實際活動中觀察,是評量學生情意最好的方法。教師在教學 中即應強調運動精神、服務、守法、合作的重要性。 體育教學中為了要評量真實的表現成果,特別是這些發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表 現,評量者必須使用某種可信並且有效的方式來表現,如:檢查表(checklists)、 等級量表(rating scales)、評分表(scoring rubtics)(許義雄、黃月嬋,2001)。. 五、體育教學評量遭遇困難與缺失 許義雄與黃月嬋(2001)指出,教師不想使用不同的評量方式之原因是因為.

(37) 37. 這樣的評量方式太浪費時間,但不同的評量方式卻是比較能強調有意義的應用於 實際生活中的學習評量。此外,教師常以學生人數多與課程時數不足,為缺乏適 當評量的理由。羅凱暘(2000)指出體育教學評量的困境有三:1.傳統體育師資 培育的導向。2.教師專業能力不足。3.智育取向教育的結果。在體育教學實施多 元評量的問題上,陳秀標(2005)認為教師受限於過去長久傳統經驗模式無法在 短時間裡應用到新課程、或者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能與評量習慣、評量時間之分 配、學生特質差異、環境器材設備等等因素之限制,造成目前現況未能完全符合 多元適性評量之理想目標。健體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所遭遇到的困難包括:1.健康 教師與體育教師給分標準不同。2.每週授課班級數多,評量難度高。3.行為習慣 與技能水準參差不齊,計分不易公平合理。4.有些評量方式費時費事,施行不易。 5.分段能力指標的達成與否不易評定(巫偉鈴、陳俊豪,2007)。 邱龍斌(2002)在線上體育多媒體評量系統之研究與開發(以國中課程排球基 本動作為例)中指出,現今體育評量的缺失有下面六點:1.忽略認知輔助教學的重 要性。2.忽略個體的特性與差異。3.傳統的體育評量過於注重技能忽略認知與情 意的知識。4.評量結果解釋過於依賴量化測量。5.評量認知過於強調記憶層次。 6.評量時機較忽略形成性評量。. 由上述得知,體育多元評量的實施,除了需要老師們的配合外,有時會遭到 一些因素的影響,像是家長的反對、評量費時、教師工作量增加等,因此,在實 施多元評量時,若能與家長先做溝通,並選用適當、有效率的評量方式來進行, 相信能減少一些阻力的產生。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下,多元化的評量已成為教 學評量的發展重點,體育教學亦是如此,透過多元評量的方式,能提供每一位學 生成功的學習經驗,且符合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的多元評量精神。期盼能改變大 眾對評量的錯誤觀念、培養教師執行多元評量的能力及信心,使評量更能幫助教 師教學及學生學習。.

(38) 38. 六、體育教學評量相關研究 蒐集國內體育教學評量相關研究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其結果綜合如下: (一)評量方式 教師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學評量方式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採取多元 評量方式,能顧及學生個別的差異性,除運動技能外,還著重學習態度及體育知 識,即與認知、情意與技能這三大教學目標相互呼應。 (二)評量內容 教師最常採用的評量內容依序為學習態度、運動技能和體育知識(卓佩君, 2004;陳律盛、吳森琛、張宏文,2004;蔡安峻,2005)。此外,體育教學與網 路、多媒體結合之評量系統提供了新穎、有效的評量方式(邱龍斌,2002;徐啟 將,2005) 。 (三)評量使用的能力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內涵包括多元評量能力,教師要能具有 有效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能力,運用多元評量工具與方法的能力、依評量結果改 進教學的能力等(沈志強,2004)。 (四)實施效益 實施評量的過程中,教師可深入的對教學進行省思,對提升教師專業教學有 積極的正向作用,亦可做為教師教學反省的依據、審視教學內容是否恰當並瞭解 學生的參與感及作為評量的依據。對學生而言,有助於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提 高運動表現與增進學習態度。 (五)實施問題 實施多元評量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有:班級人數過多、教師教學時數有限,學 校行政支援上的不足,評量費時、學校設備與資源的不足、評分過程不夠客觀與 家長態度不夠積極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