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銀行業投資大陸的發展策略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銀行業投資大陸的發展策略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一屆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高安邦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灣銀行業投資大陸的發展策略. ‧. The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Taiwanese y. sit. io. n. al. er. Nat. Banks in China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 林鈺容 撰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治. 政 ...................... 第一節 台灣銀行業的發展 12 大. 立 第二節 國內銀行業的獲利探討 .................. 24. ‧ 國. 學. 第三節 兩岸銀行業的優劣分析 .................. 31. ‧. 第三章 兩岸金融制度與法規之差異 ........... 36. y. Nat. 第一節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之發展 ................ 36. er. io. sit. 第二節 兩岸金融法規的差異 .................... 44 第三節 兩岸金融交流後可能面臨問題 ............ 58 a. n. iv l C n 第四章 銀行業投資大陸的發展策略 h e n g c h i U ........... 63. 第一節 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之情況 .............. 63 第二節 國內銀行赴中國大陸之情況 .............. 73 第三節 銀行業投資大陸之發展策略 ..............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 97 第二節 建議 ................................. 100. 參考文獻.................................. 103. i .

(3) 表次 表 2-1 戒嚴時期台灣金融機構概況表 ........................ 14 表 2-2 民國 80 年後新設銀行成立時間表 ..................... 19 表 2-3 台灣銀行業赴大陸的 SWOT 分析表 ..................... 31 表 2-4 IMD 人才相關項目排名表 ............................ 33 表 2-5 兩岸金融業薪資比較表 .............................. 35. 政 治 大. 表 3-1 中國大陸銀行體系金融家數統計表 .................... 42. 立. 表 3-2 中國大陸銀行資產規模世界排名表 .................... 43. ‧ 國. 學. 表 3-3 中國大陸法令位階說明表 ............................ 47. ‧. 表 3-4 兩岸相關銀行業務比較表 ............................ 48. Nat. io. sit. y. 表 3-5 兩岸銀行相關法令限制表 ............................ 52. er. 表 3-6 兩岸銀行組織設立條件表 ............................ 53. al. n. iv n C h e n g c h i U ............... 56 ECFA 銀行早收清單台灣取得優惠項目表. 表 3-7. 表 3-8 資銀行貸款取得難易程度調查表 ...................... 59 表 4-1 中國大陸開放外資過程表 ............................ 64 表 4-2 中國大陸外資銀行統計表 ............................ 66 表 4-3 外資銀行資產統計表................................ 66 表 4-4 中國大陸外資銀行獲利統計表 ........................ 67 表 4-5 匯豐金融集團大陸重大事件表 ........................ 69. ii .

(4) 表 4-6 國內銀行赴大陸型態限制表 .......................... 73 表 4-7 國內銀行赴大陸情況表 .............................. 76 表 4-8 國內主要金融機構大陸合作夥伴表 .................... 77 表 4-9 富邦金控的 2010 年資產與獲利比重表 ................. 81 表 4-10 富邦金合資企業佈局表 ............................. 82 表 4-11 外國銀行赴大陸型態比較表 ......................... 87. 政 治 大. 表 4-12 參股類型優缺點表................................. 90. 立. 表 4-13 中國大陸平均銀行網點數表 ......................... 92. ‧ 國. 學. 表 4-14 綠色通道與海西特區範圍表 ......................... 93.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 i Un. v.

(5) 圖次 圖 1-1 論文研究流程圖.................................... 10 圖 2-1 國內銀行放款項目圖................................ 33 圖 2-2 兩岸銀行規模比較圖................................ 34 圖 3-1 中國大陸監管機構組織圖 ............................ 40 圖 3-2 中國大陸銀行體系圖................................ 41. 政 治 大. 圖 3-3 台灣立法流程圖.................................... 45. 立. 圖 3-4 台資企業借款困擾因素圖 ............................ 61. ‧ 國. 學. 圖 4-1 富邦金控組織架構圖................................ 80. ‧. 圖 4-2 富邦銀行與廈門銀行業務合作圖 ...................... 8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 i Un. v.

(6) 摘要 隨著兩岸金融政策的開放,國內銀行將會面臨新的局勢。中國大 陸經濟崛起是台灣銀行業者的發展契機,同時因為兩岸在經濟與金融 發展脈絡上的不同,亦會造成雙邊交流的阻礙,在機會與困境的新局 中,國內銀行要如何找出因應之道將會格外重要。 本文透過文獻回顧、SWOT與個案分析的方式描繪出,未來可能出. 政 治 大. 現的交流新貌。首先在文獻回顧上,台灣目前面臨銀行家數過多的問. 立. 題,雖然歷經多次改革但是成效仍舊相對有限,未來銀行在中國大陸. ‧ 國. 學. 拓展事業版圖後,有機會改善國內的金融環境。. ‧. 其次在SWOT分析中,台灣銀行產業發展得較早,所以培養出不少. Nat. io. sit. y. 優秀的人才,而且銀行也擁有成熟的金融技術,此為國內銀行交流的. n. al. er. 優勢,不過國內銀行面對大陸銀行的競爭,規模與營業據點不足卻是 發展上的劣勢。. Ch. engchi. i Un. v. 最後在個案分析中,外資金融機構赴大陸發展,其業務經營方向 越來越偏向當地市場,不僅各國逐漸轉型為獨資外資銀行,而且也開 始經營本地業務,未來國內銀行也應該把目光從台商轉到大陸市場。 兩岸金融談判持續進行,期盼雙方可以透過了解降低雙邊交流可 能造成的摩擦,更希望兩岸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下,共同創造出繁榮的 大中華經濟圈。. v .

(7) Abstract Open cross-strait financial policy has led to domestic banks are facing a new situation. China market is an opportunity for banks in Taiwan,but differ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 will result i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In this situation, how to find the solu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We have gon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SWOT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reached conclusion.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aiwan faces overbanking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domestic reform several times but the effect is relatively limited. Banks enter the Chinese mainland market, overbanking will be improved.. 政 治 大 In the SWOT analysis. talent and techn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立 advantages.Industry of bank started early, so the country has many ‧. ‧ 國. 學. excellent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Taiwan has also been leading in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It’s the bank's strength. However, domestic banks face competition from mainland banks, lack of scale and business units ar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y. Nat. n. er. io. sit. In the case studies,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more and more close to the local business direction. Foreign Capital Bank not only transformed into wholly foreign al v funded i n Domestic banks Ch commercial bank, but also operating a local business. U i e h g c enterprises into local should also target customers from n Taiwan enterprises in the future. In the ECFA framework, the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conduct financial negotiations. Hope that through exchang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 reduce cross-strait friction. Taiwan and China Construction China Economic Circle.. vi .

(8)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大中華區經濟整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10年兩岸也在浪 潮下簽訂了經濟合作協定,此象徵著海峽雙邊正式邁入新的制度整合 階段,在此階段中,銀行等金融產業將會成為合作新亮點,目前台資 銀行赴陸只是開場,未來國內銀行產業將會面對嶄新的局面。.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次大戰後,世界各國深入檢討戰爭發生之原由,顯然經濟的不 平衡發展,貿易保護主義的興盛,均是點燃戰事的重要導火線。因此,. 政 治 大. 各國除同意成立聯合國外,亦展開一連串的貿易談判,眾所熟知之「關. 立. 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 國. 學. 及世界貿易組織(WTO)相繼施行及成立,世界經濟開啟大整合時代。. ‧. 不過WTO的運行與談判並不順利,特別是在杜哈回合談判觸礁. sit. y. Nat. 後,多邊貿易組織運作陷入僵局,因此最近十年來,為了繞開WTO 多邊協議的困難,各國紛紛開始另闢途推動貿易自由化,期望能透過. er. io. n. 關稅的減免及非關稅措施的撤除,促進貿易的成長,增進彼此間的經 a v. i l C n U h e nTrade 貿關係,於是自由貿易協議(Free i g c hAgreement;FTA)於國際間大 為盛行。 目前全球的貿易團體已浮現雛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東協 三大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發展主體,未來各國之間會以此作為基礎, 積極洽簽FTA來加深與區域經濟貿易之間的整合,以開拓其生存與發 展空間。 但在2008年以前,中國大陸採取「有中國沒台灣」的政策,使得 以出口導向為主要經濟模式的台灣始終無法和主要國家洽簽FTA,也 無法被納入亞洲主要區域貿易內,再加上台海兩岸之間的政治糾葛與 1 .

(9) 束縛,更使得處於東亞中心的台灣,只能在東亞市場門外徬徨觀望, 而東協十加一簽署FTA後,台灣更面臨嚴重的「邊緣化」危機。 所幸2008年來政府施以「開鎖治國」政策,打破「鎖國」意識的 政經僵局,「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 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的簽署,開 啟台灣金融及經貿大門,未來除可以跟我國貿易連結最深的中國大 陸,展開一連串的經濟合作談判。更深層的影響是,新加坡、日本等 與我國友好的國家,已表達與我國商談自由貿易協議之意願,與先前. 政 治 大. 態度判若兩人,顯示台灣進入國際貿易的大門已打開。. 立. 依全球的發展狀況來看,中國是目前世界最具潛力及最大的新興. ‧ 國. 學. 市場,過去十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0%以上,除引領該國內需市 場起飛,更成為專家學者口中的全球第二顆成長引擎。此外,去年中. ‧. er. io. sit. Nat. 不久將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y. 國經濟規模已經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有機會於. 未來拉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將會由過去的成熟國家被新興 a. n. iv l C n 國家取代,造成全球金融版圖的蛻變,特別是位於領頭羊位置的中 hengchi U. 國,金融市場呈現倍數成長。依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的最新 統計資料,2009 年大陸股市場市值1達 3.5 兆美元,已超越日本,僅 次於美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2。高盛證券更發佈報告,預測 2030 年以後中國股票市場市值將成為世界第一。 在經濟與金融市場飛速增長時,大陸銀行業同時也繳出相當亮麗 1. 依據 WFE「國內市場資本(Domestic Market Capitalization)統計,2009 年上海交易所市值為 2.704 兆美元,深圳交易所市值約為 8,683 萬美元,兩交易所市值超過 3.5 兆美元;而 2009 年 日本東京交所市值約 3.306 兆美元。 2 依據 WFE「國內市場資本(Domestic Market Capitalization)統計,2009 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值 為 11.837 兆美元,那斯達克交易所市值約為 3.239 兆美元,兩交易所市值超過 15 兆美元,穩 座全球首位。 2 .

(10) 的成績單。在農民銀行 IPO 發行後,大陸前四大國有銀行都已經掛牌 上市;依 2010 年 10 月底之股價計算,全球市值前五大銀行中,除了 匯豐控股居全球第三大銀行外,第一、二、四、五名分別為工商銀行、 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也就是大陸的前四大國有銀行3。 中國如此龐大且具經濟動能的市場,早讓許多國內金融業者躍躍 欲試,從 2002 年起國內金融業者積極佈局中國大陸市場進行卡位, 期盼藉此擴大經營版圖並創造獲利契機。形如「蛋孵金雞」 ,MOU 也 好、ECFA 也罷,其洽簽過程,經歷多少回的激烈爭辦、克服多少次. 政 治 大 都業已簽署並生效,市場准入、早收清單……。兩岸金融業互動往來 立 的反對紛擾。時間運轉,至今一切過程都已記載為歷史,MOU 及 ECFA. ‧. ‧ 國. 得到放寬。. 學. 之限制,已在歷次江陳會談的 ECFA 早收清單協議中,各項業務逐步. 在 MOU 與 ECFA 洽簽後,2010 年 9 月以來大陸的「中國銀行」 、. y. Nat. sit. 「交通銀行」及 10 月中的「招商銀行」向金管會遞交來台設立代表. er. io. 人辦事處申請書之際,中國銀監會亦先後核准「第一、彰銀、土銀、. n. a. v. l C 合庫、國泰世華及華南」等六家銀行,在大陸升格分行,成為首批在 ni. hengchi U. 大陸升格為分行的台資銀行。至此,2002 年以來搶先佈局至大陸申 設辦事處多年的七家台資銀行(包括刻正積極申請中的中信金),都將 升格為分行,取得大陸金融市場的經營契機,兩岸銀行業之互動往 來,算是開啟了劃時代的重要新里程碑。 以上種種,皆顯示出國內銀行業者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為何 在兩岸經貿大門開啟後銀行業者前仆後繼的積極搶進中國大陸呢?. 3. 根據路透社 2010 年 11 月 6 日報導,按資產規模計,中國建設銀行 A 股+H 股總市值已經達 到 2,469 億美元,超過中國工商銀行的 2,459 億美元,中國建設銀行躍升為全球市值第一大銀 行。 3 .

(11) 兩岸銀行業的獲利模式有何差異?兩岸交流大門開啟後,對其又有何 影響?這些都將是本文欲探討的重點議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 i Un. v.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 ECFA 洽簽之後,不僅國內製造業者出口商品可以用較低的關 稅稅率,早收清單更明確指出國內銀行可以赴中國大陸推展業務,這 是國內銀行業務推展的重大突破,從 2002 年以來彰化與合庫等銀行 皆陸續在中國大陸設置辦事處,但是卻未順利取得分行執照,但在 2010 年後第一、彰銀、土銀紛紛由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後,兩岸銀行 大交流時代儼然已經來臨。 我國銀行的發展得較早,而且金融環境也較中國大陸開放,所以. 政 治 大 國銀行赴大陸是否能夠快速取得業務,現實情況恐怕並非如此,如銀 立. 在金融技術與業務熟悉度都遠較大陸成熟,但是上述優勢是否代表我. ‧ 國. 學. 行據點不足和知名度不夠等多項問題,亦會是造成我國銀行赴大陸無 法迅速擴展業務。. ‧. 在優劣勢並存的新金融環境下,我國銀行業者發展會面臨新的問. y. Nat. io. sit. 題,尤其兩岸分治多年,且金融環境發展的脈絡也不盡相同,所以兩. er. 岸間的差異自然會形成,本文期望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各方文獻的探. n. a. v. l C 討,研究兩岸金融產業開放後對銀行發展的影響,並希望藉由探討研 ni. hengchi U. 究出合適的發展策略。以下三項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 研究兩岸金融體制發展的差異,以了解未來台灣銀行赴大 陸發展可能發生的問題。 二、 研究目前兩岸銀行業的優勢與劣勢,並且希望藉此提出適 合的銀行發展策略。 三、 研究外資銀行赴大陸發展的概況與業務模式,以展望台灣 銀行業者赴大陸後的趨勢。. 5 .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按照研究步驟,透過文獻分析、SWOT 分析方法及個案 分析,嚴謹詳盡的蒐集資料並加以整理、評析及研究。 一、文獻分析法 首先將蒐集本研究欲探討議題之相關文獻資料,藉此深入了解台 灣銀行業各時期發展之情況,並蒐集探討銀行獲利結構之相關文章, 透過對我國銀行業演變的了解,以及前人對於銀行獲利結構的探討, 提供分析兩岸銀行交流後,我國銀行業獲利可能產生的變化。資料來. 政 治 大. 源包括國內外期刊報告、論文、研討會資料、報章雜誌、書藉及網路. 立. 資源等。. ‧ 國. 學. 二、SWOT 分析. ‧. 針對我國銀行演變、銀行業結構、整體現況及中國銀行業現況. sit. y. Nat. 後,本文擬整理我國銀行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擁有的重要優勢,如金融. er. io. 技術、人才培育等多種不同面向進行說明,並且指出我國銀行業者相. n. al 對於中國本土業者有何不足之處,希望藉此提醒國內銀行赴陸發展須 iv n U i e h ngc 補強的層面,另外再說明有哪些政策或是趨勢為我國銀行業者的重大. Ch. 機會,研析國內銀行最合適的赴陸時機與方式,此外再說明未來銀行 赴大陸之後在業務發展上會面臨何種威脅,應該要如何應對後續情勢 的發展。 三、個案分析法 對於兩岸銀行交流後可能產生之影響,本研究除蒐集整體銀行業 的資料,探討我國整體銀行業之現況,另一方面,由於個別金控公司 或銀行業其獲利結構均不相同,前進大陸之策略亦有出入,整體性的. 6 .

(14) 資料分析將不足以深入說明,故本研究亦將採行個案分析之方式,探 討國內富邦等國內知名金融機構赴大陸模式,並且亦會對過去大陸外 資銀行赴大陸的情況,進行研析與探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 i Un. v.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架構 本篇研究之撰寫共分五章,茲將研究內容概要列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在緒論中會針對動機、目的與方法進行說明,透過兩岸交流的背 景說明,明確的點出本文討論該議題的主要動機為何,並且期望透過 嚴謹與多面向的研析方法,確實達到了解兩岸銀行業情況與建議台灣 銀行發展策略的目標。. 立. 文獻回顧. 學. ‧ 國. 第二章. 政 治 大. 文獻回顧當中包含三大部分,首先會對我國金融發展的情況進行 介紹,包括銀行體制的變革、各項金融管制的鬆綁與金融改革的背景. ‧. 與方向,其次再對國內銀行業的獲利情況進行說明,並且描述出各項. y. Nat. io. sit. 可能影響銀行獲利的因素,如利率、產業結構與組織等不同面向;最. n. al. er. 後廣泛蒐集各面的資料,明確的指出兩岸銀行業的優勢、劣勢、機會 與威脅。 第三章. Ch. engchi. i Un. v. 兩岸金融制度與法規之差異. 此部分將會分三層次對兩岸的金融情況做說明,首先,針對中國 大陸金融體制發展過程進行說明,目前中國大陸的監管架構、銀行產 業結構與發展趨勢為何;其次,對兩岸的金融法規限制進行說明,尤 其赴大陸經營業務常會面臨潛規則的情況;最後,針對兩岸在金融開 放之後,交流可能會出現哪些制度上的問題。. 8 .

(16) 第四章. 銀行業投資大陸的個案分析. 個案分析當中有三大方向,其一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現況,包 括開放業務、經營成果與發展策略等不同面向,其次針對國內銀行赴 大陸發展的情況進行說明,亦對富邦金控等企業說明其策略,最後在 針對不同的赴大陸模式進行評析,如分行、子行與參股等不同方式。 第五章. 結論. 依據前述的各項方法說明,不僅定位出臺灣銀行業赴大陸交流後 的發展定位與優劣勢,也描述兩岸金融業務進一步業務開放後,可能. 政 治 大. 產生的問題為何,再藉此提出適合台灣銀行業的發展策略與政策應對. 立. 模式。. ‧ 國. 學. 二、研究流程. ‧. 論文主要可以三大部分,首先針對我國經濟與金融發展的背景進. y. Nat. sit. 行描述,再藉此說明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再透過各項方法,. er. io. 如文獻的蒐集與個案的分析等切入研究領域的各項議題,最後再反覆. n. a. v. l C 檢視本文是否有達到原先設定研究目標,再將論文焦點聚焦在研究結 ni. hengchi U. 論中的各項重點,完整流程見圖 1-1 所示。. 9 .

(17) 研究背景說明. 研究動機. 各項資料蒐集. 研究目標與方法設定. 兩岸銀行 業關係. 外資及國內銀 行赴大陸模式. n. al. er. io. sit. y. 兩岸金融 體系差異. 個案分析. ‧. SWOT 分析. Nat. 文獻回顧法.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Ch. engchi 研究成果檢視. i Un. 研究結論. 研究建議 圖 1-1、論文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0 . v.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論文的研究範圍包含兩岸金融業過去的發展脈絡,進而聚焦至兩 岸金融業務開放的交集,範圍包括產業關係、法規制度與業務模式三 大重點。在產業關係上,透過銀行產業資料的蒐集,本文會清楚界定 出兩岸銀行之間的優勢與劣勢,並且說明金融開放後的合作關係;其 次在法規制度面部分,金融業是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所以法規制度 的影響遠甚於其他製造與服務業,透過了解雙邊法律與制度上的異 同,將能領略開放之後可能面臨的各項問題;最後在業務模式部分, 隨著 ECFA 早收清單的洽簽,臺灣銀行業赴大陸的步伐將開始加快,. 治 政 大 而過去在各項限制下,將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赴大陸模式。 立 ‧ 國. 學.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是兩岸金融開放後對台灣銀行發展之影響,所 以政策與政治不確定性都會牽引著本文的結論,由於兩岸金融談判仍. ‧. 持續進行,故雙邊談判的情況也會造成交流深淺的不同,尤其國民黨. sit. y. Nat. 與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路線不同,亦會是兩岸金融交流最大的變. n. al. er. io. 數,之後政策不確定將會影響台灣銀行產業的未來發展。. Ch. engchi. 11 . i Un. v.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研究銀行產業的著作繁多,本研究透過代表性與時效性兩項標準 進行選取,期待能藉由研析過去的相關典籍,切入銀行發展、營運模 式與銀行產業優劣勢等各面向重點,確實描繪出我國銀行產業面貌與 面臨情勢。. 第一節 台灣銀行業的發展 光復以來,台灣銀行業的發展約可分為三個時期。民國 39 年至 民國 68 年為金融業全面管制時期。民國 68 年至 89 年為金融業管制. 政 治 大. 鬆綁時期。民國 89 年之後則為金融改革及整併時期。我國各時期的. 立. 金融機構發展重點簡述如下。. ‧ 國. 學. 一、金融業全面管制時期. ‧. 台灣地區的金融業,早從十九世紀末就開始萌芽,歷經日據時. Nat. sit. y. 代、二次大戰等時期,至中華國政府於民國 38 年播遷來台後,才開. n. al. er. io. 始有明確且系統性的管制。. iv. 欲了解當時金融機構狀況,就必需先明白當時的時空背景,因政 C Un. hengchi. 府初遷來台,總當時台灣的社會政經環境仍動盪不安,為使國家能夠 快速進入正常運作的軌道,早日達成反攻大陸之終極目標,政府宣布 戒嚴令,利率、匯率、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等都受到政府嚴格的管控。 由於政府將反攻大陸做為最高政策原則,因此所有的政策均是以提振 經濟做為軍事基礎進行思考,該時期的政策簡述如下。 遷台初期以農業發展為重心,陸續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倡導「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民 國 42 年後,政府接續提出六期四年的經濟建設計劃,以維持經濟成 12 .

(20) 長以及改善國際收支;前三期為「進口替代」政策,由本國生產民生 必需品,替代進口產品,以減少外匯支出,並滿足國內需求;後三期 採取「出口導向」政策,發展勞力密集型工業,獎勵投資,拓展國外 市場。民國 60 年以後則以加速工業現代化生產為主軸,以改善產業 結構為主要目標。這個時期,政府陸續完成了中山高速公路及鐵路電 氣化等十項重大建設。 在政府傾全國之力推動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當時期台灣的金融 機構一直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中央銀行主管整體金融體系的運作,. 政 治 大 在政府的介入之下,台灣的金融版圖重新洗牌,當時金融業的組成可 立 財政部則負責金融機構設立、裁撤、管理階層人事的調派等職責。且. ‧ 國. 學. 分為三大類。. (一)日據時代留下來的金融機構. ‧. y. Nat. 台灣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台灣中小企業銀行等一般所稱. er. io. sit. 的「省屬七行庫」及若干家信用合作社和農漁會信用部,均是日據時 代留下來的金融機構。 a. n. iv l C n hengchi U (二)設立於大陸地區的銀行,後來在台灣復業的金融機構 在政策的引導下,民國 49 年後包括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交通銀 行、中央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及郵政儲金匯業局之「四 行二局」等陸續在台復業。 (三)新設立之金融機構 在政府全面凍結銀行執照時期4,此時期新設立之金融機構,都 是為了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建設,包括華僑商業銀行、台北市銀行、 4. 民國 78 年 7 月 17 日修訂銀行法第 52 條,增訂授權財政部訂定銀行設立標準之規定。民國 13 .

(21) 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及高雄市銀行等。表 2-1 則具體 說明在金融業全面管制時期,台灣銀行、彰化銀行與第一銀行等金融 機構的主要發展脈絡。 表 2-1 戒嚴時期台灣金融機構概況表 類型. 金融機構名稱. 日據時期留下 來的金融機構. 演變 一、 1899 年 8 月 4 的 於台北完成設. 立登記,同年 9 月 26 日開業。 二、 1946 年 5 月 20 日由株式會社台 灣銀行改組為台灣銀行。 一、 1905 年 6 月 5 日設立於彰化。 二、 1947 年 3 月 1 日由株式會社彰化 彰化銀行 銀行改組為彰化銀行有限股份 公司。 一、 1910 年設立於屏東,名為台灣商 工銀行。 二、 1912 年與台灣儲蓄銀行合併,總 行遷至台北。 三、 1923 年合併嘉義銀行及新高銀 行。 第一商業銀行 四、 1947 年 3 月 1 日由株式會社台灣 al iv 商工銀行改組為台灣工商銀行 n Ch e n g c股份有限公司。 hi U 五、 1949 年改稱為台灣第一商業銀 行股份有限公司。 六、 1976 年 1 月 1 日更名為第一商業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 1919 年 1 月 29 日創立於台北。 華南商業銀行 二、 1947 年 3 月 1 日由株式會社華南 銀行改組為華南商業銀行股份 有限公司。 台灣銀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79 年 4 月 10 日財政府發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同年 4 月 12 日開始接受商業銀行設立之申 請。 14 .

(22) 金融機構名稱. 演變 一、 1923 年日本勸業銀行在台北設. 立分行。 二、 1946 年 9 月 1 日日本勸業銀行在 台北分行改組為台灣土地銀行。 一、 1923 年「台灣產業組合協會」成 立。 二、 1942 年「台灣產業組合聯合會」 台灣省合作金 成立。 三、 1944 年 2 月「台灣產業金庫」成 庫 立,同時解散「台灣產業組合聯 合會」 四、 1946 年 10 月 5 日「台灣產業金 庫」改組為台灣省合作金庫。 一、 1946 年 9 月 1 日「台灣勸業」、 「台灣南部」、「東部台灣」及 「台灣住宅」等四家無盡株式會 社合併改組為「台灣無盡業股份 有限公司」 ,1947 年 5 月接收「常 台灣中小企業 盤土地住宅株式會社」。 二、 1947 年 6 月更名為 「台灣省人民 銀行 貯金互股份有限公司」1948 年 1 月更名為「台灣合會儲蓄股份有 al iv 限公司」。 n Ch U 7 月改制為「台灣中小企 e n三、 hi 年 g c1976 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 1905 年「媽官產業組合」成立於 澎湖,1909 年「日掛貯金會」成 立於新竹。 信用合作社 二、 1913 年台灣總督府發布「台灣產 業組合規則」提供法律基礎。 三、 1944 年由「市街地信用組合」改 組為信用合作社。 台灣土地銀行.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er. 類型. 15 .

(23) 類型. 金融機構名稱. 演變 一、 1900 年 9 月農會組織在三峽成. 立。 二、 1944 年依台灣總督府發布之 「台 灣農業會令」,將農會、產業組 合等合併為農業會。 農會信用部 三、 1946 年 4 月 20 日,更名為農會, 同年 8 月將農會分為農會與合作 社,農會不辦理信用業務。 四、 1949 年發布 「台灣省農會與合作 社合併辦法實施常綱」,農會又 恢復辦理信用業務。 一、 1904 年戶部銀行奉准成立。 原設立於中國 二、 1908 年更名大清銀行。 大陸,後來在台 中國國際商業 三、 1912 年改組更名為中國銀行。 四、 1960 年 10 月 24 日在台復業。 灣復業的金融 銀行 五、 1971 年「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條 機構 例」頒布,明定該行為民營,並 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 一、 1907 年 3 月 15 日由當時的郵傳 部奏准設立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 二、 1960 年 2 月 2 日在台復業,為當 時國內唯一的開發銀行。 al iv 上海商業儲蓄 n C h 一、 1915 年 e n g c h i U 6 月 3 日開業。 二、 1965 年在台復業。 銀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一、 1924 年 8 月 16 日創立於廣州,. 中央銀行. 後改為中央銀行廣東分行。 二、 1927 年 11 月 11 日全國性的中央 銀行於上海正式成立。 三、 1949 年隨政府遷台,暫停營業。 四、 1961 年 7 月 1 日在台復業。. 16 .

(24) 類型. 金融機構名稱. 演變 一、 1898 年郵政機關開辦匯兌業務。 二、 1919 年郵政機關開辦儲金業務。 三、 1930 年 3 月 15 日成立郵政儲金. 匯業局。 四、 1949 年 8 月 3 日在台立辦公處, 局 年底遷台。 五、 1950 年 7 月 1 日起僅保留名義, 機構暫時裁撤。 六、 1962 年 6 月 1 日在台正式復業。 一、 1933 年 4 月 1 日成立 「豫鄂皖贛 四省農民銀行」。 二、 1935 年 6 月 4 日更名中國農民銀 中國農民銀行 行。 三、 1949 年年底遷台,1950 年 6 月 奉准保留名義,停止營業。 四、 1965 年 12 月 28 日在台復業。 一、 1935 年 10 月 1 日成立於上海。 二、 1947 年 5 月 7 日公布 「中央信託 中央信託局 局條例」。 三、 1949 年 1 月遷台,由在台分局繼 續營業。 一、 1956 年 10 月召開華僑經濟檢討 al iv 會議,決議輔導華僑設立金融 n Ch e n g c機。 hi U 華僑商業銀行 二、 1958 年 10 月行政院決議,准許 設立「華僑商業銀行」。 三、 1961 年 3 月 11 日華僑商業銀行 開業。 一、 1969 年 4 月 21 日成立台北市銀 行。 台北市銀行 二、 1984 年 7 月 1 日改組為股份有限 公司。 三、 1993 年 1 月 1 日改名為台北銀 行。 郵政儲金匯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新設立金融機 構. 17 .

(25) 類型. 金融機構名稱. 演變 一、 1967 年「世華金融聯合會」在馬. 尼拉召開,與會人士建議在台北 成立「世華聯合商業銀行」。 二、 1947 年 7 月核准「世華商業銀 銀行 行」設立。 三、 1975 年 5 月 20 日開業。 一、 1978 年 7 月 21 日「中國輸出入 中國輸出入銀 銀行條例」公布施行。 行 二、 1979 年 1 月 11 日成立,同日開 業。 一、 1982 年 1 月 30 日高雄市銀行開 業。 高雄市銀行 二、 1994 年 1 月 1 日改名為高雄市銀 行。 一、 1959 年 5 月 14 日「中華開發信 託投資公司」開業。 二、 1970 年 3 月 6 日行政院頒布 「信 信託投資公司 託投資公司設立申請審核原 則」。 三、 1971 年 5 月 3 日起台灣第一信託 等 7 家信託公司陸續開業。 世華聯合商業.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資料來源:賴英照(1997),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經聯出版事業公司。. Ch. engchi. i Un. v. 二、金融業管制鬆綁時期 金融業的全面管制一直到民國 70 年代後期,在學界、民間企業 及民意機構要求開放銀行設立的強烈建議下,政府開始陸續鬆綁對於 金融業的管制。民國 78 年 7 月修正銀行法時,增訂第 52 條第 2 項5, 為新銀行的開放設立奠定法律基礎,依據該項規定,財政部於民國. 5. 民國 78 年 7 月銀行法修正時,增訂 52 條第 2 項:「本法或其他法律設立之銀行或金融機構, 其設立標準,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18 .

(26) 79 年 4 月發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做為商業銀行設立的審核依 據,並於同年 4 月 12 日,開始接受申請,開啟了新興銀行的年代。 民國 80 年後,財政部核陸續准 16 家新銀行的設立,新銀行設立 時程見表 2-2,這些獲得核淮的銀行陸續自民國 80 年底陸續開始營 業,再加上 86 年之後,基層金融機構逐漸開始改制為商業銀行6,一 時之間銀行家數大幅增加。新銀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不僅改變了我 國過去以公營銀行為主力的金融市場結構,更深深的影響我國往後的 金融市場發展,甚至埋下了銀行家數過多(over banking)的遠因。. 立. 政 治 大 銀行名稱. 大安商業銀行. 80.12.17. 萬通商業銀行. 80.12.30. 81.01.21. 中華商業銀行. y. 81.01.25. 81.01.28. 中興商業銀行. 81.02.11. al. n. 亞太商業銀行. io. 華信商業銀行. er. 聯邦商業銀行. sit. 設立時點. Nat. 銀行名稱. ‧. 學. ‧ 國. 表 2-2 民國 80 年後新設銀行成立時間表. iv n C 81.02.12 h e n g c h萬泰商業銀行 i U. 設立時點. 81.02.12. 玉山商業銀行. 81.02.21. 泛亞商業銀行. 81.03.04. 富邦商業銀行. 81.03.10. 台新商業銀行. 81.03.23. 大眾商業銀行. 81.04.02. 寶島商業銀行. 81.04.09. 遠東商業銀行. 81.04.11. 安泰商業銀行. 82.04.15. 資料來源:石尚弘(2007),《台灣銀行產業在政府解除管制下,是否會加速新技 術的採用?》 6. 民國 86 年台北二信改制為華泰商業銀行、台北板信改制為板信商業銀行、台北陽信改制為 陽信商業銀行、高雄一信改制為高新商業銀行等…,陸續改制。 19 .

(27) 三、金融機構合併時期 在戒嚴後的開放時期,我國不僅經濟快速成長,更創造出台灣經 濟奇蹟,同時我國金融市場及競爭的步調亦進入高峰。長期處於激烈 競爭的金融環境下,正業過度投資的響影開始顯現,再加上1997年金 融風暴及總體經濟環境惡化等負面因素,先前過度信用擴張過度的企 業財務狀況面臨惡化危機,資金周轉不靈或甚破產倒閉的惡耗頻傳, 進而衝擊銀行資產及品質,銀行業不良資產比率不斷升高,農漁會信 用部等基層金融機構甚至出現逾放比7超過20%的情事。. 政 治 大. 由金融業家數資料來看,自民國80年代初期,政府先後核准16. 立. 家銀行的設立,促使國內金融業進入快速擴張時期。至民國89年底,. ‧ 國. 學. 十年不到的時間,國內金融機構總行加上分支機構之總家數已逾 6,000家,平均每一金融機構服務約3,600人,低於日本及新加坡的平. ‧. 均5,000人。同一時期,我國前5大銀行的市占率底亦僅有29%,遠低. y. Nat. er. io. sit. 於瑞士的87%及新加坡的95%,我國金融業密度已浮現過高跡象。 且由於市場已達飽和,金融業者普遍不具經濟規模效率,高度的 a. n. iv l C n 激烈競爭下,導致本國銀行及基層金融機構的逾放比不斷攀升,本國 hengchi U. 銀行的獲利能力更呈現一路滑落,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問題浮現,為 了改善惡化的金融體質,政府展開金融改革。. (一)第一次金融改革 在前述背景下,我國財金當局先後於民國89年修正及頒布《銀行 法部份條文修正》、《金融機構合併法》及「金融六法」8等法案, 7 8. 逾放比為預期放款金額加上催收款金額除以總放款金額。 民國 89 年下半年政府一連串之金融改革法制化,總計修訂或頒布《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 20 .

(28) 除提供金融業合併之依據,並希望能透過金融業的整合與併購,達到 金融業大型化或多角化的目標,以面對來自於國際大型金融業者的競 爭,並增強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力。 民國91年6月政府宣布「第一次金融改革」啟動,並成立金融改 革小組。行政院提出包含「二五八改革方案」9等23項金融改革議題 及63項具體改革辦法,制訂短、中、長期完成之改革事項,希望藉由 各項改革手段,打消金融體系呆帳、重振市場信心與活力,藉此重新 建構健康的金融體系。. 政 治 大. 雖然政府耗費高達1.4兆元新台幣的代價,在兩年之內完成了「二. 立. 五八計劃」之目標,讓銀行平均的資本適足提高至10%,銀行平均逾. ‧ 國. 學. 放比率也由一次金改前的8.04%大幅降低至3.31%,但動用納稅人的 血汗錢去支應銀行的呆帳,受到不少民間輿論的批評,且更有人質疑. ‧. 是為圖利財團的錯誤政策。. y. Nat. er. io. sit. 此外,長期以來逾放比最為嚴重的「農漁會信用部」,改革成效 相當有限。雖政府提出a「農業歸農業、金融歸金融」的目標,草擬「農. n. iv l C n 業金融法草案」,規劃將「農漁會信用部」從農漁會中獨立出來,並 hengchi U. 成立專責的農業銀行來管理。但由於政府未能提出完整照顧農漁民弱 勢、農業產業結構等特殊性配套措施,而且希望由商業銀行接手農漁 會信用部,引起180萬漁農民的大力反彈,最終「農漁會信用部」改 革只能草草收場。. 理條例》、《存款保險條例部分條文修正》、《營業稅法部分條文修正》、《金融控股公司法》、 《票券金融管理法》、《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這六項法案為之一環,由於立法情況特殊, 「金融六法」遂成為專有名辭。 9 政府要求金融機構在 2 年內將逾放比降至 5%以下,資本適足率提高至 8%以上。 21 .

(29) (二)第二次金融改革 第一次金融改革後,本國銀行業體質改善,整體銀行獲利能力也 呈現觸底反彈趨勢,但因銀行家數太多、規模過小,且同質性又高, 即便控股公司型態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的主要經營模式,但是仍然未能 達到經濟規模效率。 民國 93 年上半年,政府宣布「二次金融改革」,主要目標有四: 民國 94 年底前促成 3 家金融機構市占率達 10%,以及官股金融機構 數目至少減為 6 家;民國 95 年底前國內 14 家金控公司家數減半,以. 政 治 大. 及至少促成 1 家金融機構由外資經營或在國外上市。. 立. 但二次金改要求限時限量完成金融機構的整併,引起國內社會階. ‧ 國. 學. 層嚴重反彈,部分人士批評將公營銀行以偏低的價格售予民營銀行的. ‧. 做法,不只是政府圖利特定財團,也是政府賤賣公產。此外,民營金. y. Nat. 融機構間的激烈爭奪戰,更引起金融類股的大幅波動,台灣中小企業. er. io. sit. 銀行流標事件,更爆發我國金融史上第一次銀行員工罷工事件。. n. al 民國 95 年 9 月,財政部與金管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宣布「二次 iv Un. C. hengchi 金改」的若干目標難以在期限內完成,並強調不會為合併而合併,將 以各銀行發展之需要與合併帶來之綜效為主要考量,並配合透明、公 開、符合商業慣例等原則,繼續推展,當局此番言論等於表態「二次 金改」失敗。. (三)98 年後金融政策. 民國 97 年我國政黨輪替後,政府對於前兩次金融改革展開全面 檢討與反省,雖然金融改革的弊端及問題重重,但政府希望透過金融. 22 .

(30) 機構整併擴大金融機構版圖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原意,仍是我國金融 發展的合適方向。 民國 97 年下半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陸續提出金融改 革的建議,提出「三大主軸、兩大原則」,即以市場整合、金融創新 及誠信為主軸,以人才和法治為原則,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前提下,推 動金融機構整併。並以「不限時、不限量、不限對象」之方案,配合 賦稅改革,推動金融機構整併,強化銀行競爭力,並吸引外資來台投 資,達成讓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長期目標。. 政 治 大. 且政府當局表示,金融改革是政府持續推動的政策,自民國 70. 立. 年代以來,金融改革重未間斷,未來也將會持續推動金融改革。在面. ‧ 國. 學. 對 ECFA 簽署後及國際化的挑戰下,政府將審慎評估改革方向,協助 我國金融機構提升國際競爭力,面對來自全球金融業的挑戰。.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3 . i Un. v.

(31) 第二節 國內銀行業的獲利探討 國內探討銀行業獲利的文獻,主要可以分為利率、經營策略、產 業結構、財務結構與股權關係五大類型,以下以上述五類型作為主 軸,說明影響銀行業獲利的主要因素:. 一、利率部分 李文瑞(1986)探討當外在的金融競爭環境與利率改變後,對金融 機構的影響。以我國 17 家一般銀行為研究對象,資料期間民國 64 年. 政 治 大. 至 73 年,研究結果顯示,利率下跌時期,我國一般銀行業的營業獲. 立. 利會增加;而於利率上升時期,我國一般銀行業的營業獲利會減少。. ‧ 國. 學. 陳龍騰(1989)探討國內銀行的資產負債平均期間,以觀察利率對. ‧. 銀行獲利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市場利率對於銀行的成本及收. sit. y. Nat. 入均有顯著的影響,但對於淨利沒有顯著影響。(2)市場利率對於短. er. io. 期獲利影響不大,但對於長期獲利能力有顯著的影響。(3)銀行的收. n. al 入較成本具有彈性,因此在利率上升階段獲利能力改善,但利率下降 iv 不利獲利。. Ch. n engchi U. 俞明德、沈中華、陳忠勤(1995)利用 Stone(1974)之二因子模型及 Flannery & James(1984b)之淨短期資產部位模型,分析台灣上市銀行 之利率風險及其資產負債平均期限結構。研究結果顯示:(1)銀行利 率風險不明顯。(2)銀行之資產與負債期限結構近於平衡,使得利率 波動對銀行淨值之影響不明顯。 俞海琴、張祥生(1997)在探討銀行獲利方式是否會因利率循環走 勢不同有所差異:(1)在利率自由化後,銀行業經由存放差利率獲利. 24 .

(32) 的比重降低。(2)組合效果有隨時間而改善的現象,顯示國內銀行能 夠適應利率變動的環境。(3)當外在環境不利利息收入時,銀行會採 取精簡服務,來維持利潤的穩定。 楊瓊音(1992)與 Hancock(1985)在探討利率對獲利的影響時,同時 發現當利率上升時有助於銀行獲利的結論。楊瓊音發現:(1)我國銀 行業面對利率波動時市場利率波動對於獲利影響不大。(2)但是市場 利率上升時,可使銀行淨利增加。 Hancock 則是利用美國的資料證實:(1)利率上升時,所有銀行顯. 政 治 大. 然可以維持獲利能力。(2)而且獲利能力在放款上相對具有彈性,在. 立. 存款上相對不具彈性,所以利率上升有利獲利改善。. ‧ 國. 學 ‧. 二、策略部分. Nat. sit. y. 賴朝明(1987)探討利率波動對銀行長期淨利之衝擊程度。以我國. a. er. io. 10 家一般銀行為研究對象,資料期間民國 59 年至 74 年,研究結果. n. v 顯示,整體銀行平均資產到期日約為 4.08 個月,平均負債到期日約 l ni Ch. U i e h n c g 為 5.88 個月,似傾向「借長貸短」,顯示在銀行資產組合方面,流. 動性風險較少,但在利率走低的環境下,利率風險將增加,獲利能力 會下降。 陳淑華(2000)以台灣金融業各銀行併購後之績效評估為對象,利 用資料包絡分析法,研究發現主併銀行逾 12 個月內無獲利綜效,僅 存放款流動比率獲得明顯改善,資本適足性與流動性相互抵消的效果 明顯,主併銀行績效並無一致性。. 25 .

(33) 劉雪聆(2004)探討金控子銀行與獨立銀行之經營績效,以 2002 年至 2003 年國內 50 家銀行為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金控公司子銀 行藉由資源共用,在資本適足率、逾放比率、獲利能力、流動準備率、 存放款成長率等表現均較獨立銀行佳,惟未使經營成本降低。 Lifschutz(2002)亦發現國外有相似結論,作者搜集 1997 年至 2000 年期間美國 88 家金融控股銀行財務資料,其研究結果顯示, 銀行合併成為金控,金控內的銀行可藉由行銷通路,市場佔有率,及 多角化經營,以提高獲利率。. 政 治 大. 蔡美芳(2005)進行我國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以民國 89. 立. 年至 93 年為研究期間,選取國內 45 家銀行財務報表資料為研究對. ‧ 國. 學. 象,其研究結論認為:(1)以稅前純益率對銀行經營績效影響最深;(2) 金融控股公司之子銀行經營績效的表現優於未加入金融控股公司之. ‧. 獨立銀行;(3)就經營績效平均分數而言,各群組銀行之績效表現優. y. Nat. sit. 劣排名依序為金融控股公司之子銀行、新民營銀行、公營銀行、舊民. er. io. 營銀行、信用合作社改制銀行及中小企業銀行。. al. n. iv n C 蔡靜宜(2002)探討商業銀行合併信用合作社之績效改善效果,以 hengchi U. 台灣地區 11 家概括承受信用合作社之商業銀行為對象,研究期間自 民國 84 年至 88 年之財報資料,實證結果顯示:(1)商業銀行合併信 用合作社後帶來獲利增加、經營效率提升及放款業務成長,使主併銀 行有較佳營運績效。(2)流動性與資本適足性方面,無顯著的營運績 效影響。(3)合併後淨值增加、放款擴增、和減低營業成本,可使銀 行相對合併前績效之改善有顯著的影響。. Diaz、Olalla and Azofra(2004)也在國外的資料中,發現購併確實 有利銀行績效,以 1993 年至 2000 年間的歐洲 1,629 家銀行資料, 26 .

(34) 證實購併銀行在短期間因營運成本增加,經營績效的提升較不明顯; 但是然經過 2 至 3 年後,其績效的增加則較顯著。. 三、產業部分 林炯垚與陳宗文(1997)研究銀行開放設立後產業結構與績效的 關係,資料期間民國 82 年至 84 年 38 家本國銀行的財務資料為研 究樣本,以資產報酬率(ROA)為銀行績效的衡量指標。研究實證結果 顯示:(1)如果採前三大銀行存款市場占有率來衡量存款市場集中. 政 治 大. 度,則存款市場集中度與資產報酬率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淨值比. 立. 率、總資產亦與資產報酬率呈顯著正向相關(2)而新銀行在資產報酬. ‧ 國. 學. 率方面則不如舊銀行。(3)公民營銀行在獲利方面並無顯著差別。. ‧. 陳瑞煬(2001)從事台灣本國銀行業經營績效之分析並兼論購併. sit. y. Nat. 之影響,資料期間民國 81 年至 89 年 50 家本國銀行的財務資料為. er. io. 研究樣本,以 ROA 及 ROE 為經營績效之衡量指標,實證結果顯示;. n. (1)市場集中度與 ROAa為正相關;市場集中度及市場占有率則與 ROE v. i l C n U h e n g c h i ROA 及 ROE 為正相關。(2)成本效率值及規模效率值則與. 之經營績. 效無關,其主要原因為效率無法透過影響市場結構而造成經營績效改 變。 柯亮宇(2003)從事金融六法實施後台灣銀行業之產業分析,資料 期間民國 90 年第 4 季至 91 年第 4 季的季資料及本國 51 家銀行為研 究樣本,以資產報酬率為指標,其研究結果顯示:(1)銀行互相激烈 惡性競爭導致市場占有率、廠商規模與營運績效呈負向不顯著的關 係。(2)銀行分支機構數、多角化程度與營運績效彼此呈正向但不顯 著的關係。(3)負債比率與營運績效呈負向顯著的關係。(4)總資產週 27 .

(35) 轉率與營運績效呈正向顯著的關係。(5)逾放比率與營運績效呈負向 顯著的關係。(6)成立金控公司與營運績效呈正向顯著的關係。. 四、財務結構 林璧娟(2001)探討銀行資本適足性與經營績效之關係,以 83 年 12 月至 88 年 12 月為期間,全體本國銀行為分析對象,實證結果發 現:(1)新版資本適足率實施前,銀行資本適足率與淨值報酬率、每 股盈餘呈現顯著負相關,而與資產報酬率則相關性不顯著。(2)新版. 政 治 大. 資本適足率實施後,銀行資本適足率與淨值報酬率、每股盈餘、資產. 立. 報酬率間則相關性不顯著。. ‧ 國. 學. 林隆偉(2003)研究商業銀行關係放款、資產品質與經營效率之實. ‧. 證分析,以民國 84 年至 90 年台灣地區 35 家商業銀行及樣本銀行. sit. y. Nat. 的 16,138 筆放款資料及逾放比資料,結果顯示,不良債權提高對銀. a. er. io. 行經營效率將產生負面影響。. n. v 吳建良(2004)探討國內銀行業的財務危機及風險管理與銀行財 l ni Ch. 務績效之關聯性,以民國 84. U i e h n c g 年到 91 年年資料及 34 家上市、上櫃公. 司銀行各項財務績效資料,研究發現:(1)資本適足率對銀行財務績 效指標呈現正向影響。(2)資產規模大小對銀行財務績效指標呈現正 向影響,表示銀行的資產規模愈大,其財務績效表現愈佳。(3)逾期 放款率對銀行財務績效指標呈現負向影響,銀行的逾期放款率愈高, 財務績效表現愈差。 林俊宏(2005)從事逾放比對銀行經營績效影響之多期性研究,以 民國 84 年至 91 年之 25 家上市銀行為研究樣本,其實證結果認為: (1)銀行之逾放比對其經營績效具極顯著負向影響。(2)資本適足率則 28 .

(36) 具極顯著正向影響,故銀行之逾放比越高,其經營績效明顯越差,而 資本適足率越高的銀行,其經營績效越佳。 Akhigbe and McNulty(2005)則是利用美國資料證實,銀行的總資 產規模的大小會影響獲利,透過 1995 年至 2001 年美國商業銀行財 務資料,將銀行分為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10三類,實證數據顯示, 大規模商業銀行有最高的利潤效率表現。. 五、股權結構部分. 政 治 大 林佳靜(2001)研究主題為台灣地區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與比 立. ‧ 國. 學. 較,以 1998 年至 2000 年底台灣地區 46 家銀行之財務報表資料為樣 本,並將銀行樣本分為公營銀行、公營民營化銀行、舊民營銀行、新. ‧. 民營銀行等四類型。其研究結果得知:(1)新民營銀行的經營績效在. sit. y. Nat. 各年度較優於舊民營銀行,顯示新民營銀行的加入,確實對銀行業造. er. io. 成重大衝擊。(2)公營銀行的整體經營績效亦顯著較民營銀行差。(3). n. 中小企業銀行與中小企業銀行改制的商業銀行表現亦不甚佳。 a v. i l C n U hengchi 另外,沈中華與 Kwan 則亦對金控公司下的子銀行與獨立銀行進. 行國外資料研究。沈中華(2002)研究金控公司的銀行與獨立銀行 CAMEL 之比較,以 1997 年至 1998 年美國 50 家金控公司及 44 家 非屬金控公司為樣本,結果發現銀行若屬於金控公司,其平均表現較 優;但獨立銀行的變異程度較大,表示獨立銀行之中亦有表現極佳的 銀行。. 10. 小規模指 1 億美元以下、中規模指 1 億美元至 10 億美元之總資產、大規模則是超過 10 億 美元之總資產。 29 .

(37) Kwan(2004)分析公營與民營的金控銀行在風險及報酬的差異,作 者搜集 1986 年至 2001 年紐約的金控銀行財務資料,其實證結果顯 示:(1)民營金控銀行的資產報酬率較公營金控銀行為高,但沒有十 分顯著。(2)在營運效率上,因公營金控銀行擁有較高自有資本,其 營運成本高,導致營運缺乏效率且具統計上的顯著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 i Un. v.

(38) 第三節 兩岸銀行業的優劣分析 隨著兩岸金融開放的情勢越來越明確,各項關於兩地銀行間的比 較也陸續出爐,本節將針對台灣與中國大陸銀行比較進行說明,首先 先提出的屬於本研究的兩岸銀行 SWOT 分析,其次再說明各評比的 重要項目。. 一、SWOT 分析 SWOT 分析本來是針對企業本身的發展規劃,描繪出不同內部條. 政 治 大. 件與外在環境的特點,其中內部條件分為優勢(Strengths)、劣勢. 立. (Weakness),外在環境分為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而有. ‧ 國. 學. 不少專家學者藉此模式分析產業的情況,以下本研究也從台灣銀行業. ‧. 角度出發對此進行兩岸銀行的比較分析,希望透過 SWOT 分析突顯. n. al. er. io. sit. y. Nat. 台灣各面向差異,詳參表 2-3。. Ch. engchi. i Un. v. 表 2-3 台灣銀行業赴大陸的 SWOT 分析表 優勢 一、語言與文化的相通。. 劣勢 一、大陸政策具高度政治風險。. 二、台灣金融業擁有較高素質的人才。 二、大陸政策對外資金融業限制多。 三、台灣銀行擁有領先的商品與創新能 三、台灣銀行規模不及大陸銀行與外資銀 力。 四、台灣的財務服務水準高。. 行。 四、大陸金融生態與法制環境並非嫻熟。. 五、台灣風險管理之概念與技術充足。 五、台資銀行受限政策無法經營各項業務。 六、中小企業貸款體系完善。. 六、台資銀行大陸不具備據點優勢。. 七、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成熟。. 七、大陸徵信資料取得不易. 31 .

(39) 機會. 威脅. 一、大陸潛在的金融需求高。. 一、大陸金融法規尚在制定中。. 二、台商是台資銀行潛在客戶。. 二、監管市場法規並不明確。. 三、台資企業成長帶動銀行成長. 三、台灣人才有出走疑慮. 四、財富管理商機大。. 四、資金外流隱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首先在優勢上,語言文化、人才素質、金融技術與完整體系是台 灣銀行業的重要優勢;其次政治風險、業務限制與銀行據點規模則為. 政 治 大 的成長性;最後政策不確定性、法規問題和人才資金外流則是未來台 立. 台灣銀行業的劣勢;第三臺灣銀行業的機會在於台商與中國大陸市場. ‧. ‧ 國. 學. 灣銀行發展的威脅。. sit. y. Nat. 二、重點因素分析. er. io. 台灣銀行業優勢部分有語言文化、人才素質、金融技術與完整體. n. al 系四項。首先在語言文化部分,銀行是高度在地化的行業,台灣與中 iv n U i e h ngc 國大陸不僅語言相同,而且各項文化的相似層度亦高,再加上雙方對. Ch. 於家族財富等觀念相近,所以台灣銀行會相對於其他外資機構更加貼 近中國大陸市場方向。 台灣銀行業擁有人財素質與金融技術的優勢,聶建中(2010)透過 IMD11資料說明,如表 2-5 所示,台灣不僅在財務金融技術,其他如 「資深管理者之國際經驗」與「技能員工」等項目的排名也都較中國 大陸前面,唯有「僱用國外資深技術財管人員」項目大陸優於台灣, 整體而言,台灣的在金融技術與人才確實優於中國大陸。 11. IMD 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該學院每年會出版世界競爭力報告。 32 .

(40) 表 2-4 IMD 人才相關項目排名表 項目. 台灣. 中國大陸. 財務金融技術. 16. 47. 僱用國外資深技術財管人員. 26. 18. 資深管理者之國際經驗. 21. 44. 合適之資深管理者. 18. 44. 技能員工. 1. 40. 吸引人才. 24. 46. 資料來源:自 IMD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8 年資料。. 治 政 大 台灣銀行產業的另一項優勢是體系完整,台灣金融發展起步較 立. 早,不僅各項業務運作模式成熟,而且徵信系統完善程度也屬於亞洲. ‧ 國. 學. 前段班,徵信資料的完整不僅能協助銀行有效落實風險管理,更可以. ‧. 藉此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例如透過徵信資料有效管理中小企業貸款. sit. y. Nat. 即成為近年銀行業的新興業務,目前國內銀行資產當中有將近 2 成的. io. er. 比例是中小企業放款,顯示該業務已具備一定程度重要性,詳參圖. n. 2-1。語言、人才、技術與制度是台灣銀行產業競爭的重要本錢。 a. iv l C n hengchi U. 圖 2-1 國內銀行放款項目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時間:2011 年 1 月 33 .

(41) 台灣在劣勢部分有政治風險、業務限制與銀行據點規模三項。首 先在政治風險上,中國人治色彩嚴重,再加上兩岸關係特殊,未來台 灣與中國大陸若出現政治上的紛爭,有可能大幅影響兩岸銀行業的運 作,由於銀行是高度監理的行業,此問題在銀行產業上將會格外嚴 重,另外相對其他外資銀行,此劣勢為台灣獨有的部分。 其次在業務限制上,兩岸的金融談判持續進行,在 2011 年上半 年仍不能進行人民幣業務,所以在業務種類受限的情況下,讓銀行爭 取客戶的難度大幅提升;中國大陸銀行規模大(詳見圖 2-2),中國. 政 治 大 服務的據點也較台灣銀行多,短期間在知名度不足且業務據點缺乏的 立 工商銀行的資產規模更是台灣銀行的 13 倍之多,而且中國大陸四大. ‧. ‧ 國. 學. 情況下,台灣銀行是否能順利和主要客群往來問題仍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2-2 兩岸銀行規模比較圖 資料來源:聶建中, 《研析兩岸金融交流後可能產生之問題與防範措施》。. 台灣銀行業的機會在台商與中國大陸市場成長性兩項。台灣對大 陸的投資金額高達 1,012 億美元12,但是台灣銀行業卻無法順利進入 12. 經濟部投審會 2011 年 3 月統計資料。 34 .

(42) 中國大陸服務台商,此造成無法服務潛在顧客的局面,未來隨著台灣 銀行業順利赴大陸,將可帶來台資企業商機;其次中國大陸過去 10 年經濟成長率高達 2 位數,所以也帶出龐大且快速成長的中國當地商 機,尤其中國對於財富管理等領域需求龐大,美林財富報告調查指 出,中國大陸每年富人增加幅度有 30%,不過卻未有 70%人士未受 到服務,這些皆是台灣銀行業機會。 政策不確定性、法規問題與人才資金外流是台灣銀行的威脅。首 先在政策不確定性上,中國大陸人治色彩嚴重,在缺乏法制基礎下,. 政 治 大 上,中國大陸的潛規則多,各項法令問題可能會影響台灣銀行的赴大 立 政策可能在短時間改變,造成銀行赴大陸的風險;其次在法規問題. ‧ 國. 學. 陸成果;最後在人才部分,中國大陸的薪資水準已經逐漸追過台灣, 尤其在高階主管部分,調查統計詳參表 2-5,所以未來兩岸金融一旦. ‧. 開放,難免會發生人才進入中國大陸企業的情況,對台灣銀行業務推. sit. y. Nat. 展形成威脅。. n. al. er. io. 表 2-5 兩岸金融業薪資比較表. Ch. 大陸情況 職稱 行長. engchi. 年薪. i Un. 職稱. v. 台灣 年薪. 500 萬-4000 萬 總經理 300 萬-2000 萬. 資深副總 350 萬-500 萬 赴總經理 200 萬-400 萬 一級部副總 250 萬-350 萬 室經理. 經理. 140 萬-250 萬. 50 萬-150 萬 儲備幹部 70 萬-100 萬. 行員 15 萬-60 萬 新進行員 資料來源:銀行家雜誌. 35 . 45 萬-60 萬.

(43) 第三章 兩岸金融制度與法規之差異 金融產業屬於高度監管的行業,市場參與者必須嚴格依循制度與 法令,故在本研究透過金融體制的歷史脈落,評析大陸銀行發展上的 軌跡,並且透過銀行相關法令的比較,突顯兩岸的銀行差異,再由差 異問題切入未來銀行業交流問題。. 第一節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之發展 中國大陸金融體制的發展主要分為四階段,每個階段不僅只有監 管組織的變化,銀行體系亦隨之轉變,所以本節將詳述中國大陸官方. 政 治 大. 在四大階段進行體制與政策改革上的變革,最後再對現今的監管架構. 立. 與銀行金融體制進行介紹。. ‧ 國. 學 ‧. 一、中國大陸金融發展四大階段. sit. y. Nat. 中國大陸的金融發展可以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為 1979 年以. er. io. 前的大一統時期,其次是 1979 年至 1993 年體制改革初期,第三是. n. al 1994 年至 2002 年的確立經濟體制階段,第四為 i v 2002 年後的世界貿. n U i e h ngc 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階段。. Ch. (一)大一統時期 從 1949 到 1979 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是屬於「計畫性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不僅負責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更是進行貸放的金 融機構,雖然當時仍存在農村信用合作社體制,但透過行社聯營13, 信用社儼然成為人民銀行在農村的基層機構。. 13. 行社聯營指的是人民銀行與合作社共同運作。 36 .

(44) 在計畫經濟之下,銀行的業務進行也必須按照國家計畫進行,透 過貨幣供給與貨幣發行的掌控,完成國家規劃的既定經濟目標,當時 銀行對生產事業的貸款不僅要按照國家計畫使用,而且貸款也必須以 生產事業購買的物資作為其貸放保證,在此情況下金融機構無法發揮 中介的功能。 在大一統時代下,各類機關團體只能向人民銀行或信用合作社借 貸,不能夠私自進行商業性貸款,而且銀行也嚴密控制商業行為,任 何企業購買庫存或銷售商品都希望盡量內入國家計算中,其中對於貸. 政 治 大 國家的金融體制仍未成形。 立. 款的利率也由人民銀行統一規定,所以當時銀行只有收付功能,現代. ‧ 國. 學. (二)體制改革初期. ‧. 中國共產黨在 1978 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14決定進行區域經濟改. y. Nat. 革與對外開放,此不僅讓計畫經濟的制度開始轉變,也改變了過去銀. er. io. sit. 行的角色,先前「大一統」的時代正式過去,人民銀行開始交出商業 銀行的工作,改由專業銀行接手貸放工作,但是專業銀行也不是純粹 a. n. iv l C n 進行商業性貸款,政策融資也是其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hengchi U. 中國大陸金融體系在改革初期逐漸往二元化方向發展,尤其 1984 年中國人民銀行將城市金融業務交給中國工商銀行後,金融體系的劃 分開始成形,人民銀行交出商業銀行業務,專心監管與貨幣政策調控 工作,而 1979 年後復業的中國農民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 銀行15與新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則進行專業銀行工作,雖然之後交通. 14 15. 中全會指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在 1996 年改名成為中國建設銀行。 37 .

(45) 銀行、招商銀行與中信實銀行陸續成立,但是中國金融業務仍主要掌 握在前述的四大國有銀行16手中。 中國大陸的金融體制雖然順利改革,但人民銀行進行貨幣政策調 控的手段仍是控制信貸規模,所以造成國有銀行仍然承襲之前傳統的 觀念,依照國家的各項指示進行貸放,體制改革初期,所有的政策改 變仍存在實驗性質,銀行體系的運作仍然保守,距離成熟的金融體制 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三)確立經濟體制. 政 治 大. 中國共產黨在 1992 年第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要建立中國式的. 立. 社會主義,並且朝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方向發展,此也讓金融體制的. ‧ 國. 學. 改革再次推進,該階段中國大陸官方將人民銀行轉型成為真正的中央. ‧. 銀行,而且也計畫將國有銀行改造成真正的商業銀行。. sit. y. Nat. 中國大陸官方為了讓人民銀行能夠真正扮演中央銀行角色,不僅. er. io. 通過了《大陸人民銀行法》,法治化人民銀行的各項職責,同時也切. n. al 斷人民銀行與中央機關的借款關係。為了讓人民銀行能夠專心銀行監 iv Un. C. hengchi 管工作,更在 1988 年分別將證券監管與保險監管的工作移交給證監 會與保監會17。. 中國大陸官方也在 1995 年通過《商業銀行法》與《城市信用合 作社管理辦法》,並且推動城市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為城市商業銀行, 同時將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分開18,希望商業銀行能夠正式確立了. 16 17. 18. 四大國有銀行指先前提及的中國農民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 證監會指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保監會指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三家政策性銀行先後成立,分別為國家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承. 接了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業務 38 .

(46) 「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方式,並且計 畫將國有銀行變成股份制銀行,並推動其上市。 國有銀行面對過去政策性貸款或是指示性貸的壞帳問題,中國大 陸官方也進行改革,首先在 1998 年發行 2,700 億的特別國債,補充 國有銀行資本,其次又在 1999 年官方成立信達、東方、華融與長城 四間資產管理公司,購買先前政策貸款所造成的不良債權。 (四) 世界貿易組織階段 2001 年 12 月中國大陸正式加入 WTO,在國外龐大的開放壓力. 政 治 大. 下,中國大陸金融產業的開放已經迫在眉睫,此時大陸官方加速了銀. 立. 行重整與改制的速度,並且為了讓人民銀行能更專執進行貨幣政策調. ‧ 國. 學. 控的工作,也正式將監管任務交給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 ‧. 四大國有銀行紛紛改制進行上市,在 2004 年中國銀行與中國建. sit. y. Nat. 設銀行進行財務改造,兩大銀行不但獲得 450 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注. er. io. 資,而且也在改造之後,順利於下半年進行掛牌上市;至於中國工商. n. a l 150 億美元的政的政府注資,並且在 銀行則是在 2005 年取得 2006 年 iv Un. C. h e年完成改制進行上市。 上市;中國農民銀行也在 2007 ngchi. 未來隨著政策的開放,再加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外資金融機構將會更加前仆後繼地投入中國市場,之後中國大陸金融 產業的競爭恐怕會更加白熱化,而國外金融機構所扮演的角色也會更 形重要。. 二、中國大陸金融體制. 39 .

(47) 中國大陸的監管政策屬於「分業監管」,有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 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與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三項,分別對銀行、保險 公司與證券公司進行監管,其組織架構圖詳見圖 3-1。 銀監會的監管對象較為多元,包括銀行體制、信用合作社體制與 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監會監管對象則為壽險公司、產險公司與再 保險公司;證監會則有期貨交易所、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與信託公 司證券部。 每個監管委員會當中包含內部職能機構與派出機構。內部職能機. 政 治 大. 構包括所有監管的重要工作與行政單位19,另外也在全國各省、直轄. 立. 市、自治區等地設有多項派出機構,主要目的為執行當地的金融監管. 中國大陸國務院. sit er. 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a l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v ni Ch U engchi. n. 派 出 機 構. io. 內 部 職 能 部 門. y. Nat 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 ‧. ‧ 國. 學. 工作。. 派 出 機 構. 內 部 職 能 部 門. 內 部 職 能 部 門. 派 出 機 構. 圖 3-1 中國大陸監管機構組織圖 19. 引述自聶建中(2010)《研析兩岸金融交流後可能產生之問題與防範措施》,銀監會的內部職 能機構、辦公廳、政策法規部、銀行監管一部、銀行監管二部、銀行監管三部、銀行監管四 部、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合作金融監管部、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 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統計部、財務會計部、國際部、監察局、人事部、宣傳工作部、監 事會工作部。 40 .

(4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中國大陸的發展中,主要是以銀行發展作為主體,而且銀行也是 所有金融機構最為多元,銀行一共有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 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六項,詳見 圖 3-2 表示,而且上述還不包括合作社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不過金融 體系仍是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地位最為重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3-2 中國大陸銀行體系圖 資料來源:朱浩民,《中國銀行業發展現況及台資銀行赴大陸之可能模式分析》. 依據 2009 中國大陸銀監會統計,銀行相關的金融機構共有 3,857 間,詳見表 3-1,當中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主幹,其資產佔所有銀行體 系資產 50%以上。其他銀行組織 還包括政策性與國家發展銀行 3. 41 .

(49) 間,股份制商業銀行 12 間,城市商業銀行 143 間,其餘的為信用合 作社、農業銀行與租賃公司等。. 表 3-1 中國大陸銀行體系金融家數統計表 機構名稱. 家數. 機構名稱. 家數. 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 3. 金融資産管理公司. 4. 大型商業銀行. 5. 外資法人金融機構. 37. 股份制商業銀行. 12. 信託公司. 58. 城市商業銀行. 143.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 91. 城市信用社 農村商業銀行. 立. 金融租賃公司 政1143 治 大 貨幣經紀公司. 12 3. 汽車金融公司. 10. 村鎮銀行. 148. 農村信用社. 3,056. 貸款公司. 8. 郵政儲蓄銀行. 1. 農村資金互助社. 16. 總計. 3,857. ‧ 國. Nat. a. er. io. sit. y. ‧. 資料來源:2009 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年報. 學. 196. 農村合作銀行. n. v 中國大陸雖然金融體系多,但各項業務開放程度仍低,也讓金融 l ni Ch. U i e h n c g 機構環境呈現各據山頭的局面,由於開放的程度較低,所以銀行間的 競爭程度不高,金融環境並未如台灣如此競爭,即便 2008 年面對金 融海嘯,大陸銀行業利潤仍高達人民幣 5,834 億元,資本報酬率亦有 17%以上,到了 2009 年銀行業獲利仍持續上升至 6,684 億元人民幣。 雖然中國大陸主要銀行的資產規模仍未擠進世界前 5 名,但是資本規 模第七的中國工商銀行卻是全球銀行獲利數字的第一名,顯示大陸金 融環境仍然相當正面,中國大陸各銀行資產規模排名詳參表 3-2。. 42 .

(50) 表 3-2 中國大陸銀行資產規模世界排名表 單位:百萬美元. 最新排名. 中文名稱. 一級資本. 總資産. 7. 中國工商銀行. 91,111. 1,725,938. 14. 中國銀行. 73,667. 1,281,183. 15. 中國建設銀行. 71,974. 1,409,355. 28. 中國農業銀行. 39,786. 1,026,021. 49. 交通銀行. 22,625. 484,628. 67. 中信銀行. 14,526. 259,956. 80. 中國民生銀行. 12,998. 208,897. 資料來源:2010年《銀行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3 . i Un. v.

(51) 第二節 兩岸金融法規的差異 兩岸的金融發展過程大不相同,而且雙邊對於法令的觀點也多所 不同,在中國大陸進行商業活動,重視的不僅只有法律,各項不成文 的潛規則亦是重要的考量項目,不過隨著中國各項法令逐一頒布,中 國大陸金融產業法治化的程度可望會逐漸提升。 本節將分為兩大部分,首先針對各項法令的特點進行說明,描繪 出兩岸銀行相關法令規定的主要差異,並藉此了解銀行體制上的不 同,其次再敘述兩岸監理交流合作的概況,並評析設立不同的標準與 規範。.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兩岸的法令規定. ‧. 兩岸金融法令典章多如牛毛,難以依據各項法令與規範一一說. sit. y. Nat. 明,所以本文會以法令制定、組織業務、活動運作與退出機制四大層. al. n. (一)法令制定. er. io. 面進行呈現,希望透過有系統的方式理清兩岸法令上的差異。. Ch. engchi. i Un. v. 台灣的法治基礎程度較高,所以在制定金融相關法律的過程也較 為嚴謹,詳細過程參考圖 3-3。首先由各單位提出各項法案20,提案 之後再送程序委員會,並交由秘書長選定日期審定後付印,旋即進入 一讀程序,在一讀過程中會經歷各項討論,決定法案要「交付審查」 、 「逕付二讀」還是「不予審議」 。 若法案順利進入二讀,委員會邀請相關人士與部會進行討論,此 時可對議案深入討論、修正、重付審查、撤銷、撤回等,若該法案順 20. 引用立法院資訊,提案單位為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及符合立法院 組織法規定之黨團。 44 .

(52) 利取得共識,則進入三讀程序,反之立院彼此間的意見不一時,則會 將該項法案順利撤回。 在三讀過程中,只能針對二讀過的法案進行文字修正,隨後則將 其交付全體表決,若順利過關則必須咨請總統公佈,即成為中華民國 法令,若總統認為該法案無法實行,則可以要求立法院再次進行覆 議,並可要求行政院長進行說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圖 3-3 台灣立法流程圖 資料來源:立法院網路資訊. 45 .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z 香港政府對 RFID 的發展亦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署 06 年資助 1400 萬元 予香港貨品編碼協會推出「蹤橫網」,這系統利用 RFID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香港國安法》,並按《中華人民 共和國憲法》第十八條在徵詢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

無論綾羅綢緞,抑或粗衣麻布,都能在傳統的布行裏 找到。布行是香港的傳統行業。香港的布行主要集中 在深 水 埗 和上 環西港 城。 在深

計劃主任 蕭寧波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侯傑泰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資源冊編著 蕭寧波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 馮雯鈺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