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代幣制度運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代幣制度運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顏佩如博士. 代幣制度運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 行動研究. 研究生:陳螢萱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月.

(2) 謝辭 回首寫論文的過程,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在許多人的幫助下終於完成,請容我一一 細數所要感謝的人。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顏佩如博士,每當我論文進度停滯時,她總是能提供我寶 貴的意見,讓我能繼續前進;審閱我的論文初稿時,也總是細心提醒我不足之處,在她 的引導與鼓勵下,終於完成論文的撰寫。其次,要感謝的是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謝寶梅教 授及國立暨南大學李懿芳教授的指導,感謝他們擔任論文的口試委員,針對我的論文提 出許多建議與見解,使我從中獲得成長,也讓我的論文撰寫更加的完整。 此外,我要感謝在整個研究期間,不斷給予我支持,也提供我許多意見的同事,玉 芬、齡儀、寶秀、寶蓮,謝謝你們給予我的鼓勵及許多寶貴的想法,讓我進步許多,亦 能勇敢面對挫折挑戰。 另外,我還要感謝曾經跟我一同努力的研究所夥伴們,曉薇、雅琄、琪雅、如娟、 貞佑、淑菁、宇欣及孟芬,還有學妹玉鈴、冠吟及惠麗,和大家在最後的階段互相打氣, 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我的爸爸媽媽,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讓我無後顧 之憂,可以專心於求學,並在我上課的晚上等我回到家才就寢;感謝我的公公婆婆,在 我忙碌寫論文的同時,體諒我為人媳婦的不足,及每次上課時為我們準備水果補充體 力;感謝一路陪伴的老公,兩年中無怨無悔的陪我去上課,成為好友口中的榮譽組員, 也是我完成論文的最大動力;還有我的弟弟,不忘給我加油打氣。 這次的行動研究,讓我在英語教學上有所成長與持續改進的動力,也讓我知道在教 學這方面還有許多要努力的空間,還有更多目標要達成,我也將秉持這樣的信念,力求 精進。 陳螢萱 謹誌 民國九十九年十月. I.

(3) 代幣制度運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陳螢萱.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以代幣制度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教學策略,以行動研究 法來改善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學生學習成效落差問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四: 一. 探討代幣制度的相關學理與研究; 二. 探究代幣制度在國中英語教學上的運用; 三. 運用代幣制度從事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及學習興 趣; 四.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教師運用代幣制度在教學上的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一學生共 34 名,進行一學期的教學,每週五堂課的 課程,透過觀察、訪談、及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呈現在英語教學上實施代幣制度 之過程,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提升其學習興趣。研究結果發現代幣制度有助 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但應搭配其他教學策略;代幣制度適合機械性的練習; 依學生需求彈性調整代幣制度;營造溫馨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所提 升。在建議方面,讓每位學生皆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注意對低成就學生造成的影 響,適時轉換代幣制度兌換系統。研究者也在研究中,改善和學生的互動關係, 並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關鍵字:行動研究、代幣制度、英語教學. II.

(4) An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Token System in Teaching English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technique and viewpoints of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token system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help impro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 difference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1. to discuss relevant theories and studies of token system 2.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ken syste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3. to implement token system in action research of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4. to provide teachers with the implication of using token system in teaching English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ere 34 first-yea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instruction lasted a semester, five classes a week. The process of using token system in teaching English was shown in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researcher’s reflective journal. Also,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interests were emphasized. Based on the results, using the token system in teaching English seemed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but it would be better applied with other teaching techniques. It was effective to have students do drills, but flexible adjustments were necessary to students’ needs.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would also be raised by creating a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It was suggested that individual student should be promised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uccess and that teache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possible effects on students with lower academic achievement. Finally, the. III.

(5) researcher should also keep working on teaching improvement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Keywords: action research, English teaching, token system.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起………………………………………………...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0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代幣制度之相關學理與研究…………………………………………...09 第二節 代幣制度的內涵………………………………………………………...17 第三節 代幣制度在國中英語教學上的應用………………………………….. 25 第四節 代幣制度與學習動機…………………………………………………...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43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47 第四節 教學方案理念與設計………………………………………...………….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3 第六節 研究的效度…………………………………………...………………….57 第七節 研究倫理……………………………………………………...………….58. 第四章 實施過程與討論 第一節 代幣制度運用於英語科教學之行動歷程與檢討………………………59 第二節 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及動機的轉變……………………………………….83. 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7 第三節 研究者教學信念的成長與省思…………………………………………9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02 英文部分………………………………………………………………………...108. 附錄 附錄一 教學計畫………………………………………………… …..................110 附錄二 Unit 1 Lesson Plan………………………………………………… …... 114 附錄三 增強物調查表…………………………………………………………...119 附錄四 教學觀察摘要表……………………………………………………..… 120 附錄五 學生問卷調查....……………………………………………………… ..122 附錄六 訪談稿(學生)……….………………………………………………… ..123 附錄七 訪談時間一覽表………………………………………………………...124 附錄八 期末英語學習情形與學習興趣問卷…….....……………….……… …125. VI.

(8) 表次 表 2-3-1 代幣制度之相關研究....................................................................................27 表 3-4-1 英語課學生行為價值表………………………………………………… ...51 表 3-4-2 代幣兌換選擇表…………………………………………………………....53 表 3-5-1 資料編碼說明表………………………………………………………… ...56 表 4-1-1 第一階段教學流程表………………………………………………………60 表 4-1-2 第一階段代幣點數統計表…………………………………………………66 表 4-1-3 英語課學生行為價值表……………………………………………………70 表 4-1-4 第二階段教學流程表………………………………………………………71 表 4-1-5 第三階段教學流程表………………………………………………………79 表 4-2-1 高分群學生的英語成就變化表……………………………………….……84 表 4-2-2 中等程度學生的英語成就變化表………………………………...…..……85 表 4-2-3 低分群學生的英語成就變化表……………………………………….……87 表 4-2-4 英語學習興趣調查表………………………………………..……………..90. VII.

(9) 圖次 圖 2-2-1 實施步驟圖.................................................. …………………..………… ..20 圖 3-2-1 研究步驟圖……...…………………………………………..…………… ..44 圖 3-2-2 課程行動研究螺旋圖…………………………………………………….. .45 圖 3-2-3 研究流程圖……………………………………………………………… ...47 圖 3-5-1 資料蒐集與分析之關係圖…………………………………………………57 圖 4-2-1 高分群學生的英語成就變化圖……………………………………………85 圖 4-2-2 中等程度學生的英語成就變化圖…………………………………………86 圖 4-2-3 低分群學生的英語成就變化圖……………………………………………88.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在教學中,獎懲是最常被老師來激勵學生學習的方法之ㄧ,依據行為心理學 的觀點,教師若能在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馬上給予適度的獎賞,則學生表 現良好行為的機率會增加。值得探討的是代幣制度在教育上只是一種手段,端視 教師如何使用,因此在給予物質的獎賞之餘,亦應搭配讚美、微笑、鼓掌等社會 性的獎賞,其最終目的在於產生內在動機,及對自我的肯定。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緣起,第二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 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緣起 自從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後,台灣英語教學在全 球化與國際化的潮流下,儼然已成為全民運動。今日不論在學術研究、經貿發展、 觀光旅遊、生活育樂與人際交往等方面,英語與我們的生活已密不可分(蘇順發, 1999)。為培養具新世紀公民素養的國民,並與國際接軌,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英語 教學,以不增加學生課業壓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優先考量。在台灣,英語只 是外國語(foreign language),並非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更非官方語言 (official language),如果平日不需要使用到英語,英語能力便難以維持,對學生 而言,接觸英語的環境便侷限在學校或補習班(楊懿麗,2001)。因此,如何讓學 生願意在英語課堂上使用英語、參與教學活動,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依據教育部所擬定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目標,主要有三點:(1) 培 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2)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3) 增進學生 對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及對本國文化習俗的表達(施玉惠、朱惠美,1999)。由於 教育部在九十四學年度將英語教育向下延伸至小三,隨著國小提早開設英語課 程,英語程度落差太大的問題也逐漸出現。許多研究(徐明珠,2003;張武昌,2003;. 1.

(11) 葉錫南,2003)指出英語教學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雙峰現象,且早在高中職聯招時代 就有,而該現象不僅存在不同縣市,在同一所學校、同一班級中都普遍存在著。 在國中教學現場,不難發現一個班級裡的學生英語程度落差極大,英語雙峰現象 已是公開且公認的事實(葉卉軒,2009)。對許多國中英語教師來說,最主要的教 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在基測的英語考試拿高分,因此大大小小的考試讓英語的學習 不再輕鬆有趣,也使得學生越來越早放棄英語學習,這也考驗著教師的智慧,在 教學內容上設計出適合的教材與有效的教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效。 長久以來,獎勵與懲罰兩種方法是教師們為了維持學生學習動機最常使用的 方法。就教學的觀點而言,當學生學會一種正確的行為,如果教師能及時給予獎 勵,可以形成一種激勵作用,並帶給學生喜悅與榮譽感。丁亞雯(1991)提及在班 級經營中,對教師而言,獎懲是最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可有效激勵學生學習, 提高學習效果,並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教師對於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舉凡參 與課堂活動、舉手發表意見或回答問題,可以善用行為改變技術中的正增強策 略,激勵學生的學習,提升參與度,輔以班級經營技巧,可改善教學品質,例如, 陳茂欽(2008)將獎懲機制應用於網路教學平台上,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 學習成效的結果。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度增高,加上資訊接收容 易,對 Z 世代的學童不能再用十年前的教育方法來因應。以行為取向處理行為問 題的方案,自 1960 年代開始在學校情境中發展。加上 2006 年 12 月,立法院三 讀通過教育基本法「禁止體罰條款」修正案,明訂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任何體罰 行為, 「友善校園聯盟」亦於 2007 年提出呼籲讓台灣學生免於體罰的恐懼,對於 學生的不當行為,教師必須從教育和專業的角度採取適切的處理方式,避免造成 師生間的緊張關係。教育是有挑戰性的工作,面對來自不同家庭個別差異甚大的 學生,教師應能有效運用各種班級經營策略,在課堂上營造出一個適合學習的環. 2.

(12) 境,並協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達到有效學習(張新銅,2003:59)。體罰雖可收暫 時警惕之效,卻有害學生的身心發展。以英語科教學而言,研究者在英語科上常 應用獎賞方式,鼓勵學生的好表現,對於學生不當的行為,研究者也一直在尋找 適當的處理方式,而代幣制度在教學上的應用可以有效增進學生的正向行為與降 低負向行為的發生,然而並非每一種獎勵都能吸引學習者,在獎勵學生時也應採 間歇增強與連續增強並用,以避免連續獎勵產生彈性疲乏。 代幣制度在國內各級學校也普遍為教師所採用,在實施現況上,台南縣北勢 國民小學將代幣制度運用在體能護照,以鼓勵學生跑步,並在課間活動時間選擇 喜歡的設備進行活動,引導學生活動動機。桃園縣立平南國中則是結合正向管教 理念,提供教師代幣式工具,落實零體罰的政策,且透過獎勵卡的運用,更能照 顧到弱勢學生,尤其是學習低成就群、資源班學生、輔導個案等。在班級經營方 面的實例也不少,例如台北市士林高商一年級導師採用的獎懲方式,除了公開口 頭讚賞,另外給予學生代幣以換取小禮物作為獎勵;黃美虹(2009)則認為代幣制 度可讓學生清楚地明瞭楷模行為以及被禁止的行為,透過班上的遊戲規則,強化 學生在教室中被期待的行為和表現,以抽好籤的獎勵活動給予學生在班級裡的特 權。此外,代幣制度對於弱勢族群學生也有幫助,顏佩如、林雪芬(2008)指出對 於新移民子女,教師在班級經營實務上可善用獎勵制度,如口頭讚美、給予代幣 的方式,增加其自信。再者,代幣制度可結合學校榮譽制度,落實學校行政和教 學的合作,例如北湖國小一年甲班的導師即以 10 個雪花片兌換 1 個榮譽樹果實, 10 顆榮譽樹(100 個榮譽樹果實)可換 1 張榮譽卡,集滿 8 張榮譽卡則可獲得一張 獎狀以及小禮物一份,也會將其優良事蹟刊於校刊上。除此之外,嘉義縣興中國 小教師設計班級榮譽制度「快樂銀行」 ,學生表現好則獲得「快樂幣」 ,學生也可 利用「快樂幣」購買拍賣品,以正向管理鼓勵學生負責與認真打掃的表現。 綜觀近來國內外有關代幣制度的研究,陳榮華(1989,1990)兩篇研究皆証實. 3.

(13) 代幣增強方案的確有助於輔導中重度智能不足者,是為代幣制度結合輔導策略的 應用;在一般教室裡實施代幣制度,以改進各種不適應的行為的研究則有劉春榮 (1984)用於改善國小六年級男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與遲到等行為。而將代幣制度 融入教學則有司念雲(2002)、許美華(2005) 、林宏達(2006)、蔡坤(2007) 等人之 研究和發現代幣制度能有效增進學業表現,並增進學生在大班級裡的課堂參與度 (Boniecki & Moore, 2003),也能成功發展正向行為,如黃素蓮(1987)、陳榮華 (1991)、王大延(1997)、司念雲(2002)、田清輝(2008)、呂佩真(2008)、Klimas & MaLaughlin(2007)等相關研究。由此可得知,代幣制度在執行上,其好處是容易 執行並能有效改善行為與增進學習成效,但若過於依賴獎賞,則可能妨礙內在動 機的建立,如 Sax & Kohn(1996)的研究指出獎賞雖有利於建立學生自尊與學習, 但是若學生專注在獎賞而非學習,則會降低學生在閱讀上的理解以及在閱讀方面 的興趣。 在一個常態編班的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成就必有高低不等的情形,當學生間 的學習是有競爭性的,將導致有些學生因學習未獲得成就感而厭惡學習。在教學 上,代幣制度的應用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目的在使學生由一開始依賴獎懲 約束其行為進步到内在的自動自發,發揮自我潛能。代幣式的獎賞對於年紀小的 學童,和給予獎品的物質性獎賞一樣有吸引力,在教育上教師運用代幣制的例子 很多,例如以星星、記點、蓋章、獎卡、貼紙…等作為代幣,教師選擇作為代幣 之物有所不同,但其精神相同,只要教師運用得當,便能有效改善學生行為。. 4.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者任教於 xx 縣新新(匿名)國中,在教學期間發現,快樂班學生學習成效 落差極大,以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的英語段考成績高低分數的落差為例,前 25% 的學生,段考英語平均分數為 95.7,後 25%的學生為 17.8,相差分數達 75.5 分, 因此興起以行動研究來解決任教班級英語學習的問題,希望藉助代幣制度的運 用,提升學生英語的學習興趣。經由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步驟,不斷修正 的過程,解決教學情境中面臨的問題。本研究於國一下學期開始實施,以瞭解代 幣制度運用策略是否適當,學生接受程度與研究工具是否適切,經由觀察、訪談、 反省與檢討後,進行研究之修正,並將研究結果提供教育工作者參考。 本研究以實施代幣制度為題,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不斷地去發現問題,並且 發展出行動策略,旨在探討教師以代幣制度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其運用之教學策 略與看法。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代幣制度的相關學理與研究。 二、探究代幣制度在國中英語教學上的運用。 三、運用代幣制度從事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提升學生之學習成就與學習 興趣。 四、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教師運用代幣制度在英語教學上之建議。 本研究最大的目的在於整個研究的過程,研究者經過不斷地反省、自我批 判,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與研究能力。. 5.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更為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如下: 一、代幣制度(Token economy) 原是 20 世紀 60 年代的心理治療方法,以具有交換價值的象徵物代替金錢或 其他許可證明,在患者出現自發性適當行為時的一種正強化物(張春興,1997)。 當個體達到目標行為可獲得代幣,且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可欲增強物,就稱為 代幣制度(黃裕惠,2000)。 本研究之代幣制度,是指當受試者達到獎勵標準時,立即給予點數集點獎 勵,受試者可將點數累積至一定數量換取後援增強物。本研究之後援增強物以學 生喜愛的食物(飲料)、文具用品、活動為主,並配合學校榮譽卡制度,累積三張 榮譽卡可記嘉獎乙支,給學生更多元的選擇,在研究後期,將物質性獎勵轉化為 社會性與活動性獎勵。 本研究將代幣制度運用在英語教學上,以集點給予立即性的回饋,並結合社 會性增強,增加受試者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升學習成就的目的。. 二、國中英語教學 本研究所指之國中英語教學,為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應用代幣制度在英語 教學的情形,包含教學活動與班級經營技巧中獎懲的部份。. 6.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分別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 xx 縣新新國中之國一快樂班(匿名)學生為研究對 象。研究對象在課堂以外之英語學習(如參與課後補習),非本研究所能掌握,故 不予以討論。其家長社經地位及學校環境等可能影響學習之面向,亦不在本研究 所要探討的範圍內。本研究結果將以學生英語段考成績為依據。在不影響教學進 度與學校運作的考量下,以每週五節課,為期四個月進行研究。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乃針對國民中學一個班級應用代幣制度所進行的教學過程研究,其研 究限制如下: (一) 研究情境的限制:本研究以教師運用代幣制度於英語教學進行探討,由於研 究對象僅為研究者之任課班級,故在研究過程中,該班導師班級經營理念對研究 對象具有潛在的影響。本研究之結果僅以 xx 縣新新國中一年級快樂班學生為限。 (二) 研究內容的限制:本研究僅以國中英語科教師來探討代幣制度應用在教學策 略和理念,無法顧及其他學科。 (三) 研究結果的限制:由於行動研究發生於自然情境中,紀錄實施過程中的改 變,因此,其獨特的研究情境是無法被完全複製或重建(Lecompte, Preissele & Tesch,1993)。本研究是以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國一快樂班為場域,僅以該班學生為 研究對象,解決研究者本人在教學場域的問題,因此在研究個案的選取及教學方 案設計上不具代表性,本研究結果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實務情境,研究者所擬定之 教學方案與研究歷程,僅提供其他教師應用代幣於教學時的參考。 (四) 研究者角色的限制. 7.

(17) 研究者身兼教學者的角色進行研究,在教學紀錄上多少有主觀的觀點,但研 究者力求要以客觀誠實的態度在第一時間作教學紀錄,並加入學生訪談、問卷等 不同觀點的資料,進行交叉檢證,盡可能提高本研究資料的可信度。.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教師運用代幣制的策略與理念。本章內容共分為三 部份,第一節為代幣制度之相關學理與研究;第二節為代幣制度的內涵;第三節 為代幣制度在國中英語教學上的運用。. 第一節 代幣制度之相關學理與研究 代幣制度始於 1960 年代初期,Ted Ayllon 發展出的代幣制度行為分析法,並 用於解決兒童的行為問題(Miller, 1997)。而後應用在班級教學中,主要用來處理 學 生 干 擾 行 為 , 改 善 上 課 的 學 習 行 為 , 提 升 學 習 成 就 等 (O’Leary, & Drabmann,1971)。因此,對於代幣制度的研究,在近代教育史上,一直是行為心 理學派中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領域的重要課題(黃世 鈺,2001)。. 壹、代幣的定義 代幣是一種操作制約中以增強為原則,類化的制約增強物,個體因此產生動 機一再重複被期待的行為,然後可依據代幣的價值,換取自我選擇的酬賞(許天 威,1990)。代幣在形式上,可以是玩具假鈔、籌碼、積分、點數、卡片、戳記、 票券、貼紙等凡是學生喜歡的東西或物品,具有替代物的性質(黃世鈺,2001)。. 貳、代幣制度的定義 代幣制度即是使用代幣作為增強物,以發揮其正負增強效果所採用的行為改 變方案(許天威,1985)。又稱為代幣法(Token economy)或標記獎勵法(黃世鈺, 2001)。黃裕惠(2001)認為當個體因不同的適當行為獲得代幣,且可用所獲得的代 幣交換輔助增強物,就稱為代幣制度。徐澄清(2000)也指出,代幣制度是實施者. 9.

(19) 在增強個案的行為時,不直接給予增強物菜單中的增強物,改給予象徵性的代 幣,讓個案可用所累積的代幣來兌換他所希望的後援增強物。主要是因為代幣具 有加強正向行為與消除負向行為的性質,能預測與期待可欲性行為的重複出現 (Martin, & Pear, 1996)。 積點制是代幣制度運用中最重要的機制,針對不同的可欲行為表現與行為改 變階段,設定不同的積點內容與方法(Rasing & Ducker,1992),當代幣累積至一定 的量時,即可根據事先設定的標準兌換渴望的增強物。. 参、代幣制度的理論基礎 代幣制度屬於行為改變技術的一種,在使用前應先了解其理論要旨,早期的 行為主義學家,如華森、巴夫洛夫、桑代克、霍爾等均提出著名的學習理論,並 運用在人類的學習活動上。在我們生活週遭也常見代幣制度的運用,例如,百貨 公司集點換贈品;飲料店使用集點卡,吸引顧客再度消費;學校核發榮譽卡,每 三張可記嘉獎乙支。由此可知,代幣制度雖已行之多年,在教育應用上仍有參考 價值。 一、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 行為改變技術源自於行為學習論,又可分為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和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其理論內容根 據學者許天威(1990)、陳千玉(1997)與張世彗(2003)的論述整理如下: (一). 古典制約 強調學習取決於訊號和關聯。最初由巴夫洛夫(I.P.Pavlov)在狗與鈴聲的實驗. 中提出,發現鈴聲(制約刺激)可以取代食物(非制約刺激)引發個體反應,亦即當鈴 聲單獨出現後,也能引發狗分泌唾液的制約反應。古典制約學習原理主張先有刺 激才能引發行為者被動反應,亦即「在控制的情境下,將一個原不能引發個體某. 10.

(20) 種反應的制約刺激,伴隨另一種能夠引發該反應的非制約刺激多次出現後,終能 使制約刺激與該反應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結關係,而能單獨引發該種反應」(張春 興,1997)。 巴氏發展出的「刺激─反應」學習模式,其要領如下(李咏吟等人,1993): 1. 非制約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係指在未經學習的反射動作中,所能 引起反射動作的因素。 2. 非制約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指非經學習而習得的行為,是由非制 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 3. 制約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是指在學歷成中引起反應的刺激。 4. 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CR)為在學習歷程中,由制約反應所引起的反 應。 (二). 操作制約 桑代克(E. L. Thorndike)根據貓迷籠實驗提出嘗試錯誤學習,強調學習是刺激. 與反應間的聯結,受到三個學習原則的影響:練習率、準備率、效果率,他認為 行為的後果若能帶來酬賞,則可增加行為的學習,反應之後果越滿意或越不滿 意,則刺激─反應間的聯結將隨著加強或減弱。 接著,史金納(B.F.Skinner)也探索不同後果對行為的影響,他發現許多自行 產生的行為,主要是受到該行為的後果所控制的,這類行為便稱為操作行為,也 就是這些行為是在環境中被操作出來的。增強的原則為操作制約的主要論點,得 到增強的行為將會保留並易於再度產生,未經增強的行為將不會被保留並消失。 史金納以老鼠壓桿求食物的實驗說明這個理論,老鼠利用壓桿可得到食物,如果 老鼠多按幾次槓桿,每次皆獲得食物,經過制約後,老鼠自行學得了壓桿取食的 行為,此即為操作性制約學習。. 11.

(21) 史金納將增強物分成原級增強物與次級增強物,原級增強物是指人類的基本 需求,例如食物,不須經過學習就可以用來增強行為,當個體處於缺乏此物的狀 態時,原始增強物才會被認為是需要的,但若不缺乏時則失去效用;而次級增強 物則是本身不具有增強的效果,須經由學習才能得知其真正的價值,以及所能換 取食物的象徵性物品,例如代幣(鄧壽山,1997)。因此,當欲改變行為之對象尚 未了解次級增強物的價值時,可同時呈現原級增強物和次級增強物,再逐漸將原 級增強物移除,最後以次級增強物來取代原級增強物。陳榮華(1997)則將增強物 歸納為三種:原級增強物、次級增強物、社會性增強物,社會性增強物是指人際 關係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或讚美的動作,例如微笑、擁抱、表揚讚賞、同學的 掌聲、感激等。社會性增強物在使用上,比較不會出現飽足的問題,教師在金錢 或時間上也不會負擔太大(陳千玉譯,1997)。 增強可分為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兩者皆可強化行為的出現頻率,以增強結果性質來看,增強物可分為正增強物 (positive reinforcer)和負增強物(negative reinforcer)。正增強是在個體出現某種行為 後,立即呈現正增強物,造成該行為再度出現的機率增加(葉重新,2000);負增 強則是指當個體反應後,立即去除嫌惡的事件,而增加該反應出現的頻率,該嫌 惡的刺激物即稱為負增強物,一種是逃脫行為,例如準時繳交作業,以免放學後 留校完成,另一種是防患行為,例如遵守校規免於受罰(呂祝義,1995)。不論是 正增強或負增強,目的都是為了建立學生良好的行為。史肯納根據實驗的情境, 將 增 強 理 論 分 為 連 續 增 強 (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和 間 歇 增 強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當目標行為出現就給予增強,可以有效加速行為的建立與出現頻 率。Walker 和 Shea(1995)研究建議,獎勵學生時應採用間歇性的獎勵,以避免連 續獎勵所產生的彈性疲乏;若是要改變學生的偏差行為時,採用連續的鼓勵能維 持動力改變學生不好的行為。. 12.

(22) 實施增強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吳清山,1993;張世彗,2003): 1. 只針對目標行為增強:增強物須隨著行為反應而來,否則就無法發揮增強的作 用,非目標行為則不應增強。 2. 目標行為出現後,立即給予增強;實施行為改變初期,當目標行為發生後立即 給予增強,比延宕性增強的效果好;連續增強又比間歇增強的效果好。 3. 適時使用社會性增強,強化增強效果:給予增強物的同時,應伴隨社會性增強 物出現,以培養學生自尊和自律。 4. 增強的方式須考量個別差異:在實施增強之前,須先了解實施對象的喜好,選 擇適當的增強物與增強方式,因為每個人對相同的增強物的喜好程度不同。在實 施過程中,適時改變增強物,避免產生飽足現象。 5. 目標行為的維持,在後期可採用延宕增強、間歇性增強等技巧。 史金納在學校訓練方面並沒有提出模式,行為塑造模式是由後續學者們根據 其基本概念,進而發展出的新 Skinner 模式(金樹人,1994),其基本要義為:1. 行 為後若緊接著提供增強物,則會強化該行為;反之,行為之後若緊接著處罰,或 是沒有給予增強物,則會削弱該行為。2. 在學習的前期,採用連續增強可達到最 佳的效果,當學習行為達到所期望的目標時,採用間歇性增強可使行為持續保 持。此行為塑造模式提出四項原則供教師作為班級經營時的參考(金樹人,1994): 1. 教師應多用正增強鼓勵學生的優良表現,當出現良好的表現時應立即給予增 強,對於學生的不良行為則不予以注意,亦即有意忽視,此即 RIP(常規-忽視-獎 賞)。適合用於低年級與小學階段。 2. 另一種方式為 RRP(常規-獎賞-處罰),先建立常規並且強調獎賞,但是對違規 行為進行處罰,處罰是由全班共同制定規則,因此學生很清楚也會願意接受處 罰,這種方式適用於高年級及行為常有問題的學生。 3. 教師應善用各種增強物,包括物質性、社會性、符號性、活動性等增強物,並. 13.

(23) 在適當的時機使用。 4. 教師評估學生出現良好行為的頻率後,可配合變時增強與變率增強,使學生的 良好行為成為習慣。 5. 教師應謹慎使用處罰措施,多使用獎勵增強原則,因為懲罰雖可收暫時之效, 遏止不當行為,卻無法徹底改善,亦可能造成更多的偏差行為發生。 (三) 社會學習理論 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 運用了古典制約、操作制約與觀察學習來解釋行為,強調環境(境教)的重要,行 為的發生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結合了社會環境中的有關事件,並涵蓋其對 環境事件的認知(思考、信念、知覺),亦即環境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及個人 行為三者,彼此會交互影響。 根據班杜拉的觀點,即使個體不曾親身體驗行為後的獎賞或懲罰,只憑觀察 他人行為表現帶來的獎懲後果,或者聽到別人對某些行為對錯的批評,他也能學 到何時何地該表現出何種行為。如果個體喜歡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以後在同樣 情境下個體就會表現同樣的行為(正強化);反之,若受到懲罰,以後他就會表現 另一種免於懲罰的行為(負強化),可看出該理論相當強調學習時個體的自主性。 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的四個歷程,分別是注意歷程(attentional process)、保留歷 程 (retention process) 、 動 作 重 現 歷 程 (motor reproduction process) 及 動 機 歷 程 (motivational process)。首先學習者必須注意楷模人物所表現的行為特徵,並了解 該行為的涵義;然後將觀察所見到的行為轉換為心像表徵或語文表徵,如此才能 長久保留在記憶中;接著將記憶中的心像表徵或語文表徵轉變為適當行為表現出 來;最後階段是當個體受到動機因素的影響,在適當時機表現出學習到的行為。 不過因為個人認知的差異,即使觀察相同的社會情境,不同的學習者未必會產生 相同的反應。. 14.

(24) 在班級經營上,教師應思考教室中學生個體、班級環境與學生行為三者間的 交互作用關係,學生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會影響學生所表現出的行為, 而學生的行為表現又會影響班級環境,教師採取班級經營策略時,應當思考學生 對策略的不同看法,若認同就會因此遵守策略,反之則會表現出不苟同的態度。 伍至亮(2002)提出應用在班級經營上的幾個具體做法:1.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氣 氛:讓班級中的社會學習成為一種愉快的經驗,能使社會學習效果更好。 2.提供 正向的社會學習對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正向的偶像,讓學生得以見賢思齊。 3.教師以身作則成為楷模:教師的身教更重於言教,應能以身作則,作為良好的 模範。4.善用社會學習的增強原則:教師對於學生表現良好的行為,應多給予鼓 勵,以強化其行為,並消弱不當行為產生的頻率。 綜合上述理論,運用代幣制度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有意義的聯結,應讓學生認知到行為標準的意義,避免錯誤習慣的養成,增強 物的安排應具有幫助學生學習及自我認同的作用。 2. 代幣制度的運作應公開化、制度化,在行為改變一開始,應持續給予增強,避 免消弱現象,之後再以間歇增強來維持學生的行為。 3. 注意學習類化的結果,避免不當遷移。 4. 多獎勵少懲罰,並搭配社會性增強物,避免學生過於功利主義的心態。 5. 善用社會學習論中的觀察學習,提供榜樣或示範行為。 6. 兼顧人性與個別需求,代幣制度策略可彈性調整。(黃世鈺,2001) 二、 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原則 國內外學者(朱文雄,1999;黃政傑,1999、2000;Reitman et al.,2004) 將代幣制度視為行為改變技術中的一項策略,劉春榮(1984)也認為代幣是一種很 好的增強物,可用來增強學生的適應行為。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不僅可用以改變 也可矯治不同問題對象的行為,並塑造良好的行為(許澤銘,1988;Martin &. 15.

(25) Pear,1978)。如能運用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效果必有所助益。周新富(2002)認為 該理論運用在教育上,有五大原則: (一) 賞罰原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使用獎賞應多於懲罰,運用時應以公正客觀、 及時執行的原則,使學生了解獎懲的意義和辦法。並以處罰和獎賞輪流交替使用 矯正個體行為。賞罰的用意在於養成兒童的理性思考,具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 力,因此教師使用賞罰時,必須考慮人、時、地是否合適。再者,教師應有多獎 少罰的觀念,考量情境因素,並加強認知溝通,有效掌握學生學習行為。 (二) 行為的塑造與消弱原則:為了塑造學習者的新行為,當學習者表現出良好行 為時,教師就立即給予增強,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直到學習者達到目標行為為 止。此外,提供學習者具體的學習典範或榜樣,以為模仿的對象,可以矯正學習 者不良的習性,並建立良好的行為。當學習者出現不良行為或反社會行為時,教 師可採用消弱原理消除這些行為。 (三) 因應個別差異訂定標準:教師可將所要達成的目標行為分成幾個階段,讓學 習者逐步完成,並明確指出終點行為,而終點行為必須是「可觀察、可評量、具 體化的」。最重要的是因應個別差異訂定學習者可達到的成就標準。 (四) 類化作用:類化是指個體對特定刺激產生反應後,再接受到另一類似的刺 激,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善用類化原則,利用學生的舊經 驗,提供同質性的學習情境,連接學習者新、舊經驗,產生類化作用。 (五) 隔離與消極增強策略:隔離與消極增強可取代懲罰,並杜絕懲罰所產生的後 遺症,更有助於維繫師生間的關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採用隔離與消極增強策 略,矯治學生的不良行為。. 16.

(26) 第二節 代幣制度的內涵. 本節將探討代幣制度實施步驟、優缺點與注意事項。 壹、實施步驟 代幣制度的實施步驟,必須因時制宜,因人而異,教師在使用上,可依據情 境、對象的不同制定合適的流程。以下是學者們的看法。 Martin & Pear(1996)認為代幣制度的實施,應考慮下列幾項步驟逐一進行: 一、決定目標行為 目標行為係決定於所欲執行的個體之目的而定,而目標行為應明確界定,不 宜一次選擇多項,例如一位老師欲改善學生上課吵鬧的情形,其目標行為可訂為 「學生能安靜上課」 ,更進一步的目標也可以是「學生能確實完成習題」 。 在同質性的團體可能會有幾位特定的學生,需要根據其個別表現訂定個人化 目標,也會增加代幣制度處理的複雜度,但在國中階段老師並不需要立即處理許 多個案,因此因應個別差異所做的處理仍有其必要性。 二、建立基準線(baseline) 在每個階段開始前,基準線的建立是必須先完成的工作,以作為代幣制度實 施的參考,在代幣制度執行後,再與基準線做一比較以了解代幣制度執行的成效。 三、選擇實質增強物(backup reinforcers) 代幣制度的實質增強物在選擇上務必多樣化,且必須是受試者在意或喜歡 的,可以先與個案討論之後,再決定增強物的內容。劉春榮(1984)的研究也指出, 有後援增強物的代幣處理優於無後援增強物。因此,在實施代幣制度時,可在教 室成立一家小型店面,並明確登記以代幣兌換之清單,讓學生確知其可能擁有的 增強物,滿足其需求,並在預算允許範圍內隨時補充貨源。 四、代幣的形式. 17.

(27) 代幣必須是有形的,一般而言,代幣的外觀設計必須是具有吸引力的,符合 耐用、好管理、便於攜帶,及不易仿造等條件,任何材質樣式都可以,如:點數、 貼紙、小卡片、星星、戳章、玩具鈔票等小東西。在執行代幣方案前也應確保準 備有足夠數目的代幣可提供给學生來兌換。 五、尋求既有的協助資源 實施代幣制度之前,可先瞭解並掌控可能影響建立目標行為的相關人際因 素,加以運用或調適;善用人際關係,有助於個體在代幣方案執行中改變行為, 對於行為的維持有加分的效果(黃世鈺,2001)。因此,在國中階段執行代幣制度, 可能不需他人的協助,但可指派較有責任感的學生協助管理、紀錄。此外,詹傑 森(2008)研究指出,教師可尋求學校附近的商家或商場等社區資源,提供教師折 價券作為班級增強物來源之一。 六、代幣制度實施地點的選擇 代幣制度實施並無特定的地方,只要考慮到方便執行即可。在教室中執行代 幣制度,一開始可能會出現吵雜、混亂的現象,但對學生而言,很快便能適應, 並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張世彗(2003)認為代幣系統的建立程序如下: 一、 確定一到四項欲改變的行為目標。 二、選擇使用的代幣種類,年幼兒童可使用具體的代幣,如郵票、彩色卡片,年 齡較大的兒童則可採用積分制。 三、建立每天給予學生獲得數目的回饋方式,一天通常可以有幾次,對於高發生 率的問題或是年幼的兒童,教師可縮短回饋時間,例如每隔半小時就提供回饋。 四、決定後援增強物。在酬賞單上列出權力或活動範圍,以確保多元性和新奇性。 五、設定每一目標行為的代幣值及酬賞的購買價值。 六、提供學生根據每日和每週的積分數來賺取每日和為期較長的酬賞。. 18.

(28) 七、利用圖表追蹤每日所賺取的籌碼。 黃世鈺(2001)認為代幣制度的實施步驟如下: 一、審視相關文獻紀錄,規劃合適的處理方法。 二、確立目標行為,列出短程與長程的目標及優先次序,並兼顧目標間的統整性 與連貫性。 三、建立目標行為的基準線作為參考。 四、選擇回饋增強物以有效、同儕間流行為主,蒐集學生所關心的語彙作為增強 的措辭。 五、選擇合適的代幣:有吸引力、輕便易攜帶、堅固耐用、易於掌握。 六、了解並掌控可運用之人際資源。 七、安排適當的情境,達到境教的功能。 八、配合個別差異,採行特別的流程: (一) 將特殊流程隨時記錄在資料單上,例如決定誰負責記錄,如何與何時記 錄資料。 (二) 瞭解代幣制度的各項細目,例如誰負責給予代幣,如何給予增強,以及 增強哪些行為。 (三) 紀錄當事者每日獲得代幣增強的行為事件與頻率。 (四) 設定累積代幣的積點數,以及兌換增強物的規則。 (五) 與相關人員討論目標行為的代幣處理問題,並取得共識。 (六) 密切注意潛藏的問題。 九、準備代幣制度使用手冊給每一位參與者,說明相關實施步驟及相關問題的解 決方法。. 19.

(29) 綜上所述,代幣制度主要實施步驟,可以歸納如圖 2-2-1: 目標行為 的訂定. 代幣形式 的選擇. 增強物的 安排. 代幣兌換系 統的擬定. 圖 2-2-1 實施步驟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首先,藉由相關文獻紀錄的探討,決定本研究之目標行為,並建立基準線 (baseline),使代幣制度在執行時有所依循,再者,選擇適當的增強物及代幣形式, 代幣選擇必須兼具輕便、方便保存、有吸引力的特性,最後是設計實施流程,擬 定適合的代幣兌換系統,並在實施過程中詳細紀錄,定期檢視實施成效,在目標 行為達到後可逐漸減少代幣之給予,或逐漸撤離代幣,協助學生從外在獎賞轉為 內在對自我的肯定。 因此,在實施上,仍需注意以下原則(孟瑛如,1996):一、公平原則:實施 時,考量個別差異,每個人都應有自己要增強的行為,僅有目標或增強物上的不 同,且應納入代幣交換系統中,避免單獨實施造成不公。二、有意匱乏原則:學 生僅能由代幣系統中得到列於增強物中的物質增強部分,以增強其為獲得增強物 而改善行為的動機。三、特殊原則:教師與家長增加增強物的特殊性,以增強學 生得到此增強物的動機。或者多使用社會性增強,例如:一本有老師勉勵話語的 筆記本。四、多元原則:物質性增強物應注重多元化,避免因單一增強物而失去 吸引力,最好能參考學生的意見,注重其喜好程度、可行性及多元化原則。五、 集中原則:每次所選定的目標行為盡量勿超過三項,以避免有注意力及短期記憶 問題的孩子因目標難以達到而失去努力的動機。之後根據其改善進度逐步調整, 避免一次列項過多,致使學生注意力分散,延誤進度與動機。. 20.

(30) 趙蕙英、戴宏真(2001)則認為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握的原則有:一、即 時性:當學生出現好的行為表現時,立即給予增強;二、全面性:凡是校內的教 師均可給予或扣除學生代幣;三、整體性:以德、體、群、美育為主,智育為輔, 建立全人教育;四、累積性:代幣可逐年累積,追求最高榮譽;五、漸進性:階 段式的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與榮譽感;六、適度性:獎勵要適度,不可濫用或過 度嚴苛;七、公平性:獎勵要公平、公開、公正,不可以教師之主觀意識做為獎 勵標準;八、鼓勵性:多鼓勵學生正向行為,減少負向行為的懲罰。. 貳、代幣制度的優缺點與注意事項 班級教學中,教師使用代幣制度,除了方便、容易實施外,學生也樂於接受, 不管是行為或學業方面,不論是個人或團體,都有機會獲得獎勵,也是代幣制度 到目前為止仍受到大家的重視。綜合各家學者(許天威,1990;陳千玉譯,1997; 黃裕惠,2000;Alberto & Trouman,1995)觀點,代幣制度優點整理如下: 一、代幣本身:具有可攜帶性、持久性及長效性、不易損壞性,具有增強效果。 代幣數量也能確實代表增強物的數量。 二、多多益善,避免飽足感:代幣可無限累積,以換取較大或較有價值的實質增 強物,如果代幣太多用不完,還可累積至下次再用,因此不易產生飽足感的現象, 並可訓練學生習慣於需求的延宕滿足。 三、使用對象人數不限:可同時使用在若干人的團體中。因此許多研究報告指出 代幣適用於精神醫院、學校、特殊班、輔育院等團體。 四、給予方式標準客觀:代幣給予的標準必須按照規定,不會受到教師情緒或喜 惡影響而有失公正,給予標準也可隨著行為表現的進步而調整。 五、附帶的學習效果:從計算與使用獲得的代幣,可學到金錢的概念、算數的技 術、理財的能力,培養榮譽和成就感。. 21.

(31) 六、代幣兌換多樣化:代幣可換取的實質增強物可多樣化,給予對增強物有不同 偏好的人更多選擇。如果學生對某一兩種後援增強物不再感興趣,也還會有其他 的增強物吸引他。 張德銳(1996)指出代幣制度的實施可能產生的問題主要如下:1.學生太過在乎 獲得獎賞與否,而有過度競爭情形;2. 習慣受到獎賞的學生,一旦未能獲得獎賞, 心理常產生焦慮和不安;3. 學生可能因為太常獲得同一項增強物而對該項增強物 毫不在乎;4. 學生可能會為了獲得獎勵,而遷就教師的喜怒好惡,導致個人的價 值判斷和創造力無法充分發展;5. 學生可能會認為獲得獎賞的學習活動本身缺乏 意義、價值和興趣,而只是獲得獎賞的工具。再者,代幣制度在設計上若缺乏周 延考量,可能會增加老師的工作負擔,佔據老師的教學時間,太過複雜的規則及 廣泛的使用範圍會造成教師困擾,老師也會因管理代幣及紀錄行為次數而耗費許 多時間影響教學(林謙宏,2004)。詹傑森(2008)也認為代幣制度會獎勵多者得到愈 多,少者愈少的馬太階級效應。張世彗(2007)、陳政見(2008)則認為一成不變的代 幣與增強物造成學生飽足及厭惡現象,代幣的價值無法符合原定價值期望,反而 失去行為改變的效能。若實施不當,外在的獎勵與增強會降低學生內在的學習動 機,葉重新(2005)、林謙宏(2004)和溫世頌(2007)皆提出相關的看法。 因此,張德銳(1996)建議教師可以下列方式因應這些副作用:1. 安排學生個 人間、團體間的合作活動,並就學生的合作行為給予獎勵;2. 獎賞的給予盡量分 散在每個學生身上;3. 觀察學生的需要,經常變換增強物;4. 多了解學生對問 題的看法,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和理解力去評斷事理,建立自己的行為準 則;5. 提供適合學生能力且具挑戰性的學習活動,然後引導學生在學習成功後, 培養高度的學習意義和興趣。李淙淵(2010)認為可以就「增強物層面」及「制度 層面」加以改善,在增強物部分,要改善代幣的缺點,並謹慎規劃後援增強物; 制度方面則是建立明確易行的制度及提昇教師專業增強技術。. 22.

(32) 綜合上述看法,本研究針對代幣制度缺點其因應策略有:(1) 即時獎勵,將 點數立即登記在紀錄表上; (2) 小組與個人獎勵並行;(3) 延宕兌換增強物時間, 以每一次段考為期,期末兌換大獎;(4) 提供多樣性的後援增強物,包括當作平 時成績、兌換榮譽卡、允許某些特殊權力,不要過於強調物質的獎勵;(5) 依學 生個別差異,訂定獎勵標準,讓每位學生皆有機會獲得獎勵。 總而言之,比起由其他增強物所發展形成的行為,代幣的使用可以發展出更 高水準的行為,比原級增強物有更大的應用空間,但是實施時必須注意一些細 節,由 Martin 和 Pear 二氏的看法可知,為了要發揮代幣制度的功效,每一步驟 都不能忽略,以免功虧一簣。研究者整理各家學者看法後,認為教師使用代幣制 時,有以下幾點必須注意(許天威,1990;徐澄清,2000;黃裕惠,2000;黃世鈺, 2001;Martin & Pear,1996): 一、執行資料的保存 確認應使用何種表格資料,決定由誰來紀錄以及何時紀錄。 二、清楚界定目標行為 為了讓當事者了解行為改變的具體方向,並能自發性的接受代幣制度,必須 先確定目標行為具體且明確。對不同特質的學生宜設定不同目標。 三、讚美應隨之出現 給予代幣的同時,執行者應以親切友善地態度贊同其行為表現。 四、代幣的操弄原則 代幣必須是有形的,可以方便當事者攜帶,教師在任一時間都可以方便給予, 且不可延遲拖欠。 五、避免偽造代幣 只有在做出目標行為時,方能依照事先約定數目給予代幣,個案也只能用在 該方案中所累積的代幣來兌換後援增強物,確保個案無法從其他來源得到。而執. 23.

(33) 行者也應避免代幣的偽造、偷竊或者販賣的情形出現,以記錄所賺取和使用掉的 代幣數或在代幣上作上記號,都是可以使用的方法。 六、增強的規劃 當目標行為出現時,立即的增強效果最大;當目標行為穩定出現後,便可以 進行延宕的增強,如此一來,行為的建立才得以不用一直依賴立即性的增強。給 予代幣時也要配合社會性增強,並引導學生自我增強。 七、增強物兌換比率 個案可使用所累積的代幣來兌換他所喜愛的增強物,其兌換之比率應事先由 執行者和個案討論後決定,並明確寫在行為契約書內。此外,代幣兌換的比率應 適當拿捏,目的在讓學生知道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得到想要的增強物,同時,若 兌換的比率訂的太低,則缺乏挑戰性,太高則易讓學生失去動機。 八、善用反應代價策略 當學生有不適當行為時,以沒收代幣方式取代懲罰,可避免施以體罰的懲罰 方式造成的倫理問題,實施時須等到代幣制度實施了一段時間,學生已可完全體 會代幣就是增強物,並已累積了相當數量的代幣之後才能使用,也要讓學生充份 了解每項負面行為的定義和會被扣除的代幣數目,並將這些事項具體地寫於行為 契約書上。當學生做出負面行為後,即可立即從已累積的代幣扣除約定數目的代 幣,並說明扣除代幣的具體理由。同時,執行者要避免學生做出的負面行為太多 而失去已獲得的所有代幣,所以不要一開始就訂定太多負面行為項目。 代幣制度對年紀越小的學生實施效果越好,國中以上階段則須做適度轉化, 趙蕙英、戴宏真(2001)指出榮譽制度成功與否,需要校方的具體措施與教師持之 以恆的執行配合,則對任何年級皆有效,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則可利用教學小 技巧降至最低;蕭寧波(2002)也指出代幣制度不應無止境地使用,教師在實施之 前,應考慮在什麼情形下以及如何撤除,也應避免過度酬賞。而代幣制度所兌換. 24.

(34) 的獎品對學生是否具有吸引力,端視學生的需求而定,林謙宏(2004)認為使用榮 譽制度須配合其他的獎勵措施,例如:榮譽卡可以折抵懲罰、當作平時表現的分 數、獲得榮譽卡可擔任班級幹部。由此可知,教師在實施代幣制度時,執行代幣 制度前,需考慮周全,針對上述可能的問題加以防範與準備,才能發揮最大的效 用。. 第三節 代幣制度在國中英語教學上的運用.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先要知道學生如何「學」,才知道該如 何「教」,把「教」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廖曉 青,2007)。本節將先探討行為理論對語言學習的觀點,接著探究代幣制度應用在 教學上的相關研究,最後分析代幣制度在英語教學上的應用。. 壹、行為理論對語言學習的觀點 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刺激─反應模式為理論基礎,從行為主義角度來看語言的 學習,Skinner 指出語言學習就是一種操作與反射的過程,與其他學習沒兩樣,如 果反應受到強化,就會加以保存,也就是說,在行為主義教學論的觀點,語言是 一套習慣,藉由模仿、強化、重複,小孩即可習得語言(廖曉青,2007)。由此可 得知,Skinner 認為語言的學習,透過外塑的作用即可達成(王文科,1991)。英語 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是因為學習者尚未建立正確的習慣,因此教師讓學生 反覆演練正確的句型,直到正確無誤為止。 行為學派對於語言學習的觀點如下(黃馨葆,1999): 1. 語言是一系列對刺激的反應,強調可觀察、可測量的一面。從行為主義的觀點, 語言行為和其他行為本質上沒有不同,但可以透過強化、塑造或模倣形成,對. 25.

(35) 外界所給予的刺激做出習慣性的反應。 2. 行為學派強調學習的重要,認為語言行為是經由後天而習得的能力,而語言發 展僅是廣泛的學習系統中的一部份。 3. 行為學派注重的是激起語言行為的刺激和語言運用的結果,認為環境因素(強 化和刺激的歷程),可決定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只要能了解外界刺激的 因素,便能準確預測一個人將會有什麼言語行為。 本理論運用在教學上,常見於傳統教學法中,以英語教學法中的聽說教學法 為例,教師安排句型練習(給予刺激),學生做出反應,老師根據學生的反應給予 強化,並即時改正錯誤,學習語言的過程如機械式般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上, 教師可給予學生多方的視覺與聽覺刺激,例如教室情境佈置、錄音帶的播放等, 搭配增強原理來增強學生的習慣,以發展其語言能力(謝一謙,2002)。. 貳、代幣制度應用在教學上的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針對歷年有關代幣制度之碩、博士論文進行探討,藉以了解代幣制 度既有的研究成效,作為研究者後續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研究以國中一年級學生 為對象,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訪談、觀察的研究方法蒐集資料後進行資料分析, 將代幣制度融入教學策略中,是與所蒐集到的相關研究不同之處。茲將各研究論 文重點整理如表 2-3-1:. 26.

(36) 表 2-3-1 代幣制度應用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國小五年級 劉春榮. 151 名學童 代幣制度有效改善上課不注意聽講. (1984). 與兩名六年 及遲到等不良適應行為。 級學生 2 位具有嚴. 受試者經由代幣制度的實施後,其習 見之干擾行為已見改善。改善上課內. 鄧壽山. 重干擾行為 容並適時給予學生鼓勵關注,提供適. (1997). 的腦性麻痺 當的增強物,亦能有效減少學生干擾 國三學生 行為之發生。 代幣制度能有效減少受試者的前因 有嚴重攻擊 事件、軀體的攻擊和暴力行為、語言. 王大延. 與暴力行為 攻擊與暴力行為、增加變通行. (1997). 的國小 11 歲 為。就級任教室、科任教室及室外等 男童. 三個不同的情境,攻擊與暴力行為逐 漸減少,有類化效果。 榮譽卡(章)對學生有增強效果,且可 以制約學生的行為。榮譽制度能否成 功,除校方能否提供具體的措施外,. 趙蕙英、戴宏真 小六學生 (2001). 如果老師持之以恆的執行,對任何年 級皆有效。教師可利用教學小技巧, 降低榮譽制度的負面影響。. 27.

(37) 續表 2-3-1 實施代幣增強方案後,學生在國語 1 位 9 歲就. 課、數學課及社會課的用功行為有進 步的跡象。即代幣增強方案能增進注. 司念雲 讀普通班四 (2002). 意力渙散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用功行 年級女學生 為的時距百分比,在處理期的水準平 均值皆比基線期佳。 使用榮譽卡制度只對好的行為有持 國小不同年 久性的效果,對於改善班級常規或學. 林謙宏 (2004). 段 10 個班 生不良行為,只能達短暫而表面效 級學生. 果,建議改善教學活動的內容,比較 能吸引學生上課注意力。. 就讀普通班 實施合作學習教學能增進學習障礙 許美華. 之小四和小 兒童數學學習成效,再融入代幣制度. (2005). 六學習障礙 教學亦能增進學習成效,且效果更 兒童各一名. 好。 代幣制度介入能促進國中肥胖男學. 以 54 名平 生在參與跑走運動時有較高之出席 均年齡 12.5 率與跑走圈數,並有較少之缺曠課次 林宏達. 歲、. (2006). BMI 值 29.4. 數,提高國中肥胖男學生減肥成效。. 國中男生為 受試對象. 28.

(38) 續表 2-3-1 女性教師使用正增強的頻率高於男 性教師。班級人數多的級任老師使用 正增強的頻率高於班級人數少的級. 于冬梅 級任教師 (2006). 任教師。教師使用正增強、懲罰和班 級經營的各層面及整體班級經營成 效具有密切關係。 五名國小特 結構式教學環境與代幣制能提升學. 田清輝 教班中度智 生主動工作行為,並且提升學生正向 (2008). 能障礙學生. 行為。 增強物兌換系統則應兼顧到短期回 饋與長期的延遲回饋。代幣制度規劃 時即應預防可能的困擾,緊縮貨幣消. 詹傑森. 五位國小高 弭通貨膨脹,學生自我比較防止馬太. (2008). 年級教師 效應的階級產生。優良教師具有自己 對代幣制度的教育理念,且能堅持代 幣制度原則。. Lyon,& Lagarde(1997). 普通學生. 建 議 建 立 簡 化 增 強 系 統 (graduated reinforcement system, GRS),首先設立 點數計算方式,每週結算一週點數所 得,此系統分為三級,隨著學生的興 趣調整增強物,並運用教師及家長之 力量,執行該方案,GRS 的實施不再 對每一個不同的目標行為使用不同 的點數,也不對每一個增強物賦予不 同的價格,可減少持續紀錄上的麻 煩。. 29.

(39) 續表 2-3-1 Higgins, Williams, & McLaughlin(2001). 一名 10 歲 不當行為(說話、離座、不良坐姿) 出 小三學習障 現的平均次數減少。 礙學生 八名有嚴重 實驗組的學童有效減少干擾行為的. Musser,Bray, Kehle,& Jenson(2001). 情緒障礙的 水準,控制組學童則無顯示任何處理 學生. 效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文獻整理得知,代幣制度的相關研究,以應用在特殊教育居多,另外, 亦有研究將代幣制度應用在國語、數學、社會、體育等課程,詹傑森(2008)則是 採質性研究的方法探討五位國小高年級教師實施代幣制度的策略與理念,以及運 用代幣制度時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法。在研究結果分析中,各篇論文皆肯定代 幣制度的成效,僅林謙宏(2004)認為使用榮譽卡制度只對好的行為的持久性有效 果,對於改善班級常規或學生不良行為,其成效是短暫且表面的,建議改善教學 活動的內容,比較能吸引學生上課注意力。 此外,各研究論文對於代幣制度在實施歷程中的發現,可歸納分述如下: 一、 代幣制度具有楷模學習的效果 (林謙宏,2004) 。 二、 重視學生個別差異,應訂定個別化行為目標 (林謙宏,2004;詹傑森, 2008) 。 三、 代幣制度應強調內在動機,避免做不當的連結,配合其他方式更能彰顯效 能 (劉春榮;1984;林謙宏,2004;許美華,2005;詹傑森,2008) 。 四、 多運用代幣兌換特殊權力、活動或工作,可減少經費支出 (劉春榮,1984; 鄧壽山,1997;詹傑森,2008;Higgins, Williams, & McLaughlin,2001) 。. 30.

(40) 五、 代幣給予強調立即性原則,其效果最好 (司念雲,2002;詹傑森,2008) 。 六、 實驗前先調查學生喜愛的增強物,符合學生的需求,可引起學生蒐集代幣 點數的動機 (鄧壽山,1997;林宏達,2006) 。 七、 在實施過程中應善用反應代價策略 (王大延;1997,林宏達,2006;Musser, Bray, Kehle & Jenson,2001) 。 除了以上研究之應用外,也可將代幣制度應用在一般教室的正常學生。陳麗 霞(2005)指出代幣制可有效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 按時做作業、按時放學回家;邊玉芳、邵春暉(1995)研究以代幣制矯正小學生作 業字跡潦草的行為;王奇(2002)則指出代幣制可以運用在語文、數學科中,也可 運用在活動課程,在學生生活方面同樣能發揮作用;蔡坤(2007)將代幣制運用在 大學英語課堂中,發現大學生參與課堂行為變得更積極,而且有效轉換外在動機 為內在動機;林宏達(2006)在體育教學上也運用代幣制度,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 動機及參與運動,讓體育課變得更生動有趣。 代幣制度方案運用在各類特殊兒童及成人的行為上,也能有效改善下列行 為:(1) 減少搗亂行為(2) 增加上課時的學習行為 (3) 增近學業成就 (4) 改變其 他附帶行為(馬信行,1993)。且增強方案的處理運用與實施步驟亦趨於完備,陳 榮華(1989)認為應事先考慮以下的原則:(1) 先選擇代幣形式(安全易操作,可以 不斷累積並價錢便宜為宜); (2) 事先列舉可獲得代幣的原則與行為表現 ;(3) 選 擇後援性增強物;(4) 建立代幣商店; (5) 建立代幣與後援增強物的交換比率(太難 或太容易皆不適宜); (6) 現場的試探性演練。 歸納以上所引述之相關文獻可知,代幣制度的應用頗有成效,有鑑於此,本 研究將以代幣制度來探討英語科教學中的實際運用狀況,以提供日後英語科教師 在教學上之參考。. 31.

(41) 参、代幣制度與英語教學 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9)中的課程目標及能力指 標,教學者在規劃課程時,可視學習者的需求對課程加深加廣。臺灣地區的學習 者在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下,是以培養英語溝通能力為主要目標,重視學 習者的學習興趣,其課程目標第一點即闡述「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俾 能運用於實際情境中。」國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強調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並重, 其能力指標依照語言能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及文化與習俗三方面,分別加 以敘述;語言能力涵括聽、說、讀、寫以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五項,在課程上, 更強調英語的實際運用,以發揮其工具性功能,幫助個人吸收新知,促進身心發 展。 由於學生程度參差不一,教師在課堂中可靈活運用教學技巧,例如增刪教 材、變化活動設計或問題難易度,以符合不同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教材編篡時,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9)提出以下原則。 1. 以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均衡發展為目標。 2. 教材內容編製以學生的興趣及需要為依歸。 3. 應參考分段能力指標及附錄中所列的主題、體裁及溝通功能,以落實英語課程 目標。 4. 教材編撰時,提供學習者生活化的情境,並結合主題、句型結構及溝通功能。 5. 字彙、片語、句型的教學應採循序漸進,由易而難螺旋向上的模式,並適時安 排複習單元,提供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 6. 主題應與學生的生活相關,體裁宜隨著學生年齡及英語能力的增長呈現多元的 風貌。 7. 以生活化的主題搭配不同的體裁,提供學生多樣化的語言情境,豐富學習內 容、提昇學習的興趣,以增進學習的效果。. 32.

(42) 教學方法上,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9),國中階段 為聽、說、讀、寫及整合能力訓練的延伸;閱讀方面宜增加不同主題和題裁的教 材,以提高閱讀興趣並增強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則應從合併、改寫、完成句子、 造句到書寫簡單的段落,循序漸進培養其寫作能力。綜合言之,英語科教學強調 適時複習,實際應用,不要求死背強記,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綜上所述,代幣制度應用在英語教學上的意義如下:第一,代幣制度可使學 生對所建立的目標行為產生興趣,本研究在設計上結合英語教學聽、說、讀、寫 四種能力,即時給予代幣增強,學生為了獲得獎勵,必會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第 二,由於代幣在使用上可以針對個人設計,也可在團體中實施,在常態編班裡, 對於英語學習出現的雙峰現象可以有效處理,因為代幣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 獎勵,只要和自己比較即可(蔣興儀,1998)。第三,英語教學與其他科目不同之 處,在於英語教學分為字彙、片語、句型三部份,且強調培養溝通能力,因此代 幣制度應用在教學上,蔡坤(2007)建議應考量學生英語程度的差異,課堂活動設 計應有難易之分,且可獲得代幣數應隨難易度調整,以激勵不同英語程度的學生 參與課堂活動。例如,朗讀課文和背誦單字屬於機械性的練習,但是回答問題則 屬於語言技能的訓練,若運用在課堂報告、採訪等實際演練,則屬於語言應用能 力的培養。 以目前國中的英語教學環境,皆屬大班教學,學生人數大約 35 人,但是大 班教學上課氣氛較為嚴肅,單靠教師於課堂上以言語上的鼓勵或責罵,亦難提升 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動機及參與度,因此本研究試圖在國中英語教學上採用代幣制 度來強化學生的參與度,進而提升學習成就。.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