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樂思–史惟亮檔案》探華歐學社音樂計畫
149
0
0
全文
(2) 致謝 此論文之完成需要感謝許多人的支持和鼓勵。首先,感謝黃均人老師,讓我 有機會參予「史惟亮德國檔案徵集計畫」。使我在過程中,能接觸第一手資料、 實地參訪當時重要歷史的地點,並且一同參予人物專訪的過程。在寫作過程中, 一再給予我正確的方向,並提供所有需要的資源。 感謝歐樂思神父,保存這些珍貴的史料。專訪中,解答了許多現有文獻中的 疑點。更感謝神父對於文化工作無私的付出和貢獻,使得臺灣音樂工作能在當時 有突破性的進步。感謝黃淑娟博士的安排和翻譯,使得我在撰寫時能有正確的參 考資料。另外,感謝錢善華老師和溫秋菊老師,撥空擔任口試委員,提出寶貴的 建議,使論文內容更加完善。 感謝師大音樂系的教授,在研究所期間的所學,擴大了我的視野也對音樂有 更多不同的認識。感謝師大音樂系碩士班的同學們,一起在音樂的領域進行各方 面的學習。感謝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子嘉學姊、予祈學姊,在忙碌中提供我所有 需要的資料來源;依辰學姊,一同完成史惟亮德國檔案徵集計畫,並提供相關論 文以作為撰寫時最有利的參考。 感謝父母,你們是我最強而有力的靠山,也是我往前最大的動力。謝謝你們 支持我完成碩士學業。. i.
(3) 摘要 1960 年代,歐樂思神父(Br. Alois Osterwalder, 1933- )是當時臺灣音樂發展中 重要的人物之一。1958 年,史惟亮(1926-1977)赴歐洲留學期間,認識了歐樂思 神父。1964 年底,歐樂思和其他對中西方藝術交流有興趣的朋友們,於波昂成 立「華歐學社」,宗旨為促進中國和歐洲互相的認識及交流。因著當時臺灣音樂 環境的需要,臺灣音樂圖書館成了華歐學社第一項具體的音樂計畫。在華歐學社 的資金贊助下,1965 年底「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順利開幕。1968 年史惟亮再 次赴德,協助波昂「中國音樂中心」成立。此機構的成立,使西方人開始有接觸 東方音樂的機會。 本文主要藉由分析整理歐樂思神父 1960 至 1970 年代的書信,分別探討華歐 學社在東西方的音樂計畫與工作。書信中討論的主要音樂機構分別是:中國青年 音樂圖書館及波昂中國音樂中心。藉由書信內容的研究,以加強現有文獻的完整 性,重現這歷史性的一頁。 關鍵字:歐樂思、史惟亮、華歐學社、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波昂中國音樂中心. ii.
(4) Abstract Osterwalder, Alois was very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music in Taiwan. During Wei-Liang Shih’s study in Europe, he met P. Osterwalder. In the end of 1964, the people from Steyler Missinaries, Shih and Osterwalder are included, organized “Arbeitsgemeinschaft China-Europa”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in Bonn. Because of the need of Taiwan’s music environment, the music library in Taipei became China-Europe association’s first concrete project.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association, “China Youth Music Library” opened in the end of 1965. In 1968, Shih went back to Germany again to help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usic Center” in Bonn, in order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in music between east and west. By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letters between Osterwalder and others,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music projects and works of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Most of the letters are talking about “China Youth Music Library” and “Chinese Music Center” in Bonn. By the research of letters can make the documents more complete, and also make the history reappear.. Keywords: Alois Osterwalder、Shih Wei-Liang、Arbeitsgemeinschaft China-Europa(China-Europe association)、China Youth Music Library、Chinese Music Center in Bonn. iii.
(5) 凡例 一、 本論文格式採用 Turabian 第七版(2007)。 二、 因考慮閱讀流暢度,僅在人名第一次出現加上稱謂,如:歐樂 思神父、史惟亮老師。 三、 本論文時代背景為西元 1958 至 1969 年, 「臺灣留學生」籍貫大 多為中國大陸;「中國」音樂文化,泛指臺灣和中國大陸。 四、 文中以下三種狀況使用阿拉伯數字: (一) 時間:1964 年 12 月。 (二) 金額、數量:3000 馬克、72 封書信。 (三) 表次、圖次之標號與表格內數字。 五、 論文中之人物及相關場景,照片主要取材自史惟亮音樂數位典 藏計畫及「史惟亮德國檔案徵集計畫」旅程照片,此計畫取得 之內容,經過整理之後命文為「歐樂思–史惟亮檔案」 。出自德 國檔案徵集計畫中的照片,其詳細資料如:拍攝時間、攝影者、 攝影地點,均標示於照片之註腳。書信及相關文件照片均取材 自。 六、 本論文使用之德文書信中文譯本,未標示譯者之書信皆由筆者 翻譯。.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緣起…………………….………………….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關於檔案…………………………………………………………..8 書信人物…………………………………………………………12 書信主題…………………………………………………………22. 第三章 華歐學社與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28 第一節 華歐學社…………………………………………………………28 第二節 第三節.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36 音樂圖書館合作對象與華歐學社之具體幫助…………………47. 第四章 波昂中國音樂中心……………………………………………………55 第一節 準備工作…………………………………………………………56 第二節 中國音樂中心成立及相關活動…………………………………63 第五章. 結論……………………………………………………………………72. 附錄一 德國檔案徵集計畫行程表………………………………………..77 附錄二 書信總整理………………………………………………………..77 附錄三 1964 至 1965 年初華歐學社提供音樂圖書館資金重點整理……81 附錄四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館藏……………………..…………………83 附錄五 歐樂思書信精選………………………………………………….108 參考資料…………………………………………………………………………138. v.
(7) 表次 表 4-1【波昂中國音樂中心資金重點整理】………………………………………62. 圖次 圖 1-1【德國聖奧古斯丁聖言會總部】………………………………………………5 圖 1-2【東亞研究院會議室】…………………………………………………………5 圖 2-1【書信使用語言比例圖】………………………………………………………9 圖 2-2【書信時間分布數量圖】……………………………………………………10 圖 2-3【書信種類比例圖】…………………………………………………………10 圖 2-4【各人物之書信數量圖】……………………………………………………12 圖 2-5【2013 年歐樂思臺灣參訪攝於宜蘭傳藝中心】……………………………15 圖 2-6【2013 年 1 月於喬偉教授家進行專訪】……………………………………17 圖 2-7【唐鎮與史惟亮合影於音樂會後】…………………………………………17 圖 2-8【史惟亮在各國求學時與友人合影的照片】………………………………17 圖 2-9【史惟亮與岸邊成雄、許常惠合影】………………………………………19 圖 2-10【李泰祥給歐樂思之德文書信】………………………….………………21 圖 2-11【1964 至 1970 年間各主題書信數量圖】…………………………………25 圖 3-1【華歐學社成立備忘錄】……………………………………………………31 圖 3-2【華歐學社第一次集會邀請函】……………………………………………32 圖 3-3【華歐學社第一次集會會議記錄】…………………………………………32 圖 3-4【華歐學社第一次集會特刊 I】…………………………………………….34 圖 3-5【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會議紀錄影本】………………………………39 圖 3-6【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會議紀錄德文譯本】…………………………39 圖 3-7【第四期音樂學報封面、封底】……………………………………………45 圖 3-8【1966 年第二冊《文化工作》雜誌副本】…………………………………47 圖 3-9【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首任董事名單】……………………………………48 圖 3-10【歐樂思書信檔案中的首封書信】…………………………………………52 圖 3-11【明信片背面】………………………………………………………………53 圖 3-12【明信片正面】………………………………………………………………53 圖 4-1【波昂中國音樂中心正式邀請信】…………………………………………57 圖 4-2【德國聖奧古斯丁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58 圖 4-3【德國聖奧古斯丁聖言會民族與文化博物館】……………………………59 圖 4-4【中國音樂中心館藏-劇服】…………………………………………………59 圖 4-5【中國音樂中心館藏-劇服】…………………………………………………59 圖 4-6【中國音樂中心館藏-琵琶】…………………………………………………60 圖 4-7【中國音樂中心館藏-秦琴】…………………………………………………60 vi.
(8) 圖 4-8【中國音樂中心館藏-三弦】…………………………………………………60 圖 4-9【中國音樂中心館藏-戲劇配件】……………………………………………60 圖 4-10【中國音樂中心館藏-古琴】…………………………………………………60 圖 4-11【中國音樂中心館藏德文說明】……………………………………………60 圖 4-12【中國音樂中心館藏-民間說唱藝人陳達照片】……………………………60 圖 4-13【中國音樂中心館藏-唱片封套】……………………………………………60 圖 4-14【中國民歌大賽節目手冊封面】……………………………………………66. vii.
(9) 第一章 緒論 當然還是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是我希望,我們在對的路上。你和你的工 作將成為我們協會重要部分:這是第一次,中國人和歐洲人在完全平等的基 礎上,從各種外部的關係中獨立,結合團隊合作的精神。1 1985 年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為了統治這塊島嶼,日本人設立了 公學校或師範學校,課程中包括西式音樂教材,開啟臺灣人民對於西洋音樂的認 識。臺灣光復後,延續這樣的教學系統並設立學校培養專業音樂人才,1946 年 第一所高等學府–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成立,成 為培育音樂人才的主要搖籃。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創辦人史惟亮(1925-1976) 於 1952 年畢業於此,是師大音樂系第一屆畢業生。然而在那個年代(1950-60s), 無論是學校或社會,音樂的學習環境與資源都明顯不足。學校教育方面僅有四間 大專院校設有音樂系,2 對於基礎音樂教育與推廣似乎影響有限。一年也僅有不 到六十場的音樂會,也許受到演出場地侷限,演出幾乎都侷限在北部地區。3 平 面傳播媒體方面,相較展演活動開發時間更晚,數量也少得多。1947 至 1965 年, 陸陸續續有六本音樂刊物,4 但大部分出版刊數很少,學術性質不高。臺灣音樂 圖書的發行出版始於 1960 年代初期,當時只有臺北的臺聲樂器行(大陸書局前 身)。 1. 1964 年 12 月 3 日歐樂思寫給史惟亮的信。. 2.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政工幹部學校(1951)(現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國立臺灣 藝術學校(1955)(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學院(1962)(現中國文化大學)。 3. 根據陳冠如碩士論文〈臺灣音樂活動斷代之研究─1960 至 1969 年〉 ,17-35:臺北當時正 式演出場地只有臺北市中山堂、臺北國際學舍、國立藝術館。 4. 樂學雙月刊(1947)、音樂月刊(1951)、樂訊(1957)、音樂之友(1958)、樂潮(1958)、功學月 刊(1959)。 1.
(10) 1958 年史惟亮前往歐洲留學,在維也納結識天主教聖言會(拉丁文:Societas Verbi Divini;英文: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神父-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 1933- )。身處於歐洲的富饒音樂環境,史惟亮深感自己國家在這方面的不足,無 論在音樂展演、技術、書譜、出版、圖書館及教學方面,都無法滿足音樂家及音 樂愛好者。史惟亮在其著作《浮雲歌》中提到:「照一般的歐洲水準,臺灣急需 環境和技術的培養,沒有環境,技術無法達到,沒有技術,藝術很難成立的。」 由此可見,充實音樂環境可說是當時的第一要務。音樂環境的充實,可分為軟體 及硬體兩方面:人才的培育及音樂資料的取得。根據史惟亮在浮雲歌中的推論, 人才的培育必續建立在良好的音樂環境基礎之上。然而,當時臺灣大專院校中的 音樂系並不多,因此,需要透過社會教育,以充實音樂環境。「王光祈的《中國 音樂史》竟是在柏林圖書館中脫稿的!」為了寫一本巴爾托克的中文傳記,史惟 亮跑到維也納的圖書館,發現了所有他需要的參考書籍、樂譜和唱片,國外圖書 館完善的設備和收藏,讓求知若渴的史惟亮羨慕不已。5 由此可見,設備完善的 音樂圖書館,是充實社會音樂環境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國家教教育研究院資訊網資料中,6 「音樂圖書館」之辭條定義如下: 音樂圖書館的館藏一般是包括有關音樂的圖書、期刊、小冊子、文獻、目錄、 樂譜、縮影資料以及各類型的錄音資料等。有些音樂圖書館亦包括其他類型 的視聽資料,如:錄影帶、影碟、電影片、幻燈片、透明圖片、照片等。也 有一些音樂圖書館具有音樂博物館的性質,儲存真實的樂器以及與音樂家相 關的個人物品等。音樂館藏儲放的位置可以在一般館藏之內,或獨立成一專 5. 吳嘉瑜,《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僧》,2002,46-47,時報文化。. 6.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2136/?index=1 2.
(11) 門部門,或獨立放在另一棟建築之內。在決定其館藏放置位置時,母機構的 性質和任務是考慮的重點。館藏量少者可將之併入一般館藏,但中至大型館 藏量者最好將所有關於音樂的資料存放到專門的地方。簡而言之,音樂資料 使用者(包括音樂研究者、音樂系學生、演奏家、音樂愛好者以及音樂業者 等)常需參考各類型資料,因而最好將音樂館藏儲放在一起以便於使用,特 別是當母機構內有音樂部門時。因為對這些特定讀者群而言,隨手可得各種 音樂資料是很便利的。7 根據以上定義,音樂圖書館不僅提供各式音樂資料,同時兼具博物館功能, 使用者可以非常便利地取得各類型的資料,而不會受到時間、空間,或著教育程 度限制。如此,無論是音樂研究者或愛好者,都能以最便捷且廉價的方式取得資 源。 1964 年,史惟亮回臺灣之前,他向歐樂思提出關於建立音樂圖書館的想法, 希望歐樂思給予資金方面的協助,以充實音樂圖書館的館藏內容。歐樂思不但非 常贊同史惟亮的想法,也以實際行動參與了音樂圖書館的籌備工作。 同年,在德國波昂剛成立一個以中國音樂和文化為主要探討議題的工作小組 –「華歐學社」 。此機構是由聖言會神父們與當地熱愛中國藝術與文化的人士所組 成,以東西方的藝術文化交流為宗旨。組織剛成立時,原計畫同時成立一間中國 音樂中心;然而,因著臺灣音樂環境對於音樂圖書館的迫切需要,華歐學社將預 計投資在中國音樂中心的資金,先行運用在臺灣「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館藏、 研究、樂譜出版、音樂相關書籍出版等方面。這間圖書館,不僅是臺灣戰後首間 以音樂為主題的專門圖書館,同時也是臺灣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著圖. 7. 陳雪華,《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1995。. 3.
(12) 書館的成立,推動了許多音樂活動,使得當時臺灣音樂系學生及愛樂人士,有機 會取得更多的音樂資源。 音樂圖書館設立的目的,除了要補今日學校音樂教育之不足外,最重要的是, 希望以圖書館為中心展開一個青年音樂運動,使青年接近音樂,享受音樂, 自音樂中獲得快樂及勇氣,獲得愛與安慰,有正常的消閒生活養成合群愛國 的情操。德國華歐學社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合力創辦了自由中國第一座音 樂圖書館,已為這一個理想奠下了基石;音樂圖書館在未來中國音樂向高及 廣博兩方面的發展歷史上,決心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8 2013 年 1 月,筆者因參與「史惟亮德國檔案徵集計畫」9 開始接觸相關書籍 及史料。1960 年代,歐樂思和史惟亮攜手推動東西文化交流,衍生了許多檔案 文獻,包括:文件 19 份、書信 87 封、剪報 8 份、節目單 5 份。書信部分主要以 德文為主,其次為中文。這些資料一直被保存在波昂東亞研究院(Ostasien-Institut e.V. Bonn)(參見圖 1-2),直到此計劃才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筆者就讀研究所 時有機會修習第二外語–德文,對這批書信的內容開始產生興趣。希望藉由研讀 內容,還原當時重要歷史事件。希望在本論文中,能將 1964 到 1971 年這段時間 發生的歷史做系統化的整理。. 8. 9. 史惟亮。〈音樂圖書館的理想和實踐〉。《功學月刊》No.65(1965):43。. 該計畫目的,為徵集臺灣知名音樂家史惟亮教授(1925-1976)留學德國期間,接受德國聖 言會華歐學社贊助而衍生之檔案。其中包括紙質文獻及有聲文獻。另外,包括人物專訪部分,對 象為史惟亮的兩物重要友人:歐樂思神父及喬偉教授;以及參觀聖奧古斯丁聖言會總部及博物館。 1968 年,史惟亮為著赴歐協助波昂中國音樂中心成立,準備了許多中國音樂文化的相關物資, 如:戲服、樂器等,目前都存放與此博物館,而聖言會總部更是當時中國音樂中心的辦公位置, 藉由實際參訪更加了解當時音樂中心的實際情形。 該計畫所蒐集的所有檔案在經過保存整理後,正式命名為《歐樂思–史惟亮檔案》。 4.
(13) 圖 1-1【德國聖奧古斯丁聖言會總部】. 圖 1-2【東亞研究院會議室】 本論文以歐樂思書信中的華歐學社為探討基礎,主要內容包含:華歐學社的 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等。在各章節中詳細論述每個機 構的發展過程,以及彼此間的關聯性。 5.
(14) 為了瞭解檔案背景,針對 1964 到 1971 年這段時間的歷史有基礎認識,筆者 閱讀了許多相關資料。然而,目前文獻中缺少針對歐樂思神父與華歐學社的研究, 若要了解當代歷史背景,只能藉由閱讀歐樂思在音樂界中熟識的朋友–史惟亮的 相關研究。其中包括史惟亮著作、傳記專書、學術論文(碩士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 報紙、期刊雜誌、專訪訪問稿、國際會議報告書等。 從現有文獻中可了解當時代的背景,例如:國際物價、文化建設(圖書館、 博物館)等,對於史惟亮面對臺灣音樂環境的想法及價值觀也能有初步的認識。 然而,關於華歐學社及音樂圖書館贊助的相關歷史,書中只提到:「在德國聖言 會華歐學社的贊助下⋯」,對於細節並無多加描述;關於史惟亮赴德成立中國音 樂中心之事多加著墨。 《歐樂思–史惟亮檔案》中的書信研究,在林依辰〈史惟亮 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紀錄〉的學位論文中,已經對於中文信件作 初步分析,但缺乏德文書信部分的史實分析。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組織及架構, 在現有文獻中已經有相當完整的研究,不過,主要針對救國團提供的硬體設備部 分;至於,館藏部分,僅提到華歐學社有提供贊助,然而詳情卻交代不完整,例 如:實際贊助金額、買了那些館藏等。 在本論文中,將藉由分析《歐樂思–史惟亮檔案》中的書信內容,補足現有 文獻中不足和待釐清之處。. 6.
(15) 第二章 《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緣起 1958 年,史惟亮到西班牙馬德里國家音樂院留學,但因教授們的年齡太大, 讓一心追求最新知識的史惟亮感到失望,10 希望轉至其他學校進修。然而因為 經濟上負擔過重,需要在獎學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學業。當時在歐洲留學的亞洲 學生人數不多,喬德蘭女士(史惟亮好友-喬偉當時的妻子)正在西班牙馬德里 學畫,聽聞史惟亮的情況,就請當時正在維也納的喬偉幫忙。他成為史惟亮取得 獎學金重要的橋梁。11 1959 年,史惟亮透過聖言會神父,順利取得獎學金前往維也納留學,在那 裏結識歐樂思神父。當時歐樂思負責照顧亞洲留學生,經常和留學生聚會並討論 亞洲文化相關議題。在 1964 年底,史惟亮結束六年的歐洲留學生涯。回臺灣前 夕,他跟歐樂思提到「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需要一筆資金以購買館藏。當時, 歐樂思和一群朋友們正好決定在波昂成立「華歐學社」。在學社成立後的第一次 會議中,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為第一個具體的音樂計畫。 「華歐學社」與「中 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合作關係就此展開。 這些書信不僅僅記錄了歐樂思和史惟亮的合作關係,更重現一段臺灣與歐洲 文化交流之歷史。. 10. 11. 吳嘉瑜,《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僧》,28。. 喬偉專訪,黃均人訪談,阮琬琪資料收集,錄音錄影訪問。德國特里爾:喬偉住家,於 10 January 2013。 7.
(16) 第一節 關於檔案 2012 年 1 月,歐樂思請黃淑娟博士聯繫,12 希望在臺灣尋找合作對象來處 理與研究這批檔案。黃博士藉由網路找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並認識了該中心曾經執行過的「史惟亮音樂數位典藏計畫」。2012 年 10 月,黃 博士趁返台省親之便拜訪黃均人教授,雙方取得合作共識。2013 年 1 月,黃均 人教授取得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經費補助,組成三人團隊赴德國進行 研究與口述歷史專訪,並獲得歐神父信任與首肯將檔案借出,帶回臺灣進行整理 與數位化工作。詳細行程表參見附錄一。13 這批紙質資料可分成文件及書信兩大類。文件包括:展覽資料、華歐學社成 立書、會議記錄、研究計畫、圖書館目錄、個人文件;書信部分合計約有 80 餘 封:其中 78 封有註明書寫時間和收寄件人姓名,另有數封較難判讀其時間及內 容。其中,大多為歐樂思和史惟亮之間的通信紀錄。14 歐樂思書寫方式以打字 為主;15 史惟亮則偏好親筆書寫。收件者和寄件者部分,除了以上提起的二人,. 12. 黃淑娟(Dr. Shu-Jyuan Dewiks):1951 年出生於臺北市,畢業於私立聖心女中、輔仁大學 德文系。畢業後赴美修習語言學和德國文學碩士,取得碩士學位後曾返臺教學。1977 年結婚後 定居德國,育有兩女。1983 年開始,在科隆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擔任漢語教學工作。1988 年攻讀漢學博士學位,輔修日本文學及滿文研究,1998 年獲得博士學位。開始從事滿文密檔-湯 若望案史料研究。2003 年開始於國家科學委員會在德國波昂辦公室,協助學術業務。2005 年開 始在科隆近郊的社區大學教漢語。2006 年結束科隆大學工作,全職於國科會波昂辦公室,2011 年正式退休,轉為兼任。 2011 年加入波昂東亞研究院,參與 2012 年舉辦「歐洲在中國-中國在歐洲」特展,同時協 助舉辦國際研討會「從文化心理觀點看中歐文化交流的起始」,並在會中就湯若望案發表演講。 13. 林依辰, 〈史惟亮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紀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 32-34。 14. 在書信中歐樂思以「保羅」(Paul)稱呼史惟亮。. 15. 原稿已出後,歐樂思習慣留下一份副本存檔。 8.
(17) 另有喬偉夫妻、16 唐鎮、17 李泰祥、俞大綱、張昊、朱元壽、岸邊成雄(岸辺成 雄/きしべしげお Kishibe Shigeo, 1912-2005)和一些機構團體。18 1964 到 1971 年,歐樂思大多由波昂寄出;1964 到 1968 年中,史惟亮大部 分由臺北寄出;1968 年中起,史惟亮赴德國波昂協助當地中國音樂中心之建設 工作,為期約一年,這段期間的書信多為各方人士寄給史惟亮,收件地點均在德 國波昂。 語言方面,以德文為主,共有 65 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中文有 13 封,約 占百分之十五。另外,還有 2 封為其他歐洲語言,及 1 封英文。書信語言比例如 以下圓餅圖所示: 英文 1%. 其他 3% 中文 16%. 德文 80%. 圖 2-1【書信使用語言比例圖】. 16. 在書信中史惟亮以「若虛兄」、「毅莊姊」稱之。. 17. 在書信中史惟亮以「大學姊」稱之。. 18. 例如:法蘭克福報、科隆文化工作雜誌、德國駐香港領事館、臺灣東部天主教團體、法 蘭克福音樂書局、柏林世界音樂雜誌等。 9.
(18) 書信時間分布狀況大致如下圖: 25 20 15. 德文 中文. 10. 其他. 5 0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1973. 圖 2-2【書信時間分布數量圖】. 由長條圖中可以發現,信件往來最密集的時間,分別在 1965 年及 1968 年。 1965 年, 「華歐學社」及「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剛成立,通信內容大多討論資 金運用及機構運作等事宜。1968 年,史惟亮赴德協助「波昂中國音樂中心」建 設,文件中大多討論史惟亮的收入來源及中心的運作及計畫活動等。書信完整的 歸納及整理表格參見附錄二。. 圖 2-3【書信種類比例圖】 10.
(19) 歐樂思和史惟亮通信的信件佔了 42 封,超過半數。其中,由歐樂思寄出的 有 22 封,史惟亮的部分有 21 封;另外,私人信件中還包含喬偉、唐鎮、岸邊成 雄、李泰祥、俞大綱、張昊等六人,共有 19 封,約佔總數之四分之一;剩下的 19 封:有 15 封是寫給公家單位(如:德國駐香港領事館)或私人機構(如:法 蘭克福報),剩餘的 4 封為歐樂思提供給史惟亮的證明文件,以及寄件、收件人 不明之信件。相關人物及內容,將於以下章節描述。. 11.
(20) 第二節 書信人物 1964 到 1965 年間共有 26 封信,其中 21 封為史惟亮和歐樂思的通信。這段 期間是圖書館最重要的籌備與成立初期,兩人以密切的通信,交流彼此的想法、 計畫與工作。1966 年,圖書館逐漸穩定後,隨著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的籌備與成 立,以及當時愈來愈多華人學子對於海外留學的需求及憧憬,赴外留學獎學金的 需求增加。以上因素,使得人物擴展至更多的音樂學者、藝術文化人士,以及相 關單位及機構等。1964 到 1966 年,可說是華歐學社與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最重 要的發展時間。因此,筆者從中挑選了十封歐樂思寫給史惟亮的信,將其全文之 中德對照呈現於附錄五。 在此章節,將出現的人物依其重要性分成以下四類:書信中心人物、華歐學 社的華人成員、波昂中國音樂中心顧問與館藏提供者、獎學金代表人物。以下將 詳細說明各人物所扮演的角色。 25 22. 21. 20 15. 15. 10 6 5. 4. 3. 3. 0. 圖 2-4【各人物之書信數量圖】 12. 3. 2. 2.
(21) 一、書信中心人物 歐樂思,1933 年 2 月 19 日出生於瑞士東部小城恩格爾貝格(Engelburg),七 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小學時期,認真學習拉丁文,以備擔任彌撒禮儀助理。十歲 左右,決定加入傳教工作,希望以「中國」為主要據點。 1946 年,進入天主教聖言會設立的中學住宿就讀。19 1952 年,進入波昂附 近聖奧古斯丁(Sankt Augustin)的聖言會成為修士見習生。1954 年,回到瑞士愛因 希登(Einsiedeln) 唸書,高中畢業後,在維也納附近的聖加布里艾爾(Sankt Gabriel) 開始攻讀神學直到 1960 年。 史惟亮,1926 年出生於中國遼寧,年輕時曾擔任情報工作,就讀於北平藝 專音樂科,主修作曲,師事江文也先生。1949 年抵臺後進師大音樂系就讀,結 識許常惠先生。大學畢業後曾擔任國小、中學老師,以及大學講師。1958 年前 往歐洲留學,曾在西班牙、奧地利維也納、以及德國等地學習。 歐樂思在維也納時期,與另一位聖言會曾神父 (Stefan Zloch, 1910-1992) 共 同照顧亞洲學生,平均每星期和學生相聚一次,同時還協助建立維也納的亞非學 院(Afro-Asiatischen Institutes in Wien)。在這段時期,認識了當時在維也納學音. 19. 聖言會:拉丁文簡稱 SVD(Societas Verbi Divini)。1875 年阿諾德·楊森(Arnold Janssen, 1837-1909)在荷蘭-斯泰爾(Styel)創立了此修院。2010 年統計傳教士共 6105 名,修女 3548 名,祈 禱修女 358 名。德語區共有三個會省,德國有十二個修院,以聖奧古斯丁規模最大,有以下學術 機構進行研究工作:一、華裔學誌:漢學界聲譽最高出版社。二、博物館:基督教藝術及亞非文 物。三、人類學研究所:當年史惟亮在德國工作的機構。四、哲學、神學研究院:當代中國宗教 與文化。 聖言會在中國的傳教工作,由山東拓展到甘肅河南等地。1946 年田耕莘神父被任命為首位 華籍樞機主教,1949 年因共產黨因素退出大陸。1954 年開始在臺灣開始傳教工作,首先以嘉義 和阿里山為工作重點。先在嘉義市創立輔仁中學,之後 1961 年在新莊成立輔仁大學。 13.
(22) 樂的史惟亮。1963 年,歐樂思在戈紹(Gosau)負責一個華人天主教徒的靈修避靜, 因此認識當時留歐傑出學人,如許智偉教授和聲樂家唐鎮等人。1962 到 1968 年 是他和亞洲學生,尤其是臺灣留歐學人接觸最頻繁時期。 1964 年底,史惟亮回臺灣之前,開始和歐樂思通信討論成立音樂圖書館之 問題;同年,歐樂思和一些友人在波昂成立了華歐學社。1965 年,在臺灣成立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並任教於師大、藝專、文化學院等音樂科系。 1968 年,史惟亮為了協助「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的成立再度赴歐,此機構 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為目標。他除了幫忙策畫在萊茵博物館的中國音樂史料文物 展(展出中國樂器、京劇資料及臺灣原住民音樂等相關文物),另外也在聖奧古 斯丁學院擔任客席研究員,講授中國民間音樂,並為科隆「德國之聲」電臺製作 「星期日特別音樂節目」,在節目中有系統地介紹音樂家的生平和作品。部分音 樂家生平廣播稿,包含巴赫、貝多芬、韓德爾,後來由「希望出版社」發行。20 1969 年,史惟亮回臺繼續推動音樂發展與創作工作;同時,華歐學社加入一群 年輕的日本學者,將之擴建為東亞研究院,目前由歐樂思擔任副院長。21. 20. 希望出版社由史維亮創設。. 21. 〈世界影音遺產日關懷座談暨歐樂思講座成立大會手冊〉,臺北:28 October 2013。 14.
(23) 圖 2-5【2013 年歐樂思臺灣參訪攝於宜蘭傳藝中心】22. 二、華歐學社的華人成員 喬偉,1930 年代出生於河北,號若虛。23 年輕時曾加入青年軍,受到軍中 同胞鼓勵,在戰爭結束後,1945 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就讀中文系。1952 年初, 終於取得入臺證,踏上臺灣土地。在臺灣學習西班牙文時,與史惟亮結識。之後 取得獎學金,在 1957 年赴西班牙深造,不過因為無法適應當地環境,大約兩個 月之後選擇離開,在傳教士的幫助之下,先到德國學習德文。1958 年到維也納 開始攻讀學位,主修民族學。當時由於妻子-喬德蘭女士正在西班牙,了解史惟. 22. 2013 年 3 月 22 日拍攝。. 23. 史惟亮在書信中常以其字號「若虛」稱呼之。 15.
(24) 亮當時的狀況,於是請喬偉協助詢問取得獎學金的方法。透過曾神父的協助,史 惟亮成功得到獎學金,之後赴維也納進修,主修作曲。當時海外的華人學者並不 多,因此華人之間關係密切,有許多的交流機會。1962 年左右,受邀至波昂大 學教中文。由於喬偉和歐樂思相當熟識,史惟亮也因此與波昂結下緣分。1964 年底,喬偉與歐樂思等人一同創辦了華歐學社。1984 至 1991 年間,任教於特里 爾大學(Universität Trier)漢學系,目前已退休,定居於特里爾。24 唐鎮,1958 和 1964 年先後畢業於羅馬聖濟琪莉亞國立音樂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Santa Cecilia, Roma)和維也納國立音樂院(Akademie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自維也納畢業後,曾經有短暫的時間在華歐學社擔任 祕書一職。從通信地址推測,1966 年中之後,她曾經到德國科隆國立音樂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Köln)研習。1964 至 1966 年間,歐樂思和史惟亮常在通信 中討論唐鎮獎學金取得及工作相關議題。1970 年,應邀回國執教於中國文化大 學音樂系;1973 至 1978 年間,擔任音樂系主任,並多次領導大規模的歌劇、神 劇及音樂會演出,對國內音樂教育貢獻深遠。1984 年,專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音樂系,2016 年 3 月 23 日凌晨辭世。25. 24. 喬偉專訪,黃均人訪談,錄音錄影訪問,德國:喬偉住家,於 10 January 2013。喬偉專 訪,金美玲訪談,德國:喬偉住家,於 9-11 November 2012。 2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簡介〉:http://music.tnua.edu.tw/music/teacher/vocal.html。 16.
(25) 圖 2-6【2013 年 1 月於喬偉教授家進行專訪】26. 圖 2-7【唐鎮與史惟亮合影於音樂會後】. 圖 2-8【史惟亮在各國求學時與友人合影的照片】. 26. 2013 年 1 月 10 日,喬偉德國自宅,林依辰拍攝。 17.
(26) 三、波昂中國音樂中心顧問與館藏提供者 岸邊成雄,日本現代國際知名東洋音樂學家。1912 年 6 月 16 日,出生於東 京;1936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1961 年,獲得東京大學 文學博士學位,翌年任教於東京大學。專長為中音樂史料之研究,曾以自著《唐 代音樂史研究》(樂制篇上卷)獲日本學士院獎。 作曲家張昊(1913-2003)出生於湖南長沙。十七歲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1946 年,以公費赴法國留學;1954 年,以第一名滿分畢業於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授課的「音樂美學」;同時,他在巴黎音樂院的學程也告一段落。曾 擔任法國巴黎大學書目編纂員、德國自由大學漢學講師,後再轉至義大利教授中 國文學與中國哲學;1968 年,取得義大利桂冠博士。1970 年 8 月起,定居於科 隆。27 1967 年,岸邊成雄曾經赴臺訪問民族音樂中心,圖 2-9 為當時參訪之照片(左 為史惟亮,中為岸邊成雄,右為許常惠)。原定 1968 年底受波昂中國音樂中心之 邀,赴波昂出席「中國音樂」之國際研討會,然而活動因故延期。1969 年,波 昂中國音樂中心曾舉辦過兩次「中國音樂與戲劇」展覽。之後,在 1970 年歐樂 思曾與張昊有過數次通信紀錄,希望他提出研究申請案,使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在 王光祈傳記研究上更有進展。. 27.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http://musiciantw.ncfta.gov.tw/ 18.
(27) 圖 2-9【史惟亮與岸邊成雄、許常惠合影】. 俞大綱,中國戲曲專家,1908 年出生於浙江省;朱元壽,中國書畫家,1949 年出生於青海省。俞大綱為臺灣 1970 年代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數十年來在民 俗曲藝和文化研究崗位的持續努力。戲劇新創風格,深深影響 70、80 年代的臺 灣文化,也影響臺灣當時的京劇、戲劇發展。在古詩詞造詣精深,並對中國戲劇 的理論研究成一家之言。28 在 1968 年原定的「中國音樂研討會」上,曾邀請他 發表關於「中國戲曲」之演講報告,不過此會議因故延期。 1968 年,史惟亮為了募集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的館藏物資,曾經請朱元壽及 俞大綱先生協助。朱元壽提供 120 張中國各代臉譜;俞大綱則提供一批價值 18,000 馬克的中國京劇劇服,共 50 多件。1968 年 9 月,朱元壽在信件中表示將 繪製 120 張臉譜,按照臺灣稿費一張 2.5 美金的價錢售出。1969 年 1 月,歐樂思 寫了一封德文信給俞大綱:2,500 馬克的支票支付京劇服裝、350 馬克為著臉譜. 28. 〈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活動〉。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29599.html 19.
(28) 繪製。 四、獎學金代表人物 作曲家李泰祥(1941-2014),出生於臺東馬蘭,阿美族人。國小時,透過林福 裕老師體認到音樂魅力。初中時期與陳港清老師接觸,使得小提琴琴藝突飛猛進。 1956 年,進入國立藝術學校美術印刷科就讀,之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畢 業後曾在臺東教書五年,任教於天主教職業學校,29 致力於原住民音樂工作。30 當時,李泰祥一直希望能得到赴歐洲深造的獎學金機會。天主教白冷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職業學校校長雷化民神父(Leimer Franz, 1928-1997),曾在 1968 年親自寫信給歐樂思,諮詢獎學金相關事宜;此外,花 蓮神學院瑞士籍院長蘇德豐神父(Gottfried Suter, 1929-1989),親授德文課程, 希望能幫助李泰祥成功申請獎學金。然而,當時華歐學社的資金狀況無法提供獎 學金。歐樂思建議:可直接在臺灣尋問扶輪社,關於獎學金的相關事宜。1968 年 9 月 6 日,李泰祥親自寫德文書信給歐樂思,告知臺北扶輪社拒絕提供獎學金 一事。不過,他仍然不放棄,希望能用其他方式取得獎學金。然而,至終沒有成 功獲得赴德國留學之獎學金。 1973 年春季,獲得美國洛克裴勒獎全額獎學金,並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至 美國各大音樂學府暨美國各大交響樂團訪問觀摩進修。1974 年冬天回國後,受. 29. 專門收低社經地位家庭的男性學生。. 30.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http://musiciantw.ncfta.gov.tw/ 20.
(29) 聘擔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及國立臺灣大學管弦樂團指揮,業餘更致力於創作。31 曾榮獲吳三連藝術獎,並且以《名劍風流》抱走一座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 圖 2-10【李泰祥給歐樂思之德文書信】. 31. 〈李泰祥-臺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http://lth.e-lib.nctu.edu.tw/bio-1.htm 21.
(30) 第三節 書信主題 《歐樂思–史惟亮檔案》中主要可以分為四個主題,分別是:華歐學社、中 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波昂中國音樂中心和獎學金及文化交流等。 1964 年 12 月 12 日,華歐學社成立;1965 年 10 月 15 日,舉辦第一次全體 成員會議;1965 年 7 月 30 日,舉辦第一場活動–中國繪畫研討會。華歐學社重 要活動大多發生在 1964 至 1965 年間,共有 10 封信提及相關議題。32 內容主要 討論華歐學社的籌備、成立大會、藝術部門的活動,以及在臺灣的宣傳等方面。 1964 年底,史惟亮完成留學生涯,回臺灣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為 了音樂圖書館的成立,他希望華歐學社能在館藏物資採購的方面提供資金。因此, 音樂圖書館的主題從 1964 年底開始,一直持續到 1968 年,共有 32 封信件。其 中有 15 封集中在 1965 年,幾乎佔了總數的一半。這一年史惟亮跟歐樂思之間的 通信頻繁,為了討論圖書館的資金運用、相關活動、合作對象及董事會等議題。 這些信中大部分的寄件者為史惟亮,內容大多報告音樂圖書館的最新狀況,以及 華歐學社贊助資金的運用流向。歐樂思寄出的信中,內容大多為告知已匯出的款 項,或預計贊助的款項等;另外,也時常討論圖書館合作對象問題。歐樂思和華 歐學社方面,希望圖書館能和學術機構(如:中央圖書館、師大、輔大等)合作, 然而因著經費問題,圖書館最終還是選擇跟青年救國團合作。由於當時救國團隸 屬中國國民黨,華歐學社擔心政治力量破壞圖書館的純粹學術性,因此,1966 32. 1964/9/30、1964/11/8、1964/12/3、1965/2/7、1965/2 (2/7-2/25 間)、1965/5/9、1965/5/23、 1965/6/14、1965/7/26、1965/8/21。 22.
(31) 年之後華歐學社的贊助逐漸減少,兩人討論此事相關議題的篇幅也隨之減少。 1968 年,史惟亮赴歐協助波昂中國音樂中心成立,圖書館的管理權因此轉移。 自此之後,從兩人的通信內容中,再也不曾發現關於音樂圖書館運作的相關議 題。 1964 年 11 月 8 日的信中,第一次出現在波昂成立中國音樂中心的構想。 「1965 年底前,可能還會再有 5,000 馬克提供給在歐洲的中國音樂中心。」然而,因著 史惟亮忙於臺灣音樂圖書館的事務,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的計畫只好暫緩。1964 年 12 月 3 日,歐樂思提到: 「你很驚訝,我們計畫在歐洲有一個中國音樂中心。 這曾經是原本的計畫;只是因為你希望盡快回到臺灣,因此這個計畫先暫時延後。」 中國音樂中心原定於 1965 年底開始動工,然而因史惟亮在臺灣的各樣工作 因素, 1967 年音樂中心的準備工作才開始。其中包括物資的購買、研討會人士 的邀約等;1968 年 6 月 22 日,史惟亮赴德協助中國音樂中心的成立工作。1964 到 1971 年間,共有 42 封,討論到波昂中國音樂中心。尤其在 1967 至 1968 年間, 兩人藉由十七封書信,討論物資購買及研討會、音樂會人員邀約問題。 史惟亮運用歐樂思透過華歐學社申請的資金,從臺灣為中國音樂中心購買了 許多物資,如:戲服、中國樂器、臉譜、田野採集之錄音帶、唱片等。另外,他 也積極籌備「中國音樂研討會」及巡迴演出,華歐學社希望由世界各地邀請代表 性的音樂學家及音樂家共襄盛舉。1969 年,史惟亮回到臺灣之後,波昂中國音 樂中心仍然持續運作,然而史惟亮和歐樂思的書信明顯減少。1970 年起,歐樂 23.
(32) 思開始和張昊及其他音樂相關機構聯絡,以繼續推動音樂中心的發展。 為了促進東西方的音樂藝術文化交流,歐樂思與華歐學社積極地協助華人學 生透過各級單位取得獎學金,以解決華學生在歐洲之生計問題。書信中,所提到 的獎學金提供單位主要是:德意志學術交流總署(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 Dienst, DAAD)、天主教學術交流總署(Katholischer Akademischer Ausländer-Dienst, KAAD)和亞非協會(Afro-Asiatisches Institut, AAI)。起初歐樂思 提供一些獎學金管道,主要是為著解決史惟亮在歐洲的生計問題,後來才轉變成 以鼓勵更多華人學生赴歐留學為目的。一方面為著使更多歐洲人認識中國音樂, 另一方面也能將歐洲的音樂技術帶回臺灣。歐樂思協助了許多當時的音樂系學生, 取得赴歐留學的獎學金,因此也有一些學生慕名想請歐樂思和華歐學社幫助。在 書信中提到當時的音樂系學生包括:唐鎮、侯俊慶、林俐、徐頌仁、李泰祥、陳 茂萱等。 除了華人學生赴歐留學,也有一些歐洲人在這段時間到臺灣進行交流。1965 至 1966 年間,德國人史壁戈(Walter Spiegel)也曾得德國大眾汽車獎學金,赴臺灣 半年,學習中文。期間還曾與史惟亮、許常惠等人一同進行民歌採集。藉由獎學 金的補助,使得東西方學生得到更多文化交流的機會。在檔案的書信部分,有 50 封以上的信提到獎學金及東西文化交流的相關議題。 以下將歐樂思書信整理成圖表,以時間順序,呈現各時期的重點,並且分別 敘述四項內容之細節。 24.
(33) 18 16 14. 12 10. 華歐學社. 8.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6. 波昂中國音樂中心. 4. 獎學金與文化交流. 2 0. 圖 2-11【1964 至 1970 年間各主題書信數量圖】 1964 年:華歐學社成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籌備。 1965 年:中國青年音樂圖書管的運作及資金運用。 1966 年:報告音樂學報及音樂書籍出版、華人學生獎學金、史壁戈赴臺事宜。 1967 年之後: 1. 籌備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物資。 2. 史惟亮赴德協助中心成立之相關事宜(如獎學金取得、工作等)。 3. 討論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的活動計畫(中國音樂研討會、巡迴演出、展覽)。 4. 更多華人學生詢問獎學金相關事宜(如:陳茂萱、李泰祥) 一、華歐學社 一開始主要討論華歐學社的籌備過程與成立細節;組織成立後,開始針對主 辦活動(特別是藝術部門)進行討論。由於,華歐學社曾出資協助臺灣音樂圖書 25.
(34) 館的成立,因此,史惟亮在書信中也曾提起希望能在臺灣宣傳華歐學社的相關消 息。 二、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在歐樂思及華歐學社的支持下,音樂圖書管才能順利開幕。此議題佔了相當 大的篇幅討論,從 1964 年史惟亮回到臺灣到 1968 年再次赴德國這段期間,一共 在 30 封信中討論此議題。初期包括:籌備過程、資金募集、館藏採購等;圖書 館成立後,討論的範圍更加廣泛,如:董事會成立、圖書館合作對象等。此外, 史惟亮也會跟歐樂思報告並討論音樂圖書館的相關活動,以及研究部門的出版計 畫、音樂學報發行、民歌採集計畫等相關議題。 三、波昂中國音樂中心 此議題可說是書信中最重要的重點之一,從檔案中的前幾封信到最後一封, 都有論及此議題。由於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的構思計畫開始得相當早,但礙於史惟 亮個人的計畫及行程,中國音樂中心直到 1968 年史惟亮再度赴德才著手實踐。 因此,兩人長時間一直討論此議題,總共大約超過四十封信。音樂中心成立前, 主要討論音樂中心的構想,以及資金募集、成立過程、館藏需求等問題;除此之 外,歐樂思更積極地和史惟亮討論音樂中心之後的活動計畫,其中包括未成行的 研討會和巡迴演出。音樂中心成立後,內容主要討論:展覽活動、音樂會,以及 未來發展。. 26.
(35) 四、獎學金及文化交流 歐樂思對於東西方藝術文化的交流一直抱持著高度熱忱,因此相當鼓勵臺灣 華人學生赴德進修,為此歐樂思積極為學生爭取獎學金機會,其中討論的人物包 括:唐鎮、侯俊慶、林俐、徐頌仁、李泰祥、陳茂萱。除了華人學生赴德進修, 華歐學社的成員之一–史壁戈博士,也曾經赴臺學習語言,為此歐樂思也在通信 中跟史惟亮討論相關事宜(如:簽證等問題)。歐樂思也常和史惟亮討論在德國 發展的相關問題,例如:史惟亮作品在當地的接受度、工作機會、合作對象、獎 學金取得等問題。 在波昂中國音樂中心成立後,史惟亮於 1969 年回到臺灣,兩人逐漸減少連 絡。此時期歐樂思轉而與當時定居歐洲的張昊進行通信,討論未來關於華歐學社、 中國音樂中心之發展。. 27.
(36) 第三章 華歐學社與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史惟亮因著在歐洲聽了許多音樂會、參觀音樂博物館及音樂圖書館,深深體 認音樂圖書館對於音樂推廣流傳的影響力。然而,臺灣光復初期,音樂環境不夠 成熟,音樂圖書館和相關機構非常缺乏。因此,在史惟亮回國之前,計畫在臺灣 成立一間「音樂圖書館」供一般愛樂者及專業音樂學術研究者使用。為了募集資 金以充實館藏資源,史惟亮向歐樂思尋求協助。歐樂思相當支持史惟亮的想法, 剛好在 1964 年底,由喜好亞洲藝術文化的人士組成的華歐學社剛成立。因此, 「中 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成為華歐學社第一個具體的音樂計畫。在華歐學社的資金援 助下,1965 年音樂圖書館終於成立。 以下就「華歐學社」 、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及兩者彼此的關係分別論述。. 第一節華歐學社 1959 年,歐樂思在維也納擔任神父時曾照顧許多亞洲留學生,他們常聚在 一起討論許多國際社會和文化方面議題。往後五年中,歐樂思從維也納遷徙到慕 尼黑、波昂,仍然和這些學生保持連繫。歐樂思認為應該成立一個法定機構,以 便對外交涉(例如:經費申請等)。1964 年底,他和朋友們決定成立工作小組討論 中國音樂和文化。33 在書信中,歐樂思曾多次提到成立大會的時間與地點,並. 33. 根據歐樂斯神父和喬偉口述。 28.
(37) 邀請史惟亮參與。34 成立大會的時間為 1964 年 12 月 12 日早上 11 點,地點在 波昂大學的學生餐廳旁邊(Kolleg, Nassestr. 11)。在會議中,雖然選出了「華歐學 社」的主要幹部,卻還是有許多繁瑣的手續需要完成。在 1965 年 2 月 7 日歐樂 思神父寫給史惟亮的書信提到: 在這期間內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黃加成教授(P. François Houang, 1911-1990)來拜訪我們。經過了一些考慮,最後他接受我們在 12 月 12 日舉 行關於協會主席之選舉。如此一來,接下來的工作也都可以順利地進行。登 記還沒結束。因為一些法律上的因素,章程的某些項目需要多做一些補充, 特別是對非營利的保證(其中包括大量的稅收優惠)。根據不同成員,尤其是 黃加成的期望,我們在一場臨時召開之成員大會中表決了一些修正案,這些 修正案主要和承擔更大的民主責任之需要有關。現在必須在每年的大會中提 交財務報表和隔年的財務預算表。此外,根據新規章,新成員之接收將不再 由董事會決定,而是由成員大會決定。這整件事情代表董事會失去某些部分 執行的權力。是否有利我們的工作還有待觀察。第三點(協會的宗旨)雖然在 內容上沒有改變,在文字上卻被改寫。我附上新的法規給你。可以請你針對 此點提供你的意見嗎?更重要的是你在協會建立協議書下的簽名,代表純粹 官方性質。我們已經決定,四個中國人和四個歐洲人都應該要簽名。因為協 會章程的審議修訂,我們把 1 月 30 日當作協會成立的最後一步。為了簡化, 在公證人的建議下,協會建立協議僅將最後一次的日期列入考慮)。董事會 仍然和其於 1964 年 12 月 12 日成立時一樣。協會內部當然還是需要一個詳 細的協議和協會的起源。至於音樂中心,一切照舊,我們決定在 12 月 12 日成立。 在 1965 年 1 月 30 日「華歐學社」又在波昂舉行了一次會議,共有 16 名成 員;2 月 8 日簽署成立備忘錄,一共有八名成員:魯達思特(Otto Ludastätter)、黃 加成、史惟亮、喬偉、喬德蘭、史壁戈、哈特曼(Gunter Hartmann)、歐樂思。35 34. 35. 分別於 1964 年 11 月 8 日及同年 12 月 3 日。. 魯達思特,奧地利人,曾任波昂、維也納大學漢學系教授;黃加成,職業為神父,主修 中國哲學,中國歷史及思想史專家,華歐學社第一任主席;喬偉,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在德國主修民族學,在臺灣學習西班牙文時認識史惟亮;喬郭德蘭,於馬德里學習藝術,喬偉的 第一任妻子;史壁戈,法律博士,曾在波昂學中文,當時為喬偉的學生。曾在 1966 年赴臺灣, 與史惟亮等人一同進行民歌採集運動;哈特曼,在波昂唸漢學,之後離開華歐學社前往漢堡。華 歐學社第一任財務管理。 29.
(38) 成立備忘錄內容如下: 在 1965 年 1 月 30 日(周六)於波昂科布侖茲街(Koblenzerstr. 24-26)的東方語 言學系舉辦了學社成立大會,其目的為增進中國人與歐洲人接觸的機會。會 議主席是黃加成教授。會議紀錄是史特曼(Klaus Stermann)。36 一共有十六 人出席,對於學社規章做出一致的決定。學社之法文翻譯為「華歐學社」 (Centre d`Etudes Chine-Europe)。一致通過選出以下的董事會名單:黃加成(主 席) 、史壁戈博士(副主席) 、哈特曼(財務主管) 、喬偉(第一董事) 、史特 曼(第二董事)。董事會授權採取措施,使學社成為有法定資格的團體。37 1965 年 10 月 15 日(週五),下午 7 至 10 時,在波昂學生宿舍的教職員室 (Nassestrasse 11.)舉行第一次正式的成員集會。1965 年 8 月 21 日,歐樂思與 史惟亮提到了華歐學社的第一次集會: 在 10 月 15 日會計畫有一場成員集會,38 我們急迫的需要召開會議,因為 史壁戈博士和彌維禮神父(P. Willi Müller)最近會到臺灣旅行。不幸地我的時 間非常不夠用,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很累。但是我仍希望,我們至少完成一部 分的目標:可以實現中國和歐洲的交流。 此會議由黃加成主席揭開序幕,記錄為史壁戈,他在會議中發表談話:十八 位成員中有九人出席,當天缺席的成員包括:史惟亮、拉德史塔特博士(Dr. Ladstätter)、學生顧問-庫恩(Kuhn)、哈格曼女士(Hagemann)、唐鎮、哈思(Harry Haas)、史特曼、張氏(Exz. Vitus Chang)、周女士。根據會議程序紀錄推斷,當天 出席的成員有:黃加成、史壁戈、歐樂思、喬偉、哈特曼等。議程包括:活動報 告、財務報告、討論新進成員問題、1965 年及 1966 年之工作計劃、其他。39. 36. 漢學家,華歐學社第一任董事。. 37. 譯自德文原始簽屬文件。. 38. 1965 年 8 月 21 日的原始文件中,歐樂思以「X 月」呈現(原始圖檔參見附錄五) 。根據 檔案中的會議文件資料可推測,X 月應指十月。 39. 翻譯自德文原始會議文件。 30.
(39) 圖 3-1【華歐學社成立備忘錄】. 31.
(40) 圖 3-2【華歐學社第一次集會邀請函】. 圖 3-3【華歐學社第一次集會會議記錄】 32.
(41) 剛開始華歐學社分成三個部門分別是:音樂、藝術、思想歷史。其中,音樂 部門計劃透過中西音樂交流,把中西音樂融合,而其部門之負責人為史惟亮先生。 在 1964 年 11 月 8 日歐樂思跟史惟亮提到: 因為你的計畫是本協會第一個具體的計劃,若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親自陳述 你的想法,應該會很不錯。如果可以的話,是否可請你制作一份書面的臨時 備忘錄並同時寄給我?⋯但是我希望,你及我們都可以成功地找到其他資金 來源以開拓音樂部門。也許你可以在你的備忘錄草案上提出一個綱領和立即 可執行的計畫:針對在臺灣和歐洲的活動之目標設立及簡要根據;在臺灣建 設音樂圖書館和音樂廳(法律立案的公司?員工和他們資金?等等)教學和巡 迴演講。電臺、出版社(具體建議你關於巴爾托克的書籍)。 1965 年,第一次華歐學社的正式成員集會中,特別製作特刊報告音樂部門 的活動。特刊宗旨為關於中國和歐洲音樂關係的學術研究及音樂教育。藉由照片 及幻燈片報告史惟亮領導的「臺北音樂中心(光啟社)」。報告包括三個部分: 1.. 2.. 3..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位於臺北敦化北路 131-133 號,館藏包括 一萬一千本書籍及樂譜、六百片黑膠唱片及錄音磁帶(數目不詳)。 有一間視聽室,兩臺鋼琴及其他樂器可在房間使用。由四位員工負責 管理。 「中國作曲家論壇」:論壇領導人是許常惠,臺北市立藝術專科學校 教授。至今該中心已出版五本現代作品,之後還有五冊預計在十二月 會發行。以論壇名義在《法蘭克福廣訊》(FAZ)的讀者回信發表文章。 音樂學研究部門:將聯合臺灣音樂團體在十二月發行第一本臺灣音樂 雜誌。將成立第一個臺灣民歌研究同好會。學期休假期間,準備為教 師舉辦一場關於音樂研究問題研討會。另外,有五本許常惠和史惟亮 的作品準備送印,分別是:〈臺灣民歌集)、〈音樂現場和音樂錄音〉 ( Musikschaffen und Musikaufnehmen)、 〈新音樂) 、 〈巴爾托克〉 、 〈轉調 40 指南(原著:雷格•馬克斯)〉。. 40. 譯自德文會議文件特刊。 33.
(42) 圖 3-4【華歐學社第一次集會特刊 I】 34.
(43) 華歐學社成立之後,除了贊助臺灣的音樂圖書館計畫,也一直積極地想在波 昂當地舉辦許多藝文活動。在歐樂思與史惟亮的通信內容中,曾多次提到華歐學 社的計畫。在 1965 年 5 月 23 日,歐樂思寫給史惟亮的信件中提到: 6 月 1 日我們的中心要搬進靠近波昂的一個地方。租金和家具我們就付了將 近一萬馬克;聖奧古斯丁很慷慨地提供我們支援。跟艾登神父(P. Eidens)合 作我們不久後將成立繪畫學校。為了音樂系我們可以,若是他們的學生很多, 我們可以提供三間房間。哈特曼在為一個關於中國的資料部門做準備。十月 中在蒙興格拉巴赫(Mönchen-Gladbach)會舉辦一場繪畫展覽和一系列講座, 題目是:中國和西方。十一月中在亞琛(Aachen)舉辦一場展覽。在瑞士我雖 然可以進行重要的準備性協商,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具體的成果。. 經過兩、三個月的構想與策劃,1965 年 7 月 30 日在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 舉行第一場中國繪畫研討會。41 研討會在聖奧古斯丁人類學研究所舉行,主題 是:中國繪畫導論,共有七十人出席,其中有十八位中國人。周博士運用幻燈片 報告現代中國繪畫流派,喬德蘭指導中國毛筆技巧。此研討會達到以下成效: 1. 華歐學社成功的團隊合作。史壁戈博士幫助很大。 2. 新的人脈,開發未來資金新的來源。 3. 中國繪畫學校的開端。42 華歐學社的成立,使更多喜好東方藝術文化的歐洲人有機會接觸中國藝術; 臺灣的東西文化交流方面,在華歐學社的支持下,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概念逐 漸有了雛形。在下一節的內容中,將詳細介紹中國青年音樂圖館的成立與發展。. 41. 整合自 1965 年 6 月 14 日、1965 年 7 月 26 日信件。. 42. 譯自 1965 年 8 月 21 日信件。 35.
(44) 第二節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在史惟亮留歐的書簡中,多次寫下歐洲音樂圖書館的訊息,可視為籌辦音樂 圖書館理念的形成時期。1958 到 1964 年史惟亮曾拜訪馬德里、巴塞羅那、巴黎、 慕尼黑、維也納、波昂等地的音樂博物館和圖書館。並隨著在歐洲時間及見識的 增長,對國內需要一所音樂圖書館的感受愈來愈殷切。43 在他的著作《浮雲歌 -旅歐音樂散記》中,史惟亮表示: 在臺灣,我們一年也聽不到幾場像歐洲水準的音樂會,我們沒有能與歐洲水 準相銜的技術,我們沒有傳播知識最重要的書譜,沒有音樂出版,沒有音樂 圖書館,…更沒有外國專家在中國音樂學校中任教講學,我們的音樂家和音 樂愛好者,需要營養,需要好的口味,我們的環境給他們的卻是歐洲的乾麵 包或是沒有油的湯!…我們需要一座可以使音樂家們進步的圖書館…。我們 需要大量的音樂知識叢書…。我們所需要的環境不僅是死的圖書館和唱片室, 而更需要活的社會音樂活動的環境,樂隊合唱團、音樂會、報紙上的音樂專 欄,它們對於音樂藝術的發展,比學校教育和圖書館更能發揮積極推動的力 量。44 音樂圖書館的籌劃工作分兩方向進行:募集圖書館館藏及尋找圖書館場地與 資金。館藏募集方面,1964 年史惟亮從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他與歐樂思聯繫討 論在臺灣建立一個音樂中心的計畫,這需要一筆資金購買相關資料。當時歐樂思 仍在讀書,認識的人多以學生和學術界人士為主,但他對史惟亮的理念表示贊同, 便向一些對中國音樂及文化有興趣的人募款,順利募得一些錢給史惟亮作為中心. 43. 孫芝君,〈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始末探索—兼從音樂圖書館立場看「民歌採集運動」意 涵〉 ,《2001 年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民族音樂 學會,2002),5。 44. 史惟亮,《浮雲歌-旅歐音樂散記》,19-21。 36.
(45) 館藏基金。45 回溯 1964 年兩人通信紀錄,在 1964 年 9 月 30 日的書信中,歐樂 思提到贊助事宜; 11 月 7 日,史惟亮也從慕尼黑以明信片回覆了歐神父的信件: 「非常感謝您支持第一個中國的音樂圖書館!我會好好利用和運用這些錢。」 場地及資金方面,在 1965 年 5 月 9 日史惟亮在信中曾提到:一位王先生願 意捐獻一間新房子三年。然而,王先生後來又反悔。史惟亮在經過朋友的提醒後, 透過當時青年救國團副主任的李煥先生,由救國團撥付二十萬元,作為圖書館開 辦費用,並由救國團無償提供位於臺北市敦化北路臺北學苑兩間集會室作為成立 場地。六月史惟亮寫給喬偉夫妻的信中提到音樂圖書館的確切位置:46 臺北市 敦化北路 131-133 號,臺北學苑(為一學生宿舍)樓下。 1965 年 3 月 31 日下午 3 時,圖書館正式開幕前,於救國團總部招開籌備會 議。由救國團主任秘書姚舜擔任主席,出席成員包括:龍名登、馬鶴凌、許常惠、 王政義、崔中、石耳璽、史惟亮等七人,由李本軒擔任會議記錄。史惟亮將會議 紀錄的中文影印本及德文譯本均寄給歐樂思。會議中,決定圖書館採用董事會制 度,期待能從工商業人士或的財務援助,預計籌備七至八萬元。會議決議事項如 下: (一) 音樂圖書館定名為「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館內閱覽室定名為「光祈堂 」。 (二) 由救國團總團部文教組酌擬組織章程,於下次籌備會提出討論,通過後 即行辦理立案手續。 (三) 組織儘量單純化,組織型態以有利於團結全國音樂界人士與推展青年音. 45 46. 林依辰,16。 史惟亮寫給歐樂思的書信,若是以中文書寫,大多會透過喬偉夫妻協助翻譯。 37.
(46) 樂活動之民間音樂團體為原則。 (四) 成立籌備小組,在籌備期間,由總團部文教組龍組長負責召集,並擬定 籌備工作進度,籌備委員暫定為馬鶴凌先生、張翰飛先生、汪經輝先生、 史惟亮先生、許常惠先生、王政義先生、崔中先生、石爾璽先生等八人。 47 救國團總團部負擔經費,擬請分二次付給,第一次付「10」萬元,專 用於添置書籍。 (五) 有關圖書館內部裝設必須器材以及開幕前應購置之圖書,由史惟亮先生 詳列預算,提下次籌備會討論。. 除了這次籌備會議,史惟亮也在在 1965 年 5 月 9 日寫給歐樂思的信中,提 到了圖書館的計畫: A. B. C.. 圖書館七月開幕 每一個月一場展覽,例如:七月-十六年來的臺灣音樂出版社;八月-音樂 郵票;九月-巴爾托克…;十月-音樂風景明信片…。 每周一次音樂活動。例如:黑膠唱片音樂會、演奏會、研討會。室內樂 之夜、作曲之夜…。. D.. 我們在圖書館設立一個研究部門,為了研究臺灣的民間音樂。首先採 集臺灣原住民的音樂,將來會製作成黑膠唱片或出版書籍,研究工作 是獨立運作,所以我們可以用華歐學社之名進行工作,完成華歐學社 的宗旨,所有收集、研究、推廣的資料,我們可以保留在波昂華歐學 社,此際我們也想到一個生意的著眼點,如果你能在資金方面支助我 大約三、四千馬克…。. E.. 圖書館的每一面牆都有浮雕,這是一個東西音樂融合的象徵。. 47. 馬鶴凌,文教組副組長;張翰飛,幼獅文化公司總經理;汪經輝,交響樂團副團長;許 常惠,藝專副教授;王政義,原稿附註:「捐房子者,為董事之一。政大外交系畢業,並捐十萬 元出版音樂書籍。」根據史惟亮和歐樂思之後的通信紀錄,王先生後來應無捐贈房子,十萬元是 否捐贈則不得而知;崔中,主委崔唯吾之子;石爾璽,石鳳翔之子。 38.
(47) 圖 3-5【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會議紀錄影本】. 圖 3-6【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籌備會議紀錄德文譯本】 39.
(48) 音樂圖書館設立的目的,除了提供愛樂者所需要的資源,更希望能展開青年 音樂運動,使青年接近音樂、享受音樂,培養正當休閒活動。48 華歐學社方面, 更希望圖書館能達到東西音樂研究及音樂教育的目標,49 為此圖書館成立初期 以充實館藏為主要任務。圖書館原本計畫在 1965 年暑假開幕,然而因著館藏增 加及場地變動等原因,1965 年 8 月 3 日閱覽室先行開放,當時已經有超過 1000 冊圖書及 400 張唱片,其中半數由德國帶返,每日均有多數讀者。50 原計畫在 1965 年 11 月 12 日,國父百年誕辰日舉行開幕典禮,後來因為董事會尚未完全 組成而延期。 1965 年 3 月 19 日及 5 月 9 日史惟亮寫給歐樂思的書信中曾表示:圖書館分 為圖書部、唱片部、陳列部、研究部,設兼職管理員二名,每個月薪水 70 到 80 馬克,51 每天工作時數三到四小時;另外,史惟亮以志工身分在圖書館工作。 音樂圖書館除了提供讀者閱覽服務,另外,進行音樂出版和民歌研究等工作。 正式開幕後,根據文獻資料顯示,圖書館設有一間互相連通的閱覽室和研究室。 閱覽室名為「光祈室」 ,為了紀念中國第一位中西音樂交流者–王光祈(1892-1936); 研究室內陳列各種樂器,由臺灣交響樂團捐贈,價值一萬馬克,52 可供研究使 48. 史惟亮,〈音樂圖書館的理想和實踐〉,《功學月刊》,No.65(1965),43。. 49. 根據 1965 年 3 月 1 日歐樂思神父寫給史惟亮的書信。. 50. 根據史惟亮寫給喬偉夫妻的信件,其日期已無法辨識,不過推測內容大約是 1965 年 8 月初的信件。 51. 大約臺幣 700-800 元。. 52. 根據 1965 年 5 月 9 日史惟亮寫給歐樂思的書信。 40.
(49) 用。另有一間唱片欣賞室,放置鋼琴、沙發椅和電唱機喇叭。牆上懸掛西方音樂 家的照片,如: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以作為東西方音樂交流的象 徵。53 1965 年 8 月閱覽室先行開放時,館藏部分已經有超過 1000 冊圖書及 400 張 唱片;直到 11 月預計正式開幕,估計已經有 1500 至 2000 本書籍和 600 至 700 張唱片。54 在 1966 年 3 月 1 日的《功學月刊》上,史惟亮指出圖書館已經有 2500 冊書籍和 500 張唱片,包括中、日、英、德四種文字版本,其中樂譜佔書籍的大 宗,多為德文版本。1967 年初圖書館目錄整理完畢時,書籍已達 3000 冊,唱片 600 張。同時開放圖書館館藏外借服務,個人借閱可繳保證金,音樂系學生可團 體借閱,海外讀者可通訊借閱。外借目錄共分兩冊,計 3000 卷。依性質分為: 音樂理論、傳記歷史、歌劇、室內樂、藝術歌曲、合唱曲、音樂教育、民間音樂、 獨奏曲、編曲、清唱劇、宗教音樂、管絃樂、雜類等十四類。55 1970 年圖書館 搬遷時,藏書量已達 3500 冊,唱片 700 張。 圖書館館藏大部分為華歐學社出資贊助,因此,館藏之所有權大部分歸華歐 學社。歐樂思曾多次要求史惟亮將圖書館館藏編碼,製成目錄寄給歐樂思。1965 年 8 月 21 日,歐樂思寫給史惟亮的書信中明確表示: 我非常感謝關於德國圖書館庫存的採購目錄。我知道做這件事要花費很多時 間。可惜你們放棄了自行標記黑膠唱片和樂譜、書籍。也許可以之後再做。 53.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巡禮〉,《功學月刊》 ,No.66(1965),20-21。. 54. 根據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史惟亮寫給歐樂思的書信。. 55.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圖書外借!〉,《音樂學報》,No.1(1967),24。 41.
Outline
相關文件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 在學校裡,英文老師、數學老師、音樂老 師還是MISS LO的薪酬較高﹖!. 一定是英文老師最高而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視覺藝術 體育 音樂 普通話 電腦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