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慧博士. 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 研究生:蔡幸娟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2) 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之樣貌及其文化的形塑。為了更 貼近文化真實的面貌,研究者採用訪談、非參與式觀察來收集資料,並以制度、 行為模式與價值觀等文化的視角加以分析。 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後,本研究所得結論為: 一、 選用文化的樣貌 教師為主要的教科書選用者,會議過程遵循民主程序,討論時會尊重資深教 師的意見,但整體而言,選用會議易流於形式,評選表形同虛設。出現服務導向 重於產品導向現象,教師以經驗來選書,專業與方便考量猶如天秤兩端。 二、教科書選用文化的形塑 教科書開放自行選用的政策,賦予教師教科書選用權,然而教科書商品化並 未影響保守的教師文化,教科書的選用仍傾向延續過去所使用的版本。 三、 教科書選用文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教師經常以專業自主之名,合理化教學慣性,導致教科書的選用並非基於學 生學習需求,而是以教師教學為主要考量。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行政 教科書選用者與使用者宜一致,各校依教師專業判斷自訂各領域評選表,將 教科書選用會議透明化,且將選用的知識納入學校在職進修課程的一部份。 二、教師 依領域組成教師專業社群,提供對話及論辯的管道,選用教科書應回歸專業 的考量。 三、教科書出版社 提供一完整階段的樣書,免除教師們對於教科書品質不一的疑慮,取得服務 導向與產品導向的平衡。 關鍵字:國小教師、教科書選用、教師文化.

(3) The Culture of Textbook Sele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ulture of textbooks selection and how the culture was shaped over years. This study applied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as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zed from cultural aspects of institution, the models of behavior and values conduct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emerged from this study:. 1. The culture of textbooks selection. Teachers are main textbooks selectors. Although democratic procedure are conducted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opinion are reflected, the selection processes are generally ineffective. Overall speaking, the textbooks selection is service-oriented rather than product-oriented. Teachers are used to select textbooks according to using experience rather than educational profession.. 2. The shaping of selection culture. Teachers are given the right of textbook selection by the policy. However, the conservative culture among teachers were not changed by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extbooks.. 3.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 Though the professional autonomy was persued by the policy, teachers tend to rationalize their using habits under the policy. Therefore, the textbooks selected are more likely to suit for teaching rather than learning..

(4)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made: 1.. School Administration Selectors and users must reach agreements on the choices of textbooks. Schools. should develop textbook selection format for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judgemen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hould be open and allow teachers to evaluate textbooks, and process the knowledge of selection must be regarded as parts of cours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2..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should be formed according to teaching fields, which. can provide teachers with the opportunities of dialogues and meaningful discuss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profession in the processes of textbook selection. 3. Textbook Publishers Publishers should provide teachers with a complete series of textbook samples, for avoiding teachers’ worry about the veried qualities of single textbook. A balance between service-orientation and product-orientation should be striked through the conduction of rational processes of textbook selection..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xtbook selection, teacher culture.

(5) 謝誌 細數研究所的生涯,酸甜苦辣交織,所幸甘多於苦。在眾多的期盼下,論文 千呼萬喚始出來,心裡的感動與興奮真是難以言喻。 本論文的產生,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劉美慧老師,每次與老師 meeting 完, 總會有種靈光乍現,豁然開朗之感,彷彿點燃了一盞明燈,解開心中的疑惑,無 形中,也注入了撰寫的熱情與高亢的情緒。因此,回頭再度埋首論文,坐在電腦 前撰寫,聆聽手指打在鍵盤上的聲音,享受書寫的暢快感,看著一字又一字的出 現在螢幕前,有著說不出的成就感。然而遇到瓶頸,如坐針氈,失落感湧現時, 也正是我迷失方向,尋找明燈的時候,在教育學院八樓 807 我可以尋找到它,而 美慧老師正是我的衛星導航,帶領我航行,繼續下一階段的旅程。謝謝老師這些 日子以來辛勤的指導與鼓勵,兼具學術涵養與高 EQ,讓我由衷佩服,有幸成為 您的學生,讓我備感光榮。此外,也要感謝陳麗華老師、游家政老師給予諸多精 闢的意見與啟發,老師們以幽默詼諧的方式,點出研究的核心問題,著實讓我獲 益良多,更目睹了學者的風範,謝謝老師。而在論文撰寫的期間,修過卯靜儒老 師的課程社會學以及黃純敏老師的質性研究,課堂上的討論與報告,在在都是靈 感的來源與啟發,謝謝老師們不吝給予建議與鼓勵,您們辛苦了。 再者,我要感謝替我引薦的顏老師,因為您的協助,才能讓我短時間內通過 學校的行政申請作業,進而取得受訪者的同意,同時也要感謝受訪的十三名教 師、以及接受觀察的教師們,因為有您們的參與和分享,這篇論文才能順利誕生, 透過此篇謝誌表達我最真摯的謝意,並由衷的祝福您們。 此外,要特別感謝一路相伴的大學好友佳芯、韋伶,因為妳們的傾聽與加油 打氣,我才能重拾信心;研究所好友慧芬、如雅,因為妳們的提點與協助,我才 能勇往直前,還有慈蔚、郁緻、靖媛、周賢、元壯、彥凱、聖捷、文瑞學長、薇 亘、昭儀、羿伶等,謝謝你們的關心與祝福,有你們真好!每每與你們暢談,總 是特別的舒壓,彷彿注入了一劑論文催生針,催促論文撰寫的腳步,謝謝你們豐 富了我研究所的生活,將這份感動永烙心中。 最後,感謝爸爸媽媽的栽培、姐姐們的援助,在我求學生涯裡,無怨無悔的 付出,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至始至終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我愛你們! 感謝這群幕後的功臣、參與者、啦啦隊員、後援會,成就了這本碩士論文, 謝謝你們,在此,將這份成長的喜悅與你們分享,也要將這份小小的榮耀獻給你 們。當然,也感謝正在閱讀的您,因為您的閱讀,而使的這本碩士論文更有意義, 也希望能激發您不同的思維與靈感。 2012 年於師大.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學校文化的形塑 ---------------------------------------------------------------- 11. 第二節. 教科書的選用規準與影響因素 ---------------------------------------------- 17. 第三節. 教科書選用文化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 39. 第三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與工具 ------------------------------------------------------- 4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 47.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 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1.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 55 第一節. 教科書選用文化樣貌 ---------------------------------------------------------- 55. 第二節. 教科書選用文化的形塑 ----------------------------------------------------- 111.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3 i.

(7) 第一節. 結論 ---------------------------------------------------------------------------- 153. 第二節. 建議 ---------------------------------------------------------------------------- 160. 第三節. 研究省思 ---------------------------------------------------------------------- 16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67 英文部分 ----------------------------------------------------------------------------------- 172. ii.

(8) 表次 表 2-1. 教科書的選用規準 ------------------------------------------------------------ 21. 表 2-2. 北北基教科書評選規準參考表 -------------------------------------------- 22. 表 2-3. 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究 --------------------------------------------------------- 25. 表 3-1. 研究參與者 --------------------------------------------------------------------- 41. 表 3-2. 圓圓國小與正正國小的教科書選用會議成員 -------------------------- 45. 表 4-1. 領域階段劃分 ------------------------------------------------------------------ 68. iii.

(9) 圖次 圖 2-1. Schein 對文化的分類 --------------------------------------------------------- 1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8. 圖 4-1. 會議後的行為模式 ------------------------------------------------------------ 86. iv.

(10) 附錄 附錄一. 圓圓國小教科書評選表 ----------------------------------------------------- 174. 附錄二. 正正國小教科書評選表 ----------------------------------------------------- 175. 附錄三. 正正國小英語科教科書評選表 -------------------------------------------- 177.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 178. 附錄五. 訪談大綱 ----------------------------------------------------------------------- 179. v.

(11) 第一章. 緒論. 教科書為教材的一部份,為教師在課堂中教學的依據,長久以來,一直扮演 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教科書不僅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主要材料,亦是教師進行教 學的依據。以時間量來看,李宗薇(1998)指出,中小學七成以上的教室活動與 教科書有關,足以見得,教科書影響學生甚鉅。然而,歐用生(1997:2)指出 「教科書不僅是一種文化物,更是一種經濟商品,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活動、 爭奪和妥協的結果。是具有現實利益的現實的人構思、設計和出版的。是政治和 經濟對市場、資源和權力的交互作用的產物」。教科書不僅是教材的一部份,更 蘊含著許多值得研究反思之問題。教師如何選用教科書,又形塑何種教科書選用 文化,是本研究關心的議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源自於研究者過去於教學現場中的經驗,以及師大碩士班課堂討論的 引發,加上教科書選用議題層出不窮,進而激發靈感,作為研究的主題。. 壹、教師被賦予教科書選用權 隨著 1987 年政府宣布解嚴,社會日趨開放多元,「教育改革」、「鬆綁」 的呼聲此起彼落,各方要求教科書亦應由「統編」走向全面開放的「審定」。在 八十學年度以後,國小藝能科教科書已開放為審定制,由教科書出版社自行編 輯,經審查後,學校自行選擇使用,意即賦予學校教師擁有教科書選用權。1996 年,教育部宣布國小教科書逐年全面開放為審定本,經審查通過後,再由學校教. 1.

(12) 師選擇使用。由於各版本教科書的編輯,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壓力下,不僅多元化, 也各具特色,當然各版本教科書的品質也參差不齊(黃儒傑,2004)。從統編到 審定,使得教科書內容更多元,此外,政策的背後,即權力下放,教師擁有選擇 教科書的權力,期待教師能理性的選擇合適之教科書,來因應不同地區、文化背 景脈絡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落實審定制的理想。近來北北基推動一綱 多本選一本及共辦基測,這是針對目前教科書一綱多本及升學制度所提出的改革 政策,目的為了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學生學習壓力及轉學課程銜接等問題,將於 民國 100 學年度實施,即便如此,但各校仍可保留自主選擇其他教科書版本的權 力,可見教師仍掌握教科書選用權。緣此,教師是否具備選擇教科書的專業能力, 遂成為教學成功的基本條件。回溯到問題的根本,探究教科書選用之規準有其必 要,以期能讓教學現場中的教師有標準可循,然研究者進一步想了解教科書選用 規準外,現實因素是否會成為教師選用教科書的考量?又理想規準與現實考量間 的落差為何?. 貳、選用教科書之弊端時有所聞 教科書市場競爭激烈,一旦學校選用教科書,相關的測驗卷、講義、評量、 模擬考等都有保障,業者私下粗估,一個學生的講義、評量、考卷等花費,每學 期至少兩千元,全國每年級有二十萬名學生,以國中三個年級而言,一年就有約 二十億的商機(自由時報,2010)。然出版社在市場競爭下,如何取得學校內擁 有教科書選用權人員之青睞?黃嘉雄(2000)也指出教科書不但是教育過程中的 重要材料,深深影響教與學的內容;它也是經濟活動裡令人矚目的產品,牽涉了 龐大的市場利益。研究者更進一步於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網站發現,諸如教科 書選用之問題,違反市場交易公平性之事由,層出不窮。是故,教師在教科書選 用過程中,如何更負有教育專業的判斷,實屬重要。再者,各校經過教科書選用 委員會亦或領域教學研究會等,再由教科書評選委員會審查其所選用書之合法 2.

(13) 性,不論是教科書選用委員會亦或是領域教學研究會,甚至是課程發展委員會 等,其主要成員皆為學校教師,意即教師掌握選擇權。教師固然是教科書使用者 之一,然學生為多數使用者,家者為購買者,選用權人、多數使用者、購買人不 一,故倘若教科書書商於選書期間對選用權人提供或定約將提供其他物品,甚至 利益的交換,即有可能影響選用權人之決定。. 參、聯結實習的經驗 研究者過去在實習現場中,發現校園內穿梭著教科書出版社人員的身影,尤 其在選書之前,出現在校園內的頻率繁多,無不希望自家書籍能雀屏中選。相較. 於教科書出版社人員客氣的低姿態,凡是教師所要求的,幾乎無不允諾,包括教 具、班級佈置的海報、插圖等等,然並非所有教師均有教具、海報、插圖等需求, 無形中,造成資源的浪費。除了勤於奔走於各班,盡可能與教師維持良好關係, 對於擔任學年主任亦或是領域召集人等有影響力的教師,更是免不了見到教師 「爭取權益」和教科書出版社人員「和顏悅色」的互動。為了更親近教師與學生, 教科書出版社人員親自到校主持活動,提供學生體驗活動的參與機會,例如:帶. 領全學年的學生製作糖葫蘆,活動完全免費,甚至提供獎品、文具贈送學生,可 以預見的是學生、教師與出版社人員無不樂開懷,因為學生喜愛活動,教師免於 上課,而出版社人員則建立與學生、教師間的良好關係,正所謂各取所需。 實習期間,無形中目睹、耳聞,教科書出版社人員與教師之間唯妙唯肖的互 動關係。心中出現另一個聲音:開放教科書之下,多元、豐富的內容背後,也隱 藏著商業利益、權力分配的現象,若將之一一檢視,或許並不盡然單純。教科書 選用政策的推行,意即權力下放,期許學校中有權決定教科書選用的人員,依學 校的個別需求選用合適的教科書,如此展現專業的美意是否能真正落實於各校 中,心中不禁出現這樣的疑問。 因此,研究者希望能藉由本研究,進一步了解教科書出版社面對市場激烈的 3.

(14) 競爭,與學校中擁有教科書選用權人之互動下所形成的選用文化樣態,及其如何 形塑,當中為人所詬病或是值得延續的方式,甚至加以澄清。 另一方面,研究者於實習期間,目睹教師每日工作的例行事務、及其份量, 除了擔任教學、管教的角色,還得面對學校行政人員、同事、學生、家長等,因 此研究者希望能結合所學的理論與實習的見聞,避免用以過度崇高的倫理道德標 準,來評斷教科書選用,用「文化」一詞,主要也因為想要呈現最真實的一面, 僅止於文化的了解與鑑賞。. 肆、課堂討論的引發 研究者於碩士班修讀期間,曾與師長、同學們討論教科書選用之議題,由於 多數的同學都曾經歷教科書選用的過程,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更進一步發現教 師選用教科書並不盡然只考量選用規準,尚有其他因素,例如:方便教學、方便 批改作業,或甚至為了避免圖利一家教科書出版社,而採用輪流或雨露均霑分配 各家版本等。隨後,閱讀 Apple(2004)的<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Text>一文 提到,文本其實擔負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是文本和脈絡在製品和價值興趣中的交 織,是想像力和權力的扭轉點,因此教師選擇教科書,顯得格外重要。Apple 更 進一步指出,如果教師沒有這樣的控制能力,教師只能說是工廠的工人,可見教 師選用教科書對於學生的課堂學習的重要性。故本研究的定位在於探討教科書選 用規準之外,影響教科書選用的因素,諸如上述所提及方便教學或批改,更進一 步分析是否存在利益團體、同儕壓力、權力運作等因素,思考是否有雙「看不見 的手」,無形之中對教科書選用產生關鍵的影響因素,長久存在於學校中,故將 從教科書選用的制度層面、教師選用教科書的行為模式,與其選用背後所依循的 價值觀來探究選用文化的樣貌。. 4.

(15) 伍、國內「教科書選用」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以「教科書選用」為關鍵字搜尋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運用「臺灣期刊 論文索引系統」,以及「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截至 2011 年 12 月 17 日,相關期刊研究共達 36 筆,碩博士論文共達 52 篇,簡單歸結如下: 一、問題的根源 期刊方面,最早的相關研究為曾火城(1993)所著,篇名為<教科書選用及 其評鑑規準初探>,可見在教科書尚未全面開放版本前,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到教 科書選用的問題;此外,在碩博士論文方面,逐年開放教科書版本於 1996 年開 始實施,然 1996 年至 2000 年期間,以「教科書選用」為關鍵字的論文數量不多, 每年僅一至三篇,2001 年後,相關研究共有 49 篇,意即有大約 85%以上的論文, 相繼出現,可見教科書選用的議題,備受關注且深具學術研究的價值。 二、研究方法 期刊多半以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在碩博士論文方面:則以問卷、訪 談、焦點團體、德懷術等方式,而近五年多數以問卷調查,將結果以量化統計方 式分析,然而在質性的研究上,卻屈指可數,不及 5 篇。固然量化有其推論性, 但無法深入說明數據所隱含的深度意義,故研究者以質性的方式,用訪談、觀察、 文件分析法進行研究,用微觀的視角來探討教科書選用文化,以期能獲得特殊性 及選用行為背後深層面。 三、研究的核心 期刊方面,從 1993 年至 2011 年,從規準的初探到使用的現況、滿意度、選 用問題等,或是從廣泛以「教科書」的統稱到專注在某一學科(領域)上,例如: 英語、體育、國語等等,甚到針對大學、偏遠小校的教科書選用為題。在碩博士 論文方面,則以地區、現況與改進、學科、規準、滿意度、困境為主要的討論內 5.

(16) 容。固然國內的相關研究不勝枚舉,數量可觀,然而提及選用文化層面的內容少, 甚至可說是沒有,此乃本研究所預突破的思考面向,以期能有別於過去的研究, 使本研究更具意義。 鑑於學科考試的重要性、主科與副科之間,教師的重視程度有別,研究者以 二間研究場域為例,探究各領域普遍的選用文化。以社會領域為例,研究者過去 略有耳聞「社會領域之習作」設計,是否易於學生作答、教師方便批改等,為影 響教師的選用因素,例如:勾勾看、選選看、貼貼紙,一目了然,非對即錯,題 型設計簡單,且內容缺乏誘答力,較欠缺啟發學童思考能力的價值,使社會領域 教科書的選用易受到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故研究者與過去在教學現場中的經 驗聯結,設定為國小階段,以探討教師選用教科書之文化。 由於教科書選用的政策已施行十多年之久,當中存在教科書出版社與學校中 擁有教科書選用權的人員,長久以來互動中所形成的選用文化,然其中牽涉到教 科書市場競爭激烈,出版社各憑本領,各出奇招,各不相讓,至使各形各色的行 銷手法出爐,恐違反公平交易事由之餘的同時,也考驗著教師專業自主權等問 題,意即教科書業者以「商業」為考量;然教師是否基於本身的「專業」而選用 合適的教科書版本,故以質性的方式,試圖從中了解國小教科書選用之文化。蔡 其蓁(2004)指出,「文化」意指一個社群共享的意義、價值或信念,並形成成 員的認同基礎,對成員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進而產生特定的行動力以發揮特定 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中的研究社群為學校中擁有教科書選用權的人員與教科書 出版社人員二者經互動、激盪下,所形塑之教科書選用文化。 綜合上述的研究背景、自身經驗的聯結以及過去研究的啟發,研究者將本研 究題目訂為「國小教師的教科書選用文化」。. 6.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者依上述所提及的研究動機,並結合目前研究的現況,以「國小教師的 教科書選用文化」為題。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整理出國內目前學校文化、教師文化、 教科書選用的規準與影響因素。次之,則整理過去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究的結果, 擬定訪談大綱,訪談學校中擁有教科書選用權的人員,了解其選用教科書時考量 的因素,例如評選表中的物理屬性、內容屬性、使用屬性、發行屬性等;亦或其 他現實考量,例如:方便教學、方便批改、利益團體、同儕壓力、從眾行為,甚 至是人情因素、權力運作等等。目的為了解教科書選用文化下其理想與現實之間 的落差。在許多的研究中,或多或少皆指出教科書選用的弊端,或教科書出版社 人員與學校內擁有教科書選用權的人員二者間存在「利益」的往來。連結研究者 過去於實習現場中,其中亦包含與教學有關的活動,例如:提供學生體驗活動的 參與機會,然而,這對學生而言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學習管道?各家出版社,無所 不用其極,為的是能占有一定的教科書市場,故倘若於研究過程中,教師指出教 科書出版社所提供的教具、資源、活動參與、促銷等附加價值的事物,種種與教 科書出版社有關的事由,則教科書出版社人員亦列入訪談的對象,以了解教師與 教科書出版社人員間長久互動下,所形塑之教科書選用文化。 基於上述,本研究欲達成的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了解國小教科書之選用文化的樣貌。 二、分析國小教科書之選用文化的形塑。 三、分析國小教科書選用文化之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並進一步提出建議。. 7.

(1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探討問題如下: 一、國小教科書之選用文化的樣貌為何? 二、國小教科書之選用文化如何形塑而成? 三、國小教科書選用文化之理想與現實有何落差?.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本研究使用的名詞意義更加明確,以便於研究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 究涉及的重要名詞陳述如下:. 壹、教科書選用文化 本研究的教科書選用,是指各小學針對教育部審查合格之教科書,經過特定 人員的組成與選用程序、機制,評選出教科書的行為,其目的在於選出適合該校 使用的教科書版本。從字面上解釋,選用牽涉「選擇」 、 「使用」二者,本篇論文 主要討論「選擇」 (selection) ,而非使用。本研究所指的選用文化包含三個層面, 第一,可見的人工製品或行為,如制度、行為模式,可從教科書評選表、教師在 教科書選用時展現出來的行為窺知。第二,行為模式背後秉持的價值觀,如對賦 予選用權力的看法、對教科書的看法,選用時的考量等等。第三,不易發現的潛 規則,概念較為抽象,但卻是影響教師選用教科書其行為模式、價值觀背後的重 要因素。. 8.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內容 訪談學校內擁有教科書選用權者,對教科書選用之考量,以了解選用者與教 科書出版社人員二者互動下形塑的教科書選用文化,並參與教科書選用委員會進 行觀察。受限於研究者與部份受訪者之關係,以及本研究涉及較敏感性問題,可 能存在利益、權力運作等因素,故受訪者可能願意提供的訊息較有限,而使得本 研究內容不如預期來得多元。. 貳、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教書選用者,即擁有教科書選用權的人,例如:教師、行政人員、 家長等;本研究主要訪談的對象為教師,因教師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而提供者意 即教科書出版社人員,試圖從中了解選用者與提供者之互動關係,二者所形塑之 教科書選用文化。本研究主要以國小教師為主,主要以便利取樣,輔以滾雪球抽 樣,故對象上可能存在同質性。. 參、研究地區 鑑於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本研究採便利取樣。地區上以台北市、高雄 市為主。研究者於2008年大四集中實習與2009年大五實習時,分別於臺北市與高 雄市地區,所經驗到的教科書選用文化截然不同,故研究者期盼能呈現其中因地 區、學校特性二者之間的差異來彰顯教科書選用文化之多樣性。然而,選取二個 地區,加上便利取樣,不盡然能代表所有台北市、高雄市的選用文化,故期盼能 以訪談、觀察、文件分析法等,了解選用文化的深層面。. 9.

(20)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教科書開放為審定本,意謂著教師被賦有教科書選用權,因此,研究者依 據研究目的,從本研究題目所探討之「教科書選用文化」 ,先以「學校文化」切 入,乃因教科書選用文化的形塑場域為學校,故第一節為「學校文化的形塑」; 第二節為「教科書的選用規準與影響因素」 ,選用規準為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理 論、 實務上的選用規準,而影響因素則針對過去相關研究發現做整理;第三節 為「教科書選用文化」 ,主要呈現目前教科書選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探究教師 在面對選用教科書的實際情境,以及教師所展現的行為特徵,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學校文化的形塑. 學校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織體,不論是從靜態亦或動態的觀點來看, 它與學校文化、教師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節先以「文化的結構」談起, 再切入「學校文化的內涵」、「學校文化的形塑」。. 壹、文化的結構 文化是經由人群與環境之人、事、物互動後所產生的現象,任何型態的社會 組織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一直以來,文化的定義見人見智,眾說紛紜。Tylor(1871) 開啟了對文化定義的先鋒,可說是最早對文化提出定義的學者。其指出文化是「人 作為社會的成員所獲得的複合體」(complex whole),包括知識、信仰、藝術、 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此種觀點係將文化認定為「固定不 變」的物質,或是一種生活與行為模式(引自吳俊憲,2004:78)。此外,也有. 11.

(22) 一些學者(如Giroux, 1997; McLaren, 1995)指出,文化內容具有變動不居的概念, 充滿著各種變性、矛盾性、意識型態及權力關係。可見上述二者對於文化的定義 歧異,關鍵在於文化的變動與否。然而就Schein的看法,將組織文化界定為組織 成員所共享共有的人造器物、價值信念和基本假定,該定義突顯出組織文化在組 織內的共識性和一致性,藉以區辨不同組織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有一致的概念, 與Keesing(1981)認為文化指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依據之共同觀念或意義體 系,將共同建構和享有某個系統,且持續的影響群體中每個人的學習、思維與行 動。由此可見Schein與Keesing的看法較相近,文化存在「共有、共享」的概念。 Schein(1992)的文化理論常被應用至研究學校文化,他將文化分成人工製 品(artifacts)、信奉的價值(espoused values)、及基本假定(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等三個層次(如圖 2-1) ,第一層次是可見的,第二、三層次在組織 的運作中隱而不彰,但卻是組織最重要的核心。並指出文化也可視為一個組織長 久所累積的共同學習結果,包括行為、情感和認知等層面,是組織成員的「整體 心理功能」 (tat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組織成員共享這些經驗,並且形成 穩定的相互關係。意即文化為組織成員所共同持有的一套基本假定,用來協助適 應環境變遷並促進內部整合。 人工製品:可見的組織架構及過程(難以此解讀) ↓↑ 信奉價值觀:策略、目標及哲學觀(外顯的判準) ↓↑ 基本假定:潛意識的、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與行動的終極來源) 圖 2-1 Schein 對文化的分類 資料來源:出自 Schein(1992: 17)。. 綜合上述各種定義的討論,文化實為一複雜的名詞。陳奎憙(1998)指出文. 12.

(23) 化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意涵:(1)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2)傳遞性與習得性; (3)累積性、選擇性與創造性。由此可見文化為「產物或產品」 ,透過傳遞或是學 習而來,其為累積、選擇、創造後菁華的部分,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觀、語言 文字、信念等。其次,文化又可以指涉為群體成員間共享的意義體系、行為模式、 及價值規範等。再者,文化也可以視為一種「過程或生產方式」,此一觀點,則 具有動態的特性,強調教導下一代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或習得文化的方式,同時 也關注到權力及意識型態的文化衝突的層面。後者正好與 Apple(2004)指出的 概念相呼應,其認為「文化」一詞並非來自社會總體的養成。文化的觀念不該用 來頌揚一種「被接受的或是中立的和諧」,而應該說是「價值系統和權力關係的 製 造 者與再製者」 ( a producer and reproducer of value systems and power relations)。研究者以行為模式、價值規範為框架,分析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選 用的文化,其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貳、學校文化的內涵 學校由於具有獨特的組織結構、角色組合、運作程序(如課程教學),因此 表現出獨特的文化現象。何謂學校文化?早期有關學校文化的內涵,主要見於 Waller(1932)在其《教學社會學》一書中的探討,他認為學校裡有特別的文化 關係,包括規範、典章、制度等,藉以引導或影響學校成員的思想、價值、信念 及行為。Stolp 與 Smith(1994)指出: 解釋學校文化為一種意義形式的歷史傳承,包括學校組織內成員所共同理解 的典章制度、價值觀、信仰、慶典儀式、禮儀規範、傳統、甚至某種程度的 神話傳說。 陳奎憙(1999)指出,學校文化包括成人與年輕一代文化;學校文化就人際 關係而言,包括和諧與衝突;就教育功能而言,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作用;就 其內涵而言,包括學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等。吳天方、王國興(2000)指出, 13.

(24) 學校文化係學校內部人、事、物交互作用與外在環境互動所形成之開放系統。經 長時間發展與累積而形成各種產物,包含知識、信念、價值、期望、規範與人造 物。綜合而言,學校中存在著特殊的文化,它是一種穩定、持續的力量,促使對 成員傳遞價值觀,並影響成員的行為、信念等,並導向共同的目標方向。 林清江(1981)根據Waller在《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一書中的分析,將學校文化的性質歸納為下列五項: 一、學校文化是一種次級文化:一方面反應大社會的文化,一方面又有其獨 特性。 二、學校文化是一種綜合性文化:其包含世代間的文化,另外也反映出校內、 校外的文化。 三、學校文化是一種對立與統整互見的文化:不同世代間的價值觀與生活態 度也許南轅北轍,教師與學生的價值可能並不一致,在互不認同的情形 下,乃經常出現對立與統整現象。 四、學校文化是一種兼具積極與消極功能的文化:有的有助於教育目標的達 成,有的可能具負功能,而教師主要職責乃在盡力抑制消極功能之消 長,而促進積極功能之發展。 五、學校文化是一種可予以有意引導與安排發展方向的文化:無論是自然或 人為形成的學校文化,都要站在教育的立場,針對學校的物質文化、制 度文化、心理文化等引導發展方向。 從林清江(1981)的分析可知文化有一體的兩面,例如:對立與統整、積極 與消極、同時是綜合許多次文化下,刻意安排發展而形成的,與陳奎憙(1999) 指出,學校文化就人際關係而言,包括和諧與衝突;就教育功能而言,有積極與 消極兩方面的作用。可見林清江(1981)、陳奎憙(1999)二者有雷同之處。周 春美、沈健華(1995)對於學校文化的特質之闡述,強調學校文化是由人們互動 時所觀察到的行為規則、工作群體中所發展出來的規範、指導組織政策的哲學,. 14.

(25) 並且是組織信奉的主要價值,更是成員相處的遊戲規則,組織成員將傳達其感受 與氣氛。研究者以林清江(1981)、陳奎憙(1999)對於學校文化的特質定義為 主,將教科書選用文化放在積極與消極的層面,綜合許多次文化的影響所形塑而 成,如同教科書選用時所面臨的理想規準與現實考量兩大類,意即教科書選用規 準下之理想與現實,其中的理想與現實,正是一體的兩面,看似矛盾,但在實際 的教學現場中或許並不衝突。 綜合以上,學校文化係指學校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和家長等共同組成 的一種次級文化,是一種校內與校外的交互影響,包含了物質及精神層面,而其 整個創造的過程與變遷後之結果,皆謂之「學校文化」。然而,教科書選用的決 定權主要為教師,故於本章第三節的部分,將更進一步談論與教師文化有關的內 容。. 參、學校文化的形塑 研究者以「學校文化」為關鍵詞,搜尋相關期刊、論文研究,發現與「學校 文化的形塑」之研究少之又少,多半以積極面、教條式的方式來說明如何塑造良 好的學校文化,些許內容偏向談論學校行政、學校組織等等,故與本研究所預探 討的內容相去甚遠。承接文化的概念,學校文化不外乎為一群處於學校場域內的 成員的生活方式,舉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等均是其中重要的人物。而在學校 文化下,又潛藏著許多不同的次文化,然而彼此的角色、地位不同,故進而使學 校文化形塑出來的面貌豐富而多元。 正因為角色、地位不同,故學校文化的形塑,研究者參考孫敏芝(2009)所 著的文章,試圖用「微觀政治的觀點」探討國小教師團隊合作文化,乃因學校場 域為一個團隊,在共事的過程中,有不同教學理念與價值觀的教師與行政人員一 起加入學校決策權力運作,希望凸顯自己的教學理念與對政策的影響力,使得教 師的教學自主權與團隊的集體決策之間或教師與行政人員之間,充滿衝突與妥協 15.

(26) 的現象,探求背後的原因來自於二,第一,教學理念與價值觀歧異,因不同的教 學理念、處事態度與價值觀,易成為衝突的來源,加上團隊中還有具有正式權力 的行政人員,然教師與行政人員在理念與實務、資源分配與權力關係上,看法與 作法可能不同,而產生兩者間的角色衝突。第二,正式權力與非正式權力的拉距, 教師團隊中的正式權力行使者欲透過合作過程來確立團隊的方向與目標,非正式 的權力運作也暗潮洶湧,不在其位,亦有影響力;正式和非正式權力運作的拉距, 彰顯出團隊文化的權謀特質,使得教師團隊合作類似一種「兼併式」的合作關係。 權力拉距可從爭奪學校事務自主權切入。行政人員為了有效指揮學校變革的 過程需展現權力、凝聚共識,領導學校成員前進,故行政人為為政策推動的下達 者,政策由上而下,故行政人員被賦予推動革新的權力。然而從教師觀點來看, 此種權力運作被解讀為由上而下的政策指令,迫使教師不得不加入。對教師而 言,無形中,使得學校成員的決策權力掌控程度不同,成為教師之間或教師與行 政人間衝突的來源。 綜合上述,文化的內涵以價值觀念為核心,以外顯行為為表徵,因此,學校 文化的塑造不僅是價值觀念的建立,更是改變行為方式的基本策略,故針對本研 究,教科書的選用文化建立在學校文化的基礎上,從而影響教師們選用的價值觀 念,並透過外顯行為而展現出來其中所蘊含的價值體系。. 16.

(27) 第二節. 教科書的選用規準與影響因素. 教科書選用的規準,為評鑑和選擇教科書的依據。在教科書選用規準上,研 究者參閱的資料有四,分別為:第一,黃政傑等(1994)以《國民中小學教科書 審定制度和審查標準之研究》,訂定教科書審查或評鑑可參考的標準;第二,歐 用生(1994);第三,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歐用生等人,1996)組成研 究小組,完成《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第四,黃政傑(1997)對於教科書 選用規準提出其個人見解,研究者閱讀後,發現第一與第四者雷同度高,而第二 與第三者大同小異,研究者主要參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歐用生等人, 1996)提出之規準,而規準的定名上,採用歐用生(1994)以「屬性」來稱呼, 取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定的「特性」。. 壹、教科書選用規準 一、選用規準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歐用生等人,1996)教科書的選用規準為評鑑 和選擇教科書的效標,分成四類,如下所列: (一)物理屬性 1. 外觀(圖文配置、色彩安排、字體類型、大小及間隔、其他等版面 設計、其他)。 2. 印製(圖文清晰、油墨濃度、色彩準確定、其他)。 3. 字體。 4. 裝訂(堅固耐用、安全性、便於展開使用、規格大小便於攜帶、其 他)。 5. 紙質(磅數、紙質的種類、其他)。 6. 其他。 17.

(28) (二)內容屬性 指教科書內的特質及其蘊含的基本前提和假定等。包括: 1. 理論基礎: (教育哲學之理論取向、學科知識之理論取向、其他)。 2. 目標:明確性(具體明確)、周延性(兼顧認知、技能、情意及內 容、過程目標)、法制性(符合課程標準)、時代性(符合時代需 求)、前瞻性(符合未來教育趨勢)、其他。 3. 內容:學科基本且重要之事實、概念、原理原則、方法和價值;課 程標準及教材綱要;正確性(不違背事實和真理);時宜性(能符 應社會及時代潮流);實用性(內容實際可應用於生活中);生活 化(選材內容與實際生活有關);觀點均衡公正客觀,符應多元文 化觀;教材內容配合兒童身心發展之需要;可讀性(字彙難度及文 句長短適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分量適中,與教學時間配合; 難易度適中,能切合該年級多數學生的能力;其他。 4. 組織:順序性(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繼續性(學習內容在不同 年級中有適度的重複與連貫);統整性(各種概念相互配合,且與 其他學科保持適切的關聯)。 5. 其他。 歐用生(1994)對於內容屬性一詞的小項目中,特別指出「潛在課題」,意 指內容是否產生不良的附學習、情意效果,或反教育。此為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 展學會未曾提及。 (三)使用屬性 指教材內容,或形式是否易於使用,有益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也有 部份以「教學特性」、「教學屬性」來稱呼,包括: 1.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適切,教學設計能符應所提示之理論基礎及課 程目標;教學模式適切,教學方法及步驟符合教學原理及實際教學 18.

(29) 需要、學習的主動性(能激發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及參與 活動等);學習的適性(教學設計能考量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及能 力上的個別差異);活動設計生動活潑有變化,能引起學習動機; 其他。 2. 學習評量:學習評量能配合教學目標;評量方式多元化;兼顧高層 次目標的評量;診斷或補救措施;其他。 3. 教學資源:教學指引或教師手冊之提供;教具及媒體(錄音帶、錄 影帶及幻燈片等)之提供;補充教材之出版;其他。 4. 其他。 (四)發行屬性 指教科書發行單位的特性及其相關條件。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稱 之為「出版特性」。包括: 1. 作者:學經歷、專業背景及聲望、編輯群特性、其他。 2. 發行人:發行單位聲望及人力、財力資源;發行教科書之經驗;銷 售組織;其他。 3. 發行過程:發展時間;實驗、試用及評鑑情形;版本增修訂情形; 其他。 4. 費用:定價;附屬教學資源之價格;運費、稅金、折扣或降價可能 性;其他隱藏費用;其他。 5. 附屬服務:取得管道;破損教科書之更換;諮詢服務;教師進修研 習之辦理;其他。 6. 其他。 歐用生(1994)提出的發行屬性,與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雷同,多 了發行日期、研究發展二者。 然而黃政傑(1997:25)有不同的分類,其分成內容與組織、物理屬性、文 19.

(30) 句可讀性、教學設計等等,分類中與上述不同(歐用生等人,1996),內容與組 織分類較貼切於其所提出之規準「內容屬性」;物理屬性則大同小異,唯一不同 的是,增加了「組成及使用說明:包含目錄、索引、實例、圖表與使用說明。」 文字可讀性近似於其提出之規準「內容屬性」,然而在歐用生(1994)卻將可讀 性歸類於「使用屬性」,亦即「教學屬性」;教學設計較貼切於中華民國教材研 究發展學會(歐用生等人,1996)提出之規準「教學特性」,相似於歐用生(1994) 所提的「使用屬性」。綜合以上,很明顯的,黃政傑(1997)未列出「發行屬性」, 因為文字可讀性與教學設計,都可歸類於「使用屬性」。 黃政傑等人(1994)以《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和審查標準之研究》, 訂定教科書審查或評鑑可參考的標準,不同的是分為必要標準和一般標準,必要 標準:包含檢送教科書發展資料、符合國家整體利益與國家法律、符合課程標準、 反映社會基本價值與多元文化觀、檢附教師手冊;而一般標準則與黃政傑(1997) 所提出的規準大同小異,並指出這些項目及其內涵和比重,宜依各學科之性質作 必要的調整。 國外 Gall 的見解與國內歐用生較相似,大致上以發行與經費、物理屬性、 內容屬性、教學屬性來區分,Schmidt(1981)在<Textbook selection criteria>一 文中指出教科書的選用規準應該包含發行者及作者、目標、內容、組織、教學及 學習策略、學習評量、配合成分、物理屬性、整體經費等九類。而 Young 與 Reigeluth (1988)歸納為五個方向:學科專業內容(subject matter content)、社會性內容 (social content)、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可讀性(readability)、生 產的品質(production quality)(引自劉昭宏,1993)。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說法, 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1 所示:. 20.

(31) 表 2-1. 教科書的選用規準 規準. 物理屬性. 內容屬性. 使用屬性. 發行屬性. 歐用生(1994). . . . . 黃政傑(1997). . . . Gall(1981). . . . . Schmidt(1981). . . . . Young、 Reigeluth(1988). . . . . 學者.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所提出教科書的規準,不難發現,固然分類的名稱不同,但仍 可以將其化約在屬性內,鑑於名稱上不同,因此,分類清楚且定義明確可協助閱 讀者對教科書選用規準的了解,故研究者以歐用生(1994)提出物理屬性、內容 屬性、使用屬性、發行屬性的名稱為依據,做為本研究中教科書選用之理想規準 之考量。經整理後發現,黃政傑(1997)對於選用規準未提及發行屬性,更進一 步指出規準與內涵和比重,宜依各學科之性質作必要的調整。在黃政傑、呂建政、 張芬芬、張煌熙、曾火城等(1994)成果報告中,亦指出學科不同,選用的屬性 重要程度有異,除此之外,更進一步提出,年級、師生需求亦是影響的因素,前 者主要是立基於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例如,對小學因低年級的教科書不能漠視教 學活動的「趣味性」及選材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因此,內容屬性與使用屬性 顯得格外重要;就師生需求而言,例如學生學習動機較弱,則可加重「引發學習 動機」 ,若學生的學習困難主要在於對文句的理解,則「文句的可讀性」就顯得 較為重要。此外,報告書中也補充說明了教科書各評鑑規準應佔多少比例,無唯 一固定的分配方法。 21.

(32) 二、實務上選用規準 國內對於教科書的選用規準,相較於國外的研究時間較晚,且選用規準提出 的年代均久遠,研究者參照北北基針對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科、數學 領域、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所提出之教科書評選規準參考表,整理成 表2-2,其中可分成六類: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內容組織、教學實施、出版特 性、輔助措施,呈現其比重,並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歐用生等人,1996) 分類,加以歸納,其中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內容組織可歸為內容屬性;教學實 施則可歸為教學屬性;出版特性則與物理屬性較相關;輔助措施則較近似於發行 屬性。從中亦可發現,各學科領域屬性的比重不同,然而以內容屬性最為重要, 均超過50%,其中數學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52%,英語為60%,國語文 為65%,而社會領域最高,在內容屬性上高達68%。. 表2-2 北北基教科書評選規準參考表 項目 學科(領域). 內容屬性. 教學屬性. 物理屬性. 發行屬性. 課程目標. 學習內容. 內容組織. 教學實施. 出版特性. 輔助措施. 語文(國語文). 20%. 25%. 20%. 20%. 10%. 5%. 語文(英語). 16%. 28%. 16%. 20%. 12%. 8%. 數學領域. 12%. 24%. 16%. 20%. 12%. 16%. 社會領域. 20%. 32%. 16%. 16%. 8%. 8%. 自然與生活科技. 12%. 24%. 16%. 28%. 8%. 12%. 資料來源:整理自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共辦聯測網站. 從表 2-2 中可見,社會領域有其獨特的學科特性,相較於其他學科(領域), 尤其強調內容屬性。故以學者的見解,加上實務上選用的參照表做為依據,以期 能讓教師選用教科書有準則可遵循。故探討選用規準與影響選用因素有其必要 22.

(33) 性,更進一步整理國內影響選用因素之研究。. 貳、影響選用因素之研究 規準為教科書選用的參考標的,在實務上,仍有許多的因素影響教科書選用 的因素,例如:家長的意見、教師過去的使用經驗等。故研究者使用「臺灣碩博 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到 15 篇與影響教科書選用因素有關的研究,期刊 上則使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特別的是,期刊所列的多半為教科書選用 的規準、問題、現況、滿意度等,針對影響選用因素之研究不多,經整理後有 1 篇,為葉興華(2009)的<臺北市國小教師教科書選用之研究>。故研究者先以 「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究」,將之以學習階段區別,再呈現「社會領域相關研究」, 最後則探討其他學科(領域)相關研究。 一、教科書選用因素 研究者透過表格的整理,總結目前研究的結果。為使表格的更具閱讀性,分 成表 2-3 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究,泛指「教科書的選用」,並依國小、國中、高中 (職)等加以區別,如表 2-3 所示。 由表 2-3 可見,若不以學科來劃分,單純對於「教科書選用」之研究,其影 響選用的規準、因素,以國小階段的研究較多,國中、高中(職)各僅有 1 篇。 再仔細窺探其中,每一個研究都指出「內容屬性」為影響選用之因素,「物理屬 性」、「教學屬性」則平分秋色,李峰松(2003) 、張志郎(2006) 、鄭嘉佳(2008) 的研究皆有提及這兩種屬性,然而,謝慧伶(2003)、葉興華(2009)的研究則 是列出四類的屬性中,教師在每個屬性最重視的小分項為何,而葉彭鈞(2003) 的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提及「個人自我的教育理念」,這裡的個人 應為教師,此外,也包含「其他教師的使用經驗與建議」,再者談提到家長,這 是表 2-3 中其他研究所沒有的因素,從「家長提供意見反應」之因素可見,除了. 23.

(34) 規準以外,選用權人(教師)、購買人(家長)在教科書選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對於多數使用者(學生)而言,在研究者所整理之表 2-3 中,未曾提到學生 對於教科書選用的影響,例如:學生的意見、學生的學習結果等。. 24.

(35) 表 2-3. 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究. 分類. 研究者. 物理屬性. 內容屬性. 使用屬性. 發行屬性. 其他. 階段. 謝慧伶. 美編版面. 內容難易. (2003). 可理解性、 通過審查、 參與者、決 教具提供. 葉彭鈞. 課程銜接. 廠商服務. 教具提供. 定者屬性 教育理念、. (2003). 教師經驗、. 國. 選用法規、 選用時間、. 小. 家長反應 張志郎. 有影響. 有影響. 有影響. (2006) 鄭嘉佳. 廠商服務. 參與者、決 定者屬性. 相較於內容 相較於物理 使用屬性的. (2008) 屬性與使用 屬性與使用 重要性僅次 容屬性,物 屬性,內容 於內容屬性 理屬性較不 屬性最為重 重要 黃子甄. 要 教材內涵. (2008). 選用人員、 選用人數多 寡、學校所 在地. 25.

(36) 表 2-3. 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究(續). 分類. 研究者. 物理屬性. 內容屬性. 使用屬性. 發行屬性. 其他. 階段. 葉興華 國 小. 版面設計、 內容難度、 教學活動設 先前使用版. (2009) 圖片的拍攝 學生經驗、 計、習作內 本、售後服 和繪製、印 內容份量. 容和份量、 務、編輯人. 刷裝訂. 教學媒體提 員的專業 供. 康瀚文. 相較於其他. (2002). 屬性,最重. 國 中. 視內容組織 高 中. 李峰松. 物理屬性. 內容組織. (2003). 教學設計. 學生程度、 教學便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以領域劃分的相關研究 將影響選用因素依領域劃分,分別為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在「數學領域」的研究中,陳錦波(2001) 、羅昌龍(2007) 都提及了學生學習、學生程度此二個影響因素,然在羅昌龍(2007)的研究中, 與之不同的是「教學者的教學方便」,可見教師在選用教科書時,仍是主體性的 地位,固然實際上的多數使用者為學生,然而學生卻少有發聲的機會。教師亦是 教科書使用者,使用教科書的時間上比學生更多,加上又是教科書選用的主要人 員,所以教師本身的因素,例如:使用的方便性,影響層面比學生的因素更大。 「社會領域」相關研究以量化、問卷調查方式為主,林玫伶(2002) 、吳靜惠(2005) 研究指出,社會領域的教師對於規準多半是持認同的態度,而在傅易靜(2008)、 26.

(37) 吳靜惠(2005)的研究中,發現內容屬性是社會領域最重視的屬性,然而,也可 能因為地區而有所不同,於林界呈(2006)研究中可清楚得知北、中、南區所重 視的屬性有所差異。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研究中並沒有太多的研究,僅 搜尋到呂經偉(2004)所做的研究,故無法進一步做歸納,研究中指出「使用屬 性」中文字說明清楚,適合學生閱讀,影響選用因素大。在「健康與體育領域」 中,陳明耀(1999) 、紀薇婷(2008)不約而同的指出「內容屬性」 、 「使用屬性」 為影響選用的因素。 (一)學科差異 教科書四大規準中,包括物理屬性、內容屬性、使用屬性、發行屬性等,縱 然各研究使用名稱的表示上不一,但仍可加以歸納在此四類中。此外,對於不同 的學科,其所重視的規準也大相逕庭,誠如黃政傑等(1994)指出,規準的內涵 和比重,宜依各學科之性質作必要的調整。在「數學領域」的研究中,學生學習、 學生程度顯然為第一考量;「社會領域」的研究中, 「內容屬性是最重視的屬性; 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研究中為「使用屬性」;在「健康與體育領域」則為 「內容屬性」。 (二)相關人員之角色 依法令規定,「高雄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教科圖書選用及採購注意事項」, 明確的指出,各校教科圖書選用時,應以學科(領域)教學研究會為單位組成「各 學科(領域)教科圖書選用委員會」,由教務主任擔任召集人,邀集教學組長及 設備組長、該科(領域)教學研究會召集人、任教該科(領域)全體教師、家長 會推派之代表二人至四人等人員,共同研商決定。此外,教科圖書選用委員會開 會時,得邀請學生代表列席參與。 然而,從過去研究發現,教師仍是教科書選用的主體,黃子甄(2008)的 研究結果,有類似的發現,此外,康瀚文(2002)、吳靜惠(2005)指出選用人 員以領域教師為主,家長、學生與專家學者的參與不多。學校行政人員對於教科 27.

(38) 書選用扮演著推動而非主導之角色(呂經偉,2004;羅昌龍,2007)。並且家長 或社區人士參與的情況並不普遍(莊靜宜,2005)。然而張美齡(2006)更進一 步發現,以領域教師為主要選用教科書角色,教科書遴選委員會並不具實質功用。 教科書選用的規準固然有其參考的價值,然而在實務的運作上,是否能發揮 影響力,有待檢視。曾秀鳳(2002)研究指出,從制度上來看,教科書選用委員 會或教科書評選委員會運作缺乏系統化選用流程,甚至評選時,缺乏教科書評鑑 標準之參考的結果,容易導致教師在選用考量時,只得憑印象選書、憑經驗選書、 缺乏對教材做反省,傾向選用有教具、簡單、份量少、可以教完的、插圖活潑、 搶眼的教科書。可見制度運作的缺失,影響人為選用,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故於本章第三節將探討教科書最主要的選用者─教師,從人為因素來探究教科書 選用的文化。. 第三節. 教科書選用文化. 目前國內並沒有「教科書選用文化」一詞,因此,研究者從學校文化理論出 發。國內(如陳木金,1999、陳奎憙,1999)分析學校文化的內涵,分成教師文 化、學生文化、學校行政文化、學校社區文化、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含 傳統、儀式、規章、制度等)。經研究者重新歸納,以「人物」做為分類,可分 成「教師文化」 、 「學生文化」 、 「學校組織(行政)文化」及「社區(家長)文化」 等四項重要內涵。然而,由於本研究重點在於「教科書選用文化」,經過文獻探 討、相關研究發現,教師仍是教科書選用文化中,最主要的決定者;行政人員扮 演著推動而非主導之角色;家長、學生的參與的情況並不普遍,學生雖為教科書 使用的多數,然而在教科書選用上,卻較少有發聲的機會,以高雄市為例,明確 指出「教科圖書選用委員會開會時,得邀請學生代表列席參與。」其中「得」字 28.

(39) 意即可有可無,倘若換成「應」,則學生的權利提高。由此可見,教師仍是教科 書選用的主體,故有探討教師文化之必要。 是故,針對本研究題目,研究者以「教師文化」的面向談起,再者,談論「超 越選用規準」之教科書選用文化,以期能從中完整窺探教科書選用文化理想與現 實的落差。. 壹、教師文化 Hargreaves(1994)指出教師文化是由教師關係所構成的共同價值體係、行 為規範與生活形態,是一種動態的複雜體系。教師文化是教師生活與工作中最重 要的一部份,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學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參照脈絡。 長久以來教師文化被冠以許多負面的特徵,諸如「沈默」 、 「保守」 、 「缺乏反 思」 、 「平庸」…等。在本章第一節中提及,文化並非固定不變的,陳毓喬(2009) 的研究中指出,教師文化沒有固定的樣貌,其樣貌是隨著脈絡不斷的改變和游移 的。但我們能以該校的脈絡來推測出其教師文化的傾向。與之相互應,吳紹歆 (2004)指出教師文化是持續的動態歷程:它是可以被形塑的。鄭文鵬(2004) 研究指出教師文化的內涵是自我和結構互動的結果。然而教師文化的特質為何? 研究者依據過去研究的結果,陳毓喬(2009) 、張景哲(2007) 、廖傳結(2007)、 劉怡君(2005) 、陳志修(2005) 、吳紹歆(2004) 、鄭文鵬(2004) 、洪培玲(2003) 、 馮朝霖(1998) 、鄭世仁(1997) 、簡良平與甄曉蘭(2001)等,整理如下所示: 一、「經驗」傾向 陳志修(2005)在其研究指出,其意指許多教師多依賴既定的教條及本身當 學生時的經驗,來形成他們自己的教學策略,許育榮(2002)研究中亦有相同的 結果,認為教師有實務經驗的傾向。相較之下,鄭世仁(1997)研究指出教師文 化為奉公守法與專業自主相互衝突的次級文化,正可說明教師多依賴既定的教 29.

(40) 條,並且用過去傳統為導向、缺乏創新的次級文化來形成教學的策略,更進一步 得知缺乏專業自信與專業努力的次級文化。 二、「沈默」的文化 馮朝霖(1998)即指出,除非關係到本身的權益利害,許多人才會勇敢的站 出來示威抗議,非緊要關頭,多數人仍習慣以事不關已的態度面對,故我們的文 化基本上是「沈默的文化」 ,而教師文化是「沈默文化」的最佳代表。鄭世仁(1996) 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認為教師文化是沈默且缺乏社會瞭解的次級文化。 三、「教學孤立」 簡良平、甄曉蘭(2001)研究指出,學校長期以來的教學型態養成教師獨立 教學、不善與人合作的習慣,此特質影響合作發展課程的進行,故要推動教師間 的合作,行政人員需花許多時間促成教師間的溝通與協調。許育榮(2002)的研 究也指出國小教師具有教學孤立傾向。陳毓喬(2009)更進一步指出教師重視情 感基礎,也期待認同,但卻不擅於分享。或許也正是說明了教師在教學上是孤立 的,與之呼應,鄭世仁(1996)指出教師文化是與家長、社區保持距離的次級文 化,並且在人際關係上為疏離的次級文化。 四、「從眾」傾向 洪培玲(2003)國小教師在面對權力和權威時,傾向忠於同事、避免衝突、 接受現狀;許育榮(2002)研究指出,國小教師具有附庸從眾傾向,陳奕安(2002) 研究亦指出教師文化普遍忠於同事、行為趨於保守,三者研究結果雷同。此外, 鄭世仁(1996)研究指出教師文化是追求他人認同與外在滿足感的次級文化。. 貳、教師文化的形塑 從上述可見,過去研究對於教師文化的特性,多數以負向的研究結果居多, 30.

(41) 廖傳結(2007)研究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文化之知覺,指出會因為年齡、最高學 歷、服務年資、職務、學校規模及校齡之不同而有差異。鄭世仁(1996)參考學 生次級文化的相關研究,對其中有關次級文化成因的說明加以分析,再運用其結 果歸納出教師次級文化的可能形成因素,其重點分數如下: 然而形塑教師文化的重要關鍵為何,整理如下: 一、 教師本身 許多的研究皆指出教師本身的背景因素對教師文化產生影響,例如:許育榮 (2002)歸納國小教師文化會因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任教年資、教育程 度、學校規模、職務的不同而有差異,陳怡安(2002)研究指出教師文化因教師 性別不同而有差異。教師次級文化會受到個人身心特質、價值觀念、成長經驗與 社會化歷程的影響。 二、行政領導 陳毓喬(2009)行政的轉型領導,對教師的肯定與讚美、將學校經營成一個 有「家庭」氣氛的地方、拓展教師視野是永續教師生命力的必要條件。劉怡君 (2005)關鍵領導人是教師文化再生的契機。而關鍵領導人也可能是教師,在張 景哲(2007)研究中指出,學校教師中資深老師可帶動整體學校教師文化,對優 質校園文化的形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予尊重與培養。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又可分為校內與校外,鄭世仁(1997)教師次級文化的形成因素是 受到學校文化中其他次級文化(包括學生的次級文化、行政人員文化、學校物質 文化與學校中的傳統、儀式、規章、制度等)之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又 教師次級文化的形成是受到「同儕」之間的影響,此外也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因 此教師次級文化的形成因素不僅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教師次級文化會隨著對組. 31.

(42) 織目標的認定不同而有所改變,而劉怡君(2005)指出,教師文化受到學校核心 價值的影響,然在吳紹歆(2004)的研究中,指出教師之間的次級文化會相互影 響,教師文化除了受到領導者影響外,還包括教育改革浪潮因素的影響。張景哲 (2007)研究也指出社區家長的關注與教師間的情誼,均會對學校教師文化發展 產生重要影響。. 參、規準與實際運作的落差 從過去的研究中多半從事影響教科書選用因素之「規準」,其程度、規準下 分出的小項目,最重視的為何,然而,選用教科書時,是否盡然如此?潛藏在規 準以外範疇中的因素是否存在,若其存在,究竟為何?研究者心中存在疑惑,延 伸第二節中「教科書的選用規準與影響因素」,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教科書評選委員會功能不彰 雖然各縣市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大都規定成立教科書選用委員會,來進行 教科書的評選工作,以防教科書選用的獨斷與偏見。然而各校教科書選用委員會 的組成情形,有所差異。曾秀鳳(2002)研究指出,教科書評選委員會為審查各 學年教科書選用委員會所選的書之合法性,當選用版本的總表送交學校「教科書 評選委員會」時,與會的委員只是形式上開會,簽名表示同意,不具審核之效用, 而家長代表僅列席,沒投票權,足以見得學校內相關單位並不具有實值的效用。 與之相呼應,吳煥烘、陳雅芳(2008)的研究指出,教科書選用採購指導委員會 委員對課程內容缺乏深度的了解。 二、團體決策的「不合理」現象 曾秀鳳(2002)的研究指出團體決策「不合理」的現象。由於教師不習慣發 言,因此選用教科書時,只有少部份的老師願意表達自己的看法,故也使得某些 想掌控教科書選用版本的人,有機可乘。乍看之下,是溝通協調的結果,然而實 32.

(43) 際上,仍無法落實教師個人教材選用自主或專業自主的水準。團體決策的結果 下,造成遷就現象,以致於教科書選用仍不能充分展現教師專業。研究者以為, 團體決策下,總有主要發言者,團體中的成員,免不了從眾的可能性。 三、缺乏評鑑機制 教科書使用後必須進行評鑑,了解其優缺點,以供下次選用的參考。然而, 目前大部分的學校是由老師根據過去的使用經驗,選擇下一學年的教科書,較缺 乏一個系統的、整體的評鑑方式。葉興華(2009)研究指出,七成教師表示學校 在選擇教科書時會提供使用經驗供參考,但使用經驗也可能讓老師慣於沿用同一 版本,二者不某而合,在曾秀鳳(2002)的研究發現,教師們為了維持教材的連 貫性,即使是不滿意還是得選用,以求教材內容順序承接,遷就先前版本,確保 不會漏掉部分教材,加上缺乏教科書評鑑標準之參考的結果,容易導致教師在選 用考量時,傾向選用有教具、簡單、份量少、可以教完的、插圖活潑、搶眼的教 科書。然而教師會更換版本的理由,羅昌龍(2008)的研究指出,乃是「為了公 平起見,每年需換版本」方面會因不同工作職務而有顯著差異。尤其擔任組長的 高於擔任導師的教師,推論擔任組長的教師可能會以行政角度考量,避免外界批 評學校獨厚某一版本,選用教科書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以教學者的教學方便為主 要考量。而吳煥烘、陳雅芳(2008)也指出教科書評審表的規準,各校標準不一。 四、免費教具與贈品 李麗娥(2002)研究指出,書商的「售後服務」,對教科書的選用具有重要 的影響,然而教科書的內容與教學設計是影響教科書選用的首要因素,免費教具 的贈送,並非影響教科書選用的萬靈丹。康瀚文(2002)教科書出版商的影響策 略以「提高教科書的附加價值」為主。供售後服務、贈送相關產品、舉辦研習等 活動,並且以選用主體的教師為服務對象,或多或少影響了教師在教科書版本上 的評選,然而影響是有限的。與呂經偉(2004)的研究中顯示,教師們在選用教 33.

(44) 科書時受到出版商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恰好相反。出版社投入教科書的編輯,不 僅是文化事業,亦是商業行為,出版社為了爭取更多的利潤,努力爭取教科書的 市占率,故除了教科書本身編輯內容的優劣,出版商是否能提供適當的教具、商 譽等,也會影響社會領域教師的選用。鄧鈞文(2001)發現最常被使用的行銷手 法是教具的提供,業者以實用精緻的教具,減少教師課前準備的負擔,和協助教 學活動作為訴求,以博得評選者的青睞,然而不管主動或被動的利益輸送,都破 壞教師的專業形象。 五、重「用」不重「選」 儘管在些許研究中顯示出教師對於選用規準持正面的態度,例如鄭嘉佳 (2008)研究中發現,現階段國民小學教師對教科書選用規準之評價,整體評價 給予高度重要的評價。在表 2-3 中可發現,各研究的結果,其屬性之重要結果不 一。然而,教科書選用規準是否真正落實,發揮影響力,有待探討。曾秀鳳(2002) 指出教師們面對教科書選用,重「用」不重「選」的態度,主要在於出版社設計 教科書內容時,遵從課程綱要,再經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故各版本內容 大同小異,故選哪一家出版社無沒太大的影響,加上教師專業成長未成熟、對自 我專業權益不重視,不論選哪一版本差別不大。 六、選用者個人偏好 邱千芳(2006)研究指出:選用者偏好:「內容簡單」、「容易教授」的教科 書取向,不僅壓抑了教科書內容、觀點的創新,更造成教科書發展的趨同現象。 游家政(2001)教科書的選用必須考慮多方面的標準,然而老師在選教科書時, 大多會偏重在「方便教學」或教具供應比較多的版本,而忽略了其他標準。因此, 教科書開放選用後,教材因而多元化,然倘若教師在選用時以「方便教學」的情 形來做為考量,便與原先開放教科書的美意不盡相同。而羅昌龍(2007)所做的 研究指出,教學者的教學方便為選用教科書的考量因素及其成因。 34.

(45) 七、版本拼湊 目前規定一年選一次,但就使用上來講,一年選一次不見得是最好的。鑑於 每一個版本都有其發展的架構,若每年都換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可能會出現縱向 與橫向的銜接問題。因而,教師必須加以分析後重新整合。目前一般學校的做法 是各科選出認為較好的教科書,以致整體課程就變成不同版本的大拼湊。葉興華 (2009)所做之研究結果相呼應,該研究指出教師仍苦於版本領域內容間的重 複,跨領域和年段選擇組織之間的協調統整應再加強, 「不同版本前後冊重複」、 「不同學習領域內容重複」便成為教科書使用最為困擾的問題。吳煥烘、陳雅芳 (2008)教科書的選用重結果不重過程往往易導致橫向無法統整,縱向無法銜接 的後果。 綜合以上,依規定成立的教科書評選委員會功能不彰,加上選用過程中團體 決策時產生不合理的現象,事後又缺乏評鑑的機制,此外,免費教具與贈品的拉 力,易使得教科書選用出現重「用」不重「選」的現象,常久下來,易淪為依個 人偏好而選用教科書,最後形成教科書版本大拼湊的現象。鑑於此,研究者以教 科書選用文化作為研究主題,主要探究教科書選用政策下,實際運作的情形,尤 其教師選用教科書的外顯行為,及潛藏的選用文化樣貌的形塑。. 35.

(46) 36.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第一節為「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二節為「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第三節 為「資料收集的方法與工具」 ;第四節為「資料分析」 ;第五節為「研究信實度」; 第六節為「研究倫理」,各節詳見於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整理出國內目前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用的規準為首,次之, 則訪談擁有教科書選定權的人員,了解教科書的選用行政的運作方式,以及學校 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用人員考量因素、面臨問題,希望能了解教科書選用的規準與 實際選用的落差,此外,也將訪談教科書出版人員,目的在於了解選用者與提供 者二者互動下所形塑的選用文化,當中,規準對於教師實務在選用社會科教科書 的影響有多少?又選用文化背後的合理性為何? 教科書選用主要決定權在於教師,然而教師身處於學校文化的脈絡下,相對 的,出版社人員處於教科書市場脈絡下的一員,故教師與出版社人員二者間互動 下,形成教科書選用的文化。在教科書選用文化下,分成理想規準與現實考量兩 層面,規準分別為物理屬性、內容屬性、使用屬性、發行屬性;現實的層面,則 有待本研究進行研究後的結果出爐。. 37.

(4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圖中最核心的部份為選用文化,用制度、行為、價值觀三個層面做為檢視, 而最主要選用者為教師,故教師文化為影響選用文化內部的主要人物,又在政策 的推動下,使教科書市場化,此二者成為影響選用文化外部的主要事、物,故將 其放置圓圈之外,故將教師文化、政策、市場化以箭頭表示指向「選用文化」。 最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二者產生拉扯,故以雙箭頭表示,理想的部份由教師專 業自主來做說明,現實的部份則以市場化、教師文化二者做解讀,在這二者之下, 發展出「教用而非學用」 、 「教學慣性」 、 「服務導向重於產品導向」三個主要的論 點,做為全篇論文的主軸。.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