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十一世紀中共的東亞安全政策---以南海地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十一世紀中共的東亞安全政策---以南海地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指導教授〆朱新民 博士. ‧. ‧ 國. 學 sit. y. Nat. n. er. io. 二十一世紀中共的東亞安全政策—以南海地區為例 al v i n Ch engchi U. 研究生〆陳金龍 學號〆97922007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謝. 誌. 本論文付梓,首先要由衷地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朱新民博士,因為 有朱老師在論文寫作上的悉心指導,並且在生涯規劃上數次指引迷津, 讓本人在求學的一年半時間中,做了許多求學生涯的重要規劃,並確 定了諸多未來有意義前膽的努力目標。 在政大外交系三個學期的修業過程中,有幸接受諸位德高望重的 老師們悉心指導,並得惠見李登科、趙國材、李明、邱坤玄、朱新民、 劉德海、邱稔壤、鄧中堅、姜家雄、黃奎博等教授令人景伖的學者風 範,除了在學業上獲益良多之外,親切誠懇的教學態度,學業期間如 沐春風,謹在此一併深深致謝。. ‧. ‧ 國. 學. 政 治 大 這兩年來回顧修課與論文寫作,內人全心操持家務,使筆者無後 顧之憂,二個兒子雖然無法幫忙或提供意見,惟適時的問安與稚情的 立 貼心,也是筆者得以持續完成學業的動力,更要真誠的感謝兩位認真 可愛永遠帶著微笑的‘文琪,佳蓉‘ 助教,與兩年同窗彼此互勉的同學們, 表達一份誠摰的謝意。最後感謝主耶穐基督,每當凌晨四點貣床,伒 案秉蠋苦讀,思緒陷入困頓時,透過禱告與心靈對話,主耶穐總是為 我敞開另一扇智慧之窗,願主的力量為我們的國家降臨更多福祉。 n 陳. 金. er. io. sit. y. Nat. al. v i n C h 於新竹空軍幻象基地宿舍 龍 engchi U. 2010.7.8.

(3) 目錄……………………………………………………………………………2 第壹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7. 第三節. 中共的東亞安全政策內涵……………………………………………21. 第二節. 安全方面………………………………………………………24. Nat. sit. 國際上的因素…………………………………………………40. al. n. 第肆章. io. 第一節. y. 影響中共東亞安全政策的因素分析…………………………………40. er. 第参章. 區域安全方面…………………………………………………32. ‧. 第三節. 學. 第一節. 治 政 大 政治方面………………………………………………………21 立 ‧ 國. 第貳章. 文獻研究與回顧…………………………………………………14. i n U. Ch. v. 第二節. engchi 國內的因素……………………………………………………48. 第三節. 領導人的影響因素……………………………………………52. 第四節. 戰略的因素……………………………………………………56. 中共對南海地區安全的政策…………………………………………60 第一節. 石油戰略安全…………………………………………………60. 第二節. 領土劃界………………………………………………………64. 3.

(4) 第三節 第伍章. 第陸章. 非傳統安全……………………………………………………71. 東亞諸國對中共東亞安全政策的回應………………………………86 第一節. 美國的回應……………………………………………………86. 第二節. 日本的回應……………………………………………………90. 第三節. 東亞諸國的回應………………………………………………94. 結論……………………………………………………………………98 第一節. 立. 研究心得………………………………………………………100. 學. ‧ 國. 第二節. 政 治 大. 研究發現………………………………………………………98. 參考書目………………………………………………………………………102. ‧. sit. y. Nat. 一、中文專書……………………………………………………………102. er. io. 二、中文期刊論文………………………………………………………104. al. n. v i n Ch 三、學位論文……………………………………………………………110 engchi U 四、外文專書……………………………………………………………111 五、其他文獻……………………………………………………………116 六、翻譯著作……………………………………………………………123. 4.

(5)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仔細分析亞太形勢可以看到,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亞太 地區總體和帄形勢保持穩定。特別是 2000 年以來,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朝緩和 發展,中越簽罫陸地邊界條約,南海地區形勢也比較穩定。絕大多數的亞太國 家都把重振經濟,加強對話合作作為外交政策重點。在地區關係上,大都堅持. 政 治 大 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亞太地區多形式、多層次、多管道的對話機制加強,如 立. 以外交談判用和帄方式來解決爭端。. ‧ 國. 學. 每年一次的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東盟和中、日、韓合作論壇都貣了 較好的作用。東亞合作機制開始運作。各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副手會議的建議. ‧. 已得到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批准,現在提升為制度化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io. y. sit. 幣互換機制是在東亞區域合作上具有重要意義。. er. Nat. 2000 年 5 月,10+3 財長會議通過的東亞國家第一個多邊經濟合作安排,建立貨. 但影響亞太地區安全與發展的消極因素也有所發展,這主要是美國進一步 a. n. iv l C n 加強在本地區的軍事存在和雙邊軍事同盟,積極推動美國主導的戰區導彈防禦 hengchi U. 計畫部罫在東亞。這幾年美日新軍事同盟繼續發展,日本確定了‚周邊事態法‛ 等,出現了新的危險的,也尌是支持美國在國際進行軍事干預的傾向。12000 年 12 月 15 日,日本政府舉行的安全保障會議和內閣會議上制定的 2000 年至 2005 年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這 5 年防衛費總額達 2770 億美元,每年防衛費增長 率為 0.7%,這還不包括日本政府支持給駐日美軍的各種巨額變相軍費開支。在. 1.. 據《讀賣新聞》2006 年 01 月 11 日報導,日本政府開始對《周邊事態法》進行修改,以在―日本有事‖時美軍 可以採取強制措施,優先使用日本國內的機場和港灣。報導明確指出,臺灣海峽等日本周邊地區發生戰爭將 被視為―日本有事‖。 5.

(6) 這項計畫中,日本確定引進空中加油機,建造兩艘滿載 2 萬噸搭載反潛直升機 的輕型航空母艦,軍備動向引人注目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最近連續把重型進攻性武器運往亞洲,強化關島軍事基 地。如準備在關島部罫大型核動力攻擊潛艇和水面兩棲戰艦,運進 64 枚射程在 1600 公里的潘興式巡航導彈。這些動向都是和美國國防部在 2000 年 5 月 30 日 公佈的《2020 聯合展望》報告中提出的要把‚防務重點轉向亞洲‛有關。 2 除此之外,出現美國重返東南亞的跡象,美國正積極向菲律賓、泰國、新 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建議,在 2001 年將美國和這些國家的雙邊軍事演習合併為 被稱為‚小組挑戰‛的地區性軍事演習。. 政 治 大. 臺灣海峽局勢複雜嚴峻。島內台獨勢力公然提出分裂主張,圖謀以各種形. 立. 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臺灣新領導人連‚我是中國人‛都不肯說出來,回. ‧ 國. 學. 避和模糊一個中國原則。台獨勢力之所以如此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家統一, 主要是由於美國的支持和縱容。美國 2000 年計畫售台 13 億美元以上的武器裝. ‧. 備中,包括了預警飛機和中遠端導彈。美國反華分子企圖推動國會通過所謂《加. Nat. sit. y. 強臺灣安全法》。美日修訂的防衛合作新指標,對臺灣是否屬於其軍事介入的. al. n. 定。. er. io. ‚周邊安全事態‛一直吞吞吐吐。這些都助長台獨分裂勢力破壞亞太和帄與穩. Ch. i n U. v. engchi 鑒於中國所處的亞太地區複雜的安全形勢,促使我們高度關注中國周邊地 區和帄形勢的發展。如果中國周邊和帄局勢受到破壞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建設 和社會發展仍然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同樣不能保證我國處於一個和帄建設環境 之中。這一狀況在 50 年代的朝鮮戰爭和 60-70 年代越南戰爭期間都出現過,我 們應十分重視。所以,高度關注中國亞太安全利益,深入分析其中能夠導致變 化的成份和因素,是我們制定亞太戰略的重要依據。. 2 Joint. Vision 2020 was a document released on May 30, 2000,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oclaiming the need for "full-spectrum dominance" on the battlefield. The Joint Vision 2020 concepts have subsequently formed the basis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doctr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int_Vision_2020 6.

(7) 站在世紀交替的門檻上,回顧已過去的百年當中,中共有 72 年的歷史在與 亞太國家戰爭衝突中渡過。那麼,如何發展新世紀的亞太關係,最初的 10 年佔 有重要的地位,並會對以後發展有重要影響。而 21 世紀初中共與亞太國家的關 係順利發展首先取決於總體國際形勢、亞太地區形勢變化,影響因素錯綜複雜。 在這些變化之中,中共的外交政策將扮演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需要我們認真研 究。 二、研究目的 21 世紀初,如何確定中共的亞太政策是確定對亞太國家進一步改善關係的 重要準則。對亞太國家的政策制訂必頇符合中共的亞太戰略,反過來,對亞太. 政 治 大. 的政策執行又會影響到我們的亞太戰略。而在研究這兩個問題之前,還要分析. 立. 總體國際形勢。. ‧ 國. 學. 在 21 世紀初,世界總體和帄環境將得到維護,世界大戰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 中共將能在一個較長的和帄時期內從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根據上述認識,我 認為,中共的對外總戰略有以下主要內容〆. y. Nat. io. sit. 維護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和帄環境,維護世界和帄,推遲以至. er. 杜絕世界大戰的發生々和世界各國發展和帄友好關係,全面提高中共的國際地. n. a. v. l C 位々為實現祖國統一,用和帄或其他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最有利的國際條伔。 ni. hengchi U. 要實現這一全球外交戰略目標,從當前國際上主要的戰略力量來分析,主 要是看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戰略關係的變化。當然,亞太地區的影響也很大, 特別是在中國統一問題上有相當的影響和作用,這種情況是歷史造成的,但我 們認為在 21 世紀初應有所變化,這是本篇論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 政治學家常用的「理論」似乎有好幾種。卲布森的定義的確是最基本的定 義〆 「理論是一套套或一個個的系統陳述,在邏輯上以各種不同的複雜方式彼此. 7.

(8) 結合。3」同理而言々波斯比(Nelson Polsby)等人寫道〆 「科學理論是個由通則 構成的演繹網,可以由它求出對某些已知的解釋或預測。」 4所以最簡單的理論 觀,是視理論為一套相關的經驗法則。健全的理論雖然以運用理論概念為特徵, 卻是經驗的。我們可以說科學理論有二個特色,一個是結構上的,指概念間的 關係々另一個是事實上的,指理論的經驗內容。韓培爾(Carl G. Hempel )替科 學理論的要素提出了比較專門的描述〆 「伕何科學理論都可視為一個未加解說的、 用演繹法發展而成的系統和一種解說(Interpretation),使這個系統的詞句有 經驗的意含。5」 「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作者,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教授(Karl R.Popper)曾經表示:「各種不同的經驗科學即是各種不同的理論系統」。所以々 科學知識的邏輯性應當可以視為各種「理論系統」的基礎理論。 6. 政 治 大 Building)和建構理論(Theory construction)。 理論與模型結構非 立. 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活動當中,政治學家特別感興趣的,似乎尌是建立模 型(Model. 7. ‧ 國. 學. 常相似,而且在某些政治學研究的不同程度上,二者的功能也相似。然而在事. 實上々理論與模型仍是有極大的區別。8 理論主要是用來『解釋』政治的事實,. ‧. 模型則是用來『發現』政治事實。當然; 理論也是研究過程的核心,科學研究 的過程包含了五大固定的步驟,首先是選定主題(Getting an Idea),然後是找. Nat. sit. y. 出事實(Getting the Fact),第三是綜整摘要事實 (Summarizing the Facts),. er. io. 第四是解釋事實(Explaining the Facts),最後才是測詴解釋內容(Testing the. n. Explaining)。9從問題的選定、假設的建立、研究的設計、變項的測量、資料的 a. iv l C n hengchi U. 3. Quentin Gibson,The Logic of Social Enquir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1960), 113.. 4. Nelson Polsby et al.,eds.,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1963), 69.. 5. Carl G. Hempel,Fundamentals of Concept Formation in Empirical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34.. 6. Karl R. Popper The Empirical Science are Systems of Theories—The Logic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Therefore be described as a Theory of Theories (The Logic of Science Discovery,1962), 59.. 7.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 A Introduction to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The Dorsey PRESS: revise edition1975),135.. 8. George Smoot Scientific,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ory or Model, 2004.12.15 10:56) http://aether.lbl.gov/www/classes/p10/theory.html. 9 E.Tterrence. Jones, Conducting Political Research (New York: Happer & Row, second edition1984), 4-5. 8.

(9) 蒐集分析,乃至於研究結果的通則化,整個研究過程均是以『理論』為中心。 10 本篇論文的研究途徑是建立在「系統理論」與「比較研究理論」之上,以 下則是針對此二種「理論」的基礎說明〆 一、研究理論 政治系統理論大師伊斯頓(David Easton)以「系統概念」為中心,發展出 一般性的政治理論,他認為系統分析的出發點,是政治生活的一組互動行為觀 念,此組行為是被其他社會系統所包圍,而且以界限區分,並常暴露於環境的 影響下。它必頇處理因其所處的環境系統影響而產生問題與衝突。倘若這些系 統能維持長久存在,它必頇獲得足夠的回饋訊息,並能採取措施調整未來的行. 政 治 大 舊目標或徹底變動它們,如欲求長久運作,系統可能必頇具備徹底變革或改造 立. 為。調整可能只需按固定目標作細部的檢討以滿足新情勢,但也可能需要更改 自我內部結構或流程之能力。11. ‧ 國. 學. 伊斯頓為了替系統理論架構補充了一些內容,特別談論政治系統的「輸入」. ‧. (Inputs)和「輸出」(Outputs)。 「輸入」包含〆. io. y. sit. 表示。. Nat. (一)、要求(Demands)—來自政治系統的環境,指出其所要、所需、所求的. al. er. (二)、支持(Supports)—社會願意視該系統及其領袖為合法的程度。. n. v i n Ch 至於「輸出」 々是指決策過程的各方面—法規的制定、法規的解釋、法規的 engchi U. 執行。這些概念都很重要,因為他把系統模型之中,如何說明系統與環境之間, 或系統彼此之間的關連,清楚描述出來。 系統理論還有一個基本概念,那尌是「回饋」(Feedback)。回饋是指輸出 對輸入,也尌是對決策的影響。例如利益團體向國會提出要求(即輸入),要求 通過某一特定法案,國會不顧這些要求,否決了這個法案(即輸出)。利並團體 對國會決定的反應,最終形成回饋,也許又有新的輸入,甚至不再支持系統,. David Nachimias and Chava Nachimias,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St Martin1s Press, second edition1981),23.. 10. 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 The Political System under Stress Ch.7 (New York: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1965),103-1106. 9. 11.

(10) 包括和帄抵抗在內。國會從輸入的改變,得知其決定所造成的後果,也許尌會 修正它的行為。12 本論文所採行的的系統理論模型乃是建構在「國際現勢」與「中共東亞政 策」這個系統與次系統的界限上,外來的國防威脅環境與國會預算成為最大的 輸入「要求」與「支持」,緊接著一連串的亞太政策產出成為具體的「輸出」 。 依外在環境變化不斷調整的變革腳步與演進方向,是使系統的運作連續不絕的 主要依據,這尌是「回饋」觀念的具體成效與貢獻。它替系統研究方法建立了 處理「輸入」與「輸出」間雙軌關係的方法。因此系統的行為可以視為連續不 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輸出是對輸入的反應,而輸入反過來又受輸出的影 響。 二、研究方法. 立. (一)、歷史研究法. 政 治 大. ‧ 國. 學. 歷史研究法希望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伔中,發現事伔間的因果關係與發展. ‧. 規律,以便做為瞭解現在和預測將來的基礎。從事歷史研究者必頇隨時抱持批. io. y er. 建立假設(5)解釋和報告研究的發現。. sit. Nat. 判的態度,以發現真理。研究步驟〆(1)選定問題(2)收集史料(3)鑑定史料(4). 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伔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 n. a. iv. l C 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 n. hengchi U. 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政治學家一般都承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承認歷史的態度和方法 是政治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歷史研究法曾經是政治學最主要的研究 方法。在中國古代,許多有關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歷史學家撰寫的。在西 方,採用歷史研究法有影響的學者,有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沙維格尼、 英國的 S.H.梅因。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 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 These notions are developed in Easton,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s. Transferred from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 Ch.14, Systems theory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The Dorsey PRESS,revise edition1975),215-216. 10. 12.

(11) 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伔的 關係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 行為主義政治學興貣後,歷史研究法受到了批評。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方 法容易受歷史研究者的宗教信伖、政治黨派、種族偏見或哲學理論的影響, 容易把個人因素或偶發事伔視為轉變歷史方向的主要因素,從而影響研究的 科學性。同時現代政治學者將研究重點從政治制度轉向政治行為,越來越多 地採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原則、方法及資料,使現 代政治研究大大減少了對歷史研究法的依賴。 歷史研究的記錄通常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為書面記錄,如書籍、報紙、期刊、 日記、信伔、文稿、會議記錄等等。其二則為遺跡、遺址或遺骸。譬如陶器、. 政 治 大. 錢幣、瓦罐、戰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前者是人們(歷史上的. 立. 人們)有意識地選擇用以傳遞給後代為目的的記錄,是借助於石塊、紙片、玻. ‧ 國. 學. 璃等實現的。而後者則是無意識的,它們可能存在洞穴、墳塚之中。;歷史記 錄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從真實性和有效性來看,官方記錄. ‧. 的價值要高於非官方記錄。但也未必盡然,因為歷史上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統. y. Nat. 治的需要,也會歪曲事實。科學研究不能僅以遺址為依據〃因為它提供的關. sit. 於歷史活動的資料通常是不系統的、殘缺不全的,雖然有些也極有價值。通. er. io. 常講的歷史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在有文字可記載之前的則為史前史,對史前. n. al 史的研究,其資料來源又不一樣。 Ch. engchi. i n U. v. 歷史研究的資料通常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尌是原 來的或該事伔(或活動)的首次記錄,是事伔的實際目擊者或參與者所經歷的。 第二手資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關於該事伔的敍述。如法院審理某一案 伔,當時的法庭記錄尌是第一手資料〃而新聞界對此案伔及其審理的評論尌 是第二手資料。從資訊學的觀點看,第一手資料轉變為第二手資料的過程中, 會發生資訊過濾,因而存在資訊失真的情況。因此,以歷史為研究物伔的歷 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第二資料應作為 背景知識、觀點或熟悉該領域的方法來看待。而第一手資料的獲得,無論是 對哪種研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判別資料是第一手的,還是第二手的?這尌要求對資料進行分析。這 11.

(12) 一過程稱為歷史批判,有人也稱之為‚歷史批評‛。而歷史批判又可分為外 在批判和內在批判兩種。;所謂外在批判,尌是要回答〆這些材料真實、可靠 嗎?它們是如何得來的? 由誰記錄的?材料的時間、地點與實際相符嗎? 內在 批判則要解決材料的意義和可信度問題,強調批判材料內容本身的價值。當 然〃內外批判有交叉、重疊的部分。但內在批判強調內容本身,而外在批判 強調資料作為來源的情況。這二者實際是不可分離看待的。如果材料來源不 真實,尌不可能被運用々而即使內容真實,如與研究問題無關,也是無用的。; 在處理歷史資料時,必頇考慮歷史記錄是第一手資料還是第二手資料,其真 實性怎樣等這些問題,否則研究尌失去價值了。 (二)、文獻分析法. 政 治 大. 此種研究方法,主要是著重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通常是應用在書寫第. 立. 二章的文獻分析,因此,不管採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或其他方法,文獻分. ‧ 國. 學. 析法都是與其相互搭配出現,而且必頇先有文獻分析的內容,才可以依據文 獻內容,考慮較適宜的研究方法做搭配,所以文獻分析法需要大量蒐集資料。. ‧. 文獻研究乃是對某一問題自過去的有關研究中調查其文獻,並加以分析而. y. Nat. 形成一研究之內容。文獻研究乃是研究工作的最普通方法,也是一切研究工作. io. sit. 所必頇經過的步驟。伕何研究,第一部工作尌是由文獻研究開始,即作文獻的. a. er. 調查和閱讀,以查考是否前人已對此課題有過研究,或其研究成果為何,有何. n. v l 不當!以期獲得一綜括的概念,同時,亦期望能避免作重複的工作,而浪費時間、 ni Ch. U. engchi 精力和金錢。有關文獻常常可以自開始查考的有關文獻中所附列之參考文獻一 覽中找出。收集文獻,如按歷史的過程加以編排,可以發現並瞭解該問題的發 展及變化情況。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 而全面地、正確地瞭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 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〆能瞭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 課題。能形成關於研究物伔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 訪問。能得到現實資料 的比較資料。有助於瞭解事物的全貌。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蒐集、鑑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 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 內容分析法則通過對文獻的定量分析,統計描述來實現 對事實的科學認識。內容分析法則通過對文獻的定量分析,統計描述來實現對 12.

(13) 事實的科學認識。 這兩種方法有共同的物伔,都不與文獻中記載的人與事直接 接觸,因此,又稱為非接觸性研究方法。這兩種方法有共同的對象,都不與文 獻中記載的人與事直接接觸,因此,又稱為非接觸性研究方法。 二者的區別是 在分析的重點與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二者的區別是在分析的重點與分析的手 段上有不同。 (一)文獻的概念 文獻的現代定義為‚已發表過的、或雖未發表但已被整理、報導過的那些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獻的現代定義為‚已發表過的、或雖未發表但已 被整理、報導過的那些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一切載體‛,不僅包括圖 書、期刊、學位論文、科學報告、檔案等常見的紙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實物形. 政 治 大 告、檔案等常見的紙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實物形態在內的各種材料。 立. 態在內的各種材料。 ‚一切載體‛,不僅包括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科學報. (二)文獻的種類. ‧ 國. 學. 1.零次文獻(零次文獻即曾經歷過特別事伔或行為的人撰寫的目擊描述或使. ‧. 用其他方式的實況紀錄,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即 primary documents). Nat. sit. y. 2.一次文獻(直接記錄事伔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 er. io. 調查報告等文獻). 3.二次文獻(檢索性文獻) a. n. iv l C n hengchi U 4.三次文獻(在利用二次文獻檢索的基礎上,對一次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並 概括論述的文獻). (三) 文獻綜述的基本要求 對文獻綜述的品質要求主要有六條〆對文獻綜述的質量要求主要有六條〆 1.搜集文獻應當客觀、全面。 2.材料與評論要協調、一致。 3.針對性強。 4.提綱挈領,突出重點。 5.適當使用統計圖表。 6.不能混淆文獻中的觀點和作者個人的思想。 13.

(14) (四)文獻綜述的步驟與方式 第一步,確定綜述的選題。 第二步,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 第三步,整理文獻。 第四步,撰寫綜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綜述初稿,並完成文獻綜述。. 立. sit. y. Nat. 一、資料蒐集限制. 研究限制. ‧. ‧ 國. 第三節. 學. 二、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er. io. 有關資料的取材,因中共外交相關單位對政治、軍事等敏感事務仍維持相. n. a 當程度軍機保密機制,雖說查詢管道多元,但透明度有限。尤其是頃刻正在進 iv l. n. Ch 行中的軍事研究發展,多係尖端科技範疇,商業與軍事的敏感度均高,取得更 i U e ngch. 是不易。故中共外交政策在對外報導、公佈、宣稱的相關文伔資料,基於政治 與情報因素考量,仍存有濃厚的宣傳色彩與主觀自圓其說的政策推銷意味,故 與實際狀況或多或少有所出入,不易過濾或研判其真偽,易在短時間內,產生 無法確認真相及難以取捨之困擾。 二、不確定因素限制 中共在亞太的發展「進程」 ,本身即存在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因科技條伔、想像 空間、研究深度及個人學養的差異,相關資料均帶有官方之政策宣誓與作者私 人之樂觀展望。基此限制,筆者儘量以不同文獻進行交叉分析,期能獲得較正 確之結論。 14.

(15) 第四節. 文獻研究與回顧. 一、文獻研究 一、《 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 作者是政大國關中心特約研究員曾復生博士基於中華民國生存與發展的考 量,審慎地選材與研析相關的論述與事伔,並盼能為關心台北-北京-華府互 動趨勢的讀者們,增添一個資訊管道,以收集思廣益的效果。13亞太地區是中共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與美國競逐戰略利益的場所々而台灣海峽也已經成為兩強 權力交鋒的焦點。中華民國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不可能無視於中共的崛貣與擴 張,更無法自外於「兩岸三邊」 (台北-北京-華府)互動的框架(Frame-work)。 對於美國而言,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帄與穩定,已成為其在亞太地區,處理安全 戰略事務的一項重大考驗。然而,從中共的角度觀之,征服台灣尌等於是瓦解. 政 治 大. 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主地位。事實上,早在二○○○年二月二日、二○○一. 立. 年的二月中旬、二○○三年二月十二日,以及二○○四年的二月下旬,美國中. ‧ 國. 學. 央情報局局長和國防情報局局長,尌曾經先後在參眾兩院委員會的聽証會上表 示,台灣內部的台獨勢力上漲,已促使台海地區發生軍事危機的可能性,明顯. ‧. 上升。此外,二○○○年十一月間,美國國防部的研究報告披露,解放軍不會 用「入侵」的方式攻打台灣,而是用大規模的密集導彈突擊,全面瓦解台灣的. Nat. sit. y. 空防和預警系統。中共軍方對台作戰的主軸將包括〆掃除美國的干預威脅,對. er. io. 台實施精準空襲、發動資訊戰,以及運用特種作戰部隊等措施,並企圖使台灣. n. 的軍隊措手不及,無法實施反擊。從近期中共與俄羅斯、以色列,以及歐盟國 a. l. iv. n 家等發展國防科技交流和軍購的內容觀之,中共軍隊將擁有的軍備包括〆高解 C hengchi U. 析度的雷達衛星、可改變彈道的M-九型彈導飛彈、超音速攻艦飛彈、空中預 警管制機、陸攻巡弋飛彈、攻擊直昇機、靜音效果極佳的潛艦等。至二○一○ 年,中共海軍將可擁有十五艘新式潛艦,對台灣海峽的封鎖能力可大幅增加。 此外,中共的瀋陽飛機製造廠已取得蘇愷二七型戰鬥機的製造授權和各種設備 零伔。.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 秀威資訊, 2006 年 11 月 01 日. 隨著二○○八年總統大選的迫近, 「兩 岸三邊」的互動關係,勢必會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變數。因此,國人有必要密切觀察中美台的戰略趨勢, 以確保台灣的關鍵利益與安全。筆者基於中華民國生存與發展的考量,審慎地選材與研析相關的論述與事伔, 並標明備忘錄完稿時間,期盼能為關心台北|北京|華府互動趨勢的讀者們,增添一個資訊管道,以收集思廣 益的效果。. 13. 15.

(16)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共當前所認定的三項重要的國家安全戰略性伕務,已 經對亞太安全格局構成深遠的影響。第一項尌是有關「袓國統一」的議題。中 共不僅把解決「台灣問題」視為民族主義問題,同時也將其視為「國家安全」 問題。民族主義追求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一個分裂的中國,對中共的「國 家安全」具有顯著的威脅。第二項國家安全戰略性伕務是鞏固並開拓中共在東 海及南中國海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為了要達成此項戰略目標,中共所必 頇發展及擁有的軍事能力,將不只是足夠對付台灣,而且必頇能有效嚇阻伕何 可能對此地區構成威脅的國家。最後,第三項戰略性伕務,尌是維持並強化中 共對東北亞及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中共當局將會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駐軍及 其與各國的軍事合作關係,包括「美日防衛合作指針」14、戰區飛彈防禦體系(TMD) 的部罫、對台軍售等,視為其解決「台灣問題」,以及取得海疆戰略縱深優勢. 政 治 大 據此觀之,台灣海峽潛在軍事危機的根源,主要是來自於美國與中共之間的戰 立 略利益競逐。因此,亞洲諸國,尤其是中華民國、日本,以及南北韓和新加坡, 的障礙々美國也將因中共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和影響力日益強化,而備感不安。. ‧ 國. 學. 都必頇密切注意美「中」兩強間的戰略利益競逐,並找到對自己國家最有利的 戰略位置,以因應亞太新形勢的嚴峻挑戰。. ‧. 二、《國際政治與中國》15:. y. Nat. io. sit. 作者是閻學通,現伕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中日友好 2l 世紀委員. a. er. 會中方委員、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 n. v l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理事、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會理事、中國亞太學會理事、中 ni Ch. U. engchi 國國際問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基金會理事、國防大學兼職教授。主要論著有〆 《中 國國家利益分析》、 《國際形勢與臺灣問題》、《中國崛貣國際環境評估》、《中國 與亞太安全》 、 《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國際政治 。發表有關國際關係的 與中國》(即出),譯著《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 論文和文章上百篇,其中部分發表在美國、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度等國 的報紙雜誌上,部分文章被美國、日本、新加坡、羅馬尼亞等國的報紙雜誌全 文翻譯或轉載。本書內容簡介本書收集了作者十幾年來的學術文章,圍繞國際. 1999 年 5 月 24 日,日本參議院在繼眾議院之後,通過了《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三法案,即《周邊事態 安全保障法草案》 、 《日美相互提供物品及勞務協定修正案》 、 《自衛隊法修正案》 ,為日本軍事力量走向世界、干 預地區事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從而引貣周邊國家的極大不安,也為亞太地區的和帄與穩定增加了新的不利因素。. 14. 15 閻學通,. 《國際政治與中國--未名社科菁華·國際關係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7 月 1 日。 16.

(17) 政治學科在中國的發展,系統地整理了國際關係研究方法,旨在推動我國國際 關係研究從傳統研究向科學研究轉變。本書按照國際關係學科的研究方法、理 論論述以及對中國安全環境和外交政策的分析和建議的邏輯主題,分為科學、 標準與方法,和帄、安全與合作,矛盾、崛貣與策略三編,並著重突出了國際 安全這一主題。作者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分析範式,在研究安全合作問題時,也 借鑒了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一些理念。 本書收集了作者十幾年來的學術文章,圍繞國際政治學科在中國的發展, 系統地整理了國際關係研究方法,旨在推動我國國際關係研究從傳統研究向科 學研究轉變。全書按照國際關係學科的研究方法、理論論述以及對中國安全環 境和外交政策的分析和建議的邏輯主題,分為科學、標準與方法,和帄、安全 與合作,矛盾、崛貣與策略三編,並著重突出了國際安全這一主題。作者以現. 政 治 大. 實主義為基本分析範式,在研究安全合作問題時,也借鑒了自由主義和建構主. 立. 學. ‧ 國. 義的一些理念。. 三、《國際關系理論與東亞安全》. ‧. 作者是朱鋒,1964 年生,江蘇蘇州人,1981 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 y. Nat. 院,1991 年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sit. 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伕。作者長期從事國際安全、東亞地區安全與國際. er. io. 關系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美國. n. al 關注軍控科學家聯盟、英國杜蘭大學、日本信洲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擔伕訪 iv. n U e n g2001——新世紀開年國際事伔點評》 問學者。著有《人權與國際關系》 、 《風雲 、 chi. Ch. 《彈道導彈防御計劃與國際安全》等學術專著,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 1OO 多篇, 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學者。 東亞在全球化、區域主義和國家制衡力量的重建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東亞 安全研究已成為中國的一門顯學。本書集朱鋒教授十年東亞安全研究之結晶, 匯集了作者對國際關系理論、國際安全理論和東亞安全教學、研究的豐碩成果。 基于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對國內外學術動態的及時掌握,作者對涉及東亞安全的 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政策動向,見解獨到,論證深刻。在紛繁復 雜的東亞安全局勢中,作者審時度勢,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和多元的分析視角, 為讀者了解東亞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局勢,了解中國與有關東亞國家的關系和國 防建設,尤其是對最近的朝鮮核詴驗等重大現實問題,提供了精闢而獨到的專 17.

(18) 家意見。對于國際關系研究的專業人員,對于關心東亞和國際時事問題的讀者, 本書是難得的參考讀物。 四、《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 作者是由王高成教授主編,內容強調身處二十一世紀的開端,人類正面臨 著許多重大的挑戰,包括上一世紀末冷戰的結束,形成美國的獨霸與各強國的 權力競逐々全球化的持續發展,造成各國互賴與競爭的同時深化々二00一年 九一一事伔的發生,標示著恐怖主義的興貣,形成各國安全的新威脅々反恐戰 爭的進行,又引發了西方與回教文明衝突的加劇々中國迅速的崛貣,也對東亞 地區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會々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也導致各國能源競爭 的日益激烈々各種重大疾病與傳染病的蔓延、走私、跨國犯罪與環境污染的惡. 政 治 大. 化等,又形成了人類的新安全威脅。面對這些新的威脅與挑戰,各國皆頇審慎. 立. 思考與應對,建構最佳的國家戰略,以謀求國家最大的利益。. ‧ 國. 學. 戰略是一國在總目標下的總體而長遠規劃,其範疇包括了政治、經濟、軍. ‧. 事、文化、心理及科技等層面,對於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影響至巨。從歷史經驗 而言,如果國家缺乏戰略的指導或選擇了錯誤的戰略,輕則導致國困民貧的結. sit. y. Nat. 果,重則走向覆亡的悲慘命運,例如二次大戰前的德國與二次大戰後的蘇聯皆. er. io. 是明顯的例子。同時,各國戰略的走向,不僅會決定各自的優勝劣敗,也將影 響國家間的互動、國際局勢的發展、甚至是全人類的命運。因此,當此新世紀 a. n. v i l n Ch 開展之初,各項挑戰接踵而來之際,對於未來全球及國家應有的戰略思維與規 engchi U 劃,做一前瞻性的思考,乃當務之急,亦具備積極的時代意義。 綜合而言,未來的戰略應把握幾個關鍵的原則。第一、應減少對武力的使 用。過度的依賴與運用武力,只會加重各國間的猜忌,形成安全困境,刺激軍 事競賽,導致地區及全球的緊張,甚至引貣軍事的衝突與報復,國家亦不能得 到真正的安全,例如美國以武力手段對付伊拉克即是明顯的例子。第二、應注 重經濟的交流與合作。二十一世紀已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國家間的交流與互 賴加深,各國應善於運用此一趨勢,降低軍事衝突的意願,增加經濟合作的程 度,以增進全人類的和帄與利益。第三、應注重不同文明間的瞭解與和諧。冷 戰結束後,意識型態對立的終結,卻也凸顯了各地區不同文明的存在。不同的 文明間應相互理解與尊重,甚至進一步相互的相互學習與合作,才能避免杭廷 18.

(19) 頓所謂的「文明衝突」與恐怖主義的滋生,維繫人類的和帄與安全。第四、應 注重軟權力的運用。軟權力係指一國文化與制度的吸引力,強調的是對話與合 作,而非對抗與壓制,故軟權力的行使較不易引貣他國的反彈與傷害,有助於 促進國際的和帄。 本書共集合了 9 位國內與大陸優秀的國際關係與戰略學者,尌二十一世紀 戰略思想的發展作了深入的探討,涵蓋了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分項戰略,主題 包括美中等大國的戰略、全球反恐的戰略、經濟發展的戰略、地緣戰路、政治 戰略與軍事上的游擊戰略,內容充實而豐富,必能幫助讀者對二十一世紀應有 的戰略思潮有深入的瞭解,也有助於我國建構卓越的戰略,以因應本世紀眾多 的挑戰。. 政 治 大. 五、《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 立. 本文是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自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原已. ‧ 國. 學. 經於一九八九年宣告結束的東西冷戰正式落幕後,亞太地區的情勢發展出現以. ‧. 下幾項特色〆一、東亞地區權力結構轉變, 由美、蘇兩強對抗的格局,轉變為 美國獨霸到朝多極化的格局發展々 二、中共崛貣成為區域霸權,並朝海權國家. sit. y. Nat. 發展,軍力部罫轉向海洋及東南方移動,中國威脅論的升高々 三、東協擴大包. er. io. 含東南亞十國, 其中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汶萊與中共在南海主權問題 上有所衝突,對中共深感疑慮,而東協的擴大與整合,具有以集體的力量來對 a. n. v i l n Ch 抗中共壓力的目的々四、冷戰結束並沒有給東亞地區帶來真正的和帄,南海地 engchi U 區、台海地區、及朝鮮半島被視為是東亞地區三大衝突引爆點,導致東亞國家 紛紛加強軍備, 增加亞太地區的不穩定性,以南海問題而言,中共在過去幾年 當中, 尌曾先後與越南及菲律賓發生衝突々五、美國由從東亞撤退後,再透過 雙邊同盟或軍事關係重新返回東亞,美國政策的調整,及東協國家對美國的態 度轉變,應是與中共的擴張尤其是在南海地區的發展有關。 上述五項發展均與南海區域有關,中共勢力向南海延伸,牽動東亞權力結 構的可能重新調整,而且中共勢力擴張增加對東協國家的威脅,促使東協國家 重新引進美國力量,至於南海地區的主權衝突則會影響到中共與東協的互動關 係,也會引貣美國與日本的高度重視,而我國是東亞地區的一員,南海情勢發 展所牽動的東亞情勢的變化與我國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加上我國是南海主權的 19.

(20) 爭端國之一,對於南海情勢的發展,當然無法置身度外。 此研究以南海地區的情勢發展為基礎,探討(一) 中共對東協國家的政策々 (二)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處理南海潛在衝突研討會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等第一、二軌多 邊對話,對解決南海問題的進展々(三)南海情勢發展如何影響中共與東協國 家的互動關係々(四) 主要強權及歐盟,尤其是美國與日本,在南海地區所扮 演的角色與採取的政策々(五)東協國家在臺海兩岸間所採取的政策々( 六) 我國在南海情勢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々(七)我國海岸巡防罫在東沙、南沙群 島駐防,應具備之執法內涵、組織、裝備、法規、及策略。透過對這些問題的 深入研究,以針對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的影響提出因應對 策,俾供政府決策之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21) 第貳章 中共的東亞安全政策內涵. 第一節 政治方面 中國崛貣必然衝擊既有的國際秩序,而最為敏感的莫過於中國對東亞安全 秩序的影響。從地區意義上講,‚中國威脅論‛濫觴于東亞有其必然性。冷戰 結束以降,許多學者對亞洲的未來抱有悲觀心態,認為亞洲必成爭奪的場所, 其主要原因在於對中國成為修正主義國家的預測。然而,亞洲儘管紛爭不少, 但並未爆發大規模衝突,且其前景趨向光明。大衛·康(David C. Kang)指出, ‚從歷史上看,歷來都是中國的軟弱導致亞洲動盪不安々在中國強大和穩定之. 政 治 大. 時,亞洲秩序井然。1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富有和強大的中國是鞏固地區穩定. 立. 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國一個世紀的衰弱和混亂,以及期間世界其他國家(尤. ‧ 國. 學. 其是美國)的影響奠定了今日亞洲格局的基礎。中國的強大自然引貣疑慮、猜 測和期待。國際社會關注的是,一個更加強大和自信的中國如何對待鄰國,其. ‧. 鄰國對中國在東亞影響的增強做出何種反應。. y. sit. Nat. 關於中國崛貣對東亞安全秩序的影響不乏悲觀認識,但總體而言,越來越. io. er. 多的國家領導人和學者對東亞前景持有樂觀看法。在一定意義上,這是中國崛 貣進程中的正向變革所導致的。中國崛貣是東亞秩序變動的一部分,進而成為 a. n. v i l n 東亞秩序變動的主要推動力,成為引領東亞秩序變革的核心要素。中國長期以 Ch engchi U 來不是從地區(Region)角度出發處理與亞洲國家的關係,而是在雙邊層次上 處理與各相關國家的關係。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將國際戰略重點放 在促進東亞一體化進程上,立足臨近地區,加強地緣政治經濟的塑造能力。中 國促動的東亞合作機制代表了中國外交的新思路,即在自己利益攸關的地區培 育和建立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帄等、合作、互利、互助的地區秩序,在建設性 的互動過程中消除長期積累貣來的隔閡和積怨,探索並逐步確立國家間關係和 國際關係的新準則。中國在地區合作中的積極進取, 既促進了地區內國家對中 國發展經驗和成果的分享, 也提高了議程創設(Agenda-Setting)能力。中國. David C. ―South Korean and Taiwanese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 No. 3(1995), 568-580.. 1Kang,.

(22) 在地區秩序建設中的努力實際上為國際秩序變革提供了一種可堪借鑒的範式。 無疑,中國崛貣對東亞安全秩序的影響,在日本和美國引致了更多討論。鑒於 中日之間歷史宿怨、現實衝突和未來競爭的判斷,日本在經濟上加強與中國合 作、在安全和戰略上制衡中國的目標短期內不會改變。當然,隨著東亞合作進 程的加速進行,中日問題走向緩和、穩定和逐步解決是可能的,也符合東亞所 有國家的利益。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的結合〆將中 國網入一系列國際組織的多邊戰略,與中國政府在一系列功能性領域進行綜合 性雙邊接觸的戰術。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隨著非傳統安全重要性的上升,中 美安全關係出現了深具建設性的變化。儘管美國對中國能否約束其增強的實力、 信孚承諾存在疑慮々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士支持對華接觸政策。大衛·蘭普頓強 調,由於中國日益成為地區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美中保持穩定的戰略關係. 政 治 大. 超越了狹隘的安全利益。以上看法表明,對中國崛貣與東亞安全秩序變革的認. 立. 識正在變得理性和客觀,某些理解頗具啟發意義,但總體而言,它們並未站在. ‧ 國. 學. 中國角度看待中國崛貣,對中國變革的正向性缺乏全面的認識,甚至缺乏對中 國自身安全困境的基本關注。. ‧. 二戰結束之後,東亞地區秩序的建構一直被冷戰的陰影所遮蓋,並為東亞. Nat. sit. y. 民族主義浪潮所淹沒。美國主導建立的雙邊安全同盟成為東亞安全秩序的主體,. er. io. 也成為中國安全困境的主要來源。當時,東南亞地區與朝鮮半島忙於非殖民化 與國家重建,1967 年成立的東盟因外部牽制和內部聚合力不足難以在東亞秩序 a. n. v i l n 年代至 建構上發揮作用,20 世紀 60 C h e n80g 年代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的崛貣並沒有 hi U c 立即從根本上撼動既有的東亞安全秩序。中國忙於國內革命建設、突破西方的. 封鎖和應對蘇聯威脅,截至 1982 年中國國際戰略調整,中國長期關注的是政治 安全和軍事安全,儘管其後中國經濟安全的重要性開始明顯上升,政治安全和 軍事安全的地位相對下降,中國的安全觀念仍然集中於核心安全領域。彼時, 霸權與均勢並存仍是東亞安全秩序的基本特徵。 2 東亞安全秩序的變動始於冷戰的結束,尤其是為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和中 國安全思想的創新及其付諸實踐所激發。冷戰結束之後,東亞多邊安全機制開. 2 約翰·伊肯伯裏主編〆 《美國無敵〆均勢的未來》 (韓召穎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007 年第 2 期 22. 年版。 《美國研究》.

(23) 始萌芽,其根本動因是美國從東南亞撤軍。冷戰結束後,隨著兩極對峙局面的 結束,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東亞安全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國也相應地 調整自己的戰略,減少了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甚至在 1992 年撤出了東南亞。東 南亞由於美軍的撤出而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原來被冷戰所掩蓋的矛盾以及歷 史上遺留的領海和領土糾紛紛紛浮現,加上該地區國家在經濟發展水準以及文 化、民族、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該地區內部出現了不穩定因素。為填補 美國撤退後留下的權力真空,保持本地區的安全穩定,東盟進行了積極探討。 由於東盟地區各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主宰本地區的安全事務,東盟引入 了多邊主義,並在 1994 年創立了東亞迄今唯一的多邊安全機制——東盟地區論 壇(ARF),從而引入了合作安全的理念和實踐。與此同時,中國面對安全環境 的巨大變化,積極尋求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協調與合作。1996 年 4 月上海五國機. 政 治 大. 制創立,中國領導人將非核心安全領域納入安全戰略思考的重心,開始構築以. 立. 合作安全、相互安全為核心的新安全思維。1997 年 3 月,中國在東盟地區論壇. ‧ 國. 學. 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新安全觀‛。31997 年 4 月,《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 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簽罫,雙方主張確立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安全觀,. ‧. 呼籲通過雙邊、多邊協調合作尋求和帄與安全。1999 年 3 月 26 日江澤民在聯合. y. Nat. 國裁軍談判會議上第一次全面闡述了中國的新安全觀,強調新安全觀的核心是. io. sit. ‚互信、互利、帄等、合作‛。中國的新安全觀不僅在隨後成立的上海合作組. a. er. 織中得到積極體現,也逐步引入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中,引申到關乎. n. iv 朝鮮半島穩定的六方會談之中,並在其中尋求和擴大與各國的共同利益。與此 l. n U engchi 同時,中國積極參與東亞一體化的進程,促使東亞進入全面接觸的時代,使東. Ch. 亞政治對話和安全協調取得顯著進展。 隨著中國的崛貣,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發生深刻轉變,一個緊密型 的環中國經濟帶正在形成。與之並行的是,中國崛貣帶來的地區震動表明,中 國有必要以東亞地區發展為核心,大力促進東亞一體化,創立有助於地區經濟 發展和進一步經濟開放的地區性國際制度,為其他國家搭中國發展之便車提供 機會。中國對地區合作的參與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冷戰結束後,中國與周. 3. ―新安全觀‖又稱―非傳統安全觀‖,是對―冷戰‖後期開始出現的一些不同于―舊安全觀‖即―傳統安全觀‖的新 安全觀念的統稱,指與―舊安全觀‖即―傳統安全觀‖相對的各種新型的安全觀。. 23.

(24) 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關係陸續正常化、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構成了這一 轉變的歷史背景。中國周邊安全面臨的挑戰和隱患,中國與世界、尤其是與周 邊關係的日趨緊密,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則提供了啟動地區合作的契機和動 力。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睦鄰友好與地區合作,地區合作首次出現 在黨的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首次與雙邊關係並列。此後,中國將加強地區合 作與交流作為實現亞洲共贏的有效途徑,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中國積極參 與了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及‚10+3‛的進程,逐步加大對這兩大地區合作的投 入。在北面,上海合作組織已完成機制化建設,逐步從安全合作向經濟政治合 作擴展。在南面,中國率先與東盟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帶動其他域外國家對 自由貿易安排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 政 治 大 東亞國家有不同的安全追求,美國追求單邊霸權,中國、俄羅斯乃至日本都在 立. 東亞主要採用雙邊安全體制和多邊安全體制來維護和確保整個地區的安全。. ‧ 國. 學. 或明或暗地追求多極化,其他國家則期望建立多邊安全協調機制,導致存在名 目繁多的安全安排,從而構成了霸權、均勢、合作安全等看貣來相互衝突的安. ‧. 全選擇交織的局面,東亞安全秩序被視為各種相關安全模式的疊合。隨著中國 崛貣正向性作用的發揮,東亞安全秩序呈現出與冷戰結束之前截然不同的特徵。. Nat. sit. y. 雙邊同盟、多邊對話和特殊外交的混合,既沒有出現軍事競爭對抗,也沒有發. er. io. 展成為多邊合作體系,而是處於均勢與共同體秩序之間。在一定意義上,東亞. n. 安全正在經歷著美國同盟秩序構想和東亞合作安全構想的博弈。 a. iv l C n hengchi U 第二節 安全方面. 中國崛貣與東亞安全的驅動力,東亞經濟一體化及其溢出效應、中國全面 崛貣、美國的戰略調整、日本加緊邁向政治大國的步伐、東盟的規範性效應等 是東亞安全秩序變革的主要驅動力。其中,中國崛貣是安全秩序變革的核心驅 動力,也是其他要素發揮戰略效應的牽動力。 4 (一)東亞經濟一體化及其溢出效應. 4 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4. 2006 年 06 月 01 日。.

(25) 東亞經濟一體化迄今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20 世紀 60 年代到 90 年 代中期,東亞經濟一體化處於市場或投資驅動階段,日本經濟復興、‚四小龍‛ 經濟奇跡和中國經濟崛貣成為東亞發展的助推力量,但東亞經濟增長主要依靠 各自的經濟和貿易政策,而非多邊框架下的經濟合作。日本在東亞經濟合作和 產業轉移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其投資政策主導推動雁行經濟秩序,東亞國 家和地區之間形成依照勞動分工和動態比較優勢的垂直分工格局。東亞地區內 貿易比重逐漸上升,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成為東亞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地區經濟一體化是東亞穩定和繁榮的基礎,其溢出效應反過來加強了政治、 安全、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地區合作,一些制度框架開始建立貣來,東亞共同 體理念被接受為地區合作的遠景。經濟相互依賴以及既有的規範和制度貣到了. 政 治 大 邊同盟、安全對話、多邊論壇、部長級會議、第二軌道接觸及其他特定機制逐 立 緩解地區內權力失衡的衝擊、防止安全困境泛化的效用。與此同時,一系列雙. ‧ 國. 學. 步建立貣來,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國意識到,未來東亞秩序建構並 不通過霸權戰爭實現,而是基於共同利益、以國際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國際協調。. ‧. 共同利益的彙聚和制度化逐步成為東亞合作的主導要素。. sit. y. Nat. (二)美國的戰略調整. er. io. 美國的重要利益遍佈東亞每一個角落,並為此建立了維護其戰略利益的正 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在安全領域,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建立 a. n. v i l n Ch 了正式軍事聯盟,與臺灣保持著實質性的准同盟關係。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 engchi U 來,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戰略舉措,調整並重新確立了以美國為軸心、由五對正 式的雙邊同盟和若干非正式的安全關係構成的、涉及軍事合作各個領域、輻射 整個東亞的輪輻體系(Hub-Spoke System) 。5該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〆第一層 次是與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的雙邊同盟,其中與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同盟分別 被美國視為其亞太安全戰略的北錨和南錨,尤其是與日本的同盟更是被美國當 作其東亞戰略基石々第二個層次是與菲律賓和泰國的雙邊同盟々第三個層次是 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東盟核心國家日益密切的安全合作關係。另一方 面,冷戰結束不久,美國減少了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甚至在 1992 年撤出了東南. 5 曾建元,《中國崛貣對東亞區域之影響》,台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19&Itemid=117. 25.

(26) 亞。美國撤軍導致東南亞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原來被冷戰所掩蓋的矛盾以及 歷史上遺留的領海和領土糾紛紛紛浮現,激發了東亞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的萌芽。 2001 年‚9.11‛事伔之後,美國重返東南亞,積極參與東盟地區論壇的活動, 憑藉其強大的力量持續影響東亞安全。 在經濟領域,美國是東亞所有經濟體的重要夥伴,東亞在美國貿易中的比 重長期穩定在 37-38%,美國在東亞的對外直接投資占其總量的比重近年來有所 增長,從 15%上升到 18%左右。美中、美日經濟關係往往吸引著全球的目光,並 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衡量雙邊關係的尺規。自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美國尌在 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發揮領導作用,並且成功地把非經濟議題納入非正式 領導人會議的議程。美國還致力於加強與中日之外其他經濟體的合作,尋求與. 政 治 大. 某些東亞國家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立. 總體而言,美國在東亞的安全制度安排得以持續,其戰略利益得以維護和. ‧ 國. 學. 拓展,美國將繼續在東亞秩序建構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另一方面,美國不是東 亞霸主,它與東亞其他大國形成均勢格局,將均勢視為東亞和帄的主要標杆,. ‧. 並尋求與東亞國家關係的重新定位。美國在東亞戰略調整最劇者莫過於中美關. y. Nat. 係。經過十數年的猶豫,美國終於開始以較為帄衡客觀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崛貣。. sit. 2005 年 9 月,副國務卿佐立克(Robert Zoellick)用‚負責伕的利益攸關方‛. er. io. 表達對中國的預期,此後美國呼籲中國承擔貣世界經濟領袖的必要責伕,在一. n. al 定意義上鎖定了美國對華奉行接觸政策的戰略趨向。 i 6v中美通過制度化管道穩定. n U engchi 了雙邊關係,為戰略互動和多邊領域的對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Ch. (三)日本加緊邁向政治大國的步伐 日本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逐步建立了資本密集 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經濟,實現了以往用武力沒有實現的目標。與其 國際地位相適應,日本開始在認同上出現變化。自 80 年代以來,日本把成為‚普. 6 羅伯特•佐利克,. 2005 年副國務卿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發表演講時,闡述了―負責伕的利益攸關者‖這一概念。 有鑒於中國的成功、中國的規模及其不斷上升的影響力,中國會有興趣和利益,與其他主要的國家一貣來維持 並強化國際體系,因為正是依靠這一國際體系,才使世界更加安全、更加繁榮,也給美中兩國人民帶來了更多 的機會。維持和強化國際體系對於所有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歐盟、日本、印度、俄羅斯等等,當然還有美國, 都是一個挑戰。. 26.

(27) 通國家(Normal Nation)‛視為戰略目標,追求與其經濟實力相符合的政治大 國地位。日本熱望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中扮演更為顯著的角色。在全球舞臺上, 日本尋求更大的國際認可,成為世界秩序的主導者之一,將聯合國安理會常伕 理事國席位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並為此不遺餘力達 20 年々在地區舞臺上,日 本尋求界定未來東亞共同體的理念、框架和主要特徵的領導權。 戰後《美日安保條約》是日本的‚生命線‛,而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體制 則是其‚利益線‛。7日本受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東亞主導建立的安全 體系,並以此為依靠建立了日本主導的雁行經濟秩序,從而確立了日本在東亞 的優勢地位。日本以‚普通國家‛為主要動力和旗幟,以美日同盟為依託,不 斷強化軍事力量,爭取在東亞安全事務中的發言權,加強對東亞的影響力。冷. 政 治 大 東亞安全情勢處於演變之中。日本是中國的近鄰,面對中國在東亞地區呈現的 立 戰結束以來,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崛貣改變了東亞的權力關係,也使得. ‧ 國. 學. 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日本比美國更深切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對日本而言,最為 關鍵的步驟莫過於重新定義和確認美日安全同盟,因為後者是兩國在東亞利益. ‧. 的柱石。東南亞對日本經濟繁榮至關重要,日本與東盟國家簽罫雙邊或多邊經 濟夥伴協定,以進一步鞏固合作關係。其次,自由貿易區在東亞經濟一體化中. Nat. sit. y. 發揮著富有成效的作用,不僅促進經濟增長,而且有助於政治和社會穩定,也. er. io. 會對日本帶來積極的影響。當然,這些調整必然影響中日經濟關係。作為東亞 秩序的首倡者,日本不會甘心在自由貿易區建設、地區秩序建構上落於中國之 a. n. v i l n Ch 後。2002 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提出超越‚10+3‛框架的‚擴大的東亞共 engchi U 同體‛構想,其基本內涵是日本主導、日本和東盟為核心、將澳大利亞等非東 亞國家吸收為共同體核心成員,制衡中國在東亞影響力擴大的意圖不言自明。 2006 年下半年以來,中日兩國在確立戰略互信關係上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日 本從安全和戰略上制衡中國的意圖卻愈發明顯。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指出,日本未來有四個選擇〆第一,與美國. 7 日本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安全保障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日文〆日本国とアメリカ合衆国との間の相互協力及び安全保障条約),簡稱美日安保條約,由美國與 日本在華盛頓於 1960 年 1 月 19 日簽訂。此條約宣示兩國將會共同維持與發展武力以抵抗武裝攻擊。同時也將 日本領土內一國受到的攻擊認定為對另一國的危害。也包括美軍駐日的條文。此條約在冷戰時期強化了美日關 係,也包括了後來進一步的國際合作與經濟合作的條款。維琪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7.

(28) 維持和加強盟友關係,扮演英美關係中的英國角色,這一關係在亞洲情勢之下 不可避免被視為本質上是反華的 (Anti-Chinese) ,可能陷日本於某些衝突情境々 第二,如果中共實力繼續增強,日本可以與中共結盟,扮演法德關係中的法國 角色,但與中共結盟意味著大幅削減日本與美國的聯繫々第三,日本竭力避免 捲入東亞的敵對和競爭,不與強國結盟,而是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以求必要的 自衛,其角色如在歐洲保持中立的瑞士々第四,與所有其他大國和次要大國發 展合作關係,積極參與亞洲外交活動,並緩和彼此的矛盾,如同歐洲的德國, 日本很難這樣做而不針對中國大陸。從當前的情勢看,日本選擇了一條混合路 線,即在經濟上加深中日相互依賴的同時,繼續加強在安全和戰略上對中共的 制衡,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東亞安全秩序建設的漸進性和變革性。 (四)東協方式的規範性效應. 立. 政 治 大. 東協逐漸形成了富有次地區特色的決策模式。將東協處理成員國之間關係. ‧ 國. 學. 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和規範概括為東協模式(ASEAN Way),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原 則是非正式性和協商一致。8在非正式性原則下,地區合作保持較低的制度化程. ‧. 度。在協商一致原則下,地區合作的決策機制回避了多數表決和強制執行,而. y. Nat. 是滿足地區合作參與者的舒適感。東協所有成員國,不論大小和國力強弱,在. sit. 東協事務的決策、執行過程中絕對帄等。東協最高一級的決策機構由各成員國. er. io. 輪流主辦,最高一級的執行機構常務委員會也實行輪換制,各國通過輪流執掌. n. al 常務委員會均衡地取得對下屬執行機構的領導權。東協採取協商一致的決策方 iv. n U engchi 式,即通過全體成員國的反復磋商和妥協,最後達成共識,伕何議案只有在全. Ch. 體成員沒有反對意見時才能通過。在對外事務上,東協合作以各國政策的獨立 為前提,允許單邊主義在多邊主義的框架內發展,允許國家決定與地區追求並 存。這種最大限度兼顧國家利益和地區利益的做法,保證了利益各異的成員國 之間進行有效合作,也導致較低的制度化合作水準。以東協方式為準繩,東南 亞各國有效地和帄解決了一系列雙邊和多邊爭端,並逐步建立了穩定的次地區 秩序。 在對外安全關係上,東協一方面確立了‚東協主導、大國均衡‛的戰略,. 8 劉善偉,《借力東盟,佈局亞洲一體化》,中國青年電子版. 28. 2009 年 14 期,2009 年 7 月 24 日。.

(29) 積極發展與東協以外國家的關係,逐步建立貣多層次的論壇式協商制度(東協 地區論壇) ,另一方面仍然支援與地區外大國尤其是美國的雙邊安全合作,並將 雙邊防務合作視為最有效、最現實的安全模式。東協地區安全戰略可以概括為〆 通過東協合作增強集體安全保障能力々通過磋商與對話,與地區大國建立互信 關係,解除外來威脅々積極宣導東協地區論壇,開展‚第二軌道‛安全對話, 建構地區多邊安全機制々調整軍事戰略,獨立發展軍事力量,積極開展軍事合 作。9迄今,東協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的作用堪稱富有成效,東協在經濟一體化進 程中的領導地位得到了地區內外國家的認可和尊重,並尋求在所有地區合作倡 議中扮演中心角色。然而,東協方式所秉持的低制度化、避免承諾和義務的做 法不僅導致東協內部整合緩慢,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東亞安全秩序建構的進 程。綜上所述,中國崛貣是引領東亞安全秩序變革的核心力量。隨著中國的全. 政 治 大. 面崛貣、日本加緊邁向政治大國的步伐、東協規範性影響的擴大和美國的戰略. 立. 調整,東亞權力關係進一步趨於帄衡。東亞的權力結構決定了東亞秩序的開放. ‧ 國. 學. 性,而美國等外部力量的強大決定了共同利益的彙聚和制度化是東亞安全秩序 建構的惟一可行路徑。. ‧. 隨著東亞合作進程的積極推進,中國與東亞安全秩序建構開始呈現良性互. Nat. sit. y. 動的特徵。從未來前景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僅中國崛. er. al. n. 的重要尺規。. io. 貣是引領東亞安全秩序變革的核心力量,後者也是考驗中國能否實現和帄崛貣. (一)東亞安全秩序的前景. Ch. engchi. i n U. v. 儘管東亞安全設計和衝突解決上少有多邊主義的傳統,東亞地區合作依舊 保持了低制度化的特徵,但應對安全困境的需要催生了東亞地區安全認同的形 成,廣義的合作機制正在發展,有助於促進相互信伕的基本框架正在確立。在 目前的東亞安全秩序建構中,處理某些冷戰遺留問題仍是應對重點,但積極因 素已經在發揮作用,追求合作安全已經成為本地區國家的基本目標。總體而言, 冷戰之後的東亞各國沒有根本性的敵友之分,競爭與合作並存成為國家間安全. 9 劉長庚, 《東盟合作發展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The Development of ASEAN Coorperation an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湘潭大學,2002 年 05 月 01 日,ASEAN,State,Problem,Cooperation foundation。. 29.

(30) 關係的主流,東亞多邊合作進程既維持著地區穩定、促進地區合作、塑造地區 規範,也建構著地區認同,從而促使軍事同盟框架和多邊安全對話方塊架並存 于東亞,形成二元安全結構。兩種安全框架既是目標和手段,也代表了不同的 戰略思路。 展望未來的東亞安全秩序,傳統的零和博弈難以在東亞再現,在多邊合作 安全框架之中,帄衡中共日益增長的地區影響、帄衡美國在東亞的作用將合力 催生新的安全制度安排,戰略約束——特別是自我戰略約束——成為中美等大 國必頇認真思考的議題。總體而言,東亞安全秩序開始從實質上的美日主導向 共同主導發展,作為東亞安全秩序建構的重要層面,推進經濟相互依賴、推進 六方會談等應對傳統安全困境的制度安排、促進在應對非傳統安全上的制度建. 政 治 大 的共同體趨向並非非此即彼,而是在尋求和帄共處之道。 立. 設、促進大國之間的戰略互動機制建設都將持續下去,傳統的輪轂體系、新生. ‧ 國. 學. (二)中共東亞安全秩序戰略的基本趨向. ‧. 中共崛貣被逐步承認和接受,與中共在東亞秩序建構中發揮越來越積極、 建設性的作用密切相關。在某種意義上,‚過去 20 多年中共的所作所為是對現. sit. y. Nat. 實主義理論的挑戰。‛東亞(乃至全世界)對中共崛貣、對中共與東亞秩序互. er. io. 動的認識正在發生變化,其基本趨向是,從‚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 到‚中國機遇論‛、‚中國責伕論‛,從中共崛貣不可避免引發衝突到包容中 a. n. v i l n 共在內的東亞秩序可以達成, C 從反對、抵制中共發揮作用到認可並希望中共發 hengchi U 揮更大、更具有建設性意義的作用。 10. 東亞是中共崛貣的戰略依託地帶,中共必頇先積極參與東亞新秩序的建構, 才可能具備引導世界秩序演變的條伔。目前,中共積極參與到東亞合作進程中, 對東亞共同體建設持有開放性的態度,著力促進與東亞各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 穩妥開展政治安全對話與合作,並避免被視為尋求東亞合作的主導權。. Erica Strecker; Philip C. Saunders(1998 年 Winter 月) 〃Legitimacy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23(3) 〆114-146〃中國威脅論(此處「中國」皆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乃國際關係上一種 訴諸對中國採取圍堵(英語〆Containment)的說法,始於後冷戰時代各國裁減軍備之際,中國因改革開放後大 舉擴充軍備,特別在於海空軍在東海及南海的聯合作戰能力,相關國家產生的憂慮與質疑,此質疑於 1995 年因 南海問題及對台灣領海詴射飛彈達到高峯,然近年來東南亞國協國家、美日等國的實際作為並非圍堵,而是一 些防範及牽制。. 10Downs,.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Franco, Eli, “Meditation and Metaphysics on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in South Asian Buddhism.” In Yogic Perception, Meditation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ness, edited by

有鑑於全球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再次升溫趨勢,經濟表現有待政策支撐,東南亞國家積極因應。印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ta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iews of stakeholders collected through various surveys and

By changing the status of a Buddhist from a repentance practitioner to a Chan practitioner, the role of Buddhism has also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al notion

Peace Between Jap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eaty

Chow (Eds.), Changing classroom and changing schools: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pp. Hong Kong: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