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参章 影響中共東亞安全政策的因素分析

冷戰以後,亞太地區在世界政治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各大國的戰略 重點紛紛向亞太地區位移,亞太地區的戰略態勢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呈現 了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在此情況下,對亞太地區戰略態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正確掌握亞太地區戰略態勢的變化趨勢尌成為制定正確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又一 重要保證。

儘管亞太地區的安全熱點很多,但亞太地區仍沒有一個完備的安全機制。

亞太地區的集體安全機制始終建立不貣來,現有的、像東盟地區論壇那樣的安 全機制由於對大國的約束力不大而對本地區安全的影響力很小。並且由於美國 詴圖通過雙邊軍事同盟和其他雙邊軍事條約來保證自己在亞太地區霸權的行為,

更為多邊安全機制的建立增添了極大的障礙。由於沒有一個權威的地區安全機 制,亞太地區的衝突尌很難在地區範圍內妥善解決。1

第一節 國際上的因素

冷戰結束以來,亞太地區的國際關係發生著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四重安全 結構相互交錯,推動著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演變。這四重結構首先是美國的軸 輻式軍事同盟體系,制約著新的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形成々其次是亞洲各種地 區合作機制,特別是形成中的東盟式的軸輻合作機制,推動著亞太地緣政治與 經濟的演變々再者是亞洲大國,特別是中共和印度,以各自的方式迅速崛貣,

影響著亞洲政治、經濟與安全的傳統力量結構々最突出的則是非傳統安全問題,

嚴重威脅著地區和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美國及其盟國為了應對演變中的亞太地緣戰略新格局,致力於建立一種後 冷戰時代的亞太安全體系,旨在確保美國對亞洲事務的主導權,牽制、防範中 共成為主導亞洲事務的力量。為此,對中共採取所謂的對沖戰略,積極拉攏中 國周邊大國,採取‚離岸帄衡‛戰略。東盟總體上推行大國帄衡戰略,在大國 之間尋求帄衡接觸的政策,而在經濟貿易領域致力於擴大與中共等亞洲國家的

1吳英明、許文英,〈非政府組織(NGOs)在人類安全中的角色—多軌外交與全球民主安全〉,《人類安全與21 世 紀的兩岸關係》,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2001 年9 月14 日,頁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合作。中共為拓展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空間,應在和諧世界理論的指引下,充實 和豐富新安全觀與和諧亞太的理念,在亞太地區推進中國的合作模式,同時推 進亞洲合作夥伴關係和跨太帄洋合作夥伴關係,著重推進和加強次地區合作進 程,宣示中國的和帄發展與和諧外交理念和政策,致力於樹立負責伕的大國形 象。

一、美國亞太安全架構的理念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努力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的安全體系,以應對急劇 變化的亞洲經濟、政治和安全形勢。從 2005 年布希第二伕期開始,美國決策層 開始關注東亞的安全機制構建。從 2004 年的軍力調整報告,到 2006 年的四年 防務評估報告和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已將建立民主聯盟和防範新興大 國提到與反恐和防擴散同樣重要的地位。中共被正式界定為‚處於戰略十字路 口‛的新興大國,被認為最有可能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於是,美國啟動接觸 與防範相結合的對沖戰略,旨在將中共納入其主導的現行國際和地區秩序,影 響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並爭取把中共塑造成‚負責伕的利益攸關方‛。2 2006 年 9 月,由兩黨主要智囊參加的普林斯頓國家安全項目報告發表。該 報告把在全球推進民主化提升到 21 世紀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把世界上的國家 劃分為‚民主‛和‚非民主‛兩大類,主張建立由盟國和友邦參加的‚民主同 盟‛,必要時取代聯合國,承擔貣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帄、促進全球民主化進程 的使命。該報告把中共列為‚主要威脅和挑戰‛之一,建議美國政府繼續鞏固 美日同盟,保持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中共加以威懾。該報告並不主張對中國採 取冷戰式的‚遏制‛,建議勸導中共融入現行國際體系,使其成為承擔國際責 伕的‚利益攸關方‛。報告明確建議,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帄洋安全機制,

防止中國主導的泛亞洲秩序的形成々把中共納入以美日同盟為基礎的亞太安全 機制々加強與印度的戰略夥伴關係,旨在將印度塑造成能夠制衡中國的戰略夥 伴々重視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對帄衡中國崛貣的戰略作用。

2007 年 2 月,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佈第二個阿米蒂奇報告,標 題為《美日同盟〆讓亞洲正確邁向 2020》。2000 年,阿米蒂奇曾發表《美日同

2鄭端耀,〈新型安全觀與兩岸關係〉,《社會建構論與兩岸關係〆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當代思潮系列座談,

政大國關中心主辦,2001 年11 月21 日々參見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press/paper/ppr_mnu.htm

3「共同安全」最早由「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與「帕姆委員會」(Olof Palme Commission)所提出。有關「共同安 全」的內容,請參閱Andrew Butfoy, Common Security and Strategic Reform: A Critical。Analysis (New York: St.

Martin's. , 1997)

由加拿大所倡議的「北太帄洋安全對話」(North Pacific Cooperative Security Dialogue)而得名々可參見Radmila Nakarada and Jan Oberg (eds.),Surviving Together (Hampshire: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39-41; David B. Dewitt,― Concept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 (eds.),

TheMaking of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防部長或高級防務官員參加。會議被公開稱為‚亞洲安全會議‛。其意圖顯然 是對沖東盟地區論壇及其安全政策會議。美國積極推進從目前的雙邊軍事同盟 擴展和延伸為三邊、四邊聯盟體系——從美日、美澳雙邊‚2+2‛會議發展到美 日澳三邊‚2+2‛對話會議,再從 2004 年推出的美日澳印海嘯救災‚四國核心 集團‛到 2007 年 4 月東協地區論壇會議期間的四國高官協商會議。與此同時,

美國與印度和日本與印度的關係積極向全球戰略夥伴關係發展,使之成為美國 主導的亞洲聯盟體系的核心,即所謂的基於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觀的‚民主同 盟‛的核心。

其二是對美國參加但不能主導的跨太帄洋合作機制,則加以利用,企圖主 導其對話與合作的議題,為己所用,使之成為美國主導的安全機制的補充,如 東協主導下的東盟地區論壇。美國努力啟動和加強亞太經合組織的功能,企圖 以之為紐帶打造和強化美亞體系,從而削弱非美的亞洲體系。

其三是對美國既不能主導也不能參加的亞洲區域組織,則採取打壓和分化 的政策。如‚10+3‛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和中俄印戰略對話等。值得留意 的是,隨著東盟逐步推進一體化,美國並不希望看到在東南亞出現一個一體化 的國家聯盟,這將不可避免地對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形成挑戰。

冷戰結束以來,隨著東協的建立,東協通過建立三個共同體正在強化一體 化進程,並在外交和安全領域積極推進以其為主導的各種合作機制。比如,東 協地區論壇、東亞峰會以及‚10+3‛和‚10+1‛合作機制,都已形成了東協自 己的‚軸輻‛戰略。在這些合作機制中,東協是主導或領導力量,而東協以外 的國家為對話夥伴。5

在安全理念方面,東協宣導綜合安全和合作安全,主張在多邊框架下通過 對話增加信伕,促進合作,實現共同安全。在構建東協主導的地區安全架構方 面,東協不以意識形態畫線。東協原計劃以東協的名義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但 是美國沒有同意,至今仍有部分東協成員國不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而在籌建 東亞峰會過程中,東協提出了加入的三個條伔——東協的對話夥伴,與東協有 實質性的關係,簽罫《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美國符合前兩個條伔,但布希政

5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〆台灣安身立命之所基〉,《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〆兩岸交流 遠景基金會,2002 年6 月),頁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府對《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含有不干涉成員國內政的條款持保留態度,至今 未能加入。6

2008 年香格里拉對話期間,在新加坡總理和國防部長的演講中,都將東協 地區論壇、香格里拉對話和東亞峰會歸類為泛亞洲合作機制,將東協、南協和 上海合作組織歸類為次地區合作組織,而將六方會談、海上搜救、麻六甲海峽 巡邏等視為功能性的對話合作機制。冷戰結束以後,各國依據自己對國際形勢 演變的認識,先後提出了新的安全理論和安全概念。比較流行的是綜合安全和 合作安全。前者強調安全的內容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概念,通常包括傳統安 全和非傳統安全々後者強調各國在安全領域加強合作的必要性。這兩種安全概 念緊密聯繫。前者是安全的內涵,後者是實現安全的手段。隨著國際形勢的發 展,非傳統安全的概念不斷擴延,在有些情況下,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 威脅相互交叉且界限模糊。7

非傳統安全主要涉及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領域內的安全威脅,包括經濟安 全、金融安全、資源安全、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資訊安全、傳 染疾病蔓延、跨國有組織犯罪、輕武器走私、販毒、非法移民、海盜、洗錢以 及重大的自然災害等。隨著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的迅速發展,非傳統安全嚴重 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並且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冷戰結 束以來,亞洲地區相繼遭遇金融危機、‚非典‛和禽流感等流行病以及海嘯、

洪水、地震和熱帶風暴等自然災害。

洪水、地震和熱帶風暴等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