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一個社會資本的觀察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一個社會資本的觀察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 一個社會資本的觀察. 治 政 大 指導教授:彭立忠博士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楊錦青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致謝辭 心慢慢磨. 終於靜下來. 心緒 磨穩了!. 書細細讀. 終於定下來. 論文 完成了!. 以我這樣的年紀完成學位,已經不值得怎樣,雖然,人生七十才開始。 以我這樣的歷程完成學位,學術底子實在不夠成熟,然而,學海無邊無岸。 一路黃粱夢九年,很多人、許多事,應該感謝再三、感恩不盡︰ 一曲「流浪記」及一群在台北發光發熱的原住民朋友。 一路陪伴我的家人─ 父親、先生、姊妹、弟弟、兒女及在天上的我的公婆及我的 母親。. 政 治 大. 一路關心我的朋友、同學、同事及那一群跑步、走路的伴。. 立. 一路協助我的貴人─貴榮及士範。. ‧ 國. 學. 一路身教我的生活導師─ 謝教授高橋、蔡教授漢賢及 Arthur Neal 教授。 一路提點我的亦師亦友─丁教授華、宋博士紀均、陳教授雅玲、黃教授世雄、張. ‧. 博士佩琦、周博士玲玲及吳博士景銘。. 最後衝刺指導我的教授─陳教授小紅、孫教授大川及孫教授健忠。. y. Nat. sit. 而柯教授瓊芳及我的指導教授─彭教授立忠最要向其致謝,若無他們的鼓勵. n. al. er. io. 及指導,自己早在世俗、功利算計下沒頂,更在懶散、勁乏氛圍中潰棄。. i n U. v. 曾在政大揮擲我的無敵青春,現在政大完成我的年輕夢想,謝謝你─國立政 治大學。. Ch. engchi. 錦青 謹誌 2013 年 6 月.  . i.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i. i n U. v.

(5) 論文名稱︰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一個社會資本的 觀察 校院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畢業時間︰一○二年六月. 學位別︰博士. 研究生︰楊錦青. 指導教授︰彭立忠博士 論文摘要. 本研究在將社會資本分為黏著性社會資本及架接性社會資本兩. 政 治 大 深度訪談了 28 位從原鄉進入台北都會地區就業之原住民,探討目前已 立. 類概念下,採用質性研究的研究途徑,藉由立意抽樣及滾雪球方式,. ‧ 國. 學. 經在台北都會地區就業或正在尋找工作中之原住民,其在離開原鄉前 往台北都會地區就業過程中,社會資本對於其個人就業之影響情形, 施政參考。. ‧. 並在研究發現及相關結論下針對原住民就業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供政府. y. Nat. io. sit. 本研究資料分析以「偏鄉僻野飄飄何所適」 、 「從原鄉到陌生城市. a. er. 中之輾轉飄搖」、 「落腳於台北都會地區打拼」3 個階段切入。第 1 個. n. v l 階段資料分析顯示,黏著性社會資本決定了原住民的離鄉和去向,而 ni Ch. U. e、「以其父母為中心之家族」及「族人、 ngchi 該資本之構成係以「同胞手足」 同學」為主。第 2 階段中明顯出現原住民分別受到黏著性社會資本或 架接性社會資本不同影響。第 3 階段則是一個新的社會資本不斷累積 建構的過程,也是架接性社會資本擅場的場域。在此階段的社會資本 係以「朋友」為核心,不僅出現跨工作領域及跨越「原、漢」的連結, 更出現與異部落及異族群互動下的「泛原住民之族群意識」的「擬」 黏著性社會資本」 。 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的理論性發現與探討︰1.經濟因素雖然成為 原住民是否要離開原鄉就業的主要解釋因素,但受訪的原住民幾乎都 在社會資本之影響下做出就業區位及就業職種上的決定;2.強連結雖  . iii.

(6) 然可能成為一種壓迫個人進取、創新的有界線凝聚,但原住民反而因 著強連結而走出原鄉;3.原住民身處勞動市場之弱勢地位,不應全然 歸因於原住民本身內在因素;4.原住民藉由對不同社會資本之開展, 對其在臺北都會地區之就業狀況確實有所助益,而架接性社會資本對 於原住民在都市謀求白領階級工作上更具功能;此外,其並非著重於 所謂經濟動機,而多屬於志願性行為;5.原住民社會資本之核心並非 漢族社會之「家族」或「血緣關係」 ,而是透過工作或平常生活上之接 觸所結識之朋友,此種社會資本具有「可轉換性」而非「可繼承性」; 6.在主流社會的衝擊下,原住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會轉型成為一種具. 政 治 大 關鍵詞︰社會資本、原住民、就業、黏著性社會資本、架接性社會資 立 有族群意識的共同體,而非純然的互惠考量。. ‧. ‧ 國. 學. 本.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v. i n U. v.

(7) Title of Thesis︰Employment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pei Metro. Area︰A Study of Social Capital Abstract This study categorizes the concepts of social capital into bonding social capital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rough purposive and snowball sampling,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given to 28 indigenous person who moved out from indigenous areas to Taipei metro. area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on each individual’s employment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jobs. The finding results are evaluated and advices will be made to the government for policy. 政 治 大. making regarding the employment of indigenous people.. 立. Data of this study are analyzed into 3 phrases ︰「What is the. future of the. ‧ 國. 學. indigenous areas 」、「drifting into cities after leaving homeland」and「rooting and hard-working in Taipei city」. Each phrase owns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finding. ‧. results of phrase one show that the bonding social capital plays a main role deciding. Nat. sit. y. the whereabout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is specific social capital is consisted of. er. io. “sibling love(clanship)”,  “parenthood” and “fellowship”. In the second phrase, it. al. v i n C hits people an essential different levels. The prior provides e n g c h i U spiritual support and a sense n. became obvious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 are affected by the boding social capital on. of home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outside hometown. For those who lack of bonding social capital would reply on connections with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and benefit from it. The third phras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 capital, and it’s where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is at its best. Social capital at this phrase is centered at friendship that are made through learning or working. In the process of merging with new social capital, not only does inter-sphere, inter-race with the Han people occur, pseudo-bridging social capital also appears as the result of the rise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ibes..  . v.

(8)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major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are stated below : 1. Although financial problem is the main reason explaining indigenous peoples leaving indigenous area for employment, on the topic of how to leave the area and how to financially support themselves outside hometown, almost all interviewees reveals that the decisions regarding working regions and vocation options are ma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apital. 2. Strong tie is a bounded solidarity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ndividual, however it becomes the reason for indigenous people to walk out of the hometown. 3. The fact that indigenous people are the disadvantaged on the labour market cannot be fully attributed to the internal factors. 治 政 seeking for employment in the Taipei metro. area,大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is 立 particularly helpful with white collar jobs. In addition, the helping action caused by. of indigenous people. 4. Expanding the social capital is beneficial to indigenous people. ‧ 國. 學. social capital is not fully motivated financially, but voluntarily. 5.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of indigenous people differs from the core value of kinship and family of. ‧. the Han people, it is rather friendship made through working and daily life. This Social. sit. y. Nat. Capital processes alienability and not inheritability 6. Under the pressure from main. al. er. io. stream society, social capital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transforms into the community. n.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 the consideration of reciprocity..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Social Capital, Indigenous People, Employment, Bonding Social Capital,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 vi.

(9) 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 一個社會資本的觀察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重點回顧社會資本理論之沿革及其主要內容 ..................................... 7  第二節 社會資本與就業、族群相關之理論 ................................................... 11  第三節 相關實證 ............................................................................................... 19  第叁章 研究方法 ........................................................................................................ 25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25  一、研究途徑 ................................................................................................ 25  二、分析架構 ................................................................................................ 28  三、研究範圍與對象 .................................................................................... 29  四、資料蒐集 ................................................................................................ 33  五、資料分析 ................................................................................................ 35  第二節 研究效度 ............................................................................................... 38  第肆章 原住民族就業現況 ........................................................................................ 41  第一節 我國原住民族政策 ............................................................................... 41  第二節 我國原住民概況與就業圖像 ............................................................... 43  第三節 國內原住民就業政策與相關研究 ....................................................... 48  第伍章 深度訪談內容分析 ........................................................................................ 53  第一節 偏鄉僻野飄飄何所適 ........................................................................... 53  一、在原鄉尋職的第一步 ............................................................................ 54  二、離開原鄉因素的分析 ............................................................................ 57  三、小結︰黏著性社會資本決定了原住民的離鄉和去向 ........................ 70  第二節 從原鄉到陌生城市中之輾轉飄搖 ....................................................... 68  一、黏著性社會資本與在陌生城市謀職之關係 ........................................ 69  二、架接性社會資本與在陌生城市謀職之關係 ........................................ 80  三、小結︰黏著性社會資本 vs.架接性社會資本 ..................................... 79  第三節 落腳於臺北都會地區打拼 ................................................................... 80  一、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現象與過程 ............................................ 80  二、社會資本在臺北都會地區建構過程 .................................................. 101  (一)與原鄉所建立的黏著性社會資本之關聯 ...................................... 105  (二)與透過婚姻關係所建立新的社會資本(以黏著性為主)之關聯.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i n U. v.

(10) ..................................................................................................................... 102  (三)黏著性社會資本發揮之功能 .......................................................... 106  (四)與架接性社會資本之關聯及該資本之功能 .................................. 110  三、社會資本之構成與運作方式 .............................................................. 117  (一)社會資本之構成 .............................................................................. 117  (二)社會資本之運作方式 ...................................................................... 120  四、與社會資本結合之模式 ...................................................................... 122  五、小結︰積極積累新的社會資本過程與架接性社會資本擅場的場域 ..................................................................................................................... 127  第四節 總結研究訪談資料分析 ..................................................................... 127  第陸章 結論 .............................................................................................................. 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 ......................................................................... 133  第二節 與相關理論對話 ................................................................................. 137  第三節 政策建議 ............................................................................................. 14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153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 .......................................................................................... 155  附錄三 參與受訪者基本資料 .................................................................................. 157  附錄四 參與受訪者工作經歷簡述 .......................................................................... 159  參考文獻 .................................................................................................................... 165 .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 政 治 大.  . Ch. engchi. II. i n U. v.

(11) 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 一個社會資本的觀察 第壹章 緒論 個人曾經因為一名原住民女歌者聲音的動人,而相當喜歡由她主 唱的一首歌「流浪記」 ,歌詞描述流浪者的心情,有著驕傲、奮鬥及自 我砥礪,但更流露出對抗大環境之後的無奈。一直以來,這首歌中所 擬傳達的意境常被研究者不經意地衍伸成為任何一個離開家鄉到外打 拼工作者的心聲,因此,其中「原住民」的角色不僅被淡化,原住民. 治 政 在相對於原鄉的都市大環境中所受的侷限更為研究者所輕忽。 大 立 ‧ 國. 學.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我實在不願輕易讓眼淚流下,我以為我並不差, 不會害怕,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我以為我並. ‧. 不差,能學會虛假,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如 1. sit. y. Nat. 果有一天我變得更複雜,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那個家。」「流浪記」. er. io. 直到幾年前,因工作關係著手進行從「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討論應如何提升我國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之研究,耙梳文獻時一個 20 a. n. iv l C n 多年前的新聞評論引起個人許多反思,心情也久久難以平復,而「原 hengchi U 住民」一個被邊緣化或是易被忽視的角色在研究者心中倏忽鮮明了起 來。 「曹族青年湯英伸2在臺北行兇,除了是一樁殺人案件外,更是一樁大型的、 複雜的、抽象意義的『體制罪行』 。這個案件曝露了原住民長久以來的經濟、政治 地位受到事實上的歧視,他們在社會角落中忍受欺凌而求訴無門。湯英伸事件對                                                        . 1. 「流浪記」,作詞及作曲者皆為 panai,演唱者為金曲獎得主紀曉君,描述年輕人離開原鄉流浪 的心情。 2 1986 年 1 月 25 日一件震驚社會之殺人事件,一個生長在模範家庭、嘉義師專肄業的 18 歲曹族 優秀青年湯英伸,北上在洗衣店打工,卻因為在劣勢的社會底層飽受欺凌、職業介紹所的剝削、 雇主的工作壓榨等,在衝突中情緒失控而殺害僱主一家三口,最終被判死刑,得年 19 歲。這件 事在當年引起了許多關於漢人沙文主義的討論與反省,許多社會人士與人權團體奔走希望槍下留 人而未果,其中,作家詹宏志因此做了「這是一件不公平、不公義、充滿歧視的社會下的產物」 的評論。  . 1.

(12) 於主流社會而言,是一件不公平、不公義、充滿歧視的社會下的產物。」. 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族之於主流社會,因其文化的差異性與其 整體族群規模、文化力量明顯處於弱勢(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 , 影響所及,不論是基本生存條件抑或發展機會,皆處於結構面與實質 面雙重的不利地位(盧政春,2008) 。這種弱勢地位,不僅使得原住民 族經常尷尬地處於等待被救助的污名情況下,也特別反映於原住民勞 工的就業競爭劣勢與平均所得的低落。雖然這種就業上的困頓也一直 為全世界其他原住民族所普遍困擾著(Cobo,1987;王素彎,2007) , 但對於研究者而言,在有著人類學、社會學及社會福利相關課程修習. 政 治 大 遂觸動本研究之發想及興趣。 立. 經驗下,擬以「社會資本」概念進行聚焦於原住民就業之相關研究,.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長久以來社會學家與經濟學家在對話中,除了在傳統性生產因素 上,如:財稅、金融、物質資本及人力資本等之討論上,其彼此之間,. y. Nat. sit. 經常缺乏的或是說被遺漏的連結因素(missing link)其實就是社會. er. io. 資本,這亦是「社會資本」會在晚近獲得學術界諸多討論之主要原因。. al. n. v i n 自從 James Coleman(1988)首次給予了「社會資本」系統性之 Ch engchi U 概念化之後, 「社會資本」概念在近 20 多年來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分 析概念,相關的研究探究可謂風起雲湧,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如 社會、經濟、政治等)分別運用此概念進行不同層次(如巨觀、中觀 及微觀層次)之研究。社會資本可以指涉環境、巨視層次之社會網絡 及規範,也可以指涉個人層次之網絡與規範,而不同形式之社會網絡 具有不同形式之人際連結,也就產生不同的益處和優點,但也產生其 負面效果。 在研究場域上,社會資本概念經常被運用於國際間移民議題上, 在族裔(群)變數之下,同質性社會資本讓社群間聯繫更加容易,然  . 2.

(13) 而,社會及文化間的差異,導致移民與移入之社會難以形成社會連結, 而在不同社會連結的基礎上,移民暴露在偏見、歧視與衝突的可能性 也會隨之增大。對於國際移民而言,在移民族裔團體間的強連結之下, 社會資本不僅可以為團體成員的經濟維持與提升發生作用,導致特定 職業逐漸為特定族裔團體所掌握,然而,這種也可稱為黏著性之社會 資本最終也抵制了這些移民在經濟上的續航力。此外,在勞工流動上, 由於勞工在階級層面下,不同社會階級能獲致之正向情感支持和物質 支持有著極大差異,因此,勞工之決策機制亦深受社會資本所影響。 以社會資本觀點所做之實證探討,在臺灣近年來亦逐漸增多,然. 政 治 大 專注於討論如何提升其教育、技能或文化習慣(如酗酒行為等) ;縱然 立. 而,將此觀點運用於原住民就業領域,則尚付諸闕如,一般而言,都. ‧ 國. 學. 聚焦於其就業市場,卻缺乏對原住民在就業市場上社會資本影響之相 關討論。是以,國內對於原住民就業狀況之研究情形亦出現此學術上. ‧. 之遺漏。. y. Nat. 目前原住民族在臺灣社會整體之處境,仍處於結構性的弱勢地. io. sit. 位,舉凡其國民所得、教育程度、飲用水普及率、平均餘命、原住民. er. 居住地區的基礎建設等方面,與整體社會相較之下,仍有相當大的差. n. a. v. l C 距,而其中就業狀況對於彼等生存有著關鍵性影響。受限於原鄉之經 ni. hengchi U. 濟發展侷促,原住民族逐漸離開原鄉前往都市就業、生活之趨勢已屬 常見。民國 60 年代逐漸出現「都市山胞」的通俗稱呼,至 1995 年正 名後, 「都市原住民」乙詞,隨著該類人口數之攀升,不僅逐漸成為政 府部門統計上一個重要分類的類別,而其在城鄉移動之歷史,也被視 為是一部百年來原住民勞工外流與被商品化之辛酸史(楊世範, 2005)。 本研究重點不擬回顧其移動歷史或是探究其就業狀況背後之生 活,而是擬從原住民在離開原鄉所作之就業移動上,觀察社會資本對 其之影響。一般而言,原住民離開原鄉後,能否在都市就業、找到穩.  . 3.

(14) 定之經濟收入成為其能否留在都市之主要決定因素,否則極可能重返 原鄉,而彼等在人地生疏的都市環境中,尤其在與本身文化、傳統不 同以工、商業為主之漢族社會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基礎,其中哪 些與社會資本有關之因素影響著彼等就業狀況則為本文所擬探討者。 進一步言之,如將我國原住民遠離原鄉進入臺北都會地區就業視為一 種較小範圍之人口移動、視為一種勞動流動過程、視為一種個人做出 決策之過程、視為一種次文化適應過程,則在這個時間漫長、過程複 雜的進程中,原住民在原鄉所擁有之社會資本或是原住民個人在就業 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社會資本,是如何發生其影響?或是產生了什麼. 政 治 大 相對於我國以漢族為主之社會,關注原住民進入都市就業時,其 立. 影響?即是本研究所感興趣的。. ‧ 國. 學. 族群及族群認同如何影響其社會資本之過程,在國內相關研究不足之 情況下,做為一個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應能產生學術研究上之價值。.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y. Nat. sit. 臺灣原住民歷年來人數漸增,但有將近 4 成離開原鄉改居住於都. er. io. 會地區,統計資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亦指出 44 歲以下. n. al 的原住民以居住在非原住民鄉鎮市、臺北市及高雄市之比例為高,而 iv. n U e n g c h i (labor migration)現象, 大量遷徙之驅使力量,主要是一種勞工移動. Ch. 是一種為了生計尋找工作之現象。學界在探討勞工流動時經常聚焦於 決策過程和機制、人力移轉的選擇、人力移轉的效率、對勞動市場及 資 本 市 場 之 影 響 、 流 動 人 口 之 調 適 等 問 題 ( Lansing and Mueller,1967;Long,1988;Star,1991;林季平、柯音如,2004) 。而 國內對於原住民就業狀況之研究情形,一般而言都專注於討論如何提 升其教育、技能或文化習慣;即便是關心原住民就業困難現象,也僅 是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如我國加入 WTO 之後,外勞對於原住民就業 3. 所帶來之影響 、或是探討知識經濟、資訊時代對於原住民就業所帶來                                                         3. 我國在 1980 年代以前,外勞雖然早已存在於我國勞動市場但人數不多,也沒有外勞引進的法規.  . 4.

(15) 之影響、或是以相對排除概念,進行原住民就業現象之瞭解等,總而 言之,缺乏對於原住民在就業市場上之社會資本等相關討論。是以, 本研究之重點將集中在原住民獲得就業信息和尋找工作時動用的社會 資本,及社會資本對於原住民就業意向、選擇過程與決策過程中的作 用和影響。 基此,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有五: 一、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尋找工作階段,社會資本 如何對其就業途徑發生作用以及發生何種功能?. 政 治 大 業適應甚至轉業時,社會資本如何對其發生作用及對其發生何種 立. 二、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時,其就業狀況、就 功能?. ‧ 國. 學. 三、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時,社會資本是否會. ‧. 因為其類型之不同產生不同影響,且各自影響為何?. 運作方式與結合之模式為何?. er. io. sit. y. Nat. 四、探討離開原鄉之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時,社會資本之構成、. n. a 五、對於原住民就業之個人、微觀分析與宏觀之政府政策結合,藉由 iv l C hengchi Un 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政府部門之具體建議,作為其施政參考。. 依據前述資料背景,本研究擬發展及檢證以下假設︰ 一、在原鄉所建構之社會資本,對於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產 生有助於就業的效應。 二、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大多依賴就業過程中形成之社會資                                                                                                                                                               或政策,之後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勞力密集階段,許多製造業需要勞動力參與,由於當時沒有 外勞管理或引進依據,主管機關大都採取不告不理的態度,至 1980 年代後期因零星外勞事件陸 續引發社會大眾注意,許多雇主也開始向政府提出勞動力短缺、引進外勞需求,1990 年政府開 放外勞引進,但規定外勞雇用項目僅限於本勞不願意投入之工作類別。又政府在外勞輸出國(如 印尼、菲律賓等)要求下,保障來臺從事製造業、營造業及漁業外勞之最低薪資符合我國勞動基 準法規定(潘淑滿,2007)。  . 5.

(16) 本的協助。 三、原住民到臺北都會地區就業,就業過程中形成之社會資本,具跨 部落、跨族群、跨宗教等異質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6. i n U. v.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重點回顧社會資本理論之沿革及其主要內容 一、社會資本概念 社會資本不論在國內或國際上都是一個在相關政策辯論及社會理 論上愈來愈普遍且愈具有影響力之概念,研究者紛紛運用此概念在各 不同領域上,一般而言,都將社會資本此概念理解為是一種人們所擁 有之價值或能使用之資源,而這種價值或資源是經由集體性或社會性. 政 治 大. 的,具協調的連結或關係所產生(Edwards, Franklin and Holland,. 立. 2003)。. ‧ 國. 學. 社會資本究竟是一個實質上之數量或者是一種被鑲嵌、目標取向 關係建立之過程(Bankston and Zhou,2002),簡言之,社會資本可以. ‧. 被概念化為一種社會資源,透過此資源將民眾彼此連結起來,也使得. er. io. 作之意願及投入集體性的努力(Stolle,2003) 。. sit. y. Nat. 他們彼此更有效率的去追求其普遍的目標,也啟動了民眾與其他人合. n. al 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 Gary Becker 引入「人力資本(human iv. n U capital)」概念,認為社會中擁有受過教育和訓練的健康工人決定了 engchi. Ch. 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此概念促使「資本」有了廣義定義,讓資本成為 可以帶來價值增值的所有資源的代名詞,抽象了資本的最初定義,更 為社會資本奠定了語源上之基礎(李惠斌、楊雪冬,2000) 。之後,社 會學家 Talcott Parsons 雖然提出社會資本,但卻沒有清楚定義,然 而,自此資本有了社會性,突出了社會資本的社會性特徵和非物質性。 Pierre Bourdieu(1977)最早引入社會資本概念,認為資本有經 濟資本、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三大類別。他從階級(class)和網絡關 係(networks of relationship)的角度定義社會資本,認為社會資 本是一種真實或潛在的資源之總和,而這種資源係源自於長期穩定的  . 7.

(18) 網絡關係,是成員之間集體擁有之資本、內部成員可以去取用;他並 指出個人擁有社會資本之多寡,取決於 2 個因素︰1.行動者可以有效 加以運用之聯繫網絡的規模大小;2.與其他行動者有聯繫的每個人以 自己的權力所占有的資本(經濟的、文化的、象徵性的資本)的數量 大小。此外,Bourdieu 又將權力(power) 、意識型態(ideology)及 結構性不平等(structural inequality)做連結,亦即將經濟、社會、 文化和象徵性等資本做整合,其認為社會資本是種社會階級優勢及不 平等的再製,而文化及經濟資本亦復在此過程中整合進去。在 Bourdieu(1986)論述中說明了個人若屬於某次級團體,則可藉由對. 政 治 大 在 Bourdieu 廣義的資本概念中 ,社會資本對於不同學者而言有著 立. 於不同資本之開展及投資,而可能藉以改善其社會經濟狀態。. ‧ 國. 學. 不同的理解,但也逐漸出現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區分。 關於「社會資本」的第一個重要理論論述,乃是由 James S.Coleman. ‧. 於 1988 年提出。基本上,Coleman 被認為對於社會資本賦予了全面之 界定與分析。Coleman 以為社會資本由於係內生於行動者關係結構之. y. Nat. sit. 中,並非隸屬於行動者本身,為其與其他型態資本之基本差異,因此,. n. al 會關係中的中性(neutral)資源。. er. io. 社會資本並不一定是正面或有利的,而是一種鑲嵌(embedded)於社. Ch. e. i. i n U. v. ngch Coleman(1988)指出社會資本有三種不同形式:義務和期望、信 息網絡和社會規範,他認為義務和期望又可定義為:如果甲為乙做了 事情並且相信乙在將來會回報他,則對於甲而言,甲建立起了期望, 而對於乙而言,乙則建立起了義務,此種義務關係好比是一張甲所持 有可要求乙兌現之信用卡。社會互動則創造了義務的信用卡和互惠的 規範,如果這種義務能夠被轉換為社會資本,則其中必然存在著一個 可信賴的社會環境。換言之,義務的網絡只有在個體之間已經存在著 最低限度的信任之背景下才能建立起來及維持著。至於「信息網絡」, 係指相信他人會提供作為行動基礎之準確信息,因此,個體之間在交 往時應該已經存在著某種程度之信任。此外,第三種型態之社會資本  . 8.

(19) 則由社會規範中推演而得,強調個人應該有為了集體利益而行動之觀 念。 一般而言,雖然社會資本概念發展至今,其定義似乎仍未趨向一 致,但當代之相關研究可謂係從 Pierre Bourdieu、Glenn Loury、 Jean-Claud Passeron 等人之研究開始,而在眾多學者之努力下社會 資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了進一步的完善(Coleman,1988;Baker,1990; 4. Burt,1992;Putnam,1993;Portes,1995) 。例如,世界銀行 指出所謂 社會資本係指涉能形塑某一社會上之社會互動之質與量的組織、關 係、網絡及規範,且這種資本關係允許行動者去動員以取得更大之資. 政 治 大. 源或達成其目標。. 立. 二、社會資本定義之分類. ‧ 國. 學. 「社會資本」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角度探討:從個體取向或集體. ‧. 取向。個體取向強調個人或個體通過理性選擇和工具性行動,在社會 網絡中取得回報或資源;而集體取向之社會資本則強調社會資本是一. y. Nat. sit. 種集體資產由集體或團體中之成員透過交換的義務責任和彼此相互之. er. io. 認知而共同分享。是以,社會資本不僅可以為團體所用,也藉著社會. n. al 資本維繫了團體之存在,由於家族有其一定之規模限制,透過非親屬 iv. n U engchi 關係所建立之社會資本,是擴展資源之有效途徑,可以快速累積資本,. Ch. 因此,社會資本背後所蘊藏之互惠動機則是促成社會連結之主因 (Lin,2001) 。 在此論述架構下,Burt 之社會資本論屬於個體取向,Bourdieu、 Coleman 及 Putnam 之社會資本論屬於集體取向(Lin,2001),國內學 者更進一步以為個體取向也可稱為自我中心取向,而集體取向也可稱 為宏觀取向。人或個體可以透過理性選擇和工具行動從社會網絡中取                                                         4. 世界銀行網站︰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TOPICS/EXTSOCIALDEVELOPMENT/EXTTSOC IALCAPITAL/0,,contentMDK:20642703~menuPK:401023~pagePK:148956~piPK:216618~theSitePK :401015,00.html。.  . 9.

(20) 得社會資本,並因此促使人或個體具有相對之優勢競爭位置(李英明, 2005)。 在內容上,社會資本概念又可分為結構性社會資本與認知性社會 資本(江明修,2004) ,結構性社會資本指涉一些相對較為客觀、外顯 之社會結構,包括網絡、社團、制度與具體之規則等,如社團法人、 農漁會、宗教團體和社區組織等都屬於此種型態之社會資本,至於認 知性社會資本意指一些較為主觀、抽象之元素,包括一般普為接受之 態度、行為規範、共享價值、互惠與信任等皆屬之。 Coleman 及 Putnam 兩人對於社會資本之研究重點各異,但是皆強. 政 治 大. 調此資源之重要性,且在社會網絡中,此資源對於個人而言是可以再. 立. 製且具有效用的。此外,Putnam 強調「信任」此概念,在社會網絡中. ‧ 國. 學. 會產生互惠及公民參與之特殊形式之社會資本,因此,公民社團及參 與的重要性,在於其具有能發展出社會整合及聚合之潛在性。基此,. ‧. Putnam 由社會資本能產生黏著性﹙bonding﹚及架接性﹙bridging﹚. y. Nat. 網絡之能力,而區分出所謂之「黏著性社會資本」及「架接性社會資. io. sit. 本」。黏著性社會資本是內聚型的(inward looking),強調以黏密的. er. 社會網絡創造社會凝聚,傾向於強化排他性認同與同質性團體,可促. n. a. v. l C 進信任及互惠等關係及網絡,如單一族裔中之兄弟會或特定教會內之 ni. hengchi U. 讀書會等。而架接性社會資本則屬於外展型的(outward looking), 強調透過連結關係創造較大的網絡,是微弱、鬆散但跨越分屬不同團 體之連結,如工商協會、朋友的朋友等。 Coleman(1988)之網絡封閉性(network closure)概念以為密 5. 集的社會網絡能促進群體合作的效率 ,而人們也較易受到規範的感染 (Foley and Edwards,1999) ,而規範包括支配行動者的規則、責任和 制裁(Davern,1997) ,因此, 「黏著性社會資本」將人際區隔,結果則                                                         5.  . Coleman(1988)網絡封閉性(network closure)概念,以為 1.密集的人際網絡可以創造資訊的一 般知識;2.密集的人群網絡可以增加第 3 者的監控品質及可靠度以及可以強化合作之動態均衡, 因此,密集的社會網絡能促進群體合作的效率。 10.

(21) 會產生強力膠(social glue)效果,增加人際之間的不信任感及交易 成本(如在不同族群之間增強彼此間之不信任感) ,而「架接性社會資 本」則為人際之間的潤滑劑(social oil) ,增強人際之間的合作及人 際接觸,其中 Burt(1992)提出之結構洞(structural hole)觀點, 進一步說明為何個人會有擴大人際網絡之誘因,他認為個人需要透過 連結關係跨越結構洞,才能從其網絡地位上獲得額外的利益,因為封 閉的網絡對於個人無疑是一種損失(Burt,2002)。 每一個社會都會同時存在著兩種型態之社會資本,在這兩種社會 資本之間,當學術上提及社會資本被摧毀時,亦即指涉架接性社會資. 政 治 大 絡加強其排外的本質及強調自身同質性。此外,另一種「連結性社會 立 本的衰退,而一種獨占、壟斷性的及內聚型的網絡替代出現,且該網. ‧ 國. 學. 資本」用來指涉個人或社群之網絡與擁有非常不平等之權利或資源形 成連結性(Woolcock,2002),或稱是一種特別與權力相關、特別形式. ‧. 之架接性社會資本,如政治菁英與一般民眾之連結屬之。. y. Nat. 由於本研究之對象為原住民,其社會網絡中之「信任」為其社會. io. sit. 結構中之重要元素,是以,本研究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人們所擁有之價. er. 值或能使用之資源,此種價值或資源係經由集體性或社會性的連結或. n. a. v. l C 之概念,利用「黏著性社會資本」 關係所產生,並將採用 Putnam 及「架 ni. hengchi U. 接性社會資本」此二分類進行分析討論。. 第二節 社會資本與就業、族群相關之理論 一、社會資本與就業 在個人的生涯規劃中,求職過程一直是進入勞動市場的重要關 卡,在求職結果上個人的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一向扮演重要角 色,但個人所具備的社會資本之隱形效益也受到學術界之重視。 Granovetter(1995)曾指出只有 1/6 的人透過親戚朋友找到工 作,其他的即超過 1/4 者的工作係透過極少見面之人找到。Lin &  . 11.

(22) Yauger(1975)亦曾明確估算出在第 1 次就業過程中,有 57%者運用 社會關係;而獲得現有職業者,在過程中則是 59%都有動用到社會關 係,這不僅證明社會資本在求職過程中之重要性,林南更指出社會資 本之作用有超過教育因素之作用;且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之間存在著 正相關關係,擁有較高人力資本者更有可能擴大自己的網絡範圍或關 係找到有更高地位之網絡成員,從而使自己擁有更豐富的社會資本。 因此有研究指出透過社會資本求職者,其所獲得之薪資較高 (Mostacci-Calzavara,1982)或是其流動率較低(Baker,1994)而教 育程度越高者其愈可能應用關係網絡來求職(Granovetter,1992)。. 政 治 大 4 種動機:即有利於自己或規範的內化(consummatory) 、工具性(互 立. 社會資本具有內生於人際關係結構中之特性,而社會資本來自於. ‧ 國. 學. 惠交換,獲得有保證之償還)、熱情及獲得集體中的贊同和地 位 (Portes,1998) ,此外,社會資本具有 3 大功能:作為社會控制的來. ‧. 源、作為家庭支持的來源、以及作為透過家庭外的網絡獲得收益的來 源(Burt,1995) 。而此處第 3 種作為透過家庭外的網絡獲得收益之功. y. Nat. io. sit. 能則多用來解釋在就業、職業階梯上之流動及企業成功之影響因素。. er. 至於網絡部分,一般而言,網絡規模與關係組成、網絡異質性、. n. a. v. l C 網絡社會與空間親近性為討論網絡特質之三個重要面向(熊瑞梅, ni. hengchi U. 1999) ,因此,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強度,大致就在於認識時間之 長短、情感的緊密、相互傾訴內容及互惠性行為之內容 (Granovetter,1973) ,傳統上皆強調密集的網絡是社會資本出現的必 要條件(Coleman and Loury,1990),因此,大多認為與求職者有強連 結關係者會有較強動機為求職者提供尋找工作之資訊。此外,Lin (2001)也認為由於社會資本具有資訊的流通、透過連結來影響行為 (influence)、信譽之認證(social credentials)及增進團體的歸 屬與認同(reinforcement)等因素,因此,社會資本可以增進工具性 行動。.  . 12.

(23) 在社會資本與就業關係上,Gronvetter(1973)進一步提出「弱 連結」概念,來指涉關係親密的家族圈和親密的朋友圈之外,所存在 的間接性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尤其是在尋找工作上不可輕忽,其反 而較可能提供求職者有價值的資訊。此外,Burt(1992)所引進結構 洞概念,對其而言,社會資本是產生於人們之間的一種品質,它最終 表現為智力、教育和在某方面依賴於一個人在社會的市場或階級結構 中的位置的資歷(Burt,1997),正是因為連接之相對缺乏而可能推動 個人的職場流動,亦即密集網絡可能傳遞豐富信息,但弱連結反而可 能成為新知識和資源的來源,由於社會網絡彼此之間需要一個可以連. 治 政 大 因為具有帶來遠社會距離以及穿過更大社會距離之訊息之能力,及連 立 結著豐厚的社會資本(Lin,1982;Lin,Ensel and Vaughn,1981),而 接兩個部分的通路,而居於區間橋樑中的連結自有其重要性,弱連結. ‧ 國. 學. 使得弱連結成為社會網絡中重要的、有效的節點。. ‧. 對於 Granovetter 而言,在找尋工作上,當想要獲得有用之新觀 念或新資訊時,就必須跨出緊鄰的圈子,與相距較遠的社會系統接觸,. y. Nat. sit. 換言之,資訊必須是透過弱連結而非強連結散播時,才能觸及更多的. er. io. 人,跨越更廣闊的社會領域。針對經理、技術人員及其他專業人員尋. n. al 找新工作之研究,也發現連結人與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人脈,而以此方 iv n U 式找到工作的人比透過直接應徵者為多,又運用弱連結找工作的人也 engchi. Ch. 比較不必擔心失業(Granovetter,1995) 。而針對中產階級之研究也證 實,由於中產階級擁有的前述架接性社會資本或弱連結遠比勞動階級 來得多,因此對於其在工作上或專業方面之提升帶來重大個人優勢 (Halpern,2005) 。針對企業界網絡關係之研究則指出網絡之間存在著 矛盾,有時強連結有用,有時則弱連結較有用,弱連結可幫忙找出更 適合做的事,而強連結則是可以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弱連結適於創 造新價值,開創新市場,強連結則是有利於把握既有的價值,將之發 揮到極點﹙Koch and Lockwood,2010﹚。 在實際生活上,與僅有弱連結的人聯繫,由於其多半擁有與自我  . 13.

(24) 本身不同之經驗,因此,其較有可能提供不同於自我一般常慣於接收 到之資訊消息。除此之外,社會網絡也經常可以區分為工具性及情感 6. 性之社會網絡 ,親屬間之社會網絡較屬於工具性網絡,提供工具性支 持,非親屬間則較屬於情感性網絡,傾向於提供情感性支持(熊瑞梅, 1994;Wellman and Wortley,1990)。但親屬間之社會網絡無論在情感 性或工具性方面之功能都會比非親屬間之社會網絡來得重要(伊慶 春,1999) ,換言之,親屬間之社會網絡會是一種結構緊密之強連結, 因此在研究中可以假設如果能透過弱連結之介紹、或是個人之工具性 社會網絡較豐富者,在求職過程中則顯得比較容易。. 政 治 大 (Krackhardt,1992),而面對計畫經濟時代之中國城市的工作分配, 立. 然而,在不穩定的環境下,「強連結」有著其對於組織的重要性. ‧ 國. 學. 「強關係假設」曾被提出,並以為這是在東方社會的特有現象(邊燕 杰,2002) 。此假設指出在東方異於西方的特殊文化背景下,中國的社. ‧. 會關係主要係由人情交換所組成,因此,中國社會關係中之強關係會 比弱關係更能被運用來達成個人目的。此外,邊燕杰強調需要區分信. y. Nat. sit. 息(information)與影響(influence)之不同,如果需要的是「信. n. al 可能比較需要透過強關係以獲得之。. er. io. 息」,則透過社會關係中之弱關係更易獲得,若需要的是「影響」,則. Ch. e. i. i n U. v. ngch 當梳理社會資本對於就業之影響,再進一步理解到強弱連結對於 就業之不同關聯時,體認到「友善的泛泛之交或關係很遠的人可能成 為可以帶給我們重要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依賴深、關係密切的個 人或團體卻又可能反而是我們的阻礙」 ,則無疑能在探討社會與職業流 動(social and career mobility)之關係時,為研究開啟一個新的 觀點(Koch and Lockwood,2010)。 二、社會資本與族群                                                         6. 「工具性社會網絡」指基於工具性需求所建立的網絡關係,而當需要尋求如工作上之協助時,則 傾向於向具有工具性需求網絡關係中之他人尋求協助;「情感性網絡」指基於情感性需求所建立 的網絡關係,當有情感性需求時,則會傾向於向具有情感性關係之他人尋求情緒上之傾訴。.  . 14.

(25) 國內運用社會資本此概念去研究與就業之相關性,已經相當普 遍,國外研究將研究對象集中於族群(ethnicity)者,亦逐漸增多, 但國內此部分則尚屬闕如,亦即在關心國內原住民就業之社會資本運 用情形尚待開發研究。 由於社會上對於社會資本之定義普遍將其界定為網絡中成員,因 著社會資本而獲得往前之協助或保障個人在權力方面之位置 (Bourdieu,1997),或社會資本通常產生於家庭,因為家庭能產生高 程度的義務及期待也能提供潛在性信息及產生規範及有效之獎懲 (Coleman,1990) ,因此,Coleman 曾以鑽石批發市場舉例說明,由於. 政 治 大 盡義務(obligation)等規範已經內化於成員之間,因此該緊密的社 立 關係網絡上之封閉性(closure) ,促成彼此間互惠(reciprocity)或. ‧ 國. 學. 會連結促使交易順暢,但也使得不遵守規範者得到懲罰或難以生存。 基此,除了家庭之外,族群也開始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資本的型態。. ‧. 當社會資本被視為正向的,則「族群」被視為一種有助於社會流. y. Nat. 動之社會資本,因為其有助於人們去動員集體的資源以獲取個人利益. io. sit. (Modood,2004) 。當 Putnam(1995)研究社會資本與公共生活之關係. er. 時,曾指出社會資本常被拿來研究以家族或海外華人這類以族群為基. n. a. v. l C 礎且聯繫緊密之團體的經濟發展狀況,在此種團體中,社會資本創造 ni. hengchi U. 了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並且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和創新。隨之,許多 研究證實,許多移民族裔團體裡的強連結,不僅為該第一代移民團體 成員在主流金融和公民體系之外形成一塊自足領域,讓其在經濟上獲 得支撐,也形成了許多能相互支持之固有社會制度(Massey and Espinosa,1999;Sanders,Nee and Sernau,2002) ,之後,相關研究則 轉而關心所謂第 2 世代的適應過程,討論不同的族群在家庭資源、親 屬 資 源 及 共 享 資 源 上 如 何 產 生 不 同 程 度 之 成 功 ( Zontini and Reynolds,2007;Shah,2007)。 前述社會資本所產生的強連結的力量,經常被用在對於移民和少.  . 15.

(26) 數民族企業家的研究上,對唐人街的研究(Woolcock,2002)則指出族 群網絡為少數民族企業提供了關鍵資源,給予新到者獲得金融和個人 支持的途徑,因此,移民們可能依靠該社會資本開創新生活,而隨著 遷移規模的推演,勞動市場則易出現族群區隔傾向,如特定職業為特 定族裔所掌控,如美國早期華人經營洗衣店(Wang and Hsiao, 2002) 。 然而,這些黏著性社會資本,最終會使得要開展新網絡顯得非常困難, 而出現種種抑制移民在經濟上進展之現象,如唐人街的群聚現象。 此外,有研究顯示特定種族區會妨礙窮人求職及在校表現 ﹙Cutler,Glaeser and Vigdor,1999﹚ ,而針對美國黑人貧困之研究則. 政 治 大 乏和教育機會更少的形式傳遞下去;2.勞動階級與勞力市場的更薄弱 立 指出種族之不平等永遠存在之原因:1.繼承至父母的貧困會以物質缺. ‧ 國. 學. 聯繫以及缺乏就業機會之訊息(Loury,1977) 。換言之,個人成長的社 會 背 景 強 烈 限 制 了 能 力 相 同 的 個 人 最 終 取 得 的 成 就 ( Aldridge, 予以解釋。. ‧. 2003) ,而其中涉及之薄弱聯繫及機會訊息無疑可以透過社會資本概念. y. Nat. io. sit. 到目前為止,族群及族群認同如何影響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漸多. er. (Reynolds,2011) ,且此族群之意義係泛指種族、階級、年齡、性別、. n. a. v. l C 宗教、文化及社區等(Evergeti and Zontint,2006)而研究也指出族 ni. hengchi U. 群團體內強的黏著性網絡也讓團體中的個人寧願留在團體中共享社會 文化性因素,諸如,共同之歷史、記憶、語言、風俗、傳統及價值等 (Zhou,2005)。而不斷增加的族群多樣化會腐蝕當地社區中之既有社 會資本、信任感和互惠式的責任感等(Cheong et al.,2007) ,此擔憂 顯示社會資本對於個人、家庭及社區而言,是一個正向的資源,可以 運用於為其各自利益做出最佳服務。此種論述主要傾向於強調社會資 本之正向功能,亦即強調強的團體網絡之產生,以及強調其對於族群 個體發展之防禦性因素,然而,關於社會資本對於族群團體之負向功 能之探討亦相對不足。.  . 16.

(27) 大致而言,擁有較廣泛社會網絡的人較有可能占有經濟優勢,而 中產階級相較於勞工階級也具有較廣、較多樣之社會網絡,而這種差 異導致弱勢階級劣勢之持續。換言之,社會資本在階級中增強了不均 等的權力關係,在中產階級及勞工階級個人之間,社會階級持續決定 了在接近資源及資本上之不平等(Skeggs,2003;Gillies,2007);而 此種階級差異也同樣出現在族群差異上(Petersen,2000)。是以,相 對於我國以漢族為主之社會,本研究關注原住民進入都市就業,其族 群及族群認同如何影響其社會資本之過程,在國內相關研究不足之情 況下,則出現學術研究之價值。 三、社會資本之黑暗面. 立. 政 治 大. 若從功能之角度來定義社會資本,則可藉 3 個基本功能來區分社. ‧ 國. 學. 會資本存在之形式:1.作為社會控制之來源:此處之社會資本強調社 會規則之執行,並促使社會從而獲得順利運轉;2.做為家庭支持之來. ‧. 源:此處之社會資本關注家庭對子女之支持以及家庭內部之相互支. Nat. sit. y. 持;3.作為透過家庭外之網絡獲得收益之來源:指涉就業、職業階層. er. io. 上之成功流動(Portes,1998)。. n. al 如同其他資本一樣,並非所有型態之社會資本都是有用的,可能 iv. n U engchi 僅有某種特殊之社會資本有其正向效果(Hooghe and Stolle,2003) 。. Ch. 社會資本促進了相互合作之行動,卻並不保證此行動將產生好的或壞 的效果,有時社會資本可能用來達成被某些人視為壞的目標 (Halpern,2008) 。社會資本強調信任、組織、參與和合作,然而,社 會資本卻有其負面作用。因此,Granovetter(1973)指出只有弱連結 才能對團體中之成員有益,尤其是在找工作上。或者如前述 Putnam 所指出黏著性及架接性社會資本之不同,架接性社會資本被認為才具 有對他人之容忍及接受;或者如信任亦有多種型態,特殊式 (particularized)的信任存在於某實際或虛擬之團體中之成員,有 助於有效達成團體目標,而一般性(generalized)信任則是一種相當  . 17.

(28) 具 有 包 容 性 之 價 值 , 存 在 於 即 便 是 陌 生 人 之 間 ( Yamagishi and Yamagishi,1994;Uslaner,2006) 。因此,弱連結、架接性社會資本及 一般性信任才能使個人及廣泛性之社會皆獲益(Hooghe and Stolle, 2003)。 針對社會資本之功能,Burt(1998)則提出所謂之「消極的社會 資本概念」 ,其 4 個消極效果為:1.排斥圈外人:同時也禁止其他人獲 得利益;2.對團體成員要求過多:導致團體的封閉,就可能阻礙了成 員的創新和成功,而因為親密關係所產生巨大的搭便車問題,也使得 經營好的企業卻成為其他人福利的提供者,因此限制了其經濟發展,. 政 治 大 的特權;3.限制個人自由:密集複雜的網絡把人際關係牽連在一起導 立 對於要求搭便車者而言,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成為其獲得同伴資源. ‧ 國. 學. 致個人隱私及自主性減少;4.用規範消除突出者:因為共同體或團體 的參與而產生服眾之要求,用規範保持了被壓制團體成員的穩定性,. ‧. 也強迫有野心的成員離開。. y. Nat. 此外,Portes(1998)提出 bounded solidarity 概念,他指出驅. io. sit. 動一個人建立社會聯繫或因為認同內部人集體的需要和目標,而把資. er. 源轉讓給別人,從價值內向投射轉化成為此種有界線之凝聚,因此,. n. a. v. l C 在討論社會資本的衰敗面時,Portes 也認為,社會資本對個體自我會 ni. hengchi U. 產生兩個問題:自我往往聲稱受到某些義務之激勵,但社群的規範也 往往會壓迫個人之進取和創新。緊密團結的網絡中的成員資格往往會 使人服從限制性的規範規定,而這種服從也會限制了個人行為。Portes 舉出其對於「中國城」之研究發現,證實中國城內的幾個家族和會社 對於其成員進行嚴格控制,除了對其進行商機掌控之外,也出現排斥 違規者之情形。因此,緊密型的社會網絡往往會破壞事業的開拓;誠 如 Putnam 也認為社會資本有其消極面的影響,而社會不平等也可能存 在於社會資本中,例如某些團體的慣例和網絡可能會阻礙其他人,尤 其是當這些慣例是歧視性的或者這些網絡造成了社會的隔離,因此, Putnam 指出應該清楚分辨:誰生活在該社會資本之中並且從中獲益?  . 18.

(29) 誰被排斥在外?誰沒有得到社會資本所帶來之利益? 第三節 相關實證 由於社會資本具有廣泛的多樣化意義,且具有能讓研究者將焦點 放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之形成社會性、經濟性接觸之因素(familiar day-to–day factors),是以,社會資本經常被運用於組織經濟及社 會經濟之領域上(Dannreuther and Dolfsma,2003) ,一般而言可歸納 有 7 個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理論與經濟發展、家庭和青年行為回顧、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體生活、工作和組織、民主和政府治理、. 政 治 大 論文研究成果中與本研究相關者包括: 立. 集體行為問題的普遍性案例等(Woolcock,2002)。近年來國內外相關. ‧ 國. 學. 1.在家庭經濟方面:研究資料顯示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本對於克服經濟 困境有其影響力,然而,彼此之相對影響則視其彼此自身之程度. ‧. (level)及先前貧窮之程度而定(Seo,2005)。. sit. y. Nat. 2.在健康方面:研究運用 Bourdieu 之社會資本論去分析鄰里性的社會. io. er. 資本與個人居住情形的互動(透過鄰里間接觸方面之測量)情形對 於成年人健康狀況之影響(如吸菸、喝酒、精神健康狀況及自我評. al. n. v i n 估之健康等)。所謂鄰里指涉其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Ch engchi U status,簡稱 SES) 、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及社會資本, 而個人層面之測量則為個人與鄰里之接觸及社會人口特質(socio demographics) 。此外,鄰里性的社會資本又包括各種類型(如社會 支持、社會重疊、非正式社會控制及組織參與等形式) 。研究結果顯 示鄰里間所架構出來之社會資本可視為健康方面的一個決定因素, 不論居民接觸鄰里網絡之路徑為何,愈高層次的社會資本與愈好的 健康狀況有關聯(Carpiano,2004) ,此外,運用美國 2004 至 2005 年資料所作之研究指出,社會資本也與輕微憂鬱症狀有某些關聯 (Jun,2009) ,而國內本土研究亦有類似結論(陳敏麗、施春合、施 國正,2003;蔡必焜,2004)。  . 19.

(30) 3.有關環境主義在空間背景下社會資本之決定因素:研究者指出社會 學研究經常認為社會與環境之互動基本上立基於一個前提,即人口 受環境之影響,而該研究認為人不僅與環境連接,環境也將人跟其 他人連接在一起(bond people to one another) 。社會資本代表社 會中的資源如信任、訊息及社會規範,這些資源都鑲嵌在社會網絡 中(Marie,2008) 。 4.社會資本與犯罪之因果關係︰針對美國都市之長期研究雖然指出, 傳統上以為社會資本對於社會問題有緩解效果之觀念,其實有些錯 置了(misplaced) ,但學者研究仍然認為,社區內不同層次之社會. 政 治 大 之程度(Alexandria,2009) 立 。. 資本會影響社區內成員與其他成員之互動方式,亦會因而影響犯罪. ‧ 國. 學. 5.政府相關之就業調查︰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 年人力運用調查 顯示,國內就業者獲得現職之求職方式共計 11 種,其中包括(1)1. ‧. 託親友師長介紹、 (2)學校就業輔導室介紹、 (3)向公立就業服務. y. Nat. 機構登記求職、 (4)向私立就業服務機構登記求職、 (5)工會介紹、. io. sit. (6)應徵廣告、招貼、 (7)上網路尋職、 (8)參加政府考試分發、. er. (9)同一企業不同場所間的職位調動、(10)自家經營及(11)其. n. a. v. l C 他等。而依據該調查報告資料顯示,由 1980 n i年起至約 2004 年「託. hengchi U. 親友師長介紹」一直是就業者獲得現職之最主要方法、其次為「自 家經營」 ,然至 2004 年起, 「應徵廣告、招貼」方式則漸漸取代「自 家經營」方式,成為第 2 重要尋職方式。於 2005 年起「應徵廣告、 招貼」方式已躍居為最主要方式。至於 2010 年之調查,以「應徵廣 告、招貼」及「託親友師長介紹」為最主要 2 種方式,分占 73.62 %及 58.25%(方式可以不只一種,故合計超過 100%) ,但自家經 營仍然維持為重要方式之一。此外,若依據年齡及教育程度區分, 年齡愈長者及教育程度愈低者,其以託親友師長介紹方法尋職比率 愈高;又以 2010 年青少年(15-24 歲)之就業調查為例,亦以應徵 廣告、招貼(含網路尋職)及託師長親友介紹之方式最多,分為 45.01  . 20.

(31) %及 35.2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而高達 45.60%之失業 原住民其求職管道亦為託親友師長介紹,但「自我推薦及詢問」之 7. 比例於 2011 年則躍升為首位之 57.89%(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1) ,綜言之,官方各種統計資料一致顯示非正規之勞動市場資訊 系統,包括親友介紹、自家經營等之方式在臺灣目前之職場上深具 重要性。 6.學歷高低和個人取得出初職、現職與收入多寡之關係:國內研究顯 示兩者間有顯著影響,亦即個人學歷高低所代表之人力資本雖然具 有其解釋力,然而,用何種介紹方式與介紹人交情深淺,都不如介. 政 治 大 而言,包括親友介紹、自家經營等方式較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劉 立 紹人本身的社會地位來得有影響力,又以非正規勞動市場資訊系統. ‧ 國. 學. 韻僖及陳心田,2006;蔡芬芳,2007;陳怡靖,2009) 。 7.非營利組織與社會資本關係:研究指出(1)非營利組織對於社會資. ‧. 本之「生成」和「轉化」有重大貢獻,個人參與非營利組織之過程. y. Nat. 中會生產出種種的「公共財」並於分享中轉化成為社會資本,而這. io. sit. 種社會資本對於社會成員普遍的互信與合作有形塑之作用;(2)非. er. 營利組織是社會資本「流通」和「運用」的重要通路,除了經濟領. n. a. v. l C 域之外,諸多的社會交往,包括同好聯誼、宗教慈善、文化休閒等, ni. hengchi U. 大多不以「營利」形式進行,是以現代社會逐漸經由「組織化」與 「制度化」,使得大量社會交往之基礎不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 任,而是屬於「系統信任」的運作範圍,此時非營利組織本身即是 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流通的場域,構成公共信任之主要支柱;(3) 非營利組織是社會資本「集中」和「累積」的承載單位,臺灣在解 嚴之後,傳統社會關係不斷被改造的進程中,非營利組織所集中和 累積的社會資本也就增進了能產生公共效益的信任與合作關係(顧 忠華,2004) 。                                                         7.  . 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 2011 年編印之「99 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指出,此問項可複選。 21.

(32) 8.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之關係:本土研究中以傳銷商之網絡研究(藍 佩嘉,2000)顯示,傳銷的例子是一個網絡化的歷史過程,將人際 網絡如何被動員、轉化為經濟活動腹地之情形鮮活呈現出來,也彰 顯出人際關係之形式、意義和內容,如何在「商品化」的過程中被 重組與建構。而其中更指出,當社會網絡被整合進經濟活動時,人 情與利益之間並非理所當然的成為相輔相成之加權關係,行動者必 須在此鑲嵌過程中克服調解其中可能的衝突與緊張,也就是必須對 於人際關係持續的進行重組與改造,而這一個過程是一個制度環境 改造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意義重塑的過程。. 政 治 大 3 個結論:社會資本愈高愈會影響成員之知識分享;社會資本會透 立. 9.社會資本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林鉦芩、王政智,2005)顯示. ‧ 國. 學. 過信任的中介機制正向影響知識分享;及社會資本會透過交易成本 的中介機制負向影響知識分享。由於組織信賴氣候是經由長期互動. ‧. 彼此信賴個體所發展出來之社會資本,當連結網絡關係愈強時,將 有助於個體進行資訊資源之交換與結合(Tsai and Ghoshal,1998) 。. y. Nat. io. sit. 10.跨族群交友之社會生活方面:研究指出,1980 年代末期,族群議題. er. 在臺灣社會裡扮演重要地位,然而,對於生活在臺灣社會的人來說,. n. a. v. l C 族群是否仍是重要的社會界限,影響著人們的交友行為?研究者以 ni. hengchi U. 為影響參與受訪者跨族群交友的主要因素有二:首先為參與受訪者 與其跨族群朋友間兩者聯繫之特質(如彼此之同質性、聯繫強度、 接觸場合、社經地位差序等變項) ;其二為屬於參與受訪者個人之特 質(如個人所屬世代、族群、教育程度等變項及個人跨族群交友偏 向程度)。而研究結果顯示,個人特質較兩者聯繫之特質具有影響 力,更具影響跨族群聯繫形成之可能性(唐經硯,2010) 。此外,Blau (1977)曾指出社會接觸機會對於聯繫形成的重要性,而此研究認 為當參與受訪者的社會網絡異質性愈高時,便對參與受訪者之工具 性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異質性,這些異質性也暗示了參與受訪者將具 有別人可能沒有的工具性資源以及鑲嵌於參與受訪者個人網絡中所  . 22.

(33) 能動用之社會資本,於焉也促進參與受訪者達到工具性的目的。 11.社會資本與就業方面:聚焦於青壯年志願役退休軍人之就業研究(丁 華,2010),在進行該類民眾如何運用其社會資本之近身觀察時發 現,眾多退伍軍人在社經地位上表現不佳,卻也對照出有相當比例 之退伍軍人表現得不錯,此時,社會資本概念展現對此差異現象之 解釋力,即個人之社會資本因素影響退伍軍人於就業表現上呈現兩 極化現象。在退伍初期由於退伍軍人在社會資本的面向上具有類似 之特徵(如連結對象之同質性高、連結網絡之廣度與深度有其侷限 等) ,在就業或轉業需求上僅能發揮社會資本之消極功能,如提供訊. 政 治 大 力資本之提升)能進入到高層級之社經地位後,於此階段之社會資 立 息而非直接之影響。隨著進入職場時間之遞增,如果個人(因其人. ‧ 國. 學. 本則會出現加乘作用(multiplier) ,無論在訊息傳遞及直接影響上 發生積極功能,更能出現以經濟資本作為回報之現象;而此作用在. ‧. 低階層的社經地位中,雖然也見到社會資本之累積,卻出現該社會 資本僅能在相同階層中平行流動,是以,該階層中之社會資本缺乏. y. Nat. sit. 推動使其垂直向上流動之能力,是以,社會資本顯現出其在影響社. n. al (winners take all)之兩極化現象。 Ch. i. e. er. io. 經地位上之差異,而這種情形,研究者形容為一種幾近「贏者全拿」. i n U. v. ngch 12.以「社會網絡」角度分析者,則包括在就業表現方面:探索在求職 歷程中,個人人力資源與社會網絡對於其就業表現之關連性之研究 (蔡芬芳,2007)發現有二:(1)學歷高低和個人取得初職、現職 與收入多寡有其顯著影響,亦即人力資本有其解釋力; (2)不論用 何種介紹方式或與介紹人之交情深淺,都不如介紹人本身之社會地 位來得有影響力;在勞工流動方面:探索勞工流動和資訊流動之關 連(林季平、柯音如,2004)個人從事勞工流動時之抉擇主要即希 望經由該過程獲得終身利益(lifetime benefits) 最大化之目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絕對需要付出代價,而這些代價包括典型之移動成 本和心理成本(Sjaastad,1962) ;在家族企業方面(蘇國賢,2002) :  . 23.

(34) 社會資本會產生之正面效益,如減少交易成本、產生合作效果、透 過集體力量來形成優勢、改變機會結構等,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競爭 之最重要利基之一(陳介玄,1998;周添城、林志誠,1999;張維 安,2001) 。而運用師徒關係資料之研究則指出,花時間去經營人際 關係或網絡時,在教育方面可以得到顯著及正向效果 (Michael,2009) 。 13.社會資本與工作壓力︰文獻曾指出原住民族的壓力高於漢民族(徐 佩蘭,2004) ,因此,對於具高幽默感的原住民族而言,幽默感似乎 未具調解壓力之功能,然而,實證研究發現社會資本對於從事於製. 政 治 大 能否有效建立與累積個人之社會資本 ,才是減輕工作壓力之關鍵(卓 立. 造業之原住民之工作壓力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亦即職場中之幽默感. ‧. ‧ 國. 學. 明德,2009) 。.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24. i n U. v.

(35)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一、研究途徑 為了深入瞭解離開原鄉至都會地區工作之原住民在尋找工作過程 的獨特經驗,本研究採取質化之研究法,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來蒐集 資料,並採用敘說分析中的「類別-內容」的方法,來探討這群離開 原鄉之原住民在其工作過程中如何受到社會資本之影響。. 治 政 大、中觀(meso)及巨視 基於社會資本之定義可用於微視(micro) 立 面(macro)三方面,而其分別代表的就是個人、社區及國家,因此本 ‧ 國. 學. 研究所探討之社會資本概念則主要將聚焦於微視面及中觀兩個層面, 同時在本研究中,社會資本,則定義為社會上所組成之機構. ‧. (institutions)、關係(relations)、態度(attitudes)及價值. sit. y. Nat. (value),而這些元素掌控著人與人之間之互動及促進了經濟及社會. er. io. 發展,亦即由所謂信任關係、權威關係、信息網絡與規範、地位等, 以幫助瞭解原住民於都市就業狀況之影響。從資本所有者而言,社會 a. n. iv l C n 資本可以分為個人擁有之社會資本、組織擁有之社會資本及整個共同 hengchi U 體所擁有之社會資本。. 本研究採用 Krishna and Shrader(2002)有關測量社會資本之 概念,他們認為社會資本在測量上要兼顧彈性,亦即細節上具彈性但 概念嚴謹,認知到文化上的變異性但又能提供一個普遍化的、概念性 架構,以便能將各種向度之社會資本都囊括進來,同時也能將質性及 量化之方法予以統整。此外, 「教會」對於原住民族部落而言,不僅是 信仰中心也常是推動活化部落的主要動力,而教會中的神職人員更常 扮演決策與宣導的重要角色。是以,本研究對於「社會資本」在操作 概念上,轉換成為在半結構性訪問大綱中所提到之原住民受訪對象在  . 25.

(36) 原鄉里的親朋好友、相識的人、校友、教友、神職人員、族人、同村 友人、軍中同儕或長官、以前工作中認識的人、各種社團中認識的人、 在都會中與就業有關之機構、團體、朋友、相識的人等,並且依據其 性質將所有之社會資本區分成為黏著性社會資本及架接性社會資本兩 類︰在原鄉中的親朋好友、校友、教友、神職人員、族人、同村友人 歸類為「黏著性社會資本」 ;將跨越該族群界線而具規則性的面對面合 作關係(如工作過程中接觸、認識之其他社會資本)歸類為「架接性 社會資本」 。並佐以有關原住民在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相關數據資料, 俾利對於現行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與社會資本之相互關係有深. 政 治 大 質性研究主要在針對少量的樣本做集中深入的分析與探討,立意 立. 入及整體了解。. ‧ 國. 學. 抽樣法(purposive or judgmental sampling)的特質在於由研究者 主觀判定選取特定個案做深度研究,而該個案因為含有大量與研究目. ‧. 的契合的重要訊息與內容而能符合研究所需,此外,由於原住民族目 前共計有 14 族,對於樣本之族群代表性上,也力求樣本數與其族群在. y. Nat. sit. 臺北都會地區之人口總數成合宜比例,因此,為了兼顧原住民現有族. er. io. 群在臺北都會地區生活的人數比例,本研究的抽樣方法主要採用立意. n. al 抽樣法,且基於本研究母體的隱密性,本研究兼採滾雪球抽樣方式 iv Ch. (snowball sampling) 。. n U engchi. 研究者先從生活環境中與一個合適個案取得連繫並進行訪談,繼 之,為避免參與受訪者在工作類型上或者族群上之集中或偏誤,在樣 本組成上則盡量做到涵蓋充分之年齡、婚姻狀況、族別、教育程度、 工作類型等之差異,在進行滾雪球抽樣時,會請前述完成訪談者盡量 依據研究者之需求介紹下一個樣本並協助進行必要之聯繫及介紹。 Atkinson and Flint(2001)指出,這種方式基本上係根據社會網絡 連結,為一種非正式取得所需母體之方法,可以儘量避免掉樣本因為 自我選擇性、太過依賴其本身社會網絡所產生之偏誤(Griffiths et al.,1993)。  .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To ensure the Xianbei and Han people would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Emperor Xiaowen (reigned 471-499) not only moved the capital from Pingcheng to Luoyang, but also carried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