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性社會資本透過家庭經濟壓力、學校養成教育、家庭安排等因素早 已為原住民鋪陳出一個往外移動的途徑,其中,如果是家庭經濟因素 使然,則家庭中同胞手足或族人、同學所形成的黏著性社會資本會發 生帶動作用;若是家庭安排因素使然,則主要受到以其父母為中心所 構建出來的家族式黏著性社會資本之影響而向外移動。此外,意外的 是研究中所提到的各類農會、教會等根基於原鄉社會中的社會資本,

卻沒有發生太大之作用。

基上,在本研究所關注的原住民離開原鄉前往臺北都會地區工作 的過程中,於「偏鄉僻野飄飄何所適」階段裡,社會資本與原住民就 業之關係,則係以「黏著性社會資本」為推動其離開原鄉的力量,而 該資本之構成係以「同胞手足」、「以其父母為中心之家族」及「族人、

同學」為主。

第二節 從原鄉到陌生城市中之輾轉飄搖

「我有工作在外地,我不能常常回家,我沒有忘記傳統習俗,(給我)戴花我 的母親,我去跳舞,在集會所」—〈懷念年祭〉32

原住民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從偏鄉僻野移往「他地」,他地當然不 必然是臺北都會地區,而是任何可以提供他工作、營生的地方。因此 以本研究角度觀之,從原鄉移往臺北都會地區之過程,如用「飄搖」

來形容,則本研究資料指出其之飄搖歷程,大致出現兩種主要方式,

一則為迂迴曲折式,離開原鄉後在臺灣其他各地區間來來回回工作,

最後才進入臺北都會地區;一則為直線跳躍式,直接由原鄉線性進入 臺北都會地區,如圖 5-1。其中無論哪種方式,架接性社會資本或黏 著性社會資本都對於原住民之就業狀況有著其一定程度之影響。由於 跳躍式係直接進入臺北都會地區,則其情形將於下一節說明。

       

32〈懷念年祭〉是被視為「卑南族音樂靈魂」的音樂家陸森寶先生的作品,依據維基百科全書記 載,他的創作主要是希望藉由歌曲的傳唱,族人可以永遠記得祖先的事蹟與恩澤,對於部落族 人而言,他的創作是親情與關懷的流露,也是族人生活的寫照,其一生共創作了近 30 首卑南歌 謠,皆以卑南母語創作或譯作,被族人廣傳頌唱至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迂迴曲折式 原鄉→→ 甲地↘乙地↗丙地 ↘→→臺北都會地區 直線跳躍式 原鄉 —————————————→ 臺北都會地區

圖 5-1.原住民移入都會區的兩種路徑形式

以下將就迂迴曲折式方式移動之「從原鄉到陌生城市中之輾轉 飄搖」階段中,黏著性社會資本與架接性社會資本對於原住民就業之 影響分別說明。

一、黏著性社會資本與在陌生城市謀職之關係

黏著性社會資本影響著原住民從原鄉到陌生城市尋找工作,其中 出現讓其順利找到謀生工作以及不斷轉換工作的現象。

訪談資料顯示,原住民在經由親人、同部落、同鄉、同族人、同 學之介紹帶領下離開原鄉,由於這些人已有出外工作經驗,在不斷複 製其所熟悉的謀職模式影響下,年輕的原住民遭遇到與具「領頭羊」

功能的黏著性社會資本所經歷的謀職歷程,離開原鄉後轉換到一個有 同部落、同鄉、同族人、同學所聚集之工作場域就業,讓其在陌生的 城市中有著熟悉的感覺或是讓年輕乍離家而想家的原住民有獲得安全 感、精神慰藉的機會,但是,這個就業領域也就逐漸出現職業單一化 現象、出現高學歷低成就現象、出現劃地自限現象,也出現工作性質 不穩定、工作場所必須屢做變動之現象,而這個陌生城市可能是臺灣 各個較原鄉繁榮的城市,其不必然是臺北都會。但是如果前述帶領者 工作的場域是在臺北都會地區,則原住民也會出現所謂跳躍式之移動 方式由原鄉一頭栽進臺北都會地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信任」決定了個人願意聽從他人建議或集體行動之程度(Sobel, 2002),在封閉性的網絡下,信任係指社會環境的可信任程度,即社會 資本係在具有信任基礎的關係和社會結構下,被建構成社會性資源

(Coleman,1990),而當個人可以有效使用群體的資源時,表示其已擁 有此社會資本(Foley and Edwards,1999)。前述源自於原鄉的黏著性 社會資本,在原鄉裡被原住民充分信任,原住民在黏著性社會資本影 響下離開原鄉,前往各個有就業機會的城市,但也在黏著性社會資本 影響下,出現一窩蜂的工作轉換現象。換言之,原住民在陌生城市裡 轉換工作,不一定是因為工作機會或工作薪酬的提高而轉換工作,反 而是因為人云亦云,聽從其所熟悉的人的建議而轉換個人工作或出現 集體轉換工作的情形。

雖然早期研究指出原住民就業活動的「集體行動」會為職場環境 埋下隱憂(王培勳等,1999;巫銘昌等,1999),也對此行為有諸多解 釋(衛民,2000)。但以本研究觀之,尚屬於此階段的離開原鄉的就業 者而言,往往會出現一種仍對於自身就業狀況充滿不穩定感;以就業 的地區性而言,遍布臺灣各城市,其就業路徑呈現迂迴曲折式移動,

跟隨著同部落、同族人、同學的步伐在各地打轉,目的地不必然是臺 北都會地區。由於對自身工作區位或職業願景未做設定與規劃,便隨 著黏著性社會資本的規範、建議,採取哪裡有工作就去哪裡,哪裡賺 比較多就去哪裡,族人朋友或兄弟姊妹在哪裏就去哪裡的策略。

在校打工的時候都是做服務業,畢業以後在科學園區,當操作員,當操作 員 7-8 年,園區有就業中心,會告訴你哪裡需要人,我在那裡面換過很多 工廠,而科學園區的資訊是親戚提供,是原鄉的親戚。在原鄉裡找工作通 常是會透過議員、里長或是彼此互相幫助,如今天你幫我砍杉木明天我幫 你砍杉木。透過議員、里長找的工作就是在原鄉工作。那次是第一次靠親 戚介紹,之後就靠進去以後的朋友,是工作上認識的同事,不一定是族人。

他們離開之後,如果有找到比現在這個好的,他們就會告訴我。可能是因 為我們有抱怨,所以他們就會告訴我。但是,我們從山上下來的都會珍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們彼此都會有默契,從以前開始就都會主動告訴以前的同事,如果誰有 抱怨,知道有好的,就會告訴那些有抱怨的人。因為園區的職場每年都會 大風吹,性質都一樣,會喜歡從這家公司跳到那位一家公司,所以就會互 相告訴大家,下次哪一家公司會有應徵,所以有時就會大家一起去面試。

(P4)

「在○○念高職,在原鄉從未做過事情,畢業以後服完兵役,我們村民因為 他在高雄○○工作,從事鑄鋼工作,因為大家以前就很熟,那裏也缺工,

所以就介紹我去那裡工作。大家一直都有聯絡,所以服完兵役,就介紹我 也去高雄岡山,一年以後,因為鋼廠那時候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了,所以 又有也是村民的朋友,我們一直都有保持聯絡,他就介紹我去中壢工廠做 作業員。」(P 5)

國中畢業之後,就四處什麼地方都跑,哪裡有工作就往哪裡跑。就在屏東 市區各地方。再來臺北之前也到過高雄市、高雄縣。一直都沒有固定的工 作。沒有透過 104,都自己找工作,但也有透過朋友、找同鄉的朋友,就 自己問老闆,就到處跑,要自己出去找。(P 10)

從小到大沒離開過家裡,當然要有人介紹工作,是隔壁村的人叫我到新莊 工作,因為他的表弟是老闆在新莊,所以,隔壁村的人就來叫我去,中間 就換了很多工作。新莊、臺中、員林、梧棲共有十幾家工廠啊,做布鞋也 有、做袋子的、絲襪的、皮包的很多喔。那時候年輕啊,有人說那邊好就 跑那邊,說這邊好就跑這邊。也不是說薪水,而是說都是同鄉的,他們去 那裡就跟著去哪裡,朋友去哪裡就帶來帶去,都是族人,就跑來跑去,家 裡沒有幫我介紹,都是靠自己或是朋友互相介紹,都是一起出去工作的。

如果回鄉下時,過年時或是三大節日回鄉下去,碰到就問你在哪裡上班、

工作,那就說好,我辭掉工作,就跟你一起去。(P 11)

「本來國中畢業是幫忙家裡負擔,出來到北部工作,那時候同校畢業的幾乎 都出社會了,同學說有缺人找我一起去工作。當時聽他們有些時候過年回 來說多好多好,我剛出社會,而且在鄉下也沒有錢啊,沒有錢買東西甚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很不方便,自己口袋裡有錢多好,就是都是同鄉的,從小學就認識,

幾乎大家的家庭環境都差不多,所以都會幫忙家計,賺錢拿回家等等那個 時候附近有在蓋房子,承包水電的電器行老闆剛好有在問我在做甚麼的,

叫我進去幫忙做,我好奇啊。就靠過去看看,就聊起來了,有興趣就決定 試試看反正鄉下也沒事情做。蓋房子就過去看一看。幾乎那時候同學大家 都在那附近上班,紡織廠的啊…有工作就好,有朋友在附近好互相照應, 不 會挑怎樣的工作,那也是個小公司,專門做電鍍、雨傘骨架那種,做了半 年被家裡的大哥叫過去,說高中畢業做那種東西幹甚麼。之後,他就幫我 找了個貨櫃公司理貨員的工作,專門清點進出口的貨物,以件算錢,有些 時候也是要幫忙搬東西,做苦工,整體待遇比較高。但是因為貨櫃公司,

是跟著船,如果沒有船,就沒有貨可以做/搬,算件數的、不穩定,所以換 個工作也好,也是做了一年多。之後過年的時候回家,又被在做領班的表 哥帶帶到臺中后里去,做了鐵工、鋼筋那種的,到鋼鐵工廠做,也待了一

是跟著船,如果沒有船,就沒有貨可以做/搬,算件數的、不穩定,所以換 個工作也好,也是做了一年多。之後過年的時候回家,又被在做領班的表 哥帶帶到臺中后里去,做了鐵工、鋼筋那種的,到鋼鐵工廠做,也待了一